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40-論釋-020-第二十课-20230919
道智11-4-大乘見道16相-《慧光集51-p191》
思考题
1. 请根据自身经历谈一下大悲心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2. 结合颂词解释道谛四相的含义。
3. 一地菩萨为什么能够不遭受世间的各种危害?
下面继续讲《现观庄严论》第二品道智品,依靠现观的名词来了解得地菩萨相续中的智慧境界。
現在要讀《現觀》我心中總是有些愧疚,跟大家共修以來第一次覺得我能夠跟大家分享的東西不夠完整,不像以前大概我都可以感覺的到就說應該怎麼講會完整,現在比較沒有這個把握,當然我仍是盡我最大的能力,不過有可能很多地方沒有辦法分享給各位完整的東西,你們先有這認知後就不會有太大的失望。
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分四:一、苦谛之四相無常、苦、空、無我;二、集谛之四相因、集、生、緣;三、道谛之四相道、如、行、出;四、灭谛之四相滅、靜、妙、離。
一般講的四諦十六行相(相見道/解脫道?)≠此處講的十六相(無間道/解脫道;真見道/相見道?)
今天一開始就是一個蠻複雜的問題,今天要講的是16種忍智的差別,忍跟智是2件事,最重要是要講見道時的16種忍智,這裡面就有苦諦4相、集諦4相、道諦4相、滅諦4相;一般講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苦諦4行相,當你講這時你要記住要加一個行字這是分別的一個方式,就苦諦4相跟苦諦4行相不是1件事,可是在後面堪布時常會用行相那你要了解他是在講4相、不是講4行相,因他不是在講無常、苦、空、無我的苦諦4行相,他要講的是~~一個叫做忍、一個叫做智,以苦諦來說有2個忍2個智、所以苦諦有4相。
4諦 |
16行相 |
16相 (16種忍智) |
|||
無間道、真見道 |
解脫道、相見道 |
||||
欲界 |
上界 |
欲界 |
上界 |
||
苦 |
無常、苦、空、無我 |
苦法忍 |
苦類忍 |
苦法智 |
苦類智 |
集 |
因、集、生、緣 |
集法忍 |
集類忍 |
集法智 |
集類智 |
道 |
道、如、行、出 |
道法忍 |
道類忍 |
道法智 |
道類智 |
滅 |
滅、靜、妙、離 |
滅法忍 |
滅類忍 |
滅法智 |
滅類智 |
那什麼叫忍、什麼叫智?
在美國班上課時把所謂的無常、苦、空、無我說成是~~苦諦是一個事相,事情的事,這變成用因明的術語了,那苦諦是一個事相、那這事相裡面有4個法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個解釋本身在因明的角度有一點漏洞、但重點不在這個漏洞,重點怎麼有人……因為我一直有個問題但沒看到有人很清楚的講法,於是就提問這說法是根據誰的資料?他說是五明佛學院的圓照堪布,方圓的圓、照相的照,YouTube上有他講《現觀莊嚴論》的音頻。他醬子講正好在某一個角度解決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問題~~一般4諦的16行相講的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生、緣、道、如、行、出、滅、靜、妙、離等等,除我之外目前尚未看到有人斬金截鐵的醬子講((行相~相見道、義共相、解脫道)),那你先存在腦海裡若以後若要修改我一定會再提出,若沒有就代表這個解釋是可以成立的。就說,一般行相這個名詞常出現,這個也叫做相見道,那相見道跟什麼東西是對應的?跟真見道對應,這是唯識在解釋見道的時候所用的術語,簡單講,真見道就是所謂的無分別根本智,那真見道也就是課本裡所講到的無間道,那這2個是一件事。相見道,若今天是講16行相、或者講相見道,你要知道行相本身這2個字在佛學裡的意思就相當於因明講的義共相,義共相就是你心裡面第6意識對於一個名相你腦海中出現的一個你所認知的影像,比方,蘋果,這個蘋果是一個名相、叫做蘋果、英文apple,不管用哪一個這個叫名相,是色法、是聲音或是文字寫出來,那你一看到這個的時候你腦筋裡會出現義共相,就是蘋果這2個字代表什麼你腦筋會出現的一個你所認知蘋果的影像,有可能大家不是一模一樣,但原則上是相似的不然你沒辦法了解。
所以這裡面牽涉到3個東西~~1、事相,事相的意思就是蘋果這個東西是一種依他起,誰一開始叫他蘋果這已無從考、但大家都認可了,所以一講到醬子一個依他起的東西他的名字就叫蘋果。醬一產生蘋果以後你腦筋裡面就會產生一個影像,這影像就是你認為的蘋果,這在因明裡是蠻重要也是比較複雜的地方,所謂複雜是因我現在不能講因明,可有時不講一點又沒辦法把這問題解決。我們人就是有這個本領就說~~我們腦筋出現這個影像的時候我們認為他就是那個蘋果,我們並不會認為他是腦筋裡面的影像、這是一種錯誤,簡單講,我們有這種錯誤才有辦法使用語言,這點已經講過很多次了,那現在要講他的行相的意思~他用行相2個字就相當於是義共相、腦筋裡面浮出來的。所以人家一跟你講4諦的苦諦,那這苦諦是不是在我們世間有存在醬一個東西呢?有,雖然他也是一種思想,但這個東西出來以後佛陀就把它叫做苦諦,這時有2個東西,一個就是這苦諦本來真正代表的義涵~~以依他起的角度這世間上有醬一個現象,這現象就給他一個名字、這名字就叫苦諦,假設是佛陀第一個給這個名字。當然你一開始不知道那佛陀就教你,教你了以後你腦筋裡面就會出現無常、或者是苦、或者是空、或者是無我,現在這個無常、苦、空、無我看起來用的是4個名字,可是他現在要代表的意思不是名字,是在你腦筋裡面的影像、他給你的名字叫做無常、苦、空、無我,不管是這4個裡面的哪一個他都能代表苦諦的意思。所以剛剛講~~有4個法相是不正確的說法,不會有4個法相;法相,他可以由4個方面來了解這是正確的,所以一般正確的反應是你會產生這4個,現在不是4個名詞、是4個腦筋裡面的這個影像,什麼影像呢?是無常的意思、苦的意思、空的意思、跟無我的意思,不是名字、現已經不是名相了,就你腦筋裡會產生醬子的東西這時就代表你了解什麼叫苦諦。醬懂我意思?假如我今天跟你講苦諦,然後你說~~我背過,苦諦是無常、苦、空、無我。那你只不過是把苦諦這個名相換4個名相而已,這個不是了解、這個不是行相,這個不叫標準的行相,這只不過是你在把一個名相再擴展成4個名相。假如你是行相的時候、或者是法相的時候、或者是義共相的時候,他代表的已經不是符號了、他是真正的意思,就像那個蘋果在你腦筋裡每一個人影像不一樣,但是那時候你是非常清楚這蘋果代表什麼。同理,假如你知道無常、苦、空、無我真正的含義那你就了解苦諦是什麼;這點你有體會的時候,這個就是所謂的行相、16行相,也就是你由這個東西能夠理解苦諦、或者他就是苦諦的法相、或者是苦諦這個名詞的義共相。
在醬一個理解的角度的時候,為什麼唯識會叫他((行相))做相見道?因為第一個叫做真見道、就相當於我們這邊講的無間道、他是無分別根本智,就說你證悟了、你了解到實相就是空性,那這個證悟的第一剎那是無分別根本智、或叫真見道,第2剎那就叫做相見道、或叫解脫道,這什麼意思?也就說這時候你腦筋裡面就能夠重複的去體會所謂的苦諦醬子一個根本智裡面他所代表的內涵,那這個內涵正好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可以代表;所以他叫做相見道。你本來是沒有影像,可是以前你在讀苦諦的實相的時候,你也去分析過無常、苦、空、無我,所以你真正證到的時候你那個無分別根本智的第2剎那、就是等於你會重新再來印證一遍所證到的這時是有影像有分別的,雖然你還是在入定當中可是是有分別的,那這時就等於你證實了。所以這一部分我覺得算是難的部分、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為什麼?因為一方面我們根本沒有經驗、這是聖人的,這本來是沒辦法解釋的、可為了要教我們他得要解釋,所以就增加了很多困難,不管他再怎麼解釋其實跟實際的現相是不一樣的。假如這用解釋就能懂的話,今天也就沒有必要去實修了。
這個先了解了以後,暫時你要把一般知道的4諦16行相先放下,你要了解這不是今天《現觀莊嚴論》裡面要跟我們講的東西,這16行相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是他裡面的一半而已,因為《現觀莊嚴論》裡面要告訴我們的這16相~就是有8個忍、8個智,或者用4諦來講各有4相~2個忍、2個智,他所要講的東西並不是一般所謂的16行相,一般所了知的16行相只能代表《現觀莊嚴論》現在要講的東西裡面的解脫道而已。這16個名字就是他的解脫道、他的無間道不是這16個名字,因為無間道是無分別根本智不可能可以用這名字代表。那麻煩是我又給你們2個以前讀過的名詞~~相見道、真見道,但在課本裡面沒特別提到這2個名詞,可這2個名詞其實是相關的,可能因為用中觀的角度他不用唯識這2個名詞。4諦16相裡面就涉及到了相見道、真見道,要記住唯識講的真見道就是《現觀莊嚴論》這裡講的無間道,唯識講的相見道就是《現觀莊嚴論》這裡講的解脫道,那麼16行相這16個名詞以我現在的理解應該是解脫道、不是無間道;所以這16個名字本身並不是代表《現觀莊嚴論》課本裡要跟你講的東西,雖然有一點關聯但是不是,課本要跟你講的這16個是~~4個法忍、4個類忍、4個法智、4個類智,一般你所知道的4諦16行相那只不過是後面4個法智、4個類智,那醬只有8個,因為他概念角度不一樣,講16行相是再拆開再增加的,感覺講的有點不夠清楚、怕你們聽不懂,那趕快先收攝一下……
