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13-總義-008-20230221
現觀總義講記︱第八課
《總義》整個科判分2科,前面1、發心主要是講3智,發心講完講2、修行,修行有正等加行、次第加行這2部分,正等加行可今天會告一段落,接著就開始討論次第加行。
下面繼續講《現觀莊嚴論總義——修行次第略說》。前面已經講了以勝義中萬法決擇為空性、世俗中如幻如夢的方式來修持般若波羅蜜多,下面巴珠仁波切引用《般若攝頌》的教證:
目前還在講正等加行,一開始這個最重要就是「相之等持」~~一方面要有勝義的概念就知道萬法都是空性,一方面雖說是幻有你還是要修持般若波羅蜜多,基本上這跟雙運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一般提到雙運你腦筋裡面應該要有2個觀念,1是你要有雙運那種分別念,你用雙運那種分別念、也就是講你要有空性的概念同時你也會執行世俗上這些幻有,但是真正的雙運的意思是勝義就等於世俗、世俗就等於勝義,那這其實是佛的境界,因為一般人在分別念上面你是沒有辦法在同一剎那裡面你可以有2種不一樣的分別念,理論上這是做不到的,當然你可以盡量朝這方向或用這種思維。所以有時他提雙運的時候並不是說你要像佛一樣、你做不到的,但是你要有那個概念。另外一個角度,就是一般你有勝義的概念那你要修世俗,或者你在修世俗的時候你不離開勝義的概念,基本上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如云:“如同木藝工匠所仿造,諸等男女造作諸等事,精通般若諸行之菩薩,以無分別智慧造173種諸相。” 現空雙運;加行性相(智相、作用相、勝相和自性相)?
所以,華智仁波切第一個就講到了~~就像木藝的工匠他仿造了男女,不僅如此他還仿造了造作諸等事,這什麼意思?這是用比喻,就說木匠用木頭刻出一個人,刻出一個男人在打漁刻出一個女人在織布,仿造諸等男女造作諸等事,為什麼要做這個比喻?主要是要強調像這種對空性已經精通的這些菩薩,所謂精通般若諸行之菩薩基本上一定是有見道的證悟,所以他是具有無分別智慧、了解實相是空性,可是他在有空性的醬一個概念裡面他還是可以造諸相,所謂造諸相就是做很多世俗有的事情,就比方這菩薩也可以布施、持戒做一些世俗上的行為。那這目的是什麼?等下看一個補充資料來加強你的印象,一般他在講正等加行的時候會一直強調說現空雙運,那現空雙運就像剛剛講的~現空雙運其實是一個概念上面的東西,你在做任何的世俗有、觀世俗每一個法的時候,基本上你了解他最後是空性,也就說在正等加行不是有173相,你要修這173個相,最後,這173個相每一個相都修成知道他是法空。所以以前講這叫證悟自在、正等加行的部分叫證悟自在。證悟自在就是把單一的每一個法你要能夠去掉這個所知障,就是朝著法我空最究竟的證悟、就是朝變佛的方向講,所以他用了現空雙運的時候他的概念是這個,要你由這個概念而不是你真正的做到現空雙運。一般他就用證悟自在這4個字來代表正等加行,你在正等加行的時候要注意這個。
現在還在講正等加行,為什麼這時會提到這個造諸相呢?這就有點類似在講正等加行裡面的加行性相;這已經講過,就說你在讀《總義》的時候你要知道華智仁波切是根據《略義》的正等加行11義順序在講,那這裡已經講到加行性相這部分。再接下去,順解脫分、順決擇分、有學不還、生死涅槃平等加行等等這些個就是修證的境界,可是後面這些沒有一個一個的講,只是大概提出來這修證的3乘境界。所以一邊讀一邊不要忘記《略義》講的內容,他就按照這順序講,《總義》讀完到了《論義》的時候就更清楚,會一個一個講下來。
空性概念下造作世俗有的事情
證悟自在代表正等加行
現看一下整理出來的補充資料~~~***正等加行vs次第加行~~~這能幫助各位理解跟記憶。
