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65-20200609-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

菩提心這一部份不要以為在《廣論》讀過了,其實他有不一樣的角度,可以加強我們這一方面的認知。在這一開始要講的是發心的分類,以前在《廣論》不是很清楚的說明分類,那現在進入今天的課程→發殊勝菩提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分二:一、发心之分类;二、正式发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心力的角度来分,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這有一個關鍵字→心力,什麼叫心力?一般講能力,但心力不是能力,能力,大家都知道有各式各樣的角度來評判,心力……一下不知怎麼說,想你們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意思(是否指心念?)3種發心:
1、國王的發心。
国王们首先要摧伏一切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先自己登上王位,再维护属下臣民。意思就是我先成佛,我成佛了以後我再度眾生成佛。同样,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這裡是用心力來比喻,記得以前《廣論》讀時有一個關於菩提心很重要的觀念,菩提心內含2個東西:前提是我要度眾生,因為像知母、念恩等等,對於所有眾生我唯一能報答他的就是要想辦法度他,讓他能得到佛果。在醬子的前提之下,你會發現自己若沒有能力怎麼度他,自己都度不了又怎麼度他?所以我要成佛。這是2個元素組成的叫做菩提心。若在醬子的觀念下面,一般你看國王的發心沒有什麼不對,我先要成佛,我才有辦法將眾生安置在佛地,這跟過去所教的沒什麼牴觸。那現在他用另外一個角度,所以你注意他這個心力,人除了能力以外,這心力也是可以運用的。比方,有些人他永遠不言放棄,這就是一種心力。像2人打架,這例子不是很好,弱小的一方沒能力打贏對方,可是他決不放棄,打倒了還是要爬起來奮戰,這就是心力。
2、舟子的發心。
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们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的船客同时趋向江河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做如舟子之发心。意思就是大家一起成佛。
3、牧童的發心。
牧童们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以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就是讓眾生先成佛,自己再成佛。
先講牧童的發心,一般10地的大菩薩都是醬子發心,觀音、文殊、普賢經常講讓眾生成佛他才成佛,最典型的就是地藏菩薩,所以又有人講10地大菩薩其實都已經成過佛了。現在就對這3種發心做一個比較。
其中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所以要提醒你,心力,是這一段文裡面的重點,要注意到他討論的是心力,並不是說他這種發心就沒有水準,其實我們最早學發心都是比較像國王發心。這裡是用心力做一個分野,剛剛用不放棄來解釋心力,就是想讓大家了解他要講的心力是什麼。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就像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這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彌勒菩薩的心力是屬於中等,先讀下去再來回想這個問題。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其實,像地藏菩薩那個心力就很可怕,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域不空誓不成佛,這就是心力的問題。
在索達吉堪布的視頻中提到:有人問,像文殊師利菩薩很大的心力,那眾生都成佛了,你才成佛,那你成佛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呢?說來這是很調皮的問題,因為佛有一個很大的事業就是要度眾生,那大家都先他成佛了,他再成佛那他要做什麼。這個問題讓我們現在把事情說清楚,堪布主要就是強調這個心力,現換一個角度,以前都讀過6度,第1度就是布施,布施若圓滿成就理論上該是天下都沒有窮人了,他都布施完了,再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被布施了,但不是。布施之所以圓滿,我們都知道像登地菩薩一定是布施圓滿,可是,什麼叫布施圓滿?是沒有人需要再被布施才叫布施圓滿嗎?不是。就是說你的心力,這是一個心法,修行本身最重要是修你這個心,當你這個心在布施上面達到那個心力的時候,就叫布施圓滿。這道理同樣可以運用在這裡,並不是文殊師利菩薩要所有人成佛後他才成佛,事實上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成佛他才成佛,可是他有醬子一個心力,結果最後反是別人都還沒成佛他就成佛了。這是個關鍵點,就像剛剛打架的例子,一強一弱打架,弱者心力很強,他打死都不退縮,到最後,強者會怕他了,甚至不敢再繼續下去了。醬懂嗎?!
他講了這3種發心,以前一般都是講國王發心,可你讀過後就發覺原來還有這個差別,是以前你不曾想到過的,在《廣論》並未強調這個,那現在加了這一段,你對菩提心又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當然,這個認識並不是說你要去發文殊菩薩的那種菩提心,而是強調說菩提心原來也是一個心法。菩提心是心法,什麼時候叫菩提心成就?從他講心力這個角度來看,或者是剛剛提到在《廣論》教的布施什麼時候叫圓滿,這是同樣的道理,因此你就理解什麼時後才是叫菩提心這個發心是圓滿的。More less,多多少少你可以在這文章中去體會,在修行當中有太多都是這一類、都是用心法,修行本身,什麼叫做修行圓滿?有時並不是說行為不需要去做,而是有很多情況是心力最重要。這心力訓練到某一程度時,不是著重在行動上面;行動當然重要,可再多行動的目的都是要讓你的心力被激發到圓滿成就的那種level。所以,這對你將來修任何一種法門都是一個準則、一個判斷的標準。

