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下)
現觀-049-論釋-029- 20231128
正等加行11-3 4-加行功德 加行過失 -《慧光集51-p256》
思考题
1.依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为什么修学般若就能遣除魔害等一切違緣?
2.這堂課堪布強調了講經說法的重要性,那麼從現實出發,你覺得自己能為弘揚佛法做些什麼呢?
3.请参照本课所讲的十二种加行过失观察自身,看看你身上有几种,把它们列出来,想一想该如何对治。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現在講正等加行,很快複習一下,正等加行、或次第加行都是為了要證悟空性,最後成佛基本上也就是證悟如來藏這概念是一樣的,那為什麼會有正等加行、次第加行這2種加行呢?按照課文的描述正等加行叫做得到自在、次第加行叫得到穩固,什麼叫自在、什麼叫穩固?那在課文中並沒有很明顯的描述,但讀多了你應該也可以體會到正等加行基本上就是入定去證悟無分別根本智,也就說正等加行目的就是要證悟無分別根本智;那次第加行難道就不是嗎?也是,在我的認知裡,所謂的正等加行基本上就像《心經》裡講的色即是空這個角度,就是知道所有的萬法都是空性、是經由瑜伽現量而了知萬法都是空性,所謂瑜伽現量就是利用根本定入出世間定,並不是入根本定而是借根本定入出是間定,在入出世間定的當中親證現量就了知到萬法都是空性。次第加行感覺就像《心經》裡講的空即是色,也就說你了解到所有的萬法是空性,本來你是在證悟裡面知道萬法是空性,那你現在並不是在完全沒有分別的狀況下的親證、你用分別念也知道世間所有的都是幻相、真正的實相是空性。所以這就感覺前面正等加行類似空之等持、次第加行類似相之等持。那現在有醬一個概念後慢慢再讀下去應該會越來越清楚。
前面這段目的主要是複習一下什麼叫正等加行,就像你要搞清楚什麼叫基智、什麼叫道智、什麼叫遍智,這過了之後進入加行你就要知道什麼叫正等加行、什麼叫次第加行;至於頂加行、剎那加行就比較容易了解,頂加行代表正等加行達到階段性的目標,比方,正等加行一開始在資糧道,資糧道最後要進入加行道,加行道要經過暖頂忍世第一法,每一個都叫做頂加行因這是階段性的,那見道當然也是頂加行……等等,這比較容易懂。剎那加行這就是次第加行的究竟,次第加行的究竟就是到了最後階段類似金剛喻定、一反過來就是佛,不敢講金剛喻定的原因是正等加行最後會有一個金剛喻定、是正等加行的金剛喻定,那次第加行這最後的剎那加行也類似金剛喻定,也就一相當於空之等持、一相當於相之等持,這在前面讀過在剎那加行裡面講過用不一樣的反體代表你已經達到最究竟。
這些講過後,上一節課最重要談到……其實你要不就依米滂仁波切、要不就依華智仁波切,因這可以保證等你200年後再來你還是會聽到他們的名字、你還是得學他們的東西,他們是真正被公認的大德,有他們的東西你一定要去學他們的東西。米滂仁波切提到所謂的加行他是講做自性、修行的自性,因這是藏文翻譯過來的對我們漢人來講經過翻譯已經不是原味以致我們比較難體會這後面的意思,修行自性、自性本身,佛學是講沒有自性,一碰到講自性的時候是以世俗諦的角度講的,這自性用我們漢人的角度來講就是他的本體,一般漢人講體相用,可真正佛教是沒有體、那個體是空性,當你用體的時候你是根據世俗諦講、而並不是承認他實在有,因為在世俗上本來就可以承認有,所以在世俗諦的角度有體、但你不會認為勝義也是有體;那自性本身若用漢人的角度來看就是體、就是有這個。
以前所謂的加行我喜歡用另外一個名詞叫~修行方法~看是否能夠比較容易了解。
那修行方法跟修行本體即使用漢文好像也不能直接劃等號,你要用世俗諦的角度、不能用勝義諦,若用勝義諦你修行本體就是空性就結束了;但現在不是在談勝義諦、是世俗,所以本體就是這修行是有含意的,這比較難講,他是有一個……為什麼我會用修行方法?因他在講加行這一義的時候很清楚的分成20種,你讀下去就了解這20種,因印度人分類比較不一樣,依據什麼可以有一個分類、再依據別的又可以做一個分類,比方,人類,依據性別可以分做男女,依據國籍可以分成近200種類別,那印度人分類可以把這些全放在一個平面上,那我們了解後就知道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平面,那這20種其實可以講是3個不一樣的平面~就2、3、15。所有的修行都可以歸成無住、無行這2類,所以我會用修行方法,一個是無住、一個是無行,一個是能緣沒有、一個是所緣沒有。所有佛學的修行目標就是這2個,能緣所緣沒有以後就是空性,因為我們認為「有」是我們分別念的產物,若你沒有分別念、你基本上實相這就叫空性。所以無分別根本智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沒有能所,因為能所是分別出來的,沒有能所才是實相。再來3個的是根據3智,記得米滂仁波切是用加行自性的角度來解釋20種加行的前5種,但你理解這意思以後其實可以分開的講2個、或者講3個,講3個是因你所修行的目標最後不是要得到基智、就是要得到道智、不然就是最後的遍智,當然你得到遍智以後你就是有基智、道智,所以以前才會把基智跟道智當作是一個策略,醬能很清楚的感受這3智之間相互的關係,因你最終真正追求的智慧是遍智。那這裡面基智跟道智之間也有一些差別,對空性本身你完全是用無分別入定的角度的那種智慧是基智,一般道智就會有……又不能講雙運、真正雙運是遍智就最後世俗跟勝義基本上是一件事,可是在道智裡就已經有這種傾向,比方讓你了解所有的法,像6度,為什麼到次第加行一開始就講6度,因6度最有辦法表現出來修道智是怎麼修,這6個就包括全部,這全部裡面就可以感覺到有世俗有勝義,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基本上屬於比較世俗的,真正勝義在最後面的智慧,這智慧屬般若智慧,那你說般若智慧就是勝義智慧這講法要小心,因為般若真正的智慧是雙運,重點在這,真正做到雙運的是佛,概念是醬子。再來剩下15個是根據界限分類,所謂界限就是根據5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5道你在哪一道就是他的界限,比方,界限在7地以下那就是修道中間找到7地以下、7地以上就不是,有5個很明顯是凡夫位的加行,1在資糧道、4個在加行道,見道就1地的近菩提加行、不清淨七地就從2地至7地的速疾加行,三清淨地有7個加行,8地有5個、9地1個珍寶果加行、10地1個清淨加行,最後一個是凡夫至10地一律都要的結界加行也就是所謂的閉關。
正等加行~色即是空~瑜伽現量~借根本定入出世間定~空之等持
次第加行~空即是色~相之等持
頂加行~正等加行達到階段性目標
剎那加行~次第加行的究竟 最後階段類似金剛喻定 一反過來就是佛
米滂仁波切~加行~修行的自性~無自性~世俗諦的角度講的本體
修行方法跟修行本體?