正等加行vs次第加行,就說你要用什麼樣的概念來了解這2個名相間的差別?他們都是一種加行,那這個不同的地方就在:
第1個,証悟法無我自在vs證悟法無我穩固~~前面讀過,正等加行是證悟自在,次第加行是證悟穩固,基本上這2個都是證悟法無我,也講過這是我自己的心得,像以前讀過在世間定有~得三摩地(就是得到根本定)、三摩地自在、三摩地圓滿用醬一個角度,那麼,現在講出世間的時候理論上沒有得三摩地這個,但基本上證悟自在就相當於得三摩地,得三摩地的意思就是得到根本定,在世間法是得到根本定,在出世間法……我的目的就是讓你聯想到以前學過的東西,雖然課本並未醬子講、也不是百分之百,但是有醬一個概念,所以就此提醒各位證悟自在跟證悟穩固。
第2個,單一法空vs全部法空~~上次講過,正等加行是單一的法空,他是一個一個法修,173相,每一個相把他修成空性;另外,次第加行就是全部的法空,全部法空,你再看下去就有辦法聯想了。
第3,現空雙運(空之等持)vs相之等持~~一般,單一法空經常會用現空雙運這個名相來代表、也就是正等加行,但若以我的心得~你千萬要了解這意思是要你概念性的,你知道正等加行你現在修的173個相都是現、都是相,那你最後都要把他修成空,至少你理解他都是空的、這173個法都是空的,所以這裡講的現空雙運並不是真正到了佛的境界,其實你若真有現空雙運本領的時候你已經是佛了,所以這裡是說你可以做相似的現空雙運,因此可以看出這個現空雙運是跟正等加行的關係。那我加註了一個空之等持,這是自己設立的一個名相讓各位比較容易記,因為次第加行就是相之等持,等持的意思就是三摩地、或者講定,這邊指得當然是出世間的定、出世間的三摩地,那三摩地裡面是可以止可以觀並不全部都是定。所以,若把空之等持倒過來就是等持的定,就說你這邊在正等加行強調的是出世間那個等持你要得到空性、也就是得到定的那一部分;那相之等持就是等持之相,這個等持指的是你了解到世間的法無我的這個實相,可你了解到法無我的這個實相並不是代表在這個法無我的概念裡面不能夠有世間的所有的法,而世間所有的法都是歸於空性,你一定先有空的等持才會有相之等持。不知道醬子講有沒有清楚?就是你去了解空之等持這個是由每一個相修成空,所以叫做單一的法空;那相之等持這邊是你已經有空的醬一個架構那你把所有的相都可以觀成空,所以變成是叫做全部法空。
先跟各位報告,《現觀莊嚴論》你們是初次讀,那我是以前沒有很仔細讀過《現觀莊嚴論》,所以說是我們大家共修,我的責任就是以我所了解的所有的東西想辦法跟各位分享,然後去了解現在所讀的《現觀莊嚴論》裡面的內涵。因為我並沒有從頭到尾先讀過一遍,所以很多概念我也是漸進的,就是一邊讀一邊將感受到的東西跟各位分享。就比方,一開始也不見得會有這概念,但讀完一個段落以後開始就會有這個概念,這種概念雖然不敢講是絕對沒有錯誤,但基本上我也是有相當的把握才會講,就是說,當然有時可能我也會比較不完整,但是隨著我們讀下去我一定會給各位正確跟完整的概念。就比方,最早時感覺基智這部分好似在修煩惱障、道智在修所知障,所以證悟自在好似在修斷煩惱障、證悟穩固似在修所知障、就是斷不是修了;後來慢慢感覺到不是這個意思也就馬上更正過來了,其實他全部就沒在講煩惱障主要是在針對所知障,就像這單一法空也是所知障、全部法空也是所知障,法空本身就是談的所知障。
