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奢摩他複習-0170

廣論補充資料 20181127 奢摩他複習-0170.jpg

今天盡量用討論的,我是覺得奢摩他到現在為止有些地方是值得再強調一次,是說讀這個也蠻辛苦的,這東西不是我們真正的經驗,盡我最大的力想辦法不講錯,當然不敢百分之百說一定沒有錯,不過我有相當的信心我解釋出來的東西基本上應該跟他要講的東西不會說是南轅北轍,也謝謝各位同修信任我!
討論之前,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想先借用這個機會特別再把這些稍微理一理。
為什麼我會覺得重要,因為我讀了這些年的佛學,這幾個名相我一直不是抓得很穩,當然是大致知道,現在,雖沒有聽過任何人有醬的說法,但我把我的經驗跟我讀完後的感覺應該不會離譜太多,至少這東西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這個奢摩他,值得我們進一步去了解討論的。

約“所”說:三摩地可含止觀禪定可含止觀心一境性可含止觀
“能”、“所”這裡面用了很多名相,什麼名相?比方,三摩地,這個三摩地有時是這樣、有時是那樣,可以將三摩地歸在“所”,因為定是一個心法,現在是講心法但用最究竟來講是沒有能所的,不過現在不touch那部分,那個以後有機會,而以凡夫來講他是有能所的,有能緣、所緣。一般講三摩地的時候這是站在所緣的立場告訴你,再來他會講心一境性,用這個名相時也是所緣,這還蠻容易了解,其實這字本身多少有透露這消息,不過現在並不是說百分之百,可是你用這個方式理解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或者我們講禪定,大部分他是站在所的角度。

約“能”說:奢摩他(止)、毗缽舍那(觀)、作意可含止觀靜慮可含止觀般若等;
那,“能”的角度是什麼呢?就會用作意,這以前也解釋過,心法中有一個5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這用能緣的角度就說你有這個心一開始一定要有這個作意。當他講作意這個名相時,他可以是指奢摩他、也可以是指毗鉢舍那,不一定,而這些都是站在能緣的角度講。什麼是叫能緣的角度?就說我有辦法做一個什麼動作,我有辦法讓我的心安住在無分別的所緣境上而且我產生輕安,我有這個本領,所以叫奢摩他。這是用能緣的角度。
那我有了奢摩他這個本領我還可以用這個做基礎我去觀、觀到我也產生輕安就代表毗鉢舍那。這個其實都是心法裡面的東西,課本裡叫做得作意,他就說是你得到奢摩他了、你有奢摩他的本領。那這個能緣的奢摩他,他的所緣就是可以叫三摩地、可以叫心一境性、也可以叫禪定,醬子就不容易亂了!那你有毗鉢舍那,毗鉢舍那的所緣境也是三摩地、也是心一境性、也是禪定。所以,三摩地可以包括止跟觀,心一境性、禪定同理。當我的作意只有奢摩他的時候,我的三摩地就是奢摩他三摩地,並不是代表我這個三摩地將來不會變成毗鉢舍那的三摩地,不一定。是當我有奢摩他又有毗鉢舍那這2種能力時候的三摩地,這時候的三摩地才是完整的三摩地,我能止又能觀。醬大家慢慢就會清楚了,不管你今天要走三摩地、心一境性、或是禪定都是一樣的,特別是讀到《瑜伽師地論》後面也會遇到,有時候心一境性指的是毗鉢舍那。明明以前心一境性講的是止,怎現在觀也用上了?所以你現在一了解,以後就不會被他搞亂了。不管今天要走三摩地、心一境性、或是禪定,但大部分都是會用三摩地這個名相,因你有醬子一個止跟觀的能力,有這止跟觀的能力最後會讓你達到一個我們學佛學的目的,一般這時你就會有一個無間道、再一個解脫道。什麼叫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這很妙的,比方說講出世間的時候,得到無分別根本智就是叫無間道,可是這個無分別根本智一剎那轉過去時就叫後得智,他是在定裡面的後得智,不是出定的,那就叫解脫道。在無間道當中你是比較屬於止的,就好比說你了解整個世間是空性的,那你一轉眼變解脫道就說你不再執著了,你把所有的疑都斷掉了那就叫解脫道。我現在指這個目的不是說要解釋後面這2個名相,之所以要講三摩地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後你可以走到無間道、解脫道那裡。所以,三摩地的種類非常多,有時是世間清淨的三摩地、有時是出世間清淨的三摩地,甚至像前行時所念的《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就是在三摩地裡面,觀自在菩薩這時在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三摩地,就是他具有毗鉢舍那,其實,到這個地方都是止觀雙運的,就是他有最後般若的那個智慧,他在那個般若的智慧裡面這種解脫他當然早就做到了,可是他當時是在醬子一個境界裡面。
說到這裡,馬上再加一個,當我們講靜慮、講般若,也都是站在能緣的角度,我有這6波羅蜜多的意思是代表我有這個本領,我有靜慮的本領,靜慮,其實就可以代表止跟觀了,我有能夠觀出慧的這個能力。所以,同理,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4個都在這個“能”裡面。但為什麼這4個不需要標明出來呢?因為這4個不會跟三摩地連在一起,當然若你布施能夠進入很高的一個境界去布施,那……我的意思是說你布施本身不會把你帶進三摩地。你懂?前面這4個也是站在能的角度講,一般講6度都是站在能的角度,因為這是自利讓你自己有這個本領。所以,靜慮、般若,一定都是站在能的角度,因此當你有靜慮、或者有般若都是能力,剛剛講的觀世音他就是般若的三摩地,醬子懂了?!

