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18-總義-013-20230404
現觀總義講記︱第十三課

 

昨天講了,凡夫地無法真實修持六波羅蜜多,只有菩薩地才可以,而圓滿的六度僅在佛地。所以,我們行持六波羅蜜多時也要觀察相續,不能生起傲慢。下面以比喻說明:
這課自己讀完後感覺還蠻有收穫的,堪布開始就說~~6度、4攝就6度萬行,要真正起作用應該是到菩薩才可以,真正圓滿是要到佛地。上次讀到一個重要概念就說證空性是基本,就先有無相等持或空之等持以後,他的有相等持這時表示他並未下座、或者他下座以後的行持才能真正做到大乘的要求,簡單講就是3輪體空。空口白話沒用,真正要有醬子一個有境、有醬一個智慧你才有辦法產生醬子一個內境,也就說有醬一個智慧你才有辦法生起所謂3輪體空的境界。

 

針對智者而言,如果能借用比喻來闡述這些道理,就能使他們心知肚明,所以我們可以在此舉例說明:
仁波切這裡舉例說明,佛學中常用比喻,這些比喻有時是非常傳神的,現在科學也常會用模型這跟比喻就有相同的作用。
對一位智者,比喻能讓他通達深奧的道理。所以,佛陀在《般若攝頌》中運用了許多世間比喻說明般若空性,而作者此處也運用了一個易懂的比喻,說明斷除自私自利心對於生起菩提心而言,至關重要。
前面講了,不論因地、佛地,修大乘者除了利益眾生以外,別無其他。如《入行論》云:“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有時可以直接利益眾生,有時可以間接利益眾生,而有時又可以修煉發心以便將來利益眾生。因此,除了利生以外,大乘行者再沒有別的事了。而密乘也是大乘,只是要求更高。現在有些人學密法只求自利,而且認為自私自利心越強,成就越快,其實這是顛倒的。因為密乘只有在大乘的基礎上才能修成。沒有菩提心,也就沒有大乘教義,更不會有密乘。所以,我們不論學顯宗、學密宗,都要觀察自己的發心,看看屬不屬於大乘。這個問題很重要!
而如果我們發了大乘心,也在行持大乘道,這固然好,但也千萬不要輕視小乘。因為小乘也能引導人們走向解脫,而且境界也很高。聽說有的人自認為境界不錯,只求大圓滿法,不願求菩提心和小乘法,他說:“我的境界很好,阿羅漢也算可以……”,好像遠遠超過阿羅漢了。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阿羅漢的相續已經斷盡一切煩惱障,色聲香味,任何對境現前都不會生貪心,怨敵出現也不會生嗔恨。所以,不要自視過高,不要看不起小乘或顯宗,能有顯宗的境界,我是心滿意足了。所以,無論學顯學密,一定要明白其中的意義。

用什麼東西來衡量大乘基本上就是菩提心,到了勝義菩提心你就不僅是大乘還是聖人。若沒有勝義菩提心至少有真實的世俗菩提心方有資格稱之大乘,包括密宗也一樣。重點在下面,仁波切提到了一個比喻~~水銀,現就看下去。

 

比如,高明的醫生為了消除眾生的病痛,在淨化提煉水銀喻心的時候,首先通過擦拭、清洗以及煉製的方式使水銀變得清淨,當毒性喻我執祛除以後,就可以配製成各種各樣的藥品,從而驅除眾生所患的形形色色的疾病喻煩惱
一個高明的醫生要為眾生治病,水銀是很好的去除疾病的藥品,可問題是水銀有毒,你先要了解他是把水銀比做你的心,不是心臟的心、佛學的心你應該能夠理解,像我們在修也是修這個心,若用科學的角度我喜歡把他比喻作能量。一開始醫生一定要把水銀淨化,經過擦拭、清洗以及煉製的方式使水銀變得清淨,這3道程序是因後面引用的經論中就提到這3個程序,重要的是這3個程序可以比喻作~~~先講一下,等下後面你印象會更深,就是1轉法輪、2轉法輪、3轉法輪,每一轉法輪裡面都有他重要的功用。所以說這水銀經過這3個程序以後就變得無毒,這裡我以我的認知將比喻標出來,水銀比做你的心,毒性就比喻我執,人我執法我執就造成我們的2~~煩惱障、所知障,那把毒性拿掉就是把你的心的執著拿掉、或者說把他的2障拿掉,祛除以後水銀就無毒了,在醫生的角度當水銀無毒時就可以配製成各種各樣的藥品,那在學佛的角度當你能夠這樣時你這個心就證到智慧、你就變成佛了。成佛是誰成佛?其實,概念上是心成佛,你成佛以後可以產生3身,不管怎麼講你先體會他這個比喻,就是把這個水銀去掉毒性就是把我們這個心的2障或是執著拿掉,拿掉以後就成就了。對醫生來講是可製成藥品,對我們來講就能夠解脫跳出輪迴利益眾生。
藏醫、中醫裡面,水銀都是一味好藥。但水銀有毒,未消毒就配成藥,病人食用以後,不但不治病反而會導致中毒、死亡。所以,高明的醫師配藥時先要淨化水銀,祛除毒性後再配成藥,就能遣除許多疾患。而就像水銀被毒性遮蔽,與任何藥材配伍都不成良藥一樣,大乘菩提心
無毒水銀的妙藥本可遣除一切眾生的業惑疾病,但若未消除自私自利心之毒,修任何法,都會被毒性染污而不能成辦利他。這個比喻非常好,法王如意寶在《辨別基和基現》的論典中也引用過,以此說明眾生最初怎樣迷惑、本基有無迷亂等問題。
堪布這邊基本上講的意思是一樣,大乘菩提心,是否可用無毒水銀來比喻大乘菩提心?當然可以,因這是一個過程。一開始你是有毒的水銀,慢慢地你把毒性去掉了,你這個心本身就類似你有所謂的大乘菩提心,這菩提心再繼續發展下去就會變成毒性完全拿掉、就2障全部拿走以後那就成佛了。上師法王如意寶就是五明佛學院創始人晉美彭措,在他的一本書《辨別基和基現》,這本書我沒看過,法王如意寶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有引用過這個例子,這重點是在於~~我們的心是萬能的、是一種能量,可這心被汙染了以後就沒辦法發揮他的潛能,也就成一凡夫俗子無限制的輪迴、永遠跳不出苦海。重點就是說原本你這個心你這個很好用的東西就是被障礙了,你要把這個障礙或者這個毒性拿掉以後他就能夠發揮。
講到這裡稍微提一下在佛學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觀念,就以這個例子來講,比喻心是水銀,他能夠做成非常好的藥品、或者是能發揮很大的作用,那第一件事就要把污染他的東西拿掉,這就牽涉到佛學概念裡面,這個汙染跟你這個心是不是一體的?不是。很幸運的他是他體,他不是你的心,這特別是到3轉法輪的時候這講得非常清楚,也就說你是被汙染的、 一般這叫客塵,就是你被蒙蔽了,可你自己水銀本身是很棒的東西,那水銀是被這個毒性蒙蔽了,那還好他不是水銀所以他可以拿掉,拿掉以後就變成了原本妙用無窮的水銀。所以,這在佛學是最終的概念,你講如來藏、你講人人有佛性、或者3轉法輪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剛剛講的,這個毒性或者你這個汙染他是一種客塵,就因為醬子你才有辦法解決,那這裡又牽涉到2~~在佛學你整個修行過程裡面真正第一個重點就是你要得到無垢清淨、或者說離垢清淨,那以這個水銀的例子來說你要把不是水銀本身有的毒性你要把它拿掉,那這就叫離垢清淨,你一得到這無毒的水銀在佛學最終的概念裡面他自己就變成本來清淨。這2個概念很重要,一叫離垢清淨、一叫本來清淨,所謂成佛,他第一個是完成離垢清淨,得到離垢清淨以後你就得到2清淨,因為你把垢拿掉了你就得到本來清淨。這有2個概念,有人說我什麼都不用做我只要恢復本來的面貌,但是你要記住你要恢復的本來的面貌是最後的境界,可在一開始時你必要有一個離垢清淨的步驟,你的本來面貌顯不出來,你一定要先把蒙蔽你本來面貌的東西拿掉。剛剛講用水銀這例子,就順便分享一些我對這部分的理解,就是醬子一個概念,所以有2個步驟,一般成佛就是先做離垢清淨,然後,得到離垢清淨就得到本來清淨。其實很多地方這概念都會用得上,你可以印證他在教你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這個概念。
至於自私自利心不好,這一點誰都會說,但實際行持的時候,所作所為不被私欲所染、純潔無垢的修行者卻極其罕見。事實也是如此,在凡夫地時要我們完全拋開私欲,的確困難。不過作為一個修道人,我們至少先要認識自利心的危害,知道了危害性,一旦生起此心就會立即對治。如果再能長期修行,那麼獲得大乘聖果也就不會遙遠了。

 

