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41-論釋-021-第二十一课-20230926
道智11-5 6 7 8-修道功用、勝解修道、勝解修道功德、回向修道-《慧光集51-p196

思考题

1.胜解修道总的分哪三种?请摄略介绍三者的含义与超胜功德。
2.从所回向的资粮方面来看,回向修道有哪些殊胜特点?
3.解释颂词:“下中及上品,是余三回向,生大福为性。”

见道的十六行相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修道的境界。
前面講過了道智支分、聲聞道智、緣覺道智以及大乘見道,上節課大乘見道裡面最重要就是了解到這裡面有16個忍跟智,今天就進入修道的作用,再來就會講到勝解修道,這在他們算是有漏修道,其實有漏基本上的概念是有分別的意思;再來就會講到2個就勝解功德、回向修道,這就是今天21課大概範圍。
堪布一開始就講到了見道16行相,可這416行相我比較傾向用在無常、苦、空、無我,就苦集滅道每一諦都有4個行相,為什麼要這樣分開呢?因為真正見道的16相在《現觀莊嚴論》重點還是討論他的無間道、解脫道;若以小乘《俱舍論》來講就會分做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法忍、法智指的是欲界,類忍、類智指的是上界,概念上是醬子分一共也有16個。真正大乘的分法是根據已經失傳的《大乘阿毗達磨經》,但在密宗會看到一些說法基本上都是來自於《大乘阿毗達磨經》,這裡講見道時並未分成欲界跟上界,他不醬子分的道理也很容易懂,因你知道在小乘的見道預留果基本上是還沒有離開欲界、他到一來也沒有完全斷光、直到不來不還的時候他才真正離開欲界,可是大乘不是這樣,大乘基本上不會將欲界跟上界這2個分開、基本上是連在一起,所以他叫做類證,那他的講法就是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這2個殊勝道基本上就類似上界的無間道、解脫道。這部分是上節課講的,這部分蠻重要的所以再提一下。
至於
無常、苦、空、無我這個我本來還有點懷疑,後來看到美國班上引用圓照堪布的講法,若用白話講~~真正無常、苦、空、無我的意思類似就是說~~到底你怎麼去了解苦諦這件事情,若用事相來講有苦諦醬子一個依他起、有醬一個概念,他的名字叫做苦諦,這個東西當你懂得他的時候、你了解什麼叫苦諦的時候,你腦筋會現起義共相,就說你看苦諦的時候你腦筋裡面的反應當下就會產生你對這個苦諦的解釋,一般對這苦諦的解釋有4個角度都可以~~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從哪一個角度進去都可以了解苦諦,在因明的角度基本上並不是有4個法相,就是有這不一樣的概念但他代表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無常、苦、空、無我只不過是再把義共相、就你腦筋裡面的觀念用文字表示出來而已。在唯識裡面去證這16行相的時候基本上叫做相見道,他的真見道基本上指的是無分別根本智,相見道的意思就是入定當中他對苦諦這個東西所顯現出來的無常、苦、空、無我等於是再證實一下這苦諦也是空性。那為什麼會用4諦呢?因為4諦基本上就代表一切法。所以,對於4諦你都能知道是空性的話,那就代表一切法是空性。
這裡面大家要記住的就是~~16行相、跟16相我們勉強用這樣的文字把他分開,裡面講的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即使是16相也有大乘的講法、俱舍的講法,此外,還有唯識的說法,一般以前都是用大乘唯識的角度在講真見道、相見道。那今天是用中觀的角度他沒有用這些名相,這邊教法也沒有特別提到無常、苦、空、無我這16行相,就是用一個忍一個智、或者是用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醬子來代表。這個蠻重要的,雖然上次已經講過了,但今天一開始還是再複習一遍。
16行相~~416行相~~代表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緣、生、滅、靜、妙、離、道、如、行、出等
16~~見道16~~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等等
16相《大乘阿毗達磨經》跟《俱舍論》是2種不一樣的講法《大乘阿毗達磨經》~~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俱舍論》~~欲界為苦法忍、苦法智,上界為苦類忍、苦類智
了解什麼叫苦諦~~無常苦空無我~~腦筋中的義共相用文字表示
唯識~~真見道、相見道
接下來就要講修道。

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分二:一、修道之作用p196;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p198
辛一(11-5修道之作用)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壬一、本体:

修道作用的本体是具有大乘修道的殊胜作用。

学完前两节课,大家应该对见道菩萨的功德有所认识了,那么二地到十地之间的修道菩萨相续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和智慧呢?下面会从不同反体的角度进行叙述。
當你讀《現觀莊嚴論》手上有不一樣的版本,你一定要選大德的讀因為一般基本上他不會犯錯,小德的只是幫助你去了解大德的講法。其實這蠻有趣的,下節課就會提到一個很明顯的證明我這說法是對的。像華智仁波切他也是大德,所以在《略義》跟《總義》裡面講的大概都非常正確只是講得比較簡短,那到了《論義》時,現在我們手上沒有獅子賢、解脫軍的資料,不過那應該也不容易讀,可我們手上既然有米滂仁波切的這本《慧光集51》,他跟哦巴活佛比他一定是贏過哦巴活佛,這是很客觀的講法,因米滂仁波切是寧瑪3大全知之一,真正是應該去了解米滂仁波切在講什麼,可若去解釋米滂仁波切的那又跟現在用哦巴活佛這本書就脫節了,科判也不一樣,甚至少少的地方內容也有差異;因為哦巴活佛的科判做法不一樣變得很複雜,所以你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他們的共同處,這讓我們讀的人很沒辦法,那一開始也只能按照這本去讀,但有句話是米滂仁波切在修道講的,我覺得這很重要,也許今天你還看不出他的重要性,像哦巴活佛又分做本體、分類,醬子有時反而會dilute focus,其實就是修道的作用是什麼;那以修道來講,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特別有講到所謂修道基本上是見道境界的增上,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一定是增上他的見道境界,一開始一定是見道、見道完以後變修道,所以等於是見道的延長,當然裡面因為延長他得到的功德或智慧、不管是證跟斷都會越來越進步。
米滂仁波切~~所謂修道基本上是見道境界的增上

