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33-論釋-013-第十三课-20230725
遍智10-9-資糧修行之地資糧-《慧光集51-p141

思考题

1.六度中何者属于智慧资粮,何者属于福德资粮?本论又是如何对二种资粮进行分类的?
2.请分析四种陀罗尼的意义。
3.概述一地菩萨修治的本体和分类。

今天网络上听课的人数稍微增加了一点,但我想可能只是暂时的,过两天肯定还会减少。学院经堂里的人数好像一直不增不减,大家从开始到现在都比较精进。

我一开始也说过,智慧比较不错的人学习《现观庄严论》一定会有收获,而以前从未闻思过般若法门的初学者则不一定有很明显的感觉,但只要能从头到尾听完这个传承,也算跟弥勒菩萨的教法结上了非常殊胜的缘。

现在我们还在讲八事的第一个——遍智。表示遍智的十法中,前面已经介绍了从发心到趋入修行这八种。今天开始讲第九法——资粮修行,在这之后还有一个定生修行,这样第一品遍智就全部讲完了。
遍智10義,前面已經講過披甲修行、趨入修行,加上資糧修行、定生修行講完遍智就講完了,今天讀第9義資糧修行。
4種修行並不是完全無關的4種修行,其實是一種重疊式的,佛學中講分類跟我們一般分類方式不一樣,比方,以人類舉例,一般就分成男女,男人下面又分50歲以上、50歲以下2種,那印度人分類則是人類、男人、女人、50歲以上、50歲以下,經常是把男人、女人、50歲以上、50歲以下放在同一個層級。那今天你在了解這4種修行的時候你就要有印度人分類的概念,醬子比較能掌握這4種修行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先很快地複習一下……
第一種所謂的披甲修行,簡單講他就是發願要行菩薩行,所以他叫披甲、且一直強調這是一種意樂,那整個內容就是6,一般6度就是行菩提心的內容,成佛當然一定會有這菩薩行。進入趨入修行時就是另外一個角度,所以講這著重在加行,前面披甲著重在意樂、趨入著重在加行,以加行的角度一開始先講世間法,就說你一定要有48定,所以你先要修48定,接下來,6度又出現了,後面還有4無量心等等。那你現在已經發覺第一個6度、第2個也6度,那你就要了解他這種分法不是一般習慣的分類方法、他會有重疊的,簡單講,第一個以他發願或者意樂的角度所以一定要做這個披甲修行,第2個以他的身口意方面他要有什麼樣子的修行。
我順便在這裡提醒大家、等下可能還會出現,不管是《廣論》或《瑜伽師地論》以前讀過業果、業這部分的人,以《廣論》來講,你一定記得一開始講業的時候分4個層面~~事、意樂、加行(加行修行)、究竟~~1.、事情的事,到底這個業主要牽涉到什麼,那今天先不談這。2.就是講意樂,修行本身其實也是在造業、造善業,不是世間的這種業、最後是要出世間。那這個意樂是一個總稱,若是細分其中有欲心所、也有一般叫等起或者叫煩惱,造的業這當然是講不好的那部分他是什麼樣的煩惱等等,所以,意樂是造業時你的心態。這個完了以後3.就叫加行,一般在不好的那一面比方造了殺業,他一定有身業的動作就是殺的動作,醬你就了解當他講加行修行就類似加行這一部份。講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叫4.究竟,究竟是指你這個業,就比方剛剛講的造了一個殺業,他是有殺死對方才算。那修行也是,你有修行到究竟的時候那整個修行才會產生效果。
業分4個層面~事、意樂、加行(加行修行)、究竟
意樂~欲心所+等起
那現在提醒大家有醬一個概念,最重要要講的就今天講的這個資糧修行資糧這2個字~不是資糧道的概念,用什麼概念來了解資糧修行呢?比方,這個例子雖不夠完整但可以用這方式來理解這資糧加行講什麼,比方,聯考的狀元每一科考試的成績當然都是高分,那現在這個資糧的意思就有點像你要變成狀元你每一科的成績基本上都要是高分,資糧的角度是著重在這上面。所以,這資糧本身就說你一定要完成所有這些功德,最後你才能得到遍智。有了醬一個概念後再慢慢看下去……

这次传讲并没有介绍各教派间的不同说法和辩论,只是按照哦巴活佛的解释对颂词做一个字面上的简明阐述。我个人曾见过本论的很多注疏,并从中选了两部宁玛派大德的注疏做了翻译:一部是麦彭仁波切讲解,由堪布根华、协庆嘉察整理成文的,我自己以前学现观的时候也是主要参考这个;另一部是哦巴活佛化身多昂丹毕尼玛)所著,应该算是所有《现观庄严论》注释当中最简明扼要的了,我们这次的科判和主要思路都采用这一部。
堪布提到他翻譯了2本《現觀莊嚴論》注釋,1就是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這是由他的心子紀錄整理出來的,根華堪布、協慶嘉察能認作心子絕不是簡單角色,上網找到的協慶嘉察似乎不是這裡所說的人,那根華堪布就很有名,做比較不太妥當但意思是說現在的生西法師或是索達吉堪布不見得會贏過根華堪布;2.就是哦巴活佛,以前未曾解釋過現先解釋活佛,深入了解後發覺活佛這個翻譯並不恰當,其實真正意思是過來人,什麼是過來人?就一個修行人他有辦法在他死後讓別人再找到他轉世的下一世好繼續他未竟之修行之路,因在藏傳有一系列再培養這些修行人的方法。像達賴喇嘛也是,這就是再來人、一代一代的傳承;像《西藏生死書》中蔣揚欽哲也可以叫活佛,他也是再來人。活佛是醬子一個概念,像醬的修行人都值得尊敬!其實米滂仁波切也是活佛,他自己在晚年時有透露出他是菩薩再來。所以你要了解活佛的意思是這個,其實活佛在藏文裡面並不是活佛這2個字、比較強調接近的是化身。若用多昂丹畢尼瑪這名字上網去查不是寫這本書的人,網上說他是法王如意寶認證出來的最重要的心子,而法王如意寶是堪布的上師是五明佛學院的創始人,那堪布有說過法王如意寶4心滴灌頂上師就是哦巴活佛,灌頂是什麼意思?沒有經過灌頂是不能去讀《四心滴》,4心滴是4本書是最高的法,經過灌頂才能修這法,灌過頂代表傳承,哦巴活佛他於1959年圓寂,時間對不上,那多昂丹畢尼瑪讚西元2000年還有蠻出名的活動,所以,應該是哦巴活佛的下一世。
讀《現觀莊嚴論》其實若是我選,我會根據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雖說都是寧瑪的,但2個人相比下,米滂仁波切是寧瑪3個全知之一,既然要學當然是跟功力高的嘛!那堪布可能有他的特殊因緣所以就採用哦巴活佛的注釋,所以我們辛苦一點若可以就2個都讀。
((全知米滂仁波切略傳 () 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 ~~索達吉堪布
http://www.palyul-center.org.tw/ActNews.asp?newsid=129

第八“如妙寶般稀有奇妙之三故事”又可分三:
沃巴活佛多昂丹碧尼瑪等高僧大德,作為他的傳承弟子,在他圓寂後均親見過他之尊顏,且聆聽過教言,並獲尊者之無上智慧。此類人眾舉不勝舉,這裏只得割愛不宣。 20230813))

我为什么特意在讲义上保留活佛这个称号呢?因为现在批判活佛的语言比较多,但我们也不能认为所有活佛都是假的。从藏传佛教历代高僧的传记来看,确实有不少活佛在修证和造论方面都非常了不起。

当然,现在所谓的假活佛、假上师已经给藏传佛教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前段时间,学院有位法师在讲课时说,现在所谓的活佛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很危险的。他的意思是有很多人依靠各种各样的方式当了“活佛”:有的是自己认的;有的是父母认的;有的是某某上师认的;有的是靠贿赂——今天就有一个政府领导告诉我,经常有人找他们办活佛证,出多少钱办都愿意……以前,活佛在藏传佛教中是非常尊贵的称号,可是现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活佛已经不是那么有威信了,我感觉这种对活佛的观察和非议还会在汉地持续下去。

我跟任何活佛、堪布、上师之间都没有个人恩怨,他们怎么样对我无利无害。之所以讲这些话是因为我非常希望佛教徒都能依法修行,弘扬佛法的人都能依法弘扬。我并没有说自己讲的法多么合理合法,我只是很客观地评价:无论是谁,只要他以正当的方式弘法,那么我们都认可;反之,如果他对佛教的形象有所损害,那么我们都不得不批评。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也跟汉地一些佛教徒特别盲目是分不开的。那天有一个比较胖的世间领导跟我说,有个居士问他是谁,他就故意开玩笑说自己是某某寺院的一个活佛。那个佛教徒听了马上生起信心:“我一看你的耳朵、你的眼睛,就觉得你真的像活佛!”(也不知道活佛的耳朵、眼睛是什么样的?)

去年有一段时间,学院公认的一位活佛的弟子在马尔康医院照顾病人。后来去了一些居士,这些居士说来说去都是在谈有关活佛的事情。这个人就对他们说:“你们知不知道,我也是个活佛。”那些人一听“活佛”的名字,立刻就很激动:“你真是活佛?你叫什么名字?我可不可以皈依你?我可不可以供养你?……”现在都已经成了这样了。

重申一下,我个人对活佛没有任何偏见,只是想提醒汉地的部分居士:依止善知识需要头脑清醒,不管对方是什么名头——堪布、活佛、金刚上师或者空行母,我们都应该如理如法地做观察。

前一段时间,学院里面来了一个人,自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要到这里给我们灌顶。我们商量以后,决定把这种故意损害佛教的人举报上去。她的照片我在网上也看到了,特别可笑,一个女的站在莲花上面,还用电脑在周围做出佛菩萨一样的光环……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佛教徒上当。所以这种人的所缘对境是什么呢?就是愚痴众生。能缘行相是什么呢?就是想要这些众生的钱财,求地位的都很少。所以,我们按照《现观庄严论》的方式一分析就能知道,任何一件事的成办都需要具足多方面的因缘。骗子之所以得逞,不仅仅是由于她的狡诈之心和欺诳行为,还有被骗者太愚痴的因素在里面。
堪布對現今活佛現象有些微詞,但是我有一個親身經驗,在台灣認識一位活佛現在應該只有1314歲,他是被認證的,有一點很清楚的你可以感覺到他的前世是出家人,那次去成都吃飯時不小心他吃到葱,那個嘔吐是很嚴重的,那你會說很多人都不吃蔥,可有很多地方你是能感覺到他是與眾不同的。還好我是沒遇到騙人的,不過想來是有的。
那對方就這些騙子他的對境是什麼?就是所有這些愚痴的眾生,他的所緣境就是這些可以騙的眾生。記得前面講加行的時候他用一個所緣跟行相,這裡就套用這個概念,你回想一下以前讀的時候這對境是指什麼、行相是指什麼?那他所緣的對境就是所有愚痴的眾生、行相就是在貪心所下要騙這些愚痴的眾生

