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42-論釋-022-第二十二课-20231003
道智11-9 10-隨喜修道 修行修道-《慧光集51-p204

思考题

1.在福德资粮修行的前中后诸阶段,为了令善根稳固、圆满,需要把握哪些要点?
2.要生起入定位两种修道(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的境界,需要具足哪三种顺缘?
3.要生起入定位两种修道的境界,需要遣除哪四种违缘?

先很快的復習一下,就說,目前是在講道智,前面已經講過道智支分、聲聞道智、獨覺道智、大乘見道、大乘修道功用這幾義,接著主要就是討論修道裡面在出定的部分,一般這就是有用分別念的,出定部分重要的修行一共就是3~~勝解、迴向、隨喜上一節課勝解、回向已經講過了,所以今天一開始就會講隨喜,等隨喜講完就等於出定部分的主要修行內容跟他有什麼功德都講過了。其實共修《現觀莊嚴論》的過程中,我常覺得不似以往的共修能完全掌握住把意思都說出來,這也沒辦法,因本來《現觀莊嚴論》就很難讀的。等到這隨喜講完就進入入定部分的修行~~修行修道、清淨修道,美國班上在這裡有一段很特殊有趣的討論,等講到時我再說。那當天他們有問我的看法,可因我對《現觀莊嚴論》並不是很有把握而且事先並未準備,所以我只有認同提意見的、我也有他那個感覺,我只是覺得理論上至少有些大德都按照醬子在講,所以他不應該有問題,或者是定義上、或者是在解釋上面沒有處理好把大家誤導了;這一部分等等會給各位報告一下,因為是覺得那個也值得討論一下。
等入定修行這邊講完,下一節課就會進入基智。現就進入今天22課內容……

在听受《现观庄严论》的过程中,以前学过中观、因明以及般若法门的人比较容易懂得其中的内容,也会有新的感触;而从来没有学过相关经论的道友,会觉得比较难懂。最近,我一个礼拜只讲一堂显宗的课,也是想大家能有一种难得的心。虽然难懂,但其中确实有许多调伏烦恼、增上智慧的珍贵教言。佛陀的教诲如同甘露般,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因缘享用,就必定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烦恼。因此大家对于学习本论,应有一种难得之心,这很重要。
堪布提到如若你沒讀過中觀或是般若其實主要是《中觀》、或者是佛學一些基礎的東西,那你讀《現觀》一定是很難懂。我覺得不只是這樣就算你……讀到現在為止,因明在《現觀》裡面扮演的角色還沒那麼大,當然有的小地方會有但不像《中觀莊嚴論》裡面因明就蠻重要的。他意思是雖然難懂,但能讀到卻是非常難得、我們要珍惜。

如果把学习佛法当作世间一般的培训或学习,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定位。我们应该想,这一堂课是百千万劫中都难以值遇的。有种说法叫做“百日有一食”,即如果一百天里只有一顿饭,我们必定会非常珍惜、向往,会专心致志地去接受;同样地,哪怕我们每个礼拜或每天能够听一堂课,大家也应发起恭敬、希求的清净意乐,以欢喜心、恒常心来接受。
這裡還是在鼓勵大家,總之,莫將容易得而等閒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佛教的堪布、堪姆、格西、法师都可以说是佛学的指导者,也可以算是老师吧。今天刚好是教师节,我从早上开始就接了很多电话,后来我想起来,其实我也是个老师,从1985年到现在,已经做了28年的佛教老师。无论是学院还是其他地方的道友,大家不要把佛教的闻思当作平常的学习,因为在普通的教育系统内,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待十几、二十几年的现象是很少的,比如说大学,学生毕业以后便都自己去找工作,永远待在里面、一直学不完的大学,现在国内外可能都是没有的——但佛教确实与此不同,一个真正的佛教善知识有着取之不尽的智慧和慈悲的宝藏,我们作为求学者,可以在他离世之前一直依止,从他接受佛法。所以,我认为佛教还是有很多的不共之处。
一般在外面的老師教你,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小學時間比較長,特別是到大學師生相處時間很少,一年過了就不再見面,這情況很多。但在佛學就不一樣了,就會經常跟著一個老師跟了一輩子。私下認為最大的差別是~~現代教育學完了以後你不見得就是做那一行,當然你就會離開老師,而且老師教你的也不是全面;那佛學不是,佛學範圍很廣,尤其是出家人把他的生命都投放在佛學上面、再加上修行,當然就可以長久的跟著老師;但最重要一個不共的地方,我個人覺得不是你跟哪一個老師在一起有多好,就說你能夠進入那個主流裡面,所謂的主流就是他們所討論的~~傳承,在這個傳承裡面,若你有幸接受這個傳承的大德教你,在藏傳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講起來有一個根本上師,可你讀過《西藏生死書》你就知道索甲仁波切跟過很多上師,蔣揚欽哲、頂果仁波切、敦珠法王等等都教過他,這些都是傳承中真正核心人物,這就很厲害了;漢傳的記得也有醬子的做法。以後我們若有幸也被傳承中的大德教,還不只一位,那就真是燒到好香可幸運了!

当然,世间的教育也很重要,如果不去接受,人类就成了野蛮的动物;同样,佛教徒也需要长期的学习,任何一个寺院中如果没有闻思修行,那就徒具形象了。我们学院的藏族男女众这几天一直在开教学大会,今天大概是第三天了,到明天闭幕。大多数堪布和堪姆的演讲我都听了,刚才就有些女众法师说,今年她们往藏地各个地方的女众寺院派了二十多位法师,有长期讲经说法的,也有短期的。我想,我们汉僧教务科这边,也应该从今年开始陆续派一些人出去讲法(不过汉地有一个毛病,好像一直没有请法师的意乐和传统,尤其是现在,很多寺院都变成了旅游场所,其他一些群体就更不用说。藏地还是不太一样的,本来和男众比较起来,女众在地位、学术交流等方面都要稍微差一点,但现在确实大为改观了)。如果外面有人请,我们可以先安排一些短期的,但先要通过各班法师、教务科以及我的筛选和过滤,因为这是以佛学院的名义去,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要考虑到他在学院呆了多长时间、平时行为如何……前两天,有些国外道场也跟我要求过。
世間的教育也很重要,其實在5明你就已經看出來了,佛學是內明,5明就有點像你接受了數學等各式各樣的教育,佛法你把他當哲學也行、當宗教也好,並不代表其他的學問不重要、不能醬子。像我們讀因明,因明也只不過是在理哲上面的一支而已,西方除了最早的邏輯推理以後,後來在演繹方面……因為,因明是演繹跟歸納都放在一起,單純的邏輯只有演繹,慢慢的也產生了統計學,這就像演繹一類的,而統計可以單獨成立是很有學問的東西,統計再發展下去都是非常深的一門學問,甚至現在的大數據,科學上是離不開這些東西的。那並不是說因明不行,因明他有他的作用,特別是學佛的人他們有的地方是用因明在解釋佛學的東西,比方,以內明的部分就真正實相是什麼?可也不是像有些人覺得因明就勝過世間的邏輯學;若是真醬子,大乘也不會強調要5明。所以,對我們來說世間教育不可廢,可佛學也要學,佛學過於浩瀚,不是你讀完一本書就夠了,先不說一轉法輪,光是2轉到3轉特別是進入3轉的時候,那裡面就是如來藏等等……