壬二(分类)分二:一、能依修道之作用;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 一、能依修道增上見道境界作用生起(修道)之能力/功德;二、所依(所有能生見道之身)、心(所有能起修道之心):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
這邊哦巴活佛的科判分做一個能依一個所依,米滂仁波切也如此用可他並不是所有地方都用醬子,那我就特別注意他最重要能依是什麼~~就是你能夠生起修道醬子一個……在米滂仁波切講的是功用這2個字,你就是具有這個修道的功用,那修道是什麼?是見道的增上。那你有這個功用的時候代表、這邊是用作用,代表你具備、你的能依就是你能夠生起修道、能夠起修道這個作用,不管你是用能力的角度來說或是用功德的角度來說,這2個角度基本上都可以。那所依是什麼呢?其實所依簡單的講就是任何一個修行人,所以他叫補特伽羅,一個修行人本身他就是所依,他具有這個能力然後在修行人身上發揮了這個作用。
米滂仁波切將所依講得很清楚、將所依分作身、心2方面來講,身是所有能生見道的身,這意思是什麼?因為這是見道的增上,修道一定是在見道之後,這修行人不管是在哪一界必有他的身體,他用這個身體見道,也就說是他的所依將來修道還是在這個身上,所以說是能生見道的醬一個身。心則是能夠起修道的心,前面米滂仁波切也講過這心並不是只有4靜慮,為什麼他會先提這個4靜慮呢?因一般要到見道以上都要有定的基礎,就真正根本定的基礎,那以前讀過小乘認為只有人才可以見道,在
大乘的角度認為6道眾生均可見道並不只限於人,你就看到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p196~~能夠起修道的心這包括欲界心與有頂心,所以有各式各樣的心只是強調菩薩比較善巧,那其實這個心簡單的講就是曾經能夠見道的那個心,能夠見道的那個心不管他是欲界的還是上界的、甚至是有頂在無色界裡面去見道,欲界就多了有6道,也許他是龍,就是這一個基本概念。我是覺得米滂仁波切講得這些很重要,記住後對你將來了解什麼叫修道、特別是講到了後面就有一些關聯性。
見道境界之增上是為修道
大乘認為6道所有眾生均可見道
癸一(能依修道之作用生起(修道)之能力/功德)分二:一、暂时之作用;二、究竟之作用。
子一(暂时之作用)分二:一、成办顺缘之作用;二、遣除违缘之作用。
丑一、成办顺缘之作用:p196
    
遍息敬一切。
~~自相續能力/功德:1遍息2敬一切。~~
接下來的科判,若簡單講,今天修道本身到底具有什麼樣子的功用、具有什麼樣子的作用?這一共有6個,這邊哦巴活佛分成順緣、違緣、暫時、究竟,他醬子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可是若以米滂仁波切的分法他只有強調一個自相續,不管是用能力或功德的角度來講他時一共有2~~1叫遍息、1叫敬一切,就分成這2個。

1、内在的因——心拥有自在而普遍息灭分别妄念。
遍息即是他因擁有自在而能夠普遍的息滅分別念,這就是他能夠起修道的作用他本身一定要有這個本領,當然他前面已經見道過這部分當然是。
我们现在只能够稍微安住一会儿,比如念上师瑜伽的时候,最后观想上师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心,二者成为无二无别,这个状态大概能维持一分钟或几秒钟,然后又开始起心动念了;而菩萨由于见道时已断了见惑,在修道位心特别堪能,很容易息灭分别念。
菩薩於見道時已斷了見惑這是小乘的說法,大乘的角度是說在見道的時候斷掉了所有遍計方面的煩惱障、或所知障,那現在又去談斷了見惑,那你可能就忘了真正見道時是遍計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斷掉,這在學大乘的人的角度是很重要;其實他並不是只有斷見惑,他的思惑也有斷、在小乘見道時有一些比較分別性的那些思惑他也有斷;而這邊只用見惑有點把事情複雜化。

2、敬礼外缘——宣说取舍的善知识等一切大德。
這代表能夠修道的時候,他基本上無有我慢,故而能恭敬一切善知識以及其他士夫,其實就是自相續裡面他有醬子一個因,也因為醬子造成他能夠修道、能夠起修道的作用。
就是相续当中没有傲慢心,对所有宣讲取舍的善知识非常恭敬。

一个人相续中有没有傲慢心,从他的眼神、身态、语言中也能看得出来。前一段时间,我跟智悲学校的老师们说:“现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不对头。”他们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很多人说话、走路的神态都显得目中无人、傲气十足。不仅小学生如此,某些修行人也有这种毛病,自己稍微有了一点点能力,就不把有恩的善知识放在眼里。修道菩萨不会这样,他对任何一个传授真理的人都非常恭敬,因为他知道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源泉。

丑二、遣除违缘之作用:
    能胜诸烦恼,祸患不能害。
~~自相續能力/功德:3能胜诸烦恼,4祸患不能害。~~
米滂仁波切在自相續部分他用能力或功德講還有34,哦巴活佛則把這2個拆出來叫作違緣,也就說在要引起修道作用時基本上他一定要有這個能力,最後讓他產生修道時他一定能夠戰勝諸煩惱、還有禍患不能害到他。其實你不用去細讀裡面的文字你也能理解~~能夠引起修道基本上一定經過見道,當然就有很多煩惱他已經斷掉了,因為至少遍計的部分他都斷掉了、包括所知障都斷了。

3、能战胜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
我们现在是经常在烦恼面前吃败仗——本来想好好修行,结果遇到一个特殊的对境就产生嗔恨心,开始发脾气,之后自己也很后悔,但是没办法,当时已经被烦恼控制了;本来想受持清净戒律、好好行持善法,但心里却偏偏生起贪欲,怎么都无法扭转……而作为修道的菩萨,很容易就可以胜伏这一切烦恼。

4、果痛苦之祸患不能侵害。
我们修行好一点的时候,地水火风、人非人等里里外外各种违缘、痛苦都不能造成危害;修行不好的时候,就会经常显现魔障。比如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里面讲过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補充資科,《前行引导文》中对此也有叙述,修道菩萨也不会受到这些祸患的危害。
所謂禍患不能害這是由他功德本身的角度來說,因為我說他已經具有醬一個作用、或說具有醬一個能力、或說具有醬一個功德,就看你用什麼角度,那這個點代表是功德,因他已經到了這個程度不是一般的禍患能傷害他,而這也是他能夠見道的基礎。
這裡堪布提到了暫生緣八無暇和斷緣心八無暇這在讀《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時讀過,即修行中的16種違緣,這裡順便再複習一下,補充資科如下~~
八有暇之人身,不會進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長壽天四種非人類之無暇地,雖然是人,能夠遠離邊地、邪見、佛未出世、瘖啞四類無暇,具備了八有暇的人身。五自圓滿分別是:「所依圓滿、環境圓滿、根德圓滿、意樂圓滿、正信圓滿」。五他圓滿分別是:「如來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自入聖教、師已攝受。」
三十四暇滿:上說十八個,再加上龍欽巴大士講的十六個(暫生緣之八無暇:五毒粗重、愚昧無知、被魔所持、懈怠懶惰、惡業湧現、為他所轉、求樂救怖、偽裝修法;斷緣心八無暇:為今束縛、人格惡劣、無出離心、無有正信、喜愛惡行、心離正法、毀壞律儀、失毀誓言),一共是三十四個。)
我們知道8無暇,也就說有暇時就代表你不會去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長壽天這些地方,還有你會遠離邊地、邪見、佛未出世、瘖啞類的5根不全,這些你都不會有,你一定是不具有這個一般所讀到的8無暇,8種無能聽受修持殊勝正法的情況稱之為8無暇,反之則謂有暇。
另外10圓滿,就說你不但要沒有這8無暇,你還要有10個圓滿10圓滿,是自圓滿跟他圓滿,5自圓滿分別是:所依圓滿、環境圓滿、根德圓滿、意樂圓滿、正信圓滿。這些看了大概都能知道意思。5他圓滿分別是:如來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自入聖教、師已攝受。這就是一般講的8無暇跟10圓滿。
除了這18個以外,無垢光尊者龍欽巴在《如意寶藏論》中提到了暫生緣8無暇和斷緣心8無暇,《如意寶藏論》中偈頌︰“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惡業如海涌,隨他、救怖、偽法相,暫生緣之八無暇。”6、隨他,也就是你沒有自在的意思;7、救怖,就是你學習任何東西做任何善事的時候你一定要有菩提心的發心,而不是一種救怖的心理,怕自己到惡趣這一類的救怖心;8、偽法相,就不是一個真心的修行。緊縛、現行極下劣,不厭輪回、無少信,不善惡行、心離法,失壞律儀、三昧耶,斷緣心之八無暇一共16個違緣;18再加16一共34個,就是要談暇滿的時候要注意這34。可能你背不了但你需要時你要知道去哪裡查這些資料。
延伸閱讀:
普賢上師言教-013-20190416-暫生緣、斷緣心16無暇-p49

