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64-20200602-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修4無量-《備忘錄》

今天先把實修這部分結束,再做些討論。
2-2、修慈無量心:
前行:皈依、發心。
一樣是按照儀軌,身語意等等做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時緣一切眾生,慈無量以一切眾生做所緣境,就像希望自方不具安樂的人獲得快樂一樣,願所有不安樂的眾生也得到一切安樂,以慈心將眾生視為我所。我所就是指我的,用所有的眾生做所緣境。
觀想方式:以自己的父母及喜歡親近的人為例,從一個眾生到一切眾生之間,皆如是修持慈無量心。這意思是從比較能夠修得起來的開始觀起,簡單講,就從親、到中庸、再到怨敵,醬子比較容易達成。因前面已經有修捨無量了,一切以捨無量做基礎,理論上,捨無量若修成這部分就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備忘錄》也讀過,阿瓊堪布講捨無量的時候,要你觀怨敵在你右邊、親朋在你左邊,但親怨的屬性不一定是固定的,他可能一直以來都是你的親人、也可能他時而是親時而是怨,同樣,他可能一直以來都是你的怨敵、也可能是時而是怨時而是親,如此一來,是親是怨其實是一樣的,由醬子生起平等,最後是可以將怨敵、親人觀成平等。
另外還有一個角度,這裡是沒有提到,可你若接受空性的見地,比方說能量的概念,在能量的次元中他的理則是無法思議的,根本無法去區分能量屬於誰的,你就會發覺以空性的角度講眾生確實是平等的,因為眾生都是空性,空性本身若以能量模式來講,眾生都是能量組成的,而能量本身又無法區分這能量是你的、是我的。能量是根本無法定位的東西,可是物質又是能量造成的,這點在科學上已證實,但物質那邊又有非常明顯的時間、空間的屬性,你用經度、緯度、時間就可以定位這東西在哪裡,簡單講這就是代表『有』,就是一般所謂的『有』;可是這個東西卻是由一個沒辦法用時間、空間定位的能量所組成的。醬大家去細細思考下這個事實,所以才會有空性這種觀念。若以世俗的花花世界來看,有物質、有有情,分門別類下是不得了的多,光是昆蟲你就算不清楚了,雖然數字不是無窮大可也是夠大了,但是由剛剛那個觀念,醬子58門的東西他的基本組成是一個沒有辦法做58門分類的能量。醬理解嗎!所以你根本無法想像AB的能量是同一件事,明明是2個不一樣的人,但是用能量的角度時這2個則根本沒辦法區分。因此你若對這些做過很深入的思惟時,最後你會承認,承認佛教所講的無緣大悲、菩提心是合理的,連要區分你我的基礎都沒有,就是一律平等。醬子一個東西他是雙運的,是說,一個空性的東西他就有辦法顯現,用推理看這點我們也能接受。假如一個空性東西他沒有辦法顯現的話,這個世界就根本不存在了,誰去做第一次讓這空性變成58門的顯現,所以代表他本質上就會醬子,所以這叫做現空雙運,在空性這是最高的見地。再回過頭講,當你了解所謂的58門原本就是所謂的空性,在這個角度,你去愛誰、你去恨誰、你去怨誰、你去做什麼,你了解實相是醬子,你恍然所有問題其實是你分別心自己造的。現在,你又沒法不活在分別心裏面,當你證悟真正空性的時候你可以離開所有這些58門,可是離開又怎樣?大乘,你還是要回來度在痛苦輪迴中的眾生,你度的是一個虛幻世界的虛幻人物,你自己也要變成一個虛幻世界的虛幻人物,你才有辦法度他。就像佛陀講經說法他也是要用化身佛、跟我們一樣的人身才有辦法來度化我們,所以其實,眾生跟自己是一件事。佛學的道理是很深,可是你深入體會之後是會覺得很有道理,你若真正離開這個虛幻世界,你就變成那不可思議的一部份,嚴格講你也就不存在了。這個存在不是世間所講的存在、不存在,那是根本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你在那個狀態裡又能怎麼樣。所以為什麼大乘會放棄小乘的那種追求,因為你進入那個涅槃又怎麼樣?沒有解決問題。雖然你知道輪迴裡面是夢幻的,可是空性本身就是會製造出這一大堆的輪迴,而這輪迴每一個都是痛苦。如果用剛剛那個觀念來講的話,所有眾生的痛苦其實都是你的痛苦,因你用實相、用能量本身來講,那你跟眾生根本沒有差異,根本沒有所謂你跟眾生的差別,所以你其實也沒有在度眾生,眾生也是你。(突然覺得明白了《金剛經》所謂的實無一眾生可度,感恩!!!)
