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下)
現觀-050-論釋-030-20231205
正等加行11-4-加行過失13至46-《慧光集51-p260》
思考题
1.相似般若的过失有哪三种?这三种过失是如何产生的?
2. 世间法能否成为出世间法的助伴?请谈谈你是如何平衡两者間關係的。
3. 请参照本课所讲的内容,回忆一下自己在学佛过程中与上师之间出现过哪些分歧,以及你是如何化解的。
我们前面讲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具足十四种功德,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四十六种违缘、障碍或者魔业,之前已经讲了十二种,今天继续讲其余的。
現在是講正等加行,米滂仁波切認為這是前行,為什麼是前行呢?因為這裡面提到有14種加行功德、還有46種違緣會讓你沒辦法順利做這加行,加行基本上就修行的意思;這就有點類似以前讀《廣論》講要做一件事前之前先知道他的功德就你做了有什麼好處、沒有做有什麼壞處,不然米滂仁波切為什麼要用前行來表示。哦巴活佛是用差異,差異,讀多了你就知道差異是分類的意思。上次46種違緣部分已經講了12種,今天接著講後面的34種違緣。
由于这次我们主要讲颂词,所以讲义中的有些个别内容并没有特别详细讲。讲四十六种魔业的颂词很略,具体内容都是在讲义中讲的。但是这四十六种魔业,在生活、修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所以我们需要对它有所认识。就像《上师心滴》里面所讲的那样,一旦我们认识到这是魔业,魔王波旬的一切事业就会自然而然消失;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着魔了,或者没有认识魔在干扰的时候,可能它对你起到的违缘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大家需要共同了解哪些是修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魔业。总的来说,魔业中有二十种是依靠自己而产生的,有二十三种是依靠自己、他人或者说是依靠两者的关系而产生的,还有三种是依靠他人而产生的,我们现在讲到第一类中的后八种——学习大乘佛法散乱的八因:
當我們知道有這些障礙、堪布稱之魔業,魔王波旬的事業自然無法發揮,若不清楚這些魔業、也不知道魔在干擾,那這些違緣就會越來越嚴重。這角度就說,比方某一種苦集會產生什麼樣的症狀,假如你了解這些症狀的時候,當這症狀一出現你馬上會有警覺,基本上就會想法子去對治他。反過來說你不了解這些症狀,當他出現的時候你也不會警覺,就像前陣子的covid 19等越來越不對時已經晚了。大概就是醬一個意思。
堪布提到這46種魔業中,20種是因為自己產生的、23種是自己跟他人雙方面都有關係、剩下3種原因在他人,現在就講到第一類中的後八種。
13、趋入般若之缘,对繁多的欲妙境加以分别。P449-350
((分別於色聲等眾多妙欲之境;《慧光集51》p260))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修行、弘扬般若法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非常多的色声香味等欲妙的杂乱因缘,引发很多烦恼,致使我们不能如愿以偿。实际上,世间的种种欲妙都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人问一位尊者:“您看不看好莱坞电影?”他先说:“我不看,对眼睛不好。”然后又补充说:“其实是觉得太浪费时间了。”世间中整天看电视、看电影的人,他们很多都对般若空性一无所知,以前没有机会遇到,现在也没有,将来可能也很难有;即使稍微有一点缘分,恐怕也难以继续下去。因此,如果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外面经常出现一些散乱的因,这时候我们自己要知道这就是魔业。
趨入般若之緣,對繁多的欲妙境加以分別~~後面這句話易於了解,就你腦筋會干擾自己,迷於外面的花花世界不捨,但前面為什麼說趨入般若之緣,這地方目前我解釋不出來,因此用上high-light綠色,你們若有人知道趨入般若之緣怎麼解釋、請分享。堪布下面也大都是針對後面這句的解釋,就說你會被外境的色聲香味觸吸引、產生貪嗔癡這一類的煩惱,這很清楚你是受到他的干擾。
((J:8000頌中是說~~菩薩修加行時,眾辯卒起,樂說種種差別法門。原文:「復次善現,住菩薩乘善男子等,若正書寫、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眾辯卒起,樂說種種差別法門,令書寫等不得究竟。當知是為菩薩魔事。」p449-350))
相似般若的过失:
再來是相似般若的過失,真正般若,什麼叫做般若?簡單講就是空性的智慧,是真正大乘法空的智慧。真正大乘空性的智慧若用2轉的基礎來說就是離戲,離戲是什麼意思?就你要講他是什麼你就已經錯了,就是沒有所謂的有無,沒有有、無的概念。那你說沒有所謂的有無、既有既無、非有非無,真正的只是有跟無2個事情而已,所謂的雙具雙非這是分別念的產物、是完全不合理的東西,這個4句否定是龍樹很喜歡用的方法,我們的分別念只有有跟沒有,若把有跟沒有否定了以後、再加上既有既無也否定,非有非無也否定,雖然後面這2種不合理,但醬子把你所有的分別念都包括了,這些全都否定了就代表不是分別念、就已經離開分別念的範疇,那就是已經離開了世間法。概念重點是這裡,我把這4個否定了以後世間就不存在了,世間不存在、用大乘的角度就是出世間了。
下面提到了一個單空,單空,有廣義、狹義的2種用法,廣義的用法,單空就是相似勝義,什麼叫做相似勝義?就說他不是真正的空性,比方,你認為這是空性、事實上並不是空性,醬的東西都可以叫做單空,就是相似勝義,這是廣義的解釋。狹義的解釋,單空就只有否定「有」,但沒有把「沒有」否定掉。
單空~~廣義--相似勝義,狹義--否定「有」而已
14、将单单的缮写文字法行当作真正的般若。
大家都知道,文字般若并不是真正的般若,形象上的禅修也不是,只有真正从内心通达显空无二的境界,并且加以串习,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有些人一直认为抄写《般若经》就是修持般若所有的内容了,这是不合理的。抄经可以成为般若修行的一部分,《现观庄严论》开头讲到的十种法行,其中也包括缮写般若,但把它当成般若修行的全部的话,那就太片面了。我就遇到过一些这样的“专家”、“佛教徒”,他就说:“我不读《金刚经》,就喜欢天天写,写完了送给别人。”现在有些人特别爱好写经书,一辈子写《金刚经》、《心经》、《般若经》,只是写,从来也没有思维过,更没有想过要在心中通达般若的意义,这也是一种魔业。
單單執著文字為般若波羅蜜多,比方抄寫般若經就認為是在修持般若,這不合理。想你們均能理解為什麼不合理,因為,真正的般若的概念不是分別念,所以你最後證悟的叫做無分別根本智,抄寫般若經論很好,但抄寫無法讓你最後修成就真正的般若,抄經、念經都只是修行中一個方法,但並不是醬子就能得到般若,這是有點差別的。當然你若念經念到一心不亂,就像淨土念佛,念佛也有境界的,念到最後可不可以得到般若?他並不是由念得到,而是他靠念阿彌陀佛讓他專住、專住在一個所緣境上而得止、得奢摩他,醬即使到4禪也還不是般若,可你因為這樣下去到最後時用禪宗術語叫桶底脫落、突然一片空白,是用醬得到。所以並不是說念經、抄經沒辦法修行,念經、抄經是一個修行方法,但你不能認為這樣就是在修般若,這是要到最後,首先你要專注,專住一心而得奢摩他,但是真正的般若不是奢摩他,真正的般若是超越奢摩他,奢摩他狹義講是根本定,你是要用根本定做基礎最後能得到出世間定,這裡面的概念、我們都沒親身體驗過,就算有也很難用言語描述。基本上就是根據根本定而能進入4加行,在暖頂忍世第一法裡面就除掉了能緣跟所緣、到最後在最後一剎那證悟,概念是醬子。