同樣,諸大菩薩將有寂衰損徹底清除的唯一之因,就是(勝義)菩提心寶在相續中生起。
接著又講,所有大菩薩他能夠做到這個有寂衰損徹底清除,什麼叫有寂衰損?堪布下面有很清楚的解釋,他說~~三有的衰損這叫有,就是指貪嗔癡等煩惱以及痛苦;寂滅的衰損,指阿羅漢在概念上並沒真正了解到真正的解脫應該是什麼概念,以至他變成認為有一個涅槃、那個寂靜的涅槃,他就進入那個涅槃,其實那個涅槃在我們大乘的角度那是不存在的。這不存在的這種概念就是空性的概念,所以你若要追求一個涅槃其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個涅槃,真正的涅槃應該是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就最後回到都是一種很清楚的捨,這跟空性本身基本上的含意是一致的。那大菩薩就是要解決這2個問題,其實用某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就說你只要能體會你知道你都可以匯通、就是概念的一致,這些大菩薩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就是要讓他的菩提心生起。
這裡講的是大菩薩,那大菩薩要令這菩提心生起這時候他在強調的是勝義菩提心,這又回到前面講的為什麼要真正大菩薩才有辦法讓6度萬行產生實際的作用,就是因為他得到真正的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若用簡單的角度來講就是你證到大乘的空性,大乘的空性這個概念也就是大乘的見道。所以,他能夠解決問題第一個一定要靠勝義菩提心,見道以後開始可以修道,在修道的過程裡面最後得到佛道,才是問題都解決掉了。
我們讀了這麼多這裡面有一個蠻重要的概念,並不是強調說見到勝義菩提心或是空性就解決一切問題,不是,因為你沒有醬子的一個本質的話,你沒有先得到這個的話你還有另外一部份修行是很重要的。得到這個相當於基智,這又回到前面講的3智,勝義菩提心或是空性就相當於基智,或者你可以叫他無相等持、空之等持,你先得到這個以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叫道智,能夠成佛要有基智跟道智這2個最後融合在一起就會變成遍智。那另外一種翻譯就很清楚的表達,基智叫一切智,用一切智代表基智;道智則用道種智、或是道相智,所以,一切智、道種智,遍智佛智就叫一切道種智,所以,這種翻譯方法可以表達出來這3者之間的關係,一切道種智 = 一切智 + 道種智,這就是遍智就是佛的智慧。
得到勝義菩提心是一個基礎,為什麼?因為道智能發揮作用的時候一般就叫相之等持或者叫有相等持,而有相等持的基本條件是在空性攝持下面的有相,這裡又再提醒各位回憶你前面所學的,這些觀念在《總義》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你要先得到無相的等持你才有辦法修有相的等持。為什麼?就是~這個無相等持你要有一個概念他一定是無漏的,怎麼叫無漏?就是沒有任何的障礙,煩惱障、所知障全部都沒有這叫無漏。有漏就是有這煩惱障礙。那麼你能夠得到醬子一個無漏狀態基本上就是你把煩惱障、或者所知障斷掉了,一般這叫無間道,所以他可以斷煩惱,也就是出世間的定是可以斷煩惱,世間定是不行的。那麼你得到醬子以後你才有資格去修道種智,讓你的道種智能夠發揮,因為道種智等於是修有相,你要記住這個有相等持是叫做解脫道,解脫道是跟著無間道來的,一般座上是先出現無間道也就是斷了煩惱,斷了煩惱以後智慧生起,這個就叫做解脫道。解脫道是出現了智慧,那智慧當然是有相;說他當然有相你也要去體會,因為,這是從無漏無相之無間道變成無漏有相之解脫道,所以他雖然有相可他還是無漏,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無間道跟解脫道都是無漏的且是連著來的。
這邊為什麼又強調你搞了半天得到無相為什麼還要強調要再修有相?因為最後的佛智是現空雙運,就是真正的實相,所謂的空性跟顯現其實都是一件事。所謂雙運不是黑繩子白繩子攪在一起,他就是他。根據這個概念,你就能體會他為什麼要講基智又要講道智,為什麼強調你要得到無相等持,然後接著就變成你要修有相等持。你慢慢把這想通了,你就發覺他是很圓融的,而且整個概念上是很完整的一點矛盾都沒有;你也能理解為什麼會有2轉、3轉,其實都是這類概念的再進一步放大。這時你得到了無相等持以後,你用這個無相再修有相等持,這個用他的名相就是開始用正等加行、以及接近成就階段時的頂加行,用這個做基礎開始就是叫次第加行,次第加行就是相之等持。不過有一點,相之等持或者解脫道這只能用在聖人身上,若是我們凡夫是沒有資格談這個,凡夫是正等加行、次第加行,所以這就為什麼要有正等加行、要有次第加行,次第加行到最後就是所謂的剎那加行,那他的無間頂加行跟剎那加行這2個加起來其實是一件事就等於是最後金剛喻定裡面這2個融合在一起,因為我們前面已經學過~8地以上他的無間道跟解脫道是會融合一起的,他沒講無間道跟解脫道他是講空之等持跟相之等持。用的名相不一樣,可到最後你能體會你也知道這在講什麼,醬子就很完美的把他整個理論、概念以及你在修行當中應該要走的路線,就說一點都沒有矛盾的很清楚的告訴你,你最後就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修行次第***
有時他是重複的講,那這邊為什麼又去講這個,最重要就是告訴你一開始你一定要有這個勝義菩提心或是空性,那是不是只有這個就解決了,沒有,所以剛剛才講了一大堆。因此要記住~2個都要,以我們凡夫來講叫做證悟自在這就是正等加行這邊也就是你要修空性、基智這邊,同時,你要修所謂的證悟穩固就是次第加行這邊要修道相智也就是相之等持這邊,所以,讀過都不能忘記。他回頭又告訴你這個,那是不是這個最重要?不是。他是重複的反覆的講,就你沒有這個勝義菩提心或是空性你沒辦法去修解脫道。你要知道,假如按照理論來講的話,他得到無間道的時候是見道是他一地的時候,那他一地過完了以後是2地那就修道了,修道裡面他是靠無間道以後得到的解脫道,從1地到10地的在無間道裡面理論上應該沒有不一樣,為什麼理論上應該沒有不一樣?因為他都是無分別根本智;你怎麼能說這無分別根本智還有差別,那他就不叫無分別了!可是你讀完後你發覺、至少我的體會他的差別是在解脫道。所以他無間道過完的解脫道,有一個說法叫做去掉2粗重,也就是你靠每一個無間道按照次第斷掉不一樣的障礙,比方,見道的時候你把煩惱障跟所知障只要是分別的部分也就是第6意識裡面的這類全部斷光,因此剩下來的都是俱生,所以俱生的比較難斷,俱生就是靠1地到10地慢慢斷,8地的時候俱生我執也就是俱生煩惱障全斷掉,這是8地很重要的一個關卡,這中間也慢慢斷掉俱生的所知障,到了10地就可以把俱生的所知障全部斷光,這時就成佛,也就是俱生2障都斷光。俱生煩惱障全斷掉這是8地,俱生2障都斷光就是佛地。整個之間的關係就醬子。所以重點就是~~若你沒有相之等持,簡單講這相之等持到聖人時就是解脫道,所以在每一地這是不一樣的智慧,這時候他就是有相,可是你不能說他因為有分別所以他又變成有漏,不是,因為解脫道是跟著無間道來的,不可能一個無漏的東西會變成有漏,前面講過因為到8地的時候這2個就開始合在一起了,在7地以前他這個有相跟無相是分得很開的,是到8地以後這2個就慢慢合在一起了,所以才說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可以他講不出來,他就告訴我們這叫不可思議。前面甚至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你一定要記住~***因現前一種無漏之法,從而現前一切萬法的遍智,這種都要真正大德才講得出來,仁波切說:因為你證悟了空性、你得到了空性以後,你就會產生很多智慧。醬你了解?就類似說~你有無間道你才會有解脫道~一樣的概念。
以前沒像這次真正下功夫去讀《現觀莊嚴論》,這次真是非常的法喜。繼續讀下去那個《論義》是很複雜的,因為《現觀莊嚴論》是他們修佛的人下狠功夫必修的,以致各式各樣的註解很多,我們一下子也沒法讀這麼多就以讀大德的東西為主,讀小德的東西也是為了要理解大德的。就很感激堪布翻譯出來大德所講的《總義》,我就感覺學到很多,把很多東西都串連起來了!
勝義菩提心或是空性~基智(一切智)、無相等持、空之等持、無間道、正等加行及頂加行
道智(道種智、道相智)、有相等持、相之等持、解脫道、次第加行及剎那加行
遍智(一切道種智= 一切智 + 道種智)、現空雙運

無漏無相之無間道變成無漏有相之解脫道
見道的時候你把煩惱障跟所知障只要是分別的部分也就是第6意識裡面的這類全部斷光
俱生煩惱障全斷掉這是8地,俱生2障都斷光就是佛地。

***因現前一種無漏之法,從而現前一切萬法的遍智
三有的衰損,指貪嗔癡等煩惱以及痛苦;寂滅的衰損,指阿羅漢不理會眾生的痛苦而入於寂滅。世間人貪執形形色色的法,而小乘人貪執寂滅果位,這二邊都是成佛的違緣,而徹底消除這兩種衰損的唯一因,就是菩提心妙寶。為了讓菩提心寶在自相續中未生者生起、已生者穩固、穩固者永不退失,我們要反覆消自利心之毒,否則就不能成為無垢。

 