第4,無間道(根本智真見道/入定/斷障)vs解脫道(後得智相見道/出定/証慧)~~這點你們還沒讀到、慢慢讀下去這些都會碰到,那因過去我有一部份這部分的基礎,再加上現在讀到的馬上就可以聯想起來。現在講的正等加行、次第加行用一般來講加行有這2種修法,對凡夫來講很清楚就正等加行、次第加行;但對聖者他已經是證悟的人了,他是已經得到見道以上本領的人,他的正等加行就相當於他在修無間道、次第加行就相當於他的解脫道。所以,正等加行跟次第加行對聖者來說就是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因為,一般所謂的無間道就是見道的那一剎那得到根本定的時候他就是無間道,他修道的時候在無間道這一部分是一樣的,現在這裡講的都是聖者座上修的時候,基本上一開始也是入定、就是無間道,這就相當於正等加行。那無間道一過了以後就是解脫道,這個解脫道就像修道的時候大部分是在這個位置~在解脫道,所以對聖人來講他座上修的時候就是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可是若他離開了座位,基本上他的正等加行~就是他有空性醬子的一個證悟~那這個是他的基礎,這時他比方說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做這6度萬行,就是於這見、修、行、證的行這一部分就類似他的次第加行,是醬一個概念。那對聖人來講,他在無間道就他得根本智這個基本上又有一個名相叫真見道,在課文裡面會用入定這2個字,可繼續讀下去就會發覺這個入定只是指他在座上修並進入無間道的時候叫入定,後面這個次第加行叫做出定,這個出定不是你以為的他在外面做布施、持戒等等,不是;他還是在座位上面,可是在課文裡面他會用出定這個名相,所以這個出定就是他進入次第加行。所以,正等加行相當於無間道、或是根本智、或者是真見道、或者是入定,這時候他最重要的功能叫做斷障、斷所知障,因這裡面指的是定。一般在世間法裡面定是沒辦法斷障,這個障指的是所知障,用唯識角度一般用世間法是沒辦法斷所知障種子、而出世間法可以,因此這邊的定當然可以斷,這叫無間道在這裡面基本上是醬子,那這就相當於正等加行。
那次第加行是解脫道、或者叫後得智、或者一般是叫相見道,以前讀過1心真見道、3心相見道、16心相見道,這時這些名相就可以連結上正等加行跟次第加行了,這可以幫助你理解這2種加行代表的意思,當然這不是一般凡夫而是聖人他的正等加行跟次第加行就是無間道、解脫道;或者你說他是根本智的真見道、後得智的相見道;或者你說他是入定、出定;或者你講他叫斷障、證慧,一個是斷一個是證,斷是斷障,斷掉煩惱障、斷掉所知障,證是……當然斷掉所知障這是按照每一地每一地的斷、最後到了第十地才把所有的所知障斷光,就在金剛喻定時才把所知障全部斷光,斷光以後就成佛了。所以有一個很重要你可以了解這2種加行代表什麼意思,假如你知道什麼叫無間道、什麼叫解脫道,那你就可以了解聖人的正等加行跟次第加行就是無間道跟解脫道。你若了解這2個東西你就有辦法用這個作模式來理解什麼叫正等加行。就像我因為對這一部分本來就有一些基礎,所以一到這裡可以說越來越了解什麼叫正等加行、什麼叫次第加行,就慢慢那個輪廓就很清楚了。
第5,色即是空vs空即是色~~這一點是我講的,他們都沒有人說到這點,但是我覺得這個也可以幫助我了解,就看看能不能拋磚引玉!在《心經》裡面般若會講色即是空這相當於正等加行,空即是色這相當於次第加行,這是我的感覺。為什麼?因為,色即是空就相當於每一個單一證成法執,那麼最後你全部都法空就空即是色、就變倒過來,當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色空4句,後面這個不異有不一樣的解釋,一般是指有相、無相,那現不講不異這一部分因並不影響現在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醬子一個模式讓你來理解什麼叫正等加行、什麼叫次第加行。不知道你們的感覺,可我是覺得很有幫助。((莫名的觸動卻說不清又道不明……20230221))