如果依地道的界限来分,以心力的分類講完,接著再講依地道的,地道,一般都講5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或是無學道,那為什麼會講地道?一般大乘是從1地到10地,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称为胜解行发心,資糧道、加行道還沒登地,這時叫勝解行發心;一地至七地叫做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叫做异熟发心;佛地为断障发心在這有一個很清楚的分野就是清淨意樂,佛學中用到清淨一般是代表已經有相當的水準了,因為修行有2個角度,1是離垢,特別是在如來藏,如來藏本身是原本清淨的、這是一個角度看如來藏的清淨,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眾生到最後叫離垢清淨,離垢清淨以後才有辦法看到他的本來清淨,我們沒辦法看到如來藏的清淨是因為我們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所謂的垢,垢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把這些解決掉了就等於是把如來藏外面的汙垢去掉了,那他本來的真面目就顯出來了。所以,佛學裡講清淨,有安靜、有乾淨的意思在,其實修行就是從動變成靜,動是一種混亂、到最後他變成一種涅槃寂靜,還有就是污垢變成清潔。那這裡為什麼叫清淨,最重要就是見道,大乘的見道你可以真正的了解無分別根本智,你真正看到所謂的般若實相,所以這裡分野叫清淨。那前面的資糧道、加行道還沒有見道,所以他屬於一種勝解,這個勝解已經比……我們知道一般在別境5心所是欲、勝解、念、定、慧,勝解不是大家都有的,針對某件事情,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欲望,這都不像5遍行大家都有,像發心基本上已經是一種欲,所以勝解已經是比較特別的,不是只有欲望而已,比欲稍微高級了。再來就是清淨,這是一個分野,那3清淨地的8地至10地為什麼要叫異熟?大家都讀過異熟就知道,當你造了這個業不管你喜不喜歡時間到了他異熟果就出來了,不喜歡你也逃不掉,像我們讀過有功用、無功用或是有作、無作,一個是你有加行有用力、一個是他根本就會醬發生,像你在定裡若都是心一境性,第8住心要有作要用力、第9住心就無作不要用力就叫等持。所以這異熟發心就是你到了這階段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有醬子一個境界。斷障發心,就是究竟的意思,你都沒有煩惱障、所知障,這時的發心絕對是最高級的。

如果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一般都是從願菩提心開始再進入行菩提心,當你受了菩薩戒一般就是行菩提心了,按照菩薩戒就要行6度萬行,因菩薩戒的戒條就跟6度萬行有關;菩薩戒有3部分,律儀戒、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其中善法戒內容就與6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有關。願菩提心,一開始要先發這個願,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各自都有他自己的儀軌跟學處,在行6度萬行的時候就是行菩提心,像簡師姊就是受了很嚴謹的菩薩戒,其實,讀完以後可以衡量自己再去受戒。
《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意思就說一是你有這個願望,這叫欲行、對應願菩提心,一是不止這個欲望,醬子講好了,你建立一個目標說今天一定要去新竹,這是你的願出來了,今天要去,還算在願的階段裡,等下你動身了,就往新竹去,這叫正行,願菩提心是你要去新竹,行菩提心是你已經在往新竹的路上了,是醬子分別。

