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34-論釋-014-第十四课-20230801
遍智10-9-資糧修行之地資糧2地至5-《慧光集51-p152

思考题

1. 请略述二地菩萨饶益有情戒所摄的五种修治。
2. 菩萨在利益众生时应怎样把握分寸?是否凡是对方觉得有利的事就要去做?
3. 结合自身经历谈一下安忍眷属邪行的重要性。
4. 请略释四地菩萨的四种披甲精进。
5. 既然要利益众生,那为什么五地修治里还说要远离亲友和施主呢?

20230808因師兄人在飛機上就停課一次
1314153課是在講每一地的修治,我的感想這是沒有太多可以談的,因為這是相當深的一部份,後面會解釋為什麼是相當深,大家知道這一科就是在講~別說難以通達之理,是什麼東西難通達?堪布在上一課提到你假如有讀《入中論》、《顯句論》等中觀論典,或是學過《般若攝頌》、《大圓滿心性休息》也許就不是很難,這是堪布對佛學的理解。但我覺得當他們說這是難以通達之理的時候,這不是只有哦巴活佛的科判醬子講,米滂仁波切的科判也是醬子講,所以這個難以通達之理絕不能掉以輕心,所謂掉以輕心就是沒注意他特別提醒的這幾個字。真正難以通達之理所講的就2個東西~~1科叫做地資糧、1科叫做對治資糧,就是難以通達要特別交代的地方,那我也沒有可能跟各分享太多,也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他難以通達至少到現在我所讀過的或是在課文中讀到的就是沒辦法解釋。
怎麼樣難以通達呢?不知道上節課是否有講、感覺這點應該要特別強調。現在讀的是地資糧,所以講完這個以後就從一地開始,今天是從2地、3地、4地、5地然後下一節課就6地、7地最後到10地,這全講過後就會講對治資糧。其實,對治資糧前面已經交代過這是在入定位會得到的東西,今天的地資糧前面解釋的非常清楚這是出定位。所謂這裡的出定位跟以前講過的解脫道不一樣,解脫道是還在入定位裡面的出定,這有很大的差別,簡單講,地資糧這邊的出定位是完全離開了座上修,也就是《廣論》中所謂的座間的修行。
每一地的這個座間修行都特別提到要做些什麼事,那在
哦巴活佛的教法裡面每一地是針對那一地的對治,上次也特別講這點,但是我覺得在讀這幾科的時候最重要是要對這些本身有充分的了解,雖然我們不懂但我們有充分的了解~這點很重要,大家這就要看《慧光集51p150中提到~~另外,雖然喀什米爾的大班智達認為:“地的修治,可依據自地最主要的波羅蜜多而分為十種修治……”來計算[修治]的數量。但總的來說卻是以布施等等的差別,亦即從斷除其違品的角度來安立修治的,因為以這些修治的修煉,就能成就該地的智度與無垢之智。同樣,從大悲心與諦實空性的智慧角度而言,地的修治又是分別圓滿的,亦即分別圓滿各地自己主要的波羅蜜多。這段話前面就p149,米滂仁波切強調是將每一地做一個概括的解釋,比方~~~
一地:能成就周遍並遍行法界諸法之自性的證悟境界。此地的入定,亦即是後得定解所引發的結果,因為依靠後得定解,便可以獲得入定之故。這都非常深,這令我不知道該怎樣解釋,雖說今天我們不是在讀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但這部分非常深。又說,二地:是通達法界的證悟越來越超勝或者殊勝的增盛【最勝】證悟境界。你若是看這裡面的內容,有時甚至連基本的概念都無法生起,大家一定要了解這是彌勒菩薩寫的,對這些大德來講他們應該都有辦法能理會彌勒菩薩所寫的教言,而且是這些大德有辦法解的教言,然而他有辦法理解卻不一定有辦法讓我們理解,所以說出來的話我們就沒有特別的感覺。
然後接下他就談到了喀什米爾的大班智達,那這一段裡面的意思就是~~比方,你會看到哦巴活佛就特別強調這地方是布施,再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來配合一地的10種修治,這在上一節課讀過的一地裡面跟布施對應的10種修治。那米滂仁波切在p150開始對初地的10種修治跟哦巴活佛講得並不完全一樣,也就說真正在每一地修治的時候基本上每一地分配一度共10(6+方便、願、力、智),簡單的理解,以初地來講,初地就是布施圓滿,可實際上初地並不是只有布施圓滿,初地斷了112見所斷煩惱、得到12種百功德、有7覺知,可要記住地資糧跟出定位有關係,在出定位做的那10種修治的同時他就斷掉這112種煩惱,而且會得到7覺知,就是以37道品的角度來講他得到了7覺知。另外,根據喀什米爾的大班智達說法~~在每一度修治的時候會把對應該地的智度修行圓滿,比方,一地就布施圓滿,但我要講的是一方面這10個修治會對應那一地的智度圓滿以外,還可以造成很多結果,所以才會講說~~斷證殊勝,什麼結果呢?以一地來講斷掉112種見所斷煩惱,在《慧光集51p148米滂仁波切說有414種修所斷2地以上是每一地分別斷該地所應斷的修所斷,另外其他書上則強調在修道時每一地會斷2種粗重,所以斷有不一樣的說法,證就是得到了地資糧,以2地來講就是得到了2地的地資糧,所以會講斷證殊勝,斷就是剛講的初地是斷掉見所斷、2地以上是斷修所斷,修所斷基本上都是俱生的其中有煩惱障也有所知障,到了8地就是所有煩惱障斷光只剩下所知障,所以89103清地最後到10地就斷光所有所知障;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說法像每一地斷2個粗重。到底是哪一個我們現在是連不起來,但要提醒一下就每一地能夠斷的其實蠻複雜的。證,就比方說,以37道品的角度來講~~一地證了7覺知,後面2地以上基本上到最後就是成就8正道。除此之外,就像米滂仁波切有講初地能得到12種百功德,那2地、3地、4……一定也有該地相對應的功德。所以,每一地很清楚的都有斷有證,就像喀什米爾的大班智達說的每一地可以修治把它相對應的智度修行到圓滿,對地資糧這叫修治,這很複雜,就裡面含蓋的內容是很廣的,雖然課本只講了這10種對治,而哦巴活佛就直接把這10種修治完全focus在所要圓滿該地的智度上面的一種連結,其實這只是一部分遠遠不止這樣,因所牽涉的不論是斷或是功德是相當的複雜。那這邊的複雜只是複雜、跟他所謂的難以通達之理還不算,難以通達在哪裡?以我現在的理解再讀下去可能會有更多的線索可以把他講清楚、或者是若有偏差可以再修正回來。但若是現在的說法時,你就了解第一個是尚未講到的入定位的對治資糧,前面讀過在入定位裡面有2件事~~1、無間道,這個所緣的對境~~像現在講地資糧的10種修治這是有分別念的,這種修治不是座上修是座下修是有分別念的,這跟入定位後面解脫道有分別念不是一件事,出定位地資糧這種修治的分別念就像一般凡夫的分別念。比方,前面你讀過初地,那這10地每一地都很清楚的指出來要做什麼,2地、3地都是醬子,可是入定位不是,入定位所緣的就是瑜伽現量就是所謂的無分別根本智,他是現量。那這個現量的無間道一過就叫做2、解脫道,這中間是一剎那的事情而已,這個解脫道以前我們比較簡單的解釋就是告訴你~~無間道斷掉煩惱的種子、解脫道就生起斷掉煩惱種子以後所對應的智慧,一般就醬淺顯的代過去了。那你現在發覺難以通達就是他先有這個入定位,這個入定位一過了以後就進入出定位,那出定位就變成這邊講的地資糧。不知道你能否體會我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這邊就是難以通達,這個入定位一過就變出定位。出定位裡面所做的他所講的這些動作就很明顯的會達成斷跟證的功德,可是在入定位的時候難道沒有嗎?有,可是入定位沒有辦法講的那麼詳細,他只有講無間道斷煩惱、解脫道得智慧。可是一轉到出定的時候就變成是每一地有不一樣的修治,那這個修治能夠造成的結果就能很清楚的說了~~斷是斷什麼煩惱、證是證什麼東西都變得很清楚。
有一點我還不太了解,但我相信是這樣,就說比方他現在已經是初地菩薩,那麼他要進入2地了,他一定會有一個入定位,可在概念上一定要記住~~不管你是哪一地,入定位基本上在無間道的時候你不能講有差別,困難就是在這裡,因為他是一種無分別根本智。若你說有一地的無間道、有2地的無間道、有3地的無間道……那醬子他們還能叫做無分別根本智?就不能醬子講,所以基本上就不能講這是一地的無間道、這是2地的無間道,雖然你可以根據他在哪一地發生的時候你可以把他歸類,就像前面有講可以歸類他是屬於什麼空性,這邊你也可以因為醬子歸類這是一地的無間道、2地的無間道,可是無間道本身是沒有辦法歸類的;醬子講相信你們知道我在講什麼。無間道是沒有辦法歸類的,可是奇怪的就是這無間道過了以後在解脫道,解脫道再一過去叫做出定位,這出定位就很清楚可以分出來一地、2地、3地,可以看出連修治都不一樣,且很清楚的講他斷了什麼、證了什麼
2地來講,在整個2地的修治是不是只有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然後接著就是出定位的地資糧?在我的判斷裡面並不是這樣,一個菩薩他已經得了一地他要變成2地,當然不一樣的根器有不一樣的長短、所花的時間不一樣,但是絕對不可能說這一個初地菩薩要修到2地的時候他只有一個無間道、也就是他座上只有一次,然後接著他都是出定位在修行。雖說我沒有這個經驗但以我很粗淺的認知去推理他不可能這樣,因為,他每天打坐都會進入無間道,也就是大家記得以前讀《總義》的時候有講一個叫做正等加行一個叫做次第加行,也講過正等加行到了見道位以上聖者的時候就是無間道,基本上就是無間道了,因為,正等加行的目的是要得到無間道、或者叫空之等持、無相等持,等持就入定的一種名詞,再接下去他就變成相之等持,相之等持可以講他叫做解脫道,那你現在馬上又發覺這相之等持也跟每一地的修治是有一點關係。那我現在要講的就是~~他之所以說難以通達就在這裡為什麼是這樣,也就是他已經得到一地,他要得到2地之間絕對不是一天、只靠一個無間道而已。醬懂?就他初地菩薩只有一次入定,以後都是出定,然後修到2地這個位階,不是的。因他每天都會有入定的座上修,之所以說難以通達就是這個入定的座上修跟出定的修行是怎麼連在一起?或者甚至說明明在入定的座上修並無明顯的差別,但是出定的那種斷跟證就有很清楚的不一樣
這裡花了很多時間旨在說明難以通達這點不能忽略,這點連米滂仁波切都無法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什麼東西難以通達,因為過於複雜、過於深奧,那我也只不過是嘗試著想辦法以我學完的心得跟大家共修。我的感覺就是這裡~~這些聖者在修行裡面有一個入定位、一個出定位,表面上在入定位的時候你看不出有什麼差別,可是在出定位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若以一個凡夫來講要判定他是幾地菩薩不是由他的入定位來判斷,入定位他坐在那裡你又沒有他的境界你怎麼知道他幾地,可是在他出定以後他的斷跟證就容易分別出來。這就是一個難以通達。那對聖者來講也一樣,他在入定位的時候我不認為他能夠分別,因為若在入定位能分別那就不能叫做入定位、特別是在無間道上,就相信也是入定一樣但出定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斷跟證。
這裡真是花了很多時間也只是要講這個地方是真正的癥結,是這個難以通達的癥結。那這個癥結我們現在雖然沒辦法理解、我們也講不出來,但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個,就是以後當你修到那裡的時候你就可能因為醬子而不至於在修行上做錯。這裡是比較難交代,接下去雖然也沒辦法交代,就2個難的不一樣,再接下來每一地的修治基本上我們念過一遍、或者堪布講的重點提一下,可基本上以我來講沒辦法深入,因我真的不太懂為什麼做這件事會造成……比方,他教我們在初地的時候做這件事能夠讓布施圓滿,這是因為他告訴我們的,除此之外,我們也不知道做這些為什麼能夠斷112種煩惱?做這些為什麼能夠得到12種百功德?做這些為什麼能夠得到7覺知?就單單從他修治的內容裡面我們也沒法理解。至於他為什麼每一地的修治不一樣然後最後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這絕對無法跟他的入定位沒有關聯,這不可能的。醬懂我意思?!雖然我們沒辦法講他入定位不一樣,但是入定位若真的完全一致的話那後面不會有那樣的結果、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這個就是難以通達的地方,確實我也沒辦法講得更詳細,那等下大家若有其他看法或者需要再討論的就請提出來。
現我們很快的看課文……

