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
現觀-046-論釋-026-20231107
基智9-9-基智見道16行相之滅諦道諦 -《慧光集51-p231

思考题

1.依弥勒菩萨的观点,应如何解释道谛四智?
2.对于前三品的结颂:“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狮子贤和圣解脱部的阐释有所不同,请试着分析两者的意趣所在。

這一課會把基智讀完、就等於把3智讀完。堪布曾講真正現觀最難的是這3智,讀到現在雖說我有很多新的收穫,可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不解、還沒有答案,不管怎樣,至少今天把3智讀完也算是一個里程碑。
等下再講對這方面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並不是要增加你們更多的疑問,而是共修所以把我的感想跟你們分享,也許這部分你沒有問題、也許這部分你沒想過,那我提出來了你就想一想,可能你有答案,就希望你分享;若暫時你也沒答案也沒關係。其實就怕學習當中沒有問題,有問題才是正確的,當問題得到答案時就是一個進步。
現在言歸正傳……
首先澄清一件事,最近网上出现一封标题为“最好的供养”的公开信,署名“色达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以我的口吻说“如果要供养我钱,不如供养给父母、公婆”。我在此声明,这封信我从来没有写过——稍有点智慧的人也应当能看得出来,那根本不像我的文笔。现在网上有很多人以我的名义写文章,其实这些既不是我撰写的,也不是我认可的,也不是我委派的。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很难说。有些人仅仅是跟我一起拍个照,就说很多不合理的话,这种现象也比较多。遇到这类情况,不管对方是谁,希望大家都要用智慧好好观察。

如果是真正对自他有益之事,我也会有明确的表态。比如前几年开始修甘多拉经堂时,虽然并不缺少建设资金,但是当时我想毕竟关联着这么多僧众,如果居士们想结上缘也可以的,因此就提供了一个账号。后来多芒寺佛学院经堂的账号也在网上提供过,今年我又发愿建一个中学。除此之外,我想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建筑了。我并不是在化缘,我在佛学院近三十年了,一直坚持不化缘的原则,但是外面很多人都关心学院,总是问我有什么功德可以做,所以有时也算满他们的愿吧。

现在确实有太多人为了达到各种目标而不择手段,比如会把我们给其他人的签字拷贝过来用在自己身上,这种事也发生过。按理来讲,跟某个人拍一张照片,或者跟某个人说过话,这些应该不容易被利用,但是现在极个别愚笨者偏偏会被这种方式所骗。甚至前段时间香港也有人打着喇荣居士林大法会五明佛学院医院的牌子化缘。对于这些事情我们一律予以否认,佛学院从来没有困难到僧众没吃没住、缺乏基础医疗条件的程度。学院只公开过少量的建筑随喜、念经供斋等账号,工程一结束相关账号就作废,这都是学院理事会商讨通过的。希望大家参照我说的原则,掌握好这些事情的分寸。

甘多拉经堂后天就会全部竣工,到时就可以交付于学院男众教务科管理,极乐法会时会由僧众进行加持。不过我们不像其他寺院那样办开光大典、请施主过来拍照等,没有这个规矩。虽然这个经堂最初是以我的名义倡修的,但实际上资金主要都是汉族四众弟子为主的信众供养的,我自己除了把写几本书的稿费加在里面之外,一分钱也没有,所以,我对此也没有什么傲慢心,自己只是创造了一个缘起而已。两年前我也提过,从我1985年来到这里,法王如意宝就在甘多拉经堂讲经,可以说这个经堂是法王讲经最多、加持最大的地方,如果能把它修好,就已经实现了我的一个梦想。现在依靠很多发心人员的辛劳付出,马上就要竣工了,所以我今天很开心,也要特别感谢学院内外的所有参与者。我们喇荣的尼众大经堂、居士林经堂、男众经堂和甘多拉经堂不像其他地方的闲置建筑,白天晚上都有很多很多的僧众在其中闻思修行,稍稍结上缘或只是心里随喜,都有功德。学院不需要金碧辉煌的建筑,但供僧众使用的经堂也不可缺少,因为出家人毕竟也是人,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显现上五蕴假合的身体还是要安住在一个地方。这次经堂的圆满完成,也是法王如意宝为主的三大传承三根本的不可思议加持。
堪布一開始花了相當一個篇幅在說明一些跟現觀》無關的世俗事務,在台灣是有一些人專門在抨擊、誣蔑藏系佛教,那其實他們有些募捐是很合理的,但也有出家人持金錢戒不碰錢財的,事實上金錢上面常常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按照我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什么事情都不管,每天看看书、念念咒、安住一下,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种享受。可是现在事情一个接着一个,经常要和工程人员、世间老板等接触沟通,有时候确实很累,但是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修行方式,也许比闭关力量还大。闭关时对境没有现前,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修得很不错,但实际上,只有当面对各种人时,才有机会发现心中的很多习气。