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一定要把弘扬佛法作为自己的目标,不管是国外也好,国内也好,只要对法有希求,我们都要尽量满足。尤其是冬天放假的两个月期间,可以有一些安排,比如说给这个学校讲两个礼拜,这个企业讲一个礼拜,这个寺院讲一个月,有些地方给他们讲《弟子规》,有些给他们讲《入行论》……作为求法一方,也不能太简略,起码要把听课人数等情况报给我们,其他的我们什么也不需要,甚至路费都可以自理。如果法师自身没有钱,可以接受信众供养,现在也不是五十年代,人们在这方面问题不是很大。有些法师也过分谨慎了,给一百块钱就害怕得不得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佛子,看这些也是如梦如幻,对施主来讲,为了听法付出一点也没有什么……这些我觉得都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佛法方面要有安排,时间上要有安排。如果长期地一直呆在外边,到底合理还是不合理也不知道,就像以前有些法师,一出去就再也见不到了,好像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一样。
現在一般外面在講《弟子規》、《入行論》,其實也蠻好的,讓大家可以接觸佛學。

下面讲出定位三种修道中的第三个——随喜修道。

癸三、11-9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p204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
    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随喜修道是令善根不退转而不断增长的因。
今天第一個就是隨喜修道,這叫未退令增長。
其實讀《現觀莊嚴論》感覺自己不太懂的地方還不少,他什麼要特別強調在後面也有講~~勝解、回向、隨喜,當然也不是完全不了解他為什麼要講這個,可是為什麼這3個可以代表在修道中出定以後最重要的修行?勝解是可以理解,你不要小看他講一個勝解,記得前面講勝解有分做自利、以及自利他利平等的俱利、他利這3種,就1地至7地屬於修自利、是法身之因,然後89地是修自他平等、是修自性身(輪迴之根本),最後10地完全修利他、是色身之因,其實勝解修道已經包括佛學全部的東西,那為什麼後面還要討論回向、又特別提到隨喜?那以前有讀過就說~~隨喜是最簡單能夠增加你修行資糧的一個修行方法,就說只要人家做的好你不要產生妒忌心,你用讚嘆欣賞且認同的角度你就得到他的功德;那這真的是白吃的午餐,實在是太好了!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要討論隨喜?!
那比方他討論勝解,就講到1地至7地是修法身之因,你就理解修法身的重要性,講白了最後你證悟如來藏也就是法身成就,所以,聽起來1地至7地的勝解修道那是修自利、到最後就是法身,單這一點就不得了~~你要想他是修法身的原因。中間的89地是修自他平等、是修自性身,自性身也曾特別解釋過,白話講,就是輪迴的原因、那個根本,但你千萬不要把他當作是有,當作有就大錯特錯了,他是輪迴基、基礎的基,但是輪迴基跟自性身之間的差別是~~你沒有證悟的時候他叫做輪迴基、你證悟了以後他就叫自性身。所以他這個自性身跟法身之間的關係,是說你要到有一天完全要用理論來討論的話,這需要長時間讀完分析以後產生的一個勝解,可是單單在證悟上為啥有一個法身證悟、還有一個自性身證悟?這學問就大了,若是沒辦法很清楚的了解你就知道他是很難的,可最有趣的是到了10地的時候他反而是證色身,這時是完全修利他、是色身之因。色身就是講化身跟報身,一般我們會想法身是最高層級,其實不是,這個地方我可以體會,因為到最後強調的是現空雙運,就色身跟法身其實是一件事。所以有時你感覺化身、報身、法身,可他在講勝解修道時反而是倒過來最後到10地才是修色身,這還有辦法懂,但中間為什麼要有一個修自性身?!我是沒有好好去想過這問題,但這些都是重要的。我認為《現觀莊嚴論》你讀到最後如果這些你都能搞得清楚那才是真正懂了。那我們現在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假如你修行功力還沒到那裡那有時真是很難懂,因有的地方應該不是靠分別念,如果是靠分別念基本上《現觀》就不會那麼難懂了。
隨喜~~最簡單能夠增加你修行資糧的一個修行方法,就說只要人家做的好你不要產生妒忌心,你用讚嘆欣賞且認同的角度你就得到他的功德
勝解修道~~1地至7地修自利、法身之因,89地修自他平等、修自性身(輪迴之根本)10地利他、色身之因。

什么是随喜呢?对于自他包括圣者在内所做的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根,自己由衷地生起欢喜心,这种心态就叫随喜。以此随喜可令善根不断增长。随喜所缘的善根主要由世俗和胜义所摄:世俗即此处的“方便”——自他所作的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善根,哪怕是念一句观音心咒、转一次转经轮、放一条众生生命等等所有善根我们都要随喜;胜义方面,即此处的“无得”——圣者所证悟的、甚至凡夫人相似安住空性的一切善根。因此,胜义谛所摄的以三轮体空智慧含纳的一切善根,世俗谛所摄的则是具三轮执著的有相善根,对这些都欣然随喜,就是《般若经》和本论所讲的修随喜作意之修道。
現就回頭來看他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隨喜?剛剛有講到隨喜的2個用意,那很重要,所以我們懂了這個道理後就要拼命的隨喜,這真的是白吃的午餐。你要知道人家修一個東西要花多少時間心力,就算他讀一個東要讀到通的話他要花多少精力,他通了你聽完以後你隨喜,不說全部你得到他的少分功德你也要阿彌陀佛、要偷笑了!因有可能他花了10年的時間得到的東西、你一下子得到少分你等於賺到幾年的時間。
這邊強調的就是~~方便、無得,就是指你隨喜的時候,假如隨喜的是世俗這一部分那都是屬於一種方便;假如隨喜的是勝義這一部分那就是無得。就說,對方無得了、或者對方因為有修行所以得到了很多方便、很多世俗上面的這些功德,那你去隨喜,或者你知道他在勝義上面他有醬一個領悟,這個我認為有2種,1種是你隨喜他的無得~是他分別念上面的無得、這一部分就等於他有決擇,這個不容易這要隨喜;還有一部分他不是分別念的決擇~他是現量瑜伽現量的決擇、無得,這你更要隨喜了因為這就是見道。所以就記得隨喜就一個方便、一個無得,你要隨喜任何人得到的方便、以及任何人得到的無得

