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91-20201215-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菩提行心-《實修法》
今天就可以結束龍欽巴實修這一部分,現在接上週智慧度。
3-2-6、智慧度 分3:3-2-6-1、顯現觀為幻化八喻;3-2-6-2、觀察法性空性;3-2-6-3、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
智慧度,第一科是顯現觀為幻化八喻,在佛學中幻化八喻是對於世俗法蠻重要的8個比喻,你常常醬子想就會理解到所謂世俗的顯現其實都是一種幻相。再來第2科就是觀察法性空性,第一科這等於是講世俗現象~顯現出來的相,那這一科是講實相、或者講勝義,實相就是空性。為什麼會加法性?前面也解釋過,一般講法、法性,法指的是世俗諦、法性指的是勝義諦,或者說法是從有的這個角度來講、法性是從空的這個角度來講。最後第3科,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中觀最重要所謂離邊,真正的2轉法輪在講般若的時候,所謂講空性一定是離4邊8戲,因究竟勝義本身是絕沒有所謂的分別念或名言概念在其中,基本上這是菩薩入定時候的所緣境,其實用所緣境都是勉強地說法,是入定的時候他對所領悟出來的實相的一個感覺。那我本身沒有這個做到這個地步,所以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形容較恰當。基本上離4邊8戲的意思就是~~~所謂4邊,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4邊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只要是世俗一定是含在這4邊裡面,就是有、無這2個元素組合以後2*2=4種可能,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只要是世俗諦一定跑不出這4個的範圍,那若是不在這範圍內觀念上就是離開了世俗諦。所以叫離邊就是離這4邊,其實在佛教裡講離邊以外,所說中觀標準說法是離邊復離中,連中間都要離掉。所以所謂中觀千萬不要以為是站在中間不偏不倚的角度,不是的,中間都要離掉才是真正的中觀的觀念。所謂8戲就是指《中論》裡面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中論》裡面就是繞著這講,沒有所謂的生滅、常斷、一異、去來,基本就在觀念上否定了有為法、其實也包括無為法,因為,有為法否定了以後所得到的結論是無為;這裡要注意,這是在中觀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你說,因有為全部否定了所以得到無為,這種觀念基本上還是在有為裡面,因為你所謂得到這個無為是觀待有為而得到的。你因為有、沒有,你證了沒有這個有為、因你是觀待這個有為而他沒有這個有為,所以你觀待醬子產生一個所謂的無為,很多的無為其實是在這個角度裡面講的,以這種角度講的無為基本上都還是在有為法的範疇裡面,不是一個真正離4邊8戲的觀念。醬子講可能更容易理解~~~因既然有都沒有、怎麼可能會有無?!這是對真正無為法的看法,就說,我連有都沒有了怎麼會有無呢?!這話怎麼說?因為無是觀待有來的,那我知道沒有這個有,那怎麼會有無呢?!所以假如是觀待有、那麼沒有、然後產生的無這個就還在有為的角度,真正標準的空性是說有都沒有了怎麼會有無。醬懂這意思?所以有只要證沒有、那無基本上也就跟著沒有。有個觀念叫做空相~~~就一般我們講有,那空就是否定了以後的那個。那剛剛講的那個觀念裡面就是連空相都不存在,醬子就有離4邊8戲的意思在裡面;那一般在講所謂的無為,在佛學真正講到最究竟的時候還是用無為,可是這時候的無為一般是叫做大無為,加一個大字,就不是剛剛那個觀待有來的無為,這在漢傳叫做絕待,絕對的絕、對待的待。像觀待其實都是屬於世俗的,都算是一種有為法,那這叫絕待,其實你只要用這基本上都是分別念,但是,至少醬子一個說法能讓你體會他要講的空性是什麼。所以,絕待就是沒有這種所謂觀待來的,一般就叫做大無為,那還有一個標準名相叫做法性無為~~~指的就是大無為,一般觀待來的無為就叫做無為,我是想這似也可以叫做法相無為,不過沒人用這法相無為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那法性無為是有看過法師用的、指的就是大無為。那法相無為其實也蠻有意義,可以讓你記住以法性的角度來講無為就是真正所謂的大無為、離4邊8戲、也就是所謂的絕待,那法相無為是由有的角度來講的。
你要記住,一般所謂法、法性這是一個觀念,所以慈氏5論《辨法法性論》裡面就是講勝義跟世俗、法性跟法,同理,法性這邊你不變,法那邊你可以叫做法相;在漢傳有法相宗,以玄奘、窺基代表人物,玄奘當時在印度學的是唯識末期的護法他們比較唯識偏有的觀念,這叫做隨理唯識,無著叫做隨教唯識;現主要是講玄奘當時的觀念,他是以隨理唯識的角度創立的法相宗。那,法相跟唯識之間是什麼關係?假如是唯識一定屬於法相,法相本身就是從有的角度來說的,所以叫法相。那麼,假如是唯識一定屬於法相的範圍裏面,可是講法相的時候他就遠遠大於唯識了。比方,世間法叫做5位百法,當我講5位百法,或者分類叫成5蘊、12處、18界,這是把整個法都包括在內然後作醬子的分類,當我醬子講的時候這是以法相的立場在講,5位百法~~~有所謂的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一共5種,這5種其實只有心法才是真正實際上有的原因,當我醬子講就是唯識了,醬理解?我假如以法相來講所有的法這都叫法相,以唯識來講是所有這些法其實真正的來源是識,所以法相遠大於唯識,唯識本身是法相中間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一般會講像慈氏5論~彌勒的教法叫做法相、或是廣行,廣行其實可以用法相代替,因此一般講道的時候、以有的角度去修行的時候要用什麼方式,這基本上就屬於法相的範圍了。而彌勒在法相的範圍裡面有很多地方會牽涉到唯識的觀念……(這裡有一小段沒聲音)
J師姐:師兄,打個岔,唯識屬於法相,所以對應5位百法全都是法相,那有為法裡的不相應行法也算是唯識?
