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34-20191008-因果不虛-p136

前面已經將不善業都討論過了,今天開始善業的部分。
不善業就是身3
~殺、盜、淫,語4~妄語、粗語、離間語、綺語,意3~貪心、害心、邪見,由造了這10種不善業會引起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這4種果報。會造業就因一開始是有煩惱,為什麼會有煩惱基本上是一個無明,或者換個說法就是你有一種執著,這執著是包括我執跟法執,有這無明以後,特別是我執這一部分就會引起你的煩惱,至於法執這一部分是你對於很多事情的真相跟真理你沒有那個智慧去明白,因為沒有明白,你執著所有的東西都是實在的、以致你放不下,醬子一樣也會引生煩惱。有這些個煩惱以後開始就會造業,那人會造的就是這10種不善業,導致4種果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異熟果
~你造業成熟有業種子以後,基本上會決定你下一世會在6道中哪一道出生。不善業,基本上都會轉生到惡趣~地獄、餓鬼、旁生。
等流果2種等流,一般都是造作等流、領受等流,書本上用同行等流、感受等流,只是名字不同意思一樣。簡單解釋一下這2種等流,比方,你過去生造過殺業,你經過了果報以後,最後你再回到人道的時候,你會有一種習氣就是想殺人的習氣,這叫做造作等流、或著叫同行等流;另外一種的領受等流或者是叫感受等流,你就容易多病,壽命比較短。
增上果
其實增上果一般的意思是說佛陀曾講過的5種果中只要不是異熟果、不是等流果、不是士用果、不是離繫果,大部分你都可以叫他增上果。可是在課本這裡,增上果他強調的是,比方說過去生殺過人,他再投生做人的時候他有剛剛講的2種等流果外還有一種增上就不是有情的問題而是器世間的問題,簡單說就是生活的環境很差、不美滿。
士用果
~讀《廣論》時沒有提到士用果,可用5果的角度來講,這士用果意思是說士夫,一般就是指人、指普特伽羅,可以靠一些工具或是方法你自己就能夠產生士用果。比方,農夫,他用種子種稻,插秧、澆水、施肥等再靠其他的因緣就能夠收成稻子,這叫士用果。在5果的角度,一般士用果這是屬於你在世間的種因結果,完全是在現世法裡面的東西。剛講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那都不是現世了,那是屬於下一世的事情了;士用果是你這一世做了什麼事而成就什麼樣的結果。所以簡單講是說你生為人本身就有造業的本領,這就是一種士用,你造了業當然就會有相對的果報,這也可以講是一種士用果的觀念。另外一種觀念書本沒有提到,這跟現世報的意思不太一樣,比方說殺人以後下一世會有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可他在現世裡面可能要坐牢,這是士用果的部分,因一般士用果就是講現世的事情。可是課本中有一點強調你會因為士用果而讓所造的業會增上。那我們主要要根據課本上的這觀念去思考,一般講業會增長廣大,那這裡士用果特別強調跟這一點有關係。這也可以理解,因你這一生,在現世你有造業的本領,你造完業你若沒懺悔去對治的話,當然是會增長廣大,你若沒去對治的話在現世裡面這些業會越來越嚴重。
現主要是跟各位報告這士用果在別的地方沒有出現,但是你要從2個角度去理解他,1是從現世的角度去了解這士用果,可是這跟佛法講的現世報是不太一樣的角度,這怎麼說?比方,這個人這一生造了惡業下一生會投生至旁生變成一條蛇,所以理論上應該是下一輩子的事情,那以前讀業果的時候知道有順生受、順後受、不定受,順生受就是馬上感果在下一生就受報的意思,順後受就是可能隔了一生或是多生不是在下一生受報的意思,這是比較輕的業,一般都是醬子。可是有一種現世報,很少有,可我看過這種公案,是說一個人非常喜歡畫虎,終日沉迷在老虎的情境中,理論上應該人死了以後在下一世投生變成老虎,但他在現世還沒有經過死亡他就直接變成老虎。這一般叫做現世報,在業果裡面很少討論這種東西,但在一些公案裡面有時可以看到這種果報。
現世報跟士用果不是完全一樣的意思,剛剛是用殺了人要去坐牢解釋士用果,跟現世報是稍微有一點意思上的不一樣,現世報是你沒有經過死亡馬上在當世就轉變至他趣,這種很少可不是沒有,至少在佛學公案中看過這類的故事。

今天要講的善業,主要是出現了很多公案,這些在佛學裡都是很出名的公案。
        丁二、應行之善業

    即應當行持的十種善業,總之,我們了知十不善業的過患後,就應發願愿受持不造這些惡業的清淨律儀,則稱為十善業,也就是嚴禁惡行,一般就是指不殺生,斷不與取等共為十種,就是10惡業的相反,比方,殺改成不殺,不與取改成不偷盜,邪淫改成不邪淫,不忘語、不粗語、不離間語、不綺語、不貪心、不害心、不邪見,10惡業反過來就是10善業。受持十善戒一般來說不需要在如上師或堪布或是法師、親教師面前立誓,只要自己心裡默想︰從今以後永遠不殺生,或者是我某時某地絕不殺生,或者我不殺害某某眾生等等,這就是善業。
這裡先把他最重要的觀念點出來:曾有一位格魯派很有名的仁波切在解釋《廣論》時曾說過一句話,也跟我們現在講的有關係,他說:花瓶放在桌上,這個花瓶既不會殺生也不會偷盜更不會邪淫,那這個花瓶有沒有功德?因他不殺不盜不淫,照理講太棒了!這一點功德都沒有,因為他前面沒有一個意樂。記得前面講業的時候,造業一定要滿足4個條件→1.清楚的目標,比方你造殺業,你一定有要殺害的對象,非常清楚的目標,2.一定有要置他於死地的欲望,在這後面一定會有貪嗔癡疑慢這根本煩惱在裡面,殺可能是貪心、嗔心、癡心1個或多個混合的,比方,外道殺羊祭祀這就是癡心,你為想吃牛肉去殺牛就是貪心。所以,你一定有那個目標、再來一定有那個欲望,再附帶告訴你欲望後面一定有3毒,有時全部都在內,有時只有一種,不一定各式各樣的組合。這2個條件滿足了以後你一定要有一個殺的動作,就是3.殺生的方便,4.就是完成這個事情、對方的生命結束。以殺來代表,除了意業部分其他的都一樣要4條件滿足,意業部分只要你起心動念、業就完成了,像身口業除了起心動念還要有身口動作的配合,意業直接,只要有醬子的意思一貫穿進去就等於完成了。一定要記住這4個條件。
同理,善業也是一樣要這4個條件,所以說花瓶沒有功德,花瓶他不殺,剛剛講的他沒有目標,他也沒有那個意樂,後面也沒有善心在支持,他也沒有不殺的動作,而常常不殺以外還加上放生、護生,能夠成就這功德更明顯。你不一定要在上師或是親教師面前發誓,但你一定要有這個發誓,為什麼?這就跟講不善業的道理是一樣。
當然,若在上師、善知識、三寶所依等面前進行承諾發願,則其功德就更為顯著了。因此僅像這樣隨便想想不殺生還不夠,必須在心裡立下堅定的誓言︰無論怎樣從此以後再也不造惡業。
其實有一些情況一般人可能沒有把握,就比方說蚊子、蟑螂,真正修行很高的大德他連這些昆蟲都不會殺的,可是我們這些凡夫想到登革熱,想到有的沒的可能就動手了,跟你無害的就像看到家中有一個蜘蛛,你可能因學佛對它也就無視了。所以,可以一步一步的來,當然最好是都不殺啦!課本中就說可以對某一種不殺,那像蚊子、蟑螂、蒼蠅,為了整個環境安全、為了杜絕傳染病可能無法不殺,其他看到就不殺。當然這並不是最正確的不殺,只是用這方式以免自己發了這些誓願都做不到而感萬般無奈,就可以醬子按部就班的一步步來。上次也講過印光大師的故事,他的禪房中諸多蚊子、昆蟲,他的弟子想要清除這些昆蟲,大師阻止,說:因為我的道行不夠,他們是來陪我修行的,等我道行夠了他們就會走了。結果最後,他的修行到一個程度以後,真正是在他的禪室裡再沒有一隻昆蟲出現。是說,佛經典中有不少可以讓我們得到許多啟示的公案。
這裡主要就是強調你要發誓、你要有醬子的一個心,那才是叫做造善業。不要以為你就是不殺就是造善業,那花瓶有沒有做善事的功德?!是沒有。
如若在家人等實在不能永久性的斷除殺生的惡業,也可以立誓在一年中的一月(神變月)或四月(薩迦月)不殺生,或者在一個月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殺生。其實是應該根本不殺生,可假如你某種情況下沒辦法全做到,那你就一步一步的來,就像在家人守5戒,可也可以只守4戒、或是3戒等等,讓你分段,但最後還是5戒全部要守,這就像有些人吃素只在初115是一樣的意思。
此外立誓一年、一個月或一日等期間不殺生也能得到很大的功德。從前,嘎達亞那尊者,也有翻譯成迦旃延,他是佛陀10大弟子中論義第一,他所在的城市有一屠夫,因他職業的關係無法不殺生,所以他晚上受持不殺生戒(白天他依然殺生),結果當屠夫死後墮入孤獨地獄中,這是孤獨地獄很有名的公案,記得當時我們講到孤獨地獄時都會提到這故事,迦旃延尊者看到這個現象將之記錄下來,白天在熾燃的鐵屋內感受盡痛苦,晚上於無量宮殿中由四天女圍繞承侍,享受安樂。這就是在講業報是因果不虛的,做了屠夫而下地獄,但又懺悔而晚上戒殺所以下到孤獨地獄,白天殺生就在孤獨地獄中受盡痛苦,晚上因戒殺又得到相對應的果報,所以晚上在享樂。這就是講善業、惡業都會如實的報應。
  因此,所謂的十善業是指實際行動中斷除十不善業並且修持對治惡業的善法。一旦下定決心不犯10惡業反過來就是10種善業,同時你對治惡業,反過來就是善業。

  迦旃延 - 論議第一

  1. 和哥哥對台演講

  南印度阿槃提國的獮猴食村上,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是婆羅門的種族,受著當時人民的普遍尊敬。

  迦旃延尊者,就是出生在這個婆羅門的家庭裡。他的父親是當時國王所拜的國師,家中擁有廣大的土地、成百的僕役,有權勢、有財富,是國中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

  迦旃延尊者的名字本來叫做那羅陀,是婆羅門國師的第二個孩子。迦旃延,只是他的姓,因為後來名聲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代替了他的名字。

  迦旃延的哥哥也是一位天資聰明、英俊豪爽的人,當初跟隨他父親出家作婆羅門後,就獨自到各國參訪遊歷,地方走得多,明師見得多,自然通曉很多的學術,學會了很多的藝能。在外數年,有一天回到故鄉,召集村人,公開宣說他認為最高的哲理吠陀論等。

  沒有出過門的迦旃延,知道哥哥回來講吠陀論,也發出通告,搭起講台,和哥哥對台同時演說吠陀論的哲學,無礙的辯才,扼要的說明,把哥哥的聽眾都吸引過來,大家聽後都異口同聲的評判說:「弟弟遠勝過哥哥。」

  可是,天性好勝的哥哥,經此打擊,便開始嫉妒弟弟迦旃延。兩人都不服氣,一鬧就鬧到父親面前。怒氣沖沖的哥哥,先向做國師的父親說道:「父親!請您管教管教無法無天的弟弟,他實在太丟我的面子,我是一個遊學多年的人,難道我還不如他?他偏偏在我演講的時候,和我對台,拉我聽眾!」

  少年的迦旃延,不慌不忙的解釋道:「請父親原諒,學問是公開的,誰都有權利研究和演說。哥哥到外國遊歷,我在家中研究,我沒有要勝過哥哥的心,只想知道這幾年來在家中的悉心研究,是不是有一點成績?哥哥遊歷的結果是滿肚子勝負心,我在家中是真心的做學問。不必麻煩父親管教,我們自己管教自己最好,希望哥哥也能這樣想。」

  做國師的父親,聽了兩個愛子各執一辭的話,竟不知怪誰才對。最後,和他們的母親商量,把弟弟迦旃延送到南方優禪耶尼城附近頻陀山阿私陀仙人處學習,免得讓他在家,使哥哥不能出人頭地。

 

  1. 舅父的教示

  說起阿私陀仙人,他就是迦旃延嫡親的舅父,是他母親的長兄,在印度,阿私陀是當時博學而有神通的仙人,佛陀初降誕為太子,曾受淨飯王延請,到宮內為太子占相的就是他。他占相後,曾向淨飯王說:「大王!你這位太子,非常賢明,將來一定會出家學道,成就佛陀的聖果,可惜我老了,怕等不及他成就佛陀就將別世。我雖然不能領受他的教理,但一定教我的後輩跟他學習。」那時阿私陀仙人說後,還雙目不住的流出眼淚來。

  迦旃延自從被父親送到頻陀山後,阿私陀仙人深深欣賞外甥的聰明,恨不一口氣把自己所知道的全教給迦旃延,迦旃延也不辜負舅父的希望,不久,就對四禪五通,完全通達。

  迦旃延從此不再思念家鄉,第一、他不想靠著父親的餘蔭,因為自己是國師的兒子,才被尊敬;第二、他想到好勝的哥哥,知道現在更無法和哥哥共處。因此迦旃延立定志願,要另創他的世界。父母差人來接他回去,他也婉言謝絕。

  阿私陀仙人知道迦旃延不被家庭恩受束縛,更是歡喜,因此,有一天,就對迦旃延說道:「迦旃延!照你現在的志願看起來,你將來一定可以成為偉大的人物,但要遇到明師才好。我知道的這一點東西,實在還不夠你所求所學。現在有一位大覺者的佛陀已經出世,等到成道以後,你要趕快去跟他學習!」