下面讲《现观庄严论》。现在讲到基智见道的十六行相。一般来讲,苦谛有苦、空、无我、无常四个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个相,灭谛有灭、寂、妙、离四个相,道谛有道、如、行、出四个相,总称十六行相。这些相只是名言中存在,胜义中都不成立,比如前面讲苦,苦也不存在、非苦也不存在;讲无常,常不存在、无常也不存在;讲无我,我不存在、无我也不存在……每一个智就都离开了两边,十六种智共离开了三十二种增益。前面已经讲了苦谛和集谛的八种智,下面讲灭谛的四智。
上一節課講基智10種加行,這10個加行都在講你要放棄執著、讓你沒有執著,這感覺有點像在基智上面的加行道,因為這並不是在修空性,修空性是在後面的地方。簡單講,這地方有加行算是小乘加行道的話,那大乘有需要要按照這樣修嗎?因大乘有大乘的加行道,你們應該要記得大乘加行道是在遍智時說的,那個4加行很重要,因為你要見道,那5道的過程裡一定要有加行道,加行道才可以把你帶入見道,基本上是醬一個關係。上次講到因為修了這10個基智加行你就得到了4個平等、你就有這個概念,這些都是能夠帶你進入空性的條件。這一講完接著就講基智見道。
基智9義最後一個法就叫基智見道
基智見道,一開始用416行相來說明,為什麼用416行相?以我的了解,佛最早開始為小乘講416行相,簡單講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其實4諦就代表一切法,苦集滅道,既代表輪迴、也代表涅槃,各個重要的法他都涵蓋了。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苦集滅道、要了解4諦,你就能了解一切法;那麼,在了解一切法這當中,因為苦集滅道有很多知識就能讓你進入空性,不過這種空性應該算是小乘的空性,所以小乘一開始就是修416行相。現先看一下補充資料……
025-基智 4諦差別事-2023-10-31 .jpg
416行相,比方講無常,你就能夠知道任何萬法都是待緣而成,假如你去聞思的話這苦呢就代表這世間是有逼迫性的,空,就是你搞清楚了這個也能把你帶入空性,無我就很標準的小乘,那是不是就靠苦諦呢?不是,你可以仔細去看,最重要是在滅諦上面,這裡面有很多主要是最後讓你感到空性。所以小乘基本是根據16行相來感覺到空性,當這16行相修到最後就可以把他帶到小乘的見道。那在這當中有沒有4加行?一定有,4加行詳細內容相信在俱舍論》裡有,那這裡我沒下過功夫所以也講不出所以然,但是我感覺10種基智加行有這味道,只是大家要注意這地方常會讓我們搞混,這什麼意思?就這基智一直強調是菩薩的基智,雖然是隨順小乘的智慧,就說小乘基本上是這種智慧,可是我們現在講的基智不是小乘的基智、是大乘的基智,所以一開始才會跟你講有遠基智、有近基智,有能治的、跟所治的,最重要就是要讓你清楚大小乘之間在這最大的差別就是空性到底有沒有法空。那菩薩一定要有法空,可小乘基本上不是,像小乘他修完以後他有一個空性的概念的時候、他是認為有空性這個法;可像大乘修完空性若還有空性這個法那大乘就亂搞了,但是小乘修完他是有這個法的,所以同時他最後也有涅槃這個法、也有滅這件事情,但是大乘不是醬子。那若是大乘的話為什麼會放在基智這邊、為什麼不放在道智這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感覺,我是有一點,等下跟你們分享一下在這上面我比較搞不清楚的。
現在這邊要講的所謂416行相,就知道苦諦~~無常苦空無我,一般為什麼要無常苦空無我醬子放,因為真正在解釋的時候這4個就變成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若不以無常苦空無我這順序放就會亂了套。集諦~~因集生緣、滅諦~~滅淨妙離、道諦~~道如行出,在小乘來講他們就是要搞清楚這些東西,搞清楚這些東西最後能夠把他帶入見道。以大乘唯識來講也是一樣,也是所有這些到最後都能歸結於空性。
***唯識在解釋見道的時候分做真見道、跟相見道,真見道一般叫做『一心真見道』,真見道的意思就是入出世間定無分別根本智那個境界,這時沒有所謂的有跟沒有、就真正空性境界裡。接下來就是『三心相見道』,什麼是相見道?比方,以我所了解的唯識來講,真見道他得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就相當於『無間道』,相見道就相當於『解脫道』,開始從無分別根本智裡面轉入後得智,因為真正要解脫的時候他一定是要轉入後得智以後真正離開世間才是『解脫道』。這個『三心相見道』再過來就是『十六心相見道』,這時就是用416行相,意思是~~出現了無常苦空無我等等這16行相,就在真見道以後他會重新歷經一遍無常苦空無我等等這16行相,這時他是冥證苦集滅道、就再確定這4諦皆是空性,這時他仍在定中,所以才會說相見道就相當於『解脫道』。
那我現在想要講的就說~~16行相絕對不是小乘在觀的16行相,在後面課文這有很清楚的文字,因為這邊比方說無常、他會正反2面都觀空,真正到了基智見道特別是大德講的、像米滂仁波切就很清楚的說了這是菩薩的見道所以這個基智見道其實是菩薩由基智引出來的見道,以前讀《略義》時在這裡並未強調大乘見道,因為大乘見道放在道智裡面。那我是覺得還沒有答案為什麼要醬子說,就比方,現在這邊在講~~基智見道,在《略義》時強調這16行相可以引出小乘的見道,所以他原本是真正小乘的見道,但因為現在我們是大乘的基智,所以就不是小乘的基智、小乘的見道。若是醬子,那為什麼米滂仁波切很清楚的說了這裡是菩薩的見道?這我就不知道為什麼,但勉強的解釋是醬子~~這邊講的基智見道其實若以內容來說、特別是他加入16行相這個內容,這個講完了以後很明顯的是大乘見道。為什麼呢?比方,好在前面讀過了比較不會有問題,第一個無常,就是無常、跟沒有無常這2個都觀空的意思,簡單講就是沒有『有』、也沒有『無』;真正的空性他的來源是真正『有』觀空了以後那就會得到空性,這什麼意思?就『有』都沒有、怎麼會有『沒有』,因為『沒有』是觀待『有』出來的,當你講『沒有』的時候你腦筋裡面一定有『有』,如果你腦筋裡面沒有『有』你是不可能生出一個『沒有』這個概念,所以他是觀待來的。因此真正觀空的時候他是『有』根本就不存在,那還需要講『沒有』也不存在嗎?不需要。『有』跟『沒有』都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空性。
在《中觀》喜歡講4~~有、無、既有既無、非有非無,其實我曾在論典裡看過斬釘截鐵的說法~~後面那2個雙非就既有既無跟非有非無基本上是一種概念,根本假立的根本沒辦法存在的東西,為什麼?因為這是人的分別念裡面可以造出的東西,人的分別念是很可怕的,不然你說為什麼最後見道的時候一定是要把分別念整個去掉,就我們之會有問題這分別念是非常根本的一個原因,像龜毛兔角都可以產生,而這都是你憑空捏造的。所以,在所謂的離4邊那個雙非根本是不存在的,那龍樹為什麼要弄出這個?對我來講、我也看過論典,最重要是要告訴你~~所有你的分別念能夠想出來的即使是不存在的我也給你包括進去,這些你都要斷掉、那你才能真正把所有分別念都斷掉。我現在要強調的~~在分別念裡面有很多比方這種雙非,這種雙非根本就不存在的、都是造出來的,就剛剛已經講了,你真正『有』能夠全部斷光的話你是不會有『沒有』,因為你『沒有』一定要根據『有』才能產生『沒有』。所以真正斷掉、真正能夠產生空性的時候,一定是『有』跟『沒有』都不存在,其實這個『沒有』根本不存在,他只不過是要告訴你要真正理解空性的意思是這樣的。你假如真正空性的時候,你腦筋裡面會有一個『有』不存在、『沒有』也不存在,不可能。所謂的不可能,因為你真正在入定、證入這個叫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反過來醬子講,當你能夠描述『有』跟『沒有』同時都不存在的時候,這個就是無分別根本智,這並不是說你在裡面能夠分別一個『有』也沒有、『沒有』也沒有,不是這樣,他根本是用文字來告訴你那個境界。因此當我們一看到這個416行相在《現觀》基智見道這裡他用這種方式描述時,是在上節課學的,他把416行相直接就跟法忍、法智、類忍、類智連結在一起,你一定要記住~~法忍就是指無間道、你在欲界觀空的時候的無間道,法智就是你在欲界觀空以後的解脫道,至於類忍、類智就是上界的,上界包括色界、無色界,醬子就3界全部都空了,整個概念是醬子。所以他為什麼要有法忍、法智、類忍、類智,醬4個一過就全部都空了。
這裡要提醒你們,不要忘了這是《俱舍論》用的講法,一般真正大乘見道、特別是密宗在講16相就不會用法忍法智類忍類智,而是用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這就是出自已經失傳的《大乘阿毗達磨經》,2個殊勝道就跟《俱舍論》講的類忍類智意思是一樣的。現在我要強調的就說~~這時16行相不是無常苦空無我,他所觀到的是16識智,4個智慧,這4個智慧就是苦諦的法忍、法智、類忍、類智,這內容是什麼?就是正面跟反面都沒有,這是非常標準的空性。假如看到文字在寫的時候,雖然這邊叫做基智見道,那是不是大乘見道?暫時不要管這個以免繞在裡面出不來,因為大乘見道以前讀過是出現在道智11義的第4,那這裡算不算大乘見道?一般我會傾向於這是小乘見道,但在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直接就講這是菩薩見道。那這個***基智的菩薩見道跟道智的大乘見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是一件事還是2件事?我自己的心得可以是2件事,但我沒把握也不敢跟大家分享,那現在的重點就說~~這邊是大乘的基智,所以以大乘的基智到了講到基智見道的時候,當然也是菩薩的見道。所以如果不去想太多,就是基智能夠引發出來的見道是什麼?大乘基智引發出來的見道、既然是菩薩當然也是大乘見道、就是在他最後這一義。
就這裡感覺不是非常清楚,但我們能夠清楚的就說~~以他的描寫這絕對是菩薩的見道,因為用雙非情況描寫就真正的空性。小乘不會醬子,小乘證的東西應該是有空性這件事,因有空性這件事也許他會因為有空性而連到沒有空性的空性,意思是說當他醬子的時候就不是真正的因為他是觀待出來的,這就不太一樣。真正的空性是所謂的
『有』根本就不存在,沒有『有』的話也不會有『沒有』,所以我們用白話講~~『有』跟『沒有』都沒有,其實連這話都是多講的,這話一講也就不是真正的空性。
堪布在課文中提到~~講苦,苦也不存在、非苦也不存在;講無常,常不存在、無常也不存在;講無我,我不存在、無我也不存在……其實當你用這話一講絕對不會是小乘,那小乘到底是怎麼樣?在《慧光集51》裡我看到米滂仁波切講小乘這時候是執著有這個東西,這跟大乘是不一樣的,小乘執著裡面有苦這個行相,他是『有』的這個角度。以前在《略義》也講過到基智的時候,基智見道簡單講現在講的就是大乘基智的見道;所以若要跟道智的大乘見道分開的話,那我就會說這基智見道是大乘基智所引發出來的見道,加基智2個字,至於道智那邊的大乘見道應該怎麼展開呢?現在沒有概念、我也不能編,可我剛剛敢講出來的都是有根據的、是真正醬子講的。所以我就做了一個但書~~我有一個想法、可也沒法確定,你們就先聽聽、暫時先保留,等慢慢越讀越懂時可能有一天就可以斬金截鐵的講。
***但書~~就基智講的是空方面的等持,就入定以後是以空性為主、有一點強調是空性。到了道智的大乘見道,這時就有相的等持的概念在裡面,這個空之等持、相之等持也不能說空之等持代表無間道、相之等持代表解脫道,為什麼不能醬子說?因為這邊只是講基智的時候他也會有無間道跟解脫道,所以不能醬子說。可是,我醬子想~~我是認為在基智裡面引起的見道也許不能夠完完全全等於大乘的見道,因為大乘的見道一定在相的部分有某種領悟或者某種智慧所以叫相之等持,所以剛剛會用這個名詞。或者,我另外想~~像《心經》裡面說色即是空,這很明顯講的是基智見道,所有的色都是空性;空即是色,我認為這倒有大乘見道的概念在裡面。為什麼?因為,真正空性到最後佛的境界時是雙運、色空雙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區分的。這部分暫時沒辦法全部講清楚,但是經我剛剛那樣解釋過後、各位也放在心中去思考思考,有一天碰到真正答案時就不會漏失;那你現在不去思考,等有一天真正答案出來你也不會注意。