三摩地亦可簡稱為等持(約第九住心境界)、等引(約三摩呬哆地境界)、等至(約三摩缽底境界)
還有一個9心住,你可以放在能也可以放在所,不過基本上我以為9心住放在“所”比較好。為什麼?先講9心住最後一個叫等持,其實三摩地這個名相他本身可以是等持、也可以是等引、也可以是等至,假如是用等持醬子的一個觀念的所緣來講三摩地時這就是等持三摩地。為什麼叫等引?其實當你有奢摩他能力的時候,你可以叫等持三摩地也可以叫等引三摩地,比較標準的是叫等引,因等引跟奢麼他是等號的,等引跟等持的差別就在等引一定有輕安,等持可以沒有輕安,欲界三摩地也可以叫等持,可是大部分應該都是等引。在《瑜伽師地論》這等引叫做三摩呬多地、等至叫做三摩鉢底,所謂三摩地他跟這些意思都差不多,你可以說等持是三摩地、可以說等引是三摩地、可以說等至是三摩地,為什麼會醬,等下用另外一個圖讓各位更清楚一點。

妙三摩地涵蓋(奢摩他→毗缽舍那:近分六作意+究竟果作意
假入現在用三摩地醬一個角度來說他的過程時候,他裡面一定是醬子的,不管是講等持、等引、等至,這個一進入三摩地的時候第1個一定要有一個奢麼他,如果是欲界就不要講,欲界的等持一般也可以叫他三摩地,但我覺得不標準就盡量不要用,但你只要一有等引、一有奢摩他,所以這三摩地第1個要有奢摩他,在《廣論》的課本叫做正奢摩他,這在前面已經學過了,也有一些還沒學過但是馬上下一堂課就會講到了,所以第1個你一定有這個正奢摩他,所以為什麼有時三摩地可以直接只講奢摩他,還沒有毗缽舍那也沒有關係,因為任何一個三摩地一開始一定是有奢摩他,沒有奢摩他你就不用談了,這是基本要件。為什麼要有奢摩他?這前面已經讀過了,沒有奢摩他是沒有毗缽舍那的,所以你一定先要有這個奢摩他。有了奢摩他你就開始不斷的串習訓練這個,訓練到最後進去一觀的時候把你的觀也變成有輕安這就叫毗缽舍那。這整個三摩地本身為什麼說包括止觀意思就就看你現在境界在哪裡、你的本領在哪裡。奢摩他、毗缽舍那這是講能,三摩地是講所,當你這2個能都有時,一般三摩地會叫做妙三摩地,當然妙三摩地不一定代表他有毗缽舍那,我覺得妙三摩地就是為跟欲界區分,是代表你已經不是欲界了。
接下來的我們是馬上會讀到了,那時你就會豁然開朗,當我們在講7作意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的時候,7作意是毗缽舍那,在前面有將7作意配合止那一部分放在58斷行那張圖表裡面,其實標準講7作意是毗缽舍那,7作意後面7個加行究竟果就是無間道、解脫道,假如今天我這三摩地是初禪的話,我的無間道、解脫道就是得到初禪果位,無間道、解脫道就是這個三摩地最後的目的、是要讓你成就這個。假如今天我是出世間的三摩地的話,這個無間道、解脫道就是見道,換句話說,出世間的三摩地這個無間道、解脫道或是說見道他就是加行究竟果,這指的就是第7個作意,第7個作意其實是果,前面這6個是因,所以一般會叫這6個近分。書上看過初禪近分定這名相,為什麼會用這個字眼?醬一分析你就完全理解了。
7作意前面這6為什麼會叫近分?
我們以初禪為例,其實出世間照樣可以沿用。初禪,第1個要有奢摩他,也就是得作意、也就是要有未至定或者是一般叫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怎麼來的等下再講這就跟9心住、等持會有關係了。現在就說他第1個要有這個未到地定,假如沒有這個後面一切都不用說了,沒有奢摩他沒有毗缽舍那。因此第1個要有這個奢摩他以後才能產生後面這些毗缽舍那,後面這些毗缽舍那就叫做近分,近什麼分?現在以初禪三摩地做例子來講,接近初禪的果,醬了解?所以叫近分。近分之前一定要有一個定,所以叫近分定。因為你沒有這個定後面就沒有那些東西。醬有連起來了?你沒有這個奢摩他、你後面生不出這些毗缽舍那,所以為什麼這個奢摩他是關鍵,等等再細講這點。現在先談他所以叫近分定,就是因為你在這個三摩地你第1個要有奢摩他,沒有奢摩他後面產生不了毗缽舍那,毗缽舍那,簡單講就是他的近分,因為他是不停的觀上去的,毗缽舍那就是觀,一直觀、觀觀觀到最後就得到無間道、解脫道就是得到他的果了,就是他想要進初禪最後給他進初禪了。這就是他要進去初禪的經過,所以叫近分。那這個近分前面假如沒有定、近分是產生不出來的,所以未到地定會叫近分定就是醬子來的。
那為什麼未到地定是非常重要呢?因為所有真正標準三摩地的第1個能夠稱作正奢摩他的就是未至定。未至定以後有沒有其他三摩地的正奢摩他?當然有。可是最低的那個最基本的那個就是未至定,假如你今天沒有未至定,你根本進不了後面這個毗缽舍那。
剛剛是以初禪三摩地舉例已經講完了,那現在說我進入2禪了,我進入2禪的這個正奢摩他就是初禪的無間道、初禪的定,因為你得到初禪的果的時候你除了已經離開了欲界你已經進入初禪的那個位階了,可是你在那個中間你有一個初禪的定,那這個定已經高過於未到地定了、比未到地定高一階。所以,2禪的時候一定是用初禪的定做正奢摩他。醬了解?就是一個接一個,最低的一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未到地定。因此,一般講7作意,這前面6個是因、後面1個是果,都是醬子講的,那你現在又了解前面這6個就是毗缽舍那,醬就越來越清楚了!

