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36-20191022-因果不虛-備忘錄

因果不虛(備忘錄原文):

今天講因果不虛的備忘錄。
 “当断集谛”指的就是这里的因果引导。
《備忘錄》這裡叫因果引導、在大圓滿前行是叫因果不虛,意思一樣。一開始說“當斷集諦”,佛陀第1轉法輪時講四聖諦苦集滅道,是說,當知苦諦、當斷集諦、當證滅諦、當修道諦,就是要知道苦,集諦是在講苦的因、是說苦諦的來源是什麼,能除掉苦因這一部分就不至於受苦了,所以,因果本身,簡單講就是當知苦諦、當斷集諦,接下來是要當修苦集滅道的道諦、當證滅諦。所以,苦集滅道這4個就是當知苦、當斷集、當證滅、當修道。這裡一開始講因果的本身等於就是在講四聖諦之集諦。接下就解釋當斷集諦,也就是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這《緣起咒》的第1諸法由因生……
三有,指的就是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六道的处所各不相同,身体各不相同,苦乐也各不相同,寿量也各不相同,诸如此类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业因果所导致的。簡單講,我們所看到的所有有情、器世間,所有這些基本上在佛學都是叫苦諦,這些屬於輪迴的苦基本上就是苦諦,這些苦諦來源就是業力。我們都知道這觀念惑、業、苦,有惑就是有煩惱,因為煩惱而造業,造業以後就導致這些苦果。所以,整個苦果的來源就是所謂的業、所造的業,業又是來自於煩惱,這就是因果的醬一個關係,那這就是集諦,也就是苦諦的因,也就是我們應當要斷的部分。
我們講因果也就是緣起,這裡提到的見解法印就是緣起咒我等大师世尊的见解法印(缘起咒)“诶达玛”,它的开头加上表示吉祥的“嗡”,结尾加上“索哈”,首尾的这两个词其实是诸位班智达考虑开光和祝愿吉祥才放上的。班智達就是指佛學的智者,也就是見地、知識非常高深的佛學大師,他們放上這2個詞是考慮開光和祝願吉祥,醬子是什麼意思?先看一下補充資料……
缘起咒om  ye  dharma  hetu prabhawa        达儿玛   黑德抓巴瓦诸法从因起  hetun  teshan  tathagato  hyavadat 黑敦   得堪   达塔嘎多   哈雅巴达如来说其因teshan  tsa yo  nirodha 得堪   匝友    呢若达大沙门如实ewam  vade  mahashramanah  soha 诶旺   巴德    玛哈夏儿玛纳  所哈亦说彼还灭
“诶达玛”就是ye  dharma   达儿玛,前面的嗡就是om,幾乎所有的咒都是用om開頭、soha結尾,其實,持念這個咒有很多好處,據說持這個咒會讓過去不好的業消除掉。整段緣起咒,翻譯成漢文就是諸法從因起、如來說其因;大沙門如實、亦說彼還滅這就是說佛陀提到緣起,今天會有一切的有為法,都是因為有這個因來的,基本上就是有這個業因,整個緣起主要談的就是因果,就是有惑造業、由業受苦,最後就築成基本上整個就是苦的有為法;大沙門指的就是佛陀,佛陀如實的說出諸法從因起,也就是說緣起、說因,同時,亦說彼還滅,彼還滅,就是你要把這些因斷掉,你斷掉了這些因、集諦你才有辦法把苦去掉。醬子你就理解課文中為什麼會提到『緣起咒』了。
这一缘起咒整個翻译过来,就是出自《浴像功德经》:“诸法由因生,彼因如来说,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緣起咒』,剛看的補充資料:諸法從因起,如來說其因,大沙門如實,亦說彼還滅。這裡翻譯成: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只是翻譯的用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接著就解釋佛怎麼說緣起咒。开头的“诸法”是多数词,这样的多法到底是指什么呢?就是所知——轮回、涅槃和道位所囊括的一切法。諸法,就是指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的一切有為法,甚至也包括無為法,因為,觀待有為就是無為,觀待輪回就會有涅槃;苦集滅道,你把集諦去掉就避免了苦,又因為你修道諦所以最後就證得滅諦,也就是涅槃。所以講這些輪回、涅槃和道位,道位就是講苦集滅道的道諦,輪回基本上是講苦諦,而我們現在因果講的是集諦,涅槃指的是滅諦,這些全都算在一切法裡面。
按照内道佛教的观点,因和业所生、缘起的一切法,即“诸法由因生”。意思是說,法他是業所生的,所有產生的果法也就是一切法,這個本身都是來自於業所生。也就是在解釋因和業所生,這是佛教不共的部分,佛陀知道有因果的關係而提起緣起這觀念,並不是所有修行人都知道,特別是外道所了解的知見跟佛教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他們是不正確的,对此,外道承认非因生或者无因生的邪见有三百六十种。在佛教是承認你所知道的一切法基本上都是有因來的,這因就是緣起,由緣起這個因產生所有的萬法外道的非因生,意思就是不承認有緣起法,他們認為是沒有因的。以勝義的角度來看,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也不是無因生。若站在世俗的角度,則是會承認是有因生,這有因生跟勝義並不相違,主要是他不是無因生這個條件。根據勝義裡面他不是無因生這個條件,反過來他是因緣所生法,這就是佛陀所講的,這完全根據緣起的觀念、因果的觀念所講出的見地。可外道並不這麼認為,有的認為是無因生、有的不認為是緣起因,他們的認知是跟佛陀所講的完全牴觸的,他們認為有自性就是有這些常法,比方像是由梵天、大自在天所生的。屬於非因生、或是無因生,這是外道的認知卻是不正確的知見,像這種邪見非常多,360種這只是一種概念,形容其數量之多。
所有这些邪见归纳起来包括在论议五派勝論、數論等,順世当中,再进一步概括,就摄集于常见、断见二派之中。論議五派,這是說外道的一個名詞,這論議五派,一般要記住的是勝論、數論、順世。這裡加註一個等字是幫助大家理解,因為,若以外道來講論議五派又可以分做常見派、斷見派,這裡意思是說勝論、數論還有另外2個,也就是5派裡面其實有4派是常見派,順世則指斷見派,大概就醬子記。順世,上次有講過,順世有2種解釋一般常用的順世是指外道的斷見派,另一種解釋方法是指一般只要不是佛教的這些外道就叫做順世,在這個角度講順世外道的時候其實並不是負面的說法,比方儒、釋、道,儒、道這些就算是順世外道。名詞要醬子用也沒法解釋清楚,但碰到順世這2個字時一般是負面的,指的就是論議5派的斷見派。可我們前面讀過他講順世外道其實指的不是負面的,那個角度那種情況指的不是佛教的、而他本身又不是說完全沒有道理的,這時就是會用順世外道,相信這只是翻譯上的名詞,不過一般順世這2個字出現時大部分是指負面的,是指外道裡面的斷見這部分。
