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對境-20240618

利用現觀-073-論釋-053-20240618剩餘時間開放討論。
今天學《量理寶藏論》是要跟薩迦班智達學,所以我的重點是在薩迦班智達講什麼。

顯現境~~一切識所了知

有行相顯現境~~
無誤、照了

無行相顯現境~~錯亂

所取境~~
自相、實有
離言自性

照了境

本無現有~~執取錯亂

耽著境~~
總相、顯現錯亂
言說自性
義共相

似現量~~非量
二月、眼翳;虛空、夢境;水中月、鏡中花。

似比量~~非量
繩蛇;龜毛、兔角、石女兒;夢境;我執;有過推理。

對境,薩迦班智達告訴我們一共有4個名詞,顯現境所取境照了境耽著境,顯現境的概念就是~~所有的境都叫做顯現境,所以顯現境在這張圖裡放在最頂的位置,就代表所有的境都可以叫做顯現境,一切識所了知就是對境,對境都可以叫做顯現境

顯現境可以分成2大類~~1是有行相,1是沒有行相,簡單講,有行相的顯現境就代表他真正有對境,真正有對境這是用世俗的角度,就在世俗上有沒有這個東西存在?有,這叫做有行相的顯現境,就是有對境存在。另一類就是他沒有真正的顯現境存在、這是用世俗的角度,那什麼叫做沒有呢?簡單講,這還可以再分,這等下再解釋。有行相的顯現境就是真正有這個對境,真正有對境在因明裡的術語叫做所取境。但米滂仁波切不是叫做所取境、是叫顯現境,((米滂仁波切說~~所取境不管是是有分別無分別,只要能夠緣取到對境的都叫做所取境。))先暫時不管,我們就用薩迦班智達講的他就叫所取境。所取境就代表自相,也就是無分別識所緣的境、叫做自相。醬你就慢慢了解,顯現,這是無分別識取境的方法。一講取境的方法,你馬上想到誰是能緣、誰是所緣,能緣就是無分別識,所緣就是自相,這個自相就是所取境,另外你看到圖上有實有2個字,就代表他真正是存在的東西。所以,有行相顯現境,簡單講,他既然有對境,基本上這就不會有錯誤,因為這個境、或自相是真正實在有。不會有錯誤,基本上就是照了,所以照了境意思就是不會錯誤、他告訴你的是一個正確的答案,因此你只要是真實的東西當然一定是照了。

另外一邊的沒有行相顯現境,他算是一種錯亂的對境,可以分成2類,比較難的就在照了的部分,左邊有行相因有實在的境所以可以照了,那右邊無行相這邊沒有實在的境,那是不是沒有實在的境就不能照了?不一定,這邊就告訴你他雖然有一點錯亂、或者他沒有實在的對境,但他也是可以照了,這時他就是一般講的耽著境、或者一般講的總相。一個自相、一個總相,自相是實在有,總相,若用因明的角度他叫作假立,這裡要搞清楚,假立的意思是你把他假立出來的,那一碰到耽著境這個你馬上會想到遣餘((遣除了與自己不同類別的法)),所取境這邊是顯現,耽著境這邊就是很標準的遣餘,遣餘一定是無分別識,此外遣餘的對境一定是總相,那這個總相是假立的,但自相不是假立的、是實有的,比方,你看到桌子椅子石頭這些在世俗來講都是真正的有,那誰可以感受到他?一般就是我們的根識,根識不是只有代表眼睛,眼耳鼻舌身都在裡面,所以自相不是只有代表色法那個色,色聲香味觸都在裡面,因為以佛學來講這都算是色法,醬你就了解什麼叫實有、實在的。另一邊的總相,為什麼他是不是實有的對境?因為是你假立的,是你無分別識裡面產生的對境、並不是外境有的東西,外境沒有是你腦筋裡面的對境。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在耽著境這一塊就叫做義共相,對義共相目前我是完完全全清楚他在講什麼、就薩迦班智達要教我們的是什麼。你要了解義共相就跟耽著境有關係,記得花了很多時間去解釋義共相叫做顯現錯亂,現稍微再複習一下。現用實際的例子告訴你***什麼是義共相?比方,你的眼睛看到蘋果,這是在左邊的有行相顯現境你用無分別識、用根識看到蘋果,那這個蘋果是自相、外面真正有那個蘋果,所以你看到那個蘋果。你看到那個蘋果以後你不見得會去分別他、你不會叫他蘋果,在概念上無分別識他是不會去分別什麼叫做蘋果,他只知道有個依他起的那麼個東西。再來,就是分別識會辨別他,然後會取名字叫他蘋果。那耽著境這邊為什麼會叫義共相呢?你看這邊又叫總相,現用實際的例子你就慢慢能理解,這是我們人的本能、我們的習性,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蘋果以後你會有一個認知,從此以後你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看到不同的蘋果,你一律都會把他當做是一種東西,那個東西就叫義共相。就說你現一看到蘋果你腦筋裡會產生一個共相、這不是外面的自相,這是總相、你腦筋裡會產生這個義共相,你腦筋裡產生這個共相的時候,你一定是……他為什麼叫做共相、又是總相?他是假立的,為什麼他又叫做顯現錯亂?就說你的本能就是會把所有看到只要是蘋果你都當作一個事情,當然你也可以分別這是我現在看到的蘋果,可是假如就蘋果本身來講你腦筋裡面的反應就是~~他就是我曾經在哪裡看過的、或者在哪一個地點看過的,雖然形狀不太一樣、顏色不太一樣,但我一律歸他叫做這一類的蘋果的義共相~~這就在照了境耽著境這個位置。為什麼他會顯現錯亂呢?因為明明是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的東西,你的腦筋裡面~這就是遣餘~你的腦筋裡面就會把、很多的東西你會用遣餘這本領把他當作一,就好像你會把所有看到的不論白人、黑人、黃種人都叫做人,這道理是一樣,你把所有看過的蘋果一律都當作是一種蘋果,那個義共相、那樣子的一個在你腦筋裡面的影像就是這邊所講的耽著境。為什麼他會叫顯現錯亂呢?就是因為他用遣餘下去的結果就是各式各樣不一樣的東西他都會當作是一件東西。