就拿一人去拉萨来说,首先他心里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這是一種願。同样,最初心里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相当于欲行,这就叫做愿菩提心。要去拉萨的人,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要的口粮、驴马等以后就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菩薩是叫做6度萬行,正行的範圍很廣並不是只有6度,这就叫做行菩提心。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是要已經見道才有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跟智慧是相關的,以前也講過,悲跟智為什麼會相關,因修悲無量最後是得到法身,他是沒解釋理由,但這一點非常值得記住。而菩提心是以大悲做基礎,到最後是勝義菩提心,就變成是智慧的結果。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這個現在也只能用體會的,可是藉這機會跟各位分享一些這部分我個人的心得:所謂的見道本身,就像為什麼一直要跟各位提決擇,決擇是聞思慧,他得到的結果是相似的勝義,因這還是分別念,就像我現在一直跟你解釋,這全部都是分別念,你再接受也全部都是分別念,最後你都理解、你也認同可還是在分別念下面。那這個東西算是聞思慧,不是真正在空性上的修所成慧,這2個差別在於,聞思慧你是靠分別心、最後你做了這個決擇,可是證悟本身是一種現量,大家都知道有比量、現量,所謂的決擇是用比量做的,你最後接受這種空性的觀念、你也百分之百的認同,那你聞思慧下做了這個決擇,這是比量、這是分別心。現量,當你有這個決擇,你又有奢摩他的能力,你把這2個合併去觀修最後變成毗鉢舍那,在非常輕安的可以專注很長時間之下得到現量的證悟,所以這叫瑜伽現量,你若用分別念可以去解決問題的話,就沒有需要去用到奢摩他了。醬子理解?因為奢摩他本身讓你可以專注,基本上他釘住一個所緣境也是跟現量比較接近的一種觀念,就是利用醬一個方式到最後他能夠現量證悟。所謂現量證悟也不是言語能說的清楚的,可至少你能夠體驗在沒有分別念下面單純的現量突然理解到實相是這樣。實相根本就沒有分別念這些東西,這才是他講的般若的智慧,見道是得到這個。當你能夠有醬子一個現量的驗證的時候,這個叫做勝義菩提心。那為什麼這跟大悲有那麼密切的關連,我想是可以有一些所覺,可要講清楚怕是要等到證悟,不過就算證悟這個恐怕也不是言語說的清的。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力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所以剛剛已經講了,決擇也是要靠修行,但這裡講的修行是接近止觀,因為決擇也是需要修行,決擇用的是觀察修,那不是修行是什麼?!所以,他用的字彙你要知道他在講什麼,這時候修行2個字是在強調止觀,也就是強調你已經有奢摩他以上根本定的本領,你用這個、你又有決擇,你把2個合併起來最後就證悟了所謂的空性。所以他是靠修行。那決擇就不需要修行嗎?不是醬子講,決擇是觀察修,醬你就可以分別清楚,不過這裡他是強調儀軌。儀軌的意思是:你要得到世俗菩提心,這包括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他是用什麼方式讓你得到這個的?基本上你下了決心後有一定的儀軌,讓你去得到這個戒體,可是千萬不要悟會以為受了儀軌就是有了世俗菩提心,不是,這還有一段距離,是根據這個儀軌你就有這個戒體,你再慢慢的去真正培養出你那個心力,那個心力達到了的時候你才真正有世俗菩提心。可是這裡強調說勝義菩提心是沒有辦法靠儀軌的,你只有老老實實的用止觀修行去得到。所謂的世俗菩提心一開始你是要儀軌的,可是不能誤認有了儀軌就是得到了世俗菩提心,那還有一段距離的,你就先按照儀軌最後……也有自己按照儀軌自己在自己的皈依境裡面去受菩薩戒的,受菩薩戒就已經是行的菩提心了、不是願菩提心。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在上师面前受(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戒)。菩提心的皈依境跟前面講的一棵大樹5個分枝的皈依境不完全一樣,類似但不是一件事,是觀你的資糧田,後面會有比較清楚的文字講到這個。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所以你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這地方千萬不要誤會,因為翻譯的緣故,他們遣詞用字跟漢人的習慣不太一樣,不是完全對等,像索達吉堪布現在越來越厲害,漢文越來越好,可他在早期的時候用字習慣不一樣。在這裏要特別點出來,是因為菩提心不是你今天受戒、明天受戒、後天再受戒,醬子反反覆覆一直受你就會真正產生世俗菩提心,不是醬子。你只要受一次戒,你就是慢慢訓練自己每天做菩提心的修行,就是用4無量的方式去修4無量這是最簡單的、這是7因果,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叫自他換,後面會講到,一般標準是7因果。自他換在藏系最早屬於密法,不公開傳授的,因為這不是一般人能夠接受的,在《廣論》講過的。
【摘自20170502廣論筆記過去這所謂的自他換是屬於密法,所謂密是有2個原則的:1.不是這一類的法器不傳、2.你智慧不夠不傳。這個密法是從阿底峽開始,一直到了有一個人名字叫切喀瓦,他因為看了跟菩提心有關的《修心八偈》,他要去找此一作者朗日塘巴尊者,等他找到時這人已經往生,只有他的弟子霞惹瓦在,霞惹瓦算是宗喀巴的祖師爺是很出名的大修行人。宗喀巴有2位很重要的老師,這2位老師都是霞惹瓦的弟子。所以切喀瓦就跟著霞惹瓦學到了《修心八偈》,學成後他傳這法給痲瘋病人,痲瘋病人的病都好了,因此他感覺這個大法不公諸於世實在可惜,所以從切喀瓦開始這法不再是密法。
為什麼他是密法?因為自他換的理證。像7因果也有一個理證,理證為什麼眾生都是你的父母?在自他換也有一個理證,自他換的理證實際上到最後是空性上的大平等,是非常深的一個理論,一般人無法理解,故當時是為密法。
前面講過,自他換跟7因果2個在菩提心修法時是要共用的,不是只修一個就夠了,要混著使用。
這裡所謂的隨時隨地反反覆覆的是叫你每天修菩提心,不是叫你每天去受一次菩薩戒,不是的。你每天修菩提心,不停的醬子做最後就會生起那個心力,真正達到那個成就菩提心的那個心力,這時才叫做世俗菩提心。沒錯,菩薩戒是可以重受的,都是犯了戒才重受,那是不是代表你可以一直重受?這有很重要的一個教誡,雖然可以重受,可最好不要重受。這雖不像別解脫戒你只要一破戒你就沒戲唱了,不能回來重受,今生求解脫再沒機會了。破戒講的是根本戒,最核心的那幾個不能去違背,一違背就破戒,一破戒就再見了。菩薩戒是可以回來重受,戒,越後面的是越……像密宗戒是更難守的。