以上这些算是今天讲课的一种加行前行吧,下面进入正题。
這些就算一種加行,再解釋一下加行……
假如出現加行這2個字,有時候他的意思是前行,這是針對、對應正行叫做前行,就加行然後正行,就我要做這個正事之前的預備動作,可很多地方加行你就可以直接當作正行看。這裡醬子說就代表是一種前行,那我們修的是遍智裡的4個加行,那遍智的4個加行到底是正行還是前行?就看你用什麼角度,醬你了解?你可以把他當作前行,那正行就是最後要成佛的第10地那個部分,所以是一種相對的,最後那部分叫正行、這當然可以叫加行。又或者另一個角度,所有加行都是正行也可以。這是我的概念、你們參考。

前面讲了披甲修行和趋入修行,披甲修行就是发愿修持六度,趋入修行就是真实趋入世出世间道现在要讲的资粮修行,是指通过积累智慧资粮能修成和福德资粮而断除违品,就像一个人真正在战场上跟怨敌作战一样。最后真正战胜敌人,凯旋而归,那就是定生修行。
資糧修行:菩薩受持二諦修行而能聚集成就「真實的功德體」(慧光集51, p141
我跟堪布一樣都認為~~披甲修行就是發願修持六度,其實這也令我更有信心,因我並沒看到堪布所說就已經有這種看法了,我知道他講的是這個意思,然後又能得到印證就會比較大膽,才會把我的想法跟各位分享。趨入修行就是真實趨入世、出世間道,這個果要不要加,若講趨入道果就變成是修行的成果了,也不是不行,但我覺得這個趨入修行重點是在道,你們參考一下。
什麼叫做資糧修行?這些話~通過積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而斷除違品~你去看《慧光集51》米滂仁波切就有醬子一個強調,就是積聚這些功德你才有辦法成佛,就像聯考狀元若沒有每一科的高分他是不可能做狀元,所以這指的是資糧修行。那資糧又可以分做智慧跟福德,後面會講這裡就不講了。這裡意思是你要有這個資糧你才有辦法斷除違品,斷除違品的目的就是最後你要成佛、簡單講就是讓你成佛沒有障礙。重點是在這資糧跟資糧道的資糧的意思稍微不太一樣。
《慧光集51》對資糧修行的定義~~菩薩受持二諦修行而能聚集成就「真實的功德體」。這裡稍微修改了一下,沒有改他的意思而是改他的用字讓我們比較習慣,簡單講就是菩薩受持了2諦修行,2諦修行是什麼概念?就是勝義諦加世俗諦,另一種概念就類似智慧加福德,簡單講是看你用什麼角度;菩薩因為受持了2諦的修行最後他能夠聚集成就真實的功德體,什麼叫做真實的功德體?就是讓你能夠成佛的那個,也就是你聯考狀元每一科出類拔萃的成績,你用2諦修行最後你成就這個,那這個本身簡單的講就是你能夠成佛一定要有的這些資格、這些功德,跟有狀元成績一樣的意思。

辛三(10-9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分二:一、总说;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
在尚未進入資糧修行前先要對這個名相代表的意思有一個了解,接著講的就是2資雙運的資糧修行。
2資你已經知道這指的是智慧跟福德,科判有21、總說,2、別說難以通達之理,這裡米滂仁波切在這也是醬一個科判但在後面下去不一樣,因此科判這麼分想來哦巴活佛也是參考很多資料甚至有獅子賢、解脫軍的,他們的科判在這裡是不是也醬子?相信是差不多,為什麼?因為你們一定要記住在後面這個地方~別說難以通達之理~,一般他們沒有很強調的把他講出來,其實這蠻重要的、讀到再講,就為什麼他會提到一個難以通達之理。
難以通達之理,這涉及到後面蠻重要的、我先講這名相就是~~地資糧、對治資糧21是在出定位、1是在入定位,地資糧一聽就知道是你有1地的資格、2地的資格、3地的資格最後到10地的資格,或者是1地的真實的功德體到最後10地的真實的功德體;那麼對治資糧簡單講就是一直在講的入定時的無間道跟解脫道,這2個分開講可其實他們在概念上是一件事,只不過分開講讓他更清楚,1是入定,那這邊出定的意思不是……因為我們一般講對治資糧就是入定位,那入定位裡面真正的無間道是真正的入定位,無間道下一剎那叫解脫道,這個解脫道也可以叫他後得,可是這個後得是你還在座上、還在無分別根本定的那個定裡面的後得,這叫解脫位、解脫道。可是這邊講的地資糧他的後得位跟這個後得位就不一樣了,他那個是已經離座了、不是在那個定裡面的後得位,這點以前也講過。所以有時候要理解這是佛學不如科學的地方,佛學很多名相在定義上沒有科學的嚴謹,又再經過不同語言的翻譯就更複雜了;那不論如何,我們自己要把握住在學習中一定要了解而不混亂,不然就變成像米滂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中很喜歡講的一句話叫~菟絲草。

壬一(总说)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癸一、本体:

资粮修行的本体,就是加行二种资粮双运道的修行。大乘道的任何一种修行,都是以福慧双运为核心的。
現在一開始一個總說、再又分成本體、分類、攝義,本體已經講過主要~真正是沒有體,本體是以世俗諦的角度來說的,勝義諦是沒有本體這種概念,因為佛學真正的體就是空性。這話是哦巴活佛說的,堪布翻譯有一個好處就算他不懂但他仍是忠於原話,讓以後已有一定聞思慧的人看了有辦法去理解原來寫的人的意思,不過這是翻藏文,只是這種翻譯也常令人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這些漢字每一個你都認識可合在一起卻全不認得了~~資糧修行的本體,就是加行二種資糧雙運道的修行。這裡雙運的意思,至少在米滂仁波切的教導下雙運的意思不是黑繩子白繩子攪在一起,他就是他才叫雙運,而且雙運是佛才有的本領,那因為我們的分別念就第6意識的分別念不是無分別念,我們的分別念在一剎那間只能出現一個分別念,你不可能在一剎那間出現又高興又痛苦,應該是一剎那高興、一剎那痛苦,並不是這一剎那裡面有高興又有痛苦,因為這2個是互絕的是排斥的東西、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假如雙運的時候基本上是能讓他在同一時間,這當然就是要特殊的人就像佛才有辦法,比方,勝義世俗雙運。這邊,智慧跟福德2個在分別念上他是2個不一樣的東西,若硬是要講雙運在一般修行人真正強調的是雙修、是這2個都要修,跟真正雙運的意思不一樣,也許是因翻譯上不同體系用字的困擾。雙運的概念要記得,因為這很關鍵、到最後就是雙運,像如來藏叫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也就說法身就是法身功德,也就是勝義就是世俗、世俗就是勝義,這才叫雙運。這邊你也可以講智慧就是福德、福德就是智慧,可以,但這一定是佛;我們一般修行人你只能追求這個目標、而不是你有辦法在這個境界裡面,因為這個境界用因明的角度來講也是沒有辦法也是牴觸的,除非你修行到佛的程度就沒話講。
再來,這裡放個加行是什麼意思?是指前行?這2種資糧是加行呢?不知道那就算了。看翻譯是有點難,不知道他什麼意思很正常,就要想辦法解開他想要講什麼,有時解的開,至少我的經驗很清楚,但是若沒有也不要太在意,因為後面讀懂他的意思就行。
這裡強調~~大乘道的任何一種修行,都是以福慧雙運為核心的。這是一定的,但我認為這是福智雙修,或者你要講雙運的時候你那個概念要清楚,同一時間出現2個以上的分別念你沒有那個本領,你的心法上面你做不到。
資糧修行的本體,就是加行二種資糧雙運道俱修的修行。

癸二(分类)分三:一、总说7意乐1加行6之资粮;二、别说二资粮之4、福2(無漏善包括健行等三摩地)本体;三、特殊二资粮道4
慧光集51:總說七+別智五+別福一+特殊四=十七
在分類下面又有1.總說,上次J有問什麼叫總說、什麼叫別說,有的地方我不想去研究,因那不是關鍵性的東西,花腦筋去研究哦巴活佛為什麼要醬子分類、為什麼有這區別,有時這不重要,但有時候到這裡基本上相對的你去理解他的意思有幫助,那我們就試著去理解。所以,他的總說的意思是~~這個資糧修行總的來說、或者說ingeneral,就類似這個意思就總的來說,一般他總的來說會有7種資糧修行~~1個意樂6個加行,所以前面才會特別強調在業上面的概念就他有一個是意樂有一個是加行,那前面講的披甲修行相當於意樂的意思、趨入修行相當於加行的意思,那披甲修行明明是意樂的意思他又有6度就直接講6度,那這邊總的來說這6個加行又是6度,所以前面才會花時間就是讓你理解一下他這個分類大概的意思跟一般分類的概念不太一樣,你要掌握這個就比較容易掌握彌勒菩薩要教什麼。所以,他總的來說有7種資糧修行~~1個意樂6個加行,6個加行就是6,這邊6度變成加行了,那前面披甲加行的6度又變成是意樂,千萬不要搞混了,其實站得住腳的是看你用什麼角度講的。
2個就別說,這別說用白話講就是換成另外一個角度,就我總的來說是醬子、那我現在特別用~把資糧分成福智2種這個角度來說~這就變別說了,他意思是這樣。你看這別說就很清楚了,他是用把整個資糧分成福跟智這2個角度來說、他叫別說,所以這時就變成是有~4個智慧資糧2個是福德資糧,這後面會講到,在福的方面是含蓋無漏善、包括所有健行三摩地等,這個健行三摩地是在《慧光集51》提到的,為什麼要提這健行三摩地?以前讀過,這蠻重要的,就是真正很關鍵時候的三摩地。醬你就比較了解總的在講什麼、別的在講什麼。
再來是3.特殊的,米滂仁波切是沒醬子分,哦巴活佛將資糧修行一共分成17種,你用什麼方法去記呢?用總的來說分成7種,用別的來說是什麼別呢?別的意思是把所有資糧分成福跟智,那用醬子一個角度來講又可以分做4個智慧資糧2個福德資糧,76已經13個,最後還有4個是比較特殊的,只是這特殊又加上2資糧就覺得事情搞得過於複雜了,其實這2資糧不提沒有關係,因為別說這個別就是分成2資糧,別說因分成2資糧可以展開成6個,總說7個,還有4個是比較特殊的就放在最後,所以是17個;那在《慧光集51》別說,福德資糧哦巴活佛分成2個,米滂仁波切只有一個福資糧但在智的時候有5個,哦巴活佛是42,米滂仁波切是51。為什麼要特別講這個?你一定要有一個概念就《慧光集51》跟哦巴活佛的內容不是完全一樣,那醬子我應該要聽哪一個?一般2個都可以,但我們初學者還沒辦法有無分別根本智,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根據,依我的習慣我一定會根據米滂仁波切的。有醬一個了解,第一個了解什麼叫資糧修行,把這資糧修行搞清楚以後就了解這資糧修行一共有17種,那17種一樣只是分類上有別,總的來說這7種好像也就是6度,到了別的時候智慧4個福德2個也是在6度裡面分出來的,當然後面這4個就很重要,最後4個裡面的最後2個一個就是地資糧一個是對治資糧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變成剛剛一開始強調的別說難以通達之理就在後面這2,理論上是有這個難以通達之理很強烈的意味在。堪布在後面有說~假如讀過這些就不見得是難以通達之理了,雖然可以醬子說,但是他強調的難以通達之理主要就是強調地資糧跟對治資糧之間的這種關係,在強調整個資糧的複雜性。那是真的難以通達,因是講到蠻深的東西,他醬子講你知其然、可你又想知其所以然的時候就比較難了。