这些差别在我们的道友身上也有体现:有的人修行比较差,经常被各种烦恼胜伏,最后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离开了;有的人虽然没有离开,但是每天都身心不适,动不动就缺课,上着课都会抹眼泪;有的人心态始终如一,十几年从来没有断过课,在行持善法方面很顺利,似乎没有什么能干扰他。

无论作为讲法者还是听法者,精进都是很重要的,要能够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这样就不会为身心的诸般违缘所转,像法王如意宝,在十年文革的狂风暴雨中都没有停止过讲课。
堪布說~~法王如意寶,在十年文革的狂風暴雨中都沒有停止過講課,這真非常難能可貴,文革時講佛法若被人密告,抓到是要關黑牢的。

子二:究竟之作用:
    菩提
~~自相續能力/功德:5菩提供养依~~
這裡暫時的作用講完又分究竟,那米滂仁波切仍是以自相續的能力或功德的角度講最後第5~就他有辦法成就菩提。

5、能成就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般若经》当中讲,菩萨如果愿意,可在七天之内成就佛果,此教证《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也引用过。
修道到最後他一定是得到佛果、證到無上正等菩提。這裡這句話~菩薩如果願意,可在七天之內成就佛果~標出來,我們知道一般都要3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果,這裡堪布提到《般若經》中如此講,那就一定有、只是為什麼7天可以成就就不知道了,若有人知道這段請分享出來。

癸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供养依。
~~菩提他相續能力/功德:1供养依。~~
6個,哦巴活佛用另外一個科判~~所依補特伽羅之超勝作用,若用白話講,米滂仁波切這是屬於他相續,前面5個叫自相續、到這叫他相續,這什麼意思?前面是依靠你自己本身的本領跟功德,這裡講白了就是說~~你今天修道,你能夠找到以前大德們修道的地方,你在他那個山洞裏面修其實你可以得到莫大的助力。那這邊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假如是一個具有修道本領的人,那最後他修道的那個地方也會被人天供養,就像我們知道蓮花生大士他曾經修行過的那些山洞都很著名。我現在意思是你用另外一個角度~他為什麼會去提到這點呢,簡單講,米滂仁波切的說法是你靠自己的是這樣、若你靠別人那就是別人有修行過的那些地方也具有讓你能夠引起你修道的作用。

6、不但安住于修道境界的补特伽罗本人值得供养,连他所住的地方也成为一切人天的供养之依处。按照世间共称的说法,从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成道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而按照萨迦派和普巴空性智慧結合、金剛薩埵自性的历算,这个时间是三千多年,为什么在经历这样漫长的历史之后,依然有无数人前往菩提伽耶、鹿野苑等地朝拜?就是因为那是佛陀曾经住过的地方。桑耶青浦、刚日托噶、曹溪这些地方之所以出名,也是由于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六祖大师等圣者分别曾经住过的缘故。凡是成就者呆过的地方,千百年后都会成为人们争相朝礼的圣地。
普巴派,上網查了一下,他是一個空性智慧結合、是金剛薩埵的自性,主要強調是金剛薩埵,大家知道金剛薩埵是法身佛普賢王如來的報身、是報身佛。這裡主要就強調一些大德修行住過的地方都是聖地,若有一天我們可以在這種地方修行對我們會很有幫助的。

明天我要去一个山洞,伏藏大师大乐洲(德钦朗巴)補充資科曾在那里取出过一函大鹏修法的伏藏,依于种种因缘,我必须要去一趟。这几天我心里一直在想:虽然城市里的一些高楼大厦也住过成就者,但这些建筑最多只能保持几十年,比如法王如意宝原来住过的那些宾馆,现在几乎都重修过了,已经分不清法王住的是哪一层;而天然的山洞不是这样,几百年前某一位大德修行、成就、转法轮时它是这个样子,现在也还是这个样子。我们前年去过法王如意宝传《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山洞,它现在还是保存得非常好。
一般堪布提到的人是我不知道的基本上我都會上網去查,這位大德的生平堪布都有翻譯出來,這是一位伏藏大師叫大樂洲,真正名字叫德欽朗巴,堪布要去一個山洞因為這個人曾從這裡取出一個大鵬修法的伏藏,一函,藏人的經論都是一頁一頁的紙裝在一個盒子中,一函的數量還蠻多的,依於種種因緣~~等下會解釋,所以他必須要去一趟。那這邊簡單講他要講的就還是一句老話,就是~~他相續這部分能引起你的修道的作用就是曾經這邊有人修過而且也成就了,越是大德越好。現補充資料如下……
多芒寺的密室中供有伏藏大师多杰德钦朗巴及其后世阳塘活佛和格琼活佛的圣像。伏藏师德钦朗巴是索達吉堪布前世的前世。
德钦朗巴尊者是《莲师刹土云游记》的作者。在其传记中说: 大师生于一八六四年……出生在属于甘孜炉霍境内的一处圣地,蒋阳钦哲旺波仁波切亲自认定其为藏密大成就者转世再来。据德钦朗巴本人之自传介绍,从第一世开始算起,到他已转历两世。其第一世乃比丘云巴江措,大成就者菩提金刚认定其为乔美仁波切之转世。《莲师刹土游记译序》中又说:尊者即定居在锡金,并于那里示现圆寂……在其圆寂之后,人们公认他有两个化身继续存世:其中之一就是阳塘活佛,如今仍呆在锡金,实为现今炉霍多芒寺的住持;另一个则是格琼活佛,六十年代时已圆寂。据说,上师仁波切去印度时,多芒寺委托上师仁波切请观音上师认证格琼活佛的转世。观音上师对上师仁波切说:就是你呀。 有一种说法:格琼活佛不是圆寂的,而是消失,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山洞中坐禅。有一天,法王如意宝出现在格琼活佛的光明境界中,对格琼活佛说:您难道忘记了我们两人的誓言?格琼活佛就此圆寂,转生为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乔美仁波切就是西藏家喻户晓的《极乐愿文》的作者,出生在公元第十七世纪,是携带母亲、仆人、牦牛和家犬不舍肉身飞往极乐世界的藏地大成就者。
用名字找到這篇文章,應該是堪布弟子寫的,他們認為這位德欽郎巴是索達吉堪布前世的前世,這裡的上師仁波切就是指索達吉堪布,這裡提到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而索達吉堪布確實是跟著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學佛的。堪布這段經歷我是真不知道,而他本人也很低調,平常他的弟子也沒人提起,這次是因讀這個才了解他為什麼會特別去翻譯這幾個人的自傳。
一般大德在過世的時候,因他會希望他再來時仍能受到這個傳承的照顧,所以在臨終時會囑託他的弟子一些訊息,比方,投生至哪裡,以後他們就會根據這些去找,基本上很多都會找到,像這種可信度就很高,像頂果仁波切就聽說找到了他的再來人,可是敦珠法王就沒聽到有再來人,我們知道敦珠法王是示現虹光身走的,所以這裡面想來也是很複雜的。