✿✿✿ 斷見派的見地 ✿✿✿
其中断见派就认为:佛教和常见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常見派外道就是用勝論、數論代表,順世斷見派認為万法都是由本性而生,跟因緣無關。佛教講的是因緣,佛教講的是有因,這個因是屬於因緣所生法的因緣、談的是緣起,基本上,佛學講的這個因、這個緣是以世俗諦的角度來講的,若是以勝義諦來講他們本身也是空性的,也是沒有自性的。斷見派講的是萬法都是由本性而生,所謂本性而生指的是無因生,這指的是無因生就本來就是醬子。若是常見派的外道,他觀念就不一樣了,他認為是有自性的,也就是有大自在天、有梵天有這些常法等等,他們是因、是生成萬法的因。佛教看法不一樣,佛教這個因不是有因生,可這個因是屬於因緣,也就是屬於沒有自性的也是空性的因跟緣所生的,這是不一樣的地方。醬大家就知道其實斷見就是屬於無因生的部分。假如常見,剛剛講到依勝義來講,法有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以佛教來講是否定這4生,這在空性理證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一般這叫做金剛屑因。就說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這4個,基本上如果不是來自於這4個的時候,就可以證明這不是有自性的,因為有自性只有這4種情況。
簡介中觀五大因(索達吉堪布  菩提如意寶珠)
     你們若想通達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學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這部論典用非常甚深、精細的推理方法,抉擇了一切萬法皆為空性。藏傳佛教雖分為格魯、寧瑪等不同教派,但實際上每個教派都要精通該論。而在漢地,盡管不像藏地一樣,有廣泛聞思中觀法門的傳統,但歷代大德也要學習《中觀根本慧論》、《十二門論》等諸多論典。
      其實,學習空性法門,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智慧的觀察。中觀有許多推理方法,歸攝起來有五大因,下面就對此作個簡單介紹:
1、金剛屑因
    是觀察萬法產生的“因”無自性,也就是說,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進而抉擇諸法是無生空性。具體來講,倘若萬法是自己產生自己,就會有無窮生的過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產生光明……這種推理方法,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講得很細致。既然萬法的“產生”無有實體,那麽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後的“滅亡”也沒有,通過這種金剛屑因,就可以抉擇一切為空性。
2、離一多因
    首先觀察“一”是否成立,通過詳細分析,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一”的實體,這樣一來,由“一”組成的“二”等多體法也不存在。比如說,這里一個人也沒有的話,便不可能有十個人,因為“十”是以“一”為基礎安立的。
3、破有無生因
     是抉擇萬法的“果”無自性。其觀察方法是“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也就是說,果若在因位時存在,就不必再生,因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時無有,則永遠不能生,猶如石女的兒子。這種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講得比較多。
4、破四句生因
    是同時觀察“因”與“果”,在《中觀二諦論》里運用過。其觀察方法歸攝起來有四種: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通過這種方式觀察,可以破除對因能生果的實有執著。
5、大緣起因
    是抉擇萬法的“本體”為大空性,一絲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寶積經》、《楞嚴經》、《華嚴經》中,都直接或間接提到過。我們平常所執著的身體、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雖然看似實實在在,但這只是迷亂顯現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觀察,包羅萬象的一切法決定不存在。這種境界相當甚深,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講了,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才能通達並宣說。除此之外,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這種空性只是單空,而不是緣起性空,故並不究竟。
     所以,大家在認識空性時,千萬不要把空性等同於“不存在”,否則就會墮入另一個邊。要知道,不管是有邊、無邊,皆為實有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就會產生痛苦而不得解脫。誠如《六十正理論》所言:“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你只要承許一個法是實有,就會因此而產生貪嗔煩惱,進而依之造業,流轉輪回。反之,假如你想獲得解脫,息滅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門,開啟無我智慧,斬斷任何執著,《入行論》中也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原文出處:https://www.edupro.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922