師兄:5位百法範圍全都是法相,其中不相應行法不是唯識。若用5位百法的角度來講,所有有的東西基本上就分成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這5種,這是以法相的角度來講有;但若是在講唯識,那在5位百法裡面真正的有是心法,所以說唯識無境。醬理解?!若講唯識的時候,所有的法相~你看到的法相其實只有識而已,所以這個叫做唯識。
剛剛就是講到法相跟唯識的差別,那再簡單講一遍~~~記得在《廣論》裡面有分深見派、廣行派:
所謂廣行派:漢傳角度就叫法相宗。所謂深見派:就是法性宗,講的是中觀深見,所談內容是真正法的實相是什麼,那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實相的意思。可當我用有的角度來講雖然他是幻有、或是用世俗諦的角度來講,大家千萬不能忽視世俗諦扮演的角色,因為你修行基本上是離不開世俗諦的,所以當用有的角度這時就叫做法相、或者叫廣行,這一部分最重要就是彌勒所講的東西。所以彌勒最重要是講的法相,那文殊、龍樹最重要是講的法性,一個是講現象是從有的角度來談世間的法、一個是講實相。這是法性跟法相間的關係,可是你一講法相的時候這時就一定會牽涉到唯識,因法相範圍大於唯識,所以,5位百法本身全部都是法相,因為顯出來,所謂有5位百法就講世間所有能夠顯現的你分成這5類,你這是站在有的角度所以這叫做法相。可是若跟你說這5位百法真正的法、存在的法是心法,這就是講唯識。所以雖然有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可基本上真正存在的、在世俗裡面真正有的來源是心法、是識,所以叫做唯識,所以叫做無境。為什麼叫做唯識無境?就是所東西都是心法,包括色法、不相應行基本上來源都是心法來的、這時候就是講唯識了。所以唯識的範圍比法相要小。
~~~深見派:法性宗、中觀、實相、文殊龍樹
~~~廣行派:法相宗、唯識、世俗、彌勒無著
從有的角度以所緣境為出發點講3自性:
講唯識的時候有一些很重要的觀念跟理論,可講法相的時候最重要的基礎觀念就是3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3自性到底要講什麼?今天以有的角度來說他的所緣境,一共有3類所緣境,一種所緣境是不清淨的這叫做遍計執,會有遍計執所緣境的人就一般的凡夫俗子,他的所緣境是不清淨的,他的能緣一般叫做有境,他的能緣也是不清淨的,他這個能緣就是阿賴耶識。
現在告訴你法相所講的基本上就是3自性、是最重要的觀念,3自性是以所緣境為出發點,告訴你有一類是不清淨的所緣境,不清淨的所緣境當然他的能緣也是不清淨,所以他的能緣一般就是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也是在法相裡面講的,你看在中觀就不會去提阿賴耶識。這時他這不清淨的所緣境就是遍計執,簡單講就是他會把所謂的任何顯現出來的有、這個法相他都當作實際有,所以這就會變成法執、他執是真正的有。我們凡夫不用講,任何的有、世俗諦裡面我們都認為是真的,這就屬於第一類的遍計執,那不說我們凡夫俗子即使是修行不到位的或是不正確的宗派大部分都在遍計執裡面,若是是用5道來講你在資糧道或是加行道的時候你大部分也是落在遍計執這裡。
第2種所緣境叫做清淨不清淨,就是都有、有部分清淨有部分不清淨,所以這清淨不清淨所緣境叫做依他起。這時他的能緣一般會用的術語叫做唯識位,位置的位,也就說在法相這部分你修行的所緣境有清淨有不清淨的時候一般他已經是進入唯識位了,他不是阿賴耶識了。這個唯識位跟阿賴耶識的差別就是~~~他已經理解到不能夠遍計執了,雖然他沒辦法完全清淨,可是他已經有進入清淨的這種本領了,所以這一般是屬於見道,在見道位的時候他所緣境屬於清淨不清淨,一般這叫做依他起,那在法相的角度他相對應的能緣識一般叫做唯識位。
~~~唯識位跟見道位之間關係~~~見道位的時候一般他所緣境屬於清淨不清淨這叫做依他起,那在法相的角度他相對應的能緣識一般叫做唯識位。
當你能夠完全了知真正的實相的時候,你的所緣境叫做圓成實,這時不是用空性的角度這是用法相的角度,他叫圓成實,這個叫做圓成實的所緣境是百分之百清淨,他所對應的能緣就是如來藏,一般是佛才在這個位置。像中間這個位置有清淨有不清淨,可到最後完全清淨的就是佛。
所以,3自性,你就了解這是法相裡很重要的原則,以法相的角度、以有的角度~~~有完全不清淨的、有清淨不清淨的、有完全清淨的。可是一用法性的角度基本上就是完全是講實相,在法性的角度就不會分成剛剛那些清淨不清淨,不能醬子分了,因這些清淨不清淨這種角度都還是在分別念裡面、是由有的角度來說的。所以一講法相很基本就會講3自性,可一講法性的時候這時他的觀念不是講2轉的般若智慧就是講3轉的如來藏智慧,這就是法性的角度。
講蠻多的,至少希望大家對法性、法相有一個清楚的輪廓,你才了解真正的佛學其實是非常嚴謹的。