前辈大德的法座、住所如果能保留下来,那么就一定与其他地方不同。《般若经》中讲到:成就者居住过的地方,邪魔外道是不能摧毁、不敢接近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证悟般若空性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香港有一条星光大道,好多演员的手印都印在上面,一些追星族到了那里,也把自己的手比一比,就非常开心;但我想,这些明星显现上也没有证悟般若空性,他们“加持”的地方不一定有什么功德,相比之下,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住过的山洞更有价值——山洞本身是很平常的,但成就者使它具有了加持。这并不是无稽的传说,而是事实,尤其是在这些地方闭关修行,更容易感受到其不凡的力量。

对于加持品,好像成就者都比较注重,比如阿秋喇嘛補充資科就有好多装满加持品的大嘎乌盒,而很多烦恼深重的凡夫人则什么都不执著,可能这些凡夫的境界更高吧。
這裡為什麼會提到阿秋喇嘛,這裡強調的就是嘎烏盒,嘎烏盒是一個裝了很多加持品的盒子,一般你會想一切都是空性、可又帶這嘎烏盒在身上,阿秋喇嘛是藏地很出名的大德,他還是會配戴這嘎烏盒;其實讀了佛法後你也知道現空其實是雙運的。簡單的一個補充資科如下……
阿秋法王(蔣陽龍朵加參尊者)1927年—2011年。蔣陽龍朵加參尊者為藏密寧瑪巴的大怙主。1985年,阿秋法王創建第二德山亞青鄔金禪林(亞青寺),為藏漢各省信眾傳授大圓滿法殊勝引導。四川省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院長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炯列,將之大密心髓教法付囑,阿秋法王此成為寧瑪教法大怙主。 2011723(藏曆523)淩晨示現圓寂,圓寂後尊者法體縮小至60公分左右。

另外,虽然所有的成就者和上师们都是有慈悲心、有智慧的,但有些上师的发愿力确实与众不同,比如莲花生大士就授记说:列绕朗巴1856——1926《莲花遗教》等诸多密续中授记的掘藏大师、法王如意宝是末法时代非常有威力的伏藏大师。我为什么要求大家常念《大自在祈祷文》補充資科呢?因为这是列绕朗巴、法王如意宝的密意,再加上是麦彭仁波切所造,所以对五浊恶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不是自夸自赞,而是客观事实(我最近翻译一部伏藏大师邬金希绕的格萨尔王传记,里面阿达拉姆经常唱歌叙述格萨尔王或自己的功德,唱完一首歌就说:这不是自夸,而是事实我们也是这样,对于自己的根本上师也不能以虚假的语言来赞叹)。
這邊是堪布讚頌自己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蓮花生大士曾授記說~~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是很重要的伏藏大師,所以他也取過伏藏、只是我是不知道他拿過什麼伏藏;像《西藏生死書》根據的《中陰度亡經》這就是伏藏。堪布特別強調《大自在祈禱文》,這一跟米滂仁波切有關我就信心十足。
《大自在祈禱文》全稱《觀音九尊勝自在攝受眾生祈禱文》,也叫“懷業祈禱文”,又稱“現有自在攝受祈禱文——大加持雲”。此祈禱文是大圓滿法第十七代傳承上師,具 “德”名者麥彭仁波切在已卯年(西元1879年,藏曆土兔年)七月一日從意伏藏中掘出,加持力特別大的修行儀軌,具足息、增、懷、誅所有功德,特別包含了無量光佛、金剛持、蓮花生大士、作明佛母、馬頭明王、金剛瑜伽母、勝樂金剛、勇士、空行、等無邊廣大、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得欽巴瓦旺格頗莊德| 大樂熾然自在宮殿中
|得東所所多波耶希格| 樂空聖妙觀察智慧身
|瑪恰得丹巴美讓因利| 離欲具樂蓮花自性中
|多傑涅瑪囊瓦欽布華| 金剛日尊大光明威德
|丘格囊瓦塔義多傑丘| 法身無量光佛金剛法
|傑定旺協特吉吉恰熱| 世間自在大慈大悲身
|巴瑪嘉波括迪阿旺傑| 駕御輪迴涅盤蓮花王
|囊哲熱諾旺欽嘿熱嘎| 催伏三有雄威嘿熱嘎
|桑瓦耶希班匝瓦Ra| 秘密智慧金剛亥母尊
|得巧多波嘉波得欽得| 勝樂妙欲之王大樂藏
|瑪利傑給耶綽熱協瑪| 攝諸眾生心識作明母
|巧屯夏吉旺協得東嘎| 勝共手印自在樂空舞
|旺匝多傑華沃匝給措| 懷柔金剛勇士空行聚
|囊東年巴欽布昂涅德| 現空廣大平等自性中
|多傑格耶嘎吉哲森友| 金剛身之遊舞震三有
|嘎美頌格雅這堪森格| 無礙語之笑聲召三界
|奧瑞瑪布括迪永拉恰| 紅光周遍輪涅一切處
|哲義當傑友央德巴協| 撼動聚集有寂之精華
|多傑恰巴欽波特吉呢| 依於金剛大欲之意樂
|南尼歐哲多給巧作央| 賜予所欲二種勝悉地
|多傑嘉傑雅巴欽波義| 施以金剛鐵鈎大絹索
|囊哲得瓦欽波敦協巴| 萬有顯現攝縛大樂中
|塔義傑徹札沃若嘎堅| 無邊幻網之中游舞者
|德傑功沃協瓦因耶波| 猶如芝麻莢開而安住
|Ra堅匝森旺格拉措拉| 懷柔聖眾浩瀚三根本
|給比所瓦得所辛吉洛| 至誠恭敬祈禱垂加持
|巧屯歐哲多給華塔達| 一切所欲勝共諸悉地
|託美旺德協波歐哲作| 無礙自在成就祈垂賜
這若能背下最好,要不每天念一遍、念中文,我特別找出來,因這全名是~~《觀音九尊勝自在攝受眾生祈禱文》又叫《懷業祈禱文》,是米滂仁波切意伏藏中挖掘出來的,所以這一定是很靈驗的。