戊二、正式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你明观皈依境那样,皈依境,大家還記得嗎?希望你們都能做到,除了讀以外還去做到,(嘩!真是不好意思,沒耶!自己完全荒廢了,超愛玩的!聽課是自己千叮萬囑自己不能真的全丟下,不然,真會課也不上、筆記也不寫了……20200624)皈依境就是一棵樹有5個支分,中間那個支分是所有傳承裡面的上師,不論你是否有上師都可以蓮花生大士做代表,當然是不只有蓮花生大士一人,這整個傳承最早就是普賢王如來,我們在讀的普賢言教就是指所謂傳承中最早的那一位法身佛,中間這支前面支就是3世的佛,後面是所有的經論在那裏,所以佛法僧,中間是傳承上師、前面是佛、後面經論是法、兩旁是僧,右方樹枝是大乘重要的文殊、觀音、金剛手等8位大菩薩,左邊是舍利子、目犍連等8位重要的聲聞乘的聖僧,這就是一棵樹中間一支、旁邊4支的皈依境,這樹下是所有的護法、空行母、本尊都排在樹下,觀音菩薩及金剛亥母則坐鎮在那裏,你就觀想在你前面稍微有一點距離有醬一棵樹,你自己在那裏頂禮,今生的父親在自己右邊、母親在左邊,自己前面是怨敵、魔障等6道眾生,觀想全世界所有人一起都在這裡頂禮皈依佛,這時這皈依樹會放紅光,(師兄說放紅光,但未曾找到相關資訊,只說會放光普照自他一切眾生)這時自己就要持誦皈依偈,就是:
真 實 三 寶 善 逝 三 根 本
(顯宗佛法僧及外密)
風 脈 明 點 自 性 菩 提 心 (內密)
本 體 自 性 大 悲 壇 城 中 (阿底、如來藏)
直 至 菩 提 果 間 永 皈 依
按照藏傳的規定,50萬加行中皈依偈這是其中一個,要背10萬次。
3根本,上師、本尊、空行,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這就是到密宗比較高階的修行,他修3寶時是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再過來就是如來藏的階層了,就是大圓滿那個階層,所以才會是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這是3個不一樣的層級,簡單講就是佛法僧的意思,只是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所以他說你要怎麼樣修菩提心呢?就是像你前面皈依時修皈依境那樣。所以剛剛把它再複習一遍,你前面學皈依時學的是醬子的,若真觀不出來也沒關係就盡量去做。若你現在什麼都沒有修,修皈依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他就說,這時你就
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這在皈依境裡都是,還有、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這在剛剛皈依境裡面都有,這時你要把他們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接着心里默默地思维:
這裡要提醒各位,一定要照醬子做,在做這事情的同時一定要記住不能亂開玩笑,你讓這些人做你的見證人,你可以開玩笑嗎?你一定要很認真,一做的時候,這玩笑是開不得的。萬一你認為既然醬子乾脆不要去做,這更不行。為什麼?記得以前在修所謂的捨,修完捨以後親中怨對我來講都一樣,變的根本不在乎了,那這不是叫修捨,修完捨結果是醬子那你就慘了!不能醬子。是你到最後要把他們觀成都平等。同理,因為不能開玩笑,所以就不去做了,這就等於剛剛講修捨的那個觀念是 一樣,這絕對是不被認同的。一下子不想,就花段時間把自己這勇氣培養起來,然後知道不能開玩笑。你看你請所有這些做見證,你還能開玩笑嗎?!
這時就心中默默思惟,這時就由知母開始
知母遍满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在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当中,无一例外全部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這點是有理證的,因為有無始這個觀念,你的輪迴是無始的時候,你的輪迴次數在數學上的引用是無窮大的,現在這世間的眾生再多,這眾生不僅僅只有人喔,你能想到的昆蟲都在內,你不知道這個數字,可這是一個可以算的出的數字,是一個定數只是你不知道、可絕對不是無窮大,不管他有多大他是標得出來的,可你輪迴的次數是標不出來的,這是個無窮大的數字,每一個輪迴都有父母,所以你有無窮大數量的父母,那無窮大數量的父母對一個有定數的有情,當然是每一個有情都做了你的父母親。別以為這是強詞奪理,這是一種理證,所以你在思考的時候你不會覺得這是無稽之談,你把所有眾生都觀成曾經做過你的母親是講的過去的。要注意無始這觀念,我對於關鍵的東西是會經常反覆提醒各位,因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所以,一切眾生,在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當中,無一例外全部都做過自己的父母親,這就叫做知母。這是一個程序,你認定所有眾生都做過你的母親,開始要念恩,前面都講過這些了,只是他再重複一次,念恩在当父母的时候他们均与现世的亲生父母完全相同,你就開始想前世做過你母親的眾生其實就跟你今生的母親一樣,你若用現量去觀察這世間,除了極少數搞不懂的那種母親,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為了子女什麼事情都願意做、什麼苦都願意吃的,特別是你做過人家的父母親你更能感受這點,那就算你沒做過父母親,你從你父母親身上也能體會到這點。所以,对自己倍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
念恩這第2個程序完了,接著就是我應該要報答他了,那要怎麼報答他呢?報恩所有这些深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的惊涛骇浪当中,思惟的是我這些恩重如山的父母如今都沉淪在輪迴的大海中,想到所有愛的人都沉淪在苦海中真是很難過,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跳出來,假若我能幫他們跳出來那當然要認真的讓自己成就才好幫他們跳出來。所以,被层层的愚痴黑暗所蒙蔽,其實不要說這些親人,我們自己也都是想離苦得樂,可偏偏所做所為都是背道而馳的離樂得苦,很奇怪,幾乎大家所想的都是離苦得樂,可做出來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卻都是離樂得苦。茫然不知取舍正道邪道,遇不到开示真实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空旷荒野中的盲人一样,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他們講的東西就是你在觀察修當中所要思惟觀察的東西,有時你會想到痛哭流涕,你心愛的母親,你仔細想一想,他們真能輕易的跳出輪迴嗎?很不容易耶!確實值得你好好想一想!
到這跟你修4無量的關係是一到這裏面就換成4無量了,所以要修慈、修悲,最早要先修捨,然後要修喜,那中間按照7因果的順序修,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就修慈、修悲,再修增上意樂,然後就變成真正發菩提心,過程就是醬子。所以他說
修慈悲發心因此我为了一切众生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這裏他是沒提到修慈、修悲的過程,但道理是一樣的,希望這些如母眾生都能離開痛苦、得到快樂,他們若有什麼快樂都希望他們能繼續擁有這些快樂,随学往昔佛子菩萨们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无一遗留全部获得解脱而精进修持,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像漢傳的皈依發心偈: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願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前2句是皈依偈、後2句是發心偈,你也可以念這個。下面這個偈你可以想辦法背下來,你也可以特意修這個:
囊瓦切 得怎瑞       (音ㄏㄨㄛ)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瓦乐革杰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色鄂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月叶昂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音ㄏㄨㄛ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
相續漂泊輪回眾有情
為于自證光明界休息
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

