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
現觀-035-論釋-015-第十五课 20230815
遍智10-9-資糧修行之地資糧6地、7-《慧光集51-p157

思考题

1. 六地菩萨的布施有哪三种殊胜特点?
2. 解释颂词:执我及有情,命与数取趣。
3. 结合日常经验谈一下你对感恩的理解。为什么说要做到真正的感恩就要懂得缘起?

這幾課我一直有一種愧疚,跟各位共修這麼長的時間以來很少有這種感覺。最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就因為進入到目前這一部份最重要就是地資糧,討論地資糧那些內容我卻沒辦法掌握,為什麼是這些內容?加上我們讀的是哦巴活佛的課本,他的分類非常的複雜,這更增加我對這些東西的就算今天是米滂仁波切講的課本,我也覺得我有盡我最大的能力把我所知道的跟各位共享,但就是涉及到這一部份稍微好像沒有辦法很清楚的跟各位說明。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讀到這裡有一個蠻重要的概念現在就簡單地先複習一下
目前在講遍智10義,最後面談到4個修行~披甲修行、趨入修行、資糧修行、定離修行,我們正讀的是比較複雜的資糧修行,資糧修行前面不複雜,重要的在後面,課文中叫難以通達之理,連米滂仁波切也是醬子分類,注意到這點以後慢慢也感受到為什麼要這樣講,這點很重要所以再複習一遍。
資糧修行中資糧的意思跟一般講的資糧道不完全一致,可又不能說他沒有關係,重點就是強調你要成佛你一定要有這些東西,就好似你要去買一個房子你一定要有足夠的錢,那現在就是在講這個東西,這東西複雜的就是在後面這2個,所以他叫難以通達。這21叫對治資糧、1叫地資糧,先講地資糧、後講對治資糧,什麼是對治資糧?就是菩薩修行有入定位、出定位,對治資糧就是討論入定這一部分所累積出的資糧,入定累積什麼呢?比方,無間道跟解脫道,在無間道時斷煩惱、到解脫道時得到智慧。以前我們限於醬一個了知就用這個連結到每一地裡面,像以前讀過每一地能斷2個粗重,那也沒想過這2個粗重是用什麼方式斷的,就認為反正有無間道、有解脫道好像醬子就斷了,直到讀到這裡才發覺在這裡講得很清楚。這部分雖然沒有仔細講但我仍覺得這是他們的意思,能把這點共修共享很重要,哦巴活佛也有講到這一點,就說~~在對治資糧時是斷煩惱種子,地資糧時不是種子的問題是現行的問題,因為你在入定的時候斷了煩惱種子,出定以後你在現行裡面原本汙染的行為就會根除了,醬懂我意思?在這概念裡面這2個是有關連的,就說~入定位斷煩惱種子,因為在入定位斷了煩惱種子所以在出定位時就有辦法把所斷種子相對應的現行污染的部分去除。這非常關鍵,所以才會說是難以通達,就這2個之間會產生醬子一個關係。那本來入定裡面是無分別根本智,也講不出個所以然只能概念性的講斷煩惱種子,可是反過來一出定的時候在行為上面就有非常明顯的一種去掉行為上面的汙染法,醬了解我意思嗎?一個是斷種子,一個是在現行裡面,就說你有煩惱種子就會產生煩惱的現行,那你現在就變成在現行時這些不正確的現行都消失掉了;重點是這個,這個就叫地資糧,這點我還蠻有把握的,另外我也非常法喜因為以前沒有想到過這點,而目前
《現觀莊嚴論》交待出來,以後對這部分我們就會有一個明確的觀念~~就是了解修行程序到這個地方會有這樣的行為,所以才會有1地、2地、3各地的修治。那困擾我的是為什麼每一地要做這些行為?理由是什麼?當然我們也知道他沒有辦法講的很清楚,我們只知道他做這些行為,那我的困擾就是為什麼每一地要做這些行為?而且有的地方好像不應該到這時才來做,這也是我的困擾。有關於這一部分能得到的解答、或者是把他想通了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一讀到這裡我就要先跟各位抱歉,當然課本也沒有講得很清楚、只有告訴你要做什麼,那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的那個道理也不是非常清楚。因這都要登地的菩薩對我們來講還有一大段距離,也許等到時候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要做這些事。雖說我們搞不清楚為什麼一定要做這些事,但我們不能搞不清楚什麼是對治資糧、什麼是地資糧,我們也不能搞不清楚入定到出定之間看起來沒有關聯、其實有很明顯的關聯;另外,很重要的,菩薩在每一地並不是只入定一次,每天座上修都會入定的。那怎麼樣判斷他在1地、2地、3理論上我認為是在他的地資糧,他得到地資糧的時候才能判斷,因為在根本定的時候沒辦法判斷。根本定主要是無分別的境界,這些菩薩不會說我今天是2地的無分別根本智,理論上這講不通。
在對治資糧斷種子、地資糧根除所斷種子的現行,也就說~入定位斷煩惱種子、出定位把對應種子現行的污染去除
每一地都有各種修治去圓滿該地相對應的智度,為什麼要做這些修治

《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撰造的一部殊胜论典,如果通达了本论,就等于通达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甚深密意。即便没有通达,只是听到本论的金刚语也会摧毁轮回的种子。所以,希求解脱者理应重视这部论典
一開始堪布還是強調《現觀莊嚴論》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正向往解脱的人呢?有是有,但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世间利益。我以前问过汉地的很多信徒,他们几乎都是为了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平安等目的才皈依三宝的,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健康等只是一种暂时的福报,并不是究竟的解脱。今天在座的有一些新来的学者,你们也许是以一种治学的方式在研究佛教,专门喜欢学藏传因明学之类,但是这样能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呢?当然不排除有个别利根者可以,但大多数人还是应该采取学修结合的方式。
學佛目的還是為了要解脫,重點……什麼叫做學修結合?也就是你要有聞思慧也要有修慧,聞思修3個都要有,聞思慧是靠學來的、修所得到的慧是靠修來的。簡單講,你讀書聽教言以後你能產生一種智慧這就屬聞思慧,這一般叫觀察修因是用分別念的,那學了也要修,這個修也可以當觀察修的修的概念,所以學修結合可以用這種角度,若你學了之後沒有做觀察修你沒辦法得到思所成慧,因你可能有聞所成慧,可你沒有思考你的聞所成慧也不強,所以學修也可以解釋成需要觀察修。另外還有一個解釋,那因他談到解脫,所以變成你還要有座上修,這就不是只有觀察修、還要止住修,這就涉及到定的部分。所以回頭還是一句老話~~
這種簡單的學修結合若用學理來講的話,在資糧道裡面就需要做到2件事,1叫決擇,1叫得到奢摩他,就意思一樣,只是用佛學的名詞把他講得比較有教理、深度一點。所以學修結合當然很重要,從資糧道開始就得有,不然沒辦法完成資糧道,進入加行道、見道當然是一直在修,可是任何一本經論都提到不是只有資糧道才聽法,即使登地菩薩仍是要聽法。這概念簡單講就是你除了要不停的在分別念上面的修行,你還要有入定上面的修行,也就說你持續不斷的要有
觀察修、也要有止住修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
所謂學修結合即是聞思修都要有,亦即觀察修、止住修並重

法王如意宝曾一再强调过:喇荣佛教大学的学风就是学修并重。所谓学修并重,就是学习和修行不分开,一方面要用广泛的智慧抉择一切万法的真相,同时还要懂得将所学结合自相续而修行。如果只让知识停留在书本上,那就永远只是凡夫人,得不到改变。
學修並重,這句話很重要,若只是將知識停留在書本上那你永遠是凡夫,這裡是比較狹義的強調你一定要能入定,在得到奢摩他、得到根本定以後你才有辦法進入加行道,進入加行道以後才有辦法變成聖人,若不經過這個你只有決擇而已就仍是凡夫,因你只完成了資糧道裡面的一部分,因資糧道2個重點~決擇、得到奢摩他。

学院中大部分人都非常不错,但也有一小部分比较傲慢,因为自己以前在世间的文凭、财富、才华等方面稍微有一点资本,就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通过一个人的语言、看式、神态也能够发现其内在的心态),这样反而成了解脱的障碍。对于这部分道友,我想提醒一下:如果你是希求解脱者,那么希望能够放下傲慢,好好地学习。如果你不是希求解脱者,也不是真正想了解佛法的甚深意义,那么学院有相应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我们欢迎的是真心想学习、想研究佛法的人,而不是傲慢自大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考上大学、得个文凭是很有必要的,毕竟现在的社会需要这样一种方便法。但从究竟上讲,人品才是更重要的,光有智慧、没有德行的人不一定对人类社会有利。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诗学家但丁曾经说过:“我们的德行常常可以弥补凡夫智慧的缺陷,而凡夫智慧却永远无法弥补德行的缺陷。”所以说,德才二者之中,德是更重要的。如果不具备合格的人品,可以说就没有什么可塑性了,从出家修行到解脱作佛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因此要想在学院呆下去,首先需要人格稳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要懂,法王的教言里经常强调这一点。
這點很重要,今天不談聖人只講凡夫,這裡講的智慧不是空性的智慧就一般世智辯聰是凡夫的聰明,你再聰明也沒辦法彌補德行上的缺陷,確實如此,你假如沒有智慧也沒有德行上的缺陷,你還不會造成很可怕的後果,因你若有德行上的缺陷這會讓你下地獄,簡單的概念就是醬子;就說雖然不聰明但你不會去犯那些非常嚴重的德行上的缺陷,那這還算小事,若你今天很聰明你能不能彌補德行上的缺陷?彌補不了。因為德行上的缺陷會讓你下地獄,你要離開地獄靠凡夫這種世智辯聰是解決不了的。我也有觀察到身邊就有德行幾乎就沒缺陷的,若他生來就醬子那是因他生前某個原因造成他今天生來變這樣,生來德行幾乎就沒缺陷的基本上前世曾經是出家人,而且是達到了相當程度即使未斷種子因薰習故以後他煩惱就少很多。今天第一個要建立的是這個德行,因為你建立了就算這一世你沒成功,下世繼續你終於成功了,成功以後就真正可以幫助他人,最重要的是你不會因成功而下地獄。那今天並不是在鼓勵各位出家,因我本身也並未很想出家,我的意思是修行、要真正的去修行,修行要把自己這部分建立了,以後有機緣成功那就利己又能利他了,要不然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這是個原則問題,所以特別提出來。