這裡講32種增益全斷,這很明顯的講的是菩薩見道。這裡是起了一個頭,下面就是重複。
苦諦有無常苦空無我四個相,導入見道
唯識見道分真見道、相見道
相見道~解脫道,以16行相冥證4諦確實空性
基智見道~~比方,無常是正反2面都觀空,
基智見道是菩薩由基智引出來的見道,大乘見道在道智
4~有、無、非有非無、既有既無
苦法忍~~證悟欲界苦諦的無間道,苦法智~~證悟欲界苦諦的解脫道,《俱舍論》的角度,苦類忍~~證悟上界苦諦的無間道,苦類智~~證悟上界苦諦的解脫道
基智見道是不是大乘見道?米滂仁波切講就是菩薩見道
但書:基智講的是空方面的等持,大乘見道是有相等持
色即是空~基智,空即是色~大乘見道
32種增益全斷

丑三、灭谛之四智:p231
   
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

《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阿毗达摩》共许灭谛的四种相灭、寂、妙、离。首先讲“灭”,表面上灭就是断尽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实际上灭相是对于灭和非灭都已经远离,对此想用语言文字来宣说,根本无法讲说清楚,这就是灭谛的法忍;“皆悉不可得”是讲“寂”,表面看来,寂就是熄灭了痛苦,但这里则是远离了寂与非寂的分别、如空中鸟迹般了不可得的状态,这是灭谛的法智;“毕竟净”是讲“妙”,表面上妙是得到了殊胜的大乐清净、趋向于安乐界之义,但实际上它是远离了妙与非妙的极为清净之相,这是灭谛的类忍;“无病”是讲“离”,显现上是离开了眼根到意根所摄的身心疾病,但实际上是离开了离与非离的不患疾病之相,这叫做灭谛的类智參閱研讀筆記
《小乘阿毗達磨》基本上指的就是《俱舍論》,《大乘阿毗達磨經》就已經失傳了,這2本經論共許滅諦4種相~滅、淨、妙、離,這裡又講出16行相,也告訴你這個滅也是正面反面都否定,根據小乘說法~~滅跟非滅這就是滅法忍;寂跟非寂就等於是滅法智、妙跟非妙就是滅類忍、離跟非離就是滅類智。用大乘不會用類忍類智,會用殊勝道、殊勝道,2個殊勝道跟類忍類智意思是一樣。這裡就可以快點走過去,因跟前面是一樣的概念,要把16行相每一個字按照順序都變成法忍、法智、類忍、類智,由這樣來說明這16個剎那、就是16個智,也就是16個剎那本身所代表的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成事剎那,那到底是不是有16個剎那誰也講不清楚,為了讓你比較理解,苦集滅道全部都有法忍法智類忍類智,法忍法智類忍類智的結果就是知道苦諦是空性、苦集滅道都是空性。苦集滅道是空性、那就一切法都是空性,因為苦集滅道就是代表一切法,醬整個就完整了。
16剎那~16個智~一個成事剎那
025-基智 大乘修4諦-2023-10-31 .jpg
今天26課剛剛講的就是這一段,這段在上節25課時也解釋過,也就說16行相並不是這裡所謂的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只不過把這16行相變成這樣。因此,換言之,「法」指欲界、「類」指上界,「法」、「類」這般若定中的「忍」跟「智」,就說他們的無間道跟解脫道在剛剛描述的行相不是「416行相」,如果要勉強說的話是「離邊16行相」或者是「離戲16行相」,所以不是416行相。
16行相是什麼呢?16行相是下面這個補充資料,每個都有他代表的意思,像道諦出就是能永超的意思,行代表正趣向故等等。我是認為16行相、16剎那應該分清楚
025-基智 4諦差別事-2023-10-31 .jpg
现在很多人都是病痛缠身,刚才我还跟一位堪布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记得以前法王出国时,早上经常问他的妹妹阿里美珠:“昨晚睡得好不好?”他妹妹总是说:“没有睡好,病了。”我当时心里想:没有睡好多好啊,多看书啊。但现在看来,睡不好时往往书也不想看,整个晚上翻来覆去,盼着天亮……。所以说,没有得灭谛的人,还是要经常面对各种身心疾病。有些道友也是这样吧,有时候身体很好,心里却无缘无故想发脾气,眼神里都是痛苦和伤心,旁人都不敢亲近。尤其性格凶悍的人周围好像有火焰一样,别人都不敢靠近;性格温和的人虽然也发脾气,但不太可怕,旁边的人可能都只会笑他。