但是,因為凡夫地眾生具有自私之毒,所以就要通過修持甚深空性,並現前見道之法性,在以精通諸法平等而徹底遠離所有自私垢染,從而獲得清淨之後,
現在是拆段講,你感覺又翻來覆去,其實不是、都是連在一起的,接著又說,因為凡夫的心具有自私之毒,這加註一個心就能跟前面那個水銀的概念相接,所以你就要修持甚深空性,就現前見道之法性,這就是登地也就是得到勝義菩提心,然後,並以精通諸法平等而徹底遠離所有的自私垢染,這裡就說你一定要有見道之法性,然後你才有辦法把所有的汙垢清除,自私污垢就包括煩惱障跟所知障,他沒有特別提到修道但裡面講的就是修道,修道,你就要記住見道的法性、修道中得到的智慧,這不是一般的智慧是真正能夠了解實相的智慧,從而獲得清淨。
凡夫地時,每個眾生都有自私自利的雜染,就像水銀中的毒性一樣。水銀的毒性以擦拭、清洗、提煉等方式可以消除。而菩提心的垢染,在長期修行空性、菩提心並現前一地果位時,因為通達了諸法平等、自他平等,能將粗大的私欲從根本上斷除。那時候,身肉一塊塊割下來施給眾生,也毫無耽執;別人怎麼說、怎麼打,也沒有嗔恨。
這種境界,凡夫難以企及。我們平時坐在經堂裡或單獨安住的時候,“我好像沒有煩惱了,是不是登地了……”對自己充滿信心。可是,一旦你的茅棚漏水,家人死了,或者聽到一些不公正的評價、受了冤枉,那時候,原來的一地境界全部消失於法界,出乎意料的大嗔恨爆發。這說明,你還未通達諸法平等,如果通達了,私欲心就能清淨。而清淨以後,

 

才能使菩薩相續心一切如海之行為相之等持三輪清淨無分別空之等持的方式相互融合,進而以自私心分崩離析的、稀罕少見的精進方式,徹底治癒眾生相續心的煩惱所知二障疾患。由凡夫相續轉依成菩薩聖人相續~自利
獲得清淨以後才能使菩薩,這菩薩指的還是菩薩的心,使菩薩的相續的一切如海之行為,這裡指的就是相之等持,讓你如海的行為,行為指的就是相之等持就是你在道智裡面所做的,那因為你前面有相之等持,所以這時跟三輪清淨無分別就會相互融合,三輪清淨無分別指的是空之等持,融合以後,就讓你的自私心分崩離析的,這自私心就是指水銀的毒、或者說你的法執~執著人我跟法我,一方面讓你自私心崩離同時你會有罕見的精進,為什麼這時會有罕見的精進?以前讀過的,因為他這時是在定裡面,在世間定裡面都能得到輕安更不要講這是出世間定,世間定裡面得到輕安的目的就是你有辦法能長時間的在那邊觀,不會說坐一下就坐不住,有時可以觀上一整天都不會累;那這也一樣的概念,因你有出世間的三摩地,為什麼稀罕少見當然是因你修出這個本領了;這時你就治癒了眾生的煩惱所知二障。
從登地到佛地,菩薩以布施等十波羅蜜多的廣大行為利益眾生。我們做一點事情也會帶著強烈耽著:“我今天放生一百萬,組織了很多人修法……”;而菩薩利益眾生,卻是以名言中如夢如幻,勝義中行持者、行持以及所行持善法三輪清淨的方式而行持的。也就是說,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菩薩如海的偉大行為與三輪清淨圓融無礙,或者說現空雙運,也可以說是悲智雙運。在那時,自私自利心全部瓦解,伴隨著稀有的精進和利他心,直至遣除無邊眾生的一切二障疾病。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行持念經、放生等任何善法時,發清淨菩提心是根本。
這地方要講一下,堪布的意思是~~菩薩因為相之等持跟空之等持的融合,他最後就有辦法去度化所有的眾生,並且讓眾生的2障都斷掉,堪布是醬子解釋。但依我的感覺仁波切在講這句話的時候他應該是指~~你這個菩薩就可以把你這個凡夫的心裡面有毒的部分拿掉,因為靠這樣的做法而讓你這個菩薩的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就是凡夫的那一部分的那些不對的東西都拿走,也就是由凡夫的相續轉依成為菩薩聖人的相續。因為這邊主要不是講利他,當然整個大乘目的最後是利他,可是這邊主要是強調自利~~因前面有一個比喻心就好像水銀有毒,水銀是很好的東西可是水銀有毒,所以一定要用盡方法把水銀的毒拿掉讓水銀變成無毒,我認為按照上面的講法是講這個意思。若這裡轉成講利他感覺似乎不怎麼連貫,不過你要採用堪布的解釋也可以,因為他這解釋說~~直至遣除無邊眾生的一切二障疾病,就將這邊講的轉成菩薩就是要利他。給你們參考一下我的感覺是~~他這裡要講的是讓你的毒拿掉,他強調的是這個;就說使你的菩薩相續裡面治癒眾生的煩惱所知二障。我的意思是這裡要講的是自利部分不是講利他那一部分,所以,是由凡夫的相續轉依成為菩薩聖人的相續~自利
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能為自己。有時為了遣除疾病,也可以為自己修法。像恰美仁波切、米滂仁波切就有一些修法儀軌,專門用來遣除自己的疾病,也並沒有說為了眾生。也不是說絕對不能希求成就。我接觸過一些佛教徒,口口聲聲“我要成就、我要成就”,這也算不錯了。多數人根本不提成就或往生,只是耽著一些現世的、眼前的福報,沒有任何修行的味道。所以,能希求解脫,也算是一種修行了。
堪布又轉回來講自利,這沒關係的。
為自己也好,希求成就也好,如果最終的目標是利益眾生,也就是大乘修行。不過,大乘的修行最好能去除私欲。如《般若經》所說:雜毒的食物不是美食,而雜有私欲或三輪執著的善法也不是究竟善法。所以,我們行持善法的時候,要懂得如何行持。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一點,又以業力現前而不能行持。但不管怎樣,作為大乘修行人,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利益眾生這一根本。有了這一根本,修行也就成了大乘的修行。就像醫生診斷病情,能發現最根本的問題,就有治療的機會。否則,問題在肺卻治療脊椎,就困難了。

 