第6,無住、無行vs快速輪修、攝集於一~~這也很重要,記得在正等加行講修行方法一共有2+3+15共20種,2種就是把所有修行方法最後可以歸結總攝為無住、無行2種,這就是最究竟的修行方法,一個讓你知道沒有所緣境、或者是對境,那沒有對境以後就等於是沒有有境,也就沒有所、沒有能,這跟唯識的概念很類似,修唯識也是醬的概念。所以在正等加行一共有20種修行方法但總攝成無住、無行這2種,那你也可以理解這2種就是修成法空、單一法空,每一個最後都是無住、無行去修成,就是你假如能進入那樣子的一個修法你就是到法空了。那次第加行這一邊是這一課等等才會讀到的內容,就說次第加行真正的修法只有2種,雖然在讀《略義》時沒有提到這2個方法但在後面課文會解釋,華智仁波切說事實上次第加行的修法就這2種,一叫快速輪修、一叫攝集於一。什麼叫快速輪修?就比方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這6個,你在很短的時間內每一個都修一遍,這叫快速輪修。這有什麼好處?就你把這全部匯集。另外,什麼叫攝集於一?就你在修布施的時候你要含蓋另外的5度,那這作用也是有全部法空的概念。醬你就了解我為什麼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都有關聯。
以上是我做的整理,可以幫助了解課文,先有一個概念後就再回到課文的正等加行。
空之等持~將每一個相修成空
法空本身談的就是所知障
於聖者座上修來說,正等加行相當於修無間道、次第加行相當於他的解脫道
((今天這個補充資料聽了滿心歡喜,感恩再感恩! 20230221))
有些手藝好的木匠能造出各種男女像,這些像還能做各種事情。《百業經》就提到一個木匠會造飛機,經常乘飛機到他歡喜的對境那裡去。其實這相當於現在的機器人,科學家用各種零件造成“人”像,讓它們做事情。但這些只是幻化,並不真實。同樣的道理,精通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雖然安住於無分別智慧,無自他分別,卻能在世俗中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做種種事,比如發無上菩提心,或以禪定、智慧度化無量眾生。沒有分別,但卻可以造作諸相。
因地菩薩和果地佛陀都有無分別,雖然利生能力不同,但都是無分別。【通過無分別智慧,不僅佛菩薩本身能利益眾生,以佛菩薩加持而化現的化身,比如橋樑、公園、門檻等等,都能在無分別念的情況下利益眾生。特別是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的電腦,其實也是諸佛菩薩以禪定力、幻化力顯現的利生手段。比如,我現在講的法,電腦處理以後,東南西北的人都可以了解;前幾天的金剛薩埵法會也是,國內外都可以聽到。所以,無分別當中可以自在顯現。
現在是科技時代,一切科技都是無分別的,你依靠它可以自我損害,也可以輕鬆獲得利益。凡夫的世界本來如夢,而仍要被夢中的幻化——電腦世界深深束縛,的確可憐。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你想利益眾生,這些也成了方便。比如,目前我們正在傳播的佛法,通過這些如夢的方便,可以讓很多眾生從輪迴迷夢中醒悟,讓不同地方的人們得到一點利益。
不信佛教的人造了這些電腦、電器,可是用到我們手上,半天的操作,諸多“等持”就閃現了。經論中經常提到一些不可思議的等持,像獅子奮迅等持、虛空藏等持等,入於等持,一時間可以救度無量眾生。這些難以想像的事情,現在以科技的方式呈現了。比如,我今晚講的法,明天上午有些道友“入定”——用電腦整理、傳輸,這樣人們很快就了知。這也是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等持,雖然是無分別、沒有實質,但也可以利益眾生。】