一般来讲,菩萨后得位积累福德资粮的方式无量无边,但其中功德最大的就是胜解信、回向、随喜三者。即便没有得到真正的修道境界,作为凡夫修行人,也应该往这方面努力。上师如意宝说过:喇荣佛学院的传承主要是修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和利己二者中,以利他为主,因为利他更有价值;今生和来世二者中,以来世为主,因为来世是非常漫长的
這裡堪布想把勝解、回向、隨喜跟3殊勝合在一起,還記得3殊勝~~發菩提心、空正見(專心)、回向,這在寧瑪是很重要的,一開始一定要發心、要有菩提心,然後你中間一定要有空性的智慧,有時就用專心來代替,因你不見得有空性的智慧但你做任何事一定要很專心,可是他真正的意思是空性,中間要有空性、最後一定要回向,這叫3殊勝。那這邊,若我們反過來,他的回向就相當3殊勝的回向這沒問題,那他的勝解應該就有一點是在中間的空性智慧,一開始發心這一部分就不知道跟誰配?那隨喜又要跟誰配?隨喜不可能配發菩提心、隨喜還蠻特別的,若要跟3殊勝配不是不行,可感覺這是2件事,在我們寧瑪不管你做什麼都要求你一定要按照3殊勝的作法,就前面發心、中間你要有空性的智慧、最後你要回向;那這邊是另外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告訴你修道的時候、在道智裡面出定這部分的修道有3件事情非常重要~~勝解修行、回向修行、隨喜修行。
這裡強調利他是比自利更有價值,今生跟來生當然是來生更有價值,因為,今生很短、來生是很漫長的時間。

修行大乘佛法需要一些方便方法,三种修道就是这种方便方法。首先,没有得到的善根想要得到,这就需要胜解信。如《入行论》所说:“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亦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意乐是一切的根本,如果对善法没有意乐,就根本不会愿意趣入。中间,要保证善根不被违缘所毁,就需要回向。否则一旦产生嗔心、邪见,或者在别人面前宣扬功德,善根就会被毁坏。最后,需要生随喜心,因为只有不断地对所得的善根进行随喜,才会令其越来越增长。

狮子贤论师讲过一个比喻:信解是一切善根的来源,如同金子是金条的来源一样;由金子变成金条,须金匠以各种技术锻造。同样,信解所得的善根依靠回向和随喜才得以增长。确实如此,善根首先需要一个来源,这就是胜解信,没有胜解信,就没办法进入修行。
現在這邊還沒跟3殊勝連上,應該是在後面會講。但是這邊,獅子賢做過一個比喻~~信解是一切善根的來源,信解是所得的善根依靠回向和隨喜才得以增長,那這個角度就make sense,像這種大德講的~~你所有的東西都是要用信解來的,這個信解可以醬子講,他這邊強調的是信解有2~~一個是信、一個是勝解,勝解用唯識別境心所的角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若你在佛學這部分東西你是有別境,那再加一個信,信是11善心所的第一個,若沒有信帶不出後面所有的善法,信解是這2個加起來就代表你在佛學上的一個基、一個根本,所以說信解是一切善根的來源。現在就告訴你說你因信解得到的善根你一定要回向,不然你就是得到世間報那滑不來,你的信解最後是要成佛所以你一定要回向。再來,信解你也可以靠隨喜讓他增長,你自己花時間去信解、然後你又靠隨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信解,這樣就很make sense,這3個是在醬一個角度裡面。
信解~信、勝解(別境,不是人人都有)

在座的人有没有胜解信?相似的胜解信应该是有的,否则不会来学习《现观庄严论》(在这里当特务的除外。也有一些穿出家衣服的特务,我以前遇到过很多,他们经常爱打瞌睡,因为像现观、因明这样的专业性论典他们听不懂。原来我讲《量理宝藏论》的时候,听说某人是特务,我刚开始没有相信,后来确实也有点怀疑,我就特意每天观察他,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他跟踪我,我也派人跟踪他,最后还是得到很多的证据……这也很好,我很生欢喜心,因为他们即使没有胜解信,也经常念《普贤行愿品》来回向,从表情上看还是随喜功德的)。这三种修行,只有修道位才真正具足,而在资粮道也会相似具有。
內地對於宗教還是比較封閉,特務應該是有,目前黃教是佛教主流,但在內地黃教是被打壓的,所以紅教這邊才會有五明佛學院。

我们平时常讲,做任何善事都应具备“三殊胜”。早上起来时,一定要先做忏悔,然后念皈依发心;白天时,行持善法都以空性慧或菩提心摄持;晚上时,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无垢光尊者的回向文等来回向。如果每天的善根能以三殊胜摄持,那就相似地具足了胜解、回向、随喜这三种修道功德了。
這裡堪布就帶出了3殊勝,不是完全沒有關聯,但我感覺這2個要講的東西其實不太一樣,因為3殊勝不只是出定、你要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3殊勝,這是紅教很重要的原則。至於勝解、回向、隨喜這3個是在討論修道,而且是在出定的時候特別強調這3個的重要性。那我覺得剛剛獅子賢這個比喻非常好,他說:信解是一切善根的來源,為什麼是這也很容易懂,因為回向、隨喜能夠保持你這個勝解會增上不會減少

这是因地的修行人要学的。因为,所谓修行成就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平时不修,某一天遇到一个很好的上师用棒子敲一下,自己就突然开悟了。从很多显宗、密宗的经论来看,虽然有个别的极其利根者是这样,但自己是不是这种利根者呢?扪心自问就知道,可能连中根者都不是——有时候听课时也打瞌睡,懒惰、懈怠,具足种种障碍。