  阿私陀仙人的話,迦旃延聽了半信半疑,不過,他對自己將來能成為大人物的話,是只有相信沒有半點的疑惑。

  有一次阿私陀仙人帶著迦旃延飄然出山,到了波羅奈國鹿野苑附近,建築了一間房屋,安住下來。從房屋完成的那一天起,阿私陀仙人每天叫迦旃延祈禱三次,祈禱大覺者的佛陀早日開悟證果。阿私陀仙人更告訴他的外甥道:「迦旃延!照我的推算預知,佛陀不久就要成道了,他成道後一定會先到鹿野苑來轉法輪。我只能知道如此而已,至於佛陀究竟覺悟了什麼真理,怕我是沒有福氣聽聞,你要記好,佛陀證道後,你要趕快去跟佛陀求法和修道!」

  阿私陀仙人說後不久,就與世長辭了。沒有師父的迦旃延,從此便向社會眩耀他的學問和才能。父親是國師,舅舅是阿私陀仙人,他雖沒有這麼想,但社會群眾對他供養恭敬,真是無微不至。可惜迦旃延就這麼耽於名聞利養,忘記阿私陀仙人所說要向大覺佛陀求道的遺言。

 

  1. 神秘的偈文

  迦旃延認為自己已經得道,應該接受世人的供養,何必還希望什麼佛陀出世。因此在他舅父辭世不久,他就不再祈禱能早日遇到大覺者的佛陀。

  過了好久,波羅奈城附近的曠野,掘出很多古城的遺跡,其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世人所不認識的字跡,像是寫著一首偈文,但沒有人會念它,甚至社會上傳說,就是那碑文有人識得,可是真義一定也要大覺者才能知道。

  有一天,國王對大臣宣布道:「國家現在獲得古代遺留的寶物,寶物中的石碑偈文,大家要趕快把它念出來。不然,鄰國會笑我們波羅奈國無人。七天之內,如果還無人識得,就把你們的官職,一個個的降級!」

  國王的詔命雖然嚴格,但大臣們從來就不曾見過這碑文上的字體,大家都面面相覷,沒有辦法。最後只得建議國王,希望國王掛榜通示全國,誰能認識石碑上的偈文,就賞他美女和金銀財寶。

  國王的王榜掛出後,消息傳到迦旃延的耳中,他想到舅父阿私陀仙人,不但曾經教過他地上各國的文字,就是天上的文字他也認識不少。因此,迦旃延很有自信的去揭榜應徵。

  石碑上的偈文,迦旃延的確是認識的,他說那是梵天上的文字,沒有神通的人是不會認識的。因此當著國王面前,他把石碑上的偈文翻譯誦出來。

  那偈文是這樣的意思:
  王中之王是誰?
  聖中之聖是誰?
  何謂愚者?
  何謂智人?
  怎樣離開垢穢?
  怎樣獲證涅槃?
  誰是沈溺在生死海裡?
  誰是逍遙於解脫國中?

  久為人們所念不出的神秘偈文,聰明的迦旃延終於揭開了那神秘的帳幕,很快的這首偈文傳誦了全國。但是雖然大家都會誦念這首偈文,卻沒有人懂得這偈文指的是什麼意思,就是迦旃延也回答不出來。

  石碑上的偈文,每一句都是些抽象的疑問,若以當時所有的學說來解答,雖然也行,但那解答的仍然是個疑問,這是可以斷言的。國王對迦旃延雖也承認其博學,連天上的梵文都認識,但不能解釋偈文的意義,仍然是最大的遺憾,因此國王更下令高價懸賞,求教天下的人來解答這首偈文。

  迦旃延不肯服輸,他向國王承諾,七日之內,他一定要回答那偈文的真意。

 

  1. 請教佛陀去

  迦旃延向國王許下諾言,回去後拚命的思考,可是這偈文所指的問題,並不是用思考想像就可以明白。一定要一位大覺者才能解答。

  迦旃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只得去求教別人。首先他到富蘭那迦葉那裡請教,然後又再一一的去請問六師外道,迦旃延覺得他們的回答都是膚淺之見,和自己知道的一樣,並不是那偈文的真意。

  迦旃延在到處碰壁後,他想起了佛陀。雖想起了佛陀,可是他還不肯前去求教。他心裡想,這首偈文是天上的文字,有資格的權威老婆羅門都不知道,年紀還很輕的瞿曇(佛陀在俗的姓名),哪裡能知道呢?後來他又想回來,舅父別世前,再三的叮嚀,佛陀成道後,一定要去跟隨佛陀學習,但年輕的瞿曇怎麼能成就功行圓滿的佛陀呢?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悟道是不依年齡大小來決定的,因此他就向鹿野苑的方向走去。

  從古到今,如果說真正能夠解答這首偈文的,的的確確是只有佛陀一個人,不管這石碑上的偈文事實與否,但總是暗示著那意義的深刻。佛陀多年的努力修道,其目的就是要揭開這些問題的謎底,佛陀的證悟,就是這個問題最靈活的答案。

  拜見到佛陀的迦旃延,覺得舅父的話的確真實不虛。他還沒有知道佛陀如大海的智慧時,單是佛陀的相好莊嚴,就使他生起無比的恭敬之心。

  迦旃延雙手合掌,把偈文誦念一遍,希望佛陀為他解答。

  佛陀沒有考慮,像被撞擊的洪鐘,也以偈回答道: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
  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被無明所染的謂之愚者,
  能滅諸煩惱的謂之智人,
  修道除貪瞋痴即離垢穢,
  能完成戒定慧即證涅槃,
  有我法執著者沈溺在生死海裡,
  證緣起法性者逍遙於解脫國中。

  聰明的迦旃延,聽了佛陀的回答,其每一句都流入他的肺腑,心中的一點暗影,像給朗朗的智慧之光所驅除。他歡喜興奮,竟然好久說不出一句對佛陀感激的話來,最後他誦著佛陀的偈語只是向佛陀不住地頂禮。難怪迦旃延會激動,他聽了佛陀的話,當即開悟了,他從此邁進了真理的世界。

  佛陀很歡喜迦旃延,嘉許他的善根深厚,並且又再向他說了些法理,迦旃延禮謝後,即奉著佛陀的偈語回報國王,然後向信他的人宣布,他從此要皈依佛陀,做大聖者佛陀的弟子。

 

  1. 勸念三寶

  天資聰明的迦旃延,終於被佛陀崇高的智慧和偉大的人格所感動,成為教團中開悟證果的弟子,迦旃延非常歡喜,不但自己從此得救,更遂了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宿願。

  尊者迦旃延,本來就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何況他現在跟隨佛陀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他通達很多外道的經論,有很多外道的朋友,他發願要先把在迷途上徬徨的修道者,一一感化過來皈依佛陀,接受佛陀的真理。

  因此,迦旃延在教團中不但熱心服務和修道,在教團外更是熱心傳法弘化,宣揚佛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救世主佛陀的真理,得著迦旃延尊者有力的弘傳推動,更容易普及社會人群,深入人心,自是意料中的事。

  佛陀的救世真理,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的,迦旃延越宣揚越有信心,他認為自己能做佛陀真理的使者,實在是最大的榮幸。因為迦旃延對佛法的信心、熱忱,使他的大名像百花的芬芳,遠遠的飄颺,無論誰,一提到迦旃延的名字,總是要豎起大姆指。

  有一次,佛陀到自己的祖國北方的迦毘羅衛國宣化,迦旃延也跟著佛陀住在訶利聚落的精舍裡,在這裡的村莊,無論大家小戶,都有他宣化的足跡。有一天,村上有名的八城長者病了,他想到要去特別向他說法,解除他的病苦。

  迦旃延到了八城長者的家中,對睡在床上的八城長說道:「長者!聽說您的貴體有點欠安,我奉佛陀的慈命,特來向您慰問。您找醫生醫治了嗎?」

  「謝謝佛陀和你,我的病怕是無望了,很多醫生都說我害的是不治之症。」八城長者很傷感的說。

  「那您可以稱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仰仗三寶的威德,您的心就能清淨,病就會好的。」

  「尊者!我們皈依三寶,是希望擁護三寶,淨化人間,獻出自己的所有,不應該對三寶還有要求。」

  「那是不錯的,無常的世間,不可向三寶要求常住;有病的身體,不可向三寶要求健康。信仰是犧牲個己,成就大我。小苦小病,要自己設法,不要太麻煩佛法僧。但人力無法解救,真心祈求三寶,三寶的慈光仍會普被,您這樣做不會錯的!」

  八城長者聽了迦旃延的話,每天一心一意的稱念三寶,他的不治之症就漸漸的痊癒了。

  這雖是佛法的廣大無邊,但也是迦旃延關心病人,用佛法的慈悲甘露,治療眾生的病苦!

 

  1. 宣說平等法

  迦旃延有時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修學,有時獨自一個人在各方雲遊教化。他和富樓那的教化方法稍有不同,富樓那說法教化的時候,總是集合成千上萬的人聽講,而尊者迦旃延卻歡喜個別的教化。

  一個人,又一個人,面對面的講,這是親切的說法,真理才能更深入人的心房。這個方式,無論是誰,只要迦旃延說幾句話,一定會使對方有好的印象和相信他的說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祇園精舍,迦旃延帶著三衣一缽,獨自穿過廣闊的森林,到西方去為摩偷羅國王說法。

  他到了摩偷羅國王的國中,先把當地的民情風俗、生活習慣打聽清楚以後,他就到王城中請見國王。

  摩偷羅國王一見到迦旃延就問道:「尊者!我聽說你本是婆羅門的種姓,這是最高貴的人種,而佛陀是剎帝利的種姓,你現在皈依做他的弟子,這不是太委屈你了嗎?」

  「大王!這非但不委屈,做大聖佛陀的弟子,我反而感到很光榮!」

  「奇怪!捨棄梵天口中所生的清淨人種,做本是剎帝利種姓的佛陀的弟子,叫人真是不解!」

  頑固守舊的國王,不明理的我見、我執充滿心中,他對迦旃延的說話像是不屑一聽的樣子。

  尊者迦旃延一點也沒有生氣,他溫和的解釋道:「大王!我過去是婆羅門,我和你也是一樣的看法。但聽了佛陀的教示,我知道這是錯誤的認識。社會上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等的不同階級,在職業上說有宗教、政治、商業、農工的分類工作,這本無可厚非,但要以此形成階級,解說人種的優劣,那是非法的!無論哪一種種姓的人,都是有善也有惡的。今日婆羅門種姓當中,殺生、邪淫、邪見,行這些惡業的人很多,這就是尊貴的人種的說明嗎?人的貴賤與否,不在人種的勝劣,能夠修道學善,覺悟證果,不論什麼種族都是尊貴的、第一的、清白的!」

  這樣的說法,摩偷羅王終於覺悟了,他有點自言自語的說道:「啊!那我錯了,在我的國家,牢獄之中都關的一些首陀羅族,婆羅門犯罪也是不要緊的。難怪社會上秩序混亂,人民中怨聲不平。」

  迦旃延看出摩偷羅國王知錯悔改的心,進一步的說道:「所以,大王!你要信奉正法,大覺大悟的佛陀是人中最尊最貴,我們皈依他作弟子,尋求生命的自由解脫,這是最光榮最幸福的!」

  摩偷羅國王接受了平等的佛法,請迦旃延介紹,他也皈依佛陀作了弟子。

  他大赦天下,放出獄中那些苦難的首陀羅族,決心整頓政治,不欺弱怕強,廢除不平等的國法,人是沒有階級的分別,國法上的待遇應一律平等。從此全國歡欣,人民康樂,大家都感激迦旃延尊者,感激慈悲平等的佛法!

 

  1. 論長者的資格

  迦旃延依照佛陀的教示,宣揚四姓平等的主張,很多的婆羅門知道了都不服氣,有機會,他們就來找迦旃延問難,他們想,不把迦旃延難倒,婆羅門從此就不要再想抬頭。

  可是,善於巧辯的尊者迦旃延,不管你是什麼權威的婆羅門,只要遇到他,很簡短的言辭,不用幾句話,總會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

  有一次,尊者在波羅奈國烏泥池旁和同學比丘們在齋堂裡進餐的時候,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婆羅門知道了以後,就來向他挑戰。老婆羅門倚著拐杖,默默的站在迦旃延的身旁。他心想,迦旃延看到他時,一定要起立讓座。可是,很意外的,迦旃延瞧也不瞧他一眼,他等得不耐煩的時候,就大聲的責問道:「你們算什麼?你們對我這樣老的長者,為什麼不起立讓座?」

  諸比丘一聽大驚,很多人都站起來讓位給老婆羅門坐。可是迦旃延卻不慌不忙的對老婆羅門說道:「你是什麼人?這樣大聲的嚷叫?我們是在奉行著恭敬的教法,可是在這裡並沒有我們的長者和前輩呀!」

  老婆羅門很不服氣,他舉起手中的拐杖,指指面上的鬍鬚,怒氣沖沖的說道:「像我這麼大的年紀,可不可以稱做長者?你們應該對我恭敬?」

  「你?你是不可以自稱長者的,你也不應該受我們的恭敬!」迦旃延輕言慢語的但很有力的說。

  「為什麼你目中無人?」老婆羅門氣得暴跳如雷,用手中的拐杖指著迦旃延的臉責問。

  迦旃延面對著老婆羅門,仍然很悠然的說道:「我從你講話的聲音,以及你這樣粗氣的舉動,我才說你不配稱做長者,不值得人恭敬。因為就算是婆羅門,到了八九十歲的老年,髮白齒落,而他並沒有真正的修道,耽於色香味觸,既不能離開貪瞋嫉妒的煩惱,就仍應該稱他做青年;假若就算是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皮膚潤澤,頭髮烏黑,而他已經解脫了愛欲的束縛,對世間沒有貪求,沒有一點不平的觀念,像這樣我們可以稱他長者,稱他老宿士,應該受我們全體的恭敬!」