專住一心得奢摩他,桶底脫落
((J:8000頌中是說~~修加行時,執著文字為般若波羅蜜多,原文:具壽善現便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可書寫不?」世尊告曰:「不也,善現。若菩薩乘善男子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作如是念~我以文字書寫般若波羅蜜多,如是文字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或依文字執著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p449-350))
15、将单单无实的所诠耽著为般若。
如果我们把单单的无实法、单空,执著为是所诠的般若,这也是不合理的。有个别人讲《金刚经》、《般若经》时,把“空”解释为“眼耳鼻舌身意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单空无遮法。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如果无遮法是真正的般若空性,那么谁都很容易懂——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发现一个人都没有,他也知道屋子是空的——然而这并不是证悟空性。这是极易堕入的歧途,有些刚开始修学的人可能不懂,这也情有可原,毕竟也对遮止我和我所执有必要,但在深入学习般若之后,就千万不能认为只破一个有边是最究竟的般若了。
這就是前面解釋過的單空,這個單單無實的所詮就是否定的意思,他們有時的用字比較不易懂,也就說否定實有、而你認為這個就是般若,就你執著在否定上面、單單無實的所詮這種執著,簡單講就是單空。這種當然不正確,因為真正的空性在2轉裡面是離戲的,單空以廣義來講是相似的空性、這當然不是,若以狹義更不是,你只認為否定,就只有否定、其實有也不能有。
以前也跟各位分享過這概念,可我覺得蠻重要、有必要再提一下,空性的概念最早是怎麼演變的?用什麼樣的思惟方式去理解空性,***怎麼會產生空性這概念?你自己也可以想得出來~~這完全是用分別念,這世間有很多是實在有、確實是存在的,就這世間不管由任何角度來講他是確實存在的,可最後你發現他都不實在、沒有這個所謂的有,就說,「有」這個概念你仔細去檢討以後發覺他是假的;醬重點就來了,當你知道「有」是假的話,就不會有「沒有」,因為「沒有」是觀待「有」來的,假如今天「有」都沒有怎麼會有「沒有」呢?!不會有。這是蠻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整個空性,在讀《中觀根本慧論》的時候,這部分在書中某地方強調的非常清楚,因為這樣你就知道這個實相是……因此你不會說實相是沒有,因為「有」都沒有怎麼會有「沒有」,這時就會用空性醬一個字來代表醬子的一個體會,這個就叫做實相。所以,空性,你一定要記住「有」跟「沒有」都不存在,最早是在「有」上面做觀察,結果發現沒有「有」這個東西,既然「有」不存在,怎麼會有「沒有」呢,所以空性不是「沒有」。假如空性是「沒有」那這就玩完了,因為「有」一定是在「沒有」的觀待下產生的。這概念已講過很多次了,我的習慣是一些重要概念若有機會就再複習一遍。
堪布這裡提到一個單空無遮法,在米滂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中講得很清楚,這涉及到無遮這2個字,單空是一個概念、無遮是一個概念,剛剛已經解釋了單空,單空為什麼不能被接受?他不是般若。現講一下無遮,無遮是你用別念在表達空性的時候非常好的一個方法,這什麼意思?無遮的另一面叫非遮,非遮是你遮完了以後你有代表一個什麼含意出來,比方,你說小章不是胖子,當你講小章不是胖子時你後面隱約有一個含意就是小章是瘦子,這叫非遮,你遮潛以後後面有含意。無遮,是分別念上講空性很好的一個方式,就說,你說小章不是胖子,講完了就結束了,就千萬不要再為這句話詮述或引申出他是瘦子等等,這叫無遮。那米滂仁波切很清楚的告訴你~~無遮也是相似勝義、或者用廣義的單空,並不是真正的空性。理由是什麼?這還是分別念。對吧?你很會想,想出一個很恰當的描述空性的方式,但這還是分別念,在醬一個前提下他就不能叫做空性,這概念很重要,無遮當然不是真正空性。所以真正的空性是什麼?2轉最究竟、一直是在講離戲,離戲就是~~實在不得已用語言講,其實只要一講出來就不是了。
16、将单单的能诠文字经函耽著为般若。
這一項就是你錯把文字般若認為是真般若,其實文字般若不能叫般若,以前都讀過文字般若不在真正的基道果裡面,文字般若既不屬於基般若也不屬於道般若也不屬於果般若。
17、将无文字耽著为般若~在散乱八因中,原注释缺漏一因,此因为译讲者按照麦彭仁波切注释所补译。
很多人喜欢讲“不立文字”,禅宗也说“不立文字”,但光是没有文字,也不一定就是般若,比如石女的儿子就没有文字,他也不是般若。虽然佛经中也提到“无文字般若”,无上密法中有《无文字续》,是主要宣说空性法门的,宣说无文字的经续都有;佛陀自己也说了,他从成就到涅槃之间,连一个字也没有说过,但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文字等于般若。
又或者,你把無字認做般若,因為文字、語言基本上就是一種分別念,當文字、語言你不能理解他的意思的時候他只是色法,不管是聲音、語言、文字,一定要理解以後他才叫做文字,比方,你看到阿拉伯文那對你沒有意義、那只是色法而已,那你有文字基本上就已不能算般若了。這邊反過,沒有文字就是般若,這也不是,因般若並不是用沒有文字來代表。其實,禪宗的“不立文字”重點是讓你離開分別念,而不是代表沒有文字就是般若,他後面真正的含意是離開分別念。祖師禪說“不立文字、以心傳心”,這概念是指?因為當上師要教你般若,上師若用文字的方式來教你什麼叫般若的話,你永遠沒法理解什麼叫般若,所以他不立文字,但他後面這句~以心傳心~更重要,不立文字怎麼以心傳心?也就是用證悟、心的證悟,因這是瑜伽現量,上師證悟以後不用文字的方法讓你有辦法體會上師的這種證悟,然後,你因為體會最後你也有辦法按照前人走過的路你也能證悟,這就叫~~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真正到禪宗最高祖師禪的時候,一般到後面他們、密宗也是醬講、最重要是~~直指,直指,就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一種描述,就比方,《西藏生死書》中索甲仁波切就有幾次這個場景的描述,年幼時他在房間裡,蔣楊欽哲什麼都沒講突然把他抱在懷裡,那一剎那他突有一個感受,這就叫以心傳心;又有一次,躺在草地上,上師問他聽到遠處狗叫嗎?看到天上星星嗎?講完就不再言語,可索甲仁波切一剎那就受到震撼、第一次體會到空性、體會到空性的那種證悟;簡單講這就是所謂的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以心傳心,這2個是有關連,但也可以分開講,這邊強調是不要認為沒有文字就是般若,其實,不是不立文字的本身,是不立文字後面的那個含意~離開分別念,這才是重要的。無上密法中有《無文字續》,主要是宣說空性法門的,宣說無文字的經續都有,這簡單的講就是要你離開分別念,真正的實相不是靠分別念得到的、是靠證悟得到的,所以叫以心傳心;前人的證悟,你也有辦法跟他一樣用那樣子的方式證悟,這叫以心傳心。