外道的知見可以歸成有因生、無因生這2部分,外道的有因生就是屬於勝論、數論這裡,他們認為有那個常因,比方說梵天、大自在天,這些法是由他們生的,他是有自性不是空性的。至於斷見派的順世,他們認為是無因生,就是自然會生,並不需要這些常因,也不是佛學講的因緣所生法的這個因緣。
接著以順世斷見派的角度就舉例說明:
就拿现在这个身体来说,它就像空中出现的彩虹或者草地里长的蘑菇一样,身体好似地上的雪,心宛若狼的脚印,雪地上有狼走過留下的足跡,這意思就是自然,他本來就是醬子而不是有一個常因或者是佛學講的世俗上的因緣,所以,当雪融化的时候,狼的脚印也就不复存在了,意思就是沒有什麼特別原因,他身體就像雪,有了這個身體那麼心就會產生出來,這是在講有情世間,那假如身體沒有的時候當然心也就消失了。一般有所謂的唯心、唯物,這個斷見派比較屬於唯物的這種觀點,所以他是以色法來講,有了色法才有心法,那色法沒有、心法自然就消除了,這是順世斷見的角度。再來,這些都单单是今生今世一次显现,而所謂的前后世、解脱這些通通不存在,這就是很自然的,你也不需要任何因,那麼,生成以後、又消失了,就永遠沒有了,所以他說,人在死时,身体消失在四大种界中,心也随之消失在四大当中。印度本身講色法的時候他們會用這4大種,是講色法的元素,身體就消融在4大種裡面,身體就像雪融化了,心像狼的足跡一樣也沒有了,所以當身體消失的時候心也跟著消失。所以他是用色法本身解釋這些,心是來自色法、然後自然產生的這個心法。
在順世派的重要經典《黑自在书》中说:“犹如日出水下流,豆圆荆棘长而利,孔雀翎艳诸苦乐,谁亦未造自性生。” 水往下流、太陽出來都是沒啥道理可講、自然而然的本來就是醬子,豆子圓圓的、荊棘會刺、孔雀尾羽絢爛美麗、會有各式各樣的苦跟樂,這都不是任何人造的,他是自性生。所謂的自性生這裡指的是無因生,有時有自性意思是代表常法,但這邊自性意思不是代表常法,是指無因、不是常因、不需要任何因、本來就會醬子。

✿✿✿ 常見派的見地 ✿✿✿
斷見派講完,接著解釋常見派。
常见派认为佛教的观点是错的,雖然常見派反對無因生,可是他們也不認同佛學所講空性裡面的基本上沒有自性是空性的、但他在世俗上會有因跟緣、會產生所有一切世俗裡面的果法、就是一切的有為法。他们承许,尽管前后世是存在的,但并不是由因果中产生,他們承認有前後世存在卻與因果無關,也就不像佛學所講是由惑造業、由業產生的整個輪回醬子一個觀念,而是另外的一个作者造的,是谁造的呢?他們認定有造物者、造人者,是永恒常存、独一无二、自由自在的大自在天创造的。這只是一個例子,他們所講的常法並不都是大自在天,有時是梵天,若不去講印度的外道,以現今基督教的教義角度跟這個常見派也是一致的,只是由大自在天換成上帝為造物者,基本上他跟印度的常見派觀念是一致的。
✿✿ 常見派-勝論的見地 ✿✿
在印度的常見派,剛剛有特別提到勝論、數論,這下面是屬於勝論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解,也是比較不可取的,如果用小孩和黄牛的肉供奉他,他們經常會用兒童的生命或是牛去祭祀供奉大自在天這些所謂的常法或說是造物者,自在天就会欢悦,于是赐给世间安乐,如果自在天不悦,就会给世间带来不安,醬就演變出非常多不可取的用殺生來祭祀的風俗習慣。所以,苦乐是另外者造作的。剛講的以上這些是屬於勝論的見解,一般講吠陀就是指勝論這邊的。
✿✿ 常見派-數論的見地 ✿✿
接下來就是數論的,所以前面才說記住這3個,因紐西龍多尊者就舉了這3個例。一般勝論就是大自在天、梵天這部分,另外就是數論,其實所有的外道裡面,數論是比較有道理的,跟佛學裡面所講的唯識比較接近,可是他的觀念又不是佛學裡面的唯識,不一樣但比較接近唯識理論。但數論派和佛學最大的不一樣是他們認為有一個常法,有一個真正的這個勝義諦,他們所講的勝義這個是真正存在的;但在佛學基本上是不承認這種,佛學講真正的實相是空性。
數論派,是說,本來是想把這些資料給大家的,可是實在太多了,大家也不容易記住,那就大概有個印象結個緣,以後讀其他的東西的時候一定還會碰到,到時有興趣再深入去了解,其實這也會有相當多的好處,因為你在讀佛學的時候,你會發現常常一不小心你就很容易有邪見,而當你知道外道所有的理論,而他們所講的基本上又都是佛學所講的邪見這部分,你就可以避免去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很多邪見的產生。其實,佛學很多大師,比方像無垢光尊者龍欽巴他們對外道的理論都非常清楚了解,在他的所寫的論著裡面也有把外道理論清清楚楚講出來。
或者,数论派承认所谓的“主物塵、暗、力(三德)”,數論派他們認為有25個諦,就是25個真理,這25個裡面有2個是比較重要的叫勝義諦,1個是翻譯叫主物(阿賴耶識),1個是翻譯叫神我(第6識)痛苦、快乐、不苦不乐或贪嗔痴三者平衡,就取名为主物,主物本身就相當於佛教所講的阿賴耶識,他所謂的主物基本上是由塵、暗、力這所謂的三德組成,這3相當於痛苦、快樂、不苦不樂,或是貪嗔癡就是塵暗力這3者間產生一個平衡,平衡以後這個就叫做主物。从虚空中幻现出尘埃,任何東西你所見到的,像虛空中出現的所有這些法基本上皆是主物演變成各式各樣的,剛剛講25諦裡面除了主物跟神我以外,其他剩下的23諦都是由主物變的,這就相當於佛教的世俗諦。那這些内在明知的士夫恒常受用它,内在明知的士夫就是指有修行的人,一般我們都會去享用這些23諦,也就是指虛空中出現的所有塵埃、或者說就是主物演化來的23個世俗法。最终神识了解到这是主物所幻现的时候,修行人一般應該因為有修行的關係,神識就是我們剛剛講的25諦中的一個主物、一個神我屬於勝義部分中的那個神我,神識就相當於我們唯識裡面講的第6意識。因為有修行的關係,他慢慢就知道了所有這些虛空中變幻出來的這些塵埃也就是指世俗法的23諦,這些其實都是主物所變;就像,第6意識慢慢知道所有萬法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當然他們不是醬子講,我這只是比喻,因為他比較接近像唯識的說法。所以當你修行到一個程度,你能夠知道這個的時候,這時,为此主物羞愧难当地逃走,被拆穿了,主物就跑掉了,跑掉以後這就是解脫。主物的一切现象全都隐没于主物的范围,主物的一切现象這是指所謂的23諦,隱沒於主物的範圍,是指這23諦全部被你看穿了,是說,因為主物被你看破了,那主物所衍生的23諦所有這些一般被享用的世俗法也就全被你看穿了,当士夫离开了现象之际就获得了解脱,看穿了後,修行人因為醬子就等於是證悟了,他就獲得了解脫。這些理論在某個角度是比較類似唯識的說法,也就說你最後了解整個都是阿賴耶識,你就知道萬物其實都來自於識,至於識是不是空性那是另外一個角度,因為唯識裡面也有隨理唯識、隨教唯識,現就不講太多了。因這部分我是很希望將來有機會能跟大家一起讀中觀莊嚴論》,這是非常值得跟大家共享的一部論,那時今天不多講的名相到時就不能不多講,一定要詳詳細細的說清楚講明白。