就說課本真正要跟你講的是~16相,你要先把行相跟相分開了解,這16相按照中觀的講法最重要是要講無間道有8相、解脫道有8相,這個相又有名字叫做法忍、類忍、法智、類智,這個法忍、類忍指的是無間道,法智、類智指的是解脫道,忍代表無間道、智代表解脫道,那為什麼又要分法跟類呢?這又增加你理解它的困難度,他的意思是什麼?這又牽涉到大乘跟小乘的說法,可你繼續讀下去就知道了,以小乘《俱舍論》的講法,所謂的法忍是欲界的,他針對欲界去證悟,證悟完以後他還要去證悟上界,上界就是色界跟無色界,所以他證悟欲界的部分叫法忍、證悟上界的部分叫類忍,證悟完以後他得到的解脫道在欲界叫法智、到了上界叫類智,這是《俱舍論》小乘的講法。可真正的大乘解釋方式不太一樣,他並沒分做欲界跟上界,這後面都會講到,若一下沒聽懂沒關係,先有一個印象後面讀到的時候你就會比較清楚。在大乘並不認為是欲界證完才去證上界,他認為是一氣呵成的,所以他叫做類證、他並不是分開證,就舉一反三的意思他就醬證上去了。當他醬證上去的時候,在大乘裡面就變成叫無間道、解脫道,在欲界叫無間道、解脫道,然後他馬上跟上去就上界類證他就叫殊勝道、殊勝道,2個殊勝道也就相當《俱舍論》所講的類忍、類智,就等於是上界、只不過大乘說法並不像《俱舍論》醬子分開。
諦(事相/名相)之行相(法相)
這是根據圓照堪布的講法,他的意思等於~~4諦這個諦,你可以把他當作名相、或者是事相,後面這個行相就相當於是法相、或者是義共相。
現也是藉這機會讓大家分別的出來,一般講的4諦16行相並不是這裡所講的16相、不一樣的,這裡所講的16相是大於一般讀到的16行相,因為16行相理論上應該只有解脫道沒有無間道在內,事實上這裡的16相是告訴你見道時其實是有無間道、解脫道這2個在裡面。
4諦16相不是一般講的解脫道4諦16行相、這要講的是忍代表無間道、智代表解脫道
16行相應該是解脫道沒有無間道在內
16相≠16行相,16相>16行相
真見道~無分別根本智
行相相當於義共相,義共相~對於名相在你腦海中出現的一個你所認知的影像
小乘《俱舍論》解釋方式~法~欲界、類~上界
大乘解釋方式不區分3界,欲界無間道、解脫道,然後類證上界就殊勝道、殊勝道
我们在学习《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經~已失傳》、《现观庄严论》、中观等大小乘教言时,经常会遇到见道的十六行相,这是佛教中比较关键的一个专用名词,大家应该记住。
《大乘阿毗達磨》這是一部經、不是論,已經失傳。一般大乘見道16相就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這就是出自《大乘阿毗達磨經》,可是你仍會看到有引用這裡面的內容,特別是在密宗。這裡堪布用見道的十六行相,這是一個專有名詞要記住,但這裡要講清楚,所謂的4諦16行相跟見道的16行相不是一件事,嚴格講4諦16行相只是解脫道而已,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生、緣……這個只有解脫道而已,但這邊要講的這個基本上是見道的16相,這個行字一用上去整個都攪在一起了,其實,他是不一樣的東西。今天在這講的見道16相理論上遠大於以前所讀的16行相,那也就是一般唯識裡的相見道、也就是這邊講的解脫道。
見道16相理論上遠大於以前所讀的16行相,16行相也就是一般唯識裡的相見道、也就是這邊講的解脫道。
佛法的讲闻需要一种缘起,藏传佛教大德贡塘丹毕卓美(《水木格言》的作者)曾说过:“清净的讲闻要求上师和弟子都具足法相,如果上师没有法,弟子不具信心,那这样的传法跟聊天没有什么差别。”我觉得这个教言极为重要。如果真正要交流佛法,那么作为传法者,至少要热爱佛法,对法有欢喜心,对所传之法的大概词句和内容有所掌握;作为闻法者,要对这个法门有信心、有兴趣,乐意听受。如果传法者心里对法没有热情,听法者也对佛法、传法者没有信心,那么这种传法确实跟世间普通的上课、聊天没有差别。因此,传法要产生殊胜的加持,自他的相续首先都需要净化。
我们这次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要对论典所讲的道理认真观察,同时无论听哪一个法师传讲,都要生欢喜心,因为他们都是下了工夫的,相续中有着智慧的传承。
世间有一种说法: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我们佛教为什么要强调对法师的恭敬呢?因为真理的来源就是老师,所以恭敬老师其实就是恭敬真理。因此,佛教的价值观其实是特别符合真理至上的精神的。
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堪布突然講到讀佛法時對佛法對上師一定要有信心,那就說一下我的感想~~這有2件事,在佛學裡面會提到一個上師相應法,就你對你的上師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這上師是指你已經皈依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是上師,以前也讀過要決定你的上師是要花很多年去觀察,就好像上師要攝受一個弟子也是要花時間去觀察((記得南師說過至少要互相觀察3年 20231107)) ,那現在重點是你已經決定了他是你的上師的時候,理論上你是不能沒有信心的,這個叫上師相應法。這個很有道理,因為你相信你的上師是佛就等於你是在跟佛學習,那你不相信你的上師、你又叫他上師,那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你跟一個你不相信的人在學?這是一個道理。另外還有一個道理,佛經常在講一件事,意思是說~~對任何一位法師都要尊敬,但並不代表任何一位法師講的就一定是對的,什麼情況他一定是對的?至少他是一位有證量的大德,連佛在涅槃前都叮囑弟子要4依,因為時間長河中所傳的法難免會有汙染。所以現在重點就是~~任何一位上師你當然要有絕對的信心,要不然你就不要認這位上師,千萬不要匆匆忙忙的認一位上師、最後又發覺不對那很糟糕,那對你上師相應法修行是有影響的。另外一個角度就是依法不依人,今天有疑問當然可以、而最後還能找到答案,不就更加相信了!而以我的經驗那些大德都是這樣,你會越來越欽佩,有時以前不清楚的到後來你會發覺他是對的;但也有以前不清楚到後來發覺是他沒講清楚或他沒講正確,那他只要是穿那個法衣你還是要尊敬他,但並不代表你不能夠有疑問。所以,佛學裡面經常會告訴你一個道理,但這個道理還有另外的面向他沒講,他不可能同時把所有事情跟你講清楚,因此我們自己要學著分析,要懂這個道理醬子來學才不會亂。
上師相應法,上師是指你已經皈依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是上師
只有在恭敬心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到智慧的可贵。不管是修加行、密法等任何一个法门,亦或每一次听课、听辅导,你都会非常珍惜。我听到个别人说:“我现在对听辅导没有兴趣,对某某法师的课没有兴趣。”这说明对法的意乐不强。如果对法的意乐强,就会以法为主,既然选择了这个法,就不会挑剔法师,因为不管法师是什么身份的人,你是从法里得益。
我们从释迦牟尼佛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即使面目极其恐怖的罗刹传授佛法,他也是很乐意、很欢喜地去接受,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长相就拒绝他的法。曾有一个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学生特别喜欢长得好看的老师,我长得不是很好看,所以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有点痛苦……”我认为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对学生来讲,老师的相貌美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相续当中有没有真理。