再來,這個我們馬上會讀到了,這很重要,今天藉這個機會引起大家注意,在後面講的時候你更不會忘了!
1個,他沒有正奢摩他是沒有辦法了相的。以前有人講錯了誤解了這個意思,這個正奢摩他本身已經離開欲界了,所以他才有辦法進去了相,要不然他是沒辦法去了相。了相也是毗缽舍那,他是聞思間雜的,為什麼了相叫聞思間雜?因為基本上雖然他現在入定在觀了,他已經有正奢摩他,他開始能夠了相,我還是以初禪做例子,可他還不是那麼熟,有時候他可能要去想一想,這就是思!有時候他可能在中間休息的時候書要再去複習一遍,這就是聞!在了相是了什麼?課本上有講進入奢摩他以後可以分2條路:1是粗靜相,1416行相,這不知道不要急,因你一有正奢摩他你馬上有辦法發展成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可以走2條路:1是世間,1是出世間,世間這就是48定,出世間就是去見道。粗靜相,就說非常理解現在欲界很不好叫做粗相,也知道初禪是靜相非常好而嚮往他,討厭現在醬子的境界,這就是第1個要了相。就世間法說這了相的時候就是粗跟靜相,就出世間來說就是416行相的了相。在這個粗靜當中的時候,他是聞思間雜,這是第1個了相作意。可是基本上他若沒有這個正奢摩他、他沒辦法了相,簡單說,今天你連欲界是什麼回事都還不知道你要了什麼,所以這個正奢摩他一定是在色界裡面的原因就在這,只是他是最低的那個讓你至少有辦法去理解他,不然你根本沒辦法理解他。
再來就是勝解,這時你已經經完完全全知道,可是,書本馬上教到,在了相這個階段他用了一個名相叫做隨順毗缽舍那,為什麼會加上隨順2個字?因為你是聞思間雜的,所以他叫隨順,那什麼時候叫真正的毗缽舍那?勝解。到第2步勝解的時候就是毗缽舍那。所以開始進入勝解的時候,他就有辦法做止觀雙修,在奢摩他這裡是全止,在了相是有一點,你不能說他不是所以叫隨順,到勝解開始就是止觀雙修。為什麼不用雙運?基本上有的會講雙運,為什麼?先解釋一下,因為佛學到最高的境界的時候一般叫做顯空雙運,也就是我們第3轉法論他空裡面最究竟的也就是講如來藏的,最究竟的時候叫顯空雙運,這是佛的境界,一般人沒辦法到,就算那些大菩薩也只是很接近。什麼叫顯空雙運?我們現在看到的都叫顯、世俗法這是相跟用;空,就是真正的真相、也就是性,你可以大致醬子了解。顯跟空,佛學讀到最後你完全理解的時候,你會知道這2個是一件事,以前也跟各位講過E = mc²,就是想要解釋這個2個是一件事。以前人沒法理解一定是要用證悟的,現在科學越來越能證明,其實等於是證明了是醬子。那佛學講的很清楚,他說顯空雙運不是一根黑繩子跟一根白繩子絞在一起,也就是說不是裡面有一個顯有一個空然後你把這2個當作一件事,不是。顯就是空、空就是顯,不是黑繩子跟白繩子絞在一起,這2個根本就是一件事。曾經講過《心經》可以有不一樣程度的解釋,到最高的層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顯空雙運的解釋可以完全用上去,這很重要。所以,這只是我的感覺大家先保留一下,我是說這邊的止觀雙修跟顯空雙運有一點差別,止觀雙修不知道是到什麼時候才叫做止就是觀、觀就是止,可能是到最後見道的時候是醬子。可是為什麼要把他分開呢?就在近分的5個作意當中你都是止觀雙修,你一進入勝解,你已經有觀的能力、你不是隨順毗鉢舍那、你是真正的毗鉢舍那,這時候,你是止跟觀間雜,一下止、一下觀、一下止、一下觀是用這種方式,那在這個止觀間雜的當中他也能夠產生無間跟解脫,所以才會在遠離的時候就把最下層的煩惱先斷掉。一定要有止觀、止觀醬子,你就記住從勝解以上這全都是止觀雙修,有止有觀、有止有觀,跟止觀雙運或說顯空雙運還是有差別,因為這個還是黑白繩子,有時止有時觀,醬子一直交叉一直交叉,是不是到最後加行究竟果那個得到的時候是止觀一件事我不敢講,也有可能,可是我主要強調的就是在近分從勝解開始的5個作意當中是止觀間雜的,真正的毗鉢舍那是從勝解開始。這裡的東西不管怎樣一定都是要知道的,不管是用背的或是……一定要記住這個!