丑四、道谛之四智:p231
  
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
   不系属诸相,于义名二种,
   其识无有生。

先讲一般意义上道谛的四相:对治一切苦集、令入寂灭的方便法叫做,契合真理叫做,趋向涅槃叫做,出离生死叫做

此处“断除诸恶趣”是讲“道”,显现上需要依靠道谛现前灭谛,但实际上道是远离道与非道之相的。如果证得这种境界,就已经断除了转生地狱、饿鬼、旁生的习气和种子(获得加行道忍位后,就再不会堕入恶趣,只会转生在人天善趣),这是道谛的法忍;第二句“证果无分别”讲“如”,显现上有证果、获得成就,但实际上那时已经远离了契合真理的如和相反的非如,而现前证果无分别之相,这是道谛的法智;第三句“不系属诸相”指的是“行”,显现上趋向涅槃的修行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则远离了行与非行等一切相,这叫做道谛的类忍;下面两句讲“出”,显现上有出离三界轮回、趋入清净灭谛,但实际上出和非出都不存在,因此就不会对般若的名和义产生任何分别(“名”指能诠的词语和文字,“义”指所诠的意义),这叫做道谛的类智。
上面這裡大家都能看懂就跳過了,道諦就道如行出、也一樣的概念,道跟非道、如跟非如、行跟非行、出跟非出,這4個也全部變成4個智慧,用《俱舍論》講法這4個智慧就是法忍、法智、類忍、類智,醬就很清楚是真正的大乘的見道,這境界一定是大乘的見道。

以上即为菩薩基智见道的十六刹那,每一个都从破除两边来安立的。所谓十六刹那,实际上是在一成事刹那间圆满的,为了使我们能够通达四谛的意义,才从十六个侧面来描述它。以大乘的见道智慧来观察,这十六刹那的智慧一定是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这种非空非不空、非我非无我的境界,凡夫人很难想象,所以才说般若波罗蜜多超离言思。
以上即為基智見道的16刹那,這裡有些字絕對不能省,這個是菩薩基智見道,菩薩這2個字絕對不能省,不然到底是小乘還是大乘,這個是菩薩基智所引起的見道,這16剎那每一個都是破除兩邊的,就是破有跟非有、這才是真正空性。堪布強調這是在一個成事剎那、這很重要,你不要想是經過16個剎那,不是,到底是怎樣?應該是一個成事剎那,那一個成事剎那到底有多長?我不知道,他該多長就多長,可絕對不是我想的,16秒?不要有醬一個想法;是為了要讓我們通達4諦,才用了16個側面來描述他,其實並不是要通達4諦的意義,最主要是因為基智裡面在觀16行相這很重要,為什麼?因為是要隨順小乘的智慧,小乘就是觀16行相,那小乘觀16行相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他得到了小乘應該得到的空性,但你知道這小乘空性並不完整,聲聞他只有人我的部分、沒有法我,緣覺有法我但緣覺的法我只限於所取這邊有辦法空、能取他沒辦法空。但大乘是人我、跟法我都空,所以基本上3乘是醬子的,因此,小乘在觀16行相他得到的是非常片面的空性、是不完整的空性。那用比喻來說,大乘,按照基智、這個基智是隨順小乘就是觀16行相,最後得到的也不是用16行相得到的,是像上面的解釋,這變成是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簡單的說他觀完16行相的結果是16行相都是空性,所以4諦都是空性,因此一切法都是空性~~是醬一個概念。

大家还是应该通达佛教中一些比较甚深的道理,这样才不会未证言证或被人误导。现在有些人假装是佛,拿着法器站在一个莲花上,拍了照片到处散发,而一些特别愚笨之人居然也相信。这些假装的人,连什么是佛都不懂,可能连一天的佛法课也没有上过,做出来的行为也十分可怕。

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p232
    
一切智刹那。
攝義,就相當於結論,攝什麼義?基智,我們從智不住三有基智、悲不住涅槃基智、遠基智、近基智、所治基智、能治基智、有10個基智加行、最後有平等性再到最後就是基智見道,可現在不是單對基智見道作一個攝義,而是對3智攝義、就一切智剎那。