***難以通達之理***
地資糧是座間修行、跟出定位有關、有分別念,對治資糧入定位、現量
重要:《慧光集51p150 喀什米爾的大班智達認為:“地的修治,可依據自地最主要的波羅蜜多而分為十種修治……”
初地~~布施圓滿、斷112種見所斷煩惱、
得到12種百功德、有7覺知,10種修治對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
2地以上斷修所斷、或是每一地斷2個粗重,初地證7覺知,後面2地以上最後是證8正道
難以通達~先有入定位的無間道,無間道一過再來解脫道、出定位,入定位因都是無分別根本智看不出有啥差別,但每一地有不一樣的修治,在出定位則很清楚有不一樣的斷跟證,這是如何連在一起的
正等加行到聖者時就是無間道

難以通達~~這點不能忽略

今天有很多新来的知识分子在听课,但是《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比较难懂,刚开始学的人可能难以通达其中的意义。不过能在耳边听到这样的法,也会跟释迦牟尼佛的甚深般若法门以及弥勒五论结下善缘,有极大的功德。所以,希望大家能以清净的行为来谛听。

上一堂课讲了第一地菩萨的修治,今天继续讲其余诸地的修治。所谓修治,是指圆满菩萨出定后得位福德的一种智慧方便双运的功德。
上一節課講一地的修治,現在要講其他地的修治,這裡這句話很重要,他說~~修治,是指圓滿菩薩出定後得位福德,「菩薩出定後得位福德」這裏特別框起來,也就是剛剛我一直想要解釋他在這出定後得位後面加上福德2字,這是他翻譯的方式,若我們對內容不知道時會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但是以我的認知~在這裡會加福德2字而不用智慧2字,是因為他指的是出定位,接著又說是智慧方便雙運這就稍微麻煩一點,因為若按照一般雙運的意思這時方便跟智慧2個是一件事這是站的住腳的,但為什麼要放在這裡連起來講?這就不知道了。至於雙運,有時指的是雙修,這裡看起來是雙修,因為若說智慧跟福德雙修,雙運,那要到佛才是雙運,我們還沒到佛的時候是沒有那個境界,一般你當然需要雙修,那在雙修時他可能會用雙運這個名詞。一直覺得沒辦法講清楚的原因就是本身他就很複雜,再加上他所用文字的組合沒辦法把他釐的清楚,若有同修能釐清請分享;那這裡我只感覺很重要~~1修治指的就是地資糧,所以會牽涉到出定後得位,就是很清楚加了後得位。那為什麼會加福德呢?因為既然是後得位似乎就不太適合直接放智慧;假如是入定位因為是空性、等於是證悟空性那就很清楚放智慧,所以我認為福德這2字是對應出定位。2、至於智慧跟方便,這個方便其實應該指的是2地的修治的內容,方便另一個角度就是方法的意思,那他用了這個方法就會產生2地的智慧。2地的智慧,你要看是講出定位的智慧、或是入定位的智慧那又有差別了,入定位的智慧就是無分別根本智,出定位的智慧這裡就是2地菩薩出定以後,比方,他能夠各種圓滿那種智慧又不只是侷限在無分別根本智。
雙運~>雙修
修治指的就是地資糧

福德這2字是對應出定位

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分八:一、二地之修治;二、三地之修治;三、四地之修治;四、五地之修治;五、六地之修治;六、七地之修治;七、八地之修治;八、九地之修治。
寅一(地資糧二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二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二地后得福德地資糧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第一個就是講2地。
2地一開始就講本體,其實沒有本體的,這只是一個比喻讓你了解、等於是用體相用的角度來討論,但是佛學用勝義的角度來講他的體就是空性。所以,二地修治的本體是能圓滿二地後得福德,看這裡就是剛剛……為什麼這裡會用福德2字,以我的認知就因牽涉到他是地資糧是修治,這個叫斷證的殊勝方便智慧,也就每一地裡面有他的斷有他的證而不是像入定位……也就是能夠很清楚的講出來他斷什麼證什麼,不是像入定位或是對治資糧的時候只有說這是無間道斷煩惱、第2剎那是解脫道是得智慧,在地資糧就會很清楚的講斷什麼證什麼。哦巴活佛的教法就很清楚的對應6度,2地對應持戒

卯二(分类)分三:一、饶益有情戒;二、严禁恶行戒;三、摄集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4嚴禁惡行戒律儀戒~別解脫戒、5、攝集善法戒6~~
接下來就分類,把修治分成,其實這是菩薩戒的~~饒益有情戒這是4攝、攝集善法戒這是6度,那嚴禁惡行戒也就是律儀戒,菩薩戒一般叫三聚戒其中有一個律儀戒,再就是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一般,比丘的律儀戒就是別解脫戒,出家修行一定會守的比丘尼戒、或是沙彌戒、或是沙彌尼戒也就是他的律儀戒,在家眾的5戒就是他的律儀戒,所以守菩薩戒的人一定有5戒。一般菩薩戒的內容就是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除了這2個內容以外前面一般叫他勝罪,這也就是別解脫戒一般叫做性罪,這就叫做根本戒,這個不能犯,菩薩戒裡面有4個他勝罪~~1.讚自毀他,2.吝嗇心不作財、法布施,3.以瞋恨心損害別人而且不接受別人的懺悔,4.愚昧無知的心捨棄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廣論》時也讀過,一犯他勝罪或是拋棄任一個有情就是根本罪、戒體就沒有了,就破戒了,這時懺悔沒有用要重新受菩薩戒,菩薩戒是可以重受的但別解脫戒是不行重受。那今天不是談戒,是因哦巴活佛完全把這relay到戒上面,但以我的感覺不管是講饒益有情戒、律儀戒或是善法戒這個內容不是在2地的時後才要去注意的,這是他守菩薩戒的時候就要有的,是他在資糧道時就要搞得很清楚、不然他根本就不能守菩薩戒。
資糧道時就已經有守戒非是至2地時才持戒

大家都知道,获得二地时持戒波罗蜜多圆满,所以这里以菩萨戒的分类来说明二地修治。在《入行论》等很多论典中,都是以饶益有情戒4严禁恶行戒律儀戒~別解脫戒、5和摄集善法戒6含摄所有菩萨律仪的。
這裡2地就針對持戒。
嚴禁惡行戒應該指的就是律儀戒,應該不包括他勝罪。

辰一、饶益有情戒: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报恩有恩安忍有害,极喜及大悲。~~
一開始就講饒益有情戒,一般這在後面之會放在前面是配合頌詞。

第二离垢地的修治总共有八法,其中五种属于饶益有情戒的范畴。
2地又叫做離垢地,提到一共有8種修治,前5種完全跟饒益有情戒有關。等下配合《慧光集51p152寅二、(二地之修治)一起看一下,所寫的是不是完全一樣,記得有不一樣的地方。

1、本体的特征:利益有情的清净戒律。
這是他的第一條,可你若看米滂仁波切這邊是說~~遠離惡戒與自利作意垢染,並嚴格護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三戒。米滂仁波切的講法他第一個修治並不是針對饒益有情戒,他是要遠離惡戒,惡戒在後面p175註釋有解釋~~惡戒:惡尸羅,指的是奉行不善戒規、禁忌的惡律儀。這是另外一個事情了,比方,一般講戒禁取見,這是邪見部分、屬於外道所守的不正常戒。米滂仁波切他第一個修治就要你遠離惡戒,其實就是戒禁取見,這真是相當複雜。所以說《現觀莊嚴論》難讀,因為戒禁取見理論上應該是初地就斷掉了,但他出現在2地,不過這地方也沒關係,你要看米滂仁波切整個第一個修治並不是只有這一句話,整個修治是說你不能去守那些惡戒,以外你要嚴守菩薩的三聚戒。
現在比較累的就是又要讀課文又要看米滂仁波切的
《慧光集51》,若是一樣還好,碰上不一樣時又要想為什麼寫的不一樣。

第二地菩萨的修治,是以一种非常清净、无有执著的戒律为本体的,也即颂词中“戒”字的含义。站在大乘的立场来看,小乘的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别解脱戒是否属于真正圆满的戒体呢?不属于。因为小乘声闻守持戒律是为了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解脱,极少提及利益众生,而没有以利他心摄持的戒,在大乘看来是不能称为清净戒律的。
堪布是根據哦巴活佛的加以解釋,那哦巴活佛的說法你也不能說他錯,但一跟米滂仁波切對比的時候,哦巴活佛是把前5種修治歸類成繞益有情戒,米滂仁波切則沒有做醬子的分類,以我來講我會採用米滂仁波切的看法。
堪布在這邊說~~站在大乘的立場來看,小乘的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等別解脫戒是否屬於真正圓滿的戒體呢?不屬於。因為小乘聲聞守持戒律是為了自己從三界輪回中解脫,這是由大小乘基本上來分的,因此大乘裡面會不會用到小乘的比丘戒?會,剛剛已經講假如你今天是一個大乘比丘你也會用比丘戒,但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自己,當然就會有差別。

大乘中讲利他是一种戒律,所以一定要饶益有情。如果明明有能力却不去饶益其他众生,只是为了自我解脱而闭关或闻思,就不算大乘戒律,只是小乘戒律。因此,在座无论在家出家,大家相续当中的戒律都应该是双重——首先按照声闻乘标准守持别解脱戒,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力利益众生。
這個饒益有情戒定是有的因為你守菩薩戒一定是3個東西,一是他勝一般只有4條根本戒、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漢傳跟藏傳戒條數目不一樣。又說~~在家出家大家相續當中的戒律都應該是雙重的,意思就是——要按照別解脫戒的守法,可是就像前面強調的並不是小乘那樣,你是為了利益眾生。雙重,大家懂他意思就可以了,大乘用大乘的角度一定會有利益眾生這原則。