無分別根本智~沒有能所
加行~修行自性、修行方法~20種~2+3+15
這些講完後今天接著要講的就是加行功德、加行過失,功德有14種、過失有46種,哦巴活佛把功德跟業障……因為等下你會在科判中看到某某差別,到時再想辦法了解他指的是什麼?重點是我學習的習慣是~~若是碰到哦巴活佛講法跟米滂仁波切不同時我絕對是採用米滂仁波切的講法,因為他2位的位階是不一樣的這是大家公認的,而且基本上我會去想辦法理解米滂仁波切說的是什麼意思。
堪布也講了米滂仁波切把這2個當作前行,可他沒有解釋為什麼叫前行,後面好像有一處有稍微提及你可以體會、但未斬金截鐵的把這說清楚,以我的認知,以前我們共修《廣論》時,宗大師在每講一個法之前很喜歡用你修這有啥好處、你不修這有啥壞處來引起你學習的欲望,因為你知道有啥好處你想得到他的好處、而且你想避免沒學會引起的壞處,醬就讓你會比較急迫會有很強的希求心去學。所以前行,不知道米滂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這樣,因為有點像,就你在修這個加行,那這加行功德是單單講加行的功德?還是正等加行的功德?先要把點這釐清,因為加行可以包括次第加行,可我再仔細想想也沒關係,因為你可以把這個加行當作正等加行,因基本上正等加行功德跟次第加行最後的那個功德並沒有非常大的差異。我的意思是~~當你看到加行功德他是正等加行功德,那你會反問有沒有次第加行的功德?可直到後面也沒有特地講次第加行的功德,那就代表不管你是正等加行、次第加行都有這功德。可不可以?我覺得可以,因為正等加行、次第加行若以功德的角度來講他們應該是可以當作一件事。所以這沒關係,我們先把這點搞清楚,所以這加行功德到底是正等加行功德、還是所有加行均有的功德?到此就覺得遺憾的是佛學專有名詞不像科學那般嚴謹絕對不能混用,那也沒辦法。
其實,加行簡單用漢文來講就是修行,問題出在有時加行非常狹義只有講前行,所以他也可能是前行、也可能是正行,或者前行跟正行全包括在一起也叫加行,因此出現這2個字的時候你不用等別人解釋你要有分辨的能力、你知道這是在講修行、還是在講正行、還是在講前行,其實一開始都沒辦法判斷分辨,久了就不會有問題。那這裡面很明顯的米滂仁波切就有……雖然他沒有把加行解釋做前行,但他所討論的功德跟業障就有前行的這種教法意味在,那你怎麼去理解?就像剛剛講的,以前讀《廣論》時,宗大師在每講一個法之前很喜歡用你修這有啥好處、你不修這有啥壞處。那現在第一個是你一定希望得到他的功德,那你要得到他的功德你一定要得到所有的順緣你才會得到功德;然後你不希望他造成你的業障,那你一定要想盡辦法避開那些可能會造成的過失、違緣,就你要能夠得到順緣、避開所有的違緣~~加行功德、加行過失這2個最重要是讓你了解這個,一共有14加上46。
這點講清楚以後有了這概念再去讀課文,今天就算記不住,有一天修行當中你需要知道哪14種順緣、哪46種違緣,你就知道去哪裡找資料幫助你修行。這清楚以後去看課文……
加行功德、加行過失,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正等加行的前行,宗大師~好處、壞處,引起你學的欲望
加行功德是指正等加行功德、也是所有加行均有的功德
能夠得到順緣、避開所有的違緣~~加行功德、加行過失這2個最重要是讓你了解這個
得順緣、避違緣~14+46 幫助你修行
整部《现观庄严论》分三智、四加行、法身八个方面来讲,前面我们已经讲完了遍智、道智、基智,现在正在讲菩萨乘最主要的修行方法——正等加行。
前面概念清楚以後,看時間是否要細講,記不住14+46的內容也沒關係,不過剛剛講的那個基本原則很重要、要掌握。
堪布提起《現觀莊嚴論》3智、4加行、法身這8事,那我們已經講完了3智,現在主要是在修行方法,修行方法就講4個加行,現在討論正等加行。
我们几个月以前讲过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 在所取方面无有执著叫做不住加行,在能取方面无有执著叫做不行加行,这是《现观庄严论》中最核心的修行。
上節課講過很重要的不住加行、不行加行,一個沒有所緣境、一個沒有能緣,那基本上修行到最後都可以歸入這2個裡面。加行,以前讀《略義》時這叫修行方法,但米滂仁波切在《慧光集51》說這是叫加行的自性,就是修行的自性來代表,那我覺得用修行的方法來解釋比較容易懂,但還是要記住米滂仁波切的解釋。其實20種歸結到最後就可用這2種代表。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在有些《现观庄严论》注释中称之为正等加行的前行,但我们按照哦巴活佛的注释,是把它作为加行的差别来讲的。
這裡《現觀莊嚴論》注釋其實就是指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加行功德及加行過失~~米滂仁波切稱之是正等加行的前行,但仍是按照哦巴活佛的加行的差別來講解。什麼叫加行的差別這不是很好理解,其實你看他的分科~~功德的差別、過失的差別、所知法相的差別、所行道之差別,這裡就有米滂仁波切、哦巴活佛的的解釋方法不一樣。
辛三(广说彼正等加行之差别分支)分四:一、所得功德之差别;二、所断过失之差别;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四、所行道之差别。
廣說他的差別的分支,這個彼,指的就是正等加行、暫時不管次第加行,分支意思是以正等加行為主而衍伸出下面要討論的東西,基本上有4種不一樣的討論、有4種不一樣的分支,差別真正的意思是這意思。有哪4種?會談到功德、過失、還有所知法相之詳細分類、所行道之差別,後面2種等後面到了時再講。
壬一、✿正等11-3-加行功德所得功德之差别 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三法——加行功德:p256
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
所得功德之差别,就是正等加行11義的第3義,前面2個就1、加行相,2、加行或者叫修行方法或者叫加行自性,加行功德只有一個頌~~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這功德就談到你一定要能夠得到順緣,就是摧伏魔力等,最後得到14種功德,下面就是列出這14種功德。
加行功德的本体,即是修行加行所得的果法。
加行功德的本體,前面是講加行的本體、這邊講加行功德的本體,這有差別的,前面那個修行方法米滂仁波切的解釋是加行自性,加行自性就是加行本體,那這邊不是講加行的本體、是講加行功德的本體,就由加行可以得到下面幾個支分,第一個支分叫功德,因有不一樣的支分所以會有差別這2個字,他講的差別是這個意思。米滂仁波切的重點不在差別、是強調這個是屬於前行,以我的理解他強調前行就有點像我們當時讀《廣論》那種概念~~你知道做這個事有什麼好處、你不做有什麼壞處。這裡應該是哦巴活佛的解釋,什麼叫做加行的功德?加行功德就是你修行得到的結果。我是覺得他常常會讓學的人dilute focus,就你真正的注意力會被稀釋掉,這邊重點我覺得不是去在意解釋加行功德的本體,因為你只要講加行功德、一般就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
听闻、学习、修持、行持这样的般若法门,会获得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其中第一个是摧伏魔力,等字里面包括了其他的十三种。我们可以分总功德、别功德、特殊功德三个方面来讲。
那像聽聞、學習、修持、行持所有這些般若法門,這就是聞、思、修、行這些都是修行,都可以獲得摧毀魔力的14種功德,第一個就是摧伏魔力,等字裡面包括了其他的13種。哦巴活佛的習慣分成總功德、別功德、特殊功德,可能這種分類對某些人有幫助、幫助他記憶,那我們就一個一個看下去……