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分二: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
現真正進入講修道這部分的內容,這修道可以分成2~~1、後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2、入定智慧自性無漏修道,不過,哦巴活佛的講法在米滂仁波切那邊就沒有這樣講,堪布在解釋的時候又……我現在很簡單的講,在後面,堪布當然是根據哦巴活佛的在解釋,
1、後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這就是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主要就是這3個。
2、入定智慧自性無漏修道,這就是修行修道、清淨修道,也看到堪布直接講前面這修行修道就是無間道、後面這清淨修道就是解脫道,可是你在米滂仁波切那就看不到這樣的講法、就沒有指出這一點,那我再去看最早的《略論》,華智仁波切也沒有說這是無間道、那是解脫道;那可不可以這樣解釋?我不知道。當然他會醬子解釋是因為這是在入定這裡,因為這2個屬於入定,那這個今天不會講到,下節課再細講,其實這就搞得有點confuse。因此我有深入的去比較他們的說法,就感覺到今天有大德的東西就專心讀大德的東西,要不然真是搞的2邊都沒讀好。

这里的有漏无漏不能按《俱舍论》里所讲的意义来理解,而应该是有分别、无分别的意思。智足論師:清淨世間之智慧;出世間之智慧
堪布這邊講有漏、無漏,是用有無分別念這個解釋方式是合理的,就說這個重點我認為是在~~出定,所以他把修道分成2個,1((後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是出定、1((入定智慧自性無漏修道))是入定。若是出定的部分他就叫作有漏,那是為什麼?因為出定本身,就像我們前面講的那個地資糧、那個就是出定,一般這都是分別念的東西,叫他有漏並不是代表他有煩惱、他強調的是分別念。入定的部分基本上是無分別、你緣的是瑜伽現量,所以是醬子分。
米滂仁波切是根據智足論師的說法,他說:清淨世間之智慧;出世間之智慧。前面這代表的是世間的智慧,後面這代表的是出世間的智慧。
那這2種解釋意思是差不多的,只不過世間的智慧前面加一個清淨,這清淨就不是有煩惱,所以這個有漏絕對不能解釋為有煩惱、跟有煩惱是無關的,雖說他還在修道當中也難免還有所知障跟煩惱障,但這絕不是現在要強調的點,因有的人會說他的所知障跟煩惱障還沒斷光、所以就怎樣怎樣,那我覺得那並不是很正確的解釋方法。他們是沒有斷掉、可他跟我們凡夫是2件事,你不能說他沒有斷掉他就跟我們一樣、這是完全不一樣。

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分三: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p198
現在就提到了最重要就是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3個。
勝解修道這叫做未生令生,回向修道這叫做已生不退,隨喜修道這叫做未退令增,隨喜、回向我們都知道有這個作用,不退就是不會走失、千萬不要回到不必要的那種,勝解修道這叫做未生令生,這是重點,因為整個勝解修道是修道理很重要的內容。

胜解、回向、随喜三种修行从资粮道开始就有,但修道所摄的三者具有更高、更稳固的境界。
其實這3種修行我們現在都有在做了,但基本上不一樣,單講在3輪體空下做回向,他們修道的因為已經有見道的本領,當然他有辦法用3輪體空做回向就會比我們真實,所以一般最聰明的回向就是佛陀怎麼回向我就照著醬回向、或者是文殊菩薩怎麼回向我就比照他醬子回向;像我非常尊敬米滂仁波切,那就米滂仁波切怎麼回向我就比照他醬子回向。至少醬子做確保我們的回向還有一點相似於3輪體空的回向。

癸一(11-6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彼之功德。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总说本体;二、别说彼之分类。
丑一、总说本体:
    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
    当知此三种。
接下就在解釋什麼叫勝解修道。
胜解修道可以分为自利、自他二利以及他利三种。

前面已经讲了,修道是指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其中一到七地之间叫做不清净七地,此时由于染污意识——我执的细微部分没有断除,还有一些自利的分别念,所以其胜解成为自利法身的源泉,因此叫做1.自利胜解修道;第八地和九地已经断除了染污意识,烦恼障得以清净,获得了自他平等的境界,其胜解为自性身的源泉,所以叫做2.自他二利胜解修道;有学道末际——十地的事业跟佛陀极为相似,其胜解成为利他色身的源泉,因此叫做3.他利胜解修道
以前在《略義》、《總義》都有讀過,7地以前叫做不清淨7地,相對來講8910叫做3清地,這意思就是7地以下的修行人還沒有辦法完全的利他,就還有一些自利的分別念,所以這個勝解修道屬於為自利法身的原因,修完以後可以得到自利法身,所以這叫做自利勝解修道。89地比較能做到利他,至少是自他平等,所以他是屬於自性身的原因,法身跟自性身在概念上是不一樣的,這在以前已經講過是可以分的,所以這叫做自他2利勝解修道。到了10地,基本上跟佛陀已經差不多了,這時的勝解修道屬於利他色身的原因,這叫做他利勝解修道。前面修法身、中間修自性身、最後修色身,自性身相當於什麼?一般講就本來是一個輪迴基,在你沒有證悟之前他是、你不能把他當作有、他是一個輪迴最根本的原因,你證悟了以後他就叫自性身~重點在這,這有一個叫如來藏,2種如來藏一個叫他空如來藏、另一個一下想不起叫什麼,這以前都講過,今天就不多講了。前面法身、自性身、跟色身是有差別的,反而最後是修色身。

所谓胜解,是具有不退转的信心之义。胜解主要的对境之一果般若,而果般若的主要来源是文字般若(宣说般若的经论)和道般若,对这三种般若产生不退转的信心,就叫做胜解信。“胜解”在藏文中是“木巴”,有兴趣、信仰、信心的意思,胜解信属于信心当中的较高层次,与一般的信心不同,是一种与智慧无二无别的非常坚定的信心。基般若:無漏出世間之智慧
勝解,本來就是一種不退轉的信心,簡單講,若用心所來解釋時他就是11個善心所的第一個~信,還有他在別境裡面他有~勝解,當然首先一定會有欲,沒有欲就不會產生後面這些。但重點在這勝解有2個,這強調的是有信的勝解
這邊所講的勝解到底是講什麼?他強調的就是最後的果般若,就說勝解主要的對境就是果般若,就是般若裡面最後成佛的那個果般若;要了解果般若你離不開文字般若、就一般宣說般若的經論,以及道般若就是各式各樣修行的方法;最重要就是對果般若,因為果般若會牽涉到文字般若跟道般若。要對這三種般若產生不退轉的信心,就叫做勝解信。那這裡為什麼不提基般若呢?這是我的感覺,因為他這邊在強調的是無漏出世間的智慧,那這邊這個勝解修道主要是有漏、是世間清淨的智慧,那基般若基本上是出世間之智慧,所以這邊沒提基般若並不是基般若不重要,這是我的看法啦。所以他裡面只有提到文字般若跟道般若,其實文字般若裡面有很多見地的部分,但基般若主要是真正屬於空性那部分。
勝解~世間