你想想你是不是醬子?確實是這樣,所以因明不會難讀,因為你就是,不像中觀一些勝義諦,反而會越讀越不懂,因明只要告訴你的人沒有亂講,你按照這個思路,慢慢你自己就能夠印證這個;所以他會叫做影像、所以耽著境他會叫作假立、所取境叫做實有,就是這個理由。那義共相比較難懂,其實義共相就是耽著境,你遣餘的結果就是耽著境這個東西

無分別識的結果一般是最左邊的所取境、分別識的結果一般就是中間的耽著境。既然醬子怎麼無行相顯現境還有那麼複雜的本無現有?所謂的耽著境、或我們分別識裡產生出來的義共相雖然是顯現錯亂,可是他可以照了,比方,在這個論裡經常在講一般我稱之歪打正著,因為我們的本領就是把所有看到東西當作一個東西,那這時我外境看到一個蘋果,目前就看到眼前有一個蘋果樹、樹上有一個蘋果,我腦筋裡面一定馬上會生起一個義共相,這個義共相你自己可以體會,你就知道那個就是你所講的蘋果,你除了生起這個義共相以外你會給他取名字,現在我多講一點希望你們能夠聯想起來~~所知3,你一看到外面那個蘋果、叫做事相,所知3相裡面的事相,你有這個事相以後、跟他是相依的你一定會產生義共相,這個義共相就是所知3相裡面的法相,有了醬子一個法相以後,你就會去取名字,所以法相是因、名相是果
所知3相有事相、那是外面的自相,簡單講就是外面那個蘋果,然後你腦筋會生起一個蘋果的共相、這叫義共相、或者在所知3相裡面這叫法相,你有了這法相的時候,過去任何一個先叫他蘋果、以後我們就會共用這個蘋果,只要一講到蘋果你就會產生那個義共相,或者腦筋生起那個義共相的時候你腦筋會生起蘋果這2個字,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生起蘋果,假如我們是美國人生起的就叫
apple,所以名相是任意的。好,那你生起這個的時候,我們的習性會把我們腦筋裡面那個義共相就跟外面的自相當作一件事、會用等號連起來,其實是不是一件事?不是。一個是外面的自相、一個是你腦筋裡面的總相,但是你會把這2個連起來,你就認為他就是他、他就是他。所以這個是錯誤的,但是這種錯誤歪打正著會讓你變成可以照了,照了就是在中間這一塊,因為你腦筋裡面產生的這個東西~義共相或說總相,你跟外面的自相連在一起的時候,所以你不會認錯,我只要一講蘋果、你生起蘋果這個義共相,你到外面絕對不會找一個木瓜來,一定拿到就是真正的蘋果,所以他可以照了。照了的原因在這裡,這也就是歪打正著,就因為有這個本領所以我們人才有辦法用語言溝通,要不然語言沒辦法用,因為語言是屬於義共相這個名相,所知3相裡面的義共相就是所詮、就是語言裡面的所詮,能詮就是名相、所知3相裡面的名相就是能詮,所以在這個角度的時候,就是你有辦法用文字、或聲音把這些連起來,其實這些本來都屬於一種總相,你有你的總相、我有我的總相,你的總相、跟我的總相絕對不是一件事,但因為我們兩個都歪打正著、都跟外面那個自相連在一起,就變成我們有辦法溝通。假如今天沒有這個錯誤你就沒辦法溝通,也就假如他沒辦法照了的話你就沒辦法溝通,這道理就在這裡。
順便再講一個理、一般你們都知道也都有經歷,若是沒有歪打正著、沒有義共相,為什麼沒辦法溝通呢?比方,以前我們都做過一個實驗,10個人排在一排,一句悄悄話傳下去到最後你再做個比較,第1個人所講的跟第10個人所講的很可能是南轅北轍、完全是不搭嘎的。由這例子你就知道為什麼義共相本身、或者單單是你腦筋裡面的總相,在溝通上會出問題的,也就為什麼講一句話大家的感受會不一樣。

你了解了照了境耽著境這一塊以後,再看,現在無行相顯現境這邊再分2種的意思,就一個是可以照了、另一個完全是錯亂的,照了境耽著境這邊是顯現錯亂、但在執取的時候他不會錯,所以是照了。另一邊就本無現有,基本上連執取都會錯誤,按照因明標準的講法這是根本沒有對境,對境不存在,存在的是什麼?只有你的識,因為以唯識的角度境跟識是一件事。照了境耽著境這邊有分別識、有假立的對境,本無現有這邊不是假立的對境、是根本沒有對境,那沒有對境是什麼?就是你的識;這又分2種非量,1是你的無分別識在自己識裡面產生出來的影像,叫似現量,這跟總相不太一樣,這是非量、根本沒有對境的意思;1是分別識這邊的非量叫做似比量。
看一下例子你就很清楚了,揉揉眼睛看到2個月亮,有沒有2個月亮?沒有。那這2個月亮是什麼?是你自己的識,這是因明的教法,是你自己的識錯亂,還有眼翳、虛空都類似這種概念,夢境,你在夢中看到山河大地這都是,其實夢境最能解釋為什麼說沒有對境,你在夢中其實只有你的第6意識、夢中意識,但你這個夢中意識也可以看到山河大地,所以代表那個山河大地不是真正的境、是你的識,醬就可以解釋清楚了。似比量這部分,就繩看成蛇,或者我們的第6意識很厲害的什麼都可以變,所以像龜毛、兔角、石女兒等等,夢境裡面也有似比量的、就這時會有分別,在夢裡你會產生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也會做分別的,還有我執是屬於這部分,或者是你不正確的推理。

整個對境就是這個概念,裡面最重要的、你比較不容易懂的就是剛剛講的義共相,義共相搞清楚以後,你對聲共相同樣也會清楚。醬J清楚了嗎?

