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02-略義-002-20221115
現觀略義講記︱第二課
 

現觀真的是比較難讀,因為現觀講的是聖者的有境,中觀還比較好讀因中觀談的是對境,一般像龍樹在解釋中觀聖人的對境時經常是用名言量來解說,所以我們只要把概念搞清楚雖說自己沒有那個境界至少還可以知道他在講什麼。那因明講起來也並不是很好讀,因為要用一些智慧但基本上他仍是我們分別念的東西,因此當你讀懂了就是懂了、很清楚他在講什麼。那現觀,讀完以後不管你懂不懂你仍是沒辦法懂,因為這是在講聖人的那個智慧,他有時用因講,在這裡面有解釋,用產生這個智慧的因,他沒辦法直接講因為這種情況還蠻多的;有時,因這個智慧是有境是我們能所的能,雖說聖人是不應該分能所,但這裡我們還是用他空的概念在解釋的,雖然這個能他講不出來、可是他告訴你境,那再由境你去體會這個能是什麼;還有其他的方法,有的地方他是直接的講本體、或用某一種相來說這個智慧。其實智慧不是一種相,可他要講本體的時候,真正本體是空性、是智慧,這就比較難描述所以有時候得用相的角度來說他,所以我說是他空就是這個意思。不管怎麼說說到最後都是聖人的智慧,可一般凡夫聖人智慧一丁點也沒有、甚至連加行道的智慧都沒有,就算資糧道那也分很多層級有上中下,勉強來說我們課本叫小資糧道就最基礎的那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困難,我只有盡量以我的所知加上能補充能發揮的地方都不放過來跟大家共修。
另外有一點,堪布在論文當中曾提到~~~一般讀現觀一定要了解就說在很多教證中提及:讀了現觀,等以後下一尊補處佛彌勒出世時你就有機會做他的親眷。當然不是你讀了現觀你就有辦法,但至少這是一個因,所以,既然來了就抱持一個歡喜心盡心盡力好好讀。大家共勉之。

昨天學了重要的八種事,而八種事可分為七十義,所以,七十義分八部分宣講。
現觀最基本就是870義,就在談8件事,每一件事又各有他的義,一共有70義來闡述這8個事情,所以叫870義。至於8事應該還有一點印象,就3智、4加行加上一法身果,接下就要講70義。
一開始就講8事第一個遍智,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他用10個法來說。這10個法不是因就是對境、再不然就是他的體相,基本上就是用醬子來理解遍智。因為時間關係,所以能快就快,需要時再慢。
粗體字是金剛喻,是華智仁波切講的,其後則是堪布的解釋。

在七十義中,首先是表示遍智的十法:
華智仁波切講第一個就是要討論遍智、佛智的10法,然後依序一個個講下去,中間夾雜著堪布的解釋。

一剎那能照見一切萬法真相的智慧叫遍智,也即佛陀 的智慧。遍智可以用十種法表示,而其餘的每一事也都是用不同的法表示的。對於遍智、道智或基智等的本體,為什麼不直接宣說而要用其他法來表示呢?

巴珠仁波切講過:要表示眼識依靠它的對境——藍色物體以及它的因——眼根等因緣就很好了解或表示,而直接說有一定的困難。同樣的道理,依靠發心等十法則易於了知佛陀的智慧,否則凡夫無法了知遍智之本體。那麼,能通達一切萬法的遍智,為什麼只此十法就能表示呢?因為十種法已經足夠,不需要多、也不能少。
巴珠仁波切,即華智仁波切講過:要表示眼識,這個就是能、有境,一般就依靠它的對境,比方說,眼睛可以看到一個藍色東西,所以藍色東西是眼睛的對境,或者是他的因,這個因就~~~比方說,眼根這增上緣,你一定要有所緣緣、增上緣及一個等無間緣等等,用醬子一個間接的方式來了解眼識是什麼,有時要是直接講這個能也就是有境是有一定的難度,剛剛前面也解釋過了。
就不管他是用因、用境或是用他的體相,重點就是用這10個法讓你了解佛的智慧,要不然我們是很難理解。其實是很難,因為,比方我跟你形容甘蔗是什麼,你若沒吃過我講破了唇舌你仍是沒辦法了解甘蔗是什麼;可是只要你自己咬一口你就完全知道了。可是這個沒辦法讓你實際咬一口,因此這困難是存在的。

 

下面講十法的第一法——發心:
遍智10-一、發心:以希求或者嚮往他利為因而引發,並以相應希求菩提果位為助伴的大乘殊勝意識,是大乘發心的法相。
第一個法就講發心,華智仁波切的金剛喻:以希求或者嚮往他利為因而引發,並以相應希求菩提果位為助伴的大乘殊勝意識,意識就是心法、這還是講有境,這就是所謂的大乘發心的法相,怎麼解釋這發心就是用他的法相。

大乘的發心有兩個條件「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一是希求嚮往他利——利益眾生,讓眾生從輪迴苦海中獲得解脫,這是因;二是希求菩提,希求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是助緣。這樣的殊勝意識,叫做大乘發心。
以前讀過《廣論》就知道他當時有引《現觀莊嚴論》裡面所講的:「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這句話後面讀論文時會碰到,所謂的發心一共有2件事:利他、我要成佛。這以前《廣論》就強調過,所以他一開始就強調這2件事,1是希求利他,最重要就這菩提心,1是我要成佛。

如果就本體而分,則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如果以比喻而分,則可分為二十二種。其界限,是從小資糧道直至佛地之間。
接著,華智仁波切講到分成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這在《廣論》也讀過,最後又用22種比喻什麼叫做發心,相對來說這方面就比較好了解。

從本體的角度,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或者也可分為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兩種;從比喻上分,本論以大地、黃金、月亮等二十二種比喻來說明。在發心的界限上雖有辯論,但一般而言,是從小資糧道開始一直到佛地之間。遍智佛果以發心為因,就像修房子先打地基一樣,沒有發心也就沒有成佛之因。所以,在成佛所需的一切因緣中發心是根本,而彌勒菩薩在七十義中先講發心的原因,也在於此。
除了華智仁波切分成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堪布根據金剛喻也可以分成勝義菩提心跟世俗菩提心,這是不一樣的分法,那22種比喻等下補充資料會講到這方面。那發心的界限,界限的意思就是~這個發心到底是在……佛學修行的整個過程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界限就講這個發心到底是在這5道的哪裡產生的、從哪裡開始的?這邊告訴你是從小資糧道就開始了,意思就從資糧道一直到佛地這整個中間都存有發心這件事,所以佛最後得到佛的智慧他的菩提心發心是從小資糧道就開始了,因此才會有22種比喻,每一個階段的發心有不一樣的比喻來描述。
佛的智慧所謂的遍智他的因就是發心,所以現在是由他的因來了解,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所以發心是個根本,而彌勒菩薩一開始就講發心,你就能理解發心的必要性。

發心之後接著講教授之前,先看一下補充資料。
002-遍智10義 2022-11-15.jpg
這張表要讀裡面的細節不是很好讀,但列出一個總表作一個比較反而容易一點,現在就是遍智。遍智的第一個就講發心。
他的法相剛剛講過,事相,這裏為什麼寫識、智,這是看你用什麼角度,到最後的勝義菩提心是一種智,世俗菩提心算是心識。

小資糧道:從發起菩提心直至未達到煖之境界時,稱之為資糧道。資糧道又分上中下品,下資糧道修四念處;中資糧道修四正斷;上資糧道修四神足。主要依靠精勤於佛法之聞思修。
資糧道還是有修,因要得到奢摩他還是有很多修所成慧的部分,但是聞思是很重要的一環、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聞思,到了十地菩薩還是得要聞思。