学院是一个重视闻思的清净道场,大家来这里是为了闻思修行,而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前一段时间,上级领导要求我们把学院开放,我们不同意,因为学院是以学习、修行为主,这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所以坚决不搞旅游开发。大家既然来到这里,就应该静下心好好闻思修行。如果你只是怀着好奇心,想随便走走、看看,那也不用呆很久,听过一两堂课、种下了解脱种子也就够了。

下面接着讲第六地菩萨的修治。

寅五(地資糧六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p157
卯一、本体:
現在是第6地了,困擾我的是為什麼每一地要做這些修治?只知道學到一個很重要的~~修治,這2字是指地資糧,修治用在出定位的時候,修治這地資糧跟對治資糧一個是出定一個是入定、是難以通達的道理,這點掌握到是蠻重要的,但為什麼6地要修治這些?有時我也沒辦法解釋,特別是哦巴活佛又本體、分類的這麼複雜,其實並不是反對他,只是我研究過後發覺他也是下了功夫的,特別是等下在7地的時候、到時可以解釋一下,可重點並不在這,就算我把分類都背了但為什麼要……因我比較在乎知其所以然而非知其然,這是我在學習時的一種態度、一種習慣。

六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六地后得福德地資糧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這是哦巴活佛的話,你看修治本身這2個字,他說~修治的本體,就是修治本身這個事情、或者這個差別事他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能圓滿第六地他叫做後得福德,什麼叫後得福德?用這個名詞有時你根本不懂他的意思,其實就是圓滿第六地地資糧,地資糧裡面有斷也有證,地資糧最後就是一種方便智慧。方便代表他作為一種方法,也可以說他得到了地資糧裡面的東西也算是智慧。有時真感覺這文字……讀到最後慢慢發覺這後得福德就是指地資糧,若就寫成地資糧不是更清楚!那為什麼會叫做後得福德?因為這是對應難以通達的另一個對治資糧,對治資糧不是後得、是入定;那後得為什麼用福德呢?因為入定裡面沒有福德的概念,入定裡面全部都是智慧、都是空性的智慧,所以這是我的感覺;要不然什麼叫後得福德,他們也不解釋,我不敢說我一定對、可我醬子解釋也不覺得我有錯,而且還認為這對各位有幫助。

卯二(分类)分二:一、圆满本体智慧之修治;二、圆满彼作用之修治。
辰一、圆满本体智慧之修治:
    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圆满。
6地裡面涉及到……這要我怎麼解釋?令我苦惱的是為什麼到6地的時候又把6度全拿出來了,因我們以前學的是到了6地的時候只有智慧,就6地對應的智度就是智慧,所以理論上解釋是智慧圓滿;不過,好在這裡堪布有做解釋,於我個人來講是很需要這個解釋,我比較不懂6地為什麼要6度。

此地依靠慧度超胜的力量使(1)布施、(2)持戒、(3)安忍、(4)精进、(5)静虑、(6)智慧即具足方便分支的般若完全圆满。分开来说,之前的五地圆满前五度,第六地圆满智慧度;从智慧的侧面来讲,可以说以智慧摄持的六度在第六地完全圆满,就好像以布施摄持的六度在第一地完全圆满一样。这个道理在《般若摄颂》当中也讲到过已學修智慧度者,一切波羅蜜多皆集於此
哦巴:度圓滿(該度之「意修」達圓滿)≠地圓滿(該地之「三門修」達圓滿)對治資糧斷二障種子vs地資糧得現行離垢
這裡他說~~智慧攝持的六度是在第六地完全圓滿,也就是這裡所講的6度是智慧攝持的六度,那這跟前面的差別是什麼?前面是布施攝持的六度在第一地完全圓滿一樣,2地是持戒攝持的6度,一律都是6度,從前面的修行你已經知道了所謂的披甲修行也是6度、趨入修行裡面很清楚的也有一個6度,那這裡資糧修行稍微給我們一個差別。
這特別強調《般若攝頌》,漢傳的大般若經就600卷,有10萬頌、25000頌、8000頌等等,但漢傳沒有《般若攝頌》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寶德攝頌》,但藏傳這部是最關鍵的,就類似漢傳讀般若經一定會去讀《金剛經》、或者至少8000頌的《小品般若經》,這部《般若攝頌》是藏人絕對會讀的,其實《般若攝頌》只有4000頌還是6000頌比我們的《小品般若經》要小一點,這裡面也說過:已學修智慧度者,一切波羅蜜多皆集於此。這就有點這意思在了。

哦巴:度圓滿(該度之「意修」達圓滿)≠地圓滿(該地之「三門修」達圓滿)對治資糧斷二障種子vs地資糧得現行離垢
這註解是我的心得,你們參考一下。
哦巴活佛說~~度圓滿不等於地圓滿,醬了解他的意思?什麼叫度圓滿?比方,布施圓滿等等,這些不等於是地圓滿,這個地圓滿基本上就是我們講他得到的地資糧,那我們所知道的度圓滿,這裡面相當有趣,我們以一地來講,一地本身的度圓滿是什麼?就是布施圓滿,這叫度圓滿,但一地的地圓滿除了布施圓滿這度圓滿之外、還有斷了112種見所斷、得到12種百功德、得到7覺知等等。所以,哦巴活佛才會講不能把度圓滿跟地圓滿當成一件事,這2個是2碼子事;另外我感覺在度圓滿一定要強調~看見修6度好像是在度別人、其實是自利,所以這叫善法戒,另外利他的叫4攝、這叫饒益有情戒,2個是醬子分開的。這裡面的差別是什麼?若是以度本身達到圓滿的時候,以前讀《廣論》時就知道的非常清楚~圓滿的重點是在心法,就說你的意方面的修行達到圓滿,講的很清楚並不是天下人都布施完了沒有人再需要布施這才叫布施圓滿,不可能的。就說你在意上面的修行、你願意布施醬子一個意你已經達到圓滿醬就圓滿了、而不是天下人都布施光了才叫布施圓滿。那麼,在地圓滿裡面範圍比較廣,就身口意三門修不是只有意,所以你看~我比較煩惱一出來我不知道怎麼解釋他要做這個做那個,不管他做什麼你仔細看有的是意、有的是身、有的是口,就是身口意三門都要做到圓滿。第2個,這就是剛剛講的,我感覺這點一定要掌握到才沒有白讀《現觀莊嚴論》,就說~~對治資糧入定當中是斷二障種子,但,地資糧是得到現行的離垢
對治資糧入定中斷二障種子、地資糧得所斷種子的現行離垢

六地菩萨是二无我的证悟达到很高层次的境界,正因如此,月称论师的《入中论》才在讲第六地时以大量文字抉择了空性。我特别希望在座的道友能对中观有所思索、有所认识,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像个别佛教徒那样仅仅是口口声声说看破、放下、不执著是没有用的,口头上说再多,心里其实还是一样执著着。只有真正去身体力行地修空性,才可能逐渐把相续中的实执减下来,或者至少每天闻思一点空性法门也有作用。要消灭无始以来的实执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除极个别利根者以外,一般人不可能一下子断尽所有执著。
堪布提到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裡面特別認為在第六地時以大量文字來抉擇了空性。大家千萬不要誤會這幾個字~抉擇,佛學就不停的告訴我們文字是假的東西,而且有時文字反而是造成你輪迴的原因,因為讓你產生分別念,就是用分別念以為這些虛幻的是實在的。這他又用了抉擇這2個字,抉擇,有時代表的是抉擇空性,所以很累,以前我們已經談過一次,碰到時要能掌握他要講什麼。這裡講的意思若用白話講就是~~在《入中論》裡面是用了很多文字來跟你解釋六地,前面5地都沒用上大量文字,到了6地用了非常多的文字,並不是用文字來抉擇空性,若是用文字來抉擇空性他就不是6地了。文字抉擇空性,若是資糧道的抉擇那是比量證悟,這時連加行道都還沒進去,所以他的意思最重要不是用文字可以抉擇空性,而是用大量文字來描述跟你講什麼叫空性,也就是幫你得到比量上的證悟、或者是幫助你成就資糧道上的抉擇。

下面根据《中观宝鬘论》的内容略述一下六()圓滿各自的增上生/決定勝功德。
接下來,為什麼這裡堪布又要特別解釋一下6度?所以,在解釋之前有幾個重點我們要先掌握,第一個,就是~~這個度是意圓滿,像6度裡面都是意修到圓滿­而不是身口的圓滿。這裡強調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前五度都可以讓你得到增上生的功德、能讓你增上生,最後一度能讓你得到決定勝。然而比較正確的解釋~為什麼突然要描述6度,其實重點在於最後都是要幫助你決定勝,可是你在這當中……為什麼特別要強調這個?假如今天說~佈施能令我們生生世世具足圓滿的財富,那慘了!那你修行是為了這個,那真是完蛋了!這個一定要用增上生的角度來看他,你得到這個以後最後你會依靠這個幫助你自己在修法、就幫助你最後成就。你記得嗎?你做了這些布施假如是3輪體空、還有你會做回向,這回向期望你將來得到的不是世間的東西。那這是根據《中觀寶鬘論》的內容,你若仔細去讀裡面就有現在強調的這些觀念,這些觀念很重要,因為你若沒有這觀念、你一布施就想到因為醬子做下輩子會比較有錢,那慘了!