那我們現在回到這個智慧度,他第1個告訴你:顯現觀為幻化八喻,這基本上是以法相的角度跟你講,法相就是一種顯現,你會用8個比喻來說所有的顯現,就代表你在3自性裡面你已經知道你不會落入遍計執,你的思想你的觀念上也許你還沒辦法證悟、至少你會在唯識位裡面。以智慧來講,一講到法相的時候就知道最後真正正確的是圓成實,就是以有的角度你知道這個有本身應該是法性,可你也知道圓成實這個法相若用法性來表示的時候叫做勝義無自性性,這時候就是指空性。那第2個叫做觀察法性空性,這時就不是用法相的角度、這時是用法性的角度,所以這時一定會提到離4邊8戲在中觀這邊的觀念。還有要記住,當你一講法相的時候你是以世俗諦的角度來說的、你是以有的角度講的,最重要的根據就是3自性這個原則。所以,有的角度來講你最後的所緣境一定要是圓成實醬子才對,你修行的目的以有的角度來講你最後的所緣境都是清淨的,這就叫圓成實。假如你用法性的角度、就是你了解到真正的實相,要不然就是2轉的般若這是最究竟的實相,要不然就是3轉的如來藏這也是最究竟的實相。那2轉的般若、3轉的如來藏之間最重要的差別是在~~~3轉的時候一定是用2轉做基礎,他不會違背2轉。也就是所有的都是空性,最後會再用法性空性、或是法性無為這個角度,到了最究竟的時候,這個跟剛剛講有為、無為的無為若是觀待有為來的這個無為不叫究竟,真正的究竟在漢傳叫做絕待,這就屬於百分之百真正的法性、不是觀待來的這叫大無為或者就叫做如來藏。醬一個原則你能抓得住你就明白佛教在講什麼,你也理解什麼叫做法性、法相,你也理解什麼叫做深見、廣行,其實意思都一樣只是用不一樣的名詞來說他而已。
3-2-6-1、顯現觀為幻化八喻: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修色聲香味觸五境之一切現相,皆是於迷亂者前無而顯現,故如夢境;
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故如幻相;
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這時候就是在講法相了,法相,你可以講5蘊、或是你講5位百法、12處、18界這都是在講法相,這裡講觀修色聲香味觸這些境這是用色法的角度,所有一切你看到的現象、就是色法裡面你看到的現象,都是於迷亂者前無而顯現,這就是講所謂法相的本身基本上不可以當作有,一般沒有修行沒有證悟都會落在遍計執,所以告訴你一定要知道用幻化8喻讓你不會落入遍計執,你知道這些就像夢境、幻術等等。
幻化8喻中有3個東西是很明顯的,幻術跟幻化在佛學中代表不一樣的意思,幻術是要藉著某物變化成他物,比方魔術師對石頭念咒後你看到是一隻大象,你也認為是有,一般這叫幻相、幻術。幻化,不需要藉著他物變化、直接是無中生有。他現在告訴你在8喻中有幻相有幻化,一般,幻化是無中生有~代表生滅的生,夢境~生住滅的住,為什麼是代表住?因為在夢裡不管你夢到什麼你常常會有一個很清楚的一段存在,其實在真正世界裡面你感覺到的住跟夢是一樣的,講難聽點,白天都是在作夢,他用夢來告訴你白天你看到的東西其實都是夢境。因此,生住滅的住一般用來比喻夢境。第3個,尋香城、陽焰、海市蜃樓或是乾闥婆城~代表滅,乾闥婆城或譯作尋香城,天龍八部的神鬼所居之處,一般都是白天出現到了夜晚就消失,像陽焰、海市蜃樓都是醬子,若用科學的解釋是陽光照到水氣反射後產生的幻相,所以他代表滅,他根本就沒有。所以,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生、沒有所謂的住,沒有所謂的滅。為什麼特別要講生住滅?一般有為法基本上用法相的角度來說一定有生住滅3相,佛在《大元經》裡曾經講過所有有為法會顯現出生住滅3相,其實顯現出來這都是假的;也就告訴你法相本身若用生住滅本身來代表所有有為法,基本上是跟幻化、夢境、尋香城是一樣的意思。
所以這裡告訴你在智慧度的時候,基本上你要理解到法相本身是世俗諦,是一種幻有。不過再叮囑一次,千萬不能認為可以不注重法相,千萬不能醬子。所以為什麼既要讀深見也要讀廣行,就是你還是離不開世俗諦!你在修行一開始你還是要根據世俗諦,其實真正的勝義根本沒有所謂存在不存在,這個叫做實相。你了解實相是醬子,最後你又能怎樣?就像小乘認為有一個涅槃住在那裏面,其實那裏面絕對不能住的。所謂真正的實相那種東西,你是絕對不可能安住在那裏,沒地方讓你安住,所以你還是得要在法相裡面。這就為什麼大乘到最後要你既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真正能夠讓你發揮還是在法相裡面,所以最後還是在輪迴,可是這個輪迴已經不是那種輪迴了,你是出來度化眾生。所以整個觀念是醬子。
【引申閱讀: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乾闥婆城(雜名)又作犍闥婆城、犍闥縛城、巘達嚩城。譯尋香城、蜃氣樓。樂人名為乾闥婆,彼樂人能幻作樓閣以使人觀,故名之為乾闥婆城。而現於空中之蜃氣樓類是,故亦稱為乾闥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實無也。智度論六曰:「犍闥婆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犍闥婆城。」二十唯識述記上曰:「舊論云乾闥婆城,訛也。梵云健達縛。西域呼俳優亦云尋香,此等能作幻術,此幻作城於中遊戲,名尋香城。幻惑似有無實城用,或呼陽焰化城名健達縛城。諸商估等入諸山海,多見陽焰化為城室,於中聞有作樂等聲,西域呼作樂者既名尋香,故說此化城名尋香城。」輔行一之三曰:「乾城,俗云蜃氣。蜃大蛤也。朝起海洲,遠視似有樓櫓人物,而無其實。故十喻讚云:世法空曠,如彼鬼城。」慧苑音義下曰:「乾闥婆城,此云尋香城也。謂十寶山間,有音樂神,名乾闥婆。忉利諸天意須音樂此神身有異相,即知天意往彼娛樂。因此事故,西域名樂人為乾闥婆。彼樂人多幻作城郭,須臾如故,因即謂龍蜃所現城郭,亦為乾闥婆城。」慈恩寺傳九曰:「乾城水沫無以譬其不堅。」】
這一段應該是索達吉講的提示。