J當初讀的時候就覺得似現量這一部份其實是有對境,水中月、境中像,不本來都有月、有物才會有水中月、境中像,像二月,不也是實際天上有一個月亮。所以我會把這部分跟耽著境那部份認為都是照了、只是……
師兄:好,剛剛用夢境就是要讓你懂這個道理,他講他沒有對境,耽著境那部份是假立、也就說總相是假立,那似現量像二月這明明有個月亮,那我現在用夢境來做對比。你在夢裡面可不可以看到山河大地?可以。那有沒有山河大地?沒有。那是什麼呢?就是你的夢中意識,就第6意識的一部份。因為這樣,所以這些二月、眼翳都是同樣的道理。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你要懂得什麼叫做假立,本無現有這邊的沒有跟假立還是有差別的,這裡不會叫做總相,這邊叫做非量。
J像夢境很能理解,像眼翳……以海螺舉例,白色變成黃色,那不本來就有一個海螺在那裡,不也就是有一個自相在那裡。
師兄:眼翳也是假的,真正的海螺是白色,當你看到白色海螺的時候是自相、你看到黃色海螺的時候是似現量,因海螺不是黃色的。你要知道色本身就是一種自相,顏色是一種色法,你把它分成白色、黃色那已經是分別識的概念了。
J所以我才會把似現量跟耽著境這裡搞混,因我覺得這明明是有、而不是本無現有,他也是照了到那個東西可因他執取錯亂才會看成這樣。
師兄:其實重點不在本無現有非量的這一邊,我們真正的對境就是顯現境、所取境、耽著境、照了境,所以對境裡面最重要的概念在所取境、耽著境這裡,那本無現有這邊是沒有行相的顯現境、是錯的。醬說,顯現是一個取境的方法,所以你馬上要想到他的能緣、所緣是誰,在所取境這一塊,顯現的能緣就是無分別識、所緣就是自相。再來,在耽著境這一塊,他講這叫做遣餘,遣餘的能緣就是分別識、所緣就是總相,在概念上是這樣。換到本無現有這邊,就不能用剛剛顯現跟遣餘的角度來說他,為什麼?所以你要知道我們在遣餘的時候,分做有實遣餘、無實遣餘,那本無現有似比量這邊就算無實遣餘,似現量這邊不是遣餘、算是顯現部分的問題。總之,一想到對境就想到這個圖,真正能照了的就只有所取境、耽著境這2塊,其他是給你製造混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剛剛花了很多時間在解釋義共相,義共相是耽著境這一塊裡面很重要的概念。醬有幫助嗎?
J有,很有幫助,謝謝。

米滂仁波切說~~所取境不管是是有分別無分別,只要能夠緣取到對境的都叫做所取境。
顯現和遣餘是從取境方式的角度而安立的,遣餘~~遣除了與自己不同類別的法。

-20240624-

 

觀建立遣餘品-25-師兄-20240717

J師姐分享~~根據師兄的4境圖表補充整理並說明……
《量理寶藏論釋》25--觀所詮能詮四境-20240717.png
 

1、所謂的自相,也就是一般講的事相,是前5識所緣的境界。
2、所謂的法相、或說定義則是根據這事相的外觀有項上有峰、皮膚下垂似水壺醬一特徵謂之~項峰垂壺。
因此,事相跟法相間是相依、同體的關係。
3名相則根據法相的項峰垂壺任意給這事相取名字~黃牛。
所以,法相跟名相間是因果、彼生相屬的關係。
4、當講到黃牛,你並未看見黃牛,但你心中就會顯現出一個似黃牛的認知,這就是所謂的義共相、義相、或是總相、或是概念,這是第6識緣取的境界;但每一個人心中對黃牛的總相未必一樣。
1、外境的自相一般我們稱之~顯現境,是有相的,由前5識正量識所照見的,所以是率爾心真實現量的照了境。另外,在你心中的義共相也是~顯現境,但是無相的,因不是實有自相存在的,故是總相是假立的。
2所取境~5識所緣取的境界,所以是實有、照了、現量,也就是自相所顯現的照了境。另外,右邊這邊都是沒有行相的顯現境比較複雜些,第1種情況,錯誤的耽著境,第6識的似比量造成的,就沒有實際的外境,比方,石女兒、龜毛、兔角、誤把繩當作蛇但實際沒有蛇等等,還有人法我,這些都是沒有實際的外境的顯現境,稱之錯誤耽著境。第2種情況一樣是錯誤的,就本來沒有卻現有~本無見有,第6識的似現量造成的,比方,水中月、鏡中像、二月、眼翳、虛空等。再來,耽著境顯現錯亂但執取正確,這才是4種對鏡中正確的耽著境,是第6識緣取的境界,雖說這是無實法,但因執取正確故透過比量也就是緣取義總相也可以照了
1、事相、或自相是如幻有、有種子的依他起,是實際的外境,故在因明來講是世俗實相,也就是所謂的離言自性;右邊這個義共相是遍計執,是沒有實際的外境、是心中所遍計的,故在因明來講是世俗現相,也就是所謂的言說自性
2、課本中講到:經部認為~外境存在;唯識則認為~世俗現相暫時存在,世俗實相是外境不存在而心識存在。
灰:以自證角度來講,照了境均是以心法了知心法。
以上是對4種對鏡的理解,也就說日常生活中的見聞覺知,其實都是無實法,外境不存在都是總相,是分別念的境界而已;但我們一般就跟外道一樣認為是外境實有,這就是我們輪回的點,如果我們能通達世俗一切如幻有、虛幻不實,方能令智慧生起。
以上圖表共大家參考。