醬子講不知道大家能否起共情理解到這個觀念?這個觀念,當然也不是很容易就能想清楚的,可是至少有這一個模式讓我們可以慢慢去做醬子一個思惟,思惟的越多越透,修起來障礙比較少就比較容易修了。
最後,於何者也不緣中入定。
在《備忘錄》強調這是他們所謂的竅訣,意思是在4無量的觀察修的當中,修到累的時候、或是進入某一種狀態有所領悟時,就可以藉此機會轉到止住修。所謂止住修跟觀察修間的差別在於所緣境,觀察修的所緣境一直在變動,像剛剛跟各位的報告這所緣境是一直在變,可突然你達到某一種程度,或是累了,這時將所緣境縮下只剩一個慈心,或是在你慈心攝持下的一個眾生、或是慈這個字,你就轉入他所謂不緣中入定指只有一個所緣境,盯在這一個所緣境上。你是在修慈心當中,你剛剛所有的所緣境都是跟慈心有關,因此你退回來變成止的時候,你也可以就定在慈這個文字上面,或是剛剛在慈心所緣境中產生的某種體會,那你就定在這個體會的所緣境上面。就醬子交叉的運用,變成有觀察修也有止住修。等等會把觀察修、止住修再複習一遍,你了解整個程序,你在修行的時候至少就知道你在哪裡,你在哪一個層級目前你該怎麼做,這可以幫助你最後完成所有修行裡面都必須要完成的事情。就比方讀書,要讀通一本書,你先有一個科判,大綱先架起來,理解裡面有一些什麼相關的內容,你就了解你從哪裡開始,現在在哪裡,將來又會走到哪裡,最後就會把整本書搞清楚,這就一樣的意思。
後行:回向善根。
61修法終

2-3、修悲無量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正在遭受無法堪忍強烈痛苦的眾生。
觀想方式:對他生起悲心,願其遠離此苦的逼迫。曾經看到過,他們有2派,晉美郎巴1派是建議比方說觀一條魚,這條魚正好被抓、刮魚鱗要殺了丟入油鍋中,你觀想這隻魚在醬子的逼迫下面你用這做所緣境,你就會生起這個悲心。師兄講這時立馬想到葉曼老師8歲還是幾歲,反正是年少時期去餐廳吃飯,在餐廳門口看見一隻羊要被牽去宰殺而落淚,老師因不忍之而開始吃素。
延伸閱讀: 葉曼老師跟隨南師學佛修證的經歷 
從一個眾生至一切眾生而觀修。
最後,於無緣中入定片刻。
後行:回向善根。
62修法終

2-4、修喜無量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的所緣境,是具有善趣大小安樂的眾生,直至凡是具有安樂的一切眾生。就是有大的安樂、有小的安樂,再遍及一切有安樂的眾生,你要隨喜,因這是修喜,你的所緣境一定有值得喜的東西、值得喜的這些眾生。
觀想方式:願這些眾生乃至未獲佛果之前,恒時不離此安樂,並且長壽無病、眷屬眾多、受用圓滿、無有損害、智慧廣大等,較此更幸福、更安樂。喜無量,這裏面有2個很重要的觀念,1個重要觀念是隨喜,看到眾生有成就得到快樂,你為他高興;再1個是你避免嫉妒。這2個聽起來不一樣,其實是一件事,就說你能夠沒有任何一點嫉妒心,當你看到別人的好自然會隨喜很高興,可是你說你沒有嫉妒心可你也不care這不是修喜的態度,人家有好的事情你都應為他高興,這就是喜無量的內涵。
從一個眾生至一切眾生而觀修。尤其對加害自己的怨敵、嫉妒的物件,更應當反復觀修。這在講課文時有提到,你的怨敵或是你討厭的人遇到了不順心的事物時,有時自己難免幸災樂禍,在佛法裡面這是不容許的。記得課文裡的公案是說,一個他的怨敵破戒,所以他很高興要喝好茶慶祝,且議論這某某人的破戒,以修行人來講破戒是很大的不幸,結論是假如你醬子做就不知道誰更是不幸。這也是在修喜無量的角度看這事的觀點。師兄講這時立馬想到面對最近美國因為一位黑人被白人警察壓頸致死而形成的各州各城市的示威遊行,當下想到的是在全球亂搧風點火造成當地國家社會的動亂,愛玩火的終於燒到自己家了,自己幸災樂禍的心態一對照佛法是大錯特錯!】另外一點,就是你的怨敵得到了很好的事情,然後你非常的不是滋味,這就是違反了修喜無量,這也算是一種嫉妒。
其實不要小看這喜無量,感覺還是蠻複雜的,這涉及到很多人心的善惡,如果佛法沒有講這一段的話,想來你也不會在這上面去做分辨。意思是說,假如今天沒有喜無量這個觀念,你碰到你不喜歡的人碰到一件惡事或是懲罰,你若沒喜無量這觀念的話,你第一個反應就是很高興,不止是很高興,你一點也不覺得你不應該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嫉妒,你比較容易發現,你不會take for granted,你不會認為理所當然,就說你嫉妒他人時多多少少你自己也不敢認同,雖說你甩不掉嫉妒這想法,可一捫心自問還是覺得不該嫉妒。可是一旦面對怨敵的不幸,大部分人絕不會認為自己的幸災樂禍是不對的。所以,喜無量,一下子也沒法給各位分析的清清楚楚,這真的是涉及到修行上很多的經歷,還有就是這裡很多事情會牽扯到戒,所你你思考以後還有疑問,我們可以再討論,同時也可以去請教一些你相信的出家人,他們的反應就會牽涉到戒上面。