子一、总说七:意乐加行之资粮:
    悲及施等六。
资粮修行共有十七法,首先是总说部分的七个——大悲意樂以及布施加行等六波罗蜜多。
他現在總說就7個,頌詞第一個悲就是意樂、後面6個加行就是6度。前面披甲修行是用6度當作意樂,這邊是用大悲,2個為什麼會有醬子的不一樣呢?因為要講的角度不一樣。在他要講的角度不一樣時2個都可以用意樂、就是用業的那個概念,披甲修行是意樂、趨入修行是加行用業的概念這個可以,那這邊用業的概念還是講得通但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就這時變成大悲是意樂、後面6度是加行。所以說這個《現觀莊嚴論》難讀就在這裡,你今天還沒有這個本領,至少你搞清楚以後你就了解整個修行裡面是互相關聯的,是有整個結構性的邏輯在裡面。你有醬一個體會,有一天你真正修行的時候你再回頭看《現觀》你就會更明白了。
資糧修行17個,總的部分7個,這個搞清楚以後就是6度再來一遍。

1、意乐就是大慈大悲的资粮。大乘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它是大乘一切修行的根本。《入中论》中就以比喻说明过修行初、中、后三个阶段皆不离大悲心的道理。
第一個意樂就是大悲、大慈大悲。堪布提到《入中論》中強調過大悲在修行初、中、後三個階段都要有,那這很重要、確實是。但是以前一起共修《大圓滿前行》時一開始就強調3殊勝,這3殊勝也是cover初中後,所以一開始你一定要發心、中間一定要用空性的概念、最後一定要回向。所以現在讀佛學的時候,一開始不能小看那個前行,那是個儀軌你一定要按照那樣做,然後結束之前一定要回向。

要获得大慈大悲心,就要以天下所有可怜众生为所缘对境,生起愿他们离苦得乐的心,然后次第修持四无量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谈到积资粮,每个人都知道要福慧双运,但福慧双运的基础是大悲心((福慧双运修行的基础科目是大悲心)),没有大悲心的修行跟外道没有多大差别。
這裡提到福慧雙修的基礎是大悲,了解這個我稍微有點困難,因為這個大悲本身就是一個意樂,他並不是基礎,我認為這是2件事,就算你要把他當作基礎就有點像是你對業的概念~你的心法上面是什麼?你造這個業的心、你的心的狀態是什麼樣子?再來就是你身口意上面你有些什麼實際的行動?是要醬子分。那這邊這句話我會用醬子的理解就~~福慧雙修這種修行他的基礎科目是大悲心,用醬子一個了解跟福慧雙修的基礎是大悲心、我覺得稍微有點不一樣。請你們體會一下,我也只是強調說這個地方提的就有點類似我們所講的造業,所以才會開始時再講以前學過業的概念,你用這個概念去理解他為什麼在這裡提意樂、後面用加行,醬就會比較清楚他在講什麼。

以上是第一法——意乐圆满的大悲心资粮,下面讲加行圆满的六波罗蜜多資糧
事、意樂(想、欲樂、煩惱)、加行、究竟
你看這裡我就寫了備註,業果~~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完了以後接著就是6度了。又6度,這裡要講清楚,你們會不會覺得披甲就是6度了,怎麼這邊又6度?前面披甲6度是意樂,怎麼到這邊6度是加行?希望剛剛前面所講的有幫你釐清這些困擾,其實所講的是不一樣的角度。
再複習一下,業就是~事、意樂、加行、跟究竟,意樂裡面包括了想、欲樂、煩惱,先有這概念,若想深入複習就回去看《廣論》或者是《瑜伽師地論》。

2、布施资粮。在相关注疏中说,修持六波罗蜜多可使自他得到下列所述四种快乐。第一种就是依靠布施令自他得到当下的快乐——首先自己慷慨好施、意乐强烈;将自己的财产、身体等给予可怜众生时,对方也一定会生起满足、欢喜之心。在这个过程中自他都能得到当下的快乐。
接下第1個加行就布施,這裡只有一個重點就強調修持6度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得到4種快樂,布施是自他都得到當下的快樂。

很多人在布施时都有类似的感觉,比如你做法布施,当别人真正懂得法义时,就遣除了思想上的贫乏而当下获得快乐,而你心里也会感觉快乐。又如,当你把愿意舍弃的东西布施出去,令他人当下得到满足时,你自己心里也会很舒服。

3、持戒资粮。自己安住于戒律,同时也劝别人修持清净戒律,如此可令自他获得未来之快乐。
持戒是造成自他未來的快樂。

当然守持清净戒律也能获得今生的快乐,这是不可否认的。有戒律的人心里会很放松、很安乐,因为戒律并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对人格的一种高质量教育。不同层次的人需要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当层次越来越高的时候,相应的人格教育也会越来越严格。一般来讲,佛教徒的层次大体可分为居士、沙弥、比丘这几等,层次越高所受的戒律也就越严格。可以说比丘的整个思想和行为准则代表了对人类品德的极高要求。

很多人没受戒时比较散乱,贪嗔痴粗重。一旦受完戒,相续就会变得清净平和,这是持戒暂时可见的作用。而在不可见的将来,我们也会因受持戒律而获得善趣之身等安乐。

4、安忍资粮;5、精进资粮;6、禅定资粮。通过修持此三者,可以获得决定性的快乐。意思是说,任何人只要修持安忍、精进和禅定,当时身心就感受不同程度的快乐,以因法就是快乐的缘故,将来成就波罗蜜多之果也决定是快乐的,不会有任何其它的情况,因此说这三者能带来决定性的快乐。
所以你要知道這是在講加行,是資糧修行總的裡面加行的部分,那就是6度一個一個講,不過有一點是以前沒想過的東西那就是自他的4種快樂,布施是當下的快樂,持戒是未來的快樂,安忍、精進跟禪定是決定性的快樂。什麼叫決定性的快樂?白話講就他不會變成不快樂,就原則性是快樂的東西,這叫決定性。那布施有沒有決定性快樂?假如你不正確布施的時候有時可能變成不是快樂;那持戒若未持好將來的惡報更嚴重。像精進一定是善法,不是善法的東西不能叫精進,那安忍的概念裡也是有醬一個概念,禪定,除非是汙染的要不然禪定本身也是快樂,所以,才會叫做決定性。

修习安忍的效果:修持达到一定程度后,对非常难以忍受的对境也能安之若素,即使别人用利刃来砍割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有任何痛苦。

修习精进的效果:别人看来很难的事,在精进者的眼里都不成问题。比如,对于懒惰的人,发心、背诵、听课等是一种负担,而对于精进人,这些就是非常简单和快乐的事,做再多都不会感觉痛苦。

修习禅定的效果:心散乱时,似乎外在的一切都会带来痛苦;而一旦心静下来,进入禅定,就会享受到任何世间财物无法带来的安乐。

7、智慧资粮。以智慧可断除相续中的障碍,从而获得解脱的永久安乐。所以说,只有真正得到出世间道的人才算获得了永久性的快乐
智慧造成永久的快樂。

以上讲了修行六度可获得的四种快乐:当下的快乐、将来的快乐、决定性的快乐、永久的快乐。学了这个科判就知道,修集两种资粮總的來說不能离开大悲心的意乐和六波罗蜜多的加行
6度造成的快樂不難懂,想想就知道了,所以,修集兩種資糧總的來說不能離開大悲心的意樂和六波羅蜜多的加行,所以這是總說。

子二(别说二资粮之福、智本体)分二:一、智慧资粮;二、福德资粮。
丑一、智慧资粮:
    并修止观道,及以双运道,
    诸善权方便。智
((并修道,及以双运道,诸善权方便廿空福與諸道))
總說之後接著就別說,別說是站在一個不一樣的角度,是什麼角度?就是把所有的資糧分成2大類~智慧、福德,用這個角度再別說。
智慧資糧的頌詞~~並修止觀道,及以雙運道,諸善權方便。智……由此看出來智慧資糧一共包括,以哦巴活佛來講是4~~止、觀、雙運、善權方便,以米滂仁波切來講是5種,要記住他們在這裡是不一樣,哦巴活佛的4~~止、觀、雙運,這邊雙運就不需要改、指的是止觀雙運,止就是觀、觀就是止這就叫雙運,一般,止就是觀、觀就是止另一個意思就是見道了,如果你一下止一下觀你就沒真正行止觀道,當然一開始你是一下止一下觀、一下止一下觀……到最後止就是觀、觀就是止,這就很清楚了。再來他強調一個善權方便,這善權方便在課文裡講就是3殊勝,你要用3殊勝的方式修行,用3殊勝就是一種善巧方便,你若無法體會這你就想隨喜,這是最標準的善巧方便。隨喜是一種什麼概念?別人做好事,你真心的為他高興,你讚美醬一個行為,在佛學的教法你也得到同樣的功德。所以這叫沒有本錢的生意!你不做就真有點笨!那3殊勝也是醬子,因為你一開始發心,若沒發心你就不是大乘道,最後你有回向,你會讓你的的功德不會去到不該去的地方、而且最後都是讓你成就佛道,中間就是空性醬一個智慧。那哦巴活佛是用這4個代表智慧,那智慧另外一個角度他也有提到就是20種空性。但米滂仁波切不是醬子分,他分成5種智慧~~有止、有觀、有雙運、有善權方便、還有一個就是空智,解釋方式不一樣,那你要用誰的都行,若只讀一本就單純些,這原本就難讀現在又2本更增加複雜性。

一般来讲,六波罗蜜多之中,布施、持戒、安忍三者被共许为福德资粮所摄,禅定和智慧属于智慧资粮,精进度既有智慧资粮的部分,也有福德资粮的部分。《入中论》当中也是这样分的(二十年前我讲过《入中论》的颂词,也讲过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解密意疏》汉译本,之后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再讲,看来以后有机会还是要讲。《入中论》关于六度、十地和空性方面的教言是很殊胜的)。
精進,這以前讀過,你不能講他是智慧也不能講他是福德,因為這2個都要用到精進。

