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35-20191015-因果不虛-p142

今天先把這裡講完,還有備忘錄,是說這次備忘錄裡面的內容其實算是蠻深的,所謂的深就是他真正隱藏在後面的意思,可也找不到他人做的一個完整解釋,幸而我大概可以把9成以上意思完整的跟各位同修報告,這部分我覺得是很值得去了解的,因這裡有很多在佛學裡面是很重要的一些觀念。
我們先把華智仁波切的前行引導文講完,再讀阿瓊堪布的備忘錄。今天接下來還是講一些公案,主要還是強調因果。
  另外,雖然違犯細微的學處,也會產生很大罪果。學處,這2個字,在廣義講就是在佛學裡你所應該學到的知識;狹義講,比較是講守戒那一部分。這裡是說你犯了一些很細微的戒律上的問題,其實是不能小看它,因為這也是會導致無窮的後患。
接下就是一些公案把這道理表明出來……
從前,翳羅葉龍王以轉輪王的身相來到世尊面前。世尊很嚴正的說︰“你不僅破壞了迦葉佛之教法,難道還要來破壞我之教法嗎?你當以自己本來身相來聽法。”
世尊為什麼會醬子說,就是他過去世是迦葉佛的一個比丘,基本上是他犯了不應犯的戒律問題,後面有解釋。
翳羅葉龍王說︰“因有很多眾生威脅損害我,所以我不能現出自己的身相來。”
世尊便讓金剛手菩薩保護他。金剛手菩薩是密宗大勢至菩薩化身的忿怒相。於是他就立即顯出一條遍佈數由旬的巨蛇在人前,由旬是印度丈量長度的一個單位,這巨蛇頭上長著一棵翳羅大樹重重地壓著,並且樹根上彌漫了許多小虫在啃食它,所以感受著巨大的痛苦。
弟子們看了就請問世尊︰“這是什麼原因?怎樣的因果造成的?”
世尊回答︰“往昔,在迦葉佛教法中他曾是一位比丘,有一次在途中,被一棵翳羅大樹刮了他的法衣,結果他卻非常憤怒,輕毀學處,就是忘了戒律的問題,一氣之下砍了那棵樹,(律藏中規定比丘不能砍樹),以此業的果報今生變成龍王。”不只變成大蛇,頭上還長了大樹。

  這個公案主要就是說:如此一切善業惡業中,辨別是黑業、是白業或是輕業、是重業等關鍵處唯有看他的起心動念是心善不善為主。
講到這再回想一下,以前說過要成就業道有4條件,1是說你要有目標,要犯殺業你一定有一個很清楚的對象。2是你也有很清楚的意圖,你要取他的生命,而最重要是這個意圖後面有意樂、或是叫等起在,他有醬子一個想法、欲望,在這後面都有貪嗔癡的心所,所以這後面最重要就是有一個意樂,由這個意樂來決定你這個業是善業還是惡業。你所做事情本身雖然是你殺人,這後面會講到,有時候你是在一種善的意樂下面而有殺人這個動作,雖有殺的罪業,但是在善念下面的殺業,就是有身口方面惡的行為但是意樂本身並不是惡的,這後面會講到。但這裡面要強調什麼?他說這個業本身注重的不是身口裡面的行為,是善業惡業不在於身口行為部分,是在於他的意樂部分。所以,記得那4個條件,就是你有目標,然後你有欲望,這欲望後面一定有心所,這心所若是貪嗔癡的話就是惡業,醬一來就很容易懂善惡業的觀念,假如心所是不貪不嗔不癡的話基本上就是善業。因此這裡面要強調他的起心動念,簡單講,4個條件中沒有提到這一點,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叫做意樂。
接下就用一種比喻的說法告訴你為什麼是看起心動念來決定善惡業。
例如︰如果一棵大樹的根是藥,那麼它的樹幹和葉子肯定也是藥。因此,你的意樂、你的心所是惡的,那不管什麼行為肯定都是惡的。他就用這個比喻來講。因此,如果樹根是毒,那麼葉子和樹幹也必然是毒,毒性十足的樹根是不可能生出靈丹妙藥的枝葉來。當然這是一個比喻,因有時在藥上面是可以以毒攻毒的,那是另外一件事,現在是講一個大原則。同樣,如果是以貪心、嗔心醬子居心不良的動機而引起的意樂必然不清淨,即使表面上行的是善業,實際上變成了不善業。比方說你布施,你布施的後面是在貪心下面驅使你做的布施,就像是你布施是為了沽名釣譽,這是貪心的意樂,在身口這個行為上是善的,可後面動機是惡的,實際上這就變成了惡業。反過來,假使意樂清淨,雖然身口這個行為表面上好像是造惡業,但實際上已是善業。又引發展出龍欽寧體的智悲光尊者晉美郎巴的《功德藏》中所說以為教證︰“樹根為藥芽亦藥,根為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整個業基本上是隨他後面的意樂、所發動的心所來決定善惡。
因此,如果根本沒有牽涉到私欲,又意樂清淨,那麼對於佛子菩薩身語七種不善業也有直接開許的時候。意思是說,身347種不善業是有例外的,內心清淨無比的菩薩他完全是為了度化眾生的情況下,有時他可能會做了身347種不善業,以大乘的角度來講這時候是開許的。以小乘來講,以別解脫戒來講,一般這是條文很清楚的,什麼不能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清清楚楚的。別解脫戒一過來變成菩薩戒的時候就複雜了,菩薩戒就不是像別解脫戒那樣的條文分明,灰色地帶超多的,菩薩戒再上去的密宗金剛戒更是這樣,所以越來越難守。因最重要他是幾個原則在決定,有時,若以一個外人來看根本看不出來這事可不可以做,其實只有做的人自己明白。若以大乘菩薩戒的角度,像這邊就講假如你的心是正確的,有時犯了身347種不善業以大乘菩薩戒的角度是被開許的,是容許醬子做的。接下來就是很重要醬的例子,其實有許多類似的公案。例如,大悲商主殺害短矛黑人,以及星宿婆羅門子對婆羅門女行不淨行等等。大悲商主就是佛陀過去生的本生故事;婆羅門,在印度過去的種姓制度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中這是最高階級,星宿婆羅門子是有守戒的,依戒律是不能有不淨行的,但這例子他跟女子發生關係,可是最後這並不是壞的業,為什麼?我們繼續讀下去。