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里面讲:以虚空喻法界时,有人根本不知道广大无边、无垠的界性无可言说,而是把虚空的单单空的部分认为是证悟法界,这实在是一种歧途。同样,在禅宗和般若法门里,无文字只是片面、部分的一种表示方法,并不是说单单无文字就是究竟义了。有些人因为自己不愿意修行,连法本都不带,问他为什么不带,就说:“我们禅宗一般不立文字!”但实际上,他只是懒惰,或者对法本没有信心而已,并不是真的通达了无文 字的境界。
high light的這段是無垢光尊者在《法界寶藏論》裡面講的,這些大德所講的話要花點時間讀過,以虛空喻法界時,有人根本不知道廣大無邊、無垠的界性無可言說,而是把虛空的單單空的部分認為是證悟法界,這實在是一種歧途~~為什麼是剛剛已經解釋過了,並不是單單沒有文字就是般若,相信理解這點各位應該沒有困難,其實禪宗不立文字的意思重點就是離開分別念,而他不立文字、因他是以心傳心,這2個要合在一起才是清楚地表達出來禪宗真正不立文字的概念,我現在講的是《禪宗血脈論》裡面一開始沒多久的頌詞就有講到~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這就代表這在禪宗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由般若中散乱的过失:
18、作意城区等贪嗔之境。
比如整天想着大城市里面的景象,今天要到哪里去出差,明天要跟什么人谈生意、谈项目……当然,很多佛教徒毕竟是世间人,我们不可能全部用最高的标准来一概而论,那是很难达到的。比如说,我是一个出家人,就要求大家统统出家,我是一个密乘行者,就要求凡是跟我结缘的人全部学密法,这都是不现实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强迫所有的人都学同一个道。
有時真不了解、上次已經討論過了,前面說你會對外境產生妙欲~~就色聲香味觸會讓你對外境產生妙欲,就變成是你的障礙了、沒辦法去修般若空性,那這裡的作意城區基本上跟剛剛那個應該是一件事,大城市裡有關色聲香味觸的外境是特別多,為什麼會有這種重複、我不知道,並不是代表不能重複,只是這跟剛剛講的有什麼差別?上次我們也得到結論,這類的在般若經裡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所以說實在也蠻有趣的,以前都認為是用《現觀莊嚴論》來學般若經,現在發覺有很多情況,就說~~當他在講《現觀莊嚴論》的時候他是拿般若經裡面的內容,醬子好像可以互相,用般若經去讀《現觀莊嚴論》、或者是用《現觀莊嚴論》去讀般若經,這2個好像可以彙通的。這裡很明顯,這會列出來應該是在般若經裡面的;像靜師姐會跟8000頌對讀、應該可以找到類似的文字。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不能重複,我只是不太理解,上次已經有一個答案了,基本上這應該是從經理面來的。
((8000頌中是說~~菩薩修加行時,貪著境界、作意國土等。原文:「復次善現,住菩薩乘善男子等,書寫、受持、讀頌、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或念國土、或念城邑、或念王都、或念方處、或念師友、或念父母、或念妻子、或念兄弟、或念姊妹、或念親戚、或念朋侶、或念王臣、或念盜賊、或念猛獸、或念惡人、或念惡鬼、或念眾集、或念遊戲、或念音樂、或念報怨、或念報恩、或念飲食、衣服、臥具,或念諸餘資身什物、或念製造文頌書論、或念時節寒熱、豐儉,或念象、馬、水、火等事,或念諸餘所作事業,當知皆是菩薩魔事。魔以此事擾腦菩薩,令書寫等皆不得成。菩薩覺知皆應遠離。」這裡就所謂的親里尋思、國土尋思等8種尋思,這是第14種過失,是大品之第18過。p450-351 ))
但我们要知道,经常作意哪些地方会成为我们散乱的因。有些人不去作意寂静地或自己修行的道场,反而经常去作意、去想着那些容易产生贪心、嗔心的城市,这样这也是一种魔业。好多人本来在佛教道场中修行得很好,参加共修、自己学习等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后来因为被魔干扰,就欺骗管理人员说要去看病或办事,结果致使自己的修学不能圆满,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此种过失。
19、作意名闻利养。经常想着要获得名声、赞颂、财富等。
这样经常作意的话,不要说作为修学大乘般若的行人,即使对小乘行人来說也是不合理的。断除世间八法是大小乘共称的法理,如果一个修行人整天都想着名利,把心寄托在世间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那肯定是魔业。
只要貪戀名聞利養一定就陷入了色聲香味觸,這當然是一種魔障是很容易了解的。我是想~~有時也不必要全部讀過,只要能掌握那個意思,現在記不住也沒關係,等有一天你真正修行你再回來仔細讀,那時你就要記得你這不能犯、那不能犯。
((8000頌中是說~~菩薩修加行時,味著利養恭敬稱譽。原文:「復次善現,住菩薩乘善男子等,書寫、受持、讀頌、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得大名利、恭敬、供養,彼由此緣廢所作業,當知亦是菩薩魔事,菩薩覺知皆應厭捨。」p450-351
着了魔的人,自己也许知道,也许到死都还不知道;有些不但自己不修行,也不让别人好好修行。其实,我们不需要很多名声,也不要经常散乱,应该保持低调,这很重要。高谈阔论或直接间接赞颂自他,并不是很合适的,所谓的舍弃名闻利养,从语言上讲,会客观地评价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做到实事求是,那么即使因智慧、能力不够而说错话,也不要紧;但有的人总是故意夸大,语言中带很多水分,就好像有些面包,本来刚开始是很小很小的一块,加工之后就变得特别大,这是在没有吃之前;吃完了以后,落在肚子里面,也很小很小的。如果我们的语言、赞颂也像这样,包括追求一些名声、利养,这些都是一种魔业。
20、从魔所宣说的非道中寻求方便智慧。
比如说,读到一些对自相续无有任何利益的外道著作或世间论典,反而自以为从中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当然,我们有时候会藉世间的语言和理论来引导众生,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有时候也会从世间善说中找到暂时熄灭烦恼的方法,这也是可以的;但若是把自己解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世间学问上,那就太可惜了。现在有些佛教徒对真正宣讲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和解脱有关的经论都不感兴趣,而是特别喜欢世间的各种杂书,说实在的,那些书大都是分别念构成的,暂时可能吸引你的眼球、适合你的心态,但究竟上对今生来世都没有很大的意义。
從外道當中尋求般若這很糟糕,有的外道沒有空性的概念,有的是相似的,比方,順世外道是講一切都不存在,或者內道中有些邪門左派的,這些會把你引入歧途,像以前越南的那位,我真不懂我認識的蠻多人都有大學學歷可怎麼會這麼信他呢?!還有現在的穿紫衣的……很多人超信。有很多這類的團體真講不清、也想不通!可能跟各人前世因緣有關。