  老婆羅門聽了迦旃延的話,無話可說,就默默的走開。

 

  1. 有道不在年高

  說服一個婆羅門,並不是從此就相安無事。迦旃延的名聲越大,婆羅門的教徒越是和他過不去。

  又是一個婆羅門,很善於辯論,聽說迦旃延對年老的婆羅門非但不恭敬,而且批駁得老婆羅門啞口無言,因此心中非常不服,特地從很遠的北方俱尸尼迦羅,訪問到迦旃延暫住的波羅奈國來,他一見面就呼名問道:「迦旃延!我聽人說,本是婆羅門的迦旃延,現在改宗作了沙門是不是事實?」

  「你說得不錯,你看我身上披搭的袈裟!」

  「背叛本有的信仰,算不算過失?」

  「從邪執的信仰,走上光明正信之道,不算過失!」迦旃延斬釘截鐵的回答。

  「你不是一個默默無名的人,你對婆羅門的摩奴法典有精深的研究,你改宗信仰佛陀,已經不可原諒,但聽說你還常常向婆羅門教徒講說佛法,要他們和你一起改宗,你這種行為簡直是無禮之極!」

 「過來人,指點過去同行者的迷津,這是佛陀慈悲的教示!」

  就算是會說話的婆羅門,遇到義正詞嚴的迦旃延,也是沒有辦法。

  婆羅門還是不肯服輸,想到他此來的目的,又再問道:「迦旃延!我再問你,我聽說,作了沙門比丘的迦旃延,已不再恭敬耆宿的婆羅門,不起座相迎,也不與座,假若這是事實,就算是比丘也不應該!」

  迦旃延像是胸有成竹,沈著的回答道:「你所問的,事實是如此,皈依正遍知佛陀以後的迦旃延,的確是沒有恭敬侍奉耆宿的婆羅門,這是很合乎法理的。因為已經證得聖果的我,你不可以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禮和法是不可亂的。」

  婆羅門聽了善辯的迦旃延的回答,終於深感羞愧,無法再說,最後只得捨棄邪見,請尊者介紹,也作了佛陀的弟子。

  和這個故事一樣,很多當時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議論下而改邪歸正,接受了佛法的信仰。

  多麼可敬可愛的尊者!

 

  1. 解答諍的原因

  真理不辯不明,僧團中有一位佛弟子像迦旃延,使很多想要問難的人,總有幾分畏懼。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缽乞食的時候,被一位迎面走來的婆羅門修道者見到,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後就問道:「尊者!今天遇到你,真是難得的緣分,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希望你以客觀的態度破除我的疑惑!」

  「請不必客氣,你對什麼問題生起了疑惑?」

  「尊者!我看世上,剎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他們爭來爭去,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是貪欲在蠱惑!」迦旃延回答。

  「婆羅門和婆羅門相爭,剎帝利和剎帝利相爭,是為了貪欲。尊者!我再問你,你們比丘和比丘相爭,又是為了什麼原因呢?」

  「是我見和法執!」

  婆羅門的修道者,閉起眼睛用手摸著頭,好像是在用力的思考尊者的話。

   婆羅門閉起眼睛摸著頭的奇怪樣子,引起街道兩旁的民眾注意。本來,比丘和婆羅門在街道中問道,就已經令人注目,何況這位婆羅門的修道者,又做出古怪的樣子。

  一位是披著黃色袈裟的比丘,端嚴莊重的站著,一位是編著頭髮身上穿了婆羅門表示苦行的蠱衣,還在閉目,摸著頭,四周圍著注目觀看的群眾,這情景像人生舞台上演著最精彩的戲劇一樣。

  婆羅門的修道者想了一會,睜開眼,又問道:「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合理,不過,我想知道世上什麼人才能離開貪欲、我見和法執呢?」

  迦旃延毫不猶豫的回答道:「現時在舍衛城說法的我的老師佛陀,他是應供、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的煩惱,沒有我法的執著,他是三界的導師,是人天的師範!」

  婆羅門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說法,他當即要求尊者介紹他皈依佛陀,作在家學佛的居士。

  說服了婆羅門的修道者,圍觀的群眾向迦旃延一陣歡呼,還有很多人跪在地上向尊者頂禮,像是在祝賀尊者的勝利!

  可是,尊者沒有一點驕傲自得的表情,他謙虛的向大家答禮,再和那本是婆羅門而今要作居士的修道者告別,仍然過著他托缽乞食的生活。

 

  1. 訓誡無禮的少年

  由婆羅門出家的迦旃延,和婆羅門往來辯論的公案很多。總是因為尊者在婆羅門教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和名望,一旦改宗信仰佛教,實在震動了那神權的宗教。

  婆羅門的教徒,向迦旃延攻擊問難的固然很多,但和迦旃延維持友情,覺得信仰應該自由的婆羅門也不少。

  有一個時期,迦旃延行化到阿槃提國的獼猴室村的時候,在這村裡有一位名叫魯醯遮的婆羅門,他對已經出家做比丘的迦旃延,仍然非常恭敬尊重。

  有一天,這位魯醯遮婆羅門的年少弟子們到山上砍柴,走到一個石窟前,看到迦旃延在窟內修行,他們就胡鬧的向迦旃延取笑說:「在呀!在呀!你看那光頭的沙門在呀!」「看呀!看呀!那光頭的沙門有什麼了不起呀!」魯醯遮的弟子,你一句我一句,在窟外大聲的笑鬧,其中有一個曾制止說:「喂!你們不要這麼罵人,他是我們師父最尊敬的人哩!」雖然有人這樣制止,但頑皮的少年婆羅門,仍然大聲笑鬧,甚至還有的拿石子往窟內擲。

  靜坐的迦旃延只得站起來,走到窟外,訓誡那些少年的婆羅門道:「少年們!從前的婆羅門還認真修行,禁止五欲,現在的婆羅門娶妻生子,和俗人沒有分別。你看你們的行為,和不學無術的野蠻少年們一樣,這就是你們師父的教育嗎?」

  迦旃延威嚴的像獅子的吼聲,將婆羅門的少年們懾服得不敢回口,但滿懷著瞋恨的心,回去馬上就告訴他們的師父魯醯遮婆羅門,說迦旃延如何的大罵婆羅門不好。

  魯醯遮聽了以後,非常氣忿的說:「我對迦旃延那麼尊敬,他反而大罵我們,我一定要找他講理!」

  魯醯遮殺氣騰騰的奔向迦旃延的石窟來,心想這一次非要給迦旃延難堪不可。可是見到莊嚴的迦旃延以後,迦旃延把剛才說過的話再重說一遍,魯醯遮竟慚愧得低頭不語。

  迦旃延趁機說法道:「我的好友魯醯遮!你聽我說,我們的信仰和修道,是為了生死的解脫,生命的自由,千萬不可把信仰和修道形成職業化起來。現在婆羅門中的修道者,為人祭祀作法,好像當做生意在經營,離開家庭做婆羅門,有幾個是真正為了修道的?很多都是為了名聞利養,自己還虛偽的裝出信得很虔誠的樣子,大家並不是真正為了得救,掛著宗教的招牌,遂其私欲,這是很大的悲哀!」

  「今日的婆羅門,都是心外求法,不是求人天福報,就是在宇宙的現象上解來解去,有幾個能認識自己?我的老師佛陀,他是宗教歧途上徘徊者的救星,你是我的好友,望你一捨妄執,不要好為人師,用虛懷若谷的心情,共同來跟佛陀學習!」

  魯醯遮羞愧的說道:「尊者!你說得不錯,現在我一切依著你的教示來行!」

  好比是迎面刺來的大刀,非但不能刺中迦旃延,而且被尊者義理的辭鋒折斷,魯醯遮只得解除迷妄執著的武裝,向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投降!

 

  1. 暢說無常之理

  迦旃延的辯才無礙,長於議論,沒有人能和他相比,在僧團中以及社會上,鼎鼎大名,沒有人不知道的。

  佛陀歡喜弟子們有辦法,只要稍有可取,總是加以提拔讚揚。現在迦旃延是這麼一位不平凡的聖弟子,佛陀看在眼中,聽在耳裡,自是歡喜異常。所以,有一次在阿槃提教化的時候,佛陀就曾以迦旃延代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無常的道理。

  迦旃延先向佛陀頂禮,然後說道:「諸位大善知識!一切聚者都有離的時候,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世上有為諸法,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都脫離不了無常的法則!」

  「見到春天的百花開放,秋風一起,又是黃葉飄零的時候;本是青春美貌的紅顏,經過寒往暑來,就是雞皮鶴髮、老態龍鐘。」

  「做人如果沒有從無常中解脫出來,那短暫的生命實在是孤獨和悲哀的,看那花朵上的朝露,它只不過能挨到日出的時候;就算是發出無量光明普照天下的太陽,它仍然消失在黑暗的夜裡。」

  「恩愛的眷屬,老死來的時候,他們也替代不了;孝順的子孫,在你撒手逝世時,雖然圍繞在你身旁哭泣,可是哭泣並不能唬倒無常,把你再哭活過來。」

  「金銀財寶也是靠不住的,天災人禍會把它毀得精光;名位權勢也是不實在的,可曾看到世間上有不倒翁的王族?」

  「不明白無常道理,就會被五色繽紛的世間欺騙。那自然界,青山綠水;那人生,健康力壯;那社會,燈紅酒綠;這一切,看去像是有無限的情趣,實在是害人的陷阱,因為這裡面埋伏了無常的隱憂!」

  「仔細想想,世間為了無常作祟,處處都是虛偽的、欺騙的;不虛偽、不欺騙的唯有因果的真理和個人造作的業力,如影隨形,無論生也好,死也好,它們都亦步亦趨的跟著我們。

  「所以,諸位大善知識!我們修道者要有向無常之魔挑戰的精神,在佛陀慈悲的指導下,我們要加緊修道,認識自己,粉碎無常的世間,證得永恆的生命。我們不要生,也不要死!」

  迦旃延這番痛切的教誡,義理分明,感動了所有在座聽講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為佛陀代座說法,唯有像迦旃延的辯才論議,才有這種資格,才能有這種榮譽!

 

  1. 為窮人說發財之道

  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後,想回到舍衛國聽聞佛陀說法的途中,見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聲的啼哭,尊者一見,不覺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憐憫心,他怕這個婦人因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

  因此,他就向前問道:「婦人!什麼事情使妳傷心,為什麼在這裡啼哭呢?」

  「不要你管,告訴你有什麼用?」婦人哭的聲音更大了。

  「婦人!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助妳解決苦難的問題。」

  「你是沒有辦法的,你看世間這麼不公平,貧富如此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受苦,我被貧窮的苦折磨得實在不想活了!」

  婦人說後,像要往水中跳的樣子,迦旃延趕快上前一把拉住她,非常慈悲和同情的開導她道:「婦人!妳不要傷心,世間上的窮人很多,不僅是妳一人。同時,窮人並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不一定就是快樂。妳看那些擁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們仍然天天為貪欲瞋恚的煩惱所苦。為人只要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值得這麼悲傷嗎?」

  婦人不耐煩的掙扎著說道:「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而我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這裡大富豪的奴隸,我窮年累日的做著奴隸,衣食不周,沒有自由,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慳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池,便打罵交加,叫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這些痛苦都是由於我的貧窮所致,怎麼不叫人為窮苦悲傷呢?」

  「婦人!既然如此,妳不要悲傷,我告訴妳一個解脫貧窮和發財的方法。」

  「是什麼方法?」婦人把眼淚揩拭一下,望著迦旃延。

  「方法很簡單,妳既然為貧窮而受苦,那妳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婦人驚叫起來:「你不要亂說,如果貧窮可以賣給人,那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什麼人肯買貧窮呢?」

  「賣給我,我肯買!」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賣,而且也有你買,不過世人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要布施!」尊者開示道:「妳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窮買富的最好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她到今天才明白了致富之道。但她隨後就又苦著臉問道:「尊者!你說得不錯,我確實明白了發財的方法。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還是我那愛財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麼好布施呢?」

  迦旃延把自己的缽交給女人,說道:「布施不一定要用錢,對別人布施歡喜也可以。現在妳持此缽盛水給我,作為妳對我的布施!」

  婦人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義,當即依教奉行,後來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樂。

  迦旃延具有說法的方便,所謂論議第一,在比丘中的確是名不虛傳!

 

  1. 化愛情為慈悲

  有一次,迦旃延離開佛陀,前往很遙遠的邊國波羅梨園的一位長者的竹林中教化。當時這裡的國王文荼王發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他最心愛的王妃死了。文荼王萬分悲傷,不吃飯、不喝水,連政治也無心再管,每天只是流淚啜泣。

  死了的人,就是有權有勢貴為王者,也不能叫死者再活過來。文荼王不能忘懷舊日的恩愛,命令大臣將夫人的死屍浸在麻油裡,不能讓她腐壞,他每天就對死屍說:「這張嘴怎麼不向我說話呢?這雙手怎麼不來抱我呢?親愛的!妳怎麼看我也不看一下?」

  文荼王的悲哀像沒有終了的時候,大臣們急得也無法可想。想要勸諫國王不要過度悲傷,但勸諫的話,國王一句也聽不進去,國王說,要他不悲傷,最好的辦法就是能讓夫人活過來,但是這事誰能做得到呢?