以上讲的是出定位的修道,下面讲入定位。
醬子講完勝解、回向、隨喜這3個就把出定這部分結束了,現轉至入定這部分。

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分二: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11-10修行修道;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11-11清净修道p205
入定裡面涉及到2個東西~~1、修行修道,2、清淨修道。
那先講一下前面提到的也就是美國上課楊師兄提到一問題、這等等會跟各位報告,重點是在~~
哦巴活佛的科判他直接就把修行修道當作是無間道、清淨修道就當作是解脫道,這個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可是……這等等會解釋,像我們最早《略義》中按照道智11義華智仁波切也提到修行修道、清淨修道,但他就沒有強調無間道、解脫道,所以雖然沒有錯,但我感覺重點不是在無間道、解脫道,他不是要討論這個。他是要要討論對我來講就像~~前面他告訴你在出定的時候最重要就是勝解、回向、隨喜這3個,在入定裡面最重要就是修行修道、清淨修道這2個。為什麼這個最重要呢?因就會帶出~~比方,像前面告訴你勝解修行有什麼功德,講完了你一看這可不得了,包括法身、自性身、色身都是從勝解修行慢慢衍生出來的,當然這就是他的功德、最後他成就的果。那這邊也一樣,最後他一定會強調的就是修行修道、清淨修道他最後的功德。所以,在《略義》中很清楚就討論到這個,華智仁波切就說~~修行修道就是究竟證悟,他能夠帶你到究竟證悟,這就非常重要了,像成佛最後都有一個究竟、那是個究竟的證悟;清淨修道則強調是究竟所斷,記得以前講過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要先得到無垢清淨,你得到無垢清淨你就得到2清淨,除了無垢以外你馬上會得到本來清淨。那這邊這個清淨的意思,你要了解有時佛學講清淨是指沒有煩惱,若強調沒有煩惱那應該是在無間道這邊,因無間道這邊是斷煩惱,一般無間道斷煩惱、解脫道生智慧,那這邊怎麼會把清淨修道沒放在無間道而放在解脫道?這概念就變成是~~當你能夠在無間道的時候把所有的煩惱斷掉,就等於是像剛講的你得到無垢清淨,你得到無垢清淨你馬上會得到本來清淨,雖說這裡不是得到本來清淨,但那個邏輯、那個概念是一樣的。講到這裡順便再提一個,密宗非常強調一個概念叫做淨觀淨觀就是本來清淨的觀,淨觀的意思是~~你看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一般你看到不好的東西你就會想這是不好的,淨觀就是所有東西都不會用負面的角度去看,為什麼?因為真正是本來清淨。就有醬一個概念在裡面。
所以,這邊強調修行修道、跟清淨修道就說你知道一個是無間道、一個是解脫道這沒有問題,但我感覺這就不是他的重點。先講華智仁波切的看法~~《略義》中他並沒有跟你說修行修道是無間道、清淨修道是解脫道,他根本沒有提。因此我就覺得如果這2個在了解什麼叫修行修道、什麼叫清淨修道是很重要的點他一定提,既然沒有提不是說他不是、而是這就不是他的重點。那你也看到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中他只有間接講了一下這個清淨修道是解脫道,很間接並不是特別要講的。所以這邊無間道、解脫道你就知道這點、但這並不是他特別要說這些修道真正的原因,真正的重點不是在說無間道、解脫道。
《略義》中未提修行修道是無間道、清淨修道解脫道,因那不是重點,主要在無漏修道功德~~修行修道的究竟證悟、清淨修道的究竟所斷
先得到無垢清淨,得到無垢清淨就得到2清淨~~無垢清淨、本來清淨
淨觀~本來清淨的觀,所有東西都不會用負面的角度去看,為什麼?因實相是本來清淨
癸一(11-10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现观庄严论》如果能多听几次,就会对里面的名词、科判和很多关系有所了解,否则,仅仅是从颂词和科判上粗略看下去,还是很难分析清楚的。有个别班把科判理成了一个表,前后可以对照,这样一来,八事七十义间的关系、七十义的每个法相等也就一目了然。真正要学《现观庄严论》,首先颂词一定要背诵,八事七十义的法相一定要背诵,各自的界限、分类也要明白;在这个基础上,再将狮子贤、解脱部以及印藏其他高僧大德们的讲义进行对照。当然,刚开始对照各种资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先要把字面意思搞明白,结合注解和科判分析其中的要义。

丑一、本体:
022-道智 略義-修行清淨-2023-10-03 .jpg
修行修道的本体,就是大乘修道无间道的殊胜智慧。清净修道则是解脱道的殊胜智慧。
剛剛為什麼要講那些,是要告訴大家他真正的重點不是在講一個是無間道一個是解脫道,他真正的重點是要告訴你入定裡面最重要是~~修行修道、清淨修道這2個,這2個最後又是帶出什麼功德。
先看一下華智仁波切在《略義》中怎麼說的。
現觀-042-論釋-022-20231003 華智仁波切在《略義》中談及~~修行修道是成為究竟證悟的無漏修道,重點是講究竟證悟是要討論他的功德又再告訴你分做5項,假如他是無間道的話,那怎麼能分做5種呢?你懂我意思?因為無間道是在入定中的一種無分別根本智,假如你強調的是那個境界的時候他怎麼可能可以分做5種?你絕對沒有辦法可以將無間道分做5種。那他重點是談這個東西的法相,這個法相又不是因明裡面的那個法相的意思,就說他是怎麼顯出來的有這種修行修道,這等下會讀到~就是自性、就是空性,自性指的就是空性,無自性指的就是空性,有沒有有自性?沒有,天下沒有那個有自性的東西,真正實相是無自性,就是空性。第2個討論殊勝,講修行的法相為什麼討論殊勝?因為這等於是談般若、6個波羅蜜裡面最後的一個智慧,所有5度假如沒有他就沒辦法發揮,以前讀過般若是眼睛、是最殊勝最重要的。接著,一切法無作行,這也是空性的另外一種描述,就說他真正的法相是不會有行相;然後,法不可得,也就說沒有法是存在的,其實講來講去就是~~空性的概念用不一樣的角度就講他的法相、他有醬子一個相貌;最後一個,究竟大義利,為什麼?這就涉及到他是究竟證悟,他是證悟最後那個如來藏,比方說證果、或者說證般若。這裡強調的重點是在於~~他是究竟證悟。所以,講的是入定裡面2個東西~~1是他是究竟證悟的因,現在先講等下課文也會看到有這5個法相,因為是修道的部分所以從2地一直到10地。
至於清淨修道他是究竟所斷,講的就是除垢,那為什麼叫清淨?因為究竟所斷用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無垢,無垢就可以顯出本來清淨。所以他強調是究竟所斷,就是除垢這部分的因。那9種修斷後面會講到。
法尊法師這邊也沒特別去強調他上是無間道、下是解脫道,主要還是在講上約究竟證果、下約究竟無垢,重點是在宣示修道入定的功德。