关于如何把握利益众生的分寸,在菩萨律仪中讲:对众生来世有帮助、即生没有害处的事,我们应该去做;对众生今生、来世都有帮助的事,一定要做;对众生即生稍有利益、但来世有害的事,菩萨最好不做;对众生今生、来世都没有利益的事,即使表面上看来像是帮助众生,也不能做。那么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害的事能不能做呢?如果会违犯根本戒,就不允许做;如果不犯根本戒,只是稍微违越一些小乘非根本戒条,但确确实实对众生完全有利,那就可以开许,不会有过失的。
這裡提到在守戒的時候應如何做去利益眾生的一些原則,那麼,對眾生有利、對自己有害的事能不能做呢?主要就是違反根本戒是不許做的,不違犯根本戒,只是稍微違越一些小乘的不是根本戒條,其實不是根本戒若以菩薩戒來講就不是4個他勝罪,若只是犯到善法戒、或是饒益有情戒就還沒大關係,因為這時你對眾生有利的,是因你的出發點不一樣、且這屬於遮罪、不是性罪,所以你的菩薩戒不會沒有、不需要重受,你只要懺悔即可解決。美國上課時就熱烈討論到有9種饒益有情戒要觀察的,但我覺得一個2地菩薩不是到了2地菩薩時他才好好去了解饒益有情戒應該怎麼守,去觀察那個9點然後要怎麼好好的守饒益有情戒,其實這個在他資糧道時他有了那個行菩提心決定要守菩薩戒的時候他就應該要很清楚、不是到2地這邊才很清楚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饒益有情應該要怎麼守,重點就不在這!
重點是~~因為要修治,我認為米滂仁波切的
《慧光集51應該是彌勒菩薩原本的用意,比方他第一條叫做~遠離惡戒與自利作意所有的垢染,並嚴格護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三戒。這個已經非常清楚告訴你該怎麼做、絕對要守持清淨3聚戒,可課文這邊只歸類在利益有情,我就感覺並不是不行但又覺重點並不是在強調這個。總之戒一定要守,但若到這地方才來研究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似乎太晚了,在守菩薩戒時就應該都知道了。若到2地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守清淨,就感覺不是這樣,因為若前面你都沒搞清楚饒益有情戒的原則的話,那你在資糧道、加行道就大有問題了,因為現在已經到了2地。
饒益有情戒要守的時候有9個重點要觀察,這資料網路上應該很容易找到,可以藉這機會去了解一下,但以我的認知在《現觀莊嚴論》裡的重點不是這個。《現觀莊嚴論》的重點就是在2地的時候,強調這是彌勒教的一共有這8種修治,那這個修治最後就是造成他得到2地的地資糧,那這個真的是難以通達。為什麼難以通達?因為這個東西一定會跟所謂的對治資糧搭配,因為一定會有入定位、出定位,入定位基本上應該是沒有不一樣,到了出定位不管是斷或證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守菩薩戒的發行菩提心時就應該知道這些持戒的原則及重點

饒益有情戒要守的時候有9個重點要觀察

2-3、对境的特征:通过对有利于自己者感恩图报、对加害者尽可能安忍的途径来利益他们。
23個,哦巴活佛歸類在對境的特徵,通過對有利於自己者感恩圖報、對加害者盡可能安忍的途徑來利益他們;我認為這是守戒基本的原則。那米滂仁波切就很清楚講~~回報他眾之恩德,這是根據頌詞中有報恩這2個字,強調在2地時修治的一個重點,並不是說你該去做什麼~~對你好的你要報恩、對你不好的你要安忍,在這不是教你怎麼做而是強調你在這一地裡面修治的重點,這是有點差別的。

首先,对于己有恩的父母、老师等对境,要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现在有些佛教徒自以为境界很高——觉得一切都无利无害而漠不关心,这相当不好。此处讲二地菩萨都有报恩之心,更何况凡夫人呢?不可能超越二地菩萨吧?

说到报恩,也不是要求你一定实际去付出多少,但起码心里要对恩人有一种感激之情。如果连这点心念都没有,从世间公理上也说不过去。前几天,学院一位法师讲:有一个大学生交不起学费,而且家里欠了很多债。这位法师帮他家里还了一些借款,又供给他读书的钱,前后总共花了两万多。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个大学生还经常给这位法师打个电话,但毕业后就销声匿迹了。过了三年,才发现他在某个地方已经找到工作了,但是他见到这位法师就好像不认识一样,理都不理。现在的教育也确实不太教导感恩、报恩,因此大家得了别人的恩惠也都觉得无所谓,这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
堪布是根據哦巴活佛的來解釋~~對你有恩的你要報恩,其實不是到2地這裡才知道有恩要報恩,早就知道了,只是在這裡一定要做得很徹底很圓滿。

其次,对于危害自己的人,一定要修安忍。虽然安忍度是三地时圆满,但二地菩萨在被人加害时,也是尽量帮助和饶益对方,而非以牙还牙。
哦巴活佛是說對加害你的你要安忍,米滂仁波切這邊根據頌詞來的~~安忍他眾之怨害,並斷棄損害眾生之心。這頌詞就是2地的修治,一個頌有4句,這4句拆開後就是8種修治,重點就在這~~2地出定以後在修治上面要注重這8件事,也就是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所說在2地時修治的重點。
難就難在我們也沒辦法解釋~~為什麼2地這幾個是重點,因為醬子做一定會涉及到他的入定位對治資糧、跟他入定位得到的智慧有關,所以他一出定一定是這類的修治。再來,難的是為什麼做這個可以斷修道位裡面的煩惱?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為什麼?這個我們沒有辦法解出來,那在修行人自己知不知道為什麼我不知道,但是彌勒菩薩、米滂仁波切他們一定知道為什麼要醬子做,因為醬子做你就會得到2地的斷跟2地的證,重點在這裡。

4、行为的特征:极其欢喜的利益有情。二地菩萨在利益他众时,会发自内心地生起欢喜。有些道友发心时也是非常欢喜,对自己的事就没什么热情,这也是一种类似菩萨的行为。
4是歸為饒益有情的行為,就極其歡喜的利益有情。米滂仁波切這邊~~對將眾生安置於三乘,極其歡喜並無有後悔之意。
其實,哦巴活佛就是想要把每一地修治跟該地對應的智度連在一起,米滂仁波切沒做醬子一個連結,這是哦巴活佛他個人的心得或是讓他人便於記憶等等都無可厚非,可我認為要避免的就是~~你看看米滂仁波切列出的這8條應該是根據彌勒菩薩所講的,醬子做的目的就是你會得到2地的地資糧,重點在這裡。假如你過度去連結只是單純配合持戒圓滿也未嘗不可,因為很明顯的都會有一點跟持戒有關係,可是是不是這一部分就是饒益有情戒、這一部分就是善法戒,似乎也沒必要分到這麼細,因為這個是對整個戒,他做這個動作並不是只有饒益有情這一部分而已。老實講,做第4這個動作時基本上應該有嚴守根本戒裡的東西,對眾生那個愛心是非常強烈的。

5、意乐的特征:对有情怀有大慈大悲心。二地菩萨的意乐是希望可怜众生早日离苦得乐,想到众生的痛苦就会不禁流泪,这是悲心的表现。
米滂仁波切這邊~~對所有有情深懷大悲與慈憫之心,就強調你要有大悲心。哦巴活佛認為這個可以連上饒益有情戒,可是,憑良心講,你假如認為這跟所有的戒都有關係也可以;或者是在2地你在修治的時候,你大慈大悲心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這裡講的都2266因確實是不容易,若完全單純照哦巴活佛的講也就不至於醬子2266的,一方面我也沒辦法給各位正確的答案,也有很多是我讀過的感想拿出來分享、也是拋磚引玉。

今天我们开会研讨,有的道友在谈到现在的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时说:一想到很多加工厂生产的饮料、奶粉等都不符合标准,而自己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心里就很痛苦,觉得这些受害的众生特别可怜。这也是大悲心的一种标志。

以上就是第二地菩萨饶益有情戒所摄的五种修治。

辰二、严禁恶行戒:
    承事敬师闻。
這裡就進入嚴禁惡行戒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律儀戒是根本戒,但不是菩薩戒的根本戒,因為菩薩戒一定要依靠一個律儀戒,比方是別解脫戒、或者是5戒一定要根據這個。這很明顯的應該在比丘的別解脫戒裡有,就說絕對不能夠不恭敬師長;米滂仁波切第6~~對值得尊敬的親教師等等以放下我慢的態度來恭敬承事,千萬不要以為有很多親教師一部分值得尊敬一部分不值得尊敬,我認為不是醬子,因為他們一開始在決定認誰做上師前是觀察過的,決定以後就不會變,所以在他的上師裡面不會有分尊敬、不尊敬的,其實這只是翻譯,他意思也不是這樣,這最簡單就是在2地菩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對師長的恭敬承事,這是2地菩薩要修治的一部分。

6、增上缘的特征:通过承事来恭敬亲教师、轨范师等上师。所谓严禁恶行戒,就是严格禁止造作恶业的戒。二地菩萨为了禁止恶业,也需要恭敬承事上师,在上师面前听受佛法。
哦巴活佛分類分得很細,除此又在前面加上一些註解相信是為了幫助記憶,這裡用增上緣的角度。

现在有些人好像听几堂课就起厌倦心,等听完一部论典时,对上师就没有信心了,再也不听课了,这是特别不好的一种现象。

凡夫人如果没有长期接受善知识的指点,很容易变质。按理来讲,二地菩萨不会有这种问题,但仍然要把承事上师立为他的一种修治。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说明,依止亲教师和轨范师对增上清净戒律的重要性。

7、学处的特征:对上师所说法义,要如理如实谛听,这就是守护一切学处的严禁恶行戒。
用學處的角度時,對上師所說的要如理諦聽,守護學處嚴禁惡行。米滂仁波切這邊也一樣,恭敬上師善知識、聽聞佛法並隨學行持。那現在要講2點,比方,哦巴活佛的教法就完全把2地的修治跟持戒圓滿連在一起,所以他會用醬子的方式做科判並解說,當然堪布就是根據他的做解釋。可你若用米滂仁波切的解釋就知他沒有做那種強調,可是他強調一個~~2地的時候要對師長非常的恭敬承事,那是不是因為在2地的時候對師長非常恭敬承事就因為這事跟戒條有關,是可以醬子講;但另外一點,大乘來講更不要講密宗了,對上師是非常重要的,他們認為沒有上師你成不了佛,是這個角度,所以按照這個角度來講也不一定就是跟守戒有關係。那我並不是說跟守戒沒有關係,我的意思是~不是一定要去連那個智度,醬比較要想的就是~我們不太懂原理,但是要記住因為彌勒菩薩是醬子跟你講的~~你到了2地,你在出定的時候你的修治裡面要做的一些什麼事,至於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當然喀什米爾大班智達也有講:這一地的修治會對應你這一地的智度能夠圓滿,可是,並不是只有醬子的一件事而已,因為這裡涉及到他的斷跟證,證是證到2地的階位、斷是能夠斷修道上面修所斷的俱生煩惱障跟俱生的所知障,醬子做為什麼就可以斷那些,這我也不知道。可重點就是有一天你修到那裡的時候,你一定要回頭來了解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其實《現觀莊嚴論》這是給修行的人看的,現在是講遍智裡面詳細的內容,若你今天已經登地了,你這個地資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在每一地的時候你要做什麼事,這些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都有很清楚的開示。那這些就算今天完全沒辦法解釋、你也忘掉了,可是你心中會留下一個印象,等有一天你修到這地方你一定要看《現觀莊嚴論》,他告訴你修到這裡的時候你注意什麼、要怎麼做。

承事上师不是天天在上师身边给上师端茶倒水或者按摩等等,真正的承事是法供养上师,这是所有供养中最殊胜的。所谓的依止上师是不是天天看着上师笑呢?不是,上师也许笑一下,也许哭一下,但这个不一定对你有利,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上师面前听受佛法。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二十年前在听法,现在也是如此,这种精神很好。我自己也认为,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了近二十年的佛法。如果说我这一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那就是从依止上师起到上师示现圆寂的那一天为止,我除了外出传法以外,从未断过任何传承。

要守持菩萨戒,也应该先在善知识面前如理如法地听闻学处,之后才知道如何取舍。如果真要学习佛法,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即使一生中有再多违缘,但只要依止了善知识,也都无怨无悔。贝若扎纳阿难尊者乘愿再来。根据莲师授记建议,法王赤松德赞将贝若扎那带到桑耶寺,并培训为译师。是藏族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佛教大译师之一传记中讲,国王身边有一些奸臣挑拨离间,想要杀害大师。国王虽想尽办法,最后也只有把贝若扎纳流放到甲摩擦瓦绒地方。贝若扎纳临走前专门唱了一首道歌,大意为:我在印度依止了二十五位班智达,令每一位上师都心生欢喜,他们欢喜我便心满意足了。大臣和王妃不高兴也无所谓,我该走就走吧!