最後于空性中安住。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修喜無量心時,對所有眾生都要有歡喜心。有些人的修行很好,對所有高僧大德都觀清淨心,對所有眾生都觀大悲心,對自身的一切都觀如夢如幻,不會特別執著。他知道整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樣,自己也好、他人也好,暫時在恍恍惚惚的輪回中,感受恍恍惚惚的苦樂,但實際上這些都虛幻不實,到了真正開悟時,就不是這樣的了。堪布提示的修喜無量,這裡有一點牽涉到輪迴,就說牽涉到空性這個實相,由這個角度來看修喜無量。
後行:回向善根。
63修法終

4無量的目的是能幫助你修菩提心,同時,4無量是你修禪定時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所以只要是修行人都應好好去修4無量,接下來最後一個實修就是修煉,這結束就是下一單元發菩提心了。
3、修煉: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修的時候,先按慈、悲、喜、舍的順序次第而修;再按舍、喜、悲、慈的順序逆行而修;後按慈、喜、悲、舍的順序交替而修。刹那刹那串習,無有實執而精進修煉。如此可令相續中的境界,逐漸得以穩固。這裡是講輪番的換著修,但前面的教法是講要先修捨,再是慈悲喜,到最後這裡就正修、逆修、交雜著修,為什麼?目的是讓你的4無量境界很穩定。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一會兒修這個、一會兒修那個,一會兒願眾生離開一切痛苦修悲心,一會兒願所有眾生得到快樂修慈心……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可以生起四無量心的境界。意思是,不管是修慈、修悲、修喜、修捨,最後這4個東西是不能當作4件事,其實這4個東西是一件事,所以在這觀念下,要你正修、逆修、交叉的修。
其實,我們的心是可以轉變的,只不過你不修而已,修的話,任何境界都可以生得起來。現在的人們在高科技的環境中,每天都接電話、開車,忙著這個、忙著那個,拼命地追求、拼命地競爭,在爾虞我詐的氛圍裡,不要說出世間的菩提心,就連世間的善心也很難提升。這出世間的菩提心指的是空性。
先岔開講一下,以前佛學教修行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為什麼你要唸佛號?因為你不念阿彌陀佛那你一定是在念貪嗔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以你每天無時無刻不在貪嗔癡的薰陶下,因此而造業、輪迴。那麼,你念佛號的話就可以把貪嗔癡擠掉,你念3聲佛號那至少在這3聲佛號的時間裡你就沒有被貪嗔癡汙染,這是一個相對重要的觀念。
現在突然講這個的意思是,其實什麼叫做修行?其實任何一個眾生都懂修行,心是可以轉變的,只不過你不修而已。這話可能你沒法體會,那換個角度說,其實你天天在修只是你不知道你在修,你習慣天天在修貪嗔癡,現在叫你不要修貪嗔癡改換成修慈悲喜捨,這只是你不習慣,可是跟修貪嗔癡有什麼不一樣。以修心來講我們都很拿手的,修心,現在不是專指善的,修惡心也是修心,那哪一個不懂得修心?青少年時期想什麼?大多就想衣服、鞋子,甚至要一輛好的車子,天天在想是用什麼去想?用心在想,那就是在修心。只不過修到最後他得到什麼?全部都是煩惱,很嚴重的煩惱,因為醬子他就可能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這就是造了惡業。反過來,這道理很容易理解,不要認為修行很難,其實你一天到晚都在修,修行就是修心,只是你不習慣修佛學講的修心的方法。
他現在告訴你說:心是可以轉變的,只不過你不去改變他而已。你想一想真的是醬子,有些人總是想著壞點子去滿足他的慾望,這也是他修出來的。醬懂嗎?他是修行來的,是他自己修他的心醬修出來的。所以,心是可以改變,只看你怎麼修。
