现观庄严论释()
現觀-047-論釋-027-第二十七课-20231114
正等加行11-1-加行相-《慧光集51-p235
(( BLOG現觀部分貼到26課,那從這課開始,會將現觀已經筆錄完的27課至31課全貼上來,實在是沒時間再覆聽一次了,現今每一部論咱這LKK都聽得2266,這裡聽一點、那裡聽一點,現觀也只能暫時全放下了,想乾脆放掉又放不下、想好好學又學不來、想玩也沒玩到,原本快樂學習的、而今卻弄得心煩氣躁的很,實在是怕落下了師兄這家店再無下家村,真正是非常非常感恩師兄盡心竭力的法布施,只能怪自己資質不行又愛玩,弄得貪多嚼不爛!不管了,隨自己的tempo吧! 能撐多久是多久、能學多少是多少吧……    20240922 ))

思考题

1.何谓所相,何谓能相?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加行相属于能相?
2.解释颂词:“始从无边相,及至无动相,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正等加行一共有11義,今天講第一義加行相,這是最基本的義理。
先看一下補充圖表……
027-正等加行-1基智-2023-11-14 .jpg
正等加行一共173個加行相,按照醬一個個講到最後可能誰都記不住,而且也沒一個整體的觀念,因此整理出來醬一個圖表,主要就是讓你了解這173個加行相彼此之間的關聯性,那等讀完之後說不定你記不住但至少有一個概念,我的講法是先把原則說明清楚,再就是進去看堪布的開示、解釋後再回頭看這圖表。
前面讀過是用416行相,但前面也曾強調過所謂的416行相在這裡並不是416行相,因為416行相是小乘用來了解4諦的內容,小乘有他自己的修法;而在大乘這加行相裡面仍是根據4諦但所用方法不一樣,等下會解釋、不是小乘那樣的概念,但要強調的是所謂416行相並不是大乘也在觀這16行相、他是在觀但方法不一樣。為什麼要觀416行相?簡單講,其實就是他代表一切法。因為苦集滅道這4諦有不同的講法,那大約粗淺來講苦諦跟集諦算是世俗的、滅諦跟道諦算勝義,若微細講各宗派有不一樣說法。
所以你會看到這個圖表裏面就按照醬子排列,縱軸上面排出基智、道智、遍智,也就是3智當縱軸、4諦當橫軸,然後將所有內容放置於相關對應處,由醬子一個圖表會比較了解這173種所謂的加行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謂4加行裡面真正重要的概念是正等加行、跟次第加行,正等加行為什麼會是加行呢?因為是分階段的圓滿,所以他的進一步叫做頂加行,比方見道是一個關卡,前面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前面也都講過,那他真正是幹嘛?回想以前讀過的他叫做自在、就得到3智自在,這加行的目的是讓你能夠了解實相,實相就是空性,就是要讓你了解空性。為什麼叫做自在呢?讀過《瑜伽師地論》就知道在講世間法時有所謂的得三摩地三摩地自在、跟三摩地圓滿所謂得三摩地就基本上你得到了奢摩他、就是未到地定,第2階段就是三摩地自在、自在的意思就你得到了根本定,三摩地圓滿就是4。那你現在發覺他所謂的自在、跟圓滿是代表他對於實相上面他修到的程度。因為前面的正等加行就是讓他在實相上面的智慧得到自在,然後再來的頂加行他叫做穩固、這裡沒用圓滿2個字,我現在是用《瑜伽師地論》來說明什麼叫做自在、什麼叫做穩固,這穩固雖然沒到圓滿但在概念上是比自在更上一層。那這2個是要做什麼事?都是要證悟實相,也就是要證悟空性。
所以,一講到正等加行,你心裡面的反應就是證悟,他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證悟實相、要證悟空性,那麼他在證悟實相這一部分能達到自在~~要先有並記住這個觀念,你才知道正等加行在《現觀》處於什麼相關位置。
再來的關鍵,正等加行的加行相前面為什麼要加能取2個字?這應該是哦巴活佛強調的,所以堪布基本上是朝這方向在解釋,意思是說~~這加行相本身就是指他能夠得到……簡單講就是從無常苦空無我開始修、修、修、最後修到佛的遍智加起來一共有173種加行相,堪布強調這加行相等於是能取。那什麼叫做能取?其實他不是對境、他是有境,這是基本概念。那什麼叫做有境?講白一點就是智慧,所以你就知道他是在空性上面成就了173種智慧。因此,173種能取加行相就是成就了173種在空性上面的智慧。為什麼縱軸可以用3智?這等下會說明,既然是173種智慧當然就可以相對應的把他歸類在基智、道智、遍智,因為3智就是《現觀》所講實相上程度的差別,套《瑜伽師地論》來說,像得到遍智就是圓滿、道智就相當於自在、那麼基智就有點像得三摩地的意味。所以,這圖表醬子排放其中概念就已經出來了,因為橫軸代表一切法,而苦集滅道代表一切法,所有這一切法再細分下來的東西都能夠證悟他是空性,能夠了解他是空性就代表一切法都是空性,橫軸的意義在這。在縱軸上面這173個加行相又可以分置到3智裡面
我們就先看今天27課第一個頌詞~~一切智差別  行相為能相  由三種智故  許行相為三。
一切智差別這個智有點代表一切法的意思,智跟一切法裡面所有差別共173相;第2句強調行相為能相,那我的講法是便於你看完這東西你的感覺並不是文字而是你了解他要講什麼,簡單講,這就是說你現在修出來的這些加行相也就是一種智慧,那剛剛有講因為是一種智慧所以可以加入這3智裡面。
那現在看堪布怎麼講~~堪布強調他是能相,但米滂仁波切在《慧光集51》中~~對所謂智相、境相的爭辯,是根本沒有必要的,因為其二者只不過是從反體角度而作的分類。~~這句話很重要,意思是說~~能相、或者是所相其實這是一種反體的概念,根本不需要醬子分。那你說堪布他醬子講是不是違反這個?沒有,因為他告訴你行相是能相,至少以我來講也可以一開始就把正等加行這173種都變成是一種智慧,你得到這加行相就是得到這智慧,那這智慧都是屬於3智裡面的智慧,但要強調的這是空性自在這部分的智慧。那米滂仁波切的講法也很重要,因為這種真正的大德不會亂講話,他不是否定要分出能相、所相,他只是告訴你說在真正空性的角度裡面,其實你要記住既然這個是證悟空性、能所是不分的。什麼叫做根本智?就是沒有能所。
那現在就來看課文,但不會花時間做過多解釋,因大家都看得懂……

《现观庄严论》是以弥勒菩萨的智慧来诠解释迦牟尼佛所说般若空性之隐义的一部殊胜窍诀论,全论共八品,分别宣讲三智、四加行以及法身。
《現觀莊嚴論》是以彌勒菩薩的智慧來詮釋釋迦牟尼佛的般若經中隱義的一部殊勝竅訣論,全論共8品就8事,8事就是3智、4加行以及法身事業。那什麼叫做隱義?當你把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當作顯義、把《現觀莊嚴論》當作隱義,難道是強調《現觀莊嚴論》比《中觀根本慧論》要更高一級嗎?絕對不會有這意思,以我從談錫永那邊得到的認知是~~當他講《中觀根本慧論》是顯義、指的是見地、是基道果的基,就是空性基方面的論典,那麼講隱義的時候就是基道果的道跟果,概念是醬子。那一般也會講外義,比方說《中觀根本慧論》是一種見地、是一種外義談的是基,《現觀莊嚴論》加上《寶性論》這算是隱義、就是道跟果,一般道又叫內義、談的是修行的方法,然後果叫做究竟義。這3個名相以前也講過,這是蠻重要的概念。