002-菩提願心 2022-11-15.jpg
什麼叫做願心?在發行心之前一定要有願心,而且過去也學過他有不一樣的儀軌,是說行心比較容易懂,也就是你開始行64攝,真正的菩薩戒是行心,因為菩薩戒除了4個他勝這4個根本罪之外,下面基本上是根據6度裡有些什麼你不能違反等等。那願心跟行心有什麼差別?《廣論》裡強調願心的學處,簡單講那行心的學處基本上就是菩薩戒、裡面內容很多,要做的就是64攝,真正修行就是6度萬行。那這邊主要就是:1、心不捨有情,這很重要,只要一犯就是根本罪,就說這一條一犯你所有戒都沒了;2、修集福智2種資糧;3、還有其他的諸學處。
下面又稍微展開,願心12學處~~~願心勝利、六次發心(每天要練習6)、不捨有情(根本罪)、福智資糧;(餘八,就是4白法4黑法) 修四白法(斷除妄語~不老實的話絕不能講、心正直住、宣揚菩薩~功德令人嚮往、令行大乘~令他人修學大乘法)、斷四黑法(虛妄師長~欺騙師長、令悔善行~人家行善你令人後悔、嗔恚菩薩~你不知道誰是菩薩,嗔恚菩薩後果嚴重、諂誑眾生~諂媚欺誑他人)
醬大概複習一下願心。

002-世俗、勝義菩提心 2022-11-15.jpg
本論中的發心應該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有3個階段~~~解義菩提心,先了解菩提心是什麼,接著你要造作菩提心,不是真的菩提心但要學著開始造作,造作以後才會產生真實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其實講的不是同一件事,所以才說一般的發心是指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一般是講見道。不過要記得,菩提心有2個成分:1是你要利他,這就前面的世俗菩提心,再是你要成佛,見道是成佛的一個關鍵,做不到談什麼成佛,所以會把見道當作勝義菩提心。
因此一定是先發世俗菩提心,經過時間的洗禮最後趨入勝義,可若先證空性就比較難發心,這道理也很簡單,為什麼?真正見道這就像雁過寒潭不留影產生這種心情,可一下也就煙消雲散,這就是靠勝義菩提心。所以先有勝義菩提心就很難產生世俗菩提心,一個不管怎麼說還是有感情的,一個感情已經不是重點,所以說真正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我們叫他菩提心,不過要證得佛果卻又不能沒有勝義菩提心,簡單講,勝義菩提心就是大乘聖者的見道。
若以空性角度來講,
菩薩的無分别根本智跟聲聞緣覺的無分别根本智是不一樣的,以我自宗的說法~~因為菩薩本身是法空而法空本就包括了人我空,那2乘的基本上是人我空、無我而有部分的法空,因一定要把5蘊看空才能人無我所以會有部分法空但不完整。以顯現角度來說,菩薩的後得智跟二乘的後得智也完全不一樣,因為基礎不一樣,無分别根本智不一樣所以他們的後得智也不會一樣。換言之,菩薩最厲害的是到最後一定是二諦双運始能成就究竟道,而2乘的2諦跟大乘的2諦不是一件事,他們的勝義諦主要是指無分微塵、無分剎那,就是指不可分的東西所以不是一樣的概念,那與大乘的後得智當然不一樣,最後能達到2諦雙運佛的境界是最重要的目的。

002-菩提發心22喻 2022-11-15.jpg
良師對應方便,大家知道有6度、10度,10度就是6度再加上方便、願、力、智這4度,智跟慧意思不完全一樣;3清地是8910地。真了解這發心22喻就能體會到每一個階段都在變,一開始用大地,因大地是大乘一切的基礎,沒這個就不是大乘。時間故就簡單介紹一下。

 

發了菩提心以後,沒有善知識的教授和引導,凡夫則無法獨自獲得解脫。寧瑪巴歷來有這樣的教言:解脫之道,梵天、帝釋或世間智者、婆羅門、父母等誰都不能開示,唯有具法相之善知識才能給予指引。因此,發心之後 一定要聽聞教授,具足教言。
發心之後接著講教授,這個教授不是佛去教別人,是佛去學的接受別人的教導,先看法相。

下面就講教授的法相。
遍智10-二、教授:對於獲得大乘發心之義的方法,能夠無有錯謬地演說的能詮語~心法、有境,便是大乘教授的法相。以對境而分,可分為十種。其界限,相似的〔教授〕,是從未入道〔開始;一般的教授,是從資糧道〕直至佛地之間。
就是讓你怎麼產生這個發心的方便、方法,能夠讓你產生這個發心,其實並不只有發心,像後面加行道很多內容都跟這個教授有關,他是一種能夠沒有錯謬地演說的能詮語,那這就是大乘教授的法相。所以基本上這個教授不是一個人,是能詮語。什麼叫能詮語?他是一種心法、是一種有境。用對境來講可分成10種,這裡暫不講,後面讀下去慢慢會展開出來。有相似教授也就是尚未進入佛教的,一般從資糧道至佛地這才叫真正教授。

發心以後,其意義要得以圓滿成就則須無錯謬之教言,這些能詮語就是大乘教授。
發心以後,其意義要得以圓滿成就就需要很多能詮語,就無錯謬之能詮語。後面會補充解釋這能詮語,大家就能比較深入的了解。

所謂大乘教授,從聽受者的角度,凡夫至十地末之間都要聽受,初學者要聽,十地菩薩也要在佛的面前聽受。只聞思幾年就認為不用聽法了,這是一種錯誤想法。七地、八地菩薩還要以苦行方式聽法,凡夫為什麼不用聽?所以,從資糧道至十地之間都要聽受教言。而從宣說者的角度,未入道者只能講相似教言;真正的教授,只有資糧道者至佛地之間才能開示。
不過,現在有些未發心、未入道甚至有些外道都想講竅訣。“要不要我給你灌個頂,你過來居士,你多找一 點人……怎麼只有你一個人來,為什麼不通知其他人,不行不行!今天灌頂的緣起不成熟,星期天的時候人多,那時候你多叫些人,最好是大老闆,然後我再給你灌頂。這個灌頂在藏傳佛教中都很難得……。”這也是一種“教言”。

所謂大乘的教授,是從聽受者的角度、並不是教的人,比方,佛最後得到遍智這裡面有很多因,這裡也是一種因,就是他最後能得到那個遍智也是得到了很多能詮語、很多教言,從凡夫至十地末之間都要聽受的,因此,初學者要聽,十地菩薩也要在佛的面前聽受。只聞思幾年就認為不用聽法了,這是一種錯誤想法。七地、八地菩薩還要以苦行方式聽法,凡夫為什麼不用聽?所以,從資糧道至十地之間都要聽受教言。沒有搞懂去修行那是盲修瞎練,不過也有人說修定時少讀一點那是一件事,你要找到一間阿蘭若、好上師等等,基本上修定當中他就一直在跟你講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若沒有這、是你自己練就有些不妙。接著這裡告訴你什麼叫相似教授、什麼叫真正教授。從宣說者的角度,未入道者只能講相似教言;就你要進入資糧道以後至佛地之間得到的能詮語或是教言,這才是所謂的真正教授。
 