科學越發達,生活水準越高,我們的修行就越倒退。所以,我特別羡慕前輩大德的生活,客觀環境當然是很重要,他們一輩子都在聞思修行、利益眾生中度過,真的很有價值。可我們這些凡夫人,跟他們的足跡已經非常遙遠了。某個角度來說,堪布講的是事實,我們跟他們真是很大的差距,他們從小就不停的修自心、不停的為他人想、不停的做善事,確實是差很遠。我們沒醬子做而去做了別的,以我來說在別的地方我也有所得,只是所得跟他們一比,孰高孰低?孰重孰輕?很清楚就分出高下。
這裡主要講了修四無量心。這個如果修得好,菩提心自然就會生起。為什麼修4無量就是修菩提心?因為,一開始先修平等捨,再知母、念恩、報恩之後就是修慈修悲,接著增上意樂,然後就變成菩提心,這中間就有4無量在裡面。喜放在哪裡?不明顯,其實哪裡都有喜,隨喜、不嫉妒處處都可有。否則,沒有四無量心的基礎,阿瓊堪布在《前行備忘錄》中再三講了,我們的菩提心就像沒有根一樣,不要說密宗境界,就連大乘修行也遙不可及。因此,大家一定要集中精力,儘量令自己生起這種利他心。這段很明顯是在《備忘錄》菩提心裡面,後面應該就會讀到,沒有四無量心做基礎,我們的菩提心就像沒有根一樣,不要說密宗境界,就連大乘修行也遙不可及。現在為要再凸顯這句話的重要性:可能我們都沒想過自己本來就是很善於修行的人,只是我們沒有去修那些應該修的東西而已,我們每天不停的用心在想東想西不是修心是修什麼!所以,哪有說哪一個人不會修行?只因他不了解修行本身就是在修心。修心,這根本不需要人家教的,唯一差別是拿錯貪嗔癡來修行。
當然,偶爾生一次、兩次還不行,要經常安住在這種境界中。若能長期串習,自己的心會慢慢改變,久而久之,所生的念頭就會以利他為主。雖然不敢說一刹那也沒有自私自利,但一天當中,你的利他心會越來越多。到了最後,讓你做自己的事,你不會有多大興趣;只要是眾生的事,就會非常心甘情願。現在再細細思惟這話是講好聽的還是確實如此,比方,剛剛情竇初開的少年人心中憧憬愛情,若某A少年暗暗戀上了某少女B,那這A天天都在修心,當然他不是修菩提心,他天天是在修愛B的心。修到後面那他有沒有改變?有,以前他只關心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他只想為BB想要做的事情,對自己反而不是那麼在意。是不是醬子?從這些教誡當中,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真是會令人自覺慚愧的。菩提心,我一直覺得很難修,可是假如天天按照他的教法去做去修,就像剛剛那個例子,我覺得菩提心慢慢也會生得起來啊!
後行:回向善根。
64修法終

現就講到這邊。關於剛剛講的,同修有沒有什麼感想?或是有什麼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 修行架構~分3
心的力量,其實真的是很大的,老實講,整個世界、整個文化、整個科技等等,這全部都是心的作業,是真的很厲害的!接下來,想跟各位分享一個我是覺得對各位會有助益的觀念……先看一下補充資料。

20200602 01.png

慈誠羅珠堪布,大家聽過嗎?據說他是在五明佛學院被大家公認是很有證量,蠻有成就的一位修行人,他法相長的是莊嚴端正,那天他說:整個修行分成初級、中級、高級3個階段,也有解釋何謂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當時我也針對這個議題用另外一個角度整理出了他的看法,基本上就是以《廣論》所教的加上我所讀過的佛學書籍為基礎,再來說明什麼程度是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
讀過《廣論》都知道修行分成觀察修跟止住修2,觀察修一般是所緣境一直變,那什麼叫觀察修?我們平常修心就是觀察修,心裡總是想來想去的,去想一想4無量,怎麼去修親中怨都平等,這些都屬於觀察修這一部分,所以觀察修就是所緣境變動。止住修就是釘住一個所緣境不變,這是需要功夫的。一般沒做過這個訓練的,一修才發覺真的是心猿意馬的沒錯,短短一分鐘內思想已經不知變動了多少念頭,所以做止住修就是要讓你能夠靜下來,能夠靜、穩定下來絕對有必要。
觀察修跟止住修、止觀,好像類似,但是,要強調一點,是說到最後修空性的時候一般會講到止觀,雖然觀察修跟止住修這跟止觀好像是通用的,但觀察修比較是一般的基礎,止住修也是,是說你可以不懂得怎麼觀、也可以不懂得怎麼止,但絕對沒法說你不懂得什麼叫觀察修,這就有差別了。