重點就說~~不在於上師他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相貌,主要是在於他是不是真正懂得真理?是不是真正告訴你真理?如果是你很幸運,若不是,以後你聽他的東西不是不能聽而是有疑問時你要去查證找出對的,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就是不懂不會才要聽,哪有辦法去分辨對錯?尤其是藏在細節裡的更難分辨,就感覺倒不如換一位有證量的大德,聽不懂至少不會錯!20231107))
所以我以前也一直強調聽聞佛法盡量找大德教的,小德的也可以聽,但聽完了小德的是為了懂得大德講什麼,因為有時候可以依靠小德來了解大德講什麼,但千萬不能因小德講錯了就大德的也不聽了,這未免太可惜了。
癸一、苦谛之四相:p191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
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
~~苦法忍: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故不许差别,苦法智:广大般若法界、
苦類忍:无能量,苦類智:无量法界无二边~~
接著開始告訴你苦諦4相,這是我沒辦法講得很清楚的地方,因為他現在要講的是見道16相,苦集滅道16相裡面苦諦只有4相。
苦諦4相,若用《俱舍論》的說法就變成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也就是證悟欲界苦諦的無間道、證悟欲界苦諦的解脫道、以及證悟上界苦諦的無間道、證悟上界苦諦的解脫道,同時你要記住以真正大乘的講法他並未分做欲界、上界,雖然他的結果也是欲界、上界,可是大乘他的用字是叫做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
這些頌詞在《大品般若經》裡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經文,
真如與諸智,互無能所依,故不許差別~~這3句頌詞就在跟你解釋什麼叫做苦法忍、或者說是苦諦的無間道,證悟苦諦的無間道的時候是什麼樣一個概念。
再來苦法智,就是證悟苦諦的解脫道的時候,那個境界出來的時候大概是什麼樣一個概念,就這2個字~~廣大,廣大什麼?廣大的般若法界;所謂般若法界就是空性那個法界、也就是實相。
再來,用《俱舍論》的角度就變成上界的無間道亦即苦類忍,他用3個字代表叫做~~無能量;上界的解脫道亦即苦類智用2個字代表叫做~~無量,這個無量指的是無量法界。後面這個無二邊是下面的、跟這裡沒關係,所以這個頌詞最後有一半不屬於解釋苦諦的。
《俱舍論》的角度,苦法忍~~證悟欲界苦諦的無間道,苦法智~~證悟欲界苦諦的解脫道,苦類忍~~證悟上界苦諦的無間道,苦類智~~證悟上界苦諦的解脫道
证得一地菩萨时,是于一个成事刹那间现见真谛,所谓真谛也就是三界一切万法的实相。这种智慧可分为十六种不同的行相,又可归摄于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有四个相。
堪布講~~證得一地菩薩是在一個成事刹那裡面現見真諦,那所謂的真諦也就是三界一切萬法的實相,三界一切萬法的實相其實就是般若法界的意思;在這角度來講,最後你證得的這種智慧又可分為16種不同的行相,在這把行相2個字標記,若不做區分難免會很亂,理論上應該是分做16個相而不是16個行相,這16個相又歸攝於苦集滅道四諦,每一諦有四個相~~2個無間道、2個解脫道,無間道的名字是法忍、類忍就在於是你證悟欲界還是上界,解脫道的名字是法智、類智,同理就看是欲界還是上界。
三界一切萬法的實相其實就是般若法界
以苦谛的四相为例,《俱舍论》等论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缘欲界苦谛的智慧有两种(根本智:苦法忍、後得智:苦法智),缘上两界苦谛的智慧也有两种(根本智:苦类忍、後得智:苦类智),这四种智慧的对境就是苦谛四相。
根據《俱舍論》,苦諦4相~~緣欲界苦諦的智慧有兩種~~苦法忍、苦法智,那這個苦法忍ˋ或苦法智1是無間道1是解脫道,所以其實是一樣的意思但用不一樣的名稱,這個苦法忍就相當我們講的根本智,也就是你在入定當中的無間道證悟的時候的無分別根本智,若以唯識來講這就是真見道;這個苦法智就相當入定中的後得智,還記得後得智2種~~1、入定中的後得智,相當於我們講的解脫道,這邊用苦法智講的是一件事只用不一樣的名相,若以唯識來講這就是相見道。到了上界時苦諦的兩種智慧就叫苦類忍、苦類智。一般不看苦字時就叫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再配合4諦加上苦、集、滅、道當字頭;跟欲界一樣,只要是忍字就是根本智、無間道,智字就是後得智、解脫道,就醬一個概念。
所以真正見道的時候對整個苦諦的理解就可以分成這4個不一樣的相,暫時不要用行相,因用行相2字狹義的講只有解脫道。
定中的根本智就是無間道、那這在這邊就叫做忍,有時是法忍、有時是類忍,若以因明的角度他是無相的瑜伽現量,瑜伽現量分做有相跟無相,那這個是無相的部分叫做無相的瑜伽現量,我們前面才讀過的對治資糧跟地資糧,他就是屬於對治資糧,那為什麼要再扯上對治資糧的一分呢?因為對治資糧不止有無間道,對治資糧裡面也有解脫道,這點應該要記住。現在醬子講可能你看來蠻亂的,其實這是一種彙通,大家一定要把這些指的是同一個東西的同義字要搞清楚。至於後得智,又可以分成2種,1種是在定裡面的後得智,定裡面的後得智一般叫做解脫道,醬你就清楚對治資糧一定會有無間道解脫道,在對治的時候簡單講就是你入定會產生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那這個解脫道就相當於有相的瑜伽現量。第2種是出定以後的後得智,出定以後的後得智一般不叫做解脫道,出定以後的後得智就是前面讀過的地資糧,這叫修治,而且他有得到一定的功德。
證悟欲界:法忍、法智,證悟上界:類忍、類智
忍~~根本智、無間道、真見道、無相的瑜伽現量、對治資糧一分;
智~~後得智、解脫道、相見道、有相的瑜伽現量、對治資糧一分。
出定位後得智就是地資糧,見道16相是入定位
对于第一地菩萨的智慧,我们总的可以表述为:入定位缘法界实相,是离戏空性与光明智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一样的境界;出定位起现功德,住于如梦如幻的境界。分别而言,也可以从不同行相来认识一地菩萨的智慧境界:
堪布講若是不去分無間道解脫道,一地菩薩的智慧就是~~他入定的時候緣法界實相,他是離戲空性與光明智慧無二無別,這講的是2轉跟3轉的觀念的合併,就猶如虛空一樣的境界;出定的時候起現功德,住於如夢如幻的境界,這個指的就是地資糧的部分。一般講出定基本上就已經離開那個座位了,那這邊講16個相的時候是沒有講出定的,因這16個相就包括無間道解脫道、都是在入定裡面。堪布講~~分別而言,也可以從不同行相,這裡要很小心,他是用16個相來認識一地菩薩的智慧境界,現在在講的這16個相是在入定、這裡面分做無間道跟解脫道。
在现见欲界苦谛的无间道时,“真如”(法界)与“诸智”(缘法界的智慧)无二无别,相互之间无有能依所依、一体他体、境与有境等关系,任何对立的差别法都不承许,这就是苦法忍的智慧。
在現見欲界苦諦的無間道時,現在注意,下面這些就是在解釋論裡面的頌詞,這些頌詞在《般若經》裡面都找得到相關的經文,就等於彌勒菩薩用《現觀莊嚴論》來解釋《般若經》裡所講的這些東西他指的是什麼。就比方,什麼叫做真如與諸智、互無能所依、故不許差別?這3句話要形容什麼?要形容一地菩薩的苦法忍。
