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廣論講過吐藩僧諍,是說漢人跟西藏人辯經,漢人因辯論輸了,從此在西藏漢傳佛法一蹶不振,剛好聽南師的成唯識論第1捲錄音、第6捲錄音講到這一事件,紀錄如下。

(1)   所以許多人因此研究錯誤的禪宗思想。六祖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壇經看錯了,認爲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那是死人,那是屬於無記、無想。六祖當時接引慧明不是這樣講的,你們翻開六祖壇經看,六祖壇經是當時白話的記錄,六祖教慧明:你從現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要想壞的~不思惡。好事不想壞事不想,你把腦子清理掃蕩乾淨一點。掃蕩完了,好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句話是問號。唐宋人曰:那個,唉,就是說~你這樣,你的本來面目在多位――閩南語講,我的閩南語不標準,你在哪裡?是問他的。可是後世人看六祖壇經呢?說哎呀,不思善不思惡,六祖就說~那一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完了!統統錯了。這一錯啊,把外婆家裡都錯到底了。完全一路錯下去,把開天闢地的老祖母那裏的本錢、那裏的思想根源統統搞錯了。 所以,我們曉得無想定還有意識,因此佛知非即捨,他實驗過了,把它拋掉了。

(6)  當我們不思善、不思惡,你就要看自己,有時愣住了,也沒想好的、也沒想壞的,這是屬於無記性的。那麼無記性你說是屬哪一種呢?這就很難講。怎麽很難講呢?這個拿三量來講,意識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是意識停止作用一下。暫時…不是停止作用,這個話有語病,講唯識、講因明就不可以亂下個名詞啦。不思善不思惡是意識暫時――用三個字、唯識學的――流注住。這個留駐一樣、停留,流水的注意那個,停住在那裏。我們意識之流留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惡並沒有把兩頭切斷,不是三際托空。這個時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無記性。那麽無記當然不是意識清明的現量。如果說這是意識糊塗的現量啊,這個現量可以用。但是現量幾乎限制在清明。那麽它是屬於非意識的現量。那麽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無記性不是無念,正是有念,這個念什麽?念在無記

所以啊,我們宋朝以前,有禪宗的大師到西藏來傳禪宗的佛法。說禪宗以什麽爲宗,無念爲宗。把六祖的無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六祖他把這個名詞分開來,“無”是無妄想、沒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這個叫無念。《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那麽一般人把無念當做什麽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惡,那很糟!那是無記性。無記性當然不是性境。可以說是性境,什麽性境?糊塗的性境,就是糊塗性境。它不能算是獨影。它也不能算是帶質。所以啊,這個無念要注意。

所以學佛,一般人的學佛,尤其大家學佛,以爲打坐學佛到達了~無念什麽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們許多打坐學外道也好、學佛也好、學密宗也好、學顯教也好,認爲什麽都不知道,目的也想達到自己什麽都不知道,沒有感覺、沒有知覺以爲入定,你恰恰到了無念境,無念境~無記性。你這樣修持來生的果報走入畜生道,資格最高的是變豬。變成動物,頭腦~吃飽了沒得思想。

不要說這個,我可以告訴你本身的經驗。我認真修過無念定,修了半年以後,我所有的文字忘記了。拿起筆來不會寫字,一個字寫不出來。我馬上可以做到,通通丟光了。馬上自己警覺到這不是。所以宗喀巴大師也曉得,西藏人大批駁漢人沒有佛法沒有真正佛法,真正佛法就在西藏,就是這樣來的。這個無念怎麽是佛法?無念是無記性、大昏沈。所以它是這個道理。

  那麽六祖接引慧明禪師呢?你要注意呃,看六祖壇經,他是個教育的方法。慧明他不是趕六祖嘛,從那個山嶺上~大庾嶺,江西朋友有好幾位,蔡先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嶺他曉得的,大庾嶺頭翻過去就是廣東了,廣東境界了。爬上那個大庾嶺,氣喘噓噓的這樣趕上去呢,那麼六祖沒有辦法了,已經趕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缽一丟,丟在那個石頭上,人就躲到草裡頭了。那個慧明法師軍人出身,是個將軍,實際上什麼軍人出身呢?唐朝好幾個軍人出身。那麼他出家以後~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趕到了,那麼,很多的師兄弟還沒有到。結果一看到衣缽啊,他一邊喘氣一邊趕緊搶這個衣缽,衣缽拿不動了。這個裡頭就問題了,一件衣服一個飯碗,他當過軍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嶺爬的那麼快上來,一件衣服拿不動了,難道手麻痹了?怎麽樣都拿不起來。他就叫了,叫這個六祖啊,說:能上座呀,我不是爲衣缽來的啊,我不是搶衣缽,不是為傳位來的,我是爲求法來的。六祖這才鑽出來:是真的?!真的!那他要~他傳法。那麽,你想在那個氣喘噓噓的,那個一身啊汗流,六祖趁這個時候,六祖的禪宗教育方法來了...

  人在疲勞~勞累到極點,這個雜念思想自然少了。所以那文人不運動,那個思想永遠停不了,腦子越來越靈光,身體越來越差勁,一個個有病,眼睛的近視度數越來越高,那就缺乏運動嘛。他那個運動之下,那個上來,然後叫他:唔,這個時候,好,你站著!沒有叫他打坐呃。想像當然是站著,你看書上記載,不思善不思惡,你什麽都不要想,那麼一個那麼講,一個就聽他的樣子了,就站在那裏什麽也不想,那麼六祖講:恁麼時,這個時候,問他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個那(哪)個是問號,提起來的參究、思惟,也不想,什麼都不想。不想的時候,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雖然不思善不思惡,你知道自己不思的靈知之性還在呀!所以這個時候——啊!悟道了。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呐!大錯特錯!哪個是豬禪。那個閩南話叫滴公禪,那還叫禪嗎?!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惡,再進一步說,真達到無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惡。所謂禪宗的語錄上經常:善惡路頭~善的一路、惡的一路陰的一面呀~相次絕。這就對了!我們祖師講:相次絕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路頭兩條的路,相對的,相似的,絕也,那麽當中間的空靈、自性靈明現出來了。所以這個要注意哦。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唯識教了你,研究《成唯識論》的,無想定就可以做到這樣。無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沒有悟道。所以無念無想特別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嚴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處開始。四念處,所以,念是中國的翻譯,所以念佛也是念。這個念實際上代表什麽?你研究了唯識,念就是代表心量,整個的心量的統稱,心的量。這個叫做念。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