廣論補充資料 20181016 9心住.jpg

那現在回頭,那你怎麼進入這個正奢摩他
就是用9住心或是9心住,前面講過的。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等持,其實你理解以後就很容易背的,因為你把他名相搞清楚就不會忘了。
1內住,為什麼叫內住?一般我們都會向外攀緣,所緣境都是在外面,現在是你回來內觀你自己決定一個所緣境,你就只觀那一個所緣境,所以會叫內住,為什麼會用這名字就是醬子。第2續住,這名字也很容易懂,以前講過內住時一座中只有百分之10的時間是真正在所緣境裡面大部分都不在,因這時你是剛剛開始練習,到了你大概可以有一炷香的時間在所緣境裡面就叫做續住。接著就是安住,這時最大差別就是你對正念越來越清楚了,所以正知也產生了,正知產生就會讓你只要一離開了所緣境你馬上警覺就會回來,所以叫安住,就會回來的意思。第4近住,你已經靠的很近了,你跟正念靠的很近,所以這時候就算你分心了你也不會離開所緣境,跟安住差別就在這裡。記得曾講過,你在修當中碰到有問題的時候,你的對治有3種,1是離座、經行,2是不離座、換所緣境,3是不離座、拉回來,
粗掉舉離開座位、起來經行
  中掉舉不離開座位、丟掉原來的根本所緣,你要改去緣可厭事。
  細掉舉不離開座位、仍是原來的根本所緣,只是你要想法子拉回來專住所緣境。
這都跟這個境界有關係,你到近住的時候你不可能需要離座的,因為你知道你是分心出去了但尚未離開所緣境太遠。第5調伏或是叫調順,到了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差別要記住,正念已經沒有問題了,也就是我們真正在9心住裡面能夠碰到的2種障礙→1是前5識的障礙、如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這外境10相,2是第6意識的障礙、如8尋思、5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所以,內住就是你不會受外相影響,外面影響你的叫外境10相,這10相就跟前5識有關係,你到了調伏的時候,這部分基本上是解決了、沒有這部分的問題了,是不是說這第6意識部分都沒有解決,你不能醬講因你不可能用一刀切的,是說大部分你到了調伏的時候外境這部分沒有問題了。因此過來都是第6意識的問題了,第67個寂靜、最寂靜,到了第89專注一趣、等持,等持這個名相出來了,等持就是了相時所需要的最低正奢摩他,也就是三摩地的意思。到調伏以後一過到第6寂靜的時候,你已經有那個正知了,你正知有辦法去對付第6意識給你的障礙,到了第7最寂靜的時候基本上是已經不會犯了,雖然沒辦法全部把它斷除但基本上不會犯了。你知道他為什麼分這9住心,基本上是有醬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再一過去基本上你已經是等持了,可是你還要用功用,你要用力,就像背書一樣還要想想,這一過再來就是等持,就像背書你根本不用花心力很順溜的背出來,就是醬子。

