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12~50這麼多卷都是講禪坐,
而《瑜伽師地論》前面幾卷為什麼講那麼多7作意40作意及所緣境?
都是為學習靜坐做準備呀!

隨順次入→

欲 未 初 2 3 4 空 識 無 非
界→到→禪→禪→禪→禪→無→無→所→非
定 地         邊 邊 有 想
  定         處 處 處 處
            定 定 定 定
隨逆次入<-- 
欲界定以上→得三摩地
有漏無漏更相間雜→有漏無漏的四禪八定,互相間雜的修
         為救度眾生,易觀眾生因緣故入有漏定
等至→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均叫做等至
等至自在→入定、住定、出定,隨心所欲自在入住出定

淨修治→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
四禪天之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證悟之聖人,但未入涅槃
         阿羅漢由四禪入滅盡定至涅槃

一切處受三地果→初禪到四禪這一切處
三地果
初禪~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
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
三禪~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

尋伺本身是欲,跟止觀無關。

那由2009/11/12岔開原來的《瑜伽師地論》,開始先導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是希望方便各位可以在家修習止觀,到時再講卷12時才比較容易明白。

先節錄一段序文:
奈何叔世寡薄,馳走聲利,或膠固於名相,或混肴於闇證,
其書雖存,而止觀之道蔑聞於世,得不為之痛心疾首哉。
今以此書命工鏤板,將使聞者見者皆植大乘緣種。

修習止觀得以斷煩惱、到涅盤之因:
 。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
 。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經云: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
   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

臨濟禪師:荒草未曾鋤。

登正道之十步階梯:
 行者要反省自己,發慚愧心。
 初心學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
   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之聖果。

1.具緣。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持戒清淨
    戒為調竅之便。
    如法懺悔,懺悔後,當觀罪性本空,本不自生,了不可得。
         即可端坐實相之念。以空性破一切妄。
    須具十法助成其懺:明信因果、生重怖畏、深起慚愧、
      求滅罪方法、發露先罪、斷相續心、起護法心、
      發大誓願度脫眾生、常念十方諸佛、觀罪性無生。
    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
      或復覩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
      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
      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
      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
    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
      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
      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頌戒、及誦大乘經典,
      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
      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
      及誦大乘經典,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前。
    ◎衣食具足
    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得閒居静處
    ◎息諸緣務
    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近善知識

2.訶欲。
  欲者:五欲也。必須訶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
  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訶色欲 能令愚人見則生愛著,作諸惡業。
    ◎訶聲欲 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
    ◎訶香欲 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知香過罪。
        如《偷香氣》前文。
    ◎訶味欲 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
    ◎訶觸欲 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
  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
  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
  坐此弊欲,沉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
  如禪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禪定.

3.棄蓋。
  蓋者:五蓋也。
    ◎棄貪欲蓋
    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
    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貪欲之人,去道甚遠。
    ◎棄瞋恚蓋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墮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如《毒之根》前文。
    當修慈忍以滅除之,令心清淨。
    ◎棄睡眠蓋
    內心昏闇名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為眠。
    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
    如是惡法,最為不善,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
    警覺無常,減損睡眠。 
    ◎棄掉悔蓋
    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
    口掉:好喜吟咏,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
    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
    悔有2種,一為掉後生悔,
     一為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棄疑蓋
    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
    疑自: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
    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
       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疑法: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
  見疑從痴生,惡中之惡者,汝若懷疑惑,死王獄吏縛,如獅子搏鹿,不能得解脫。
  佛法之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
  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涼快樂。

4.調和。
  夫行者初學禪坐,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
  願度脫一切眾生,願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
  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
  然後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
  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
  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作如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
    ◎調食
    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
    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
    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
    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調睡眠
    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沒。
    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調身
    ◎調息
    ◎調心 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
    須善安身得所。
     先安坐處,每令安隱,久久無妨。
     次當正腳。再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如是令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麤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
       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
     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顎。
     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
     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初入禪調息法者。
     風、喘、氣、息四相。
     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
      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
     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初入定時調心者。
     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
     何等為沈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沈相。
      爾時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沈。
     何等為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
      爾時宜安心向下,繫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
     不沈不浮,是心調相。
    定心急病相者。
    心寬病相者。
  以從細出麤故,是名善入住出。