《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也是為了宣講道之次第。其中前面的兩個過程【擦拭、清洗】是很容易領會的;而後面的過程【煉製】,也即關於不退轉法輪【第三轉法輪】的教言,則指的是大悲方便與智慧空性雙運之道。關於這一點,在《經集論注疏》等論著當中都有相關的論述。正等圓覺(二轉) ~> 智悲雙運(三轉)
這裡重點是告訴我們最重要就是~你怎麼樣讓你非常好的一個東西叫做水銀,或者你非常好的一個心一個可以變成佛的醬一個東西,他之所以沒辦法變就是他有毒,你怎麼樣用什麼方式把這些毒拿掉?所以就講到你要先有勝義菩提心,然後你就開始能夠有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最後把所有的毒都去掉。他是一口氣按照醬一個順序講,因此接下來他就轉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前面水銀那個比喻出自哪裡他沒講,那邊是說把水銀清潔、去毒,這邊的例子是舉摩尼珠的清潔,摩尼珠是世間最珍貴的寶物,一般出世間用蓮花代替,世間就用摩尼珠代替,所以像觀音菩薩的6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嘛呢就是摩尼珠、叭咪就是蓮花,一個是世間一個是出世間、一個是世俗諦一個是勝義諦。
那這邊就轉到,這個很重要,《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珠的比喻,也是為了宣講道之次第。《總持自在王請問經》這又叫《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總持跟陀羅尼是一個意思,記得以前讀《瑜伽師地論》也有提到這個例子,後來在別的論中也看到過,所以在教法中這個例子非常重要。這次讀這個《總義》我從華智仁波切身上學到~~這部經裡所講的這個其實涉及到整個大乘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深見一個廣行,這2個並沒有相違是一件事,一個用深見的角度一個用廣行的角度,其實都是根據這部經、由這部經裡面慢慢的演變成最後深見的理論跟廣行的理論,等下這裡都會提到是什麼樣的理論。
所以他一轉就轉到很重要的就是~~拿到摩尼珠時要***經過怎麼樣的步驟讓之成為真正的摩尼寶珠
前面有兩個過程就是~~擦拭、清洗,現在這跟水銀那邊一樣是3步驟只是水銀沒細講內容,那擦拭、清洗這是很容易領會的;後面的過程叫做~~煉製,也就是關於3轉法輪的教言,不退轉法輪就是指第三轉法輪,進一步他還有更清楚的解釋,到最後最重要就是大悲方便與智慧空性的智悲雙運、或者叫現空雙運、或者叫法身法功德雙運,這個都是佛的境界。真正能夠雙運一般都是佛的境界,那是不是菩薩沒辦法雙運?不是沒辦法,是沒有真正完完整整做到雙運。這裡面以前也提過、這次再講一遍……加深各位同修在這上面的印象。因為在因明裡面就理解,所謂的一個人的無分別念是可以同時有多少個對境他就產生多少個無分別念,比方,你到一個花園裡面你所有的無分別識可以一起生起,所以你可以又看到花、又聞到花香、又感覺清風徐來撫身的涼爽舒適等等,這些是同時都可以生起因為你有多少個無分別的對境你就可以產生多少個無分別識、而且是一對一,所以數量無限。但是,分別念一個剎那裡面只能有一個,所以分別念沒有辦法同時產生,更不要講2個是不一樣的東西特別是相違的時候,像空性跟顯現這2個絕對不是一碼子事的東西你怎麼可能會在一剎那裡面這2個同時生起?所以是佛的境界,因為到了佛以後他是有辦法做到醬子,我們是沒辦法。所以像智跟悲雙運、勝義跟世俗雙運,就是強調最後這裡面就是不退轉法輪;不退轉法輪最重要就是涉及到雙運,涉及到雙運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如來藏了,就是佛的境界就會涉及到如來藏的觀念。華智仁波切講到這裡他特別強調3轉,這裡面比較難了解的在《經集論注疏》等論著當中都有相關的論述。這邊是簡單講一下,後面包括堪布的解說都會講的較深較廣。
正等圓覺(二轉) ~> 智悲雙運(三轉)
前面的擦拭、清洗這2個代表1轉、2轉,所以2轉法輪也很重要,這邊主要是強調3轉比較難理會,若清洗代表2轉並不是說2轉不重要,以前都讀過也知道沒有2轉是不能談3轉,在2轉的基礎下才能談3轉。
一般2轉就是正等的圓覺,為什麼要用圓覺?因為空性上面最高的叫圓覺、平等覺,這個圓覺、平等覺到最後這個智悲雙運也就是智悲平等,其實你都可以發現他們的關聯性,所以由正等圓覺到智悲雙運整個有醬一個過程。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也有個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當有智慧的人探索寶山取到如意寶以後,先用嚴灰洗滌,再用黑頭髮衣擦拭,這是第一個階段;之後用辛味水清洗,再用布纏在木棍上擦拭,這是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先用藥水洗滌,然後用極細柔的布擦拭。
對這三個過程,有些智者相應解釋為三轉法輪#1 首先遣除非福德,是一轉法輪;中間遣除二我,是二轉法輪;最後
遣除一切見
智悲雙運(一佛乘/一種性),是三轉法輪如《中觀四百論》云:“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這個教證應該與《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的比喻結合起來解釋。解釋的時候,前兩個階段容易對應,而最後的階段應該以大悲與智慧雙運來解釋。這在《經集論注疏》中有宣講,也是米滂仁波切的觀點。
堪布這邊有放大說明,他說~~首先的擦拭,就等於是遣除非福德,這就是一轉法輪,一轉法輪最重要是談業果、就是談緣起,就是讓你了解最基礎的觀念,讓你理解4聖諦苦集然後你應該要怎麼去解決問題的滅道。
中間的清洗就遣除二我,這就是二轉法輪,遣除二我,簡單的講就是真正的空性,就人我跟法我,所以這叫2轉。
最後的煉製,就遣除一切見,為什麼會用一切見?因為根據《中觀四百論》裡面的偈頌:“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這邊所謂的遣除一切見也就是強調平等,其實這個概念是在強調平等,也就是勝義跟世俗是一件事、智跟悲是雙運的等等。
那這裡在後面還會講那我是先提出來,就是有2個概念~~一個叫一佛乘、一個叫一種性,這都是最後遣除一切見後面的涵義。遣除一切見不是表面上的解釋,他裡面真正的內涵講的就是智悲雙運。一佛乘,意思就是……這有2個解釋,以前應該也講過,就說我們要用藏傳的概念,漢傳是認為有一個最高的叫做一佛乘,下面再分大乘小乘;藏傳不是醬,藏傳佛之講法就是要講大乘法,這叫一佛乘。所以他真正要講的是大乘,顯、密都是大乘,一切都是為大乘,所謂的小乘那只是階段式的讓你漸進,真正要講要引導你的是走大乘。最後在如來藏裡面的概念就說人人都是有佛性,雖說在唯識或是其他地方你會學到有不同的種性,你是屬於聲聞的、你是屬於緣覺的等等,甚至你是一闡提永遠沒辦法開竅的,但是佛學3轉在最後的觀念就是任何一個眾生他都是如來藏,那你說那太好了,可是你不要忘記你要修成佛的時候才是如來藏;假如你沒有修成佛的時候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不是如來藏,他的本質是如來藏,可是這如來藏的本質被包庇了被蓋掉了,這一層一層的華智仁波切把他想要表達的就越講越清楚。
擦拭等於是遣除非福德~~1轉談業果
清洗就遣除二我~~2轉談空性
煉製就遣除一切見~~3轉就平等雙運

 

前述所謂的“三輪清淨”,是指菩薩的布施等空智攝持下之有相等持行為,因為〔他們是〕以三輪不可得的方式而行持的。
前面所謂的3輪體空、3輪清淨,就是指菩薩的布施等行為,這個布施等特別加註空智攝持下之有相等持,就是不停的提醒我們在共修中間一定要要記住這概念不能忘,就說布施等指的是在空智攝持下之有相等持,特別是3輪體空、3輪清淨下面的這些行為就是他在空智攝持、也就是勝義菩提心攝持下面的有相等持,因為他是以三輪不可得的方式而行持的。
這解釋就說明了為什麼他可以叫3輪體空、3輪清淨?就是因為他有勝義菩提心是在大乘的空智下面攝持的行為。
三輪清淨,指菩薩以三輪體空的方式行持布施、持戒等利益眾生的行為。菩薩即使度化了無量眾生,也無絲毫三輪執著。入定中不緣一切,出定時以如幻如夢的方式行持而不耽執,六度萬行的每一項都如是行持。這才是真正的積累資糧。所以,我們平時在行持善法的時候,儘量不要有傲慢和實執。“我今天做了個善事,這個功德,我死的時候會等著我。那時候我可能沒有財產,但這個功德會讓我獲得永久的快樂……。”這樣執著實有是不合理的。
雖說我們現在是在凡夫地,但凡夫地時,對這些重要教言也應通達並相似修持。這樣一來,獲聖者果位時自會現前一切功德。
空智攝受下:入定無相、出定有相
這邊堪布提到入定、出定,你要記住他這個入定其實指的就是無間道,就是你真正進入無間道、或者得到見道。出定是出無分別根本智的定,簡單講這個出定有2種意思1種是講解脫道、解脫道屬於出定,為什麼?因為這入定是沒有分別、是斷煩惱,那這裡是生起智慧,所以他叫出定;另外,廣義的時候出定還可以下座至外面做很多行持,就見修行證的行做行的這一部分。
空智攝受下:入定無相、出定有相
一定要在空智的攝受下面、就是在無間道下面:入定是無相的、出定是有相的,但這2者都無漏。

 

於這一點,聖者龍樹菩薩是在《經集論》中引用該教證#2指《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 ,從而建立了究竟一乘唯大乘教(藏傳)的觀點。
關於這一點,龍樹菩薩在《經集論》中引用了這個教證~《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現在就講到這個教證的重要性,剛剛也提到不管是深見或廣行,佛學這2大支柱、2大車軌基本上都引用這個教證,這教證中有清淨摩尼寶珠的過程,龍樹就是用這教證建立了究竟一乘、就是藏傳唯大乘教的觀點。漢傳觀點不一樣,若你要採用漢傳的觀點也行,可現要強調的是在藏傳講一佛乘就是指唯一大乘教。漢傳因為是判教認為每部經裡是有差別的,最重要的經叫《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歸於唯一佛乘,故一佛乘是高於大乘。
(( 生命中不可不讀《法華經》
歷史上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緣親炙,但《法華經》提醒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願意修行,我們也能在生活中觸及究竟的生命實相,一如菩提樹下的佛陀。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八歲成佛的小龍女、逢人就禮拜的常不輕菩薩……,這些都是佛教徒琅琅上口、耳熟能詳的金句及菩薩本事,但您可知道這些種種,皆源自同一部經典,而且這部經還有「經中之王」的美譽?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所說的法,也是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最後的說法中,佛陀總結了過去四十多年的教法,提出諸佛教化眾生的各種善巧方便,其實只有一個目的,便是引導大眾邁向成佛之道,無論是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世尊並親自為弟子及與會大眾授成佛的記莂。
會三歸一,法華為最涵融大小乘之間的紛歧,《法華經》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歸於唯一佛乘,猶如海納百川,不僅平息了部派佛教的眾聲喧譁,肯定「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更成為大乘佛教獨到的思想底蘊。在法華勝會上,佛陀也不只一次提到:「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點出本經的崇高地位。
《法華經》約在西元三世紀時傳入中國,其大開大合、圓融無礙的立場,對於中國及東亞佛教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隋朝的智者大師便以《法華經》為基礎,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宗派──天臺宗,而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觀音菩薩,更成為跨宗派的信仰核心。其他如人間淨土、女性成佛、逆行菩薩等議題,至今仍備受教界及學界的矚目。
有別於一般經論,《法華經》大量運用偈頌、譬喻、寓言等文學手法呈現佛法大意,文字流麗舒暢,加上細膩生動的敘事,讀起來就像章回小說,充滿想像和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自古以來即深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加上經中鼓勵造塔、塑像、書寫等功德,一幕幕精彩的說法場景,正好成為壁畫、雕刻的題材,不僅加速法華思想的傳播,也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
眾多譬喻故事中,又以「法華七喻」最為人津津樂道。本經一開始,佛陀宣說諸佛出世的一大因緣,直接闡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現場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能夠理解,於是佛陀巧說故事,比喻三界猶如火宅危機四伏,而成佛之道就像大白牛車一般穩健踏實,慢慢地有些弟子懂了,不過這還是少數;佛陀接著再舉出大眾過去求法的因緣,搭配化城譬喻,與會大眾終於心開意解。
從法說、譬喻說到因緣說,佛陀不厭其煩,一次次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會通佛法大海,也難怪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會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多元入學方案
《法華經》全經二十八品近七萬字,蘊含了豐厚的哲理及修持方法,天臺學者黃國清認為,《法華經》包含的主題相當多元,每個人都可依自己的觀點和需要,從中汲取佛法的智慧,就像文學家胡適欣賞寓言故事的雋永趣味,智者大師發掘文句背後的堂奧,開闡一念三千的天臺教觀,當然還有更多人感動於菩薩的偉大實踐。
例如,一生受持觀音法門的聖嚴法師便曾提起,當他還是小沙彌時,師父要求他背《法華經》,但七萬字實在太長了,根本背不起來,後來他先背〈普門品〉,從念觀音、拜觀音入門,信仰的淬發讓法師這一生再也沒離開過觀世音。
除了觀音菩薩,《法華經》中還有專修禮拜、以理解包容為行動的常不輕菩薩;以全副身心活在當下、學習感恩奉獻的藥王菩薩;以音聲撫慰、回應一切眾生的妙音菩薩,以及守護每一個精進修行身影的普賢菩薩……,個個都是我們實踐菩薩道的好榜樣,也是實用的生活指南。
此外,《法華經》也提供了六十種修行方法,包括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宣說等,近代天臺宗倓虛大師便經常勸人,再忙也要讀《法華經》,即使無法誦讀全部,也可以每日一品為定課,一點一滴都是成就佛道的資糧。
一如經中所云: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一香一花的供養、一舉手一低頭的禮敬,乃至於一聲佛號,微小的善法滋養,皆足以讓成佛的生命、智慧的花串驟然綻放。
在生活中遇見佛陀

