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90-20201208-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菩提行心-《實修法》

現在是在實修的部分,講到行菩提心學處就是講6~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或智慧,《引導文》及《備忘錄》也都讀完了,接著讀《實修》也是一個很殊勝的教材。上次讀到持戒的本體部分,現在接下去是差別,差別分清淨的行境及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3-2-2-2、差別 23-2-2-2-1、清淨行境;3-2-2-2-2、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3-2-2-2-1、清淨行境:
前行:皈依、發心。
這是指入座前要做的前行。前行做完開始作正行,正行還是屬於觀察修。
正行:《華嚴經》云:“菩薩進入房屋時,當發心願一切眾生到達解脫城;睡眠時,發心願眾生獲得佛陀法身;做夢時,觀想願證悟諸法如夢;為什麼作夢時要觀修諸法如夢這是有原因的,因一般比喻世俗幻相類似做夢,比方,生住滅其實跟幻化8喻可以互相對應,如梦、如幻術、谷响、水月、幻化、尋香城、烟花、陽焰;過去佛曾說過所謂的有為法基本上有生住滅3相、3法相,法相其實有因明上面的意思,若不用因明上狹義的法相,基本上又可以講法性宗、法相宗那個法相,所以法相是以有的角度來講並不是談空性。那麼,有為法也就是用有的角度來講,簡單講就是世俗諦,一般都會有生住滅3相,這是佛在《大雲經》中曾說過的話,記得前面觀修智慧時也有講過觀修生住滅來看心是否存在,而會要去觀修生住滅也就是因為佛說過這話,因生住滅其實不是實在的法。那現在會提這個是因一般生若用幻化8喻是用幻化、用變魔術來形容,生住滅的住就用夢來比喻,滅是用尋香城海市蜃樓比喻,也就說你作夢時就觀想所有的法如夢,以一個菩薩來講觀想願證悟諸法如夢,證悟諸法如夢目的就說你了知幻有、了知世俗諦是幻有,相對的說法等於是對空性的一個證悟。
重點是說一個菩薩在持戒上面不論是入座或是座間,都應該要做到他的行境隨時隨處基本上都跟菩薩戒條相應而維持清清淨淨。
系腰帶時,發心願一切眾生皆結善緣;坐于墊上時,發心願獲得金剛座;
點火時,發心願焚毀煩惱薪;火燃起時,發心願燃亮智慧火;飯熟時,發心願眾生獲得智慧甘露;進餐時,發心願眾生獲得禪定食;這看來不是觀察修應該是座間,可前面為什麼會有皈依發心?也就說就算是座間,碰到要發願的時候你前面還是要有前行,還是說在觀察修裡面也可以醬子想,一下子沒轉過來!
外出時,發心願眾生從輪回城中解脫;下梯階時,發心願趨入輪回利益有情;開門時,發心願開啟解脫門;關門時,發心願阻塞惡趣門;上路時,發心願趨入聖道;上行時,發心願一切眾生享受善趣安樂;下行時,發心願斷絕三惡趣;遇到眾生時,發心願親睹佛陀;落腳時,發心願饒益眾生;抬足時,發心願拔除輪回;這明顯不是入座,所以他說是行境、行的境。只是若在座間前面為什麼會有皈依發心?一下子想不過來。那簡單講,這裡強調的除了守菩薩戒以外,你這個菩薩戒所有的戒都要跟行為配合連在一起。修行,就修跟行,修就指觀察修、止住修,行就一般在座間的所有行為,所以這叫做行境。
看到佩裝飾品者時,發心願獲得相好之飾;見無裝飾品者時,發心願具足清淨功德;見滿器時,發心願功德圓滿;見空器時,發心願過患空無;見喜愛之眾生時,發心願喜愛正法;見不喜愛之眾生時,發心願不喜有為法;見安樂之眾生時,發心願獲得佛之安樂;見苦難眾生時,發心願遣除有情之一切痛苦;見到患者時,發心願擺脫疾病;見報恩者時,發心願報答諸佛菩薩之恩;見不報恩者時,發心願不報邪見者之恩;見反對者時,發心願能消滅一切外道;見到讚歎之情景時,發心願讚歎諸佛菩薩;
見他人說法時,發心願獲得佛之辯才;見到佛像時,發心願無礙面見諸佛;見到佛塔時,發心願見眾生之應供處;見人經商時,發心願獲得聖者七財;見人頂禮時,發心願獲得人天導師佛之無見頂相。”
按照《華嚴經》的觀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應當為眾生或解脫而發願。修行比較好的人,往往會這樣觀想;修行不好的人,聽了以後,可能只是剛開始一天兩天想想而已。
後行:回向善根。
抱歉!事先並沒真正好好讀過,因想實修應該是都可以理解的,可讀到這裡,發現入座時這些也是可以去做的,是觀察修。因根據《華嚴經》所講,你每一偈都背熟,在座間的時候你才有辦法真正醬子做。如若都沒串習先把他想清楚碰到什麼該怎樣、碰到什麼該怎樣,等你碰到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反應。所以把這做為入座時的觀察修也是正確的,讓你在座間的時候百分之百的能做到這些,而且這些基本上跟菩薩戒是相關的。
79修法終

