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3-P349L08-P351L12奢摩他-0152
今天開始解釋修習的次第,這部分又分做1. 引生無過三摩地法b3492.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b376。等下我們繼續由引生無過三摩地分成3科:1. 繫心所緣先如何修b3492. 住所緣時應如何修b3503.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b365開始解釋。

正釋修習之次第又分二:① 引生無過三摩地法b349,②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b376
  初又分三:① 繫心所緣先如何修b349,② 住所緣時應如何修b350,③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b365
今初,繫心所緣先如何修 b349
若不能滅不樂修定,樂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於定不令趣入,縱一獲得亦不能相續,速當退失,故滅懈怠為初切要。若能獲得身心輕安,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然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然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正定功德,生堅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此等次第,修者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已,現法樂住,身心喜樂;及由獲得身心輕安,於善所緣心如欲轉。又由息滅於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又止為依,能引神通變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鉢舍那,速疾能斷生死根本。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生勇悍故,恆樂修定,極易獲得勝三摩地,得已不失能數修習。

要講所謂的引生無過三摩地就從繫心所緣先如何修開始,你一開始要怎麼樣讓你有興趣去修定;接著是住所緣時應如何修,這相當於正修;再來是住所緣後應如何修,我們照講下去就能明了他的意思是什麼。
思惟定功德→信→欲→勤→安→滅懈怠
你要怎麼樣讓你能夠繫心所緣?你一定要能夠滅掉你的懈怠,你只要有懈怠是根本不可能精勤的修這個的。這整個順序第1個就是你一定要思惟定的功德,“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已”,也就是說你思惟什麼?思惟正定的功德,你得到了正定以後有什麼好處?這裏就列出來了:現法樂住,身心喜樂,能引神通,甚至你能斷煩惱跳出生死。一開始你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你就發覺有這麼多好處,你就開始有信,你知道這個定本身有多少的好處。當你知道定有這麼多好處你就產生想要修定的欲望,你有這個想要得定的欲望你就會很勤勞的去修,等你很勤勞的修以後,你得到定的時候你就是得到輕安,你只要有了輕安,那不用勸你了,你自己會要去修這個定,所以你絕對不會再有懈怠。
思惟定的功德→信→欲→勤→安→滅懈怠,這整個邏輯在一開始就花了很多時間已經跟各位講過,把《辨中邊論》的內容跟大家講得清清楚楚,目的就是後面你必然還會碰到,假如前面讀過把它弄清楚,後面讀到就不陌生。我們再看一下《辨中邊論》的這個文字,這是以前已經很仔細講過的東西。
《辨中邊論》b349:彌勒菩薩造,相當於漢譯《辨中邊論頌》。漢譯《辨中邊論》則是世親菩薩對《辨中邊論頌》所造的注釋。玄奘所譯《辨中邊論頌辦修對治品第四》中「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懈怠忘聖言,及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是五失應知。為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為除餘四失,修念智思捨,記言覺沉掉,伏行滅等流。」
一般術語叫做58斷行,你要修定你沒有滅除這5個過失,基本上你得不到定的。有5個過失,有8個除掉這5個過失的對治法。若講6過就是把昏沉掉舉拆成2個。你今天聽起來應該不陌生,若陌生就再回去多讀2次,把他多複習幾次。不作行→有問題你該解決而不去解決;作行→你全解決沒有問題了這時你應該捨,你卻還在那不放心的要解決些東西,這也會阻礙你得真正的定。
接下來要消的這整段文只有先提懈怠。

5

懈怠

忘聖言

昏沉掉舉

不作行

作行

8斷行

欲、勤、信、安

繫心所緣,就是你要緣這個所緣境你要如何修,第1個你一定要先把懈怠解決掉,假若你有懈怠你根本不會想要坐下來繫心所緣。為了要斷除第1個過失懈怠,要修4個斷行欲、勤、信、安來解決,以後就是每一個過失對應一個斷行,醬就是58斷行。解決懈怠要修欲、勤、信、安這4個斷行,第1你要產生信,產生信你就要知道去修定有什麼功德,等下消文就是要講這個。信一產生你就會有欲想要去修定你就會去做,當你有欲你就會很勤快精進的去做,最後你得到輕安的時候你再也不會懈怠了。等下那整段就是在講58斷行解決懈怠的這整個過程,這都已經講過的,至少大家都不陌生了。
1個一定要有欲你才會勤,所依是欲、勤為能依,及欲之所因一定要有信、能果即是輕安,所因能果對應所依能依,所以,你要記住欲、勤、信、安這4個字,且要記住他們之間先後的關係。其他的暫時不講了,以後還會碰到。
現在回來看課文,你就發覺這裡面的內容就是講58斷行,第1個你一定先要對治懈怠,怎麼解決懈怠呢?靠輕安,有了輕安就不會懈怠了。怎麼才能得輕安呢?就要先有信,然後產生欲,再要精進最後就會得到輕安。那信就是你先要思惟定的功德。這整段文字就是告訴你信欲勤安,最後告訴你要思惟是要思惟什麼。醬子大家就很清楚這整段文字的意思了。
很快看一下這段文字。
你若不能解決你根本就不樂修定,這時你若不能解決這問題時,樂定障品所有懈怠,你反而會喜歡能夠障礙你修定的這些東西,用懈怠作為代表。一開始你根本不想去修定更不要說去得定了,你並沒有真正解決懈怠這問題,就算你勉強自己得到一點小小成就,可是也無法繼續下去而且會很快退失。故滅懈怠為初切要。所以他告訴你繫心所緣先如何修第1個就是要滅懈怠。
接下來的解釋就完全是《辨中邊論》裡的58斷行的重要內容,以前也講過了。若能獲得身心輕安,他是從後頭講起,你就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這個行善在這狹義的解釋就指的是修定,你就不會有疲倦厭惡的問題,所以懈怠盡除。可是你要能夠生起輕安,什麼東西能夠讓你得到輕安?就是你要能夠得到妙三摩地這個妙三摩地以前也討論過,可以用狹義的解釋或是廣義的解釋,這裡用比較簡單的解釋指的就是等持。上節課講過9心住最後一住叫做等持,你要有輕安你就要有功力讓你進入最後的那個等持,就說你在緣定境的時候,你一定要有這個能力進入等持,那這個等持到了相當高的一個程度就是妙等持,也就是妙三摩地,假如沒有這個境界你是產生不了輕安的。所以,等持是輕安之因,因此你一定要對能達到這個妙等持、妙三摩地醬子一個目標你會恆發精進。他現在是倒過頭講起,就說你要得到輕安你就能解除懈怠,可是你要怎樣能得輕安呢?你一定要能得到等持,你就會恆發精進去得到妙等持;能讓你能恆發精進得到等持,再來你就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也就是說你要有醬一個欲望你才會很精進的做,最後你才能夠得到妙三摩地,才能夠得到輕安,得到輕安以後才能解決懈怠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醬一個順序,他只是重複的講來加深印象。
那你怎麼會產生欲呢?欲的原因就是你是要由觀見正定功德,生堅信心,所以就是先要思惟定功德,才能產生信,信產生了才有欲,有欲才能精進,精進以後才能得到妙三摩地,由妙三摩地引生輕安,最後你就不會有懈怠。這就回到繫心所緣先如何修,廣義的講一開始一定要滅懈怠,這一定要做到;狹義來講就是你一開始一定要思惟定功德。所以,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先修信心。其實廣義、狹義都行,只要你知道他整個順序是什麼,你就得到他要教你的。所以他說,此等次第,修者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這個次第就是由思惟定的功德→信→欲→勤→安→滅懈怠,只要你是修的人你就會發覺這個次第是很明顯的就是醬子,所以你應該把它當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教法,你要把這個次第記住、學會,也就是58斷行裡面的前4斷行去滅第1過懈怠的邏輯關係。到這,宗大師又引用了《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也就是剛剛前面才講過的,今天你把《辨中邊論》裡面所講的內容都搞清楚,你看到所依、能依、所因、能果,你就知道他在講什麼。再複習一次,能依是勤、勤的所依是欲、所依的欲的因就是信、能依的勤的果是得到輕安。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這些話很容易都能夠懂了,欲的因、所依的因是信,這裡講欲因,上面講所因,就是欲是所依;信是信什麼?就是你能夠非常勝解、了解定的功德。
現就回到廣義面來講,你要解決懈怠你一定要能夠有欲、勤、信、安這4個斷行,那狹義本身就是你一定要先生起信,怎麼才能生起信?就你一定要了知定有什麼功德。所以這裡會說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已,你得到奢摩他以後你會有什麼樣的好處也就是有什麼樣功德?第1個就是現法樂住,身心喜樂;及由獲得身心輕安,於善所緣心如欲轉。我們知道定本身會讓你身心均非常舒服、平靜,善所緣範圍很廣,當然也包括你在定境裡面的所有所緣境,你能夠對定裡面所有的善所緣境心如欲轉,比方說你觀佛,你現在觀釋迦牟尼佛你也有辦法能夠轉成去觀藥師佛,或者是阿彌陀佛等等,還有其他的善所緣境。所以第1個,因為有輕安,你就能夠現法樂住,同時你能在所有的善所緣你都能夠心如欲轉。第2個,是因為你由息滅於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你能夠入定基本上就是解除了散亂,同時那些散亂顛倒的不好的所緣境你都不會有,這時你自然不會有惡行,而你所修善皆有強力,這是一個因果的關係,因你心不散亂就不易生惡行,不易生惡行反過來講就是你修善的力量會很強,善業果就會很強。再來,第3個,因為你有止、你有定,定到一個程度到了4禪以後,你能由4禪裡面去引發神通變化等德。最重要是,第4個,尤其是由於你能夠依止,依止這個止是指奢摩他是定的意思,因為你能夠依這個定靠這個奢摩他本身,你就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鉢舍那,速疾能斷生死根本通達如所有性簡單的說就是你能夠知道實相、能夠得到出世間的智慧,或者我們用術語就是能夠見道的意思。再簡單講就是依止入觀,由觀生慧,由慧斷除所有煩惱,因為慧本身是讓你通達如所有性。最後因為你斷除所有煩惱,你就會速疾能斷生死根本,你就會跳出輪迴這個陷阱。這個指的是觀毗鉢舍那,由奢摩他就能夠轉成毗鉢舍那,這就是涉及到輕安的問題,你得到有輕安的觀以後,你就有本領去滅煩惱,滅完煩惱的結果就是你通達如所有性,當然你就能斷除生死根本,因為你斷了煩惱。
你假如能夠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這時就回到信,因為你修這功德你就會產生信,信以後產生欲,欲以後產生勤也就所謂的勇悍,你因為生了勇悍也就是勤的關係故,就會非常有恆心的很樂意去修這個定,這種情況就能夠讓你極易獲得勝三摩地,得已不失能數修習。勝三摩地,可以醬子說就是殊勝的等持,那這殊勝的等持就是能生輕安的等持,彼此之間關係都是能通的。我把勝三摩地改成殊勝的等持,意思也是一樣。而且你得到了還不容易丟失,還能夠繼續數數修習。
所以為什麼前面要花那麼多時間把這58斷行講清楚,醬大家走到這裡就很輕鬆了,很容易就可以掌握整個修行的方法。好像先前讀一些跟課文無關的東西,事實上是非常有關的。
 