布施能令我们生生世世具足圆满的财富。为什么有的人特别贫穷呢?就是因为没有做布施——无论是外在财富上的贫穷亦或内在精神上的贫穷,都跟不布施有关。如果常作财布施,那么外在财富、吃穿受用就不会欠缺;如果常作法布施,那么内心的财富——智慧、悲心、信心等就会自然圆满。所以,布施是很重要的。
還有法布施讓你得到智慧。

持戒能令我们生生世世获得快乐。有些人每天都愁眉苦脸、特别痛苦。藏地形容这种神态是“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痛苦的吧。按照佛经的说法,听受佛法应该像享用甘露一样。享用甘露是什么样呢?天人的甘露非常甜美,有机会享用者会完全处于喜悦之中。不过对于内心充满纠结、忧郁的悲观主义者来说,恐怕也很难体会到这种喜悦。我讲课说几句笑话,他也只是假装笑一下,过一会儿又恢复原状了……这就是因为前世没有持戒的缘故。因此,我们要从即生开始守持清净戒律,这样生生世世都会成为快乐的人。
持戒能令我們生生世世獲得快樂,其實角度應該都是增上生,就最後讓你得到決定勝過程裡面的增上生。概念是醬子的概念。

修安忍令我们生生世世相貌端严。有些人总嫌自己长得不好看而很伤心,那就应该多修安忍。从生活中也看得出来,人在批评别人、发脾气以及哭泣的时候,一般表情都特别难看。所以,不修安忍就会相貌丑陋是有根据的。
我沒再去研究《中觀寶鬘論》的內容,但講這樣一定有原因,他絕不會為了得到這個鼓勵你去做而得到相貌莊嚴,你修安忍你下輩子比較漂亮或比較瀟灑、然後你才能做明星,這不是開玩笑嘛,不是這樣。

修精进令我们生生世世有威严。有些人身体没病时也总给人不自信、畏畏缩缩的印象,这就是前世没有精进的原因;如果精进了,即生会有一种威严气度,令见者都感到欢喜。
精進是有威嚴。

修静虑感得身心寂静。前世没有修静虑的人,不论男女,常常显得十分粗暴野蛮,令人望而生畏;前世修了静虑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慈祥、和蔼的。
上三:決定性安樂
上面這3個都叫做決定性的安樂,決定性的安樂就代表他是善法,決定性就是善法的意思,你得到都是正面的。

修智慧令我们从烦恼和痛苦的束缚中获得解脱決定勝
像生生世世相貌莊嚴也是為了最後要成佛、得到生生世世的威嚴也是幫助你最後要成佛,概念上應該是醬子,所以最後你會有決定勝,也就從煩惱和痛苦的束縛中獲得解脫。

辰二(圆满彼作用之修治)分二:一、成就自利法身因之作用;二、成就他利色身因之作用。
巳一、成就自利法身因之作用:
    于弟子麟喻,舍喜舍怖心。
其實,哦巴活佛的分類你若花了時間去研究,你可以看出他花了很多苦心、他並不是隨便編的,可你又要花多精力去解這個,那因我覺得我讀這個的重點不是去了解他為什麼醬子分法,比方他這邊提到~~各位在讀這的時候,建議要跟米滂仁波切寫的作對比,像米滂仁波切就沒加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應該也不是哦巴活佛的,有的應該是堪布手上有很多參考資料他加上去的,加進去以後我就比較不懂。

7-8、依靠方便舍弃对弟子声闻果位及麟角喻独觉果位欢喜的心态。
依靠圆满持戒度,可以远离对声闻果位的欢喜心;依靠圆满禅定度,可以远离对缘觉果位的欢喜心。这两种果位都以自私自利心为基础,所以不为菩萨所取。
依靠圓滿的持戒度,可以遠離對聲聞果位的歡喜心~~想要解釋這可能要花很多腦筋,6度到這裡最重要是智慧,若是靠持戒那應該2地就做了;然後,依靠圓滿禪定度,可以遠離對緣覺果位的歡喜心。老實講,他對這不解釋……所以我常常愧疚,共修碰到這我傻眼也不知道要怎麼講,跟各位抱歉,共修很長一段時間了,碰到了我會講不出話就是最近,最近讀地資糧的內容時也就是他所謂的修治,修治這裡面的內容我就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在学习《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法义的时候,有两个核心内容大家要始终记得:一个是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另一个是对一切万法要放下执著。执著任何东西都会带来痛苦,因此执著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他強調大悲跟放下,這比較容易懂。

今天有一批藏族大学生来学院参加活动,待会儿我要给他们每人发一个茶杯。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很执著,人一执著晚上睡都睡不着,万一丢了心里会很难受……所以说,对人、对财物的执著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这是佛教所讲的一个特别甚深的窍诀。

现在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对佛教信心方面的道理一般不太认可,但一谈到佛陀抉择万法空性等智慧方面的教言,就不得不承认了,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确实感觉到越执著就越痛苦,一切烦恼都是从执著而来。
佛學在抉擇一切是空性這一部分確實是很特殊,以我的了解至今也只有佛學、其他的都沒醬子的見地,但現今科學上面的發現也印證了佛學沒有離開科學,佛學並沒有亂講。那我所謂的沒有離開科學就是確實是在追求實相。

9、依靠智慧舍弃对通达甚深空性怖畏的心理。
有些缺乏修行善根的人乍一听闻万法空性的道理,就会心生恐怖,认为这是诽谤正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修智慧度和安忍度,当获得无生法忍时,对一切甚深空性之理完全能够接受。
這裡說不會產生恐怖的心理;為什麼會叫無生法忍?這個忍裡面就是因為有無生法,一方面你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個概念當作你的信,2方面,你也印忍,就是前面加一個印,你不會產生恐怖畏懼的感覺。

以前阿底峡尊者为两个比丘传授佛法,当讲到《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们就捂着耳朵跑了。现在有个别法师也是这样,好像生怕一讲空性就极乐世界也没有了、地狱也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他们是不懂分析,如果懂得分析,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因为空性之故,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没有的”,他不可能这样诽谤我们根识面前的共同显现。他说的是:在事物明明白白显现的背后,其真正本体是空性的。这一点已经为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所证明(只不过在这方面科学家苏醒得有点晚,在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之间才开始追赶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脚步)。
堪布在解釋的這個確實很重要,我們佛教向來沒有講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沒有,應該要醬子講~~佛學講的是你所發現的有,這些你認為的存在其實不是真的、是幻有。那這能不能證明?當然可以,這很容易證明。那這些是幻有、那真正的實相是什麼?真正的實相就是空性。那空性是什麼呢?是沒有所謂的有無。有無,是我們主觀的分別念製造出來的假相,真正的實際的實相裡面沒有這些東西。那你說醬子幹嘛還要世俗?打個比方,你有一部電腦,你現在坐在電腦前你看到一大堆文字、圖片,甚至你去玩game,都好像真的一樣,那你腦筋當然很清楚你知道有一大堆的軟體,真正的是電、通進來的電,電經過這些軟體經過這些設計他就會顯現,就好像真的一樣顯現出很多東西,那我就說那只有電是真的了、這些圖片都是假的,那我還要這些圖幹嘛?我真正應該安住在電裡面。那現在問你~你安住在電裡面又怎樣?就算你能安住又能怎麼樣?在某一個角度你沒有任何的作為、也不能有所作為,就能幫助別人什麼的都沒有,而你真正能夠造福他人能夠做什麼讓生命有意義真相是那個電,這個電本身一定要進入像醬子的文字、畫面、圖形等等,才使一個所謂不管他是假有或是怎麼樣才會有一個平台讓你去感受、去做有意義的事情造福人群。所以,現在講的這種道理佛學向來是醬子講,所以為什麼大乘到最後不住涅槃,道理是一樣的;可是他也不住三有,意思就是說~若是醬子那就不要管實相、就乾脆活在虛假之中,也不是,他絕對不會執著。像這種道理好像很難講得通,其實很清楚,至少我知道在這種概念裡面是非常清楚的。

前些天在香港召开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时,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教授讲话时,引用了朱清时的一句话:“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我也很喜欢这句话。他还表情很丰富地描述这个画面:佛教大师已经在山顶等了两千三四百年,科学家才来到这个世界,然后辛辛苦苦地爬上山去。如果这些话是由我一个穿着出家衣服的人来讲,可能别人都会不以为然:“你们这些和尚净会说佛教的好话,有什么稀奇!”可这是一个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引用另一位科学家的语言来说明佛教的科学性,这种权威性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了。
不能說佛學就是科學,佛學就是佛學,你可以講佛學是一個哲學,只不過他強調的信仰跟所講的內容跟實事求是的科學所發現的居然沒有牴觸是一致的,而其他宗教則否。

巳二、成就他利色身因之作用:
    见求无愁戚,尽舍无忧悔,
    虽贫不厌別人求,证得第六地。

10、起初见到别人来乞讨求施之时,心不怯懦慷慨施舍。
汉文颂词的“无愁戚”,侧重指六地菩萨对求施众生没有忧愁、为难或厌恶之心,而从藏文看主要是无有怯懦之义。
碰到這我不知道怎麼解釋,到了6地他在修治的時候,他碰到別人乞討他不會怯懦,其實我們知道他在初地就應該不會了,那為什麼在6地要強調呢?!老實講我不太懂,但我知道一定有原因,只是很可惜在米滂仁波切那邊也沒有解釋,也或許是根本講不清楚,或許在修行的真正概念裡面就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在一地布施以後、布施就可以結束了;應該是彼此都會交叉出現。

现在有些人在饭店、路上遇到乞丐就特别厌烦,这说明还没有达到六地菩萨的境界。不要说六地,一地菩萨听到乞丐求施的声音时,那种快乐乃至阿罗汉入灭尽定之乐都无法比拟,这是《入中论》当中所讲的(我讲《入中论》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感觉就像是昨天一样,记得我讲这个颂词时用了很多比喻;那个时候汉族道友很少,大概二十多个人,在桑耶塔里面上课)。

11、中间即便尽舍自己所拥有的财物也无有忧愁后悔闷闷不乐的心情。
有些人不要说布施所有,就连布施小小一部分都会非常伤心、痛苦。六地菩萨不会这样,这也是精进度圆满的功德。
這變成經進度圓滿的功德,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但並不是說他錯也不是這句話有問題,只是不知道怎麼解釋。不知道你們的感覺,我若作解釋會覺得不夠踏實。