走到等持這裡他就是正奢摩他?還沒有,要練到有輕安出來。有輕安出來是有等持以後再練出來的,先有心輕安、身輕安,輕安是善心所之1,這個輕安是你跟色界有overlap有重疊,所以你才有辦法靠這個去得到初禪,身輕安之後會產生身輕安之樂,然後再變成心輕安之樂,有醬一個過程。所以你真正要從等持變成所謂的正奢摩他是要經過這一過程,可是前面也講過一碰到這個是不是就是正奢摩他?他說不是,那時你要確認這個再回來那才是。這點很重要,尤其是自己在練的時候,這都是前面教過的。

✿✿✿現在等於是全部串起來,整個就從9心住開始,從9心住開始進到等持,從等持以後練出輕安變成真正的正奢摩他,從正奢摩他開始進入毗鉢舍那,毗鉢舍那就要經過7作意中的前6個作意,就是6個毗鉢舍那,中間就是止觀止觀夾雜,真正叫毗鉢舍那是從勝解作意開始,了相是叫隨順毗鉢舍那,到第7個作意就是得到正奢摩他的果。這是簡單的從頭到尾串起來,醬一個叫能一個叫所有沒有意義?以後碰到這些名相醬就很清楚了,到底是止還是觀,都可以。

簡師姊:師兄剛講的那個顯空雙運、止觀雙修,是菩薩的伽藍勝地嗎?菩薩的伽藍勝地不是觀跟修是差不多,因為從初地的時候得一分、一分醬嗎?是這個意思嗎?
石師兄:我剛剛比較強調顯空雙運其實是最後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在佛經論裡面講的非常清楚,不是黑繩跟白繩絞在一起,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只有佛才知道是什麼境界。到了止觀雙運的時候,我覺得不一定是他講的那種雙運,因為至少前面這個是止觀止觀夾雜,在前面這地方這個我有把握,因為你不可能在前面這地方止就是觀、觀就是止。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做到止就是觀、觀就是止,因為老實講今天我若修行已經成功了我就敢跟你們講,現下我只是揣摩他的意思。
簡師姊:我們世間道那個粗靜相,我們在修毗鉢舍那的時候,然後就是每一個都經過這7個作意。都是經過這7個作意,可是,如果是出世間的時候就只限定在4禪,對不對?
石師兄:所以我告訴你,真正世間法也可以按照7作意講的,可以。你現在提醒我了,再加一個。所以要問,一問有什麼漏了就會想起來。
我們現在是用7作意的角度在講這個毗鉢舍那,說用7作意然後前面6作意,最後第7這個是果。可是,在佛學用出世間的話有另外一個很標準的說法,這一段就叫4加行。4加行然後才見道。你醬一問我就想到一個很重要的。書本上有講,他問正奢摩他算在哪一地?佛學5道,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無學或究竟,不管你是講阿羅漢或是講佛學都一樣都可以用這5道來區分,《廣論》課本上非常清楚的告訴你正奢摩在5道裡面是算在資糧道。一般在資糧道裡面還會給他一個名相叫做順解脫分,為什麼叫順解脫分?他就說你今天有這個資糧你最後會解脫。加行道他另一個名相叫做順決擇分,為什麼叫順決擇分?一般你會進去修加行,就是你已經要見道了、這個就是解脫,只不過……因為佛學一般講解脫很重要一個觀念,有人是只講到見道,很多經論只講到見道,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關卡,所以這裡叫解脫也可以,雖然他不叫究竟解脫。你真正要解脫你一定是有了決擇,是說你完全對空性沒有疑問了,你才會去做嘛,不然你怎麼做?就是決擇了。所以他會叫順決擇分,就是已經聞思過了。修道就是不停的串習見道,因為見道是把所有迷理的部分全部解決,理的問題解決掉了叫見道,修道是把迷事的部分全部解決掉,理在前面解決了,可是事還有很多,所以事比較難解決,所以修道是處理迷事的部分,因此這2個都是關鍵。
你可以看這個正奢摩他就是順解脫分,就是資糧道,然後你有了這個資糧,你有辦法有毗鉢舍那你才有辦法解脫,所以了相開始這個地方就是加行道,到加行究竟果這裡解脫最低的層次就是見道。當然若換過來用世間法來講也一樣,這也可以叫加行,只是後面那裏的解脫是解脫欲界不是解脫三界而已,一般這裡是用了相作意來解釋,可是在出世間的時候加行一般叫做煖、頂、忍、世第一法,4加行,這是2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說其實意思都一樣。4加行跟7作意本身假如你用出世間的角度來講,他是一件事,但是7作意一般是用在世間法的解釋,世間法比較沒有人用4加行來講,其實,也不是不能引用只是看你怎麼用而已。
一般我們叫4加行的時候,在唯識裡面會告訴你1個是明得定,依序下來就是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印順導師就是用這個,無間定一過去就解決掉了、馬上是進入見道了,為什麼他都會用一個定在那裏?這個7作意在加行時都是止觀止觀間雜的,都是有止觀配合,所以我現在用止的角度來講,他那個時候的那個止給他一個名稱叫明得定,也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正奢摩他是未到地定,可你一進去的時候他還是未到地定嗎?絕對不能是。那天在講這個時含師姐不是問一個問題,其實那天就是要強調這個點,後來回去再仔細看過,這個點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呢?現由另外一個角度,以前《廣論》就教過我們一個事情,他講的非常清楚,最近又講到了,他說你修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你就按照醬子修嗎?為什麼?