下面就是扼要簡單的方式講述這2則公案。
  從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轉生為大悲商主時,他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坐船去大海尋取寶物的途中,有一個名為短矛黑人的心狠手辣兇殘強盜也潛伏到了船上,他企圖殺害這五百商人奪取寶物。
大悲商主知道後,心中暗暗思量︰這五百商人最終全部都是不退轉菩薩,大家知道殺凡夫都有重業,更不要講說殺害菩薩,如果這個人殺害了這500位商人,將來他必會在地獄中住無量劫感受無量痛苦,那實在很可憐!如今,若我殺了這個人,他就不會墮入地獄,另一方面也解了那500位商人的危難,醬子就算我自己墮入地獄也是沒辦法的。
這樣想了之後,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氣殺了那個強盜。
結果,以此業大悲商主不但未墮入惡趣中,而且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這資糧就是將來讓他成佛的資糧,他做了這件事,也就在這件事上讓他一下子就累積了七萬劫的資糧。
此公案表面上看,大悲商主是造了惡業,因為他是菩薩卻親自殺了一個人造了殺業,實際上完全是善業,因為他根本沒有一絲一毫自私自利的想法、完全沒有牽涉私欲,這就是文章強調的是黑業是白業重點就是看意樂、看起心動念。由眼前來看,他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命,並且長遠來看,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究竟解救出來,所以是極大的善業。

  同樣,星宿婆羅門的兒子,長年累月在林中持梵淨行,就是守戒清淨。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緣時,一位婆羅門女對他一見鍾情生起貪愛,當然這星宿婆羅門子是不可能接受的,這婆羅門女欲自絕身亡,就是想要自殺也有了動作。星宿婆羅門子不由對她生起悲憫心,與她結成夫妻。醬子做,星宿婆羅門子不但沒有犯戒,反以此業而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雖然他的這行為屬於身3惡業的淫,可主要這就是因為他的心他的意樂正確,在大乘菩薩戒的角度來說這是開許的。

    諸如此類的殺生及破梵淨行也是開許的,意思是像這類的殺生或是這類的邪行因為有那樣善的意樂所以在大乘菩薩戒的角度才會開許。但是,對於唯以一己私欲的貪嗔痴3毒的意樂下所引起的行為,不管是何時何地對任何人也沒有開許。意樂是貪嗔癡,不管任何狀況基本上是不可能開許的。
大家要了解今天不是在談戒,以前讀到戒的時候這部分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大家要明白一點這東西不是自己來決定的,這是很複雜的,就像密宗的戒,有人就借用醬子然後自以為醬子是沒有犯戒,事實上是不能醬子做的,包括大乗,這些都不是你可以自己任意認為醬子醬子做。一般最好是去問過善知識,由善知識給你一個正確的答案。不過,至少我們了解意樂正確是善業的大原則。

  不與取也是同樣,對於根本無私欲並具非凡勇氣的菩薩,為了供養三寶、布施乞丐等而盜竊富貴者、吝嗇者的財產是開許的。
這裡涉及蠻麻煩的,大家看到,就說以前講在供養的時候你是不能用偷盜的東西拿去供養,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但這裡講的就不一樣了,碰到一個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如若是從這守財奴、吝嗇鬼手上偷走他的東西來供養,可以幫助這人……是說本來他自己絕對不會去做這個動作,所以,你現在用偷竊的方式把他東西拿出來供養,有幫助他的意思在裡面讓這守財奴他也有的供養的功德,是由醬的角度來思考。像以前的義賊如廖添丁,以小乗的角度是不能接受這種觀念,大乗是可以的,在大乗的角度義賊算是善行,不過,還是要強調,這個東西相當複雜不是自己能決定的,要有相當客觀的背書我們才能做比較正確的判斷。

  妄語也是同樣,如果是為了保護頻臨被宰殺的生命,或者為保護三寶財產等說妄語是開許的。但為了私欲欺騙他人說妄語是不開許的。
比方說在戰爭中,你看到敵人在追趕自家的軍人,他來問你方向,那你胡亂指個錯誤方向,這就是妄語,可是因為你是為了保護那些人,因此醬子情況下,在大乗菩薩戒的角度下是開許的。

  說起離間語也是同樣。例如,一個行善法的人和一個喜歡造業的人相互為友,造罪業的人力量很大,因你擔心行善法者會被那作惡的人強勢帶轉入罪惡邪道,你就說離間語方式使他們分開,這種情況是開許的。相反,使志同道合的兩人關係四分五裂的分開,說離間語是不開許的。

  惡語也是如此,對於以溫和的模式有時是不能調伏的士夫,就必須以粗暴的方便惡語使他們趨入正法。所以有時要用強制性的手段才能使一些人步入正法。又或者,上師等在宣講教言時揭露他弟子們的罪惡等,這種情況下口出這種惡語是開許的。像阿底峽尊者就說過︰“殊勝上師為揭露罪惡,殊勝竅訣為擊中要害。”什麼叫擊中要害?意思是這時講一個重話或是講一個惡語的效果非常好。不過,你是輕視侮辱對方說惡語是不開許的。

  說綺語也是一樣,對於喜歡講話的一些人,一般以默然禁語的模式是不能使他們趨入正法,他們就是愛講話,你不以講話的方式來引導他進入正法,那你永沒辦法度他,這時你就必須以各種權巧方便才能令他們進入佛門,一般佛教徒是不太談八卦、政治這些東西的,這些都算是綺語,這時你為了要引他入佛門,你一開始要跟他談他喜歡的八卦、政治這些東西的,慢慢再引他進來,這種情況下說這種綺語就是開許的,假如不是為了這個目的,你說一些令自己、或者是他人心緒散亂的綺語當然是不開許的。

