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9-P346L02-P349L07 奢摩他-0150  b346
今天理論上應該要進入下一科就是各別學法分3,那上次消文最後一段可能有人很清楚了解是什麼意思,也可能有部分同修不是很清楚是什麼意思,現簡單的再整理一遍。
最重要這問題是在:整段文是說理應雙修,同時也講到所修習的次第→要先修止再修觀。這理由就是→因為你要先建立有輕安的止的能力,那你去觀的時候才可能會變成有輕安的毗鉢舍那。可是為什麼會在無著菩薩的《集論》裡面說到有先得勝觀未得止,這時彼應依觀而勤修止耶?這就跟前面不是一樣的說法,本來是要先止後觀,那怎麼在《集論》裡面又說到先觀再修止呢?這裏面需要解釋的就是→我們知道在小乘的修法理面,特別重點是在未到地定,當他得到了未到地定以後,他有2條路走→1條路是繼續在世間裏面修初禪、2禪、3……一般我們叫根本定,未到地定雖然是屬於有輕安的也是在色界裏面的一個法,可是他並不算是根本定,所以得到未到地定一定要有輕安以後你才可能去修根本定,這是在世間的路上。但是另有一種人他就直接用未到地定去修出世間法也就是所謂的見道,以小乘來講直接修四聖諦去得到見道、得到出世間的慧。以上就是用未到地定做基礎可以走的2條路。
那若用未到地定去走出世間修見道的時候,基本上是比較辛苦的,這一類人有一個術語叫做苦通行者。有2種方式去修出世間的見道→1. 用未到地定,2. 用根本定,那基本上用根本定會比用未到地定要容易,所以,用未到地定是苦通行者、用根本定是樂通行者。除了苦、樂,一般會看到這一共分成4類行者,利根、鈍根這是一個變數,用未到地定或用根本定這是一個變數,用未到地定是叫苦通行者、用根本定是樂通行者,再配上利根、鈍根,醬子就配出4種→未到地定+鈍根、未到地定+利根、根本定+鈍根、根本定+利根。當你是所謂的苦通就是當你用未到地定見道的時候,代表你沒有得到根本定,所以當他得到見道以後他一定要回頭再修根本定,因為他需要完完全全的進入根本定,最後才能讓他由初果一直到阿羅漢,所以修根本定是必要的。因此,當他得到見道也就是有勝觀,因為他是用未到地定去得到勝觀,所以他要回頭來再去修根本定,這就變成好像是得觀以後再去修止。這裏就是在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只要搞清楚這事情就完全沒有問題去理解這段裡面所說的是什麼。
四正行是依根差別道:1苦遲通行,2苦速通行,3樂遲通行,4樂速通行。遲速是約能修道人的鈍利根以辨差別。通是修行義,行即智、見,為盡諸漏所修智見,故名正行。《俱舍論》二十五卷說:「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能趣涅槃故。」《集論》說:「初謂鈍根(遲)未得根本靜慮(苦)。第二謂利根(速)未得根本靜慮(苦)。第三謂鈍根(遲)已得根本靜慮(樂)。第四謂利根(速)已得根本靜慮(樂)。」這就是說,苦正行者,依於未至定、中間定,或無色地三定修無漏道名苦通行,以所依的定無喜樂等支作功德,未至定奢摩他微劣,無色地毗缽舍那微劣,止觀不等,轉進艱辛,故名苦通行,但有利鈍二根差別,鈍根者名苦遲通行,利根者名苦速通行。樂正行者,即已得根本靜慮的行者,依於四根本定起無漏道,以所依定是止觀平等的雙運轉道,具現法樂住,故名樂通行者,由於利鈍二根差別,鈍根的人,名樂遲通行,利根的人,名樂速通行。如《顯揚聖教論》卷二說:「一苦遲謂鈍根者已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苦見苦行。四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http://book853.com/wap.aspx?nid=92&p=4&cp=23&cid=8 

接著就進入各別學法,我們學奢摩他,第1個當然是要有資糧,再來依止資糧以後修奢摩他,最後才成就奢摩他的量。接下來就會講到毗鉢舍那法,還有學雙運法,這是整個科判的順序。
今天就由修止資糧開始。
第六 各別學法分三:① 學奢摩他法b346,② 學毗鉢舍那法b347,③ 學雙運法b348
初又分三:① 修止資糧b346,② 依止資糧修奢摩他b347,③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b348
今初,修止資糧 b346
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其中有六:一、住隨順處,住具五德之處:(一)易於獲得,謂無大劬勞得衣食等。(二)處所賢善,謂無猛獸等凶惡眾生,及無怨等之所居住。(三)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四)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五)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如《莊嚴經論》云:「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二、少欲,不貪眾多上妙衣服等事。三、知足,雖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四、斷諸雜務,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五、清淨尸羅,於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六、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於貪欲等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及墮惡趣等當來過患;又生死中愛非愛事,皆是無常可破壞法,此定不久與我分離,何為於彼而起貪等。由是修習,能斷貪等諸惡尋思。此如《修次中篇》之意,於《聲聞地》應當廣知。

這段很容易懂,最重要就是學習任何一個東西你都先要有資糧,以後你才有能力去把它成就。定的資糧嚴格講有14種或是13種,這後面會提到。《廣論》前面講過密護根門就是諸根律儀、正知而住、飲食知量、悎寤瑜伽這些也是涉及到修止的資糧,有了這些才容易把止修成功。那這裡他是怎麼說:
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這道理很容易懂,就是能夠讓你很快的成就止的因就靠這個,資糧在這有六:
一、住隨順處,住具五德之處:什麼叫做隨順處?就是這地方要具有5種功德。第1個~很易獲得,你不需要花很大劬勞就能得到衣食等。意思就是你在這地方修止的時候你很容易得到資具,因別人要護持、供養你都不會很困難。不是說醬有什麼難,是因還要考慮到下面4項都要含蓋在內。第2個~處所賢善,也就是不會有猛獸等凶惡眾生,也沒有怨敵等之所居住。住所不能有猛獸,當然也不能有怨敵為鄰。第3個~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假如住在沼氣很重或是流行病很多的地方,醬子是不行的。第4個~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同伴要善知識可以互相討論請教。第5個~具善妙相,這裡面就有點難,又要符合前4點還要涉及日無多人夜靜聲寂。反正,住隨順處就是要考慮到這些。
這跟《莊嚴經論》提到的意思很類似:「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
《莊嚴經論》b346:彌勒菩薩造。漢譯《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隨修品第十四》中「易求及善護,善地亦善伴,善寂此聖土,菩薩則住生。譯曰:此偈明勝土輪。土勝有五因緣,一者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者善護,謂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者善地,處所調和無疫癘故;四者善伴,謂同戒同見為伴侶故;五者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註】〝瑜伽安樂具〞是指對修行之法以聞思决擇清楚,精通所修的內容,了然於胸。(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二、少欲,不貪眾多上妙衣服等事。這點基本上像前面所說的飲食知量這些等等,你要修行你就不能夠再希望享用上妙的衣服飲食等等,只要能維持生命就夠了。
三、知足,雖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就是知足,飲食清淡、素食為主。
四、斷諸雜務,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在這裡就有跟前面所提到的就會看見有時會產生衝突,不能你又修定又做那些貿易商務的惡事業;因你要寂靜,你要得到一個日無多人夜靜聲寂的地方,你也不適合太親近有人的地方,不管是在家或出家;意思是你要修定,一天到晚還跟在家人在一起,不管是你要講法還是要怎的,這在修定當中是應該要減少的。同理,你跟出家人相處這也會影響你的修定。最重要就是斷諸雜務,不去親近各式各樣的人。至於後面的行醫藥、算星相這一些當然是不行的,特別是用這方法去賺取得到你維生的資具,這是不行的,這叫邪命。一個出家人替人算命、拿錢,這是不行做的事情。
五、清淨尸羅,戒法一定要清淨這是當然的,不管是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大家也了解這個性罪就是根本罪,遮罪雖然不會馬上破戒但也是要懺悔、要做很多彌補的動作,萬一犯了性罪這追悔是沒有用的,特別是別解脫戒。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你假如放逸犯了所謂的遮罪,這時你要趕快追悔,追悔不是心裡想而已,不管出家在家,特別是在別解脫戒上面,追悔的時候有一定的儀軌跟他一些規定的作法。
六、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貪欲的惡尋思比方說想到家人,只要是涉及到貪這一方面的,於貪欲等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你不能有殺縛這種現法的過患,還要了解到墮惡趣等當來過患,就說你要了解到這個嚴重性,自然能幫助你斷除這些貪欲。因為定裡面要能夠得定最重要是離開欲界,欲界裡面有2個一定要離開,1是貪欲、1是瞋恨,就是貪、瞋這2個。又生死中愛非愛事,還有生死輪迴中的貪或是瞋恨,皆是無常可破壞法,就說在生死裡面,不管是愛或是非愛,基本上這都是無常的都會壞了法,此定不久與我分離,跟我最後都會一定沒有關係的,何為於彼而起貪等,這當然也包括癡,就說我們為什麼要為了這些產生貪或是癡。
由是修習,能斷貪等諸惡尋思。能夠讓你解決這一部分的問題,宗大師馬上說在《修次中篇》裡面應當有詳細的內容,還有《聲聞地》裡面也有詳細的內容。

如是六法能攝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尤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善知識敦巴云:「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言資糧者,即前六法。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修次初編》云:「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善住尸羅,性忍眾苦,勤發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經》等,亦說施等為後後因。」《道炬論》云:「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縱經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觀定者,應勵力集《聲聞地》中正奢摩他十三資糧,極為主要。
上面所講的6法讓你能夠得到正定,假如你沒有得到能夠得到,你已經得到也需要這個6法讓你得到以後不退,所以這是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安住是得定,增長是讓你能夠往上再增進,這6法就是讓你能夠成就安住增長最重要的原因。又特別提到前面講的第5清淨尸羅,還有前面講的第6觀欲過患,加上前面講的第3住相順處6項中這3項是比另外的3項要重要點。又引善知識種敦巴所說:「我們得不到定的時候常常會覺是教授過,意思是希望得到一個比較正確有效的教授,是說自己不懂想辦法要懂、或是人家沒有講到真正重要的,所以希望由教授的部分來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然定不生,你沒有辦法得止的話,是因為你沒有安住資糧所致。就說其實根本跟教授無關,你沒有資糧你就沒有辦法得定。」所謂資糧者,即前六法,其實最後應該有13項,就是正奢摩他十三資糧。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是14,有這差別是因為藏傳跟漢傳在說法的時候是有1個項目的開合,等等看補充資料就知道了,這是最完整的,現在這裡是單單講6法。除此以外,又轉到6度來講,其實用6度的角度來看,6度本身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基本上這4個也就是第5度靜慮的資糧,所以說,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
再舉《修次初篇》裡面所說:「若你能夠不執著在利等諸欲上面,這是指布施,而你又能夠善住尸羅,這是指持戒,性忍眾苦,這是指忍辱,勤發精進,這是指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這也就是用6度的角度來看,前面4度就是指的是靜慮的資糧。所以《解深密經》等,亦說施等為後後因。這個施等也就是指6度前面的5度,每一度都是後面的原因,有了布施就能夠成就戒,有了戒就能夠成就忍辱,有了忍辱就能夠成就精進,有了精進就能夠成就靜慮,有了靜慮就能夠成就般若。」接著再引阿底峽尊者所寫的《道炬論》,宗大師《廣論》基本上也是根據《道炬論》演變成的,《道炬論》裡面說:「失壞止支分,這個支分指的就是資糧,會講支分,就是需要這麼多東西把它組合起來,這是其中一部分,指的是資糧。假如你失壞了止資糧,雖然勵力修習,縱經多千年,不能成正定。」其實不只是止,在世間上,很多事情我們沒有用資糧這2個字,也就是說你要有那個基礎,你前面要打好很多的基本條件,當這些條件都滿足了,你自然水到渠成。這道理是一樣的,記得《廣論》在前面講過,很多正修的時候基本上是修加行,為什麼會把加行當作正行修呢?也就是跟這個成就資糧的觀念是一致的。假如你真正欲修止觀定者,應勵力集聚《聲聞地》中正奢摩他十三資糧,我們這裡只講6個,可是最後他說真正最完整的來講就是13個資糧,在漢傳《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是14種。現看一下補充資料……
《修次初篇》b347:漢譯《廣釋菩提心論》卷二中「是故修奢摩他時,諸所得諸所欲,當住平等捨,體中苦等而悉除遣,安住淨戒發起精進速得成就。如《和合解脫經》說:〝先修施等勝上之行,次復修持淨戒,然後住於奢摩他行。〞」譯文中《和合解脫經》應為《解深密經》之訛。(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正奢摩他十三資糧b347:一、自圓滿(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二、他圓滿(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三、善法欲;四、嚴淨戒律;五、守護諸根;六、飲食知量;七、精進不眠瑜伽;八、正知而行;九、依具相善知識;十、聽聞思惟妙法;十一、大施捨心;十二、無內外障難;十三、具有沙門莊嚴無謟正直及少病等大德特法。(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註】漢譯《聲聞地》謂十四種資糧,主決於「聽聞思惟妙法」之開合。
自圓滿,這是暇滿的部分,這個基本條件很早就已經讀過了,你若沒有這個條件你根本沒有辦法修法,沒有辦法修法那怎麼可能成就奢摩他呢?!他圓滿,基本上是指你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善知識,當然最好是佛當你的老師,若沒有的話,你自己讀,你也要讀正確的佛經論,旁門左道讀再多也沒有用,《廣論》本身在佛經論中是可以依靠的一本論。由第5到第8這就剛剛一開始《廣論》提到的資糧,守護諸根就是密護根門,飲食知量、悎寤瑜伽、正知而住。第10之聽聞思惟妙法,就是在這裡有1314的差別,若將聽聞思惟妙法開成2個就是14,這裡是合成一個就是13