此处又把智慧资粮所摄的两度分成了四个法:寂止、胜观、止观双运、善巧方便。

我觉得哦巴活佛的科判还是分得非常准确的。《现观庄严论》的颂词本来很难解释,如果能把这个科判掌握好,那便事半功倍了。

我原先在做翻译和校对时,就感觉哦巴活佛很了不起。他是拉萨那边的人,十五岁时父亲去世。他想去德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求学,但母亲不同意。到十八岁那一年,他跟母亲说要去朝礼拉萨的神山和佛塔,以此为借口离开了故土。后来,他在石渠和德格一带依止了很多善知识,并被某些高僧大德认定为活佛。大概五十年之后,他回到了家乡,那时母亲已经去世,因此母子俩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与宗喀巴大师的经历很相似,大师离家求学时母亲还很年轻,后来母亲念子心切,就把她的一根白头发寄给宗喀巴大师,但大师为了求学没能回去。我们很多道友偶尔都会抽出两三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回去看父母,但有时父母也会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以前特别成功的修行人报父母恩,不一定是用天天陪在身边给予照顾的方式,而主要是靠修学的成就)。据哦巴活佛的略传记载,由于1959西藏进行民主改革,讲经说法的事业无法展开,活佛于是示现圆寂。
德格,以藏傳佛教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地方,有一個很出名的學院。哦巴活佛1959年圓寂,由這裡就知道多昂丹碧尼瑪是另外一個人,因他2000年還有做些什麼事,所以不會是原來的哦巴活佛,而且多昂丹碧尼瑪是法王如意寶的弟子,而法王如意寶4心滴的灌頂是哦巴活佛做的,醬子就清楚了。

哦巴活佛的求学生活非常艰苦,好不容易靠化缘得来一点糌粑粉,他嫌烧开水、烧茶太花时间,就干脆往糌粑粉里加一点冷水,草草果腹,是这样精进修学的。因此,我对哦巴活佛有关《现观庄严论》的研究很有信心,因为藏传佛教的历代大德是把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修学上面,绝不像现在的某些大学教授那样徒有虚名,稍稍看几本书,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些乱七八糟的资料,就开始写论文,绝不是这样的。我前一段时间在大学里也讲:藏传佛教的辩论传统和求学精神,是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无法相比的。

下面分开来看四种智慧资粮:
再來就是哦巴活佛所講的4種智慧資糧。

8、所依静虑等持——寂止资粮。这是智慧资粮的第一种,资粮修行十七法中的第八个。不管修什么法,心一定要静下来,远离一切分别妄念,这是别说静虑的重要性。所谓寂止就是心一缘专注,如《宝云经》中云:“止者心一境,观者伺观察。”
第一種止、就奢摩他確實是很重要的,且並不是只有奢摩他,強調的是要有根本定。止就是心一境性,指的是9心住的第8住、真正最後是第9住心等持,簡單講就是只有一個所緣境。什麼叫止?就是你腦筋裡面有辦法停在一個所緣境裡相當長一段時間,醬才能叫止。那觀呢?就是用尋伺的伺,一般尋是比較粗大的分別、伺是比較細微的分別;所以他一講伺你就能體會就是一種觀,不是一般很粗大的分別是比較細膩的分別,伺不是止還是觀。《寶雲經》中:止者心一境~這就是奢摩他、只有一個所緣境;觀者伺觀察~這就是毗鉢舍那,不止一個所緣境但是很細膩的觀到入微;奢摩他、毗鉢舍那這2個都有輕安。

9、超胜世间道证悟空性无我的智慧——胜观资粮。心静下来的同时,还要以胜观来通达本性,这是出世间道的特点。
勝觀,其實,一般在資糧道你要圓滿2個結果~1是決擇,決擇是什麼?就決擇空性,就是用分別念很透徹的去了解空性,這又叫比量的證悟、證悟空性。2就你一定要有奢摩他,若你沒有奢摩他你沒辦法進入加行道,加行道就是你利用這個奢摩他再決擇一遍,簡單講就是利用奢摩他再把你資糧道裡的決擇再做一遍,再做一遍的時候,你本來在資糧道做決擇的時候你是沒有輕安的,當你在加行道用了奢摩他為基礎、有辦法讓你在決擇當中也有輕安就是毗鉢舍那,有輕安就代表你可以很長時間很穩定的真正去體會到,然後最後會導致你的現量證悟,那就變見道了,是醬一個觀念。所以勝觀跟止、跟觀的關係就如前所說,最後就是止觀雙運,一般止觀雙運就是指見道。

10、超胜小乘的方便大悲双运资粮之道。寂止和胜观不是脱离的、分开的,而是完全双运,或者说智慧和方便完全双运,这是大乘超胜小乘之处
先講什麼是超勝小乘?我個人覺得這邊解釋的意思是因為他雙運所以超勝小乘,你們若有別的見解你可以提出來交換。因為他跟小乘不一樣的並不是小乘沒有雙運,小乘一樣有雙運、小乘也一樣有止觀,只是他這個觀他的決擇不一樣,所以到這裡就不一樣了。因此我認為超勝小乘的重點是在告訴你這個止觀不是小乘的止觀、是大乘的止觀,而不是強調因為他雙運所以他超勝小乘。
這邊有方便跟大悲雙運,怎麼解釋什麼叫方便跟大悲雙運?這很難解釋。但我覺得重點就是剛講的,那寂止跟勝觀不是脫離的、分開的,而是完全雙運,這是標準雙運的意思,這意思是不是方便跟大悲雙運我就不敢講、或者是智慧跟方便完全雙運?因為真正
智慧是一個,方便一般是指方法、就你修行的方法,假如智慧跟方便雙運的話,就是你在這個方法當中你能夠生起智慧,這個方法本身就會提供你的智慧,所以一般雙運本身是有醬子的一個概念在裡面。所以會有,但是這個地方若在文字上面真正去理解、用這種寫法有時候沒有那麼清楚,但是沒關係,我只是提出來這一段有2點我們要很清楚的了解~~1.這個止觀不是小乘的止觀,這很重要。2.止跟觀一定要雙運才能究竟,一般見道本身就是止觀雙運的結果。

11、超胜不善巧方便之菩萨的善巧方便资粮。善巧方便菩萨依靠三殊胜、回向、随喜等特别简单的方法也能很快圆满智慧资粮,这是不共于其余菩萨的地方。
最後講到……你看這種文字,其實他是超勝、超勝什麼?超勝不善巧方便的菩薩,就是他能夠贏過這些不善巧方便的菩薩,那靠什麼贏呢?就靠他的善巧方便,因為他具有這種善巧方便的資糧。要不然你說~超勝不善巧方便之菩薩的善巧方便,如果一下子你就能理解這說什麼那最好,若不行,有時你就稍微重新組織一下文字,概念就比較明確一點。
這裡提到善巧方便的資糧有3殊勝、隨喜、回向等等,其實隨喜是很標準的一種善巧方便。

不但大乘菩萨是这样,在上师、弟子乃至世间的老师、领导当中,也存在具不具善巧方便的差别。我以前认识一个人,他智慧非常不错,可是因为不善巧而得罪了无数人。他自己也特别苦恼:“我不说话也不行,可一说话就把上上下下的人都得罪了,可惜了我的智慧!”

善巧方便可能也需要观待前世今生的各种因缘,我看到很多人既有智慧,也有大悲心,但就是不具足善巧方便。以一些发心、管理人员为例,他们本身人很精进、很努力,别人也知道这个人从早到晚都很辛苦,但是由于他的语言、行为不善巧,所以谁都不认可他,非常讨厌他……其实,如果有善巧,即便智慧并不是很高,做事情也很容易成功,尤其现在的弘法利生是很需要善巧方便的。

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都不太成功,毕业的人进入任何一个团体,都经常感觉跟周围的人处不来——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那可能是别人的过失,但如果有很多人对你不好,那恐怕就是自己有问题了。因此,我希望道友们能好好学一下《二规教言论》、《君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等,同时也要经常观察自己。
堪布也提到不善巧方便的壞處,這我們都能理解事實上這也很清楚,這邊標出來的這3部論我也沒看過,若有同修知道請分享出來,像這《格言寶藏論》不知是不是龍欽巴的《龍欽七寶藏》中的一本,有可能是。

如上所述的寂止、胜观、止观双运、善巧方便,即是本论所安立的四种智慧资粮。当然智慧资粮在本质上是指证悟空性的现观有境(智慧),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的一样,按照对境来分,可将万法包括在四空当中,广分就有十六空,还有十八空二十空慧光集51等多种分法。那么根据对境的不同,有境智慧也可以分为多种:比如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两种智慧,或者四种智慧、十六种智慧、二十种智慧,或者由断除三十二种增益而安立三十二种智慧等等。
配合哦巴活佛的說法現在是要把空性跟前面這4個智慧資糧連在一起,所以說~其實智慧資糧的本質就是要證悟空性,那用對境來講就把空性連上20空,有所謂的4空、16空、18空、20空,《慧光集51》就有把這20空列出來,可以去參考一下。至於4我不知道這是在講什麼,難道是指48定後面的4空定?就無色界的4空?若有人知道請你補充分享。最後堪布加上32種增益這前面學過,32種增益是表達究竟空性的一種方式,現就不講了。

丑二、福德资粮:
    
~~與諸道~~

这个科判的颂词只有一个“福”字,所以说哦巴活佛把颂词切得很细。

按照《入中论》中所说:“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彼等亦即福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
再來就是福德資糧,頌詞裡面指有一個“福”字,這句話是哦巴活佛說的,蠻重要~~《入中論》中所說:“如是施等三種法,善逝多為在家說,彼等亦即福資糧,複是諸佛色身因。”這裡把6度裡面的布施、持戒、安忍這3個很清楚的告訴你這是福資糧、不是智資糧;同時再告訴你福資糧最後是成就佛的色身,法身是靠智慧資糧成就

十七法当中,属于福德资粮的有两个:
哦巴活佛的分類中福資糧有2個,他就把精進再講一遍,精進既是福資糧又是智資糧,他重提一遍將之歸在福資糧裡面。但米滂仁波切不是醬子分,他是把這4~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都放在一起、是屬於福的部分,就醬子過了。可這樣子只有一個那另外一個是什麼?就是剛前面講過他的智不是4個是5個,第5個就是空性、20種空性的智慧。

12、精进既属于智慧资粮也属于福德资粮。当然,仅仅从颂词这一个“福”字来看,也看不出非要将精进放到福德资粮中的意思,可能作者是觉得仅有布施等前三度这一法不太够,所以就把精进度也安立进来,跟它们作伴,其实精进也属于智慧资粮。
哦巴活佛的福資糧有2個,就把精進放在這裡。

13、布施等前三种是福德资粮。布施、安忍、持戒从来都属于福德资粮,这没有什么可辩论的。
布施、持戒、安忍這3個是標準的福德資糧,然後又把精進放在這裡面。當然哦巴活佛是另外一種解析方法,可我感覺還是米滂仁波切那樣的解讀比較清楚,因為福跟智這2個字都有出現,所以他把頌詞中智這個字就跟前面4個連在一起,然後福就變成單獨的一個,就用醬子來解釋,大概是醬子的一個想法。