真如與諸智、互無能所依、故不許差別~~他用這些文字形容一地菩薩的苦法忍的境界。因這些文字指的是苦法忍所以就相當於是苦諦的無間道。真如與諸智,一般“真如”意思指的是對境,但其實聖人的智慧是沒有有境跟對境的,你可以想他只不過是用這個字來代表、可其實聖人的境界是沒有辦法分“真如”跟“正智”,這2個是一件事;可是要解釋的時候經常就要用不一樣的字去解釋,所以他講這個“真如”就是法界、就是對境、就是你緣的對境,這個“諸智”一般就叫做“正智”,在《瑜伽師地論》讀過真如正智、就是指大乘5事~~相、名、分別、正智、真如,所以就“真如”代表對境、“正智”代表有境,那聖人會有醬子的分別嗎?沒有;這2個是一樣的,所以才會說他無二無別。所以說難讀就是在這裡,因為,不用文字你沒辦法知道他想告訴你什麼,那用了文字其實是牴觸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境界~~修行人絕對不會有“真如”跟“諸智”無二無別的概念,他若有這概念他已經不是在定裡面了,理論上是醬子,這就是事後他用文字來描述的,所以為什麼《現觀莊嚴論》難懂就在這裡,因為涉及到太多東西了。然後就是“真如”跟“諸智”相互之間沒有能依所依,也就彼此之間沒有能所、就跟無二無別是一件事,只不過是用了很多文字來描述不然他沒辦法表達;沒有能所、沒有一體他體、沒有境與有境,跟無二無別這其實講的都是一件事。若是你真正要很嚴格的去理解他的時候,套句哦巴活佛愛用的方式,其實這裡面真正那個智慧是什麼?沒有這個空性、他證悟的那個法界,空性,那個叫做差別事,沒有差別事怎麼會有差別法?!這時就套上去了,在空性的境界裡是沒有什麼能所,也沒有什麼一體他體、也沒有什麼境與有境,這些概念全部都沒有,任何的差別法……你看,為什麼剛剛要用哦巴活佛的解釋方式,就出來了~~任何差別法你都不承許,為什麼?因為沒有差別事怎麼會有差別法?這是一個概念,你看用了這麼大堆的名詞他要描述的就是苦法忍的境界。難讀就在這裡,你一定要有這個智慧,就說你了解~其實要講的就是空性,其實這時候他證悟的就是空性,假如用解脫道後面來講的話,最後他會無常、苦、空、無我裡面這4個行相任何一個出來都跟這個是一樣的。怎麼講呢?裡面有一個空、有一個無我,真正的證悟跟這些都是一致的。
真如與諸智、互無能所依、故不許差別~~一地菩薩的苦法忍的境界、苦諦的無間道
沒有能所、沒有一體他體、沒有境與有境,跟無二無別這其實講的都是一件事
沒有差別事怎麼會有差別法?!所以主要就是要證悟沒有差別事
((大乘5事~~除了五位百法外,唯識思想還具有一種獨特的存在分類法。這種分類法異於如五蘊說、五位說各種存在分類法,可以說是唯識思想獨有的。此一唯識獨有的存在分類法稱為五事說。所謂五事,指:1.相;2.名;3.分別;4.正智;5.真如。此五事中各事的名稱及其意義如下:
1. 相(nimitta):認識對象的形狀、相貌、性質,以及發起語言活動的原因。
2. 名(nāman):指示上述那樣事物的語言。由於1.相和2.名,具體的語言活動乃至對語言的思考才宣告成立。
3. 分別(vikalpa):所有的精神活動或心之認知的過程。
4. 正智(samyag-jñāna):看清真理的正確智慧。
5. 真如(tathatā):存在(法)未被歪曲的本來真實狀態,亦即究竟的真理,為正智的對象。
源自: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6709 20231108))
欲界的所有障碍断除以后,现前解脱道,此时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智慧并非局限于一个渺小的范围,而是遍及一切万法、广阔无边的,这就是苦谛的法智。
那什麼叫做法智呢?我們沒辦法每個都這樣細細對、下面會講比較快,請你要去體會。
頌詞前3句話~~真如與諸智、互無能所依、故不許差別~~都解決了,現在是解決~~廣大~~這2個字;因為這時要跟你講的是苦法智,他只用了2個字叫廣大,廣大~他後面怎麼解釋?苦法智這時告訴你就是現前解脫道了,剛剛不是有講法智就是解脫道、法忍就是無間道,所以現在現出這個解脫道,境與有境無二無別的智慧~這句話我覺得於真正修行人他是不會有這種感覺的,並非局限於一個渺小的範圍、而是遍及一切萬法,這是修行人他們不得已用文字來描述,廣大真正的意思是~~他馬上會發現他所證悟的醬子一個境界其實是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一致的都適用的,所以是廣闊無邊。這個地方我們想辦法去理解~解脫道是有分別的,所以一般會講無間道是斷煩惱、解脫道是產生智慧,所以這時候他有分別、他會產生智慧,但是你要記住~~這種產生智慧這叫有分別但不是有漏喔,他是無漏的有分別,所以會叫做瑜伽現量、還會分做無相跟有相,就是醬子來的。所以對我們這些沒有經驗的人痛苦就在這裡,那一個真正體驗過的他很清楚這境界,我們就是沒有這經驗,偏有經驗的又沒辦法不醬子講,那也沒關係,我們去讀過至少有聞思慧。重點就在這裡,最重要就是沒有差別事,他在證悟沒有差別事的時候,那就代表所有的差別法都不存在,醬才叫做沒有差別事,那這個境界是根本沒辦法描述的;接著,他能夠有感覺、能夠有分別的時候~就是剛剛那樣子的一個境界適用於整個法界,所以是廣闊無邊,就頌詞用的~廣大~2個字。但你又不能想的煞有其事,因真正境界不是醬子,你一定要有這個體會因他沒有辦法只能用文字描述,那你用什麼辦法去理解呢?其實就是你對空性的理解,因他現在任何的描述都是在講空性。
现见上界苦谛的无间道智慧也是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从表面上看来,能缘的智慧是作为有境,实际上不可思议境界中并没有任何能量存在,这叫做类忍。
講苦法智的廣大結束後,接著講苦類忍的~~無能量(2聲),不是讀成無能亮,簡單講就是沒有能所的概念。這個其實是在一種入定的無間道,就是無分別根本智在入定那樣子的一個狀態,不得已用無這個字其實他沒有無的這個概念,他真正境界中是沒有無這個字的,若有他就不是了,所以他這無是什麼?他說~~不可思議境界中並沒有任何能量(音涼)存在,這稍微有點麻煩,這裡面好像是在強調有境的部分沒有,那下面苦類智是不是強調境沒有?其實也不是,這邊苦類忍也是境跟有境都沒有,後面苦類智也是境跟有境都沒有。但為什麼在這邊要特別強調就是沒有能量,以我的認知~~因這在上界,上界裡面有一個無色界,無色界裡面根本就沒有所謂境的東西在裡面,這是我想到的,我也不是硬要解釋,我的意思是你在體會這些東西時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體會,他講的是一個,你假如沒辦法體會、你也千萬不要在文字裡面鑽,若以《俱舍論》角度來講上2界裡面一切都是空性,上界裡面一切都是空性,概念是一樣的;若用大乘的角度,前面是無間道解脫道、這邊是叫做殊勝道,後面會講,你一定要把這些名詞弄清楚,所以他也是一樣的一個境界,若以小乘是分開的,但我們這邊是在講大乘的初地菩薩。
苦類忍~~無能量(音涼) ~~沒有能所的概念
苦類智~~無量法界
在现见上界苦谛的解脱道时,境和有境同样也是无二无别,整个真如法界像虚空一般广大无量,这就是苦谛的类智。
最後這個苦類智頌詞~~無量無二邊,無量…~~無量法界,苦法智、苦類智都是智慧的部分,無二邊先不管這是後面的,因是智慧的部分所以勉強會生起一個法界的概念、就是空性的概念,就整個真如法界像虛空一般廣大無量,你只能體會。
苦谛所摄的一切法都可以为一地菩萨的智慧所现见,归纳起来就是以上的四种行相。
我想盡辦法做這個解釋,但自己還是很心虛,因為這種東西講了半天,只有你到了那一天你證悟了初地的境界,你回頭來看《現觀莊嚴論》你可能會產生一個強烈的驚嘆~~沒有想到彌勒菩薩他們智慧會這麼高,把這不可思議的東西他有辦法用言語方式來教會我們。
癸二、集谛之四相:
…无二边,住彼于色等,
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
~~无量集法忍:无二边差別法,集法智:住彼波羅蜜多于色等,执为佛自性,集類忍:无取无舍等,集類智:慈等四無量及空性~~
同理下來一模一樣的概念,這邊從無二邊開始,集諦的法忍主要是無二邊,那我這邊為什麼要加一個差別法等等再解釋,其實概念都是一樣的,就是用哦巴活佛的概念。再來集法智,頌詞是~~住彼於色等、執為佛自性,這個彼指的是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指的是什麼?住在空性裡、就是真正的般若空性,執為佛自性。再來就是集類忍~~無取無舍等,集類智~~慈等4無量,其實碰到這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解釋、又不敢亂解釋,假如你就認為那就是4無量又絕對不是這一回事,所以說等有一天我們見道的時候再回頭來讀,可能那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彌勒菩薩的智慧明光,現在真是很難體會。現在只是在解釋苦集滅道的因果關係,重點我是覺得你怎麼去理解,他現在這個忍字講的還是無間道,你現在要這樣理解~~為什麼會牽扯到4諦?因為苦集滅道就可以代表一切法,整個萬法用苦集滅道4個字就代替了全部,包括清淨汙染、有為無為全部在裡面,那現在對於能夠代表一切法的4個東西每一個我都能夠有忍就是有無間道都能夠證空,那你就能夠理解他在講什麼。
得到第一地菩萨、证悟苦谛四相的同时,对于痛苦之因的集谛——业和烦恼的实相也会完全证悟。
那你說這邊集法的證空跟剛剛苦法的證空2個是不一樣的,怎麼可能會不一樣?一定一樣,那既然一樣為什麼用不一樣的文字在描述呢?麻煩就在這裡,就等有一天我們都懂了,我們就能感受寫的人的智慧,今天我們絕沒辦法體會寫的人的智慧在哪裡。
现前缘欲界集谛的无间道时,从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层面叫做“无二边”,常断相依、来去過現未、生灭因果……凡是二元对立的差別法在此境界中都不存在,这就是集谛的法忍。