总功德(五种):
1、远离违缘的功德——蒙受佛陀加持而摧伏魔力。当我们的心真正入于般若空性,了达一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就可以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那样“降伏一切诸魔力”。在如今这个末法时代,本来以魔王波旬为主的所有魔的力量是非常猖狂的,但般若法门的行持者却会自然而然远离这些违缘,其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真正通达了般若的境界,另一方面通达般若境界的人会一直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因此魔力对他无机可乘。我们原来学《般若摄颂》的时候也讲过,真正对般若法门非常有信心、非常精进的人一般不会遭受魔障的侵害,即使有一些魔障,也会在佛的加持下很快消失,就像小雪片被阳光一照就马上全部融化一样。
總功德有5種,第一個功德遠離違緣、就是蒙受佛陀加持而摧伏魔力。其實很簡單的概念,修正等加行目的是要修空性,你若證悟了空性、當然會受佛陀加持而摧伏魔力,魔能夠影響你就是因為你認為有什麼,假如你知道一切萬法的實相是空性的話,那魔王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比方,間諜就是會找到你在乎的東西,利用這個你在乎的東西引誘你掉入陷阱,又因為你在乎你就受他控制,就同樣的概念。
堪布提到魔王波旬,波旬是欲界天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天主,怎麼把他當成魔王?因他是欲界的頭,當你修行你在資糧道首先你要得到奢摩他,為什麼你要得到奢摩他就是為了要脫離欲界,得到根本定的意思就是你有離欲的本領,所以為什麼根本定很重要!為什麼他會變魔王?因為你只要一得到根本定、或者你得到奢摩他,你就離開欲界他的管轄了,所以他會想辦法阻止。但上次美國班上智悅法師特別有講為什麼會用魔王代表一切的魔障,因為即使你離開了欲界你到了色界,色界並不是不退轉的,這點概念蠻重要!並不是不退轉,最後還是會掉回欲界,所以簡單用魔王代表。老實講,再上去的比方說4禪、色界天,色界天最高的那個怎魔會變成魔王呢?真正問題是出在欲界這個頭,醬就理解了。
圆满顺缘的功德有两个——
2、蒙受一切佛陀以神通垂念。如理如法修持般若的人,时时刻刻受到十方诸佛菩萨以及传承上师的垂念和加持,因为佛陀和传承上师经常加持,一般魔力是不会侵入的,他们完全知道哪一个修般若法门的弟子受到了外魔的危害,那时就马上用神通力来加持,因而得以远离魔力的危害。
我讀書喜歡抓原則、了解他邏輯的概念,目前的解釋方式對我來講事倍功半,這裡提到圓滿順緣功德。那這個所謂的蒙受一切佛陀以神通垂念、跟前面蒙受佛陀加持而摧伏魔力有什麼差別,那我們大概有一個概念就行。
3、修般若空性的人蒙受十方诸佛菩萨以智慧观照。当他受到魔的违缘时,佛菩萨当下用智慧观照,观照之后加持他令魔缘全部立即消失。
前面這3個功德重點在強調~~你修行得到功德的時候,你一定會受到佛菩薩的照顧,這是用他力的角度來講。其實,假如你知道你因為修行得到功德,也就是你證悟了空性,這個不要用他力、你自力就解決了,因為你看空了,看空了,魔就沒辦法對付你。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邏輯,這邊我們是用有的角度來講,當然你能看空基本上你跟佛菩薩就是一類的、自然也會得到他們的加持。
果之功德——
4、迅速趋近究竟圆满菩提。如果我们没有求取、修持般若,就好像一个旅行者还始终停留在原地,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菩提;有了般若,就好像乘上了快速的交通工具,一直在路上,一天比一天接近目的地,因此说接近菩提果位。
這是另一個角度,就說你修行、你可以迅速去成就佛果、迅疾的得到空性。若回到真正的角度就是為什麼要成佛?因你若不成佛就苦的沒完沒了,所以第一個你一定要解脫,解脫最究竟時就是成佛。
5、暂时获得值遇佛陀领受教言、生生世世转生人天善趣、然后以佛法饶益众生、最究竟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等四大利益。
這裡4大利益是說你能領受教言、也就是得到聞思慧,你有增上生不去惡趣、每一世都能學佛法,然後你還會利他,最後會決定勝。為什麼要提到饒益眾生?因最後成就佛時正等正覺,這不是靠自利、一定是要依靠利他,利他才能得到最究竟的智慧、完全自利的角度你得不到這個智慧。
下面讲差别的八种功德:
别功德:
一共14種功德,前面總功德有5種,現在是別功德,來看看總別是怎麼分的。5+8=13,還有最後一種的特殊功德。
6、转生他世的对境功德——生于被授记菩提分法等般若兴盛的地方。
生於被授記菩提分法等般若興盛的地方~這為什麼會是別功德?其實這就是等流果,彌勒菩薩會醬列出來的一定不會是重複,他一定有原因的,因這跟上面第5的增上生有些類似。
修持般若者会得到转生到某个地方的授记的功德。由于即生当中修持般若,佛菩萨对你授记,将会转生到般若法门兴盛的地方。
有一次,佛陀显现放光照向北方,普贤菩萨请问缘由,佛陀说:“这表示佛教的般若法门将会兴盛于北方。”因为印度向北就是藏地,所以后来的很多大德认为这是指藏地。藏传佛教的不同派系之间对此还有辩论,宁玛派的大师说“北方”指的是桑耶寺,格鲁派的大师则说“北方”指的是塔尔寺,宁玛巴就反驳道:“藏地的佛法明明起源于桑耶寺,而不是塔尔寺……”这些我觉得只是世间的辞藻而已。不管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凡是大乘佛法兴盛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般若法门兴盛的地方。
寧瑪的桑耶寺,位於山南地區紮囊縣哈不日神山腳下,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藏王赤松德贊3人第一次造寺就是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也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被稱為「建築史上的佳作」。
格魯的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
我们即生当中修持这一法门,也许已经获得了将来转生到般若法门兴盛之处的功德,也许还没有得到,但无论如何,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因为这次听受佛法的因缘,也不会转生到佛法不兴盛、连三宝的名字也听不到的偏僻地方。这也是它的一个特别的功德。
7、能依道的功德——将圆满一切无漏对治法。
要净除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必须依靠六波罗蜜多的无漏智慧,通过修持正等加行,我们能很快圆满地得到这样的对治法。
能依道的功德~~將圓滿一切無漏對治法,這很清楚就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最重要就是對治所知障、煩惱障。
8、所依补特伽罗的功德——成为为他众讲经说法之士。
由于今生获得了般若法门,那么在以后的生生世世,或者即生当中就能够成为依靠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的大士。