三智的一切证悟种类归纳起来,就是远离三十二种增益之行相的智慧,也即上述的基智十六刹那。直接宣说的是菩萨见道,间接也说明了修道道智,因此后面也就没有另外讲修道。声闻的见道和修道并没有宣说,也不必宣说,因为通达了菩萨见道自然就能了知声闻的见道和修道。关于见道十六刹那的安立,《大乘阿毗达摩》跟《俱舍论》的观点稍有不同,其究竟密意应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观点来了解,宁玛巴大德普遍以此为依据建立自宗。米滂:聲緣見道是以耽著十六行相而進行的修持彼乃菩薩所了知而非所現証,因此此處不再宣說基智之修道。
026-基智攝義 一切智剎那-2023-11-07 .jpg
3智的一切證悟種類,我加註了入定2字醬子比較容易懂,一切入定的證悟種類,舉例來說,無間道,無間道以我的理解又可以叫做真見道,接著,解脫道、又相當於相見道,再來,殊勝道、這是在《大乘阿毗達磨經》用的,還有我們也聽過有相、無相瑜伽,唯識的根本智的真見道、跟冥證416行相的相見道,冥證的意思是說剛剛入定時候他知道全部都是空、現在這種無漏的分別等於是重新再review一次好確定16行相都是空性,冥證的意思是這樣。
所以他說這個3智的一切證悟種類歸納起來,總結就是遠離32種增益之行相的智慧、也就是入定智慧,遠離32種增益絕對是在3智裡面,因為3智簡單講若用最高的代表就是佛的、要不就是菩薩,絕對不會用小乘來作代表,這也就是上述的基智16刹那。那像這是什麼意思?基智的16行相也就是剛講的空之等持、是完全在空性的部分,除了基智的16剎那、空性的這種入定以外,大乘見道還有包括其他嗎?我不敢講但我認為有,不然不會醬子分。所以這邊主要強調就是真正的根本定、或者是我們講的入定、就是入般若定,入般若定就是基智這16剎那,也就是你真正入出世間定、空性般若定的時候,在你進入這個般若定裡面基本上就是這16剎那。
直接宣說這是菩薩見道,什麼叫直接宣說?暫時先看下面再來。這個菩薩見道,我加註了~~基智所引發的~~這幾個字,要不然我就沒辦法分了,就說這是菩薩基智所引發的見道,這個地方的菩薩見道是菩薩的基智見道,這個很重要、這不是小乘的基智見道。那菩薩的見道除了基智引發的見道是不是還有其他能夠引發的見道?或者菩薩的見道要更廣義一點。我認為是有,要不然不會在道相智裡面、我們前面讀過道智11義中第4義是大乘見道。堪布這邊所講的跟我所讀的理解是不太一樣,他說~~間接也說明了修道道智,可理論上應該是間接說明了聲緣的見道,或者緣覺暫時不放進去以免過於複雜也行,就是說~~間接說明了聲聞的見道,而不是間接說明了修道的道智,因醬子不知道在講什麼,那我為什麼會醬子講,你看下面,米滂:聲緣見道是以耽著十六行相而進行的修持彼乃菩薩所了知而非所現証,因此此處不再宣說基智之修道。
根據米滂仁波切在《慧光集51》裡面講的~~聲緣見道是以耽著16行相而進行的修持,這就不一樣了,所以聲聞見道雖然是16行相,可是若他也有無間道、真見道,他的結論絕對不是我們剛剛所講的那個法忍、法智、類忍、類智,不是,因為他是有苦諦這個東西;那聲聞的這個境界對菩薩來說的話,是菩薩能夠了知、菩薩能夠了解聲聞是這樣,可並不是代表這是菩薩現證,菩薩證悟的跟聲聞這個不一樣,聲聞靠16行相所得到的見道、菩薩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菩薩用基智用16行相所得到的見道不是聲聞這樣子。那是哪樣呢?就是前面講的他都是雙飛,就是會變成是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從欲界到上界全部包含,所以一切苦諦都是空、苦集滅道都是空;也因為這樣,所以你看基智下面就不會再去講基智之修道。你再回想一下他為什麼要醬子講?在前面講道智的時候就有講大乘的見道、接下來就講大乘的修道,這就很明顯的告訴你見道以後就修道。那這邊也很明顯的告訴你,因為這是限於基智引發的見道,再下來並沒有跟這類似的修道,所以他不需要講。醬了解?因這是小乘基智引發出來的一種見道;那他又不是小乘,所以接下來不會有這種見道下面會接出來的修道。所以基智的見道是不是就等於大乘的見道?有可能,也有可能不是、大乘見道更廣點,可是明顯的是這邊所謂大乘見道絕對不會在基智見道以後又有基智的修道,沒這必要,因這並不是菩薩真正的見道、菩薩見道在道智那裡,所以在道智那邊就會有修道。所以這邊我認為並沒有間接說明修道道智,如果你說這邊由基智引發的見道就是大乘見道,那當然大乘見道的部分就會有大乘修道,可是大乘修道那是在道智裡面講的,這邊間接不會說明修道道智;間接說明修道道智,最多是根據米滂仁波切的說法,就是~~菩薩他能夠了解聲聞的見道。所以大概就說這16行相講完這是菩薩的見道,直接你知道、間接你也能夠醬推想出來所謂的聲聞的見道,那這裡沒講清楚,但米滂仁波切講得很清楚、他是由耽著16行相來修的,這概念完全不一樣。
因此後面也就沒有另外講修道。為什麼基智見道後面不接著講修道呢?米滂仁波切講得很清楚,重點是菩薩在這裡是靠菩薩基智引發出來的見道,但是這個見道是由基智這部分引發的所以這部份就沒必要再去談修道了,因為修道是在道智裡面見道以後的東西。堪布應該是這意思,只是他的用字讓人無法解讀!
聲聞的見道和修道並沒有宣說,也不必宣說,因為通達了菩薩見道自然就能了知聲聞的見道和修道。堪布這裡講的也就是米滂仁波切的意思,也不必宣說~~意思就是菩薩的修道是在菩薩見道以後的修道,那菩薩由基智引發的見道這後面就不需要去談修道~~關鍵是在這裡
關於見道16刹那的安立,《大乘阿毗達磨》跟《俱舍論》的觀點稍有不同,以前講過這就不多講了,就像《大乘阿毗達磨》沒有類忍跟類智,他就是殊勝道殊勝道、意思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大乘不醬子分呢?因為小乘在修的當中像一來果還是在欲界裡面,要等到他修到了預流果才有辦法變做一來果,但煩惱還沒有完全斷因此他還要回到欲界,直到不來果的時候他才全部斷了。但,大乘不是這種概念,大乘是可以類證,前面讀過有人問為什麼大乘在欲界就可以把上2界一起修空?答以這一點都不奇怪,可以舉一反三。你們應該還有印象!
我們寧瑪都是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的觀點來建立究竟密意,這裡用綠色標住是因我不知道這內容,那以後就要注意,若想真正去了解《大乘阿毗達磨經》所傳的關於見道的描述這部分就要去讀《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這本書就有辦法找到。
基智的16剎那~即入般若定之空之等持