  諸大臣在焦急得沒有辦法的時候,想起了在波羅梨園的迦旃延,想到以他的威德和善辯的議論,說不定能使王制止傷心,重新鼓起勇氣再來處理國政。

  大臣們向文荼王建議道:「大王!在我國中,現在有一位佛陀的弟子遊化在此,他是迦旃延尊者,他有大神通、大威德,淵博的知識,無所不曉,連石碑上的梵天文字,都認識!而且辯才無礙,在說話的時候,面上常帶著笑容。大王!您去見他,說不定對你有所幫助!」

  文荼王一聽,忙問道:「他的神通能不能叫夫人活過來?」

  大臣們很為難,都不敢說,當中有一位聽過迦旃延說法的大臣,機警的回答道:「大王!能不能叫夫人活過來,這話我們不敢回答,關於這個問題,唯有去請教迦旃延尊者才知道!」

  文荼王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即刻就起程,乘著寶羽的王車,帶了隆重的禮物,到林中一見面就要求迦旃延把他的夫人救活過來。

  迦旃延在身旁攀折了一根樹枝,對文荼王說道:「大王!把這樹枝帶回供在宮中,要它永久常青,不要枯萎,能嗎?」

  「這是不可能的,它已離根了,是不能再活的。」文荼王回答。

  「夫人業報已盡,壽命終了,要她再活過來,這怎麼能夠?」

   迦旃延以反問代替回答,文荼王頓時覺悟到死而不能再活的無常之理。

  迦旃延知道文荼王的心,進一步的說法道:「大王!你是國王,是全國人民所有,不是你夫人一人的,你應該把愛你夫人的一念,擴大開來,愛你全國的人民,以慈悲代替私愛,你的國家才能興隆,人民也才會永久擁戴你為王!」

  文荼王一聽,智慧開解,不再悲傷,向尊者頂禮告別,回宮安葬夫人,整頓國政,愛民如愛夫人,全國歡欣,沒有一人不感激善說法要的尊者迦旃延!

原文出處: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02/sddj/sddj-8.htm  

  三種身善業。不殺生︰斷除殺生,愛護生命;不偷盜︰斷除不與取,行持布施;不邪淫︰斷除邪淫,護持戒律。

  四種語善業。不妄語︰斷除妄語,說諦實語;不兩舌︰斷離間語,化解怨恨;不惡語︰斷除惡語,說悅耳語;不綺語︰斷除綺語,精進念誦。
諦實語就是說真話,悅耳語就是好聽的話,可這好聽的話並不是諂媚的話。不綺語主要就是不會講一些不相關不實在的話,綺語,佛法如果講不正確也算是綺語,自己知道講錯了還硬講這就是很嚴重、這就是綺語。以佛學的角度最好談論都是佛法,但活在世間也難免會去討論其他的東西比方說政治,嚴格的講也叫做綺語。但你若真是為國為民,這時基本上不能叫綺語,因你等於是有菩提心,你愛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得到好的環境、文化中生活。我是覺得這是有開闔,不妨自己去體會判斷,像談一些八卦就是綺語。

  三種意善業。不貪心︰斷除貪心,當持捨心,有捨心當然不會貪;不害心︰斷除害心,修饒益心;不邪見︰斷除邪見,當依正見。

  十善業的異熟果︰轉生於相應的三個善趣中。就是指天、人、阿修羅,其實一般是講人天乘,阿修羅還是有一點問題,基本上他不是那麼正面,也有很多負面的東西,像人疑心很重又做善事,多半感果是阿修羅。
  同性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歡行善,並且增長善根。這就是造作等流,生來習性就愛做善事,從小孩就可以看出來,他不懂可他喜歡行善事,也有的小孩他不懂他就是喜歡殺生。
  感受等流果︰這就是領受等流,一般,斷除殺生,長壽少病;斷除不與取,具足受用,無有盜敵;斷除邪淫,夫妻美滿、鮮少怨敵;斷除妄語,受到眾人稱揚且仁慈;斷除離間語,眷屬僕人皆敬愛;斷除惡語,恆常聽聞悅耳語;斷除綺語,語言有威力;斷除貪心,如愿以償;斷除害心,遠離損惱;斷除邪見,相續生起善妙之見。
  增上果︰成熟於外境,與前面十不善業的果報相反,將具足一切圓滿外境的功德。
  士用果︰所作的任何善業都會顯著增長,福德接連不斷出現。這裏特別強調業增長,剛前面也解釋過,理解應該不會有困難。士用果一般都是講現世的問題,沒有到下一世,當然你善事做多了你善業就增長廣大,接著你就會有很多好事發生。

        丁三、一切業的自性
業的自性,簡單講就是業的體相。

 上自有頂以下至無間地獄底層以上,六道眾生整個輪迴裡面最高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又名有頂天,最低的當然是欲界裡面的無間地獄底層,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議的千差萬別的各種痛苦和安樂,也就說在輪迴裡面這整個世間從最高到最低的,都會有你無法想像的各種不一樣的感受,不論是快樂或痛苦,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原因是什麼?都是來自於各自往昔所累積的善業、惡業產生的。簡單講,因為有煩惱造了業,造了業以後就會產生善果、苦果,這個苦果痛苦,善果快樂。業本身就是因為有醬子的體性,這叫做他的自性,就會造成輪迴裡面千差萬別的各種各樣的痛苦和快樂,所有的現象、情境完全都是受業的支配。就如《百業經》所云︰“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各種眾生,漂泊於輪回,業網乃極大。”苦樂就是代表輪迴中各式各樣的現象、情境其實都是業,原因都是在於業,又有各種不一樣的業,造成不一樣的眾生,這就是指輪迴中的6道。6道是指在界中,可是業還有一種不動業,這是由修禪定得到的不動業,這時他就會投生在色界、無色界,有頂天就是無色界,若4禪就會到色界。所以造成整個輪迴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在內,所以說業的網非常廣大。
有些人儘管現下大權在握、地位顯赫,擁有許多受用,但是死期到來時其中任何一個也不能跟隨他而去,只能是千山萬水我獨行不必相送,死亡時都只能自己一人,只有自己此生累積的善業惡業牽轉跟隨自己,將自己引入輪回的善惡趣之中。一般只能帶走業,當然還有我們曾讀過的7聖財信、戒、慚、愧、聞、捨、慧7基本上也是可以帶著走的,業只要沒有受報之前他是不會消滅的,除非你把他懺掉,這就是為什麼懺悔在修行裡面是很重要的一個法門原因即在此。在《教王經》中提到︰“國王趨入死亡時,受用親友不隨身,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即使貴如國王也是一樣,即使現下所造的善惡業,雖然不會立即果報現前,但任何時候也是毫釐不爽不會毀滅的,一旦因緣聚合時必將各自感受其果報。
講到這裡有一點值得提出跟各位同修共勉之
我們從小到大,直到後來接受佛學的薰陶,我們在價值觀上慢慢有一種很大的改變,現在想一想我們一般都是活在所謂的世間8風之下,這也沒辦法,不論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或是傳統文化,都是要我們出人頭地,這傳統的出人頭地跟佛學所謂的出人頭地意義大不一樣,佛學的出人頭地其實就是解脫、還有得到佛的智慧就這2個東西。那小乘只有針對解脫這一點,所謂解脫就是跳出生死跳出輪迴,這在佛學的價值觀裡面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大乘,除了跳出輪迴以外,還有要得到佛的智慧。前面是因為我們具有煩惱障跟所知障在世間法裡面你仔細想想這是存在的,每一個人只要沒有修行你都有這2個障礙,這2個障礙就來自於我執跟法執,就是你執著,為什麼執著?先不談這個。就說他整個來源是醬子。人假如沒有這2個障礙,你就可以看到任何一個人他最後都可以解脫,他很自然就可以解脫、很自然就可以得到佛的智慧,那事實上都沒有辦法,一直還是在輪迴中轉不停,就是因為有這2個障礙。這2個障礙是千真萬確一定存在的,所謂佛陀的價值觀就是要解決這2個,把這2個問題解決你才得到真正的幸福跟快樂。為什麼?我們今天學這麼多,我們現在學的一般叫4加行,其實4加行還有另外的解釋方法,但是用在現在學的這共同的外加行中,暇滿、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這4個叫做4加行
要你學這4加行最後就是讓你在價值觀上面跟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樣,就是要讓你產生出離心,因為你要解脫,這是解決你的煩惱障,更進一步得到智慧解決你的所知障。仔細思考佛學所講的道理,這2個障礙確實是我們非常嚴重的問題,不解決是永遠在那,但是我們過去所接受的教育向來不會教我們去注重這個,他要我們追求的是名利、是世間8風,當然倫理道德也會講,但人生的目的、價值都是權力富貴,你花了一輩子在追求這些,都是到了最後一刻臨終時你才發覺沒有一樣你帶的走,這些東西不但帶不走還會一筆勾消變什麼都沒有,因你重新再來又是下一趟,下一趟輪迴你煩惱還在、你所知障還在,你還是一樣繼續同樣的路再走一趟,永遠沒完沒了。
佛學最重要給我們的就是整個價值觀的改變,假如你今天解決了煩惱障跟所知障,你繼續輪迴,你就沒有過去輪迴裡面那些所謂的苦痛,因為你沒有執著,你都是做正確的事情、幫助別人,不論有錢沒錢你活得很自在,臨終時放的開、捨的下,這就有很大的差別。就算你貴為國王,你到死的那一刻你才發覺你白搞了!若真正有是非有良知的話,就知道真是白搞了。
今天講這個業也是一樣,為什麼大圓滿前行一開始要講這個4加行?前行又叫加行,一看到前行、或是加行,你就知道後面一定有正行、結行,前行、或是加行就好像做什麼之前的準備動作。4加行的意思就是前面的準備動作。順便提一下正行是什麼?在《廣論》裡面很清楚的標出來,大圓滿的觀念也一致,《廣論》裡面有所謂3個主要道,主要就是講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整個佛學最重要就是這3個步驟。那一個步驟是正行呢?空正見。正行就是證空正見,大圓滿這整個龍欽寧體正行最重要就是證悟空性。為什麼證悟空性是正行、是最重要?因為你要斷除煩惱障跟所知障,這是2種執著,1種是我執1種是法執,你要真正把這我執、法執斷掉靠的就是證空性。所以,你就明白為什麼證悟空性是正行,因為最後的目的就是要把這2種執著斷掉。總說整個佛學也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3個,正行就是所謂的空正見,前面是加行,我們現在在讀的這個4加行是大圓滿前行中的共同外加行,共同的意思就這不是寧瑪大圓滿獨有的,而是大家都要做的,這叫做共同。加行,又分1個外、1個內,這就是一個次第的觀念。
所謂共同外加行,最重要就是要你成就出離心,這個4加行先讓你成就出離心,加行就是正行前面要做的預備動作,一定要有出離心才能真正成就菩提心,以前也講過,你沒有出離心你是不可能成就真正的菩提心。是說,出離包括出離3惡趣、出離輪迴,那你都不害怕3惡趣、不害怕輪迴,你又怎麼會想要救眾生出離3惡趣、出離輪迴?你又怎麼會產生菩提心?你都覺得惡趣不可怕、輪迴不可怕,你又怎麼會想去度他人不去惡趣、不再輪迴?!這很簡單,你沒有真正的對惡趣生起出離、進而對整個輪迴生起出離,你後面是沒有菩提心的。而菩提心非常重要、他是整個大乘的基礎,菩提心一般也叫做世俗菩提心,空正見一般叫做勝義菩提心,最後那個正行就是為了這個。
為什麼你現在要學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大圓滿正行的前行、共同外加行、4加行最重要就是要你成就出離心,要你真正產生出離心。
假若我們整個價值觀不對,那這一輩子都是白搞了,所追求的東西到最後發覺全部都沒有意義,這叫做無常。你追求的很多東西因為他是在有為法裡面,而解脫基本上不是有為法,有為法是在世俗世間裡面全部都是無常,所以,你追求的權力、名譽、富貴都是無常,沒有任何一個不是無常,那你說最後你能夠真正的證悟,其實,真正的證悟本身他已經不是有為法,也就是回到最本初最原始的真相那樣子的東西,我們真正的目標就是追求這個,你還要追求無常的東西嗎?當然不是。你要追求的這個常,這個常不是你心中想的像外道講的有上帝有天人的那種常法,那種常法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謂講的常是屬於大無為,這邊幾個名相是佛學中最難的部分,你要能完全掌握體會時你就知道他整個的邏輯是什麼、結構是什麼。所以一般這種常是指大無為,不是指無為,因為,無為是觀待有為來的,那這還是屬於在無常的範圍裏面。大無為,前面一定要加一個大字,大無為他所顯現出來的那個常就不是那種觀待有為裡面所講的那種常,這是不一樣的觀念。所以真正那個是實相,我們真正追求的那個就是最後要得到佛陀的智慧,所以,你一個所知障要解決就是這個。你把這個所知障解決了,有佛陀的智慧,你就知道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你就不會去追求無常的東西,那種不是對你真正有意義,沒有解決問題,追求沒有用,拿到也只是短暫,眼睛一閉那些全跟著沒有。要追求的得到以後即使眼睛閉了他還是在,回頭再來時他會幫你讓你永遠解決了煩惱障、所知障,讓你真正解脫、讓你真正得到智慧。這就是你真正應該要追求的。
雖然是岔開了話題,但這些我覺得是蠻重要的。因為這些要體會,你才能理解現在為什麼要讀這些東西。

就如《百業經》中云︰“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這主要就是強調因果不虛。4加行他告訴你的第1個是暇滿人身,是要你千萬不要再浪費時間,你能讀佛法是因為你今天有這暇滿人身,可是你不是永遠都會有這暇滿人身,所以你一定要利用這點好好做修行的事情。第2個就告訴你無常,世間存在的所有東西也包括大家共同標榜的也是你一向所追求的,就像剛才講的,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叫我們應該追求的那些其實都是無常法,我們應該要釐清這些東西。所以他說暇滿、無常,接著,第3個告訴你輪回過患,6道中不管哪一趣都是要繼續輪迴。講輪迴過患時等於類似是苦集滅道的苦諦,再接下去講因果不虛,就類似是苦集滅道的集諦,這是告訴你為什麼會有醬子一個現象,簡單講,原因就是來自於煩惱障跟所知障。所以,把這些都搞清楚以後你當然會選擇要出離,是說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要出離、要得到佛的智慧。
又引發展出龍欽寧體的智悲光尊者晉美郎巴所寫的《功德藏》云︰“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這是比喻業跟你是不會脫開的。就例如,金翅鳥在虛空界高高地飛翔時,它的身影雖然沒有現出,但是並非他沒有身影,最後無論它降落在那裡,黑糊糊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裡。這是指這個業跟你是分不開的。同樣,所造的善業惡業的果報,雖然暫時不一定會立竿見影的馬上現前受報,但是最後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這主要是說業、因果不虛。不僅如此,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最終還是要感受自己的業果,後面他講了一些公案就告訴你這個因果,雖說在勝義沒有辦法解釋這個因果,或者說在勝義裡面,所謂的因果本身以勝義的角度、就是實相的角度,你是可以認為他是空性的。可是撇開這個,你在世俗上面你是絕對跑不掉要受因果的支配。就算你最後是得到證道的人,可是你若還在世俗的領域裡面,這個因果律你還是得服從,你沒有辦法免除這個的支配。當你在勝義裡面是免除,可是,你在世俗裡面哪怕你是證道你得到勝義上面的證悟,你在這上面仍是沒辦法免除。後面就拿出很多公案、例子告訴我們這一點,即使連佛陀、阿羅漢這些證悟的人也免不掉自己的業果,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呢?