…無二邊~~就是他在緣集諦的無間道,其實緣集諦的無間道跟苦諦的無間道會有差別嗎?我認為不會有差別,只是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事,這邊說~~從境和有境無二無別的層面叫做“無二邊”,至於境跟有境無二無別,在苦諦那邊也有談到境跟有境無二無別,那這邊的境跟有境無二無別難道是另外一個無二無別嗎?不會的,是一樣的無二無別,只是這時他的名字叫做無二邊。當他講無二邊的時候,他前面說這個境跟有境無二無別的層面叫做“無二邊”,其實,這整個東西代表的是無分別根本智,集諦裡面的無分別根本智他用境跟有境無二無別、或者叫做“無二邊”來代表。這個代表了以後,這個無二邊就變成常斷、來去、生滅只要是2元對立的差別法在這個境界中都不存在,這就是集諦的法忍。
再回頭看一下,真正苦諦證悟的空性跟集諦證悟的空性可以用文字把他分開嗎?你們能懂我的意思?理論上以我的理解是不能分開的。真正講他在這個忍的時候他是無間道、他沒有這些思考在裡面,現在只不過是描述出來告訴你說那個境界就是~~對我來講跟前面一樣,沒有差別事怎麼會有差別法,只不過是再用文字、他所用出來的文字要描述的都是這種概念。
在现见欲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将我们现在执为不清净的色、受、想等一切万法都通达为涅槃的自性,与法界空性无二无别,如同《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说的“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这样的境界就是集谛的法智。
接著什麼叫做他的解脫道?就是我們現在不清淨的色受想行識這些萬法都通達為涅槃自性,也就說前面所謂的常斷、來去、生滅這些2元對立的沒有差別,到這邊再轉另外一個方向告訴你~~汙染跟清淨也是沒有差別的。這2個是代表不一樣的概念嗎?不是,一樣的概念用不 一樣的講法而已;對於這些描述,你們一定要有正確的體會跟理解。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无间道时,了达上界一切法胜义中远离戏论故,在世俗中也无有取舍、生灭、来去、常断、黑白等分别,这叫做集谛的类忍。
再來,到了上界集諦的無間道,其實這還是無分別根本智,了達上界一切法勝義中遠離戲論~~就一樣還是在空性這種概念,所以,在世俗中也沒有取捨、生滅、來去、常斷、黑白等分別,這講的跟前面有不一樣的意思嗎?沒有,那為什麼沒有也得講?就說有一天我們真正證悟就有辦法體會,那現在沒辦法體會彌勒菩薩的智慧他為什麼會用這樣表達?
到這裡集諦的類忍,所謂類代表上界,所謂忍代表無間道、代表無分別根本智、代表入定的境界,那你在這一個證悟上界的空性跟欲界的空性是2個不一樣的空性嗎?當然不是,那這裡是用不一樣的文字來描述,但真正的證悟是一樣,不是說一樣而是說在真正的本質上面是一樣。希望你們不要誤會我的意思,要能體會我為什麼要醬子講。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入定位得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于是在出定时就会对没有通达此义的众生生起与智慧无别的四无量心,这叫做集谛的类智。
再來,進入上界集諦的解脫道時,在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於是在他出定時就會對沒有通達此義的眾生生起與智慧無別的四無量心,這裡是不是指上界的眾生?不知道,這很難解釋,難道他對欲界眾生就不會生起這種心?也不是,他只不過是描述因為這時候他是屬於一種類證,當然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假如他這時生起跟智慧無別的4無量心,這你就要體會了,這時是不是你所理解的4無量心?不是,假如是他就不會是在入定裡面的後得智、他不會是解脫道、他不會說是跟智慧無別~這個智慧無別指的是無分別根本智的智慧,沒有差別的4無量心。那我們要到哪一天才能真正懂為什麼醬子寫?到你證悟那一天,你才會懂彌勒菩薩為什麼在這裡用醬一個描述方式。現在想盡辦法用什麼文字去解釋,好的方面講是能幫你去體會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理解一樣的事情,可是壞的部分呢,你會把一個根本上是完全沒有分別的東西你把他分別的5花8門就完全不是聖人真正的境界,那這裡面再去強調大悲心……
到現在為止,以我的認知,他的重點都不在於世俗、出定的東西,重點全在入定的東西,只不過這入定裡面分做根本智跟後得智、或者是無間道跟解脫道,主要是醬子一個概念。
以前的上师们经常讲:菩萨由于相续中具有大悲心的缘故,才不会像声闻阿罗汉一样堕入寂灭的边。虽然我们还没有得到一地,但大悲心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相续中有了大悲心,就不会太在乎自我的快乐、痛苦等,因而修行也就不会为膨胀的我执所障碍。我们的很多道友就是如此,平时都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私自利心,在这种强烈利他心的驱使下,做事情总是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堪布在這強調大悲心的重要,大悲心當然重要,可是這裡的大悲心絕對不是你出定以後那種大悲心。4無量~慈悲喜捨,也不是只有講大悲,那4無量是一個修行人基本會生起的智慧、也是應該要具有的智慧,醬一個智慧並不是屬於出定後得的那一種、會影響他出定以後,但現在講的是入定中會產生醬子的4無量心、嚴格講這應該是入定的智慧。入定的智慧要包括2個就無間道跟解脫道,那無間道是什麼智慧?定也是一種智慧,用心、心法最後都是一樣的,他這是出世間定也是一種心的狀態、是有有境的,只不過他的有境是屬於聖人出世間的那個有境,這個定也是有境也是心法。
为什么学院和学会里总有一些人从发心的行列里中途退出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私心太强、慈悲心太弱。如果慈悲心很强烈,就根本不会把某个人对自己态度好坏放在心上;反之,如果慈悲心比较弱,那么自身稍稍受到一点危害就承受不了,这种人因为怕惹麻烦、怕辛苦,跟谁都不愿意接触,即使拥有了一定的势力,也不会主动饶益有情,而是选择走自我解脱的道路——“自我解脱”说起来也很好听,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对出世间修行有信心,但也有不少人可能只是自私自利心比较重而已。
我们这里有个别道友,学到后来只是做口头功夫,把利他心讲得头头是道,但从来不去真正行持,就像某些政府领导一样,在会议上讲得特别好听,但散会了他也就完事了,实际工作中从来不去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不去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家一定要实地去修大悲心,有了大悲心,就可以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痛苦以及不公待遇等。这是千金难买的修行窍诀,大家要记住它。
癸三、灭谛之四相:
…及空性,证得佛陀性,
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慈等及滅法忍:十八空性,滅法智:证得佛陀性,滅類忍:遍摄诸净法,滅類智:除遣诸苦病。~~
苦集之後現在講滅,也是同樣的概念,你看滅的法忍就是空性、講18空性,有一個忍字當然是空性。那這個空性後面的解脫道就是證得佛陀性,這個佛陀性跟空性其實是一件事情的2面,並沒有一個空性又有一個佛陀性,若嚴格講你們參考,前面空性這是指離戲的空性、後面佛陀性是指光明,以我的認知這是在聖人境界中是有這光明,這光明不是一般的火、電燈、日光的光明,不是,就本來是一個入定的狀況、是無分別根本智之下,他們會告訴你說這種入定的狀況在某一個角度一個高級的修行人他是會體會到這個境界的光明~應該是醬子講,所以光明這2個字並不是編出來的、是將定中的體驗用文字來表達。這時他就遍攝諸淨法、除遣諸苦病,到滅已經是到最後,滅諦裡面雖然還是一個忍一個智,但以滅諦的角度來講已經算是證果了,就最後你能體驗到真正的實相。
離戲空性,佛陀性是指光明
一地菩萨在现见欲界灭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境界中,证悟了现似存在的色等一切万法于实际中微尘许也不成立,完全远离四边八戏,通达了这样的空性实相,即是灭谛的法忍。