丑二、别说彼之分类:
    各有下中上,别别为三品,
    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
    共二十七种。
這裡就是把整個勝解修道分成27種,一般佛學都醬子分,上中下,又再分上中下,就上上、中中、下下,醬子一分就3*9=27種勝解。

以上三种胜解修道,每一种又分为上中下三品,比如自利胜解就有上品自利胜解、中品自利胜解和下品自利胜解三类,其中每一类又各分为三品,于是就有上品的上品、上品的中品、上品的下品等分类,这样一直分下来,总共有二十七种。

子二、11-7勝解修道功德宣说彼之功德:p200
   
般若波罗蜜,于诸胜解位,
    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

一般来说,真正的菩萨从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出来,但是其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并非一般人所能成办,而是只有具备不可思议之胜解智慧者才做得出来。对般若波罗蜜多处于胜解位的诸位菩萨,其高超境界不但令人们生起极大的欢喜心,频频赞叹,也会引发十方诸佛从三类九种的角度对其功德作出肯定:对自利胜解位的菩萨直接宣讲功德而作九种赞叹;对二利胜解位的菩萨进行供养、赐予法语等九种承事;对他利胜解位的菩萨作九种称扬(称扬和赞叹是有差别的:赞叹是直接宣讲对方的功德,实事求是地告诉他;称扬是不但要跟他讲,还要替他宣扬,使影响范围更加广阔)
接著就是強調有了這勝解他會得到什麼樣子的功德,這在前面《略義》、《總義》都讀過,就有讚嘆、承事、跟稱揚這3種,主要就是你經過了勝解修道以後,分成27種時,你會引起十方諸佛從三類九種的角度對你的功德作出肯定:
對自利勝解位的菩薩直接宣講他的功德,會根據他分成的9品會給予讚歎;
對二利勝解位的菩薩進行供養、賜予法語等9種承事;這裡我稍稍不太懂,因這裡主要是佛菩薩給人的,而一般承事的感覺都是下對上,顯然好像並不是這樣,而且他又用了供養,為什麼在這會用這個字我沒辦法解釋,但這不重要,你就了解就講~~你得到這些勝解修道的時候那你有什麼好處、或者就是你的功德,你會得到讚嘆、或者是承事、或者是稱揚,這3種就代表勝解修道以後能得到的功德。
堪布解釋~~稱揚和讚歎是有差別的,讚歎只是直接告訴他,並不對外宣揚;稱揚是不但要跟他講,還要替他宣傳。

癸二(11-8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分二:一、略说本体;二、广说分类。p201
子一、略说本体:
    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
~~本體(總說二句):殊胜特徵:遍回向遍智,其作用:証無上菩提最胜~~
勝解修道、及功德講完了,現要講回向修道。
回向修道的本體是什麼?他的特徵就是他能遍回向遍智,回向最後是讓他能夠得到遍智的意思;簡單講,回向最重要的特徵、很殊勝的一個特徵就是~~他回向的結果是讓他能夠成就佛果位,而並不是回向到別的地方。那回向他的作用本身就是最後能夠讓他證到無上菩提就證到佛果時這是一個蠻重要的因,就因為有這個回向修道的關係。

圣解脱部和狮子贤关于回向修道的观点有所不同,圣解脱部把回向修道分为十二种,狮子贤把回向修道分为十一种。哦巴活佛采用狮子贤的观点,分了十一种;如果分十二种的话,那么总说的这两句也算为一种。
回向修道的分類可以分成12種,解脫軍跟獅子賢的講法不一樣,有講11種有講12種,最重要的差別就在一開始,其實這個頌詞講的是本體、或者叫做是總說2句,這就是2個大德有沒有把他包括進來?講12種的就是把這個本體、或者總說2句就算進來了當成一種,因此會變成12種。另外,講11種的就是沒有把這個本體、或者總說2句算進分類的一種,他就仍是講他的本體。
我感覺這當本體講比較……就說這回向本身有醬一個特徵、有醬一個作用,回向修道他一定是回向到佛果位,他的作用就他最後能證到佛果位這也是蠻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有做這個回向。所以就代表我們雖離佛果離的很遠,但一定要做回向。

回向修道的本体是殊胜回向的修道后得智慧,所回向的是有漏无漏的一切善根,回向的对境是令所有众生都获得圆满无上的菩提果位,回向的方法是以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的方式作回向——一方面用智慧来缘佛果,一方面用大悲来缘众生,因此说这是作用最为殊胜的回向。智慧和大悲无二无别,这也是下面每一种回向都必须要具足的功德。
所謂智慧跟方便無二無別,假如我今天不看後面的解釋,那智慧跟方便這裡就有勝義諦跟世俗諦的意思,現空雙運、空跟現,因為方便本身算是一種世俗,智慧當然是指空性的智慧,最後你現空是無二無別。但是這裡為什麼會說~~用智慧來緣佛果,用大悲來緣眾生?這裡我比較不知道該怎麼把他連起來,不過沒關係,這連不連的起來也許是一種說法,那他最重要強調的就~~回向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方便、也是一種智慧~~那我是這麼解釋,其實本來也就是,回向是非常善巧的一種做法,那這代表的也就是一種智慧。

子二(广说分类)分三: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
丑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分二:一、智慧资粮;二、福德资粮。
寅一、智慧资粮:
    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远离
~~1无所得三輪行相2不颠倒体性,3远离佛福品~~
接下來就是講11種回向修道。
哦巴活佛慣例是再分類為智慧資糧、福德資糧的回向,米滂仁波切是沒特地區分。

智慧资粮方面有三种回向:

1、由于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空性,所以无有所回向的善根、能回向者和回向的对境此三轮的行相可得,完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而作回向(按照哦巴活佛的解释方法,是把“无所得”算作第一个,“行相”分在下面;而其他讲义中多是把“无所得行相”算作第一个。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比较好理解)。
現看:第一個就是無所得,就行相的部分它是3輪體空的,行相就是你心裡面生起的認知影相,3輪的行相也就是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那3輪體空就是無所得。

2、能回向的识具有不颠倒的体性。如果我们的心被各种执著所染污,那就变成了颠倒的;而修道菩萨已经证得了三轮体空,所以回向时心里完全没有任何的分别执著相。
他有不顛倒的體性。