(音ㄏㄨㄛ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
這個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種種的顯現,顯現就是你在世俗看到的山河大地、鳥獸蟲魚所有一切有情等等,所謂的夢幻人生,這些東西都是顯現。然而這些顯現,於我們並不知道他是一個水月幻化的波紋,水月,無風的日子,天上月會在水中投影出一個很清楚的月亮,大家都知道,水月,明明是一個月亮、可是他是空性的。所以,水月是比喻能夠顯現可是是空性的;也就說水月是清楚代表雖然是空性可是可以顯現。反過來講,雖然你看到那麼多顯現,可是後面是空性。
相續漂泊輪回眾有情
根據這個,眾生都是相續飄泊輪迴中,形容人生的無奈、輪迴的無奈……
為于自證光明界休息
這個是說前面所講的這種顯現的水月幻化、或是飄泊輪迴的所有眾生有情及過去他們的老母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夠自證光明界休息,自證光明界也就是得到佛果位,一樣的意思,只不過是強調自證,就剛剛所講的他一定要經過修所成慧那個現量證道、由見道最後到無學道。自證光明界,寧瑪至中所強調的最後一個境界、就是大圓滿所強調的境界,他本身不偏2轉也不偏3轉,他是2轉跟3轉這2個一起並重的,像格魯黃教比較偏2轉,像他空那一派是專偏重3轉的,是比較偏他空的角度,那我們基本上是兩邊並重。那我現在要講的是,當他用光明這2個字的時候他是偏3轉的,光明指的就是如來藏的意思,在如來藏那個角度他會用光明這2個字,就是到最後現空雙運之意。空就是現、現就是空,寧瑪至中是以這個角度為最高見地,然後最後就是大圓滿的見地,這裡面當然有如來藏,但是2轉、3轉並重。這裡就是希望上面最後能走到這裡,這也是你菩提心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元素,要救渡眾生都到這裡。
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
那麼因為你希望能醬子,你就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這就是發菩提心。
所以,這4個偈頌,你只要把邏輯記住,不需多久你就可以背了。
所以你要知道,吙(音ㄏㄨㄛ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他講的是什麼,那這句跟下面2句是搭配的,因此,相續漂泊輪回眾有情,然後你希望他們能放在他們自證的光明界中休息,這就是涅槃了,讓他們最後能解脫,在這個大乘的無所住涅槃裡面了。那你是用四無量醬一個境界去發心。有辦法把他背起來,你就用這個當作發心偈,當然你也可以用你熟悉的漢傳那個皈依發心偈。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你就按照剛剛講的皈依境,其實那個皈依境一直練到最後你是怎麼收攝的你應該還記得,就整個皈依境慢慢融在一起,你也投入被吸進去最後變成一個光點消失掉了(049-20200211-皈依),這是最後的結語,那你就可以回向了。這邊也很類似,你是用皈依境,因此所有勝眾的邊緣就是那棵樹整個慢慢就依次發光,最後就融入蓮花生大士中間這枝上面,然後,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以前那是他變成一個光點我也跟著進去就結束了,現在這是倒過來,他變光點進入你的身體,為什麼要醬子?在後面就解釋了。依靠这种外缘使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為什麼在皈依的時候最後是光點那樣消失掉,這邊是倒過來他們全部進到你的身體,意思是說你藉這個方式……你想想皈依境中全部都是聖人,中間那枝還包括普賢如來、蓮花生大士、8大菩薩等等,全部融到你心裡,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因為這些人全都有菩提心,而且還是勝義菩提心,因為沒有見道開悟以上的人是不能進到你皈依境裡面的,記住皈依境的原則是全部都是見道以上的,都是開悟的人。你不能放沒開悟的人入你的皈依境,因你的皈依最後是希望你開悟。所以這些人全部融到你的心裡面,而這些全都已經是有勝義菩提心的人,靠這樣讓你生起勝義菩提心,最後得到勝義菩提心,可是,事實上靠這是讓你在沒有得到勝義菩提心之前能夠比較快的生起世俗菩提心。所以,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并且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等来作回向這是一般儀軌最後回向用的,那寧瑪至中常用的回向偈是:此福已得一切智、摧毀一切禍患源、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那這裏強調的是你一開始按照上面的做,皈依偈、發心偈接著再一個發願偈,最後再用迴向偈,這是書上教導的、也是寧瑪至中認為的一個標準發菩提心的過程、儀軌。
藏人是把皈依跟發心分開各自有偈頌:
皈依偈: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乃至菩提果間永皈依。
發心偈:吙(音ㄏㄨㄛ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相續漂泊輪回眾有情,為于自證光明界休息,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