12、最后施舍得一干二净自己变成一贫如洗也不会厌离乞求者。
由于智慧度圆满,六地菩萨即使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施舍出去,心里还是会数数地生起欢喜,不会讨厌乞讨者。就像智美更登尊者的故事所说的那样,他把自己所有的财富乃至妻子、儿女都布施掉之后,对方又要他的眼睛,他仍然愿意给。菩萨的利他精神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现在世界上一些富豪把自己家产的一部分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就被各大新闻媒体不断地报道,但这跟菩萨的境界还相差甚远。原先我的一个老同学曾跟我说:“你给我一千块钱,我可以帮你登报宣传,这样对我们两个都有利,我能得到一些财富,你能得到好名声,别人会说你是大菩萨。”他可能想把我宣传成六地菩萨,但这个菩萨我最后没有当成。
像這些全都是跟布施有關的東西、可這已經是6地了。

如果具有以上这十二种功德,就能够证得第六地。《入中论》中用“现前菩萨已现证,通达三有唯是识,是破常我作者故,彼知作者唯是心”来概括六地菩萨所通达的真理,意思是:现证六地时,彻底通达整个三有的根本唯一是心,由此可以遮破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因为了知世俗作者唯是心识。
具有以上12種功德,其實強調的不是12種功德、是12種修治,那這是什麼意思?再講一遍,他前面有一個基礎叫對治資糧,那對治資糧是入定中有一個無間道跟一個解脫道就得到了那些東西,那些東西就在相對應的該地所有應該斷的種子全部斷光、在該地所應該得到的智慧會在解脫道裡面得到,醬子完了以後就會反應在他的現行上面,地資糧講的就是出定以後的現行、這裡叫後得福德,就反應在他的身口意行為上面。那這6地菩薩就按照彌勒菩薩的教法就會注重、做這12種身口意的修治,因為這12種修治就可以在他的行為裡面看到那些煩惱障或所知障被斷掉的證明。白話解釋就是這樣,入定裡面得到的東西最後到出定所做的這些修治,你就可以從這些修治的結果就可以看到他斷了什麼煩惱障、斷了什麼所知障,因為就他的行為裡面的一些汙染就沒有了,就本來那些不正確的行為全部沒有了,這就叫地資糧。那我的困擾是為什麼要做這些,為什麼不是做別種,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12種,就不知道了。
《入中論》中用“現前菩薩已現證,通達三有唯是識,是破常我作者故,彼知作者唯是心”這裡提到了現前地,是第6地的名稱,通達三有唯是識,是破常我作者故,彼知作者唯是心,這裡是強調萬法唯心,這裡應該去參考《入中論》,若是用一個片面的一部份來解釋有時怕會造成斷章取義,因為現在得到的是6地,但這邊所講的其實是唯識,那這有什麼問題?因這些在加行道都應該知道了。米滂仁波切也沒特別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些修治。
唉,都解釋不出來還花這麼多時間,但至少也有講出一些有用的。

我听说,有的上师在传法时把居士认定成菩萨,这个居士是谁的化身,那个居士是谁的化身,他自己也是什么什么转世……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转世而来,这也没有什么可稀奇的。自己的境界有多高,只要观察自心就能知道,明明不具备菩萨的功德,还自称菩萨欺骗众生,这是非常可怕的。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寅六(地資糧七地遠行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p158
卯一、本体:

七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七地后得福德出定位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二:一、所断相执之法;二、断彼之修治法。
辰一(所断相执之法)分二:一、执著本体法与补特伽罗之理;二、彼之过失不善巧方便。
巳一(执著本体法与补特伽罗之理)分二:一、人之相执;二、法之相执。
現在開始講7地,7地又叫遠行地,這一地其實蠻重要的,6地是6度裡面的智慧度、智慧圓滿,那7地遠行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遠行是因他花的時間很長,為什麼7地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因為7地基本上把很多行為都經歷過,也就是徹底的了解緣起行空,本來在6地已經證到性空,在7地裡面他直接親身去嘗試所有的緣起,緣起,大家都知道是假的,那麼,由這個親身的體驗所有的緣起令這證得的性空會更徹底,所以7地很辛苦的,要花很長的時間。現在要注意一件事,我所講的這個雖然米滂仁波切沒講的很清楚,你去參考一下《慧光集51p158~~依憑與唯一行道的關聯,而超離於相執之遠行地【七地】的所斷包括,這是米滂仁波切寫、堪布翻譯的,可這翻譯沒再進一步解釋,看完後我的反應就是~依憑與唯一行道的關聯,這句話所講的就是剛剛我講的他全都是行,一般講見、修、行、證,7地是行代表親身去體驗,所以才會叫遠行地,就是靠這個行,然後就能超離相執,超離相執就是體驗空性,簡單講就是用行來體驗空性、或者我講用緣起,因深知緣起最後能徹底證悟空性。是醬一個蠻重要的概念,你要知道遠行地之後就進入8地不退地,89103地叫3清地,8地得到無生法忍、也就是俱生我執在這全部斷光。p158這幾個字你可以自己去琢磨一下,就是靠用行醬一個作為、最後徹底證悟空性,或者是親身對緣起的所有……其實行本身就是對緣起的一種了悟,有關連的,這我講不清楚但我知道我在講什麼,可能現在我無法用非常準確的文字但相信你們聽的懂我要講的意思,也就是他真正用行、或是他依靠緣起體驗緣起,最後能證得甚深的空性;其實他在6地已經證悟,7地主要是靠行,所以,他會叫遠行地。
當我們了解這以後,現在他就分成2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經過這樣以後他能夠斷什麼東西,第一步講他能斷什麼;下一節課講他要修治什麼東西來斷這些。
現在就先講他會斷什麼。斷什麼?一般就是在這個地裡面的無間道就會把相對應智度的煩惱障或所知障的種子斷掉,然後他在行為上面什麼東西會被斷掉?就有汙染的、錯誤的行為會斷掉,現在就告訴你會斷掉20種行為,那下一節課就告訴你他要修治什麼東西來斷這20種行為,這20種其實用種子的角度來講時不是在修治裡面處理,醬講你懂?以種子的角度來講是在對治資糧裡面就是入定位的時候處理,出定位以後就不是斷種子了,種子已經斷了、出定位就是有很多現行上的污垢會去掉,就很奇怪,行為上對應這些煩惱障或所知障的行為就會不見了,不見了是因他有做相關的這些修治,所以才會叫做修治。
現在先講他斷什麼。斷什麼?哦巴活佛分的很細,為了某個原因我就去分析了一下,就發現哦巴活佛非常用腦筋的,那有必要這樣嗎?我也不敢講,但我再看米滂仁波切就不會搞的這麼複雜,那反正你就記得要2本書對應著去讀,基本上他們2位所講的沒有不一樣,比較不一樣的就是哦巴活佛所做的分類,那他這分類是沒有道理嘛?也不是,只是我個人感覺沒很有必要,我是沒資格說話,那我的重點是在他為什麼要做這些分類,那現不管這了。他分的很細,第一個,這邊分做人無我跟法無我,米滂仁波切雖然沒有分人無我跟法無我,但你看所寫的內容確實是可以分成人無我跟法無我,但他就沒特別要醬子分。

我们学中观时经常讲,要证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要断的是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两对名词。昨天我们跟大学生开研讨会,法师们也讲到了这些词,但从表情上看,有些大学生好像觉得很陌生,无法领会。

七地在人、法方面的所断有二十种,从能断的智慧方面安立二十种修治。这是不是说七地之前的菩萨还有对于人、法的粗重执著呢?不是,菩萨得地后就没有这样明显的执著了,只是由于在凡夫地时曾有过这些执著,所以在后得位偶尔会像闪电般地出现类似的现象,此等习气俱生我執到七地时会完全断尽。
7地之前的菩薩對人我跟法我早就已經斷了,就登地以後沒有執著了,堪布意思是說~~因為凡夫時曾經有這些執著,所以在後得位還會出現類似的現象,那此等習氣要到七地時才會完全斷盡。其實,這個講法我覺得不完整,對不起,我不是在批評他,以我的了解,習氣,這個習氣要用也只能用到俱生我執,因俱生法執在7地沒有斷、只有斷俱生我執的部分,這一點要先搞清楚。再來,他不是到後得位會突然跑出來,因為,剛剛就講過~所以他說難以通達,他在入定位的時候他已經把這些種子全部都去掉了,然後他在出定位的時候他很自然的這些行為就會不見了,就是不管是煩惱障、所知障所造成行為上的缺陷垢染就會在後得位的時候去掉,不是偶而會出現、怎會出現呢?重點是他已經斷掉他的種子、那在後得位的時候就是在現行裡面可以表現出來這些種子斷掉了。這種說法絕不是我自己發明的,而且我認為這跟他們真正要講的意思是一樣。
這邊先告訴你他會斷什麼東西、哪一些汙點會不見了,下節課會告訴你他會做什麼事、做哪一些修治。那哦巴活佛是把這2個全都配起來,所以他也是花了相當功夫才把這科判做到很細,那因我也是下了功夫去了解故也有辦法解釋,只是怕沒有時間解釋他為什麼這樣做科判,就等等講完後再看吧。只是我了解後也只能告訴你我能體會到他的苦心~為什麼這樣做科判,但我也沒覺得這樣做科判有什麼好處,因為太複雜了,你已經不知道裡面的意思,你還要增加負擔去記住科判分類方式、又要討論其他很多的東西。

如果想深入研究《现观庄严论》,就应该用一种细致的智慧去分析各地菩萨的境界。我看目前现观班法师记笔记、做辅导都还比较用心,但这样的闻思到底能不能持久?这是我所担心的。很多人刚学佛、刚出家、刚到佛学院时,都会有一点气泡一样的出离心和精进心,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拼命想把以前荒废的时间弥补回来,但这种热情往往过两天就消失无迹了,这我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并不是很赞叹。

十年之前在精进的人现在是不是还在精进?二十年前在精进的人呢?如果能保持这么长时间,那还是值得赞叹的。精进分两种:一种是恒常精进——能够持之以恒地精进;另一种是恭敬精进,我们求法、依止上师,一定要靠发自内心的恭敬来支撑,以傲慢心发起的精进不会长久。
這課本沒有,但他強調精進不能有傲慢,傲慢的精進是不會長久,不明白這傲慢的精進指的是什麼,恭敬精進,意思是說你為什麼對佛法會精進?因為你恭敬。恆常精進,有人永遠精進、有人3分鐘熱度那不能算精進。