能够以佛法饶益有情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该经常这样发愿。《入菩萨行论》中也说:“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一切行为都以佛法来饶益众生,让众生欢喜,这是任何价钱也买不到的。世间人用钱财买到车、买到房子、买到官位就会特别欢喜,但其实这不一定有很大意义,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用佛法来饶益众生。
所依補特伽羅的功德~~能為他人講經說法,重點是要讓眾生歡喜,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內容深入淺出是學藏傳佛教很重要的一本基礎論,其中:“一切行為喜,此喜價難估。”這個喜是讓別人歡喜。
依靠这个缘起,我们呼吁各个佛教道场要从今年开始重视讲经说法。现在汉地的很多道场都有烧香拜佛等仪式,这些固然很好,非常有功德,但更重要的是,佛教道场需要有一个专门跟游客讲经说法、开示佛道的平台。在这方面,我们学院也应该做一下试点,比如每天花一个小时给非佛教徒作开示,半个小时提问,皈依、发心、人身难得等不同内容都可以讲,由法师、辅导员们轮流来做。我在学院经常看到很多游客,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出家人看来还是有些奇怪,这些人如果只是烧香拜佛,而对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对寺院的含义什么都不懂的话,还是很可惜的;假如每个道场能有一些佛法开示,我想那是真正对他们有利益的。
就正规的佛学院、佛教道场来说,佛教徒日常的闻思修行是很重要的,这个就不用说了,但我们也要重视那些怀着好奇心而来的旅客,要劝他们把照相机放下来,暂时听一节课。可以先在门口有个说明,算是签一个“协议”:“一个小时不能动,不能东看西看,手机也关机,一定要很认真地听;如果不听我的话,就不能待在这里。”一个小时听下来,也许他觉得没有道理,那法师也没办法,佛也度不了无缘之人。没事的,让他待一个小时也没什么,我们也没有收费(众笑)。
我们最近也在培养一些居士当辅导员,我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对他们的情况有所了知,有些人辅导得还算不错,而有些人根本没有懂,完全是添加了自己的很多分别念在讲。希望我们研讨班的道友要把各地真正的佛法学习带动起来,大家一起努力,不要半途而废。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在末法时代,刚开始有一些温度和热情,慢慢就一年比一年冷淡,最后就完全消失了。这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喜新厌旧,做事情也是虎头蛇尾,这是不合理的!
“成为为他众讲经说法之士”,这是听受般若的功德,我们也依靠这种缘起,希望在座稍有能力的人都要发愿,愿自己也成为为他众讲经说法之士。发愿讲经说法,应该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要终身乃至生生世世。有个别法师问我:“我已经讲了三四年的课了,现在可不可以休息了?”如果一个法师除了这个以外再没有更高的心态的话,那倒也确实配不上“法师”两个字。
堪布這裡用了一點篇幅來解說,因為成佛以後最重要就是講經說法轉法輪,尤其在藏系非常強調這點,若不傳法又怎能配稱法師。
9、不受违缘损害的功德——作为佛陀的助伴而不会被魔所转,退失正道。
修般若的人以佛陀作为助伴,经常获得佛陀的护佑和加持,所以不会被魔王欺骗诱惑而从真正的般若正道当中退失。
我们在讲其他般若法门时再三说过,真正修持般若的人不用怕魔障(有的人走路也害怕碰到魔,做个噩梦也担心第二天会不会遇到什么——其实身体不调时做噩梦属于正常现象,不应耽著)。是不是修般若的人就不会受到魔的诱惑、干扰呢?也会有的,只不过般若行人没什么好恐惧的。比如做噩梦时,可以念一遍或七遍缘起咒、般若波罗蜜多咒 汉文《心经》中作“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若依藏文《心经》,则为“达雅他,嗡嘎得嘎得,巴日阿嘎得,巴日阿僧嘎得,菩提梭哈(音译)”以作回遮。(前一段时间我做过一个噩梦,梦见我杀了人,当时特别害怕,心想: 我作为一个出家人,从来没有杀过其他众生,今天怎么会杀了一个人?完了完了……最后快要被别人发现的时候,我就醒过来了,心里好高兴:我没有杀人!我也并没有多想什么,毕竟我不可能因为梦见杀人就真去杀人。但当身体四大不调、生病时,我会念《般若经》之类来遣除。)
希望大家明白,在现实或梦境、修行的境界中稍微出现一些魔障、违缘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违缘,比如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以及汉地诸位高僧大德,他们修道过程中也经常出现障碍,只是他们最终都一一战胜了这些障碍,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修行中總難免碰到魔障,像這些大德一樣也會遇到魔障可總能克服,堪布就教你念缘起咒、般若波羅蜜多咒來對治,缘起咒又叫“法身偈”,漢譯~~諸法從因起 如來説其因 大沙門如實 亦説彼還滅。音譯~~嗡 耶達瑪 黑篤,巴趴瓦 黑篤 得夏 大達嘎多 哈雅偉得,得夏 賈友 尼楺他,愛瓦瓦諦 瑪哈 夏瑪納 所哈。咒義翻成藏語是「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説。」至於般若波羅蜜多咒大家都很熟,就《心經》最後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10、因法修行的功德——生起不共善根。修般若的人,会生起与其他乘不共的善根。比如,在入定时获得如虚空般的境界,出定时积累如幻如梦般的资粮,因此获得了胜义和世俗或智慧和福德所摄的非常广大的善根,而修持其他善法的人不一定能得到这么广大的善根。
11、缘差别的功德——一切立誓如愿实现。
修般若的人,他的一切立誓都会如愿实现。比如他说:“我即生当中想要圆满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虽然这个人好像也不是什么菩萨,但由于愿力不可思议,最后也是可以真正实现的。
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的时候曾经发愿:“若我的愿力能够成就,那么上等要令南瞻部洲的所有众生种下善根,中等要化育整个中国,下等也要惠及藏区各地。”后来,法王确实也令全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相续成熟,得以度化。这也是菩萨的一种发愿力。
強調發願是有其特殊的意義,因有些時候你是沒辦法修的,比方,你想修現空雙運,老實講你修破頭也無此可能,因你基礎都沒有,記得前面有講若你有根基修的時候一般就是用勝解作意,最後就有辦法得到證悟;那像這種一般就是發願,我現在沒辦法修但我發願我有一天會修成就,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修行。
虽然我们还都是一般的人,算不上什么菩萨,但也可以这样发愿,如此一来,我们即生或后世就会变成有能力、有智慧的善巧之士,也能够实现度化众生的宏愿。即使你没有那么广大的想要度化众生的愿,那想要实现自己身体健康、家庭平安等世间人天善法的愿,依靠修持般若的功德也能实现。
12、所得果的功德——摄持广大果位。
修般若获得的果并不是声闻或人天的果,而是一到十地菩萨乃至圆满无上功德的佛陀果位,因此说果位广大。
重點是在最後得到究竟勝。