(電影、電視都是幻相。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人,都是以看幻相而虛度人生的,很可憐!包括我們有些出家人,千萬不要在這些迷亂的現象中過生活。如今學院裡手機、電腦、無線網卡都可以用,完全用戒律來約束每個人,也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假如經常上網看世間的連續片,修行道相就會全部失毀,自己的人生也就浪費了。所以,希望大家儘量不要有這方面的習氣!)
這裡面是在講法相是包羅萬象,我們其實是活在法相裡面,那這段是特別講當今由於科技的關係所以是幻中再加幻,比方,打電動遊戲、看連續劇,就已經幻了還在裡面再製造幻,完全活在幻裡面。所以說這是非常不智的。
無而現有,故如眼花;現在是在講8喻,這是眼翳病,一個月亮看成2個
現時無實有,故如陽焰;
顯現內外不存在,故如空谷聲;
無有能依、所依,故如尋香城;如剛剛滅法是用這個比喻,是無中生有,為什麼說他無中生有?按照他描述的這是沒有根基的,一個城白天才會顯出,晚上就不見了
現而無自性,故如影像;
無而顯現一切,故如幻城。此即海市蜃樓
如是正在顯現時,也是虛妄無實的空色。如水中月
幻化8喻有時會用不一樣的8個比喻,不過像眼翳、陽焰、空谷回聲、水月、尋香城這些大多會出現在8喻中。
後行:回向善根。
✿ ✿ ✿ 第90修法終 ✿ ✿ ✿
再回到法相來,3自性就是法相裡很重要的觀念,所以為什麼會跟你講幻化8喻,就是因為一般人都會認為我們所見到的東西是實在的,所以這叫做遍計執。其實他用這8種比喻就告訴你實際上沒有一個是實在的,就好像眼翳病、陽焰、海市蜃樓、水中月這些等等。所以第1個告訴你觀顯現是幻化8喻是法相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再來,第2個角度就用法性。
3-2-6-2、觀察法性空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將外境的粗大顯現(如山河大地)與自己的身體分析為微塵,從而斷定無境空性;將內在執著之心分析為無分刹那,從而斷定為無執空性。如是證悟無有任何能取所取之義,於此無依空性境界中入定。
第2個叫你要按照醬子去觀修,簡單講,空性,第1個是告訴你色法是空,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無分微塵,這已經講過很多次了,到最後你都可以證明他是空性的;若是用心法的角度,分到最後也一定要有一個無分剎那,可是也是有辦法證明這個無分剎那是空性、沒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在佛法裡基本上就告訴你色、心本身到最後其實都是空性,而且也沒有所謂的能所。就說實相裡面除了沒有無分剎那、無分微塵以外,在法性的角度,也沒有所謂的能所;另外以前講過的離一多因、金剛屑這都是在證明萬法基本上實相都是不存在的。若把我講過的這些個想一想也能幫助你去理解佛法在講的空性是什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所有這些東西,其實推到最究竟的時候應該是能量,這個能量不是一般想像的那種能量,不是電、熱、光,他是最原始的那個能量,跟質量是完全不一樣的境界,所以以前常用E = mc² 跟各位比喻,若用物質有的角度來講,用時間跟空間這2個座標是可以把一個東西的有很清楚的標出來,可是你也知道所有的物質、所有的這些有其實是能量的組成。E = mc² 告訴你質能是可以互換的,可能量是沒有辦法用時間跟空間這2個座標標註定位的,一個不能說有的東西跟一個可以說有的東西這2個是等號。所以為什麼會有空性這角度,其實科學上現在發覺也是醬子,醬你就了解真正的實相是能量,而百分之百的能量境界是無法分別的。在這是避免講沒有,因沒有還是分別念,可若是勉強的用沒有這個角度來體會他,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真正的本質是空性、是能量,也就是沒辦法說有跟沒有,所以簡單講就等於是沒有,這是他真正的一個本性。因能量跟質量之間是畫等號的,所以這本性本身有一個不知道什麼原因,使他會往有的角度去走,這時候就變現出來所有的這些我們所講的物質世界,那這時你就看到了、就是有了。所以,法性這個實相他是有辦法顯出法相這個幻相,所以會講最後是現空雙運,因基本上其實是一件事。所以你就理解本來沒有的東西、真正的實相是空性,那麼產生了幻相這也是一種法爾。法爾,大家知道,就說本來道理就是醬子、他會做這個顯現;可是你若進一步深入去講在佛學這叫因緣所生法,他莫名其妙會顯現的、而我們現在也不知道他顯現的原因,可是我們知道顯現本身都是有原因的這叫因緣所生法,所以我們知道世俗諦會講緣起就他是一種因緣產生的。那這個因緣產生的時候他就有這個幻相出來,因緣消滅的時候他就自然沒有,為什麼自然沒有?因為他本來是空性,所以出現的時候是假的,空性才是真的。不知道各位能體會這意思嗎?!這就是佛學要講的。所以一般佛學裡面會講滅法是不存在的,這點就不多講了。滅法是不存在的,所以才會知道一剎那叫做剎那生滅,一生即滅,為什麼講是一生即滅?因為生的時候是因緣產生出來的幻相,那這個因緣產生出來的這些幻相是需要有因緣的,而因緣本身他也是法他也是一出現就滅,所以那些因為因緣所產生出來的果法當然也是會一生即滅,所謂滅是回到他真正的實相、他本來是沒有的,這個滅是我們分別念裡面產生的,那有其實是幻有,所以幻有一過去就回到真正的實相。可是這個因緣又出來他就又出現,所以叫做剎那生滅、剎那生滅、剎那生滅,,,,,,這地方就不細講了。可各位聽完會發覺他是有道理的,雖然很多理論還沒從科學上去做驗證,可當時佛法這些高僧大德是在入定時體會到這些東西,最後釋迦牟尼發展出整個佛學,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提示語】:
將因明跟中觀的分析結合起來修大圓滿,這是無垢光尊者比較推崇的。這個實修法本來就是無垢光尊者龍欽巴寫的,而大圓滿法是紅教裡面最高的法,最後就是要修即身成佛。他就曾經講過要把中觀跟因明結合在一起,中觀是講法性,因明,不敢講他是講法相,可是他偏重是法相,為什麼?因明是一種分別念的東西,然而中觀本身他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分別念用理論來證明他中觀這個觀念是正確的,可是中觀跟因明其實是2個截然不同的……這要怎麼講?中觀一般你是越讀越不懂,因為,他所講的是出世間、所講的是實相、講的是勝義諦,我們沒有活在那裏面,若沒有人教、我們是根本不會想到這個,所以中觀是你越讀越不懂因那不是你習慣的東西。因明,開始很難、越讀越懂,為什麼?因明跟你是相應的、是分別念的東西,他是一種理性下面的思維、就好像我們在學邏輯。所以,中觀跟因明,一個是越讀越不懂、一個是越讀越懂,理由就在我們還是活在世俗諦裡面。所以我想因明本身應該算是世俗諦,應該算是法相。那為什麼要把這2個結合在一起呢?他說:
我們學佛剛開始時,應該有個系統的聞思,他的意思就是有很多這些理證,那你才會百分之百的相信有所謂中觀的這個見地,就你還是要靠因明的方式去證明中觀的這個理論是正確的,然後,先觀察修,再安住修,這以前講過很多次了,要觀察修再止住修,在最早一開始就講過在整個修行裡面是什麼一回事,今天這個修行其實是屬於觀察修的範圍,這樣邪見、懷疑才不容易產生。就是你一定要用理,這個理都想清楚了以後,你就盯住這個理,這個理就變成一個所緣境,你就盯住、安住在這個所緣境裡面這叫做止住修。否則,沒有一點聞思,就要安住在大圓滿的境界中,這是不現實的。他的意思就是你到最後完全是入定用禪定用止住修的境界最後去證道、去悟到這個空性,可是在這前面你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這個就是要靠法相,就很多因明、很多道理,所以一開始要聞思。
對很多人來說,外境根本不空,柱子、瓶子都在顯現;內心也不空,各種分別念此起彼伏。只有通過中觀的觀察,才會明白萬法確實是空性,這個時候,對外境也沒有什麼執著,對內心也沒有什麼執著,能取所取全部消失,不得不安住在真正的空性中。
所以,這是一種特別強有力的觀察。
✿ ✿✿修行的整個唯識層次的過程
這是他的提示,那我這邊又把唯識為什麼在修行裡面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還有為什麼法相裡面一定離不開唯識、最後會去說唯識?因為一開始我們在遍計執的時候我們認為是有,而唯識他是一個中轉、他這個觀念就是告訴你其實有最重要是來自於心識,這時你外境,所以說唯識無境,這時是外境的部分已經空掉了。所以用唯識的角度就可以讓你先把外境空掉了,也就說能所的所先消滅了。若是你今天沒有所緣、或者沒有外境,你知道你的有境、或者說你的能緣跟你的所緣這2個是相依的,相依是互相依存的意思,所以當你的外境沒有的時候你的內識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他們2個是相依。當你滅掉所的時候他能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整個唯識為什麼在修行裡面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所以,遍計執從執著有,然後開始進入依他起唯識位這個境界,就是把所謂的這個有相轉成無相,這個無相最後是要入空相,(有相-無相-空相) 醬懂!在佛學修學的時候這個無相本身是有一個次第性,無相第1個角度是以唯識的角度來說無相,就是沒有所緣境,你所緣境看到的都是假的、外境都是假的,這是第1個角度。再由這個角度以後就改成內識也全部都是空的,所以接唯識無境的第2步就是境識雙泯,外境內識2個都沒有了。所以次第:從遍計執叫做有相、從遍計執進入了依他起這個唯識位的時候叫做無相趨入空相,所以就由有變成無,可是這個無是要進入空相,這個無進入空相當中就會有唯識的層次,唯識的層次再進一步的時候就變成法性了、就變成中觀了,就真正變成所謂法性的層次,然後到最後完全是空相、成熟了就是最後的圓成實。在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醬子。
後行:回向善根。
✿ ✿ ✿ 第91修法終 ✿ ✿ ✿
第3個就是完全進入中觀所謂離4邊8戲的觀念。
3-2-6-3、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身不動搖,語不說話,心不分別,身口意三門一直安住。這個角度是講止住修。
此時,外境的一切顯現,不管是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色法,雖然在六根前不滅,但執著外境的分別念,卻統統息滅,這已經有唯識的味道了,你不跟隨它,不執著它,也不去分別它。