第二 住所緣時應如何修分二:① 明心住之所緣b350,② 心於所緣如何安住b359
初又分二:① 總建立所緣b350,② 明此處之所緣b356
  初又分三:① 正明所緣b350,② 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b354,③ 顯示所緣異門b355
    今初 正明所緣 b350
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所緣,謂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周遍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就能緣心立二影像,初是毗鉢舍那所緣,二是奢摩他所緣。言影像者,謂非實所緣自相,唯是內心所現彼相。由緣彼相正思擇時,有思擇分別故,名有分別影像。若心緣彼不思擇住,無思擇分別故,名無分別影像。

我們先把這些名詞搞清楚,剛剛講了你繫心所緣開始修定的時候,最先一定要把懈怠滅掉,現在就說到你要住所緣,就說你要進來的時候第1個要正明所緣,你一定要知道所緣境到底是什麼意思?或者說是所緣境做一個分類,你怎麼去找到正確的所緣境。
就像佛祖說的,瑜伽師一共有4個所緣→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裡很重要,若沒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會很可惜,已經說過很多次印度人的分類跟我們習慣的分類方式不一樣。其實這裡說的→周遍所緣,他是一個獨立的分類,簡單的意思就是所緣境裡面一共有多少類,把所有的所緣境全部都包括了就是周遍所緣。周遍所緣復有四種→1. 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2. 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這2種是從能緣角度來說一共有多少個所緣境,能緣的意思就是你用有分別識這時候會產生的所緣境就叫做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你用無分別識這時候會產生的所緣境就叫做有無別影像所緣境事,一般定裡面基本上是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等到你入觀的時候就變成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現在是告訴你用能緣的角度分作有分別、無分別的話,再進一步告訴你這影像一共有多少種。意思就是說周遍所緣本身是一個分類,用能緣的角度可以分作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2種,那這影像一共有多少種就是用所緣的角度可以分作3. 事邊際性所緣境、4. 所作成辦所緣境2。基本上這4個加起來就叫做周遍所緣,其實整個所緣境不外是用能緣的角度可以分作有分別、無分別,用所緣的角度可以分作事邊際、所作成辦。現在單單就能緣的角度講,不論是有分別、無分別他所產生的影像其實就是所緣境,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是毗鉢舍那所緣,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是奢摩他所緣。那這影像就可以分作3大類→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是新修的人用的,一開始用這些所緣境,可能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這就是初學者在用;那淨惑所緣較為高深,有定的水準的人為了升級更上一層、勝進用的。
言影像者,現在在告訴你為什麼他要用影像這2個字?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是在解釋這個影像,其實不是。這句話很重要→謂非實所緣自相,你並不是在緣自相,所以為什麼叫做影像;就說周遍所緣為什麼叫做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後面加這個意思是這一類的。之所以會用影像2個字就是因你是用第6意識緣的,不是自相。什麼東西叫做自相?假如你是用5根識去緣的比方說石頭、山水,這些都叫做自相。可是你現在在修定的時候基本上一開始你是用第6意識修定的,所以你的影像本身不是自相,那是什麼?這裡沒有講出來,一般叫做總相,這一類的是屬於第6意識這一類的。你要知道這句話後面的意思是說→修定時講到影像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指第6意識所顯出來的東西,所以這裡他會說唯是內心所現彼相,由內心就是指第6意識現出來的相。你在由緣彼相看第6意識出來的相的時候,產生這個相的時候,假如你有用正思擇,所謂思擇就是你去分別他的時候,因為有思擇分別故,所以叫做有分別影像。也就是說影像本身,比方你在心裡產生無常醬一個影像,假如你不分別他的時候,這個影像就是屬於無分別影像,他是無常的、可是他是無分別的無常影像。可是這時你心裡顯出這個無常的時候,你繼續去想、分辨無常裡面的特性,他裡面所包含所有的意思的時候,這時你這個影像就是屬於有分別影像。所以,無常可以是無分別的無常影像,也可以是有分別的無常影像,這時的分別就是一個是觀的影像、一個是止的影像。這一點要先弄清楚,所以他說,如果你心緣彼不思擇住,這時你無思擇分別故,就叫做無分別影像。簡單講就一個是毗鉢舍那所緣、一個是奢摩他所緣。在影像這個角度,我們了解他所指的是第6意識產生心裡面所顯現的。
接下來又用另一個角度,內心裡面所現出來的這個東西,又可以分作:5種淨行所緣、5種善巧所緣、2種淨惑所緣。所以他所謂的4所緣在分類上你千萬不要以為這4個所緣是相等的,不是。這就是印度人分類經常跟我們的分類觀念不一樣的地方,周遍所緣他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那再由這完整的由另外一個影像這個角度再把它分成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3種,所以其實這是要含在周遍所緣下面。講這麼多怕大家會亂掉,先看補充資料……

所緣境01.jpg

剛剛講瑜伽師一共有4個所緣境,他指的是什麼?是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你由這個表你可以看出來他們不是平行的,周遍所緣,是一個比較完整在詮述所緣境一共有多少種,是一個獨立的分類,這怎麼講呢?用能緣心的角度你可以分成~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簡單講,你現在去緣這個所緣境你是用有分別識還是無分別識去緣。我的用語希望你能聽得懂,用能緣心來講,就當你用有分別識(第6意識)產生的影像叫有分別影像,這時候是屬於觀,狹義就是毗鉢舍那;這時若是用無分別識(5根識)去產生的影像,這時候基本上是固定一個所緣境是沒有分別的,是屬於止、狹義就是奢摩他。用所緣境來講~事邊際、所作成辦,事邊際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我所緣的東西已經涵蓋了所有我能夠緣的時候,這就叫事邊際,又分2種~1種是世俗上面的叫盡所有性,也就是世俗諦,當我把世俗諦裡面所有應該要緣的所緣境,我應該要去緣的這些東西我全部都緣過了,這就是事邊際這邊的盡所有性;還有1種就是出世間勝義那邊也就是一般講的空性,當我在空性這邊我把所有應該要緣的全部都緣過了,這時候也是叫事邊際,是事邊際這邊的如所有性。所以,事邊際本身所涵蓋的意思就有那種我們一般叫見道,也就是說你已經達到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了,也就是說這時你在緣的時候已經屬於一種有成就的狀態了,那到了所作成辦,就是你從見道經過不停地修習最後無學道,簡單講,就像佛。佛,他的所緣境都是屬於所作成辦這一類的所緣境。基本上,這是用周遍所緣本身他所能夠涵蓋的,現在單用影像的角度,再以能緣心的角度分成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其他的是用所緣境分成事邊際、所作成辦,那事邊際又可以分做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所緣境02.jpg

另一類是用所緣的影像本身,又可以把影像來分成幾類~1. 淨行所緣,乾淨你的行,行就是一種思,繼續讀下去你就知道意思了。2. 善巧所緣,對於很多教義、真正的法你都了解、你能夠得到善巧、能夠勝解,那這一類的所緣境,讓你達到這種成果、這種目的的所緣境就叫做善巧所緣。讓你能夠淨你的業、思的,能夠乾淨你的作業、思的這一類的所緣境叫做淨行所緣。這是由目的、性質來做分類。最後,3. 淨惑所緣,惑指的是煩惱,上面淨行的行指的是思、造作,我要乾淨我的造作或是乾淨我的思,思就是5遍行裡的那個思心所,淨行所緣,是乾淨你的造作;淨惑所緣,是乾淨你的煩惱,等於是去除你的煩惱。由這角度可分成3大類,那淨行所緣及善巧所緣是用於一般初學者,淨惑所緣是勝進的修行人用的。
1. 淨行所緣_初學,又可分成5種→1. 不淨,一般講的不淨觀,觀清淤、觀白骨屬於這一類,2. 慈愍、3. 緣起、4. 界別、5. 安那般那,為什麼醬分以後會各別解釋,各有它的目的,比方,貪心很強的人基本上應該要做不淨觀。界別觀,地水火風空識,整個法可以分成這6大界,思惟這個以後你會去除自己的慢心,你會知道這個世間是……這後面都會讀到。最後一個安那般那,就是數息,簡稱安般,這是解決散亂,如果你比較散亂你一開始就要學淨行所緣裡面的安那般那、數息法,佛祖是很強調初學者用這個方式。
2. 善巧所緣_初學,緣5蘊、18界、12處、或是緣緣起、處非處,處非處就是合理跟不合理,這是由另外一個角度的所緣境讓你知道對世間所謂的法你能達到有勝解的目的。
3. 淨惑所緣_勝進,你可以選擇世間或出世間,一般世間就是指48定,由初禪進入234禪就是這一部分,假如出世間就是直接你要見道了,那已經是得到根本的無分別智了。
你一定要記住,他所講的4種分類指的是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可是,這4個絕對不是平行的,一開始一定要有醬一個理解,周遍所緣的角度,或者是所緣影像的角度,你要分別記住每一個下面這些分類的所緣境。醬子後面讀下去時至少不會引起混亂,因你心中已經有一個條理。
 

又此影像為何所緣之影像耶?謂是五種淨行所緣、五種善巧所緣,二種淨惑所緣之影像。就所緣境立事邊際,此有二種,如云唯爾更無餘事,是盡所有事邊際性;如云實爾非住餘性,是如所有事邊際性。其盡所有性者,謂如於五蘊攝諸有為,於十八界及十二處攝一切法,四諦盡攝所應知事,過此無餘。如所有性者,謂彼所緣實性真如理所成義。就果安立所作成辦,謂於如是所緣影像,由奢摩他、毗鉢舍那,作意所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遠離粗重而得轉依。