框起來的堪布講的這段話,我感覺並不是……好像他這邊的講法……先講我的感覺是什麼。假如我根據他這些文字、醬子一個說法,感覺他最重要是在強調~~雖然是空性、但你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世俗的相,雖然是空性、你也了解實相是空性,所以你用無分別的這種智慧也不影響你產生世俗所有的相,然後世俗所有的相最後你了解都是法空。但是堪布有點要解釋……我念一遍你就了解我的感覺、為什麼會把他框出來。
他說~~~因為通過無分別智慧,所以佛菩薩本身能夠利益眾生,當然這點沒有什麼大問題,剛剛有講一個菩薩在入定的時候,基本上他是一個一個法把他觀成空,但是也沒有影響他若出定的時候,現在講的出定有2種,一種是仍在座位上的出定,一種就是他離開了座位,那時他當然已經有證悟無分別根本智可是他一樣可以做持戒布施等等各種有利於眾生的4攝,就一般講6度4攝,當然可以。可是接著他說~~~以佛菩薩加持而化現的化身,比如橋樑、公園、門檻等等,這我就比較不了解這個跟上面他要講的含義……因為這邊這個含義以我的了解就是木匠拿木頭刻成人,這個都是假的,你也了解木頭不是人,這就比喻做他並不是實有的、但他可以用木頭刻成人,刻成人做各種不一樣事情的木刻,這就比喻說一個空的東西本身可以顯、就空可以顯,就有醬一個概念在裡面。所以他才會講說菩薩也是利用醬子雖然他是無分別智慧、但是他也可以做出各式各樣世俗上面的這些相。但是這裡提到比如橋樑、公園、門檻等等這些都能利益眾生,那這跟菩薩上面那個例子,至少在我感覺並不是完全一樣。接著又提到使用電腦,就好像是諸佛菩薩以禪定力、幻化力顯現的利生手段。像這些,我比較不會往這方面想,因為今天電腦所有這些東西是科學這個領域境界裡面的得到的成果,那在科學這領域得到的成果也可以幫助我們學佛這是沒有問題,但是不能把科學的成就解釋是歸於佛法所造成的成就,這點感覺有點……總之不想多談。那我為什麼會框起來,就是真正感覺上面那段的意思是要告訴我們~~~雖然是空性的,但是可以有各式各樣的顯現。所以他比喻就像一個木匠拿木頭刻成各式各樣的木刻,就用這代表空可以顯。同理,菩薩也可以在他這種無分別根本智這種智慧下面他一樣也可以做出很多很多的世俗的事情。
那到這就不多講了,但是,像這2個叫~獅子奮迅等持、虛空藏等持,這是等持裡面有一種等持叫獅子奮迅等持、虛空藏等持;獅子奮迅等持,以我的了解他是可以很快速的入定也可以很快速的出定,就說入定出定都是如他所意,不是像我們一樣要慢慢的坐半天才入、又要慢慢的出,不是,代表他入出都很快。虛空藏等持我就比較不了解,可能是你具有無分別智慧裡面的那個可以變成萬法。這裡是強調一些等持,可能堪布是有別的用意,不過這裡有一點我可以再把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菩薩在等持的時候、他在座上的時候,他可不可以救度無數的眾生?可不可以救度,我不知道,可是他可不可以在座上修6度?醬你懂我意思?比方說持戒忍辱精進,一般這都是離了座位以後做的事情,那他現在可不可以在座位上做、修這些?絕對可以,以前讀《廣論》時讀過,《廣論》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像6度這種都是修心,真正是修心。比方說,你修布施,你離開了座位你有沒有辦法做到布施圓滿,布施圓滿就是所有的世間再也沒有人需要你布施、你已經圓滿了。他告訴你不可能。但是你可不可以做到布施圓滿?可以,只要你的心,你在修你的心上面你可以讓你布施圓滿,因為修行本身就是改變你的心。所以他是可以在座上修,當然離座後他也可以做。