內在明空清澈之覺性,這是指最後證悟的那個,然後就滅盡一切執著之戲論,中間無有身心所依,而自然顯現法性,這時已經不是唯識,已經從唯識進入到法性了,進入到3自性的圓成實,於如虛空般的明空覺性、不可言思大智慧、離意中觀之真如性中乃至能安住之間一直入定,就是安住在證悟的境界。這種境界,沒有執著、顯現不滅、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你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這已經是到最後了,前面首先是用法相的角度告訴你一切是虛幻的,再來就用法性的角度告訴你實相是空性,第3點,醬子最後你就能真正安住在這上面達到證悟。
【提示語】:
這個修法是很深的,可以說是般若的最高境界、中觀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是大圓滿本來清淨的最高修法。
當一切分別念完全消失,沒有任何執著,你內心的光明部分,就會顯現出來。他這個內心的光明其實是如來藏的觀念,就說當你能夠證悟空性的時候,這時是明空雙運,如來藏本身是大無為法,在實相的角度你可以說他是空分,可這空分也等於是明分、也等於是現分、也等於是覺分,明分、現分、覺分這3個也都叫做樂分,這是啥意思?回到前面講的,實相就能量的本身他是會往顯現的地方走的,他本來就會這是一種法爾,所以為什麼自宗的密宗部分到最後會講明空現3分是無二是雙運的,不是你把一個如來藏切成3個,是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如來藏,若是用實相用空性的角度就叫他空分,若是用他本來就有顯現的角度就叫他現分,若是用他本來就會有相的角度就叫他明分,或者他本來就有一種了知一種覺了這種層面來說時就叫他覺分,不是把一個東西分乘3份喔。醬就懂這基本上是反體的觀念,一本體異反體,其實是一個本體而已。其實,有的修行人是真有這個光明的體會,不過真是什麼我當然講不出來,因為就沒到那個境界。
去年我們講《大幻化網光明藏論》時,也專門講過。光明跟空性是不相同的,如果心的本性只有一個空性,那光明部分——如來藏,就沒辦法了知了。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見性”見的到底是什麼?除了空性以外,還有一個心的光明。當然,這種光明,並不是實有的東西。所以這講來講去你聽的都霧煞煞,因這牽涉到修行的境界。光明跟空性在你感覺上雖然不一樣,可他們是一件事,他這裏說若你心只有空性、空分的話,那修行人就不可能體會到明分了,他是講明分不是講現分,其實這光明不止是明分,這光明應該代表明分、現分、覺分這3個都在裡面,也就說若只有空分那修行人根本不可能體會到樂分,就光明部分應該是指樂分,只是這裏沒再細分。以禪宗來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光明,不過這光明不是實有的這一點很重要;剛剛一直強調空分跟樂分是一件事,那當然就不會是實有的。其實真正的本體不能講他是本體,用能量的角度你去體會那個能量、實相,他是沒有辦法講有講無的一種東西,他本身就是空分可他也是樂分,也就說他也是明分、他也是現分、他也是覺分,都是,就代表這個能量的本質就是醬子,或是講法性無為、或大無為法、或如來藏這是真正實際上所有事情的來源,所有萬法的根源他本質上就是醬子。
因此,我們特別需要將顯宗和密宗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心的本性。否則,像現在有些人,對密宗的光明一點都不去探索,只是抉擇顯宗的空性,這樣的話,你的竅訣是不完整的。這裡他一直強調什麼?若是以顯宗的話一般多在談空分,或是在談2轉法輪的那個究竟,可是到了3轉以如來藏的觀念你一定要了解他們真正修行的也真正體會到有那個光明分在裡面。所以,不能只侷限在空分而已。
因為心的本體既是現、又是空,這種現空遠離了一切世俗,用語言很難表達,這就是現空雙運,本體本來就是現空雙運的,用分別念也很難想像。只有修行境界高的人,通過一種安住、通過祈禱上師,反觀內心時,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而證悟了這一點,也就會明白眾生和諸佛菩薩沒有什麼差別。
後行:於顯現如夢如幻中回向善根。
✿ ✿ ✿ 第92修法終 ✿ ✿ ✿
這是結尾,我們已經講完了。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實修,其實這裏面也含藏了很多密意。
顯宗部分,總共有九十二個引導文。如果一天修一個,基本上是三個月完成。《三處三善引導文》最後的文字中也講了,略修是一天修一個,中修是三天修一個,廣修是七天修一個。
這次我在傳講的過程中,可能有些人修了,有些人沒修。希望你們以後把這作為修行的一種功課,每年至少抽出三個月,一天修一個引導文,若能如此,你的心態決定會有很大變化。
包括我們學院的藏族尼眾好幾千個人,也開始修《三處三善引導文》了,效果非常好。在座金剛降魔洲的很多道友,還有城市裡學會的道友,相當一部分人也修了,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發菩提心等道理,還是有不同的體會。
否則,一個法如果沒有修,光是口頭上誇誇其談,遇到關鍵時也用不上。就像一個醫生,嘴巴特別會說,理論講得特別好,但一點也不會開藥,那是根本沒有用的!