你仔細看一下他們的用字,一地菩薩在現見欲界滅諦的無間道、境與有境無二無別境界中,境與有境無二無別~~這前面都講過了,然後,證悟了現似存在的色等一切萬法於實際中微塵也不成立,就一切存在都不成立,完全遠離四邊八戲,通達了這樣的空性實相,就叫做滅諦法忍。這裡用的文字跟前面講的……那你就要有一個智慧,其實你要怎麼去體會這幾個忍的差別呢?若你用這些文字能真正能體會這幾個忍的差別,那我真要阿彌陀佛隨喜讚嘆!你已經見道了!所以我們只能去體會,他用這些文字用不一樣的角度所描述的,你就要用智慧的方式去讀跟理解他。
依靠现见欲界灭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空性智慧,可以在很快的时间中证得圆满正等觉佛的本性,或者说,依靠这种与无量法界平等的善根之威力,可以很快证得佛的果位,这叫做灭谛的法智。
接著講滅法智,跟前面一樣、又是佛的本性,這由不一樣的角度,可你千萬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是說他講了半天講的是同樣的東西,我沒有這意思,我只是強調你沒有辦法去體會他的不一樣,你真的沒有辦法靠這幾個文字、應該是要靠彌勒菩薩的頌詞,那你不能不看米滂仁波切的解釋,他的解釋絕對贏過這邊哦巴活佛、或者堪布的解釋。你要看大德在描述這些境界的時候,都是堪布翻譯,但是堪布翻譯並不會脫離原作者的本意,這是堪布翻譯很了不起的地方,翻譯時能保持這點很重要,不然他一搞錯你就沒辦法懂。所以到最後我為什麼會苦惱,因為我煞有其事的念一遍好像就代表我懂了他為什麼醬子寫,跟各位講我做不到,我讀過後只覺得慚愧,因為他真正……,所以我講的都拉拉雜雜的,醬才是我心裡的感觸。我沒辦法知道他為什麼要醬子寫、為什麼要在這裡用不一樣的文字,其實描述出來的東西我們也沒辦法體會到他有什麼不一樣。也就是醬更知道原來《現觀莊嚴論》是這麼難懂!並不是把這些文字讀過就叫懂《現觀莊嚴論》。
在现见上界灭谛的无间道,菩萨对于上界的一切万法都能以清净的涅槃法来摄持,因为色等虽然在名言中显现为种种相,但实际上跟涅槃的清净空性无二无别,所以无有一法不能以之摄持,这种境界就是灭谛的类忍。
在证悟上界灭谛的解脱道,菩萨凭借入定位通达万法实相的智慧之威力,能在出定位遣除身心内外的各种灾难和疾苦,这种境界就是灭谛的类智。
為麼在類智會說遣除身心內外的各種災難和疾苦,因這已經到了滅諦、證果,雖然一地還沒有證果,可是以苦集滅道來講這個滅諦已經是最後證果,所以是在證果裡面的解脫道、或者說是證果裡面那個智慧;說實在我不懂為什麼會關聯到醬子一個東西,那堪布解釋是說菩薩憑藉入定位通達萬法實相的智慧之威力、能在出定位的時候遣除身心內外的各種災難和疾苦,其實這裡不是他真正的出定位,所以我沒辦法解釋。這裡的出定不知道堪布指的是已經離開了座位,理論上這裡還是在入定裡面的後得智。在這我只能說我沒辦法懂也沒辦法做深入的解釋為什麼會轉成這樣,所以我標成綠色,並不是說醬子講是不對的。
以上就是灭谛的四种行相,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反体不同而已。
堪布說本質上是一體的、只是反體不同,這是講得通的,因為他們全部指的都是得到無分別根本智就是證悟,因為這個裡面是他的入定,入定裡面分2: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或者一個根本智一個後得智,這基本上都是證悟或者都是瑜伽現量,就是我們不懂的那一部分叫瑜伽現量。那個瑜伽現量在本體上面是不是一致、一體?當然是。那為什麼說反體不同,這是大德們為了要解釋只能用文字,而文字都是分別念,分別念就是一個反體,他只能用分別念的方式來將他分開講解。所以,本質上是一體的、只是反體不同~~這個概念不是說裡面有一堆反體是不一樣的,不是這個意思,本質是一致就是他基本上是一件東西、是一體。那為什麼會反體不同,那是大德為了要解釋所以一定要用分別念,要不然他沒辦法解釋我們也沒辦法懂……其實就算他解釋了我們也不一定聽的懂但這是另外一件事,所以他一定要用分別念的方式來解釋一個本質是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反體不同。概念是醬來的,而不是說整個裡面真正有所謂不一樣的反體,只要講反體就不是真正的,反體代表的意思是分別念、是一種總相,不要說勝義諦以世俗諦來講反體就不是實在存在的東西。
用分別念的方式來解釋一個本質是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反體不同
癸四、道谛之四相:
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
回向大菩提。
~~道法忍:灭除涅槃执,道法智:诸佛守护等,道類忍:不杀害生等前行,趨入一切相智理,自住安立有情,道類智: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
再來就道諦也是一樣的道理,比較難懂的就是~諸佛守護等,這邊會轉到諸佛去守護。
苦谛的来源是集谛,要断除集谛,必须要现前灭谛,而现前灭谛的唯一方法就是修持道谛——依靠道谛来灭除业和烦恼,才能中断轮回的痛苦。下面就讲道谛的四种行相。
在现见欲界道谛的无间道,菩萨不但证悟了欲界的世俗色等万法的无相空性,而且也灭除了对涅槃清净法的执著,就像我们学中观时经常引用的《般若经》教证所说,若有一法较涅槃更为殊胜,也必定是如梦如幻,这样的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境界就叫做道谛的法忍。
我想你們應該已經體會到我要強調的,所以他的法忍就~滅除對涅槃清淨法的執著,基本上這也是空性的概念,就是你沒有涅槃跟污染,也就是你沒有說有世俗跟有勝義,這也是一種證悟空性的一種說法。
在现见欲界道谛的解脱道,由于已经证悟了欲界一切万法与空性无二无别,菩萨恒时为十方诸佛所守护,不会受到世间一切邪魔、疾病等的危害,这就是道谛的法智。世间的损害有三种:第一种危害是自己造成的,第二种危害是其他众生带来的,第三种危害来自偶发的地水火风等自然现象。就第一种来说,有些业是我们今生造的,有些业是前世或更久远的生世中造下的,依靠佛的威力加持,这些业报有的可以根本不用感受,一定要感受的也可以减轻,就像世间一个有关系、有后盾的人,虽然以前做过坏事,但有时也能免于法律的惩罚;第二种当然也跟自己的业缘有关,但需要靠外道、邪魔、妖精等其他众生发起,而菩萨有了佛的加持,就不会受到他们的干扰;对于第三种——地水火风等自然灾害,依靠佛力也能遣除。因此,修持般若空性的菩萨一般不会有大的违缘,即使出现违缘也能马上将之转为道用。
這裡說~為十方諸佛守護,這也不是他們編出來的,在《般若經》裡應該會找到相對應的句子,醬講好了~這是我的想法,當他在解釋一個東西的時候,他可以用本體跟你解釋,他也可以用因果用因的角度解釋、或用果的角度解釋,他也可以用功德的角度解釋,像這種就是用功德的角度來跟你解釋,醬了解?他有時候要解釋有境他只能用對境解釋,他沒辦法、不然他找不到解釋方法;還有,有時候某一種有境在他不知道該怎麼描述的時候他用另外一種方式~~他說你有了這個有境你就會有這些功德,這也是一種解釋方法。所以當你有醬子的一個有境、有醬子的一個智慧的時候,你的功德是什麼?你就會得到十方諸佛的守護,然後一切世間的邪魔、疾病沒辦法危害你。我認為醬才是對頌詞的一個正確理解。這裡危害又分做3種~~1種危害是自己造成的,2是其他人帶給你的危害,3是自然現象的危害,意思是說~~如果你到最後能夠有這種智慧有這種有境時,就是這已經是道諦裡的法智,你有了這個智慧的時候你會得到什麼功德呢?這3類都沒有辦法傷害你、或者你不會有很大的違緣。這是用功德來解釋智慧。
学《现观庄严论》时,要注意跟《般若经》进行对应。我前两年翻译了《般若摄颂》,也给大家讲了,今年般若班的道友们也在学习,他们的理解还是很不错的。各地学员以及其他道场的佛友如果实在对《现观庄严论》无法领受,我希望至少也要听一遍《般若摄颂》,因为般若的威力和功德的确不可思议。最好也要经常念《金刚经》、《心经》、《般若摄颂》,同时身上佩戴般若的挂件(我们以前做过藏汉两种文字的《般若摄颂》挂件),依靠文字般若来保护自己。我自己从小就对这些经典很有信心,不管到什么地方都随身带着,遇到人和非人的危害之类,乃至做了一个噩梦,我心里都会想:我这里有很多密法、般若的法本,有很多上师的加持品,只要不是我上辈子不可转变的业现前(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可能谁也没有办法,毕竟连目犍连、舍利子在显现上也会受业报),其他的各种违缘应该不至于造成大的妨害。