  意罪業三種(貪、嗔、邪見),身3、語4本身有這些問題就是說這後面又涉及到他的意樂,可是一當遇到意3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為意3本身就是貪、嗔、邪見,這是意上面的惡業。碰到這種情況絕不可能有轉變成善妙動機的情況,因只要犯了貪、嗔、邪見中任一個意業,這動機本身就是罪惡,就是意業的方便,這是跟前面不一樣的,因此只要起了惡分別念就必然成了不善業,這就沒有剛剛前面身34的情況,所以對任何時間任何人對於這種貪、嗔、邪見都沒有開許的時候。

  這樣的善不善業的作者唯一是看自己的心,就是剛剛講的意樂,再講一遍造業的4個條件→1對象,2欲望,在欲望後面有一個意樂,就是他現在提到的這個心,3行為,比方說對象是張三,欲取張三的性命,後面是可能是貪嗔癡其中一個或是多個混合,再來就是殺的動作這個行為,最後,你要達成這個目標,這是業的4個基本條件。所以,雖然身語的動作並沒有表露出來,但是他這個心的分別念也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善、不善業的果報,簡單講,那個意樂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觀察自己的心,後面有講到,因為造業本身也是一個心法,心本身才能決定善業惡業,如果處於善心應生歡喜並使善業增上,如果處於惡念中應立即告解懺悔,並應自己譴責自己,思惟如下︰我這個人如此惡劣,雖然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現下還生起這樣的惡分別念,實在慚愧。從今以後應當努力使自相續中不生起這樣的分別念,要杜絕、斷絕這類自相續的分別念。
凡是做一件善事之時,首先也要善加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確實是善心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是為了與別人競爭或者裝模作樣、貪圖名節等心態,應當認真糾正、改變這個心念,萬事皆以菩提心攝持,菩提心攝持之下基本上是不會犯錯的,那如果竭盡全力也無法改變、扭轉成善心,那麼暫時捨棄做那件善事為好,等你動機正確了再去做。

  接著又是一件公案,從前,有一次許多施主去拜見奔貢嘉格西,那天上午奔貢嘉格西他在三寶所依前擺設供品,裝飾得非常善妙美觀。當時做完這些之後,他觀察自己的發心,發現居然是為了在施主們的面前表現很莊嚴的形象而做。他認識到這是不清淨的發心。所以他向三寶所依的供品上順手撒了一把香灰,本來是乾淨美觀的供品卻故意弄髒了,自言自語說︰“你這個比丘不要那麼虛偽。”這件事情後來傳出來,帕單巴尊者知道這件事後,帕單巴尊者前面補充資料中出現過,傳說他就是當時跟大乗摩訶衍辯論的蓮花戒,不過沒有證實,但是時間點是符合的,在米拉日巴的道歌中也有描述到他跟帕單巴尊者之間的對話;他曾說︰“西藏的所有供品當中,要算奔貢嘉的那一把灰塵最好。”醬子講相信各位都能體會這是什麼道理。

  因此我們應隨時隨地善加觀察自心的相續,如果一旦心術不正,有造罪業的念頭出現時應馬上意識到,並立即告解,就是懺前戒後,做了的一定立即懺悔同時發願以後不再造醬子惡業,絕不能讓自相續與惡業同流合污。但是在此凡夫地中,相續中不生起惡分別念的意樂加行是不太可能的,雖然不可能百分之百不出現,但一出現的時候你一定要對治,重點就在發生了一定要懺前戒後。如從前,奔貢嘉格西到一位施主家裡的時候,施主們都出門到外面去了。他想,我已經沒有茶葉了,應當偷一些以後去住山修行時來煮茶葉喝。當他把手伸進茶葉袋裡時,他馬上想到這是不對的,立即以正念攝持。於是,他大聲呼喊施主們︰“我這個人正在幹偷茶葉的勾當,將這只手從手腕處砍斷。”這就是講一般修行除非是到了相當的境界,剛開始修行基本上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碰到問題就一定要懺悔、一定要戒後、要對治。

  同樣,阿底峽尊者也說︰“自從我自己入了別解脫門後,別解脫門這就是別解脫戒、小乗的戒,細微的過患也未染上,可以說是一塵不染。剛剛也講過一般小乗戒是比較好守,因為原則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都很清楚,當然阿底峽就沒有問題。
入了菩薩乘對於菩提心的學處、菩薩戒來講就稍微難守,偶而出現過一兩次過失。阿底峽一出現過失,他一定是當天就把他懺掉。後來再入了密宗金剛乘,雖然犯過很多過患,可是不是最重的那些會破掉根本戒戒體的那種罪,但是當下全都立即告解了,從來沒有不告解而讓墮罪過夜的。”
罪裡面包括很多種,墮罪就不是根本罪的意思,
根本罪你懺沒有用,因為戒體就壞掉了。像戒體壞掉以後,菩薩戒可以重受,密宗戒我不知道,但別解脫戒就不可以重受,別解脫戒你假如破戒了,所謂破戒是指破根本戒,那你這一世就沒有辦法了、你重受沒有用,可是菩薩戒破戒可以重受。不過以前也讀過,最好是不要,因為,破戒後重受基本上就不完美,最重要不是重受、最重要是不能破戒。【所以所以,等流果,等流果,造作等流很重要,千萬不能留下壞習氣的造作等流啊!】
阿底峽尊者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樣,出現惡分別念時,馬上取出一木製曼茶羅,曼茶羅這是供養用的一種東西,這時他馬上拿出來並立即做告解來懺前戒後