能詮表彰名言對境:有表聲色法or名言總相聽、看得懂的聲色 所詮表彰名言對境:聲﹙義﹚總相﹜
以唯識的角度種子有2~~~1、顯境名言,就把境顯出來,就一般講的見分、相分,包括你能看到的東西、或者是心中產生的情緒等等,都屬於顯境名言種子這邊。2、表彰名言,就是你語言的能力。這很重要,佛學講人之所以會輪迴主要有2個很重要的東西造成的~~~似二顯現就是有能所、有能有所,你見道的時候得到無分別根本智就是去掉了能所,就你知道實相是沒有能所,能所不是真正的實相;第2個就是語言顯現,就這2個問題造成你輪迴,一叫似二顯現、一叫語言顯現。這語言顯現來自哪裡?可以醬子講,剛剛的顯境名言種子是造成似二顯現,表彰名言種子就造成了語言顯現,當這種子現行的時候一共有2個部分~一個能詮、一個所詮,所以你知道能詮就是表彰名言種子現行的時候會分成2塊,就好像顯境名言種子現行的時候會產生能跟所,表彰名言種子現行的時候也是產生能跟所,就一個能詮、一個所詮。
什麼叫做能詮?簡單講,本來他是一個有表色或者是聲音,語言是發聲、或者你看到銀幕上面的字,若你聽不懂或看不懂的時候,他只不過是聲音的一個色法或者是文字的一個色法,這時他不是能詮語。可是你若聽得懂、看得懂的話,那這聲音跟文字這2種色法它就變成名言總相,這時就是所謂的能詮。也就說,我現在一說蘋果,你聽得懂以後,蘋果這2個字叫做~名言總相、或者叫能詮。名言總相、能詮,這是用因明的角度。所詮又是什麼?所詮就是一般在因明裡面叫做義共相、或者叫聲共相、義總相、聲總相,用白話講這是什麼意思?當我一講蘋果,你聽得懂蘋果這2個字時他叫能詮;你聽得懂以後,你的心裡面你第6意識就這個蘋果會產生一個影像,這蘋果影像、或者他們講法相指的其實是這個,就說他一定有跟其他東西不共的特徵,就在你的心裡面一定會浮現這樣的東西,假如我把這東西寫出來就變成定義了、就一般講定義。所以,現在是用因明的角度來告訴你~~~他講這能詮語是什麼意思。由這個角度你就知道為什麼他要強調這個能詮語,你就知道這是一個心法,他不是色法他不是那個聲音文字,他是你能夠懂的總相;可是這能詮語一定會帶出一個所詮,不會只有能詮,你若聽得懂一定會有所詮、你就變懂了,所以變成是你的一個心法。醬你就懂他為什麼會叫他教授、告訴你這叫能詮語,裡面關係就是醬子。所以說這是一種心法,你聽得懂就在你的第6意識裡的一個總相。這就解釋到這裡。

 

真正能接受大乘般若波羅蜜多教言的根基在順決擇分,也就是加行道。所以緊接著講教授的接受者——順決擇分。
能夠了解發心要靠這個教授,其實遠不止此,下面這個順決擇分你會發覺這裡面涵蓋教授的量很大。接下就講順決擇分……
遍智10-三、決擇分【大乘加行道】:在大乘資糧道之後生起的,為勝解行地所攝的,具備五種差別法【特徵】的現觀,即為決擇分的法相。可分為四種。其界限唯在加行道。
習慣上決擇分其實應該加一個順比較能表現出來是加行道,在大乘資糧道之後生起的就是加行道,算是勝解行地所攝的,所以這還是在一般凡夫的境界裡面,這一過去就是見道,那他具備五種差別法【特徵】的現觀,即為決擇分的法相。可分為四種~暖、頂、忍、世第一法,其界限只有在加行道。

加行道在資糧道以後產生,為勝解行地所攝,不為有學、無學地所攝,加行道具五種特法的現觀就叫順決擇分。有些教言中講:加行道是行者相續與見斷煩惱即將分開的階段,由於見道使見惑從相續中決擇並分離出來,而此時隨順此決擇的緣故,說加行道為順決擇分。它分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四種。其界限在加行道。
加行道在資糧道以後產生,為勝解行地所攝,有學就是見道以上,所以當然不是有學也不是無學,加行道具五種特法的現觀就叫順決擇分,補充資料會講這5種是什麼。有些教言中講:加行道是行者他的相續跟見道所斷的煩惱即將要分開的階段,因為見道是見所斷的煩惱,所以他叫見斷煩惱,見所斷、修所斷不一樣,一般見所斷都是屬於理、道理方面的,修所斷一般都是屬於事、事情方面的所以比較難斷,你看,見道能把所有理方面應該見所斷的煩惱一下全部斷光,可是修道就要花很長的時間,見道雖然是成事剎那間的一個過程,跟修道一比時間是很大的差別。他為什麼叫做決擇分~~~就是由於見道使見惑從相續中決擇並分離出來,而此時隨順此決擇的緣故,說加行道為順決擇分。它分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四種。其界限在加行道。

擇:決斷簡擇之意。指見道無漏智,亦可謂之「決定」or「決擇」;若寫「抉擇」或可說為資糧道成就之功德(比量証達空性)。
決擇、抉擇有一點不一樣的解釋,我是根據談錫勇的用字,一般,決擇以前經常是用決定代之,抉擇是在資糧道,因要修的東西太多最終目標是要得到佛的智慧,關鍵就在要得到勝義菩提心也就是無分別根本智或說得到那個空性,首先你得要了解空性是什麼,當你能夠了解這叫抉擇,這就是資糧道的目標、就讓你抉擇了。所以,一般抉擇又叫~比量證悟,因見道是用現量證悟,而抉擇是比量證悟所以還是分別念,因此我們都是在資糧道裡面、聽空性是什麼意思、然後對他產生一個了解,到最後你非常相信就是有這個空性,這就是我應該要追求的目標,這時候就叫做抉擇。以前講抉擇是講最後得到資糧道的目標。得到以後就開始進加行道了,《廣論》裡有講到在資糧道一部分要得到這個抉擇,另一方面一定要得到奢摩他,這是屬於定方面所以要修9心住,奢摩他這部分我們有讀完應該還記得,奢摩他也是在資糧道裡面、要得到9心住裡面的等持,這等持是有輕安的才叫做奢摩他,這點很重要。為什麼?因要靠這奢摩他才能把他抉擇的空性觀修變成毗鉢舍那,變成毗鉢舍那後奢摩他就是止、毗鉢舍那就是觀,他靠止觀這2個最後就能見道。所以一般講抉擇指的是資糧道裡面能夠完全用分別念了解空性是什麼,這叫抉擇。然後,再配上奢摩他就進入加行道。所以,以前我才會有時候講加行道順抉擇分就會說是順著資糧道裡的抉擇、順這個比量證悟然後進去加行道要達成現量證悟。
抉擇、決擇,就要看當時講的資糧道裡面那個比量證悟、還是講見道,這是完全2件事,抉擇應該是資糧道裡面的比量證悟,決擇指的是現量證悟,這差別很大。五明佛學院這2個名相沒有分,可談錫勇這個決擇他用決定表示,就很清楚一個抉擇的比量證悟空性、一個決定的現量證悟空性。這邊是醬子講,可是赤誠羅珠在講禪宗《血脈論》時他就有強調一個比量證悟,就很清楚他沒用這個名相,不過我講的大都是索達吉這一系列沒有分的。
結論就是,若是在論文上的決擇他沒有分這個字他指的是見道的無漏智,意思就是現量證悟、就一般講的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這叫決擇;所以為什麼他叫決斷、簡擇,決定的決。順決擇分、順這個決斷、簡擇最後要得到這個決斷、簡擇。那在課本裡不管他用哪一個字他指的是見道。那在旁處遇到時希望你知道要用哪一個,可以把抉擇當作資糧道最後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比量證悟空性;見道叫決定,我是習慣醬子用。