今天开始讲四加行,也就是对实证三智的内容进行见解和修行上的抉择。当然,此处对于修行的介绍不像藏传佛教密宗中宣讲的修法那么明显,因为密宗中的修法是很多前辈大德修行经验的汇集,是十分便于实际行持的窍诀。今天要讲的理论性的修行,与之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讲,先从理论上把修行的见解和行持次第抉择清楚,是极为必要的。

再强调一点,就是听法的意乐非常重要。很多人刚开始对佛法的意乐还比较强,但时间一长,就慢慢放下了听法的行为,这是很可惜的。不管是否能听懂,都应该无有厌足地坚持闻思下去。现在汉传佛教对闻思修行的提倡力度不够,以至于很多人听了一两部论典就心生满足,不太愿意再听课了。学院中有个别道友也是这样,听了五六年法后就消失了。学会里有一部分人还在不断地闻思,另外一部分学了六年之后,就已经结束了这段生涯,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本来我们也都是自愿加入的,能坚持学六年也很不错(学会创建于2006年),在世间,六年学完就是小学毕业了,但我的希望是,小学毕业了还要读初中、高中、大学,佛教的知识多多益善。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多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个人都无所谓,那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我也看不到这些人,也听不到这些人的声音,人多人少对我无利无害;但在这个迷乱的时代,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佛理总是好的。

现在我们佛学院和学会的新成员都比较多,这一方面是非常可喜的事,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压力也比较大。城市里的人需要工作、需要赚钱,面临的都是生活上的压力,而我们这里的人所面对的,一个是自己修行的压力,还有就是为大家发心的压力。我身边的道友经常抱怨压力太大。什么原因呢?因为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而发心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少,他们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因此,我觉得学员们应该多加强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如果没有一点自觉性,完全依靠别人的控制和指挥,那是有一定困难的。

另外,学会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园地,里面所有的操作我们都有自主权,学会内外有一些人经常反过来给我们指三道四,我想他们没有这个资格。原则上,各个教派、任何上师的弟子我们都愿意接收,但如果是抱着特殊目的而来,总是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那么这些人的学业可以结束了。我们这边的管理人员十分有限,没有时间处理你们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对于如理如法地遵守学会制度的人,我们会尽心尽力地提供服务,但对于那些不但不配合工作,反而制造各种不便的人,恐怕只能开除了事。甚至还有人威胁我们的发心人员,说要找他们“算账”,其实要说“算账”,应该是我们找你算账——你免费学了这么多年,现在不想学了,我们是不是该把这些年的学费算清楚?

不管怎样,希望大家尽量减少是非,多把时间用在闻思修行上。爱搞是非的人不是一个好修行人,爱搞是非的团体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团体。现在世间许多优秀的组织、集团,在管理员工时都非常注重人格的培养和情绪的控制,作为大乘佛教的修行人自然更不用说了。是非多的人,还是自己单独修行好,不要加入佛教团体,否则,不但对自己不利,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无论学院还是学会,我们的管理都是这个原则:如理如实修行且服从管理的人,我们开许你住下来,能呆多长时间看因缘;经常搬弄是非、找麻烦的人,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术、能力,我们也不需要。

今天的现观好像变成了管理学的课,不过,我们一会儿毕竟要讲正等加行,如果首先连管理都搞不好,我也是没办法修行的。比如一个学校里的学生不能好好遵守纪律,那要学知识就更没指望了。因此,在讲加行之前讲一下修学团体里规章的想法。

第四品 正等加行 p235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分二:一、摄所修三智之相;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仍是根據哦巴活佛的科判~~宣說圓滿攝修相之現觀,這文字要看得懂真要花很多腦筋,那大概知道就行,因剛有解釋,你可以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但你要知道正等加行的目的是什麼,那剛剛已經講過就是~~修實相,能夠讓你在實相上面的這個智慧得到自在,或者是修空性,你在空性上面的這個智慧得到自在,因為整個佛法基本上就是證空性,那當然這空性是有層次的,到最高是雙運,現空雙運,這也算是空性、實相的部分的東西。
庚一(正等11-1-加行相摄所修三智之相)分二:一、略说所修相之本体;二、广说彼等各自事相。
辛一、略说所修相之本体:p236
    
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
    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有關了知一切四諦法智差别,行相取行,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現在就第一個頌,就有關了解一切智差別,一切指的是4諦,所以剛剛補充圖表有一個縱軸、一個橫軸,你要了解所有一切法,一切法可以用4諦來代表,你要有醬子這個智慧,簡單講你就要有173種加行相你就有辦法了解,最後的這個了解就是指整個空性自在方面的智慧。那這個加行相強調的是能取相,能取相簡單講就是有境,就像剛剛前面講的~~這個加行相就是一種智慧,就是你要得到空性自在的一種智慧,每一個加行相就是一個小的智慧,那這些智慧有的屬於基智、有的屬於道智、有的屬於遍智,整個加起來最後就是3智;所以說由三種智故,許行相為三。
由這看出剛剛圖表一個橫軸用4諦、縱軸用3智,基本上是符合他們的教法。
在這再提醒一下,就是米滂仁波切說~~對所謂智相、境相的爭辯,是根本沒有必要的,因為其二者只不過是從反體角度而作的分類。我越來越能深入體會這句話很重要,他講3種智的時候,你可以用反體的角度分3個,可基本上他意思是這是一個事情,他們並不是沒有關聯的,所以早先對於3智我會想~~你為什麼要講3智、最重要的是遍智啊,我們的目標是遍智,所以我才會用管理方面的常識將基智、道智設為策略的角度來看,當然這個解釋方法還是可以參考。另外還有一個角度~~他們是有次第的關係,確實有次第的關係,就你一定是先有基智、再道智、最後遍智,當然你先有的基智一定是要大乘的基智,這是一個關鍵處、那其他就沒有問題了。
所以米滂仁波切會這樣講是有原因的,也就說你不要搞到最後認為有3個智慧,那只是一種方便分類,其實真正整體就是一件事,簡單講那就是一個我們學佛的人要得到的智慧,更簡單講就是空正見。那你說以前讀《廣論》時除了空正見還有出離心、菩提心,這沒有問題這都可以包括在裡面,現只是用空正見代表。

前面三品讲三智,第四品讲正等加行。正等加行的主要内涵,就是如何把三智融摄于修行中。
4品正等加行的內容就是怎麼樣把3智融攝在修行當中。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前三品讲三智,正等加行也讲三智,这样会不会有重复的过失?实际上并不重复,前面讲三智是从见解的角度,宣说了三智的本体和分类等,第四品讲三智是讲如何修行三智本體空分;而且前面是分开讲的,这里是合而为一来讲的。
3智融攝在修行當中~這句話可能大家沒懂他的意思,其實就是堪布這裡講的~~這第四品裡面講三智就是講如何修行三智,我認為3智這裡強調的就是本體、空分,就是實相、或者是空性,在前面是分開講3智、這裡是合在一起講。所以3智融攝在修行當中~其實就是你怎麼去得到3智、或者講空分這個最重要的目的,講空分這是程度的關係,其實真正到最後時現空是雙運的,如果你一直認為有一個空分有一個現分你就在佛學裡困住了,特別是3轉的概念你就……

对于菩萨、佛陀和声闻缘觉的智慧,不可能无缘无故获得,必须先以理论来了知其具体含义,然后再以四加行来次第现证,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堪布的意思就你前面先了解3智是怎麼回事,現在就要了解用什麼方式來得到3,就方法啦其實就講的是一種方便,所以為什麼叫隱義、就一般講內義。