有些人受戒之后不学戒,再过两三年一学才知道自己的戒早就破完了,此时悔之晚矣。所以受戒之后应该马上学戒,在上师指导下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否则是无法断除恶行的。

辰三、摄集善法戒:
    第八勤施等。
第八勤施等,這裡為什麼會relay善法戒,因為善法戒就是6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所以即使是你在持戒這邊仍是牽涉到6度,你看,米滂仁波切~~第八種修治,是以欣悅之心而精勤修習布施等六波羅蜜多。所以這裡強調的是修6度,當然修6度也可以解釋成要攝持善法戒,可不醬子看也不會錯,因他一定要去連結所以會醬子強調。你要去想彌勒菩薩在這裡為什麼要講這個?他就說你在2地的時候你對奉行6度是要有精進、精進的修6度不能荒廢安逸。

8、精进奉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所包括的一切善法。

二地菩萨对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摄的一切善法都会行持。现在有些人看了一两张光碟、依止了一两位上师后就特别傲慢,什么都不愿意学了,我认识的人里面就有这样的。首先声明,我对于他们依止其他上师没有任何嫉妒心,只是就事论事——如果你的上师已经给你传法了,那你不用听课也是可以的;可既然上师并没有给你传法,你还志得意满地不肯接受任何知识,那所谓的佛教徒也就变成了一种名不副实的形象而已,很可惜的!人身是很难得到的,即便得到,佛法也难以值遇。现在既然有机缘遇到佛法,为什么不多学一点?多学一点只会对自己有利,而不会损失什么。并不是说你学了佛法,你的上师就会有很大名声、很多收入;作为一个真正的上师来讲,早就已经把名声、收入、地位、钱财看破了,他肯定不会追求这些,他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每一个人得到佛法的真理。

由于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很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在城市里面学佛。不过城市里面散乱的因素实在太多,人们整天关心的就是某某明星长得怎么样,她唱什么歌,某某演员怎么样,谁篮球打得好,谁排球打得好……我昨天一提到“法海你不懂爱”,所有人都“心开意解”,欢喜得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家肯定对这方面很有兴趣。晚上我躺在床上一直在想:是不是讲考班的年轻人都很精通这些呢?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学院的?娱乐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核心话题,人们特别关注的就是演员、明星等,而对很多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无人问津。包括藏族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都是如此,我跟他们提起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藏地大德,他们都没什么感觉;而一说起一些明星,他们都很专注。所以很多人的价值观确实需要调整。

以上讲完了第二地菩萨的修治。其实这里也可以加上一地修治后面的那句话——“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因为每一地的修治只有以三轮体空来摄持,才算得上真正的修治。
上面這些內容沒有特別high-light就是我覺得大家可以自行看過就知道堪布的意思。
***入定位斷修所斷俱生煩惱,靠出定位的修治將得到的功德、智慧顯現***

其實,我覺得今天共修我在這邊能夠幫助各位的東西非常有限,因為,第一個,哦巴活佛是偏醬子講((完全連結6)),而米滂仁波切沒有真正用醬子的一個講法,那我也沒辦法解釋就是哦巴活佛為什麼要偏醬子講法?當然我內心比較認為米滂仁波切是重要的,可是最重要就是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彌勒菩薩強調在2地要做這些事,那當然2地裡要做的這些事一定會跟該地所對應的智度圓滿有關這是無庸置疑的,那是不是就只有這樣呢?我認為應該不是只有這樣,他所做的事情除了能夠讓他的持戒圓滿以外他可以斷很多煩惱,雖然斷很多很具體的修所斷會跟入定位有關,可是也會因為是他在出定修治以後所產生出來就變成很明顯的功德。醬懂我意思?就說,他假如靠入定就能得到醬子的一個很明顯的2地的功德,那他就不需要有出定後的這些修治、因功德他已經有了,所以他不是醬子就有了,然而他只要按醬子修治他絕對能夠得到他在入定位的時候所斷掉的那個煩惱可以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他在2地裡面得到的那個智慧也相對的會很明顯的透過修治顯現出來,不管是斷或者是證都能夠顯現出來。難就難在為什麼要靠做這些修治去顯現出來?那我就不知道了,可一定有關聯的,要不然彌勒菩薩也不會只告訴你2地修治最重要就是這些。那我只是強調哦巴活佛要去relay要去關聯該地所針對的智度圓滿雖然無可厚非,可是這並不是全部,2地不是只有做這些事、應該不止。
入定位斷修所斷俱生煩惱,靠出定位的修治將得到的功德、智慧顯現

難就難在為什麼要靠做這些修治讓功德顯現出來?

寅二(地資糧 p153三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三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三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3地發光地,一樣是要圓滿後得因這跟地資糧有關,一樣也加上福德這2個字。最重要就是斷、證,假如你入定位的時候斷就是無間道、證就是解脫道,可是到了出定以後,這個斷、證就是在他裡面就有很詳細的內容,比方,斷修所斷、斷見所斷,這就是斷上面不一樣,證裡面他證到1地、證到2地,或者每一地有他斷不一樣的2個粗重,這點是在別處學過的~~每一地都有2種粗重斷掉,這是斷;那麼在證上面更不要講了、有各式各樣的證,就是2地或者是每一地的證都不一樣,那針對的智度只不過是其中一種的角度去含攝所有的一切,不過你要記得米滂仁波切講過這就是喀什米爾大班智達特別強調的一點,那到底喀什米爾大班智達是誰就不知道了。
(( 喀什米爾大班智達感覺就是這位?
那洛巴大师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msg/DiscussDetail.aspx?Id=4364

藏传佛教噶举派开祖马尔巴之师,密教之大成就者。又译那诺巴、那若巴。系出名门,十一岁时前往当时佛法重镇喀什米尔求学。西元1032年,被迫与尼古玛(后从事文学创作,作品风格神似于那洛巴)成婚。八年后,彼此同意解除婚约。同年,再度赴喀什米尔。三年后,至布拉哈利(相传马尔巴即于此地接受那洛巴最后的教法,该地后遂成为西藏佛教史上闻名的胜地)。1049年,师至那烂陀寺。在此展开一连串的宗教哲学辩论,师大获全胜,乃被推举为住持北门之大班智达。一日,在读金刚乘典籍时,受夜叉女指示往东方访求金刚乘之成就者,乃于1057年辞去方丈一职,游历多方。经诸多试炼苦行后,始遇谛洛巴,而受其教化,尽承其法。1100年示寂,遗骸奉于尚卡加腻加寺。
师之著作收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者有十四部,其中重要者有《时轮》、《灌顶略说注释》等书。在密教图像中,那洛巴与其师谛洛巴常被并绘于一图中。两者皆现半裸,采自由、舒服的坐姿。二者之区别在于谛洛巴手持生鱼,而那洛巴则无。师曾综集所学而辑成六种法门传世,后世称之为‘那洛六法’。此六法即灵热(拙火)、幻观(幻化身)、梦观、光明(净光)、中有(中阴)、迁识(颇瓦)之六种法门。 jjs20230912
師兄較傾向:喀什米爾大班智達不是指那洛巴尊者一人,而是廣指喀什米爾(地緣)傳承的佛教,就比方今日說:北大、清華學者之見,至於印度白教可不可以代表喀什米爾傳承,末學不知道,但不認為是。 20230920 ))

卯二(分类)分三:一、谛察法忍;二、安受苦忍;三、耐怨害忍。
辰一、谛察法忍:
    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
3地發光地對應智度~~安忍,安忍分成3~1.諦察法忍;2.安受苦忍;3.耐怨害忍,讀《廣論》時~~忍差別分三,① 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擇法忍。
諦察法忍,在《廣論》稱之思擇法忍,比方,就一般讀書很痛苦可你不會害怕。以前這法忍都是放在最後為什麼這裡倒著放?因為他是要配合頌詞而這先出現~~多聞無厭足,無染行法施。法施就是法布施,那我們就邊讀哦巴活佛的再看
米滂仁波切怎麼講的

我们平时讲谛察法忍,是说遇到甚深法时不生恐惧。此处是把谛察法忍分成两个方面:

1、对大乘甚深空性法门广闻博学,无有厌足。现在讲的是第三地菩萨的功德,而很多人连小资粮道都没有得到,听了听《入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觉得已经足够了。凡夫众生真的很可怜。
這裡米滂仁波切是說~在十方諸佛前勤求多聞而無有厭足。理論上一樣但也可以看出不一樣,可能這點我比較堅持,這應該是只有一個法本,因這一定會有一個根據的,到底彌勒菩薩講的原句是什麼,不知道哪裡可以查再對一下,比方,米滂仁波切對3地就只有一句話~一般3地叫做發光地一共有5種修治,接著就把這5種修治列出來,列出來的就不一定是跟安忍有關係,但哦巴活佛則著重在安忍就配合3種的安忍全部連在一起,第一個就分類在諦察法忍上。

前辈大德们所学的论典可谓堆积如山,比起来现在人应当感觉惭愧。像我们这类人,虽然不算什么高僧大德,但以前在诸位上师面前听过的法也不算少。而现在很多人,连一二十部论典都没学过,就已经自我满足了,这实在是很颠倒的想法。

在闻法方面,应该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即使临命终时心也要住在佛法中。我家乡多芒寺的德巴堪布现在八十多岁,还在讲课,前两天刚讲完《窍诀宝藏论》,现在正在讲《现观庄严论》。另一位拉雪堪布已经87岁了,也一直在讲课,而且讲课时还不时引用很多教证。他们现在不用特意去背,因为年轻的时候背过很多,教证顺口就来;对于一般接近九十岁的人来说,这应该是很困难的事。

有些道友人很不错,如果坚持学上六七年应该能达到一定水平,可往往他们听一两年课就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

2、通过为了正法忍受艰难困苦,对他众无有贪财的染污心而进行法布施。菩萨应尽心尽力地将自己所得的法传给有缘众生,在做法布施时不讲条件、不贪财产、无有厌倦,为了传授佛法,再辛苦劳累也无所谓。学院的汉族法师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目前为止我不是很清楚。但藏族这边,确实有不少法王如意宝培养出的法师为了传法不辞劳苦,经常骑摩托车、骑自行车到偏僻地方去。
這裡米滂仁波切是說~以對利養等無有染著之心而行持法布施,並且對大菩提之果位也不存耽執之企盼。也是一樣,所以也有蠻像的。

不过,汉地的习惯跟藏地不同,好像没有人请传法,请打卦、算命的倒是比较多。按理来讲,汉地人口那么多,能经常请法师去讲课是很好的,但可惜在行持善法方面,大家都不喜欢请人帮忙,造恶业反而有请人的传统。如果有人到我这里请求派法师出去讲课,我也会尽量想办法安排,但好像从来没人来要求过。我们学院主动派出去的法师有时候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最初来藏地时一样,根本找不到弟子。这些情况都跟传统和历史有关系,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无论何时,传法者都要做到“无有染污心”。什么是染污心呢?“我这次出去传法,名声应该会有所增长吧?要是有大老板供养我就更好了……”如果是这种心态,还是不要去了。传法意乐不清净,就等于是把佛法当成买卖品了,非常不合理。

辰二、安受苦忍:
    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
3條哦巴活佛就不再是諦察法忍而變成了安受苦忍,頌詞~嚴淨成佛刹,不厭倦眷屬,這句子很明顯,若你不是3地的菩薩你哪來眷屬?眷屬就是他的徒弟,這裡就強調你到了3地的時候對眷屬的邪行、不如法的徒弟都不厭倦,3地的菩薩下面有弟子是很自然的,他的弟子所行所為是否都如法也不一定。