發願偈:勝寶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願其日增上。
回向偈: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这样的发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等一切修法通通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相信你們都已經很清楚了,菩提心其實是所有大乘教法最重要的核心,有則皆足、無則皆缺,現在這菩提心又展延到不止世俗而已,又連勝義都加在一起,那就更不用說了,當然是核心中的核心,也就是有則皆足、無則皆缺的這種核心價值。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都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所以有時想一想,菩提心實在不容易發,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除了一些特別有善根的,他就是有這個本領,像我們班上就有醬有善根的。讀完這些你知道你有再多的理由都沒有用,因為,他的教法斬釘截鐵的告訴你你沒有這個你不要去想什麼佛果位,你必須真正相信他,你這菩提心沒有發是不行的。像索達吉他就說其實是因為你沒有去訓練你這個心,心是可以改變的。你真正去訓練,你就發覺真正心是可以變的,你說很難修是因為你沒有去試。你去試,慢慢的累積,累積夠了,就說你到底有多少的信心?首先你要知道你沒有他是不行的,再來,你要相信他是做得到的。這2點,你可以去查一下信這個字的法相,所謂法相就是定義,信:實、德、能,有3個角度在講信,1是實在有,信3寶功德實在有;2是功德,3能是什麼意思?我也做得到。我只要做、我一定做得到,這是信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那我們現在在讀這個菩提心,我自己是善根比較差的,那有同修他根本沒這問題,他就覺得菩提心就是天經地義該做的,他相信也已經發了。我實在是非常非常隨喜!(Me too)可是我反觀自心,我算是很用功的、我也讀了不少,又像跟前世也有關係,我慢慢就能體驗,其實按照教法,信本來就是你也能做到,你若說你相信卻又說你做不到,那就不是信了!再來,心是可以訓練的,只是你有沒有真正的去訓練而已。
希望下次在討論的時候,請把你們的心得盡量表達出來,有的同修是善根非常足的,可以分享一些讓大家因你的經驗而得到啟發,特別是在真正的實修上面,像菩提心你的感覺。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那么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這就說沒有菩提心都沒用,有了菩提心就如虎添翼,不管你修什麼最後都可以讓你成就佛果,意思就是菩提心是最根本的。所以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必须要通过多种方便来修学,想尽一切办法使自相续生起独一无二的这颗菩提心。其實跟各位講,我們真的都很幸運,有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聽過菩提心這3個字,就算聽過他也不了解菩提心真正的意思,更不要講這菩提心原來是成佛的……各位千萬不要把成佛想成像是全身發光在天上走,這不是真正主要的,他真正主要的是你得到佛的智慧,這叫佛果。以如來藏的角度講這智慧就是如來藏,是本來就具有的東西,那你能夠證到這個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成佛。那他現在是告訴你要得到這個智慧的先決條件是你有菩提心,老實講這個智慧也是心法,智慧不是心是什麼?你最後證到的那個如來藏不是心法是什麼?也是心。所以你最後要有這個智慧,你這個心一定是從菩提心那個角度開始的,也就說你要真正的愛所有的眾生,認為沒有自己而是有所有眾生你才有辦法得到那個智慧。而那個智慧,你是先從世俗的角度生起那樣子的一個心法,到最後就會跟佛的智慧連在一起了,那就是勝義菩提心,他整個角度是醬子。为自己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自己迈入大乘圣道,因此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恩德更大更深。他有很多上師,恩德最大的其實是教你菩提心的那位上師。皆這就講到阿底峽的例子,阿底峽的老師非常多,記得他是有上百人的老師,可是他最尊敬的一位就是金洲大師,当年阿底峡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胸前,当一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
因為,他的7因果還有自他換這是從金洲大師得到的,阿底峽本來就是很出名的人,可他一直覺得他的菩提心沒有修好,他希望能夠真正生起菩提心,當他知道金洲大師後,他帶了許多人渡海至現今的蘇門答臘尋訪金洲大師,中間經過諸多魔難,記得他是住了12年才真正得到這個菩提心。所以,以後只要一提到金洲大師他就感激的熱淚盈眶!