他们认为,在解脱时,心里有一个不可思议、拇指大小的常我。其實這常我就是他們所謂最終的神識,因他們認為到解脫時你會發覺整個就是一個所謂的神識,這是一個常我、也是一個常法。他们声称:这个身体就像罐子一样,心犹如小鸟被關在裡面,所以,一旦身体毁灭时,那个心识在拥有自由的同时可以随意行去。這就是解脫、真正的證悟。這跟剛剛斷見順世派講法是不一樣的,這裡是以心法為主,斷見順世派是以色法為主。

經過醬子解釋,各位雖說不能百分之百知道他講些什麼,但至少知道他為什麼醬子講,也就不會完全看不懂這裡到底在講什麼。那他現在在講什麼呢?假如我們把這些各式各樣的名相先丟開一邊不管,他最重要是要講因果法,所謂的因果不虛這個因果法其實是內道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見地。這個見地牽涉到整個根本,佛教認為勝義空、世俗有,或者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性空指的是勝義諦、緣起講的是世俗諦。所以現在講因果不虛基本上就是在講世俗是怎麼來的,整個是空性,可是世俗是怎麼來的?就是緣起、就是因果。因為是緣起,所以基本上他不是常法,因此他的本性是空性。要提到因果就會扯上緣起,那這緣起跟性空是一件事情的2面,也就說因為是緣起所以知道本性是空的、是空性,因為是空性才會知道有緣起這個法則,那這一部分才能讓我們有所謂的一切萬法、有所謂的一切所知、有所謂的輪回、有所謂的涅槃、有所謂的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的東西,這些都是來自於緣起。為什麼有緣起呢?因為性空的關係。沒有性空這觀念後面是不會有緣起,後面慢慢有很多就在解釋這些。解釋這些,就像前面跟各位報告的,我就沒想到這《備忘錄》裡面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的是非常深的,紐西龍多尊者並沒有把他講清楚,真正要講清楚會牽涉到佛教裡面非常根本的很多觀念,所以對我們來講是有好處的,我們今天讀過這個,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把它講清楚、或者是去深究他所有的這些內涵,可是,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感受到佛學所講的重要東西在這《備忘錄》裡面多多少少都會碰到。
他講這個因果、緣起法是佛教獨有的,所以他現在告訴你其他的外道是怎麼講的,你可以不記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他們這個說法跟佛教是完全相違的,他們醬子的說法基本上就是佛教所謂的邪見。邪見在因果法裡是很嚴重的,我們也知道意3的第3個就叫邪見,最後嚴重是會墮入地獄的。
這些講完以後就開始講佛教的見解。
内道佛教认为:常见派、断见派的主张都是错谬的,轮回、涅槃、道所包括的一切法都是由因所生,這個因,也就是我們所謂緣起裡面有講因、緣這2個,一般就是由因跟緣和合,就在所有的環境都配合了,就是因、緣和合都存在時就會產生這果法,可是這些基本上是以世俗的角度來講的,因為,所謂的因緣和合這個東西是指世俗的角度,以勝義的角度來講這些全部都是空性。這是跟外道見解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关于怎么由因所生的道理,這簡單講也就是緣起的道理,因為,佛陀所教2個重要的東西,1叫性空、1叫緣起,這2個是有關係的,也就是1個性空是勝義諦、1個緣起是世俗諦,那整個2諦,就是所有的法基本上都可以歸類用這2個真理就可以把他含攝在一起。現在這裡不是要談性空不是要談勝義的部分,是強調緣起的部分,因為他在講因果的時候是跟緣起有關係的,雖然緣起本身跟性空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這裏面主要是強調緣起。因為由於是強調緣起,其實後面跟性空也會有關聯的,大家要記住這個觀念。梵天等天人及魔王波旬不了解,所以他這邊是講像緣起這種觀念是梵天這些天人都沒辦法了解的,梵天等天人是指色界以上天人,欲界的6天從4天王天、帝釋天即忉利天、直推到第6天的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在欲界第6天的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的頭,一般人修禪定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離開欲界進入色界,這時一定會有魔王來阻擾他,就是這魔王波旬,為什麼要來阻擾?因為你若證悟等於是脫出他的管轄範圍。這裡講梵天等天人及魔王波旬其實這是按順序講的,先是指色界以上的色界、無色界,接著就是欲界最高的天,這些天人根本不了解緣起的道理。
再下來就是人間的,影坚王婆罗门摩竭陀国国王、影堅王就是婆羅門摩竭陀國國王,當時佛陀就是生活在這國度裡,這影堅王就是佛陀時代最大的王,影堅王的兒子就是未生怨王阿闍世王這個阿闍世王非常有名,他尚未出生就被相師占命測之將來會弒父,就說未生怨王會殺影堅王,後來去殺釋迦族人的也是他,跟提婆達多是好友,最後改邪歸正大力支持佛教,第1次的500結集就是他為大護法,在佛教史他是蠻重要的一個王,另外還有第3次結集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第4次結集是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
阿闍世:(人名)又作阿闍貰。王名。舊稱阿闍世。新稱阿闍多設咄路Ajātaśatru,譯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頃,摩竭陀國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頻婆娑羅,其母曰韋提希。韋提希懷胎時,相師占之,謂此兒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結怨之意也。西域記九曰:「阿闍多設咄路王,唐云未生怨,舊云阿闍世,訛也。」又名婆羅留支。譯曰折指。父王聞相師之言,與夫人共謀於生日從樓上落於地,而阿闍世僅損指未死,故名折指。法華文句五曰:「阿闍世者,未生怨,或呼為婆羅留支,此云無指。」同記曰:「言未生怨者,母懷之日,已常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因為名。無指者,初生相者言凶,王令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又名善見。涅槃經曰:「提婆達多語善見太子,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善見言:何故名我為未生怨?誰作此名?達多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占言是兒生已,必殺其父,是故外人悉號汝為未生怨。一切內人護汝心,故謂善見。」阿闍世既長,近惡友提波達多,幽囚父母。見觀無量壽經。即位後併吞諸小國,威震四鄰,建一統印度之基。後因害父頻婆娑羅王之罪遍體生瘡,至佛所懺悔,即平愈(見涅槃經十九),遂歸依釋迦。佛滅後,五百羅漢,結集佛說。王為之護法。佛教之興。與有力焉。普超經曰:「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