午一(人之相执)分二:一、执著差别事补特伽罗;二、执著差别法二边。
未一、执著差别事补特伽罗:
     执我及有情,命与数取趣。
這裡真正討論人我執。
講到人之相執,哦巴活佛很喜歡用差別事、差別法,什麼叫差別事、什麼叫差別法,這以前也學過了,基本上沒有這個差別事是不會有差別法,所以要先有差別事才會有差別法。現舉一個很清楚的以後可能也會用到的例子,就說~~人我,他的差別事是什麼?人我的差別事就是你認為有一個人我,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個人我,那既然沒有這個人我就是沒有差別事,那怎麼會有差別法?!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搞清楚,他的意思是本沒有這個差別事你執著有這個差別事;重點就在這裡,這個差別事其實不存在的,那你去執著有這個東西,因你執著有這個東西那接下來就會有差別法。現換一個角度講可以幫助你理解的就是~~我們以前讀過空性,你知道,空性本身就是差別事,那這差別事是空性就代表有沒有差別事?沒有,假如有他就不叫空性了。那既然沒有這個差別事,另外又告訴你空性有一個所謂的8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個所謂的生滅、或者常斷就是差別法,假如今天有這個差別事那麼他不是常就是斷、不是生就是滅,因為他一定要取一邊,那現在所謂的8不就是告訴你~~現在從差別事的角度他是空性他根本不存在的,我用差別法的角度會告訴你他是不常不斷,這等於是用差別法來解釋沒有差別事,假如有差別事不是常就是斷,那因為沒有差別事所以是不常不斷。這是去理解所謂的差別事跟差別法的一個概念,那現在哦巴活佛很喜歡用差別事跟差別法,那大家若對這些名相後面代表的意思不清楚有時就會亂掉。
其實,七地菩薩要斷掉的是什麼?是要斷掉對差別事補特伽羅的執著,現在告訴你這是他要斷的,只要到了7地你會發現他這個執著沒有了,他不只是這個執著沒有、他也知道不常不斷,他這意思是這樣。醬大家懂嗎?其實是告訴你7地他沒有這些東西,沒有那些東西呢?我們現在講差別事,那差別事基本上就是他的本體、他的空性沒有,但是我們一般都是用相執,比方,這相執在概念裡面其實是體相用,人的相執這個差別事本身基本上可以包括體相用、都算在差別事裡面,就說執著有我這個體這就是一種差別事、這也是差別事的相執,或者執著有情這個相是男是女等等這是由相方面認為有這個差別事,再來像命、命是用,體相用的用,有醬的一個命他的作用就是讓你有生命能夠活下去,這基本上都屬於差別事不一樣的反體,你在講差別事的時候是用體的角度講、或是相的角度、還是用的角度。那這邊4個其中一個是用體的角度、一個是用相的角度、2個是用用的角度,因為命本身是用用的角度,還有一個他用這個心,這個心不是心臟的心、這就是輪迴的那個東西、也是用的部分,所以這指的就是~數取趣,那數取趣很明顯的就是用、是可以到不一樣的地方去投生。
有差別事才有差別法,人我的差別事就是你認為有一個人我

8不中道~用差別法告訴你沒有差別事
七地菩薩要斷的是對差別事補特伽羅的執著

相執  體相用

1、执著我的本每一个凡夫人从早到晚都执著有一个我,不管睡觉、吃饭,心里想的都是“我”。七地菩萨完全断除了这种执著。

2、执著有情有这个是男的,这个是女的,这个是牦牛……这就是对有情的执著。

3、执著的本性。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生命就是我们的根、体温和心识存在所依靠的法。小乘认为命是不相应行,一种实有的法;大乘认为命不是实有的,是一种假立的同类法。
美國班上那天討論到不相應行,有一種解釋就是說因為命跟數取趣這是不相應行,所以他不存在。不可以醬子解釋,這個不相應行我現在不解釋也不行,相信這裡有人很清楚可能也有人不知道,那我再講一遍,就說~~一般我們講5位百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也就是指心法、色法,心法又可以分做心法、心所法都算在心法裡面,然後色法,色法一般用世俗諦的角度他是存在的,所以在因明上他叫自相,就是存在的東西是色法。那心法裡面有心法、跟心所法,這時候我是站在有境的角度說的、是能緣的角度說他的,所以假如用有境的角度、跟能緣的角度說他時他也可以叫做自相、也是存在的東西,就說你的第6意識或你的前5識,有境就是能、不是所,重點就在心法的所、心法的對境有2~~1個是色法,就是我們現在心法心所法若以心法的對境他有一部份是色法,什麼樣心法對境是色法?就是前5識,第6意識也有、因為第6意識有一部分是無分別的,或者你們以前讀過叫率爾心,那你現在就要記住這心法本身有時他的對境是色法、有時心法的對境還是心法,但是心法的對境這時不能叫心法,一般以因明的角度叫他總相,總相的意思是告訴你這是分別念、是不存在的東西,那自相呢像色法這是存在的東西,可是這存不存在是用世俗的角度去說的、不是用勝義的角度。那你現在了解這所謂的心不相應行他指的就是心或心所的對境,或者在因明裡面就叫做總相。醬有辦法理解嗎?!也就是一種分別念。比方說,像東南西北這就叫不相應行,像有命、數字本身、語言本身這全部都是不相應行,講起來就是心法的對境,心法的對境可以是自相也可以是總相,自相的時候就是色法、總相的時候就是不相應行
讀過因明就很清楚知道不相應行本身是假法,那為什麼小乘認為他是存在的法?是因為小乘除了法執以外呢,這裡面也蠻有趣的,小乘又分有部宗、經部宗,那現在不想講岔了,講岔了可能會生出一些枝節反而把大家搞得更亂,簡單的講,小乘認為不相應行是實有,那這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就不用去討論他裡面經部怎麼講、有部怎麼想,這些暫時不去管他,因為不相應行本身是一種總相、是一種分別念,他怎麼可能會是實有?這個實有是指世俗實有。所以,大乘認為命不是實有的是一種假立,那你千萬不能說因為他是不相應行所以你執著他是有是不對的,這種講法不是一種好的解釋方法;因為這個((哪個?是指相?))也是假、這個((哪個?命?))也是假,這個((哪個?相?))假如用剛剛的角度來講他是自相、因為是色法他是一種自相,那這邊他是自相他也是不存在啊!並不是因為他((哪個?命?))是不相應行所以他不存在啊。不能這樣講,這去扯不相應行有些不必要,因為他直接就是體相用3個角度你認為有醬子的差別事,事實上沒有這樣的差別事、或者說事實上這個差別事是空性,而不是因為他是不相應行所以沒有這個,不是醬子。想來是當時堪布口語上的疏忽,因為這個不相應行根本不是一個學問,讀到了《現觀莊嚴論》還不知道不相應行是假有那就代表根基沒打好((看來自己根基沒打好,這兒聽得有點亂,暫停吧。20230928))
現在簡單講,一般我們凡夫會執著有這樣一個差別事,那我們用哪一種角度去執著他呢?有時認為他有體存在、有時執著他的相、有時執著他的用認為有這些用,所以你執著他是存在的、是真正實有。到了7地就是完全不會有這問題。
心法的對境:前5是色法(自相)、有時還是心法但叫總相,故心或心所的對境可以是自相(色法)或總相(心法但稱之為不相應行)

众生的“我”都是依靠生命来维持、延续的,一旦命都保不住了,就觉得其他都无有意义了,因此对生命极其执著。

4、将一切种子之执著为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 也就是“数取趣,“数”是数数之义,“取”是取受之义,“趣”是指六趣中的任何一趣。凡夫众生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这一世变成牛,下一世变成马,再下一世变成鱼,然后再变成人……这叫做数取趣。流转的是我们的心识,而不是身体或其他的法。

未二、执著差别法二边:
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执著众生差別事呢?无非是差別法:常断两边

     断常
~~断常及因相~~
那現在差別事解釋完了再講差別法,不過記住,理論上沒有差別事就不應該有差別法,那怎麼還要去執著差別法?現在是由2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說,1用差別事本身來講,你執著有這樣一個差別事,可事實上是沒有差別事;2用差別法的角度來講的話,理論上沒有差別事,但現在從差別法的角度來告訴你沒有差別事差別法裡面可以包括很多,像剛剛講的8不中道都可以用,這邊用常斷,生滅也可以用,那我們用常斷來講。理論上是沒有差別事,那現在我從差別法的角度來告訴你~~也沒有常,這個差別事常是不可能的、這個差別事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常不斷,可理論上他要不是常就是斷,結果現在告訴你他不是常也不是斷,那就代表他沒辦法存在、他不是實有存在的東西。

5、执著有情的相续为断灭。认为有情的相续先前是有的,后来就变成没有了,也就是无神论和唯物论所谓的“人死如灯灭”。
可這邊到了最後的時候,這稍微不太一樣,因為他的解釋是~你要執著有情的相續為斷滅。那這是不正確的,現就是告訴你,就說~~有些人是執著差別事、有些人是執著差別法,那執著差別法就是他認為有這個差別事、但他是從差別法去執著,就是認為這些事都是常的、都是有的,或者認為這些事是斷的。那現在是告訴你說~~七地菩薩不會有這種相執。那我剛剛是用另外一個角度,那個角度就說~~簡單講,1.七地菩薩絕不會認為有差別事存在,這個他斷掉了,哦巴活佛由體相用的角度來告訴你他全部都斷了。再來2.,就算不用體相用的角度來講、我用差別法來講不是常就是斷,那我也認為這個差別事不是常也不是斷~~他是用這個角度。其實,理論上來講,一般就是不認為有差別事存在,我除了可以證明這個差別事不存在,我還可以告訴你~~用差別法不存在來證明差別事不存在。這什麼意思?既然是不常不斷他就沒有東西在裡面~是用醬子迂迴的方式。
真正的論文裡面重點就是告訴你~~我認為4種相執沒有以外,我再告訴你常跟斷也沒有,就是常跟斷也不正確。但你去看一下米滂仁波切的解釋就是他不會執常也不會執斷;這個不會執常跟不會執斷就很清楚明白的解釋完了,那還特別要歸做差別法,本來對這就不了解了,再加上一個差別事、差別法更混亂了,我剛剛只是想辦法要把它解釋清楚~~什麼叫差別事、什麼叫差別法。假如今天以空性來講,我告訴你~~這個體相用都是假的都不存在,用體來看、用相來看、用用來看全部不存在,這就是差別事、這叫做空性。那我用差別法的角度來講,用8不中道就是這個意思、他不常不斷、不生不滅等等,用這個角度也是告訴你說~~其實,沒有差別事就不應該有差別法,那現在是倒過來講~這個差別法不存在的時候差別事也不存在;所以跟你講不常不斷,可這裡面也不完全是醬一個角度來講,他只有告訴你他不會
執常也不會執斷,而不見得一定要把這個用差別法來講。這真的不知道怎麼講,哦巴活佛這種分類方式可能對某些人很有用,至少他們差別事、差別法搞得清清楚楚,至於我不是很想按照他那樣做,因我一看到米滂仁波切不是醬子做的我就心安理得了。