3-2-2-2-2、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這個發心非常大!我們平時應專門抄在筆記本上,或者寫在自己能看得見的牆上。有些現在可能難以做到,但慢慢地,哪怕經常發裡面的一個願,也有無量的功德。)
前行:皈依、發心。
前行一樣是入座前的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難眾生具有大財富,不管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只要有苦難眾生,我都能賜予他們這些;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像佛陀在因地時那樣,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利益眾生;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饒益長久墮于地獄中的眾生;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間、出世間的廣大財富,滿足眾生希求;
但願我有朝一日成佛後,定能去除眾生身心的一切痛苦;
但願我生生世世中,斷除一切損害眾生之行,不唯住勝義之一味寂滅,不言令眾生不悅之語,不行不利他眾之事,不轉成有害于眾生的身體、智者、富翁,不喜損害他眾;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一切眾生罪業果報成熟於自身,自之善果成熟于眾生令彼等享樂。
後行:回向善根。
80修法終

3-2-3、安忍度 23-2-3-1、有緣之安忍;3-2-3-2、無緣之安忍。
3-2-3-1、有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修持正法過程中,雖有苦行之安忍、承受他苦之安忍、不畏廣大正法之安忍、忍受自心痛苦之安忍。然而,此處主要修的是,對於他人加害自己,不生嗔心,修持安忍。安忍包括幾個重點~修忍辱,這最重要是對治嗔心,再來能夠吃苦,只要為了修行有辦法吃苦,第3個是一般修安忍比較不會注意到的,就說讀佛法再苦再深奧難懂都要能忍受下去。那這裡提到安忍有不一樣的分類,但他認為這裏面在實修的時候最重要是第1種也就是不生嗔心,也就是他人加諸於你的侮辱或是痛苦你都有辦法接受而不起嗔心。
這下面則是教你觀修的方法~~~ 由醬子的關修來說服自己,以後碰到任何加害你都有辦法馬上用安忍回應。
即當遭受眷屬的邪行,或有義、無義的一切損惱時,皆不生計較之心,而以智慧作如是觀察,眷屬,廣義來說包括你身邊所有的人、還有跟你修行相關的人,這些人你都有辦法做到安忍:眾生的本性即是損害者,就像火的本性是熱性一樣,所以他們這樣加害我,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不應報仇,當修安忍。
眾生害我,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往昔我也一定造過如此惡業。若忍辱負重,則可獲得殊勝福德,由此也當安忍。
如果不是我自己的業力,那麼,他人不管怎麼損害我,也不能使我變得高貴或低劣,所以理應忍辱。這主要就是能斷嗔心。
若能令對方改正錯誤,則想方設法去做;如果實在無法改變,那麼生起無法堪忍的計較之心,也只會令自己苦惱而已,無有實義,並且他人會更進一步損害自己。因此,我應當斷除一切計較嗔恨之心,心態平靜,悠然放鬆。這裡的觀修基本上是強調安忍裡的最基本的第1個,其實任何人給你的任何損害基本上你若想清楚以後對你是沒有損害的,你能了解這一點你就不會生氣,不然你反而會害了自己,因你若生了嗔心最後你自己反要接受嗔心的果報,那這才是嚴重的。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各種人時,經常會需要修持安忍。《入菩薩行論》的“安忍品”中,對此講得比較廣,通過對敵人、自己、嗔心一一觀察,當下可以止息嗔心,從敵人對方的角度、自己的角度、嗔心本身會造成什麼樣危害的角度,從這3個去想,敵人呢他的本性就是醬子你就不要計較,對自己來講就很可能是我自己過去造的業、或者這對自己也不會有很大的損害,嗔心,若沒辦法安忍生起嗔心那個過患是很大的,或者通過空性來修安忍也可以。
而此處,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很多方面加以分析,提供了修安忍的殊勝竅訣。
這是屬於有緣的安忍,什麼叫有緣的安忍?基本上是以有的觀點來看,就是有這個安忍、也有這個法的角度來看;等等講到無緣的部分就比較屬於所謂沒有法執的這種修法,是比較標準的大乘做法。這裡並不是用空性的角度,可講安忍也可以由空性的角度來看,那基本上就根本沒有這些苦可言。
後行:以三輪體空作回向。
81修法終