歷史上那個殷切提攜弟子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法華經》卻捎來另一個消息──在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中,佛陀帶我們從歷史的向度走入究竟的向度,佛陀的入滅原來也是一種方便說法;佛陀不但未曾遠離,覺悟圓滿也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因此無須到其他地方尋找究竟的喜悅與自在,只要安住當下,用心聆聽《法華經》,深入觀照生命實相,就能與經中的諸佛菩薩相應同在。
「夜裡,當我念誦《法華經》時,一座寶塔出現,光芒萬丈,仰望夜空,觸目盡皆菩薩,而佛陀的手,就在我自己手中。」越南一行禪師在《經王法華經》寫下展讀《法華經》的感悟。「眾生皆能成佛」如同一份珍貴的禮物,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回到初心,提起經中的百千法門,從「如是我聞」到「如是我行」,心心念念不離自性,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佛陀的左右手。
原文:
https://www.ddm.org.tw/xmnews/cont?xsmsid=0K297379401790934567&sid=0K298368847769263238#   20230415 讀了淚目ing))
對上述道理,龍猛菩薩在《經集論》
《大乘寶要義論》中,引用了《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的教證。《入行論》裡提過龍猛菩薩的二種論,一是《經集論》,一是《學集論》。《經集論》彙集了許多大乘經典的教證,宋代法護譯作《大乘寶要義論》。以此教證,菩薩建立了究竟一乘的觀點。所謂究竟一乘,指聲聞、緣覺、菩薩最終都要獲得佛果。不同於漢傳一佛乘的觀點
堪布註解《經集論》又名《大乘寶要義論》,一般人比較少讀這部論,《入行論》裡提過龍樹菩薩的二種論,一是《經集論》、一是《學集論》。《經集論》彙集了許多大乘經典的教證,宋代法護譯作《大乘寶要義論》。以此教證,龍樹菩薩建立了一佛乘或者叫究竟一乘,堪布這邊解釋的很清楚、完全是藏傳的解釋方式,那所謂究竟一乘,指聲聞、緣覺、菩薩最終都要獲得佛果,這是剛剛那種說法用另外一種角度說的。((其實醬子看下來,總覺得藏傳、漢傳所謂的一佛乘沒什麼不同,都是會3歸一。 20230415))

 

也即,首先以〔修持〕無常、痛苦等等而對輪迴生起厭離之心,然後趨入甚深而廣大的大乘之道。通過這些方式,從而建立起“聲緣之道只不過是大乘之階梯究竟一乘”的觀點;
華智仁波切繼續再解釋,這裡是講所謂的擦拭、就是一轉法輪,也就說因為無常、痛苦等等而讓你生起出離心,這等於是強調一轉的教法,然後你就趨入甚深而廣大的大乘之道,那這就是進入2轉、3轉。通過這些方式,就建立起“聲緣之道只不過是大乘之階梯”,你看,這個講得非常清楚,華智仁波切醬子講這就是回到藏傳的講法,這就叫做究竟一乘,“聲緣之道只不過是大乘之階梯”意思就是佛最重要是講大乘教,他講聲聞只不過是為了引你到大乘。
龍猛菩薩的意思,聲緣道只是大乘道的階梯。作為修行人,先對一轉法輪的教義——無常、苦、空、無我進行修持,讓相續對輪迴產生強烈出離心並希求解脫,從而奠定一切道之基。有此基礎以後,才能發起菩提心,進入甚深、廣大之大乘法門。
為何本論的頂禮句也對聲緣的智慧作頂禮呢?就是因為聲緣也是由佛母出生,而且是上上道的基礎。具體而言,聲緣在世俗中以無常等所生的出離心,以及在勝義中所通達的無我空性,這兩者是大乘道之基礎。而小乘人希求自我寂滅的自私自利心,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大乘道的基礎。這一要點請大家切記!
大乘人行持大乘道,對聲緣道有取有捨:對出離心與人無我這一部分,我們也接受,作為基礎;而另一部分——聲緣求自我寂滅的發心,不說聖者菩薩,連我們凡夫也不應當學。否則,如《般若經》所說的那樣,退失大乘而發了小乘心,是最大的犯根本戒。
這是龍猛菩薩——甚深見派的觀點。

 