他所講的4種所緣,其實周遍所緣是可以獨立來看的一種分類,這剛剛都解釋過了,現在到這裡就是在解釋說為什麼後面還會有這3個所緣境的分類呢?為何所緣之影像,這就是站在所緣境的性質跟這個所緣境本身有什麼樣的特性,你緣醬一類的所緣境你能夠達成什麼樣子的一種結果,用醬一個角度,所以叫做為何所緣之影像,這分成3類。剛剛那個表格已經看出來,5種淨行所緣、5種善巧所緣、2種淨惑所緣。
接下來要解釋什麼?因為他在前面說過可以分成有分別、無分別2種,這2種基本上是看你有沒有去思擇分別,這一講完他馬上轉了,轉到什麼?就說我們現在用有分別、無分別可以醬子歸成2種,可是影像本身的性質又可以歸成這3類,所以他會說又此影像為何所緣之影像。也就是說他用另外一個分類的角度,影像本身各有各不一樣的性質他可以分成這3類。接著就講這些分類為何,這講完等於是把用能緣的角度把它分成有分別、無分別,再由影像的角度分成淨行、善巧、淨惑,這時他再轉回來以所緣的角度又去分成事邊際、所作成辦。剛剛那個表已經都有顯示。轉到所緣這角度,又去解釋什麼叫事邊際、盡所有性事邊際、如所有性事邊際,這是以世俗諦的角度你已經涵蓋了所有應該要涵蓋的東西這叫做盡所有性事邊際,所以這裡說唯爾更無餘事,這強調是我已經所有事都涵蓋在裡面了。那對於真正萬法的實相也就是空性,你能夠涵蓋這邊所有應該要涵蓋的所緣境這時就叫做如所有性事邊際,所以這裡說實爾非住餘性,這強調的是實相。再進一步解釋盡所有性,比方以5蘊的角度來講,當我說色受想行識的時候,基本上我把世間所有的有為法都包括了,有為法就是因緣所生法,所有的有為法若以5蘊色受想行識的角度來分類,那所有的有為法可以歸成不是色就是受,不是受就是想,最後就是識。是醬一個角度,所以他會叫做盡所有性。假如我站在一切法的角度,5位百法,也就是加上了無為法在內,我用18界或是用12處,眼耳鼻舌身意這6根是內6處跟色聲香味觸法這6境是外6處一共12處,已經有66塵那把6識再放進去就是18界,6+6+6識,當你用這樣角度時是可以涵蓋所有的一切法都在內,比有為的範圍要大。那假如今天用苦寂滅道4諦的角度,你思惟過所有苦寂滅道的所緣境,這時你就涵蓋了一切一個修行人你所應該知道的事。醬子,以盡所有性來講,5蘊是覆蓋了所有的有為法,1812處則覆蓋了所有一切法,用4諦覆蓋了所有的所應知事。所以,為什麼叫事邊際?這東西剛剛也解釋為什麼叫見道?也就是說當你能夠把這些都搞清楚了,在你的所緣境裡面你都有做過止跟觀的時候,醬子基本上你已經沒有什麼不知道了,那在世俗諦這邊你的智慧已經到達可以見道的程度了。所以在如所有性上面你就要緣他的實相、或者是真如、或者是理所成義,這指的都是一個意思只是不一樣的角度來講他,也就是指勝義諦的這一部分。
他現在就是告訴你,假如你能夠盡所有性又如所有性,所緣境能夠覆蓋這所有的5蘊、18界、12處、4諦,就是達到事邊際了,你已經cover全部了。
✿✿✿將所緣境跟修行連在一起的補充說法
一般在講周遍所緣裡面的有分別所緣境事、無分別所緣境事,他會把有分別所緣境事放在前面,順序是:有分別所緣境事、無分別所緣境事、事邊際所緣境事,假如以宗大師在這裏的解釋,他是在強調每一種所緣境事這一種所緣境裡面的性質是屬於哪一類的。可是一般你在其他的地方讀到他們講這4個中周遍所緣的時候,他的意思是,有分別所緣境事指的是資糧道的人所緣境,但宗大師這裏面不是醬子講,我要告訴各位就有些地方他會醬子解釋,你採用哪一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了解宗大師在講的時候,他這樣的分類方式跟另外一個就把這跟修行連在一起的時候這是另外一種說法不一樣。假如跟修行連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是這麼說→有分別所影像緣境事指的是資糧道的人觀的所緣境,也就是一般初開始的人一定會用思惟去想一些事情,雖然,這跟真正的入定不是一樣的關係,可是一開始屬於這個範圍裏面的你會去思考,你會去做一些分別,等到這些你都已經分別完整了,也就是術語裡面叫做決擇,你已經決擇的時候你就會進去修了,可是你在修的時候第1個步驟是加行道,那一般所謂的無分別所緣境事指的是加行道,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多半指的已經不是一般的止住修都是指奢摩他了。所以你在加行道的時候一定是奢摩他,你在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的時候,可能你會教他一些止,可是你那些止都是散定,你最重要是在要做決擇,所以他會講要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可是等到瑜伽師的第2步,第1步是你在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裡面先做決擇,等你決擇完了你要進去變成要正修的時候你第1個就是加行嘛,你4加行的第1個這術語叫做2重寂止,這就是在4加行裡面成就止道,這以前也花過很多時間解釋這部分,一般講叫做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個暖、頂、忍、世第一法都是屬於在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裡面。因為,他一定會有一個止的境,這以前也講過叫做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會有一個定的名詞。他每一個加行裡面都會涉及到一個定,這種定一定是奢摩他。等到加行過了就叫做見道了,事邊際所緣境事講的是見道。那麼,到了所作成辦時候就已經是無學道了,就是已經究竟了。
引申閱讀:20160712 加行道名相匯通-筆錄 http://fufufromtw.pixnet.net/blog/post/450114017

宗大師這邊的所緣境不是偏重上面跟修行綁在一起的說法,而是告訴我們在所緣境裡面你可以依能緣分成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2種,依所緣境可以分成事邊際、所作成辦2種,他是注重醬子分類,剛剛我給各位的補充也是有幫助的,就說你由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周遍所緣裡面的東西他所相對應的是什麼。
剛剛這個事邊際是站在盡所有性跟如所有性都達到事邊際的角度來成立事邊際所緣境事,那最後得到的果本身就是安立,最後就是所作成辦,這時候你已經達到你所要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了。那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因為如是所緣影像,什麼叫做所作成辦?如是就是當你所講的所緣影像,這些所緣影像包括有分別所緣影像、無分別所緣影像、包括事邊際裡面你從盡所有性的角度或是從如所有性,然後,所以他會講由奢摩他、毗鉢舍那,這是經過奢摩他、毗鉢舍那,作意所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這基本上是從你能夠按照醬子一個角度從止到觀,整個不停的串習,最後你就會遠離粗重而得轉依。這說明就是就果安立,這叫做所作成辦。所作成辦就是最後讓你得轉依。什麼叫得轉依?也就是你再也不是這個世間裡面的這種凡夫了,不止是不是凡夫,你已經轉依成就佛道了,以最究竟的叫做成就佛道。
 

接下來就是對每一種影像的角度來作解釋,淨行b351包括什麼?善巧包括什麼?淨惑包括什麼?他再一個一個講出來。
這裏就一個一個的作解釋,不過希望各位同修在這解釋的中間,剛剛那個表格的架構一定要存於心中,就說用周遍所緣的角度你知道可以分成4個,這4個→能緣的角度分成有分別、無分別,由所緣的角度分成事邊際、所作成辦;或者你由修行的角度這4個本身正好是從資糧道到最後的究竟道,醬子一個很完整的對所緣境的分類。除這一個分類以外由你所緣的影像的性質再分類,為什麼要你所緣的影像的性質去分類這在下面還會講到。比方,你今天貪很重的話,那你最好緣的所緣境就是能解決你貪很重這一部分的問題,所以,當你能夠解決了你能夠得到定,同時你也把你的貪解決了。因此他有醬子的一個作用。
2種善巧所緣是屬於比較智慧部分的,雖然你不是針對煩惱的部份去找這個所緣境,可是因為你找這類所緣境最後你都會了解到無我就是會得到無我,也就是說在智慧上面會有很大的增上。最後的淨惑就可以幫助你能夠斷除煩惱,所以這屬於勝進的行者所緣,我們現在是初學者不會選淨惑所緣的那一部分,那一般都是要你已經得定了以後才會去選這部分。比方,你得定了以後,你得到未到地定,你現在想要由未到地定入初禪,你就要找淨惑所緣,因為那是世間的這一部分的淨惑所緣。你得到未到地定或者是你得到根本定,你現在想要去進入加行,也就是剛剛講的你想要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這時你也是選的淨惑所緣。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緣不淨者,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慈謂普緣親、怨、中三,等引地攝,欲與利益安樂意樂。即由慈心行相,於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是於心境俱說為慈。緣緣起者,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於是義任持其心。緣界差別者,謂各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即緣此界任持其心。緣阿那波那者,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醬子大家有一個觀念,就是說他現在以所緣境的分類來講。
1種叫做淨行所緣,一般是我們初學者都會去用的。由此所緣你能夠淨貪等增上現行,這個等包括瞋、癡、慢、散亂,因為不淨針對貪、慈愍針對瞋、緣起針對癡、界別針對慢、阿那波那針對散亂,這都有針對性的,因此你緣這些所緣境可以解決貪、瞋、癡、慢、散亂這些煩惱的增上現行。因為所緣能夠乾淨、能夠解決你的貪等的增上現行,增上現行,有2種解釋方法都可以→1是增上是由於貪、瞋等所造成的現行,1是可以當作有貪但是比較強的貪的現行。因為一碰到增上,一般你都要產生醬子2個不一樣的解釋方法。根據醬子你就知道分成5種:不淨所緣、慈愍所緣、緣起所緣、界別所緣、阿那波那所緣。
什麼叫緣不淨?這在經論裡面都有教的,他就告訴你是緣毛髮等36物這稱作內不淨,假如是青瘀等就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當你在緣不淨的時候,你內心就要生起這些不淨的不可愛心,讓你看了非常不舒服的,不淨的不可愛相,要把他現出來,雖然讓你非常的不舒服,可你要把他現出來。現出來以後任持其心,就是你專住在這個所緣境上面,一般若以狹義的來講這就是指止的狀態,若以廣義,任持其心也可以用在廣義上面,因為這時你專住在上面作觀察。不過,這裡他就是指你能夠定在所緣上面,這時談的是你的心能夠專住、持久在你現出來的這種不淨的不可愛相上面。這是他要你做到達到醬子。
三十六物內不淨:指構成人身之三十六種要素。大明《三藏法數》卷48所舉,三十六物分為外相、身器、內含三類:(一)外相十二物,髮、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
(二)身器十二物,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脂、膏、腦、膜。
(三)內含十二物,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
《雜河阿含經》卷43則列髮、毛、爪、齒、塵垢、流涎、皮、血、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臟、熟臟、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陰、膿、血、腦、汁、屎、溺三十六種。

九相外不淨:死、脹、青瘀、膿爛、壞、血涂、虫啖、骨鎖、分散。或脹、血、壞、膿爛、青、啖、散、骨、燒。
內不淨2部經論所提大同小異,但我們自己都不感覺這些,因我們未曾做過不淨觀。若你做過這不淨觀,你真的會想到你真的帶著廁所到處亂跑,想想也真蠻難過的。一般我們在什麼時候會很有感觸?你不會去看死人,可是你看到動物的屍體,不管是被車壓到的、被屠宰的,這就可以看到很清楚的不淨相都出來了。再可愛的動物當他被打開的時候,這都很明顯。
9相外不淨指的是死了以後的,死了以後會經過醬一個步驟。