明得定→煖慧→初觀所取空(下品尋思);明增定→頂慧→深觀所取空(上品尋思);
印順定→忍慧→印所取空順能取空(下品如實智);無間定→世第一→能所雙空(上品如實智)
能進入加行道一定是有奢摩他,至少是未到地定,在大乘整個加行道裡面根本定就是~~~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應該都是4禪以上的。
定、慧、定、慧,此時並不是無分別的,用唯識角度來解釋加行位,第一個階段明得定,生起暖位的智慧,這時就初觀所取空,一般在大乘叫下品尋思;接著第2個定進入頂位,此時的奢摩他稱之明增定,產生的慧叫做頂慧,這時是深觀所取空,其實是再深入觀所取空,叫上品尋思。然後進入第3個叫印順定,這個奢摩他所產生的慧叫做忍慧,所觀的印所取空順能取空,所取既然觀空了能取一定是跟著空、因為這2個是觀待的,這個叫下品如實智;再來就進入無間定這就是世第一法,這時就成就了能所雙空,就真正見道就空了,這個世第一法一轉眼就是見道,見道就變成另外的,這叫上品如實智;這是大乘唯識對加行道裡面所涉及的東西。在小乘也是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可是指的意思不是完全一樣,現在就不去管小乘怎麼說,我們知道大乘是這麼講即可,不過這大乘是以唯識來說的,至於中觀有沒有不一樣的講法至少目前我沒有讀到。

002-順決擇分5種差別 2022-11-15.jpg
時間不多在這就不多做解釋,順決擇分五種差別法:所緣、行相、因、攝持、所斷,這些是什麼意思這裡面大概有一個粗略的內容,先看過結一個緣,等候面講到順決擇分時這些都會出現。
這樣的加行道菩薩的境界作為能超勝事,是要遠遠勝過所超勝者——所有聲聞以及獨覺的加行道,這是2件事,這當然,一個只講人無我。

 

前面講了發心、教授、教授的接受者,下面講修行。修行分四個方面:修行的所依、所緣、所為以及本體。首先講第一個:修行所依。自相續要獲得成熟必須依靠修行,而修行就要有所依。就像修路不離大地一樣,大乘現觀境界離開了所依,也無法現前。
經過了發心、教授,這裡他蠻有趣的,他把加行道當作教授的接受者,這裡強調的是加行道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後面在加行道裡面講了非常非常多的內容,也就說真正的教授對加行道的道位是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能,也只能醬子解釋不然加行道為什麼叫教授的接受者,其實,整個教授並不是只有在加行道裡面,資糧道需要、見道以後修道也需要,甚至到了十地菩薩都還需要教授。那為什麼這裡特別強調教授的接受者,私下認為重點就是講在加行道裡面教授是有很重要的功用。
接著下面講修行,就分4個方面一一展開~~~所依、所緣、所為、本體。

 

下面講修行的所依—— 自性住種性。
遍智10-四、修行所依【修行所依自性住種性】:某種法界,便是此處所說的修行所依或種性的法相。根據能依之法的差別而分類,則有十三種。此論直接指出,其界限是從小暖位直至最後有際。
修行的所依,這很容易懂,就是佛性,又叫自性住種性。他叫做某種法界,等下你就明白什麼叫做某種法界,便是此處所說的修行所依或種性的法相。這邊指的是一個法界,那這法界怎麼解釋?就看你是用中觀的角度、或是唯識的角度、還是小乘的角度來講他,這等下講,先看這,根據能依之法的差別而可以分成13種;其界限是從小暖位直至最後有際。為什麼這不從資糧道開始?因為這是真正要修到你的本性,這本性是空性,所以會說自性住種性,因此這範圍變成是從暖位開始。小暖位,是因暖位也可以分上中下,最重要是忍位的上中下分得很清楚,困難就在這因這是我們完全沒有的境界,這就像那根甘蔗講了半天可根本沒吃過。

所謂修行所依或種性,小乘以無貪等為種性,唯識宗指阿賴耶上具有的無漏種子,中觀宗指的是無垢佛性,而這個無垢佛性就是此處所謂的修行所依,也就是說,拋開了小乘等根基,此處以某種法界為修行所依。由於所依是法界無法分類,所以從能依的角度分十三種。它的界限是從小暖位直至最後有際。這是修行所依。
所謂修行所依的種性,現在就強調,真正的小乘認為進入聖道的根本是靠無貪,那唯識宗指的是阿賴耶識上的無漏種子,這邊一定要理解~~~在唯識宗講阿賴耶識時,這個無漏種子跟阿賴耶識的種子是2回事,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帶有所有6道的種子都在裡面,不管是顯境名言種子或者是表彰名言種子都是真正阿賴耶識的種子;一般這無漏種子有一個用語只是一下想不起來,就說這個無漏種子在阿賴耶識上面就有點像油浮於水面,真正無漏種子在唯識裡面他並不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為什麼要醬子分?因為在唯識裡面阿賴耶識也有分清淨的,真正你要深入去討論阿賴耶識的時候,阿賴耶識本身應該還是世俗的東西。這是順便講~~唯識裡面講阿賴耶識的無漏種子跟一般的有漏種子不是一件事,解釋時他們的位置也不一樣。中觀就必較容易懂,中觀宗一般就是無垢佛性,再標準一點的用語就比較像他空的用語,就等於指的是如來藏,最後成佛就是得到如來藏,也就是讓如來藏還本來面目,或者說阿賴耶識變回如來藏。阿賴耶識跟如來藏,這2個若用因明術語來講他們是互絕相違,就說假如是阿賴耶識就不會是如來藏,是如來藏就不會是阿賴耶識,但有趣的是不一不異,阿賴耶識跟如來藏其實是一件事。這就佛學裡面最妙的地方,他在講空性在講中觀的時候,經常會有不一不異這種概念用在這上面。成佛其實講的是什麼,成佛真正標準的用意是你得到那個覺,佛本身就是覺這個字,這個覺是一種智慧、一種大無為的智慧,一碰到大無為的智慧這時指的就是如來藏。所以他有時講如來藏常有……這時是站在大無為的角度來說的,因為既然是大無為就沒有什麼常跟不常,所以就可以變成他是常。
他又講,從能依的角度這種性可以分成13種,因若由所依的角度來講因是法界所以沒辦法分類,那法界最標準指的就是空性,可是有時候又不是指無為的法界、會用在有為法上,以唯識的角度這法界就當作阿賴耶識來講,以中觀的角度來講這個法界指的就是如來藏、就是佛的那個覺性那個智慧,而那個智慧是一個大無為法、這就是所謂如來藏的定義。所以這裡法界就是如來藏的角度也就是空性,只不過如來藏這個角度是用他空的角度來說的。因此用所依的角度來講法界是沒辦法分類的,為什麼法界沒辦法分類?這法界指的是無垢佛性是那個大無為法,若是大無為法要怎麼分類?無為法的東西要怎麼分類,其時佛學有時蠻有趣的,比方,如來藏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這時你分類了、你一個叫法身一個叫法身功德,可是不要忘了他講雙運,雙運的意思就是法身就是法身功德、法身功德就是法身,這中間還是他空的角度;就這整個如來藏如果用空分的角度來講他叫法身,用樂分的角度來講他叫法身功德……什麼叫空分、樂分,其實都是空性的,因為最後是現空雙運,所以空的部分叫空分、現的部分叫樂分,那這2個東西其實是一件事、也都是無為法,佛學最難的是這個無為法後來怎麼變成有為的顯現?這裡佛學的解釋是用法爾、本來就會變成醬子。其實,可以用
E = mc² 這個方程式來說明就比較容易懂他講的雙運。