這句話很重要~~學《現觀莊嚴論》時,要注意跟《般若經》進行對應。在美國班上有一位AMY師兄傳講時他都會找到跟25000頌對讀的文句,真想要把《現觀莊嚴論》讀懂時一定要配上對讀,現在暫時沒有沒關係,到最後一定要能經論配在一起。不過,也有大德不是跟25000頌對讀,只要是根本般若就可以對讀,什麼叫根本般若?就是這《般若經》裡面包括8事70義,只要包括8事70義就可以對讀,在理論上這是講得通的。若你可以找到25000頌對讀的最好,若沒,你也可以跟8000頌對讀,這邊提到了《般若攝頌》,你們手邊應該有米滂仁波切註釋的《般若攝頌》,漢傳沒有,但在藏傳每一個人都要讀,可能等這個讀完下一次共修就會讀米滂仁波切註釋的《般若攝頌》。若是將來讀《般若攝頌》時就用《現觀莊嚴論》跟之配合,這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回頭講,《現觀莊嚴論》你真正要讀到懂你一定要對讀,這邊堪布叫對應,漢傳的術語這叫對讀。在漢傳有一位大家羅時憲就用8000頌的《小品般若經》跟《現觀莊嚴論》對讀,書名:《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以後你也可以用8000頌去對讀,可真正標準是用25000頌。我是沒有真正去對讀過,可我想他們會強調25000頌是因讀起來會順,就是說你在《現觀莊嚴論》裡看到的文字你在經裡面都找得到。
有些人经常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需要什么佛菩萨的加持啊?不用不用……”其实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很相信空性,真正相信空性的人不会这样。我即生见过很多确确实实证悟空性的上师,但他们的加持品是最多的。比如说敦珠法王,我虽然没有亲自见过,但从电视里看到他身上有很多加持品,也戴着嘎乌盒。顶果钦哲仁波切是真正的开悟者,我1990年在德里的一个宾馆里面见到他,他像往常一样赤裸上身,脖子上挂着一尊特别大的文殊菩萨像,因为那是麦彭仁波切亲自加持过的,所以不管天气多热他都一直带着。上师如意宝也是,像系解脱繫上这些圣物就能解脱、《上师心滴》、嘎乌盒这些都会随身携带。
堪布這裡提到其實佛學真正開悟的人他們知道現空是雙運的,就現跟空其實是一件事,所以並不是說你相信了空性那世俗中講的加持啦都是假的,不是醬子。那我是非常認同的,因為讀空性最重要的概念是雙運,其時空性就是會變成顯現,假如不是空性他也不會顯現、且顯現本身代表的就是空性。因此他提到了敦珠法王,這是寧瑪紅教傳承中很重要的一位,他在法國示現虹光身的,堪布看到他隨身配戴嘎烏盒,嘎烏盒裡面放了一些加持過的東西,還有,上師如意寶就是五明佛學院的創始人晉美彭措,在他身上也配戴了繫解脫等等,繫解脫就是繫上這些聖物就能解脫,像醬子出名的人都還會戴這種東西,那我自己也非常相信這些東西,因就是所謂的現空雙運。
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修行人,基本上不带什么加持品,连课诵本也没有,浑身上下只有一个钱包,钱包里的钱也缩成一张银行卡,再加一个身份证,把钱包夹在腋下,看起来很像一个真正的公务员……其实,作为这个世间的修行人,还是需要依靠相才能领受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是一种信仰的标志。我想,乃至我们的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心里还是要对善和恶有所分别,应当执著于善法。
在现见上界道谛的无间道,由于证悟了胜义中万法空性的不可思议境界,菩萨在世俗中会行持不杀害众生等十善业(当然,在得地之前就已经断除了十不善,这里主要是指完全断掉杀生等的习气),不但自己安住于这样的一切相智之因(十善),并且也将其他众生安置于此上,也即劝他人行持十善,这种能成办自他二利的究竟趨入实相就是道谛的类忍。
這裡講到道諦的類忍,不但自己安住於這樣的一切相智之因、就是十善法,並且也將其他眾生安置於此上,也即勸他人行持十善,這種能成辦自他二利的究竟趨入實相就是道諦的類忍。這裡我認為也是以功德的角度來說證到道諦的上界的無間道,那簡單說你要記住~~他有時候是直接講修法,因為現在所講的都是聖人的有境他就直接文字描述,有時不行他就用對境來描述,有時他會用因果的關係來描述,有時他會用功德的角度來描述,就某一種描述能描述得最清楚他就會用那一種方式,像這種也可以說是用因果的角度,所以一看到時你要有這種體會。其實他講的若你推到最後真正的時候,他道諦證的這個類忍也是無間道、也是證悟空性、也是根本智、也是入定的根本智。
由于前世的某些原因,有的人即生身口意非常清净,而有的人则身口意极不寂静,在行持十恶业上很“聪明”、很有兴趣,而一说到行持善业,就兴趣索然。听说有一个道友,每次电脑屏幕上出现法师讲课时,就不断打瞌睡,而看什么乱七八糟的新闻却精神得很……这一类现象,在一地菩萨身上绝不会发生。
菩萨证悟了上界道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境界,不会将六度四摄等一切善根回向给自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获得无上佛果作大回向,这就是道谛的类智。
你真正得到了道諦的類智的話,你就會為一切眾生獲得無上佛果作大回向,這有點類似用因果的角度來解釋所謂的智或忍。
由此可知,作为大乘佛法的修学者,应该把自己的每一个善根都回向菩提;如果没有做广大的回向,善根很容易耗尽或被其他因缘摧毁。昨天我给一些老师做培训的时候说:“你们平常应该多想想:我要怎样帮助众生?怎样把佛教的精神弘扬出去?……哪怕你的这种利他心还比较造作,也能减轻自身的烦恼和痛苦,做任何工作也会很顺畅。”在座的发心人员也是一样,当你用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来做事时,就会感觉很累,觉得上上下下都是坏人,一直活在痛苦和焦虑之中;但如果你有比较广大的利他心,那么不管别人怎样对你,你都不会介意,因为你只想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帮助众生——这是佛教中最高尚的一种修行,也可以去除自身的很多烦恼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新闻里,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人在哭泣流泪,我们自己也流过很多眼泪,但在我们从母胎降生到离开人间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为众生流过一滴眼泪呢?请大家扪心自问。为众生流下的眼泪,应该说比黄金还值钱,但恐怕我们在漫长轮回中的泪水99.99%都是为了自己而流的。
壬三、摄义:
是道智刹那。 ~~是依道智刹那才能照見四諦法性。~~
最後這裡是一個攝義,就說~~~是道智刹那,這全句的意思是~~你要依這個道智的刹那,簡單講這個道智剛講過一共有16個相,理論上這16個相應該算是有16個剎那,等等會解釋到底是不是有16個剎那,就說你要依照這一個道智見道時的這一個道智你才有辦法照見四諦的法性,就說這時你才能了解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是什麼?就是空性,所以你才能照見空性。
以上我們講完了見道道智的十六刹那。關於見道的智慧,本論很多地方都有提及,但這裡是從道智的角度講的,以見道的智慧作為有境,以此智慧所了知的道作為境,忍、智的每一個行相都是境與有境無二無別的。
以上我們講完了見道道智的十六刹那,關於見道的智慧,這裡都是從道智的角度講的,用見道的智慧作為有境,以此智慧所了知的道作為境,所以忍、智的每一個相都是境與有境無二無別的。境與有境一定要是無二無別,就說不管你是忍或是智,基本上這都是無分別根本智範疇裡面的東西,當然是沒有能所的。
我前面给大家提过,对于见道十六刹那的安立,《俱舍论》和《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有所不同:按《俱舍论》,是把上界苦谛和下界苦谛分别作为所缘,四谛以此类推;按《大乘阿毗达磨》,是把三界的苦谛统一作为所缘,然后把前面的法忍、法智安立为无间道、解脱道,把类忍、类智安立在殊胜道,其余诸谛也是如此。在我印象中,《摄抉择论》的观点跟《大乘阿毗达磨》比较类似。除此之外,还有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安立方法,本论主要是站在大乘中观的立场,将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合而为一来做解释。