3、回向的本体远离了一切人我、法我等戏论的分别行相,安住于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实相。
遠離一定是講空性的部分,所以他會強調這是算在智慧資糧裡面。

以上从所回向的善根、能回向者以及回向的本体三个方面安立了三种智慧资粮,真正的智慧资粮是无有任何相可得的。这当然是很高的境界,我们现在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回向,还只是有相的回向,不过这也不要紧,就像刚入幼儿园的小孩子,不能要求他精通大学的课程,但有必要先对大学生的境界有所了解。
所以智慧資糧裡就分成這3種回向~~就用3輪體空的方式回向,還有回向本身一定是不顛倒,再來,他一定是遠離一切戲論、完全離戲的
這裡明明是在講智慧的部分,你明明是要離開3輪,可你又按照3輪分成3種智慧資糧的回向,其實這只是為了說法的方便,真正智慧是3輪體空的。

寅二、福德资粮:
    …佛福品,自性念行境。
~~远离4福品,自性如幻,念行境。~~
接著就是福德資糧的回向,就會提到~~對於佛陀、菩薩、聲聞阿羅漢以及凡夫所作的一切福德資糧本性的善根,通通回向給一切眾生,佛、福品及後面這些全部都是在第4種回向裡面,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自性如幻,就說你整個行相一樣是3輪體空的概念。

4、对于佛陀、菩萨、声闻阿罗汉以及凡夫所作的一切福德资粮本性的善根,通通用心随念来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福德资粮的行境。

我们经常强调,在回向时要念诵佛菩萨所造的一些特别殊胜的发愿文,比如《普贤行愿品》、龙猛菩萨造的回向文、《入行论》中寂天菩萨所造的回向文等,同时心里要想:佛陀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文殊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样来回向,我们也可以得到回向修道的一分功德。
回向就要學著~~佛陀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文殊菩薩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就你在做回向時最後都加一句這個話,因怕自己回向沒有做好。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山上的修行人和山下的施主二者有共同成佛的因缘,这个因缘主要靠回向来促成。当然,这也需要往好的方面作回向,如果往不好的方面作回向,善法也会成为恶果的因。据说,原来青海有一个盲人,他的儿子不孝顺,当地的人们也都欺负他,他就一边念观音心咒,一边回向:“愿我将来变成一个凶恶的魔王,把全村的人都杀死!”后来,他念够了一亿遍观音心咒,也确实变成了魔王。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新龙地方从前有一个残酷的暴君,他前世其实是闭关的修行人,念了很多玛哈嘎拉该神本是婆罗门教湿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后为佛教吸收而成为佛教的護法,特别是在密宗中大黑天神是重要的護法,是专治疾病醫神與財富之神心咒,只不过回向错了,所以才投生为当地的头领。因此,我们对于回向务必要谨慎,藏地有一种做法:比如一个人念满了一亿遍咒语,就会特意把这个念珠拿到一位高僧大德那里,让他摸一下,请他帮忙作殊胜的回向。这种习惯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极其有限,靠它成办不了很大的事,但当自己回向的意乐与上师的无缘大悲融为一体的时候,善根也就成了菩提的因。为了使自己的善根圆满,有时候交一点钱请僧众念经回向,也是一样的道理。
施主跟他供養的修行人2個都會成佛,那這個主要就是靠回向促成的。可這裡講到的我不太懂,說是一個人做了回向、但回向沒有回向好會造成很嚴重的結果;就說一個人持觀音心咒一億遍、最後變成魔王,這實在很難想像。因為觀音心咒本身是聽解脫、觸解脫,你說念到後來變成麼王,那實在很可怕!最重要也就是他回向沒有回向好才醬子的。還有一個人念瑪哈嘎拉心咒,這比較難講了,瑪哈嘎拉又稱大黑天,他本是婆羅門教濕婆也就一般所謂的大自在天的化身,你去念他的心咒,他雖然是護法,這比較能理解因為畢竟他本是外道,可是持觀音心咒有這結果真是很難相信。
堪布說他們回向完後還要找高僧大德幫忙做殊勝回向,那我們也不可能醬子做,所以你就記得~~佛陀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不管你前面講的是什麼最後你加一句~~我沒有完整的部分我就按照佛陀、或是4大菩薩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像我則是米滂仁波切如何回向我就按照他如是回向。

丑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
    5有方便6无相。
這還是算在回向裡的,就是也有方便也有無相。

能回向方面,主要是智慧方便双运。整部《现观庄严论》的核心就是空性和大悲无二无别,不管是讲加行道、见道还是修道,这都是中心思想。
回向,主要就是智慧方便雙運,他講的方便就是你將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無相就是指3輪無分別相。醬分類分得太細反而忘了回向有11種,現才講到56,你除了記得這6種以外,你還要記得這6種算什麼回向,蠻複雜的!

5、方便的特点,就是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6、智慧的特点即是三轮无分别相。

当然,三轮体空的无缘回向对于凡夫人来讲有一定困难,那么就应如华智仁波切所说,在回向时心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前辈大德、传承上师们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也是一种相似的三轮体空。
上師如何回向我也就照醬子回向,這就是一種讓回向做正確的方法。

丑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分二:一、总作用;二、别作用。
寅一、总作用:
    7诸佛所随喜,8不系于三界。
這些分類實在是搞昏人,獅子賢講12種、解脫軍講11種。

7、顺缘:佛陀通过随喜的方式而垂念。
這就是諸佛所隨喜。

我们还不是修道菩萨,只是相似的修行者,遇到违缘时难免会暴露出内在的缺陷,但平时来看,我们每个人都还是挺欢喜的,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依靠念诵《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等的方式回向善根,而只要我们能保持把善根跟所有众生一起分享的这种精神,十方诸佛菩萨就会经常垂念我们,守护白法的护法神、空行众以及已圆寂的诸位上师也会在无缘法界中随时加被我们。

我常常感觉到,哪怕没有时间讲课,只要能跟僧众一起念完《普贤行愿品》,这一天就过得很充实——这应该是多年以来在阿赖耶上面留下的一个很好的习气种子吧;但要是今天没能跟僧众一起回向,心里就有点过意不去,虽然忙了一天,做了一点事情,却总觉得这一天像是空过了。

8、并不是属于违品欲界等三界的相似回向。修道三轮体空的境界和为众生回向菩提的思想完全是超离三界的,并非那些自利的、谋求世间利益的不究竟回向可比。

寅二、别作用:
9~11下中及上品,是余三回向,
    生大福为性。
也就是有上中下3品的回向。

9、为宣讲道的所依十善业、四禅、五神通等而回向,这叫做小士道的回向,也叫下品回向。
什麼叫下品回向?若是你回向到十善業、四禪、五神通這上面,這叫做小士道,就是下品回向。