下面講修行所緣:
遍智10-五、修行所緣:大乘修行人遣除增益基礎的所知【外境】,即是修行所緣的法相。可分為十一種。沒有界限。
再來就是修行所緣,就是大乘修行人遣除增益基礎的所知,以白話講,這所知就是萬法、一切的法,因為他是用外境,其實,並不只有外境,內境也在裡面,因為所知不是全部色法,一般講外境就是色法,可內境、心的對境是心法,這邊是用境的角度來講所以沒特別去分,用境的角度來講一切萬法就是你心所緣的境、叫做一切萬法,這是不是也等於你的所知?醬懂?他的意思是這些修行人他成佛過程中他曾經遣除了很多增益,因他最後要進入那個大無為法,增益應該還包括損減在內這些都是分別念,沒有的東西你當作有這是增益、本來有你把他當作沒有這是損減,大乘修行人最後要得到佛智或者要達到見道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要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那這是實相,所以他一定要遣除增益,什麼叫無分別根本智?就是他沒有增益也沒有損減。所以你看到《心經》會講不增不減就是這個意思,就真正回到他本來面貌。那後來的面貌是我們分別出來的,他本來面貌沒有這些東西,是我們分別出來的,所以這邊講他的基礎他的所知,醬就懂了,這就是修行所緣的法相。可分為十一種。為什麼沒有界限?這很容易懂,因為講佛的遍智裡面講的11種應該是能緣是有境,現觀就是講有境,這些都屬於有境。那現在用外境來解釋有境,修行所緣是外境,告訴你外境用這來體會他那個有境,既然是外境就不是有境、他是所不是能,因我們界限是講他在修行過程中這是屬於哪一道,發生在哪一道是用有境的角度講的,他的心修行在資糧道所以說他界限在資糧道,那現在我這所緣講的是外境,講的是外境就不能夠用有境的角度,那不用有境的角度就沒辦法說他的界限,意思就是醬子。

修行者修法要斷除增益、了解本義,作為其基礎的所知法,就是修行所緣。比如做生意,生意人的身份先固定下來,之後要掌握所買賣產品的種類,也即交流對境。同樣,作為修行對境的所知法,有些是所取,有些是所捨,有些是所得,而修行人要取捨,所緣的就是這些所知法。修行所緣可分為十一種,沒有界限。所謂沒有界限,是因為所知法從對境的角度安立,對境方面不能說為資糧道、見道等道地所攝。
這簡單用白話講,就說~~~你一定要知道這些所有的諸法,在這當中你就會知道要取哪些、捨哪些,你要有醬子的資訊你才有辦法取捨,就好像堪布講做生意你一定要搞清楚你產品的相關訊息要不然你怎麼做,這意思是一樣,也就你整個修行有的要取有的要捨,他還加上有的要得,其實修行最後是無所得,可現在是站在有的角度,所以你一定要有萬法,沒這些就好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怎麼修下去。這邊是講因為是從對境的角度所以沒辦法安立他的界限,這點剛剛解釋過了。

 

然後講修行的所為,也就是修行要達到的目標:
接著就是修行所為……
遍智10-六、修行所為:菩薩依照某種途徑而趨入修行所獲得的究竟成果,即是修行所為的法相。可分為三種。其界限為佛地。
菩薩依照他想獲得的哪一種成果而依某種途徑趨入修行,就是他修行所為的法相。可分為三種。其界限為佛地,因最後是要得到究竟果當然是在佛地。

菩薩通過某種途徑——發心、行持六度萬行等,趨入真正菩薩道而獲得的成果,就是修行所為的法相。而最後獲得的成果是三大——大心、大斷、大證。所以,我們學《現觀莊嚴論》就是要獲得大心、大斷與大證。凡夫的心胸狹小,有人說兩句就氣得要命,一個小火星落到身上也難以忍受,心量很狹窄、也很脆弱。但佛陀的心量廣大,即使身肉一塊塊割下來施予眾生,也能忍受。在大心之上,還有遠離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的大斷,以及證得盡所有智、如所有智的圓滿大證,這三大就是我們的目標,也即修行所為。它的界限唯在佛地。
修行所為的法相有三種~~~大心、大斷、大證,也就是你最後真正得到大乘的大心,就完全能理解所有的實相、斷掉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證得無上果,也就是證到了如來藏。

 

講了修行的所依、所緣、所為三個支分,下面講修行的本體。本體分四個方面,首先是披甲修行:
再接下來就提到了修行方面,第一個是披甲正行。
遍智10-七、披甲修行【披甲正行】:依靠大乘發心,為了獲得無上菩提而修持兩種利益,並在任何一種波羅蜜多中,都各自攝持了六種波羅蜜多,從而進行修持,即是披甲修行的法相。可分為三十六種。其界限,是從資糧道直至最後有際。
這主要強調一開始要靠菩提心,靠菩提心之後最重要修行有2方面,1是利他1是自利,什麼叫自利?就是你要成佛這部分叫自利。利他,你發菩提心就是為了眾生。
發心以後,為了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的目標行持自利與他利,並在一種波羅蜜多中攝持六度而修,就是披甲修行。披甲修行要在修一個波羅蜜多的同時完成六度,否則單修一度,今天單獨布施,明天單獨持戒、安忍……分開修需要漫長的時間,十分困難。所以,每一波羅蜜多都應涵攝六度,比如,行持布施時將六波羅蜜多全部涵攝,就成了菩薩的方便。總之,在發菩提心的前提下,以一種波羅蜜多圓滿六度而修,就是披甲修行。每一波羅蜜多分六種,總共就有三十六種。披甲修行的界限是從資糧道直至最後有際。
這邊強調的批甲正行就是~~~每一度修持都應含攝6,以前讀《廣論》時也讀過這種講法,要醬做堪布在這是說因時間不夠,除了時間不夠以外,其實也不夠完整,一度裡面就有6度才是真正完整,若一度裡面只有一度……因為行菩提心最重要是6度萬行,你要全部都能融合在一起全部都能夠行才叫做菩薩行。所以他說,每一波羅蜜又可分六種,比方,就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忍辱、布施的精進、布施的靜慮、布施的般若……醬總共就有三十六種。

 

下面講趨入修行——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去行持:
遍智10-八、趨入修行【趣入正行】:依靠大乘發心,為了獲得無上菩提而修持兩種利益,並主要以修所生慧所攝持的趨入大乘行為,便是趨入修行的法相。可分為九種。其界限,是從暖位直至最後有際。
這邊強調的就是~~~獲得無上菩提修持2種利益,還是一樣就是利他、自利,這走到哪裡都不變,就一個是度化眾生、一個是我要成佛,我假若沒成佛我沒法度化眾生,所以就這2個。

披甲修行時也有大乘行為,但它以發心為主,以一度攝六度而修持。而趨入修行則以修所生慧為主,也就是說,這裡的實際行持是以修所生慧攝持的趨入大乘行為。趨入修行可分為九種。其界限,是從暖位直至最後有際。

 

下面講資糧修行。通過十七種資糧的修行,真正的菩提妙果自然而然會出現,從這個角度安立為資糧修行。
再下來就是資糧正行。
遍智10-九、資糧修行【資糧正行】:依靠大乘發心,為了獲得無上菩提,而修持兩種利益,並能直接產生自果大菩提,即是資糧修行的法相。可分為十七種。界限,前面的十五種[資糧]是從世第一法直至最後有際,而地資糧與對治資糧二者則存在於十地。
資糧正行,你看前面用字都一樣,依靠大乘發心,這個是基礎,然後為了獲得無上菩提,就要修持自利跟利他,這當中只有兩種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2個資糧都修圓滿了自然菩提果就會出來,這就是資糧修行的法相。地資糧與對治資糧,若不去看後面也完全不知怎麼解釋,這存在最後的十地裡,等讀到後面就會知道了。