3-2-3-2、無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加害者與自己的身體皆可分析為微塵,最後成為無分空性;這已經解釋很多遍了,現在簡單複習一下,當他醬子講的意思就是不管任何的法你都可以剖析到最後就變成微塵,微塵最後要停止時一定是無分微塵才有辦法止住在那一點,可是真正無分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不可能存在,所以一直分到最後就是空性。分析語言之顏色與可識別性,結果自然消失無跡;前面應該是用色法的角度,但語言這我一下沒法作深入的解釋,因不曾看過用語言的顏色及可辨性的例子,不過最重要意思就是告訴你語言本身就是假的,所以語言分析到最後絕對是空性的;不要說在勝義裡面語言不存在,其實在世俗他也是假法。觀心可識別之本體,這個在前面讀智慧的時候就講過了~心到底是什麼,結果無有實體,它沒有顏色、形狀,沒有本體、來源、去處等等。來源、去處指的就是生住滅、是用另外一個語言來表示。也就是說,作害之敵、損害之不悅耳語以及損惱、不快等心情,這邊為什麼提到語言?最重要就是經常你要忍受的除了身體上的傷害還有就是語言上的傷害,身語意,還有意方面的損惱,從對境和自身上一一觀察時,都無餘變成了空性,於無生空性中放鬆安住。剛剛提示語說有關用空性的方法來修安忍其實就是無緣的安忍,前面講有緣就是有安忍這個法醬子來修,對方給你的損害這些都是存在;在無緣的時候這些都觀成空性,最重要是連敵人、自己都可以觀成空性,再講深一點所謂的嗔心也可以觀為空性,因為用無分剎那來講心法基本上就可以觀成空性。若不用無分剎那來觀,那只要屬於煩惱的東西其實屬於心所法,既是心所法同理也可以用觀空的方法,觀空的制式方法其實蠻多的,經論讀多了就知道碰到什麼東西用什麼方法去觀空。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平時你沒遇到什麼大的痛苦時,不一定修得很好;而一旦遇到了別人的不理解、陷害、冤枉,自己特別失望時,這樣一觀想,還是有比較深的感受,覺得一切確實是空性的,自己對自己有一種安慰,心也有重新復活的機會。堪布是認為遇到別人對你的損害你若記得用這些方法去修去對治,那時你的收穫會非常大。其實,只不過我們沒有修而已,要不然,僅僅這一個修法,也能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和困難。目前是你沒有修,像安忍,你若真正按照實修醬子做觀修,基本上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這方式解決了。就算你沒有觀修,你今天讀到了你如理作意,你也發覺他講的確實是醬子。若你跟著做實修,特別是實修安忍、忍辱這一部分的時候,你有很多問題就可以靠實修的方式自己就解決掉了。
後行:回向善根。
82修法終