因為未到地定這個東西跟所謂的空性的定完全不一樣,差別就在你的見地、你有沒有那個見解。現先講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他本身在這個9心住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想過一次空性的問題,他的無分別只是用第6意識禪定的那個心所,他想辦法在那裏安住自心。所以他向來沒有想過空性的事情,等他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他也是一種無分別,一般你也可以叫他無分別,那時候也有那種寂靜的感覺,因此宗大師在書上講說很多人有增上慢,以為得到這個就是見道,甚至認為是密宗的圓滿次第,那這根本是差108千里。那什麼時候叫做有空性的定?就是你一定有空性的見地進去了。有空性的見地進去了,也就是你已經有奢摩他了,因假如你現在觀空性,假設今天是出世間的不是初禪,所以你在奢摩他當中是不是在觀空性?!無我,小乘是無我,大乘是空。當你在有這種空性的觀念的時候,你這時候的定你在觀的時候是空性,那你從觀switch回來到止,拉回來到止的時候,你這個止就是空的止。醬了解?在你沒有觀之前,你到未到地定這整個中間跟空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假如有關係的話,外道全部都證空性了!醬理解這意思?外道根本沒有這東西,內道一開始也沒有這個,可是他從得到奢摩他這裡開始就轉成毗鉢舍那,可是他轉成的毗鉢舍那是佛學的毗鉢舍那、出世間的毗鉢舍那,當他轉成出世間的毗鉢舍那的時候,連帶他那個定就變成是空的定了,這時就不是未到地定了。《廣論》書本上講的清清楚楚,未到地定不是空性的定,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那天為什麼會特別強調他說有利根的修行人可以依未到地定證阿羅漢,意思不是從頭到尾都是未到地定喔!假如醬子大錯特錯,是根本沒了解他的意思,未到地定代表你有能力,你假如沒有未到地定你根本沒有資格,你談都不要談。有了未到地定你就有資格,你要修阿羅漢你有資格。可是他用了未到地定在修阿羅漢的這個當中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這過程他很多地方都是要有毗鉢舍那的,他止觀止觀醬配的時候,這時候的止早已經不是未到地定了。醬了解我的意思?慢慢那個止都是屬於跟修阿羅漢有關的止,已經不是未到地定了。所以這有一個差別。所以2個話都沒有錯,我依未到地定,就是我有了這個我才有資格。可是千萬不要誤解你只靠未到地定你就能證到阿羅漢,不可能的!比方,單單是4加行裡面就已經出了4個定的名稱,這4個定都跟未到地定無關的,這4個定擺明是跟空性有關的定。謝謝你的問,又把這引出加進來了,這很重要的!
一邊用7作意講、一邊用4加行講,2邊其實是一樣的意思,有時是不一樣的角度。7作意大部分是用在世間法,可是一樣可以用在出世間,照樣可以用。在《瑜伽師地論》也看到用7作意在解釋出世間。
所以剛剛加了一個,對於未到地定這個名相要有很正確的認識,還有要知道說依未到地定,白話講你才有資格,所以他是能。你連這個能力都沒有你不用去談你要修阿羅漢、或是你要修初禪,你連談都不要談。你要先有這個能力,有了這個能力是不是代表你在用這個做正奢摩他進去毗鉢舍那以後這當中一直是這個未到地定?從頭至尾都是未到地定?沒有這回事。未到地定不是空性的定,也不是初禪的定,他是初禪前面一定要先有、然後進去開始就止觀止觀,這時候這個止已經不是未到地定的止了,已經在慢慢……我只能醬形容,所以到最後他到初禪的時候他那個定就跟未到地定不一樣了。所以第22禪的時候他一定是用初禪那個定做他的正奢摩他。
佛有講過,用正奢摩他去修阿羅漢,他們有叫做苦遲、樂速,苦就是用未到地定修,樂是用根本定修,所以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叫用根本定修?你看這在三摩地的正奢摩他不是用未到地定,是用根本定,這有什麼差別?這會讓後面的毗鉢舍那比較容易做。遲是代表鈍根,速是利根。所以這裡面,佛就一直強調要有根本定就是這個原因,用未到地定力道比較弱修起來比較辛苦,用根本定比較順一點。醬有回答你的問題?
四正行是依根差別道:1苦遲通行,2苦速通行,3樂遲通行,4樂速通行。遲速是約能修道人的鈍利根以辨差別。通是修行義,行即智、見,為盡諸漏所修智見,故名正行。《俱舍論》二十五卷說:「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能趣涅槃故。」《集論》說:「初謂鈍根(遲)未得根本靜慮(苦)。第二謂利根(速)未得根本靜慮(苦)。第三謂鈍根(遲)已得根本靜慮(樂)。第四謂利根(速)已得根本靜慮(樂)。」這就是說,苦正行者,依於未至定、中間定,或無色地三定修無漏道名苦通行,以所依的定無喜樂等支作功德,未至定奢摩他微劣,無色地毗鉢舍那微劣,止觀不等,轉進艱辛,故名苦通行,但有利鈍二根差別,鈍根者名苦遲通行,利根者名苦速通行。樂正行者,即已得根本靜慮的行者,依於四根本定起無漏道,以所依定是止觀平等的雙運轉道,具現法樂住,故名樂通行者,由於利鈍二根差別,鈍根的人,名樂遲通行,利根的人,名樂速通行。如《顯揚聖教論》卷二說:「一苦遲謂鈍根者已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苦見苦行。四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http://book853.com/wap.aspx?nid=92&p=4&cp=23&cid=8 