但是現在我比較不了解的就是~~菩薩可不可以坐在座位上就他在修布施,那醬樣修的同時在外面的眾生就被他布施,這我不懂,也許是我不懂但我覺得比較不可能。堪布的意思是可能,但我……若你說這是神通,可眾生得到的也是東西、不會說你坐在那邊布施他就……比方說你布施他金錢,你坐在那邊修布施,他就突然身上多了這筆錢,就覺得這不可思議,現在科學我不認為會有這種事情,可是以菩薩他在那邊修布施對菩薩他有沒有好處?有沒有修行?當然有,因為修心,剛剛提到主要就是修心。可是真正外面這些眾生能夠得到利益?你修心他們就能得到利益嗎?這我還是持懷疑的態度,你一定是要離開了座位真正去做布施的事。所以這還是有一點差別。那你們認為醬樣講有道理我是沒有意見,就只是個人的感覺。
此外,本論宣說基智之際也說道:以能了知的虛幻七相來表示一切萬法,並以四無耽執的方式修持此等諸法。
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比喻,就說,本論在宣說基智時就強調:用虛幻七相來表示一切萬法,這是什麼意思?虛幻七相:夢境、幻覺、陽焰、迴響、光影、尋香城、幻象,這幾樣東西本來就絕對沒有的東西,比方像夢境,不管夢境中任何的東西事實上在世俗的真實裡面是不存在的、那是你的夢,他的比喻主要就說~這種不存在就是空性了,不存在的沒有的東西他可不可以顯現?可以顯現。虛幻七相要表達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看這七個都是沒有的東西,但是可不可以顯現?又比方回響,山谷中的回響,就無中可以生有。目的主要就是說~~空的東西他可以顯現。給你這個比喻、你用這個概念可以醬推理~~世間的萬法都像虛幻七相一樣是沒有而生的,這就我們講的幻有,也就說,用虛幻七相作比喻讓你了解世俗是幻有,而他最重要是這個概念,那你有了這概念當然就不會再執著了。
所以你用虛幻七相在四無耽執的方式修持此等諸法。那這四無耽執就是指~~1、不執著色法之本體,也就是你不認為色法會有一個體,因你現在是幻有就拿色法舉例,其實色受想行識都可以用上這個概念,不執著色法有本體是空性。2、不執著色法之相,這就講得很清楚了,相是假有,本體根本就沒有、相也是假有,你確實看到有山河大地有張三有李四但你不會執著他,因這些就像夢境、幻覺一般是幻有,世俗中你認為實有的東西其實都是虛幻的,重點是這個,所以當然就不執著本體不執著相。3、不執著色法之作用,這裡面有一個概念等你慢慢久了你就會理解~~任何一個色,比如我們講實有的東西,在唯識的角度世俗實有若要給他一個定義,世俗實有是什麼?就是有作用、有作用的法。有為法裡面只要是有作用的法一般都稱之世俗裡面存在的法。所以你不執著本體不執著相以外你還要不執著這個作用,因為作用是世俗實有很重要的一個定義。什麼叫做作用?簡單一個比方,你講火,火,在佛學裡面是色法,一提到火你馬上知道火的作用,火會燃燒會生熱、這叫作用。火這比喻比較容易懂,那再用另外一個比喻~~火當然是世俗實有的東西,那石頭也是世俗實有的東西,這也是自相、也是世間真正存在的東西,那石頭的作用是什麼?直白的講,他是硬的堅固的這就他的作用、還有他是無情法,無情法這個名相也是代表一個作用,因為有情法跟無情法在作用上有很大的區別,所以你要理解作用代表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唯識在講世俗裡面有的法就是有作用的法,因此你要知道他作用指的是什麼。那這邊告訴你對世俗裡面你不能耽著他有本體、不能耽著他有相,本體可能還好、可相你明明看到他有你還不執著他,就是你要真正能醬子才叫不執著,你知道那個相是幻有,除此之外,連作用你也不能耽著,因為作用你認為是千真萬確的,火本來就是會熱你怎麼認為沒有這個作用呢?!那他現在告訴你這個都是幻。假如這個不是幻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去了解一個有神通的人可以在火中不被燒掉,醬一講你就懂了,在火中不被燒傷世間是有這種事情的。所以這些都不能執著,當然這3個都被認為是外境、對境的東西,那這3個不執著當然有境你也不會執著,4、不執著色法之有境,這3個是你看到色法你有這個感覺~他有本體、他有相、他有作用,那最後一句是告訴你這些都沒有這就代表你所認為的那個心也沒有,所以這叫做~不執著色法的有境。