第二 依止資糧修奢摩他分二:① 加行b347,② 正行b347
    今初 加行b347
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又應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為菩提心之支分。

這邊的加行,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前面b041已經讀過了,6加行→淨地設像、莊嚴供具、入座皈依、觀想聖像、集資淨罪、三事求加(滅不敬、生恭敬、滅障,基本上跟修信有關),到集資淨罪這裡其實就是普賢10大願王或是叫做7支供養。他告訴我們就如前所說的加行6法指的就是6加行,所以在修止之前,也要按照這種儀軌先加行,加行完後再去正修,所以,加行還是用的前面的,剛剛前面有說有的人把加行直接當作正行修就是為了他要積聚資糧,就是指這6加行,特別是當中的這個7支供養,這在我們的補充資料的p028p029有這部分的詳細資料。
【延伸閱讀:6加行及7支供養http://fufufromtw.pixnet.net/blog/post/427764734
除了加行,他為什麼要提大菩提心這句?因為這是大乘法,你就要修大菩提心。雖說你現在是修止,可因為你是大乘行者,你在修止時也絕對不能忘記菩提心,這是在加行裡很重要的一項。特別他要你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意思是共中、共下,因為到上士道沒有去跟其他的共所以叫做不共,那中、下士都要以上士做最終的目標,所以大乘的都要叫共中、共下,一定都要加這個共字。這時你要淨修共中或是共下就是大乘法裡面的中士道、大乘法裡面的下士道他的所緣境,因為這些東西是菩提心的支分,就是菩提心的資糧、基礎。為什麼?下士道所緣的是你害怕去惡趣,中士道所緣的是你厭惡輪迴,那你今天假如不怕去惡趣也不厭惡輪迴,那你如何能生起要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呢?根本不可能。你之所以會生菩提心就是因為自己怕去惡趣所以你知道眾生也會怕,因而對眾生生起很大的悲憫怕眾生去惡趣;因為你自己不喜歡生死輪迴所以你憐憫眾生還在生死中輪迴,所以這叫做菩提心的支分原因就是在這裡。這些前面都講過了,可能有人記得有人不是很清楚,這講給各位做一個提醒。


  第二 正行分二:① 身何威儀而修b347,② 正釋修習之次第b348
    今初 身何威儀而修 b347
如《修次‧中篇、下篇》所說,於安樂具身具八法。足者,謂全跏趺,如毗盧遮那佛坐,或半跏趺。眼者,謂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垂注鼻端。身者,謂非過後仰莫太前屈,端身內念。肩者,謂平齊而住。頭者,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正直而住。齒與唇者,隨自然住。舌者,令抵上齒。息者,內外出入莫令有聲,粗猛急滑,必使出入無所知覺,全無功用徐徐而轉。《聲聞地》說於佛所許,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結跏趺坐,有五因緣:一、善斂其身速發輕安,由此威儀順生輕安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以此威儀不極令身疾疲倦故。三、由此威儀不共外道及異論故。四、由此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五、由此威儀,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共依止故。正觀如是五因緣故,結跏趺坐。端正身者為令不生昏沉睡眠,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於調息如說善修。

加行談過就要談正行了,那麼正行,第1個就是你的威儀、這裡是講你的坐姿要如何,就是你在修定的時候你的儀表、儀態應當如何?你的身的威儀要怎麼樣做?這以前講過現相當是複習。
《修次‧中篇、下篇》所說,安樂具就是坐具,有專門打坐的墊子,後面高一點,將臀部抬高後才比較能容易做到他的要求,而且身具八法
1. 足者,謂全跏趺,也就是雙盤p029,一般就叫毗盧遮那佛坐,或半跏趺,又分左腳在上或是右腳在上,這都有專門的名稱,一下想不起來,不過都可以查的到
2. 眼者,謂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垂注鼻端,眼觀鼻、鼻觀心,這個以前也討論過,因為入定本身基本上是用你的第6意識入定,不是用你的眼識入定,所以你睜著眼容易眼識生作用,因此很多都說閉著眼,因為眼睛一閉你只有用第6意識。不過亦非太閉,他並沒有講理由,但據我所知在密法裡面、主要也是指紅教的,就像《西藏生死書》教你的,你在坐時眼睛不是全打開可是也不能閉起來,我所知道的理由是他會連動一個什麼脈,在藏傳的講法眼睛閉起來會關閉一個什麼脈,醬子會影響你入定,所以眼睛是半睜半閉。只是眼睛不能閉對初學來講又變成用眼識,用眼睛入定那是不可能的。這裡大家慢慢去體會吧,因為我本身也沒有辦法給各位深入確切的說明,只是,不能太開、不能太閉這都有原因在裡面。
3. 身者,謂非過後仰莫太前屈,端身內念。就是要你身體正直,特別是在藏傳裡面最重要是這個中脈,你要讓中間這條脈直直的,不能彎曲,讓氣能通過中脈,中脈通才有可能得定。像道家所講任督2脈打通,但任督又不一樣,以前我學過道家的打坐,他是叫衝脈,由丹田直接到靈臺是在中間這條線上,任督2脈是一前一後,還有帶脈是橫的轉的,我也沒辦法更詳細的說明跟佛家的一樣不一樣,可是,有一點是一定不一樣的,道家這個氣是要用意志力把他帶動。密宗觀明點觀這個聽起來有點像道家,不過我想應該不一樣。
【延伸閱讀:南師談中脈http://fufufromtw.pixnet.net/blog/post/460052114
4. 肩者,謂平齊而住。
5. 頭者,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正直而住。丹田是在臍下3身寸,自鼻至臍我感覺就是由靈台至丹田。
6. 齒與唇者,隨自然住。
7. 舌者,令抵上齒。
8. 息者,內外出入莫令有聲,粗猛急滑,必使出入無所知覺,全無功用徐徐而轉。簡單講就像一個引擎一樣,好的引擎是靜無聲、強而有力。息,這道理是一致的。
《聲聞地》說佛為什麼要我們修定時如毗盧遮那佛坐呢?主要醬子坐是因為他有5個好處:
1、善斂其身速發輕安,由此威儀順生輕安故。醬子坐法能夠很快引發你的輕安,引發你的輕安意思就是你成就了止,其實這是一件事。不是說引發了輕安然後去成就止,不是,一引發輕安就是成就真正的止。假如你不是真正在等持的階位上你是不可能有輕安的,今天你若只在內住或是等住,你是不可能有輕安的,一定要到9心住的最後一住。醬子坐法能夠在你得到等持的時候很快就依此產生輕安,可是坐到等持不見得就能得到輕安,因為你那是欲界散定。
2、由此宴坐能經久時,以此威儀不極令身疾疲倦故。醬子坐法比較不會累、不會疲倦。
3、由此威儀不共外道及異論故。以前我學道家的打坐基本上也是雙盤,手不一樣,很明顯不同的是眼睛是閉的,會不會時間久了互相都有些像了。
4、由此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醬子坐法別人看到會產生信、敬,因為莊嚴。
【這令我想到久遠以前看過一篇故事,一個有眼通的人夜半趕路錯過旅店,只好宿在荒野的破廟,雙盤坐入睡後被雜音吵醒,看見有惡鬼對他頂禮,他深覺奇怪,改換成單盤,就見惡鬼面上起了質疑的表情站起身來,他立馬又換雙盤,惡鬼一見又跪下頂禮,他好奇之下改成散盤,惡鬼見了卻要撲過來了,只好馬上又換成雙盤才無事平安一夜到天亮。】
5、由此威儀,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共依止故。所有佛門的人都是這個方式。
端正身者為令不生昏沉睡眠,昏沉睡眠是5蓋中的2個,是讓你無法入定最重要的原因,你要入定你一定要先解決這2個問題,特別是細昏沉、細睡眠,還有掉舉。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於調息如說善修。在入定的時候不只是注重這個姿勢,還有你的氣息,就像剛剛說的你要像一個超強引擎,內在靜無聲強有力而外人看不出來的,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個氣在轉,不過初學者不是醬子,人不安分會跳會動。
【自己只有過一次經驗,右腳的氣是從腳底一路右旋轉著上來的。那時平時的氣只有在表層,未曾深入脈絡。可如今功課荒廢了,連氣感都沒了!真的,學道真是很難在毅力橫久堅持,苦,才是最好的助道品!】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中b347「云何威儀圓滿?謂於晝分經行、宴坐;於初夜分亦復如是;於中夜分右脅而臥;於後夜分疾疾還起,經行、宴坐。即於如是圓滿臥具,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加趺坐,乃至廣說。何因緣故結加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

接下來就是解釋這個正行修習的次第
  正釋修習之次第 b348

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諸道次第,多依《辨中邊論》所說,由八斷行,斷五過失,修奢摩他。善知識拉梭瓦所傳之教授,更於彼上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德稱大師《道次第》云:「四作意中,攝九住心及斷六過八對治行,是為一切正定方便,眾多契經及《莊嚴經論》、《辨中邊論》、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中觀宗三篇《修次》等,開示修靜慮之方便中一切皆同。若能先住正定資糧,以此方便勵力修習,決定能得妙三摩地。現在傳說修靜慮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見此方便之名。若不具足正定資糧及無此方便,雖長時修定終不成。」此語是於諸大教典修定方法,得清淨解。又總三乘修道次第,無著菩薩於五分中極廣決擇,故彼為最廣開示修行之論,然於一處廣說之事,餘則從略。止觀二法,《攝決擇》說於《聲聞地》應當了知,故《聲聞地》最為廣者。慈尊則於《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說九住心及八斷行,獅子賢論師、蓮花戒論師、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隨前諸論,亦多著有修定次第。又除緣佛像、空點、種子形等所緣不同外,其定大體,前諸大論與咒所說,極相隨順。尤於定五過失及除過方便等經反較詳,然能依彼大論修者,幾同晝星。將自心垢責為論過,謂彼唯能開闢外解,妄執開示心要義理別有教授。於彼所說修定次第,正修定時,竟為何似,全無疑惑。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後皆取大論所出,故於此處修定方法,亦取大論而為宣說。