觀察修跟止住修這是資糧道裡面的2個修行方法,而整個修行就是從資糧道一直到究竟道,一般我們都知道這叫5道。那觀察修的目的是什麼?觀察修,就是我們一般的分別念、一直在思考一些東西,所以所緣境是變化的。再來,觀察修是屬於聞思的慧,整個佛學強調聞思修這3個角度,所謂的觀察修就是訓練你的聞思讓你能夠得到聞思慧,而得到聞思慧最後的目的、或者說觀察修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能夠達到決擇。決擇,很重要的一個佛學名相。什麼叫決擇?比方,修4無量的時候,以慈無量比方,你突然發現他所講的這慈無量你是無比的認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方法,而且你也非常的理解他所講的慈無量是什麼、你也知道慈無量的功德是什麼、你也樂意遵循這個方法把它當成你修行的一部分。當你做了醬子這一類的……決定,其實不應該用決定、因決定是用在最後的,但一下找不到恰當的用語,他這裡決擇的意思就是說,比方出離心我做了決擇意思是我完全懂得什麼叫出離心、也完全認同出離心裡所教導的內容,這沒有一點疑問、他都是符合正理的,兼之我也發覺他對我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我一定要有這個出離心等等,當你生起這個、得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叫決擇。決擇,是靠什麼做到的呢?就是靠觀察修。所以修行裡面不是你想的48定,不是的;一上座,一樣要有皈依發心,7支坐一天坐多久坐幾次,觀察修也是要醬子做,並不是只有禪定才醬子做。修行本身有一大部分是觀察修,所以你一定要懂觀察修,每天至少要有23個小時上座的觀察修。這之所以為什麼每天一定要有入座,因為觀察修也得上座修的。
如果你早晚各入座一次,那入座中間就叫座間,或者在《廣論》叫做未修中間。比方,你入座的觀察修在修出離心,你在入座的時候是非常的深入的思惟出離心裡面所有的道理,等2個鐘頭後你下座了,這中間要經過好幾個鐘頭以後你才會第2次入座,所以他才會強調你在座間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你在入座時候所修的東西。雖說你沒有坐在那裏,可是你的心並沒有離開他,有時會建議你在這中間去讀一些經論、或是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可以幫助你在觀察修的時候可以修得更好,這就叫座間或是未修中間。
在觀察修裡面是修什麼?這可以分2大類,我用《廣論》的名相,1是廣行、1是深見,意思是說,1是跟修行方法有關的叫廣行、1是完全跟智慧有關的叫深見。跟什麼智慧有關?跟空性的智慧有關,因空性在佛學是一個根本的東西,深見目的就是為了讓你能得到空性智慧,一般這就是屬於文殊師利菩薩、龍樹菩薩這一體系,龍樹再下來就是盛天、月稱、寂天許多都是屬深見系統。廣行,什麼叫廣行?佛學如分做基、道、果3個,基就是見解,道就是修行的方法,果就是修行希望得到的那個東西,為什麼要討論這個果?因為一般世間要追求的果有時不需要解釋你就懂,就說要賺100萬,那不用解釋什麼叫100萬,目標只要定下即可,那在佛學你定下的目標是你要見道、得無分別根本智,可是你知道什麼叫無分別根本智嗎?所以需要在這上面做一些解釋讓你能夠理解你追求的這個果是什麼東西,這就是屬於基道果裡面的果的方面。深見就屬於基道果裡面的基那一部分,廣行就是基道果裡面的道,什麼是道?就是你有醬子一個見地,或者現代話講你有醬一個理論,那你要應用,比方說有理論物理這就是屬於見地、應用物理這就叫做廣行,你要把這些知識用出來,用出來的目的是達到最後那個果。所以,一般廣行裡面所講的東西都是屬於方法、你的修行方法、最後要得到的那個果。比方,如來藏,深見也有這、屬於見地,如來藏這個果也可以算在廣行這邊;廣行這裡代表是彌勒菩薩、無著菩薩。
深見這邊重要的典籍就是龍樹的《中論》,還有《四百論》,月稱的《入中論》等等。廣行這邊最標準就是慈氏522莊嚴1寶,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當然這都是以藏傳的傳承說的。現觀莊嚴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讀般若經的人要怎麼去修般若,最重要的一個根據就是《現觀莊嚴論》。所以以大乘來說任何的論都不能違背《現觀莊嚴論》,因為大乘就是要修般若、就是要得到般若智慧。《大乘莊嚴經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這裡面在修行上就有清楚的教法,《寶性論》很重要,就講如來藏,如來藏就要靠一經一論的《楞伽經》、《寶性論》,這些就是廣行的基礎。