安受苦忍也分两种:

3、以承受痛苦的方式发起严净修成毫无苦楚自己之佛刹的心。
這個翻譯不易讀懂,其實這意思就是利用這個機會你可以修成你將來的佛剎,因為你將來要成佛你有自己的淨土,這叫做~自己的佛剎。那我解讀這意思就說你現在能夠安忍醬子的東西也就會成就你將來自己的剎土,因佛剎本身是沒有痛苦的。
米滂仁波切這邊說~以能作清淨剎土之因的積累資糧,來嚴淨具備能依所依之佛剎。意思是很接近,堪布在講同一件事有時會有不一樣的翻譯,出現這時你兩邊一配合可以幫助你了解他要講什麼,因你要看懂米滂仁波切這邊應該也有點困難~~以能作清淨剎土之因的積累資糧,就是累積資糧就能造成你將來那個剎土是清淨的,那累積什麼樣的資糧也就是你現在能夠安受這個苦忍;你以醬一個原則所以你來嚴淨具備能依所依之佛剎,因為這剎土本身他是一個所依,這是一個沒有痛苦的好的剎土,那他的能依一般就是像你有這種資糧。你具備了這種資糧他就變成是能依,然後就會形成沒有痛苦的剎土的所依。
***你具備了這種資糧~~安受苦忍~~他就變成是能依,然後就會形成沒有痛苦的剎土的所依。就所謂安受苦忍來累積資糧造成你無痛苦的剎土。

第三地菩萨在修行中承受各种痛苦时,便发愿以此令自己将来度化众生的刹土得以清净。以前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就是这样发愿建立极乐世界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严净刹土的能力,但可以发愿先往生极乐世界,圆满一定地道功德后再去度化众生,创造属于自己的清净刹土。
法藏比丘大家應該知道,這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時叫做法藏比丘。

4、能忍受、不厌倦其余不清净刹土眷属邪行之苦。第三地菩萨在摄受眷属的过程中,根本不会对眷属的邪行产生厌倦之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功德。
4點就是講眷屬的邪行,米滂仁波切是這樣說~即使對方以怨報德,在利益他眾方面也能做到不厭倦諸眷屬。一樣的意思只是不一樣的角度在講,當然一個是哦巴活佛寫出來的藏文、一個是米滂仁波切寫出來的藏文,再經過堪布的翻譯,應該是藏文本身就不一樣,因為發覺堪布在翻譯的時候是盡量維持作者原來整個詞句的排列,雖說藏文有藏文的文法、漢文有漢文的文法,可他就盡量照原來藏文的寫法直接用漢文來取代,當然這樣有時會造成漢文是母語的人的困擾,就類似像把動詞放在最後面這種情況。不過像堪布這種翻譯也有它的好處,雖說你讀起來痛苦,可是對一個完全懂這法義的人他就有辦法靠這翻譯去找到原來的意思。若堪布沒有按照原來字句的排列、或者改成用他的口氣在講的時候,萬一他有誤解的時候那後面這個人就沒有辦法知道原作者的原意,因為已經被改成另外翻譯那個人的口氣,口氣還好,萬一那個翻譯的人的了解是錯誤的那你後面就無解了。
這裡是強調為什麼要醬子做~~3地是怎麼樣應付眷屬的邪行?可我認為重點不是在研究這個,這個我們研究不清楚。為什麼3地菩薩在3地修治的時候要做這個事情?我不知道,有一部分可能可以r
elay到跟他要讓該地的智度圓滿有關,其他我們也沒辦法了解,因為我們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經驗。這個是菩薩的眷屬,而且是3地的菩薩,那像我讀過的說像龍樹只有初地,可能也有不一樣的講法,所以這個3地其實是相當高了。至於他的眷屬有邪行,我們是完全我們根本沒有眷屬。

发菩提心、行持弘法利生时,肯定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此时千万不能退失信心。从历史上来看,舍利子就因为布施时不堪忍众生的恶行,退失了信心。月官论师(阿亚德瓦)也是这样,他路遇一人乞要眼睛,就予以布施,结果那人却把眼睛放在石头上砸碎了。阿亚德瓦很伤心:我的一只眼睛给了他,他不但不用,反而把它毁了,这多可惜啊!这时那个人又想要他另外一只眼睛,阿亚德瓦就拒绝了:“如果你用得上,我可以给你。但你根本不用,所以我不能再给你了。”据说他因此觉得众生很难度化,也退失了信心。

在末法时代度化众生时,更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有的无缘无故诽谤你……这些都是眷属的邪行,尽管难以忍受,但连第三地菩萨都需要安忍,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想要护持眷属、摄受弟子,内心一定要很坚强。有的上师只能暂时传一点法,一旦弟子们开始出问题,就没办法应付而只有中止,经常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以后若要弘扬佛法,应该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内心应有大海般的安忍。大海表面会有一点波纹,但底下是很平静的。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或许在显现上也会时而高兴、时而不悦,但整个心态不会有大的变化。

很多公认的高僧大德对于弟子的邪行都会显现上不高兴,包括上师如意宝也是如此。记得1988年时,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请上师去讲《定解宝灯论》。动身之前,嘎多堪布对法王说:“你天天跑到汉地去干什么?你如果走了,学院就散了,我也不呆在这里,我准备到曲恰堪布那里去了!”上师显得很不高兴,写了一首道歌,说有些弟子的邪行如何如何(现在收在上师的作品集里)。我们当时看到这些也特别害怕,不过后来一想,尽管嘎多堪布显现上好像有时对上师很不恭敬,但法王还是极为关心他的,也经常跟他开玩笑,所以菩萨虽然也会表现出情绪的波动,但那都是调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其内心实际上始终像大海一样稳定。
這邊講法王的經驗,類似眷屬不圓滿不好的時候,法王怎麼安忍這些事情。

如果不发心就另当别论,但凡想做一点事情,就一定要能安忍眷属的邪行。

上次我去美国讲课,找了三个人做翻译。第一个好像翻译得太广了;第二个翻译得又有点太略;第三个的翻译不是很灵活,有些意思没译出来,听众听不懂,整理字幕的人也听不懂。所以要想遇到的任何人都适合自己的心态,这是办不到的——在极乐世界或许可以,但在娑婆世界不太可能。因此,大家应该以一颗坚忍的心来面对一切,心上圆满事情也就圆满了。

為什麼剛剛一開始的時候會用相當長的篇幅再講一遍難以通達之理,這個後面主要就是強調一個入定(對治)跟一個出定(修治)之間,理論上所有的入定是一樣,為什麼出定就會變成各式各樣的,而且彌勒菩薩也強調每一地的修治不一樣,等等。難以通達之理,第一個就是入定(對治)跟出定(修治)之間的關聯性,還有就是出定以後為什麼要做這幾件事(修治)?為什麼彌勒菩薩特別標出來要這樣做?這是很難懂!至於要怎麼做,彌勒菩薩講的這句話也只是一個指導,下面就會牽涉到很多細節,這些細節我覺得也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為什麼?因為我們離這還有一大段距離,我們現在可能要了解的是資糧道上面要怎麼做的細節,我們現在是在小資糧道還是中資量道還是在大資量道,這裡面都會涉及到應該做什麼,做什麼這裡面就有很多細節。那我們連加行位都還不到,若把所有的時間投置在研究這句話應該做什麼,一方面沒有行家的指導也許會錯誤,假如米滂仁波切把他標出來說這個裡面應該做什麼、心得是什麼,也許你看過以後會對你有用,假如沒有那其他的那些講講的你不能把他當真說彌勒菩薩原意就是如此要醬子做,一定要以大德為準這是非常重要的。

辰三、耐怨害忍:
    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
有慚有愧,51心所理的中隨煩惱,就是任何一個不善法絕對有中隨煩惱在裡面,為什麼?因為你一定是不慚不愧才會去做這件事。
有慚有愧~中隨煩惱

5、对于作害能够忍耐,有惭有愧而安忍。
米滂仁波切這邊是說~~以觀待自身的有慚,以及觀待他眾的有愧,而不具聲緣之作意。這裡解釋了慚跟愧的定義,又特別強調針對聲聞的作意,這個就稍微不一樣了。可這我也不懂哦巴活佛是根據什麼把他列在這下面?是他在別處有所憑?因米滂仁波切這邊強調的是不具聲聞的作意,就說你還有聲聞的作意你就不是大乘你要很慚愧了;若你有聲聞的作意你還不慚愧的話那就很嚴重了,我認為重點是在這裡。

观待自心而对所造恶业感到羞耻为惭,观待他人而生起羞耻心为愧。有惭有愧是善心所,无惭无愧是随烦恼心所。
這裡主要強調慚愧是善心所、無慚無愧是中隨煩惱。

现在世间无惭无愧的人特别多,这是很不好的现象。修行人要有惭愧心,这是修安忍的基础。如果无惭无愧,其他功德就更谈不上了。
這當然,只要一做壞事一定是不慚不愧。

以上所讲的五种法,实际上都是无有耽著的本性,以这种不可得的方式来行持,就是第三地的五种修治。
五種無著性,其實是攝義,攝義什麼?理論上,後面這5個字~五種無著性應該再列一個科判,這是攝義。就是講前面這5種修治法,實際上都是無有耽著的本性,以這種不可得的方式來行持,就是第三地的五種修治。以哦巴活佛過去的分類方法理論上這邊應該單獨再列一科、他沒有列,因為這絕對不是說有慚有愧是無著性的、而是前面5種修治。

這裡真是很困難,這部分我是沒有辦法拋轉引玉再用我自己所理解的跟各位分享,但也沒關係,因為,就像我講的,對我來講~我讀到這裡我的重點是記得,最記得的就是這個地方他提到別說難以通達之理,***什麼東西是難以通達之理?就是入定位、出定位這2個之間為什麼一定要有關聯?然後,就是彌勒菩薩的指導~在出定位裡面每一地有不一樣的修治,那這個修治會造成他在入定位裡面的斷跟證都顯出來,而且顯得是非常清楚,斷掉什麼、證得什麼都非常清楚,然後就越來越接近成佛。對我來講最重要是這個,以前並沒很強烈的學到這個概念,以前就只覺得無間道、解脫道那一地就解決了,向來沒去想過這個無間道、解脫道後面還要去連所謂的地資糧,也就是他講的出定位的修治、或是所謂的後得位福德。後得位福德,哦巴活佛是用這個字,這就是每一地的資糧修行裡面的地資糧。

寅三(地資糧p154四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四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四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接著講第四地,他都是用後得福德、然後斷證,他的本體是什麼?基本上就是能夠圓滿4地的後得修治、他是把這個當作福德,為什麼?因為入定基本上扯不到福德,入定本身都是智慧、因為是瑜伽現量。

卯二(分类)一、披甲精进;二、摄善精进;三、利他精进。
四地,智度是精進,這裡分成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他精進。以前讀《廣論》時精進一樣也分做~~擐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3種;當然精進也是可以分成不一樣重點的精進。
辰一、披甲精进:
    住林少欲足,杜多12頭陀行正律仪。

披甲精进有四种法:

1、静处披甲:安住林间等寂静地方。
四地菩萨对于寂静地方有特殊的欢喜心,除了度化众生等特殊情况以外,他特别愿意住在森林、山崖等寂静处。既然连第四地菩萨都需要依止静处,那么凡夫人也不要说大话“我在城市里和在寂静地没有什么差别。”这种人到了城市,慢慢就会发现,环境对自己的身心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我自己一到城市里面就感觉不舒服,善心提不起来,回到学院就感觉很舒服。
第一個是安住在林間,以前也讀過這種。米滂仁波切也是這個意思。