  同樣還是講奔貢嘉格西的佚事。他在名為攀耶嘉的地方,有施主在眾多格西聚集的行列中供養酸奶,當時奔貢嘉格西也坐在行列中間。他看到施主給前面的人供養了許多酸奶,他忍不住想︰好像怕到了我這裡,酸奶可能已經沒有了,我的那份很可能得不到了。他當時產生了這樣的念頭,緊接著他認識到自己的想法不對,便自言自語責備自己︰“像你這樣的比丘對飲用酸奶具有這么大的信心。(意思是居然有這麼大的興趣!)”於是他隨即把碗倒扣下來,供養者來到他面前請他享用酸奶時,因為他剛才生起了惡念,為了對治、為了要懲罰自己,格西對供養者說︰“我已飲用過了,不想再享用。”本來他只是想和其他清淨比丘一樣就是平等得到一份酸奶,並沒有任何不善的成分,不過僅僅因為自己有想希望獲得好酸奶的私欲,就是剛剛想的念頭,結果就懲罰自己、就全然放棄不再享用了。
所以,我們如果隨時隨地觀察自心相續,取捨善惡,調伏自心,久而久之則自相續全部可成為善業。從前,扎堪婆羅門經常觀察自心,生起一次不善的分別念時,放置一個黑色石子,生起一次善的分別念時,放置一個白色的石子。最初時大部分都是黑色石子,他就精勤進行對治,取捨善惡,到中間時呈現黑白各半,最後已全部成了白色的。所以我們一切時處應當以正知正念攝持,生起善的對治,力求做到連細微的罪業也不要沾染上。這是一個好方法,到最後自己會發覺每天都是正確的念頭。至於扎堪婆羅門這個人沒查到不知道是誰,但這個公案的功過格在漢傳是很常用的方式,很出名的了凡四訓就是用這方法改變了一生。
即便是今生今世沒有累積罪業,但從無始時輪回以來所累積的罪業的邊際是無邊無際、是你無法現見,其實以前也報告過,以寧瑪來講叫3殊勝,就是一開始是你要發心,正行的當中你要專心,真正比較正確的是指你要有空性的概念,最後你一定要回向,這叫3殊勝。除了這裡面強調的開始的發心、最後的回向,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懺悔。懺悔,其實應該是每天的功課,因為無始以來你過去世做了太多惡你根本不知道、也不記得了,可是這些東西不懺的話他是會增長廣大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懺的,讓這些過去生所造業不繼續增長廣大,以免造成很大的業報。因為你無始以來所積惡業太多,最後一定將有不堪設想的業果要感受,因此現下唯一方法就是行善、懺悔、修習空性,這些人就依靠採取現行對治力後,所謂的現行對治力,我們知道4力對治是很重要的,現行對治是說你要有能夠針對過去這個惡業要有所作為來對治他,可以將後世將轉生惡趣的業力、或者是隨眠習氣能成熟於今世,而於今生感受那些痛苦。這在佛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
重報輕受,你經常做善事、你修行、你懺悔,有時候你反而感到一些業報現前,在佛學的講法你好好的反而生病,這就叫做重罪輕受,是說有很多以後會報且很嚴重的罪業現在就讓你在這一世裡面用一個比較輕的方式讓業果現前,因為業果只要出來了,這個業種子就消失了。
就如《能斷金剛經》中說︰“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在今生成熟。”這裡就引用經論告訴你是有醬子的方式,就說你在行持波羅蜜多,就是講你行持6度,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在做這些就算是一種修行,當然我認為這裡面應該也包括懺悔,這時他還會受到損惱,一般這就是讓他重罪輕報,一般是有這個作用在裡面。(在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同樣,反過來說,也有今生當中無惡不作只會造罪業的人,也有因為往昔所造的微小善業成熟而於今生感受善果的。例如,從前尼洪國家,以前也提過這國家,因這國家的人民做了太多壞事,結果突然是最初七日降下珍寶雨,接著次第降下7天衣服雨和7天糧食雨,最後降下土石的暴風暴雨,所有的人被壓在土下而死,最後尼洪國人民都墮入地獄中。因為做了太多壞事故墮入地獄,但因他們還是夾雜了一些善事在裡面,所以在入地獄之前先讓這些善業感果。
可見,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獲得快樂也都是往昔業力成熟的果報。這就是告訴我們,有時你看到一些做好事行善的人怎麼還過的這麼痛苦,還有看到一些做了很多壞事的人怎麼還活的這麼輕鬆,這主要在解釋這都是很複雜的、跟以前的業力是有關係的。比方,你也看到很多壞人長命百歲、權勢富貴,但是我們要相信這裡面是很複雜的,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同樣,現下無論行善或作惡,其果報也必將成熟於後世或後後世。所以,恆時對因果的道理要生起定解、而如理取捨因果是非常重要,
萬萬不應當以高深見解的法語來輕視因果。這裡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其實這裡面是很複雜的,何謂不應當以高深見解的法語來輕視因果?高深見解的法語,一般就是說勝義諦、就是講空性,以勝義諦或是空性的角度來說,因果也是不存在的。以後在很多地方,各位都會讀到像這類的觀念,可是這裡最重要是說你不能因為勝義諦的角度來說因果,雖然勝義諦也是佛學的教法。勝義諦的角度說沒有任何一個法是實在的,以法無我的角度來講你說因果也沒有,所以,因為醬子而輕視因果這是很要不得的。
這裡談因果,若你沒有受過空性的教言、教證這部分,也許你就沒有醬子的反應,可是當你有這部分的學習、這部分的教言在你腦海裏面紮根的時候,你這時對於因果可能就產生矛盾,有時產生矛盾還沒關係,最怕的就是你自以為是
認為因果根本是不實在的東西,這就很嚴重了!
所以,就如鄔金蓮師對國王赤松德贊,大家知道,他們是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赤松德贊這3人在寧瑪紅教是很重要的大德,最早期讓佛教在西藏生根這3人是居功厥偉。蓮師他告訴赤松德贊說︰“君王,我的密乘見解極其重要,就說你要有很高深的比方說大圓滿見、或者是對空性勝義諦這方面的見解是很重要,行為不能偏墮於見解方面,這意思是說你不能只重視見解而不重視行為。因為高深的見解大都是跟空性有關,可是行為本身不是勝義諦,他都是世俗的,世俗諦上的因果、緣起這都算行為方面;意思就說你因為有很深的見解,白話講,你注重空性的觀念,而你輕視了因果、輕視了緣起,醬子是不可以的。否則善空惡空黑法漫布,將成為魔見。假如醬子做會讓你……不管你是善空、惡空,這是在講見解、密乗的見解,很多見解是正確的叫做善空,也有很多不正確空性的見解這時叫做惡空;那不管你是善空、惡空,假如你在行為上面跟見解脫節了,你不重視所謂世俗上因果的問題的時候,那這些密乗的高深見解反而是魔見,就是變成不正確的見解。同樣,見解也不能偏墮於行為方面,否則,將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無有解脫之機會。”這意思是說假如你只注重行你沒有這種見解,這時你會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而沒有解脫之機會。為什麼?因為你真正的解脫一定要去掉法執,我執是解脫,法執是最後讓你成就佛的智慧、或是說煩惱障跟所知障,那你今天只是有很高的空性的見解、法空的見解,結果,你太注重行為而忽略見解上的重要性,可你在行為上面這是屬於有相的,這是說你注重的世俗諦、你注重因果,因果當然是有相,這時你就會變成被實有和有相也就是被世俗方面的東西所影響了,影響之後你這執著不容易去掉,特別是法執不容易去掉,這時你就沒有解脫之機會。因為
解脫一定是有這個見解,要靠這些見解,然後證悟這些見解,比方說最高的見解是空性,你要靠證悟空性以後你才有辦法成就解脫。所以,你沒有見解是不行的,你永遠不可能解脫;反過來說,你只有見解沒有行為,這行為就是……一般講基道果,基就是你的見解、見地,道就是你修行的方法,一般見解在佛學裡面最主要是講世俗諦的見解,雖然也有勝義諦上面的見解,可是最後要解脫的時候是靠世俗諦的見解也就是要證空性,最重要是靠這個。在這個見解以外你要有很多真正修行的方法,這叫道,一般道的部分都是屬於因果、屬於世俗諦的範疇,後面還會碰到這個,到時有機會還可以再講清楚一點。所以他告訴你說,你有了基就是見、你沒有道是不行的,因為要有道你才有辦法證悟這些見,而證悟是靠修行來的,你若沒有修行那怎麼證悟?!所以光有見地沒有修行是不行的。反過來,你若只有修行、沒有見地,沒有見地你就不知道空性這些東西,你只有用有的角度去修,到最後你完全就會被實有、被執著所綁,因為以道本身當然是實有,沒有實有、有相你怎麼去修呢?!你就會被這個綁住,一被這綁住你就沒有辦法證悟空性。他講的是醬,所以這句話很重要。
又說︰“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是故見比虛空高,這句話是說在空性上面你要有很高的見地,包括如來藏、包括現空雙運,不管是2轉法輪、3轉法輪,所有這些見地你都很清楚,而且都經過決擇。可是,取捨因果較粉細,你有這麼高的見地,但在因果上面你一點都不馬乎,是說,雖然你有很高勝義諦的見地,可你在世俗的因果、緣起上面你一點都不馬乎,非常計較。
取捨因果這部分,有因有果這不是勝義諦、這是講世俗諦,這簡單來講是取捨因果,可是深入一點講就是整個修行,整個修行本身也是取捨因果。所以,在修行本身不管是布施、持戒這些,你都是札札實實、一點一滴絕不輕忽的去做,這叫做較粉細,可是你在見地上要有非常高的見地。也就說你有很高勝義諦的見地,可是在世俗上面你也是一點都不輕忽。簡單講,你在修道上面你一點都不輕忽,因為你所謂的見地是法空的見地,是沒有法,可是你在修行上面的時候,你是每一個法你都徹徹底底地把它做到、你不會輕視這些道上面的法。醬子講大家應該懂這意思!
也就是說,在証悟實相之見解同時,必須要細致入微地取捨因果。
這點是蠻重要的,後面還會碰到,這裡面有一些東西看起來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假如你深入想你有時會發覺一些矛盾,我是希望在後面借他這文字能把這一部分盡量把我的體會跟我的了解跟各位報告分享,幫助大家能夠在這上面發覺其實這是一致的,事實上沒有矛盾。