子三、特殊二资粮道:
    与诸道,陀罗尼十地資糧
    对治資糧
~~智福加行見修诸道,陀罗尼十地资粮能对治资粮當知~~
接著就涉及到殊勝的諸道,一個是陀羅尼,最重要是後面的2個,一叫地資糧、一叫對治資糧,在頌詞裡面有10地的地資糧、另一個是能對治。
那這個諸道,在哦巴活佛的解釋裡面只有提見道跟修道2個,他認為這2個是所依、資糧都要依靠這2個。米滂仁波切的解釋方法不一樣,諸道是指37道品、就37菩提分,就4正斷、7覺知、8正道這些加起來一共37個是修行中很重要的資糧,諸道強調的是這個意思,所以米滂仁波切解釋諸道裡面是把加行道、見道、修道都納入。哦巴活佛的解釋沒有加行道,那米滂仁波切為什麼要放加行道?因為他強調的是37道品、簡單講就是你要有37道品這種修行智慧。2個在這裡的解釋是不一樣的,那陀羅尼是類似,後面的10地、對治資糧2個解釋又不一樣,不一樣的重點在哪裡?哦巴活佛的解釋偏重在每一地相對應6度或10度那邊,米滂仁波切的範圍就很廣,整個讀下去就理解了。

这部分颂词说明了十七法当中的最后特殊資糧四个法。

14、本体二资粮修行的所依是见道修道之资粮
單單看這文字你能看懂真是要隨喜,看這文字真是很吃力!其實他的意思就是見道跟修道,其實所有的資糧都因為見道而修道才有,這是他要講的。那米滂仁波切解釋這部分是不一樣的,米滂仁波切強調這是指37道品、或是37菩提分,你要有這一類的資糧;那這一類資糧就可以cover加行道、見道、修道。那現在你要聽誰的我也不知道,可是我會比較偏米滂仁波切的說法。
我们经常说要修解脱道,真正的解脱道至少也要安立在见道以上,见道和修道完全离开了轮回的束缚。所以说资粮修行的本体是二资的修行,二资的修行完全依靠见道和修道。因为无学道已经圆满资粮,资粮道和加行道还不算真正的道,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修集福慧二资要从一地菩萨开始安立,此时已经现前空性的智慧,修福德也是以三轮体空来摄持,所以两种资粮都是清净的。
慧光集51:以三道為主的37菩提分法
這裡強調~解脫道至少也要安立在見道以上,你們千萬不要誤解我有不同的意見,因我也是根據我所讀到的,比方說,我們以前讀過7作意,米滂仁波切很清楚的解釋7作意裡面也有辦法分做無間道跟解脫道,就是最後的加行究竟跟加行究竟果一個是當作無間道一個是當作解脫道,可是7作意是世間法並不是出世間法,所以他是世間法他也可以安立解脫道。醬懂我意思?所以我就不懂為什麼要醬子說~解脫道至少要安立在見道以上?因為我們看到米滂仁波切解脫道就放在世間法裡面。也許他是另外一個意思另外一個角度,我也不敢講說不能醬子講,但我也只是提醒。那為什麼需要提醒這個?因為向來我就很注意一個邏輯的結構,讀佛學這麼久我一直有一個邏輯的結構緊緊的連在一起且彼此沒有矛盾,醬子我就比較容易容納及聯繫在一起、甚至不用背都有辦法整合在一起,所以很注重這個,若是像醬子有時候整合就會混亂。
2資修行是不是完全依靠見道跟修道?在我感覺也不完全是,你想,福智這資糧,比方大悲、菩提心這一類的完全也是一種資糧道,很清楚的是福德的部分,那這並不是完全連到見道跟修道可終究會這是另外一件事。
這邊解釋強調的重點是在見道以上,為什麼要強調見道以上才是真正的資糧?意思是說這時候才清淨,因為你已經見道了;再來,你在福德的部分你一定也是3輪體空,就是under空性之下的布施等等。
其實,有時會想是不是就不要去管《慧光集51》了,但是我又做不到。好吧,這就留給大家自己決定你要怎麼去理解這個。這在《慧光集51》解釋是不一樣的,以三道就加行道、見道、修道為主的37菩提分法,這是他強調的資糧。所以,重點是在37菩提分法。為什麼這個重要?因為見道本身就是7覺知,是37菩提分裡的7覺知;8正道就是到修道以後就是8正道,這個就是37道品菩提分中一部分,那你有7覺知、8正道這部分絕對是一種成佛所需的資糧。因為《慧光集51》解釋是醬一個角度,所以我比較偏向米滂仁波切的說法,他重點不是在強調見道跟修道,重點是在強調37道品是一種很重要的資糧

15、能使因的二资粮不穷尽即是道功德总持资粮。总持又叫陀罗尼,是指与正念禪定和智慧相应而将词句和意义牢记不忘,因此我们通常都说为不忘陀罗尼,主要分为四种:1)忍陀罗尼:以“阿(A)”字等而通达从无生空性中出生无量无边的一切法界显现之理。2)词陀罗尼:对诸佛所说圣教的文字、词句不会忘失。3)义陀罗尼:对诸佛所说经教的意义不会忘失。4)咒陀罗尼:通达空性的瑜伽士所说的语言称为金刚语,是一种自然性的咒语。
慧光集51 p145&補充資料
接著提到陀羅尼,這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陀羅尼的意思就是總持,總持是什麼意思?就比方說我們的頌詞,頌詞是不是簡單的用4個句子就把整個所有的意思都包括在這4個句子內,這種就類似總持的概念。陀羅尼就是醬子的一種概念,這方便記憶、同時也方便對所有文義整體文義的理解,還有就是有一般人不太能懂的特別的加持,因為他用咒有一種特別的加持就會有特別的功德;重點就是讓你這些資糧不窮盡能永遠維持下去。
陀羅尼一般可以分成4種,這應該是《慧光集51》裡的資料~~1. 忍陀羅尼,以“阿(A字通達從無生空性中出生無量無邊的一切法界顯現之理。以我的理解,好像唵阿吽的阿、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咒陀羅尼的一部分,或者這字有一種印忍,這忍的意思就是印忍,就說你能透過一個阿字就把空性所顯化的一切東西整合在一起、也就是一種總持,這有點難懂。2. 詞陀羅尼,就是用某一種方法會對佛所講的或是經教中所教的東西憶念不忘。比方用頌詞本身也有這個作用,還有一個很標準的,記得《心經》有略本跟廣本,一般漢傳是用玄奘翻譯的260字《心經》略本,那《心經》略本也可以叫他陀羅尼,醬就懂我意思!跟廣本比是濃縮在一起,這就有點是詞的陀羅尼。3. 義陀羅尼,就是牢記佛經的意義。4. 咒陀羅尼,這最容易懂,比方,唵嘛呢叭咪吽,這就是咒陀羅尼,這是觀世音菩薩心咒,但這6個字因為雙運、世俗勝義都在裡面,嘛呢就是摩尼珠,摩尼珠代表世俗最珍貴的東西所以有世俗的含意,那叭咪是蓮花代表出世間,所以世俗勝義都含在內。這就是很標準的總持,或者叫咒陀羅尼,那是不是只有這種解釋呢?不是。觀世音菩薩心咒,可能可以有上百種解釋,就代表他可以涵蓋所有的法義。除次之外,比方,金剛薩埵心咒~唵班札薩埵吽,這直接就把金剛薩埵所有的含意都包括了。各式各樣的心咒很多,文殊菩薩心咒~唵阿惹巴札那諦,等等咒陀羅尼一般大家比較能感受到他在講什麼,其他比較不明顯。課文說咒陀羅尼一般是通達空性的瑜伽士所說的語言稱為金剛語,是一種自然性的咒語。剛剛也舉例說明了,現看一下關於這一課的補充資料~~
***八斷行(欲、精進、信、安、正念正知、思、舍)用以對治五過(懈怠、忘念掉舉、不作行、作行)。
***十六空:(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勝義空(七)有為空(八)無為空(九)畢竟空(十)無際空(十一)散空(十二)本性空(十三)自性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無性空(十六)無性自性空。
***十八空:即為破種種邪見所說之十八種空。 ()內空,指眼等六內處中,無我、我所及無眼等之法。()外空,指色等六外處中,無我、我所,及無色等之法。()內外空,即總六根、六境內外十二處中,無我、我所及無彼之法。()空空,不著前三空。()大空,即於十方世界,無本來定方彼此之相。()第一義空,又作勝義空、真實空。即離諸法外,別無第一義實相之自性可得,於實相無所著。()有為空,即因緣集起之法與因緣之法相皆不可得。()無為空,即於涅槃法離定取。()畢竟空,又作至竟空。即以有為空、無為空破一切法,畢竟無有遺餘。()無始空,又作無限空、無際空、無前後空。即一切法雖生起於無始,而亦於此法中捨離取相。(十一)散空,又作散無散空、不捨空、不捨離空。即諸法但和合假有,故畢竟為別離散滅之相無所有。(十二)性空,又作本性空,佛性空。即諸法自性空。(十三)自相空,又作自共相空、相空。即諸法總別、同異之相不可得。(十四)諸法空,又作一切法空。即於蘊、處、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離取相。(十五)不可得空,又作無所有空。即諸因緣法中,求我、法不可得。(十六)無法空,又作無性空、非有空。即諸法若已壞滅,則無自性可得,未來法亦如是。(十七)有法空,又作自性空、非有性空。即諸法但由因緣而有,故現在之有即非實有。(十八)無法有法空,又作無性自性空。即總三世一切法之生滅及無為法,一切皆不可得。此十八空,各經典依廢立互異,而立十三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諸說。
***總持﹙陀羅尼﹚:持善不失﹙能持﹚,持惡不使起﹙能遮﹚之義,以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分之為四種:一、法陀羅尼﹙聞陀羅尼﹚以加持而成就,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二、義陀羅尼以能力而成就,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三、咒陀羅尼以有法自性而成就,依禪定發秘密語,有不測之神驗,謂之咒,咒陀羅尼者,於咒總持而不失。四、忍陀羅尼以法性體性而成就,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
這是這一課的解釋,為什麼要提到58斷行?因在《慧光集51》有提到58斷行,以前《廣論》在止、奢摩他的部分也有讀到過,就是你要用這8東西來對治你在入定中最容易犯的過失;現這不講了。也給了16空、18空的資料,但重要的是18空,這裡有很詳細的解釋,你也看到米滂仁波切18空另有更深入的解釋,他會告訴你哪兒是屬於佛的空性、哪裡是屬於幾地菩薩的空性,單是這就有專們要讀的。
這裡很快看一下,所謂
總持,就陀羅尼~~持善不失亦即能持,持惡不使起即能遮之義,重要的是以定慧為體。念定慧這3個都是別境的心所,別境就欲、勝解、念、定、慧,陀羅尼涉及到別境後面3個,一般好像是念跟慧,這個念是什麼?簡單講就是記憶;你的智慧跟記憶都是一種別境,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智慧跟一樣的記憶,在這智慧跟記憶裡面若你有善巧的時候就會變成用陀羅尼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大部分是念跟慧,比方剛講的對佛經的詞句不忘,或者說《心經》略本就是一種念跟慧那個詞句方面的陀羅尼。那為什麼會扯到定呢?應該是在咒的陀羅尼裡面會有這個定的元素在。所以簡單講,總持一定有這3個心所,有時只有念跟慧、有時是念跟定、有時3個均有,這個概念很重要。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
陀羅尼分之為四種:1
法陀羅尼﹙聞陀羅尼﹚以加持而成就,對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在課文裡叫詞陀羅尼,解釋不一樣但意思一樣。2義陀羅尼以能力而成就,對於佛法之義理不會搞不懂且能總持而不忘。補充這些讓你就有辦法更理解他指的是什麼。還有,3咒陀羅尼以有法自性而成就,就是依禪定發秘密語,一般這都不是普通人能為的故剛剛舉例都是心咒、都是10地大菩薩的心咒,那這均具有法力所以用幾個字就代表整個,比方,唵嘛呢叭咪吽,就代表整個觀音菩薩的功德跟他所有的教法,尤其是有信心結合進去時更是法力無邊、有不測之神驗。4忍陀羅尼以法性體性而成就,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這幾種咒語各有成就的方式,這要自己體會,一下子也沒法講太詳細,所以有時以念跟慧為主,有的咒是以定為體,那忍的話是以無分別智,這就不一樣了,在忍上面有一個無分別智,所以,對於忍陀羅尼的理解你就會更深入一點、了解他在講什麼。因為其他是用念、慧、或者定這上面來告訴你他的體是什麼,到了忍字時一定有無分別智在。