在觀察修裡面,可以分做廣行的觀察修、深見的觀察修2類,廣行的觀察修,最重要就是修出離心、菩提心,在《大圓滿前行》我們已經讀過的4加行,又叫出離心4加行,你跟藏系、或是寧瑪這邊人講4加行,他馬上能理解你在讀的是什麼,他不會把這4加行跟暖頂忍世第一混在一起,醬懂嗎?!這個4加行也叫共同的外加行,所謂共同就是大乘,叫外加行是因比較偏屬於顯宗的部分。再來,不共內加行,不共就是不只是大乘、還是密乘,叫內加行是因他比較偏屬於密宗的部分。我們現在讀的是內加行部分,佛學強調的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在宗喀巴《廣論》的教法就強調整個佛法就是學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所以這3主要道是很重要的。那這一個廣行裡面就是在學修出離心、菩提心,深見這邊就是空正見,所以,以整個脈絡來看他們所講的東西都是通的,基本觀念大家都是一致的。觀察修的目的是什麼?是最後讓你決擇,決擇什麼?1是在廣行的系統裡面要決擇出離心,2是要決擇菩提心,像我們目前在讀的4無量心,4無量心我們一樣要去做觀察修,剛剛講的實修部分就是在做觀察修的一個指導,我們用觀察修去修4無量心,然後讓4無量心最後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根本不能算是大乘,那世俗菩提心一轉成勝義菩提心的時候講的就是空正見就是空性。世俗菩提心轉成勝義菩提心的時候就是空正見,這話怎麼說?舉例說明,菩提心其實是由大悲心做基礎,前面也說過大悲心的功德是讓你最後得到佛的法身,而法身指的就是佛的智慧、空性的智慧,所以當然會有相關。
現在很簡單從這張表上你就可以看到,資糧道裡面要做觀察修,為什麼要做觀察修?目的是要決擇,也就是得到聞思慧。決擇後得到什麼樣的聞思慧呢?就是要能夠產生出離心跟菩提心,就是決擇了這2個。另外一部分的深見,深見裡面一開始先讓你了解緣起,緣起是講有、有是怎麼來的,實相是沒有這些有,實相這些有是一種幻相不是真正的實相,真正的實相是空性,這叫性空。一般在觀察修裡面對深見這部分的決擇就是空性、空性的智慧。可是這一部分空性智慧的抉擇一般叫做相似勝義。為什麼?因為真正的勝義一定要離48戲,這裡不再解釋48戲,因為真正的勝義沒有所謂的分別心在裡面,是不可思議的,所謂不可思議,意思是不是一般人理解那種推理下面的東西,他是出世間的,不是世間裡面能夠理解的,所以叫不可思議。或者講無二,也就是他沒有所謂的能所,真正實相是屬於這部分,現這部分就不再多做解釋了。
你要知道你今天走上學佛這條路,你除了讀經論以外,一定要做修行,修行不是你想的那麼複雜難學,第1個就是你要做觀察修,剛剛讀過的實修就告訴你,其實你是可以改變你的心。前面也告訴各位什麼叫觀察修,其實每天我們沒有學佛也在做觀察修,只是我們沒有入座而已,而以前在想那些貪嗔癡的東西也都是觀察修。醬子大家都懂了!觀察修,其實並不是我們不知道不習慣的一個東西,只是現在要把它引到一個對我們有幫助的對境上面。靠觀察修目的是去決擇,決擇出離心跟菩提心、還有相似勝義這就是空性。做觀察修時全部都是用名言、用分別念來理解的,當你是用名言、用分別念來理解的時候,他不是真實的勝義,所以他叫相似勝義。

也在資糧道的另外一個角度,那叫做止住修。為什麼要止住修?第一個就是要固定所緣境,最後要得到那個出世間的智慧就絕對要靠止住修,這是跟修慧有關。觀察修跟聞思慧有關、止住修就跟修慧有關,就是因為最後見道要得到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就是要靠主住修。止住修簡單講就叫做禪定。

現回到慈誠羅珠堪布所說,觀察修部分是初級班、止住修部分是中級班,在資糧道上你一定要做這個觀察修,不能覺得難,這還只是初級班,同時在資糧道裡面還要學會止,這叫止住修,止住修部分慈誠羅珠堪布說這是中級班,為什麼?