接下來就是一個個例子。
  從前,舍衛城的帕吉波國王,一般又稱琉璃王,他曾率領軍隊向釋迦族所居住的城市進攻,釋迦族就是佛陀的族人,殺了八萬釋迦族人,在不同的經論這8萬數字稍有不同,這時,世尊雖然沒有被殺,但世尊也受報,當時世尊他頭痛起來。這又牽涉到以前因果的關係。
眾弟子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世尊回答︰“往昔釋迦族人作漁夫時,因為當年飢荒,就捕殺了許多魚來食用。一天,捕捉到兩條大魚,沒有立即殺死,把它們系在柱子上。那兩條大魚由於離水之後,痛苦的輾轉翻跳,它們倆心想︰我們沒有罪過,這些人卻殺害我們,將來他們無罪時,也愿我們殺害他們。(這2條大魚就發了如此惡愿而死。)以此業果兩條大魚轉生為帕吉波國王和瑪拉洛(又翻譯即成害母)大臣,被釋迦族所殺的其它的魚轉生為他們二人的兵卒。今天釋迦族的人們被斬盡殺絕了,我當時投生為一漁夫的小孩,當我看到那兩條大魚無法忍受離水的缺氧之苦而輾轉翻跳時,就笑起來了。以此業力感得今天頭痛。如果我沒有獲得這樣圓滿功德的佛果,那麼今天也將被帕吉波國王的軍隊殺死。”
上面是一個公案,下面是第2個,這都跟業果有關。
此外,世尊腳上被降香木刺刺入,這是以前佛陀作菩薩時因殺害短矛黑人的業果。這公案很多人都聽過,就是在一艘船上,短矛黑人要殺船上的500位船員,佛陀為了救人殺了這短矛黑人,但佛陀也犯了殺業,所以他感到被木刺刺到腳的報應。理論上他是一位聖人,又是得到佛果位的人,基本上是不會被木削刺到腳的。這就告訴我們即使他做了聖人,可是他還在世間法裡面的時候,他還是要受到因果律的管轄,這業報問題還是跑不掉的

接下來這公案就是講到佛陀10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此外,關於阿羅漢受業報的實例:世尊的聲聞(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是由於業力所感被遍行外道(謗因果的順世外道)殺害的。
遍行外道,印度6大外道之一,認為眾生苦樂是自然而生、非由因緣所生,這就是謗因果,一般是叫他順世外道。可是這有點困擾,索達吉堪布不可能不知道順世外道,因他在別的地方他也用過順世外道這名相,為什麼這裡要翻譯成遍行外道?可能是跟原文有某些關係。提到遍行外道就值得稍微補充一下,因為這個遍行外道有2種解釋,這裡是解釋成順世外道,基本上這是很糟糕的一個外道,因他是謗因果,主張沒有什麼果報這種事情。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沒有果報不就可以胡作非為?!反正一輩子就是醬子!遍行外道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比方說道教、儒家,這對佛教來說這是外道,因為跟佛教的理論、思想是完全不一樣的,佛教有出世間的觀念,而道教、儒家都沒有出世間的觀念,那一般只要不是佛教都可以叫做遍行外道。這時這裡面就不完全是負面的,這裡面也有很多很好的理論,並不是真正我們所講的邪見。比方,《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53參,善財童子他為了求法一共拜會了53位善知識,《華嚴80》或是《華嚴40》版本不同,有說第20參有說第22參,印象中《華嚴40》第20參他參見的就是叫遍行外道,就是用這個名相。假如善財童子也要去拜會的話,那這遍行外道的解釋應該是這些人也是很有學問、很有智慧的,他也是有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幫助眾生的,只不過他不是佛教而已。大家記住,遍行外道2種解釋,1就是用《華嚴經》解釋裡面的遍行外道是正面向的,可是若依課本的解釋這就是完全負面的,就是順世外道,謗因果的一個外道。
目犍連會被遍行外道殺害,那這遍行外道就應該偏向是書本講的順世外道。因為依照《華嚴經》裡面解釋的遍行外道就不至於醬子做了。接下看這整個故事。
即︰目犍連和舍利子二位尊者,因為他們有神通經常能前往地獄和餓鬼等惡道去饒益有情。一日,到了地獄界,本師,就是指主樣的創始人,看到遍行外道的本師飲光能圓死後轉生於此地獄,飲光,就是可以把所有的光都吸收掉,大家知道迦葉尊者,迦葉翻譯過來漢文就是飲光,所以飲光一般都代表仙人,因仙人自己本身會發光的。所以他是會吸收光線,在印度飲光一般是仙人的姓,就像迦葉。這位本師叫做飲光能圓,死後轉生於地獄,正在感受各種痛苦。依此看來相信這邊的遍行應該是指順世外道,《華嚴經》裡面的遍行外道不應該會到地獄的。飲光對他們說︰“您們二位尊者如果返回人間,請告訴我的弟子們︰‘你們尊敬的本師飲光能圓我現在轉生在地獄中,遍行宗派是沒有沙門的善行,沙門是後來跟佛教畫上等號,其實早先沙門意思是為了追求真理出家的修行人,佛教只是沙門中的一種。像剛剛講《華嚴經》裡面的遍行外道他也是算在沙門裡面。不過,到後來沙門幾乎跟佛教畫上等號。沙門的善行唯有佛教內道才有,我們的宗派是顛倒的教派,因此你們應當捨棄自己的宗派這就是指順世外道,隨學釋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們將我的骨灰做成了靈塔之後,每當你們供養時,熾熱的鐵雨就會降落到我的身上,因此萬萬不要供養我的遺塔’。”這意思是本來是紀念我,其實你供養我卻在地獄裡要受苦。
二位尊者返回人間後,舍利子先去向順世外道轉告飲光能圓的話,但是因沒有前世的因緣,所以這些外道們都沒有聽見他說些什麼。
目犍連後來問舍利子︰“您有沒有把飲光能圓的口信轉告給他的弟子?”
舍利子說︰“我雖然說了,但是他們沒有說什麼。”
目犍連說︰“他們可能沒有聽到,那麼我再去說吧。”
於是他前去轉告飲光能圓的口信。外道們聽後非常憤怒︰“這個人不但責難我們,而且還誹謗我們的本師。”因此,便喊來外道徒數數毆打目犍連,他的身體被摧殘得如葦草一般被打死了。如果是以前,哪怕是三界所有的眾生聚集一處也是連他的一根汗毛尖也不能動搖,何況被這些遍行外道毆打,因為目犍連神通第一。但是,當時由於往昔業力成熟,一下子想不到目犍連是造了什麼業最後讓他會死在外道手中,遇到業要感果的時候神通也不敵業力,甚至他連幻變都想不到,又何況說是能顯示神變呢?當時的目犍連尊者好像與凡夫之人沒有差別。
事後,舍利子用法衣將目犍連的法體包起背到祗陀園,舍利子說︰“我的好友目犍連死去的消息即使是聽也不願聽到,何況是親眼見到他死去呢?”於是舍利子與眾多阿羅漢一起就趨入了涅盤。為什麼會醬子?他們應該是感受到輪迴裡面這種無常所以出離吧!緊接著目犍連也入滅,這入滅意思是指入涅盤不再輪迴了,因為他們都是阿羅漢,阿羅漢活著時是有餘依涅槃,等到他入滅,這果報身已經結束的時候,就叫做無餘依涅槃。這裡目犍連也入滅指的是目犍連也趨入無餘依涅槃,小乘的角度就不再輪迴了,而按照大乘的說法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佛陀會勸他們回小向大再追求佛果位。

目犍連 神通第一

 

一、佛陀最初的侍從

      現在每走進寺院的大雄寶殿的中央,蓮座上佛陀聖像的旁邊,總是左面站着大迦葉,右面站着阿難陀,但佛陀最初弘法的時侯,却不是這樣。

      佛陀成道的最初兩年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就皈依佛陀,從他們皈依佛陀的時侯起,目犍連就站在佛陀的左面,舍利弗則站在佛陀的右面。除去他們弘化到別的地方去,就一直不曾離開過佛陀。

      舍利弗隨佛陀出家半個月後才盡諸結漏,斷除煩惱,而目犍連只有七天的時間,即盡結漏,現神通力,證得阿羅漢的神通智波羅蜜。

      目犍連,高大的個子,方臉大耳,面容表現出堅毅的神情,他很樂觀,很勇敢,常為正義的事打抱不平。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有神通的弟子非常之多,而目犍連被推為神通第一,就是因為他在教化中常顯神通,佛陀雖不許弟子顯異惑眾,但對目犍連的神通却常常稱許。

 

二、因中發願求神通

      目犍連為什麼會有神通? 關於這點,與他過去生中有着一段微妙的因緣。

       目犍連過去生中本是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漁夫,常在海邊捕捉魚蝦出賣,以這樣的方法來求財生活,日復一日,終於天良發現,他覺得這種求財的方法是大苦業。他覺得一個人今生應作來生的功德,由於這一念向善之心,他就決意改業為生。沒有多久,他見到城中有一辟支佛,每次走到街上,那進止安審的行為,威儀庠序的風度,他見到以後,很是恭敬。因此就把這位辟支佛請到家中供養饍餚。可是這位辟支佛雖然外現威餓,遺憾的是不善於說法。唯有用神通化世,不用其他的法門。食後就躍身升入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後,上下自如。他一見,生大歡喜,發願來生,要求得神通。

      有志者事竟成,目犍連尊者就以這段因緣,今生能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譽為神通第一!

 

三、寶橋渡佛陀

      目犍連的神通,耳朵聽聲音,不論遠近都能聽到;眼睛看東西不受物體的阻礙,都能看到;無論多遠的路程,剎那間即至;他更常常顯示神通變異,助佛宣揚。

      有一次,舍衛城全城的人民,聯合公宴供養九十六種出家的宗教徒,並請波斯匿王和太子羣臣作陪,宴席設在阿耆河對岸的大廣場上,目犍連是第一個先到的上賓。

      過了一會,眾多的外道,都紛紛前來受供,他們大家都想先到取得第一席位,但因河水忽然暴漲,無法過去。正在這時,目犍連從遠遠的望見佛陀帶領諸弟子威儀安詳的走來,他即刻在河水的上面,化作一座寶橋,用香花綢緞,種種七寶嚴飭,等侯佛陀從上面走過。

      當佛陀的聖駕還沒有光臨的時侯,那些外道見了這一片汪洋的大水,心中都在想道:「今天河水忽然高漲,我們不能渡過受供,等一會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正在這樣想時,目犍連所化的寶橋成功了。他們一見,非常歡喜,即刻很嘈雜的爭相說道:      「沙門來遲了,天意造橋給我們先過,我們當作宴會的上賓,首席的座位應由我們來坐。」

      諸外道說後,都爭着從橋上走過,走到橋的中心,忽然嘩啦一聲,橋樑折斷,大家都墮入水中,一片哀呼求救之聲,震動了原野。

      佛陀到達時,寶橋仍然恢復如常,佛陀和諸比丘走在橋上,見到橋下諸外道隨波遂流的在水中掙扎,大生慈悲,即刻運用神通大力,把外道一個個的從水中救起,叫外道跟隨身邊,然後才次第安詳的走過,寶橋隨波即隱沒。

      當佛陀和諸弟子在受供時,諸外道因衣服潮濕,每個人都向着太陽而蹲,希望快點把衣服曬乾。

      這一次舍衛城聯合供養的公宴,使諸外道都覺得自己微弱的燈光,實不足與那如日月之光的佛陀和其弟子相比。

 

四、定中問佛陀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目犍連和舍利弗奉佛陀的慈命到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領導諸比丘並向社會施行教化,他二人共住在一間禪房中。

      夜是靜靜的,大地沒有一點聲響,禪房中有一盞燈光,與明月的光輝相映。

      初夜過去了,中夜也過去了,到了後夜的時侯,舍利弗打破了沉靜的空氣,對目犍連說道:「尊者目犍連!請原諒我問話的唐突,你今夜是不是住在寂靜正定中了?」

      「你為什麼要這樣問我?」目犍連輕聲的反問。

      「尊者目犍連!因為我好久都聽不到你喘息呼吸的聲音,你一動也不動,房中就好像沒有你這個人一樣。」舍利弗解釋着說。

      「尊者舍利弗!我今夜因想起一個修行上慇懃精進的問題,特去請示佛陀指導。剛才你覺得我無聲無息,是我在和佛陀共語。」

      「尊者目犍連!你說的話叫人眞難以了解,佛陀現時住在北方的祇樹給孤獨園,我們則是住在南方的迦蘭陀竹園,兩地的距離,非常遙遠,你怎麼可以和佛陀共語呢?你是用神足通到佛陀的座前去過了嗎?還是佛陀用神足通到這裏來過了呢?」