不離發心和行為,通過廣大智慧、福德資糧的修行,自果大菩提自然而然出現。這裡的內容較多,以後會一一廣說,現在只要大概了解其次第和重要性就可以了。
堪布說這裡的內容較多,以後會一一廣說,所以也不用急。

 

學習《現觀莊嚴論》,不具前世善根、對般若空性沒有信心的人,我覺得有一定困難。《現觀莊嚴論》所述的最低境界是小資糧道,而很多道友最高也許只是小資糧道。當然,除非是大菩薩的化身,否則以我們目前的境界,想真正了解此論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但不管怎樣,短 暫的一生中能值遇這部論典,的確很幸運。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現觀莊嚴論》由釋迦牟尼佛的補處——彌勒菩薩宣說,所以學習此論,對將來值遇彌勒佛出世轉法輪有非常殊勝的緣起。
《彌勒五論》中《現觀莊嚴論》最深,它宣說的是般若波羅蜜多現觀方面的法義,只要我們圓滿聽受就有相當大的功德。因此,有些人聽不懂不要緊,只要每天聽輔導,並且觀想:即生能遇到釋迦牟尼佛的空性法門,多麼快樂!以這樣的心態聽受圓滿,也有極大利益。

堪布也說以我們的境界想真正了解此論是有一定的困難,但不管怎樣,這是補處的彌勒菩薩也就下一尊佛他所宣說的,所以學習此論對將來值遇彌勒佛絕對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是種這個因,學佛的人都希望遇到佛,所以雖然不懂仍要用快樂的心,就像我不懂還是一直講。

 

下面是定離修行:

遍智10-十、定離修行【決定出生正行】:依靠大乘發心,為了獲得無上菩提,而修持兩種利益,最終必定會產生遍智,即是定離修行的法相。可分為八種。其界限,為十地的殊勝道。
最後一個定離修行,意思就是到了最後就會讓你得到遍智。這應該就在最後那個十地,十地最後靠一個金剛喻定,這裡面他還會再分,基本上想來是用不一樣的側面。

以此修行,最終必定產生遍智。它可分為八種。資糧修行從世第一法到最後有際之間,但定離修行只有十地的殊勝道中才有。

以上講了遍智的十法,以此可以圓滿了解佛陀的遍智。下面講表示道智的十一法。菩薩相續中的無我智慧是道智。沒有不經過菩薩地的佛陀,所以遍智以道智為因。世間上也是如此,讀過中學才可以讀大學,而遍智就相當於大學境界,道智相當於中學境界,我們初學者只相當於幼稚園——幼稚園的人,小學、中學、大學都沒讀,卻要去說大學的思想如何、中學的思想如何……是不是這樣? 比喻不一定適合,但也可以相似說明。


接下要講道智,道智有11法這第2課只講了5個,道智十一義:
002-道智11義 2022-11-15.jpg
道智有11法的名相、法相、事相全列在這,就說~任何一個所知就是一個法,都可以分成3方面來了解他,一個就是他的名字叫什麼,這叫名相;還有他的法相,就是這東西最後會在你心裡面生起的一個影相,那你把它用文字寫出來這就是一般講的定義,這叫法相;那麼事相就是真正跟他對應的那個依他起,事實上廣義的依他起可以包括心法的對境也就是總相,狹義依他起一般是講自相。自相的意思是指在世俗上存在的東西,比方,色法,雖然勝義上說沒有可是世俗上這些都存在;除了你看到的色法以外還有能緣的心也是自相,因為這有功用你很明顯的知道有這能緣的心。狹義依他起是指自相,也就是一般的色法跟你能緣的心。反過來,另一個就是心的所緣境,有外境有內境,這是心的內境不是色法,比方,你心裏面生氣那你浮現一個生氣的對境,這時這個對境在因明裡面叫總相,簡單說就是世間上不存在的。你說怎麼不存在呢?這不存在的意思是說他是一種假立出來的東西,因為你心的對境這個內境一般都是假立出來的。這種對境若以廣義的依他起你也把這分別放進去,所以事相應該是用廣義的角度,因為用狹義的角度那用功德這2個字就寫不進去了,功德其實就是心法是一種總相。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
道智11-一、道智支分:以道智的因、本體以及果法中的任何一種所攝的功德,就是道智支分的法相。可分為五種。其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最後有際。
道智支分,是你目前比較難懂的,簡單講,不管是產生道智的因、或者是道智本身的體相、或者是果法裡面只要是涉及到這裡面所講的功德,他就是道智支分的法相。
大家一定要先了解這功德是什麼意思。
功德:眾多不同解釋。或說,「修」(簡別「行」)所獲得的利益。
功德有很多不一樣的解釋,簡單的講,就說你修、這個不是行喔,其實這個就是心法,修,修所獲得的利益,這是以你的立場、你所獲得的利益,不是他人獲得的利益,這叫功德。以白話講,你在外面做生意,你得到的利益就是賺錢,你拿到鈔票回來;那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賺到的是什麼?功德。這是個比喻,你可以去體會,至少知道功德意思是什麼。比方,人家建廟,你可以捐錢幫助人家,你也可以以你行善的功德回向過去。所以功德的解釋很多,但這角度最簡易明瞭。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第一是道智支分。道智支分是道智生起的基礎,道智的因、體、果任一所攝的功德,都能作為生起道智的基礎。本論的頌詞提到:釋迦牟尼佛轉般若法輪時,很多天人因身體發光而心生傲慢。佛陀知道,天人們生了傲慢就不能成為般若波羅蜜多的法器,於是身中放出無量光明令其身光暗淡,當傲慢被摧毀以後才成了法器。由此可見,就像在荒田裡撒種無法生長一樣,修持菩薩道智要有堪能的根器,否則無法修持。道智支分可分為五種。其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最後有際。
簡單講,道智的因指的就是種性,道智本體就是智慧,道智的果就指菩薩位,不管是道智的因、或者是本體、或者是他的果,這些東西所能引生出來的任何一種利益、所以說是所攝的功德,等於說任何一個讓你得到了醬子一種利益這個就叫功德,這個叫道智支分。
另外一個重點,是真正在提這個的時候不能不說這個公案,由這公案你可以理解道智支分是什麼。他說:佛出來講法時,天人就很驕傲因他可以發光,所以佛講法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發光。為什麼佛要發光?因醬子做可讓天人變成法器,那佛講的法他才有辦法吸收,因佛的光遠遠蓋過那些天人的光,以致天人會收斂不再傲慢。
所以要得到道智之前一定要有道智支分。支分這2個字可以有2種意思~~~1就是因,1種就是部分,那這邊簡單講,你成就道智一定有很多成就這個道智的因,用因的角度來講的話這就叫道智支分。什麼東西能夠成就道智呢?就是這些東西最後讓你得到了功德,這些功德最後會變成是你的道智,或者說你賺到了足夠的錢,功德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你就會得到道智。先有醬一個粗淺的了解,再看道智支分的5種分類。