這段裡面所提到的東西就很多,要把這些全都講過也就很複雜、很大的一個篇幅,現就按照他的順序看能說到哪裡就說到哪裡,讓大家有一個了解。
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諸道次第,多依《辨中邊論》所說,由八斷行,斷五過失,修奢摩他。
修習的次第,這時講的是正行了,就進去修了。
根據諸道次第,這個諸道次第,先看一下講義……
道次第b348:此處〝道次第〞,是指卓隆巴的《教授道次第》,霞惹瓦所著的《道次第》等。
霞惹瓦是宗大師的祖師爺,宗大師的2位老師基本上都是從霞惹瓦傳下來的,霞惹瓦他的學生教宗大師。
2個道次第在格魯來講算很重要的,這上面多半都是依彌勒菩薩的慈氏5論中之《辨中邊論》所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一般俗稱~58斷行。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在入定的時候,能不能入定你要解決5個重大的過失,這5個重大過失不能有,那這5個重大過失沒有要靠8種方法,8種方法來斷掉這5個過失。第1個過失要靠4個方法,後面4個過失要靠接下來的4個方法,第1個過失:懈怠,你懶惰、下不了決心去做,這要靠4個東西來解決,這等等都會講到,所以才會叫58斷行。
【慈氏5論~22莊嚴1寶,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
可是並不是說單單就這2個格魯的道次第才強調《辨中邊論》裡面的58斷行,事實上我以為所有要學定的人、教的人絕定都要這個的,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用8行斷5過。先看補充資料……這裡若不解釋也可以,但以後一定還是會碰到,我覺得還是先解釋一下,其實今天要學定,這部分也不能說他不重要,且早晚都要讀的。

《辨中邊論》b348:彌勒菩薩造,相當於漢譯《辨中邊論頌》。漢譯《辨中邊論》則是世親菩薩對《辨中邊論頌》所造的注釋。玄奘所譯《辨中邊論頌‧辦修對治品第四》中「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懈怠忘聖言,及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是五失應知。為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為除餘四失,修念智思捨,記言覺沉掉,伏行滅等流。」
這一段是整個《辨中邊論》裡面的整理,彌勒菩薩的《辨中邊論》在漢傳的叫做《辨中邊論頌》,在漢傳叫做《辨中邊論》反而不是彌勒菩薩寫的,是世親菩薩解釋彌勒菩薩《辨中邊論》的註釋,這一點大家有個印象就好,一般在藏傳你講《辨中邊論》,大家都知道是彌勒作的,可是在漢傳,你講《辨中邊論》大家會想到是世親去解釋彌勒作的那本《辨中邊論頌》。這一點,藏傳、漢傳有一些相異,所以當你要查漢文的《辨中邊論》時你是要去查玄奘所譯的《辨中邊論頌》。
漢傳這一段是在《辨中邊論頌‧辦修對治品第四》,藏傳也是放在修對治品裡面。
5個過失?懈怠、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
1個過失:懈怠,你根本沒想要作,或是有想作但提不起勁。第2個過失:忘聖言,失去正念。像我們今天學的都叫聖言,在學定的時候不能忘記現在學的,就比方說入定要按照什麼樣的一個次第,他現在教我們的,那我們真正要去做的時候把這個都忘了,這叫忘聖言。一般就是忘念。第3個過失:昏沉掉舉,這是5蓋裡面很重要的2個,5蓋就是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第4個過失:不作行,第5個過失:作行。簡單解釋一下,就是當你發覺你有昏沉有掉舉的時候,你沒有積極的去採取對治方法來去掉昏沉掉舉,讓你能夠達到真正無瑕疵定的境界,這時你應該作你卻沒有去作,這叫做不作行。不作行會造成你會有很多非常細的昏沉跟掉舉,這都會影響你將來定的品質,因此這些都要去掉,所以一定要作行,那這時你若不採取動作,這是很嚴重的一個過失。最後一個作行,是說你已經全部都解決了,什麼沉掉這些弄掉了,已經進入一個真正定的狀態,這時你還在不安心,你還在想我還應該要作什麼,這叫做作行。也就是你不能夠捨。像我們講說前面要有功用,可到最後一定是強調無功用,就是說你變成自然的進入那個狀態,這時是你應該不作行的時候你去作行,前面是你應該作行的時候你不作行。
5個,我們將來也會碰到,既然現在碰到了就把它搞清楚,將來只要複習一下即是。
5個過失要斷除第1個懈怠,他需要修→欲、勤、信、安4個,欲指善法欲,你要有修定的欲,不會懈怠你一定要有很強的去修定的欲望,再來你一定要非常的精進你才能真正的達到你的目的,不能說1天捕魚3天曬網,那別想成就了。接著,你一定要有信,對這個所謂的聖教言,信什麼?狹義講就是信這個奢摩他是佛法修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你由這個信才能產生欲,又由於這個勤你最後才能產生輕安。這4個,就是你要靠信生欲,由欲變成勤,由勤得到輕安。當你得到輕安的時候,即使人家叫你懈怠你都不會了,當你嚐到定裡的輕安的時候你不可能懈怠了,因為他會想坐在那裏享受那個輕安,反而這時,佛學教你的是這時候你一定要捨,要丟掉那個再上一級。現在是講為什麼要靠這4個,因為這4個最後目的是讓你得到輕安,得到輕安以後你是不可能懈怠了。原因就是醬子。那輕安是從哪裡得到的?那是你要有勤才能得到這個安。那你要勤要靠你有欲望,有欲望是靠你有信才能得到這個欲望,順序是醬子。所以這叫做所依、能依,所因、能果,是你依欲你才會勤,依信你才會有欲,因為勤才會有輕安,所以叫所因、能果。欲、勤、信、安這4個字你要記住,8斷行的前4個這很容易記,因為他有因果關係在,要欲要靠信、有了欲才會勤、勤以後才會產生輕安。
現在欲、勤、信、安4個斷行只對治了前面第1個過失懈怠,後面的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這4個過失你就要修念、智、思、捨因你忘念你就要修念,這本身是什麼?記言,就是念。簡單講,就像你現在聽聞,你一定要有聽聞,聽聞完之後你又要能不忘失、不忘記他,你在念的時候,5個別境【欲、勝解、念、定、慧】裡面第3個是念,念完之後才是定跟慧,你要入定你要緣一個所緣境,前面也講過你真正能夠入定的時候,你一定要拿這個能力去緣所有的善所緣,比方你緣無常,你前面沒有總攝無常這個念你怎麼可能有辦法去緣?不可能。記得前面也說過有人在修行之前把整本《廣論》先背下來,這就是剛剛講的他強調這個念,當他有很強的基礎的時候他的修行才會順利。再來是智、思、捨,就是覺沉掉,伏行滅等流。覺沉掉,就是你有這個智慧,你馬上知道有沉、掉。所以我們一般講正知很重要也就是醬子,你只要一發生沉掉你馬上知道,這個叫正知。什麼叫正念?用名相來看就是很正確的念頭。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很重要的解釋是說對所有的教言你全都記住,名相一出現你可以很清楚的浮現這個是什麼樣的一回事,你都記的很清楚,所以念叫記言,醬子你才有辦法正知。正知以後你一定要很清楚你該做什麼,你才有辦法一沒有做到的時候你就知道。你除了要知道你要做什麼,你還要知道你一沒有做到的時候你就知道你沒做到。所以前面是正念、後面是正知,這2個在修定裡面是互相依靠的,很重要的,沒有正念不可能有正知,但有了正念不一定有正知,所以要先有正念,再培養出正知。所以為什麼說他們是記言、覺沉掉,就是你要靠這個方式來對治忘聖言、昏沉掉舉。伏行、滅等流,伏行就是能夠讓你不作行的時候你會去把它解決掉,那等到你不應該作行的時候你就要讓它不作行,這時就是你要滅這個等流。
這一整段是彌勒寫的涉及到58斷行的頌。

我們再複習一次,同時也確定剛剛所講的沒有任何的遺漏。上面那段是在藏系彌勒菩薩的《辨中邊論》裡面的內容,那益西彭措是五明佛學院裡面很重要的一位堪布,他針對彌勒菩薩的《辨中邊論》有做一個解說,下面這就是益西彭措對於58斷行的解釋,簡單講就是解釋這個頌。
【益西彭措解說】能障三摩地的五過失b348為:一、懈怠;二、忘聖言;三、昏沉掉舉;四、不作行;五、作行。由懈怠和忘聖言障礙三摩地的加行;由昏沉和掉舉障礙三摩地的正行;由不作行和作行障礙三摩地的輾轉增上。
由懈怠和忘聖言障礙三摩地的加行;加行就是你一開始要作的預備動作,你要先加行你才會進去正行,你若能夠解決懈怠和忘聖言這2種障礙,你很容易就會自然進入三摩地的加行。等到你正行的時候你不能有昏沉跟掉舉,因為昏沉和掉舉這2個會障礙你三摩地的正行。由不作行和作行會影響你三摩地的輾轉增上。他講的非常細而且很清楚,他告訴我們這5過分別會發生在加行有2個~懈怠和忘聖言、正行有1個~昏沉掉舉、最後要讓他輾轉增上有2個~不作行和作行。
一、懈怠、忘聖言障礙三摩地加行
“懈怠”指不能努力斷過失、修善法。“忘聖言”指忘失三摩地的教言。《述記》云:“稱理可信,故名聖言。縱非尊師,言可信用,即名聖言。”(凡與道理相合、可以信用的,即使不是師長所說,也可稱為聖言。)
懈怠指不能努力斷過失、修善法,就是你沒有真正的下決心。“忘聖言”指忘失三摩地的教言。這就很清楚,就說你要有這個念在裡面、你要記得住,像我們今天讀的都算是三摩地的教言,你一定要記得住。根據窺基大師的《述記》所說:“稱理可信,故名聖言。縱非尊師,言可信用,即名聖言。”這是窺基在解釋什麼叫做聖言,那益西彭措引進來。他現告訴我們懈怠、忘聖言會障礙三摩地加行,就說你懈怠或是忘念時你根本不會想要去修定。

二、昏沉、掉舉障礙三摩地正行
沉掉能障三摩地正行的原因:三摩地的體性是繫心一緣,向內昏沉會使所緣沉沒而不能明現,向外種種分別掉舉障礙一緣專注,因此能障礙繫心一 緣,成為三摩地正行的能障。
繫心一緣,就是你要很專注的盯在一個所緣境上,所以,你一昏沉你的所緣境就沉沒了,那你怎麼可能會專注?你沒有東西可以專注,你已經不專注。你昏沉時是所緣境不明顯,你掉舉時是你想東想西,已經不是一個所緣境了,所以這2個都能障礙你繫心一緣,因此成為三摩地正行的能障。

三、不作行、作行障礙三摩地輾轉增上
進入三摩地時,如果生起昏沉、掉舉,必須及時作加行努力對治,這時不作加行就成為過失。在依止對治滅除沉掉後還作對治,也成為過失。過失斷除之後,本應讓心平等流注,安住在無功用中,這時複作加行,就會使心擾動。因此,不作行和作行都障礙三摩地輾轉增上。
我在別的地方也讀過,他是非常強調的,他說,你一碰到昏沉跟掉舉的時候,你要如臨大敵,要徹底消滅他,有時你覺得我這樣好像已經好了,算了,你就不管了。他說這就完蛋了,以後你就會有這叫做細微的沉掉你拿不掉,拿不掉,以後你三摩地的品質永遠都是有問題的。

為了斷除懈怠的過失,而修習欲、勤、信、安四種斷行。這四者是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的關係, 也就是,(善法欲、希求心)為所依,勤為能依,信為所依欲的因,輕安為能依勤的果。為了斷除其餘四過,又修習念、知、思、捨四種斷行,也就是以正念記持聖言,以正知覺知昏沉、掉舉,以思為伏除昏沉、掉舉而發起加行,以捨在沉掉斷滅之後,安住無功用、平等而流。
欲就是善法欲、希求心,欲就是你的所依,你能夠依的是勤,勤是你的能依,這2個之間是欲要靠勤,勤是能依,欲是所依。信是你所依欲的因、是你所依的因,輕安是你能依勤的果。也就是說你要有欲先要有信、要有安先要有勤,所以才會叫做所依、能依,所因、能果。欲勤信安,先要有信才會有欲,有了欲才會有勤,有了勤以後才會得到輕安,有了輕安你就絕對不會再懈怠了,叫你不做都沒用的。
為了斷除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這4個過失你就要修念、知、思、捨4個斷行,知前面是寫智,這一樣的你記住就是正知。忘聖言,要靠念來解決;昏沉掉舉,要靠正知來解決,所以這個知本身指的是正知,但在頌文裡面是用智。不作行,要靠思來解決,這個思是代表你要造業的意思;作行,要靠捨來解決。要記住,欲、勤、信、安、念、知、思、捨8個對付懈怠、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5個過失,其中2個在加行,1個正行,最後2個很重要,因你能不能輾轉增上得到有品質的三摩地完全就是靠後面這2個不作行、作行,也就是應該作卻不作時要靠作行來解決、應該不作卻作行時要靠不作行來解決。
正念記持聖言,以正知覺知昏沉、掉舉,這是正念、正知之間的關係,而且正知是有了正念才可能有正知,可是有了正念是不是一定有正知?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一定要先有正念,同時要培養出他相對應很強烈的正知,這2個都要有。思為伏除昏沉、掉舉而發起加行,思本身是造業的意思,所以懂佛學這些術語的意思基本上就不會困難,那不懂就會覺得思怎麼能解決這個問題,因這個思指的是思心所、造業的意思,所以用思來解決。在你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以後你就要用捨,讓你安住無功用、平等而流。