簡師姊:有。另外還有小乘的觀法、大乘的觀法?
石師兄:這不一樣。詳細沒辦法講,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有很清楚的論述,因為《瑜伽師地論》注重的就是修行,修行人一定要讀《瑜伽師地論》。一般以小乘來講,他們叫觀416行相,就是觀苦、集、滅、道,每一個均有4行相,無常、苦、空、無我,集因、集、緣、生,滅滅、靜、妙、離,道道、如、行、出,他是用醬子一個方式最後讓他觀到就是所謂的見道。小乘的見道只是針對無我,他的空性不完整,他只強調人無我,可是大乘是法空。那大乘是用4尋思跟4如實智,這最標準的一個說法。還有用唯識,這也是很標準的,唯識無境,照樣在煖頂忍配合的,以前有跟各位講過,到最後就境識雙泯,就一層一層的用唯識在說明這4加行是怎麼做的。所以大乗,你就用唯識的4加行、或是用4尋思跟4如實智,這就是一般大乘的觀法。
廣論補充資料 20181127 4尋思4如實智.jpg
一、名尋思,即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 二、事尋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係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 三、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 四、差別假立尋思,即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

在大乘三賢和十聖的中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謂四加行者,即修四尋思觀,修之能得四如實智。見四尋思條。

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思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皆係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以上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修此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
http://www.dharmaschool.com.tw/sharing229.html