講到慈愍觀時,謂普緣親、怨、中三,這以前也讀過,親人、怨敵或是中庸這3種情況你都要有慈愍觀。什麼叫做等引地攝?就說你進入這種所緣的時候你會產生輕安,就是在這種三摩地裡面你緣這個所緣境,你用慈愍去緣不管是親怨中,最後你都會讓他變成等引。等引就是三摩呬多地,或者另外一個角度說就是能夠讓你產生輕安的定,這意思就是等引,也就是等持能夠產生輕安就變成叫做等引,或者說妙三摩地也可以直接叫作等引。所以,等引的意思是有輕安的等持、或是有輕安的這個能力。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你緣這種慈愍觀的時候,他最後是能把你帶進所謂的未到地定,至少會把你帶到未到地定,甚至再勝進成初禪、2禪、3禪、4禪。記得法雲寺裡就有人修慈愍觀得到2禪,反正知道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方法。另外一個角度,你假如是一個瞋心很重的人,最好選慈愍觀這種所緣境,這所緣境不僅能幫助你入定還能幫你解決你的瞋這部分比較增上的那部分的這種煩惱。欲與利益安樂意樂。就說緣的人要有醬一個希望→不管是親、怨、中都能夠給他們利益跟安樂,行者要有醬一個意樂。什麼意樂?希望能夠給不管是親、怨、中,都能夠給他們利益跟安樂。這個利益跟安樂若要解釋,也可以說給他們增上生或是決定勝的好處。再來,即由慈心行相,於彼所緣任持其心,他不停的都是在強調任持其心這幾個字。慈心行相這幾個字的意思就是你用慈要給醬子人這種意樂,這是在你第6意識你心法裡面所顯現出來的那樣子一個影像,也就是那樣子的一個所緣境,就叫做行相。行相,就是指你心所產生的那個,我們講影像其實也就是行相,在這裡沒有必要作太大的分別,基本上他的意思就強調是心裡面所顯現出來的影像。最後你要達到什麼呢?就是你能夠產生這種慈心影像,這就是你的所緣,這時候你一定要不管是分別或是不分別,你都要能夠專住持久,這就是任持其心的意思。所以,這有一個名稱叫做緣慈,緣慈,我們知道慈心可以分成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3種,這就不多說了。是於心境俱說為慈。這個話裡面也有他很重要的含意,他講來講去,因為當你會產生這一個,像我們入定也好、或者是我們在採觀也好,我們現在就用定的角度好了,你一定要有一個能定心跟一個你所定境,一定會有一個心跟一個境、一個能緣跟一個所緣,他要強調的是→當你在做慈愍觀的時候,你的心跟你的境是一件事,所以俱說為慈。我在講慈的時候,這個慈可以說是你的心也可以說是你的境,你的能緣是一個慈、你的所緣也是一個慈,這時大部分心所都是這個狀態,心所法大部分都是這個狀態,就是能緣跟所緣基本上是一件事。但是今天假如講到分別識的時候,經常能緣跟所緣,若以一般凡夫的角度來講,雖說在唯識講的都是心法,可是基本上是有很清楚的分別,這個叫眼睛、那個叫石頭,這已經分開了。可是在心所上面當我講慈,這個時候是能緣也是慈、所緣也是慈,他要講的是這個。那這個當然基本上也就是讓你心裏面明白你在做這個動作時候,你一定要了解你的心跟你的所緣境那個慈的行相都是一致的。所以當你講慈心的行相的時候,基本上他既是心也是境,這個對我們實修上面是很有幫助的。
等引 = 三摩呬多地 = 等持+輕安 = 妙三摩地 = 產生輕安的定
這裡面比較有意思的就是說→緣緣起者,是怎麼緣緣起?他說唯依三世12緣起之法12緣起,我們以前都讀過了,用12緣起的角度來看都可以分作3世,不管你是用小乘的方式或用大乘的方式,基本上都有過去、現在、未來3個不一樣的時間性,那這個時間性裡面包括有12個不一樣的法,彼此之間都是因果關係。最重要由這個來解釋→所謂我們看到的世間所有的這些現象基本上都是緣起法,都是有因有緣生起的,因為有因有緣所以才會產生。因此重點是在生唯法果,有因有緣然後產生這個果法,然後這個果法又作成因再引起另外一個果,最後整個關係是一個因果的關係。所以,除法更無實作業者,也沒有實受果者,那意思就是沒有我們所謂的一直會產生有一個“我”的觀念、一個“人”的觀念在,就說,喔,有醬子一個靈魂、或有醬子一個你我他,會有醬子的一個人我的這種觀念。你能夠真正在緣起裡面了解醬一個道理而產生出來的所緣境,醬子的一個所緣境產生的時候,你就即於是義任持其心
即於是義任持其心,乍一聽到這句話,才突然像是一個大鐵鎚重重捶打下來,醍醐灌頂般,自己這些日子的人我觀念太重了,竟然忘記一切均是緣起。人我作祟,如是因、如是果,當下過去就該過去了,自己卻一再串習,結果徒令自己更加煩躁、更加生氣、更加偏執,這可不是學佛之人所當為,戒之、改之!去懺悔!20180716聽這段錄音時覺悟自己大錯特錯……
所以我們今天才由這個慢慢去體會,當你用緣起做所緣境的意思是什麼?你對整個法很了解了,所以,第1個你一定是把整個緣起裡面內容搞得很清楚,對整個緣起內容都搞得很清楚以後,你最後能夠抓住的那個緣起裡面的那個精神,這個精神就是所謂“無我”的那個精神,醬子的一個精神就是所謂的生唯法果,除法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醬子的一個意境,你能夠專住、持久在這上面,就叫做任持其心。這個,後面還會講到,就說,當我們在用有分別的影像在分別的時候沒有問題,我們知道我們現在醬、醬、醬,可我們現在比較困擾的是→當我要緣緣起、或是要緣無常、或是要緣這些把他當作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就是以止來緣他的時候,到底是應該怎麼緣?以前我也曾經跟各位分享過,比方說,假如你今天無常這2個字、或是緣起這2個字,對你來講,這2個字本身就有這個含意,你想要去緣這2個字你本身就會產生醬子一個感受,能夠得到醬子的一個意境,那個東西就是你的所緣境。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就是說任何一個人,每一個人當他在緣緣起的時候,我現在指的是止、是定的部分,當他在緣緣起的那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的時候,就是以定的角度來緣緣起的時候,每一個人的所緣境是不一定一樣的喔!可是他有哪一個地方是一樣的?就是他的意是一樣的。那跟我們緣佛像有沒有一些差別?當然緣佛像也不見得都是一樣,不過,基本上是會比較一樣就對了。因為我緣阿彌陀佛跟你緣阿彌陀佛,都是阿彌陀佛,雖然也許內容不完全一樣,可是整個觀念都是用阿彌陀佛來代表。其實這個例子也可以引用在這上面,雖然稍微有一點不一樣,可是基本上,也就是說可以說是一樣,我舉例,你緣阿彌陀佛跟我緣阿彌陀佛,在我第6意識裡面產生出來的那個影像跟你的不一定一樣,可是我們這2個影像後面所代表的那個內涵一定是一樣的。所以從這當中去體會,像緣這類東西的所緣境到底是什麼意思。
再來,緣界差別者,這一部分就是要各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這是一般界差別講的6界,不是18界。他的目的是當你緣此6界,你最後要得到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呢?你知道“無我”,最重要就是要得到這個,這個就是最後才能讓你去掉慢心。你記得每一個所緣境他針對的這些煩惱,像不淨觀針對貪、慈愍觀針對瞋、緣起觀針對癡,那到了6界別觀時針對的是慢,慢心的慢。所以,在這裏面緣這些東西就是→你發覺不管地、水、火、風、空、識,這是造成所有萬法的基本的6個界,這界也叫做“因”,原因的因,界本身也有因的意思、也有這一個範圍的意思,像動物界、植物界,由2個角度來解釋這個界的意思。當這些東西你分析完以後,你發覺也都是無我。其實,老實講緣起觀也有這個內涵在裡面,但是這個內涵跟這個內涵之間就是不太完全是一樣的,一個最後是能夠讓你得到一些你不會再那麼笨、無明,那這個是讓你熄掉慢心。因為我們慢也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一般這個慢還是很難除的,這是要到最後阿羅漢,假如以小乘來講要到阿羅漢才有辦法把慢解決掉。用這個來比喻,也就是緣地、水、火、風、空、識,不管你緣什麼緣到最後你一定是緣一個意,你才有辦法專住在那個所緣境上面。這時,你就要即緣此界任持其心。所以,真正要做這些動作的時候,我們要醬慢慢去體會。
至於數息法,緣阿那波那者,他就是在於出入息,因為由數觀門,數觀門的意思是你由算1234567,這叫數觀門,數他的數目。但是有一點這裡面特別值得講,假如你現在數息,出入算1次,或是出算1次、或是入算1次,這都不重要,重要是你假如出入算1次,你從1算到10,再回來再由1算到10,基本上這就叫由數觀門。醬子在數的時候你會重複數而不亂,醬子就叫真正的定無分別的所緣境。所以,無分別所緣境的意思是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單純想的就是1,現在是用數息來做一個比喻,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假如你都能夠固定醬子重複不亂,那這12345678910就是一個定的一個境,就是你緣的一個境。所以你只要能持續是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都是一樣,長短一樣間隔一樣,他也就是變成是一個專住的所緣境。所以,我們對於所謂無分別這個所緣境不變這個觀念,在我們讀了這麼多以後會產生一個更能去了解,雖然還沒有百分之百的,可是至少我們知道這些並記住這些,這對我們實修是有幫助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進度雖然慢,但講快也沒意義!
 

 

20180717-P351L13-P353L13奢摩他-0153
這一段都是在談所緣境的分類,分成: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就說印度人的分類跟我們習慣的分類稍有不一樣,他把不一樣的事情放在同一個層次裡,他是用什麼樣的角度來談周遍所緣?就依能緣心可以分作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2種,有分別影像一般我們可以說是毗鉢舍那,無分別影像一般我們可以說是奢摩他;那再用所緣境分可以分成事邊際、所作成辦2種,事邊際又可以再分成盡所有性、如所有性。這意思就是說所緣境依能緣心來分的時候,你的所緣境有1種是有分別影像的、有1種是沒有分別影像的;再依所緣境來講,2種,1種基本上你緣的東西是包括了有盡所有性的所緣境還有如所有性的所緣境,當你所有這些都含蓋的時候就已經是事邊際了;那所作成辦,就是你已經成就了,你已經把這個止觀這一部分的東西成就了,所以叫做所作成辦。