原文出處: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9%98%BF%E9%97%8D%E4%B8%96
夏尔巴王等世间的尊主不知道,外道六本师等也不知晓,内道佛子补处弥勒怙主和文殊菩萨也只是随从佛陀的经教宣讲,至於夏爾巴王就不知道是誰了,欲界重要的王也完全不懂緣起是怎麼回事,他主要是要交代這點,他用這個色界以上天人、欲界天人、欲界人王、外道6本師的順序表示全擺在內大家都不懂緣起。還有,簡單講除了佛以外沒有人能懂,都是因為佛才知道緣起,主要就是在講這個。所以,他就提到內道這的彌勒菩薩,這是一生補處的10地菩薩、下一世的佛陀,文殊菩薩10地菩薩是7佛之師、智慧最高的,真講起來佛都要跟文殊學的,可是這裡主要就是強調無色界天人、色界天人、欲界天人、欲界人王、外道本師都不懂,就連佛教中的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也是要隨從佛陀的經教宣讀他們才懂,要不然他們也不知道緣起這件事。除此之外也没有能够充分洞悉,簡單講就只有佛陀能懂,講了這麼多就是說你不要小看因果不虛、業果集諦這部分的觀念,更不能輕忽了緣起這原則性的見地,這其實只有佛懂,這是非常高智慧下才能知道的東西,那其他的人沒辦法了解,是因他们的智慧是有限度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断除习气障習氣障這3個字後面有重要的涵義在,我們之所以無法成佛基本上是因我們有4個障礙,一般簡單講是2個障礙就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人我執,你認為有我,有人這個我,這叫煩惱障的來源;所知障就是你認為有這個法、世間上這些法都是真正存在的,這叫所知障。那麼煩惱障以外還有一個叫業障,因為你有了煩惱障你就會造業,這些業就會阻擾你解脫,因此你會一直輪回。所以,煩惱障、業障之外就是所知障、習氣障,習氣障是什麼?一般要到10地菩薩才有辦法斷光所知障,但還有剩下一點習氣,這習氣有2種,有一部分你會看到習氣代表的是種子,唯識學講種子一般跟習氣是通用的;可是當你講習氣障的時候就有一個特別的意思,就是講比方,一個酒瓶你洗得乾乾淨淨,可你再去聞那酒瓶依稀之間還有酒味,這就叫習氣,指的是這種。這一般是10地菩薩會留下一點這習氣障。那這2位都是10地菩薩,他們為什麼沒辦法懂呢?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斷除這個習氣障。習氣障最後是要靠金剛喻定,最後10地的那個金剛喻定一過,習氣一斷,馬上就成佛了。文章你可以把習氣障就醬讀過去,但我就把他為什麼提出這個名相解釋出來,大家正好借這機會知道這些,就像前面他也沒有跟你說他是有次第排下來的,可是當你知道了你就會對佛學的東西較為深入一些。
他把10地講完以後,接著就提到比10地菩薩等級稍微低一些的26莊嚴。
龙树、无著等胜六庄严026等也不通晓,
26莊嚴前面有講過,補充資料如下……
      026二胜六庄严:二胜,指贡献戒律论的释迦光(西元八世纪,代表著作为《沙弥迦日迦三百颂》)、功德光(为世亲的弟子,造了一部汇集四部毗奈耶内容精华的《律海藏》,也即人们通常所谓之《律经》)。六庄严,分别为开创与奠基中观哲学的龙树(西元二世纪),代表性著作为《中论》、圣天(或作提婆,西元三世纪,龙树的弟子);开创与奠基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无著(西元四世纪)、世亲(西元四世纪,无著之弟,有千部论主的称号);贡献因明学的陈那(约西元五世纪,世亲弟子。代表性著作为《因明正理门论》与《集量论》)、法称(西元七世纪,其著作因明七论之《释量论》)。此外还有,二稀有,即马鸣与寂天。
二勝這個勝不是代表他最強的意思、是殊勝的意思,一般指的是戒律的2位大師釋迦光、功德光;六莊嚴是指龍樹、龍樹的弟子叫提婆或者又叫聖天,這是深見很重要的2位,在廣行這邊就是無著、世親2位,再加上因明的陳那、法稱這2位一共6位。10地菩薩以下當然就是以他們26莊嚴做代表,像龍樹、提婆屬深見這個系統往上提就是文殊菩薩了,而無著、世親的廣行系統這邊往上提就是彌勒菩薩了。所以你看他的用字都有他的次第關係。像這26莊嚴他們也沒有那個智慧知道緣起這種觀念,也都是聽聞佛所講的。
至於弟子声闻缘觉不知晓,甚至对他们自己的圣道,也只有随从佛陀的经教才能了知,這裡最重要是講不要小看因果,狹義是講因果、廣義或是更深入時就是緣起,這東西只有佛陀知道,這智慧是來自於佛陀,他們都是經由佛陀的經教不然一般人是不會知道的。
声闻有四种不知,一般人在講聲聞基本上有4種東西他不知道,像我們念的另一本是華智仁波切根據如來芽尊者的教言記錄下來的就是《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引導文》那這部份大家還記得這是紐西龍多尊者傳給阿瓊堪布而記錄下來的《前行引導文備忘錄》,這就是紐西龍多尊者講聲聞當時順便提出這4個不知,因:一是目犍連母地点隐蔽而不知,這主要是講目犍連之母死後去到太隱蔽的地方,目犍連神通廣大也不知在哪,還是佛陀告訴他的。二是華杰繞塔时间久远而不知,這個典故是出自華杰在近百歲時才要出家,很多阿羅漢都不知道他具有馬上解脫的種子不讓他出家,只有佛陀才知道:原來他在久遠前迦葉佛時是一頭豬,被狗追趕而繞佛塔一圈。以這個善根,他最終獲得了聖者果位。佛塔一定要右繞,漢文《華嚴經》中也說“右繞三匝”,繞塔一圈好像不是特別大的事,但實際上這個功德相當大。以前很多人拜見華智仁波切時,他總是說:“真倒楣,你們不讓我這個老頭子休息。我金剛上師如來芽尊者的靈塔你們不去轉繞,天天守著我這個屍體有什麼用?”這功德就如《右繞佛塔功德經》云:“一切諸天龍,夜叉鬼神等,皆親近供養,斯由右繞塔。”又有《波斯匿王教誡經》中說:“若人以淨心,繞佛塔佛像,來世怨敵敬,具德成法器。”三是羅喉羅:因果无穷而不知,這是講羅喉羅的故事一下沒找到,羅喉羅是佛的兒子後隨佛陀出家,因果無窮,即使是羅喉羅醬子的聲聞、阿羅漢也沒辦法知道。四是佛法佛戒蘊量甚多而舍利子不知,舍利子是佛陀10大弟子中智慧第一,他也沒法子全盤了解佛法的內涵。