因相對的有一個差別,止住修假若叫做禪定,簡單講,今天我們把世間分成35道或者6道,3界就欲界、色界、無色界,目前我們都在欲界,欲界有6→4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一般在佛學被稱作魔王的波旬就是最高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他被稱作魔,是因你修禪定的結果就是讓你離開欲界進入色界,這時並不是講physically不是講你身體上面離開欲界進入色界,你還是在欲界,只是你有禪定功夫就有辦法跟色界取得共鳴,這時你就有了某些色界智慧,你人還在欲界但透過禪定你具備了色界裡面一些能力,特別是4禪,所以為什麼4禪到最後會有神通,其實,色界天人就有神通,這對他們來講不叫神通、是他與生俱來的,但欲界的人看這就叫神通。所以你就知道,止住修的目的就是要得到禪定,這時就是跟色界天有了交集,可以運用一些色界天的智慧跟功德,但主要是在修行中運用這個東西讓你得到奢摩他。什麼叫奢摩他?當你能夠固定在一個所緣境,修行中間有經過9住心這9個境界,step by step,最後到心一境性時,心一境就是只有一個所緣境,這時你可以在一個所緣境停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就叫第8住心;接著你還要進入第9住心,這跟第8住心的差別是:在心一境性第8住心的時候你是很用力想盡辦法讓你自己能夠維持在一個所緣境上面,可當你一進入第9住心變等持的時候,這時你是不需要用功用你不需要用力,就好像背書,中間有段時間類似第8住的心一境性,就說你可以全部的背得出來但是要用力去記,大家都背過書,到最後滾瓜爛熟的時候就叫做等持,這時一樣是背書可一點也沒用力不用想順口就背出來了,這就叫等持。奢摩他,是到了等持,你有辦法讓自己在欲界裡做到等持,這叫欲界定,欲界裡面第9住心做到時這叫欲界定,這跟奢摩他的差別是:欲界定沒有輕安、奢摩他有輕安。所以,你在修止住修的當中你會經過一個等持,你可以釘住一個所緣境幾個鐘頭都不動,等持你做到了,但你沒有輕安、這時你不是奢摩他,你是欲界定。這不是現階段佛學中你要達到的目標,所以你一定要在等持的狀態下面生起了輕安,這輕安是包括心輕安、身輕安。若按照修行過來人說,世間上任何一個快樂都比不上這個的愉悅,因當你得到奢摩他,這輕安就代表你已經離開欲界跟色界交集了,所以才會有人得到輕安時誤以為自己見道了,這就是增上慢,不懂這時只是定裡面的感受,而且這時你還沒有出世間,你不過是從欲界有辦法跟色界交集而已,跟出世間還差遠了。又有一些人得到輕安以後會沉溺在禪定中,因為太享受了,可這在佛學中是不對的。你要靠奢摩他再慢慢進入初禪、2禪、3禪、4禪這4個根本定,有這4個根本定以後你才有辦法幫助後面的修行。所以,一開始是一個奢摩他,靠奢摩他再慢慢進入根本定,有4個根本定以後你才有辦法幫助後面的見道,當然用奢摩他也可以只是比較吃力,奢摩他只是一個初步的開始,所以用奢摩他做代表,這也就是所謂止觀的止。止住修不是講止觀的止,離止觀那個止還有一段距離,止住修要得到奢摩他的時候才是講到止觀那個止。
現在你在資糧道這2個部分,你靠觀察修在深見這部分得到了相似勝義,就是你在空性上面的一種決擇,對空性已經沒有問題了,這是你靠觀察修得到了一個性空的決擇;同時,你又在資糧道的止住修裡面去得到奢摩他。這時要恭喜你,你已經開始能夠入列聖人,意思是你由資糧道可以進入加行道了。
5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你靠資糧道得到了2個,靠資糧道的觀察修得到決擇、靠資糧道的止住修得到奢摩他,這時你靠這2個東西就有資格進入加行道。所以,參考資料上才會標明~禪定+性空的決擇,禪定指的是你有奢摩他這個本領,那性空的決擇是你在觀察修下面得到的決擇,因你在定裡面可以產生輕安,你就在這個基礎下面開始再回去決擇這個空性,你已經成就了,可是你以前成就的時候你沒有奢摩他的能力,你現在有奢摩他的能力,你就用奢摩他輕安這個基礎再去做更深的決擇這個空性、也就是觀察修,而輕安除了讓你很快樂以外,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持續很久,即使是48小時都不會累,而且在輕安下能讓你思路集中。所以,當你有奢摩他就是這個禪定功夫,你再回來觀察修做決擇,以前在資糧道的觀察修是沒有輕安的你會容易累,現在你有奢摩他本領,你靠奢摩他去觀察修,若在觀察修的時候你若發覺也有辦法在輕安的狀態下做觀察修,這時這個觀察修就變成毗鉢捨那,這時他就變成止觀的觀