3-2-4、精進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我若這般懶惰、懈怠,自利尚不能成辦,何況說是利他了?就說假如沒有精進,自己都不能進步、最後不能成就,那更別說想去幫助別人!記住,精進,只有針對善法才能說精進,對惡法沒有所謂的精進。
因此,我為利一切有情,必須精進修法,盡力勤修十法行:抄寫佛經、供養佛菩薩、布施可憐眾生、聽聞正法、受持法理、看書學習、傳講佛法、諷誦經文、思維法義、實地修行,以及修持十度、頂禮、轉繞等正法。尤其應當修七支供,七支供養,即普賢10大願王,及念誦《三聚經》(即《三十五佛懺悔文》)。這些補充資料以前也都給過各位,上網也很容易查到。
總之,作為修行人,在善法方面要比較精進,在惡法方面要儘量遠離。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有些道友特別愛學,這從很多方面也看得出來。當然,每個人前世和今生的緣分不同,有些人一看書、一學習,就開始頭痛,或者心臟不舒服,這可能也是前世的業障,值得好好懺悔。用懺悔方式來對治業障。
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是,不要把學習始終當作一種壓力,而應當成一種享受。不管你學得怎麼樣,還是應該經常看書、經常學習。否則,一說看書,心裡就特別難受,表情也鬱鬱寡歡,而一說去看電視,馬上就精神抖擻、興致勃勃,那麼從這個小小的行為中,也能發現你到底是什麼樣的“轉世活佛”。
要知道,每天若能學習、聽法,對內心也是一種充電,每天可以增加一點點動力。以前聽法王如意寶(喇榮五明佛學院的開創者)和其他法師講法時,對我來說,哪怕只聽了一堂課,這種加持好長時間也不會消失。比如上師當時講《釋尊廣傳》,每一次講到釋迦牟尼佛的悲心,我好長時間對佛陀的信心都不會退;上師講戒律的時候,我好長時間對自己的行為也非常注意;一講因明的時候,自己每天都練習辯論,晚上也睡不著在思維:“萬一他說什麼什麼,我應該要用這種理論來辯駁他……”自己一個人就開始練。所以,一堂課有很大的作用。但現在因為沒有上師傳法,我的思想似乎一直停滯,有時候看了一點書,也好像沒有那麼大力量了。
所以,希望法師們講課時,最好不要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應該給大家內心一種觸動。包括我們這裡講考(類似口試)時,有些人只是稍微看一下,然後拿著書讀一遍,這個力量不是很大;有些人雖然很想發揮,但有時候卻發揮偏了,明明講的是“精進”,他卻在“懈怠”上發揮很多,這樣也不行。
講考,其實是一種培訓、一種訓練。你們看看別人是怎麼講的,自己也應該學一學。別人講得特別好,自己不如他,就應該見賢思齊,向他學習;別人講得不太好,自己則應避免他的問題,儘量有各方面的準備。
後行:于三輪(三輪體空)無緣中回向善根。
83修法終
七支供養:一、禮讚如來,二、廣修供養,三、懺悔業障,四、隨喜功德,五、請轉法輪,六、請佛住世,七、普皆迴向。

一者、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二者、稱讚如來: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身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意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語

三者、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上供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切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上供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無上

四者、懺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及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薩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

3-2-5、靜慮度 63-2-5-1、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3-2-5-2、思維貪欲之過患;3-2-5-3、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3-2-5-4、思維憒鬧之過患;3-2-5-5、思維靜處功德;3-2-5-6、真實修持靜慮。
靜慮,簡單講就是修禪定,也就是止住修,前面那些基本上主要都是觀察修,到這主要是止住修,當然這止住修裡面還是可以有觀察修的。就像你讀到《廣論》或是其他的經論中提到的9心住或是其他有關於止、禪定方面的教法,你可以用觀察修的修法來做決擇,最後你發覺說你完全能夠理解,而且你也完全同意醬子一個方向,你再進去做止住修,所以,這種可能性是存在且需要的。

3-2-5-1、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生際必死、聚際必散、積際必盡、高際必墮,這是很有名的無常4句偈,一般形容無常就會醬子講,一切興盛終將衰亡,那些貪執漂動無常、無有實質的今生事物之人是多麼悲慘!
我也必將迅速死亡,明早或今晚不死的把握也沒有,此生迷現的一切有何用呢?死亡時必定有利的,是甚深竅訣。日夜、刹那、瞬間、須臾都是變化的,我們正在一步步邁向死亡。因此,我必須修持禪定。一開始為什麼要修這個,因為最重要還是要念死無常,在死的時候若是有禪定的本領的時候,那是在你度過死亡時一種很好幫助。所以,一開始先用這個念無常的方式加深你要修禪定的決心。
【提示語】:
為什麼要修禪定?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來不及了,要趕快修。明日死也不知,明年死也不知,我們沒有時間拖很長時間。
很多人常說:“等我頭髮白了、牙齒掉了,我就怎麼怎麼……”還有很多人抱怨:“我沒有兒子、女兒,等我老了,80歲以後怎麼辦哪?”想得倒是比較多,但實際上,我們的壽命不一定有那麼長。這就說一開始一定要有急迫感。
後行:回向善根。
84修法終