佛陀10大弟子中,目犍連神通第一、舍利子智慧第一,羅喉羅密行第一。

繼續回到《緣起咒》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接下去講第2……
 “彼因如来说”,既然轮回涅槃是由因中产生,也就是業因,它的因是如来所说,那么如来为什么能夠了知呢?因为如来是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遍知,就這是指最高的智慧、一般就叫一切道種智;標準講法這個遍知指的不是一切智,一切智一般是聲聞就有了,這是說他是到了一切道種智,道種智本身指的是菩薩有的智慧,到了佛就叫一切道種智。所以這個遍知指的是最高的智慧、就是佛的智慧。因為,如来通达了万法的实相——真正知道什麼實相?知道胜义谛,這就是萬法的實相,這是法界真实际无过的法性,法界真正是什麼意思?際是邊際,整個法界我們所講的這些法他實際上的邊際是全然正確無過的,這句是說如來通達萬法實相,是指他知道勝義諦、或是法界真實際醬子的一種無過的法性,其實這就是指空性。那麼他修行臻至究竟并无余现前无余现前就是具有空性的證悟及醬子一個證悟空性以後的智慧,所以他就如理如实洞晓一切法的实相胜义谛,这是如所有智這一句指的就是勝義的空性就是講空性,可這個空性有層次的問題,一般有相似勝義、究竟勝義,到最後是2諦雙運就是世俗跟勝義雙運,基本上這有一個層次,在後面也會碰到這層次到時再跟各位解釋,但是你要簡單記他講的這裡的如所有智就是指證悟空性,這空性是一個真正的實相,法界裡真正的實相叫如所有智。由于你证悟其空性,就是你有如所有智、你證悟了空性,对于所知轮回、涅槃和道所包含的诸法,道就是修行的方法,也就說你對於輪回裡面一切的法、一切的有為法,也包括最後的涅槃所謂的無為法,這是相對於有為而說的無為就是講涅槃,觀待輪回、來講的涅槃,因此基本上以這個角度他還是屬於有為這個的範疇裡面,也包括修行上各式各樣的方法、知識,對於這些證悟空性的人他出定以後就會有這個後得智,而剛剛所講的這些有為法這些所知,對於這些證悟空性的人他在後得智之下就如同镜中映出影像或庵摩罗果放在掌中一样同时了知,这是尽所有智是說後得智讓你看那些所知就像看鏡中的影像、或是透明的東西一樣纖毫畢露看的清清楚楚,這部分就叫盡所有智。
如所有智,是一種證悟,是一種現量,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根本智。這等於勝義諦。
盡所有智,是一種比量,是後得智,是因有了這個證悟或是在入定時證悟,證悟本身是現量是無分別的,等到他出定以後、或是下一剎那變成後得的時候,他是一種分別的,這等於世俗諦。
為什麼佛陀會知道這些?就因為佛陀有如所有智,也有盡所有智。

佛陀是遍知,剛剛也解釋過這遍知是一切道種智的意思,這就从了知一切所知和了知殊胜必要两方面来说明。
首先,先讲了知一切所知這角度,昔日,這提婆達多就是跟剛剛跟阿闍世王早期是好友,他是佛陀的堂兄弟曾是佛的弟子卻又叛出想取佛代之,是很具爭議性的一個人,提婆達多的爭議性,佛陀在《法華經》有解釋。在〈提婆達多品〉,佛陀說:「提婆達多在過去生是我的老師、善知識。」提婆达多对城市的所有粮食和陽山陰山的所有草木林苑焚为灰尘以及吉祥草蘸海水的顺序,毫不知晓,陽山陰山指山的向光背光面,至於吉祥草蘸海水的顺序這典故就不清楚了,意思應該是非常深奧的東西,他對於化作灰燼的各種草木這些等等,他沒辦法了解,而这一切佛陀是一清二楚,不管是現世的、過去的、未來的,佛陀都清清楚楚。如云:“孔雀斑斓之翎羽,因之分类各相异,知彼即是遍知者,非遍知智不了知。” 佛陀完全知道孔雀為什麼會有這麼五彩斑爛、這麼繁複美麗的圖案的尾羽,佛陀因為是遍知者所以完全知道這原因,那不是遍知的人就沒辦法了解了。讲述佛陀了知一切所知,只是为了所化众生生起信心,除此之外没有大的必要。我們講述佛陀知道這些事情,其實知道、不知道並不重要,這只是提醒我們佛陀什麼都知道,也只是要讓我們對佛陀的遍知產生信心,除此之外其他都不重要了。醬子就把了知一切所知就交代清楚了。

接下來就是講了知殊勝必要這方面。
最关键的是,佛陀了知殊胜必要:也就是指佛陀彻知轮回、涅槃的因果,為什麼會有輪回、為什麼會有涅槃?佛陀對這個因果都很清楚,具体来说,佛陀如理如实了知轮回的因——集谛、轮回的果——苦谛、涅槃的因——道谛、涅槃的果——灭谛这四谛的取舍。也就是佛陀1轉法輪時基本上就是講這個4聖諦,這4聖諦的教言就是聲聞乘或者說是小乘的解脫的最重要的根據。

接下來是《緣起咒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的第3……
“诸法因缘尽”,关于因灭的道理,怎麼滅這個因?外道认为因不灭而果灭,一般外道他是沒去考慮滅因,是因一般認為因不會滅是果滅,例如,不去制止服毒的因,而去阻止它的果——疾病。就好似你不管他是否服毒,你卻想阻止他生病,因為服毒才會產生疾病,結果你不阻止他服毒,那你怎麼有辦法讓他不生病呢?!就說你不去斷除他生病的因,你怎麼有辦法讓他不生病?但实际上,这样是无法灭果的,所以必须要灭因,也就是外道不知道這是本末倒置!應該要先對治因,不然是沒辦法解決果的。所以,這是苦集滅道的集諦,最重要告訴你要懂得滅因要斷集諦,也就是讓這個苦果不發生就必須斷這個因。比如说,如果不曾服毒就不会生病,来世以后的因——业和烦恼的集谛需要灭尽,未來的因就是一個業跟煩惱,像這最重要是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有業就會造成苦果,所以你要滅的是煩惱,其實不是滅業、業是比較難滅的,只要你煩惱斷了的時候業就會跟著斷。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受苦谛。因為,要觸發業產生的時候需要有煩惱作引,這就是以前講的增上緣,也就是指潤生惑,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當你要結生下一世產生異熟果,你一定要有阿賴耶識、簡單講這就是親因緣,只是光靠親因緣是沒有辦法產生異熟果,基本上你還要有2個增上緣,第1個就是業種子,業種子成熟是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第2個是潤生惑,潤生惑這個煩惱一定要現行。這2個增上緣存在的時候,他的親因緣就是阿賴耶識必須靠這個業種子跟潤生惑就會結成來世的異熟果,簡單觀念是醬子。所以為什麼斷煩惱比滅業重要!一般是斷煩惱,因你煩惱斷盡的時候,業即使留下來可是這些業也不會感果了,因為你沒有了潤生惑。