所谓咒语,有些是获得一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成就者说出来的,有些是十方诸佛说出来的,比如观音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并不是谁都可以造的,只有真正证悟无生忍的圣者才有资格说。
剛剛念的~唵嘛呢叭咪吽~就是觀音的心咒,那金剛薩埵心咒~唵班札薩埵吽。
 

有些道友经常自己造一个仪轨让别人修,但也不知道他的语言有没有加持。写个歌让别人唱一唱,倒是可以的,但是仪轨不一样,造出来就一定要起到作用,你的迎请文要能请到诸佛菩萨,你的布施文要能通过布施令可怜众生得利。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有这样的语成就,其陀罗尼资粮能令我们的善根无穷无尽,终至圆满。

16、从断除障碍道的实修后得之染污法的角度来说,修行资粮即是十地之资粮。通过修行而能在后得境界断除各自地的十度染污法,这叫做地资粮,比如一地菩萨依靠入定的能力,就能在后得位断除一地的违品,每一地也都可以如此对应。
慧光集51:「地」乃輾轉增上之意思;离座後得位(功德所依/地資糧)座上入定位(對治所依/對治資糧)
後面16172個很重要,這翻譯過來的文字有時會不懂他的意思,那你現在從這個角度來看,16指的一般這叫做地資糧,前面讀《略義》時就有提到地資糧,那時就不知道這地資糧到底是在講什麼,現在等於是就很清楚告訴你這是什麼。他說~~本來這個「地」就有輾轉增上的意思,意思就是一地、2地、3地、4……你越來越接近,重點是16是屬於離座後得位、也就是地資糧,也就是一般講的你有1地的功德、2地的、3地的等等,他是功德的所依。下面17這個是座上入定位,這要先分清楚,他是叫做對治資糧,是一種對治的所依
剛剛有講,這邊簡單講就是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就是斷掉不管是煩惱障、或者所知障、甚至是所謂的習氣都是在無間定裡面去掉,那無間定去掉以後馬上有一個後得位就叫做解脫道,這時你就因為去掉這些障礙就得到對應的智慧。這個智慧在你出定以後用什麼東西表現呢?就是在每一地裡面,米滂仁波切講得很清楚而且很全面,這個包括他……比方,
《慧光集51 p147他提到初地的地資糧可以斷掉112種煩惱,這就在地資糧裡就出定位以後,那你會認為這不是該在對治資糧嗎?其實兩個是相關的,在對治資糧這邊斷掉了種子,所以,真正用地、用初地的角度來講你可以講這時這菩薩已經沒有112種一般見道所斷的那部分的煩惱他都沒有了,這是第一點。第2點,他強調這時他有7覺知~~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了,就37道品裡面因為是見道所以他有7覺知的資料。這些都有了以後,要講地資糧前現在先講對治資糧。
((《法蘊足論》(七卷):「此覺支言,顯七覺支。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時彼苾芻復白佛言:云何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佛告苾芻:若有於身,住循身觀;安住正念,遠離愚痴;爾時便起念覺支。得念覺支,修令圓滿。彼由此念,於法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爾時便起擇法覺支。得擇法覺支,修令圓滿。彼由擇法,發勤精進;心不下劣。爾時便起精進覺支。得精進覺支,修令圓滿。彼由精進,發生勝喜,遠離愛味;爾時便起喜覺支。得喜覺支,修令圓滿。彼由此喜,身心輕安,遠離麁重;爾時便起輕安覺支。得輕安覺支,修令圓滿。彼由輕安,便受快樂。樂故心定。爾時便起定覺支。得定覺支,修令圓滿。彼由心定,能滅貪憂,住增上舍;爾時便起舍覺支。得舍覺支,修令圓滿。於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廣說亦爾。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一卷):「七覺支者: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擇法、卽慧。喜、卽喜根。舍、謂行舍。餘四如名,卽心所中各一為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故此七,名覺支耶?答:覺、謂究竟覺,卽盡無生智。或如實覺,卽無漏慧。七為彼分,故名為支。擇法、亦覺亦支。餘六、是支,非覺。此七廣辯,如余處說。」))

17、从断除障碍入定之种子的角度而言,修行智慧资粮是对治资粮修行。通过入定修行,能断除每一地的微细障碍种子,比如依靠一地菩萨的入定智慧能将一地的见惑连同种子一起断掉,这叫做对治资粮。
先看一下補充資料……
後得位污染:初地見所斷112煩惱{[四諦*5見惑我、邊、邪、見取、戒禁取5貪、嗔、痴、慢、疑)]+[四諦*上界9惑]};餘九地修所斷414煩惱{[(三界九地*九品修所斷惑)*2見惑我、邊3貪、痴、慢)]+欲界嗔9品}。後得位功德:初地12種百功德、七覺支;餘九地獲波羅蜜多、八正道。
喀什米爾大班智達認為:地的修治可以依據自地最主要的波羅蜜多而分成十種修治。

就是你有見道,見道以後你馬上有初地的解脫道,那轉成地資糧的時候就是在初地能夠斷了見所斷的112種煩惱,這很清楚就他講的地資糧,當然後面修道時還有其他修所斷的煩惱這不在初地裡面;由功德角度講初地還有12種百功德、得到7覺知,以初地來講這都叫地資糧。這個角度以外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慧光集51米滂仁波切特別提出~~喀什米爾大班智達認為:地的修治可以依據自地最主要的波羅蜜多而分成各種不一樣的修治,這裡是指初地所以有10種。那不知道2地、3地是不是都是10種,反正後面會讀到。這裡叫修治,對治的時候指的是入座,地資糧他們蠻統一的都叫做修治,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前面的6地就是配合6度圓滿,初地叫做布施圓滿、2地叫做持戒圓滿……所以站在地資糧的角度這是比較廣泛的說法,這個就是針對這一地裡面他相對應的那個智度,因為那個智度而衍伸出來有10種修治。這10種修治,哦巴活佛的做法他只有強調10種修治這裡,在地資糧的時候他全部是在講這個、他沒有去提上面這一部分,那米滂仁波切有提上面這一部分。所以你要理解整個地資糧在討論時並不是只有下面這一部分,這是2個不一樣的角度;如果你只知道下面這一部分,你可能就沒有真正了解地資糧在強調什麼東西。那跟對治資糧,其實沒有對治資糧是不會有地資糧的,所以一個是入定位、一個是出定位
那你只有6度可明明有10地呢,你應該知道6度還可以展成10度,就6度加上方便、願、力、智,每一個都有他修行的智度,
米滂仁波切在談這10種修治的時候跟哦巴活佛的說法是不一樣的,10種修治是比較廣泛的,那哦巴活佛呢,比方,初地因為對治布施,他就把這10種對應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裡面內容就很清楚的指的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但是,《慧光集51 p151米滂仁波切解釋這10種修治不是這樣,雖然沒有牴觸但角度上不太一樣,希望你們注意一下。
上座即對治、出定即地資糧
有醬一個概念再回來看課文……

资粮修行总共分以上十七种法,而全部归纳起来,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正因如此,《六十正理论》以及很多前辈的回向文中经常会讲:依靠二种资粮断除二种障碍,现前色身和法身的果位。地资粮和对治资粮在后文还会广说。
地資糧和對治資糧在後文還會廣說,要到什麼時候廣說呢?就是前面科判中所謂難以通達之理

癸三、摄义:
    当知,资粮行次第。
~~能对治当知,资粮行次第。~~

我们应当知道,资粮修行十七种法的数目和次第完全是固定的如果从地界来分,前十五种法属于加行道到十地末尾之间,地资粮安立在十地的所有后得位,对治资粮在十地的所有入定位具有。
攝義的頌詞~~當知,資糧行次第。哦巴活佛解釋~~我們應當知道,這個資糧修行17種法的數目和次第完全是固定的。其實對這我有一點困擾,假如這數目是固定的話,那就不應該有米滂仁波切解釋跟哦巴活佛解釋不一樣了,因哦巴活佛解釋經常提到~數目和次第完全是固定的,其實這也沒錯,重點就是佛講的、或者這些指導你的東西都不是編出來的,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你要用這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我要畫綠色?是說你不要死死的認定這17種,那馬上產生矛盾,因大家數目裡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這邊這很重要,就說由地資糧來講,17種修治的前15種都是加行道到十地末尾,所以你看這邊若提加行道的時候,可是你記得他在諸道的地方就不含加行道、可在米滂仁波切那邊諸道的地方就有加行道,那這也許不是那麼重要,重要是在後面這句~~地資糧安立在十地的所有後得位,這個後得位不是入定的後得、是真正出定的後得,對治資糧在十地的所有入定位具有。那這就是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

