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的證得預流果
林崇安教授
(《人乘季刊》29 卷,第 2 期,2007)

一、前言

佛陀的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揵連,「說法第一」的富樓那,以及「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等等。這些「第一」不外表示每人都是獨一的,都各有特色,他們的開悟和證果的因緣當然也都不相同。但是他們的「基本工夫」都是一樣的:佛陀時期,佛陀要求弟子們一方面遵守戒律,在行、住、坐、臥中,保持正念、正知,時時活在當下,處在身心輕安、內心喜悅的狀態中,一方面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在這條件下,因而有許多弟子能在短時間內就體證真理,證得聖果。現在我們來談談阿難證得預流果的情形。

二、經中的記載

依據南傳《相應部》蘊品 83 經的記載,有一天,富樓那尊者向剛受具足戒不久的阿難尊者說:

「友阿難!執取故有我,非不執取。以執取何故有我,非不執取?以執取色故有我,非不執取。以執取受、想、行、識故有我,非不執取。」
這意思是說,經由執取「色身」才會產生我執,不是不經由執取;經由執取「受」、「想」、「行」、「識」才會產生我執,不是不經由執取。這兒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就是指個人的身和心。經由執取個人的身、心才會產生我執,不是不經由執取。所以,人的煩惱和痛苦其實不是來自外在,是來自對自己身心或五蘊的執取。為了易懂,富樓那尊者接著以譬喻來解說:

「友阿難!譬如青年之男女而好裝飾者,於清淨之銅鏡,及於明澄之水缽,觀察自己之面貌,以執取而見,非不執取。如是,友阿難!以執取色故有我,非不執取。以執取受、想、行、識故有我,非不執取。」
這意思是說,譬如一位年青而喜好裝扮的男孩或女孩,用銅鏡或淨水缽,來檢查自己的容貌,將以執取之心來看著自己容貌的影像而不是沒有執取。此時的阿難正是處於年青時期,對這譬喻所要表達的法義有很深的體悟,緊接著,富樓那尊者和阿難的問答如下:

「友阿難!於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友阿難!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友阿難!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友!是苦。」
「友阿難!以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友!不也。」
「友阿難!是故,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兒富樓那尊者指引阿難如實照見自己色身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的無常和無我。受、想、行、識也是如此以正慧作如實觀。阿難當下洞見真理(於法現觀),證得了預流果的聖位,後來,阿難常常說:

「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於我等新參時,所饒益極多。彼教誡我等,以如是教誡,我由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聞此說法,於法現觀。」

阿難經由譬喻證悟無我後,滅除了身見、戒禁取、懷疑,成為初果的聖者,為了報答富樓那,經常向出家眾及在家眾講這個五蘊無我的譬喻和義理,做為對富樓那尊者的一種「真誠報恩」。聽者如果依據這一教導,積極勤修正行,去證悟無我,就稱作「隨分報恩」。

三、譬喻的分析

富樓那尊者的銅鏡和水缽的二個譬喻,其實有不同層面的甚深含意:

(1)銅鏡所觀察的是整體的人,是在身心上安立的人,這是假有的人,這人不是從自方存在,不是自性有。這是人無我。
(2)水缽的清澈水面,所觀察出的是顏面上的細部,用以代表個別的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和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些眼等六處和色等五蘊也不是從自方存在,不是自性有。這是法無我。

阿難在富樓那尊者的指引下,以銅鏡的譬喻體證人無我,以水缽的譬喻體證法無我。所以,禪修者在觀察無我時,要體證人無我和法無我,才算究竟。禪修所破的「我」有粗細的層次:

A、破除實質有的我:色、受、想、行、識都不是我,我只是依於五蘊而安立之假有的我。
B、破除真實有的我:這個假有的我,不是表裡如一,不是真實存在,就像鏡中男女的影像一樣,所以是真實有空。
C、破除自性有的我:這個假有的我,也不是從自方存在,就像鏡中影像的一舉一動,是取決於男女的一舉一動,所以是自性空。

四、一些省思

有的人認為,所謂禪修,是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坐著,保持禁語,隔絕世間干擾,把心沉澱下來。其實佛法的禪修,是包含戒、定、慧三學,缺一不可。戒學是把心規範在善的範圍內,不做出干擾別人的行為;定學就是奢摩他(寂止),把心安住在身心的對象上,得到身心輕安;慧學就是毗婆舍那(內觀),是聽聞、思考和體悟佛法的義理,此中又以緣起無我的正見最為重要。

禪修是全天候的身心訓練,沒有禪堂內、禪堂外之分,也沒有工作、休息之分。佛陀要求弟子們,將正念正知貫穿在所有的行住坐臥當中,從早到晚,貫穿一整天,如此就是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能夠二天如此,就是經上所說的「若二日」,能夠七天如此,就是經上所說的「若七日」。《念住經》上所說的「七日」內能夠証到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是在這種條件下所得到的。世尊時期的佛弟子們,每天都是這樣的用功,也就是說,都已經俱備了基本的戒學、定學和聞所成慧,因而在聽法時,許多條件夠的弟子們當下就能止觀雙運,現觀無我,証得初果。這並不是來自說法者當下的加持,而是來自聽法者已有紮實的基本功夫。

今日,有的人參禪、念佛、修觀,攝心一處,得到身心輕安,有了一點體悟,以為大徹大悟了,甚至以為頓悟成佛了,但是腦中毫無緣起無我的正見。這就好像,有人想去「涅槃城」,沒有地圖,也不知在何處,就興沖沖的出發了,最後走到一個景致不錯的地點,自認為是目的地了,怕別人不相信,就掛出一個招牌,寫著「涅槃城」,並到處攬客,廣招門徒,用以壯大聲勢,到處充滿著「我執」。

佛陀時期,釋尊和阿羅漢們,在印度不同的地方指導弟子們,每天傍晚說法,就是把修行的地圖講清楚,留下來的開示,就是今日倖存的《阿含經》,使我們有所依據,而不盲修瞎練。

五、結語

煩惱的滅除和果位的證得,都是順著因果而來的:在「因位」的階段,如果沒有掌握緣起無我的正見,在「果位」的階段,是不可能根除無明煩惱和滅苦的,這是今日禪修者所要留意的。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