一、以信、欲、勤、安斷懈怠
懈怠的正對治是輕安,成就了輕安就不會生懈怠。引生輕安依賴於信、欲、正勤這三種前方便,也就是輕安依於正勤,正勤依於對三摩地的欲求,欲求又依賴於對三摩地的勝解信。因此,信、欲、勤、安,是前前為因,後後為果。從修勝解信開始,逐步地生起欲、勤、輕安。當輕安生起時,就能斷除懈怠。關鍵要理解,信為欲依,欲為勤依,勤為安依。《述記》中說,由信三寶就會發起希望,因此信是引發欲的近因。從心上看,信是欲的所依,有了勝解信就能發起對三摩地的樂欲,而沒有勝解信就不會產生對修三摩地欲求。欲為勤依的道理,《對法論》說:“欲為勤依,由欲求故,為得此義,發勤精進。”意思是說,對三摩地有欲求,就會為成辦三摩地而發勤精進。因此,欲是勤的所依。安住在欲中,就是正勤。離開了欲,就沒有動力勤修。由勤精進,就能得定。定若生起,就獲輕安,能對治懈怠。
《對法論》主要就是指上對法、下對法,一個小乘的、一個大乘的,下對法指的世親寫的阿毗達摩俱舍論》,就是《俱舍論》,屬小乘;上對法指的是無著寫的《阿毗達摩集論》,屬大乘。這裡這個《對法論》不知道他是指無著寫的上對法還是世親寫的下對法,沒去查。
今天花這麼多時間講這些,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學定的時候假如不知道58斷行,基本上等於你還沒有開始。以後我們還會碰到,沒關係,我們已經學過一次了。這裡引給大家的文字是非常標準的,是彌勒菩薩的《辨中邊論》裡面的內容,非常直接而且深入。

二、以念、知、思、捨斷餘四過
由正念能憶持三摩地的教言,可對治忘失聖言。由正知在沉掉生起時隨時覺知,可對治沉、掉。由思能及時提起沉掉的對治之行,可對治不作對治行。由捨在沉掉已滅時,不再對治,能令心平等而流,可對治複作對治行。

若忘記聖言你根本沒辦法去緣什麼而入定,不可能。正知,在定裡面有這麼大的作用,這些已經重複講了很多遍,相信各位對此印象很深,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正知,一定要靠有正念在前,沒有正念如何正知?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你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是錯的!
花了很多時間講這個,我覺得是值得且必要的,其實在參考資料前面p021時也有提過58斷行,這在修奢摩他是很重要的。

根據格魯的道次第,最重要就是依《辨中邊論》來說怎麼修奢摩他,剛剛也說不是只有噶舉,就算紅教也是依《辨中邊論》裡面的58斷行,這是很重要的。那這位善知識拉梭瓦所傳的教授裡面,除了《辨中邊論》裡面的58斷行,更加上了《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
下一堂課會再回來用常柏法師的教本,把6力、4作意、9住心來看過一遍,以後碰到需要講再講,因為這都是真正的關鍵,不怕多講。所以,你必須要知道58斷行,還要知道6力、4作意、9住心,其中最重要是58斷行及9住心,因為我現在最直接的第1個就是9住心。常柏法師在9住心裡面講了很多,下一堂課把他重頭看過一遍,大家至少有一個概念,其實這個9住心能夠參考的資料還蠻多的,相信有同修看過他是用: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有猴子、有鳥,用這整個過程來描述9住心。有辦法話我會把這也傳給各位,因這裏面有很多圖片。最好的方法就是見面的那個星期二,可以給大家看這個圖。【說這是書上的圖,其實用手機拍照下即可上傳】
德稱大師《道次第》云:「四作意中,攝九住心及斷六過八對治行,為什麼前面是5過這邊是6過?這沒有問題,你把昏沉跟掉舉看成2個不就是6過,其實講的是一樣。是為一切正定方便,是說你要真正學定,你一定先要搞清楚什麼叫9心住、58斷行,4作意裡面就是包括了9心住、58斷行,這是一切修正定的方法。眾多契經及《莊嚴經論》、《辨中邊論》、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我們漢傳是說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中觀宗三篇《修次》這就是指蓮花戒所寫的《修次初、中、後篇》等,不管是在哪一部經論中,他們所開示修靜慮之方便中一切皆同。如果你能夠先住正定資糧,以此方便勵力修習,決定能得妙三摩地。現在傳說修靜慮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見此方便之名,都沒有看到提到這個58斷行或是9住心或是4作意、6力,這些都沒有提到。若不具足正定資糧及無此方便,雖長時修定終不成。意思是說真正要修定不能在外面去求法,根據經論清清楚楚,按照經論的作法才能夠真正去得到定。」此語是於諸大教典修定方法,得清淨解。宗大師結論說這個德稱大師才是真正了解教法所說的話。
又總三乘修道次第,無著菩薩於五分中極廣決擇,在整個三乘修道次第裡面,五分指的就是《瑜伽師地論》,因為《瑜伽師地論》裡面分作5分,故彼為最廣開示修行之論,然於一處廣說之事,餘則從略,所以在整個修道、修定的時候,這個《瑜伽師地論》裡面是講得很清楚,他在某一處講得很詳細,其他地方就不見得會重複細講。止觀二法,《攝決擇》說於《聲聞地》應當了知,故《聲聞地》最為廣者。所謂的止跟觀,《攝決擇分》是後面比較高級的50卷以後的,都提到說於《聲聞地》應當了知,意思就是說真正要去了解定裡面修行的所有細節,全都在《聲聞地》裡面,《聲聞地》裡面講得最清楚。
一般,58斷行一定要知道,可是《聲聞地》裡面又加上了6力、4作意、9心住。所以你要學定,一定要知道上面所講到的。今天已經把58斷行解釋過了,後面會再解釋另外幾個,解釋完了以後還是會碰到,再讀下去還會出來,出來時就比較輕鬆了,因已經很有概念了。
慈尊就是彌勒菩薩在《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說九住心及八斷行,獅子賢論師、蓮花戒論師、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隨前諸論,亦多著有修定次第。又除緣佛像、空點、空點就是明點,密宗講明點,種子形、就是種子字,有時觀是觀這些種子字,等所緣不同外,其定大體,前諸大論與咒所說,不管是顯教的大論或是密教的咒,都是極相隨順,不會說講的不一樣。尤於定五過失及除過方便等經反較詳,不過,58斷行反而是顯教說的比密教講的較詳細,然能依彼大論修者,幾同晝星。可是能夠按照醬子去修的人就好像白天的星星,是寥寥無幾!將自心垢責為論過,把自己沒有辦法了解的東西認為是論沒有講清楚,謂彼唯能開闢外解,就是認為應該去外面找到能夠把這些經論裡面的東西講得更清楚,也許經論講得不夠清楚,事實上是自己沒有辦法了解沒有辦法讀懂,然後就怪說經論沒有講清楚,就想要到外面去找。妄執開示心要義理別有教授,就以為外面有這個教授。這個呢是於彼所說修定次第,這句話今天時間不夠,下次會講得更清楚,因為用他英文版可以很清楚正確解釋這句話。這句話意思是說~這些人他沒有辦法懂,是他自己不懂他卻認為是論沒寫清楚,認為應該到別的地方、外面可以找到更清楚的教授,正修定時,可是這些人,當他真正進入修定的時候,竟為何似,全無疑惑。對於這大論裡面所講的這些方法,他對於這些產生一個說究竟這些是怎麼開示的,竟為何似,就是到底這些大經論在說這些時他到底是怎麼講的,他一點都不會去煩惱,懂他意思嗎?就是說,他讀完經論,他不認為這經論解釋的完全清楚,他認為要到別處去求外解,那真正在修的時候,他腦筋裡面向來沒有去想這經論裡面所教的到底是教些什麼,他完全沒有真正去研究這個。意思是醬,下次再給各位細講。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後皆取大論所出,故於此處修定方法,亦取大論而為宣說。意思就說《廣論》這本書都是完全根據大論所講的內容而寫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
 

20180626-P348L08-P349L07奢摩他-0151
正行修習的次第這一段上次講過了,其中花了很多時間在解釋《辨中邊論》裡的58斷行,其實不只是黃教,其實在藏系大部分在涉及到奢摩他的時候一定都會提到58斷行,因為這是彌勒的《辨中邊論》所寫的58斷行。為什麼會講到這,是一開始講行奢摩他要有資糧,最完整就是13個或14個資糧,1314是開合上的藏傳、漢傳的差異。有了資糧以後,就是講加行、6加行,接著正行修奢摩他的時候,首先是要注意你的威儀,根據這個你就會依照這個進來變正行了。正行,這當中會提到很多,在這一段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介紹,但是他把一些重要的觀念含蓋在裡面。那上次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單單只解釋了58斷行?因為以後一定會再次碰到,與其只知道名相的跳過去,不如把它詳詳細細講過,醬子以後再遇到大家印象就會比較深,因基本上這也算是學奢摩他裡面很重要的東西。
在這個修習次第裡面重要的方法,像《辨中邊論》裡面所說的就是58斷行,另外像宗大師的老師霞惹瓦的道次第裡面還會再加上《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裡面所提到的6力、4作意、7作意及9住心,4作意或是7作意或是58斷行或是9住心或是6力,其實都是一件事,是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說明他。所以,我們把這些東西都弄清楚了,基本上對於奢摩他裡面的名相就不會生疏了。
  正釋修習之次第 b348