3-2-5-2、思維貪欲之過患:
再來就要思維貪欲的過患,因為,禪定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使你離開欲界到色界,離開欲界基本上就是離開了貪欲,所以你會有輕安就是因你離開了欲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貪欲有許多過患,諸如為積累、守護、增長財產而忙碌,增長不善業,當你為了增加各種資財會有積累之苦、守護之苦、汲汲營營之苦,甚至會增長惡業,與眾人爭論,有財仍不知足,增上你的慢心、慳吝,又擔憂財產用盡、被人拿去、被人掠奪、與盜賊等共同分享。這就是守護上的痛苦,慢心有很多種,一般講7種慢,一般在佛學的慢心的觀點~我比你好、本來我就比你好、我確實是高你一等,這個是事實可你按照醬子想這就是慢,事實明明如此可你醬想就不對了,這就是慢了。更別說你根本不比別人好、甚至你比別人差,你還認為你比別人好,所以他會有7種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及邪慢。增上慢是說你自己本身沒有醬子的功德你卻認為你有這個功德,就比方,得到未到地定卻以為自己見道了,事實上連根本定都沒有,卻以為自己見道了,這就叫增上慢。雖然積累,可到死時必須放下、遠離一切,有多少財富就會有多少痛苦,痛苦總是多於安樂,並且與聞思修行、持戒等解脫法相違,受到諸聖者呵責。這就點出貪的過患是蠻嚴重的!
之後於無生空性中安住。
【提示語】:
財富積累得再多,到了死的那一天,也只能全部留在人間,就像酥油裡拔出一根毛一樣,自己一點都帶不走。我常會想到約伯斯,他那麼多財富、那樣的智慧,最後這些都用不上。雖然到過印度,喜歡禪修,但有沒有以菩提心或空性攝持,也不知道。若沒有攝持的話,什麼都不觀想,也沒有斷除輪回根本的智慧,那也只是坐坐而已。約伯斯應該就是蘋果的創始人之一的Steven Paul Jobs(19550224-20111005),禪定有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佛學強調的是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就是最後要能有斷除輪迴的智慧,就說要靠出世間禪定去證悟空性得到所謂出世間的智慧。可是沒有世間禪定是無法做到出世間禪定的,這道理想大家都知道了,也就簡單再複習一下。因你要靠根本定你才有辦法做觀、止觀的觀也就是所謂的毗鉢舍那,這個觀是得到智慧的辦法。所以你一定要有根本定的功夫,而根本定就是世間禪定。
所以,我們在財富上、住處上,最好不要特別計較。不然,這方面越執著,自己離修行越遠。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基本的住處、飲食、穿著,沒有確實不行。但有了以後,也不要太貪了,今年修一個房子,明年又修一個,看到更好的再修一個……這樣一直下去,最後修行不知會變成什麼樣。我原來說過,有個道友每年都修一個房子,十年修了十個,修完後就離開了學院。
所以,大家應當懂得知足少欲。
後行:回向善根。
七種慢:
1、慢~~~所謂「慢」,是對劣於自己的人,感到自己較殊勝;而對與自己同等之人,認為對方不過是與自己同等,而生起高慢之心。
2、過慢~~~對於與自己同等之人,認為自己勝過對方;對勝過自己的人,則認為對方與自己同等。始終不願承認他人的優點,也不承認自己的缺點,這就是「過慢」。
3、慢過慢~~~對勝過自己之人,起相反的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這是比「過慢」更重的煩惱。
4、我慢~~~於五蘊假合之身心,執著有「我」及「我所」,因此產生「我慢」。內執有「我」,則認為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有「我所」,則認為凡我所有之事物,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我慢」乃七慢之根本,起因於眾生執「我」為實有。要破除「我慢」,應先明白「我」的身心,其實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而成,而色身亦是地、水、火、風四大之虛妄和合。四大及五蘊皆非實有,其本質皆為空性;「我」既不成立,自然就沒有「我慢」的存在,其他的慢心又從何而起?

5、增上慢~~~尚未證得殊勝之德行或果位,卻自認為已經證得,即是「增上慢」。例如:尚未開悟,說自己已經開悟;尚未證到禪定,說已得到禪定;與「道」有些許相應,就認為已經成道證果。在修行過程中,若不清楚自己所處的境界,就容易產生「增上慢」的過患。
6、卑慢~~~「卑慢」又稱「卑劣慢」。見到極優越的人,卻認為自己僅稍劣於對方;或者,雖然承認他人高勝、自己卑劣,卻不願面對現實,認為別人優秀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肯虛心學習,依然故我,這就是「卑劣慢」。
7、邪慢~~~所謂「邪慢」,即是自己無德卻自認為有德,表現出很有德行的樣子,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歎與肯定;或是執著邪見,不禮塔廟、不敬三寶、不誦經典,於尊者及有德者起倨傲之心,不生崇重。
85修法終