13、作用差别的功德——以四摄成办有情利益。
大乘佛法的威力不可思议,其作用一旦入于我们相续当中,就像种子已经种在肥沃的田地里面,苗芽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最后也会圆满结果一样,我们在求学时可能只是非常普通的在家人或出家人,但依靠般若的加持力将来也完全可以依靠六度利益众生。
這就像剛剛講的,最後能得到智慧一定是用利他的原則、行為來成就佛道。
特殊功德:
14、圆满般若的功德——在生生世世中完整地获得般若的句义。
这是修持般若的最后一个功德。因为修持般若的缘故,他在生生世世中能完整的得到般若的一切的词句和意义。从狭义上讲,这里的“般若”指的是《现观庄严论》;从广义上讲,则包括整个大乘的菩提心和空性法门。
這裡講狹義的般若是指《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的目的是為了要解釋般若經的、且這是隱義,我以為這是在解釋般若經的內義,一般就是指修行的道、還有究竟義就修行的果,另外還有解釋般若經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這是顯義,一般又稱作外義、得到見地。所以,狹義的般若指《現觀莊嚴論》,也並不是只有《現觀莊嚴論》是般若,《中觀根本慧論》也是。若從廣義上講,則包括整個大乘最重要的法空的概念,菩提心和空性法門,這叫智悲雙運,因大乘到最後,以空性的角度來講就是法空、就是智,那關心的是眾生也一定有菩提心就大悲。
有些人好像即生也没有特别地做闻思,但一看到般若法门就倍感熟悉,稍稍学习便通达了其中的意义,这就是前世学过般若之故,这样的故事在印度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相当多。
麦彭仁波切时代有一位安多格西,他学现观的时候,一边睡觉一边在梦中把七十义的每一个意义反复思维、观修,第二天早上醒来,七十义的全部内容已经了然于胸(他也没像我们一样影响了睡眠)。听到此事,哦巴活佛却说:“分别念太重了!七十义那么简单的东西哪里需要晚上背呢?晚上好好睡觉,白天背就可以了。”(这当然是玩笑话,是大德们相互间的一种特殊表示。)这些都应该说是佛法上的善缘吧。
堪布講的這一段,我有一個地方不太懂也沒辦法給各位一個解答,就說在米滂仁波切那時代有一位安多格西,格西就相當於佛學的博士,這位格西在學《現觀莊嚴論》的時候就把70義每一義在睡夢中修行,到第2天醒來70義都了然於心。哦巴活佛聽得此事也曾有所評論。但我的理解,哦巴活佛不是米滂仁波切同一時代,《西藏生死書》中的蔣揚欽哲是蔣揚欽哲的第2代,第一代的蔣揚欽哲就是米滂仁波切的上師,醬子講是讓你知道米滂仁波切是什麼時代的,雖不是很古早但已經是跟索甲仁波切差了一代以上,我讀到的東西的了解~~哦巴活佛是跟五明佛學院創始人法王如意寶同一時代,他一定比米滂仁波切晚。這裡用他聽到就好似他跟米滂仁波切是同一時代、但也許並不是同一代而是後來,既然叫活佛也是有好幾代。
我们有些人可能是跟现代的游戏、电影、电视特别有缘分,一看到就全身心融入其中,而有些人可能对般若空性法门非常有信心,对这些世间法不一定有意乐。按照感受領受等流果和同行造作等流果的规律,从今生中我们的苦乐感受、爱好什么、喜欢善法还是恶法,也大致可以推断出我们前世和后世的状况。
這裡提到感受等流果和同行等流果,其實這就是同一個東西不同的名相,就以前學過的領受等流果和造作等流果2種。什麼叫領受等流?就你前面造了業、後來會決定你生到富裕地方或是貧脊地方,這叫領受等流;造作等流就是你那個習氣會在,若你曾經殺過人、到你轉世你仍會有殺人的那種衝動,這叫造作等流。
壬二、✿正等11-4加行過失所断过失之差别 #3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四法——加行过失:p258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現在功德講完了,接下來就是加行過失、也就是所斷過失,要習慣堪布翻譯的意思,這個所斷過失其實就是他們講的支分、是正等加行的支分。這什麼意思?就以正等加行為主,就會衍生出來正等加行能夠斷的過失,所以這叫支分。那差別的意思是說正等加行本身一共有4個支分、把這個叫差別。醬懂?!把這些文字意思搞清楚你比較能理解他在講什麼,要不然所斷過失之差別這什麼意思,可能你想半天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若以漢文來講,就正等加行有4個修行的支分、其中一種叫做所斷過失,就修行本身能夠斷掉的一些過失。
颂词上比较简略,但是我想,这些魔业和功德都是我们很需要知道的,这样,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就可以随时对照自身,出现的境界属于功德还是魔业就不用去问别人了,因此我就根据讲义的内容给大家稍作介绍。
有46種過失下面一個個解釋。
什么叫做过失(魔业)呢?对修行造成危害、障碍的所断法叫做过失。其分类,依靠自身而发生的有二十种,依靠自身或者他身而发生的有二十三种,只依靠他身而发生有三种,总共有四十六种。下面就分总所断、别所断和特殊所断三个方面来讲这四十六种魔业。
不知道這裡標出來的46種過失內容、及前面14種功德都是彌勒菩薩寫的嗎?還是獅子賢、解脫軍?頌詞簡單、裡面內容就很細,因為自身造成的20種、自他造成的23種、由他身造成有3種。
总所断:即前面所讲的依靠自身而产生的障碍般若修学的违缘。
首先,是对般若法门不恭敬的五种过失——
从智力的角度而言有两种:
这两个我们一定要注意。
1、由于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证悟而执为难以证悟。认为修习般若法门需要经历多生累劫,付出千辛万苦,不是一般人的所为,故而心生怯懦。
因為要證悟空性太難就心生怯懦,這是一種過失。所以為什麼米滂仁波切叫前行,就你一定要沒有這些問題,要不然你根本沒辦法進去修行。
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心里总是想:“学习大乘佛法好难啊!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历尽千辛万苦,哪有这样的经历!像我这样的人,根本没办法做……”平时生活中还很傲慢,但一听到空性法门,一听到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就马上变得很脆弱,畏缩不前。比如在我们云端道场上,昨天讲一个随缘开示,有一万五千多个用户在线,而今天听般若的只有一千四百七十二个,过两天恐怕还要减少…… 今年我主要讲两门课,一个是般若现观,一个是《六祖坛经》,后者其实也是般若法门,因此很多人都说听不懂。世间上念《金刚经》、《心经》的人都不多,念其他经的人却是非常非常多的,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来,大多数人确实对甚深法门有一种畏惧、敬而远之的心态。如果觉得:“像我这样根基的人肯定不行”,一听到般若法门或者因明的时候,自己就畏缩,没有心力,这也是一种魔业,也是一种过失。
其實因為非常難就心生怯懦,這點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在佛學裡的信、信用的信定義有3得~實、德、能,最終的能就是~我也能做到,這是信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因此當你認為你做不到時基本上你就不會有信。不會有信,你就不可能產生別境心所的欲,一般是有信有欲基本上就會有勝解,從勝解開始。若認為自己辦不到,基本上一定會障礙你修行。
((***法尊法師:何謂佛教的淨信?