親因緣8加上增上緣(業種子、潤生惑)結成來世的異熟果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緣起咒》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4句,他就是把這展開之後可以有這麼多內容,而他展開之後內容還只是簡單的講,若是要詳細講那整個佛法大半都可以包括在這裡面了。
所以下面接著講滅因的方法,這就變成是講道諦了……
苦諦以前講過了,剛剛講的是集諦、苦的原因是什麼,集諦,那你應該要把因斷掉,怎麼斷因呢?斷因的方法就是道諦
灭因的方式,有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三种,在道裡面基本分做3大類: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俗話講就是人天乗、小乗、大乗這3種道諦、怎麼滅因的方法,當然不一樣的方法最後成就的果、滅諦也不一樣,因不一樣果也就不一樣這也是緣起的法則。起始要想修成三菩提的解脱道,三菩提指的就是這意思人天乗、小乗、大乗,其實三菩提裡也有意思指的是聲聞、緣覺、菩薩,想要修成三菩提你就必须得到一个殊胜身份,小士道行人需认识到三恶趣是痛苦的自性,1種的小士道,你要有出離心,不要去3惡趣這是小士道的出離,怀着想从中解脱的心态去追求人天善趣果位,进而断十不善行十善,不要去3惡趣,就斷10不善、修10善按照醬子做,是求人天的果位,在此基础上修四禅四无色定的不动业,這裡面講的是人天的善趣所以你沒有出離世間你只是出離惡趣,因此你還是在輪回裡面,你這個輪回基本上是屬於人天的輪回,人天裡面在人的部分是靠你行10善業,那還有不動業的部分是因你修成了48定,你就會到色界、無色界,這就是所謂的不動業,由此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他们只有依靠善业来灭不善业,他们无法灭尽烦恼,這是簡單講小士道的修法,他沒辦法滅盡煩惱,而他所取的煩惱、不能說是煩惱可也都是會造業的心所、是屬於造善趣的業,(在51心所中,有11善心所、6根本煩惱、20隨煩惱)至少在這個角度他不會去惡趣。中士道和大士道的行人需要对三有六趣心生厌恶,只要到中士道以上這時就要有對三有六趣的出離心,簡單講就是對於輪回的出離心。前面講過3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那現在所謂的前行前面4個法一般叫做4加行,加行在這的意思就是正行前面要做的準備工作,正行一般指的就是大圓滿、就是最後的空正見,前面這4加行就是為了要讓你最後生起空正見,你第1個就是要產生出離心,所以,這4加行就是為了讓你產生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你才可能產生真正的菩提心,是醬子的一個次第。所以第1個要有離開輪回的出離心這才是出世間,這跳出輪回才是一般講的解脫。从而断除轮回的因果、取受涅槃的因果。這就是離開了世間,三有六趣是在輪回裡面、是世間法,你斷開這個就是到涅槃、出世間,就是受涅槃的因果。
✿✿✿只是涅槃本身是無為法,怎麼會擺在因果這裏面?
等到後面有一個地方再跟各位解釋。可是至少在這個角度裏面,有2個比較深的角度留待後面講,在這邊你就要理解,這是觀待輪回所講的涅槃,假如醬子你都是在有為法的範圍裏面說他也不是不可以。

接下來,他提到在滅諦裡面,因為是緣起法,本來是在講因果,可不知道為什麼這《備忘錄》把這些都提出來,這些都提出來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你就不是在看片斷的、你是在看整體,一隻象是什麼樣子,有鼻子、有什麼全部都出來了。因此我們借這機會也有一個全面的知見,所以,雖然今天講不完,可是這一段的《備忘錄》值得大家細細去消化他,相對的,你對整個佛法的大綱的認知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現在提到的這名相有行4諦、無行4,這名相來自……
波斯匿王之女善光/金剛(请问佛所出现的)《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中讲了有行造作无行的两种四谛。波斯匿王有2女,名叫善光、金剛,這裡面都有典故的後面再去講,這裡是講所謂的《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中講到了兩種四諦,1個叫做有行、1個叫做無行,其實講這個已經是相當深了,有行的行這意思是造作,一般假如有造作的話這都是指有為法,也就是屬於世間法,無行這是沒有造作,沒有造作就比較是屬於出世間,因為造作本身若用簡單角度講就是有思心所在裡面,也就是有業的觀念在裡面,其實造作本就是思心所的功用,而我們的業種子就是在思心所裡面,所以一般有造作就是世間法。所以,4諦分2種,1種是屬於世間法的4諦、1種是屬於出世間法的4諦,簡單講就是4諦有2種角度,一般在1轉法輪裡面所講的4諦是有行、是有造作的,所以,最後培養出來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羅漢、屬於小乘那邊最後的滅諦;然而真正大乘的滅諦特別是要得到佛果位的話,你也可以用4諦的角度來說他,可是這時的4諦應該算是無行的4諦,也就是他的道諦,道諦,1種是有行的道諦、1種是無行的道諦,其實這個行也可以唸做恨,唸做有恨、無恨,比方6度萬行,當然念做行也是可以的,指的是一種有造作。提出這2個名相在佛學是相當深入了,至少是你要懂得有一種修行是有行的、有一種是無行的修行,在大乘的角度到最終時都是在無行這邊。

其一是有行的四谛:中士道的行人虽然认知一切轮回皆是痛苦,但在声闻缘觉位,却不知晓非染污性的无明(指所知障,非理作意,法執的問題)