弟子们问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到您诸位上师的尊名时,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上师们相续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深浅有差别呢?
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有大小,而恩德却有着深浅的差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才获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

发心时,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之说。意思是說你發心固然重要,一開始你一定要做的動作,可是最終不是你發了心就叫菩提心,不是醬子,你一定要生出那個心才叫菩提心。這就回到剛才講的,他所謂有沒有生這個心,就跟他剛剛講的那個心力是有關連的。你有沒有能力?還有你有沒有心力?這是2個不一樣的角度看事情,在佛學裡面,心力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很多地方心力甚至比能力重要的太多了!菩提心就是要生出那個心力才能叫做菩提心,不是去發心。

所以自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只是口头上念诵数十万遍发心偈,為什麼講這個?剛剛有解釋,像我們現在這個5加行,在藏系有所謂50萬加行,其中就有一個是10萬的皈依偈、10萬的發心偈、10萬的大禮拜等等,那意思就說就算你不止10萬,好幾十萬發心偈都念了也沒有用,沒有生起這個心是沒有用,也没有芝麻许的实义。如果已经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没有实际去做,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务必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尽心尽力使相续生起菩提心。所以我們每讀一次就要互勉一次,每讀一次就要一個警覺,什麼警覺?大家知道強心針第1針最有效,第2針效果遞減,第3針效果更差,所以要抓住這個機會。

接下來就進入願、行菩提心的學處。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分二: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學處,狹義講,學處就是戒,廣義來講就包括一切行等等。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前面一直都沒有提自他換,到這開始引入自他換,那其實一般都照7因果講,在深見派裡面自他換是他們一個重要的發心的方法,其實阿底峽應該是屬於深見這一系統的,他跟金洲學的就是自他換,7因果屬於彌勒的廣行這一系統,金洲大師教他是2種都要互換著修。《廣論》宗喀巴也是強調2個都要修,要交叉使用而不是單修一種。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大苦海的因,就是无有我而执著我、无有自己而执著自己,始终将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来观察:现在我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乐而不希望感受一分一毫的痛苦,甚至自己的身上扎了一个小小的刺儿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马上感到疼痛难忍,口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痛啊、痛啊的叫声而无法忍耐。即使背上有个虱子叮咬也会勃然大怒生起嗔心,伸手抓搔着捉住它,放在一个指甲上,另一个指甲紧跟着用力挤压,甚至虱子已经死了,还因为余怒未消而两个手指不停地蹭来蹭去。当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杀虱子没有罪过,但实际上这种杀虱子的行为完全是以嗔心引起的,因此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般微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却反过来损害其他众生,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惭愧。自己沒辦法忍受,可是卻對別人很殘忍,他就用蝨子的例子說明。其实,三界的所有这些众生也都同样渴求自己获得一切安乐而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虽然他们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可是却不知道奉行安乐之因——十善业,他不知道怎麼樣去得到安樂,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奉行10善業,行10善業才是安樂之因。反而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上,比方說,剛剛講的那個蝨子,用不一樣的角度,這蝨子他也一樣是要找安樂溫飽,不然他幹嘛要叮你?他要活下去呀!可是他想不到他用的方法其實是讓他受苦的,因反過來人類就用指甲把他捏死了。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一般不要講眾生,其實自己仔細檢討一下有時也會一身冷汗!一向受苦受难的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我如今有幸得到具足法相的殊胜上师摄受,已经迈进了正法之门,并且懂得了利害的差别,理所应当对被愚昧无知困惑着的一切老母有情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忍耐他们的邪行与偏执,也就是说,应该修持亲怨平等這一開始是在修什麼?就是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他告訴你即使是蝨子這些眾生其實跟你也是一樣的。