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諸道次第,這就是剛剛提到像霞惹瓦,不只是他,其實在藏系大部分在涉及到奢摩他的時候一定都會提到依《辨中邊論》所說,由八斷行斷五過失,來修奢摩他。這個上次已經講過了。拉梭瓦所傳之教授,更於彼上加上了《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德稱大師、拉梭瓦我沒有查,並不是很了解他們是誰,理論上應該都是噶當派這系統的大德,德稱大師的《道次第》中説:「四作意是攝九住心及斷六過八對治行,6過跟5過其實是一件事,6過,就是昏沉、掉舉分開算,4作意是攝9住心及斷68對治行,是為一切正定方便,大部分佛所說的經及彌勒菩薩的《莊嚴經論》、《辨中邊論》、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中觀宗蓮花戒的三篇《修次》等,開示修靜慮之方便中一切皆同。所以我們讀到這就發覺58斷行、4作意、6力、9心住這幾個是一件事,由不一樣的角度來看,最後我們就可以由這幾個修行的方法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清楚的觀念。
今天,我的作法是醬子,上次已經講過58斷行,因為這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裡面的東西,這個9心住就會根據常柏法師的解釋詳細過一遍,那這裏面除了提到9住心,還提到了4作意、6力、7作意,所以我會用一張表格把這5個東西大致上相關的關係表示出來,我想這對各位可能有點幫助。58斷行已經講過,那現在就借用常柏法師的解釋來針對《瑜伽師地論˙卷30》裡面的這些名相做一些深入解釋。【所以後面的文字是以常柏法師注解為主,再加入師兄的解釋,不再區隔是何人所講,不然很難區分紀錄。】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中:「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9心住,可醬子記:內、等、安、近、調順、寂靜、最寂靜、一趣、等持
專注一趣這其實已經修成了,只是這時候是有功用的,等你轉成無功用的時候就叫做等持。
【注解】有比丘為使自己的心內住在所緣境:最初為了繫縛向外攀緣麤動的心,將心從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等所緣境界收攝向內,大家注意他這裡提到色聲香味觸,這是主要外境有10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這10個相一般都會讓我們分心,心會被這些外境所吸引。所以這裡就是要把心從這10相醬子的所緣境裡收攝回來,不再去緣這外境10相。令心安住在息或者不淨等所緣境上而不散亂,為什麼會提一個息呢?因為再到後面就會講到數息法、不淨觀,除了數息法、不淨觀以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如慈憫觀等等,所以他會加一個等字。他告訴你或是用數息法、或是用不淨觀的方法把你的心轉到數息上面或是不淨觀的所緣境上面,讓你的心不散亂,這個時候就叫做內住。也就是心不會被外境10相所吸引,你會專注在所謂你自己決定的修定時候的一個所緣境上面
等住,等住的意思就是剛開始憶念所緣境,心還是很動盪的,不能使它平等地安住在所緣境上,所以能夠讓你平等安住就是前一念與後一念一樣,簡單講就是你所緣境不變的意思。比方,如前一念是數息從1數到10、後一念也是從1數到10,這裏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所謂所緣境,當我們在緣佛像的時候,我們認為只有一個所緣境,可是若用所緣境的廣義來看的話,你數息,12345678910,數你的呼吸,這明明是10個,那你若是都緣在醬子相同的雖然是12345678910,你醬子算,可是這還是當作一個所緣境,就是要對他所講的東西引申到我們實修的時候,不是說你從1數到10就是有10個所緣境,不是。因為你是一樣的。就像我們持咒也是一樣的,比方說6字大明咒、或是我習慣念蓮花生大士的咒,那個咒也不是只有一個聲音而已,因此你只要是重複的這就叫一個所緣境。那後後一念也是從1數到10,將心相續的繫念安住於所緣境上,漸漸微細寂靜、不動亂,稱為等住。內住是你先離開外境10相,只專注在你自己要緣的所緣境上,那等住就是你確實能夠相等的、平等的,就是不會離開你的所緣境了。現醬講好了,不是最完美,但你了解他所謂的內住就是去掉外了,等住就是你能夠平等的重複你所緣的所緣境
安住,心能一直安住在所緣境上,這裡的重點是雖然你還是會失去正念,但你若妄念一起,心一外散,你能立即覺了,這個以前不停的跟各位報告過,這一般我們叫做正知正念是你記得你的所緣境且記的很清楚,那你只要一忘掉一離開這所緣境你馬上就知道這叫做正知。因此這安住就跟正知是相關的,所以你就攝心還住於所緣中。就說你雖然還會離開所緣境,但只要你一離開你就知道,一知道你就把他拉回來。這時候,到這階段,心才可說安定,所以叫做安住。
近住,我們叫內等安近這4個,近住就是你常常親近念住,你對你正念很清楚,就是稱為近住。也就是你對你自己要觀的所緣境你非常的清楚,所以你靜坐時你心的前後念都在想著所緣境,就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思惟色聲香味觸令心流散,還是指這外境10相。從這文字我們就可以知道近住本身強調的是正念,安住本身強調的是正知。妄念將起,能預先覺了,先為制伏,這樣,心能安定住於所緣,不會遠散出去,稱為近住。所以近住是跟正念緊緊的綁在一起,由於是跟正念綁在一起就比安住高了一些,因安住是靠正知,錯了以後知道,而近住根本就是讓他不犯錯,所以是預先。
調順,這是第5個心,當你心內攝時,有時還是會出現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等十相,我們一般都會被這10相拉走,為什麼叫內攝?就是你要離開這10個相,不使心流散。現在心已安住,能以靜制動,內心柔和調順,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不會忘失正念。大家仔細的去體會他裡面所講的這個差異,當你實修的時候你就慢慢會看到,當然我們現在沒辦法實際體會,但由內、等、安、近再到調順,我的感覺是近住又再上一層的觀念。
寂靜,什麼叫做寂靜?這時候心不會被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這外境十相所誘惑擾亂,可是這時候你的第6意識的所緣裡面會出現……因為前面這個一般是講前5識裡面的東西,就是無分別的前5識方面的,色聲香味觸是前5識,那為什麼會提貪瞋癡?因前5識碰到這些後你會被他影響而產生這貪瞋癡,所以這10相提的比較是外境上對你的騷擾。再過來,寂靜的時候就轉成你自己內裡的騷擾你也有辦法克服,所以他會提到第6意識的所緣,這時你會有的八種尋思五蓋出現,8尋思以前有講過,像國土尋思、親里尋思等等,後面還會遇到,5蓋就是貪、瞋、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像醬子的東西是由第6意識產生的。所以這裡面有2個分別你要注意,要克服的是1是外相、1是內心裏面的擾亂就是8尋思及5,這些都要記住,你才知道你在對付的是什麼,外面是對付10相所謂的外境10相,內心要對付的就是8尋思及5蓋。這時你就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這些妄想,免受妄想的擾亂,內心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的寂靜。當你醬讀完,你就知道寂靜是涉及內心方面的問題。
最極寂靜,再進一步時,這時候你如果暫時失去了正念,能進步到不善尋思等等一生起,能夠立即由正知除遣,立刻除滅。大家就發現到這個裡面是跟上面的安住是同樣的作用,而安住是一種當你被外相誘惑時你馬上產生的正知,能夠把他拉回來;那對內心裏面,當你在寂靜時你能克服的是8尋思跟5蓋,到最極寂靜時,是說你萬一失去了寂靜你馬上知道,你馬上拉回來。
醬大家就慢慢能體會到這9心住裡面在層次上面的差別,這一過以後就進入一趣。
專注一趣,這時等於是已經達到目的了,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能相續專注在所緣境上,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但是這時你還要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還要很努力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平等正直持心。等到你可以完全無功用運轉就可以到專注一趣的時候,這時就叫做等持。
九心住中最後的等持,這時是無功用運轉的境界,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用特別用力,任運自在的,於所緣境無散亂的相續而住。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快要得定了。

 

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注解】什麼是內住?是指從外面一切所緣境界,記住就是那外境10個相,離開那外境10個相,將心收攝向內,使心繫縛於內所緣境上,什麼是內所緣境?就是你選定的所緣境,比方數息、觀不淨觀、觀佛像。所以什麼叫內、什麼叫外,他用的這個名詞時我們要很清楚他是在講什麼。這時你令心不散動、不混亂。這是指行者最初為了要繫縛向外攀緣麤動的心,而能令心安住在息或者不淨等所緣境上,不向外散亂,因此稱為內住。沒有經過修行的凡夫心很動亂,多數都是向外的,現在開始修奢摩他時,必須將向外攀緣那個10相的麤動的心收攝回來,安置在你所決定要緣的所緣境上,這可能是數息、不淨觀或是其他的,這時就將心繫縛在息、不淨、界差別所緣、或是你選無我觀為所緣境、或是法空觀上。界差別所緣就是中間一種你選的所緣境,現不多講了,以後都會碰到。繫,是繫念、想念,現在是想念此所緣境,使心不再散動混亂,就是說你把你的心繫在你自己決定要緣的所緣境上,或是數息、不淨或是無我觀等等,就是從外境10相上把心拉回來。在內住這強調的是屬於5根識上面的散動,假如到第6意識的散動就是剛剛講的從寂靜那邊開始。這是指先學習將心的緣境安住在內心裏,不向外散亂,名為內住。大家利用這機會也了解了《瑜伽師地論˙卷30》裡面的這些名相,以後讀到時就會更清楚。
剛開始修內住時只是一下子而已,經過一、二分鐘心就散動了,甚至有時候一兩秒鐘就會散動,這講的就是你會被色聲香味觸或是貪瞋癡或是男女相就被拉走了。雖然努力想注意內心,卻一直忘不了自己原來的想法,一開始的時候程度比較淺,想要專心是還蠻困難的。若是有時候,這是舉例,用這個例子你就可以了解現在要你做什麼:就說你看書,很專心看書的時候,外面發生什麼事也沒注意到,就說你的色聲香味觸那些外境都離開了,因你專注在書本上的東西。所以,當你能夠專注你所選的所緣境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就好像你在讀書的時候,外面發生什麼事情你都不知道,這就有一點是內住的相貌,心能夠向內安住。內住最先開始的相貌是很容易散動,只是自己有一個想法,認為自己想要將心向內安住,不要再亂想,做不到一定要訶斥自己、提醒自己,要好好的修,就一步一步地離開那個所謂的外境10相。
 

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這裡提到等住、遍住,遍住是來幫忙解釋什麼叫等住。遍攝令住,故名等住,這裡面就有為什麼提到遍住、等住,就說這裏面他想要表達的意思。等等讀文章時要注意2個,1是相續方便、1是澄淨方便,因前面粗淺的解釋已經說過什麼叫等住,就說你能夠緣一個境回到你的內住裡面,假如你在內住裡面的時間慢慢加長了,這就叫等住了。為什麼?因為你所緣的每一個境是平等的,也就是你重複不停的那些你要緣的那個內住的所緣境會很平等的醬子出現,能夠遍攝,每一個都是同一個樣子。
【注解】有時稱作續住,這名相不記也行,你就知道一拉進來以後能夠把時間拉長就變成等住了。後一念心與前一念心相等稱等住。什麼稱為等住?是說剛開始被所緣境所繫縛的心,這心的體性還是很麤獷暴動的,還沒有能夠使它平等的安住、及普遍的攝持使它安住。凡夫的心長久以來都是習慣醬子的一種行徑,思念種種的所緣境,心一直在流動、馳騁著,經常沒有辦法停止的去緣不同的境界,就是你一直會被外境拉走,你沒有辦法專住在你想專住的那個所緣境,所以剛開始要內住是不容易的,很難令它相續,平等的、普遍的安住。意思就是能夠內住之外你還要讓他能夠持續,能夠內住已經不容易,你還要讓他能夠持續,這時就叫等住。
《披尋記》的解釋是說心平等捨,不昏沈、不散亂稱為等住。他是用另外一個角度,那這解釋我就不提了。遍住是普遍的,現在是解釋這遍住,遍住跟等住的意思是一樣,即前一念與後一念都是普遍向內收攝住在所緣境上。等,是前面與後面相等,也是平等,也就是捨了,所以不昏沈不散亂在所緣境上。行者若心不能安住平等捨位,這時就叫做未等住。如果行者於所緣境不能將心普遍收攝安住於此,這就叫做未遍住。其實這講的是一件事,只不過是要讓我們把名相搞清楚。其次即於此所緣境界,在數息或不淨觀上面,這是指你自己選的要定的時候的所緣境,用念力使心相續的方法,這個念力,大家要記住5別境的欲、勝解、念、定、慧,這裏面指的是這個念心所,也就是你要記得,比方,你是用觀數息,你一定要記得用數息方法是要怎麼做,不淨觀,你要記得他教你怎麼樣觀不淨,這些你假如忘掉了的話,你怎麼可能有辦法內住呢?!所以他說用念力這時候使心相續。再以澄清、淨化自己的內心的方便,來挫折昏沈散亂的心,使心微細,比較敏銳,不是那麼粗心了,將心普遍收攝起來安住在所緣境上,如此名為等住。通常凡夫很容易分心,現在要遍攝,普遍將心收攝,全心全意地做這件事,要用相續、澄淨的方法,使它不要間斷。現在主要開始解釋了,什麼叫做相續方便?什麼叫做澄淨方便?相續很容易就懂了,就要連續。澄淨是約斷除煩惱來說,就說你心要清淨不要被散亂的心所間雜。這意思是說本來你在觀一個所緣境你應該是不變的,但是因為被煩惱所阻擾你就被間隔,你就沒有辦法連續。所以,這是2種方法使它等住,也就是說一個你要做到相續、一個要做到澄淨。你這樣做以後慢慢心會越來越細,所以說挫令微細,就能慢慢達到目的。前面講1相續方便、1個澄淨方便,這裡是解釋這2個的意思。就是你能夠令心相續安住於同一所緣境上,這就叫做相續方便。你假如能夠讓你的心能夠釘住不間斷是根據你在對付煩惱以後還讓你不間斷,這就叫做澄淨方便。是要沒有間斷的、要殷切慎重的加功用行,令心相續安住於同一所緣境,是名相續方便。以正念停止、息滅種種的惡尋思,以及種種隨煩惱的五蓋障礙,由於挫折種種的尋思與蓋障,可以使令內心清淨,是名澄淨方便。這裏是解釋得更詳盡,但是大家記住,前面我們讀短文的時候,他在等住時是強調離開外境的10相,到寂靜的時候是強調要離開8尋思及5蓋,所以,這裡涉及到8尋思及5蓋,並不是說只有後面才出現,前面也會出現,只是前面這時出現簡單講就有一點類似他所謂的澄淨方便。那相續方便就是等於你能夠連續的離開外境10相。醬子講一講,大家至少不會完全不知道這些名相到底講什麼。所以修止觀要注意二種事情,一種是前後要一樣,一種是不被煩惱所干擾,由此二種方法使心等住。
 