藏族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承认前生后世的存在,而现在的藏族年轻人已经开始有点怀疑了——没上过学的好像还好一点,上过学的人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用《经庄严论》的话说就是劣者皆围绕),已经渐渐背弃了祖辈们的传统信仰。其实这种信仰不是迷信,而是正信,因为现在的科学理论再怎么先进,也无法遮破前生后世的存在。既然没有任何可靠依据,为什么有些愚笨的知识分子坚持认为人死之后没有来世呢?这种断见有可能来自课本、老师,有可能来自朋友或周围的环境,也有可能来自前世的恶业……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我们要断除它,就一定需要不断地学习。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造恶业?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食品安全等各种问题,似乎每天都在此起彼伏地爆发出丑闻?这许多事情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不承认前生后世!确实就像佛陀在《涅槃经》中所讲的一样——“不见后世,无恶不造。”看不到后世,就会在短短几十年人生中得过且过,觉得很多恶事也是可以做的。所以说,整个人类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极其可怜的群体了,在这样一种狭隘思想的冲击下,行为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以后的社会问题肯定还会更加严重。

6、执著有情是恒常的有实法。有些宗教认为:有情的心相续先前是存在的,以后也会永远这样存在下去。但在佛教看来,这也是一种应断的边执。
這個執著有情是恒常的,這基本上不去牽扯差別事、差別法也很清楚,前面是告訴你體相用沒有,再告訴你他也不會執著所謂的人我是常法、也不會執著人我是斷法,所以所謂的人我不常不斷。

以上是在人的执著方面分出的六个法。了解这些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大家方便的时候对照一下其他讲义
堪布這裡要我們參考其他講義,這其他講義當然就會指到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但是參考後怕是更看不出來為什麼需要把他弄到這麼複雜?!因為我也沒辦法教你什麼就只是共修中提出我的看法,共修這麼久,就是最近這一段時間裡的課文讓我很難解釋、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講,因為這是難以通達之理,不過,至少重要的我覺得我都有講到,你一定要記住~~一個所謂的對治資糧、一個所謂的地資糧也就是所謂的修治,這些一定要知道,以後你就會知道他扮演的角色跟他的重要性。

很多人喜欢做研究,但做研究关键是要选一个对自相续直接或间接有意义的专业,这是很重要的。以前我遇到一个西方学者,他说自己十五年以来一直在研究世界上有多少种鹰鹫,我觉得这似乎对今生没有什么意义,对来世也没有什么功德。

有的人比较担心:“我空性法学得太多的话,最后会不会变成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这种情况应该是没有的。我们对《现观庄严论》的研究越深入,心态只会越来越与圣者的智慧相融合,这时不但不会变成消极的人,反而是更想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很多出家人学空性二十多年了,还是很喜欢为众生做事,而且做的时候也不觉得累——不敢说有真实的大悲心,但相似的大悲心应该算得上吧。自古以来的很多知识分子,也是在懂得了佛教的殊胜意义之后,自觉承担起救治社会的责任,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午二(法之相执)分二:一、执著差別事本体戏论;二、执著之差别法。
未一、执著本体戏论:
    …及相
~~斷常及相~~
這邊又分類為法之相執,前面是人無我、現在是法無我。
那麼,這邊又用本體戲論,本體戲論這指的就是差別事、就是法無我的差別事。以論文來講,哦巴活佛就把「相」這個字直接當作是法執的差別事,那這個「相」裡面就是法的法,每一個法、一切法你認為有這樣一個法、就這個相,這個是本體,你執著有這個。那事實上這些相~這個法的法相,現在講的法相不是因明裡的法相,就是法相~我們有一個叫法性、一叫法相,現在法性指的就是空性、法相就是你看得到的那個法、你能感覺到的那一部分,那他這個「相」指的就是法相、是本體。

7、执著本体一切法为戏论之相。对一切法的相执在本体上都不存在,如同《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际上,在通达万法的本来意义之前,我们执著所见的一切法和法相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了知空性之理。

未二(执著彼之差别法)分三:一、执著因能生之法;二、执著本体差别之法;三、执著特殊轮涅之法。
申一、执著因能生之法:
    …因。
~~斷常及相因。~~
現在複雜是後面這個差別法,這個差別法他分做1.因能生、2.本體差別、3.特殊輪涅,真是弄得非常複雜。

8、执著能生因的形形色色种类觉得这世界上任何一法的产生都由它独特的因所决定,这也是一种执著。
什麼叫因能生?簡單講,他認為有法存在,這個法是有的,那為什麼有呢?因為有法是根據法相、不是根據法性,是根據法相,他認為這個就是法的本體。因為有這法相現在就涉及到差別法,什麼叫差別法?比方,這個法相本身有的是因、有的是果,像醬子因、果這就是差別法,就是這個法相本身有的是因、有的是果,那這邊是執著說有各式各類不一樣的因,而不是執著有因、果,當然講到底就是執著有因、果。其實下節課就會發現這邊最後引申出來的叫做一理一理就是一佛乘的意思,藏傳的一佛乘~就是佛所講的法只有講大乘法這就叫一佛乘,佛就是講大乘法,像佛講聲聞緣覺法是為了最後都是要把你引入大乘。所以這個因本身、你執著有各式各類不一樣的因,但是真正到了最後他在修治那邊最重要就是要能夠了解一佛乘、能夠了解整個佛學要學的就是大乘法~~重點是這個、用這個角度,其實最後就是這個角度。當然你若不用這個角度,你比較廣泛的說他執著有因有果,其實因、果是假的,真正在法上面因跟果這算是一種原生法,這不是真正的實相,那用這個角度就讓你不會去執著這個因跟果,醬子也可以解釋這個是差別法。
再來就是執著本體差別。
哦巴活佛這種分類比較累,你為要了解每一個分類,比方,什麼叫執著因能生之法,你都要花一大堆文字去解釋你才能清楚他在講什麼,什麼叫執著本體差別之法?也要花一大堆文字你才有辦法了解,如果這些都不解釋那讀的人是會困擾的、蠻痛苦的,可堪布他在講課時也沒針對我剛提的這些角度在做解釋,就直接講內容了沒有解釋科判為什麼要醬子分,其實這蠻重要的但他沒有解釋。

執著因能生有2個概念1是因跟果1……其實哦巴活佛這邊講有形形色色種類的因,可你真正讀到最後的時候~~這就是有時我講不出來因為就不連貫,其實讀到最後的時候他這個部分最重要是要讓你了解整個佛法就是一佛乘的概念、就是講大乘法。若是以這個角度來講,這個執著能生因的形形色色種類雖然有間接關係但不那麼直接;就已經那麼難讀了,又再拐彎抹角的話就更不容易懂了。

我们所享受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一个来之不易的因缘,有些人解释汉文中“感恩”的“恩”字,说上面是“因缘”的“因”,下面是“心”,这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时时刻刻忆念自己一切享受的来源,这样才能生起感恩之心。我觉得这样解释也是很好的。比如说,走路时要想到修路人的劳累;吃米饭时要想到农民的辛苦;吃酥油时要想到牧民的辛苦,再加上酥油本来是小牛的饮食,却被人类抢来吃了,这对它们而言是很悲惨的,因此也要感恩这些小牛;坐在经堂里上课很舒服,要想到建造经堂人员的辛苦……

如果不懂得感恩,那简直连基本的人品都不具足。值得我们感恩的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我今天要使用这一张纸,就马上想到它的来源。我去云南的时候才知道,制造一张纸是很不容易的,从森林里伐木到制造厂的各道工序,是非常繁琐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杯子,也想象不到它凝聚了多少工人的心血。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如此,背后有无数个人、无数个因缘在支撑着。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要感恩父母的抚育没有让我们在幼小时死掉,要感恩老师的教导没有让我们迷失方向……所以,应像大乘佛法所要求的那样去感恩一切,时时刻刻都要存有这样的心念。

不过这样的因缘只有在世俗中才存在,究竟实相中是没有因果等执著相的,七地菩萨已经完全证悟了这样的境界。
這裡有強調就好像你不要執著有因、果,實相是沒有因、果的,其實他最後並不是要你不執著因、果,是要教你了解學佛就只有大乘法、要講的就是大乘法。

因此,不管是三乘的因,还是一切万法形形色色的因,实际上都是所断的执著相。但我们在通达空性之前,还是要把世俗中好坏不同的因分清楚,做人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感到现在很多孩子都不懂得感恩。今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说她很伤心,因为她以前辛辛苦苦培养的一些学生,明明看见老师来了,都假装没有看到。由此可见,当世间的基础教育出问题时,确实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困惑和负面影响。