這裡講的這個《三處三善引導文》應該就是指這實修法,共92個引導文。
此乃法相之因乘,三世諸佛之遺跡,
法相之因乘,就說顯現出來的東西他後面的原因
自成二利大事業,圓滿暫時究竟利。
自利利他,增上生、決定勝,就一個暫時一個究竟
一切經論精華義,歸納撰著實修法,
願眾皆入解脫道,身智事業任運成。
身智事業,這是以如來藏的角度講的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 菩提妙道中初因相乘品 終
不論如何,我們是從頭到尾把這念過一遍,一共92個引導文,每天修一個3個月就結束了。大家要把這留下來,讀完後每天可以照這做觀察修,相信這幫助是很大的。
剩下一些時間正好可以分享及討論……
J師姐:後面這一段的內容感覺上真的是比較難,再加上自己也不是很用功,所以這次提不出問題,是因為自己不用功。(何止是不用功,根本是在鬼混的過日子啊!哀,該去懺悔的是自己! 20210126)
師兄:不要醬子講,那沒有問題有沒有感想?像我們今天讀過了智慧或是6度、或是菩提心,你有什麼感想?其實,整個佛學講的就是一個菩提心,菩提心包括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當你講世俗菩提心的時候那就是所謂的悲,講勝義菩提心的時候那就是所謂的智。那菩提心為什麼要分勝義跟世俗呢,其實到最後這2個智跟悲是一件事,為什麼最後會是一件事?因為你若真正的得到了所謂勝義菩提心、就證悟了空性,你發覺所有眾生都是一樣,眾生本身是沒有分別的。這真的是要靠證悟,不然一般是很難接受這觀念。可你真證悟的時候你有了勝義菩提心,你世俗菩提心根本不是問題,而你世俗菩提心修的很好的時候就一定可以幫助你得到勝義菩提心,而以我所知若有勝義菩提心就根本不可能沒有世俗菩提心。
J師姐:這個課程對我來講是學習藏傳相關的法相、名言、及寧瑪的如來藏觀念,但藏傳似以中觀跟因明為大宗,特別是因明這個部分,是什麼原因會focus在因明的學習?
師兄:要先更正一點你剛剛的說法,藏傳並沒有特別強調中觀,以前讀《廣論》的時候,他會講深見派跟廣行派,講中觀的是深見派,所以他會強調有一個廣行,再複習一下,文殊師利菩薩、龍樹所代表深見派,另外一邊就是彌勒菩薩跟無著世親代表的廣行。所以,藏傳強調的深見廣行這是鵝王雙翅,是2個要並重的,並沒說藏傳強調中觀、是並重的。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呢?因為漢傳,至少在我接觸到漢傳的時候,發覺過去漢傳一般都是講廣行,漢傳那時候沒在講中觀,理由不知道。這裏面有幾點,最早玄奘的法相宗其實就是廣行,他強調的是廣行;後來中觀這系統由印度傳進來叫做三論宗,可是當時法相宗非常強勢,以至於其他宗派無法坐大。可是後來中觀在漢傳裡面亦很重要,漢傳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別為法相宗、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其中,所謂的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依據,也稱法華宗,還有以《華嚴經》為根本依據的華嚴宗以及禪宗,這3支本身中觀是很重要的,他們都有如來藏思想在裡面。若以禪宗來說又分做很多支派,可是他們所謂祖師爺那一系統的、其實有人推測他就是大圓滿,他就是紅教講的大圓滿法。後來,因為戰亂我覺得漢傳佛法有一陣子停擺了,為什麼停擺?因民國初年有一位楊文會(楊仁山)居士是從日本把《瑜伽師地論》再請回中國來,你想想看《瑜伽師地論》是法相宗的大論,漢傳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寫的、藏傳則說是無著寫的,法相宗連《瑜伽師地論》都失傳了,從日本找到後再從日文翻回來。引進來後,楊文會有2個重要的弟子,1是太虛大師,1是歐陽竟無,這2支1在武漢、1在南京接受到傳承。後來又是到法尊法師到西藏帶回了很多中觀他的翻譯,法尊貢獻很大,他把很多藏文中觀的經論再翻成漢文帶回來,所以這才開始很多人去讀中觀。
那我的意思不能說藏傳比較強調中觀,藏傳是法性、法相並重,術語是深見廣行並重。當年太虛大師派人去西藏的時候,法尊還不在檯面上,真正重要是大勇,其實要進西藏時他已經知道他到西藏是活不了的,什麼因緣我不知道,可是他還是照去,最後他死在西藏。他死了以後,法尊是從一個小徒弟堅持下來,法尊是很了不起一個人!