所緣境01.jpg

除此,你也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把他展開,就說所謂所緣境一共有3種: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是什麼意思?這2個基本上並不是說有1個叫周遍所緣,其實2個都是包含整個,就說周遍所緣已經代表所有的所緣境都可以含蓋在這裡面,同理,所有的所緣境都可以分成這3類。
上面這是我們課本裡的說法,但是一般在外面也很容易看到周遍所緣的另一種解釋→有分別影像並不見得是百分之百指的是毗鉢舍那,因毗鉢舍那我們知道是要有輕安的觀,但若以有分別影像的角度來講基本上都是資糧道裡面的所緣境,就像我們作決擇,我們讀很多經論,那裡面的東西我們會作分別,這時候我們的所緣境大部分都是在這個裏面。等到再進一步的時候,那時候你已經做了決擇、而且你已經成就了定了,基本上已經有定的能力了,我所謂的定是具有輕安的定,你具有這種能力以後你就會進入加行道,在加行道的時候基本上是屬於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所以所謂用毗鉢舍那跟奢摩他放在這裡,課本上說法是根據所緣境來分,但另外的說法來解釋周遍所緣時,他一定是把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放在前面來配資糧道,再來就進入加行道就是所謂的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這時加行道配奢摩他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前面的資糧道配上毗鉢舍那就不是絕對的,因這只是一個觀,等到有了奢摩他的能力的時候,他用奢摩他作基礎再來觀時,觀到觀本身也有了輕安的時候,那這時就叫做毗鉢舍那。若以醬角度來看,應該是無分別影像在前,有分別影像在後,也就是先有奢摩他後有毗鉢舍那。這是一個解釋周遍所緣不一樣的方法,但是課本並不是強調醬子的解釋,可這樣的解釋你也有機會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所以我們也要有一個了解。等到他進了加行道以後,過來就是見道或修道了,這時只要他是見道一定是事邊際影像所緣境事,也就是他含蓋了所有的盡所有性跟如所有性,醬子他才有辦法進入見道;而修道則是見道的重複,當然這是為了另外一部份的目的;那最後到究竟道就是所作成辦。所以,今天還沒有進入課文之前先用這個表作一個複習。

所緣境02.jpg

周遍所緣講完了,開始來看這 3 種所緣。淨行所緣有 5 種,善巧所緣也有 5種,那上次已經講過了淨行所緣包括了不淨_貪、慈愍_瞋、緣起_癡、界別_慢、安般_散亂這5種,善巧所緣裡有用5蘊做所緣境的,還有用18界、12處、12緣起、處非處做所緣境的,等下就會進去解釋,在還沒解釋之前,大家記住,一般初業者即剛開始要學止觀的人他們基本上不是採用淨行所緣就是採用善巧所緣。因為,一般初業者基本上都是屬於煩惱比較重的,不像薄塵性的人,大家若是有聽《瑜伽師地論》就有講到補特伽羅品類差別,其中有鈍根、利根、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得平等、薄塵性、行向、住果等等共28種,有眾生屬貪增上就是他貪的煩惱很重,瞋增上就是他瞋的煩惱很重,屬於這一部分煩惱重的人他在初業緣的時候盡量要採用淨行所緣去對治他的煩惱、壓伏這個煩惱。那這個壓伏是不是就很重要了,假若你是平等行的、薄塵性的,煩惱很輕的,那沒有什麼關係,假如你屬於這種增上煩惱型的,一定要先把煩惱壓伏掉,因為你假如不先把你很重的煩惱壓伏掉,你要成就止、就成就真正的奢摩他你的機會是很渺茫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先緣淨行所緣,不淨針對貪增上、慈愍針對瞋增上、緣起針對癡增上就是無明比較重的人。6界別針對慢增上,那這個6界別跟善巧的18界不是一件事,一邊的是地、水、火、風、空、識6界,一邊是6+6+6識的18界,為什麼要觀6界?因為你觀這個最後你都發現這裡面沒有我,地、水、火、風、空、識基本上這6個已經可以組成所有的世間法,在這當中你就可以了解到沒有我,當你觀這個同時就可以讓你的慢心下降,慢就是因為你有“我”的這種意識特別強。那安般就是針對散亂,非常散亂你就要靠數息觀。這些是屬於淨行所緣上次都講過的。
假如今天你是一個初業行者,但是你並沒有哪一種煩惱的特別增上,那你直接可以用5蘊或是18界、12處、12緣起、處非處這5個當你的所緣境,在你觀這個的當中也可以降低你的無明,會增加你的智慧,因為,最後這個定的目的就是你要能夠去除所有的無明煩惱。所以淨行所緣、善巧所緣2個所緣功能是不一樣的,但都是初學者一般不是採用這個就是採用那個,就看你是煩惱增上你就一定要從淨行所緣這邊的所緣境開始。
淨惑所緣,他就是一種屬於勝進的所緣。勝進跟初業的差別就是說,你剛剛近來修止觀你叫做初業,你已經修成了基本上已經修成了所謂的奢摩他,所謂的奢摩他你只要是未到地定到了就是奢摩他,那你在勝進的時候你可以從未到地定進入4禪,甚至到4空定,這是屬於世間的;或者你就緣出世間直接出世間,也可以用未到地定做基礎來緣出世間,假如有根本禪定的話用根本禪定做基礎來緣出世間,這一部分就叫勝進所緣。在世間法的勝進所緣就是你要觀你現在所處的這個下界粗相,而上界是非常的淨相,下界比方你在欲界,你就要觀欲界是非常粗且非常散亂,你觀上界就是你觀初禪了,初禪就是你的上界,因為你現在是在欲界,這時你就要觀上界是比較細的且比較不散亂。就是一個好一個壞,你要懂得觀現在你在的地方是壞的,然後你要去的上界地方是比較好的。同理初禪要上2禪也是一樣,所以淨惑所緣在世間上面所觀就是觀一個上下2界的粗相、淨相。那出世間,用小乘的角度來講基本上就是觀416行相,觀苦集滅道,每一諦有4個行相,當然大乘也有另外的觀法。
基本上我們很快的把他複習一遍,整個所緣境裡面,這個表格先掌握住,醬既複習了前面,在今天沒講課文之前也把整個概念先整理出來了,再去看文字本身就比較不會有問題了。
 

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蘊謂色等五蘊。蘊善巧者,謂能了知除蘊更無我及我所。界謂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謂知諸界從自種生,即知因緣。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為六識增上緣,知外六處為所緣緣,知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緣起謂十二有支。緣起善巧者,謂知緣起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處非處者,謂從善業生可愛果是名為處,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是名非處。處非處善巧者,即如是知。此即善巧緣起。其中差別,此是了知各別之因。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

現回到課文善巧所緣b351這一段,請各位同修腦中一定要浮起善巧所緣在圖表中的所在位置及內容。
善巧所緣算是初業修的,一共有5種就是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
蘊善巧就是講的色、受、想、行、識這個5蘊,一切有為法都可以用色、受、想、行、識這個5蘊來含蓋,能了知除蘊更無我及我所,這個目的就是當你觀這個蘊善巧是能夠增加你智慧的,因此當你煩惱不是很重你可以採用這種,你以蘊善巧做你的所緣境時,你可以從這個所緣境裡面能夠了知沒有我及我所。界善巧,是指6根、6塵、6識共18界,緣這個為所緣境時你要知道諸界從自種生6根的眼耳鼻舌身意、6塵的色身香味觸法、6識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唯識的角度這18個都是有種子的。從世俗法的角度來說唯識應該算是最高的見地,唯識認為所有這些都來自於種子,種子含藏在真正的根本第8識阿賴耶識中,所以你會產生這18界,其實也就是一切有為法也都可以含蓋在這裡,只是法的根本是來自於種子。其實,種子指的就是他的因,所以他會說即知因緣,因為,界,有因的意思,像淨行所緣裡緣6界,那個界也是的意思,就說所有的萬法推到最根本的那個因。處善巧,這就是把18界的6識拿掉,因此剩下內6處、外6處,內6處就是指你的6根、外6處就是指外面的色法也就是說你的所緣境6塵。因此,當你緣18界時你了知所有的萬法都來自於有他的因,這是來自於種子,而你觀12處時你就了知所有的的萬法顯現的緣,內6處的6根是6識的增上緣、外6處是色法就是6識的所緣境,所以外6處叫做所緣緣,同時,還有一個意處叫做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我們也知道萬法生起用心法來說要有親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這4緣,色法只需要親因緣、增上緣,這以前都讀過的,這裡再複習一遍,同時告訴你緣5蘊的作用是什麼,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那緣18界的目的跟境界是什麼,這都講得很清楚。
再來,緣緣起的12有支,這也是以前都讀過的,現在就不重複了,這就是了知所有的緣起法都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空性,一般這就是講苦諦的4行相。所以由緣起本身你了知世間基本上就是無常、苦、空、無我,當你了知緣起就是了知空相,無我也是對空性的另外一種詮釋,醬你就了解用緣起為所緣境是要達到什麼目的、真正內涵是什麼。最後就是處非處,處就是你造善業可以得到可愛果、造不善業可以得到不可愛果,基本上這個就是處是合理的,反過來,造善業可以得到不可愛果、造不善業可以得到可愛果,這是不合理的這就叫非處。你要知道→處非處就是世間上一個基本的道理。後面又追加了一個補充説明,處非處善巧本身跟緣起善巧是一樣的概念,只不過他算是緣起善巧中間的一個分支。也就說我們知道12緣起基本上是以增上緣的角度來排這12個的,也是因果的觀念;但是今天用處非處的角度來了解就比緣起更進一步,他們的差別在於,處非處可以了知各別之因,什麼叫了知各別之因?以12緣起來講造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之間的觀念,那處非處除了因果以外,這裡面還有因果的特性,只要善的東西它的結果一定是善的。這句話意思就是它是一種緣起善巧,可是比緣起善巧的因果關係之外,還特別強調的是因跟果之間善惡不會混亂的關係。
英譯「此即善巧緣起。其中差別,此是了知各別之因。」b352This is a particular case of expertise in dependent-arising; 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understand diverse causes. 處非處善巧算是一種特別的緣起善巧。其間的差別在於行者了解因的多元性。

也就說處非處善巧的角度去看因果的時候,你就了解因的多元性是有善因、惡因,反回來就會產生善果、惡果。
當你用善巧所緣作為奢摩他的所緣境時,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這是很重要的。當你用善巧所緣作為奢摩他的所緣境時你到底是要緣什麼?這句話裡面重要的一個意思就是→這些不管是5蘊或是18界、12處、12緣起、處非處,這些在你心裡面生起的某一種相,決定相,你所決定的,就說你做完決擇後你會生起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每一個人可能都不一樣,但是不管是否一樣他後面的含意只要正確的話,他那個含意都是一樣的,只是生起的相不一定一樣。比方,但這是我從文字的判別,因沒有定的經驗,是想盡辦法從文字裡去理解他在講什麼。前提要先記住這是做奢摩他的所緣境不是做毗鉢舍那的所緣境,所以基本上是一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所以,這就根據你所決定相,比方有的人可能最後產生的影像是5蘊這2個字,因為他已經理解了這5蘊裡面的內涵,他緣的影像可能就是5蘊這2個字,也或者是其他能夠代表無我無我所這種精神的某一種所緣境是因你認知5蘊而產生的,他講的意思是這個。這時候你就是任持其心一門而轉。所以,這裡面,像不淨觀的所緣境比較沒有什麼混亂、就很清楚,若你觀人骨的不淨相、所有的內不淨、外不淨,這些沒什麼好不一樣的,大家產生的所緣境都一樣,可是像這種善巧所緣境,像這種5蘊、18界、12處、12緣起、處非處這一類的所緣境,也不一定是文字代表,就是你對5蘊、18界、12處、12緣起、處非處這蘊等你的所決定相,也就是你決擇了,所決定相,就是你對他的內涵本身完全沒有問題了,你已經做這個決擇,決擇以後產生的那種相,那這個相,類似義共相的意思;你會產生醬一個相,這個相就是你奢摩他的所緣境,你就任持其心一門而轉。醬小小一句話裡面其實很難解是得很清楚,所以,我們在讀這個要很小心,我們要掌握這個意思,以後在真正實修的時候碰到這個,我們就知道不能說人家你那個所緣境不對。只要你這是所決定相,你了知他的意思你做了決擇,你很清楚知道他後面的含意,比方緣5蘊時最後一定有一個無我無我所的所決定相,就類似醬子。雖然沒有經驗,至少不能誤解他的意思,我是想盡辦法把他文字裡面真正要講的意思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在實修的時候有所根據。
【嗯!其實說到細處還是有不一樣的…….說到這觀不淨,自己總是無法觀出左腳姆指,有一次去看醫生,說起這,那這位林老師當場把他的腳提起來,告訴我怎麼看。這件事就醬不了了之的過去了,因反正還是沒觀出來。等到某一次,去師家喝茶,自己又舊事重提,師居然說是要觀自己的腳趾、不是去觀人家的腳趾。當下……滿臉黑線的,怎會醬子?】
 