下面,弥勒菩萨用一个偈颂来为前三品做结尾。《现观庄严论》共有八品,分讲三智、四加行、法身果位,为什么讲完三智后加一个总结偈,而其他地方没有呢?因为三智已经圆满含摄了所有的道,具足四加行等其他品的意义,故而此处作以总结。很多大德都是这样解释的。
這些講完以後,彌勒菩薩特別用一個偈頌來為前三品就遍智、道智、基智做一個結尾。為什麼其他地方都沒有醬子,只有在3智講完要特別做這偈頌?這很重要,因為3智其實已經含攝了所有道。因此我在想《現觀莊嚴論》讀完以後我們還有很多搞不清楚,可至少我們知道有這些問題,或者深入再重讀一遍,或者以後碰到答案時你不會漏掉,慢慢就可以解決問題。
***5道的角度來看5道散置3智何處
確實3智是很複雜的,比方,佛學中的5~~資糧道(決擇、奢摩他)、加行道(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見道、修道、無學道,這裡面的過程也講過就再很快複習一下。
資糧道,最重要是要成就2件事,1是要決擇,什麼叫決擇?就是比量證悟,比量證悟什麼?證悟萬法實相,雖說讀了很多佛學可最核心的就是空性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所以你用分別念將之都搞清楚,這叫比量證悟、或叫決擇。這是在資糧道很重要的一件事,這完成才叫資糧道完成,那什麼叫決擇完成?也就說你對空性、只要是分別念的概念裡面你都清楚,而且你也覺得一點疑問都沒有。這點我是覺得比較容易達成,但第2個資糧道要做到的事情就是你一定要有奢摩他,觀察修跟止住修這2都要有成就,因為你若沒有奢摩他你就沒辦法進入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根本定下面做的,所以你要知道4加行裡面雖然也講智慧、可最重要的名相都是定,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這4個是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定的名字,以前也讀過在這個定中要去掉分別念,所以一定要有奢摩他、而且奢摩他不是指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雖然可以但那個太辛苦就事倍功半,這有個術語叫苦通行((於趣向涅槃之道中,若依止於無色、未至、中間等三種定,其「止」、「觀」不均,轉增艱苦,故稱苦通行。苦樂、遲速之別,是根據所依的定和根的利鈍而分。其中,道若依止四根本定而生時為樂通行;依無色、未至、中間等定則稱苦通行。)),所以基本上要有根本定,根本定就初禪以上、嚴格講要4禪,你去注意4加行的定,很多都是由4禪進去的。
加行道完以後就見道,見道的第2剎那就是修道,修道前面也讀過很多、各式各樣,最後到了金剛喻定就修成正果,這是整個過程。
講完這過程、那我要講的是什麼?我們現在去回想……
在遍智的時候一共有10~~1.大乘發心,遍智一開始講發心,那剛為什麼要先講5道?你發覺這個5道放到3智裡面被拆散了,因大乘發心應該是屬於5道的5道,雖然他全部都有,你知道一直到10地都要有發心、而且每個都是不一樣的,可是他從資糧道開始就得要做。所以你有沒有發覺若是用5道的話,那遍智第一義就發心、可遍智已經快接近佛的事情,不是的,在遍智的時候他一開始就先安排發心跟2.教授,這很明顯的是剛剛講決擇的那一部分,對吧!雖說發心也有很後面的,聞思你都要有,可是最重要強調的是在資糧道上面的、就決擇上面的,結果這放在遍智10義裡面;真正的決擇分加行道也是在遍智裡面,所以我們4決擇分~~暖頂忍世第一~~是放在遍智10-3義這裡。
這個決擇分很重要,有5種差別法的現觀他講的很詳細,可能你一時記不住但最後目的你很清楚~~要你去掉分別念,我們有能緣所緣的分別念,在所緣上面我們能分別清淨跟污染2種,在能緣的部分我們凡夫會認定這普特伽羅是真的、而聖人為執著這是假的,這些都是分別念,在這最重要就是破除能緣跟所緣這4種分別念,這就是在決擇分裡面要做到的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很清楚的決擇分是在對付分別念,因為最後這分別念都對付光了、就到了世第一法一轉眼就見道,見道得到的第一個結果就是無分別根本智,就是沒有分別念的意思。那現在要提一下小乘的部分,就我們在讀基智的時候,有提到10個加行,那這10個加行針對的是執著,不知道是不是這地方小乘的加行道注重在執著、大乘的加行道注重在分別念?似乎也不能醬子講,因為基智也是大乘的基智。另外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我現在沒有答案,但是大乘的這4種順決擇分跟基智裡面講的10種加行這2個是什麼關係?這2個應該不是一樣的。為什麼要分開這2種講,為什麼不直接用大乘的4決擇分?因為在基智那邊並沒有談決擇分,在道智裡面也沒有談決擇分,所以對我來說,變成資糧道是放在教授這裡、加行道放在決擇分這裡,至於下面的基智、道智就沒有特別一個項目告訴你這是資糧道、這是加行道;既然沒有,為什麼在基智上會談10個加行?這我沒答案,但因我腦筋有這個問號,所以有一天我只要發現了答案我不會漏掉他,這個洞就會補起來。各位若有知道答案的請不吝分享。
遍智其他義倒就跟5道沒什麼關聯性,就說你成佛要有因、有緣等等,重點就是你一定要有意樂跟資糧,這個資糧修行的意思跟資糧道不是一個概念,以前讀資糧修行重要的是一個地資糧、一個對治資糧,地資糧、跟對治資糧之間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整個修道過程中的東西,那現在不去複習這個了,現在主要是5道怎麼分置在3智裡面,很明顯的資糧道、加行道不在基智這裡。
佛學5~~資糧道(決擇、奢摩他)、加行道(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見道、修道、無學道
遍智10~~發心、教授、抉擇分((去分別念))可基智10加行((去執著)) ((資糧道、加行道))
遍智10-9資糧修行跟資糧道不是一個概念
現在來看道智11……
道智11義中並沒談資糧道、也沒談加行道,但道智有談見道、修道,前面遍智中沒談見道、一直到了道智開始談見道、且接著見道就談修道,醬你就慢慢理解基智當中為什麼不談修道,因為真正修道是大乘這邊的見道以後才會有修道,你就看到有很大一個篇幅在講修道,這裡勝解修道有點類似修道的內容,跟地資糧、修治資糧有關聯。小乘那邊在基智得到了見道以後,那個後面不需要再去談他的修道,因為你也不是小乘。
現在來看基智9……
基智9沒有很清楚的談資糧道、加行道,但在基智加行有談10種加行,這10種加行很清楚的是對治執著,這完以後就得到4種平等性、這等於是3解脫門加上一個無為,這4個等於說明你就有辦法見道了,最後就是基智見道,但這不是大乘見道。可今天讀完又很明顯的告訴你基智見道不是小乘基智見道、是大乘菩薩的基智見道
那你們現在就知道我腦筋裡面起了一個問號,也就說這個***5道用5道的角度他是散在這個3智裡面,所以為什麼《現觀》難讀,而且要花很長時間實在是有太多可以去好好研讀。
遍智10~~談資糧道、也談加行道,不談見道、有談修道
道智11~~談資糧道、也沒談加行道,談見道、談修道
基智9~~沒清楚的資糧道、加行道,但有談10種加行對治執著~基智見道((大乘菩薩的基智見道))
要補充的講完了,現回到課文……

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p232
   
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
    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
這邊在強調3智很重要,剛剛為什麼要講5道散置在3智裡面,3智確實是很重要,剛才提出的都是我們尚無法理解的東西,那為什麼要散在這裏面?另外你也記得以前我們用目標、策略解釋3,遍智是真正的目標,基智、道智相當於策略,這個概念到今天仍能站得住腳,並不是完全沒有瑕疵,可是可以是一個你了解3智的思考方式。除了這個思考方式以外,讀多了後你慢慢又發現基智、道智、遍智又有次第的關係,假如是次第的關係就不是策略了、而是不同階段的目標。若不要過於計較,這2種方式都可以接受幫助你去了解3智之間的關係。所以,《現觀》確實是比較複雜,而且實在太重要了,所以到這裡一定要做一個總結。
基智、道智、遍智3智有次第關係、是不同階段的目標

对于颂词里的四个“此”,狮子贤论师和解脱部论师的解释稍有不同。

狮子贤论师是对照《般若八千颂》来解释的,此经中的三智次第与本论相同——第一个“此”指遍智、第二个“此”指道智、第三个“此”指基智。因此,以上所讲的第一品用十种法来表示遍智,第二品用十一种法来表示道智,第三品用九种法来表示基智,应当知道这三段文字即是明示《般若八千颂》的意义。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结合三种发心来讲三智:之所以先讲遍智,是因为这是要获得的究竟之果,是愿菩提心的对境;中间讲道智,是因为要行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讲基智,是为了说明胜义菩提心,避免误入歧途。
這個總結偈頌不大但牽涉到3個此,以前讀過,有2派說法,獅子賢根據《般若八千頌》這小品般若經認為這3個此是指遍智、道智、基智,我認為若用目標、策略、策略醬子的角度來看是可行的。另外勝解脫部,不知是否指解脫軍,那不管了,這邊說是《般若二萬頌》以我的理解沒有2萬頌應該是《般若二萬五千頌》,漢傳這是大品般若經。所以對讀的時候有用25000頌也有用8000頌,其實只要般若經是含攝了870義是根本經就可以對讀。