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重點在於你有正知。就是能夠讓你不受外境10相所擾亂,你一受影響、你一離開你的正念的時候你馬上知道,這叫安住。最極寂靜的時候也是類似醬子,可是他所對付的是8尋思及5蓋。
【注解】什麼稱為安住?雖然訓練自己的心如此的內住、等住,然而由於失去正念,忘失所緣境,心又向外散亂,這時還是要用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的方法,繼續將心收攝安置在內心的所緣境上,由此名為安住。這完全是根據上文的解釋,若要講得比較清楚一點話,也就是你先內住、然後等住,那等住基本上就是你要有相續方便、澄淨方便,那到了你能夠真正安住的時候你是一定有正知。為什麼?你看這句話~復還攝錄安置內境~你就知道了,就是你只要一失去你就知道拉回來,這叫有正知。這都是要經過訓練才能達到的地步。
 

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剛剛前面短文解釋這時是強調正念的部分,是說你跟正念完全綁在一起了。安住這裡是你有正念,可是你並沒有完全綁在一起,你要靠正知來克服。那這裡是做得更好,你幾乎完全綁在一起了,所以叫近住。跟誰近?跟你要緣的所緣境綁在一起,靠得很近。
【注解】什麼稱為近住?就是指行者先應該像前面說的,要內住、等住、然後安住繫念所緣境,將心念安住在所緣境上。由於這樣的憶念,一次次的作意,使心安住在內心的所緣境上,不讓心遠離所緣生起散亂而住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上,也就是你跟你要選擇的正念,你的正念越來越強,你已經跟你選擇的正念綁在一起了,如此稱為近住。
 

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這裡是說平常你要想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這外境10只會害你,就把他們當作過患想,也知道這些一定會引起貪瞋癡,那貪瞋癡一定是會害你的。
【注解】這裡說到如何調整向外攀緣的心,使心能隨順憶念所緣境。修止觀時有種種相令心散亂,種種相包括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這邊還加上了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相,其實主要就是強調外境10相,這些相使內心散動混亂。所以應該先取這十種相,觀它是有過患的,不但會障礙你止觀的修習,而且將來你會因為醬子還有繼續輪廻生死無窮盡的災患,這些世間法都是戲論。散亂心只會增長戲論的種子,增長自己的遍計所執,又會生起將來的依他起,有種種的過患。這是教導調順的方法,如果不知道過患就一直想下去了,想到不能回頭。由於取過患想的增勝上進的力量,看清楚散亂真的沒有好處,有很多的過失災患,當你心裏出現色聲香味觸等10個諸相時,你當馬上呵斥挫折緣這些境的散亂心,不令心繼續緣外境10相而流動散亂,這時你就能調伏隨順於正念的作意上,就是使你自己能夠回到你要緣的那個定的所緣境上,這時候你就是靠你修過患心,讓你能夠痛恨那10相而不再攀援,如此稱為調順。所以過患想也是由想的力量而有的。下面主要就是解釋你要怎麼去想,也就是你該怎麼去修過患想要知道「妄想」這件事情真的傷害自己很久了,無始劫來都是一直這樣「妄想」的,由此使自己不斷起惑造業感果、不斷的輪迴生死果;由錯誤的思想形成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要將這錯誤顛倒生死輪迴的大患「妄想」,仔細的想它的過患。有煩惱了就要想,自己為何常常想這些煩惱呢?煩惱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一切都是空的、都是不可得的,為什麼要一直與人計較?為什麼心一直過不去?一直放不下呢?如做錯了事也不要一直想它,改過來就好了,不要再犯重複的錯誤,不要惡作;做了好的事情也不要一直想,增加自己的高慢心。有了妄想,要告訴自己這是很大的過患,無始劫來就是被這些「妄想」害的,才會輪轉生死,自己一定要努力將這件事情丟掉。如果過患想有力量時,一有過患,看到心裡出現亂象,就好像手遇到火一樣,手就會立刻縮回來,不要再繼續想下去了,一訶斥,心就馬上回到所緣境,這樣才能調順。同樣都是「想」,凡夫無始以來非理作意,這樣的想是要遮止的,要轉換的;佛法教導我們的是如理作意。由至教量,聽聞善知識所教導的經論,多多思惟經論的道理,經由不斷的串習,數修、數習、數多修習,思惟、觀察、修止觀,漸漸產生正見增上的力量,產生決擇及決定的智慧,遇到境界都能用智慧解決。
下面這一段說法要注意下,你可能一開始修的時候不是進去修止而是修觀,這裡所講的止跟觀跟我們所講的止跟觀不是一件事,一個是講止住修、一個是講觀察修,我們現在還是在講止住修,可是一講過患想的時候,那基本上已經不是止住修了,那是屬於觀察修。所以有時候你要做止的時候你可以先用觀察修,比方,你修過患想,就是剛剛那外境10相對你是有什麼過患,你不停的打妄想都是受這外境10相的影響,所以,你要想得很清楚、醬想完以後心平靜下來,你再回來這個止住修。就是說有人可以一下進去就去止,有人需要先修一下過患想再回到止,只是這裡所講的這個是跟我們所講的止跟觀是不一樣的。怎麼不一樣?因我們所講的止用狹義的止跟狹義的觀應該要指的是奢摩他跟毗鉢舍那,這個條件都是有輕安的。
修止觀時,如果妄想很多的人,可以先用觀的方法,思惟這些想的過患,或思惟法義,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空、法空性;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一切法都是空的,不應該在這些空性的法上一直執著。可以思惟一段時間後再回到數息或是不淨的所緣境。要發現自己的個性,每個人根性不同,尋找適合自己的所緣境來調整,才能得定。有的人靜坐可以先修止再修觀,有的人必須先觀再止。這裡是常柏法師根據他的經驗補充告訴我們,想要調順,這裡面就是最後你能跟正念綁在一起,你不會受外境10相的影響,也就是你修了很多過患想以後,就像不淨觀一樣,你一碰到貪境會讓你產生欲的時候你就會離開。有些人歡喜單純不喜歡想太多,越簡單越好,只數一個息就很高興,這種止的善根強的人容易相應。有些聰明或喜歡想多的人,可能就不適合這個止住修的方法了,這時就應以想治想,以過患想來治你的妄想。這裡說到以過患想折挫自心,令心調順。所以在調順裡面就是強調讓你能夠完全的對所謂的外境10相產生很大的厭惡感,要離開他。
 

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這時開始講到8尋思了,8尋思→欲、恚、害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不死尋思、家勢相應尋思、輕蔑相應尋思。一般你會東想西想的大部分都是在這裡面的內容。諸隨煩惱,這是講貪、瞋、昏沉、掉舉、疑5蓋。剛剛調順的過患想是對外境10相,那對你的內心裏面第6意識會產生2個重要的問題,18尋思、25蓋,你也可以用過患想來對治他們。醬你就了解在寂靜的部分主要強調的就是要對付8尋思及5蓋。
講這麼多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大家了解9心住每一個名相他到底牽涉到什麼,你可能無法記住那麼多,可是你至少可以看出他的分別了,再繼續讀下去,還有其他的方方面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因為,一開始你大部分修定都是用9心住在修,欲界定的時候一般也是由這裏開始,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每一個步驟的差別是什麼,你一定要按照醬一個次第一步步進去。
【注解】修止觀時若有有種種欲、恚、害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不死尋思、家勢相應尋思、輕蔑相應尋思8個惡尋思,還有貪欲蓋等5蓋各種隨煩惱,使心擾亂動蕩不安,此時應當先取這些第六意識妄想所現的欲、恚、害等法塵是有過患的,是生死的根本,如此思惟對治。由對這些諸惡尋思、諸蓋等取過患想的增勝上進的力量,能使自心止息散動,不使其於所緣境流失散亂,因此稱為寂靜。走到這裡,主要的對治是8尋思跟5蓋,前面的對治是外境10相,所以這裡面稍微有一點差別。
怎麼使內心寂靜呢?就是要有過患想。修行人好不容易從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一直至寂靜的階段,到這時第六意識這些煩惱出來的就明顯了,你就要知道它是有過患的。在你沒有進入修止的境的時候你可以用觀的方式來修他的過患想,以後你在止的時候就比較不容易被他搗亂。當你這“過患想”有力量的話,就不會被這八種尋思五蓋來干擾,可以停止息滅這些煩惱的心相,使心不會流動散亂,這時候很寂靜的心念,稱為「寂靜」。這裡將修定時會出現的擾動都舉出來了,擾動不外是前五識所緣的十種相貌,和第六意識所緣的八種尋思和五蓋。所以,在內住、等住、安住、近住甚至到調順,這時比較強調的是外境10相,可這時並不是完全沒有8尋思及5蓋,不是的,還是有的,只是這時強調是在外境10相。再過來從寂靜一開始,這時強調的是第6意識所緣的8種尋思和5蓋,因你已經到了調順,大部分外境10相的問題會比較少,就要開始注意第6意識所緣的8尋思及5蓋,特別是對付5蓋的昏沉、掉舉,這是止上面很重要的2個障礙。所以都要把這些都解決掉才行。將這些去除了才有辦法得定,不然的話,遇到什麼事情還是舊家風、老樣子。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這個二種就是指8尋思或是5蓋,當這2個突然現行時你不能忍受,這時你能做到的就是你就開始要能夠斷滅、除遣、變吐,這些名相都有他的特別意思,除遣是讓他不現行,變吐是壓伏他的煩惱種子,這後面都會解釋。
【注解】什麼名為最極寂靜?是指你因失去正念的緣故,於八種惡尋思及五蓋等隨煩惱二種妄想暫時現行時,心裏不能忍受,因為自己知道它有過患。就好像手遇到火會立刻縮回來,心裡有這些不正尋思出現也會馬上收攝回來,不會忍受這些煩惱來擾亂自己的心,就會馬上的排斥他。這時,立即將這些惡尋思及隨煩惱等斷除消滅、除遣現行、乃至變吐斷除它的種子。其實要斷種子在這個階段裏面並不太容易,我們只是強調說你第1個滅了煩惱、第2個你讓他現行根本不會生起、第3個多多少少能夠制伏種子,讓種子不容易現行,這是指一個程度。那所以不是代表你可以在這裡面斷種子,只是強調他的層次而已。將粗的妄想、細的妄想都斷除了,因此稱為最極寂靜。
 

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闕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接著進入專注一趣。當你在無闕無間的三摩地,這就代表你已經成就了止,才會叫做無闕無間,可是,你這時候成就的止是有加行、有功用。就好像你背書,你還要努力地去想起來,可是你都背得出來就是了。
【注解】什麼名為專注一趣?是指此時心於所緣,必須加功用行、努力作意,使正念沒有缺漏,不要有間斷,令心所緣境上相續而住,因此名為專注一趣。這時你基本上已經沒有這外境十相、及內心的八種尋思、五種蓋的障礙了
 

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那等到你在無闕無間的三摩地能無功用時就叫做等持。醬已經有辦法做一個分別了。
【注解】什麼名為等持?平等持心,前後心都相等,修止到達這種地步是可以坐很久了。等持是指因為數修,一直修;數習,又一次次的練習;數多修習,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數數修習。除非過去生有栽培,栽培的力量夠強,開始修止觀時,很快的可以成就,若是過去懈怠沒有多多栽培定力,則要以數修、數習、數多修習作為因緣,經歷多年才有辦法成就。到了等持的地步,就不用特別的加功用行,不必努力作意,能任運轉道,法爾的、自然的一直在所緣境上,不會遠離所緣境,也沒有外境的干擾。由於這樣的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不再有散亂心生起,因此名為等持。由這段文可見三摩地還是不離因果,不是平白得來的,沒有無因而有果的事情,都是因果。不斷的修習總有一日能達到等持,功不唐捐。你做到了欲界定最高的等持這一步,再進一步就能成就未到地定,有輕安出現了,這時就進入三摩呬多地,這時才真正叫做奢摩他、才叫做止。所以,等持裡面有2種,有程度上的差異,1個是欲界定的等持、1個是真正定地的等持,差別就是有沒有輕安。
 