加行相的本体:了知基四谛实相空性的所有智慧差别,即被承许为“行相”的法相。
加行相的定義:証悟萬法(四諦)實空的各種加行能相智慧
這應該是哦巴活佛的解釋,了知基四諦實相的所有智慧差別,即被承許為“行相”的法相。這句話不好懂,簡單講,就是加行相的定義,假如你談他的法相就是講他的定義。
法相,那現在由的角度來講這叫做法相,由的角度來講就叫做法性,這是法相的用法之一;還有就在因明裡面,因明裡面一般法相就代表定義,因明的概念裡有所謂的所知3相,就一般有一個所知、事相,那這個事相本身用什麼東西來把他講清楚就是法相了、就這事相的定義,有了這個法相以後,法相是因然後就會有果、就叫名相。
所以,加行相的本體是證悟萬法空性的各種加行能相智慧,我一直強調他講能相就是講智慧,就等於要你有173種智慧,這173種智慧每一種都跟3智會有關聯,因此最後也就等於是得到3智的智慧。
能相即智慧

行相一般分两种——所取的行相義相和能取的行相識相。以四谛中的无常为例,任何一法都在刹那刹那坏灭,不可能安住到第二刹那,这叫做所取的无常相;我们通过闻思了知诸法是刹那无常的,然后缘一法修行无常,最后类推到所有万法都无有恒常,这样的智慧叫做能取的无常相。因此,所取相是所修法之对境本体的行相,能取相是以智慧来了知其所修法之所取行相。加行相指的是能相
堪布這裡做了一個解釋,他說~~行相一般分兩種,1是所取、1是能取,其實分2種的是凡夫,當然聖人在出定的時候也許需要隨順世俗所以分成能所。能所,再提醒各位一遍,其實這就是人會輪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佛學術語這叫似二顯現。若以四諦中的無常為例,任何一法都在刹那刹那壞滅,不可能安住到第二刹那,這叫做所取的無常相。這裡是在解釋什麼叫一個行相。
什麼叫行相?行相的意思講白了他就是心法,假如用因明的角度來講他這種東西若是所取的話是義共相,那先不管這,總之,所謂行相就是心裡面心法,一定要記住~~行相指的是心法。如果你用眼睛看到外面一個石頭一個色法,用名詞來說明的時候理論上這有2個程度,因為你現在用的眼識是無分別識,所以你的能取是無分別識,你無分別識的對相就他的所取一般我們叫做自相,現在是扯到因明的概念但是有幫助的,這個一般叫自相、是無分別識看到的,那什麼叫自相呢?就是在世俗裡面他是存在的東西,所以才會由你的無分別識來了知,無分別識就是指眼耳鼻舌身前5識。6識就變心法,心法看到的東西一般叫總相。那現在又行相又總相又自相給搞亂了,佛學其實最大的缺點就在所用名相的定義不夠嚴謹,所以你要有這個認知,一般我會知道他在講這個字是代表什麼意思。那總相強調的是分別識、或意識去看的、一般這都是假的,自相世俗是真的、總相是假的並不是世俗中真正存在的。那你說醬心法都不存在了,不是,現在是你的所緣境、可你能緣境是存在的。醬懂?!自相是存在的、總相是不存在的,可是能緣的分別識、或是能緣的無分別識也是存在的,所以這個真正來講在因明裡面能緣識這個也算是自相,所謂總相是分別識的對境。
那現在有點麻煩,現在講這個行相呢一般就是在講這個總相,可剛剛講總相完全是所緣境,那這邊這個總相怎麼又分能取跟所取呢?!其實就是,在這邊所謂心法的總相裡面,以這個心法的本身你叫他行相這時也可以分作能取、跟所取,現不是講因明怕把你們搞亂了,但我很簡單的講,比方,我們語言上面的能詮、跟所詮其實都是總相,這時語言上就會有能詮、跟所詮出來,就會有能所。那這邊講的行相就是心法、就是總相,可是這個總相也可以分成是所緣境、跟能緣的這部分,當然能緣的這部分假如你直接就認為他不是一種總相而是一種智慧,假如智慧就不是總相了、那他直接指的就是那個識的本身,用這個角度也是成立的,那這邊主要就是用這個角度。就說佛學中很多名相,搞清楚後大部分就不會混亂了!所以他現在是在解釋什麼叫做所取。
然後,堪布說~~我們通過聞思了知諸法是刹那無常的,然後緣一法修行無常,最後類推到所有萬法都無有恆常,這樣的智慧叫做能取的無常相。那他現在解釋的意思是~~你開始是由一個法的所緣境你知道是無常,那你最後不是只去修一個法,什麼叫緣一法?就你說桌子,你緣桌子、最後你得到結論他是無常,然後你再看椅子,椅子也是無常,然後所有都檢查到最後所有一切法都是無常,意思是得到醬一個智慧、叫做能取的無常相,其實這裡主要強調的就是智慧的意思。
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以前在讀《略義》《總義》的時候這些名字出現過但他用的字不一樣,以前這個所取的行相叫做義相,能取的行相叫做識相心識的識,其實他強調的結果是他要講一個智慧,所以你要分得清楚他要講什麼,因為行相的能取跟所取並不完全是這樣子的,比方你緣一個法,你緣桌子、你知道桌子的所取、你知道無常、你得到這個所緣境,那這時候你有沒有智慧?有啊;你這個智慧也就是所謂的能取的行相,只不過你這只有一個法。你不能說只有一個法他就不能叫做能取的行相,可這邊是把所有的法全部包含了以後,所以你得到了智慧並不是只針對桌子、而是針對所有的法。這都有名詞的,有時稍微要想一想就會比較清楚。
所以接著堪布又說~~所取相是所修法的對境本體的行相,能取相是以智慧來了知其所修法之所取的行相。講了半天,他所要強調的就是我剛剛講的~~這裡面為什麼要強調他是一個行相,就是在強調他是一個智慧,也就是說在正等加行裡面要讓你得到173種智慧、一個一個小小的智慧。所謂小小的智慧其實並不小,比方,一開始你從苦諦開始一定是無常苦空無我,這173種相的第一個就是無常,那你得到的這個智慧是無常、萬法都是無常的智慧。那按照堪布醬子講意思是你一開始得要修桌子還要再去修椅子,你可要把這想清楚他在講什麼,所以真正的我們今天講的173種智慧都是講總的智慧,因此用能取跟所取他真正要強調的是那個智慧。所以,加行相指的是能相,白話講,加行相應該指的是智慧,這就清楚了。什麼智慧?是修空性的173種法各別的智慧
堪布:修行方便(聞思諸「所取行相/義相」→修別法~一切法「能取行相/識相」)→修行智慧(成就加行相)→成就三智米滂:方便智慧雙運(所取行相=能取行相)
堪布主要強調是修行方便,修行方便就是你有聞思諸「所取行相」,也就是一般他會得到一個義相,「所取行相」在前面讀時他叫做「義相」,然後就由這先是修別法,最後就修一切法,到一切法的時候你就成就了「能取行相」,「能取行相」在前面叫做「識相」,所取方面得到的叫義相、到最後叫識相,前後用的名相不一樣那自己要克服這問題,因為醬子你就得到修行智慧,這是我講將他所要講的東西整合成這樣,修行智慧就是你成就了加行相~~我們講4加行中第一個正等加行第一個講的就是加行相,醬子解釋加行相就非常清楚知道加行相代表什麼意思,你有了加行相也就是修行智慧最後就是成就三智。
米滂仁波切特別講到:方便跟智慧的雙運,所以,所取行相、跟能取行相其實是一件事。可你千萬不要認為他是反對前面他們的講法,沒有,米滂仁波切是認為你要有他們前面所講的加行相指的是173種修行智慧這概念以後再加上方便跟智慧的雙運這個概念就對了。
所取的行相~~義相和能取的行相~~識相
能取~~似二顯現
行相指的是心法,一般行相是指總相
眼耳鼻舌身前5無分別識所了知~~自相,是世俗中存在的東西
6識心法~~總相,分別識或意識所見、世俗中不存在,是你的所緣境
能緣的分別識、或是能緣的無分別識也都是存在的,就能緣的識存在
語言時能所均為總相
智慧是識的本身
所取的行相叫做義相,能取的行相叫做識相
加行相指的是能相、智慧~~173種智慧都是總的智慧~修空性的173種法各別的智慧
米滂仁波切是認為你要有他們前面所講的加行相指的是173種修行智慧這概念以後再加上方便跟智慧的雙運這個概念就對了