先講有行的4諦,中士道的行人雖然認知一切輪回皆是痛苦,但在聲聞緣覺位他們卻不知曉有一種叫非染汙性的無明,這又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名相,非染汙性的無明,這是指所知障,所以就不知道《備忘錄》為什麼會用了這麼些名相卻又不解釋清楚,而這些名相後面又都是涵蓋了很多很深的東西,我們讀過12緣起,都知道一開始就是所謂的無明緣行,最早的問題是出在無明,而無明本身基本上是汙染的,那怎麼會有一個叫做非染汙性的無明?不記得是《瑜伽師地論》8還是卷10,其中有一段是講到這個,因為在無明前面有一個叫做非理作意,可是為什麼12緣起裡面沒有放非理作意?他會提出卻沒有放入是因為這非理作意本身不是汙染的,可是變成無明了以後他就是污染的才放入12緣起裡面,為什麼是汙染的?因他就屬於惑、是屬於煩惱了,就因為是這類東西最後才會造業,若不是惑這類東西他是沒有道理造業的、是由煩惱造業的。現在重點是在告訴你非理作意沒有放進12緣起,雖然無明是由非理作意來的,可是非理作意本身不是汙染的東西,所以他不會放在12緣起裡面。那這裡提到的這個非染汙性的無明,無明其實是汙染的,他為什麼前面會加一個非染汙性的?這就涉及到這個是所謂的所知障。因為,我們一開始本來好好的,你的本基、你輪回的,這裡面比較麻煩了,就講說是如來藏好了,如來藏這裡面是有很多東西、在佛學裡面是很深的東西,就說你輪回的這個本始基假如我們講這個如來藏,他本來本身是一個清淨的東西,嚴格講來他根本不是一個有為法,或者講他是屬於能量的,以前有跟各位用能量跟物質E = mc²來解釋空性,其實是蠻貼切的,因為假如你對那個有概念,你就比較能體會現在所講的這些東西。在那個完全真正開始所謂如來藏或是講白一點就說你輪回的那個本基,你千萬要了解他是空性、千萬不要認為他是實有的,因能量本身屬於空性,為什麼這點現在就不講了,太複雜了,若有空再說吧!能量本身是不能算在世間法裡面,因他是沒有時間跟空間的,你只要是世間法的東西都有時間跟空間,可是能量他不屬於這個,只是所有世間法的東西又都是由他造成的,因我們都知道現在科學非常清楚知道所東西推到最後都是能量。那你原來是醬子一個東西,結果,也可以說就是他的本性,他就產生一個非理作意,這非理作意就是開始本來沒事、他就自己就產生一個分別了,產生這個分別、一有了分別以後他開始就會有所謂的煩惱出來了,因為會執著有跟沒有這種分別的觀念出來了。醬子分別的觀念一出來以後,接下去因為你有這個執著就會連帶產生貪嗔癡,這就是進入所謂的汙染了。可是在最前面還沒有進入汙染之前,其實一個最原始的那個因是沒有汙染性的,所以他這個叫做非染汙性的無明,那時候那個東西不是煩惱。這就是剛剛為什麼跟各位提到非理作意,在《瑜伽師地論》也提到過這個說非理作意不是一種汙染的東西。我醬子講可能不是大家都能掌握,不過你就記住,現在講的跟這些都有關係,這些關係你都把它釐清了,其實是蠻重要的,醬子你就知道佛學裡面核心到底在講什麼、他到底要我們幹嘛。
俱生和遍计中的俱生无明、意性身、无漏业、不可思议的死殁等细微的缘起痛苦,
那他現在這一段要說什麼呢?就是講中士道這些行者,若用白話講,意思就是他不知道所知障這個東西,也就是他不知道法執的問題。他只知道人我執的問題、他不知道法我執的問題。所以,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他不知道法我執的問題,也就是他不知道所知障,同時,他也不知道什麼叫俱生。因為真正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這就涉及到一個遍計、一個俱生,那遍計這就是分別,我執就有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法執就有分別法執、俱生法執。一般在見道的時候,第1步他只能解決遍計,所以為什麼見道後要修道,因為見道只能解決遍計、只能解決分別念的東西,再進一步不是分別念的是俱生的那部分的東西那就是要靠修道來處理。
所以他就講這些比較不屬於高層次,第1個他們不知道所知障,第2個對俱生這些東西也不是很清楚,還有意性身,這意性身指的是什麼?因為只要是大乘的行者他……小乘要解決的叫做分段生死,分段生死以外到了大乘以後,大乘的人有辦法離開分段生死,他是進入變異生死,因為他不是用造業本身來繼續輪回的,他是用發願的方式,所以叫意性身,他已經不是分段生死了,醬大家懂這名相意思。所以他不知道意性身,假如他知道,他就知道菩薩道裡面這些道理,因此一般走大乘的人就是離開了分段生死、可他到了變異生死。意性身,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名相,後面就扯到剛剛這邊講的佛學的內容。至於無漏業,這本身就是跟無行是有關聯的,有漏、無漏就相當於有行、無行這個觀念,一個是有為法、一個不是有為法是出世間的醬一個觀念。什麼叫不可思議的死歿?以前讀過在死亡的時候會有很多中陰身的問題,比方,在《中陰度亡經》裡面提到有臨終中陰、法性中陰、受生中陰這些一堆問題,這叫做不可思議的死歿。就死這個東西裡面有很多學問,像中士道的人若不是大乘基本上對這些東西不是很懂。所以他們對輪回本身、跳出輪回本身的觀念或是在處理這些的時候,那當然就差上士道的差很多。又還有這些所謂緣起的痛苦,這些細微的緣起方面的苦諦。因為你要知道這些,你才能夠有辦法知道很多細微的緣起的苦的東西。若你雖知道輪回是苦,可是很多很細的這些東西你不知道的時候,你就不知道緣起這些輪回裡面細微的苦,所以他叫做細微的緣起的痛苦。也就說他所知道的苦諦不夠完整
因此“当知苦谛”還是屬於有行的。
意思就是還是在有為法範圍裏面,還沒有跳出世間、沒有到真相那部分。
至於,断集谛這方面,声闻缘觉位,虽然断除了业和烦恼,却没有断除所知障,在所謂小乘或中士道這個位置,雖然知道要斷除業跟煩惱,可是他不知道要斷除所知障,這當然是相關的,因為他不知道有非汙染性的無明,所以當然不知道要斷所知障,为此“当断集谛”也是有行的這就是在解釋這個,4諦有2種,小乘的4諦、大乘的4諦。那在修行道谛方面,尽管他们证悟了人无我,消除整体法我执而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以小乘來講他們只證悟了人無我,可是,人我執是包括在法我執裡面,法我執的範圍是最大的,人無我可以說是法無我的一個支分,所以他沒有消除所有的法我執,而你本應把整個法我執斷掉,那現在他只斷掉了部分的法無我,這就是說他斷掉了人我執,這個斷掉了人我執只是部分的法無我,那因為他沒有非汙染性的無明,也不知道所知障,所以他沒有斷所知障,也因此他沒有辦法把整個法我執斷掉,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這意思就說,所以儘管他證悟,但是他只是證悟了部分的法無我,他並沒有辦法證悟全體的法無我。當然醬子就是小乘。可是仍然没有了悟到三大(體相用)的见解,大乘裡面的這三大就是指體大、相大、用大,至於這3大的內容就包括很廣,今天也沒時間去細講,不過這很容易上網查到,因為他也不知道3大,他也沒有完全證悟所有的法無我、沒有斷掉所有的法我執,因而“当修道谛”也是有行的。所以,當然他所修的道諦還是有行的,意思就是還是屬於比較低一層的東西。

今天時間到了,下次繼續,會盡量想辦法給各位解釋。這次真是很奇怪,這次《備忘錄》居然把很多佛法很基本的東西都在這提出、卻又沒講清楚,那我們也可以借這機會把他至少稍微搞清楚一些,對我們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