應當此中,由六種力量,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遍安。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由串習力等持成滿。

《瑜伽師地論˙卷30》裡面開始轉提到6力。除了9心住之外,記得《廣論》課文這時都說這些道次第都會提到《聲聞地》裡的6力、4作意,4作意後面馬上會講。
由六種力量,方能成辦九種心住。這是由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你怎麼成就這9心住。
1、聽聞力,2、思惟力,這就是聞思,基本上沒有聞思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讀好就去修那就是瞎搞亂練,3、憶念力,還要能夠憶念,4、正知力,這就是剛剛講的,你有了正念還要有正知,就是你一離開正念你就知道,5、精進力,6、串習力。最開始的時候你是由聽聞跟思惟,就是聞、思2種,醬子數數聞思以後,靠這個、以他為因緣就是增上力故,內住主要就是靠聞、思這2個力量。內住完就靠著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由內住而變成等住,這是於對治煩惱的角度來講叫澄淨,於你能不能控制自己在所緣境上面叫做相續。前面這聞、思2個力是讓你產生內住跟等住的最重要的原因,這時再下來就要靠憶念力,這是就是進入安住、近住,由憶念力讓你安住、近住以後,從此你要倚仗正知力幫你進入調順、寂靜,這時因不能忍受第6意識所產生的8尋思及5蓋而靠著精進力來斷滅、除遣、變吐這些煩惱、現行、種子,而能夠讓你進入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如此以後不停的串習最後就能等持成滿。這就是6力跟9心住之間的關係

6

聽聞力

思惟力

憶念力

正知力

精進力

串習力

9心住

內住、等住

安住、近住

調順、寂靜

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等持

單由這個表你就知道剛剛那一段文字在講什麼,由這表你也知道在修定的時候不能沒有聽聞,也不能沒有念心所,更需要正知的本領,也不能不精進,更需要串習。你也了解這些東西在9心住哪一個階段會產生比較密切的關係。
【注解】要有: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這六種力量才能成就九種心住,這六種力量從淺到深,說明成就九心住的過程。最初開始是由聽聞及思惟這二種力量,數數聽聞、數數思惟的增勝上進的力量之故,最初使心於內境安住,及即於此內住,以念力使心相續的方便,及去除煩惱的澄淨方便,當有煩惱出現時要訶斥它,要知道煩惱是有過患的,思惟煩惱的過患,使心不隨煩惱轉,才能平等普遍的攝受這一念心安住在所緣境,住於平等捨,明靜而住。心念前後是相似的,才能平等普遍的安住在所緣境上。如上所說能夠將心繫縛於內在的所緣境,如以息或不淨為所緣境,由於憶念的力量,一次又一次的作意,將心收攝、安置於內心,令它不要散亂,安住在所緣境,常常親近所緣境。從此心能夠安住,親近所緣境,達到近住的階段以後,由正知力調整、止息、滅除心的煩惱,對於色等種種的相、欲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上,使心不要流動散亂,使心能調順、寂靜。調順,是調整心不要在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十種相貌上流散。寂靜,是如果心裏有欲等八種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能調整止息,得到寂靜。於其諸相,不令流散,得到調順。於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得到寂靜。這是用正知的力量,正確的知道自己的心,心流散了馬上收攝回來,一旦現象出現了馬上回到正念,很快的調整止息散亂的情況,這是正知的力量,使心達到這種程度。最極寂靜、專注一趣是由於精進的力量。由精進力,若欲等八種諸惡尋思及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二種妄想暫時現行時,馬上不能忍受,很快的使其斷滅、排除,乃至變吐,將種子也去除。這時會成就最極寂靜,再進一步到專注一趣。這時有加行、有功用,很相應,坐四十分鐘感覺好像坐一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之前有說過因為數修、數習、數多修習,是有串習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經由一次次的串習,很多次的,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九心住裏的最後一個境界「等持」,到這時才成就圓滿了。到這裡如何使力能夠成就心一境性,都說得很清楚了。最先開始就是要在佛法上面聽聞正法,在思惟正法上面用心,接下來就是要靠憶念力(就是記憶力),明記不忘所緣境,再用正知的力量,訶斥這些妄想,就能夠使令心得到調順寂靜。接下來是由精進力,使令心得到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由這樣不斷地練習,串習力,最後終於能夠成功了,達到等持的境界。本論這段文說得非常的好,非常的仔細,其它的經論很少看到這麼仔細的。
 

即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闕運轉作意,三、無間闕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9心住講完之後,《瑜伽師地論˙卷30》裡面就提到4種作意。
【注解】於此九種心住,應當了知又有四種作意,意思是由另一種作意的角度來看修定的次第。
也就是九心住再配合四種作意來解釋。前面是約力量來說,以六種力來成就九心住,需要什麼能力來成就9心住這方面來說,下面4作意是約如何如理作意來說,用四種作意配合九心住說明如何修三摩地。
這四種作意在〈三摩呬多地〉卷11389頁已經說過了。作意就是心所的問題,5遍行一開始一定就是作意,要用什麼樣的心什麼樣作意的方式,這是用5遍行心所作意的叫度來看他跟9心住之間怎麼配合。
一、力勵運轉作意,指要很努力運轉自己的作意來修行。修行剛開始時要很努力,要督促自己去修止觀。因為聽聞佛法以後,知道修三摩地可以得到殊勝的利益,你就努力作意,推動自己去靜坐。力勵運轉作意是七種作意的前方便,還不算是七作意。這裡提出另外一個7作意說,等下我再給各位解釋,只是我們在讀的當中順便連7作意也要了解。7作意由了相作意開始,再來就是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等等,後面會再講。但現在為什麼會冒出這句話?他是告訴我們當你用4作意來看的時候,前面這個力勵運轉作意他還沒有進入7作意,還不算在7作意裡面,是指剛開始修止觀還沒有證得到未到地定的行者,必須很努力的鼓勵自己,繼續不斷的鞭策自己的心才能相續精進,這類剛開始修學者的作意,還不算在7作意裡面,算是7作意的前方便,同時,這人還沒有未到地定,名力勵運轉作意。

五過八斷行

七作意 觀察略

四作意

九住心(散、

六力

懈怠欲、勤、信、安

 

力勵運轉

內住

聽聞力

等住

思惟力

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念、知、思

 

了相作意

有間闕運轉

已得未到地定

安住

憶念力

近住

調順

正知力

寂靜

最極寂靜

精進力

勝解、遠離、攝樂

無間闕運轉

專注一趣

作行

加行究竟、究竟果

無功用運轉

等持

串習力


看這張表格,因為要配合其他東西觀察作意不知要放在哪裡,觀察作意就被省略了。力勵運轉作意的時候還沒有進入了相作意,故不叫作7作意。我們若用狹義的角度來看7作意的時候,他就是在修根本定用的。就是我們一般修初禪、2禪、3禪、4禪,當然你修出世間也可以用7作意來解釋,可是最狹義就是他是來解釋你怎麼修根本定,初禪、2禪、3禪、4禪的這個經過。你要修根本定之前你一定已經有了未到地定,所以剛剛會說要已經得到未到地定的人,就是說從了相作意開始都是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作下去的。了相作意就相當於4作意的有間闕運轉作意,因從這裡開始已經有未到地定。剛剛前面說力勵運轉作意不算7作意裡面,你看這表格就知道它屬於9心住的內住、等住,這部分靠的是聽聞,這時是在做決擇的情況,只要有聽聞的基礎你就可以決擇了,所以這就不需要有未到地定的程度。可是從此以下4作意的另外3個作意狹義的話一定是有未到地定,同理,7作意一定是有未到地定。這都是狹義的說法,有時你會看到比較寬鬆的解釋。可是用9心住你就不能醬子配了,因9心住分作散心的定跟定心的等持,這2個不一樣。那什麼叫做定心的等持?當你有定心的等持的時候至少已得未到地定。但是你若是在散心時是不能硬配過去,若你已得未到地定勉強可以醬子配,可是,基本上在9心住的時候重點是注重在配這個6,也就是說一定要注意到這個等持是有分別的。7作意、4作意時,一定是有得到9心住定的等持,才可以用醬子配下去。醬一個表可以看得比較懂也不會亂,醬一看就明白他為什麼講力勵運轉作意不算7作意只是7作意的前方便。
二、有間闕運轉作意,還是在聞思的階段,因為心還是很粗,會有間隔、間斷,是名有間闕運轉作意,也是七作意中的了相作意。這已經是進入7作意的了相作意,理論上用狹義的講,已經是屬於有輕安了,那他怎麼還是說在聞思階段呢?所以重點是在有間闕這個地方,也就是他有時候需要再回頭來複習一下前面所聞思得到的這些東西,他不像後面的無間闕運轉,他還須要回來複習。所講的間闕是這個意思,也是7作意的了相作意,並不是說這個了相裡面是用聞思,因為,你既然是了相作意基本上是有未到地定進去的。可是因你是在初階段的了相有時還需要複習一下聞思的東西,是醬子讓你沒有辦法無間闕。
11說到有間運轉作意,是指這類行者已經得到未到地定,對於在未到地定之上的初禪、2禪等,很緩慢、有間斷地修習,這種作意,名有間運轉作意。這裏面一定要懂他的意思,不然你就混亂了為什麼還講要聞思?所謂的間闕是夾雜了要回去複習的意思。有間運轉作意由於猶為聞思所間雜,有閒指的是這個意思,在〈聲聞地〉卷31會說到。比方,若修不淨觀,可是對於不淨觀的內容不是很明確的了解,這個時候還需要讀一讀溫習一下佛法,才知道該怎麼樣修,所以這還是有間斷的有間運轉作意。有閒指的是猶為聞思所間雜這個意思,而不是說這時候他還在聞思,假如是在聞思裡面他怎麼可能會有未到地定呢!怎麼可能是在了相作意呢!所以這裡要讀清楚,你就會發覺沒有矛盾的。
三、無間闕運轉作意,這跟7作意在配合就是指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這三種作意。當你能夠勝解的時候你就能夠無間闕、連續的,因為,勝解作意,是有殊勝的理解,強而有力的認識,不用看書已經可以坐在那裏修了,知道怎麼數息了,依止勝解的力量慢慢一直相應下去,會遠離粗的、上品的煩惱,稱為遠離作意。遠離中等的、中品的煩惱稱為攝樂作意,這時會很歡喜修定了。所謂的斷掉煩惱,當你是出世間法就可以講是斷煩惱,假如是世間法你修的是根本定的時候,這時候是指你能伏住欲界的煩惱,所以你才有辦法修成根本定7作意中的2勝解作意、3遠離作意、4攝樂作意這三種作意在無間闕運轉作意裡面提到。觀察作意,是在檢討、測驗自己是不是已經真正到達斷掉中品煩惱醬子的境界了,有哪些煩惱還沒有斷滅、未除遣的,還要繼續用功,這叫觀察作意,所以當時沒辦法放進那個表格裡面。假如你觀察這個沒有問題的時候你就進入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是加工用行正在努力斷下品煩惱,這時候等於是你已經作到初禪了,你已經達到根本定,可是你這時候叫做無間道,這是因,轉過來,無間道一到你就轉成果,叫作加行究竟果作意,這時就是解脫道。加行究竟作意完成以後,可證得等持,稱為加行究竟果作意。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從了相到加行究竟作意,這是因,到加行究竟果作意是究竟成辦,是果。加行究竟作意與加行究竟果作意,也就是無功用運轉作意,醬子就達到根本定了。
四、無功用運轉作意,是指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這四種作意與七種作意配合起來說,如前面〈三摩呬多地〉所說的,可以參考思惟幫助我們理解。七種作意是: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現再複習一下重點:4作意的第1個力勵運轉作意還不算是七作意所攝的,因為還在努力用功的階段,還不一定會持續用功,這時很容易放逸,不容易用功,所以要力勵運轉作意,努力的鼓勵自己精進,還不算是修行,還沒正式修止觀,可能連怎麼修都還不知道,但是有這種力量鼓勵自己要修。4作意的第1個力勵運轉作意為什麼不算七作意?是說力勵運轉作意還沒有得到未到地定,也就是沒有真正得到最初的奢摩他。為什麼特別要提這點,因為這個接下去就是有間闕、無間闕最後到無功用,是讓你真正能夠成就定的基礎,意思就是說你在7作意的了相作意之前你一定要有未到地定,沒有未到地定你是不能了相的。以前有人說了相是欲界的觀察那是不對的,了相完全是有未到地定、有三摩呬多地的本領了他才能修了相。
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乃至攝樂作意所攝,這是二種合起來說,有間是指有間闕運轉作意,是指了相作意,是於聞慧時能明白所緣相,將所緣相現出來。有功用運轉作意又名無間闕運轉作意,是指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是要努力,有功用、不間斷才能無間闕。自然運轉作意是無功用運轉作意,四種運轉作意的名相是根據〈聲聞地〉卷28951頁說的。自然運轉作意,包含了加行究竟作意及加行究竟果作意。在〈三摩呬多地〉卷11389頁有說到。由卷11引證九心住也包括未得作意的內住、等住等這二種作意。內住、等住還在力勵運轉作意,因此不屬於定地的七種作意。內住、等住在這裏說是初修,是很淺的,還不算是正式修行,還只是在練習當中,所以是未得七種作意。從安住起到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才算在七種作意裏面,稱已得作意,作意有淺有深,通常成就的作意,是由已得作意到最後的未到地定。配合九心住來說,內住、等住還在力勵運轉作意,所以是未得作意。已得作意,廣義說,也包括九心住之安住、近住、乃至於等持都算。
 