L項峰垂壺,怎會變成水壺的壺,一般都寫項峰垂胡,到底是胡人的胡?還是水壺的壺?
J真正是該用水壺的壺,藏傳翻譯的緣故,古人不都是用動物的囊袋做成水壺,這地方不就很像水壺?!
L了解,因一般都用胡說八道的胡((哈哈!師姐超可愛))。再來,藍色的地方,唯識上面,世俗的實相是外境不存在、但他的現相是承認暫時外境是存在,那經部講世俗的現相是外境存在,那是不是他的實相也是外境不存在?
J課本裡面理解到的就是說經部他們認為~世俗的實相、現相都是存在的,那唯識是不承認外境存在只有心識,也就說能緣的心跟所緣的境在唯識來講都是識的顯現而已,那經部所講世俗的現相識認為外境實有存在。其實一般人都是錯把總相當自相,也就說我們說看到了其實已經是總相了,可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在講的就是這個自相,事實上並不是這個自相而是義共相、或說總相。因為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5心,率爾顯現就只有一剎那就馬上消失、滅了,下一剎那緊接的尋求已經是第6識,第6識就都有分別的,有分別的那就有如是如是的分別就有如是如是的影相顯現,所以這些顯現的境界都是無實法。可是包括我們在學的這些人都跟勝論派這些外道一樣觀點,都是錯把總相當實有的自相來過日子,就因我們不懂這些道理以致很多的煩惱,原因就在錯把假有的總相當實有存在的自相。若你有空性正見的智慧你知道總相是空的是沒有自性的,慢慢煩惱就會減少~這就是唯識要教我們的。末學這次學習《量理寶藏論》所體悟到的就說~~願我每天都能夠警覺我所希求的、煩惱的其實都已經是落謝的影相都是總相都是假立的。
師兄:這裡我稍微要講清楚一點,經部認為~外境是存在的,經部並未強調世俗實相、世俗現相。所謂的現相跟實相這是站在唯識的角度講的,若討論世俗現相時唯識認為外境是暫時存在的,但若要討論世俗實相時唯識認為外境是不存在的、只有心識才是有的,是要醬子理解。經部當然認為~外境是存在的,因他是法執的一個宗派。
L所以,經部並未強調世俗實相、世俗現相,是因為經部認為外境是以隱蔽分的方式存在,隱蔽分這部分並未強調是現相、實相,是醬子嗎?
師兄:我剛講了若要用現相、實相這是唯識的角度,這一點不用太care。就在唯識的角度,沒有外境,是醬子嗎?他會告訴你~假如用現相來講是有外境,暫時承認有外境,但是實相就不承認有外境了。經部倒沒有分現相、實相,經部就直接認為是有外境。

L照了境,一般是真實的現量,那我要問的是右邊的照了境,這個照了境是比量,那是似比量、還是真實比量?
J這是真實比量,你看到這上面左邊是似比量、似現量,這個照了境是針對耽著境本身是照了。
L意思就是雖是歪打但也正著。真實比量,應該是3相推理都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完全證明他的所立,那叫似比量,所以我才想這邊耽著境應該是似比量。
師兄:不是,似比量就是錯的,比方,龜毛兔角,其實這個耽著境就是義共相,一樣的,只是放在不一樣的地方。
N這裡我插一句,這個耽著境是指什麼?是指外境自相?因我們本身執著的是總相,但又認為這總相就是外境的自相,所以這耽著境應該是外境的自相,所以在無相的顯現境無實法這邊可以照了,我解讀是醬子。
師兄:所謂的有相、無相在這邊的意思是代表有沒有真實的對境,有相是代表他有真實的對境,他的對境是自相;至於無相這邊就是他沒有真實的對境、不是沒有對境。什麼叫做真實的對境?真正的對境只有自相,所取境才是真實的。那無相顯現境這邊包括2類,1類雖然沒有對境他是耽著境但他可以照了,為什麼可以照了,前面講過多次就是~歪打正著。雖然你緣的是一個總相是一個假的東西,但過去的習氣、或是表義名言種子就會把這個總相的東西當作就是外面的自相,所以會叫做耽著,真實的對境是假的,但耽著他自以為緣外面的那個自相,所以他才會照了。概念是醬子沒錯。
另外,有關經部、唯識這邊圖表要修改一下,經部~外境存在,唯識~世俗現相外境暫時存在、世俗實相外境不存在只有心識是有的。今天複雜的地方是在解釋那個互絕相違那部分。

***經部的隱蔽分
N剛剛L師姐提到經部外境的隱蔽分,隱蔽分是不是就指自證?
師兄:經部基本上是認為有外境,外境確實是存在的,其實你要知道經部他所有的法都是有實的。那隱蔽分是另外一個概念,這隱蔽分是什麼?最重要就是自證這個概念,經部也承認自證,唯識也承認自證,只有有部不承認自證,那自證是什麼?簡單講,自證的概念就是心法了知心法,無實法沒辦法了解心法,心法也沒辦法了解色法。就說真正了解本身都是靠心法了解心法、或者是有情法了解有情法,因心法就是有情的意思。唯識跟經部同樣都承認自證,承認心法了解心法,但他們的解釋方法不一樣,唯識就是直接沒有外境所以整個外境就是心法,這就很好解釋了,所以見分跟相分就是心法了解心法,這跟他自證是一致的;但是經部是承認有外境,醬要如何解釋心法了解心法呢?有外境就是有色法,所以他講色法雖然是個色法可是他會放出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叫隱蔽分,為什麼要放出這個信號?就他放出這個信號以後讓心法可以了解他,也就是色法他用心法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叫隱蔽分,所以心法就有辦法了解他了。
在《中觀莊嚴論》裡用的例子非常好、來讓你了解,就說水晶底下墊了一塊紅布,這一塊紅布就代表色法、水晶代表心法,因光線反射你看水晶體的時候會在晶體裡看到紅色,水晶本是透明的現在你可以看到變成有淡紅色,因為顏色就是一種色法所以他直接用顏色代表,這就表示底下墊的紅布的這個紅色這個色法他的隱蔽分讓他產生隱蔽分以後,水晶是比喻心法,這水晶裡面就有紅色了,也就是紅布上面的紅色就變成在水晶裡面也有紅色了,也就是他也變成心法了,這就是隱蔽分的意思。醬有清楚嗎?這也蠻重要的,但這是經部的解釋,你到唯識就沒這麼麻煩,就直接見分跟相分都是心法
色法以心法的方式表示出來這叫隱蔽分