分类:概括起来,前三品宣说的智慧有三种的缘故,正等加行的行相也承许有三种类别基智、道智、遍智加行能相
堪布:成就三智的諸能取加行相(智慧)亦可比照分成三類。 米滂:三智互攝成一。
再來就是分類,基智、道智、遍智的加行能相,就是用3智把173種加行相分開。堪布說成就三智的諸能取加行相(即智慧)亦可比照3智分成三類。但是,米滂仁波切則特別強調:三智互攝成一,所以米滂仁波切並不是反對前面的說法,像這種大德他想的就比較全面。

这三大类若分开而安立:基智有二十七相,道智有三十六相,遍智有一百一十种相。共一百七十三相,下面就对此进行广说。27+36+110=173
173個加行相裡面,基智加行相有27個、道智36個、遍智110個,整個加起來173種,接著下去就講基智、道智、遍智的加行相。

辛二(广说彼等各自所修法事相)分三:一、广说基智之行相;二、广说道智之行相;三、广说遍智之行相。
壬一、广说基智之行相:p236
    始从无边相,及至无动相,
    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始从苦諦无边無常相,及至道諦无动不退轉相,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027-正等加行-1基智-2023-11-14 .jpg
第一個先講基智,頌詞~始從無邊相,及至無動相,三諦各有四,道中說十五~是什麼意思?因基智一共有27個,第一個叫無常,這個無邊相指的就是無常,最後一個叫無動相指的是什麼?在右下角,等下解釋你就知道了;所以叫無邊相到無動相。三諦各有四,也就是道諦除外,苦集滅各有4個加行相,這4個是什麼加行相等下解釋;到了道諦則有15個加行相,為什麼有15個?因道諦一樣離戲有4個,另外還有11個。
看圖表就很清楚,苦集滅道各有4個加行相都是在談離戲,按照他們的解釋這裡是比較屬於人無我的部分、基本上也是空性,另外,離戲下來在後面這11個特別屬於對治法無我的部分,那在道智裡面也有對治人無我、法無我的部分。對治人無我的部分一般稱之為離戲,為什麼要叫他離戲?因為他就是空性的概念,等下一解釋就懂了。無常,所以一直強調他們並不是觀16行相、這有差別的,這個無常就是無常也沒有、常也沒有~他觀的重點是這個,第2個,苦,苦也不存在、非苦也不存在,空也不存在、非空也不存在,我也不存在、無我也不存在,你發覺這已經是2了,以前講這叫32種增益全部去掉,並不是只有把有的部分拿掉的16種增益。以大乘來講一定是要離戲,一般基本概念是說假如你今天知道沒有「有」的話那就是也不會有「無」的,因為「無」是觀待「有」來的,若你說沒有「有」所以他是沒有,這格局小了,空性的角度沒有「有」就不會有「沒有」,因為他沒有觀待處他怎麼會產生、他沒辦法產生,所以大乘一般這叫離戲。那這邊是講大乘的修行所以這裡都是離戲,因此剛才一直強調這不是觀416行相,這是觀離戲的16行相就是雙邊的否定,這又回到……如果他把無常、跟常觀掉的話這就等於是苦法忍,下面接著苦空無我這3個叫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所以真正這16行相其實是16個剎那、就16個智。
醬就很清楚這16個一定有,那除了這個以外,因為這裡並不是小乘、所以一定會出現大乘的概念在基智裡面,今天若是小乘就不會有後面這11個,所以才會說上面的16個基本上是討論人無我、因為法無我分開在下面,然後這法無我就放在道諦裡面,所以又分成出定、入定2個。
出定部分,這裡用5喻我們知道一般有7個比喻,意思是說你知道實相就像夢、像迴響、像眼花、像陽焰你看起來是有、其實是沒有是不存在的。平常你在出定的時候就可以觀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類比這就像迴響一樣、這就像水中月一樣都不存在。在入定的部分,就從沒有外境、再來沒有清淨、沒有染污、沒有戲論、沒有執著,這裡有5個了,沒有外境這等於就是法無我部分了,這是總的來講,別的就是強調差別法,外境是差別事,後面這些就是差別法,所以也沒有清淨的外境也沒有汙染的外境;戲論應該是指內,反正,你看了就知道這是針對法無我的部分,然後到最後有一個叫不動相,不動相一下忘了是什麼意思。
醬子一看下來,基智你已經懂了,就是這個頌詞。這個頌詞在說明什麼?就是上面這個圖表,3諦各有4共有12個加行相、道中說154+5+615個。現再去看堪布的解釋。
離戲~對治人無我,去2邊、即去掉32種增益
常、無常~苦法忍,苦、非苦~苦法智,空、非空~苦類忍,我、無我~苦類智
基智對治法無我放在道智

基智是随顺声闻缘觉的一种智慧,是对蕴界处等一切基法了知为實相无我的一种境界。从了知苦谛的实相无边相(即无常相,这里是依《般若经》的讲法)开始,直至了知道谛的实相不动相(或称不退转相)之间,前三谛每一谛各有四相,共十二种相,加上道谛单独的十五种相,总共二十七相
現開始講基智了,因為基智是隨順聲聞緣覺的一種智慧,那就是實相無我。一開始從苦諦的無邊就無常的意思,到道諦無動這是指道諦不退轉相,前3諦各有4共有12個加行相、道中說15就道諦4+5+615個,基智一共27相。
基智:大乘自在空慧。無動相:基智/道諦15中,治法執入定6相最後一相。
什麼叫基智?剛剛都講過了,整個正等加行就是為了得到這個。這裡還是用自在2個字,基智就是大乘自在空慧。
什麼叫無動相?在基智/道諦15個相當中,對治法執入定6相的最後一相。先講過那張表再醬一講就很清楚了。

苦谛的空性实相有四种:

1、了达无有无常与非无常分別念戏论空智行相。
2、了达不生苦及非苦戏论空智行相。
3、了达远离空非空戏论空智行相。
4、了达不被证悟我无我戏论所害的空智行相。
接下來就苦諦4相講得更細一點,那有個概念就可以了,主要就是沒有無常也沒有非無常,就是去2邊的離戲概念。

因为正等加行修的是真正的本體空性,所以苦谛所摄的四相都要远离无常、非无常等两边戏论。集谛和灭谛也是同样。
正等加行修的是真正的本體空性,所以兩邊都要沒有戲論。其實,正等加行修的是真正的法空,這個本體空性主要重點是在法空,所以才會有跟沒有都不在~概念是在這裡。假如小乘就不會有這概念了。同理,集諦和滅諦也一樣。所講的內容記不得就算了,但你知道他在講什麼就好,可一定要記住跟他相對應的法忍、法智、類忍、類智這個不能忘,因為真正的不是16行相,真正講的是這個、就得到的是苦諦的法忍、苦諦的法智、苦諦的類忍、苦諦的類智。集諦和滅諦也一樣的概念就不講了。

集谛的空性实相有四种:

5、了达无有因非因之戏论(痛苦空智行相。
6、了达无有集非集之戏论虚空無生滅空智行相。
7、了达生非生戏论不可言说(离伺察)空智行相。
8、了达无有缘非缘戏论之空智行相。

灭谛的空性实相有四种:

9、了达无有灭非灭戏论、无去的空智行相。
10、了达不被寂与非寂戏论所夺的空智行相。
11、了达无有妙非妙之戏论、无尽的空智行相。
12、了达无有离非离之戏论、无生的空智行相。

在道位中,烦恼障的对治——证悟人无我之道谛的空性实相有四种:

13、了达无有非道之戏论而无作者的空智行相。
14、了达无有非如之戏论而无知者的空智行相。
15、了达无有非行之戏论而无迁变的空智行相。
16、了达无有非出之戏论而无调伏者的空智行相。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后得智慧有漏(《现观庄严论》里的有漏、无漏通常指出定、入定,而非按照《俱舍论》里的“是否与六门相连”之义)道谛的出定实相有五种:
有漏、無漏指入定出定
道諦一樣的概念以外,這邊還強調了~~所知障的對治是要證悟法無我。另外,要記住這裡堪布當他講有漏、無漏指的是出定、入定,不是按照《俱舍論》有漏、無漏的講法,所以,後得智慧有漏其實是出定、並不見得有漏,出定、入定的解釋方法比較不會誤解。

17、了达无本体如梦之法相無體後得行相。
18、了达无生如回响之法相無生後得行相。
19、了达不灭如眼华之法相無滅後得行相。
20、了达重新復原寂灭如阳焰之法相本寂後得行相。
21、了达自性涅槃如幻之法相空智後得行相。
剛剛讀過了,出定的時候有如夢、如迴響、如眼花、如陽焰、如幻,醬子加起來共5個是出定後證悟法無我的後得智慧。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入定智慧无漏道谛的实相有六种:

22、了达染污分别之对治——外境染污空智行相。
23、了达清净分别的对治——无清净空智行相。
24、了达染污分别的对治——習氣空智行相。
25、了达戏论相之分别的对治——无戏论空智行相。
26、了达自之现观分别的对治——无执的行相。
27、了达退失分别之对治——證所取無不动的行相。
入定證悟法無我的智慧有6種,就沒有外境、沒有清淨、沒有習氣汙染、沒有戲論、沒有執著、最後一個就是不動的不退轉相,重點是證到所取無、不會退失。

道谛所摄的行相共有这十五种。

以上这基智的二十七种入、出定能取行相,菩萨从因地就要开始修持,而作为声闻乘行者来说,只是直接修习无常、苦、空、无我等416所取行相,并非修习大乘远离二边戏论的大空性。因此,《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这些16能取行相都是大乘不共的。
以上就是27種的基智入定、出定的能取行相,不過要強調一點這邊好像是在講法無我的時候才有入定、出定,但是按照米滂仁波切的解釋是所有的173相都有入定出定,那前面也不見得是只有法無我的部分才有入出定,可能是沒有多講了,所以那邊我就是用離戲來代表,但是米滂仁波切有講得非常清楚、其實是所有的173相都有入定出定的觀修。
聲聞是只有修416行相,堪布在這裡有強調、我前面也講過這點,就他說~~這不是大乘修習的16行相,大乘修習的是遠離2邊戲論的空性。所以,《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中所講的這些16能取行相都是大乘不共的,醬講怕會有誤解,你也可以說他16行相不共,可基本上他觀的不是16行相,因為他是16行相2邊都否定掉了,那小乘不是這樣。

对于这些,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详细内容可以参阅麦彭仁波切、哦巴活佛的讲义等,这些讲义在叙述方法上稍有不同,但真实意趣基本相同。
所以堪布會講他只是簡單介紹一下,要大家再去看米滂仁波切、哦巴活佛的講義。不過有些地方講法不同還蠻重要的。

总而言之,对于基智、道智、遍智的所有能取行相,都应以远离二边戏论的方式来修持。如果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方法:一百七十三相的每一大乘加行相法,胜义中都是远离四边八戏、无有任何显现的;世俗中皆有如梦如幻的行相。菩萨应在入定位以远离四边八戏、无有相状的方式修行,在出定位则以不相混杂的方式一一去修这一百七十三相。
總之,3智所有的能取行相都是要用遠離2邊的方式來修持。堪布提出按照米滂仁波切的講法,173相的每一大乘加行相,勝義中都是遠離四邊八戲、無有任何顯現的;世俗中皆有如夢如幻的行相。菩薩應在入定位以遠離四邊八戲、無有相狀的方式修行,在出定位則以不相混雜的方式一一去修這173相。所以不管哪一相都有入定出定。米滂仁波切為什麼會提這個?因為他看的《現觀》跟你看的《現觀》是一樣的,他要加這個註解是讓你不要誤解《現觀》的內容,總之,盡量去讀讀《慧光集51》。
寧瑪3全知~榮素班智達、龍欽巴、米滂仁波切
薩迦全知~八思巴、果仁巴

修行者分两种情况:渐次根基的菩萨要一步一步地修,从前面的无常、苦、空、无我一直到遍智的最后一个行相,每一个都要去修;而利根菩萨则无须如此,可以于一刹那间同时修持这一百七十三相。在讲后面几个加行的时候还会谈到这一点,比如刹那加行就是在一刹那间圆满所有的行相。但对我们来讲,不要说圆满一百七十三相,就连一刹那圆满苦谛的四个相都有非常大的困难。
這裡講利根器者是一個剎那時間裡173相全都觀出來,其實,正等加行是173相一個一個觀,要到次第加行才有一剎那間173相全都觀出來,所以堪布是提前講了。

因此,我们绝不能自以为修行有多好。经常有一些缺乏佛学理论基础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很高的境界,声称自己是一地菩萨、二地菩萨,连自称为佛的人也有。我们去台湾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自称是佛的人的照片——他脚踩莲花,头上安了一个人工的顶髻,手作救护手印,旁边围绕着一群善男信女,还有电脑做的白云……我很想采访一下这位“佛陀”,看看他有没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既然是佛,理应具足一切功德,什么都不懂、特别愚笨的佛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但不要说佛的大悲心和智慧,恐怕他连世间层面的悲心和智慧都不一定具足。

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往往会有人借用佛教名义,搞许多花样来迷惑大众。究其原因,还是世人对佛教理论一窍不通、修行功夫一无所有,这样才会把佛教看成一种玄妙的东西,以至被人蒙骗。

佛教的修行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而行,如果一时达不到预期,也没有必要为此伤心绝望;另一方面,一定不要谈论那些离现实生活特别遥远、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异功德,否则结果不一定对你有利——这一点作为佛教徒要加倍重视。
一般世間人比較會對神通有感,這是不可取的,因為佛學主要是講出世間,有的神通只要是世間定就能做到,所以絕對不是用那個來衡量的。

现在的大城市里,人们对佛教的印象还算比较不错,这可能与我们学院直接或间接起到的一点点作用也有关。我希望学习藏传佛教的出家人和在家人,以后在弘扬佛法和自己修行的过程中都尽量如理如法,如果哪一天自己烦恼现前、缘分尽了,实在无以为继,也千万不要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

前段时间,我听说广东有个别人标榜自己是“瑜伽士”、“空行母”,但具体怎么回事目前还不清楚。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给佛教带来不良影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网络等媒体上公开这些不如法现象,以引起大家的警惕。

总体来看,大多数地方的道友都在很认真地、有次第地闻思修行,大家真正明白了佛教的内涵,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在面对苦恼、面对生死时,能用得上佛法的见地和修行,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与此同时,如果大家发现身边有损害佛教形象的行为和现象,也应当尽量制止;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就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揭露。当然,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因私人关系不好而起的无因诽谤。