我们学《现观庄严论》有时候会很有失落感,因为自己连小资粮道都没有得,而《现观庄严论》一直讲加行道以上的境界,感觉就像幼儿园的学生在学初中以上的课程一样。不过,尽管现在无法真实体会诸法菩萨的现观,但能提前有所了解也还是非常荣幸的,这对大家内在智慧和信心的提升肯定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壬二(别说地資糧和對治資糧难以通达之理)分二: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
到這裡就是難以通達之理。
難以通達就是指地資糧跟對治資糧,確實是很複雜!所謂複雜是為什麼會有一個對治資糧跟一個地資糧,為什麼要醬子分?也就是入定跟出定之間是有關連的,就用對治資糧跟地資糧來做解釋;當然入定時的對治資糧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其實入定位的解脫道、入定位的後得是有分別的,但基本概念上他這個分別還是無漏的。可菩薩出定後就跟一般人一樣,可因為他有對治資糧的關係這時他在出定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比方,112種煩惱沒有了,再來,他有7覺知,還有,他有12種百功德,至於詳細內容網路上都查的到。最後你若要用喀什米爾大班智達所講的就在~~每一地都有他對應的智度,像初地就是布施,這時他能得到布施圓滿,這裏面就會涉及到十種修治最後就是布施圓滿。整個概念是醬子。那醬是不是難以通達?當然是難以通達。所謂的難以通達,就是有一個入定位跟一個出定位,強調這2個之間有關連,入定以後再出定的表現是很複雜的、而且其中範圍又很廣;不過要特別提出一點,就哦巴活佛只有根據一個角度去解釋他,事實上他的範圍很廣。因為初地並不是只有布施圓滿,當然布施圓滿是一種表現的方法,那再加上哦巴活佛在他的教法裡面是把布施又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雖然不見得有牴觸,但是你一定要了解米滂仁波切不是醬子說。所以,後面講的就是哦巴活佛的講法。
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分二: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
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分二: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

科判里说修治难以通达,但我觉得对于学过《入中论》、《显句论》等中观论典的人,以及学过《般若摄颂》、《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人来说,这些也不是很难。
這邊是堪布的意思,他說~~科判裡說修治難以通達,但我覺得不難,你只要學過《入中論》、《顯句論》等中觀論典的人,以及學過《般若攝頌》、《大圓滿心性休息》的人來說,這些也不是很難。當然你讀得越多你越能了解這難以通達的內涵,以我的心得來說,其實就算你讀過這些也不代表那個就是容易通達,因為所謂難以通達的意思不是因為你少讀了哪些經論,是他本身裡面的內容在修行的資糧上是非常複雜非常重要的。這是我的感覺給你們參考。

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分三:一、宣说依修治力得之理;二、解说实修本体法;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
寅一、宣说依修治力得地之理:

所谓修治,是指菩萨相续中能圆满后得福德地資糧?的方便和智慧,它既具足断除障碍的功德,也具足增长智慧的功德,所以说为断证殊胜。
所謂修治,是指菩薩相續中能圓滿後得福德,他一直提這個後得福德,有時我並不太理解他為什麼醬子用字,我只能解釋其實這裡要講的是地資糧,就是菩薩相續中能圓滿地資糧上面的方便跟智慧,這就是修治,那它能斷除障礙、也能夠具足智慧功德,這是什麼意思呢?以初地來講他能夠斷112種煩惱、他又有12種百功德、又有7覺知,然後又圓滿修成布施。所以這概念上就能說明這修治所講的是地資糧,所以說為斷證殊勝。
修治座上入定位之斷証(對治資糧)轉成座下後得位之斷証(地資糧)
這是我的心得,修治,也就是你~~座上入定位之斷證。什麼叫斷證?就無間道加解脫道,那這就是對治資糧;然後你就會轉成~~座下出定位後得的斷證,這就變成地資糧。之所以難就難在轉成這個東西絕不是只有單純布施圓滿一個,這只是一部分,而且這只是根據喀什米爾大班智達的教法。

    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

依靠能净化后得染污法之一地的十种修治能获得一地(后得即出定后的行住坐卧等阶段)。
10種修治,這是哦巴活佛的講法~~就完全是講佈施這一塊而已,就依靠這10種修治能獲得一地,其實依靠這10種修治最重要是佈施圓滿,佈施圓滿就是一地相對應的智度的圓滿。這是依靠什麼呢?是依靠你能淨化後得染汙法的一地的十種修治能獲得一地,老實講這翻譯文字真的不知道在講什麼,你要括起來「能淨化後得染汙法的一地」,這一地本身具有能夠淨化後得染汙法,那後得染汙法是什麼?比方,那112種煩惱就算在後得染汙法裡面,就類似能夠障礙你的,不然你要怎麼解釋,就是後得、在你出定位的時候、在地資糧你能夠去掉的那部分,所以他能夠淨化,比方那112種煩惱就屬於這裡。那一地本身具有這個能力,所以一地依靠這個,然後又提到10種修治,也許在藏文很清楚是什麼意思,我們用漢文就要小心一點,或者不要計較這麼複雜的文字只要把意思找出來,那這個意思以我的了解就是剛剛多方面的描述。
堪布這裡特別註明這個後得是出定的後得,並不是入定裡面的後得、也就不是解脫道。

从颂词的意思来看,是说先要在资粮道和加行道过程中圆满十种修治,然后才能得第一地菩萨。而《般若经》中却说:“住一地菩萨大菩萨十种修治即如此……”这好像是说,在得到一地菩萨之后,十种修治才会圆满。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呢?藏地某些大德对此也有争论。
這裡理解一下就好,這10種修治,到底是有了這10種修治才變一地菩薩、還是一地菩薩以後才顯現出來這10種修治的圓滿?這裡有爭論有不一樣的講法,但哦巴活佛認為這2種是一件事。哦巴活佛這種說法也是很合理的,就說~~你沒必要一定要說他是因還是果,有時這2個事情用因的角度講也可以、用果的角度講也可以,也就是你到了那個位置是因為有這些因,那反過來講,你到了這個位置就會顯現出來這個果。他就是這意思,那這當然可以。

哦巴活佛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相违的,弥勒菩萨说的是在未得地时开始获得十种修治,而《般若经》说的是已得地者能圆满十种修治。就好像我们发心仪轨中所说的一样——未生起菩提心的人发心可以生起,已经生起菩提心的人依此可以不断增上。

有个别人总以为,只要两个观点稍有不吻合,就非得有一个合理、一个不合理,这样的见解当然是很片面的,我想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
這是堪布的感想,他特別強調~~是說經常會有2種觀點不符合,你就要分出一個合理、一個不合理,其實這是不需要的。那這裡這個例子是醬子,可事實上也不盡然,有很多地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那你一定要知道哪一個對哪一個錯,因對我們初學者來講你不能什麼都可以,講個玩笑話,你什麼都可以那是到了無分別根本智。

寅二(解说实修本体法)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一地菩萨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一地后得福德地資糧的断证殊胜的方便智慧。
所以他這個後得福德是指什麼?我認為應該指的就是地資糧。

卯二(分类)分三:一、财施之修治;二、法施之修治;三、无畏施之修治。
辰一、财施之修治:
    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
    能舍
((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能舍近善友p151))
這裡就講的財布施,一地這10種對治裡面有4種財布施。

一地修治总共有十个法,其中财布施占了四个,虽然我们还不是一地菩萨,但在以后做财布施时也一定要具足这四法。

1、意乐的特征:对众生没有任何的狡诈心、虚伪心,而是以无私利他的清净心态来行布施。很多人在布施时就盘算着将来要得到别人的赞叹、回报,这都是心不清净。
特徵應該是這個徵,用這個征不知道是不是簡體字的用法?不然要修正回來。

2、财物的特征:饶益对方所需之利的清净事物。所布施的财物一定是对方很需要的,比如说没有药费给他药费,缺饮食给他饮食。一定要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别人本来不缺,你再给他是没有必要的。所谓饶益,就是让对方切实得到利益。
這個繞益對方之利應該是指利益,時間已經超過半個小時,這裡也簡單,把財布施的4種就在境上面你該怎麼樣、在財務上面、在意樂上面……這跟3輪體空的概念是一致的。

去年有一条新闻:某市只有一家养老院。过节的时候政府官员照例要慰问老人,结果所有领导都去了,买了很多吃的堆在老人身上,都已经放不下了。老人根本不需要这些,需要的是钱,但他们就是不愿意给钱……这种布施就算不上什么饶益事。

3、境的特征:对亲怨有情具有平等心的清净境。不管对境是什么身份——怨恨的敌人或者亲朋好友,我们在布施时都要一视同仁。

现在很多人的布施都有一种片面性——跟自己关系好的就愿意布施,关系不太好的就不布施。居士中的一些负责人就是这样,比如发一个法本,先给自己私下里交情好的人,最具足条件的那些人反而得不到,这就说明缺乏基本的平等心。身为佛教徒,还带着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是不合理的。

4、行为的特征:通过三种布施而能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慷慨博施的清净施舍。行为上一定要能够舍弃,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修证来行持三种不同程度的财施——布施财物为普通布施、布施儿女等为大布施、布施身体为极大布施。
這個以前《廣論》也讀過,布施有分做普通布施、大布施、極大布施。

辰二、法施之修治:
    近善友,求正法所缘,
    常发出家心,爱乐求佛身。
    开阐正法教。
((能舍近善友,求正法所缘,常发出家心,爱乐求佛身。开阐正法教。))

法施的修治有五种:
接下來就涉及到5種法布施。

5、亲近依止讲经说法的增上缘——善知识(法尊法师翻译成“善友”,其实也就是指善师)。
這跟米滂仁波切的解釋方法不一樣,這邊強調要有善知識,不見得有衝突,但要知道單單這10種修治的講法也不完全一樣。

从来没有依止过善知识、什么都不懂的人想要做法布施,就像一个非常贫穷的人想做财布施一样,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先依止善知识,这是法布施的增上缘。依止善知识的方式,也一定是像前辈大德们一样如理如实地以三喜弟子令上師歡喜的三種供養方式,即財物供養、侍奉供養、修行供養来依止,而不是像个别人那样,今天依止这个法师,惹得他生气了,在这个班待不住了,就跑到另外一个班去,结果跟新法师关系也处不好,只好跑到另一个佛学院去……这样不叫依止善友。真正的依止是以法为主,不是以私人关系为主,否则就会掺杂进很多自我的执著;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法恩上,那么不管是谁,只要对你有恩德,你都完全可以接受。
三喜,就是一般弟子供養上師有財物供養、侍奉供養、修行供養,最重要是修行供養,你能夠令上師高興就是你按照他教的去做去修行。

6、近取因是寻求三乘的正法所缘。如果没有求到法,想做法布施也是没办法的,所以一定要把大小乘的佛法作为所缘对境,而且求法的时间越长越好。

现在很多人连从头到尾听一部《现观庄严论》都做不到,怎么能算是求法的人呢?像《现观庄严论》这么甚深的法,听一两节课是不可能有收获的。我昨天看了一下晋美朗巴(智悲光尊者)的闻法录,在哪一位上师面前听了哪些法都有记录,这些前辈大德广闻博学的风范真是太令我们后代人惭愧了!