這邊的目的……這又回到剛剛在講的,就說,空,他可以製造出一切各式各樣的,雖然一切都是無但是可以變成幻有。然後接著就告訴你因現在還在講正等加行,所以173相這些都是好像木匠製造出來的相、就前面那個例子,所以這邊才會跟你提虛幻七相。幻化七相最重要是到最後你都能有這四無酖執,這四無酖執就指你能夠不是用分別念、而是能夠證悟到就是沒有本體、沒有相、沒有作用,那這就叫證到法空了。道理就是醬子。
對於萬法勝義中是空性、世俗中如夢如幻之理,本論第三品以“證知七現事”講了七種現而無自性的比喻,也就是虛幻七相:夢境、幻覺、陽焰、迴響、光影、尋香城、幻象。並云:“不執著色等,四種平等性”,以四種無耽執修持諸法:不執著色法之本體、不執著色法之相、不執著色法之作用、不執著色法之有境,總共有四種平等性,這就是如夢如幻的修持。世俗實有就是有作用的法
火,色法,作用會燃燒會生熱
石頭,無情法,堅固
外境都無就代表你對境的心都沒有,即無有境
以這樣的修持,暫時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無一不備的三乘修證境界三地、五道,究竟可以將此等一切清淨於空性離戲無執的一體法界空、真如、如來藏之中。
現在仍在正等加行,暫時是指增上生、究竟指決定勝,就說,用這樣的修持,暫時你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各種三乘的修證境界,修證境界泛指三地、五道,最究竟時就可以將這些所有一切都能夠理解他其實是空性、離戲的,他是一體的一種法界。
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三乘的修證境界?你可以有幾種了解,一個就是地,這在後面就有講到地跟道,地就是三地就指大乘小乘,那醬只有二地為什麼講三地,一般是把小乘分成聲聞跟緣覺;另外一個五道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即是佛道,當然你也可以將修道分成有學不還、以及最後的三清地,這就是2地到10地中間把8到10是三清地,2到7地是另外一個;為什麼要醬子分?私下覺得應該是講5道,根據剛剛正等加行的修行方法你能夠幻化七相、然後又有4個不耽著,那你就有辦法經歷了從資糧道最後一直到佛道。那這邊為什麼要提三地是因為堪布在下面的解釋把這三乘的修證境界解釋成基智、道智、遍智醬一個角度,其實基智、道智、遍智都已經是到最後了,因為現在這邊是講增上生。那現在提出2種解釋,如要用堪布這種解釋方法就是把他當作基智、道智、遍智,這講法就類似……因為用地也可以當作是修證的境界、用道也可以當作是修證的境界,這2個本身都可以;那因為我覺得根據前面所講的感覺比較是在講道,所以說你增上生會經過所有的道,最究竟就是到無學道。
究竟可以將此等一切清淨於空性離戲無執的一體法界之中~~後面這一句就比較清楚,你可以叫他空性、或者叫真如、或者在唯識叫一真法界這邊翻譯為一體法界就一樣的意思、或者用中觀的角度指的就是如來藏。