丑二、分类p205
    
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
    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
現回來看課文……
本體之後馬上就分類,假如修行修道是無間道的話怎麼分類?所以強調他是無間道、接著又是分類,這會造成誤解,
無間道怎麼可以分類?就像以前在講他絕對不會說這是一地的入定、2地的入定、3地的入定……每一個入定不一樣,向來不會醬子講,因為這是無分別根本智,假如能夠分別他就不會是無分別根本智。所以你記得他前面有強調一個難以通達之理~~這是你很難懂的部分,這部分叫做資糧修行,有地資糧、對治資糧,雖然在資糧修行~~對治資糧沒辦法講他有什麼不一樣,可是當他出定轉到地資糧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有很明顯的不一樣,你也看到每一地都有做不一樣的修治,最後的結果就是一些汙染的行為都不見了。
這個分類,你要看大德他們的寫法~~他告訴你這叫法相,並不是說無間道有5種法相、並不是說修行修道有5種法相,是在於你怎麼去了解用相的角度來解釋性,用相的角度~~本來是沒有的東西、那要用有角度來講他,那就是用法相來講他;如果要講法性我是沒辦法講,修行修道的法性我是沒辦法講,但是修行修道的法相我就有辦法講,醬懂我意思?有時是不得已用相來解釋性,這邊就是這意思。所以,這個分類重點應該是5種法相,你看華智仁波切在《略義》中就告訴你這是5種法相、就沒跟你說5種分類,當然你一定要理解這個法相代表的意思是什麼,所以剛剛已經講了就~~1自性,2、殊勝,3、一切無作行,4、法不可得,5、大義利性,一共5個。所以華智仁波切才會說有5種,他這5種的意思~~用相的角度來了解什麼叫修行修道,我可以用他的5個呈現出來的相來解釋修行修道,就是用法相的角度來解釋,所以會說他自性、就是空性,殊勝代表他是6度之首等等。
法相~用相的角度來了解什麼叫修行修道,我可以用他的
5~~1自性,2、殊勝,3、一切無作行,4、法不可得,5、大義利性~~呈現出來的相來解釋修行修道

修行修道总共有五方面的相。
接下來就解釋修行修道一共有五個方面的相,這句話就就很標準,可以講他是法相,其實真正的本性是法性、那現在是用相來說明法性,法性我沒辦法講,但我可以告訴你他是自性、他是殊勝也就沒有他其他的5度就沒辦法導至解脫、他是一切無作行、法不可得也就說本來就不可得,最後他的大義利性就是最後他能證果,這些等等,這就是用法相的角度來描述他到底是什麼、現在他的目的是什麼,意就在告訴你什麼叫修行修道。當我沒辦法就只能免強用語言來解釋時就只有用法相的角度解釋,因為,法相代表的就是有的意思,至少在世間有並不是代表勝義有。最重要是最後那個大義利性是究竟證果的無漏修道。
真正的本性是法性、那現在是用相來說明法性

1“此自性”,指的是大乘修道的本体——无有任何戏论的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究竟意义上的修行,就是要达到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的最高境界,这才算是修道的本体。

2“殊胜”是讲法相上的差别,六波罗蜜多、三十七道品等全部以大乘修道的无分别智慧摄持,此即是其殊胜之处。《般若摄颂》中云:“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就像没有向导的盲人不可能上路一样,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其他五度就无法成为真正的解脱之因,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最殊胜的。

现在很多修行人对福报增长、长寿健康、长相庄严等比较重视,但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而真正的功德就是禅宗或中观所讲的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的境界。以上是修行修道法相上的差别。

3“一切无作行”,指的是智慧行相的差别,也就是说修道位的菩萨对有为无为、人我法我、境有境以及来去、常断等一切相状无有执著。

真正的大德其智慧前是没有什么相的。贝若扎纳到甲摩擦瓦绒时,国王要给他一个如意宝,贝若扎纳说:“我的境界就是如意宝,国王的如意宝有何用?”而没有证悟、缺乏修行境界的人,却特别看重名声、财物、感情等世间法,这都是著相。在真正拥有证悟、修行境界高的人看来,世间的名利如同彩虹般,没有丝毫可执著的,拼命地去执著、追逐是非常愚笨的做法。我们有些道友虽然显现上还是安住在娑婆世界中,照样吃饭、走路、说话、睡觉,但实际上他们完全明白这些法的本质,这也并不是口头上的“看破放下”,而是很自然的。能得到些许“一切无作行”的境界,对修行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4“立法不可得”,这是从所缘方面讲的。为什么我们要放下呢?因为一切法——不要说世间八法等恶法,即便佛法方面的布施、持戒等在最究竟的境界中也了不可得。以真正的智慧波罗蜜多观照时,任何一法都如虚空般远离一切戏论,确实是“立法不可得”。这也不是说万法本来存在,而我们没有找到,而是它本来就不可得。《显句论》中有比喻说:有些人本来有东西但不给你,和他本来没有东西不给你,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5“是大义利性”,是说最后能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一切获得中最有价值的获得。这是果位方面的差别。
這是究竟證果的無漏修道。

修行修道共有以上五种特点。当然,这样的功德只有二地到十地的菩萨才真正具备,但相似的智慧波罗蜜多、殊胜方便摄持、行相对境不可得、佛果大义利性,在我们现在的道位也是可以有的。

子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分二:一、宣说二道之顺缘;二、宣说二道之违缘。
二道,這指的是無間道跟解脫道,其實這應該強調的是入定,因為不管是無間道跟解脫道都是屬於入定的修行狀態,所以這邊強調的是入定。
丑一(宣说二道之顺缘)分二:一、外缘;二、内因。
第一個就強調什麼是能造成他入定的順緣、原因。
其實重點就是你要了解為什麼有辦法入定,這個入定的因是什麼,要靠什麼能做這個入定的修行,這裡又分內因、外緣。
寅一、外缘:p206
    
依佛
第一個依佛、就是有佛的加持。

相续中想要获得前述具五种特点的修道境界,需要怎样的顺缘呢?首先外缘方面,是于多生累劫中依止十方诸佛菩萨,在他们面前获得甚深佛法,以承事等令其欢喜。

获得修道菩萨的境界需要依止佛陀,而凡夫修行人想要获得一些修行境界,也需要依止佛。如果佛陀已经圆寂,那就要依止佛的代表——僧众善知识和佛所宣说的法宝(法宝与佛无有差别,我们为什么恭敬佛呢?就是因为佛陀留下了教导善恶取舍的法宝)。因此,依止善知识是获得解脱的重要外缘。