壬二、广说道智之能取行相:p239
   
于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
    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及苦,灭中如次第,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027-正等加行-2道智-2023-11-14 .jpg
接著就講道智36加行相,頌詞中的因道及苦滅,就是指集諦、道諦、苦諦、滅諦,按照這順序集諦有8加行相、道諦7加行相、苦諦5加行相、滅諦16加行相。
第一個是破集諦、重點是離3貪、斷3毒、無惑果、無有情這4個角度,共有3+3+1+18個加行相,後面就會讀到這內容在講什麼。
道諦部分有7個,無邊其實指的是無量,還有無別等、無二量、無貪,就2+2+2+17個;第一個所謂的量指的是什麼?這裡註解~有情入道無量,道諦第2個無別跟等裡這個等指的是沒有戒禁取這個戒,這是講道智裡面在觀的對應苦集滅道的這些加行相,後面會講到細節內容,等下會解釋,因為3乘的意趣不同,現聽不懂沒關係等下會講。
至於在苦諦部分就很簡單的仍是無常苦空無我,就等於是再來一次、跟前面基智講的概念是一樣的,可這裡是用道智的加行相、不是基智的加行相,但唯一的差別是在勝義當中他有一個無相,就世俗是如幻果、這果是如夢如幻的,在勝義部分其實根本沒有果、是空,所以世俗4個、勝義1個一共有5個加行相。
接下來滅諦16個,簡單講滅諦在道智的加行相就是講16空,境等空3+空等空8+自空1+2個如何空4,那這什麼意思?前三滅盡苦、次八惑寂靜、中一二清淨自空、末四兩種(如何、何者)出離相,2清淨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離垢清淨根本來清淨,末4是兩種空就如何出離、何者出離,這是大概的解釋。現看課文……

染污法之因——集谛、清净法之因——道谛、染污法之果——苦谛、清净法之果——灭谛中,按照先后顺序,它们的行相分别有離貪等八种、無量等七种、無常等五种及外空等十六种。
堪布再提醒一下~~染汙法之因——集諦、染汙法之果——苦諦、清淨法之因——道諦、清淨法之果——滅諦,2個因、2個果,一共36個行相。

如此一来,道智能取行相共有三十六种。到底是哪三十六种呢?

集谛4断治的角度宣说有八种:
集諦的行相由斷治的角度來說有8,什麼叫斷治?就是證悟集諦的差別法,有因相、集相、生相、緣相,就是416行相集諦的代表。

1、证悟集谛之差别法如種子相的智慧有a.了达未得欲得离贪的行相。
因相就代表種子,就是他的根源、他怎麼來的,前3個相是跟因有關。這裡會講智慧就因他講的是加行能相,這裡要斷未得欲得貪、已得欲留貪、未來再得貪這3種貪,就是要得到這個智慧。
2b.了达断除已得欲留本体贪欲不住轮回的行相。
3c.了達断除未來再得果喜爱轮回寂灭的行相。
4、证悟集谛之差别法同顯現相的智慧有a.了达断除贪心无贪的行相。
再來的3個相是跟集有關,集就顯現的意思,要了斷貪嗔癡3毒。
5b.了达断除嗔心无嗔的行相。
6c.了达断除痴心无痴的行相。
7、证悟集谛之差别法能續起相的智慧有了达断除因之分别无有果烦恼的行相。
接下來的1個相是跟生有關,生就繼續的意思,了斷因的分別就不會有果的煩惱。
8、证悟集谛之差别法能成辦相的智慧即了达断除贪执有情无有情的行相。
跟緣有關只有1個相,緣就成辦的意思,了斷貪執就無有有情。

道谛4立宗及合理性的角度宣说有七种:
道諦有4個行相、他的立宗以及他的合理性醬子來講有7種,頌詞是先講集諦、再講道諦、苦諦、滅諦,所以按這順序講……集諦是由斷治的角度來說有8種,這邊講道諦的時候是由4個行相他的立宗就他所立是什麼、然後他醬子合不合理~~由這角度來說道智的加行相,道智的加行相但是配合苦集滅道時是對應道諦的那部分

9、证悟道谛的差别法通行義相的智慧——a.了知道相所立本体救護无量之智相。
道的意思是通行義,這意思就是小乘讀的16行相的意思,到大乘雖然是用16行相的名義但裡面的內容已經不一樣了,他是了知道相所立的本體能夠救護無量的意思;所以前面才講這能讓無量的有情入道。
10b.了知所立合理性輪涅二边不相关联的行相。
那這到底合不合理?是了知他的所立的合理性是跟輪涅2邊都不相關聯的行相,意思是他合理,因為他強調的是輪涅2邊都不相關。這裡稍微要想一想什麼叫做救護無量?也就是這東西會連動到輪涅2邊都不相關。道諦第一個行相道相他的所立、他的立宗在強調什麼?那這個強調本身合不合理,這邊告訴你~~合理。

11、证悟道谛差别法契正理相的智慧——a.了知如相所立本体的行相。
2個如叫契正理,這是小乘的解釋方法,首先你要了知道、這道指的是4行相裡面的道,道這個行相所立他的本體是什麼?到第2個你要了知如相他所立的本體是什麼?他所立的本體是無別的行相,就是沒有分別;這個如字本身就是強調無分別,在道上面無分別很重要、這要很細才能解釋。
12b.了知所立合理性无有戒禁取的行相。
那這樣的立場合不合理?合理,因為沒有戒禁取。在戒禁取是不正確的,但在佛教的道諦裡面他叫你守戒是沒有戒禁取這個戒的。

13、证悟道谛的()别法正趣向相的智慧a.了知行相所立本体二我分别的行相。
這裡這個法應該是錯字、應該是差別法。為什麼要講差別法,因為他的差別事是道諦,那道諦的4個行相就變成是道諦這差別事的4個差別法~~是醬子的意思,所以這邊才會出現差別法,像這些名相你若不知道含意,光是這些字就會把你搞亂了。那這個行呢、16行相的意思是正趣向,這裡你就是要了知這個行他的本體是無二我、就是無人我、無法我,行的本體是無二我分別的行相。
14b.了知所立合理性无不可量的行相。
行的本體是無二我分別的行相合不合理呢?合理,因為他是不可量的行相,無不可量意思就是根本就沒辦法分的意思。但這沒關係,你只要知道他要叫你修什麼,這裡要你修什麼?你已經修到道智了,你現在修到道智裡面的道諦,你在縱軸是修到道智、橫軸是道諦,那道諦又分4個行相,那在道諦的著眼點強調的是立宗,所謂立宗就是你建立什麼、你強調什麼?比方,三民主義,他是為了要救中國,類似醬子的意思,就他的立場是什麼。那三民主義為什麼要講民生、民權等、每一個他所立的這個合不合理?這個就是醬一個順序。那醬子一個順序就是所謂的道智裡面道諦的加行相、也就是你要修的

15、证悟道谛之差别法能永超相的智慧就是了知出相所立本体无贪的行相。
你醬修、修到最後就出這個地方,能永超,他就是本體無貪的行相。
米滂:不設此相所立問答是因為三乘行者意樂不一。
這裡有一個關鍵,米滂仁波切特別在這裡做解釋,他說前面都有講立場、然後講合不合理,講立場、講合不合理,可到最後一個他不講了,為什麼?他說:不設此相所立問答,這問答意思是他合不合理,為什麼到這裡不講呢?那是因為三乘行者的意樂不一樣。我想這個是出離的部分,道如行出,這應該是在出離的那部分,那三乘行者各個出離的不一樣,所以這裡就不去講這一點,他的意思是這樣~~我是醬子想的。米滂仁波切告訴你前面3個都有談他合不合理、到最後這個不談就是因為他不問,因這變成大家真正在出離的意樂上不一樣。