淨惑所緣b352,大家一碰到淨惑這2個字,一定腦中要浮起剛剛那個表格的影像,他是屬於勝進類的。
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初所緣者,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靜相。第二所緣,謂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諸境所現影像,隨心決定,任持其心,不多觀察。

看了課文大家就知道為什麼不能快要慢慢的講,因為這東西一定要真正體會到了才算是有讀這個,不然就醬讀過去了一點也沒有效果。
為什麼要淨惑?因為他說有1種叫暫傷煩惱種子,還有1種叫永斷種,醬就知道暫傷煩惱種子這是世間法,這永斷種是出世間法,這就知道淨惑就1個世間、1個出世間。在世間裡面,你進入所有的禪定,你只是暫伏煩惱,因為你已經離開了欲界所以你煩惱不會現行,你暫伏可是煩惱沒有斷,一定要把煩惱種子斷了你才能到究竟位,這才是佛學真正追求的出世間目標。初所緣者,這個初指的就暫傷煩惱種子,這一類的淨惑所緣的所緣境是什麼?就是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靜相。重點就是觀下地的粗相跟上地的靜相,這是什麼意思?比方,你今天要進入初禪,什麼是下地?就是欲界。什麼是上地?就是初禪。所以你一定要觀欲界的粗相就是非常粗陋不好髒亂不淨,若能到初禪,也不會生氣了,也不會有那些不必要的貪欲了,那又能夠輕安,那是非常的好!就是要觀這個,觀下地的粗相跟上地的靜相。為什麼會說欲地乃至無所有處?因為3界裡面最低的叫欲界,最高的是無色界裡面的非想非非想處,可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他就沒有上地了,因為,他叫有頂,一般這非想非非想處叫做有頂天,所以還能夠有上地的最高的就是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下來就是無所有處。因此他才說由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你就記住第1種世間的淨惑所緣境就是觀下地的粗相跟上地的靜相。
2種所緣境,剛剛複習時有跟各位講這是以小乘的角度是觀4諦,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苦諦的4相,苦、集、滅、道各有4個行相共16個行相。最後能夠把這些都領悟的時候那就見道了。大乘是另外,現在不需再去研討,基本上就是了解出世間的所緣境跟世間法的所緣境在淨惑所緣裡是不一樣的。
下面,“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諸境所現影像,隨心決定,任持其心,不多觀察。”這句話就很重要了,這跟剛剛上面“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2句話是一樣的意思,要告訴我們一樣的目的。此等指的是淨惑所緣,剛剛的此等指的是善巧所緣,要注意,這裡強調是奢摩他的所緣境。在做止的時候,在淨惑裡面止的所緣境、奢摩他的淨惑所緣境是什麼他說,於諸境所現影像,隨心決定。這是很重要的重點,假如我們讀到這裡卻沒有搞清楚,那真是很可惜了。這是他在教我們→你在緣的時候,你在緣,什麼叫做下地粗相?什麼叫上地靜相?比方,於諸境所現影像,這個境界裡面所緣的影像是隨心決定,哪一種認知都可以,只要你那個認知裡面所代表的意思是1個下地粗相、1個是上地靜相,醬就對了。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醬生起一個所緣境,你就是盯那所緣境,因為你盯那個所緣境,你知道那個所緣境的意思,你只有專注在那個,所以,任持其心,這時候意思是你不做觀察的意思,所以叫做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你只需要任持其心,不多觀察,因為這是奢摩他。那這奢摩他的淨惑所緣境是什麼?假如是4諦裡面的16行相觀無常的話,這個無常所現出來的影像是隨心決定的,但說隨心決定也不能亂決定,因為決定你就是那個影像本身所代表的那個含意就是無常。這一點一定要注意,不是隨心亂決定一個,你盯住那個,那個就是能夠達到你那個意思。
剛剛所特別標出的那2段話都是同樣意思,也是我認為這段文字相當重要,不能遺漏的部分。
 

《修次中篇》說三種所緣。謂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隨順、趣向、臨入真如,總攝一切安住其心。或緣蘊等總攝諸法,或於見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其於蘊等住心之法,謂先了知一切有為五蘊所攝,次於五蘊漸攝有為,即緣五蘊任持其心。譬如觀擇而修,能生觀慧。如是攝略而修,亦引生勝三摩地,攝心所緣而不流散,此即《對法論》之教授。如是亦應了知界、處攝一切法,漸攝於彼任持其心。

這裡又有了很多新的教法,前面講完之後,這裡又引出蓮花戒的《修次中篇》裡有關所緣境那一部分。
前面那個表格,我們很清楚知道淨行、善巧、淨惑3種所緣,那蓮花戒的《修次中篇》裡把所緣境分成3大類:
1. 12分教,大家知道12分教→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聖教,以前都有講過,基本上12分教就代表的是經律論。他說一切皆是隨順、趣向、臨入真如因為用12分教的教導以後能夠讓你在這上面產生的這個所緣境,這種所緣境都是能夠讓你隨順、趣向、臨入真如,真如就是代表實相,就是最後能夠把你引到真如上面、或者講空性、或者講實相、真相,最後都能把你引到這裡。趣向,是一種進行式,你還沒有完成但方向已經沒有錯了,你已經是在那個軌跡上面了,中文可以用融入2個字表示;臨入,這是完成式,就代表你已經做到了。醬至少我們知道這樣翻譯的目的是什麼,1個是正在往那個方向行進中,1個是已經進入了,是醬一個差別。隨順,是一個動名詞,你已經決擇了,有決擇的意思在。也就是你決擇真如,然後你已經往親證真如的路上走,最後你證入安住在真如裡面。這3個的意思就是→1是你決擇了,2是你正走在你決擇的要證那個路上你沒有走偏了,3就是你已證得真如。
在《修次中篇》裡第1種就是用12分教裡面的東西做所緣境,12分教所教的東西就是所有你應該知道的,是些什麼?或者是你完成隨順,或者是你完成趣向,或者是你完成臨入真如,這些不一樣的階段裡面你須通達的教證方面的教言。總攝一切安住其心,這1種就是把12分教裡面的東西全部當作一類,你緣所緣境時醬子一類就是他所說的第1類。
隨順、趣向、臨入b352:隨順謂朝向真如;趣向謂開示粗品無我;臨入謂開示細品無我。或配合加行、正行、結行;或說以下、中、上三種行相趣向真如義。

2. 緣蘊等總攝諸法,這就跟前面講的蘊善巧、18界善巧、12處善巧甚至包括12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可以當作這一類,因為他有一個叫做總攝諸法,把所有世間一切法都含蓋在這裡面。這最終目的也是讓你增加智慧,你緣這個基本上都是讓你了解無我、無我所。那跟12分教要怎麼分?也不是很好分,因為12分教裡面一定會教到5蘊、18界等等,但是我想他主要強調的是、特別是觀5蘊、18界、12處這些總攝一切法的所緣境,那另外12分教經律論都在裡面那那就是包括所有的教言,這教言裡面的東西當所緣境。
3. 見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這一點是前面所緣境全都沒有提到的緣佛像這一點,在《修次中篇》裡把緣佛像當作一類。宗大師把這提出,因為《修次3篇》在格魯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依據,再來,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正好也把緣佛像這一部分做了一個交代,一般初學定的人最好是緣佛像。因為我們要去緣那些淨行所緣、善巧所緣並不是那麼容易,應該第1步還是要緣佛像,不淨觀可能比較單純,你直接知道觀什麼,可是其他要你做一個無分別盯在一個所緣境上你可能還蠻困難的,你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對的。所以初學時候緣佛像是一條很好的路,他的目的就是修信
不過這當中我們也要很平衡的來看他這些教法,他並沒說初學要緣佛像,在前面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強調→假如你的煩惱是屬於增上煩惱型的人你最好初學的時候要去緣所謂的淨行所緣,理由很簡單,因為你這個煩惱假如沒有去掉,你要進入真正定的境界恐怕是緣木求魚非常困難。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前面才會分一個淨行跟一個善巧,善巧是給那些煩惱不增上的人用的,淨行是給那些煩惱增上的人用的。而這裡提出一個佛像,我個人覺得由緣佛像開始學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接著說,其於蘊等住心之法這裏就是出自《修次中篇》有他要教我們的,比方就剛剛所謂b352謂於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這是前面教我們怎麼緣5蘊等這個所緣境,這邊是蓮花戒大師在教同樣的東西,所以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其於蘊等住心之法,要怎麼樣去做?第1先了知一切有為五蘊所攝,一定要先了知一切有為法都可以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所含攝,只要是有為法不是色法就一定是後面這4個所謂的銘法,也就是心法的意思,你逃不出這些的。心法前面受、想、行這3個算行蘊,因為受、想是屬於5遍行也算是行蘊,所以,1個色蘊、3個行蘊、1個識蘊,其實,色法跟識蘊就是我們真正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是真正組成有為法一個最基本的東西。那這個心法裡面他的功用就是行蘊,所以你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煩惱,這些煩惱都算在行蘊裡面;或者是你會產生一些善的造作,這也都在行蘊裡面。那涉及到心法的不是識蘊就是行蘊,除了心法就是色法,色法就代表所有你能夠看到的器世間一切所有的東西。因此,第1個你要知道5蘊本身就含蓋所有一切的有為法,也就是世間法。第2個你就要由五蘊漸攝有為,115蘊由每一個蘊,先從色蘊開始,然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醬11個來,最終就把所有的有為法都包括在這裏面。意思就是你逐步的由色蘊開始,再受、想、行、識這4蘊,經過醬子就把所有一切都含攝在這裏面。你先了知5蘊,你只要5蘊都cover,醬以後,就cover所有的有為法。了知了這個以後,你就漸次的由色蘊開始一直緣到識蘊,醬子一個過程都經過完成以後就等於5蘊你都含蓋了,這時候就是含蓋了所有的一切有為法。那這時候你就安住醬子的一個影像,緣這個影像安住其心。那這裏面跟這個所決定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這裏面教你是特別拿5蘊出來講,先要了知5蘊代表一切有為法,然後你11個漸次色、受、想、行、識這5個都經過,然後最後攝總得到最後的那個就是你所謂的5蘊的所緣境。現看一下英文版是怎麼解釋這一段的。
英譯「次於五蘊漸攝有為,」b352you mentally collect them, gradually, into these aggregates, 行者住念逐次收集有為法形成五蘊