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如果能利用好,芸芸众生都可以依靠佛法而解脱。我经常想,如果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六祖大师等大德活在当代,他们肯定会通过网络来利益众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还远不发达,但法王如意宝每次发现新事物、新手段,都会要求我们学习和利用。19999月份,我去了泰国和新加坡。回来后,我对法王说他们那边有同步翻译,法王马上说也要做。于是在接下来的极乐法会法王灌顶时,我们就开始同步翻译,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法王圆寂。由此可见,前辈大德是会利用各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的。

即使我们不能幻变无数身相,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是完全可以的。作为佛教徒,不要把弘法利生当成是个别大德的专利,尤其是在座的法师们,只要你没有求名闻利养的心,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利益很多人,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机缘。如果我们没有抓住它,以后也不一定再有,因为众生的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一旦得到弘扬佛法的机缘,就要马上抓住,因为很多众生可以因此而找到解脱之路,这也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加持。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学会,可能也就没有很多人的今天,比如我们讲考班的很多优秀法师,也是先在学会里学《入菩萨行论》,学着学着就跑到这儿来了。因此,我们要接受佛法,往往要先依靠一种善巧方便。如果你能亲自依止一个上师,那当然很好,但现在的情况是,学佛的人多,而上师比较少,如果一个人跟着一个上师,可能不一定分得够(原来上海有一些居士,在飞机场为了一个上师拉来扯去,结果有一部分弟子拉到上师,有一部分拉到上师的衣服……)。所以,关键是自他要得到佛法,依佛、依师或者依上师的法本,这些外缘都是为了让我们得到佛法。

寅二、内因:
    …及施等,善巧诸方便
    此是胜解因
他把佛當作外緣,第2個就是內因就變成是施等,這施等就是6度,再來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在這指的應該是修持寂淨的勝觀,就是他怎麼去入定,他到最後要能在修道中入定、對入定這部分的善巧他都知道,所以代表他已經具有根本定有奢摩他的本領了。如果沒有,他絕對不可能在修道中入定,更不用講他經過了加行道等等,因為加行道最重要就是寂止、暖頂忍世第一法講的是止。所以你看到這裡強調勝解因,其實這些東西講的都是勝解的因。勝解什麼?勝解入般若定。什麼叫入般若定?入定就入定,加了般若就是出世間定的意思。入般若定,他非常了解,他有別境,這別境裡就包括了他也得到佛的加持、還有6度等等他已有非常實在的修行,再加上他對止觀也非常清楚,所他具有入定的勝解因。

世俗方面行持布施、持戒、精进等波罗蜜多,胜义方面修持寂止的善巧诸方便,二者结合,就是通过胜解在相续中真正生起修行修道的因缘。

这里直接宣说了修行修道的因,间接也可以成立是下面即将阐述的清净修道的因,这是解脱部的观点。狮子贤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这里所讲的外缘和内因都是清净修道的因。但实际上两者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修行修道是无间道,清净修道是解脱道,无间道必定成为解脱道的直接因。很多大德也认为狮子贤和解脱部的观点并不矛盾,只是有直接间接之别。任何一个时代中,大德们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印度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堪布這裡講這些修行修道的因,間接也可以成立也就是下面要講的清淨修道的因,意思是說~~我講的這些因直接來講是修行修道的因、或者講是無間道的因,若間接來講也是解脫道的因、清淨修道的因,這是解脫部的觀點。
那現在先去看一下米滂仁波切的看法~~
現觀-042-論釋-022-20231003 022-道智 論義-修行清淨-2023-10-03 .jpg
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完全是根據獅子賢的看法~~就這些因全是清淨修道的因;究竟除垢是清淨修道的因,不過他後面有備註,他說若是根據另外一位先德瓦論師這些主要就是在講修行修道之因與非因。所以這邊我就有點不懂,堪布那邊講解脫部、那先德瓦論師屬於解脫部嗎?這就不知道了。假如是,那為什麼這邊不用解脫部而換了名字,而這名字也沒查到。那就不管了,這也不是重點,重要是在於這2個說法,我們若根據米滂仁波切的話他是直接按照獅子賢的說法。所以這裡面就告訴你說~~這裡面是蠻關鍵的,一、他是生起般若勝解之因,就是入定、入般若定的因,這有3點:1.佛喜,2.修施等6度,3.善巧諸方便,這是生起清淨修道勝解因。接著他馬上就講~~二、先講,按照課文說法時,一這點叫順緣、二這點叫違緣,就好像這2個是對等,就我先告訴你修道的人靠什麼入定,靠這個順緣;假如他有這些違緣,他就入不了定,你會用醬子的想法、其實他不是醬子,你可以看到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直接就告訴你這是旁說,那因我以前讀過《中觀莊嚴論》,所以對於米滂仁波切的旁說這2個字有一個認知,我相信不會錯雖然他沒有特別醬子講,旁說的意思是~~附註說明,就是說我跟你講這2個並不是說順緣、違緣這2個是對等,我是要告訴你造成勝解的因是什麼,然後我順便再告訴你有什麼情況會讓他入不了定,就是非因、就是會造成衰損的因是什麼把他列出來,因此前面會加一個旁說。
為什麼要做醬一個整理?讀完你就會了解為什麼要做醬一個整理。現再回去看課文……
這裡就講到獅子賢的觀點~~這裡所講的外緣和內因這3個都是清淨修道的因;也就說這幾點是他能夠入定的原因,這是指入般若定並不是一般世間定時他一定是~~得到佛加持、也修了6度、還有對止觀的技巧他都知道,這是他能夠入定的原因。那為什麼又要分是無間道的因還是解脫道的因,這我就沒辦法解釋了。為什麼獅子賢要強調這裡所講的都是清淨修道的因?這些堪布都沒有講、就沒辦法懂為什麼;當然自己也可以想出一點可那都是自己的想法沒有經過證明那就不說也罷。