5.方便。
  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
     亦名為志、願、好、樂。
     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
     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
  四者巧慧。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
     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閒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
     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
     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

6.正修行。
  修止觀者有二種:
  ◎於坐中修止觀者:
   。對治初心麤亂修止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心麤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
     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心麤亂修止觀。
   。。修止
   。。。繫緣守境止。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繫心不放逸。
   。。。制心止。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
   。。。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
        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
        息心達本源。
     若仍妄念不息,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
     三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
     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修觀
   。。。對治觀。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瞋恚;
          界分別觀,對治著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
   。。。正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
   。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
    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
   。隨便宜修止觀。
    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當試修止止之。
     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
    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
     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寂然安隱,當知宜觀,即當用觀安心。
    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證諸法門也。
   。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行者先用止觀對破麤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
    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
    若知虛誑不實,如愛見二煩惱不起,是為修止。
    若心猶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中細心。
    不見定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
    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是名修觀。
   。均齊定慧修止觀。
    修止或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無觀慧,是為癡定,不能斷結。
    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
    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
    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則動散,
    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復修於止,以修止故,則得定心。
  ◎歷緣對境修止觀者:
    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
    若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六種緣《行、住、坐、臥、作作、言語》、
    六塵境《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
    行者於此十二事中修止觀。
   。行者。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
       由心動身,即當反觀行心。
   。住者。由心駐身。
   。坐者。由心所念壘腳安身。
   。臥者。由於勞乏,即便昏闇,放縱六情。
   。作者。
   。語者。
   次六根門中修止觀者:
   。眼見色時修止者。
    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瞋惱;
    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
    眼見色時修觀者。隨有所見,即相空寂。
   。耳聞聲時修止者。
    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違情之聲,不起瞋心;
    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
    耳聞聲中修觀者。
    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
   。鼻嗅香時修止者。
    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之臭,不起瞋心;
    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
    鼻嗅香時修觀者。
   。舌受味時修止者。
    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
    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
   。身受觸時修止者。
    隨所覺觸,即知如影,幻化不實。
   。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坐中已明訖。

7.善根發。
  善根發相有二種不同:
  ◎外善根發相:
   布施、持戒、孝順父母、供養三寶等此是外事。
  ◎內善根發相:
   。禪定諸法門善根開發有三種意:
   。。明善根發相,其有五種不同
   。。。息道善根發相。
      身心調適,妄念止息,發於欲界、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
      八觸發者~痛、癢、冷、暖、輕、重、澀、滑。
   。。。不淨觀善根發相。
      於欲界未到地定中,身心虛寂,見他男女身死,膨脹爛壞,蟲膿流出,
      見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
      見內身不淨,外身膨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定心安隱,
      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捨善根發相。
      見內身、外身、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悉皆不淨,此是大不淨善根發相。
   。。。慈心善根發相。
      發心慈念眾生,悲、喜、捨心發相,類此可知。
   。。。因緣觀善根發相。
      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離斷常,破諸執見
   。。。念佛善根發相。
      身心空寂,意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廣利眾生不可思議
   。。分別真偽,有二:
   。。。辨邪偽禪發相
      身搔動、身重如物鎮壓、身輕欲飛、如縛、煎寒、狀熱、異境界、
      心闇蔽、時起諸惡覺、念外散、歡喜躁動、憂愁悲思、惡觸、身毛驚豎等等,
      此知邪定,令人愛著,及與95種鬼神法相應。
      正心不受不著,應用正觀破之,即當謝滅
   。。。辨真正禪發相
      無有上說諸邪法,與定相應,空明清靜、身心柔軟、善心開發、
      信敬增長、智鑒分明、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微妙虛寂。
   。。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
8.覺知魔事。
  ◎煩惱魔
  ◎陰入界魔
  ◎死魔
  ◎鬼神魔:有三
   精魅、堆剔鬼、魔惱。
9.治病。
  ◎明病發相
   。四大增損病相
   。五臟生患之相
  ◎明治病方法
   。用止
   。用觀
    六氣治病:吹、呼、嘻、呵、噓、呬,
    十二息治病等等
10.證果。
  ◎從假入空觀
  ◎從空入假觀
  ◎中道正觀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
  ◎後心證果之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