申二、执著本体差别之法:
    蕴界并诸处。
這個執著本體差別就會涉及蘊處界這些法、到底有沒有蘊處界?就說有沒有5蘊?這個差別法理論上應該是……這有2個角度,1是有5蘊、沒有5蘊,1是任何的有為法裡面有5蘊。可是,差別事是什麼呢?差別事是法執。那這個差別法是什麼?我們只能醬子講~你所執著的這個法是有5蘊還是沒有5~~應該是醬子的角度來講。假如你真正說這個差別法有就一或異、等於是醬子,那真正的答案應該是什麼呢?你不能說他有5蘊、你也不能說他沒5蘊、這叫不一不異。醬懂我異思?其實是蠻複雜的,真正要解釋就像我那樣分析以後就雖然複雜但detail,那這樣detail能真正代表什麼意思?我看依然沒有把《現觀莊嚴論》真正後面要講的東西講得清清楚楚。為什麼?因為很簡單的,這邊如若你不那麼煩雜的想,那他的意思就是~~你若是7地菩薩,你就不會執著5蘊、也不會執著12處、也不會執著18界,就是醬,這是他真正要講的,就說你在現行上面,你這個7地菩薩的現行、行為上面就很清楚的你不會執著5蘊、你不會執著18界、你不會執著12。為什麼不會執著?這就是下節課的內容了,因為7地菩薩會有修治,有不執著5蘊的修治,也有不執著18界、不執著12處的修治。在難以通達的裡面就是……以這個例子來講,他在7地修治沒有5蘊、然後他的行為上也會顯示出來他對5蘊沒有執著,那對5蘊沒有執著的話就已經是非常標準很深入的法無我、也就是證空性;其實,前面還有一個對治資糧就是入定位,在入定位的時候他已經把種子斷了,到出定位的時候就在現行上面表現出來這些種子斷了以後的結果,就是現行上面完全沒有汙染的法、沒有不正確的現行,簡單講這就叫地資糧
七地菩薩現行上不會執著蘊處界,因其有修治
後面這3個法就是對應5蘊、12處、18界,像這種最後就會對應到所謂的無二,就是沒有有境也沒有對境,那就沒有能所,這就等以後再講了。
其實經過分析後,我也非常讚嘆哦巴活佛花了很多力氣在科判的分類上,因他這邊醬講完以後,他還要配合後面的20個修治,所以他在用科判的名字的時候要花腦筋去前後呼應。

9、执著有为法的五蕴。所谓蕴,是众多法聚合之义。七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对五蕴的执著。
差別事是法執,差別法是你執著這個法是有5蘊或沒5蘊。

10、执著有为无为法的十八界。界有种子的意思,也有因缘的意思。到第七地的时候,对作为一切万法种子的六根、六境、六识也没有执著。

11、执著所知境、有境的处。按照《俱舍论》的解释,处也叫门,有从中出现的意思,因为以十二处(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和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因缘,可以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对此十二处的执著也是七地菩萨的所断。

申三(执著特殊轮涅之法)分二:一、执著所断轮回之法;二、执著所修涅槃之法。
酉一、执著所断轮回之法:
    住三界贪著,其心遍怯退。
再來,簡單講就是他不會要住在3有裡面、最後也不會要住在涅槃裡面,對空性他也不會有害怕。

12、执著住于果轮回法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凡夫众生在生起看破的智慧之前,还是很愿意住在这个轮回当中的。

有些人经常讲:“现在很快乐、很幸福!不需要成佛,不需要解脱,这样呆着多么舒服啊!”其实这些人是很可怜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轮回中充满了生老死病,不懂得“苦才是人生”的道理。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特意写这么一本书,可惜他们还是不懂。

我们说轮回是苦,并不是要否定吃饱穿暖等临时的、相似的快乐,而是要指出这些快乐都不可靠。佛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达到最顶峰的产物,连科学家都无法企及,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被一般世间人找到漏洞。

我以前遇到过一个领导,他说:“佛教里面说人生是苦的,在我看来完全不对。我每个月有2500块钱的工资,感觉很快乐!”(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这个工资算是很高的。)后来他得了癌症,病得很重,我特意提醒他:“你原来说有2500块的工资很快乐,现在还是这样吗?”这个时候,他也确实深深感受到了轮回的痛苦。

13、执著因染污法贪著等烦恼。众生之所以对轮回的痛苦缺乏了解,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知轮回的因——集谛。

14、其过失:对于法正道满怀怯懦、退缩之心。有了以上两种执著,就很难生起求解脱的心,也会对正道充满怯懦。

有些人经常讲:“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太难了!做菩萨要日日夜夜利益众生,多么累啊!我才不愿意呢!”这就是不懂轮回的真相,也不懂利益众生的殊胜性。如果懂得这些,无论如何都会发菩提心的。

如果我们一直固守着自己原来陈旧、迷茫的思想,那就永远没机会了解佛菩萨的超胜功德。我开头的时候为什么强调不能傲慢?因为如果有了傲慢心,就会永远排斥外来的智慧。有些国家本来很穷,但却自以为富裕,这样就会阻挡国外资源的输入。有些人本来没有什么智慧,但却自以为了不起,尤其是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带着非常傲慢的习气。但不管你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生老病死降临时还是一样地痛苦,可能还不如某些没读过书的人坚强。

以上轮回方面的这三种执著值得我们好好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人生不起出离心的原因。

酉二、执著所修涅槃之法:
    于三宝
~~于三宝尸羅~~
前面執著所斷輪迴這裡跳過去實是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多講,因為本身字面上就是按照醬子講。接下來就不執著涅槃,不執著涅槃的時候,第一個,開始不執著3寶,就他到了7地他就不會去執著有3寶。其實他不執著是對的,真正標準的說法~他也不能說有3寶、也不能說沒有3寶,其實有3寶跟沒有3寶是一件事,這就是雙運的概念。雖然他還沒辦法雙運,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而已,簡單講,當他認為有3寶的時候他不會執著,可是他因為不會執著他就認為沒有3寶嗎?也不是這樣。

15、对于涅槃之果佛宝怀有执著。
16、对于其因法宝怀有执著。
17、对于所依僧宝怀有执著。

对三宝的执著到七地时才能断尽,在此之前,我们对三宝或多或少都有执著。

轮回众生就好像夜晚的迷路者,而佛陀是为我们指路的向导,他所宣说的甘露妙法相当于明灯,僧宝好比是他的随从。依另外的比喻来讲,我们要将自己当病人想,将法当妙药想,将佛陀当医王想,僧众当护士想。我们要解决轮回的痛苦,唯一只能依靠三宝,此外谁也指望不上。

传统上,藏族人经常祈祷三宝,哪怕打喷嚏时也会说:“滚秋森钦(求三宝加持)!”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但凡打喷嚏都能想起三宝,那在遇到更大的危险时也一定能想起来。相比之下,很多藏族的年轻人就比较令人担忧,他们整天心里想的都是明星,这样他们遇到危险时是不是祈祷这些明星呢?恐怕这些明星自身都难保,不一定救得了你。

心里没有三宝概念的人真的很可怜,不管身份多么显赫,就算做到联合国秘书长,也很难凭自力去面对生老死病等苦难。所以说,时时刻刻祈祷三宝极其重要。

巳二、彼之过失不善巧方便:
        …尸罗,起彼见执著,~~於三寶尸罗~~
    诤论于空性,违空性过失,
    由离此二十,便得第七地。
像碰到這個就不知道怎麼講、就沒辦法表達了,所以有時會很愧疚,像這個已經7地了又扯到戒,這個就是對戒的執著

18、不善巧方便的本体:对于三戒所包含的方便耽著。暂时来讲,我们对菩萨戒所摄的摄集善法戒、严禁恶行戒和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律是一定需要执著的,没有戒律,获得解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达到七地菩萨的境界时,就不需要对戒有执著了。《入中论》中讲过,二地菩萨其实就已经断除了对戒的执著。
其實這個地方我稍微思考過後我可以講出一點小小的理由,可是我沒辦法證實;因為你要知道他在見道的時候,第一地的時候你還記得他有斷一個叫戒禁取見,戒禁取見的意思就是外道修行者因為不正確的知識及心態,認為必須依循某種特定的外在戒律、宗教儀式或苦行,才能得到解脫。那外道所守的那些戒沒有一個他會接受的、那在初地他就斷掉了。這邊理論上對戒的執著如果用剛才那個概念來引用到這裡,意思是~~到了7地,他這個戒禁取見已經包括了我們佛教徒的戒,可是那個概念又不太一樣,那邊戒禁取見是根本不承認那是一種戒,這邊呢他不是不承認、他是不執著。我現唯一的想法是用這種概念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到了7地還要再提這個戒?就是他已經沒有這種執著。什麼叫對戒沒有執著?你想到他初地的時候他有戒禁取見,他對所有外道所有的戒他一律不是不執著、而是根本不認同;那這邊不是不認同、而是不執著。可是問題是2地的時候理論上就應該是就做到了,所以這我就沒辦法解釋,那米滂仁波切也沒有解釋。
見道時在一地已斷戒禁取見,在這不是不認同、而是不執著。

19、不善巧方便的作用:对于甚深空性进行诤论。暂时有一些对空性的诤论是必要的,我们平时也经常以柱子、瓶子为例进行辩论,这样有助于认识空性。但证得七地时,就不需要再在语言上分析空到底是实空、单空、真空还是妙空了,因为这时已经现前了胜义谛的证悟,再没有什么可诤论的了。
再來就是他也不會去對空性的爭辯等等,這些不用多講大家都能知道他的意思。我所謂的知道是你雖然無法完全知道、掌握為什麼,可是你看文字也沒什麼可以再多作解釋。

20、不善巧方便的过失:行持相违甚深空性义的过失。不理解空性的人总认为世俗中的存在与胜义中的不存在这两者相违,我们常听见很多人这样讲:“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明明都存在,怎么空啊!你们佛教的“万法皆空”说得不对!”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佛教的“空”,佛教徒再愚笨,也不会犯这么明显的错误;我们承认这一切显现,但不认为我们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是正量。我们所以为的真实,往往一经详细观察就推翻了,比如,我们认为这个柱子是常有存在的,但实际上它是刹那刹那变化着的。所以说,我们眼睛看见的并不真实,耳朵听见的也不真实,分别念所缘的也不真实,我们的境界很多都是幻化的假相。

某位补特伽罗若已经断绝以上二十种所断,那么由它的意义所引出的二十种修治法就得以圆满,从而便证得菩萨第七地。

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其实是特别值得向往的,只有依靠这种境界,才能够断除人生中的烦恼、痛苦、迷茫、疑惑、邪见、实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对于轮回皆苦的道理,我希望广大知识分子要再三思维,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不懂装懂地说大话:“轮回很快乐,佛陀说的轮回痛苦我不承认!”听说现在某些学校里有这样说的。这些人可谓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佛教,连《入行论》的名字都没听过,就大言不惭地指摘佛经论典的不是,而身后竟还有一群愚笨者随声附和,实在是可怜之至!