3-2-5-3、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無論與出家還是在家的凡夫眷屬、親朋好友、怨敵、不親不怨者相交往,都是無法忍受的。因為他們秉性惡劣、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貪欲強烈、不知滿足、粗暴嗔恨、惡語傷人、唯求私欲、自然害他、薄情寡義,自己衰落時他們便會棄之不理,不知羞恥,對於正法誓言及因果報應毫不在乎,瑣事繁多,難以滿意,經常以爭執、危害及嫉妒等非法手段欺惑他眾,虛度人生。自然害他意思是傷害他人是非常習慣。這是龍欽巴講的,描述一般凡夫的相貌,他會提這個是說有時花了很多時間去跟這些凡夫交往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處,而要修靜慮基本上最好是離開人群比較容易修成,因為醬子他會提到這些,就怕一般人離不開人群。其實若以菩提心來講,講的這些話好似違背菩提心,然而他講這些話並不是反對菩提心,他的目的是讓你知道對你修靜慮會有障礙的這些東西就教你應該怎麼想。所以有人批評佛學好像2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就看你需要什麼的就倒給你什麼,意思就不consistent、不一致,這不正確、不能醬子批評。因為佛學有很多時候沒法用一個東西把所有情境都覆蓋在內,所以他碰到這個用醬子解釋、碰到那個用那樣子解釋,可是你仔細去整理過這些東西後你發現基本上原則還是一致的。這裡就是要你了解你花了那些時間去跟凡夫俗子打交道,你不如拿去修靜慮。
只要與這些凡夫交往,就會減少善法,增長不善,諸聖者也是遠離彼等。因此,為了斷除修持解脫正法之違緣,我也不應交往任何凡夫,而應獨自修持寂靜等持。所以不要誤解這地方怎麼醬子講的似跟菩提心相違,其實不是,是因跟你要修靜慮的關係,修靜慮一開始就強調要找人煙寂靜的阿蘭若。
後行:回向善根。
86修法終

3-2-5-4、思維憒鬧之過患:
這類似,1講眾生、1講器世間。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總的世間事物,尤其是今生的一切瑣事,無有完結終止之時,恒常徒勞無義地忙忙碌碌,散亂度日。也就說世間瑣事太多,因此沒辦法真正拿出時間去修禪定、去做止住修,應該好好想清楚。
(現在世間人,天天都忙忙碌碌,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的時間也沒有,不知道在忙什麼。我認識的個別居士,也說天天忙得很,但也沒有做出什麼。如此一輩子忙碌,當你死的時候,才算是終於忙完了,現在開始閑了,只有到中陰法王那裡去休息了。)
無論如何精勤也無有實質,伏怨護親永無休止,無論從事農、工、商、文化中哪一種行業,都只是為了溫飽而已,實際上絲毫沒有趨向正法之道,夜以繼日這樣漫無約束地虛度時光有什麼意義呢?因此,現在我必須捨棄今生,修持禪定。人確實常常會為了一些沒有意義的事忙了一輩子,總說學佛等退休再做,可他一開始就是講無常,你能不能等到退休誰知道?所以,這整個有一連續性,讓你在思考上面比較能做正確的決定。
【提示語】:
有些居士一聽到這些,馬上就要出家,什麼都不管了。結果過一段時間,生了很多煩惱,又開始還俗了。這樣變來變去不太莊嚴,也沒有必要。你們在城市裡,要給自己創造條件好好修行,這還是很重要的。他加這段提示語其實是鼓勵你,要你在世間忙碌的當中仍有辦法去做這些清淨事。
後行:回向善根。
87修法終