N顯現自相時,全部都顯現了,比方,黃牛的項峰、垂壺、無常等等全部都顯現了,如果是遣餘第6意識的話,這所有現相都叫反體,現在不太懂自相所顯現的項峰、垂壺、無常等等是不是也是反體?如果是反體的話他就應該是無實法。所我會搞不清楚***自相所顯現的這些東西到底是有實還是無實?
師兄:好問題!希望我的解釋能讓你清楚了。
這隻黃牛基本上是一個色法,在黃牛身上有太多東西了,角、腳、毛、顏色、體味,頭部形狀、頸部形狀、尾巴形狀也都不一樣,這些等等全部都是黃牛這個色法,因為這是無分別識所緣的,若是用顯現的角度剛剛所講那些色法還不止這些在無分別識下面全部沒有一個會不出現的,而且每一個不一樣的自相境都會有一個無分別識完全跟他對應,比方,若這黃牛是由13個自相組成,這時你無分別識同時出現13個去跟他對應。所以,無分別識不是一個,若以這張圖片來講還不止呢,無分別識除了看到黃牛以外,還看到後面的樹、也看到後面的天空、以及地上的黃土,只要是不一樣的自相就會有一個對應的無分別識同時生起可是他生起只不過是了別而已、知道有醬一個自相境,可是並沒做任何分別,他沒有去分別這是黃牛的角、這是黃牛的腳、這黃牛的眼睛等等,都沒有這種分別,只是不一樣的自相境全部顯現出來;這還不止是色法,還包括聲音、氣味,若同時有我們無分別識也是同時接受,若這時你摸著黃牛也會有觸,因為色聲香味觸全都是色法,都是一樣的,在一剎那裡面有多少個自相境就會產生多少個無分別識。這時候他們都是自相,一律是自相、甚至你也不會去分這是總相、這是別相,你不會做這個分別。
只要是一個獨立完整的自相境你都會有一個完全跟他對應的無分別識。當這個建立、一開始了以後,你的分別識一定是緊跟著這後面來的。假如今天你沒有無分別識的話,可能你用分別識自己create產生一個分別識的這個總相的對境,那這是另外一件事現在不談。我們現在就以這個例子來說,這時你前5識看完這對境的時候,你記得5俱意識?這個黃1就叫5俱意識、就無分別識跟著第6意識一起出現的,為什麼需要有5俱意識?根據唯識的解釋方法他才有力量,因為無分別識本身沒有力量,可第6識裡面有所謂的5俱意識,他是無分別識可他就有力量。你也知道有所謂的率爾心,這個率爾心指的就是所謂的5俱意識
率爾心下去才會有決定,有尋求心、決定心,這時候就換成圖最右邊的第6意識了,這時就不是5俱意識、就是分別識了。那這些分別識呢~5俱意識率爾心完了以後接著一定會有尋求心、決定心,這時就是分別識加進去了,比方,你現在看到牛頭的角,你的無分別識是自相他不會說這是牛角,那這無分別識一過的時候緊接著分別識馬上會判斷說這是牛角,所以這時候他就產生一個~這是牛角,這時候這個就叫~分別識的所緣境牛角他是總相,他並不是真正外面自相那個牛角,他腦筋會產生一個總相,總相就會給他一個名字,這時候以前已經取過的名字叫牛角、這就會產生牛角。
現在關鍵在你的問題,就當他產生牛的牛角這個心法這個義共相,或者是這個義共相他連結了牛角這個名相的時候,這2個都是總相,這時候這叫反體,反體就不是自相了,反體指的就是分別識的所緣境,所以反體就是總相2個是一件事用不一樣的名字去表示。所以,你一開始顯現就是所有的自相境全部出來但是你沒有分別,接下來你的意識就作用了,每一個你都會給他分別,每一個分別出來的都是總相就不是自相,每一個分別出來的都是反體。這時候這一隻牛本身就可以產生無數個反體、無數個總相,若後面背景都不管,以這條牛來講,你就會產生2種反體,1色法的反體,也就是牛頭、牛角、牛尾等等,你都會給他名字因為他基本上都不太一樣,更複雜一點你也可以產生心法的反體,你說這牛是無常的、這牛是所作的是因緣所生法,這時你就是心法的反體,意思是這時你可以產生無數的總相、跟無數的反體,這就叫做一本體異反體。一本體,指的就是這頭牛,這頭牛的自相、整頭牛這個自相叫做一本體,你可以產生出來無數的色法反體、跟無數的心法反體,所以叫做一本體異反體;可是這些異反體跟這個色法本體的關係叫做同體,因為他們都是出於這同一個自相。醬有清楚了嗎?!
N非常清楚,那相對的在自相顯現的時候,他也會顯現無常、所作?((對,理論上是醬子。))那所有的這些無常、所作、項峰垂壺也算是實體法囉?!因為都是他自項顯現。
師兄:到你會叫他項峰垂壺、到你會叫他是牛角,這時候已經不是自相了,這時候全部都是總相,都叫反體,就是分別識了。
N只要一動念就屬於總相了。
師兄:對,左邊這圖是自相,自相完了就是總相,一般以這牛來講你這個對應其實是耽著境,總相就是耽著境,也就這邊的法相叫義共相,是一樣的意思、放在不一樣的位置。
N非常清楚、了解,感恩。
師兄:有問題就要問,只要我沒有亂講你問到最後都會懂的。


 