我有时候也会翻翻现代人喜欢的东西(不过我并不是因为着魔了),看完之后就觉得:哦,现在的人们只有这个境界了,恐怕再深一点的他们就看不懂、听不懂了。所以可能有时候不得不随顺,只能这样,否则我怎么说也是没有办法的。虽然我没有很高的境界,但对一些基本的道理,大多数人可能也没办法接受。不要谈什么太高深的道理,有关佛教和解脱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他们来说都十分模糊。大多数人希求的是什么呢?就是世间的人天安乐——平安、保佑、吉祥、顺利、发财……所谓的佛教徒如此,其他的宗教徒也是如此。因此,道友们外出弘扬佛法时,如果还是像在学院一样使用菩提心、出离心等专业词汇,那人家可能听不懂;你所表达的应该是佛教的意义,但可以借用人们喜欢的词语来包装,现在是末法时代,弘法利生需要有一些善巧方便。尽管你是非常专业的佛教徒,但如果不能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你讲的法也很难真正触及听众的心坎。在这个方面,很多道友可以在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多学习一下。但语言也不能太低俗化了,如果完全随顺他们,虽然他能听得懂,但我们需要表达的佛教的一些教义也可能完全改变了,这样也不合理。所以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修学佛法的很多人,需要用一些善巧和智慧,在不改变原来佛教意义的基础上,尽量的使用一些大家能接受的词语,用适合他们的表达方法来弘扬佛法。
以上是依靠自己而产生的二十种魔业,若在自己身上发现,应该马上认识到这是魔业,进而努力忏悔。
由自己產生的20種魔業交代了,下面就是23種由自他產生的障礙。
下面讲别所断。别所断: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二十三种讲闻违缘,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
即依靠自己或他众而引发的二十三种违缘,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来宣说:p261
21、听闻者般若的讲闻等有强烈欲乐心,传讲者十分懈怠。
比如说,一个弟子特别想听般若,但传法的法师比较懒惰、懈怠:“没事,慢慢来,一年只学部分的论典就可以了……我要好好休息一下,我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有些法师整天都是身心累、困、痛苦,这其实也是一种违缘。
這是指講的跟聽的雙方面沒辦法一心,醬引起來的就是魔業,不是障礙一個人是障礙雙方。
有些法师在假期结束的时候,返回的日期定在开学的前一天,刚好明天上课,今天才回来;今天回来以后,又要休息六七天;六七天以后,马马虎虎地上课。而弟子求般若的意乐特别强烈:“我们 一定要学这个论典、那个论典……”不过法师就说:“没事,你们自己学就可以,我身体不好,我困、我累、我烦、我闷、我愁……”很多很多借口。这也是一种魔障。
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传法的上师对般若有强烈信心,很多法都想传,而弟子却没有兴趣,比较散乱、懈怠,一直盼着放假,一说明天不上课,马上就“哇!”,大家都很欢喜。这就是魔业。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大多数是听者在前。
22、听闻者在此地,传讲者在他境。
听闻者想在此地听法,而传讲者要去往别的地方。或者传讲者想在这里,听闻者要到别的地方去,总之两者意见不同。
其實,這種問題不是大問題,就怕2個人的習慣、價值觀不一樣,問題就大了。
我们学会在管理过程中也遇到类似问题,前一段时间要求学员分组学习,这种安排考虑到很多管理方面的因素,但有的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我在这里听得挺好的,这个道场我已经特别熟悉了,我一定要想办法说服这些人,我不能去,哪都不想去了,我一定要争取……”这样一个说是在这里,一个说是在那里,最后对闻法造成了违缘,这就形成了魔业。
如果没有对闻法真正产生违缘,比如有时候意见不同,有时候心里动了念头,但实际上并没有使传法中断,那就算是出现了一个魔障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魔业。这方面的道理,后面可能还会再说。这是听法者和传法者之间缘于地点而产生的魔业。
23、听闻者具备知足少欲,传讲者不具备知足少欲。
闻法者看破了世间,觉得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我要知足少欲,好好的当一个修行人。”而传法者恰恰相反,“你一定要想办法给我买辆好车,给我买栋房子,给我多一些供养,我要修寺庙、修塔……”宗喀巴大师说过,真正上师的法相应该是什么都不需要,而弟子的心态应该是什么都可以捐出来,可是现在都变了,有些弟子的心态还是很如理如法,但个别上师确实谈不上知足少欲。反过来说,如果闻法者希求欲妙,而传法者知足少欲,也会因意乐不同而中断传承。
這種問題就嚴重了,比方,上師希望弟子的供養豐盛並不是他要享受,而是因為他要做很多事情他需要有這些資糧,而弟子供養可能只能到某一程度,畢竟自己也要生活、或者他不認同那件事,這些情況也是有的。那今天討論的是~~加行的魔障,就什麼情況會讓你沒辦法修行,也就說你本來是靠一位上師指導你修行,結果你跟上師之間有了分歧,這當然會影響你修行,我是覺得障礙應該是在這部分,因這主要是障礙修行。
24、听法者具足头陀行功德,传法者不具足头陀行功德。
十二种头陀行,我们以前讲《三戒论》等论典时解释过;闻法者具足这样原始佛教苦行者的风范,而传法者对此非常反对:“你们这样过午不食、常坐一处多不好!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一定要有适合的修行环境,你看福力王子是怎么过生活的,我也是需要大量的财富,福报才是产生一切功德之源……”就这样,传法者着重讲一些世间欲妙的功德。
頭陀行,這就是苦行,若你本想修頭陀行,而現在你的上師並沒有這部分的功德,當然就會影響你修行,因你想修的是頭陀行;那這裡並沒講應不應該修頭陀行,主要是因為你跟上師之間的價值觀或是想法不一樣,以致最後影響到你沒辦法修行~~我認為障礙是醬子。這時你就是換、找一位合你修行意願的上師。
這邊提到了福力王子,米滂仁波切寫過釋迦牟尼傳、內容就是佛陀世世輪迴的經歷,其中有一件很有名的公案就是福力王子,請各位自行上網查一下,這就不多講了。堪布這裡要講的是有的人認為修行並不一定要吃苦,所以才提到了福力王子,福力王子功德非常大的,所以他是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在醬子情況下修行,因此他們並不認為修行一定要用苦行,這點就會產生摩擦。其實,誰是誰非,基本上我認為這沒有是非的問題,因為這都是過去世你自己賺的,就算你今天想吃苦也不可能,你在一個非常優渥的環境中你仍是不忘修行。
頭陀行的引申閱讀:感人紀錄片《古道清涼》