  有人問帕單巴仁波切︰“若証悟了空性而造罪業,有害還是無害?”
這問題其實很無聊,來看看帕單巴仁波切他怎麼回答。
帕單巴仁波切答言︰“你如果真正証悟了空性,你便不可能會造作罪業,因為証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時的。”意思是說見地本身和你的行為是互相配合的,你見地到哪行為也到哪,這裡面牽涉到很多真正實相上面的觀念,這裡先不講太多,等後面碰到時再從那邊去發揮。他只有告訴你證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時的,這意思是講菩提心,我們知道有所謂的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一般世俗菩提心就是所謂的世俗諦,也就是道方面的、像因果方面的東西,這是屬於世俗諦;世俗菩提心再過來叫做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不是世俗裡面的那種,他就是證悟空性那個……
那個證悟了空性的那個就叫做勝義菩提心。所以,所謂的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這2個其實是有關聯的,現在他主要告訴你,你證悟了空性的時候一定就有了勝義菩提心,這時基本上你一定是有世俗菩提心,這2個東西都有的時候你怎麼可能會犯罪?!這是他們之間的關係,這2個並不是無關的。
✿✿✿ 以有為法求無為果的似矛盾實不矛盾之解說 ✿✿✿
所以,你若渴望想修持正法,你就應當以取捨因果為主導,並且見解和行為不相脫離而實地修持。現簡單說一下,我們常常講在修行裡面其實都是因果,你得到什麼果位你前面一定要種那些因,比方說你得到無學的阿羅漢果、或者最後得到佛果,那你前面在道上面一定要有修行,基本上這2個是因果關係。這2個是因果關係,可是在很多地方我們又了解在真正的果上面,就說你證悟這個佛果,這個果真正的這個體本身他是沒有這個體的,可是我們一般都講叫做如來藏,那是一個大空性,就是一般講叫做大無為,大無為就不是因果。假如,醬子講,你種了很多因,那你得到的怎麼不是有為法的果呢?這是佛學裡面比較難懂的部分。現在簡單講,這是2個不一樣的角度,你在道上面是種了很多因,這些因的本身會讓你得到我們講的因果上面的果,就是有為法上面的果,那麼那些果可以包括我們所講的阿羅漢果、或者是佛的果位,這果裡面當然會包括他的功德,就說你同時會具有這功德,你是成就阿羅漢你一定有很多阿羅漢的功德,所以你種了這個因你得到這個果,這2個基本上是在有為法裡面的因果關係,這是無庸置疑的。而以因果的角度來講他們本身也可以說是無常的,你可以醬想因為那是因果、是屬於在有為法上面的因果,那這裡面的矛盾在哪裡呢?就是在他真正背後的那個東西是大無為,要怎麼去理解這個東西呢?最簡單的觀念就是一個是假說整個這個東西的本質,就說你以一個人你的相續裡面你在修行、在這個本質上面的東西是一個大無為的東西,但在這上面會有所謂的客塵,講客塵就是會有染污,那你原本是一個很清淨沒有問題的東西,可由無始以來你就有這些染污雜在這上面,當你有這些汙染在這上面時你就一定得要透過修行本身把這汙染拿掉。所以,以污染的角度,去掉汙染的角度是有為法,醬能理解?就是去掉汙染的角度是有為法,可是你的本體、真正的那個本體的本身,這本體千萬不能想說是有,他是一種空性,今天這不要講太多,到後面遇到時再詳細點講,或是討論時再把這講清楚一點,其實這並不是很容易講得清楚的。是說,你這個體的本身,當講這個體你千萬不能想成是有東西喔,他其實是空性。以前在《廣論》的時候曾經用能量的模式來解釋過這個體,這個能量不是你想像的熱、光、電這種,這些雖然都是能量但是能量的用都不是大無為法,可是我們現講的本體就是如來藏的意思,這本身本來是一個大無為的東西,當他本身有客塵就是外面被無明沾上去以後,他本身就沒有辦法顯現出來他那個完全清淨的那種功德。比方,凡人跟佛,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假若以如來藏本身的角度來講2個人都有如來藏,都是如來藏的角度,可是一個是如來藏上面沒有客塵,當他沒有那些汙染的東西他反應出來的就是佛,他雖然是大無為裡面一個能量的東西,可是他顯示在世俗上面就是佛,因此你就看到佛的各種功德。假如他汙染了,上面沾滿了客塵,這時他顯示出來就是像我們這些凡人。可是都是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假如有汙染的時候,他顯示出來的世俗相就是凡人,可是這個如來藏假如有客塵被拿掉的時候,他顯示出來的就是佛。大家懂了這意思嗎?!所以,基本上,後面那個本體是一樣的,都是如來藏,只是一個上面有汙染、一個上面沒有汙染。這是我唯一能用這個把他解釋講比較清楚的一個方法,當然這些說法裡面還有一些在佛學裡面的語病,所以,拿掉客塵本身是因果,因果在哪一個部分顯現呢?就說你要把本體上面的客塵拿掉要用因果,你要種因這客塵才能拿掉,拿掉以後就是所謂的果。雖說,客塵本身是因果,可是客塵的那個本體是本來就存在的東西,所以你在因果的角度上面你可以看到因果的現象,你花了很多時間修行、你種了因,最後你得到顯出的那個,這都是因果,這都是在有為法裡面顯現的。可是因、果這2個在有為法裡面顯現出來的時候,他真正顯現出來的那個東西跟他沒有修行的時候,其實這2個是一個東西,只是有些差別,沒有修行之前上面都是客塵、都是染污,所以他沒有辦法顯現出那個果,可是等到這個客塵移掉的時候,雖然如來藏本身沒有變,可是顯現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所以以如來藏的角度來看,他是大無為法、他不是我們所講的因果,跟我們現在有為裡面的因果不太一樣。因為他們是本來就存在的東西,是本有、並沒有新生,你只是讓他恢復原來的貌相而已、恢復成原來的情況。但是在拿掉他的汙染這一個角度來看時,這是因果,這時就有很清楚的因果關係在裡面,所以才有你種這個因得這個果。其實這部分若有黑板、圖畫的輔助,各位比較能夠理解,那現暫時就講醬子,大家先理解這個觀念,就是他在講的你要真正修行的時候,你一定不能夠捨因果。
為什麼剛剛講這麼多,為什麼你不能捨這因果,因為在拿掉客塵、拿掉汙染的這部分全部都是因果的關係。可是你真正最後得到的見地你是了解如來藏的本身他並不是屬於因果法,他是一種大無為法。那這2個怎麼給他匯通呢?也就說,他的本體上不是因果法,可是拿掉如來藏外面這些汙染的客塵是因果法,你要拿掉這些污染他才有辦法顯現出真正的如來藏那個本體,也就是真正最後的那個。可是你要讓他顯現你一定要把這客塵拿掉,這客塵本身是因果的關係。
現主要是說為什麼你最後講的是要恢復本來如來藏的那種大無為法的那種本質?基本上這已經不是在因果的範疇裡面,為什麼你要有修行這些動作,為什麼你又要非常仔細的去種因得果,因這部分其實並不是沒有關聯的,因為在整個過程裡面你有除掉障礙這動作本身是因果關係。
所以見解跟行為是不能互相脫離而能實地修行的。
在整個見地本身,以如來藏的角度,你可能不了解為什麼因果在這裡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是你假如了解到要
去掉那個汙染是很重要讓如來藏能夠顯現出本性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為汙染這本身是有為法,所以這時因果就會扯在這裡面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體會我現在講的,我想有人能體會,不過沒關係,即使沒有完全掌握,你現在只要記住一件事,因果,為什麼你不能夠放棄,為什麼因果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雖說我們是在追求勝義諦的證悟,為什麼世俗上面的因果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這就是剛剛我想辦法想要解釋的,那這裡面雖然沒有辦法把所有這些東西清清楚楚的解釋,可是他現在告訴你是一定要記住,你在證悟雖然是勝義諦上面的證悟,可是,你不能夠沒有因果,你不能忽視這個世俗上面因果的醬子一個關係,因為你修道的本身跟你最後能夠成就那個果位的本身還是因果關係。