無著菩薩則是在《寶性論釋》中引用該教證指《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也即以所宣說的“因為菩薩相續依此次第而進行清淨,所以〔眾生相續中〕成立清淨的所淨如來藏的存在”,從而建立起〔眾生相續中〕成立如來藏的觀點。菩薩相續=眾生相續=如來藏
再來,這就是仁波切他讀的東西不只是深入、很廣泛且都有融會貫通,所以他才能在教你的時候很自然就引出這些教證,也就等於是在幫我們會通,所以說能夠真正理解大德的說法時是你的福氣,讀小德的是幫助你去了解大德的說法而不是以小德說法為主,千萬要以大德為準。他引了~無著菩薩在《寶性論釋》中引用該教證,《寶性論》是彌勒菩薩5論之一,就22莊嚴加上一個《寶性論》,那這是無著菩薩在解釋《寶性論》時也引用了《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教證,也即是宣說~~因為菩薩的相續根據這個次第,這次第就是剛講的1轉、2轉、3轉或者是經過擦拭、清洗、煉製這3步驟來進行清淨,所以最後就成立了清淨的所淨如來藏的存在,所以一個叫一佛乘,一個叫一種性,只有一個種性就是眾生的相續中大家都有佛性、建立起如來藏的觀點。但還是要強調一點,這若不說會害人!那你說我有如來藏所以我自然成佛,不是醬子的,因為教證中有一點你就清楚明白不是醬一回事,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聖人證悟以後不要說成佛、登地他就不會退轉了,就說你得到了如來藏以後你還會變回阿賴耶嗎?不可能。所以一開始輪迴的時候若是如來藏就不會輪迴了,你修成如來藏以後還會再去輪迴嗎?不會,所以不要以為你一開始就是如來藏,你是如來藏可是for whatever reason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就無明來的,你就變成你就不是如來藏你是阿賴耶,因此你才會不停的輪迴。你若不把這個解決,你回不到如來藏、你永遠回不到如來藏的。所以沒有辦法,今生做不到、來生做,來生做不到、再來生做,你也只有這一條路,要不然你永遠是阿賴耶,永遠就醬輪迴。
這邊強調的就是~~菩薩相續=眾生相續=如來藏
用眾生相續的角度就是如來藏這是講你的本性,就一直要強調,就怕你說我是如來藏所以我自然就是佛,這就大大誤會了,不是醬子。
((不退轉有三,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依經典講:(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2)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3)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此三不退配以菩薩之行位,諸宗說法不一。也有四不退之說法:(1)信不退,指「十信位」之中,第六位以上之菩薩,不再生起邪見。(2)位不退,指十住位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回二乘之位。(3)證不退,指初地以上之菩薩,已不再退失所證之法。(4)行不退,指八地以上之菩薩,能行各種有為與無為諸法而不退轉。
修得不退轉位有多難?法相宗以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唯識觀,無復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稱為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識觀,於利他之行不退失,稱為行不退;八地以上,得無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於定散中恆常自在,稱為念不退。而天台宗則以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為位不退,於此間斷滅「見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以第八住至十迴向之終為行不退,於此間破除塵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以初地以上為念不退,此時既斷無明之惑,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如配以圓教,則初信至第七信為位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為行不退;初住以上為念不退。
所以修行要知見思惑是什麼,今生如何來斷?今生要得個位不退已不簡單,而要能行不退,就要能登入地上菩薩位。既然知道要登上初地菩薩才能得行不退轉,那今生就要趕快用功,打坐用功證得破此色身,登入見道位,成就煖、忍、頂、世第一法,或真能入地上菩薩位階(此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然就只有多供養諸佛、菩薩,與佛、菩薩結個善緣,今生若真的沒有什麼成就時,來生再來人間時,也因與諸佛菩薩有過去的供養因緣,祂們就會於冥冥中,來安排您的繼續修行計劃。若今生心能清淨一點,當然也可以直接得到佛菩薩加持身之加持,在今生修行路上也可能比較得力也。
原文:
https://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33SProb/P3-104.htm   20230415))
對同一個清淨如意寶的比喻,依龍猛菩薩解釋:先修無常生起出離心,之後入大乘通達空性,是以聲緣乘作為大乘道的基礎究竟一佛乘;無著菩薩的廣大行派,則將清洗摩尼寶的過程,解釋為行持菩薩道時清淨一切垢染,並最終成立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藏究竟一種性。不論菩薩、凡夫,他們相續中都有如來藏,否則,即生修善斷惡,來世怎麼連接最終又如何現前如來藏的本面。所以,無著菩薩以此比喻證明每個眾生本具如來藏。這也就是第三轉法輪宣說光明樂分的教義。
究竟一佛乘,基本上是龍樹提出的,在讀這之前並不知道究竟一佛乘這概念是龍樹提出來的,而且是根據《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教證而建立的。再來,無著也同樣根據這個經論建立了如來藏,這就是究竟一種性,這是我加的便於你記憶,其實他有相關性,而且這2個是不矛盾的,你仔細去想這是不一樣的角度在說的是不矛盾的。
堪布說若不講如來藏那你來世怎麼連接?其實不是靠如來藏連結的,若來世可以靠如來藏連結那你已經是佛了,你靠的是阿賴耶識。
總之,不論龍猛還是無著,漢傳還是藏傳,對輪迴生厭離是共同之基礎,無常、苦、空、無我都是必須的。之後,按龍猛菩薩的觀點,則將諸法決擇為空性,依《般若經》所宣說的空性分,證悟一切諸法的空性本體
法身(空分)。而按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觀點,又在萬法空性的基礎上,決擇與空性本體之無離無合的自性光明法身功德(樂分:現分、明分、覺分)。因此,依三轉法輪的教義,每個眾生都有如來藏,否則,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就無法成立了。為說明此理,《寶性論》用了很多比喻。
堪布又提到三轉法輪強調的是光明的教義,這很重要,他們經常會講2轉強調的是空性的教義、3轉強調的是光明,所謂的空性跟光明,以我的理解,這裡面所謂的光明並不是你想像有一個燈、火的光明,這是他們在空性內自證境界中有辦法體驗到光明的感受,而他的空性境界是講不出來那個東西他叫光明,並不是有實際的光、是不一樣的概念。那在這個概念裡就涉及到如來藏很重要的一個教法,如來藏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法身就是空性、法身功德就是光明,指的就是一件事、講來講去只是用不一樣的名相,這法身功德就是一般講的樂分,空樂雙運一個空分一個樂分,法身功德這樂分又可以分成現分、明分、覺分,你說醬子懂了,就如來藏裡面有一個空分又有一個樂分、樂分裡面又有3分,不是這個意思,這全是雙運的,當我用空性講的時候所謂空分是整個如來藏就是空分,當我用樂分講的時候整個如來藏就是樂分,這才叫雙運。若我要用顯現講的時候整個如來藏就叫現分,概念上是醬子,千萬不要認為是切成幾分的,不是,所以是代表真正的實相裡面蠻重要的一個觀念。因此在這邊我有加註,自性光明就是樂分、是法身功德,空性本體就是空分、是法身。

 

無論如何,這兩種觀點都是相同的:
最後仁波切就告訴你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一樣?你去體會。以我的體會是一樣。
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的觀點其實是相同的。學了米滂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我們知道三大法輪應該結合起來,否則無法通達佛教的教義。如果只學大乘法,因為沒有小乘的出離心作為基礎,修行不會成功,就像沒有基的牆一樣;而只學小乘法,也會因為不了知大乘空性和如來藏,使所學不完整。而如果能結合起來,所學、所修的就是完整佛法。
的確,眾人面前我曾經說過,而內心也這麼想:在現今世界,藏傳佛教如意寶非常興盛。你看,傳承如此圓滿,每一教言由歷代傳承上師圓圓滿滿交付後人;而佛法又如此完整,教法證法、教言竅訣都圓滿具足,所以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也正因為如此,東西方佛教徒的目光投向了藏地,而眾多知識份子的信心和興趣得到引發,使藏傳佛教遍地開花。

 

第一階段:擦拭,是以無常痛苦等等而進行修出離
發覺沒?在這13課裡面這個是他要講的重點,他為什麼要引這個做重點?因為深見跟廣行最重要的根本的理論都是出自於《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這個比喻。那這個例子又讓他連結到前面水銀那個比喻,水銀這個比喻並未提出出處,可我印象中曾經看過,這應該都是標準制式佛學中的比喻。
所以他現在告訴你,第一個階段叫擦拭,也就是1轉法輪,這裡強調修出離心,讀《廣論》時講過3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3個是宗喀巴對佛學的基本概念,開始一定要有出離心,再來一定要有菩提心,最後一定要有空正見、也就是勝義菩提心,可你若用勝義菩提心的角度來講,狹義來講是指空性,廣義時因勝義菩提心也是從世俗菩提心慢慢演變過來的,當然我是沒看到有任何的特別強調但我認為醬子去想也是合理的,這個真正大乘的勝義菩提心基本上也是從世俗菩提心發展出來的,發展到最後你真正見道了你就變勝義菩提心,所以你裡面是存在智悲的、不會只有空智一定會有悲在裡面;再說,以前我也讀過的,他也強調你不能不修世俗菩提心就去修勝義菩提心,醬子有一個壞處,你得到了勝義菩提心你就不會去修世俗菩提心,那你這個勝義菩提心就變成是純空智了,這就不是真正大乘強調的那種勝義菩提心了。
不論修顯宗還是密宗,一定要先修出離心。修出離心,先要掌握佛教的基本教義,認識四種顛倒,以理推出無常、苦、空、無我,而且還要通達前世後世等基本知識。否則,連一轉法輪的法器都談不上,更不要說甚深法要了。而只是懂了還不行,一定要讓無偽的出離心生起來。出離心誰都會談,但除了少數人以外,真能在心裡憶念著輪迴痛苦的人都不多。所以,光說不行,一定要修持。
修出離心因緣較深的有兩種人。一種人,像某些公案所說的那樣,因為前世對出離心有深厚緣起,今生一聽到相關詞句馬上生起出離心;還有一種人特別利根,經善知識引導以後也能迅速通達並生起出離心。除此之外,一般人即使聽了再多的出離心教言,不修持,也不會自然生起。所以,這種人一定要先從理論上通達,再到寂靜地方修持。
修持的時候,對於從輪迴中出離的理由——三界猶如火坑,轉生到人、天、旁生、餓鬼、地獄有何種過患等等,要反覆觀修。當輪迴痛苦的境界在自相續中生起的時候,再也不願轉生其中,並會從內心引發堅定誓願:不管怎樣,我一定要通過修行超越輪迴。要讓這種真實而非虛偽的心生起來,且永不退轉。
有了出離心的人不會耽著快樂。到了花園,他會覺得好看,也有快樂感受,但這是否失去了出離心?也不是。敦珠法王的密傳裡有一段:一次他正坐在花園裡感受快樂,一隻蜜蜂為他唱歌,“夏天的花雖鮮豔,可秋天一來它也不會長久,你的心不要耽執,多思考如何出離吧……”歌詞大概是這樣的。所以,有出離心的人,雖然顯現上也會覺得快樂,但對無常本性的認識,對痛苦本性的認識,總會提醒他不偏離出離的軌道。就像一個犯人被帶到花園,他暫時有點開心,但憂愁還是會自然湧上來:我畢竟是個犯人,不久要被判死刑,還有什麼可開心的……。

堪布這裡舉了例子,標註敦珠法王,因為以自宗來講他很重要,是近代寧瑪裡面重要的傳承,或者頂果仁波切你也聽過,也就是《西藏生死書》裡你看到的那些大德那真正是寧瑪重要的傳承,敦珠法王是在法國示現虹光身,所以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這裡提到他的一個公案,在花園中有蜜蜂來提醒他要出離,這真正的大德你說他會說謊嗎?他不會,做到醬子的仁他絕對不會說謊,不要說是他就一般真正守戒嚴謹的人他就不會說謊,更不要講醬子的大德怎麼會編一個蜜蜂的故事出來,這就是修行到一種程度的一種自然的反應。
這是初轉法輪的教義。

 