《俱舍論》和《大乘阿毗達磨經》觀點不一樣,《俱舍論》是把欲界跟上界分開,那4諦以此類推;《大乘阿毗達磨經》這已經失傳了,但仍可在很多地方看到被引用,比方說無垢光尊者龍欽巴,他在寫著作講16相時他就是根據《大乘阿毗達磨經》不是根據《俱舍論》,他就是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醬子講。所以呢根據大乘的說法,他是把三界的苦諦統一作為所緣,就是不分說先緣欲界的再緣上界,所以他會把把前面的法忍、法智叫做無間道、解脫道,把類忍、類智叫做殊勝道,其餘諸諦同理。所以他不會分做欲界的無間道、解脫道,再來上界的無間道、解脫道,他不是醬子;他就是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醬子分,其實意思一樣,你懂了以後你就知道意思是一樣。
《攝抉擇論》這本書沒找到,應該也是藏傳的。
本論主要是站在大乘中觀的立場,所以不會去講唯識的真見道、相見道,是將龍猛菩薩和彌勒菩薩的觀點合而為一來做解釋,其實大乘中廣行跟深見2個是一件事,這點在《廣論》讀得很清楚、就是鵝王雙翅。
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都讲过十六行相,他是在四谛每一谛上分出不同的四个刹那,而苦、集、灭、道四谛也是依次证悟的,共有四个成事刹那。大家方便的时候最好看一下这两本书。
現在講到了無垢光尊者龍欽巴,在他的很多著作裡面把這個苦、集、滅、道分成4個成事剎那,就很明顯的認為不能混在一起講。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菩萨证悟万法空性是在一个成事刹那间,此一刹那由反体不同而安立为十六种行相。这样看来,是不是麦彭仁波切跟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有所不同呢?其实也不是。比如我们讲十六空时,表面上看来好像有十六种智慧,但实际上它们是依不同反体而安立的。又如得一地菩萨时,既证悟了人无我也证悟了法无我,但实际上也并没有两种分开的实体可得。如果我们再参考《六十正理论》及其讲义,那么其中也是说,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是唯一的涅槃法性,通达它是在一个刹那间。
可是米滂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則是強調菩薩證悟這16個相是在一個成事刹那間。
無垢光尊者龍欽巴把這個苦、集、滅、道分成4個成事剎那,米滂仁波切則是強調菩薩證悟這16個相是在一個成事刹那間。那我是覺得這2個完全沒有牴觸,所謂成事剎那就是代表不是一個剎那,他是把整個事情當作一件事,所以他證悟了醬子一件事需要一個成事剎那,就是讓他完成證悟的那整個時間,那絕對不是一個剎那的時間;那在這個當中當然你就可以分成苦集滅道、或是16相。有沒有必要分成16相這後面有一些解釋我覺得非常重要,但是,堪布他們並沒有特別去強調。
堪布認為這2種說法並不矛盾,我也認同,像我們在講16空的時候你好像是有16種智慧,但是實際上空性只有一種怎麼會分成16種,他是為了要解釋清楚就用分別念來跟你解釋,所以就會用不同的反體、這是用分別念來分類他,目的是讓你懂得什麼叫空性、更清楚知道什麼叫空性;就好像一地菩薩證悟了空性,不能分成說這是人無我、這是法無我,證悟就是一致、你沒法能夠很實際的分開。因為只要是空性的概念,你就沒辦法裡面還有分別念,有分別念就不是空性。
可能有人会问:无间道、解脱道、殊胜道明明是不同时间产生的,怎么能安立在一个刹那之中呢?这并不矛盾。苦集灭道所摄的三界轮回一切真相都是在一刹那间证悟,这一刹那之前存在的所有见道障碍无间得以遣除,从这个反体可以安立为无间道,把智慧真正现前的这一分叫做解脱道,把彻底离障、智慧得到稳固的这一分叫做殊胜道,说起来还是同一个刹那。可以说,无垢光尊者安立四刹那,是从智慧的相续来讲的,麦彭仁波切安立一刹那,是从当下证悟的层面来讲的。
有人問: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明明是不同時間產生的,怎麼安立在一個刹那之中呢?堪布說這並不矛盾。因為,苦集滅道所攝的三界輪回一切真相都是在一刹那間證悟,這一刹那之前存在的所有見道障礙無間得以遣除,從這個反體你可以安立成無間道,把智慧真正現前的這一分叫做解脫道,把徹底離障、智慧得到穩固的這一分叫做殊勝道,說起來還是同一個刹那。可以說,無垢光尊者安立四刹那,是從智慧的相續來講的,麥彭仁波切安立一刹那,是由當下證悟的層面來講的。
這些話不知道大家懂嗎?什麼叫智慧相續來講,智慧相續的意思就是你本來就可以分做4種、就4個成事剎那,為什麼4個成事剎那?以無垢光的角度他的意思是可以分做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不是分成苦集滅道,因為這4個的本質是不一樣的,所以他會用智慧相續。因為這裏面會涉及到所謂的無間道是無分別根本智,所謂的解脫道是無分別根本智定裡面的後得智,這當然會不一樣,基本上不區分不行、事實上是有這個;後面那2個殊勝道同理也會有。所以,從智慧相續來講,這個當然是可以成立的。
那米滂仁波切是講一個成事刹那,其實米滂仁波切不是安立一個剎那、他是安立成事剎那,成事剎那不代表實際剎那,實際剎那就是一般講的一剎那。成事剎那跟實際剎那是不一樣,一般這裡講的剎那都是指成事剎那,成事剎那裡面是可以再分的,這是我的理解。
因此,说十六行相是同时或非同时,我觉得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怎么样承认都是合理的。真正的证悟是在一刹那间,在证悟的本体上也分不出解脱道、无间道、殊胜道等很多种,而考虑到证悟前前后后的情况,十六个行相都是可以安立的。那么,这个刹那是时际刹那还是成事刹那呢?大多数人都安立为成事刹那,这样前后就不一定是一个本体。只有承许为成事刹那,才能避免解脱道与殊胜道是同一实体的过失。所以从证悟的真正的正行来讲是一个成事刹那的相续,其中又有前后的不同刹那,这样可能比较合理。
現在總結一下,所以到底是一剎那還是16……下一課有一個蠻重要的,主要解釋為什麼這地方沒有辦法不做醬的分別,那做完醬的分別以後是不是會有矛盾?他說這個也沒有辦法,為什麼呢?因為,因跟果,我們用世俗來講,有很多東西你說因果是同時間出現那絕對講不通,因沒有滅掉果怎麼可以出現?所以一定要有先後。可是當你說因果要有先後你又發覺也講不通,為什麼?他們向來沒有接觸怎麼會產生反應?這是在討論緣起討論世俗現相的時候發現的,這沒辦法這就是一種法爾,所以才會了解到世俗我們所理解的很多東西是幻相。
另外一個角度,所謂的無間道是在斷煩惱,所以那個時間裡面的概念是煩惱,那麼解脫道是得到智慧,智慧這個概念跟煩惱2個是無法並存、完全是相違的,所以以時間的角度、或者以無間道跟解脫道來講他們是不能合而為一的,因為一個煩惱一個智慧,你不分開也不行。醬懂我意思?所以,真正要強調只有一個剎那而不做這個區分的話是講不通的;但是你給他做區分的時候也會有另外的部分會產生矛盾。所以最好的理解是什麼?他是一個成事剎那,這個成事剎那裡面是有需要做一些分別,或者這時你用反體的角度你又可以給他分成4個剎那或者16個剎那~~應該是醬子去理解他。
最後要強調的這個觀念,我認為蠻重要的,所以要花很多時間,意思是說你講他是一個剎那或是講他16個剎那,其實在我的感覺正確的講法是一個成事剎那,以避免分成很多剎那的這種負作用。不過,你要記住~~一個成事剎那這角度也可以用分別念、反體的概念將之分成不一樣的階段,因為龍欽巴就講得很清楚,明明無間道就不是解脫道、解脫道就不是無間道,更不要講後面還有2個殊勝道;他說你如果不醬子分,那無間道也是解脫道、解脫道也是無間道,這個不通的。至少我們要有醬一個概念。
关于这个问题,在藏传佛教中是有一些辩论的,但也没有哪本讲义给出特别详细的分析,希望大家课后多翻一下我前面提到的几部论典。
今天這一課不是容易懂的,裡面涉及到16行相、或者是16相,這花了很多時間想辦法解釋,又用小乘、大乘不一樣的角度描述這16相,你一定要有那個智慧能體會這個概念,因為醬子你才不會偏差掉、不會誤解他真正的意思。然後最後就涉及到~~這個到底應該是分成不一樣的剎那還是當成一個剎那看。
PS:
@ 師兄:羅時憲跟8000頌對讀的那本書是一個非常好的參考,但現在共修沒辦法兼顧到這麼多,光是解釋課文就已經超過時間了,現在連想加上米滂仁波切的解說都有困難了,醬懂?!另外,你知道羅時憲是唯識大家,有很多地方假如他用唯識的角度……也怕跟堪布解釋不一樣。另外,今天講的16行相、或者是16相,有清楚嗎?
J:清楚,16行相是單屬於解脫道,16相還包括前面無間道,所以他們2個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