圣解脱部是对照《般若二万5颂》来解释的,彼经云:“须菩提,此般若非能得任何法……”,这些是讲基智;然后说:“须菩提,此般若非能超离三界……”,这讲到了道智;最后是:“须菩提,此般若非能赐予佛陀之诸法至缘觉之诸法……”,这是讲遍智。按照这种解释,第一个“此”指基智,第二个“此”指道智,第三个“此”指遍智。应当知道这三段文字依次往前推,基智依靠道智,道智依靠遍智,如此明示了以上三品所讲的内容。如此讲解,也可以承接后面的四加行。
根據大品般若經,解脫軍對這3個此是倒過來,就先講基智、再道智、遍智,這就有次第。所以,遍智、道智、基智就有點像目標、策略、策略;基智、道智、遍智就有點像短期目標、中期目標、最終目標,那這2個概念我認為都可以用,主要是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而大德結論也一樣、並不是說哪一個對哪一個錯。

实际上两位论师的解释没有什么矛盾:一者是先说目标,再讲如何修持和远离歧路,一者是按照基道果的次序讲。现观的传轨,广现观要讲七十义,中现观要讲八事,略现观只讲三智,也是因为三智可以涵盖全部。
堪布是講實際上兩位論師的解釋沒有什麼矛盾:一者是先說目標,再講如何修持和遠離歧路,一者是按照基道果的次序講。這就跟我剛才的意思一樣。那現在堪布講的一個叫~~現觀的傳軌,假如是廣現觀則要講七十義,中現觀要講八事,略現觀只要講三智,也就是因為三智可以涵蓋全部。反正3智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是廣現觀、中現觀、略現觀你都沒有辦法不講3智。
三智:八現觀之初三事 or 六現觀法相及彼加行,彼極彼漸次,彼竟彼異熟,餘六種略義)之法相 or 三現觀初境三智有三種,因四加行性,法身事業果,餘三種略表之初境
我們沒有讀過廣現觀、中現觀、略現觀,可是我們前面《略義》讀過8現觀、6現觀、跟3現觀,所謂的8現觀就是8事、類似這裡講的中現觀,這個3智在8現觀裡的就最初3事也就是3~~遍智、道智、基智,再來就4個加行、法身果醬8事。若是6現觀這個3智就指的是法相,為什麼?法相及彼加行,彼極彼漸次,彼竟彼異熟,餘六種略義,這是3智、4加行拆開、最後的異熟果,醬就變6個,這6個當中法相就代表3智。若是3現觀就說初境三智有三種,因四加行性,法身事業果,餘三種略表,3智當一個、加行當一個、最後法身事業果當一個,這就叫3現觀。
3現觀這個3智就是初境、在6現觀這個3智就是法相、在8現觀這個3智就是初3事。這是以前讀過的;這不要跟廣現觀、中現觀、略現觀混在一起,但我是覺得863現觀比較重要,至少你要知道6現觀是怎麼分的,就是加行4個還是維持、3智當一個、最後法身果當一個;3現觀就將4加行當一個、醬就變只有3個。

大家最好能看一下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这其实是现观的一个修法。如果先学一遍《现观庄严论》颂词再看《总义》,会很容易了达二者之间的明晰关系。格鲁派学现观,一学就是五年十年,我们这里要求至少学一年以上,如果愿意选现观专业,也可以在不同法师面前连续听两三年,这非常有必要。我本人虽然学得不好,但从小就对《现观庄严论》有非常大的信心,因为知道中观和现观直接间接解释了佛陀的真正密意。今年学会的课程中,我特意在中观部分安排了《般若摄颂》,因为这个课视频、音频齐全,且划入中观或现观都可以。考虑到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不一定看得懂中观的推理,如果能耐心听一遍《般若摄颂》和《缘起赞》也很好,因此课程中安排了这两门。
格魯學《現觀》要510年,這一點不誇張,《現觀》確實不好讀!《般若攝頌》我會標記是因米滂仁波切有做註釋,只要是米滂仁波切有做註釋的論典你能拿到都建議你可以去好好讀!《般若攝頌》好像只有4000頌、比8000頌的小品般若要小多了。

如果没有什么违缘,明年应该能讲完《现观庄严论》的颂词,希望大家要有一种热情。听课的时候,如果听者非常专注,那么讲者也会有一点力气;如果你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或者一直吃东西、喝东西,那么讲的人也不会有兴致。有些人一到聊天、看电视、看电影时,就眼睛睁得大大的,贯注了全身所有的力量,而一到听佛法时,显现上就成了奄奄一息,这种现象不是很好。任何一门课,比如这部《现观庄严论》,只要开始了,就要把它听圆满,而且不仅是听,还要从中得到一些真正的利益。《现观庄严论》是佛陀的密意,是将来要到人间转法轮的弥勒菩萨亲口所说的教言,听闻如是论典的机会在我们的一生中能有几次?

我最近在整理法王如意宝的一些教言,包括了上师以前在很多地方讲的内容,准备在法王涅槃法会的时候奉献给大家,与此同时,我再三地想过,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最美好、最有意义的就是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闻佛法的那段时光,它散发出的力量直到我生命的尽头也不会消失,那是来自佛陀、传承上师的智慧与慈悲的力量。这种心情,可能你们正在听法的当下感觉不到,就好像世间的学生在念书时不感觉学生时代的美好,而一旦到了社会上,遇到各种问题时,才发觉以前无忧无虑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充分认识闻思的重要性。

今天刚好把《现观庄严论》的前三品讲述圆满,余下的部分还会继续讲,希望学院里和网上听受的道友都能圆满,争取做到善始善终。《现观庄严论》可能要讲五六十堂课,现在讲了二十六堂,后面还会讲二十五六堂。后面部分不是很难懂,最难的就是三智。如果我们能够共同圆满八品的全部内容,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堪布說後面部分不是很難懂,最難的就是三智,其實我讀了後面一小部分,後面也不是很好讀。3智真的很複雜,米滂仁波切曾說~~3智是一個整體,所以不管是當成目標策略、或是不同階段的目標,其實都可以因他就是一個整體。所以這5道會拆散在3智裡面,假如是各別獨立的話,那應該在基智、道智裡面也有5道,從資糧道、加行道……最後到無學道,沒有、並不是。所以剛剛也有做這個分析解說,問題雖然沒答案但3智這個課題仍是需要深入研究。

我经常在想,如果哪一天学院的因缘不具了,大家应该通过网络来听受佛法。网上讲堂真的非常方便,只是靠个别发心人员做一下维护就能运转。只要电和网络保持正常,全世界无数人一起来听都没问题。现在有些聊天室动辄都有几万人,但他们都是很无聊的,每天尽做一些不利于身心的事,没有任何意义;而我们利用网络传递佛法,是真正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

我昨前天跟一些藏汉道友交流时也发现,如今利用网络来学习佛法还是很方便的,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比如你如果到佛学院来开一个法会,要花很多时间、金钱,要跟家人和领导请假,甚至有时还要说方便妄语。而只要有心,就可以很轻松地在网上学到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方便。《上师心滴》中引用《大宝积经》的一个教证说:方便法对智者而言,是解脱;对愚者而言,则是束缚。这个道理我在《旅途脚印》中也讲过,以此来观察网络,成为智者还是愚者,就看各位自己了。
今天這中間有幾個重點,就是~~
1、到底菩薩的基智見道是不是道智裡面那個見道?這不知道。但他很清楚的在基智這裡面講的就是標標準準的菩薩見道,因為他裡面所有文字描述出來的那個就是空性、就是二無我的境界,因為他能夠無常、非無常都不存在,這就是非常標準的大乘空性。
2、後面那3個此所代表的意思,也是可以思考的點,為什麼從前的大德有的會醬子想、有的那樣想,像獅子賢,《現觀》一切都以他講的為正義。