這是根據他的英文再翻成中文再配合前面,什麼叫做次於五蘊漸攝有為?意思就是行者你住念在逐次收集有為法最後形成五蘊。就是說你先從色、受、想、行、識,每一個都把他走一遍,走一遍以後再攝總,攝總後的那個東西、那個影像,那個你產生出來那個決定的影像那就是你緣5蘊的所緣境。我們現在是講奢摩他!這個一定要分清楚,假如毗鉢舍那就不是醬子了,毗鉢舍那你就要細細的每一個去分他,現在你是緣一個總攝、只緣一個所緣境。
所謂只緣一個所緣境,這地方我們要特別講一下→比方,數息觀,你從1數到10,那你只要重複的從1數到10,基本上他就可以叫做無分別所緣境、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因為你是重複的、是類似的,而不是說我用1231數到10我已經分別了,不能醬想,你1數到10,雖然有分別,可是你是這一段整個聚合起來當作一個,你是一直在重複醬子的1數到10,所以基本上他還是當作一個所緣境。同理,5蘊也是有醬子,假如他醬講的話這話後面含意也有這個意味在裏面,你經過了色、受、想、行、識,經過了色、受、想、行、識,最後你總攝,就有一點像數息觀裏面緣的所緣境,很類似。這,大家去體會!這裡面最重要是在教我們→到底什麼東西是你的奢摩他所緣境?當然我們講佛像那很容易理解,可是一講到要把他應用到其他上面,就要從這些文字裏面去揣測、去體會他的意思了。所以這邊就是即緣五蘊任持其心。
譬如觀擇而修,能生觀慧這句話的意思是另外一個角度,主要是在解釋→他說,觀擇而修,能生觀慧,就是你在分別的時候,在分別心下面你能夠產生得到一些智慧,那這個裏面不一定指的是毗鉢舍那。就說你在觀,在觀的時候,你有分別的時候,基本上分別的產物最後就算是一種慧,你產生的分別慧。可是如果你知道如是攝略而修,產生醬子的一個智慧你能夠攝略而修,就是這個東西你已經都知道了,這個智慧你得到了,比方說5蘊你得到一個智慧→無我、無我所,這個智慧你得到了,這時候你就focus、專住在這個東西上面,這就叫做攝略而修。就等於我們講嗢陀南,就說一大堆的東西你用幾個字代表,或者說咒本身也有這個含意,比方,唵嘛呢叭咪吽,這6個字裡面可以解釋出一大堆的東西,這叫攝略。咒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奢摩他所緣境,記得以前我看《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他入定的時候,他能夠見道入根本慧定的時候他用的是蓮花生大士的心咒,蓮花生大士的心咒念起來不是只有幾個字、是念一段的,這整段本身只要他重複也等於是一個所緣境,索甲仁波切說最能夠讓他入定的所緣境就是蓮花生大士的心咒。醬子大家就了解攝略而修的意思,還有這個所決定相的意思,還有一個所現影像隨心決定,像醬子都是在講同樣一個意思。所以當你這個智慧能夠攝略而修的時候,你就能夠引生勝三摩地,這裏不是強調毗鉢舍那,這是強調你很多決擇、很多認知以後,你如果回來攝略修他的時候,你就可以用他產生三摩地,三摩地,我們用最狹義的就是等持,意思就9心住最後那一住心,當然你用廣義也可以包括觀在裡面,但是這裏用狹義。大家腦筋一定要記住前面那個表格,那裏面講周遍所緣的時候為什麼會把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放在前面,然後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放在第2個?也就是按照整個5道的順序,一開始你是屬於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就是類似這個;那你這個完了以後攝略而修就是進入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所以這時候你就是加行道了,你就會引生勝三摩地。勝三摩地,三摩地加的這個勝字,一定是代表有輕安的意思,就是真正的三摩呬多地,也就是所謂未到地定以上的真正的定,不是欲界散定了。因此你就攝心所緣而不流散,此即《對法論》之教授。這裡的《對法論》指的是下對法《俱舍論》,一般我們知道有分作《上對法》《下對法》,《下對法》就是指世親寫的《俱舍論》,屬小乘;《上對法》就是指無著寫的《阿毗達摩集論》,屬大乘。如是亦應了知界、處攝一切法,漸攝於彼任持其心。
所以告訴你,我現在用5蘊醬子來解釋,跟前面“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2句話是一樣的意思,前面只講了一個蘊,可是他加了一個等;這邊他告訴你5蘊要用“謂先了知一切有為五蘊所攝,次於五蘊漸攝有為,即緣五蘊任持其心。”醬子的方式觀,到18界、12處一樣,如是界、處也是攝一切法,也是要經過醬子,比方12處,就是說你也要先由內6處、外6處醬一個一個經過,然後經過、最後攝總。所以,簡單講,今天我們能夠體會所謂的奢摩他的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並不是說只有一個東西,比方,數息,從1數到10,但是你是重複的,因為你重複又是攝略的話,就會變成所謂的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不過這有一個前提就是這種境之前你一定先有所謂的觀察修,這裡不是講毗鉢舍那喔!是講觀察修,你一定要有。你假如沒有觀察修你怎麼有辦法攝略呢?你不可能有辦法攝略,而且你也不可能有所決定相。你連去思考都沒有,也沒去讀過、也沒去觀察過,你怎麼會有所決定相呢?!所以由醬子當中我們慢慢比較能掌握到他要教什麼。
 

又,淨行所緣如所宣說,上品貪行等易除貪等,依此易得勝三摩地,故是殊勝所緣。善巧所緣,能破離彼諸法之補特伽羅我,隨順引生通達無我毗鉢舍那,故是極善奢摩他所緣。淨惑所緣,能總對治一切煩惱,故義極大。遍滿所緣,離前所緣非更別有,故當依殊勝奢摩他所緣修三摩地。有緣塊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顯未達妙三摩地所緣建立。又有說於所緣住心,皆是著相,遂以不繫所緣無依而住,謂修空性。此是未解修空之現相。當知爾時若全無知,則亦無修空之定。若有知者,為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有所知故,即彼心之所緣。以境與所緣所知,是一義故。是則應許“凡三摩地皆是著相”之過,是故彼說不應正理。又是否修空,須觀是否安住通達實性之見而修,非觀於境有無分別,下當廣說。又說安住無所緣者,彼必先念「我當持心,必令於境全不流散。」次持其心,是則緣於唯心所緣,持心不散。言無所緣,與自心相違。故明修定諸大教典,說多種所緣,義如前說,故於住心之所緣,應當善巧。又《修次論》說奢摩他所緣無定,《道炬論》說隨一所緣者,義謂不須定拘一種所緣差別,非說凡事皆作所緣。

