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春夏秋冬,24時,《黃帝內經》依循天地之道,認知生命本源,順應自然規律,建立良好生活習性的養生智慧~北京中醫藥大學曲黎敏教授。

食物也是有偏性的,在食物的偏性裡邊~
酸走筋,酸味的東西是走筋、走肝的;
辛走氣,辛類東西走氣的,比如說肺,肺主氣,像我們一吃辣的就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呀這都是;
苦走血,苦味東西走血,血就是走心,所以夏天都說多吃些苦瓜,也是讓心火不要太外散的意思,這是從食補的角度去講的;
鹹走骨,鹹味東西是走骨,骨就是走腎,鹽可以入腎,先前也說過~元氣就是父母,就藏在老大的家裡,就藏在腎,所以吃鹽、吃鹹是最容易調我們元氣的,像現在人偏好濃辣口味的東西都是在調元氣,其實實際上都是脾胃虛弱的一個象,甚至性生活過後,你身體出現一個虛象的話,類似愛情麻辣燙那個電影,你吃麻辣燙的東西可以充分調你的元氣上來,而顯得你有精神;
甘走肉,甜味的東西是走肉的、脾胃,小孩子愛吃糖就是因為他脾虛。

如果,病在筋,若得了肝病以後,無食酸,就要少吃酸的東西,酸是主收斂的,就不要讓它太收攝;
病在氣,無食辛,若肺氣得病了後,就要少吃辛竄的東西;
病在骨,無食鹹,若骨頭生病了,就不要過份吃鹹的東西,不要過份調你的元氣,這樣才能把骨養住,把腎給養住;
病在血,無食苦,若病在心的上面,就要少吃苦的東西,讓心可以生發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
病在脾,無食甘,不要多吃甘類的東西,不要吃很滋膩的,因為滋膩的東西增加脾的代謝,使脾更加疲勞,因脾主運化。

五味過度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素問-五藏生成篇》
多食鹹,脈凝泣而變色,脈就是指血,吃過多鹹的東西就會抑制血的生發,令人慢慢的血脈凝聚而臉色變黑,吃鹹味東西太多就臉發黑;
多食苦,皮槁而毛拔,肺主皮毛,我們的皮毛滋潤與否是肺氣所主,如果吃太多苦味的食物,苦主降,肺氣就不容易宣發,肺氣因此調不上來就滋潤不到皮毛,所以皮毛會出現乾枯、萎縮的現象
多食辛,筋急而爪姑枯,多吃辛類食物造成筋的問題,筋就是那個彈性,辛類食物吃多了燥乾了筋的這個彈性,手爪也會乾枯,《黃帝內經》上說得很清楚,肝在變動為握,肝的情況就看你身體的這個彈性如何,筋脈如果失掉彈性的話,就屬於肝的一種很深的病了,在食療方面就應少吃辛類東西
多食酸,肉胝皺而唇揭,胝音之,多吃酸太收斂了,抑制了血的生發,嘴唇都可以變厚,嘴上老起皮
多食甘,骨痛而髮落,甘類的東西是緩的、是散的,這樣它過於散,而腎是主收斂的,頭髮跟腎的收斂、收斂的氣機有關,頭髮的滋潤與否跟血有關,你的頭髮黑不黑、長的好不好跟骨頭有關,所以多吃甘、甜味東西會造成頭髮脫落,因為它的收斂的氣息減弱了
此五味之所傷也,這些情況下,這都是五味過量傷了我們的身體。

 

另外一點,在中藥裡邊這五味是怎麼配使的?
中藥其實非常講究君臣佐使的,所謂君臣佐使就有點類似前面那句話~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就是說它都有主次,五穀肯定排在第一位,那君~所有的藥裡邊君藥就是最關鍵的一個藥,臣是輔佐君的,佐使又是繼續輔佐上面的人。
我們舉一個藥方為例,在《傷寒論》裡邊有一個叫《群方之首》的藥方~桂枝湯
這是《傷寒論》裡邊的第一方,當我們出現感冒、發燒~頭項強痛而惡寒,
就是頭痛、脖子僵硬、怕冷、發燒,還有一點是身上微微出汗,
這種情形就可喝這個湯藥,
這個湯藥是由五味藥組成的~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其實這也是伊尹《湯液》裡邊的小陽旦湯,說的是太陽病初起的方子,
就是感冒發燒剛剛開始的一個方子,用這方子非常有效,用對了可能就一劑而愈。