旁說~~附註說明

上面讲到三个要点:一是依止善知识,二是行持布施等世俗善法,三是修持寂止胜观等胜义善法。这些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们修行的顺缘是什么?第一,一定要找一个好的上师,这很重要。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你一定要依靠前辈高僧大德的可靠法本。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说:现在的人们特别喜欢分别念,反倒践踏以往高僧大德的金刚语,不重视金刚语、重视分别念是末法时代的一个表现。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现在,用特别流行的语言写出来的书往往大受追捧,其实这些不一定有价值,真正值得学习的应该是前辈大德的金刚语,学习这些金刚语也算是依止上师、依止佛陀。然后,在内因方面,要积累世俗和胜义两种善根,这就是上面讲到的“胜解因”。第一品曾讲到外摄持和内摄持,外摄持和内摄持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就是缺乏这两种摄持。如果有了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的摄持,修行一定会圆满。因为确实就像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所说:无数众生的心都不稳定,所以祈祷三宝极其重要。有些人今天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好像会好好修行,但可能过两天心就完全变了,连人影都找不到。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赞叹谁时,我都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过个十年八年再看吧!刚刚皈依时,很多人都会比较精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甚至走路都怕浪费时间,但往往逐渐就退失了……所以要保证修行的顺利,就要多多祈祷三宝。

丑二(宣说二道之违缘)分二:一、总违缘;二、别违缘。
寅一、总违缘:p207
    
诸法衰损因,谓魔所魅著。
這邊就是所謂的違緣,違緣又有總、別之分。

修行正法造成损害的因,总的来说就是被他化自在天主魔王波旬控制相续。按照《俱舍论》的观点,魔王波旬的他化自在天居上,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居下,以此缘起,我们这个世间中魔的力量看起来也比较强盛。将来弥勒佛出世会荡尽魔众,但在此之前,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众生每天都遭受魔王波旬所射的贪嗔痴慢疑五箭(或加嫉妒为六箭)的侵害——相续中时而生嗔恨心、时而对法生懈怠心、时而对道友生嫉妒心,没有任何因由也要吵架,有时候自己心情不好、身体不好……福报浅薄的人会经常遇到魔障,今天头痛,明天牙痛(昨天我的牙也痛了,一晚上睡不好,今天早上想:不能被魔王波旬打败,一定要把它弄好,否则影响传法。结果我一精进起来,他就害羞地走掉了)。我们身上的任何一种外缘和现象实际上都跟分别念有关系,而分别念又跟所谓的魔王有关。要想战胜魔王,关键是自心要强大,不妥协于坏的分别念。
入定的總違緣第一個就講到他化自在天,這裡先把背景說明一下……
欲界最高的天叫他化自在天,波旬即是他化自在天天主,因他化自在天是以世人的欲樂爲自身的樂趣,他們為了自身有長久的快樂之源泉,故常在人間破壞佛教、佛法,阻止修行人,使人們沉溺在欲樂,起「退轉心」而不再精進。而一般修行人能得到奢摩他就代表他跳出了欲界到了上界,所謂奢摩他、根本定是上界的東西,那就是離開了他控制的範圍,所以他一定會阻擾你,因此叫他魔王。
在這有趣的是……其實米滂仁波切、哦巴活佛都沒提到這點,因為這是入般若定,入般若定已經離開了欲界出了3界跟你魔王還有什麼關係?現在不談他出了3界這個角度,因為那天美國班上課時,智悅法師特別講到卻是我未曾想過的一點值得跟大家報告~~他說,一般只要在3界裡面都可以用魔王波旬來講,為什麼?因為你就算到了色界、無色界,你還是會掉回到欲界,因為那個不是不退轉,所以終究還是會受波旬的擾亂。醬懂意思嗎?假如你出了3界那就跟他沒有關係,因為出了3界以外我們所了解這也是不退轉、不可能再回來,你入了見道的人怎麼可能還回到3界裡面,不可能。那我認為這邊會造成那天楊師兄提到的問題~~就跟他整個教法的結構有關係,因為一讀完順緣就來了總違緣提到有這個魔王,提到魔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已經是出了3界的人怎麼跟魔王有什麼關係?因為現在是在講修道就認為你已經是出了3界。

入般若定代表已出3界跟魔王有啥關係
楊師兄問題~~已經是修道怎會還有這些違緣

寅二、别违缘:
    不信解深法,执著五蕴等,
    恶友所摄持。
這個二道是修道裡面的2道、修道的入定,除此之外,再來就是別的方面的就說~~你不信解深法就不相信大乘法,再來你執著有五蘊等,再來你沒有善知識為惡友所攝持。所以聽到魔王所擾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他已經是修道了怎麼還會有這類違緣呢?他假如有這類違緣他連見道都不可能見,他怎麼會有這個問題呢?!前面一個總違緣、這邊一個別違緣,再加上堪布的解釋更容易讓人往那方面想。

分别的违缘有哪些呢?

第一,开始入道的障碍。有些根基特别下劣者对智慧波罗蜜多的甚深法义生不起定解信,刚开始就会对空性法门缺乏兴趣,觉得听中观太累,甚至对空性心生畏惧,并以一些相似的理由而不愿趣入。

第二,中间修正道的违品。因为不具人法二无我的智慧,从而对五蕴产生实执。世间凡愚对里里外外的万法都有特别强盛的执著,无论怎么给他讲空性也没办法,他还是放不下,反而越学越执著,这也是一个特别大的违缘。