2、资具鲜少之披甲:第四地菩萨对于资具欲望很少。
现在社会上的人欲望越来越大。听说有个人仅仅鞋子就有两千七百双;另有些人热衷于买房,一栋不够要两栋,在中国买还不行,还要去别的国家买……其实人生很短暂,这么多东西根本享受不完,应该拿出来与他人共享。
2個對於資具欲望很淡,不會要吃好的穿好的。米滂仁波切也一樣的意思。

3、知足披甲:尽管得到微量菲薄之物内心也知足。
要维持我们这个有漏的臭皮囊,不吃不穿是不行的,但吃穿都没必要太过挑剔,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可以了。有一种满足心是很重要的。
在米滂仁波切那邊是指你的眷屬給你的任何供養你都心滿意足。

4、举止严禁之披甲:以十二头陀行功德真实防护相续。
十二头陀行是小乘戒律里面非常清苦的一种行为,包括:住处方面六种——阿兰若处坐、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意坐、常坐不卧;衣服方面两种——但三衣、粪扫衣;食物方面四种——常乞食、日中一食、一坐食、节量食。第四地菩萨对物质没有过多要求,所以也乐于这样行持。真正的十二头陀行,可能现在出家人都做不到,在家人就更不用说了。不过,那天我们去郊游时,我看到有些道友很喜欢在河边坐禅,这大概也是前世的习气。
最後第4種很清楚是12頭陀行,這叫杜多,以前讀過可能你忘了,現就把這4種當作披甲精進。米滂仁波切那邊也一樣的意思。
12頭陀行,裡面是有內容的,堪布有列出來你就知道這是做什麼,雖說我們不是小乘也不是比丘不用去做這個,但在youtube上你可以看到遼寧海城大悲寺僧團、遼寧海城大悲寺下院的道源寺尼僧托缽行腳的紀錄片,看了真的是深受感動。

延伸閱讀:感人紀錄片《古道清涼》
          戒律嚴淨的讓人讚嘆
這裡列出來住的是阿蘭若、墓地、樹下、露天等等,阿蘭若就是靜的意思,衣服方面就三衣,就說僧眾只有3類的衣服,食物則是常乞食、日中一食等等。在《古道清涼》的影片中有一點很明顯~就不接受任何金錢的供養,他們嚴持金錢戒,這點真是令人心生感佩!再來,托缽乞來的食物最後是集中混合後再分配,寓意共甘苦、眾生平等。
(( 三衣指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總名袈裟。袈裟是壞色、不正色、染色之意。
三衣各有其用途與含意:
1、僧伽梨:又稱大衣、祖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入王宮聚落衣等,為外出及其他莊嚴儀式時穿著,如入王宮、聚落、乞食及陞座說法、降伏外道時所著,以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所縫製而成,又稱九條衣。
2、郁多羅僧:又稱七條衣、上衣、中價衣、入眾衣等,為禮誦、聽講、布薩時所穿著,用七條布縫製而成。
3、安陀會:又稱五條衣、內衣、中宿衣,為日常生活及就寢時所穿,用五條布製成。
三衣的製作方法,首先把布割截成一塊塊縫製而成。此源於一日佛陀見一畦畦的稻田,便對阿難說: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後乃依此做衣相。製作三衣時,把割截下來的布片縫成田字形,稱為福田衣,表可供善信種福之意。由於經過割截縫製而成,故又稱割截衣,具有三種功用:①杜防法衣他用;②使僧尼捨離對衣服的貪慾;③避免他人盜取。
「三衣」的用處:「五衣」是平常起臥時用的。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習俗與氣候的關係,三衣只在法會佛事時穿著,平時則穿長衫。僧尼們在工作時,都穿著簡易僧裝,並未著用「五衣」。「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大衣」是說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
原文:
http://www.fodizi.tw/qt/qita/18946.html   jjs20230918))

辰二、摄善精进:
    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5、锲而不舍摄集所取的一切善法学处。
凡夫人有些对戒律没兴趣,有些对禅定没兴趣,有些对智慧没兴趣。第四地菩萨不是这样,三学所摄的一切善法都是他要行持的,任何一个学处都不会舍弃。
跟米滂仁波切的意思差不多~從不共角度而言,包括不畏懼深寂離戲之法,縱遇命難也不棄捨戒律[等諸]學處並不執著於相

6、诃厌、断除色声香味触等世间欲乐。
凡夫人对欲妙很感兴趣,诸如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而对于学习《现观庄严论》空性、大悲方面的甚深境界不一定有意乐,甚至一听课就打瞌睡。而菩萨不是这样,世间的欲妙在他看来如梦幻、彩虹一般,无有丝毫可贪之处,因此他不会在这上面耗费精力,而是会非常好乐于寻找万物的真相。
米滂仁波切的意思也差不多~在觀察到諸欲樂的過患之後,對其加以呵斥[並深生厭離]。看這又有點跟持戒有關連,所以重點就在你知道每一地有他相對應的智度,為了要讓這個智度圓滿而會有一點關聯也是有的。

有些人虽然不是四地菩萨,但由于前世修行的原因,即生对世间欲妙也没有很大兴趣,对恶法自然心生厌恶,对善法自然心生欢喜。我认识的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是这样。

辰三、利他精进:
    寂灭舍众物,不怯无顾恋。

利他精进有四法:

7、究竟利他:将众生安置于寂灭果位。
所谓的“灭”并不是把地球等毁灭之义,而是指一种熄灭所有烦恼、痛苦的永久快乐。
米滂仁波切意思一樣~將所調諸眾安置於相應的涅槃寂滅之果。

8、暂时利他: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财物施舍给众生。
可以说,财布施是暂时的利他,法布施是永久的利他。
米滂仁波切意思一樣~因不執於身等諸相,而施捨所擁有的一切【眾】物品。

9、如是成办他利心不怯懦。
在行持暂时、究竟利他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违缘、痛苦,但是不能怯懦,该争取的一定要争取。我发心出家时,当时我的亲戚里,支持的有两个人,不支持的有十八个人。如果我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可能就没办法出家了。所以说,我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学习大乘佛教,就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修行很难成功。
米滂仁波切意思類似~在修持善法方面,內心既不畏縮昏沉【沒】,同時也無有耽執。

10、全然不顾成办自利之事。
菩萨在利他时完全是无私地奉献,丝毫不顾及自己。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发心时一向把自己的身体以及其他利益置之度外。其实,就像《中观四百论》里所讲的一样,为了解脱还是需要保护身体,而对于修持菩提道无义的事情,则应尽量不去在意。
米滂仁波切意思不太一樣~於一切事物都無有著相之顧戀。這是屬於空性方面的、無相,這邊是不會去成辦自利之事,這裡面就稍微不一樣,可也不清楚哦巴活佛是根據什麼寫的,但想他也不至於沒有憑據,那這我也沒辦法給各位答案,那以我的認知我會比較相信米滂仁波切的說法。
那這一部分就等有一天你到了這個程度時,你到底要修治什麼就知道在
《現觀莊嚴論》裡有講過

寅四(地資糧五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五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五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5地,極難勝地,這一地對應的智度就是靜慮。

卯二(分类):一、静虑之分支法;二、静虑之本体法。
辰一(静虑之分支法)分二:一、身远离愦闹;二、心远离分别。
巳一、身远离愦闹:
    亲识及悭家,成为猥杂处。

第五难胜地分十种法,这一段颂词后面说“远离此十事”,意思是这十种法都是要远离的,因此五地的修治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讲的。

1、断绝贪恋的根源——与在家出家等亲方密切交往。
无论在家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非常多的麻烦。是不是说五地菩萨还会有亲朋好友阻碍其出家修行呢?不是的,这种障碍在第一地就已经断了,这里是指以功德增上的方式完全断绝亲友的干扰。
親方,親友的意思,是要斷絕親友的交往,那米滂仁波切意思不太一樣~不因貪圖利養而出家,不與在家人過分親密熟識。這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樣解釋,為什麼會有醬子一個分野,說完全不一樣也不是,但解釋方法是不太一樣。

2、断除嗔恨的根源——将信士、施主家执为我所而难以割舍以至于嗔恨反方。
如果将某一家执为自己的施主,就容易对其怨敌产生嗔恨,或者因为他们供养他人而生起诤论。这些嗔恨都来源于对施主的执著,五地菩萨已经断除对这些的执著。
因為對施主的執著而起嗔恨,另外,米滂仁波切意思也不完全一樣~捨棄因羨慕他人財物而留戀【慳】在家施主的行為。反正這個地方我完全沒辦法解釋,至於你完全要採用哦巴活佛說法也行,這裡我們初學者有一個概念就可以了。假如你要用米滂仁波切的說法你就一定要看再對比一下2邊所講的。

3、远离散乱的众人相互聚集成为繁杂愦闹之处。
比如闹市、歌舞厅等场合,菩萨都需要远离。
這就很接近,幾乎講的是同樣一件事。米滂仁波切的說法~對於人群雜亂繁多【猥雜】之城市的外放逸,以及聲緣作意的內放逸等等,能夠放棄樂住[彼等的心念]

以上是禅定的分支,身体首先要远离的三种。

既然五地菩萨也需要远离亲友、敌人、故乡以及喧闹的城镇等地,那么普通修行人就更不必说了。有些修行人总以为自己不会出问题,刚刚出家就想回家,劝他留在这里好好闻思,他说:“我回去听课跟呆在学院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在电脑上看得更清楚!”可是没过几天,电脑上就看不到他了,后来听说守戒遇到了违缘,最后已经无可救药了。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眷属和周围环境对凡夫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巳二、心远离分别:
    自赞及毁他。
這個自讚毀他就……因這5地智度是靜慮,而自讚毀他就是菩薩戒的根本戒之一,為什麼這裡會叫心遠離分別?

赞叹和诋毁本身是从语言上面讲的,但这里是指菩萨从心上断离了赞叹和诋毁的分别念。
讚歎和詆毀是2件事,但自讚毀他又更具體了,自讚毀他非常清楚的菩薩根本戒,是他勝罪的第一條。

4断除希求自我赞扬的分别念。
很多凡夫人一开口就是夸赞自己的话——一会儿说自己长得好、一会儿说自己口才好、一会儿又说家里如何如何。五地菩萨绝对不会这样。
所以你看這地是在講靜慮,但是這裡所提出來~斷除希求自我讚揚的分別念,但好像並沒有牽涉到菩薩戒的第一條,就他分開了,就說讚揚自己、第2個毀謗他人,也不像是要強調他勝罪、菩薩戒裡面的讚自毀他。那米滂仁波切的說法一樣~不讚頌自己的功德。

5、断除想诋毁他人的分别念。
凡夫人经常会无视别人的功德、专挑别人的过失,于是就产生诽谤他人的心态,这也是我们平时修行要避免的。
米滂仁波切的說法~杜絕以言說過失的方式詆毀他眾。

辰二(静虑之本体法)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善逝喜静虑;三、义分别静虑。
巳一、凡夫行静虑:

色界四禅以及四无色界的禅定为凡夫行静虑。

    十不善业道。

6、断除十种不善业道的寂止等持。
本来第一地菩萨就已经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遍计种子,不可能行持十不善业了。但这里就如前面所说,是指五地菩萨以胜进道功德增上的方式具足此种功德。我们现在也在断除十不善业,这会成为将来获得五地修治的一种因缘。
10不善業要全部斷除,米滂仁波切的說法一樣~以“殺生等十不善業道既然可以阻礙投生善趣,那麼對解脫的障礙就更不用說”的觀察方式,來了知十不善業的過失。所以這到底是在講持戒還是在講靜慮,其實要有個理解~並不是到了5地再來做這些事,我認為應該是他到了5地這個部分是圓滿,而不是強調他到了5地才來做這些事,絕對不是醬子。