      「不,都不是這樣,」目犍連回答道:「我沒有用神足通到佛陀的座前去,佛陀也不曾用神足通到我們這裏來。」

      「那麼,尊者目犍連!你究竟怎樣能和佛陀共語呢?」

      「尊者舍利弗!這是沒有什麼奇怪的,佛陀是有天眼通和天耳通的,區區和您上座也早就證得這些神通,所以只要加以運用,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和佛陀共語。」

      舍利弗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一向都喜歡帶着謙卑的態度和人共處。

      目犍連說後,舍利弗很歡喜,當即讚歎道:「尊者目犍連!你有大神通力,大功德力,我得與你共師共學,實在感到無上的光榮。你好比是巍峩的高山,有人將我這小石子投在你的身旁,和你同座而坐,眞是難得的因緣,世間上如果有人和你交遊往來,恭敬供養,一定獲得很大的善利。」

      目犍連尊者聽後微笑着說道:「尊者舍利弗!我今得與你大智大德的長老同座而坐,也正如小石投向大山,獲得很大的安穩,我也是感到榮幸極了。」

      舍利弗和目犍連是老同學道友,他倆互相尊敬,互相稱讚,自始至終,道情友愛就過於常人。

 

五、誰是神通第一

      說起目犍連的老朋友舍利弗,不但有大的智慧,也有大的神通,他初到舍衛城監督祇園精舍的工程時,就曾和外道的首領勞度差顯過十八變神通,嬴得最後的勝利。所以舍利弗留給舍衛城人民的影響,也是一位有大智慧大神通的尊者。

      有一次,佛陀在月之十五日,於阿耨達池邊為諸比丘說戒,座中少了舍利弗,佛陀就對目犍連說道:「 目犍連!你去舍衛城把舍利弗請來,你就說是我的意思。」

     目犍連應聲而去,他到了舍利弗座前,即說道:「尊者舍利弗!佛陀叫我來請你到阿耨池邊說戒的地方去。」

     舍利弗聽後,滿面慈和的答道:「尊者目犍連!謝謝你把佛陀的聖意傳達給我,我們馬上就去,不過現在我和你來作一場遊戲。」

     「什麼遊戲呢?」目犍連懷疑的眼光望着舍利弗。

     「尊者目犍連!你是有大神通的長老,這裏有一條衣帶,希望你把它結成閻浮提樹!」

     舍利弗說後,即把衣帶放下,目犍連就用手去拿,但不能移動,他就顯用神通,盡力擧起,大地震動。舍利弗趕緊以帶纏縛須彌山,目犍連很快的把須彌山擧起;舍利弗隨即把衣帶纏縛在佛陀的獅子座上,目犍連再用盡神力,也不能動了,舍利弗笑着對目犍連說道:「尊者目犍連!我們所學與所證,和萬德期能的佛陀相比,實有天地的懸殊。我們的神力即使可以搖動須彌,震撼天地,佛陀的法座是不能搖動分毫。我對我的神力發生懷疑,所以才請你試試。現在我們趕快去拜見佛陀,你先走,我隨後就來。」

      目犍連很佩服舍利弗的說話,他點頭以後即運用神足來阿耨達池,當他到達時,已經見到舍利弗結跏趺坐的坐在佛陀的身旁,他頂禮佛陀以後,就滿懷疑情的問道:「佛陀!難道我失去神足通了嗎? 我從祇園精舍回此,是走在尊者舍利弗之前,怎麼他會先我而至?佛陀常說我神通第一,這尊號我想稱於尊者舍利弗才恰當。」

      佛陀慈和的安慰他道:「目犍連!你有大神通,除佛陀外,不亞於別人,你並沒有退失神通,但你要知道,舍利弗比丘是有大智慧哩!」

      佛陀在阿耨達池邊說戒後,帶領諸子回到舍衛城,舍衛城的信眾知道這回事以後,大家都紛紛議論的說舍利弗的神通勝過目犍連。

      目犍連耳聞到這些風評以後,沒有一點不平之感。他闊達的胸懷中,很謙卑的覺得舍利弗是應該勝過他的。人家稱讚舍利弗,這一份光榮好像稱讚他一樣。

      可是舍利弗的心中很不安,他以為這是委屈了目犍連,他對佛陀稟告道:「佛陀!尊者目犍連有大神通力,大功德力,前次我先到阿耨達池,實因我急於聽佛陀說戒,尊者目犍連雖然運用神力,但他並未想爭取時間。現在大眾都紛紛議論,說我的神通勝過尊者目犍連,這是我不敢當的,希望佛陀方便除去眾人不公正的批評。」

      佛陀聽舍利弗的稟告以後,慈和的笑笑,點點頭,佛陀知道他二人都非常謙虛友愛。

      有一天,佛陀在講完一座經後,就對目犍連說道:「目犍連!你是我比丘弟子中神通無比的弟子,現在你可以於大眾之中現其神通威力,啓發初學者的信心。」

      目犍連就遵佛陀的慈命,即於座起,以一足踏着此地球,另一足則踏上梵天,使大地六次震動,並於空中以梵音說偈,座中有六十比丘因此漏盡意解。

      從此,目犍連神通第一,大家又都異口同聲的讚歎了。

 

六、移山度梵志

      在佛陀住世的印度,不信奉佛法的外道,證得五通的為數也不少。可惜他們不明白究竟的眞理,不修智慧慈悲的德行,所以不能了脫生死,仍然沉淪在六道輪廻之中。

      對於這些有神通的外道,以牙還牙,佛陀往往都是叫目犍連去度化他們。

      有一天,佛陀對目犍連說道:「目犍連!在印度的邊境,有一個大國,王及臣民不解佛法,奉侍梵志外道,很多的梵志,均有神通,能移山住流,分身變化。你可以方便運用威神德力,使其信奉佛法,回邪向正,改往修來。」

      目犍連即刻遵照佛陀的意旨,飛騰空中,只見甚多外道,繞山而坐,看那情形,像要用道力移動大山的樣子。

      目犍連就在大山的頂上,高懸虛空,大山就絲毫不動。眾外道大驚說道:「此山已起,是誰使其不動,難道我道之中,有了不淨的人嗎?」

      眾外道聽梵志說後,忽見山頂之上目犍連高橫虛空,他們就大聲呼喝道:「你是何人? 敢在這裏放肆!此山阻塞交通,國王命令我等移去此山,為民除患,你為何壓住此山,不讓其移動?」

      目犍連笑着說道:「我明明是懸在虛空之中,誰來壓你的山呢?」

      外道梵志,又再發動道力,三次欲令山移,但是高大的山岳,依然如故。

      正當諸外道感到無法而驚慌時,目犍連高聲叫道:「眾梵志留神注意,你看大山去了。」

      目犍連說話時,那巍巍高聳的大山,頓時就成為平地。

      諸外道梵志都稽首說道:「大德何方而來? 如果不是智慧明達,道德深厚,不能如此,請收我等作你座下的弟子,指示我們的迷津。」

      目犍連從空中而下,對大家道:「你們虔誠悔改的心,我知道不是虛假欺人。不過,我忠實的告訴你們,你們果眞欲去暗求明,除惡趨善的話,我有尊師,名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佛陀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俱一切智,萬德萬能,你們都隨我到佛陀的座前皈依,佛陀一定慈悲的接受。」

      諸梵志歡喜踴躍的問道:「佛陀的教化難道還要超過你嗎?」

      目犍連莊嚴的道:「佛陀如須彌,我等如芥子,芥子不能比須彌;佛陀如大海,我等如河流,河流也不能比大海;佛世難遇,你們皈依佛陀,才能得度!」

       諸梵志聞言歡喜,都跟隨目犍連至佛陀前皈依受教。

       目犍連尊者,就是常常用神通折伏外道,使其投向佛法的懷抱之中,他對於降服外道,是佛陀弟子中最有辦法的人。

 

七、降伏弊魔

     目犍連尊者雖然能降伏惡魔外道,但惡魔外道也常常找他的麻煩。

     有一次目犍連奉佛陀的慈命,單獨在跋伽國佈教的時侯,一個叫弊魔的惡鬼,見目犍連在路上散步,他就以神通力進入目犍連的腹中,目犍連覺得一陣腹痛,忽然腹部一塊像碗大的東西隆起來,並且像雷嗚一樣。目犍連隨即停止散步,回到室中靜坐思維,知道是弊魔向他挑戰,他就說道:「弊魔!趕快出來,不要侵犯佛陀的弟子。佛陀和佛陀的弟子,你是不能擾害的。除非業力未完的弟子,否則,你是永遠無可奈何!」

     弊魔心中想道:「奇怪!我是什麼樣子,佛陀都不知道,目犍連雖有神通,怎麼會知道呢?」

     目犍連又再說道:「弊魔!你不要感得奇怪,你這時心中想着佛陀都不知道你是什麼樣子,目犍連雖有神通怎麼會知道呢!」

     弊魔一聽大驚,趕快化作唾沬出來,從此他再不敢向目犍連挑戰了!目犍連的神通,永遠使佛法的信者敬仰,使外魔畏懼!

 

八、美色敵不過神通

     有神通力的目犍連尊者,非但不會給有魔力的弊魔所害,就是美色也動搖不了他的道心。

     有一次,目犍連在托鉢歸來的途中,經過一座園林,園林中有一個中年的女人在等着他。這個女人,雖然有三十多歲,但年齡掩飾不了她的美麗。她嬌媚的眼珠,輕盈的體態,很能吸引一般男子的心。

     她見到目犍連走近她身旁的時侯,她就站起來微笑着向目犍連說道:「尊者!你忙着到那裏去?你有時間和我談談嗎?」

     目犍連停下脚步,注意一看,這不但看清楚了她的面貌,而且也看透了她的心,她的心中有什麼企圖,目犍連完全知道。

     目犍連尊者不動聲色的但威嚴的說道:「可憐的女人!你的身體已經污穢不堪,現在得了很少的金錢,又昧着良心,聽信外道的指使,想在我的面前有非法的企圖!」

     女人一聽大驚,囁嚅着說道:「尊者!你......你怎麼說這樣的話?」

     目犍連像不動的高山,莊嚴的教訓道:「你不要隱藏你的罪惡,你的來意是什麼,我一見到你就知道。你迷於虛幻的美色,美色又助長你造罪的機會,好比老象沉溺於污泥,越陷越深!」

     「尊者!你既然知道我的來意,我也曉得瞞不過你。我早聽說你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弟子,我不信你的神通不會給美色打敗。現在,我已知道我是一個罪業深重的人,我也想向善,無如世間上的一切,叫人太灰心。我想我是一個不能得到救濟的人,我有恐佈的過去,我將來一定會給可怕的因果所纏。」女人的感情終是脆弱的,她說到最後的幾句,眼淚都流下來。

      目犍連尊者又安慰她道:「你不要難過,更不要灰心失望,不管過去的罪業如何深重,只要肯懺悔前愆,是沒有不可救的,可以用佛陀的教法來洗。再污濁的百川,只能流到大海裏去,大海中的水總會洗清百川所流入的那些水。我的老師救世主大聖佛陀的教示,能够洗淨污穢的人心,能够懺悔往昔的罪業。」

      目犍連的話,聽得她非常歡喜,她的眼中充滿了希望的光彩。她對目犍連道:「尊者!佛陀的教示眞是這麼慈悲偉大嗎? 我的過去實在是太罪惡了,我的遭遇都是不幸的,我說出來,尊者一定要掩耳避面。」

      「沒有關係的,你說出來給我聽聽也好。你叫什麼名字?」

      「尊者!我的名字叫蓮華色,是德叉尸羅城中長者的女兒,我十六歲的時侯,父母為我招贅夫婿。不久,父親不幸的去世,失去父親的寡母,就和我丈夫私通,我知道時,眞是肝腸寸斷。我那時已和我的丈夫生養一個女孩,我一氣之下,就拋下了女孩出走。脫離家庭後,我又重改嫁一個丈夫。有一次我改嫁的丈夫出外經商,他從德叉羅城回來時,瞞着我以數千黃金購買一個小妾。他起初守着秘密,不讓我知道,把那個小妾藏在朋友的家中,後來我知道時,哭着鬧着要看看那個姑娘長得究竟是怎樣的人,她為什麼要奪去我丈夫的愛情。可是,尊者!我不看則已,一看差點兒使我悶絕倒地,原來那個小姑娘就是我和前夫所生養的女兒。」

      蓮華色說到這裏的時侯,已經泣不成聲。目犍連很同情的安慰她道:「蓮華色!你不要這麼傷心,明白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知道這些因果輪廻的事相,實在說,人生就是罪惡的淵數。你後來呢?」

      「我後來怎麼能忍受這樣的打擊呢?想到當初,我的母親奪去了我的丈夫,現在,我的女兒又和我合爭着一個丈夫。我還有什麼面目見人呢? 從此我又離家出走了。我厭惡世間,厭惡人類,我做了賣笑的淫女,我要玩弄世間,玩弄人類,我就這樣打發着我罪惡的生活。

      尊者!只要有錢,我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不用我說,尊者已經知道我為什麼要來此向你的戒行挑戰,幸而尊者有大神通力,但我該如何向尊者懺悔才好?」

      目犍連聽完了蓮華色坦白的敍述以後,他一點沒有輕視她的念頭,反而此刻看到蓮華色的心很眞、很善、很美。他用慈和的口氣,走來靠近蓮華色說道:「蓮華色!你的身世的確是一段可怕的因緣,但能依着佛陀的教示而行,這樣的因緣會有結束的時侯。你跟我去見佛陀吧!」