由闻法者和传法者观点不同而导致师徒之间产生矛盾、产生邪见、互相远离的情况,并不是只有这里讲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种,凡此都算是魔业。当然,如果法师身上的确存在一些不太如法的现象,闻法者也可以直接提出来,《事师五十颂》、《毗奈耶经》等经论中也是这样讲的;但有些闻法者也是习惯“戴着墨镜”看人,结果看谁都是不如法。所以,还是要依照可靠的标准来判断上师、弟子是否如法,以上师为例,当具足《经庄严论》所讲的十种功德:“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心性休息大车疏》也引用过这个教证。
在《廣論˙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也讀過一位上師本身要具備的10德~~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堪布從頭陀行跳講至上師的10種功德,我是沒看出直接的關聯,重點是你在選上師的時候你也要觀察上師,最正確的上師是具備這10種功德,讀《廣論》時也知道要找到醬子上師不容易,但又不能不修行,所以才說至少要具備八分之一的德相,最根本的東西不能沒有,比方大悲心,修大乘不能沒有大悲心。
((《妙臂請問經》云: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所以具備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德相也可以,這是宗大師根據經論告訴我們,前面的十個條件當中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這不是像作算術那樣十除以八,它有一定的次第,絕不可能說已經通達實性而沒有前面的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一定是根本。實際上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我的老師很明確地告訴我:我們可找的師長有三種,全部條件都具足的最好;有五個主要條件的是中等。下等的至少應該具足三個條件:第一、他是以佛法為中心而不是以世法為中心。這個我們可以看得見,比如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看他對境的決擇,如果他對世間這些東西很在乎,對佛法很忽視,你依止他根本沒用;第二、他所追求的是為了後世,不為現世;第三個條件是德增,就是他的條件比你高,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找的師長所要具備的最起碼(下邊際)的條件。原文出處:https://www.theqi.com/buddhism/GL/GL1_7.html 20240508))
25、听闻者具备善法,传讲者不具有善法。
闻法者是很好的修行人,具有清净戒律、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而传法者比较差劲,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弟子。
簡單講,就你的業不好令你得不到一位能幫助你修行的好上師,你就要先懺罪積福。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使你的智慧后来已经超过上师,也不能忘记上师的法恩,就像阿底峡尊者,他去依止金洲上师的时候,在见解上秉持中观见,应该是已经超越了上师,但因为上师令他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所以他永远都祈祷金洲上师。宗喀巴大师依止过四十多位上师,在我们后学者看来,这些上师包括仁达瓦在内肯定都不如宗喀巴大师有智慧,但是宗喀巴大师依然尊敬所有的传承上师。所以,我们不管是在汉族、藏族的任何上师那里得过教授,这种法恩永远都不能忘,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可能把佛法上的善知识看得跟世间的老师差不多,自己稍微有了点能力,就根本不把上师放在眼里;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当然,即使你背离了上师,上师也不会对你有所取舍,但是依此缘起,你自己的弘法利生和修行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在上师如意宝的传记中写过,凡是曾经依止过的上师,他老人家都将之作为祈祷、赞叹和供养的对境,这一点我们理应随学。
這裡提到阿底峽尊者,《廣論》也讀過他依止金洲上師,重點是傳他菩提心修法、不是空正見,修學自他換、令他生起了菩提心。宗喀巴也依止過甚多上師,其中的仁達瓦不是格魯、是屬花教薩迦派,因宗喀巴原屬花教,影響宗大師一生最鉅者,首推上師結尊仁達瓦。宗大師最初獲得中觀、因明之理,主要是由仁達瓦傳授,因此奉為無與倫比的上師之首。而仁達瓦也曾在宗大師座前聽法,師徒彼此互作禮敬。
((( 尊貴的宗大師「密集嘛」祈禱文緣由:
影響宗大師一生最钜者,首推上師結尊仁達瓦。宗大師最初獲得中觀、因明之理,主要由仁達瓦傳授,因此奉為無與倫比的上師之首。而仁達瓦也曾在宗大師座前聽法,師徒彼此互作禮敬的事跡,廣為人知。
某一天,宗大師向仁達瓦獻一讚頌曰:
無垢智王妙吉祥(即文殊)、無量悲藏觀自在,雪域智嚴仁達瓦(即西藏智者頂上的莊嚴師),宣努洛追足下禮(宣努洛追意為童慧,係仁達瓦名諱),啟請於我作救護
仁達瓦改動其詞句,反獻於宗大師:
米咩傑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傑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尊)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嶺智嚴善巧宗喀巴)
洛桑劄北霞喇受哇得(賢慧普聞足下作啟請)
(洛桑劄北為宗大師的名諱)
後來宗大師的弟子,想以此讚頌宗大師,請求大師同意。得到宗大師的承許,乃根據此頌造祈禱文之儀軌,即現在最著稱且具足最勝加持力的「密集嘛」祈禱文。
原文出處:https://buddhism.blisswisdom.org/index.php/2012-08-22-06-52-05/item/379-%E3%80%8C%E5%AF%86%E9%9B%86%E5%98%9B%E3%80%8D%E7%A5%88%E7%A6%B1%E6%96%87%E7%B7%A3%E7%94%B1 20240509)))
我自己也经常想,喇荣的确是改变我人生方向的圣地,上师们更是我生生世世的引路人,如果没有遇到他们,我今天肯定也跟许多散乱者一样,不可能对法理产生些微的认识。看看很多我当年的同学、朋友的人生经历,我就知道两条道路有多大的差异。而造成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一个是环境,一个就是因为自己所依止的上师。我想在座的道友们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依止上师,如果没有去某一个殊胜的圣地,如果没有参加某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盛会,很可能你就永远漂泊在轮回当中了。如果像无神论说的那样,我们的生命只有这短短几十年的话,那倒是怎么过也无所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还有生生世世非常漫长的路要走,若一直沉溺在苦海中,那是多么可怕!能在生死长河中得到一个珍宝人身,这真是最有意义、最灿烂光辉的事情!