7、俱有缘是具足出家戒。并不是说在家人没有行法布施的资格,但从自古以来的情况看,确实以出家身份做法布施更有优势,因为出家身份更容易令人起信,弘法事业会非常广大。如果是在家身份,那除非像印度个别大成就者那样修行极好的,否则别人不会很认可的。
這邊解釋是強調說法人的身分最好是出家人,但也說在家人亦可,但米滂仁波切的解釋是你要有出離心。那為什麼布施要有出離心呢?那這邊似乎比較能連到布施,在米滂仁波切那邊是強調說你得到布施圓滿時候的10種修治是什麼,不見得一定需要在字面上去涉及到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

8、欢喜渴求获得所缘境究竟所修的佛陀法身。法布施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身体健康之类,而是为了让自他获得佛陀的色身和法身。

9、加行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而开示、阐明正法教。具备了前面所有条件——依止过善知识、求过法、自己的身份也非常如法、目标已经清楚,之后就一定要给有缘众生阐释甚深的佛法,这很重要。

不管男女众,我希望大家经过十年八年的学习,有了一些佛教基础之后,要出去弘法。只要能保证自己意乐清净,就可以去弘扬佛法,否则对身边那么多不懂佛法的可怜众生坐视不理,是违犯菩萨戒的。虽然我们不一定具足一地菩萨的法布施,但也应以趋向于一地的因缘去做法布施。
因時間的原因很快的過一遍,但你要記住一個原則就是~~哦巴活佛的解釋只有針對一地圓滿布施這一方面所涉及到的10種修治分成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用醬子來說明什麼叫地資糧,這是哦巴活佛的做法。如果你去讀了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你就知道地資糧不只有用這樣的講法,哦巴活佛這講法只涉及到一地所對應的智度布施而已,事實上他斷了112種見所斷煩惱、他有12種百功德、他有7覺知等等,這都算在地資糧裡面。

辰三、无畏施之修治:
    谛语为第十。

10、通过说谛实语能救脱火灾水灾等畏惧,经中说这是一地的第十种修治法。所谓谛实语,就是能依靠语言治愈他人的病或制止地水火风的灾难,是一地以上所取得的成就。
諦實語這邊提到的公案大家都能看懂就不講了。

恩扎布德国王和拉瓦巴尊者两大印度成就者之间有一个公案,就是关于谛实语的。恩扎布德有一个王妃,她邪见比较重,但是非常听话。有一次,恩扎布德就要求她去送一些粮食给恒河对岸的大成就者拉瓦巴。王妃问:“恒河那么宽,我怎么才能过去呢?”国王说:“用我的一句谛实语可以把河断开。”她问:“什么样的谛实语?”国王回答:“你只要说依靠恩扎布德无有贪欲的谛实语之力,把江河断开,河水就会断开了。”她心里想:如果没有贪欲,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女人(恩扎布德有很多明妃)?虽然心里产生了邪见,但她还是很听国王的话,到河边说道:“依靠恩扎布德无有贪欲的谛实语之力,把河水立即断开!”此时河水果然断开了,她顺利到了对岸。

王妃找到拉瓦巴尊者的时候,他正在河边睡觉。她喊了很长时间,尊者才迷迷糊糊地醒了过来。王妃呈上粮食说:“这是恩扎布德给您的供养,请您接受。”尊者很高兴地接受了。这时王妃看见河水又像原先一样在流,就问:“刚才是依靠恩扎布德的谛实语才来到这里,我现在要怎么回去啊?”拉瓦巴尊者说:“依靠我无有愚痴的谛实语之力,你可以过河。”她心里想:什么无有愚痴?刚才睡了那么长时间,我喊了半天都叫不醒,这不是愚痴是什么?虽然又产生一个邪见,但她还是依样说:“依靠拉瓦巴无有愚痴的谛实语之力,把河水马上断开!”河水同样也断开了,于是她返回了王宫。

最后王妃由于对两位上师产生邪见而没有即生成就,但因为依教奉行的缘故,当时的事情确实成功了,据说后来也现前了一些共同的功德。

据《莲花生大士传》记载,贝若扎纳阿难尊者乘愿再来。根据莲师授记建议,法王赤松德赞将贝若扎那带到桑耶寺,并培训为译师。是藏族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佛教大译师之一从印度返藏的时候,藏地的一些恶神恶鬼故意降下大雪,给他制造违缘。贝若扎纳说道:“以我赴印度求法且得成就的谛实语之力,让大雪马上停止!”结果连正在降落的雪花都停在空中了。此后这些世间地神再也不敢对佛法作危害了。
這邊提到的貝若紮納~~其實他是阿難尊者的再來人。他的重要性就是~~當時在西藏,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藏王赤松德贊所謂的「師君三尊」建立的紅教寧瑪第一間寺廟~~桑耶寺,建寺後,為七名貴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稱「七覺士」,是藏族最早的出家人,而他是其中一個,也是西藏歷史上最傑出的佛教大譯師之一。

希望大家听了这些公案也不要生邪见,否则对成就也会有影响。凡夫人听到一些上师的不可思议事迹时,经常不从正面去想,而从反面凭着自己的邪分别念去评价,这是不合理的。

以上是一地的十种修治。因为每一地的修行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第一地以布施波罗蜜多为主,第二地以持戒波罗蜜多为主,因此按照印度的大经大论以及藏地诸高僧大德的意趣,第一地的修治着重宣说布施度,这是从主要功德的角度来安立的,并不是说一地不修持其他波罗蜜多。
這點很重要,就說,一地的修治宣說主要是用布施的功德,但並不是說一地就不修持其他波羅蜜多。所以由這句話就可以看出米滂仁波切他的10種修治比較有這個意味在裡面,哦巴活佛的10種修治就全部偏重在跟布施有關

寅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
    布施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
最後這個當然很重要,不論你是哪一種修治你的彼性不可得,這才真正是大乘的修法。

对于以上在后得位安立的一地十种修治,如果还有三轮的执著,那就只是世间波罗蜜多,并不能成为出世间波罗蜜多。以一地菩萨入定位三轮不可得的智慧摄持,就能在出定时断除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中所有的相执,这就是能完全净化那一地染污法违品的修治。也就是说,只有了达这十种法在胜义中一无所得,才符合修治的本体——断证殊胜的方便智慧。
地資糧10地都一地以上的,他們當然都會有彼性不可得,這是站在福德就世俗的角度醬子講;可依勝義來講都是空性,所以一個入定位、一個出定位,最後一定是要一無所得。

PS
@
L:師兄剛有提到萬法可以包括在4當中,就講到《入中論》,我的課本《入中論自釋講記》是益西彭措堪布解釋的,在下册中說到這是一種分別,中觀見解是要遠離一切戲論,所以就有了這些空,這些空為了要斷除那些有的執著就講到了課文中提到的4~~就外空、內空、內外空、性空,為了斷除離的執著又分有4~~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最後為了要斷除4邊也就我們說的有無二具二非搞了8個空,醬加起來有16個空。於16空又提到般若經裡面~~大乘的不共相就是指這16個空,然後平時說到有4~~就有性空(10)(佛地3)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這4個空就沒再解釋了,可這4空應該就是今天所講的萬法包括在4空。可在華智仁波切的《現觀莊嚴論》把這4個空又分開來講,有性空是10地所攝、其他的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這3個是佛地所攝,醬加起來就是20。這是我找到的資料。
斷有4~外空、內空、內外空、性空

斷離4~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
一般4~有性空(10)、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3屬佛地)
師兄:你講的這4空跟課文所講4空是一件事、還是這4空加16空變20空?
L:在《入中論》並沒特別說明,就唯攝總稱為4空,那在華智仁波切的《現觀莊嚴論》是講20空,20空裡面就16空加這4空。4空延伸就有16空,你意思是這16空是否又收攝這20空、18空?收攝成總的4空?這點我沒看到。

師兄:我的意思是……因為我們課文有提到4空,我不知道這4個空講什麼。是不是這4個空加16空就20空,課文有提到16空也就是《入中論》中的16空,所以,4+16就一般講的20空,是醬子?還是……
L:對!上面是這麼說的,意思是說佛在般若經裡面講~~大乘的不共相就是指內空、外空等等16空,所以就廣說16空;講完後他又說到有性空、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這4個空,而且說到這些空性就稱為大乘。文字上是這麼解釋的。
師兄:嗯,在《慧光集51》有提到有幾種空性是佛的空性。
L: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裡他分法就不一樣,他把有性空是屬10地所攝,然後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這3個是分為佛地所攝。
師兄:這好像就是《慧光集51》裡所講的。

L:很多種類的空,若不稍微分類的話,說實在也記不住。然後那個《入中論自釋講記》裡面解釋的很清楚,就是把這16空這些空每一個空都有一個段落來解釋。
師兄:很好,現最重要就是那4個空是不是4+1620空,這是我不清楚……
L:看起來是醬子。
師兄:不見得是醬子,你看《慧光集51》裡面,米滂仁波切有講20空中~~無性自性空、有性空以上兩種空性為十地所攝,後面3個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以上[三種空性]則為佛地所攝。所以這20空是不是416,這個4空就是後面1720的有性空、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是不是醬子我沒有把握。

L:可是我看那頌詞好像也是~~如是廣宣說 十六空性已 復略說為四 亦許是大乘。當時看到這復略說為四的話,是不是又把16空收攝成4,這我就不知道了。
師兄:Anyway,這一部分剛也特別強調這相當有學問的,特別去讀般若經的話就要把它搞得很清楚。這裡非常感謝L師姐。
師兄:是否有人針對這一部分還可以再做補充?
S:我查過其他資料也是說~16空略說就是4空,4空是指有性空、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至於是不是16空加4空變成20空就不得而知了。
師兄:也就是說16空略說就是4空,4空是指有性空、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有性空是10地,後面3個是佛地。
(( 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去參考以下書籍~~

《入中論自釋講記》上中下3册,智圓法師講記。有關20空性等等請參考下册p1064始。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13p8始,廣說4))

@ 有關遍智4加行這部分,米滂仁波切、哦巴活佛的講法並無差異~~就說披甲修行、趨入修行、資糧修行、定離修行這些,披甲修行是為意樂、趨入修行是為行動,這2個都6度為所依,亦即所謂心裡面的是“披甲修行”,行動上的是“趨入修行”,醬子成為加行。

@ 有很多地方米滂仁波切、哦巴活佛的講法不一樣,那我是覺得~~你把米滂仁波切的當作重要來讀是對的,因為他是真正重要的傳承人物,他還提到58斷行,學過的就知道這講什麼,這些慢慢都會出現。

@ 講法不一樣的地方,比方,米滂仁波切講智慧資糧是5種、哦巴活佛講的是4種,這就很明顯。米滂仁波切講5種時是把20空當智慧資糧的一種,哦巴活佛則認為所有的智慧資糧就在講空性,這說法是不一樣的。再說,地資糧也不一樣,米滂仁波切是強調112種煩惱斷掉、12種百功德生起、有7覺知,但哦巴活佛沒提出這些。另外,米滂仁波切還特別提出喀什米爾的大班智達,因這大班智達認為:在地資糧時,可專門針對這一地圓滿修成的智度,智度~比方布施就是一度,像初地是圓滿布施,針對初地圓滿布施會涉及到10種修治。10種修治法,他把這一部分叫做修治,10種修治的內容,哦巴活佛將布施圓滿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裡面內容也針對這3個有明顯的文字表示;那米滂仁波切列出來的10種修治就沒有很清楚的跟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這3種相關。這就是兩者的不一樣。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