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莊嚴論頌》
靜命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恭譯
梵語:瑪疊瑪嘎阿朗嘎繞嘎熱嘎
藏語:哦莫堅戒策累哦雪巴
漢語:中觀莊嚴頌
頂禮文殊童子!
自他所說法,此等真實中,離一及多故,無性如影像。
果實漸生故,常皆非一性,若許各果異,失壞彼等常。
說修所生識,所知無為法,彼宗亦非一,與次識繫故。
前識所了知,自性若隨後,前識亦變後,後亦成前者。
前後之諸位,彼體若不現,當知彼無為,如識刹那生。
設若依前前,刹那威力生,此不成無為,如心與心所。
若許諸刹那,此等自在生,不觀待他故,應成恒有無。
非具功用力,許彼立何用?
論黃門俊醜,欲者觀何益?
除非刹那性,無法說人有,是故明確知,離一多自性。
異方相聯故,諸遍豈成一?
障未障實等,故粗皆非一。
許黏或環繞,無間住亦爾。
倘若有者言:位中之微塵,朝一塵自性,向餘塵亦然。
若爾地水等,豈不得擴張?
若許朝餘塵,面另居他處,極微如何成,無分唯一性?
微塵成無性,故眼實體等,自他說多種,顯然無自性。
彼性彼組合,彼德彼作用,彼總別亦爾,彼等與彼聚。
遣除無情性,識方得以生,凡非無情性,此乃自身識。
一無分自性,三性非理故,彼之自證知,非為所能事,
故此為識性,自證方合理,境自性他法,彼將如何知?
彼性他無有,何故知己彼?
能知所知事,許為異體故。
識有相派許,彼二實異體,彼如影像故,假立可領受。
不許以境相,轉變之識宗,彼覺外境相,此者亦非有。
一識非異故,行相不成多,是故依彼力,境則無法知。
未離諸相故,識不成唯一。
非爾如何說,此二為一體?
於白等諸色,彼識次第現,速生故愚者,誤解為頓時。
藤條詞等心,更是極速生,同時起之心,此刻何不生?
唯一意分別,亦非次第知,非為長久住,諸心同速生。
是故諸對境,不得次第取,猶如異體相,頓時取而現。
火燼亦同時,起現輪妄相,了然明現故,現見非結合。
如是結諸際,由憶念為之,非取過去境,故非依現見。
成彼對境者,已滅故非明,為此顯現輪,不應成明現。
倘若如是許:現見畫面時,盡其多種識,同一方式生。
若爾雖認清,白等一分相,上中邊異故,能緣成種種。
微塵性白等,唯一性無分,呈現何識前,自絕無領受。
五根識諸界,乃緣積聚相,心心所能緣,立為第六識。
外宗論亦許,識不現唯一,以具功德等,實等所緣故。
如貓眼珠性,諸事視謂一,取彼心亦爾,不應現一體。
於許地等合,立為諸境根,彼派所立宗,不合一法入。
力等性聲等,許具一境相,識亦不合理,三性境現故。
若許事體三,識現唯一相,與彼不同現,豈許彼取彼?
諸外境雖無,現異種為常,同時或次第,生識極難立。
虛空等何識,唯名諸顯現,現多文字故,明現為種種。
有者若承許:識非現種種。
然不應真立,見害具相故。
故現各種識,何時何地中,如彼處異體,一性不合理。
無始之相續,習氣成熟故,雖現幻化相,錯謬如幻性。
彼宗雖善妙,然許此等法,真性或未察,似喜請慎思!
設若真實中,識將成多種,或彼等成一,違故定各自。
相若非異體,動與靜止等,以一皆動等,此過難答覆。
承許外境事,依舊不離相,一切入一法,無以回遮也。
倘若承許識,等同相數量,爾時如微塵,難免此分析。
若異相為一,豈非裸體派?
種種非一性,猶如異寶等。
各種若一性,現為異本體,遮障未障等,豈成此差別?
若識本性中,無彼此等相,真實中無相,識前錯顯現。
設若相無有,明明受彼等。與其事異體,如是識非有。
如是何無實,彼知彼非有,如苦為樂等,諸白亦非白。
於此行相者,真知不應理,離識本性故,如空中花等。
無無能力故,假立亦非理,如馬角無有,非能生現識。
有彼定感受,與識何相聯?
本無同體屬,亦非彼生屬。
無因何以故,成此偶爾生?
具因何以故,擺脫依他起?
設若彼相無,彼識成無相,如水晶球識,終究無感受。
若謂迷知此,無論依迷亂,或由彼力生,彼皆隨他轉。
分析何實法,彼法無一性,何法一非有,彼亦無多體。
除一及多外,具有他行相,實法不容有,此二互絕故。
故此等實法,持唯世俗相,若許此體有,我能奈彼何?
未察一似喜,生滅之有法,一切具功用,自性知為俗。
未觀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後後之果也。
故謂俗無因,非理亦不然,設若此近取,真實請說彼。
萬法之自性,隨從理證道,能遣餘所許,故辯方無機。
謂有無二俱,何者皆不許,縱彼具精勤,何過無法致。
故於真實中,何法皆不成,故諸善逝說,萬法皆無生。
切合勝義故,此稱為勝義。真實中彼離,一切戲論聚。
生等無有故,無生等亦無,彼體已遮故,彼詞不容有。
既無所破境,則無正破因。若依分別念,成俗非真實。
若爾已了時,彼性現量故,諸愚何不證,萬法此本性?
非爾無始心,嚴重增益法,故非諸有情,皆能現量證。
以能斷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見。
拋論所安立,分別有法已,智女愚者間,共稱之諸法,
所能立此法,無餘真實成。
非爾事不成,此等如何答?
我於顯現性,實法未遮破,如此能所立,安立無錯亂。
故無始有續,執實無實等,同類之種子,以比量推斷。
此非以法力,以彼無有故。萬法之自性,詳細盡遮破。
漸生故非客,非恒現非常。串習如意故,初由自類生。
故諸常斷見,此論悉遠離,滅盡及隨生,如種芽莖等。
通法無我者,串習無自性,顛倒所生惑,無勤而斷除。
因果有實法,世俗中不遮,染汙清淨等,安立無錯亂。
如是而安立,因果此法故,福資無垢智,此宗皆合理。
清淨之因中,所生諸果淨,如正見所生,戒支等清淨。
如是因不淨,所生果非淨,如由邪見力,所生邪淫等。
有量妨害故,於事有緣者,如陽焰等識,盡顛倒分別。
是故彼力生,修持施度等,如倒我我所,所生力微弱。
於事無緣中,所生廣大果,增因所生故,如良種芽等。
作為因果法,皆必是唯識,由自成立法,彼即住為識。
依於唯心已,當知外無實,依於此理已,知彼亦無我。
乘二理妙車,緊握理轡索,彼等名符實,大乘之行者。
遍入自在等,未享無量因,世間首位者,亦未盡品嘗。
此真純甘露,除悲清淨者,如來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是故於耽著,倒說宗派者,隨佛諸智士,悲憫油然生。
具智財者見,他宗無實義,如是於佛陀,更起恭敬心。
中觀莊嚴論頌,是由抵至自他宗派之大海彼岸、頂戴聖者語自在文殊菩薩無垢足蓮花蕊的靜命阿闍黎撰著圓滿。
印度堪布色燃劄哦德即天王菩提與大譯師智慧軍由梵語譯成藏語,復對句義進行校勘,終以講聞方式而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