第二階段:清洗,是依靠三解脫門的教言而現前甚深見解之法性空之等持(離戲空)
接下來,清洗就是2轉法輪,靠3解脫門3解脫門就是無相、空性、無願,這有不一樣的解釋方法在這不討論了,最重要就是依靠三解脫門的教言就能得到甚深見解的法性,也就得到深見之空性這也就是空之等持,一般這是2空就人我空跟法我空,還有這一定講的是離戲空、是究竟空,絕對不是相似勝義、是究竟勝義,是用應成的概念去理解這個空性。什麼叫做究竟勝義?就是你只要開口講什麼那就已經不是空性了,真正空性是沒辦法講的,假如你能講那就不是空性了。所以你看《定解寶燈論》一般都會用無遮、非遮來解釋名相,一般要解釋空性是用無遮的方式來解釋;什麼叫無遮?就是我告訴你他不是胖子,一般你就會想他是瘦子,這是非遮;無遮是我告訴你他不是胖子而我後面沒有任何的含意,假如你要再想出任何的含意那是你想的我並沒有這個意思,這就叫無遮,就他後面不會再引申或暗示出什麼來,米滂仁波切就講得很清楚,他說~這個也是相似勝義,雖然無遮這種說法比較可以表現出離戲空性真正的意思,可你還是用語言思想去講出來的,所以這個還是相似勝義。因此他真正強調的是離戲空、就是究竟空。
三解脫門是因無相、體空性、果無願。萬法包括於因、體、果之中,無相狀、無實質、皆是空性。依此教言,讓相續現前乃至涅槃之間的法都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境界。
堪布這邊是用因無相、體空性、果無願醬3個角度來說明什麼叫3解脫門,順便講一下,一般這種解脫門有不一樣的說法,這個空性是3解脫門的一個叫空解脫門、一般這是資糧道時的重點,無相是加行道的重點,就說在資糧道時強調對空性的理解、雖然你用決擇的方式,什麼叫決擇的方式?就是用分別念的但仍很重要,叫空解脫門。接著,你的無相就是你已經進入加行道就要用無相解脫門,見道就要靠無願解脫門,一般是醬子說法但還有不一樣的。那這邊堪布直接用因無相、體空性、果無願也許你沒辦法體會任何的感覺,我剛剛的解說就是讓你了解為什麼要依靠3解脫門,就依靠空性、無相、無願這3個概念最後能進入見道。
最重要就是離48戲包括涅槃也是空性,沒什麼不是空性。
48戲也有不一樣的解釋,4邊比較容易理解,就有、無、非有非無、既有既無,在《中論》龍樹很喜歡用的一個方法,為什麼要講4邊?其實有、無已經可以包括了,這是分別念的東西,若你超出這4個就離開了分別念,你只要是分別念一定是在這4邊裡面,當你能夠離開4邊就不是世間法了,簡單講就是空性了、真正的勝義;8戲,應該是講不一不異的8不中道,主要就強調48戲這些都是分別念,其實最好的例子就是剛剛《定解寶燈論》裡講的~無遮本身雖是一個很好的描述空性的方法,但這是相似勝義,這是2轉法輪。
依靠空性、無相、無願進入見道
四邊、八戲(8不中道)都是分別念
這是二轉法輪的教義。

 

第三階段:煉製,是依靠不退轉法輪的教言,以及三輪清淨的教言修學菩薩之偉大行為相之等持(現空雙運)
到了3轉就是不退轉法輪,他就用煉製,是修學菩薩的偉大行為,這講的就是相之等持、或者是他所講的道智這部分也就是現空雙運。
三轉法輪的教言決擇了光明如來藏的本體存在,而這種存在與三輪體空無離無合,無相狀、無實質。而菩薩就是依大悲、空性雙運行持利益眾生事業的。
為什麼3轉是光明就不再多說了,這因為是在如來藏的角度,一般如來藏都會加光明這2個字,主要是強調剛講的樂分,不過要記住樂分並不是代表他是有為法、他還是大無為法。至於現空雙運的現其實是有為法、空是無為法,為什麼有為法跟無為法可以連在一起,當然他講你因為離垢清淨所以得到本來清淨,可是這2個到底是不搭嘎的東西怎麼會最後是雙運?這個沒辦法講清楚,唯一可以講得比較清楚就回到以前講過的能量模式,用愛因斯坦的
E = mc² 這個公式就清楚的一邊是能量一般是質量,2個是2件事居然可以用等號把他連在一起。要讓人家了解現空為什麼到最後是雙運,其實用這個模式解答是很恰當的一個方法。
這是第三轉法輪
擦拭~1轉法輪~修出離心
清洗~2轉法輪~空之等持(離戲空)
煉製~3轉法輪~相之等持(現空雙運)

 

兩大軌轍師#3 都認為,道之次第空之等持(斷障無間道) ~> 相之等持(智慧解脫道)只能是這樣的。
2大車軌大師就龍樹菩薩跟無著菩薩,他們都認為~~道的次第只能是這樣的。只能是怎麼樣?你用不一樣的角度就是1轉、2轉、3轉,就出離心、離戲空性、最後現空雙運或者如來藏,若以修行來講那就是空之等持也就是斷障無間道、及相之等持也就是智慧解脫道,大致觀念上就醬子,其實,這些東西很合理的不用背自然就記住了。
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是兩大派的祖師,對他們,佛陀在《楞伽經》等許多經典裡都有授記。他們以甚深智慧解釋了佛陀的究竟教義,並依佛授記及種種深妙緣起把佛法弘揚於人間。這兩大祖師都認為:道次第只能如此。

 

由此可見,這些堪為南瞻部洲兩大殊勝莊嚴的無垢論著,是毫不相違、互為一致的。如果一個人在修習之際,能夠通達將其融會貫通的方法,就可以稱之為“智者”。
所以,南瞻部洲這兩大殊勝莊嚴的無垢論著,他們是毫不相違、互為一致的。如果一個人在修習之際,能夠通達將其融會貫通醬子就可以稱之為“智者”,就要搞清楚裡面這些概念。
所以,南瞻部洲二勝六莊嚴中最偉大的這兩位智者,他們的無垢論著是一致的。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能將二者融會貫通,也就是智者。
懂一點物理化學、電子科技,是不是智者?不一定。成為博士、教授是不是智者?也不一定。是智者,一定要對萬法的本體有所通達。如果他們自認為是智者,那我們要問:一切萬法的空性是怎樣的?心性的本來光明是怎樣的?一轉、二轉、三轉法輪的觀點如何貫通?如果能說、也會修,那才是智者。如果做不到這些,就不是智者,還有一個詞……。
這個道理,結合密法的竅訣簡單來說:當以心觀察自心的時候,當時的這顆心,無論顏色還是形狀一切都不存在,從這個角度,稱為空性或者三解脫本體,這是二轉法輪的教義;而在不存在當中,它的光明分——明明清清的明分,以自然而然、任運自成的方式具足,這是三轉法輪的教義。但此二者不能分開,空即是現、現即是空,無離無合;或者說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這就是我們心的本體
如來藏每個眾生乃至一切萬法的本體,皆不離此二者。什麼時候,我們不是在名言上講,也不是以分別念理解,而是完全通達了它,也就成為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或說智者。所以在修持的過程中,對於這個道理,說得遠一點,可以推至萬法;但以竅訣歸納於一座上而言,何時通達了心的空樂本性,也就貫通了二大菩薩的觀點。
這裡講到結合密法的竅訣,竅訣,在《現觀莊嚴論》這2個字蠻重要的,這講的是內義,佛學可以分做內義、外義、究竟義,一般用竅訣以我的心得這是指內義方面的東西,什麼叫內義?就跟修行有關的。記得讀《廣論》開始有講一句~~現見一切教授殊勝,這句話是告訴你經論裡面的東西有很多是要教你修行的,都是屬於竅訣。就比方這論一開始就跟你講~~願菩提心你要靠遍智做你的所緣境,你修願菩提心可以用遍智做你的所緣境然後來生起你的願菩提心,這個就是竅訣。你怎麼修願菩提心?可能你不知道也可能你有各種方法,你也可以用佛的3280隨形好等等,可是有時麻煩也可能不完整,那《現觀莊嚴論》來講大德教你就靠遍智的10義、10個法,你把這都搞清楚了的時候你緣這個就是修願菩提心,那你緣道智就是你就理解什麼是行菩提心。什麼叫基智?他就告訴你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基智。這就是竅訣。第一個,用遍智來修願菩提心這是標準的竅訣;那後面的2個是有一種讓你很快的理解~什麼叫做行菩提心,你就根據道智裡面的內容去了解這個;那什麼叫做勝義菩提心?你就要用基智的內容去了解,他的意思就是醬子。這還沒有那麼標準是竅訣,可有非常多竅訣這一類的教法,比方,像他們以前證空,《西藏生死書》中就提過~~紐舒龍德NyoshulLungtok)是近代最偉大的大圓滿傳承上師之一,曾經親近他的老師華智仁波切達18年之久。當時,他們住在大圓滿寺(佐欽寺)上方高山的閉關房。夜色很美,蔚藍色的天空萬裡無雲,繁星點點交相輝映。萬籟俱寂,偶爾從山腳下的佛寺傳來狗吠聲,劃破天際。
華智仁波切仰臥在地上正在修一種特殊的大圓滿法。他把紐舒龍德叫來:「你說過你不懂心要嗎?」
紐舒龍德從聲音中猜測這是一個特別的時刻,期望的點點頭。
「實際上沒有什麼好知道的,」華智仁波切淡淡地說,又加了一句:「我的孩子,過來躺在這裡。」紐舒龍德挨著他躺了下來。
於是,華智仁波切問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嗎?」
「看到。」
「你聽到佐欽寺的狗叫聲嗎?」
「聽到。」
「你聽到我正在對你講什麼嗎?」
「聽到。」
「好極了,大圓滿就是這樣,如此而已。」
這就是竅訣,類似這個就是竅訣,那像我們《總義》這個《現觀莊嚴論》我認為是標準的竅訣,因為裡面很多講得幾乎都是修行,特別是這個《總義》真正的名字叫《修行次第》,所以是很標準把《現觀莊嚴論》屬於內義那部分很清楚的標示。
堪布這段話講的真好,我們把他念一遍~~當以心觀察自心的時候,當時的這顆心,不管是顏色還是形狀一切都不存在,從這個角度,稱為空性或者三解脫的本體,這就是二轉法輪的教義,這就類似竅訣;而在不存在當中,它的光明分——明明清清的明分,以自然而然、任運自成的方式具足,這是三轉法輪的教義。一講到如來藏一定要記住如來藏3句義~~本來清淨、任運自成、大悲周遍,這就是體相用,當然真正佛學裡是沒有體的,但是漢傳喜歡用體相用,所以你要看這種描述裡面其實他在強調的是如來藏的概念叫任運自成,明明清清應該是本來清淨的概念他要講成明分也行,那這二者不能分開,也就說空即是現、現即是空,其實就說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也就是法身就是法身功德、或者智悲這些都是一樣的概念,無離無合,或者是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這是標準的,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這什麼意思?就是法身就是法身功德、法身功德就是法身;這就是我們心的本體、這就是如來藏。
所以如來藏就是空分跟明分,這個光明應該是樂分,3個都在裡面角度不同。何時通達了心的本性,什麼本性?就是空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空性,或者說空分就是樂分、樂分就是空分,這就是本性。
如來藏3句義~~本來清淨、任運自成、大悲周遍
對本自圓融的佛法,有人偏在業果上,有人注重空性,有人則以光明為主……各執己見。但不能貫通,則難以修到真正的解脫之因。
所以,對本自圓融的佛法,有人偏在業果上,有人注重空性,有人則以光明為主,這意思就是說3轉法輪是連貫的是一件事,或者2轉跟3轉、自空跟他空你都不應該分開的,我是深信這個,在自宗一般是非常強調這個的,所以自宗向來沒有不談3轉的,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瑜伽行中觀這些都很重要。
竅訣~~內義,跟修行有關的
緣基智~勝義菩提心、緣道智~行菩提心、緣遍智~願菩提心