作为智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佛教的教理。我相信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完全经得起观察,而且越观察你就越能产生新的定解。真理并不是由信仰来决定的,而是由智慧来决定。如果是由信仰来决定,那我信释迦牟尼佛,你不一定信;但由于是依靠智慧来抉择,以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为标准,那么一旦成立了,就谁也无法否认。若连客观现象都不承认,那还谈什么科学精神呢?希望诸位智者对此善加思择。

PS
@ 師兄:對這我是有點愧疚,共修這麼久幾乎沒看過我醬子蠻尷尬的講法,即使醬子仍是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以前不會,現在這幾課有點力不從心,不像以前似乎可以百分之百的掌握他要講什麼,自從進入地資糧修治這一部分,為什麼每一地要做這些修治,再加上哦巴活佛的分類,我就比較沒辦法跟各位分享。其實為什麼如此分類是可以研究的出來,但有沒有必要花很多時間跟精力去研究?我不知道,但個人覺得沒必要,因為我看到米滂仁波切並不是由這個方向去發揮,所以覺得可以不要在這上面下功夫。 ((非常有幫助,一本都看不懂更別說2本去對讀,每一個中文字都看過都認識但一合起來就不知道他在講什麼,《現觀莊嚴論》這真的是很深很繁雜的課程,即使有師兄的解釋於我而言也實在是看的很辛苦、筆錄更是難記,只能說這是自己程度的問題。不過,仍是非常謝謝您!  20231002))
哦巴活佛的科判分類發法我是絕對不敢講他是不對,他也是花了時間精力的,下節課會解釋給各位聽。可是個人感覺是沒有這必要,就說你要有醬一個科判分類方法,那像我要用這個科判,第一個我要先解釋清楚每一個科判是什麼意思,若沒解釋清楚、單單科判那個字你就不知道他講的是什麼意思,就搞得更複雜了,有時又會因為複雜而模糊了焦點。
什麼叫地資糧?什麼叫對治資糧?什麼叫入定?什麼叫出定?為什麼要強調這是個難以通達之理,他就在這個入定出定裡面,一個對治資糧、一個地資糧這2個是放在難以通達之理下面,這講過很多次了,其實,越讀越能體驗感覺他就是這樣,哦巴活佛也講得很清楚,就說~~入定的時候把種子斷了,在出定時候的行為上面能夠表現出來那個種子斷掉了。這時你就了解地資糧的重要性、為什麼一直要強調地資糧;那為什麼要強調修治?就是因為有這些修治所以相對的你就看到那些種子斷了以後的行為,醬了解?!那些行為在修治裡面表現出來,那修行為裡面就沒有那些煩惱障跟所知障。

@ L:差別事跟差別法,若我以醬子的方式來理解不知道是否合理。
差別事有形形色色的差別事,差別法就是形形色色差別事的種類言之,所以我在理解這東西的時候,差別事我是用盡所有性的方式來理解,差別法我是用如所有性的方式來理解,醬子好像比較容易理解他為什麼要用差別事差別法的方式來分類。再來,入定出定,入定斷種子、出定的現行,我想說~入定這裡是以智慧為主,出定這因為現行所以是以大悲心來行持,那我醬子的理解是不是合理?
師兄:差別事差別法用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我覺得你也許有你的聯繫方法,但是基本上差別事指的就是這個事情的本體,假如你用勝義的角度差別事是空性、沒有差別事,也不能講沒有、假如用勝義的角度就是空性;假如用世俗的角度差別事指的是一般認為的體相用,這叫差別事,你可以用體的角度來講差別事他的本質是什麼,你也可以用相的角度來講差別事他的相貌是什麼、就有形的相貌我現在講這叫法相,你也可以用用的角度來講他有什麼作用?像我們在世俗裡面我們講這個法是存在的,在世俗一定會講他有作用那這是他的定義,所以你用體相用三個角度都能說出差別事,只不過是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講差別事。再來,這個差別事在勝義上來講是空性、在世俗上來講就是體相用就是用這個角度,那差別法呢?就是假如你今天沒有這個事就不會有這個法,意思是什麼?簡單講,一般差別事就是名詞,你可以大致歸類就是名詞這類的東西,差別法就變成是像形容詞,或者說假如差別事是形容詞、差別法就變成是副詞,差別法就是形容差別事的東西,怎麼講呢?漂亮、醜陋,這就是差別法,那一定先要有這個差別事,假如沒有這個差別事哪有什麼漂亮跟醜陋可以談呢?!所以剛剛用了一個很重要的例子~~你讀過
《中觀根本慧論》你就知道真正的本體叫做空性,但是為什麼他叫「8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個「8不」都是差別法。用這個例子醬子一舉你有沒有清楚?這個你用盡所有性跟如所有性有一個缺點,就是並不是講差別事的時候一定都是如所有性、有時候是盡所有性。你懂我意思?假如你今天要用盡所有性跟如所有性的角度來講時,你就變成是說~差別事講的是沒有的東西、差別法講的是世俗的東西~他不是這個意思,差別事是……我用這樣講~~他假如是名詞、差別法就是形容詞,他假如是形容詞、差別法就是副詞。醬有沒有聽明白我的意思?
L:聽出來了,上次你也講過,名詞、形容詞,形容詞、副詞,這是非常好歸攝的一個講法,但我用盡所有性跟如所有性我的理解就是說~~盡所有性就我是以世間的角度,形形色色你能夠所知所有的一切都是形形色色的差別事,但總而言之全都是落入到無常苦空無我的範圍,那我的意思……
師兄:不是,不是,不要再在上面想,因為,我再講一下,如所有性的意思就是實相、指的是勝義諦,盡所有性講的是現相、指的是世俗諦,跟這個差別事差別法不能混。我舉例你就懂了,講到差別事跟差別法有很重要的一句話~~沒有差別事怎麼會有差別法。那今天沒有差別事就不會有差別法,今天我們講如所有性基本上是講沒有差別事,如所有性要嚴格的講是沒有差別性,可是盡所有性指的是有所有的這些差別法。這2個,這是我的建議啦至少這2個我連不上去。
L:我完全理解,並不是每個都可以交互相對的這個就是那個的意思,我是取那樣的概念來相似的理解所謂的差別事差別法,醬對我而言來吸收這個東西相對比較容易。再來,出定後得位那個地方正現行,我可不可以用大悲心?因他有入定的智慧的修持,所以他出定的時候能夠以大悲心來對眾生。
師兄:他入定不會有大悲心,因為入定是無分別的,出定他一定會有大悲心,可是出定絕對不會只有大悲心、他也有智慧,智悲都會在裡面。出定跟入定真正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在入定的時候針對種子、斷掉種子,斷掉煩惱障礙的種子得到智慧的種子,這是入定的概念,所以他有無間道解脫道。但是在入定的時候完全就是現行,不是談種子,種子會生現行,就這些所有斷掉種子的現行都不會再出現、就沒有這些現行。所以才會對剛剛堪布講說偶而會閃出來就覺得他意思不是這樣,就剛剛說偶而習氣會出來,我認為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他斷了種子他到出定位的時候他那些行為不會出現了,現行裡面那些已斷掉種子的行為全部不會出現。簡單講,比較不懂的就是他因為做了這些修治,這比較不懂!為什麼要做這些修治?!
L:偶而習氣會出現,據我所知俱生的所知障要至金剛喻定才會完全斷除,那已經10地了……
師兄:那這個就不能算在裡面,他假如沒有斷掉會出現他就根本沒有資糧了,他就是要斷掉。7地裡面他沒有斷掉俱生的所知障是對的,可是他俱生的煩惱障全斷;假如又出現的話,那都是俱生的一些比較深的俱生所知障,那既然會出現就不是他的地資糧。
L:因為習氣是歸攝在所知障裡面,所以說偶而會出現習氣……
師兄:沒關係,你要認為堪布醬子講是對的,你接受他的看法我沒有意見,因為我只是把我的看法講出來。前面他們的解釋就說~~他有辦法斷了種子然後最後現行就有辦法顯出來他沒有這個問題了,而不是說他現行還會現出來然後再去斷他,假如醬子他就不是資糧了。這是我的看法,但你也要記住~我也是異類。
L:是耶,我感覺師兄解釋的某些角度真的非常的特殊,而這特殊的角度至少在我的程度上面確實感覺非常合理,就像你引用因明做的解釋非常合理。可是我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這地方白紙黑字擺在這裡,難道沒有人
challenge他的疑點嗎?他必定有他的角度,那我只是以我的淺薄的智慧也想理解他的角度在什麼地方?他可以醬子從口語變成文字寫在這裡,他一定有他的角度,那他的角度在哪裡~我想理解這部分。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並不是師兄的問題,而且師兄解釋的東西對我的感覺就非常有幫助,因為我只能從文字上平鋪直敘的照我的中文程度去理解,那這理解當然就像我們說的只是總相上的概念,可是師兄就是有本事把所有東西加加減減能夠聯繫起來,讓我感覺這一點非常非常有幫助。那這是你的個性也是你的特長,那醬我就不會覺得……
師兄:因為我要接受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我一定是一以貫之,我不會有
compomat,也就是既然地資糧他的解釋是這樣,那麼,理論上他的地資糧的意思就是他在現行的時候這些問題都不會出現。
L:確實,從這個次第來講正是醬子。
師兄:就這樣才叫資糧,要不然就不叫資糧。
L:他醬解釋的文字上可能就是語言隔閡的問題,或是經過一代一代的傳講而造成失去原味的誤差,而我們也不知道原來的意思,只能說初地布施圓滿、2地持戒圓滿……我以前讀時就以為圓滿以後從此2地就不用再管布施的事,圓滿後就好像修過這學分、這學分就不用再修下去了,從此修新的學分,但是後來慢慢讀下來才知道布施圓滿不是醬子理解的。Anyway,非常感謝師兄所有的傳講,真是給了很大的幫助,每次覆讀時就覺得又有一些收穫。謝謝!
~20231003筆錄完~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