  那麼,因果不虛之引導在相續中生起的界限是怎樣的呢?
也就說我們在這個相續裡面為什麼會有因果不虛醬子,關係是什麼?
應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
弟子們問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您的行為完全都已超越了凡夫眾生的意境,那麼上師仁波切最初時是金剛持還是一位佛菩薩的化身呢?”意思是說對我們來講,你現在完全不是凡夫,你已經是聖人了,那你最初應該也是一個聖人來的,你本來就是一個聖人。
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們認為我是金剛持或某位佛菩薩的化身,當然這說明你們對我的一種很大的信心,我很感激,但你們一定要知道,對於正法來說,你們這種想法、說法是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邪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我最初曾經是依靠咒力降冰雹,大家若看過他的自傳都知道他用咒力降冰雹殺他大伯等一堆來吃喜宴的人,造了那樣嚴重的滔天罪業,當時想肯定只有墮地獄了。後來懺悔,因此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精進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訣,最後在相續中生起了殊勝的功德。因你們對因果生不起誠信而導致對正法不能如此精進。如果你們能夠發自內心對因果生起誠信,像我那樣的刻苦精進,凡是所有有毅力的凡夫也都能做到,醬子一來,你們相續中也會生起同樣的功德。那時,你們也可以被人家稱為是金剛持、或是佛菩薩的化身了。”