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闕運轉作意;於專注一趣中,有無間闕運轉作意;於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當知如是四種作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又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毗鉢舍那勤修習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毗鉢舍那,故此亦是毗鉢舍那品。

【注解】在內住及等住當中,要用力勵運轉作意,因為這是最初開始修止,要很精進的鞭策鼓勵自己,安住在所緣境上。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在這五個階段當中,這時候也會有昏沈掉舉,中間會有缺少、間隔,稱為有間闕運轉作意。如果到了第八住的專注一趣,這時的昏沈掉舉被降伏了,能長時間的修,稱為無間闕運轉作意。於等持中,最後成就了欲界定,在平等持心當中,不昏沈不散亂,這時的作意稱為無功用運轉作意。應當了知這四種作意如果用在九心住當中,是屬於奢摩他品,是止的這一類的。又這四種作意也可以用來獲得內心的奢摩他,成就定以後,依止定心的專注力,修毗鉢舍那,以奢摩他為依止修觀才稱為毗鉢舍那,否則只能稱為隨順毗鉢舍那,還沒成就奢摩他以前都稱隨順毗鉢舍那。毗鉢舍那是觀。勤修觀行時,也是要有這四種作意,才能修習毗鉢舍那;內心開始也是這樣要很努力,然後中間毗鉢舍那又被間缺了,慢慢進步就沒有間缺,再進步就無需功用了,所以這四種作意也可以通毗鉢舍那品。修止修觀都需要這四種作意。以上說的是九種心住或稱為九住心,有不同的名字。

六過:五過中沉、掉分開算。

✿✿✿今天花這麼多時間講這些,主要你要了解6力是什麼,9住心是什麼,還要了解6力跟9住心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同時還要了解4作意,也要了解4作意跟9住心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今天這張表格中都有標示出來,同時,你也了解4作意跟7作意之間有什麼關係。一般講7作意,最簡單講就是證根本定,甚至證出世間的智慧都可以用7作意當作他的次第來做解釋。再來,就是配合前面的58斷行,懈怠、忘念或是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這是5過要靠什麼解決?懈怠,要靠欲勤信安,欲是所依、勤是能依、信是欲的所因、安是勤的能果,這些都講過了;欲勤信安這4個解決懈怠,其實講回來他就相當於是力勵運轉作意,因為力勵運轉就是要把所有聽聞的這些東西完全搞清楚,這階段也就相當於聽聞力、思惟力,也就是內住、等住。慢慢你就可以抓住他們之間的關係,不過這裡要稍微補充的,因為產生了輕安就可以解決懈怠,所以角度並不完全是一樣。怎麼解決懈怠就是最後一定要讓你產生輕安,那也就是至少得到未到地定,醬子你就不會再懈怠。接下來,忘聖言,就是忘念,你讀了卻不記得了,你沒有辦法生起正念;再加上你昏沉掉舉,剛剛讀9住心時知道這個在寂靜、最極寂靜時是很重要的,因為他一定要能夠把8尋思、5蓋要全部去掉,5蓋裡面很重要的就是這昏沉掉舉,一般粗的很容易去掉,細的很難去掉;所以他為什麼強調不作行,就是你馬虎隨便,應該要用力時你不用心,你明明昏沉掉舉沒有全部去掉,你就馬虎的將過且過,醬子不是真正徹底就是不作行。所以他這邊寂靜到最極寂靜講的就是你一有問題你馬上知道,這就是有正念、正知的時候,你就讓你第6意識裡面所產生的8尋思、5蓋在這裡徹底的消滅掉。既然你忘念這就要靠你有正念,你有昏沉掉舉就要靠你一定要有正知,要解決你的不作行就要靠你有思,思就是造作、去作業、去行動,這也是用5遍行的心所來代表。作行,你已經到了最後應該要進入無功用運轉,你還去作行,明明已經沒有昏沉掉舉你都解決了,已經達到止、入定了,你還在那邊想盡方法不知要幹什麼,就反而弄壞了,所以這是要捨,要靠捨。這張表,把它弄清楚以後,再回去讀上面的文字就不會亂了,就會知道他在講些什麼。
這些名相裡面的內容部分今天花了很多時間就講到這裡,我是覺得這很值得,因為,這些不弄清楚,看起來都讀過了,其實很多東西還是非常生疏的。
 

再看課文這一段文字想要強調的是→你真正要讀定的話,眾多經論都開示在這個範圍,不是講58斷行,就是講6力、9住心、4作意,要不然就講7作意,所以這些都是你應該要知道的。捨掉這些東西不去搞清楚,然後說要學定,就是他說的雖長時修定終不成
所以,若能先住正定資糧,你要先有資糧,有了資糧以後,以此方便勵力修習,以此方便就是剛剛上面講的58斷行、6力、9住心等等,你就要依靠這些方法然後努力的去做,最後你決定能得妙三摩地。現在傳說修靜慮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見此方便之名。反過來,德稱大師當時看到很多外面修定的教法,裡面都沒有看到58段行等等這些方法,甚至9住心都沒有提到,那更別說是7作意。你若不具足正定資糧也不知道這些方便,雖長時修定終不成。」所以,修定2件事,1是資糧,13種資糧或是14種資糧,加行也是讓你增加資糧的,這前面講過,1是方便。接著,宗大師下結論→此語是於諸大教典修定方法,得清淨解。這才是真正的知道什麼叫做修定,這是他根據真正的大經論,有非常正確的理解說出來的話。宗大師又說整個三乘就是不管小乘、聲聞緣覺乘、大乘的修道次第,無著菩薩於五分中極廣決擇,五分指的就是《瑜伽師地論》,為什麼會強調這?就我們剛剛花了那麼多篇幅在講的內容都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而做深入的解釋,只有58斷行是根據《辨中邊論》在解釋。故彼為最廣開示修行之論,然於一處廣說之事,餘則從略。也就是說要學定的話裡面的方法是不能不讀《瑜伽師地論》,只是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只要有一個地方廣說過,到別的地方它就會簡略提過去。比方說,9住心,卷30非常廣說,到了其他地方就提過帶過去。奢摩他跟毗鉢舍那這止觀二法,《攝決擇》說於《聲聞地》應當了知,故《聲聞地》最為廣者。《攝決擇分》是《瑜伽師地論》卷50以後的,算是比較高深的,他就提到你若想要學奢摩他跟毗鉢舍那,基本上一定要根據《聲聞地》,意思是你要學定的時候你不能不讀《聲聞地》、你不能不去了解《聲聞地》所講的內容。
五分《瑜伽師地論》全書分為五分。一、本地分,廣說瑜伽禪觀境界十九地之義,為百卷中前五十卷,乃本論之主體。二、攝決擇分,顯提十七地之深義,為其次之三十卷。三、攝釋分,解釋諸經之儀則,為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四、攝異門分,闡釋經中所有諸法之名義差別,為為卷八十三、卷八十四。五、攝事分,明釋三藏之要義,為最後之十六卷。藏地謂無著菩薩造。

彌勒菩薩慈尊則於《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說九住心及八斷行,獅子賢論師、蓮花戒論師、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隨前諸論,亦多著有修定次第。都有告訴你真正正規的論點是出自哪裡、誰寫的、內容是怎樣。又除緣佛像、空點、種子形等所緣不同外,其定大體,前諸大論與咒所說,極相隨順。顯跟密之間,修定方便其實講的大部分都一樣,還是58斷行、6力、9住心等等,大部分都一樣的,會稍微不一樣的就是他的所緣境,空點應該就是密宗的明點,詳細我也不知道,我們沒有讀密,種子形應該就是種子字,種子字本身是有它的意義,還有很多的是緣咒,就像我,我是緣蓮花生大士的咒,基本上這也是修定時的所緣。尤於定五過失及除過方便等經反較詳,然能依彼大論修者,幾同晝星。58斷行這些除過方便經上面講得比論更清楚,所以,要讀定的時候顯教的經跟密教的咒,反而是顯教的經比較清楚。只是能照醬子去修的人就似白天的星星稀少之至。宗大師很感概,不說現在,就他當時的那個時代,能照醬子做的人已寥如晨星太少了!將自心垢責為論過,謂彼唯能開闢外解,妄執開示心要義理別有教授。於彼所說修定次第,正修定時,竟為何似,全無疑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是自己不懂,反而怪罪於是論沒有講清楚,所以對於論所講的東西他反而要去外面找到正確的解釋或是教法,認為大論裡面所講的不夠清楚,要靠外面的才能把它搞清楚。可是這些人真正在學入定的時候,他會去懷疑論沒有講清楚,可他根本沒有去想過這經論上是怎麼講的,他根本不在意,一點不會去煩惱經中說些什麼。這一定要給各位看一下英文版的說明,以免有不正確的認知。
英譯「將自心垢責為論過,謂彼唯能開闢外解,妄執開示心要義理別有教授。於彼所說修定次第,正修定時,竟為何似?全無疑惑。」Those who impose on those texts the stains of their defective understanding derive only a superficial comprehension and maintain that the instructions that reveal the quintessential meaning lie elsewhere. When the time comes for them to put into practice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concentration which these texts explain, they do not even research how to do it.〝歸咎自己下劣不解之處是源於諸大論之過〞的修行者,他僅是〝自以為是〞認定開示正宗要義的教授存於他所。當他進入實習時——如諸大論所示——「成就止道的進程」之時,這些自以為是的修行者甚至全不研討諸大論所教授。

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後皆取大論所出,故於此處修定方法,亦取大論而為宣說。宗大師說我現在《廣論》所寫的內容,完全是根據諸大論,不是《辨中邊論》就是《瑜伽師地論》,或是《莊嚴經論》裡面所提到的。這整段不搞清楚不行的,你要修定,你一定要知道什麼叫做58斷行、6力、4作意、9住心、7作意,而這些東西都出自於《辨中邊論》或是《瑜伽師地論》或是《莊嚴經論》或是《修次3篇》。所以要修定的人一定要根據這些,好好的把它搞清楚,先集積足夠資糧,按照這方法去修,一定能夠修出來的。絕不能像那些嫌棄大論所教自以為是的人,到外面去找其他的教法,這是一輩子也學不起來的。
今天全部花在上次已經解釋過的這段上,我個人是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回去有空再複習一下,搞清楚這在講什麼,58斷行、6力、4作意、9住心,這些要搞清楚直接就去看《瑜伽師地論》,我給大家的補充資料裡面都有,從頭好好讀過,其實剛剛我已經講的很細了。以後還會碰到,那時候再讀一遍也是必要的,你才會搞清楚這些名相。7作意,則是另外的,以後一步一步下去,相信大家會對定、奢摩他裡面的內容都會有比較深入的理解。還有就是那張表,對照著去讀,你讀9住心時你就知道他跟4作意間關係,醬子你比較不會被他們之間關係弄混亂掉。
好吧!今天就講到這裡。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