喇荣,就是五明佛學院所在地。
我们这里说,当听者具有善法,传者不具有善法的时候,作为听者也不能总是观过失。有些持邪见的人,经常:“他这个地方也不懂,那个地方也讲错了;我是真正的修行人,出离心方面我应该胜过他,菩提心应该我修的比较好,无二慧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依止过的这些……”如果经常这样起邪见,那这是自己的大错,这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反之,有时候上师智慧超胜、具足善法,各方面都无与伦比,而弟子则又笨又懈怠又散乱,不要说出世间方面,就连世间法方面的功德也远远不及上师,两者之间的差距特别大,那么,这时弟子就应该努力跟上上师的步伐。
若現在反過來,反過來會不會成為一種障礙?若是上師超強,弟子差他太遠、根本沒辦法catch up,我的認知是有時候會成一種障礙,因上師講的你完全聽不懂,而如此高超的上師找到的心子、他的心子不可能是又笨又懈怠又散亂的。所以有時候會想~~自己為什麼碰不到那些高超的上師,應該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我會祈願有一天能跟著米滂仁波切學,但若現在就跟著米滂仁波切學,因自己的智慧什麼的也有可能得不到什麼利益;反正,簡單講,這就努力精進以外還要有業配合。
26、听闻者喜欢布施,传讲者具大吝啬。
听闻者很想把自己的身体、财富等一切都布施出去,而传法者经常说一些布施的过失,“不能布施,一布施就会……”这也是一种魔业。
分到這麼細,就一個原則~~自、他,一個聽聞者、一個傳講者,2個人之間沒辦法有一致的價值觀,當然是一種魔業。簡單講,比方,夫妻、父子之間不和對家庭融洽也是一種魔業。
27、听闻者愿意供养,传讲者不愿接受。
听闻者这个也供养、那个也供养,所有的东西都要供养给上师,而传授者不愿意接受。
但现在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我们以前也再再讲过,在所有供养中,法供养是最殊胜的,弟子如果做法供养,传讲者一般都会欢喜纳受。如果是供养一些过期的饮料水果或垃圾食品,那么不接受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供养最胜的菩提心,或者背诵五部大论:“我们准备供养背诵五部大论,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传法者说:“我没有时间,你们背诵是你们的事,你们修你们的……”这样不接受的话,那就真的是魔业了。
我们学院藏族男众这边学五部大论是这样的:文法学一年,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各学两年,之后续部学四年。这样,整个五部大论学完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这是好多年前就规定好的。当然,我们金刚降魔洲这边目前还没有这样安排,但大家也要知道藏传佛教真正的闻思传统是什么样。有人认为学五部大论没用,这种想法恐怕不太合理。我希望金刚降魔洲和菩提学会的道友要趁着年轻多学一点,人生虽然短暂,但花个十年五年学五部大论也不会给你造成什么损失。光是整天念咒语、做点所谓的修行,听起来固然很舒服,但我们的很多分别念要断除,必然需要强有力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的。
5部大論,是5類大論而不是只有5個論典,這5個不一樣的類別是~1、彌勒菩薩的廣行系列,就慈氏5論,《現觀莊嚴論》是其中一論,醬你能不讀《寶性論》嗎?更別講《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大乘經莊嚴論》;2、《中觀》的深見系列,不是只有《入中論》,像龍樹的弟子提婆又叫聖天菩薩的《四百論》就很重要,一般讀《中論》前會先讀《四百論》築基,接著才是中觀應成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最後一定要讀的是《中論》,因為,不論是中觀哪一派別大家均承認不能違背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還有,3、《俱舍》,4、因明,5、戒學,這些內容都很多、都不是很單純的,根據格魯一個很正式文件曾經給過你們這方面補充資料,就提到格魯是要花上17年讀顯教5部大論,也因這文件才覺得5部大論醬解釋才合理,就像俱舍,從小乘開始的很多觀念都有必要了解,再說因明,一般由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入手會很有幫助。
整個佛學要弄清楚,一定要有中觀、唯識、因明、俱舍、戒律的知見,這些絕對都要通。比方,假如你只讀《現觀莊嚴論》,那就代表你不讀《寶性論》等等,那剛才的善知識10德是從《大乘經莊嚴論》出來的,《現觀莊嚴論》裡面是沒有這個內容的,那你不就缺了這方面的教導?!所以5部大論絕不能說只有5個論,堪布說寧瑪自宗花上15年那也不會只有5個論,可其中有4年用在續部是密了,但格魯在顯方面很清楚要讀17年、密還在後面。
前一段时间我们宣布密法班学员需要坚持学满五年,结果把很多人吓跑了——他们不参加也无所谓,我倒是觉得人越少越好,以后我会把有些密法的门槛设得越来越高。六七年前刚建立学会的时候,我说:“能有二十个人就可以了。”现在早就远远超出了这个数目,是时候提高我们学员的素质了,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稍微高标准、高质量的佛教人才。像那些实在不愿意不好好学习、缺乏基本的贤善人格、整天说是道非的人,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课下的表现中也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不是法器。真正的法器平时聊天也会聊五部大论、显宗密宗等法义上的事情,而其他那些表面上的佛教徒,如果是中等人,他就整天讲一些吃喝玩乐;下等人生嫉妒心、说别人过失,整天就这样消磨时光,我觉得这些人连一些基本的佛教概念都没有。现在外面居士当中真的存在这么一部分人,一到学习的时候就打瞌睡、哈欠连天,没有一点精神,特别困、特别痛苦;吃吃喝喝的时候状态就很不错,讲一些是非的时候就更有精神了……我们也不需要培养这种人,培养也培养不出来——不要说我们,可能莲花生大士和慧能大师来了也有一定困难。
28、听闻者以略说能够理解,传讲者以广说而理解。
这也是听闻者和传讲者的心态不同。听闻者 简单地听一下就马上了然于胸,而传讲者却反反复复地讲个没完,最后听闻者都不耐烦了。有些道友稍微有点聪明,法师还没讲他就自己看完了,如果法师一直广说的话,他就很烦、很痛苦:“这个我早就知道,还要再说,说什么啊?”如果法师说:“接下来,接下来……”他就特别着急,一次次看手錶:“哎呦!这个哪里需要这么广!居然还要讲,快讲嘛,快讲嘛 !”心里一直在默默地说,这也是一种魔业。
聽聞者要略說、傳講者要廣說,簡單講就是雙方面意見、或者價值觀不一樣,這種東西當然會影響修行。醬看來這個自他明顯指的就是師徒之間的關係。
((嗯,有像我如今的心態,上2門課實在是跟不上,為什麼不只上一門課嘛?!有點心煩,一門課都已經落的慘兮兮,越積越多,以致越來越不想覆聽寫筆記了 ╮(′~‵〞)╭ 20240410))
相反,有时候传讲者讲得特别略,而听闻者很喜欢广述,这也是一种魔业。有些传讲者只是稍微说几句,然后就说:“噢!剩下的你们自己看啊!”有些大学老师也是这样,他只是在上面写几个字:“好,你们自己看吧,你们都是大学生。”他进来用大概五分钟给他们指示一下,之后就开着自己的车,“呜……”就走了。这也是一种魔业。(我们学院里就没有这样的,法师们不要说车,连拖拉机也没有。)