那我們現在在讀4無量,其實4無量的觀察修是為了要得菩提心,在這觀察修修4無量的當中你累了,這地方就是他講的竅訣,你在累的時候你就轉成資糧道的止住修,本來你觀察修很多所緣境,那這時你就停在一個能夠總攝你所有在觀察修裡面內容的某一個所緣境,也許是文字也許是某一個體驗,這時你就止住在那裏,這就是他所謂用竅訣在學那個定,這都在資糧道裡,這也是會經過9心住醬子一個過程,最後得到奢摩他,讓你有辦法進入色界。特別是4無量這個東西,單單靠4無量這個修法就讓你得到奢摩他;一般得到奢摩他的方法很多,比方,修不淨觀、觀佛像,甚至是淨土法門念佛到最後也能得到等持,那4無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法,用修4無量得到奢摩他。你剛剛讀的就是在這裏面交叉運用,交叉運用,最後的結果就是在觀察這邊除了4無量還有深見的觀察,在這得到的性空的決擇,在止住修這邊得到奢摩他,越高越好,到4禪最好,這時你就靠這2個加起來去做所謂的毗鉢舍那,就是所謂止觀的觀,這時的止是指奢摩他以上的止住修,毗鉢舍那是講能有輕安的觀察修,就是在奢摩他這種止的基礎下面讓你的觀察修也能夠有輕安,這時就叫做毗鉢舍那、就叫做觀;一般要在這種情況下你才有辦法見道,這時是現量、瑜伽現量,用瑜伽現量去證悟真正的實相就是空性,這就是見道。證悟空性,一般就叫做真實的勝義諦,這時就是無分別本智,在這境界絕對是離48戲。用現量證悟到實相,那個實相一定是離48戲,這就不是相似勝義了。所以你有了這個相似勝義,再用奢摩他去重複的觀這個相似勝義諦,最後你就會得到真實勝義諦,真正會證悟,這就叫見道。

整個修行也就是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到最後的究竟道,見道,以大乘來講就叫初地菩薩,以聲聞乘來講就叫做初果、修道就是2果、3果,在大乘就是2地以上一直到10地這叫做修道,最後的究竟道,以小乘來講就是阿羅漢,大乘來講就是佛,這是很清楚的整個修行的關聯性。
另外,加行道的術語一般又叫做順決擇分,為什麼叫順決擇分?因為你要靠資糧道的決擇,順著這個決擇、加上奢摩他你才有辦法進入加行道。所以加行道一定是順決擇分。我私自以為順決擇分你說順奢摩他分,在某個程度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沒有奢摩他你是進不了加行道。那我們一般都是在資糧道的觀察修,還沒到止住修,那他現在教你你在修4無量的時候可以觀察修跟止住修交叉的修。而你在資糧道的觀察修你也知道你要做2種觀察修,1是廣行的觀察修,就是修出離心、菩提心這部分的決擇,1是深見的觀察修,就是修性空這部分的決擇、也就是最後得到相似勝義諦。所以,一共講起來是3種決擇,最後就是宗大師講的3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那在得到決擇的同時,你也要培養自己具有奢摩他的能力。為什麼?因為你要有這2種能力加在一起,你才有辦法靠這2個去得到毗鉢舍那,靠毗鉢舍那去見道。
一般,空性叫做證悟現空雙運,這是把他當成形容詞來說的,現空雙運,其實是代表3轉法輪的法義,所以證悟了什麼?證悟了離戲空性,離戲就是離48戲這個大空性,這個離戲是指2轉法輪,也就是般若經裡面重要的究竟義、了義的部分。2轉法輪叫做離戲、3轉法輪叫做現空雙運,所以現空雙運的離戲,就把現空雙運當作形容詞,也就是3轉的2轉。為什麼要醬子講,因為在講3轉的時候一定要有2轉的基礎,不能跳過2轉來講3轉,是說你如果沒有2轉的證悟,一般你是不能夠去3轉的。所以說你在空性上的證悟是一個現空雙運的離戲大空性。

所以,資糧道的觀察修叫做初級班,資糧道的止住修叫做中級班,有了這2個才能夠進入高級班,高級班的最後就是見道、就是證悟現空雙運的離戲大空性,這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你已經成佛了。
從初級班開始,你要入座的時候就要符合4個要點1、身,要毗盧7法;2、語,排除垢氣,左邊排出紅貪、右邊排出白嗔、左右同時排出黑癡,各3次共9次;3、心,大士道的清淨發心,就是要發菩提心;4、祈求上師加持,讓你這一座能做的好。

這一份資料講過很多次,一直重複講,也就是希望你能深深記住這個架構,你就知道自己身處何處、你要做什麼事,在這整個過程你在哪裡,你具信心的就按部就班做下去,到最後,你是一定會證悟的。你記住這個、知道自己在哪裡,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最後是一定要進入高級班,可是沒經過初級、中級,你是不可能進高級班的,而進高級班就是為了達成最終極的目標→成佛
那今天就到這了,下禮拜就進入菩提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