      蓮華色很歡喜,她所以能够得救,能够因禍得福都因為目犍連尊者有大神通,有度生的善巧與方便。

 

九、試聽佛音遠近

      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僧團中,是最活躍的人物,別人所做不到,他都能做到; 別人所不能到的地方,他都能到。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的講堂中說法,目犍連坐在禪室中沒有去聽講,但佛陀說法的音聲,在他耳中像雷鳴一樣。他很驚奇在離佛陀很遠的地方還能聽到佛陀的音聲。他為了要試驗佛陀的法音究竟能聽多遠,就運用神足通,來到數十億佛土之外的一個佛國,這一個佛國裏,正是世自在王如來那裏說法。

      目犍連常常遊行在其他的佛土,他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旅行家,到了什麼地方,他總是看成和在自己的國土,自己的家鄉一樣。

      現在,他到了數十億佛土之外的佛國,正見到彼佛國土的世自在如來也在說法,他很歡喜,就輕手輕脚的向前找了個座位,聽聽世自在王如來的說法。

      說來是眞不可思議的事,目犍連除了聽着世自在王如來的說法外,娑婆世界上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音聲仍然在他的耳中響着。

      正在這時,世自在王如來的法音停下來了,有一位菩薩向前頂禮世自在王如來後,指着目犍連說道:「如來!在你說法的時侯,不知什麼地方爬來一條大蟲,看他像是怪可憐似的,我們把他還是趕走吧!」

      世自在王如來趕快阻止着說道:「別這麼說!他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哩!」

      「他長得怎麼這樣矮小呢?」眾菩薩都這樣的發問。原來,世自在王如來的國土裏,所有的菩薩和眾生,身體都長得比娑婆世界上的人高大數百倍,難怪他們見到目犍連要這樣說了。

      世自在王如來解釋道:「你們不可輕視這位尊者,他有大神通,大威德,他能行化自在,遊諸國土。至於身體矮小這是各個國土眾生不同的業力所感。」

      世自在王如來說後,慈和的對目犍連說道:「尊者!你從他方國來,可於我的弟子菩薩眾中,現其神化,除却眾人對你的疑惑!」

      目犍連即乘佛神力,現其種種神通變化,諸菩薩見了都生起恭敬之心。

      目犍連變現神通後,還復本位,世自在王如來就問他道:「尊者!你來到我們的國土,是要試聽釋迦如來說法的音聲的遠近嗎?」

      「是的!弟子確實是有如此的用心。」目犍連恭敬頂禮的回答。

      「尊者!你不可以這麼想,諸方佛陀的威力,不是凡夫二乘所能完全了知的,諸方佛陀說法的聲音,是遍一切虛空之中。眾生諸根攀緣的境界有遠近,以分別心不可以試聽佛陀的音聲。」

      世自在王如來開示目犍連的話,目犍連聽了很慚愧,他後來在佛陀的僧團中雖然活躍,但從此再也不敢試探佛德和佛音聲了。

 

十、眾鬼問業報因緣

      目犍連尊者不但常遊佛國,並且也常乘神通到地獄中觀察眾生受善惡的果報。

      有一天,目犍連行脚在恒河的邊上,時光像河水一樣,不停的在向前奔流,是暮色蒼茫的黃昏,目犍連想到夜晚行化不便,他就靜坐在恒河的岸邊。

      晚風輕輕的吹動,天空閃着點點的繁星。

      不一會,恒河的邊上聚集來很多的餓鬼,想取水來解除饑渴,但另有一個兇惡的守水鬼,手執鐵杖前來驅馳,眾鬼因此不敢走近水邊。目犍連端身正坐,見諸餓鬼受罪不同,就把他們叫來,眾鬼也向他一一請問其罪業因緣。

      第一個鬼問道:「尊者!我們先世為人,現在墮入餓鬼道中的餓鬼之身,常患饑渴,聽說恒河水味清涼,但來取食的時侯,水又沸熱,只要飲上一口,五臟六腑都會焦爛,而且有守水鬼,以鐵杖追打驅遂,請問尊者,我們是何罪業,才受如此苦報?」

      目犍連以神通定力觀察三世因果,即刻告訴餓鬼說道:「你先世所作的職業,是算命之人,在相人吉凶時,虛言多於實語,毀譽隨心而談,自稱明白,實是欺誑,為了求得利養,不惜迷惑眾生,所以才有如此業報。」

      第二個鬼問道:「尊者!我常常給一些兇猛的大狗,噉食我的身體,肉吃盡時,風吹骨頭,又再復生。不知是何因緣,使我受如此苦報?」

      「因為你先世殺害鷄鴨猪羊,祭神拜天,所以受此報應。」

      「尊者!」第三個鬼問道:「我的腹大如甕,而咽喉手脚,其細如針,見到珍餚美味的飲食,不能得進,不知是什麼因緣,受此苦報?」

      「你先世為官作宰,自恃豪強,恣情縱樂,輕欺他人,別人的血汗所得,你是恃強佔有,故今受此苦報。」

      第四個鬼又向前問道:「尊者!我的身上長滿口舌,而血液常從身下湧上,使頭如斗大。血管每要破裂,命如遊絲,不知是何因緣,受此苦報?」

      「你先世歡喜談論是非,說人短長,出言吐語,不想利樂眾生,所有語言,都是增人苦惱,故今方受此報。」

      許多的餓鬼,都一一詢問往昔造作罪業,今生受報的因緣,目犍連都一一的回答,目犍連的神通,就是這麼一位天上地下來去自如的人!

 

一一、盂蘭盆會的由來

      目犍連尊者用天眼通,能够知道眾鬼的罪業報應因緣,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親,他運用神通力見到自己的亡母也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縫似的細小,皮骨連結在一起,目犍連見狀,孝心油然而生,不禁傷感萬分,他即刻用鉢盛裝了飯菜,藉神通力量往饗老母,但是他的母親取飯尚未入口,飯食在手中即化為火炭,不能飲食,目犍連悲號涕泣,不能自己。

      他能知道眾鬼的因緣業報,但不知道母親究竟以什麼罪業因緣受着如此苦楚。他帶着沉重的心情,趕快前去請示佛陀,目犍連尊者稟告道:「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見到我此生的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知是何因緣?弟子的神通,能够觀察眾鬼的罪業因緣,何以對着生身之母,竟不知情?懇求佛陀慈悲開導!」

      佛陀面上流露出憐愍的慈光,回答道:「目犍連!你的母親因為在生之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貪瞋邪惡,戲弄眾生,所以受此苦報。你因母子情深,神通為親情所掩,所以不知母親罪業!」

      「佛陀!有什麼妙法能使弟子的母親離餓鬼的苦楚呢?」目犍連向佛陀哀求。

      「目犍連!你母親的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雖然感動天地,但天地神祇,對譭謗三寶而墮落的人也無可奈何。你現在唯有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親離餓鬼之苦。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眾的解居自恣日,於此日做子女的人,應當為七世父母以及現世父母於危難之中者,設百味珍餚飯食,新鮮菓品,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因為七月十五日的僧自恣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水邊禪定,或得四阿羅漢果,或在樹下經行,或是六通自在教化。甚至更有十方菩薩大人權現比丘,皆同一心受食,所以聖眾,均具清淨戒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議,如能供養此等自恣僧眾,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定能出離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尚健在者,福樂百年,萬事吉祥順利。這就是眞正的超薦拔度的妙法!」

      目犍連聽佛陀說後,歡喜奉行,在僧自恣日供養聖僧大眾以後,其母即於是日脫離餓鬼之苦。

      目犍連知道母親脫離了餓鬼道中,他很感激佛陀,並讚歎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

      奉勸擧行盂蘭盆法會,這本是受益的目犍連利人的苦心,但現在每逢七月十五日,盂蘭盆訛為拜神祭鬼之日,眞是辜負佛陀及目犍連的慈悲了。

      目犍連尊者不但神通第一,大慈大孝更是聞名!

 

一二、講說七佛通偈

      目犍連尊者的神通,可以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有一次佛陀的弟子們要求佛陀講說釋迦族往昔的本生因緣,佛陀想到這個問題,講到好的地方難免像是自我宣傳,佛陀考慮以後,就叫目犍連代為宣說。

      目犍連運用宿命通,觀察久遠刼來的事跡,歷歷如繪。他把釋迦族的歷史,很詳細的敍述出來,大家聽後都感到佛陀降誕於釋迦族中成就正覺,不是沒有因緣。

      目犍連尊者,就是常常為佛陀代座說法的人。

      又有一次,比丘們像開座談會似的集合在一起,大家都報告對修學佛陀教法的心得,目犍連尊者說出七佛通偈,偈云: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什麼是諸佛的教示?從目犍連尊者簡單的偈語中,使初學者很明白的知道佛教的目的,這首偈語,和尊者目犍連一樣,大家都把他時時記在心中。

 

一三、神通敵不過業力

      目犍連尊者的神通,在佛陀的弟子中是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就以為凡事運用神通是沒有不成的。

      神通的運用,確是便於接引眾生,可是神通不能違背因果法則,不能勝過業報,不能解脫生死煩惱,也是事實。

      有一次,佛陀的祖國迦毘羅城,遭到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的侵略,佛陀起初也曾為愛國的熱忱所動,想為祖國出力幫忙,佛陀曾三次坐在路上阻攔琉璃王的大軍,但琉璃王逢到佛陀,雖然每次回軍,但報仇和侵略的恨心始終沒有息滅,佛陀知道因果業報的報應,應該要把它完結,佛陀盡了愛國的心後,就只有由他去。

      可是,目犍連尊者的神通還不能了解到無盡的業報,他得悉琉璃王大軍包圍了迦毘羅城的消息以後,他很激動的對佛陀稟告道:「佛陀!迦毘羅城受到琉璃王的侵略,我們為了營救全城的人民,應該要出力幫忙。」

      佛陀注視了目犍連一會,就用慈和的口吻回答道:「目犍連!釋迦族中受宿世的罪業之報,這是共業所感,你不能為他們代受!他們不懺悔罪業,一味驕橫,不改往修來,腐蝕了的房屋,終要倒下來的!」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的話後,他雖然知道這是事實,但他又想到他的神通,他要以神通來營救城中的人民。

      琉璃王用百萬大軍圍困迦毘羅城,水洩不通,什麼人都無法通行。唯有目犍連能用神通騰空飛入城中。

      目犍連進入城內,在釋迦族中找了五百優秀的人物,他升空用鉢把他們攝裝起來,再由空中飛出。

      出得城來,到了平安地帶,目犍連打開手中捧着的鉢,想放出五百人的釋迦族,那知不看則已,一看之下,目犍連大驚起來,原來鉢中藏着的五百人都化為血水了!

      目犍連尊者到這時侯完全覺悟到佛陀所說的因果法則不可違背,就算是有神通,也敵不過業力。

 

一四、殉教第一人

      目犍連依仗着他上天入地的神通,幫助佛法的宣揚,其功甚偉。但佛陀早就說過,神通不是究竟的法門,長眉羅漢,本是優填王的大臣,名叫賓頭羅波羅墮,跟隨佛陀出家後,得到神通,曾在白衣前炫耀,佛陀很不客氣的呵斥過他一次,並且命令他和僧團隔開,獨自的到西瞿耶尼州去教化。唯有目犍連的神通,佛陀非但沒有斥責,而且常常加以讚揚。

      佛陀不是有偏心,佛陀知道一個事實,以目犍連的神通助其宣化固好,但目犍連神通的結果,不能勝過業報,各人所造作的業力要了,就是有神通,也不會不死。佛陀就想以這個事實可以教誡後人。

      目犍連年齡雖然漸漸的接近老的邊緣,但像行雲流水的佈教生活,他是越來越有精神。他不知道正因為他對佛陀的教法,熱心宣揚,才更遭遇外道的嫉妬。外道對於佛陀沒有辦法,但他們等着機會要來暗殺目犍連。

      目犍連荷擔弘法利生的責任,有一次在宣揚眞理的途中,經過伊私蘭梨山下,給當時的裸形外道看到,他們就從山上推下亂石想要擊殺目犍連,亂石像雨點一般的落下,目犍連無常的肉身被打成肉醬,但裸形外道兩三天內不敢走近目犍連亡身的地方,他們懼怕着他的神通力。可是目犍連為了傳播佛法的菩提種子,遭遇外道的迫害,為了給後世做個為法犧牲的榜樣,他的肉身眞是與世長辭了。目犍連的鮮血不是白流的,為了弘法利生,多少先賢聖哲,在佛陀的慈光照耀下,踏着目犍連尊者的足跡,獻出了生命,獻出了一切,眞理之光,能不滅於世間,這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暗害的消息傳入阿闍世王耳中,震怒非常,下令逮捕兇手,數千的裸形外道,在阿闍世王的激怒之下,都被投進火坑!