就信實、信德、信能,所謂信實──實是真實,就是四聖諦理。這四聖諦理,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深信不疑,名為信實。所謂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間和出世間的有為功德,無為功德,三寶的殊勝功德,我們信它的確是有的,即名為信德。所謂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寶有與樂拔苦的功能,我們相信他依他行,也可得到這種功能,換句話說,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這名為信能。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9/493544.html 20240422))
我们要知道,尽管般若法门十分甚深,但以往的诸佛菩萨中也不乏迟钝者、劣根者,但他们凭借着信心和精进,都已经获得了非凡的境界;我们的传承上师中也有不少从前极为调皮、烦恼深重,但后来经过修学以后也成为真正的证悟者和瑜伽士。我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样生存在欲界当中,既然他们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们要懂得依靠这种对治方法鼓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勇猛之心。如果没有这样,就会成为第一种魔业,成为违缘。
high light的這句話是有激勵作用,不要認為自己不行、不要洩氣,很多大德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時候。
2、认为由于智慧敏锐、才气十足而容易证悟。
有的人自恃学识渊博,能力突出,有的拥有高学历,有的是领导、企业家,手下员工无数,由此便产生了傲慢之心,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能管理几千几万人,《现观庄严论》只有三四百个颂词,有什么难的啊?世间的千经万论都倒背如流,《现观庄严论》的讲义却只有几百页,那很简单啊!其实,即使你在世间方面拥有敏锐的智慧和高深的学问,但在出世间方面也许还是很迟钝的。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道友,总认为般若法门非常简单,自己看看书就能明白,法师的课都不去听。实际上,佛法的有些道理不是光靠看书就能理解的。就连学开车也是,如果只看说明书、没有师傅教导,你不可能开得很好,一般人都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拿到驾照,听说在大城市里拿驾照更困难。现在经常有很多人说我看过《金刚经》,佛教的内容我看看书就可以了,但就像看说明书一样,看过不一定通达其中的意义。
慢心,你要知道在小乘要到了阿羅漢才有辦法斷慢,這個慢是最難斷的,不過我很幸運曾遇過那個慢心低到你自己會慚愧的人。這點就是在講慢心,慢心絕對是障礙。
从染污法的角度而言有三种:
不恭敬,這就是一種障礙,又分成身、心、語3方面的不恭敬。
3、以身的染污法——伸懒腰等缮写般若等。
某些人在听受、学习或者修行、缮写般若法门时,总是会伸懒腰、打哈欠,甚至只是听一堂课也都坐不住。昨天有一个新来的居士,他先是趴着,然后躺着,最后实在不行了,就靠在后面的柱子上……昨天我讲课的时间其实很短,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当中,他已经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毗卢七法”坐式。学会里有些人也是这样,本来如理如法地听传法的视频,也能得到佛法的功德,但有些人偏偏在这个时候随便走来走去、吃东西、上卫生间……连一个小时都坐不住的话,是因为生病了吗?这样连基本的闻法规律都不懂的种种表现,就是对般若法门的不恭敬。这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需要非常注意的,听世间的课都要注重身体威仪,何况是听闻佛法?因此,如果在听法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身态都不如法,这就是一种魔业。以后如果见到有人没有如法地听法,你就说:“你已经着魔了。”然后他可能会生气: “啊!我怎么着魔了?”“你现在都没有如法听课,你看大家都坐着,就你一个人在那站着走来走去,这就是《现观庄严论》里面讲的魔业!”身态不如法,表示对般若法门不恭敬,可以说已经着魔了,这一点大家要谨记。
4、以心的染污法——贪心等缮写般若等。
在听受、缮写、修行般若法门等佛法时,有贪心等的心态。这里的贪等染污心主要是以般若法门为主的整个大乘佛法为对境,如果引申的话,也可以包括小乘等其他佛法。
有些人听课不是为了求法,参加学会就是为了做生意:“等会儿下了课我就可以打广告、做推销”;还有些人有各种各样的贪心;或者怀有其他的目的。如果以这种心态来听课的话,那肯定已经着魔了。本来为了获得名利而求法就已经是不如法的心态,更何况是有这么大的染污心了。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要尽量保持恭敬心、欢喜心和清净心,而世间的染污杂念要完全放下——如果要求你在日常生活的所有威仪中没有一丝不好的念头,这一点凡夫人可能做不到,但至少要在听法的过程中保证心态清净(作为讲者,当然也是如此,这也是我喜欢讲课的原因)。人的心和身不一定能同时安住于同一场合之中,就像藏地有位大德曾唱过这样一首歌:“身体还在寺院的经堂里面,心却跑到城市的杂事中去了。”但我们应该尽量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要观清净心,否则的话,这也是一种魔业。
5、以语的染污法——嬉闹等讽诵般若等。
我们读诵般若经典的时候,尽量不要夹杂其他的世间语言。
因为学院的闻思修体系和考试制度比较正规、传统,所以我们的课堂纪律是非常不错的。但在学会里,有些地方非常好,而有个别地方确实存在一些不如法的现象,我这次出去也发现了一些。比如,有人在上面讲,或者大家都在共同学习,有些人却在下面开小会、做其他的各种事情,这也是一种魔业。闻法的机缘千载难逢,每个人的时间又都是那么宝贵,大家既然决定把时间用在这上面,那就要珍惜它、把它用好;否则,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好好休息或做一些其他事情。每次外出讲课,一看到有那么多人抽出自己最宝贵的时间来学习佛法,我就很怕自己讲不好、对不起听众,但看到他们愿意花时间听我讲,也从内心里很感谢他们。
這就說你在念經文、或是跟人講法的時候態度不恭敬,這是不尊重法、當然會障礙你的修行。對任何人hihg-light的這段文字很重要、特別是對法師,至少要盡你最大能力講好,還有一點,人難免會犯錯,知錯要能改,修行也一樣,比方,你跟某人無心講錯了某件事,可有一天你發覺自己講錯了,下次遇到那人一定要更正。就說我曾經在上海住的房子相當於台北的約有150坪,後來離開了上海來到台北,租住在劍潭只有12坪,對我來講150坪跟12坪並沒有很大差異,1坪等於3平方公尺,150坪等於450平方公尺,在上海是用平方公尺計算,但我常常講成450坪,你了解,我就常弄錯單位了,這並不是故意的,所以就一有機會馬上改正。並不是要說謊、但你就是說錯了,你下次一定要更正,這個非常重要,這是誠信的問題。記得當初筆錄常柏法師的錄音檔的時候真是叫苦連天,他會針對稿子一再修正並加入很多東西,為什麼?就是他非常在意他寫的東西,特別是白紙黑字、怕留下任何一點瑕疵,不是為他自己的名聲,是對這個法負責任。這點真是非常隨喜讚嘆!