在這藥方中有兩味藥~生薑、大棗其實就是生活當中的食物,
桂枝主要作用~君藥,在《傷寒論》張仲景那個年代,
在桂枝旁寫了2個小字~去皮,大棗則是擗(音屁),擗就是切開,
記住!
當中醫方子開大棗的時候一定要擗開、切開,而桂枝去皮是因它是桂樹枝的那個梢頭,
其實中藥的藥性是非常有意思的,它實際也因循著一種取象比類的原則
當你出現太陽病初起剛剛發燒時,實際上你的病在表層,病在表,
而樹梢~春天樹都發芽了,樹梢應該是~陽氣生發最旺的地方
就像有時喜歡用鹿茸也是取其生發之機~當你從頭到晚萎靡不振已經虛的一點生機全無,鹿是每年春天才長那個角,那是它生發之機最旺的地方,
我們實際上用的桂枝都是嫩桂枝,也是用了它生機這個慨念,
感冒初起病在表,所以要用表~這就是解表的,這個藥方中沒有一個可以消炎、退燒的,可這個湯藥為什麼就可以退燒?治療你的感冒初起?
就是因它用來散你外邊剛剛受到的那點寒,那又為啥要去皮呢?記住!中藥中凡是皮都有一個特性~主收斂,皮都是包裹的,它就會主收斂,那我既然要取其生發之意,所以我就把它這個收斂的特性給去掉。

現在買桂枝很少是去皮的,所以你自己買回的桂枝,要讓藥效更好的話,可以用小刀把那個皮給削掉~既然要生發就讓它全方位的生發,桂枝是個非常好的藥,桂枝湯也是非常好用的一個方。

白芍是根莖類的東西,中藥裡凡是根莖類的東西~它都主裡
主裡是說~既然你感冒發燒了,但是有一點就是我一定要固住你的根本,
讓你裡邊別太受傷,裡面足了還可以把邪氣往外趕,
中醫認為得病不是別的就是邪氣,我把那個氣機給它改變了就可以了~把邪氣趕出去就行。

再來甘草甘草主中焦,甘味本來就入脾,甜的東西是補脾胃的,
甘草本身就是入脾胃的、入中焦的,
所以呢在我一方面散了表、一方面固了裡,
中醫裡講
脾胃是後天之本,如果沒固住脾胃,這個表寒也容易入裡,所以用甘草是固中焦、固攝脾胃。

生薑主散的、也助陽,實際上生薑在這裡幫助的是桂枝,這就叫佐使,
怕你生發之機不夠,這個寒拱不出去,所以用生薑幫助你往外拱。

大棗~入脾胃,是幫助甘草,也是佐使。
古代有句成語~囫圇吞棗,古人認為棗吃多了以後,牙齒就會壞,為什麼呢?
中醫是說甜類吃多了~土剋水,土是脾,水是腎,而牙是腎的外現,棗吃多了就等於土它就能夠侵蝕了你的牙齒,牙齒那麼密固卻是怕甘類的東西。
是說~
最密固、最收斂、氣機最足的它怕散,甘類的東西也是主散的。所以說囫圇吞棗,大棗補脾胃,它的最好吃法就是一整個吞下去,不經過牙齒。
那在桂枝湯這方子裡,大棗要擗是什麼意思?
就是把它那個皮給剝裂,皮主包裹主收斂的,而在這我是要用它的中土之性,
你看大棗中間的肉是黃色,
黃色入脾,脾也是主肌肉的,所以大棗擗開是用了大棗肉的濡潤之性。

開中藥為什麼叫開方子?
方子裡邊是有理的,藥字是底下一個音樂的樂,上面是草,什麼叫藥呢?
藥就主和諧,音樂是最和諧的,五音若不和諧這個音樂就不成調,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藥是最講究和諧的。
所謂和諧就是講究它的配伍,你的配伍一定要很精準。
所以開藥方子是要講究裡邊的和諧,而不是像現在人很多開方子~
你來什麼病,譬如你有胃酸,假如有16味藥是去胃酸的,我把這16味藥都放在藥裡邊,那叫藥那不叫方子。