苦谛的4行相从自法相世俗幻有与总法相勝義空的角度来说有五种:

16、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常待緣成的智慧——了达无常的行相。
17、证悟苦谛的差别法逼迫性相的智慧——了达苦谛的行相。
18、证悟苦谛的差别法違我所相的智慧——了知空的行相。
19、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我違我見的智慧——了知无我的行相。
20、证悟苦谛的自性无有戏论相的智慧——了知无相的行相。
到了苦方面就簡單了,無常就是待緣生、苦就是逼迫性……這就是告訴你16行相的意思是什麼,最後一個,除了無常苦空無我這4個之外,還要了知苦諦本身是不存在的、自性無有,所以這樣就無相。

灭谛的4行相从本体差別法的角度来说有十六种3814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諸蘊盡相的智慧包括三种:

21、了知证悟境空性的行相。
22、了知证悟的行相。
23、了知证悟12内外空的行相。
最後滅諦一共是16空,若以前讀過16空你很容易就記得了,有外境空、內根空、12處內外空等等。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三火熄相的智慧包括九种:
這個三火應該是三毒。

24、了知证悟境空空的行相。
25、了知方分大空的行相。
    這個方分大空就是沒有方向,方向是假的。
26、了知涅槃胜义空的行相。
27、了知有为空的行相。
28、了知无为空的行相。
29、了知离边空的行相。
30、了知无始终空的行相。
31、了知无舍大乘法的行相。
32、证悟灭谛的差别法眾患無相的智慧即是了知证悟境自性空的行相。
    在妙的部分是了解自性空,其實一個自性空就什麼都空了。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脫眾災相的智慧包括四种:

33、了知证悟境一切空的行相。
34、了知法相空的行相。
35、了知无缘(三時)的行相。上三如何離
36、了知无实体(因緣和合)的行相。末為何者出離
到了離的時候有4種,一切空、法相空、時間沒有叫做無緣空,那這3個叫做如何離,最後一個叫做何者出離、就是無實體、就是因緣和合就會空。

对于这三十六种相,菩萨在名言中是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断除非理的行相、修持合理的行相,在胜义的层面,则是以无有任何相状戏论的方式入定修持。
36種行相,菩薩在名言中~~這是堪布重複一次米滂仁波切的看法來提醒一下大家,這36種行相都有入出定。
道智這裡就是蠻煩的,先是破集諦,用斷治的角度在講的,所以都是離、斷就讓你沒有什麼,重點是離3貪就是未得欲得、已得欲留、未來再得,還有斷3毒、無惑果、無有情這4個角度,共有3+3+1+18個加行相。再來就立道、是由立宗跟他的道理的角度在講的,有無量、跟無邊,還有無別、跟無等、無二量、無貪,這裡解釋什麼叫無量~有情入道無量,這個無等指的是沒有戒禁取這個戒,因為是在立道故最後一個不設答~因為三乘的意趣不一樣,就2+2+2+17個加行相,那2就是一宗一理,最後1就因為三乘的意趣不一樣所以不設2個。苦諦5行相、滅諦16空剛剛講了,這是講道智裡面在觀的對應苦集滅道的就36個加行相。

最後,現進入遍智。
027-正等加行-3遍智-2023-11-14.png
遍智頌詞有2句,字太小,放大在右邊,基智從4念住開始、一直到佛陀這邊究竟諸佛相。這裡面要先解釋一個概念~~正等加行這裡都是在講加行相,是由能緣的角度在講加行相,到遍智的時候稍微變了點、變成是用所緣,因為你用佛的智、遍智是他的能緣,他的所緣當然就包括基智、道智、還有他自己不共的部分,所以為什麼到了遍智時基智道智遍智又再排一遍,就是前面他是用能緣的角度,這邊則是用遍智當作能緣,他的對境就是3~基智、道智、及不共,大概了解是醬一個意思,所以到了遍智時會再重新排一次基智道智遍智。
基智這就是37道品,道智有34行相,最後不共最複雜,若讀過佛陀不共的法你就知道有10力、4無畏、4無礙解、18不共法等等,佛陀到最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3轉到最後的雙運,這是最重要的概念,這叫現空雙運,誰都沒有只有佛有,那無垢清淨、本來清淨,這是佛學裡最深的就很難解釋清楚,一開始你還是有因果關係然後你得到無垢清淨,你得到無垢清淨的那一剎那你就會得到本來清淨,你這是不用求的、他就會來了。可是你沒有無垢清淨你有沒有辦法得到本來清淨?不可能。重點是醬子。那麼最後呢,就是一個雙運。
前面加行相都是用~能緣的角度,遍智這邊是把遍智當能緣、然後用他的所緣境,以前講過有時要講能緣境不容易講,就會用所緣境講所緣境來代表,這裡有點這樣的意思,所以他就會用基智、道智、佛陀不共的部分。基智叫同分、就是他是屬於他的,道智叫隨應,簡單講,遍智本身一定含蓋基智、道智、佛陀不共部分這3個,所以由遍智當能緣,然後把基智、道智、佛陀不共部分這3個再排一遍當所緣,一共有110種加行相。
37道品~~資糧道有4念住、4正斷、4神足,加行道有5根、5力,見道7覺支、修道8正道。
34行相~~3解脫的空、無相、無願;8解脫的前3個色解脫、4空定、滅盡定;再來重點是談出世間定的出世間九等至,48定加上滅盡定這9個當作根本定都可以引到出世間,其實滅盡定本身已經算是出世間定了;接著斷惑無間道,就無間道連著解脫道現見44法忍、法智、類忍、類智;最後一個就10般若波羅蜜多。
現回去看課文……

壬三、广说遍智之行相:p243
   
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道谛次第:五道随顺中,以遍智為有境由三智,弟子及菩萨,诸佛如對境次第,许为共同基智三十七,隨順道智卅四不共遍智三十九。~~
4念住一直到諸佛相,道諦次第:五道隨順中,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道諦隨順這道諦指的是5~~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你看到基智中37道品就是按這順序排的,以遍智為有境:由三智分門別類、就把他當作對境,那麼,弟子及菩薩、以及諸佛如對境次第,就許為弟子共同基智三十七道品,菩薩隨順道智卅四行相、諸佛不共遍智三十九行相,這也就是剛列出的那張表,一共110種行相。

从四念住开始到究竟佛陀相之间,遍智的行相有一百一十种。这一百一十相是如何安立次第的呢?是随顺四谛之中道谛的次第而安立的。道谛的次第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按照这个顺序,将遍智相分为三种:基智同分的相有三十七,随应道智的相有三十四,不共佛陀的相有三十九
隨順四諦之中道諦的次第而安立,所謂道諦的次第就是按照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的順序……遍智相分為三種,這是在講遍智的對境,所以有同分、隨應、不共佛陀3類:基智同分的相有三十七,隨應道智的相有三十四,不共佛陀的相有三十九。
接下來就是解釋這110相,這裡就不多講了,一講等於是整個佛學都要講過一遍。

共同声闻同分基智的三十七相,也即三十七道品,共分为七个部类——

第一部类、彻知有实法之道的四念住1、了知念住的行相;2、了知念住的行相;3、了知念住的行相;4、了知念住的行相。
第二部类、由勤作所生之道的四正断5、了达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的行相;6、了达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的行相;7、了达未生善令生的行相;8、了达已生善令增长的行相。
第三部类、修行等持之道的四神足9、了达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0、了达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1、了达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2、了达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第四部类、现观加行之道的五根:了知13、信;14、精进;15、正念;16、定;17、慧的五种行相。
第五部类、与现观关联之道的五力:了达18、信;19、精进;20、念;21、定;22、慧力的五智相。
第六部类、现观之道七觉支:了达23觉支;24择法觉支;25精进觉支;26觉支;27觉支;28觉支;29觉支的七智相。
第七部类、清净出离之道的八正道:了知;30、正31、正分别32、正33、正34、正35、正36、正37、正圣道的八种行相。