道智支分有五種:(1)已離 (道智支分的障礙──增上我慢) 現前;(2)近取(親因)─大乘種姓已覺醒;(3)順緣(外緣)─發菩提心;(4)道智的本質;(5)道智的作用。因為《現觀莊嚴論》有云:「調伏諸天故,放光令(1)隱闇,(3)(4)境決定普遍,(2)本性及(5)事業。」
1、已離,這就剛剛講佛一發光後天人的慢心就沒了,這就是已離現前,因他去了我慢心後再聽法才有辦法成為菩薩、得到菩薩的智慧。
2、近取的親因,最主要的因叫近取,比方,親因緣,4緣中的親因緣就叫近取因,這時的近取就是大乘種姓,那大乘種姓覺醒了也是道智支分,就讓你能夠成就道智。
3、順緣(外緣),像你發菩提心這也是道智支分
4、道智的本質
5、道智的作用。
因為《現觀莊嚴論》有云:「調伏諸天故,放光令隱闇,也就是讓天人光不顯熄了增上慢使之成為法器,這就是指第一類的已離現前,第34類屬於境決定普遍,第2類近取屬於本性及第5類屬於事業。

 

時間太急迫,講不完只能長話短說。不過,這量很大又不是我們能懂的,盡量想辦法跟各位分享,總希望不浪費各位的時間,所以也沒辦法快。好,道智就講到這裡了;下面2種相對的比較好解釋。
 

下面是第二、弟子聲聞道:
為什麼會提到聲聞乘的智慧呢?因做為一個菩薩一定也要有聲聞乘的智慧,若沒有他以後要怎麼去調伏這些聲聞乘,要利他而這些聲聞乘也是他要度的一部分。
道智11-二、弟子聲聞道【聲聞道智之道相智】:以攝受所調化的聲聞種性,而令其證達聲聞道之所緣不可得【聲聞道所證悟的無我空性部分】的菩薩聖智,便是弟子聲聞道的法相。
對於所攝受的一些聲聞種性,要讓他了解他證達聲聞道之所緣不可得,也就說聲聞乘所證悟的無我空性這個人無我在法上面以法無我的角度來說一切都是空性,而這點他要讓聲聞的人知道~這個就是菩薩的智慧,這便算是弟子聲聞道的法相。
所以簡單講,就是菩薩的聲聞乘、菩薩的聲聞智慧。菩薩一定包含聲聞的智慧,就像遍智裡面一定包含菩薩的智慧,就是這個道理。

弟子聲聞道是指聲聞的人無我智慧。為什麼在這裡講聲聞的智慧?很多高僧大德解釋說:雖然《現觀莊嚴論》並非小乘論典,講的是大乘智慧,但作為菩薩必須了知聲聞的智慧,所以要涉及聲聞乘。不像《俱舍論》專門決擇聲聞羅漢果,《現觀莊嚴論》自宗講小乘境界,有些是從所捨的角度,說明大乘不該尋求的一些自利境界;而有些則是從所取的角度,說明大乘也承許並接受聲聞所證悟的人無我。
前面講過,就是小乘的智慧裡面對菩薩來講一種是所取、一種是所捨,因為聲聞乘依靠他這種人無我的智慧他就解脫了,他就自己獨善其身,可這部分正是菩薩要捨的;所以他講聲聞的智慧並不是所有他都要,聲聞這裏面應該要捨的部分~他捨,聲聞知道人無我那部分的智慧~他取,可是他拿這個並不是自己要去證羅漢果、去解脫,這點很重要。
為了攝受聲聞種性,大乘行者必須懂得他們的道,不懂就無法攝受,就好比攝受外道也要懂外道的教理一樣。當然,對外道典籍也要有個度。有個道友喜歡看氣功書,我發現了以後就問他:“你是佛教徒,為什麼看氣功書?”他說:“上師,你要理解啊!我是為了調伏那些氣功師,所以先看一看……”我看,也許是他自己已經入於其中了。不過,如果他的發心是真實的,也可以。
總之,為了度化聲聞而通達聲聞相續中人我不可得之空性法,是弟子聲聞道的法相。

如果以對境而分,則可分為聲聞聖道以及加行道的不可得智慧【空性智慧】兩種。其界限,為大乘五道。
他在講所謂的聲聞的境界,裡面包括聲聞的見道、跟聲聞的加行道,這裡面應該要取的是那個大乘的弟子聲聞道,捨的那部分不是大乘的智慧不在內。所以,
從這裡明顯看得出來是講大乘智慧,而不是講聲聞自宗的智慧。
有一部分他吸收了,他只把那一部分當作是大乘的智慧,小乘講自利的那部分不包括在內。
弟子聲聞道,就是聲聞道智的道相智,簡單講就是菩薩的2乘智慧,也就是菩薩所攝的聲聞人無我智慧。什麼叫證達聲聞道之所緣不可得?也就是聲聞道所證悟的「無我空性」部分,指的就是空性,簡單講,就是聲聞所證到的人無我那部分。

 

第三講獨覺道:
道智11-三、獨覺道【獨覺道智之道相智】:以攝受所調化的獨覺種性,而令其證達獨覺道之所緣不可得【獨覺道所證悟的無我空性部分】的菩薩聖智,便是獨覺道的法相。其分類與界限同前。
這和前面一樣,應該好懂。而所謂獨覺道所證悟的無我空性,是指人無我與部分法無我。
獨覺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因獨覺也是菩薩他要度的。這也就是菩薩所攝的獨覺得緣起智慧,因獨覺是證12緣起。

 

道智11-四、大乘見道:尚未產生無漏修道之前的,證悟兩種無我的出世間智慧,便是大乘見道的法相。可分為十六種忍智。其界限,是從獲得見道果位的當下直至修道即將生起之際。
在道智裡面剛剛講過道智支分、聲聞乘的智慧、獨覺的智慧,講過小乘的智慧後,現直接講大乘見道,因見道是一個關鍵非常重要。這裡提出16種忍智,等下會有補充資料。

獲得一地菩薩果位時,二地以上的修道智慧雖未產生,但已具足證悟兩種無我的出世間智慧,這就是大乘見道。大乘見道可分為十六種忍智。修道生起以後就變成了修道智慧,所以,只有這一剎那的智慧叫大乘見道
已經獲得一地、在二地還未產生之前,但已經證悟了兩種無我,就人無我、法無我這兩種出世間智慧,這就是大乘見道。大乘見道可分為十六種忍跟十六種智,其實,忍是講無間道,智講的是解脫道。修道生起以後就不是見道而是換成了修道智慧,所以,只有這一剎那的智慧叫大乘見道。
這裡面就很麻煩了,為什麼這邊講十六種忍智、這邊又講一剎那,這1616剎那的意思,16種忍智是16剎那,醬子會衝突嗎?