這個看桂枝湯裡邊沒有一個治感冒的藥,可是它卻把感冒一劑而愈,
中醫不是不能救急症,像感冒發燒這些好像是急症,
實際上中醫完全可以治的,關鍵要辯證準確;
我看你是哪類發燒,如果是太陽經脈的發燒~表受寒的,
如果身上微微有汗的話就可以用桂枝湯
如果無汗的話就用麻黃湯
如果是少陰的發燒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完全要根據它的理來走。
所以,真能把《傷寒論》學好,張仲景的《傷寒論》是非常有慈悲心的,
感冒初起吃下這個藥後,還告訴你馬上進被窩發汗,
若是汗發不出來,那你這時就去啜熱粥一碗,助他的發汗,因為粥助脾胃、不傷脾胃,食物可以幫助治病就在這,你發出汗來你的病邪就去掉了。
病邪去掉以後馬上藥就停,再好的藥也不可以多吃。
如發汗太過的話,你就啜冷粥一碗,因為涼粥也是主收斂的,又不傷脾胃。
同時他還說了另一句話~你吃這藥時,在食物上要注意~凡是腥的、臭的、味道濃的這些東西你都不要吃,這就是中醫很人文的地方。

現在人開的藥不會告訴你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
中醫很人文的地方就在這,他告訴你
凡是腥的、臭的、味道濃的這些東西你都不要吃
因為你只要一吃這些飲食,一下去它就調元氣,
本來你的病在表層,如果它一往下走,你把元氣一調上來,
使得你外邊的這個病也往裡走,所以不想讓外邊的病往裡走的話,
感冒發燒的時候,哪怕餓兩頓都沒事,反而忌諱多吃,
尤其是味道特別濃厚的東西。由這可以看出張仲景的慈悲心,而且他是由醫理上走的。

古代醫字另一種寫法是下面一個巫,這個字本身就把中醫裡邊很多內容都涵蓋進去了,
醫字外邊這個匚讀音方,首先你要懂醫學的話第一要懂醫理,醫理要方正,這個
匚就是醫理
再來這個矢,矢是箭,有一說法是指外傷,但實際上這個矢像我們醫療手段中的針灸,所以
矢指的是針灸
上面右邊的殳字讀音書是一種武器,學中醫不僅僅是對養生有用,實際上還可以懂兵、兵法,古人就有一種說法~用藥如用兵,非常講究道理的,
另一種說法~殳字下邊一個又,上邊是一個水、古代水池的那個樣子,這個字這樣一看就像是手在水下摸東西,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
殳字代表按摩
你看這一個醫字~有醫理、有針法、講按摩,
按摩是在治病裡邊最基本同時又是最高的一個層面,中醫常說手到病除,
在表層的病(體表的毛病)基本上是可以用按摩的方法解決的;
病進入到深一層(經絡)以後用針刺;
再深,入到五臟以後,用藥;
再繼續深那就是另外的病入膏肓,只有一個辦法~針灸的灸,用灸法,那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底下的酉就是成就的意思,到秋天就叫酉,秋天萬物成就了、五味俱全了,
五味俱全以後就會用這種東西來釀酒,水加酉就是酒,把萬物成就的東西放在水裡面去漚去發酵,
酒就是古時最原始的藥,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
醪醩,就很薄的叫醪裏的這種酒,超市都可以買到。
希望大家聽了這個課,與其去喝烈酒不如去喝醪醩還養生。

你看,就一個醫字,實際上把古代的所有治療手法還有醫理全部都涵蓋在內了。
那另外一個巫字的呢,是說古時實際上還有一種祝由的方法,是巫術,
這種方法現在基本上比較沒有人用了,這就是古代醫的兩種寫法。
這樣大家就很清楚醫、藥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人開玩笑說現在醫簡化了只剩一個医,就只剩開刀了,這是很不一樣的,
在中醫是不講究所謂的這種東西,中醫是把疾病和…………它認為疾病~
在藏傳佛教的醫學裡有這麼一種說法,說人體這個
生病就好像是水變成了冰一樣
那你是把這個冰給割掉呢?還是你是把這個冰給化掉讓它重新變成水呢?
這可以引導我們對醫學的重新思考,你是把它割掉,還是你是把這個病邪去掉,把它直接再變成水。
因為正氣、邪氣都在人體裡邊,邪氣也是正氣變現來的,所謂邪氣就是過度之氣。

這樣,從現在開始,大家明白什麼叫醫,什麼叫藥,藥就是和諧,如果真正會開藥的,藥方裡邊是包含著慈悲心的,這也是古代的聖王為什麼重視醫藥的原因之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