簡師姊:今天醬子的講解,奢摩他跟毗鉢舍那就很清楚!
石師兄:醬下節課印象更深,至少一個輪廓很清楚,就沒有白讀了。
下節課會給大家一個取自《四家合注》的補充資料,他把7作意講的非常清楚。也就是剛剛講的,了相作意叫隨順毗鉢舍那,真正你具有止觀雙修的能力是從勝解作意這裡開始,勝解就是代表你已經有能力止跟觀了,接下來就是止觀止觀間雜,止觀對治你的上品煩惱是在遠離作意解決掉,止觀對治你的中品煩惱是在攝樂作意時解決掉,觀察作意就是你回頭來測試自己是不是所有的煩惱都解決掉了,一發覺下品的還在,這時再想辦法去解決下品煩惱就是在加行究竟作意時解決。等到下品一解決掉時就是無間道,接著立即解脫道,這是整個過程
還有上次《俱舍論》的偈頌有聽懂嗎?因要把整個《俱舍論》的偈頌都拿出來就很清楚了。
簡師姊:師兄你上次說講完這個奢摩他是要講別的,還是要講……
石師兄:今天這個沒有辦法做結論,我把我的想法講一下,還需要所有人的看法,當然還有謝師兄、華師兄的意見。
這個課讀完以後假如還要讀的話有3條路:1、紅教、寧瑪的《普賢上師的教言》,他們也叫這加行,也等於是《廣論》到奢摩他之前的內容,不談毗鉢舍那、或者是少一點點而已,但是是寧瑪的教法。所有寧瑪人一定一開始就是讀這個,讀這個等於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再把《廣論》讀一遍。就是打基礎,就無常、厭離,下士道、中士道厭離世間,就這些觀念。這可以考慮,再去讀一遍《廣論》沒有太大意義。2、我比較強調的先讀《普賢上師的教言》,然後再轉靜命上師的《中觀莊嚴論》,這一輩子我認為最不能不讀的就是這一本書,《中觀莊嚴論》裡面真是太棒了,靜命上師,一般叫做瑜伽行中觀的祖師爺。
中觀,一般分作格魯的應成的、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中觀。瑜伽行中觀,其實銜接密宗很標準的是瑜伽行中觀,靜命上師,就是當時跟蓮花生大士一起進西藏幫藏王把西藏整個佛教建立起來,那你也知道蓮花生大士是何等人物,而他跟蓮花生大士是同時間同等級的當然絕對是高手!最厲害的是我讀完了以後,才發覺整隻大象我全都出來了,中觀到底包括了有哪些範圍,中觀包括自空、他空,名相超多的,你搞清楚以後,你一聽人家講中觀你就知道他在講哪一個中觀。我們讀這本《廣論》,你是進去到自空裡面的應成派中觀,而且不是百分之百應成。醬了解?並不是說宗大師不好,他很好,只是你若沒有《中觀莊嚴論》的這個基礎,你讀完以後你可能會以為全部的中觀就是這個應成。其實由《中觀莊嚴論》你才能知道中觀是什麼,知道了以後,你再回頭來讀《廣論》,你就知道你現在是在讀哪一個位置的中觀,因為在《廣論》沒有談到他空中觀。這些都有原因的現在就不細講了。除此之外,唯識,你也搞清楚唯識有的範圍,唯識包括隨理唯識、隨教唯識,今天的《瑜伽師地論》就是隨教唯識,隨教唯識跟隨理唯識不一樣,隨理唯識,比方你用《成唯識論》,玄奘是屬於隨理的,你看他的教法屬於隨理的。所以,有時你要拿《成唯識論》去解釋《瑜伽師地論》的時候,大部分沒問題、小部分會出問題。我現講他的差別,隨理唯識,他認為最後的實相,事是實相,比方說3自性的最後圓成實性,那個圓成實是實相,可是你在隨教的時候關於這一部份見地上面他跟中觀是一致的,他不會承認圓成實是實相、還是空相,所以就是用3無性。我們不用去評判他們的高低,就說你可以知道隨理唯識、隨教唯識,然後隨理唯識以後你又知道隨理裡面還要細分3種,這就是整個系統。這個以外,你對於因明有初步的認識,你知道因明是宗、因、喻怎麼樣的,你有基礎的因明,讀不懂那沒辦法只好就算了,你讀懂你就會知道了。所以這裡,是不是中觀、唯識、因明3個都進去了!也就是世間、出世間的基礎這裡面都有了。所以我真的很讚嘆這本書!但這本書不容易讀,至少我會再讀第2次!讀第2次對我來講很重要。不是百分之百,可我還有相當的把握來解釋《中觀莊嚴論》。可以等我現在美國這班差不多再一年就會讀完了,我們可以2班加在一起讀,等到《中觀莊嚴論》讀完了以後再說,所以我會想先去讀《普賢上師的教言》。其實也不要好高騖遠,有時候把基礎打好了,像他們以前讀《廣論》的那些人,他們都沒讀到後面的奢摩他,但是他們前面讀的滾瓜爛熟也照做,我也很隨喜!至少保證他們不會去地獄。所以我們回頭去讀《普賢上師的教言》,就是我們再讀另外一種《廣論》的意思,等這讀完以後正好銜接《中觀莊嚴論》,《中觀莊嚴論》沒有那麼快讀完,我想至少我也可以給各位一個基礎。等這些都完了,我們有興趣再回來這個毗鉢舍那,那時候讀一方面你比較容易懂,二方面你不會被岔掉。不會被岔掉,我覺得很重要,就說,你先讀完《中觀莊嚴論》再回來,我們是可以講得很清楚,你知道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很多,不會以為這個是最……大家想一想!或者是就結束了也可以,看大家!
接下就是討論後續上課內容、方式的想法,不再記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奢摩他 三摩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