3-2-5-5、思維靜處功德:
功德,意思就是為什麼你要做禪定,要修靜慮。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昔日諸佛菩薩都是通過在寂靜林中修持,獲得了甘露法義,所以,我也願意前往寂靜林間。一般稱之阿蘭若,是梵語翻譯的。
那裡既無有憒鬧、散漫、忙碌之瑣事,也無需經商、務農、與凡夫來往,與鳥獸為伴,充滿安樂。以淨水、樹葉為飲食而苦行,住臥於山間岩洞中,與正法相應,無有任何熟人、親友,自然而然增上善法,內心清淨使智慧明清。講到這其實蠻有一些感想,像我在青海的師父他一共在山洞中若是我沒記錯他是待了20幾年的時間,分成2次還是3次,這是真人真事。你想想一個人住在山洞裏面,一般會找比較容易取得水的地方,可到冬天仍是會有困難,但水還好解決,食物就難了,你在深山,有人護持你,夏天會送吃的給你,可像我師父當時他修的叫金剛盔甲,修這個金剛盔甲是不能見天日的,都在晚上才能出來,洞裡是不見天光的,一般護持的人在夏天可能約好在啥地放下食物,可因為是深山人家也不可能經常去護持。現在閉關很多人是在寺廟裡就沒這些問題,像我師父這種是什麼都沒有,經常餓肚子,這種餓肚子我們是沒法想像,在餓了一段時間以後是要吃小砂石,這是過去前輩教他們的,吃小砂石並不是填飽肚子,而是不要讓腸子沾黏,不然腸子沾黏後搞不好人都沒命了。除此之外,你再想像幾十年沒看到天日,因這個修法要求是醬子,一個人在那裏……想想沒有毅力真的是做不到的。像藏人、我師父是青海的,他們這種信是異常強烈,而且他們真正是誠信,他的人生就是這個意義,他也不是只這一生、都是過來人,他前面已經有很多世了。他是到以前蓮花生大士修行的地方,這對他們是最好。他修到最後成就了金剛盔甲,金剛盔甲是一種伏藏,伏藏,特別是在寧瑪,伏藏是很重要的論典,比方,蓮花生大士在他還沒有入滅前,他審時度勢將當時不適於傳承的法暗暗保留,等待時機成熟時才能公諸於世,像《中陰度亡經》就是一種伏藏,最後都是一些有緣人才能取出這些伏藏。所以,取出伏藏的方式很多,能拿出伏藏的人也不是簡單人物!伏藏,這有一個好處,除了時間沒有到不能傳承以外,伏藏的存在讓這些法減少了流傳中間的染污,因為畢竟傳世的時間短,像有些法歷經了幾千年,這中間就有可能會受到汙染。我師父在洞裡就親眼見到蓮花生大士,詳細就不多講了,可是最後他真正修成……一般叫做拙火,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的法力就是拙火。拙火,翻譯成漢文就是駕馭能量的意思,拙火或是能夠駕馭能量,這大部分都是見道以上的。比方,冬天給他一瓶冰的牛奶,他吹口氣握在手中不一會就變成燙的牛奶。這是真的不是亂蓋的!
那我現在要講的~所謂到深山去修行,是真有人去,可我們幾乎沒法想像那種日子怎麼過?不是短時間的23天,是要過上幾十年耶,確實是醬子。可是他們醬子有沒有白搭?也確實沒有白搭!所以才舉我師父的例子,他本身是醬子的修行,最後也看到真實的現象,不然還以為是天方夜譚,這就涉及到一定有禪定在裡面。目前科學也沒醬的研究,這方面還是一個謎。

寂靜之處——寂靜的森林、寂靜的寺院、寂靜的山間、寂靜的山洞等,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功德。因此,我從現在起應當住於靜處。這是龍欽巴講的~住於靜處,那些修行都是醬子。
【提示語】:
大城市裡的多數人,今生要前往森林中修行,可能不太現實。但即便如此,自己也應該想些辦法,除了必要的工作、與親友的交往以外,儘量空出一定的時間,修一下自己所得過的法。
畢竟人生很短暫,今天在座的人,誠如法王在《無常道歌》中所說,再過100年,人間一個也不會留下。不要說100年,就算再過80年,大多數人也會“你一堆、我一堆,全部都變成了灰”。
所以,來世並不是很遙遠。我們在臨死之前,每天哪怕抽出短短的時間,靜下來思維、修行,這也很重要。否則,光是停留在理論上、文字上,到死的時候也用不上。這裡談的是止住修、禪定。
後行:回向善根。
88修法終