我看到很多大学老师真的很可怜,他们的心思不在教学上面,学生们在教室里苦等了一下午,最后老师来了一小会儿:“啊!很好,下课!我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领导谈。”听说历史上也有个别大德要信众等一两天,后来传一个口信来说:“我没有空,有重要人物要见,你们先散去吧。”如果照这样说,像我们学院这么大的地方,可以说每天都有重要人物出入,世间和出世间的人物都有,但以此耽误讲课也不合理。就我本人而言,也是一向以传法为重,除了一些实在推不掉的学院紧急事务之外,从来都没有因为要见高僧大德或领导而上课迟到。传法首要的就是要准时,不能让很多人一直等。在我看来,自己生命中的其他任何事情,跟我们学习佛法比较起来,都算不上是重要的事。
29、听闻者了知经等妙法,传讲者不了知经等妙法。
听闻者智慧水平高超,对经律论三藏都非常精通,而传讲者基本上一无所知,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不太好。
這裡,既然你知道很多為什麼要去聽一個不知道的人……我想這應該是廣義的原則下面,可醬子的事情應該不多,比方,《釋量論》是法稱跟陳那的弟子自在軍學的,第一次學法稱就理解自在軍在講什麼,到最後他完全超越自在軍對陳那教法的理解,而自在軍也支持法稱將他所了解的傳諸於世;若像這樣對修行就不會有啥問題了,反之,若受到上師的打壓就是另一回事了,或是上師講的不對弟子也唯唯諾諾、我以為這才真正是魔業,這些只能去體會,也沒法講得很清楚,至於修行上的障礙多少是會有的。
但是,有些人是因自己邪见重而总觉别人讲得不对,有些人是自恃口才、智慧出众而瞧不起别人,而真正具清净观、正知正念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传讲者,当他把自己所理解的智慧与传讲者解释的法义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有利益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量舍弃自己的傲慢心态,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放不下自己对世间知识、学历、头衔的执著,那就很难避免生起傲慢,因为给你传法的人可能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或者文凭上不如你,然而在佛法的境界上,你不一定能比得上他,所以我们也应该平衡各方面的因素。
像法王如意宝、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前辈大德,显现上都依止过很多上师,而这些上师不一定能够完全超越他们的,比如说麦彭仁波切,他是真正的文殊菩萨的化身再来,七岁便造出无比美妙的论典《定解宝灯论》,而从他传记中看,也没有在上师前显露傲慢,这也值得我们后学者观察、借鉴。
米滂仁波切7歲寫下了《定解寶燈論》,別懷疑,這些大德持戒清淨絕不敢妄語,你再想想自己7歲時一篇普普作文都寫不好。
否则,这个法师也看不惯,那个法师也水平太低了,这样非常傲慢的话,会特别障碍自己以后的求学,自己的一些缘起也会因此而破坏。我以前也发现,有个别自视甚高、不把法师放在眼里的道友,修学上面也没有什么成就。这些人到最后,好像谁都看不上,自己在别的地方自认为很了不起,弘法利生一两年还算可以,但后来不知不觉中修行也没有坚持下去,也没有真正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所以说,最初的缘起是很关键的,如果能舍弃一切傲慢、自己当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修学,到最后一定会炽燃你的智慧火焰,这在闻思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30、听闻者具备六度,传讲者不具备六度。
或者反过来说,传讲者具足六度,而听闻者不具足,也有这样的情况。
31、听闻者善巧方便,传讲者不善巧方便。
听闻者的智慧、善巧非常好,不管说话还是做事,任何方面都具足善巧方便,而传讲者说两句话就得罪所有人,做一点点事情所有人都不高兴,这也是一种魔业。无论如何,凡是因为传讲者和听闻者之间的摩擦、误解,最后产生了矛盾,致使般若法的传递中断,都称为魔业。若不能了知此义,则很多道场的师徒之间都会发生这类现象。记得在 1986 年的时候,法王如意宝讲华智仁波切的《现观总义》,特别广说魔业之义,再三强调,每一次讲我都感觉是在说我,于是我猛烈祈祷:千万不要产生这些魔业,以至断掉今后的法缘!(当时我住在一个草皮房子里,就在现在的甘多拉经堂附近,也算是一种苦行吧,觉得很有意义。)
32、听闻者已获得陀罗尼,传讲者没有获得陀罗尼。
听闻者已经获得了陀罗尼,过目不忘,而传讲者没有得到陀罗尼,糊里糊涂的,就像我一样,一会儿忘了这个,一会儿忘了那个。很多人事后说:“您已经答应了什么什么……”“我没答应吧?”“您当时答应了!哦,以后您答应的事情一定要签字,不然我们这边很麻烦的……”“对对对,那我以后签字啊!”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传讲者具足陀罗尼,而听闻者记性很不好,也是麻烦。
基本上這裡原則一樣,就上師跟弟子之間雙方面的差異、沒辦法配合當然是魔障。
陀羅尼,意思即總持,以前也解釋過,還可以分成不一樣的陀羅尼,比方,《心經》,有略本跟廣本,略本只有260字、這就是陀羅尼,所以叫做總持,就用最少的文字能含蓋所有的意思。咒本身也是這種概念,唵嘛呢叭咪吽,6個字可含蓋的意思非常的廣,這就是陀羅尼。
33、听闻者想缮写般若文字,传讲者不想缮写般若文字。
听闻者想做般若的缮写、念诵、背诵等,但传讲者非常反对。有时候弟子和法师之间总是想法不同,有些人说:“不知道我是什么业力,凡是我想的每一件事情,法师都会反对,好像我喜欢的,法师都不喜欢……”其实这也是需要沟通,看法师心情比较好的时候,跟他谈一谈:“是不是我们之间有一些魔业啊?好像我喜欢的,你都反对,不然我们谈谈,喝个咖啡,好不好?”如果这样,可能事情马上就解决了。
34、听闻者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传讲者没有远离贪爱结等五障。
五障即欲贪、害心、昏眠、掉悔、怀疑,《俱舍论》和《智者入门论》中都有宣说。听法者非常精进,远离了这五障,但传讲者这些方面的烦恼很重。
35、听闻者想独自远离恶趣,传讲者想结缘者都远离恶趣。
听闻者只想自己好好修行,远离恶趣,不愿意跟众生接触、结缘,而传讲者具有菩提心或利他心,想度化很多很多的众生。传讲者说:“你这样独自一人是不行的,一定要出去弘法!”“我不想去,谁也不想接触,这些人讨厌得很,看都不想看,他们一个个,(哼哼哼……)”
36、听闻者喜乐独自趋往善趣,传讲者喜乐结缘者都趋往善趣。
上一个“远离”,这一个“趋往”,反体不同。听闻者只想自己一个人获得人天福报、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得到解脱,谁都不想理,而传讲者觉得不应该自己独享佛法的利益,应该与众生广结善缘,分享给他们。不想接触众生可能有两种原因,要么是自己真的喜欢好好修行,要么就是心态出了问题,世间中也有很多人因为抑郁症、孤独症,不想接触别人,如果是后一种,就不太好了。
獨自去、結緣去,這就一個小乘的心態、一個大乘的心態。
与传讲者、听闻者相联而意乐不一(下面是以“传讲者”开头):p263
37、传讲者喜欢自己独处,听闻者喜欢眷属大众共集一处。
传讲者不愿意接触很多人,喜欢独来独往,而听闻者喜欢召集很多眷属。现在有些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也是这样,上师是很好的一个修行人,不爱作宣传,但他下面的有些“高徒”、“得力弟子”,特别会搞世间八法,最后很多人都认为是这个上师喜欢搞世间八法。上师性格温和,在弟子面前比较“听话”,弟子说:“现在这个世界不像您想的那样,应该要这样操作、这样宣传,如果不这样,弘法利生肯定不会成功的!”“噢!那就按你说的做吧!” 结果最后名声全部被毁坏了,上师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些人‘好心好意’把我弄成这样的!”