因明、中觀補充~001~20240723

《量理寶藏論》第一品是觀境,先看一下4種對境,用這張圖做一個整合的工作。
《量理寶藏論釋》06-自宗4種對境定案-20240221.png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義共相
其實這要跟遣餘連在一起是完全正確的,比方,顯現境就是代表所有的境,有相的部分就只有一個所取境,所取境就是無分別識所緣的色法,在遣餘也叫做建立、或顯現;耽著境的部分就是遣餘,以世俗現相的角度來說這裡是沒有所緣境的,其他如本無現有就根本不是所緣境,所謂不是所緣境就他是假立的,但照了不照了是另外一件事。無相部分顯現境大家都是假立的,差別在於遣餘這邊是可以照了的,跑到本無現有這邊就是不正確的現量、跟不正確的比量,就變成非量了。
遣餘有一個概念就是~~右邊這義共相,比方,蘋果,回想一下自己的經驗,當人家講蘋果的時候,你懂了這個蘋果,基本上,你發覺沒?我們又從遣餘的部分來到能詮跟所詮,你記得有2種名言種子~表義名言種子顯境名言種子表義名言種子是第6識獨有的,要記住前5識沒有表義名言種子,你前面5個識是不會講話的,你能產生語言你能夠用就是~你能夠有能詮,能詮完你會產生所詮,這個就是表義名言種子。所以,表義名言種子只發生在第6識,既然發生在第6識,你也知道遣餘就是在分別念裡面;若現在跟你講遣餘、或者跟你講能詮所詮、或者講義共相,其實都是用不一樣的角度在講同一件事
當跟你講義共相的時候,是在用對境的角度,記住這只有是你6意識的對境,所以我們又稱之總相、是假立的。產生的這個總相、義共相為什麼會說他錯亂呢?就比方,蘋果,你先不去想能詮所詮的問題,單單先用義共相的角度,當你講蘋果這2個字的時候,你腦筋現出來的是什麼?首先你要聽得懂蘋果,對不對?一聽得懂蘋果的時候,你腦筋一定會現出一個你了解蘋果是什麼,那到底是先有蘋果這個能詮呢、還是先有蘋果這聲音出來以後你腦筋裡面會產生一個總相、一個影相?當然是義共相、或聲共相在前面,假如他沒有的話你不會取名字的,你要給誰取名字?一定是你腦筋裡面有一個影相,這個影相有一特別的點就他並不是只有對應外面的一個自相,比方,一開始一定是人家指著外境一個蘋果、一個自相告訴你他叫蘋果,但你並不是只有這一次蘋果是蘋果,有昨天看到的蘋果,有樹上的蘋果,不管哪一種蘋果你到最後你會自然把他變成類似一個總法;一個總法,你懂這意思?比方,樹,就是一個總法,所以整個蘋果就會產生一個影相,這個影相變成一個常法。所以為什麼叫他混亂,因為人家只要一講蘋果,或者你看到任何一個蘋果,你腦筋產生一個蘋果的概念的時候,你那概念是不變的,我醬子講你去試試想你腦筋裡面的那個蘋果,你想不清楚、似有若無,你腦筋裡面的那個蘋果絕對不是哪一個特定的蘋果,對不對?是一個蓋括性的概念,就說只要是那一類的全部都可以包括在那裡面~~那這就是義共相。所以會講義共相是混亂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明明是無常的東西、你的腦筋裡面變成是一個常法。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一樣的蘋果,你只要一講蘋果在你腦筋裡面就一個東西而已,一個非常固定的形成的一個概念影相,他不是一個自相。那現在你發覺~~
義共相就是所詮。所以你讀到後面其實跟前面都有關聯的。義共相他就是所詮,那這個所詮在很早時你會叫他蘋果就是人家告訴你後產生這個影相,所以你這種影相你自然就會跟蘋果這個聲音連在一起,或者跟寫出的蘋果這2個字連在一起,這時候你就有能詮跟所詮的這種概念了。當你會產生能詮跟所詮的這種概念的時候,就只有第6意識才會有,這概念屬於表義名言種子
在唯識來講,什麼叫顯境名言種子?無分別識是比較單純,就說你眼睛看到一個蘋果的時候這時你不會叫他蘋果、你就是有一個蘋果的影相顯現那這叫自相;若是你沒有看到蘋果、你腦筋想到蘋果,那這時你蘋果也會顯現出一個相,這種相就叫做顯境名言種子。顯什麼境呢?他會顯自相境、或者耽著境,就他會出現這2種境。不管出現哪一種境,在你前6個識裡面都有這個本領並不只限於第6識,這叫顯境名言種子。
顯境名言種子產生的境以後,你會把這個境就取名字了,最早誰取的不知道但後面人家就這樣教你,這時候就是用到第6意識的表義名言種子、也就是你語言的能力。語言的能力在第6識,前5識沒有語言的能力。

***
其實你從開始讀到現在都有一個關聯性,從這個4對境圖你就知道,假如我今天用這個顯境名言種子來說,也就是無分別識他會顯出~所取境,分別識他會顯出~耽著境。若再進一步的時候,這耽著境會產生能詮、變成語言了,這個能詮語言有可能是用色法就用文字寫蘋果2個字,你認得的,然後你看到這個色法、馬上你腦筋那個義共相就會生起,你那個義共相就是所詮,那什麼叫能詮?就是這個聲音、或者文字、或者手語、或者觸碰到物件((這就是指能詮)),他馬上就會浮現那個義共相((指所詮)),因此就變成是能詮跟所詮了。醬聽懂了?
Y盲人手語變能詮那一段,不是很清楚。
能詮,我們現在先從顯境名言種子講起,他可以顯出所取境這靠的是前5識的顯境名言種子,又叫顯現,第6識可以顯出耽著境、或者你叫遣餘。那遣餘這個耽著境出來了以後,不管是誰開始的但從小人家就教你這個比方這個耽著境叫蘋果,他就教你一個聲音叫蘋果、或者英文叫apple,他就是給你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就跟你的義共相能夠連在一起,義共相就是所詮,這個聲音、或者這個色法就叫能詮,那這不是顯境名言種子的本領,這叫表義名言種子、只有第6意識有,也就是我們語言的能力。所以你看從一個耽著境,然後跟義共相這個概念連在一起,從義共相這個概念你發覺所謂義共相就是所詮。那能詮是什麼?能詮就是編出來的,能詮完全是任意的,所以才會用聲音來講,我們國語叫蘋果、用英文叫apple,完全2回事。

***
單單看這個4對境圖,你已經可以從耽著境,進一步想到義共相是怎麼回事,義共相這個概念很重要,然後從義共相這個概念以後,再進一步你發覺義共相就是所詮。義共相就是所詮,他是所詮了以後那什麼是能詮?能詮就是編出來的,所以才會有我們國語叫蘋果、英文叫apple,他是任意建立的。那到底是所詮在前面、還是能詮在前面?先有所詮這就對了,所以才一直講所詮是因、能詮是果。你還記得以前講所知3相,法相是因、名相是果,在所知3相裡面那個法相就是義共相、就是所詮,名相就是能詮。至於所知3相那個事相,若用這張4對境圖來說明時他就是所取境、就是自相。醬就初步全都連在一起了。但我們的遣餘又分有實遣餘、無實遣餘,有實遣餘他所遣的是一個有自相的東西,無實遣餘這時就沒有自相了、他要遣的那個東西是不會有自相的,所以,所知3相裡面那個事相講得比較深入的時候他並不一定都是自相,在有實遣餘時,所知3相之事相就是外面的一個自相、存在的東西,若是無實遣餘的話,所知3相之事相本身就是一個無實法。
所以,由4對境圖展開,你馬上知道什麼叫義共相,跟能詮所詮也有辦法連在一起,跟所知3相也有辦法連在一起。
顯境名言種子~~無分別識顯出自相境(顯現)、分別識顯出耽著境(遣餘)
在耽著境這邊~所詮是因、能詮是果,先有所詮
所謂義共相就是所詮
所詮是因,比方,耽著境、義共相、總相、所知3相之法相
能詮是果,比方,聲音、語言、文字、所知3相之名相
所知3相之事相~4對境圖~所取境、就是自相
所知3相之事相~有實遣餘時~自相、所取境、世俗存在
所知3相之事相~無實遣餘時~假立的、耽著境