10、为宣讲暂时道预流向、预流果等小乘四向四果的境界而作回向,这叫做中士道的回向,也叫中品回向。
若是你回向到四向四果上面,這叫做中士道,就是中品回向。

11、为宣讲究竟道无上菩提大士道、获得最终无上圆满菩提果位而回向,这叫做上品回向,是最高尚的回向。
最重要是上品回向,我們盡量都要回向得到無上正等菩提,這就是上品回向。醬就11種回向,若加上前面那個本體或是總說2句就12種。

我们在回向时,如果只是愿自己获得上述三种果——十善、小乘果、无上圆满正等觉,那么并不是很高的境界,而以上三种回向是要让所有众生获得这些利益,所以才超越一般的回向,能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

大多数人的回向总是偏向自己的意乐比较多一点——愿自己身体健康,愿自己生生世世得到快乐……但最重要的是要忆念众生,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自己放在后面,以这种心态作回向更有力量。
把眾生放在第一位,自己放在後面,以這種心態作回向,以大乘的角度醬子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回向共有以上十一种。狮子贤和解脱部对此的分摄稍有不同,你们方便的时候也要看一下。
這前面提過了,其實也沒差別。

“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中,我们已经讲完了胜解修道和回向修道,下一堂课讲随喜修道。在这里要着重提一下:信心是很重要的,修行人对上师、对法要有信心,在世间生活也需要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都是无法实现的。有的人说:“我什么信仰都没有!”如果真的什么信仰都没有,那可能连一个家庭也很难维持下去,因为家庭成员互相都不信任,只以一种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那是很脆弱的。小到买一个东西,没有信任也不行的,你出门坐个车,要是对司机没有信任,也不敢上他的车……当然,这是从广义上来讲“信仰”,与本论所讲的“胜解信”有一点脱离,但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有时候也需要说这样的方便语。
現在是“後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3種中,已經講了勝解修道和回向修道這2種,還剩下一種~~隨喜修道是下一堂課再講。
堪布這裡強調信心的重要,勝解,裡面除了你有勝解以外,你還要有信心,信心就是對3寶的信心,在11善法的第一個就是信、這是根本。

PS
@ 師兄《般若經》提到菩薩若願意7天可以成佛,這跟以前理解成佛要3大阿僧祇劫不太一樣,那我記得J你有誦《般若經》,有沒有讀誦到這句話?
J:以前讀《般若經》時並沒太多了解,只是按照文字醬念過去而已、不會想太多,不過這次針對今天上課內容參考羅時憲對讀8000頌的《般若經》,就您提到的問題在《般若經》的經文是什麼,醬我們可能就比較容易了解他講的是什麼意思。
頌詞:遍息敬一切,能勝諸煩惱,禍患不能害。菩提供養依。
菩提~~對應的經文是在
224--p167(己四)能證無上菩提,這一段經文說明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成就無上菩提,就米滂仁波切所謂自相續功德的第5種、也就是究竟,那可以證無上菩提在經文中就是這個地方。
另外,剛您有提到這個承事,就勝解修道的功德有讚嘆、承事、稱揚,承事一般是由下對上,這裡對應的經文是在267—p210(己二) 承事,經文中~~書寫施他,復為解說,於深義趣令無疑惑,也就是說印刷經書或請經書供養予他人,同時,就像師兄醬子既請經書給我們、也為我們解說,這就是承事的意思。
師兄:一般我們都以為承事都是下對上服侍的意思,所以這裡另有這一層意思~~承事者,書寫施他,復為解說也。
那你有沒有讀到菩薩只要願意7天就可以成佛?因向來沒聽過醬子講法,一般不都講3大阿僧祇劫;菩提,這就是自相續功德的究竟,他相續一個~供養依,前面有5個自相續,有的是暫時、有的是究竟,這個就是究竟。我是好奇《般若經》講到菩薩只要願意7天就可以成佛,這前因是什麼,若知道請分享。
J:讀《般若經》就讀了後面就忘了前面,篇幅又甚為龐大,這要去請教他人了。

@ L:因我只有學寧瑪派,有伏藏、上師、活佛這些名詞,那像其他的格魯、薩迦、噶舉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東西?
師兄:伏藏是寧瑪only,一般講經律論3藏,我印象中只有寧瑪還有一個伏藏、就4藏。一般伏藏大部分都跟蓮花生大士有關,就像《中陰度亡經》當時並沒有公諸於世,然後安排時機到了、由某一個人取出來後再公諸於世,為什麼要等到以後他也有他的考量。我所了解的伏藏很多都是跟蓮花生大士有關,特別是寧瑪。像以前我在青海的那位上師他修的法叫金剛盔甲,這也是伏藏啊、也是蓮花生大士的東西。是不是所有的伏藏都是蓮花生大士的我不敢講,但是大部分很多都是。取伏藏的方式很多,有的很玄,就他從空中抓出來,有的就是從某一個山洞中挖出來。
L:那所謂的伏藏對其他的宗派有沒有公信力,這就不知道了。
師兄:美國班上很多圓字輩的法師,你有聽過他們講堪布是誰的後世後世?書中說伏藏大師大樂洲德欽朗巴的再來人?
L:沒聽過,不過你提到蔣揚欽哲旺波,那《西藏生死書》裡也有的……
師兄:蔣揚欽哲旺波是第一代,他跟華智仁波切是同一時代的人,當時眾所周知,如來芽上師有如日月般的兩大弟子,即如太陽般的蔣揚欽哲旺波及如月亮般的華智仁波切,但,米滂仁波切是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那他也跟華智仁波切學過,以前傳承上很重要的人他們就都有交互的師生關係,不是只有一個上師。你看《西藏生死書》就知道,索甲仁波切跟蔣揚欽哲的第2代學,也跟頂果仁波切學、還有敦珠法王,很多位上師都教過他。
蔣揚欽哲旺波就是提倡利美運動的創始人,還記得利美運動嗎?
L:這名詞我記得,我意思是說在《西藏生死書》裡蔣揚欽哲是同一個人嗎……
師兄:他是第2代,他叫蔣揚欽哲˙秋吉羅卓,蔣揚欽哲應該是他們傳承上的主體。
L:那《中觀莊嚴論》有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米滂仁波切寫的《中觀莊嚴論釋》……
師兄《中觀莊嚴論》是靜命論師寫的,是寧瑪開山3~~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藏王赤松德贊之一,他們3人前世是兄弟,是他們3人把佛教引進西藏,那蔣揚欽哲旺波已經是很後面了。
尊貴的索達吉堪布的前世今生: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4/236234.html

蓮師刹土雲遊記譯序:https://mingguang.im/reading/%E8%8E%B2%E5%B8%88%E5%88%B9%E5%9C%9F%E4%BA%91%E6%B8%B8%E8%AE%B0

蓮師刹土雲遊記:https://mingguang.im/reading/%E8%8E%B2%E5%B8%88%E5%88%B9%E5%9C%9F%E4%BA%91%E6%B8%B8%E8%AE%B0/%E8%8E%B2%E5%B8%88%E5%88%B9%E5%9C%9F%E4%BA%91%E6%B8%B8%E8%AE%B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