獨處、共聚一處,這仍是小乘、大乘之間的差別。
38、传讲者不给随行的机会,听闻者却想跟随。
传讲者不愿意带很多人,而听闻者却非要跟着,这也是一种魔业。
39、传讲者希求少量财物,听闻者不想供养。
传讲者只想稍微得到一点,不希求太多,但听闻者连少许也不供养,还教育上师:“供养什么啊?一切有漏法都是过失之因!”传讲者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修黄财神,但也不起作用……
這情況有點特殊,一般弟子不至於這樣。
住处不一致:p263
40、传讲者去往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听闻者不去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传讲者想去往尸陀林之类的险地,而听闻者不想去,想住在安全的地方。或者说,传讲者喜欢住在寂静地方,而听闻者想到城市里面去,或者传讲者喜欢待在城市里面,而听闻者喜欢到寂静的地方去,总之师徒之间的心态和意乐不相同。
41、传讲者去往发生饥荒的地方,听闻者不去发生饥荒的地方。
传讲者喜欢去非洲之类的饥馑之地,而听闻者不想去,想待在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吃的穿的都要好。比如说,传讲者让大家苦行,不要吃肉,而听闻者很想吃肉:“要不要吃个回锅肉?”也是心态上的差别。
42、传讲者去往盗匪等扰乱的地方,听闻者不去盗匪等扰乱的地方。
传讲者想去这种特别动乱的地方,大概是为了增上修行的力量吧,而听闻者不愿去。
真的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醬子寫,這就是自己功力不夠的地方,如此寫彌勒佛一定有他的道理在,可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些看起來都很類似。
總之,就記住原則,不然46種當下記住後面也怕會忘記的,現在是講弟子跟上師之間不一樣的價值觀、或者程度不一樣等等,當然於修行會有一些障礙。
43、传讲者为化缘而去看望在家人,听闻者不去看望在家人。
传讲者为了化缘,会去往某地、接触一些在家人,而听闻者不喜欢去。
這兩個應該都是出家人,這例子不是常見的。
前一段时间出现一个说法,说“佛教徒是有钱人的救护,基督徒是无钱人的救护”。虽然这不一定代表全部的事实,但我们佛教徒还是需要注意,有些人喜欢代表上师到处化缘,经常做一些打卦算命,很多世间人对此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当钱财和修行这两个事物结合在一起时,总会产生对佛教不利的效果。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听闻者不喜欢去看望有钱财的人,这种意见应该是对的。
以上述的外缘而导致心不悦意,由此成为讲闻般若的违缘。
以上述这些违缘造成了彼此心情不愉快,当最后对般若讲闻发生障碍时,就成为真正的魔业;如果只是心里的一些问题,那还不算真正的魔业。
堪布說這會造成彼此心情不愉悅,總之,我們了解原則~當他會影響到修行時就是魔業。
特别所断的三种过失(依于他者而生的):p263
最後的3個,不是自己的問題是別人的問題。
44、凭借魔所宣说之经一类不该学修的非处邪教,用伪造的词句,在大乘教与修行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
像世间的一些魔众、外道宣说的邪教,我们本不应该去学习、宣传,但把他当作是真正的佛法。
這就是一些外道邪教跟你傳法,他亂講、你卻信他。
将魔众所宣说的词句当作大乘佛法,真正的大乘佛法反以为不是佛说,现在汉地有很多这种被魔众加持的人,一会儿说密法不如法,一会儿说大乘佛法不如法,出现很多这样的魔语,这也是一种魔业。
45、将不是所修般若的不净观之类有缘的相似修行立为究竟的修行。
《入中论》中也讲,不净观并不是最究竟的修行,而是小乘的一种通过压制而暂时离贪的法门,如果我们把它列入般若空性的修法,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般若空性最主要的修行是不二法门,如果我们所修的法仍然有所缘,那就不是最究竟的修法。如果认为是的话,这也是一种魔业。
不淨觀之類的東西,站在大乘的角度,他是小乘的一種通過壓制而暫時離貪的法門,這不應該是修般若時用的方法。這很容易理解,因這是強制用分別念來處理問題,般若是叫你不能用分別念。
46、对邪魔化为佛陀一类的现象(比如说邪魔外道、魔王波旬显为佛陀的身相而宣说一些经典)、不该起信的非处邪师生起信心。
现在真正魔化为佛的现象可能不一定有,但假活佛、假上师确实比较多,此时,如果最初没有很好地去观察,没有如理如实地去依止那些宣说解脱的真正善知识,反而认为那些无有任何出世功德、甚至唯一追求名闻利养的人有很高的境界,这样确实非常不好。
我以前也说过,在观察善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提他前世是谁,前世的事我们很难知道,从表面也看不出来,关键是我们要观察他的今生,今生他的持戒、行为、修证如何,这是最重要的。世间人要找一个大学老师,是不是也要问他前世是否是孔子的化身、孟子的化身?如果他自己说:“我是孔子的化身!”那你就觉得:“我把孩子交给他学习,那肯定是没问题的,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化身,他自己都这样说过的!”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不能解决现在的很多问题。所以,在依止上师时,我们并不是要排斥前世,如果真有前世的功德,当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是看他今世的功德——如果今世都没有功德,那前世的功德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需要的是解脱,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如果想寻求其他的,那在善知识之外的人那里也能得到,所以唯一要考虑善知识是否对自己的解脱有利益。
對邪師生起信心,這當然是很嚴重的魔障。
講到觀察上師,就是要具備《大乘經莊嚴論》中的善知識10種功德,持戒是其中之一。
我们并不是挑拨离间,而确实是有些居士在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上面比较模糊,毕竟学佛是生死大事,如果我们依止错了人,或者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那我们的生命、精力、钱财、时间等,很珍贵的这些都将付诸东流,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好不容易才生起一颗想学佛的善心,那么就要把这条路走好,首先要选一个正规的教派,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可以,还需要一个善知识,同时要寻找一个很好的法门,在此之后,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和依止方法,这样你的修行一定会成功;如果一开始的缘起就破坏了,那么要证道是很难的。
听了上面的四十六种魔业,有些人大概会想:魔业那么多,末法时代好像不可能修持正法了。其实也不会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很珍贵的如意宝,虽然有许多怨敌想得到它,但只要我们小心谨慎,也一定能保护得好,同样,虽然魔业众多,但是依靠般若的加持,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也会具足很多的善缘,依靠这些善缘,我们的修行也会成功。关键是,当自己的行为不对时要立即发现,人的心念一转变,就马上转魔为佛了。这个很重要。否则,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就会一直把魔当成佛。希望大家通过这种修行,都能把自己修行的违缘转为道用。
這46種魔業在8000頌都能找到對應的經文。
8000頌~諸過失46種p467-368,從這上面看起來這些就是傳法者跟聽法者只要不相合就是魔業,就原以為由《現觀莊嚴論》去了解般若經,現反是由般若經來理解《現觀莊嚴論》的細節。
~~202405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