***
由這4對境圖,義共相為什麼叫顯現錯亂?
所取境是無分別識所緣的對境,耽著境是分別識所緣的對境;
那無分別識所緣的對境一般稱之自相,因為他是實在有的東西、屬於有行相的顯現境,所以他一定照了。若用世俗現相的角度就是真正有這個所緣境,比方,無分別識所緣到的石頭、樹木等等所有這些色法,在世俗現相的角度都是存在的。
分別識所緣的對境一般就叫他總相,意思就是他並不是真正實在存在的,所以他屬於無行相的顯現境,用世俗現相的角度是沒有這個所緣境,為什麼叫沒有?因為是你假立的、不是真正有的。那你分別念裡面產生的,比方你的兒子,你沒看到他,但你腦筋顯現出兒子的影相,那這個影相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時候這不是真的、是假的。當你看到你兒子時你兒子是所取境、是自相,但是你沒有看到你兒子、你用想的時候你兒子是耽著境、是總相,所以他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也能照了。這我們解釋過很多次了,就人有一個本領,會認為你腦筋裡面的現出兒子的影相是有的,你馬上會把你腦筋顯現出來的影相去連到就像你兒子出現時的影相,其實那是你假立的,因為你會醬子連結,所以他也能夠照了。
那為什麼義共相是錯亂的?就是因為……你現在就是想你兒子的樣子,而你兒子並不在旁邊,那你兒子的樣子是一直變化呢、還是一直固定的一個影相?我現在告訴你他沒有變化。你仔細想想、你講不出來是什麼,可只要一提到你兒子你是用想的話那個講不出來是什麼的東西就出現了;那個出現了你的感覺那就是我的兒子,不見得你看的清楚。這代表什麼?其實你兒子曾經是自相是你的所取境的時候他有各種不一樣的角度、並不是每次都一樣,還有你昨天看、去年看、今天看,當你看到他時所有這些基本上都是不一樣的所取境。可是,你沒有看到他的時候你生起的那個念頭是一致的,所以會叫義共相錯亂是因為他變成常法了,會講義共相錯亂是就是這個意思。
醬你就理解耽著境的意思,理解耽著境的意思一定要理解什麼叫義共相,當你這個理解了,你馬上進一步想我們提到顯現跟遣餘,顯現又叫建立,這個顯現跟上面顯現境的顯現不完全一樣,就無分別識在取境的方法叫顯現,分別識在取境的方法叫遣餘,那請問遣餘是在耽著境還是所取境?耽著境,醬你就了解了一邊顯現、一邊遣餘。那只要一提自相,你馬上就想到這屬於所取境,是無分別識的對境,你眼耳鼻舌身前5識所取的境、所取的那些色法都是所取境、都是自相。自相的意思是代表在世俗的角度他是存在的,但是你兒子的影相在世俗的角度他是不存在的。那你說在你腦筋裡存在啊,這個地方你要稍微了解一下他們講存在不存在的意思,存在的意思就是指色法,你腦筋的影相不是色法、是心法

為什麼所取境這邊叫自相?耽著境這邊叫總相?就色法、心法也就分開了,一個是實在存在、一個是假立的。若我跟你講反體,你會想到是總相、還是自相?反體是不是一個假的?是,所以是總相,自相這邊會叫本體。現更進一步,當人家跟你講法相的時候,就所知3相有事相、名相、跟法相,當講到所知3相之法相時,請問法相是屬於總相、還是自相?法相就是假的、就是總相在耽著境這邊,因為法相是你腦筋裡面生起的那個影相、這叫法相。但是你生起你兒子這個耽著境的時候,若用所知3相來說你生起你兒子這個影相就叫做法相,那你兒子生出來時你會給他取名字,所以你是先有兒子再取名字,以後就算你兒子不在面前時你腦筋生起的那個影相你也會用那個名字。所以,所謂的能詮、跟所詮都在耽著境這邊,因為名字也是假立的非實在有,剛剛講到法相、耽著境,這就跟你前面學的連在一起、他就是所詮。法相他就是所詮,醬就跟你講到所知3相裡面這個所詮、或者這個法相、或者這個耽著境,你會給他取名字,名字就是所知3相的名相、或者叫做能詮,醬所詮、能詮就出來了。
另外,講到唯識,種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記得有種子6義,一般唯識講有2種種子~表義名言種子顯境名言種子,種子怎麼來的沒辦法解釋,在世俗裡是最高層的就相當於上帝,那唯識的角度最高的東西就叫種子。什麼叫顯境名言種子?所有的識,若是無分別識一定會緣取所取境,若分別識則會緣取耽著境,雖然一個有一個沒有但這都是對境,這就叫顯境。所以不管是分別識、還是無分別識這6個識都有顯境名言種子,6個識基本上都能顯境。那現在要強調的是另外一個~表義名言種子,為什麼要強調這個?你能夠有語言就是這來的,我們可以用語言溝通、寫字、思惟等都考這個,所以表義名言種子是非常重要的。但你要注意表義名言種子只出現在第6識,前5識是沒有表義名言種子的,所以,表義名言種子一定是發生在耽著境這一塊。那什麼是表義名言種子?在做什麼?那表義名言種子會建立出2個很重要的~~1所詮,剛剛已經講過耽著境就是所詮,法相就是所詮,反體就是所詮,有了這個東西後就像講到你的兒子你會取名字,你會把這些法相、或耽著境、或反體這些東西取名字、也就建立名相出來,還記得法相是因、名相是果,那你取的名字就叫做能詮,取的名字也可以用文字寫下來,這都叫做能詮,故能詮可以是聲音、可以是文字。醬子你就發覺所謂的表義名言種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你有辦法把所有的境用聲音、或是文字表現出來,醬你就可以溝通了。
能詮,假如你不懂的時候他就是一種色法,比方,你沒學過英文,人家講apple,你就不會生起apple的義共相,因為你沒學過你不會連起來,所以,apple對你來講只有聲音而已,他就是一個色法其他都沒有意義;可是當你聽的懂的時候他就變是能詮。能詮,或者又叫語言總相,醬子你就發覺語言總相就是能詮、義共相就是所詮。當你能聽的懂的時候,不管是能詮、所詮都是你腦筋裡面的一個總相,也就是反體。
顯境名言種子~6個識都可以顯境
表義名言種子~6識才有,能建立能詮、所詮,都出現在耽著境,所以能詮所詮都是假的、都是總相、也就是反體,就代表你的表義名言種子現行。其中的名相即能詮,法相即所詮,有實遣餘時事相即所取境、自相,無實遣餘時事相在耽著境中是假立的。