✿✿✿他講的這段話就是呼應前面引導文重要的他一直要給我們的一個訊息就說你修的雖然是空性、你最後要證悟的是空性,可是你絕對不能夠忽略因果。你可能本來根本沒想到這2個是衝突的,其實,剛剛就是要跟各位解釋,在某一個角度這2個是衝突的,因為,因果是緣起法、是屬於世俗的有為法,是有那個法才會有因有果,是醬來的。可是你的目標是要證悟空性,空性,假如你真正能證悟、到你證悟了空性的時候,空性的本身裡面那是沒有因果的。因為在空性裡面,最標準一般講2轉法輪叫離戲,就說所有的世界上真正的真相是沒有法的,這不只是說沒有,連沒有都沒有,這叫離戲,離48戲。所以當你要證悟的那個境界,那個境界裡面怎麼可能會有因有果,有因有果是有法的,可是你是法空、那你要證悟醬子一個結果,而他又告訴你你要證悟那一個結果,最後證悟那個結果的時候你絕對不能忽視因果,這是他要講的。雖然你要證悟的是一個沒有因果的真正的實相,可是你不能夠以沒有因果的方式最後去證悟沒有因果,你要用有因果的這種方式就是你要有修行、你要很在乎你要種這些因去得到這些果,你最後才有辦法去證悟到沒有因果的空性。
這是這裡最重要要告訴我們的關鍵點,我剛剛就是怕大家在這裡被卡住,所以才花這些時間跟各位解釋,其實是沒有矛盾的。因為你在這個修行裡面有2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跟因果是脫離不了關係的,他是靠因果的關係,假如沒有這個因果的關係你就不可能有修行,修行本身就是因果。可是,他這裡面這個因果關係最重要是除掉有為法裡面的障礙,因為你有所知障、你有煩惱障,你有這些執著、有這些障礙,基本上這些都是在因果的範疇裡面的東西,也就是剛剛講的客塵、汙染。你一開始你本來是一個……現就用如來藏這個名詞,你本來是一個非常清淨的大無為的一個本體,那你因為有不如理作意,後來產生無明,所以引起很多污染,就變成你在如來藏上面有所謂的客塵,你有了客塵以後,這時如來藏的本身他所顯示出來的就是凡夫俗子,你若將客塵拿掉以後這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就是聖人,這是基本上的觀念,可是不管你是聖人還是凡夫俗子,
都是如來藏,差別就是在有沒有那個客塵。這客塵是有為法,所以你一定是要用有為法的方式把這客塵除掉;假如這客塵是無為法的話,你根本沒有辦法修行了。所以,修行本身是露出你本來的面目,只是你你本來的面目是被有為法汙染了,幸好是被有為法汙染,那你現在就是用有為的方式把你這東西、所謂的客塵弄掉,要弄掉這客塵就是要靠因果的法則。他現在最重要就是要強調這個,這裡面其實……我在講,大家一定要了解到這是佛學裡面最深奧的一部分,就是為什麼你要證悟的是一個完全沒有因果的一個實相,可是你又非得要用因果的方式來達到這個證悟,這裡面就涉及到如來藏的觀念,其實這是佛學裡面比較深的一些觀念。
還有一點很重要,其實,
世俗跟勝義本身是雙運的,這下又怕講多了,可在這個因果不虛當中因為有扯到這些,又希望能夠盡量把這些東西講清楚讓大家了解。我們在一些物理上、科學上,其實,也是有類似醬子的觀念。我們講的這個本體這個東西,他本來是沒有東西的,他是勝義的、他本來是沒有所謂的有無,可是他沒有所謂的有無並不是代表他不能夠顯現這個有無,就是因為他是空性,所以他才有辦法顯現這個有無。可他什麼時候顯現這個有無呢?你不用理他,他自己就一定會顯現這個有無。大家理解這意思嗎?就是說世俗跟勝義,其實,勝義本身是一定會顯現出世俗面,所以叫雙運。基本上就好像我們講你不可能讓一個能量的東西在那邊靜止、最後都不會變成物質。假如,一個能量他不會變成物質,那我們今天也不會有這宇宙,因為原來就是一片能量、沒有所謂的有無,現在講的能量跟空性是可以畫等號的。可是本來像醬子的東西他會不會在那靜止?不會。他一定會動、一定會從能量變成物質,所以才會產生現在這個世界,不然根本不會產生這個世界。
他一開始會產生醬一個變動,在佛學的術語就叫做不如理作意,他不是無明。這不如理作意本身最後就會由不如理作意就變成是無明,無明就是污染的東西,不如理作意本身不是汙染。這一部分比較深了一些,現主要是告訴大家,他沒像我講的這麼深入,一般你只要不去細想的時候一般你也都能接受,他只是要告訴大家你要能證悟你一定要注重因果。這個你一定能接受,因你很習慣因果這個東西。可是,我為什麼會講出這麼多,因為你要證悟的東西是沒有因果的,所以才會講這麼多。各位同修中若有人產生醬子的矛盾的時候,就會高興今天我把話題引到這裡,因為這可能是你一直解不開的問題。現在暫時先不講這個解不開的問題,先講他這裡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他就是要告訴我們雖然最後的證悟你是要證悟勝義諦,可是你一定要記住,你沒有世俗諦的因果的原則你是證不到勝義諦。這點龍樹也講過:沒有世俗諦是證不到勝義諦。