剛剛一開始複習的很多東西在這段話都可以看到他再出現一次。
1淨行所緣,上品貪行等易除貪等,根據《廣論4家合註》這句話應該是易除上品貪行者之貪,意思是→貪可以分做上、中、下3品,上品貪不是代表他很難,這反而是最容易解決的,下品貪這才是難解決的,所以他說你假如是一種上品貪行,就說你雖然是增上貪,可是你貪的不是下品貪是上品貪,醬子的貪比較容易拿掉解決掉,所以他說上品貪行等,這個等字代表貪、瞋、癡、疑跟散亂,因為淨行所緣針對的煩惱是貪、瞋、癡、慢跟散亂這5個,你若是上品就比較輕微,一般都是比較容易解決的。易除貪等,等也是指淨行的另外4個。這整句話意思就是假如你今天是屬於煩惱增上行的行者,若你這個煩惱增上不除掉,你很難去得到定。不過,這裡面有一個前提→你的貪是屬於上品的,這是比較容易除掉的,因此你可以直接用淨行所緣就把他除掉了,他意思是醬。可假如你今天是下品這種貪行的話,可能只靠淨行所緣也不是那麼容易,只是至少你可以先把上品的這些煩惱弄掉一些,能夠解決的先要解決掉,因為,醬做你才能得到勝三摩地。加了這個勝字你就知道他指的是有輕安的意思,得到真正的定,故是殊勝所緣。記得一開始就跟各位解釋,分成這3類,淨行所緣這是對初業者剛剛學的人很重要的,他必要學會的。
那麼,第2善巧所緣,能破離彼諸法之補特伽羅我也就是善巧所緣裡面的所緣境能夠帶給你的意思就是能夠讓你了知無我、無我所他能夠破離所有的諸法,這諸法包括從5蘊色受想行識來看代表所有的一切法,或者從12處來看,或者從18界來看,或者從緣起所有等等這些東西,你都能夠因為善巧所緣本身讓你破離、讓你知道沒有補特伽羅我這個東西,就是無我、無我所。在那個表裡面講這是能增加你的智慧的,能夠增慧的那部分。隨順引生通達無我毗鉢舍那,也就說今天你先醬子做、增加你的智慧,這個智慧隨順、最後能夠讓你……因為你打下這個基礎,等到你最後到勝進、緣那個淨惑所緣的時候,特別是緣淨惑所緣的出世間那一部分的時候,你的目的是要通達無我,就是要能夠證悟空性醬子一個目標。所以,你今天假如是做善巧所緣的時候,你就能夠了解無我醬一個智慧的話,他可以幫忙你在最後毗鉢舍那要通達空性的時候,你要見道的時候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也是極善奢摩他所緣,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
至於第3淨惑所緣,能總對治一切煩惱,這意思就是,淨惑有2種,1種是能壓伏你所有的煩惱不現行,1種是能夠把種子都斷掉的,基本就是1個世間跟1個出世間,所以他的意義其實是最大的,是勝進行者所用的所緣境,因為最後他們都是要達到進入這個根本定或者是4空定,最後就是要得到出世間的無分別根本智都是需要用到這個淨惑所緣的所緣境。
接著又講到遍滿所緣,其實遍滿這2字你可以改成周遍,因為法尊法師在前面用周遍所緣,這裡用遍滿所緣,意思是一樣的。周遍所緣並不是離前所緣非更別有,這就我剛剛跟各位解釋的,這4個東西【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分類的時候你不能把他當作同等的位置來看,事實上周遍所緣就可以代表所有的所緣境,那麼,另外3個又可以代表所有的所緣境,只不過是另外的一種分類方式而已。所以故當依殊勝奢摩他所緣修三摩地。也就是應該要根據剛剛講的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叫做殊勝三摩地所修的三摩地的所緣。醬講完了,當然周遍所緣並不是沒有用,而是你知道那個是很有用,你知道用心來分就是有分別、無分別2類,用境來分就是所作成辦跟事邊際,事邊際就是你能夠到達盡所有跟如所有全部都含蓋了。
接著,轉到另外一方面,也有人是緣塊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緣無生物來修定的,醬子來修定的人表現出來未達妙三摩地所緣建立,也就是說你很明顯的現出來你不了解緣奢摩他的無分別所緣境的時候一定要是所謂的殊勝所緣,當你緣這種石頭草木的時候,就代表你根本不懂什麼叫做殊勝所緣,你沒有這種觀念。簡單的講就是負面的,你不應該去緣石頭草木、不應該用這個當所緣境。又有說於所緣住心,皆是著相,這是另外一種,就是宗大師最反對的支那和尚的教法,當然這個中間應該是有一些誤會啦,既是著相,所以要遂以不繫所緣無依而住,謂修空性。你沒有所緣境,醬字才叫做修空性。這個實在太重要了,一般你假如真正沒有所緣境能夠修的話,你會修出病的,這個叫做枯禪,這有時候會有很嚴重的禪病。所以修定、禪坐本身一定要有所緣境的,沒有所緣境修禪定,這是很負面的一種見地,他說此是未解修空之現相,這個現相,不想做太深的解釋,基本上他意思就是說→像醬子講的人他是根本不了解修空的時候你應該顯現出來的相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相,什麼樣子的相才會跟修空是有關的。你根本不懂這個你才會說沒有所緣醬子叫做修空。
接著宗大師就解釋為什麼?他說,當知爾時若全無知,則亦無修空之定。你假如是醬子你沒有所緣境的話,理論上是你根本沒有所知,沒有所知,就是比喻你根本是一個白癡。沒有所知,你坐在那裏就跟一個白癡是一樣的。你沒有所知,也就是等於你沒有修空的定,因為所謂修空的定也要有所緣境,那個所緣境裡面能夠讓你理解空的這個真正的含意也就認是實相、真正世間實相的含意。假如你今天修是沒有所緣境,沒有認知,也沒有理解的話,你就等於是無知,你若是無知的話也就等於你根本沒有在修定,意思就是說這怎麼可以算是在修定呢?!若有知者,那假如你是知、有能知這一部分,因為你的禪定本身有所緣境的時候還是有能知跟所知,禪定有所緣境當然一定要有能緣心,這個能緣心我們所了解的就是第6意識裡面的定心所為知何事,有能知要知道是什麼事,故亦定有所知,所以一定要有所知,有能知不可能沒有所知。同修當中有人在修《中觀莊嚴經論》的人就知道,他在破那個無相唯識的時候,最重要有一個破他的就是說不可能有能知而沒有所知。詳細內容就不去解釋,意思就是你有能就一定有所,因為這是觀待的東西,不可能有能沒有所,沒有這種東西。那有所知故,即彼心之所緣。這個所知是什麼?你有一個能知心一定要有一個所知,也就是要有所緣境,所以這個所知就是你的所緣境。現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所以他再說以境與所緣所知,是一義故。你用所緣境、所緣或是所知,不管你用那一個字來代表,他的意思是一樣的,這3個是同義字講的是一件事。當你了解前面這個道理,是則你應許“凡三摩地皆是著相”之過,你就應該承認“凡三摩地皆是著相”這是一種過失,是故彼說不應正理不應正理,意思是你不應該無所緣修空性。
接下來這是一個重點,以後在毗鉢舍那裏面有很大一個篇幅能夠了解這句話,他說,又是否修空,須觀是否安住通達實性之見而修,應該是要觀待你是不是有安住在通達實性之見。也就是說你是不是修空是決定你是不是了解、你是不是通達真正的實相,你是否有這種見地,也就是說你了解真正的實相是空性。你是不是修空是在於你有沒有這個見地,你是不是真的有這種見地,安住在這個見地。假如有,你是安住在這種見地裡面,也就是這種所緣境下面去修,所以,他的所緣境就是這個通達實相之見地,真正所緣境應該是這個。而不是非觀於境有無分別而不是說對這個境,忽略了有境存在或者是根本就認為不應該有境存在,醬子來說明是修空的話,那這個是不對的。不是去觀待你是不是於境有無分別,而是應該觀待你是不是有通達實相之見地。也就是你所緣境是通達實相之見地,你所緣境不應該是一個無所緣的境。下當廣說。以後會再很深入的去解釋。
接著又是由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於所緣住心,皆是著相,沒有所緣境去修空是不合道理的。由另外一個角度來破斥他。
又說安住無所緣者,他說任何一個人安住在無所緣境的時候,如果你今天醬子說,我就告訴你→你要去入定的時候,你要入那個無所緣的時候,你一定會先這麼想,怎麼想?你會說「我當持心,我一定要把我的心把握住,把握住什麼?必令於境全不流散。這意思就是說,我要觀這個沒有所緣境的時候,我一定要做下去之前我一定要先想好,我說我一定要把握我的心讓我的心不跑到任何一個所緣境上面。意思就是不流入所緣境,不流散有時你會認為是不散亂你會盯住那個境,他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說你一開始你一定會想好,就說我的心不要流入任何一個所緣境上面,也就是沒有所緣境的話。」次持其心,這時候,第2步就是持心。持心的時候,是則緣於唯心所緣,持心不散。等等看一下這句英文版的解釋再重說,那現先不看,他的意思→當你持心醬子去想的時候,我一定不流入任何一個所緣境,那個就已經是你的所緣境了。也就是說你把你的心想辦法把持住讓你的心不流入任何一個所緣境,這個時候你的所緣境就是不流入任何一個所緣境的那個叫做你的所緣境。所以他說言無所緣,與自心相違。就說你沒有所緣境其實是胡說的,如我分析下來,你是有所緣境,只不過你那個所緣境是你希望你不要流入任何一個所緣境那種情況的所緣境。
英譯「,是則緣於唯心所緣,持心不散。」b353after they have focused like that on the mind itself as an object of meditation, they must be certain to fix on this object without straying in any way. 在完成專注〝不流入任何所緣〞後,行者必須確能繫心於如是(不流入)所緣。

當這個行者完成了專注〝不流入任何所緣〞後,這行者做好了這個準備,你說你專注在你不會再跑到任何一個所緣境上面,然後,這個行者必須確認他已經把心綁在如是所緣。什麼所緣?(不流入)這種所緣。醬子我相信大家已經清楚他在講什麼了。
醬子講完以後就結論
我們要知道修定諸大教典修定諸大教典,大家還記得?有《辨中邊論》,最重要是《瑜伽師地論》,還有《大乘莊嚴經論》,《修次3篇》也算在內,說多種所緣,義如前說,故於住心之所緣,應當善巧。
所以他下結論告訴我們,我現在所講的這些都是大經大論裡面所講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要學奢摩他的時候,一開始就要了解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子的所緣境,什麼才叫做正確的所緣境?我們一定要很善巧的了解。再加上,又《修次論》說奢摩他所緣無定,這個《修次論》不知道他是不是指《修次3篇》?《修次論》裡面說到這個奢摩他的所緣境不一定是哪一個,所謂無定是說你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所緣境,就像剛剛講有所謂的淨惑所緣、有所謂的淨行所緣、有所謂的善巧所緣,下面再接下來會講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該選什麼樣的所緣境,所以他才會說他是無定。那阿底峽的《道炬論》隨一所緣者,義謂不須定拘一種所緣差別,非說凡事皆作所緣。隨一所緣意思是說,你不是固定要緣那一種所緣境,也不是說任何一種東西都可以做你的所緣境。這是照字面上翻譯。這句話,宗大師特別加註了2個,因為他前面講了這麼多,所以他在結論時又提出來在《修次論》裡有特別講到奢摩他有很多不一樣的所緣境,那換過來講,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該選什麼樣正確的所緣境。那《道炬論》也說到你要隨一所緣的意思,你不一定要固定緣一個所緣境,意思就是你應該緣適合你的所緣境,換句話說,也就是不應該任何的東西都當做你的所緣境。那在英文版的意思不是醬子,我也沒辦法判斷誰對誰錯,我們只要不太計較,其實,2種解釋都通、都可以。
英譯「,非說凡事皆作所緣。」b353they do not show how to define the range of existing objects of meditation非說如何界定現有禪修所緣的範圍。

2個意思有不一樣,他是說他並不是要告訴你你要如何去界定目前所有所緣境的範圍有多大,不是醬子的意思,而是要你選擇適合你的所緣境。英文是醬子解釋,可按照字面解釋有不一樣的解釋。這2種解釋都可以接受。但是我們忠於消文的話,就是盡所能把他所有的意思都講出來跟大家做一個交代。
 

講的慢沒關係,這一部分大家都沒有實際經驗,至少從這當中我們能體會到他所教的,那才是真正的沒有浪費時間。最後再回頭看那張表。
如果一談到所緣境,你腦筋中就浮起這張表,基本上這是蠻好的一個反應。

周遍所緣可用能緣心、所緣境來分,有分別、無分別、事邊際、所作成辦,事邊際又有盡所有性、如所有性,醬子的一個分法是我們《廣論》書裡面的教法,他並沒有跟5道的次第連在一起。但是在很多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當在講這一個有分別、無分別、事邊際、所作成辦的時候,他們會跟5道的次第連在一起。也就是有分別影像是在資糧道的所緣境事,加行道是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事邊際是屬於見道、修道裡面的所緣境,所作成辦是屬於究竟道裡面的所緣境,醬部分是一個分所緣境的種類。

另外一部分,就是所緣境可以分作3大類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淨行5不淨_貪、慈愍_瞋、緣起_癡、界別_慢、安那般那_散亂
善巧5蘊、界、處、緣起、處非處
特別注意,界別跟界不是一個事,1個是地水火風空識6界針對慢心,1個是18界目的增加你的智慧,因為你發覺在這當中根本沒有所謂的我跟我所。
其實,蘊表一切有為法,也是增加智慧,最後你也知道沒有我跟我所。
淨惑2世間_壓伏、出世間_斷種子
世間就是48定,出世間就是最後你見道,也是學佛最後的目標。
勝進就是不是初業,基本上一定得到勝三摩地的人,已經是得到三摩呬多地的人,已經是得到輕安的人,醬子的人他再進一步就是要在世間修根本定修上去,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甚至到滅盡定。
出世間,就是能得到根本慧。
 

今天基本上就到這,那一位有感想或是問題要提出來的?
簡師姊:《修次中篇》說或於見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這是屬於哪一種所緣?淨行、善巧?
石師兄:剛剛有講這沒有放進去,但我一般的了解,剛剛學定的人觀佛像是一個非常推薦你要這樣做。理論上屬於初業,但並沒看到有醬一個地方來放他。
簡師姊:算不算安那般那念的一種?
石師兄:不是,安那般那念是對付散亂,觀佛像基本上是修信,這有很大差別,因為,數息是針對散亂增上,散亂也算是一種大隨煩惱。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