你看我們從境講到識,境跟識講完就講識如何取境、怎麼去證知,就會有總相、別相,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展開而已,然後總相、別相下來這時就講顯現、遣餘,顯現、遣餘講完跟著就是能詮跟所詮,醬一講,你整個都連起來了。等我們再讀能詮所詮的時候你就了解整個就是在講耽著境這一塊,其實在講的就分別識這一塊,只是你要記住一個名相~表義名言種子。
你會很清楚的知道有一個自相的所緣境、跟一個總相的所緣境,總相的所緣境裡面則千變萬化、到最後還會出現能詮所詮,而能詮所詮都是總相所緣境。但有一點,若這語言聽不懂時這能詮就不是總相所緣境、就只是色法,因這時你分別識不認識他,只能靠無分別識去認識他,但無分別識沒有了別的作用就只知道是色法而已,你能分出來他是什麼的時候已經是耽著境這邊、已經是總相了,我們的術語叫做語言總相、或者就是所知3相裡面的名相。

另外,這張圖裡面有一點很重要~~就講耽著境這一塊,顯現錯亂但可以照了,你們應該沒有問題,這已經重複很多次了,現再講一次~~在能詮所詮的時候,先不管能詮的部分,就真實所詮其實是總相、是義共相、就他是假的,就實實在在你真正的所詮是假的、是總相,可在這有一個名詞叫耽著所詮,你自以為~他實實在在的是一個總相可你會以為他就是外面的自相,這叫做耽著所詮真實所詮是總相、耽著所詮是自相,你為什麼會有這種認知呢?這沒辦法解釋,這就是先天的,你的表義名言種子就會做這種看起來好像沒有道理的決擇,可也因為這樣,他就可以照了,真實的所詮是總相,但他的耽著所詮是自相,所以歪打正著,因此他有辦法照了。在很多地方理論都跟這點有關係,確實也是這樣,就比方,講到兒子你腦筋中會生起你兒子的影相,若今天你沒經過這個分析,你感覺那生起的影相是混亂的,為什麼混亂?他沒有變動的,你仔細想想,你兒子的影相是一個樣子嗎?不是,不管任何時候只要想起來就是千篇一律的影相,講不清楚、他是一個常法,所以會講他是錯亂的。可是你沒感覺是一個混亂的,沒有,你的感覺就有啊、你腦筋裡那個兒子是有的。那個有的就是你把你腦筋裡面那個義共相、或者那個所詮呢你認為就是你兒子是外面那個自相,所以他才照了、所以才不會認錯,所以才可以溝通。那這邊當然是屬於沒有所緣境的一邊。

唯識種子六義:唯識宗謂諸法之種子各有本有、始起二類,而種子須具備之六項條件,稱為種子六義。據成唯識論卷二、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等載,即:
(1)剎那滅義,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識種子,一念纔生,生則隨滅,念念不停,剎那變異。
(2)果俱有義,果即識與根,謂識與根同時俱起,以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時,眼識隨即同緣,於諸實境分明顯了。耳鼻舌身意亦同。
(3)恆隨轉義,謂眼耳等諸識起時,種子隨轉。如眼根照境時,眼識種子隨即相續,無有間隔。
(4)性決定義,謂諸識各各所緣善、惡、無記等三性,無有間雜。如眼識緣惡境,則成惡法,不能成善法;緣善境,則成善法,不能成惡法;若緣無記,則不能成善惡二法。
(5)待眾緣義,謂諸識之種子非緣一因而生,必假眾緣而後成就。如眼識之種子須得空(無壅塞、不障礙)、明(亮光)、根、境等眾緣,方得顯發。
(6)唯能引自果義,謂諸識各引自體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境時,眼識即緣所對之實境,而不混於聲、香等別體。
瑜伽師地論卷五謂「因」有七相,即無常法為因、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為因、已生未滅為因、得餘緣為因、成變異為因、與功能相應為因、相稱相順為因。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以此七相相當於上記之種子六義。玆將二者對應之關係,列表如下:
種子6義 20240723.png

 

《量理寶藏論釋》23-表義名言、顯境名言-20240703.png

顯境名言的有境~5根識、或意識都在這
顯境名言的對境~自相所取境、或者是耽著境
表義名言的有境~只有意識的角度,那這裡寫上眼耳身是為了要連他的對境,他對境基本上會緣一個能詮、跟緣一個所詮,他一定緣這個,那這裡寫眼耳身是因為他在緣能詮的時候他基本上還是用5根識,這個語言他懂的時候就不是色法而是語言總相、是能詮,這時他的第6意識緣的就是聲總相,聲總相的概念跟義總相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就叫所詮;這就是文名句。醬有沒有比較清楚了?
Y這裡文名句不是很清楚。
在《瑜伽師地論》5212頁:又於一切所知所詮事中,極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廣、是句。若唯依文;但可了達音韻而已。不能了達所有事義。若依止名;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達所有音韻。不能了達所簡擇法深廣差別。若依止句;當知一切皆能了達。又此名句文身,當知依五明處分別建立。
很快看一遍,若依文,你聽得懂這個音韻,比方,注音符號、英文字母等,文指的就是發音的東西,你能夠懂發音但你並不知道這發音的意思是什麼。假若連名也了解的時候,你並不是只有知道文、發音,你還能夠了解諸法的自性自相,比方,蘋果,單單以文的話,是蘋果這個音,你要懂得名的時候,你知道蘋果你腦筋就會浮現那個義共相,那個所詮就會浮現出來。你雖能了解所有音韻,不能了達所簡擇法深廣差別,意思就是無法組成一個句子,蘋果跟我要吃蘋果,這蘋果是屬於名,我要吃蘋果就屬於句,到了廣、一整句的時候,你就可以一切皆能了達,這叫做名句文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