巳二、善逝喜静虑:
    骄慢与颠倒。
哦巴活佛的分法,我們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特別要把這幾個頌詞醬子分開?這面這個頌詞指的是善逝喜靜慮,佛的喜靜慮,若他沒特別解釋我們沒辦法理解這有什麼關聯,而堪布也沒在這上面做解釋。

7、断除骄傲自满的心态。
為什麼斷除驕傲自滿的心態?那米滂仁波切的說法一樣~遠離因自恃多聞與持戒等等而驕舉輕慢,並且不尊重他人的作法。米滂仁波切很清楚的講為什麼在驕慢,可為什麼醬一個東西會關聯到善逝的喜靜慮,沒有任何人做解釋,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這是彌勒菩薩教導第5地的10種修治之一。

8断除常乐我净颠倒见地的胜观等持。如同刚才所讲的,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在一地时就会断除,而五地是以更细致的方式清净其习气。
哦巴活佛是說~斷除常樂我淨顛倒見地的勝觀等持。這種寫法很清楚的就是出世間等持,你能夠斷除常樂我淨的顛倒,這就是真正出世間的等持。米滂仁波切的說法~無有善惡取捨的顛倒或實執顛倒。看來又不像是百分之百的一樣,雖然也有關聯,他是說你沒有分善惡取捨,沒有分善惡取捨,有相似的含意在裡面。

为什么说是诸佛欢喜的静虑呢?因为断除了我慢,断除了颠倒心,就能通达万法的本性,这是令诸佛欢喜的事情。这是从智慧方面讲的。
為什麼這裡要叫做善逝的靜慮、下面又叫做義分別靜慮,那米滂仁波切沒有醬子分。終於看到堪布在這解釋了為什麼會叫做善逝喜靜慮。

巳三、义分别静虑:
    恶慧忍烦恼,远离此十事,
    证得第五地。

9、断除邪见等恶慧的劣见。
“恶慧”指的是邪见。从粗大方面来讲,邪见指的是认为因果、轮回不存在的见解;从细微方面来讲,凡是不符合事物真相的颠倒见都是邪见。五地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了此等劣见。
9種是沒有邪見惡慧,米滂仁波切的說法一樣~無有邪見等惡慧。哦巴活佛要解釋應該可以解釋,就不知道為什麼不解釋,堪布也沒特別解釋為什麼做醬子的劃分。
這邊講,“惡慧”指的是邪見。這個邪見在初地時應該是有部分的邪見已經斷了,就遍計那一部分的邪見已經斷了,俱生的未斷,現在5地,到8地這些就絕對沒有了。這裡我都講的2266的、沒辦法!這到底指的是……見本身,應該也有所知障、也有煩惱障,那這邊搞不清楚就講不了太快。

10、断除忍受贪心等烦恼的障碍——义分别等持。
凡夫人经常会忍受烦恼,相续中生起贪嗔痴或者傲慢、嫉妒等根本烦恼或随烦恼,都忍着它,任由它随意发展,就像有些不会管孩子的家长一样,无论孩子怎么调皮,也不去管教。但菩萨对烦恼是不会容忍的,烦恼一生起就当下断除它。正如《入菩萨行论》所云:“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这也是因为菩萨确实有根除烦恼的能力,而凡夫人与烦恼的战斗则是负多胜少。
斷除忍受貪心等煩惱的障礙——這叫義分別等持。米滂仁波切的說法~無有閒散並隨順於諸等煩惱的放縱【忍】。

如前所述,远离了这十种所断,就能证得第五地菩萨的十种修治。单纯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获得第五地之前,菩萨连十不善业、常乐我净的颠倒见、邪见等还没有断除。但实际上应该按照哦巴活佛之前的观点解释为:这些修治未得五地时也可获得,而得到五地后功德更为增长。

PS
@
師兄:抱歉!現我人在美國不知怎會線路不穩,以致中間不時會有雜音很大。其實今天最重要的是在一開始半個多小時的別說難以通達之理,我所注重的重點在這裡。那後面這些老實講我自己也很不滿意,因太多地方我沒有辦法解釋,就說為什麼哦巴活佛要醬子講,為什麼哦巴活佛要做醬子一個分類,若有人知道請不吝分享,我是非常感謝!比方說什麼叫義分別等持、什麼叫善逝喜靜慮,那凡夫的我們知道凡夫指的就是世間的定、48定,那有沒有人知道哦巴活佛分類上最後那2個的善逝喜靜慮、義分別靜慮指的是什麼?知道的不要不好意思講喔。不知道,我以後去查,查到了再跟各位報告。
((我想堪布有解釋了,都在每一類的最後一段。善逝喜靜慮~~這是從智慧方面講,因為斷除了我慢,斷除了顛倒心,就能通達萬法的本性,這是令諸佛歡喜的事情。義分別靜慮~~十不善業、常樂我淨的顛倒見、邪見等
這些修治未得五地時也可獲得,而得到五地後功德更為增長。))

別說難以通達之理~~地資糧的修治其實並不是只有針對那個智度,特別是米滂仁波切所講的,能夠把入定位裡面的無間道、解脫道所得到的東西在後面出定位全部很明顯的都用比較清楚的方式顯示出來。他講的所有修治的內容其實只有一句話,就說~有一天你修到那裡記得一定要去看《現觀莊嚴論》,彌勒菩薩有強調你現在某地你要注重5種、或者8種、或者10種修治,至於為什麼要做這些修治他都沒有解釋,這個我也根本沒辦法解釋~就為什麼要做這些修治,當然有的可以看出來這種修治會對應他的智度,就是那一地要圓滿的智度有關,可又不完全是,因為整個地資糧並不是只有那個智度而已,而裡面得到的各式各樣的斷證又相當複雜。像這一部分對我來講也是不容易,你沒完全理解也沒關係因這本就是比較深的地方。但是,千萬不要誤解,就這裡強調不是要教你怎麼去做饒益有情戒,絕對不是強調這個,這個你早就應該知道了;還有不是強調你要去做哪些,為什麼要去做,或者強調說你要懂得怎麼做這些事,其實他們早都知道了要不然他怎麼是地上菩薩呢!這個修治彌勒菩薩只有強調~你在修治的時候,在某一地的時候他修治的方便,裡面講的方便就是方法,這個方便他特別的指出來有的8種、有的10種。

@ L:重新整理一下,每一地的菩薩入定時他都有無間道、解脫道,但並不是只有一次的無間道跟解脫道,因為他幾乎每天入定都會有,那他的一地絕不是在一天就解決掉了。醬子也可以理解在《中觀莊嚴論》提到3個名詞~明顯、增上、圓滿,如果以地的角度來分的話,每一地都有N次的入定出定、有N次無間道跟解脫道,那就表示他會從一剛開始然後逐漸的明顯,逐漸的明顯以後那他的斷跟證逐漸的增上漸漸來到圓滿,然後他這一地的就……
師兄:我不敢用這個話形容,所以,他會說難以通達。剛剛你說無間道會逐漸圓滿,在道理上無間道基本上不會有分別的,怎麼再圓滿呢?前面也有強調這個觀念啊!空性,沒辦法分類,那是借助不同顏色瓶子裡的虛空,借用別的東西來做一個沒有辦法分類的區分。那無間道就是沒辦法分類的。

L:但這裡我一直搞不清楚,所謂的無間道我的理解是~你智慧、煩惱在交戰的時候,那時怎麼能無分別呢?最後來到解脫道的時候,你智慧勝出。
師兄:當然沒辦法分別,要不然他不會叫做現量、他這叫做瑜伽現量。這個我沒有經驗但是用理論可以解釋,我的意思是你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兩個交戰然後勝利了,不是這種;交戰是一種分別、勝利也是一種分別。他是入定,入定的裡面他就體會到了真正的實相,那真正的那個實相就是空性、就是無分別。更難懂的就是解脫道,他是馬上第2瞬間就有分別,可是這個分別又不是出定位的那種分別,所以一般佛學的用語~~無間道是叫做真見道,解脫道叫做相見道,有相。以前也講過,一心真見道、16心相見道,那這是小乘的。所以這個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入定位裡面的東西。
L:所以入定位裡不能用交戰的概念,應該用空中見鳥跡這種概念,空中見鳥跡這種方式就是你去體會到、而不是2個打來打去形象化的這種。
師兄:所謂無間道或者入定是應該是空中見鳥跡這種,出定以後就跟正常人一模一樣,唯一不同是見地,就百丈禪師說的~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屢處。
L:解脫道有入定的基礎,所以這時叫福德,用福德來區別智慧,是嘛?可智慧跟福德也是雙運。
師兄:他們都不做解釋,我也沒辦法,我認為,我猜他用福德這2個字是代表出定。因為入定絕對不是福德,入定絕對是智慧。

L:課本確實有講福德是出定後,那醬子就比較合理。
師兄:可是出定裡面其實也有智慧,只是這個智慧不是無分別的、不是入定的那個。
L:在入定的無間道、解脫道的時候,從1地到2地的時候這有境的智慧有沒有區別?應該有吧!
師兄:他到出定的時候很清楚了,就有。出定很清楚,那入定理論上不敢講有分別,因為那個是無分別根本智,因為只要講有分別他就沒辦法解釋。可也不是因為沒辦法解釋所以他用這種賴皮方式說、不是;他的意思重點就是~所以他會講別說難以通達之理,我一直也在強調這幾個字。這裡面難以通達也是,在出定、入定的時候並沒有辦法區別出不一樣,可是不一樣時間的出定他行為也好或是得到的斷、得到的證很明顯的完全不一樣,這也就是難以通達的地方。

L:若把難以通達用在學空性的時候,就說他已不在分別念的境界,所以,這裡的難以通達就理解為意在言外,除了你本身已經到了那個點的時候,我們現在沒辦法理解尤其是他文字上所表現的意思……
師兄:其實難以通達就是用嘴巴講不清楚,語言沒辦法講清楚。我認為,比方,米滂仁波切,他知道出定位以後斷跟證會有很明顯的分別,那為什麼入定位的時候就沒辦法做這個區別?我認為米滂仁波切觀念不在意在言外,若你硬是要解釋的時候這是一種法爾,這是沒辦法解釋的。重點不是說他了解卻說不出來,我認為他也不了解,所以他們才會用難以通達,可是事實上的顯示就是你到了出定的時候很清楚每一地都不一樣,可是在入定的時候並沒有辦法分是這是2地的入定這是3地的入定。這是我的感覺你參考。因為米滂仁波切會用難以通達這種科判,絕對是有很深的含意在裡面,確實是難以通達,對他來講他也沒辦法具體說出來。為什麼?你了解我的意思。對於資糧修行,米滂仁波切跟哦巴活佛都用難以通達這個科判,這就代表你推到獅子賢、或是解脫軍他們一定也是用難以通達,所以沒有人在這地方敢改。
L:另外,無分別跟無分別慧是不同的,無分別慧是他的果,無分別是一個動作,所以我一直覺得無間道解脫道那個時候尤其是無間道,雖然不是相對的2個打來打去,可他一定是一個有分別才能夠……不過,若以空中見鳥跡方式來理解的話可能比較容易想像的到。
師兄:等一下,現在先梳理一下。無分別這幾個字,若你單單用無分別一般就是你沒有辦法分別就結束了,但是在佛學裡面無分別下面要再接一個字、他叫無分別識,這是一個無分別的代表,那這是你的現量識,也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沒有意而已,這個無分別就很清楚,這個無分別並不是一般文字裡面的無分別,他指的是現量,這是第一個。假如是無分別智,他不是識他叫無分別智,這就不是凡夫能夠有的,這是聖人出世間定、得到的出世間定的人才會有這個無分別智,這個無分別智又是另外一個意思。所以,這個無分別,假如單單只有這3個字,那很多地方就是我們一般的解釋方法,佛學後面一定會沿一個無分別識、或無分別智,那這2個天差地別;無分別智一般就是叫做瑜伽現量,無分別識叫現量。無分別智就是瑜伽現量,瑜伽現量又有2~有相、無相,這你在因明讀過的,以我現在的理解有相、無相指的就是無間道跟解脫道,這2個都在入定裡面。
L:照師兄剛剛的解釋,無分別也可以說是明了性。
師兄:應該說無分別識,若只無分別3個字就是你沒辦法分別。
L:我們前五識是有一個明了性,但都沒做分別因分別是到第6意識去了,因此無分別的話就是明了性,所以無分別是在無間道的時候……
師兄:不是,你用明了性也沒有很清楚的分隔,無分別識~以有境的角度來講叫現量,以對境的角度叫自相,有分別識~以有境的角度來講叫比量,以對境的角度叫總相。你剛剛講明了性那比量也有明了性。
L:對,當然全部都有明了性,明了性是橫跨的,但我的意思是說~他只有明了性,就好像前面說蘋果,就只看到蘋果還沒去分別是酸是甜,等到是酸是甜就進入第6識的分別。
師兄:沒有,你根本就不會有蘋果2個字產生,就只有影像而已。我的意思你不要製造一個字來解釋,你要標準的解釋就是~有境是現量、對境是自相。
L:這我知道。
師兄:我只是比較嚴謹。
J:就是率爾。
師兄:率爾?率爾,可以。在因明裡面率爾可以用。一般率爾都是現量,像這種地方能夠嚴謹我就會很嚴謹,可今天講的部分我生不出一句來,你們也知道我的痛苦!