  所以,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業,認為一定會墮入地獄的堅定信念,這也是他誠信因果而產生的。因為他相信種因一定會得果,所以,這是他在教誡他所有的弟子,他不講高深的理論,他講因為他誠信因果,所以他才有辦法解決罪業問題,他本來就是要入地獄的,可是他相信有因果,他可以用因來除掉要入地獄的果。因此,依靠對因果的誠信,他就精進修持正法,所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苦行和精進的事跡在印度和西藏都是極為罕見的。所以,他這裡並不是想要講我剛剛講的醬子的東西,他只是想要告訴我們,就說這些重要的大德們他們都是非常誠信因果,因為靠誠信因果,他們最後才修行成功。
因此,應當從內心裡對這些因果不虛的要點要生起堅定不移的誠信,並發願,隨時隨地乃至細微的善業也應以三殊勝攝持而盡力行持,三殊勝就是剛剛講的你要發心、專心、回向,這時縱遇命難也不去造極細微的惡業。

  早晨起床時,不要像牛羊從圈裡馬上爬起來一樣,不要突然站起,應在床上自心悠然放鬆,向內反觀自相續︰昨晚的夢是善是惡,如果在夢中顯現造惡業,應生起後悔心並進行告解,若夢到行善則應生起歡喜心,並將善根回向給眾生。這裡還是3殊勝的原則。並觀想發心︰我今天要為無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而盡心盡力修持白業善法,竭盡全力斷除黑業惡法。到晚上睡覺時,也不要於無所憶念中平臥而沉睡,應當在床上平穩安坐,如前一樣觀察思惟︰呀﹗我今天白天都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修持了什麼善法?若成辦了善事,應生起歡喜心,並為一切眾生獲得佛的果位而回向。若造了惡業,應自我呵責︰我實在惡劣,今天已毀了自己。這樣生起後悔心,誠心告解,並發願,願︰從今以後再不造那樣的惡業。我們應當隨時隨地不離正知正念,正念,就是你知道該怎麼做,正知,就是你一沒有做對你馬上知道,不論是打坐或是一般修行中,這2個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器情,就是器世間跟有情,對於內外器情的一切顯現也不應貪執為堅固實有,這就提到空性的問題了,一般人都認為是實有,事實上都不是實有,應該於虛無飄渺無實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這裡就在強調雖然你注重因果,可是你也要有空性的見地,這就呼應前面的你要有高深的見解、你又不能不注重因果,是指這2個都要有的意思,使自己的相續恆時安住於善法和正道之中,調順自心。

  這以上歸納總結了修四種厭世心(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苦諦、因果不虛~集諦)的中心要義。這引導文到這裡作一個不是很完全的小結,因一開始就講一般這叫4加行,為了正行而在前面做的準備動作這叫加行,一般4加行可能就想到了暖、頂、忍、世第一法這一種,但這裡的4加行是為了大圓滿法要證悟空性最後讓你得到真正實相的正行,可在這正行之前要打好基礎而有的準備動作這就叫前行或加行。整個佛學你要記住是3個觀念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我們最終目的是要證悟空正見,我們現在大圓滿法的正行就是要證悟空正見、得到空正見,只是在正行之前的準備工作你一定要先完成有菩提心,菩提心前面一定要先有出離心。所以,所謂的這4個共同外加行,共,就是大乗大家共通有的而不是大圓滿獨有的法門,大圓滿獨有的法門就叫不共。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3個次第是共的,在醬子一個次第裡面第1個要成就的就是出離心,那出離心就是前面的4加行,就是要靠這4個加行讓你成就出離心。
4個加行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即苦諦、因果不虛~即集諦,由前面這4個預備的修行工作讓你產生厭世心,這厭世心就是出離心的意思,所以要修這4種加行讓你成就出離心。因此,從開始講到現在做一個小結。講到這裡你要知道4加行有2個意思,課文這裡是其中之一。
如果能做到那樣,做任何善事自然而然不會離開三殊勝。如頌云︰“善人如藥樹,依彼勝一切,惡者如毒樹,依彼毀一切。”這種善人以自己的堪忍力使與他結上緣的人內心轉向正法方面,並且,令自他的廣大善業將越來越增上,生生世世不會墮入惡趣和邪道中,並將獲得善趣人天的殊勝身體。甚至這樣具法相的補特伽羅(高僧大德)無論安住於何處,所在之處的人們都會行善,且諸事吉祥,眾天人也會經常護持。
這裡做一個小結主要告訴我們:要產生出離心得靠4加行。

最後是一個偈頌做一個終結,一般這叫暫停偈
  雖知因果差別然信弱,

  雖聞眾多正法然未修,
  我與如我惡行眾有情,
  自心與法相應祈加持。
你知道因果但對因果卻沒有很強的信心,你知道很多法但你都沒有去做,現就像我們這樣的知道因果信心不夠、知道很多法躊躇不修的凡夫俗子,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讓我們心跟法要相應,才不會對因果信心不足、才不會聽聞法後又躊躇不修。
宣講業因果不虛之引導終

今天把正文講完了,那還有2件事要做才能結束因果不虛,1是觀察修的部分,如果這次沒機會念過一遍,大家自己看自己去做觀察修;1《備忘錄》的部分,希望下節課能把《備忘錄》解釋清楚,這次《備忘錄》裡面很多蠻重要的內容,在表面上看不出來,可是他都涉及到佛學很多很重要的觀念,這些觀念若都能搞清楚,那你就不再是初學者,已經能登堂入室進入很多核心的東西。下節課,我會盡力把這解釋清楚,不過,你們知道,我是不敢亂講的,就說當我有講時那大部分都是我有相當的把握、知道我在講什麼,可是很多東西是需要時間、需要一些輔助的方式,我想辦法會盡我最大能力讓各位同修都能理解這些觀念,那這些對我們修學佛法來講都是很關鍵的東西。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