对于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无论是何时何地,凡希望自己拥有利乐的事,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這菩提心意思就說,你想到蝨子、你想到一些有的沒的有情,你都要用他跟你是在一個平等的角度去做思惟。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的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那么对于他众拥有幸福快乐受用也同样要发自内心地欢喜。這是從平等捨、從這個捨開始,他講的是在願菩提心裡面修平等的菩提心,而平等就是從捨開始。而這個捨並沒有特別講起來,但基本上仍是捨、慈、悲、喜也是醬子的一個角度。
总而言之,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再接下這個就是在講平等還蠻有趣的,就想到打蚊子一事,不管你有沒有打蚊子,在佛學的立場你是不能打蚊子的、不能殺蚊子。因為,這就是菩提心的一個觀念,他是眾生,你要救眾生,他不僅是蚊子他也是一個眾生,另外,就算你不接受,可在理論上他曾經做過你的母親。現在不談你會不會殺蚊子,其實我自己就很矛盾,因晚上只要有蚊子在飛就一夜都無法入睡,可是又知道像印光法師他是絕對不會動這個念,可有趣的是到後來這些東西也絕對不惹他。那我們先不要講自己能不能學到像印光法師一樣,其實要像印光法師一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可是我們觀念一定要先澄清那是絕對不能殺生的,不能殺怎麼辦?目前我沒有答案。可是我今天是要講在這上面他提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你不但不能殺,你更不能殺了以後還再捏碎碎的。殺了還毀屍這罪已經不知加重到多少倍了!更可怕的是你的嗔心,這嗔心最後會把你帶到地獄去。你讀過後可要好好仔細想想!

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007尊者:请您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單巴桑吉這人很有名,有人說他就是蓮花戒,可是也沒有很清楚的證明,又有人說他跟密勒日巴是同期的人物,反正anyway他不是個小人物,他們經常會引用他的教言。這裡,也許他問這問題是有前後的背景,但千萬不要認為這世間上有一個能讓你成就的大法是12個字就可以概括了。其實,要到醬子的一個程度的時候,一定是經過多少的努力,到你所有的東西都成熟了是有那個東西,12個字就解決了,可是,絕對不是一個剛開始學修的人能夠用12個字就解決問題的。假如醬子那就真正天下無難事了!這個道理你們一定懂得!

尊者教诫道:您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這句話其實很了不起,中國人常常說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是話容易講,真正做的時候又有幾人做到?

這個例子主要就是強調平等菩提心,以蚊子、或者是蝨子為例,當你捏碎碎時你要跟他用自他換,自他換是後面另外一個課題,若你用平等的角度來想,蚊子變成是你,你變成這隻蚊子,也是為了要活下去才咬你一口,結果你把我捏的碎碎的。當你用這個角度一想,你就知道,人真的是需要在這上面多觀想一下。所以,我们务必要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他現在所講的菩提心學處分3種,第1從平等開始,再來自他換,最後是別人比自己重要。其實,你發覺整個原則都差不多,這裡是修願菩提心,可你記得前面7因果一開始也是要你平等捨,也是從這個角度先開始。
這時J師姐跟師兄借了一些時間,提出剛剛因為要觀眾生平等而衍生的打蚊子蝨子的問題,在早期未曾吃素、皈依時也是會順手就打蚊子,皈依以後就有殺生戒,剛開始也是會忘記,可是練習後慢慢就會揮走他、或是把他送出去外面。是覺得這就平時要去留意,還有就是要用方法,即便我們不殺生很久了,可是晚上睡覺時就會嫌蚊子煩人,也會現起嗔怒心。後來就是掛蚊帳,至少隔開後就可以睡得安穩了。我是覺得這既可以讓你好睡又不會傷到他。
師兄:這是個非常好的分享,藉你講的這點讓課本上所講的心力很生動的表現出來。
J師姐:因我覺得外在環境無法避免時,就要想方設法說如何來避開這些事情再3的發生,就要做調整,調整後還是不行那就只能接受。
師兄:沒錯!藉你的這個非常好的分享,讓大家體驗到所謂的心力。我也知道我不要殺、你也知道你不要殺,你沒辦法之下還是要去找一個方法讓你能做到,所以你就是想到蚊帳。可是在你想到蚊帳的背後就有你那個心力,你了解我的意思嗎?他講的那個心力,這種東西你一直不停的串習,你那個心力達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那就是菩提心。你們理解我想藉他這個例子說明書上要講的東西嗎?
J師姐:是,我覺得就是說找出一個方法,其實對自己、對蚊子都是好事。
師兄:太棒了!太棒了!以後這種分享隨時歡迎提出來!
J師姐:以前不懂,人家去受戒、自己跟著也去受戒,時不時就會犯,後來就發覺菩薩戒晚受不如早受,因他每半個月會有一次頌戒,戒本會再次提醒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醬一直薰習,戒文就會提醒你哪些你沒做到,尤其是嗔恨心很難控制,因為時常不如你意的境界就會出現,你就會嗔。那我覺得這是最容易犯的地方。是說有機會就去受,不要因為怕犯戒而就不去受。將來若有機會,像正覺精舍有受菩薩戒的時候,我也很想再去受增益戒,因為再一次,人很容易遺忘,那就再薰習一次,我是覺得這蠻好的,供大家參考。
師兄:對,這很重要!因很多人是想做,卻又怕做不到,那怎麼辦?不等於是欺騙菩薩?可就像你剛剛講的,要對自己有信心!信,本身就是實德能,那個能在裡面,我能夠做到那一點在裡面,就我相信佛、我也能做到佛,那才叫做信。這不是我講的,他定義裡面都有的。非常感謝你這分享太好了!
好,那今天就到這了。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