总之,在整个修学过程中,大家的身语意应尽量保持清净,同时最好能做一些笔记。任何一位法师、辅导员在讲课时不可能一点都不会讲,因此以后不管在学院还是学会里听课,希望大家都要学会做笔记。做笔记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语言都记下来,但重要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录,这样日积月累一定会受益良多(笔记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现在我积累了很多笔记本,有必要时可以带过来给你们参观一下。连初中的物理、化学、政治等世间知识的笔记我都留着,有些现在还用得着,有些已经用不上了,但偶尔翻一下还是觉得挺舒服的。三十年前我的字体是怎样的,二十年前又是怎样的,现在人老了,写字时手抖得不行,字体又是什么样的……相互对比一下还是有很多感慨)。学会做笔记,心就比较专注,这样才不容易着魔;心一散,分别念一起,魔往往就来了,到最后言行也会随着贪心、嗔心而慢慢发生转变。
我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现,心态平稳的人听课的时候很认真,背诵、修行都非常精进,十年八年下来始终如一,非常稳重,他们不会随便被违缘所动,也不会退失;心态散乱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身体也难以自主,修行起来也违缘重重。大家可以借此反观自己的身心。
退失的七种因:
6、以相似理由而退失,认为我没有得到授记而背离般若。
他心里想:我学了很长时间也没得到诸佛菩萨的授记,那我就算了,不学了,你看无著菩萨都是在鸡足山学了一段时间,最后没有得到弥勒菩萨感应的时候,他也下来了。如果以没有得到授记、没有感应而放弃,这就是一种魔业。
學了很長時間也沒得到諸佛菩薩的授記而背離了般若,其實,這裡每一個你都可以找到一個煩惱去對應,不是所知障就是煩惱障,而你的修行就是要克服這些煩惱,但你不能讓煩惱大到你連修行都放棄,這就很嚴重了。
我们很多修行人也会这样。以前有个跟我很熟的堪布说:“我观修无垢光尊者很长时间,但却一点感应也没有,后来我就生不起信心了。”我说:“这种说法肯定不对。诸佛菩萨的加持无处不在、恒时不断,没有感应只能说明你修的时间还不够。如果你修了一辈子都不起感应,那就应该发愿下一辈子接着修。”
一些发心人员也常常觉得:“我在上师面前发心那么多年,我对上师教授的法门那么重视,可是上师却不太理我,所以我要走了……”好像要经常说说笑笑、经常理一理才行,如果经常不理不睬,那就要离开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愚痴的想法。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从事过很多发心工作,并且自以为对上师的事业做出过少许贡献,可上师显现上好像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不但没有赞叹过我一句,反而还在某些场合因为别人的话而批评过我,然而,我一直都把这当作一种修行,从来没有生起邪见或想要离开。
即使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没有得到诸佛菩萨的授记,没有得到上师的回应,也不能因此离开。如果离开的话,魔王的事业就已经成功了。魔王很希望你的修行不成功,很希望你的心中不断产生各种邪见、烦恼,我们越是心烦、痛苦,魔众就越是开心,笑得也越来越灿烂。因此,没有得到授记就想背离般若,这是一种魔业。
7、从因大乘道中退失,对大乘道不起信心,就像舍弃树根而寻求树枝一样。
对大乘的六度法门等不起信心,对没有大乘味道的六度以外的其他法门进行修持的话,这是非常愚笨的。就像一个人舍弃了一棵树的根本,去寻找它的枝叶一样,根本得不到真实利益。
這點就是所知障,在大乘道中退失、不起信心,大乘道最重要就是所知障。
大乘法门是真正的根本,希望大家得到后不要舍弃。有的人明明已经遇到了殊胜法门,却因为修行不好、因缘变化、福报浅薄等原因而没有珍惜,转而去寻求其他法门,这样从重新观察到接受它、修学它又需要很长时间,人生能有几个阶段去修学佛法呢?所以说这是一种特别愚痴的行为。
8、从品尝果大乘之味中退失,对究竟果一切种智不起信心,如同不向主人乞讨而向仆人乞讨的狗一样。
对大乘果法方面的遍智——佛的智慧、佛的无上悲心不起信心,而对一些世间的智慧、世间的同情心等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一切種智這是大乘最後的目標,結果你不求這個,就像不向主人乞討而向僕人乞討的狗一樣。這話講得狠了點!你們知道這是彌勒菩薩寫的嗎?還是後來的大德?一般人也不敢醬子編的、應該都有來源。
((J:根據8000頌的對讀,這些是般若經中p445~346的內容,原文:善現當知,如癡餓狗棄捨主食、反從僕使而求索之;於當來世有菩薩乘善男子等,棄捨一切智智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典,求學二乘相應經典亦復如是……。就說菩薩修加行時覺慧闇鈍,棄捨般若經典而修二乘經典,喪失妙義,如餓狗無知、棄捨主人所給食物而向僕人索取粗食。))
所以這是由般若經中整理出來的,經你一講就很清楚,也理解了。但若說《現觀莊嚴論》跟般若經的話,一般是由《現觀莊嚴論》去了解般若經,並不是由般若經來了解《現觀莊嚴論》,對讀的目的是什麼?是你不懂這部經、但你可以靠論去理解經。因此,《現觀莊嚴論》的功用是讓你讀完《現觀莊嚴論》以後你可以知道般若經裡面在講什麼~~這是我的理解,也不知道對不對。若大家有不一樣的看法請提出來指正我。這裡是很清楚~~論裡是怎麼講,這就拿出很多般若經的內容,來告訴你這論應該就是討論到這些經,這點也很合邏輯。不過重點是~~對讀的目的是讓你懂得經文內容在講什麼,因為經比較難懂。讀《現觀莊嚴論》時,經論對讀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習方法,我是還不夠用功,我是認為他是讓你由《現觀莊嚴論》去了解般若經,不是倒過來由般若經去了解《現觀莊嚴論》。不過,經由今天這裡就了解到我本來經論對讀的概念似乎也可以由經回過頭來幫助你去了解論在講什麼,這對我來講也是新學到的,這點蠻好的。