      外道被阿闍世王的坑死,消除不了比丘們對目犍連殉教的悲哀,大家唉聲嘆氣,他們都感到世間上的事實太不公平,以目犍連那麼大的神通威力,為什麼不能避免外道的襲擊!比丘們心有不甘,大家集合起來請問佛陀,他們問道:「佛陀!目犍連尊者和舍利弗尊者,同是佛陀上座的弟子,他是一位那麼了不起的人,佛陀到天宮為母說法,他曾受我們請求,到天宮去探望佛陀;他的母親因譭謗三寶墮入地獄受苦,他曾到地獄救母。他是這麼一位轟轟烈烈有大神通的尊者,為什麼不用神通和外道對抗呢?至少,他為什麼不躲避外道的暗算呢?」

      佛陀是體證到宇宙的眞理,世間上所要發生的一切,佛陀大智覺海中早有所知,佛陀沒有像諸比丘那麼激動,佛陀很安詳的告訴大家道:「目犍連是我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弟子,他不是不能同外道對抗,而是因為有一次琉璃王侵略迦毘羅國時,他用神通救不了城中的人民,他知道神通敵不過業力,肉體是無常的,業報是要了結的,目犍連過去生中,捕魚為業,生命為他冤屈而死的不知有多少。你們不要難過,神通的目犍連雖然死了,但眞理是不會滅的!」

      「不過,佛陀!」放不下的比丘們說:「我們終覺得目犍連尊者被害的遭遇太悽慘了!」

      「諸比丘!你們不要這麼想,生死的問題,在覺悟者之前是不成問題的。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必驚慌懼怕的,要緊的是對於死時有無把握。只有目犍連尊,亡身的時侯並不迷,而進入湼槃才眞正可貴,唯有目犍連尊者為了宣揚佛陀的教法而犧牲,這才無限之美!」

      諸比丘中,仍然還有些放不下的人,他們嘆息搖頭,無限傷感的對佛陀說道:「佛陀!我們也知道應該要有為教犧牲的精神,但目犍連尊者現在就犧牲了,實在嫌早了些,有許多弘化的事業,我們都需要他來領導着去做。佛陀!他的這次遭遇,您怎麼不早些告訴他,以給他有個預防?」

      從這些比丘對佛陀的問話,就可知道他們對目犍連殉教的激動,也可以知道諸比丘對目犍連的敬仰,佛陀又再用安慰鼓勵的口氣對大家說道:「諸比丘!目犍連殉教的時侯,並不是他不知道預防,他有大神通力,他可以保衛自己不死,但這不是究竟的辦法,修行的人不可違背因果法則,目犍連在因中捕魚,殺生的業要了結。而且,目犍連早就發願要把他的生命獻給眞理,現在滿了他的願望,他很歡喜入滅,我的弟子都能有目犍連犧牲殉教的精神,佛法就更會發揚廣大,諸比丘!你們應該效法目犍連尊者!」

      佛陀開示的法語,比丘和比丘尼們聽了非常感動,一個目犍連的色身死亡,將有無數的目犍連為了宣揚佛陀的眞理,為了聖教的流傳,自願而歡喜的踏着殉教者的足跡向前邁進!我們應該為目犍連尊者的殉教而歡呼!

原文出處:http//www.namoamitabha.net/ch/publication/10disciples/2nd_disciple.htm

  又從前,克什米爾的一位日瓦德比丘獲得了神通和神變,也攝受了眾多弟子。有一天,他在林中煮染法衣袈裟時,附近的一位主人家丟失了牛犢前去尋找。看見林中冒煙,順著煙的方向去到那裡,果真看到一位比丘正在生火,便問他︰“你在做什麼?”
日瓦德回答︰“我在煮染法衣。”主人打開染料的鍋看時,發現裡面煮不是法衣、煮的是肉,而比丘他自己也看到了鍋裡的法衣竟變成了肉。
主人把他帶去交給國王,呈稟︰“這位比丘偷了我的牛犢,請國王懲治。”
國王也不問青紅皂白便將其關入監牢。
幾天後主人的母牛自己找到了小牛犢,主人又到國王面前呈稟︰“那位比丘沒有偷牛犢,請求國王您釋放他。”
但因國王事務繁忙,在六個月期間沒有釋放他。後來他的許多獲得神變的弟子們從空中飛行而來,到國王的面前稟告︰“這位比丘是位光明磊落的君子,確實沒有犯罪,請求國王釋放他。”這時國王才親自去釋放比丘時,看到他疲憊不堪的樣子,非常後悔地對他說︰“我延誤了這么久才釋放您,造了很大罪業。”
比丘說︰“您沒有錯,是我自作自受、自己的業力所感。”
國王問︰“您曾造了什麼罪業?”
他說︰“我往昔轉生為一盜賊,當時,因偷了一頭牛犢被主人追趕,到了林間我就將牛犢扔在一位正在入定的獨覺面前便逃跑了。因此獨覺被逮捕關進監獄六天,以此業的異熟果,我在許多世中都感受惡趣的痛苦,今生也感受這樣的痛苦,不過這是最後的異熟果報。”意思是過去已經受盡苦,這次是最後一次,這個就結束、報盡了。
這裡把異熟果報特別標出來,他這裡用異熟2個字,其實這裡用比較嚴謹的角度這不是異熟,異熟一般指的是你下一輩子投生到哪一趣,這裡用異熟果報也可以講是一種業報,這個是最後一次的業報,當然他加上異熟2個字也可以成立,因為異熟2個字的意思是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性而熟,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性質而熟,異性而熟就是說原來是善或是惡都不管但等感到報應的時候他是變成中性了,比方說你造了惡業變成一隻畜生,可是這轉生後的阿賴耶識本身是中性的,為什麼要強調這點?因為假如他不是中性的他還是惡的話,那不是以後都沒有救了?最後他要怎麼成佛呢?!所以,除了異時而熟、異地而熟之外還有一個異性而熟,他變成不是惡也不是善、他變成中性。因此用這個角度他寫異熟2個字也是沒有問題、也是可以的,那為什麼這裡特別標出來,是說一般講異熟果的時候這時指的是來生、不會是他這種就在這一生,這個在理論上有一點類似領受等流,可是領受等流是等流果不是異熟果。大家醬理解?你要知道他用異熟2個字可以成立,可是絕對記住這不是異熟果,異熟果指的不是這個。

  再來就是講菩薩受報的實例: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公案,印度樂行國王的太子迦膩色迦,迦膩色迦非常出名,我們曾經講過佛教重要的集結,有500集結、700集結、阿育王的集結,第4次集結就是迦膩色迦,最後結果就是成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在印度佛教史上有2位重要的護法國王,阿育王跟迦膩色迦王,這2個王的生平都有一個特性,原先都是做盡亂七八糟的壞事再轉成佛教大護法,像貴霜王朝第3代王迦膩色迦後來是受到馬鳴菩薩感召而大力護持佛教。其實他的故事很多,這裡只是他前面的一個故事。
他的母后送給他一件五彩錦緞的無縫衣,太子說︰“我現下還不穿,等繼承王位時再穿。”
母后說:“你可能沒有得到王位的機會,本來國王駕崩後應由太子繼承王位,但是因為你的父王和龍樹阿阇黎的生命是一體的,所以只要龍樹沒有圓寂,你的父王是不會去世的,而且龍樹已獲得壽命自在,沒有圓寂的時候,因此你的許多兄長都沒能繼承王位就已經死去了。
太子問︰“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獲得王位呢?”
嗯,看來這個媽媽也不是好人,他竟如此教他兒子。這裡只有取這一段,其實這故事蠻長的。
 “龍樹阿阇黎是菩薩,如果你去找龍樹菩薩索要他的頭顱,他必會布施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讓你父親過世,他死了你才有可能變成國王。
於是太子到龍樹菩薩面前去索要他的頭。
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如何砍他的頸部,但都好像在虛空中揮舞一樣,根本無法砍斷。
龍樹菩薩說︰“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你用任一種兵器都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是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了小虫的這個異熟果報到現在還未清淨,所以,唯一只有用吉祥草才可以砍斷我的頭。”
太子割了一根吉祥草,用它來砍龍樹菩薩的頸部時,頭便落到了地上。龍樹菩薩說︰“我今往生極樂剎,將來亦入此身體。”為什麼會講這句話?這背後是有原因的,課本151頁有解釋,根據印度佛教歷史,龍樹菩薩圓寂以後,他的頭跟身體是變成2座山,將來龍樹菩薩會再重入此身體弘揚中觀的般若空性。之後龍樹菩薩便趨入寂滅(即涅盤)。
上面這公案是告訴我們說︰像龍樹菩薩那樣的證道的聖者補特迦羅也需要感受這種業力的異熟果報,何況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漂泊在此輪回中,而且還造了不計其數的惡業,即使現下仍然是執迷不悟的在造惡業,不知何時才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即使只是從惡趣中解脫也是很困難的。

     025结集经教:佛滅後,諸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其中有為小乘經、為大乘經及為秘密經之結集。小乘經之結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五百結集,第二、毘舍離城之七百結集,第三、阿育王波吒利弗城之結集,第四、迦膩色迦王迦濕彌羅城之結集。
【備註】(一)佛陀入滅一百年頃,即西元前二八三年以後,佛教教團分裂成革新之大眾部及保守之上座部兩個部派。據北傳佛教資料記載,分裂原因係由於大天的提倡五事新說;據南傳佛教資料錫蘭島史、大王統史記載,則謂由於跋耆族之比丘倡導十事新說(非法)而造成分裂。大天為案達羅國出身之比丘,於華氏城宣揚佛教。
所謂五事即指:(1)餘所誘(餘人污染衣),阿羅漢仍抵制不了天魔之誘惑,而偶有夢遺之現象。(2)無知(無明),阿羅漢等四果猶有「不染污無知」。(3)猶豫(疑),證四果之聖者,對於佛法諸諦尚有疑惑處,並非完全徹悟無疑。(4)他令入(他度),若干阿羅漢證果時,必須由他人(如佛陀)印證、提醒,才能對聖道真正悟入。(5)道因聲故起(聖道言所顯),修行者若修習出世智慧之聖道,必須至誠唱念「苦哉」之語,才能使聖道現起。跋耆族比丘所提倡之十事乃指:(1)角鹽淨,可以蓄鹽於角器中。(2)二指淨,如未吃飽,可以於規定時間後經二指量(日影)之時間內,繼續進食。(3)他聚落淨,即在一食之後,仍可至另一聚落復食。(4)住處淨,同一教區內之各群比丘,可以在各居處舉行布薩。(5)贊同淨,於眾議處決之時,若得應到比丘之同意,則雖應出席之總人數仍然不足,仍可舉行羯磨。(6)所習淨,可以隨順和尚阿闍黎之常習。(7)生和合(不攢搖)淨,可以飲食未經攪拌去脂之牛乳。(8)飲闍樓淨,可以飲用末發酵或半發酵之椰子汁(即闍樓)。(9)無緣座具淨,縫製坐具可以不貼邊,大小隨意。(10)金銀淨,可以接受金銀。
耶舍比丘得到離婆多長老之援助,在毘舍離城舉行大集會,一致決議此新說不合法,故稱之為「十事非法」。此次之集會,同時亦為律典之結集大會,參加比丘共七百人,故稱七百結集。若論佛教根本分裂之因,當以十事非法較為恰當。思想前進之比丘所主張之十事新說,對於保守派之長老而言,一時無法接受,而造成教團中保守派及革新派壁壘分明之對峙。西元前二八○至二三○年頃,革新派之比丘成立另一派系,可謂分裂由此開始。(二)阿育王篤信佛法,于佛滅二百三十五年,以目犍連帝須為上座,會一千比丘,於波吒利弗城誦出法藏。帝須更自作論事一千章,駁擊異議邪說。蓋此結集開會之動機,以外道之徒窮於衣食作佛教比丘形,混濁佛教教義,為陶汰正邪故。(三)小乘經典第四期之結集,為說一切有部所傳。有兩說:一、佛滅後四百年,集五百羅漢與五百菩薩,迦旃延羅漢為上座,馬鳴菩薩為筆者,造阿毘達磨之毘婆沙一百萬偈。二、佛滅後四百年,當健陀羅國迦膩色迦王時集五百羅漢,世友菩薩為上首,造鄔波第鑠論十萬頌,以釋經藏,造毘那耶及阿毘達磨之毘婆沙論各十萬頌,以釋律藏及論藏。總為三十萬頌(其中漢譯者但阿毘達磨之毘婆沙論二百卷)。而其會所,兩說皆迦濕彌羅城,即罽賓城。(四)詳细論之,佛教部派分裂主要由三事件所引發,即:一、七百结集(分裂成上座部及大眾部後,繼續再分裂共成六派),二、阿育王時代華氏城論事(上座部繼續分裂成十一派,含正量部及説一切有部),三、案達羅Andhaka爭議(依此大眾部别出制多山系统,即案達羅派,由此發展出大乘思想;根據南傳説法,此即大天五事之爭)。到西元六世纪,這些部派可歸纳成根本四部:一、上座部(分成三派),二、正量部(分成四派),三、大眾部(分成七派),四、説一切有部(分成四派)。

  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應謹小慎微的取捨善惡業,哪怕是細微的罪業也要盡力禁忌,微小的善業也要悉心盡力的成辦。如果沒有這樣精進的修持,哪怕僅僅是一剎那造惡業也要在惡趣中住許多劫。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罪業也不應認為此是輕罪無所謂而輕視之。寂天菩薩說︰“剎那造罪業,數劫住無間,況無始輪回,積罪失善趣。”《賢愚經》云︰“雖諸微小罪,莫想無害輕,火星雖微小,能焚如山草。”總之,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同樣微不足道的善業也能產生很可觀的果報,所以不要認為只這么一點點有什麼用而輕視。又提到一公案,我乳輪王往昔是一貧窮人時,有一天,拿著一把豌豆去看一位新娘,途中遇見德護如來前去城中,他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就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接觸到佛的胸口,以此異熟果轉生為南瞻部洲的轉輪王,以四粒豆落入佛缽中的果報,而統治四大洲的國政八萬年,兩粒豆接觸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報成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另一粒的果報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中與帝釋天平起平坐,執掌國政。
前面有讀到過我乳轉輪王,最後他是能夠跟帝釋天平起平坐。今天就講到這,下次可以結束這裡,一樣要去讀那個備忘錄、實修,再來做次複習。

  如果我們以佛作為所緣境,甚至向空中拋撒一朵花作供養的善果,獲得帝釋和轉輪王的果報也難以到達其邊際。如《賢愚經》云︰“諸善雖微小,莫想無益輕,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功德藏》亦云︰“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惡果增不可喻。”無憂樹的種子比芥子還小,樹木成長過程中,每年(果實成熟時)它的樹枝都增長到一由旬許,但是這也無法比喻善惡果報的增長。
PS:這一小段師兄漏講了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