PS
J最後講的那3個此,不管是遍智、道智、基智,或是從基智、道智、遍智,我們終極目標是遍智,但登高也是要從最低階走起,2道資糧也要準備齊,從資糧道菩提分修起再往前,理論上應該是從加行道、見道醬過去,現在雖然講《現觀》,他的資糧就你剛講到的地資糧、對治資糧,那這些都是從前面開始算起,為什麼大德卻會從遍智講起?一般不就是短期、中期、終極目標,就會覺得比較合理。
師兄:剛剛有提醒過一點,若按照次第就先基智、後道智、再遍智,他的目的是要醬子,那他的資糧道裡面很多動作應該放在基智裡面,加行道也應該放在基智裡面,不過他都放在遍智裡面,你應該記得剛剛特別提到這點,你懂我意思嗎?5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假如今天用的是基智、要先有基智再有道智是這種概念來談3智,那麼所有這些資糧道、加行道應該要出現在基智裡面啊,你懂我意思嗎?
J醬我明白了,也就說我卡在先後順序。
師兄:所以剛剛有提醒過一點,就說他是一個整體性,所以5道才會分散在這3智裡面。若先有基智再有道智是真正要講這個目標的話,那這基智像剛才的發心、教授都應該放在這了,加行道更是。
其實我今天想要問的是~~在共修的時候,我經常提出一些我沒有答案、或者不敢很肯定的講,那這些會不會造成你們的困擾?
J不會,因為那些問題一來沒有想過、二來也不知道答案,所以應該不會怎樣。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所理解是以相似的去理解,跟佛的無分別境界是沒辦法想的,難就難在這個地方。
師兄:《現觀》本就很複雜,所以那些大德的東西一定要盯住,因那個你可以確信而不會亂講。就比方,堪布講16行相這16個剎那指的是大乘見道,若是堪布講我會打問號,為什麼?因為這明明是在基智裡面、那為什麼是菩薩的見道?但這句話在《慧光集51》看到米滂仁波切講,那我就知道這句話沒有錯是正確的。但我接受這句話卻引出了其他問題,就~~這裡面基智的大乘見道等不等於道智裡面的大乘見道?我不知道,但是就引起了一個問號。既然米滂仁波切都講基智裡面他現在所描述的就是大乘見道、大乘的基智見道,你一定要記住是大乘的基智見道、而不是大乘見道。
J基智跟道智,道智是泯除掉32增益,基智是不是只有16
師兄:道智絕對是除掉32增益,所謂去除32種增益就是有跟無都否定,有跟無都否定才是真正空性。
J有跟無都否定這是大乘的見道,若是小乘是只有16行相?是不是可以醬子理解。
師兄:小乘應該是醬子,小乘他修完以後會告訴你有空性這件事,至少我可以確定他會說有涅槃。大乘涅槃是空性、是勝義諦。至於人無我,我不知道,至少他的法無我不是大乘的法無我。

J今天聽的時候有一個疑問,就是說既然在無間道他已經有跟無都沒有是真正進入無分別智,那他就應該會覺得自己也沒有,那怎麼會進入下一個解脫道?自己都沒有了為什麼還有解脫道?
師兄:這問題我想過,這,我比較能同意這種東西,因為,比方說,你無間道的時候你發覺實相是什麼都沒有就是空性,你體驗到了這是現量,你的瑜伽現量證悟到了。可是證悟到了以後你下一個分別念呢,就是下一個解脫道的意思就像前面講的真見道跟相見道,解脫道的意思就有一點……我怕我用字不妥,他分別了……這時解脫道他是分別念,可是這分別念是他仍在定中是可以接受的無漏的,就他發覺是有、也不能醬子講、就是有空性這種智慧,他能感覺到空性這種智慧、就有空性醬子。用另外一個角度解釋,這是我的理解,我認為用這個角度來想就不會亂,你知道《心經》經常會告訴你色即是空,色即是空就相當是無間道,色即是空再反過來就是空即是色這就相當於解脫道,醬有幫助嗎?這2個是有差別的。
J……我知道有差別,可我的想法是說已經在那個當下你全都空了,那就表示自己也是沒有,自己沒有就不應該再有下一個剎那了!
師兄:剛剛是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讓你去感覺,但是前面剛講過真見道跟相見道,假如你不用無間道跟解脫道,在唯識解釋相見道的時候,在前面不是利用這16個智一切都是空,對吧?那我就進入實相一切都是空,那我馬上進入16心相見道、就是轉過來變做解脫道的時候,就是我很清楚的在冥證再經過一遍就16個行相,就比方,無常是空、苦是空、空是空、無我是空……等於是在conform再確認一次。因為你假如是真正證完空的話,你沒有經過這個相見道或解脫道的話,那反而沒意義。若是按照他們描述的那個無間道就是真正的真見道,那個是沒有東西的,那個說什麼都不對,就說你去親證真正的實相是這樣。所以你沒有解脫道、或是相見道過來,我覺得反而可怕,那個真見道代表什麼意義?那個無間道代表什麼意義?那你還要不要活下去?你有沒有感覺是需要?
J我知道是需要,可我的困繞是卡在那個點,怎麼會從那個點轉到這個點?從無間道到解脫道,其實我想這就是前面講過的~~這就是難以通達之理。因為就在那一剎那你就已經空了,你根本不可能去想你還要再去分別說我要去冥證剛剛我前面證悟的東西。你都空掉了,你怎麼會去提醒你自己你要去冥證那段。
((突然想起南師曾講過證到空、連空都要丟掉,是這意思嗎?
20240216))
師兄:我理解,這我也沒辦法知道為什麼。不過就空掉了那很可怕,那比老人癡呆可怕多了!你在定裡面就不出來了,那一個人不就廢了!所以他講到了佛的時候,這是在空性裡的最高境界是現空雙運,這非常重要,有跟沒有其實是一件事,所有的現相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現相、就是會顯現。空性本來就是會顯現,顯現的本質就是空性,這是到最後的境界,這才合理。假如沒有解脫道,反而覺得不合理,沒有解脫道你那個境界怎麼出來?出來以後得到什麼?就比方,突然之間你所有的智慧、記憶在一剎那間全都沒有了,5分鐘之後才恢復,那這5分鐘對你來說不存在了,你根本記不起來有這樣一段,那這段代表什麼?
J這就像無想定了。
師兄:我是覺得有解脫道才合理。所以以前一直說有一個空之等持、跟相之等持,他用的這些字其實背後都有意義,本來等持應該是空的,卻有相之等持。我想是因我們沒有止觀的成就、只有聞思,有一天有止觀了對這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另外今天講5道散置在3智裡面,這點值得去思考為什麼會散在3智裡面?真正屬於資糧道的像發心、聽聞等理論上這是最根本的、結果都放在遍智裡面。
3智結束,下節課就進入4加行的正等加行。

~2024021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