菩萨同分的道智相有三十四相,也分在七部类中——

第一部类、对治之道三解脱门:即了知1、体空性;2、因无相;3、果无愿解脱门的三种行相。
第二部类、幻化道三解脱:了知4、有色观色解脱;5、无色观色解脱;6、净色解脱的三种行相。
第三部类、现法乐住之道——无色定:了知7、空无边定;8、识无边定;9、无所有定;10、有顶定的四种行相。
第四部类、寂止之道11、了知灭尽定的一种行相。參閱補充資料
第五部类、出世间道九等至:了知(12-15)四禅、(16-19)四无色及(20)灭尽定的九种行相。
第六部类、障礙所断之无间道:(21-24)了知现见对境四谛的四无间道的四种行相。
第七部类、陀之道:(25-34)了知布施等十波罗蜜多的十种行相。

佛陀的不共行相有三十九种,分在五部类中——

第一部类、十力1、知处非处智力;2、知业报智力;3、知种种解智力;4、知种种界智力;5、知根胜劣智力;6、知遍趣行智力;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8、知宿住随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尽智力的十种行相。
第二部类、四无畏:了知11、正等觉无畏;12、漏永尽无畏;13、说障法无畏;14、说出离道无畏的四种行相。
第三部类、四无碍解:了知15、法无碍解;16、义无碍解;17、词无碍解;18、辩无碍解的四种行相。
第四部类、佛十八不共法19、如来无有误失;20、无暴卒音口無失21、无忘失念;22、无不定心;23、无种种想;24、无不择舍;25、志欲无退;26、正勤无退;27、念无退;28、慧无退;29、等持无退;30、解脱无退;31、一切智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2、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3、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4、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35、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36、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的十八种行相。
第五部类、本体如來藏的差别:37、了知诸佛所说之無垢真如的行相;38、了知自在驾驭万法之自然清淨本性的行相;39、了知一切相现前菩提之佛陀雙運的行相。

综上所述,从第一个无常相开始,到最后一个佛陀相之间,正等加行的行相总共有一百七十三种。对于这些行相,全部应以入定远离一切戏论,出定不相混杂、如幻如梦的方式来修行

八解脫:又譯八背捨等,為八種禪修方式的合稱。與八勝處十遍處,合稱三法。指潔淨五欲,離開貪著的心。共分為八個階段: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以不淨心來觀察在身心中的與外界的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滅除身心中的色想,專一觀察外界的色相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離前二不清淨,以清淨心進行觀修四~七、四無色定(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讀過《瑜伽師地論》或是《俱舍論》就一定知道8解脫又叫8背捨,八種禪修方式的合稱。基本上與八勝處、十遍處合稱三法。指潔淨五欲,離開貪著的心,共分為8個階段: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大小乘在修這方面是不一樣的,以不淨心來觀察在身心中的色與外界的色,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滅除身心中的色想,專一觀察外界的色相,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離前二不清淨,以清淨心進行觀修,47、四無色定(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九等:()厭患對治,又作厭壞對治、伏對治。謂眾生見欲界生死之苦、煩惱惑業之集,深生厭惡而起大加行,修於聖道以對治苦、集。()斷對治,謂眾生了知一切煩惱惑業能招生死之苦,故修無間道以斷除惑業。()持對治,謂從無間道之後,入於解脫道,則能攝持所斷之煩惱,不令更起。()遠分對治,謂從解脫道之後,入於勝進道,能令所斷之惑永遠乖離。
《慧光集》51:前三如正等加行資糧道~頂加行見道之作用,後一如次第加行之作用。
這段很重要,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中講的,現特別提出來,若看到大德講的什麼叫做正等加行、什麼叫做次第加行?你知道正等加行是讓你智慧得到自在、次第加行是讓你智慧穩固,可能你聽不懂,那這邊就告訴你~~你真正在正等加行的時候就是厭患對治、斷對治、跟持對治,到了次第加行的時候就是遠分對治,那這幾個對治什麼意思?對這我是很珍惜,一這是大德講的,二是由此可以去了解什麼叫做正等加行、什麼叫做次第加行,更能分得清楚,所以特別列出來。

PS
J正等加行實際上東西很多很雜,我自己是抓不到重點,可師兄補充的這個圖表非常有用,將這173加行相整出一個框架,很清楚的去對照就可以找到東西在哪裡,就可以有條理的下來了。
師兄:若你把這框架花點時間去了解有一個好處,其實這173加行相也就代表佛學裡面所要討論的東西。
Y173加行相我有做分類,但裡面提到的能取、所取、能緣、所緣就有些亂了。
師兄:那個是醬子,頌詞是在強調他是能取,為什麼要強調他是能取?剛講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他是一種智慧,就是你這個加行相修完以後就是得到這個智慧。因此這就可以跟3智連在一起,所以才會有橫軸的一切法是4諦、縱軸的智慧是3智。
Y:最後講到的基智、道智是能緣、然後遍智這邊是所緣,((我怎記得最後講到的基智、道智是遍智的所緣、遍智才是能緣  20240301)),這裡就有點不清楚。
師兄:那個在前面都沒有問題,可是到了最後遍智的時候,他是把遍智當能緣,可遍智下面為什麼又分成基智、道智、不共的佛陀呢?意思是這時候遍智是能緣、基智道智不共佛陀這3個是所緣,就等於是用所緣來解釋能緣,這也是一種解釋能緣的方法。醬懂?!因前面強調他們是一種智慧,那最後這個也是智慧,可為什麼還要再強調他是用基智、道智、不共佛陀當作所緣境,就是他要,簡單講,我要跟你解釋遍智我覺得很困難,所以我就用遍智的所緣境來解釋遍智的能緣境。醬懂?!((Y:懂!))所以,他就再把他的……因為他是遍智所以他一定有同分,那基智的37道品都是在他的所緣境裡面,所以他就再把他列出來~~意思是醬子。
Y我懂了。
遍智是用遍智的所緣境來解釋遍智的能緣境
師兄:173加行相單單遍智就110種,剩下63種在基智、道智,如果願意花時間把這173種加行相做一個粗淺的了解,這173相就等於是佛學所有的內容。

J遍智裡面又把37道品這些列入,那是不是前面的道智應該也是這樣?前面的基智跟道智?
師兄:應該醬講,你是說是不是基智裡面有這37道品?當然有,可是那邊不是強調這個,那這邊為什麼要回來強調這37道品?意思是我要跟你解釋遍智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遍智本身是包括3智都在裡面,所以我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這3個都當作對境,就是前面解釋的~~用遍智的所緣境來解釋遍智的能緣境,那他現在是要解釋智慧,前面都是直接去解釋什麼叫有境,現在是我沒跟你解釋有境、我就告訴你這個有境的所緣境包括110種,就是用所緣境來解釋有境。醬清楚嗎?所以你說這37道品,難道前面的基智裡面沒有這37道品嗎?!有,但是前面那個最重要是強調基智裡面的這些人的能緣、他的智慧是講有境的部分。那這邊為什麼要去拿37道品出來呢?因他覺得跟你講遍智、要去描述遍智是怎麼樣怎麼樣很麻煩,那就直接告訴你遍智所緣的所緣境一共有110~就是醬子,那遍智的所緣境是不是就包括3智!醬清楚了嗎?
J清楚。
師兄:所以,今天要了解這173相就記住縱軸3智、橫軸一切法就4諦,目的就證悟一切法都空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