第三,最后使般若波罗蜜多的闻思修行无法善始善终的唯一因,就是被恶友所摄持。比如历史上被提婆达多、善星比丘所摄持的那些人,最后修行都不成功。现在很多人刚开始修行很不错,但后来因为跟恶友交往,慢慢就“变质了。其实,恶友显现上总是特别慈悲的,刚开始很吸引人,给你提供帮助、关心、钱财,约你一起去上网,一起去什么地方……但时间一久,就把你引诱到邪见者的行列中了。包括学会里面的有些道友,刚开始修行很精进,但是后来被一些恶友、恶知识(甚至表面上是他的上师)教唆,离开了学会。结果跟他们呆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修什么出世间的法,反而把解脱慧命全部断掉了,只有沦落在轮回旷野当中,一直啼哭,谁也无法救度。所以,为恶友所摄持是十分可怕的,会导致修行的失败。
他說分別違緣有哪些?第一個是開始入道的障礙,這糟糕了,因為現在主要是在講入定,這裡只有講入定的因、以及旁說,依照米滂仁波切的解釋還有旁說就順便告訴你~沒有辦法入般若定的因是什麼,是什麼東西會造成你沒辦法入般若定。可這邊講入道的障礙,這麻煩了,這入道指的是修道,這裡講的不是很清楚,可中間又有一個修正道的違緣,那這並不是入定、他談的是入道,這裡面解釋是跟定有關可沒講得很清楚。第3個,般若波羅蜜多的聞思修行無法善始善終的唯一因就是被惡友所攝持,這更嚴重了,這包括聞思修行,就沒有善知識而被惡知識挾持,這邊也有舉例。
因此這會造成楊師兄那天的問題,就說~~我已經見道都過了、都已經修道了,我怎麼還會有這些問題?其實……我們現在再回來看米滂仁波切的解釋……
他告訴你~~一、頌詞本身就是:依佛及施等,善巧諸方便,此是勝解因。這是生起般若勝解之因,這主要是談入定,這剛解釋過了。他接著~~二、一個旁說,就是不生般若勝解是因為:諸法衰損因,這就是指般若法衰損因,也就說對大乘這般若空性你已經衰損了當然你沒辦法入定,等於說你都不相信般若你怎麼入般若定呢?然後第一個就是魔,謂魔所魅著,那這魔不是講魔王,而是指5~貪嗔癡疑慢熾盛,第2個你不信解大乘深法,第3個你執著五蘊等法還是有的,最後你沒善知識而被惡友所攝持。
所以基本上討論的是入般若定的因,絕不是涉及到能障礙前中後入修道之因,這完全是2件事,因這裡你去解釋入道的話,那令人就就會想到修道沒辦法修,修道的人還會有這些障礙。假如修道的人還會有這些障礙那他怎麼見道?他前面根本就不可能見道。所以我整理以後發現這裡並不是強調那個順緣違緣,重要是告訴你他入這個定、他本身在修道入定這部分有一個修行修道、有一個清淨修道,能造成你真正入定的話是要靠這3個勝解因。這個不要說修道要靠這3個、見道當時也是要靠這3個。所以這是附帶提出來的,並不是說修道的人還會碰到這些問題,不是,是旁說。
那以下這是我***整理過後的看法~~修道是見道境界的增上,他的所依也都是見道之身、心,所以,見修二道入定之因是沒有差別的。所以這裡並不是只談修道的入定因、見道也一樣,只不過他在這裡主要是要告訴你~~修道修行是什麼、那這個的功德是什麼?這功德就是前面華智仁波切有提到的究竟證果、跟究竟所斷,他主要就是要討論這2個。因此,在論義的偈頌所說的在理論上並沒有矛盾,也就是我們應該是自作聰明被誤導,其實他並沒有這意思。就簡單講,我現在告訴你~~修道中間入定的那一部分分成2個,這2個都很重要,一個是究竟證果、一個是究竟所斷,然後我再告訴你~~能夠入般若定是要依靠什麼?就要依靠前面讀過的那3個勝解因,接著順便會提到說~~假如你有這些問題你是沒辦法入般若定的。而並不是講修道的人還會有這些問題,不可能的,修道的人不可能還有這些問題、絕對不會有,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見道是不退轉的。那醬就解決了,當時我是認為被誤導了,其實他並沒有這意思。

不管是总违缘还是别违缘,大家在修行中都要多加警惕。我也再三跟大家讲过,末法时代,修行不出违缘是不可能的,因此很有必要祈祷莲花生大士。依靠这种祈祷,修道过程中的很多违缘会自然而然遣除。很多修行人由于对莲花生大士信心极大,其修行与事业也非常广大;有些人对莲师不但没有信心,甚至有一些排斥,这些人不但弘法利生的事业没有展开,甚至最后离开世间时情况也特别糟糕。

所以,即使你对莲花生大士等传承上师没有很大的信心,最好也不要诽谤、舍弃,因为你舍弃了他,可能你就无法超过他的境界,毕竟你的能力是没办法跟他相提并论的。藏地雪域以前是非常黑暗的世界,后来依靠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士,才得以普照佛法光芒,如今他们的教法更是广布东南西北的很多国家。我想,有智慧的人应该看看当今这个世界,在有真正系统性圆满闻思的道场,藏传佛教起到怎样的作用?再看看真实对佛法生起定解,并依之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有多少?而且那么多的年轻人、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都对于佛法乐意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今时代,莲花生大士的不共的威力和加持。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现观庄严论》时,也要掌握一些密宗方面的殊胜窍诀,这些秘诀可以说是点亮解脱道的明灯。

当我们遇到这种窍诀的时候,自己也应该有一种欢喜心。上师如意宝在一首道歌里说,他有时候坐在床上也不由唱起欢乐的歌、跳起欢乐的舞。我当时想:这大概只是一种修饰词吧。但后来在人生的路走到一半时,我的体会就不一样了。看看今天的世界、人心都变成了什么样了,此时就确实感觉到莲花生大士的教法给人们带来的无法衡量的心灵财富,这样自己自然会有无比的欢喜。希望大家能够用发自肺腑的信心和恭敬心经常祈祷莲花生大士,这对你应该有一定的利益。如果你现在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而难以体会其中的意义,那就把这个话记下来,十年后回顾一下,看我今天所说的话语是否真实。

***複習一下
道智裡面出定的部分~~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這3種,今天最重要是在講~~隨喜修道這部分,這講完後就是道智裡面入定的部分~~修行修道、清淨修道這2種,修行修道是究竟證果的無漏修道、也就相當於無間道,清淨修道是究竟所斷的無漏修道、也就相當於解脫道,這沒問題,但重點不是在講無間道跟解脫道,重點是在告訴你~~入定裡面只有這2種,最重要告訴你華智仁波切在《略義》中強調~~究竟證悟、究竟所斷,就是強調這是重點。最後,談到入定,見道、修道都要入定,只要是修道已經是見道入定過了,所以入什麼定?叫入般若定,就是入出世間的定。入般若定的因就是~勝解因,勝解,你要知道這就是講別境上的心所,你如果沒醬子的一個別境你是入不了般若定。第一個這別境一定是勝解,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今天講的是出世間法但在心所的概念上是一樣的,他一定有勝解這個心所、有定心所,這個定是已經能夠入出世間定的定心所,最後有那個慧、那個慧就是般若慧,就是般若的智慧。然後他就告訴你~~你要能夠醬子你要靠1.佛會加持你,2.對於6度你有足夠的修行,3.你對所有入定方面的善巧方便都很清楚,就最後告訴你入般若定需要這3個。他順便會講說有一些情況假如你是醬、醬、醬,你根本沒辦法入般若定。這是他大致的意思,至於美國上課時提出的問題我覺得也很好,就讓我們更清楚認識到文章裡面的重點,而不至於誤認為修道的人還會被魔王所擾亂,絕對不是這樣。
其實主要就是講究竟證悟、究竟所斷,又順便提到入般若定的因,以及某些情況讓你入不了般若定。
下星期雙十國慶,停課一天。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