3-2-5-6、真實修持靜慮:
前行:以毗盧七法而坐,皈依、發心。
正行:不分別、不執著任何法,於此境界中毫不散亂、坦然安住。外境顯現不滅,生起無分別執著之等持。這就百分之百是講禪定,禪定本身並不是沒有所緣境,當然到最後很高的境界……可是一開始修還是要有所緣境,只不過是一個所緣境不變的。實在說這並不容易,心就跟猴子一樣,一刻不停都在變化,所以只釘住一個所緣境基本上就是一種修煉。
【提示語】:
我們的心從無始以來,一刹那都不停留,始終在胡思亂想。現在好不容易讓它靜下來,剛開始可能有點麻煩,但通過五種階段的訓練,心慢慢就可以坦然安住。這裡為什麼講5種階段?若用9心住是7個階段,anyway,這裡就暫時跳過。
安住的時候,外境什麼都顯現,但你卻沒有任何執著,這叫做勝觀和寂止無二無別的等持這已經是到很後面,這是叫止觀雙運了,一般能夠止觀雙運已經是見道了。這種修行很重要,且不說相關修法中講的修禪定的功德,即便是世間人一天特別勞累,通過禪定也能完全休息過來。
現在許多佛教大德,法務非常繁忙,有很多事情要做。按理來講,他們應該勞累過度,身體吃不消,但由於懂得調整、入定,早晚在空歇的時候會禪修,疲憊不堪、非常浮躁的身心,依此就可以恢復過來。一般這是指色界的禪定、都是世間的禪定,真正修到世間禪定就是色界定有輕安,所以才能恢復疲勞。
這一點,對心來講非常重要!否則,前段時間一個報導說,現代人猝死的比例越來越高了,單單是中國,每年就約有55萬人猝死,平均每天有一千人以上。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就是心情非常疲勞、壓力特別大,在這樣的心態中,人突然就死了。
相比之下,佛教的大德、出家人就不會這樣。他們雖然要面對很多事情,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剃了光頭以後,整天就無所事事。佛教徒的責任,比世間人還要重,因為入了大乘佛教以後,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人和動物全部要度,不像世間人,只要管好自己的家庭、工作,就萬事大吉了。真正的出家人,比在家人要累無數倍,他的壓力也不是只有一個兩個,而是要考慮天下這麼多眾生的痛苦。既然如此,那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會不會因勞累過度而猝死呢?不會,反而他們更加長壽,甚至很多大德可以活100多歲,這就是禪修的力量。
後行:回向善根。
89修法終

 

3-2-6、智慧度 33-2-6-1、顯現觀為幻化八喻;3-2-6-2、觀察法性空性;3-2-6-3、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
幻化8喻,前面講過,顯現就是世俗,你看到任何的有為法都叫做顯現、也就是世俗,有為法的同義詞,這些你都要把它觀做幻化8喻,8種比喻,陽焰、水中月、夢、幻化、幻術這些等等,幻化、幻術這2個不一樣,一個是無中生有變出來、一個是藉物變化他物。世間法用這幾個比喻,你就發現世間法其實是幻的。再來就是要觀察法性空性,所以顯現本身是一種假的,真正的實相是空性,空性不是沒有,空性是根本沒有所謂的有無,就是要離戲、離48戲,這才叫做空性。離邊,就是離48戲,中觀的意思就是你能夠離48戲又有空性的見地,而真正講離邊中觀以離邊的角度是離48戲復離中,中觀的中不是代表中間的意思,因為真正離戲是離48戲復離中、也沒有中間才叫做離戲。所謂中觀基本上就是你能夠雙運,你能夠知道世俗跟勝義2個其實是一件事,所謂的空性就是顯現、顯現就是空性、你能夠完全的彙通,這才是真正中觀標準的見地。

3-2-6-1、顯現觀為幻化八喻: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修色聲香味觸五境之一切現相,一切現象就是一切顯現,皆是於迷亂者前無而顯現,顯現本身基本上都是一種幻象,故如夢境;
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故如幻相;
(電影、電視都是幻相。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人,都是以看幻相而虛度人生的,很可憐!包括我們有些出家人,千萬不要在這些迷亂的現象中過生活。如今學院裡手機、電腦、無線網卡都可以用,完全用戒律來約束每個人,也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假如經常上網看世間的連續片,修行道相就會全部失毀,自己的人生也就浪費了。所以,希望大家儘量不要有這方面的習氣!)
無而現有,故如眼花;這就是眼翳病。
現時無實有,故如陽焰;
顯現內外不存在,故如空谷聲;
無有能依、所依,故如尋香城;如某些鬼道眾生所居之處,沒有地基的
現而無自性,故如影像;
無而顯現一切,故如幻城。此即海市蜃樓
如是正在顯現時,也是虛妄無實的空色。如水中月
後行:回向善根。
90修法終
今天講到這,實修部分全部92個,還剩下2個,到這講完就結束實修的部分。
下次就從觀察法性空性開始,前面是告訴你世俗是顯現、是幻化的,後面告訴你法性就是真正實在、所謂實在就是實相本身是空性,這2個你都要了解且要融會貫通,最後就能真正的安住在證悟空性醬的智慧中。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