延伸閱讀:法尊法師自傳
所以不管是藏傳或是漢傳,中觀跟唯識要並重,也就是法性跟法相要並重,醬子才完整,不能偏重一方。
至於因明,不知道漢傳這一部分為什麼不普遍,當然下工夫的人還是有。所謂的因明,最早不是佛教徒發明出來的,是外道提出的。因明引入佛教是由陳那開始,佛陀對因明這部分好像講的並不多,陳那引入因明並加以改變,以前的古因明用的是5支論事,經過他一番修整改成宗、因、喻3支,就讓因明比較邏輯、比較合理。那他們就用因明的方式去做理證,因為讀佛學要靠2個,1是教證,教證就是佛陀講過的、或是前人大德講的,雖然我們不懂可是他有醬子講,我們就吸收下來,這叫做教證。另外一部分就是理證,比方,為什麼世間是空性,這可以證明,這就叫理證。理證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因明。所以不論是印度或是西藏,因明都是非常重要,因為在過去學佛的人一定都要辯經,他們要辯論經典,就是用因明在辯論。所以醬就有一個很明顯的規則,輸贏不是你說了算,就是用因明本身的規則。所以你看整個系統,學佛的人不能不會因明。所以後來陳那為什麼會有隨理唯識?因為他一定要搞出整套的系統出來,隨理就是注重因明的意思。他有整套的理論他才有辦法跟外道辯論,他才有辦法去贏這些外道,外道都很通因明的。
不知道漢傳早期因明重不重要,不過我想相對的可能沒有印度或西藏那些佛教徒認為重要,因為我們好像沒有辯論這事。像他們辯論是很厲害的,你辯輸了,當場就放棄自己的信仰就變成對方的徒弟了。因明我是略懂一點,我是發覺他是有很多用處,其實因明不是只有3段論事,像《量理寶藏論》是藏傳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論,以前薩迦花教的班智達根嘎嘉村造,我看了,裡面是很有道理的,知道這些東西是有幫助的,就好像什麼叫做現相、什麼叫做總相,哪一個真正有、哪一個是沒有,就比方說對唯識的無分微塵,這些都會涉及到因明裡講的,因明裡面包括色法、心法很多很多……
在格魯派沒有出來之前,這個因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觀自續包括瑜伽行中觀都用很多因明的,直到格魯他們用中觀應成、用的是龍樹的《中論》,龍樹當時是反對因明的,龍樹不用因明的,在《中論》裡面就沒用到因明、他用另外一套。龍樹當時用的那一套也有人特別整理,其實,龍樹的比較類似西方邏輯的作法。龍樹不用因明可能就影響到他們後面的中觀應成,重點是在他不立宗的關係,他是認為只要一立宗就可以破,為什麼?因為沒有一個法在,這跟法無我的觀念是有類似之處。你要立宗就是你成立一個什麼法,那我一定有辦法破你,這個叫做應成、應敵成破。所以他本身不立宗,不立宗,他就不會用因明了。因明是立宗的,就說我立一個宗,然後告訴你為什麼我醬子立,這個叫做因;最後,我會拿一個比喻來佐證我所有整個的論事。可是話又講回來了,讀佛學的人還是應該知道因明,為什麼?因為你要到很深入的時候,或是在有很多論點的時候,其實他是用因明的、他裡面會有因明的邏輯在內。反過來講,即使今天格魯也是很重視辯論的,雖說他們不立宗,可是他們對因明照樣下功夫的;在youtube上看過影片他們一天到晚也都要辯論的,但中觀應成是不喜歡用因明的論事來辯論,所以他不立宗,可不表示他們不熟知因明。其實藏傳的修行人沒人敢不對因明下苦功的,不然他到外面根本就沒辦法伸展,不管是辯論、講理,甚至是對經論的理解、懂因明認知起來比較容易。
簡單的回復了J師姐的問題,結論就是不能只讀法性不管法相,也不能只管法相不管法性,不行的、都要兼顧的。現空雙運就是這個觀念!因明也非常重要,其實佛學就3個東西~~~中觀、唯識、因明,這時為什麼不用法相用唯識呢?因為法相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唯識,因此一般會立唯識是世俗諦裡面最高的見地,中觀、唯識、因明,這3個都搞通了,就比較有辦法把整個佛學融會貫通了。
大圓滿前行從開始到現在也有2年了,今天到這裡,顯的部分在這次的6度就行菩提心這也是告一段落了,下面從金剛薩埵開始一直到最後的頗瓦法這就接近密了,修金剛薩埵就是懺悔,這裡應該不會用很深的內容,因為大圓滿前行並不是密法,是大圓滿的前行不能算是密法,只是中間會參雜很多密法的名相。以我的淺見,顯學到最後是要入密的,藏傳是很強調這點、漢傳蠻多人不這麼認為,那我個人是經過如理的決擇,我覺得入密是早晚但不要急,顯的基礎一定要打好才入密。今天就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