 

這一章真正的重點大家應該都能有感受,就是告訴你~~1轉、2轉、3轉其實是一個整體,然後再告訴你~~很重要的一佛乘、一個種性這個教證是來自於《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而且這2個到最後是一件事。為什麼是一件事?這有點類似一個是講空之等持、一個是講相之等持,有點類似醬子的角度。

 

PS
@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重要內容是講自性般若,指的是聖人的對境彌勒的《現觀莊嚴論》主要講修行、講聖人的有境(即心、智慧)內義,其實到最後有境跟對境就沒有能所是一件事,但我們因為還是凡夫,他用這個方式讓你體會這2個的不同。《中觀》主要講聖人對實相是醬一個看法,那從聖人的對境裡面你去體會去了解聖人所認為的實相是怎麼一回事。那什麼叫做聖人的有境?有境就是這個心,其實對境也是心,但是有境這個心屬於智慧,所以有境本身跟內義是很接近的,因為內義就是修心,修行就是修心、你自己在磨練你這個心,所以《現觀莊嚴論》講的是有境,這也呼應《現觀莊嚴論》是內義、是修心的部分;當然有時他有境講不清楚他就用對境講,可他的目的仍是要你去體會那個有境。為什麼最後告訴你對境或者有時他是用因果的方式來講?你要記得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他的目的是要讓你去體會那個有境。那體會有境就是修心
重點就是~~
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講聖人的對境。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講聖人的有境。
這在一開始《略義》時就讀過了。
@他們的修行次第是否一樣?
這要看怎麼講,比方,你修菩提心的話,深見派有深見派的修法、廣行派有廣行派的修法,像我們以前讀過的7因果就屬於廣行派的修法,自他換就是深見派的修法,所以有時他們各有不一樣的修行的傳承,原則上他們修行的方法是不是都一樣就是看你現在的scope,你的視野是什麼角度,若根據今天13課所學的話他們是一樣的,他告訴你就是用那個《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講的那3個階段怎麼讓摩尼珠成為寶珠的面貌,他就是根據擦拭、清洗、煉製這3個程序,而這3個程序就是1轉、2轉、3轉,在這個角度是一樣的。
可是你看剛剛講修菩提心他也有不一樣,可是所謂的不一樣到最後他們都會共用,以前《廣論》就教你自他換、也教你7因果,2個不一樣的方式都教你。那真正的一個佛教徒一個標準的大德他們不會說我只採用龍樹的教法,不可能的,他不去採用彌勒菩薩教的東西,不可能的,就像以前《廣論》講鵝王雙翅來代表都在強調他們是一件事。我也認為沒差別,一個由對境、一個由有境,這也是可以合一的,對境就是有境、有境就是對境。
((記得《廣論》講阿底峽尊者由金洲大師處得到综合7因果及自他換二法的教授,就2種分開一起傳,但強調是要合修 20230417))
@
總的來講,佛學叫基道果,基就是《中觀根本慧論》就是龍樹的深見,《現觀莊嚴論》就是廣行這邊最重要的、他就是道跟果,所以你看《現觀莊嚴論》就放在道跟果裡面,若你要繼續拆那個果就是慈氏5論裡面的《寶性論》,基道果這是用總的角度來講。但今天反過來單講龍樹本身他的論裡面他也有基道果,龍樹也有很多地方是講修行的那就是他講道,龍樹講果就在《法界讚》,《寶性論》這邊講果叫做如來藏,龍樹那邊叫做法界讚、或叫法界頌、或叫法界讚頌,一般都叫法界讚就是稱讚法界、他就是他空的、就是如來藏,所以龍樹也有講果。那他也有講道的部分,一下子想不出例子。
若現在再回到廣行這邊。廣行這邊你可以用《現觀莊嚴論》來講,你可以醬子講,他真正的基其實就是3智,他的道就是4加行、他的果就是法身。所以我的意思~基道果你要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可以廣可以狹他都是可以拆的,再進一步講,今天講唯識,唯識也有基道果,唯識的基就是3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
若以理跟事來講,佛學裡比較標準的講理跟事的時候是在哪個地方?這是在小乘的說法,比方,見道的時候他最重要就是在理方面,一般就是你把分別我執全部解決掉了~他這是在講理的部分;那他的事呢就是修道的部分。所以一般講事是比較難處理、理是比較容易處理的,見道先把理解決了,修道就是解決事方面。醬理解?這個理跟事用到佛學上這是很標準的一個用法。
理跟事~>見道~理、修道~
@一般先要有離垢清淨,得到離垢清淨以後你就會得到2個清淨~離垢清淨及本來清淨,如來藏指的是本來清淨。那像我們來說,如來藏這種是我們了解他一個本性,真正修行時你可以有、你到了密宗很高的程度像大圓滿他們在講的就是本來清淨,可是我們還沒有資格就連世間禪定都沒有還奢談修如來藏,就有人去修《禪宗血脈論》這就是大圓滿,這怕不是沒有上師教才惹出來的,幼稚園都不是就去讀研究所的東西不是在開玩笑嗎。所以他最後會講你得到離垢清淨就是本來清淨,因你會得到2清淨。
@本覺~本來清淨、始覺~見道

 

【注釋】
#1 《中觀四百論釋》云:“薩迦派的班欽香秋瓦論師解釋此頌時,說先遮遣非福是指初轉四諦法門,中間一句是指二轉般若法輪,後遮一切見是指第三轉法輪,如是以三轉法輪對應解釋此頌”。
#2 該教證:指《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

代表1轉、2轉、3轉,也就是出離心、離戲空性、最後到現空雙運,整個概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3 兩大軌轍師:指開創甚深見解派的龍樹菩薩與開創廣大行為派的無著菩薩。

 

【思考題】

1 請以論中比喻結合意義的方式說明,相續中有自私自利心的過患及大菩薩相續中有的利益?並請結合自相續舉例說明,你在行持善法時是否雜有自私之毒?
比如,高明的醫生為了消除眾生的病痛,在淨化提煉水銀的時候,首先通過擦拭、清洗以及煉製的方式使水銀變得清淨,當毒性祛除以後,就可以配製成各種各樣的藥品,從而驅除眾生所患的形形色色的疾病。同樣,諸大菩薩將有寂衰損徹底清除的唯一之因,就是令菩提心寶在相續中生起。

2 請解釋“有寂衰損”的涵義及其有何過患?
三有的衰損,指貪嗔癡等煩惱以及痛苦;寂滅的衰損,指阿羅漢不理會眾生的痛苦而入於寂滅。世間人貪執形形色色的法,而小乘人貪執寂滅果位,這二邊都是成佛的違緣。

3 凡夫應如何斷除自私之毒?
要通過修持甚深空性,並現前見道之法性。

4 為何說“聲緣道只不過是大乘之階梯”?既然是大乘之階梯,是否大乘行人應先通過修持小乘法門獲得聖果而出離三有,之後再修持大乘法門獲得佛果?
:大乘人行持大乘道,對聲緣道有取有捨:對出離心與人無我這一部分,我們也接受,作為基礎;而另一部分——聲緣求自我寂滅的發心,不說聖者菩薩,連我們凡夫也不應當學。否則,如《般若經》所說的那樣,退失大乘而發了小乘心,是最大的犯根本戒。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