L:那這裏面有一個大區別的就是一定要了解到就是~~成了地上菩薩以後,你所學的6度應該是在3輪體空的下面。那醬就可以理解你剛說的那些戒律,你說這些戒律並不是你到地上菩薩以後才開始學的,在資糧位的時候就……
師兄:你一守菩薩戒的時候就要知道了。
L:但那時你並沒有3輪體空的程度,可是你到地上菩薩的時候就一定要以3輪體空所做的6度才是正行,要不就是相似行。是不是?
師兄:3輪體空,只要是聖人一定有,那我們凡夫是勉強的生出、就盡量想辦法了解他是空性的。可是我認為這邊所強調的這個修治並沒有強調3輪體空,這個3輪體空是自然的。至於難以通達之理,這個不難以通達,因你前面有入定位,所以你一定3輪體空,這個不是難以通達的部分。難以通達的是為什麼要做這幾件事?為什麼彌勒菩薩一直要指導你在出定的時候的修治就是很明顯的告訴你要做這些修治?這唯一能夠連的東西是他所相對應的智度,相對應的智度你們知道意思噢?!就一地布施、2地持戒、3地安忍、4地精進、5地靜慮、6地般若,後面4地也有相對應的智度就方便、願、力、智。而是為什麼要做這些動作?為什麼做這些動作會讓你所有在該地的斷跟證都很明顯的顯示出來?醬樣講有清楚嗎?
L:清楚。
無分別識~有境角度叫現量、對境角度叫自相

無分別智~瑜伽現量~有相、無相
難以通達~~每一地在入定的時候並沒有辦法區別出不一樣,可是不一樣時間的出定他行為也好或是得到的斷、得到的證很明顯的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彌勒菩薩一直要指導你在出定的時候就是很明顯的告訴你要做這些修治?為什麼做這些修治會讓你所有在該地的斷跟證都很明顯的顯示出來?

@ J:不知道我醬的理解對不對?也就說,請看米滂仁波切在141頁的科判是~~壬三、(能使趨入究竟的資糧修行)可分為二:一、總說;二、別說難以通達之理;以我的理解他這個總說就告訴你~悲及施等六  並修止觀道  及以雙運道  諸善權方便~也就是他的大悲心,前面不是學過7個就大悲心跟布施持戒6度,再修止修觀,止觀雙運、然後諸善權方便,後面的偈頌~智福與諸道  陀羅尼十地  能對治當知  資糧行次第~也就說他在這個總說裡面,他告訴你一定要做這麼多的事情,他的次第就醬、醬,按照這個次第來。第2個別說難以通達之理的話,在147(略說)的時候就開始講~由十種修治  當能得初地~一地有10種修治,就是透過這10種修治你能夠得到初地,也就是~意樂饒益事  有情平等心  能捨近善友  求正法所緣  常發出離心  愛樂見佛身  開闡正法教  諦語為第十~到後面的~彼性不可得  當知名修治~這個彼性不可得其實就是剛剛L師姐講的3輪體空、也就是空性,那麼一地的類空性相應的智慧跟2地顯然不一樣,因為這個地的地資糧就是說你能夠輾轉往上升的資糧。那你必須要在加行道的時候具備了所有的這個地資糧之後,然後你在定中裡面一直入住出、入住出、入住出……一直訓練到你這所有資糧都圓滿了,那你就到世第一法、接著下一剎你就見道了。那一地也一樣,你要修他第一地裡面的10種修治,從見道以後就開始修,修完這些10種修治,然後進入一地。然後進入152頁今天講的2地的修治~戒報恩安忍  極喜及大悲  承事敬師聞  第八勤施等~那我覺得很奇怪的是哦巴活佛他會……根據《瑜伽師地論》講的就說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哦巴活佛就套用上去,然後在2地持戒的時候他有饶益有情戒,那為什麼上節課我聽得霧煞煞,那這節課我去比對他們的科判的時候,就發現他們在別說難以通達之理這科判的地方就有差別,米滂仁波切就開始講一地、2地、3……哦巴活佛就分的比較細,好像我們在學《量理寶藏論》一樣,他就開始有本體、分類,分類就可以布施時有財布施等等。按照你今天將2個來對讀的時候,就奇怪為什麼在一地的時候不是說布施圓滿嗎,那為什麼在這地方他用~意樂饒益事  有情平等心  能捨近善友  求正法所緣  常發出離心  愛樂見佛身  開闡正法教  諦語為第十~這些怎麼跟在《瑜伽師地論》所教的布施、持戒、忍辱醬一個一個來修進去,所以我把他解讀為這樣這個義理是難通達的。不知道醬子的理解是對還是錯?因為這個跟我們一般想像不到的、奇怪這個地方為什麼用醬子的方式來教。所以把他認定是難以通達之理。師兄,你知道我要講的嗎?
師兄:我沒有百分之百的掌握,簡單講,你是認為難以通達指的是什麼?
J:難以通達,就是說~~其實每一地的地資糧都一定要……只是他們現在,比方2地,頌詞是~戒報恩安忍  極喜及大悲  承事敬師聞  第八勤施等~這個跟我們2地的持戒這部分就應該怎樣,可你看米滂仁波切他講這部分內容又不大一樣。師兄,你了解我的意思嗎?
師兄:以我的認知這個難以通達,我講完之後你先看看有沒有解決你心中的疑慮,再來,我所講的難以通達跟你想的難以通達是不是一件事?
我的難以通達,你只要看他科判,我現在用米滂仁波切的科判p141,他第一個叫做~~~壬三、(能使趨入究竟的資糧修行)可分為二:一、總說;二、別說難以通達之理;這你剛有念一遍,資糧修行的目的就是趨入究竟,趨入究竟什麼?就是得佛果。他只有強調資糧修行的本體是什麼,所以你記得我一直在講資糧修行資糧這2個字跟資糧道好像……雖然也有關連但意思不太一樣,這邊有一點就是你要靠這些……就像我那個比喻~你要做狀元你一定每一科的分數都要達到頂你才有辦法變狀元。這個解決了以後,他就分2科,一科叫總說、一科叫別說,總說你剛剛已經念過一遍,也就是所有的資糧他分成這麼多種,這麼多種最後只有2~1種叫對治資糧、1種叫地資糧。那這個總說說完了都解釋過了以後,就是~別說難以通達之理,別說難以通達之理強調是在對治資糧跟地資糧這2個,所以難以通達之理的科判是一開始先跟你講地資糧他叫子一,子二就變對治資糧,所以,難以通達主要是針對地資糧跟對治資糧,所以這個難以通達完全就是在討論地資糧跟對治資糧。
第一個難以通達,我覺得比較容易、是我講得出來的,就是為什麼對治資糧都一樣,因為都是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而且也講不清楚、沒辦法很清楚講出來是什麼,特別是無間道你根本沒有辦法說這個無間道是不一樣的,這是對治資糧。可是等一下轉成地資糧的時候就有很明確的你可以分別該做什麼,然後他會斷什麼、他會證什麼都很清楚的可以描述出來。所以,我的看法,第一個難以通達的就是~~為什麼無間道都一樣,為什麼入定都一樣,到最後出定會不一樣。其實這是蠻有趣的,要不然米滂仁波切他們不會說難以通達,對我來講這是法爾沒辦法解釋,他就是這樣。
第二個難以通達,這裡就變成,你就要想一想跟你所想的一樣不一樣?你剛剛問的。第二個難以通達就是~~為什麼在每一地他的修治是醬子的內容,對我來講我認為這是難以通達。((J也是這麼認為))這個難以通達的地方是~~為什麼做這些行為就有辦法把每一地入定裡面應該反映在出定裡面所有的斷證都出來了
J:剛剛按照科判跟這個內容來講的話,《金剛經》有一句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你在這根本智的時候雖然沒有分別,可是一地的根本智跟2地的根本智顯然不一樣,因為一地所斷煩惱跟所成就的智慧跟2地、3地都不一樣,雖然都是無分別根本智,但是一地、2地、3地到佛都不一樣,所以,一切賢聖雖然都以無為法,但是他們有差別。若以這個角度去了解的話

師兄:這就是很標準的難以通達。
J:難以通達之理就是2個,1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2是就說為什麼從他修治的角度說9地的時候就可以說1地、2地,為什麼前面就說一地就是布施度圓滿,為什麼一地還說其他的~常發出離心  愛樂見佛身  開闡正法教  諦語為第十。那2地的時候跟3地、4地所講的內容怎麼會跟之前不一樣,這是我覺得難以通達。
師兄:這是另外一部份的難以通達。很清楚的難以通達就是為什麼一樣的無間道、一樣的入定,入定沒辦法分別,到出定就完全展現出各種的斷證,這是第一個難以通達。第2個難以通達就是你講的在裡面的內容,為什麼這些內容就能顯出那一地的斷證,因為他並不是
假如一地是能讓布施圓滿,可一地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只有布施圓滿喔!你了解嗎?這只不過是中間的一個,他斷了112種見所斷煩惱,得到12種百功德、得到7覺知,這跟布施圓滿就沒有直接的關係。每一地有他相對應智度的圓滿,所以他在前面曾講這是喀什米爾大班智達的教言,而他們也沒否定這個說法,由此可以了解這每一地裡面修治也會有關連。可是我感覺也不用像哦巴活佛那要死死的定在那上面,特別是到後面我們再看他怎麼解釋678910
J:有比較清楚了,謝謝,阿彌陀佛。
師兄:今天你們聽起來有點吃力,這沒辦法,因為《現觀莊嚴論》是很複雜的,對我來講,上一節課跟這節課難以通達這地方是蠻重要的,當然離我們還很遠,但是確實是難!那2個難以通達道理是什麼?第一個,為什麼入定一樣出定後就會有不一樣的地資糧?第2個,為什麼在每一地裡面彌勒菩薩要強調這幾個修治?能夠了解的是關係到那一地相對應智度的圓滿,可是沒辦法聯想到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就以初地來講他可以斷112種見所斷煩惱、能得到12百功德、能得到7覺知,那唯一的就一定都是來自於根本定裡面得到的。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