所以這已經不是彌勒菩薩講的,變成是佛講的,而我們有點反過來是由般若經來了解論講什麼。因論比較簡潔、頌詞就告訴你46種,那你要怎麼知道有哪46種,就經文裡面你可以找到,雖說文字跟經文不一樣,但基本上是來自經文就很清楚。
现在有些人确实对大乘法门生不起信心。原来我们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有一个男居士,他说他对《入菩萨行论》一直生不起信心,但是对《弟子规》很有信心,他认为《弟子规》比《入菩萨行论》还要殊胜。这种人真的很可怜,其实《弟子规》里面讲的一个简单的言行举止也没有什么的。这就像饿狗放弃在主人面前乞讨,而在仆人面前乞讨一样。一般来讲,狗不可能在一家人的最高层的主人那里得到食物,一般喂狗的都是仆人。因此,如果把根本的大乘佛法舍弃,而只得到一个支分、甚至连支分都算不上的话,那就跟饿狗只寻找仆人一般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仆人手里是不会有大量的财富的。
现在我们虽然在世间也经常提倡人间佛教,还有提倡国学思想、儒教思想、道教思想,甚至基督教思想,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弘扬善的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不同场合中与不同的人交流探讨,这些都是有必要的。尽管如此,也不需要把大乘佛法全部舍弃,否则就像饿狗一样在主人面前什么都得不到。(不过现在的主人特别喜欢狗,汉地很多人养藏獒,主人自己牵着狗在外面遛,甚至奥巴马最近都是天天带着狗,因为他的夫人米歇尔跑到中国来访问,新闻中说他一个人天天带着狗,在外面“流荡”。有时候这些总统也是很奇怪啊! 国际上那么多的大事全部放弃,就带狗。不管怎么样,这些我们就不管吧,暂时跟我们没有关系。)
总的来讲,从像大乘这样的果当中退失非常可惜,以后还是希望在主要和次要、或者果法和因法方面不要混淆。
9、从体大乘法中退失,对胜乘不起信心,犹如已经得到大象而舍弃又寻找象迹一般。
对大乘的胜法生不起信心,但是对一些世间知识、或其他教派而生起信心,从中再去寻找。本来已经得到了大乘,但还要去寻找其他的法门,就像已经获得了大象,但没有认识,还要再通过它的足迹来寻找大象一样。
這概念都一樣,像捨棄主人找僕人,你已經有大象了你還在找象跡。
有些人明明可以发菩提心,已经获得了无上的法,可是要把这种最有价值的法舍弃,再去别的地方寻找的话,也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10、从所为之本体中退失,从小乘法藏中寻求 所为,如同从蹄迹水中寻觅宝珠一样。
想从小乘法藏中寻得大智、大断和大心,就好比想从蹄迹大小的水坑里获得如意宝一样,这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如意宝只可能藏在大海里。
11、从因果之关联中退失,希望从小乘道中获得大乘遍智,犹如以日月宫的标准来衡量尊胜宫的比喻一样。
想从小乘、人间佛教、国学或传统文化中获得真正的佛陀果位是不可能的,用现在的比喻来说,这就好像用我们的小木房来衡量白宫一样。现在有些人很热衷于小乘禅法,到处跑去参加禅修班,说什么“正念禅修完全涵盖了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固然很好,我们也非常赞叹,但如果你花十到二十年的时间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小乘所抉择的空性恐怕并不能代表万事万物的真相,我们靠它也不一定能了达自心的本来面目。
簡單講,你應該是學大乘,而不是從小乘中去獲得大乘智慧,就一樣的意思,尊勝宮遠遠要比日月宮莊嚴。當初由美國回到台北也上了很多課,發覺漢傳的在強調人間佛教,可我覺得這觀念違反了佛教的教義,佛就是要你離開世間,重點就是苦集滅道、追求出世間,那人間佛教是否合理?至於淨土念阿彌陀佛那不是人間佛教,那是求出世間的中轉站,這點你們也都知道就不多談了。
不仅是佛法,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不经过系统学习就无法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就难以对专业课题做出判断。这一点大家应该谨记。
12、从无上特法中退失,认为上下乘相同而不知三身的特法,依次就像执著转轮王与山寨的小王平等、百味佳肴与豆泥平等、如意宝珠与假宝平等一样。
大乘讲法身、报身和化身,小乘论典中也提到过这三身(虽然其名称在《俱舍论》中不明显),但若仅以名称相同就把大小乘的法身等量齐观,那就好比把转轮王和山寨头领(换一种说法,就是国家总统和村支部书记)混为一谈了;误认两乘报身、化身的过失,则分别相当于混淆五星级饭店的美味佳肴与路边小店的豆腐汤以及混淆真宝与假宝。
道理一樣,就你追求的不是真正大乘,你沒有追求究竟,簡單講,你錯把增上生當成決定勝~~大乘講法報化3身、小乘也講過,若是就以名稱相同就認為大乘的法報化3身就是小乘的3身,這就錯得離譜了,這就是佛教名言不夠嚴謹所致。
虽然大乘和小乘在观点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佛教内部也需要团结和合,不能彼此背离,但也不能笼统地认为二者在基道果各方面是完全一样的。否则,这在佛法中是完全说不清楚的,也是根本说不过去的。对于这些问题,希望有识之士加以深思!
PS:
@J:曾學過《量理寶藏論》卻學得不夠清楚明白,就感覺似懂非懂,經眾家師兄姐合議後決定重新學習一次,預定20240103開課,非常歡迎《現觀》的同學一起加入學習因明。
~~202404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