002-見道16忍智 2022-11-15.jpg
基本上這是根據唯識、《成唯識論》裡面的,但在中觀並沒有看到針對這部分的發揮,《成唯識論》是玄奘所撰、屬於隨理唯識,一般講見道用這解釋還是一個主流。大乘見道忍跟智代表不一樣的意思,忍~指的是無間道,斷掉煩惱叫做無間道,智~指的是斷掉以後的解脫道、就有解脫那個智慧。若按照堪布講法他還加了一個殊勝道,先暫時不管這個殊勝道,有機會討論到時再詳細解說,今天大致知道先這個忍跟智。
***整個見道按照唯識這個主流的說法是~~~
一心真見道,所謂真見道就是見到無分別根本智,基本上是入定、是在定中,可後面雖仍在定中但已經不是無分別根本智這部分、他是後得智,叫做相見道;就說你有無分別根本智以後你還在定中你馬上重複的串習,就是……所謂的相見道,雖然見道本來是一個無分別的東西,但是你串習那個智慧還是有分別念的,不然你怎麼串習那個東西。一心真見道之後接下來→三心相見道,這三心相見道叫內遣有情假、內遣諸法假、遍遣有情諸法假,這3個分別是人無我、法無我、人法均無,就得到這個智慧,這叫三心相見道。假如一心真見道後面不會寫這些因他算是一種無分別根本智、是在定裡面的那是境界是沒有東西的、是空性。
三心相見道接下來就是他講的16種忍智,就一般所謂的十六心相見道,基本上小乘的見道也是16心相見道,可是小乘的內容基本上跟大乘是不一樣的,什麼不一樣現在不談這,但大乘其實不能說他follow小乘這個說法但也是在這個模式裡面可內容不見得一樣。一般大乘叫八心觀境,若是小乘這裡指的是欲界、大乘則不單指欲界,他在欲界裡面苦集滅道、就四聖諦,苦集滅道經過:苦法智忍→苦法智,這意思就是他先有忍再有智,這個忍就是剛講的是斷煩惱,斷掉跟苦諦有關的煩惱,接著就得到後得的解脫道的智慧,所以忍變成智,這就是第一個心觀。八心觀境,小乘這裡指的是欲界,後面的八心觀智指的是上界,因他第一個要解決欲界的問題,欲界的問題解決完他還解決色界、無色界,所以後面所謂的類智忍、類智指的是上界的。那大乘的解釋稍微不一樣,可大乘仍是用苦集滅道,這邊不管他是苦法智還是苦類智這2類的東西他還是用苦集滅道來表示。
所以整個過程是~~~一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十六心相見道,然後最後就完成見道。所以整個見道裡面理論上按照這個說法的話應該不是只有一剎那。這道理很簡單,因為假如是三心相見道或者是16心相見道,這種是屬於後得智,後得智基本上還是有分別念在裡面,不然他不叫後得智,他就是有分別的概念;至少在因明裡這很清楚的~~~假如是分別念的話在第6意識裡面是不可能同時現起、一次只有一個,無分別念才可以同時現起、百個千個都沒有問題。這什麼意思?就說,當你在觀一個外境的時候,這個外境裡面有花、有紅色、白色,這是一個外境,有花的形狀,這也是一個外境,花的香味,這也是一個外境,這些可以同時生起,因為那是無分別智,所謂無分別智就你5根所緣的境界這個可以同時生起。可是分別念不行,分別念一定是一次只有一種分別念。你想想你有沒有辦法同時想2件不一樣的東西?不可能。所以你分別念是次第、一個一個來,那怎麼可能可以在一剎那間這些全部出來呢?!
不管怎麼講若按照唯識現在這種說法,一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十六心相見道,這整個見道裡面包括這麼多東西、這麼多剎那,可是一般講一剎那見道那個是用成事剎那的角度來講的,成功的成、事情的事。什麼叫成事剎那?用因明的角度來說,有人會說從一開始到最後成功這整個過程都包括在裡面叫成事剎那,這是一個講法,可是成事剎那的重點是強調事情做成的那一剎那。這是重點,所以一般你講他一剎那見道就是他真正完成見道,可是他要完成見道的那個成事剎那按照唯識的說法他有:第一個一心、就一剎那有一個真見道,然後接著三心相見道、16心相見道,是醬子的。

002-見道16剎那 2022-11-15.jpg
依《成唯識論》的角度,見道的過程可细分成「真見道,這個基本就是根本智,一般這叫有見無相」及「相見道,這是後得智,是有見有相,這就有分別念在內」。真見道就是無分别根本智冥証真如,又可以分兩步驟:
一、加行道無間而生之「無間道」,基本上這是斷掉煩惱種子,因見道本身可斷掉見所斷的煩惱,就斷了這種子。
二、斷了以後他就証二空所顯的真如,這個代表得到智慧,就是斷的智慧跟你得到2空這種智慧,這就是所斷智慧跟你所證到的那個智慧,這就叫「解脫道」。
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見道一般你一定會經過醬子一個過程,那堪布有加一個殊勝道,殊勝道又有2個,那在唯識一般沒有提到這2個,這就太複雜了,現用簡單的這個。
不過這二個步驟應該是等似相續,所以一般叫「一心真見道」。真見道後就進入後得,這個後得還是定裡面,後得有2種,一種是在定裡面的,出定以後還有出定的後得,這時應該都是指定裡面的後得智,那他就進入相見道也就等於開始分别他得到的那些智慧,這後得智是有分別、名言概念的。所以剛剛才講說這16心不可能在一剎那裡面出來,因為他是有分別念的東西一定要經過16剎那,至少在我讀的因明裡面這概念是很清楚的。
後得智藉助念心所,現似模仿真見道的行相,注意這裏他是靠念心所,雖然他是在定裡面但他已經是用分別念了,他用分別念回去複習他在真見道裡面得到的那個智慧,這又可分成「三心相見道」及「十六心相見道」兩個階段,這就不再多講了,剛剛講過,「三心相見道」,由無漏後得智效法根本智冥証真如非安立諦,包含第一心「內遣有情假」的能緣智(後得無間道)銷毀輭品分别(人我執)種子、第二心「內遣諸法假」的能緣智(後得無間道)銷毀中品分别(法我執)種子,第三心「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的能緣智(後得解脫道)銷毀一切分别二障種子。就包括內遣有情假、內遣諸法假、遍遣有情諸法假這3個,不過即使是醬子這裏面也有無間道跟解脫道這2個。
然後就進入「十六心相見道」,就由無漏後得智(效法根本智冥証四諦真如)緣四聖安立諦之法智忍(後得無間道/斷(10*3-2) x 4 = 112煩惱,應該還記得無間道這一部分是斷掉112種見所斷煩惱)、法智(後得解脫道)、類智忍(後得無間道)、類智(後得解脫道),醬子就分成八心觀四諦真如(觀見分)、八心觀四諦正智(觀自証分)。記得剛講在小乘那邊前面8個指的是欲界、後面8個指的是上界,大乘在唯識裡面前面是觀見分、後面是觀自證分。
歐陽竟無跟太虛法師,在漢傳裡面蠻重要的大德,當時歐陽竟無是提倡三心真見道,我們這邊三心是相見道,到底見道是一心還是三心,但絕沒有16心真見道。理論上三心不可能真見道,可他是有一個說法,那這比較深入就不再討論。至於是16剎那或是1剎那見道,除非16心不是相見道,若16心是相見道就不可能是一剎那,這理由很清楚,因為他已經是分別念了就一定要次第出來。

 

第五叫修道功用:
見道過了就修道,這比較容易了解。
道智11-五、修道功用【大乘修道作用】:修道成果的功德,即是修道功用的法相。可分為六種。其界限,是從獲得修道的第二剎那,直至最後有際之間。
二地菩薩以上修道成果的功德,叫修道功用。修道功用可分為六種。在有學位,第一剎那見道尚未得此功德,所以它的界限是從獲得修道的第二剎那開始,直至最後有際—— 十地末尾之間。

【思考題】
1請闡述“教授”的分類和界限。

答:教授可分1二諦,2四諦,3三寶,4不耽著之精進,5不疲勞之精進,6周遍攝持經論義理,7開示五眼肉眼、天眼、根本慧眼、後得法眼、佛眼8開示六通神變、天耳、宿命、天眼、漏盡9開示見道,10開示修道;界限乃從資糧道直至佛地之間,這是真正的教授。有一種是你還沒有入道你聽到的那種能詮語,這只能算是相似的教授。

2弟子聲聞道是聲聞智慧,還是菩薩智慧?
答:當然是菩薩的智慧,是菩薩的「能取之聲聞智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