這樣修持,暫時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完整無缺的三乘證悟境界。因為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能生起三乘境界。證悟基法一切相為空性,這是聲緣的證悟境界,是基智;證悟道法的一切相為空性,是菩薩的境界,是道智;對果法的一切相通達無礙,是遍智佛陀的境界。所以,如理修持以後,三智境界可以現前;而究竟則將三智一切相全部清淨於空性、離戲、無執的一體法界中。
這邊聲緣的證悟境界改用綠色字體標出來,前面學過基智是聲聞的境界沒錯,但是嚴格來講他是不違背道智、或是不違背大乘法的聲聞緣覺的境界,這才是基智,因為基智裡面有一部份是大乘學人應該要捨棄的,這在前面都學過。那這裡只是提醒各位前面學過的東西到了後面絕對不能丟掉、一定要記得,這很重要,若記不得就很難正確了解這3智代表什麼。還記得~~遍智是最終目標,基智跟道智是策略,因要走這2種策略,也就基智相當於正等加行要達到的目標、道智相當於次第加行要達到的目標。
三乘無分別根本智境界其實是一大無為法本體、三分別念異反體。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三智根本智證悟境界是一個大無為本體;但從世俗分別念顯現的反體來講,聲聞緣覺的智慧、菩薩的智慧、佛陀的智慧,三者是分開的。
堪布講的最後這句話是要解釋三乘境界,那我是用比較嚴謹的方式來表達,我是覺得這蠻重要的。他最重要是講~~~三乘裡面的無分別根本智的境界,他應該是要講這個意思,所以,我認為加上這些字清楚很多。因為你要把無分別根本智這種境界當作是一個本體,真正來講這個本體是一個大無為法,什麼叫大無為法?有跟沒有,一般這是有為法、是你觀待出來的,因為你有有所以觀待出來一個沒有,可是真正無為法真正的概念叫大無為,他不是觀待的,他本來就不是在相依的因緣起,因為觀待就是因緣的意思,就是有、你有因有緣造成的,那大無為基本的概念就是他離開了緣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真正無為法的概念就是離開緣起。其實在四部宗義的教義都有醬子講,很清楚的告訴你他們定義無為法就是離開緣起。因為你假如無為法沒有離開緣起,你怎麼跟有為法做區分?若你假設無為法是代表沒有的話,那你還是在觀待裡面啊?!那就應該屬於有為法,因有為法裡面又分:有為法的有、有為法的無,因為有有所以可以觀待出一個無。而無為法本身基本上不是觀待的,也就是不是緣起的。本體是一種比喻,無分別根本智其實是沒有體的,這若還有體他就不是大無為法了,不要講勝義沒有體,世俗其實也沒有體、世俗只有相,這是佛學的概念。
所以你若把這個三乘境界當作是一個本體,那這所謂的三個分別念的異反體,就說,這個本體、這個所謂大無為法的本體,你可以用分別念創造出……因為,分別念是我們熟悉的,可真正大無法裡面是沒有分別念的,所以他是無分別根本智的本體,你用這個假設他是一個體、假設他是一個自相,那你再用分別念產生3個反體,這什麼意思?就是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三智這一個根本智的證悟他本身是一個大無為的本體,但是若從世俗顯現的反體來講的話,那麼,聲聞緣覺的智慧、菩薩的智慧、佛陀的智慧,這三者可以講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堪布講這段話真正的含義就是我再加這些字上去所表達的,這些字非常重要,醬才能清楚這話要講什麼、才不會有偏差。大家也知道他們在修道的時候,假如要談無分別根本智就在無間道的時候理論上是沒有不一樣,三者之間沒有不一樣,因為這個是無分別根本智。理論上你若把他當作~假如有他是大無為法,大無為法根本就不能談有跟無,那怎麼能夠談這個聲聞緣覺、跟菩薩、跟佛陀他們的無分別根本智是不一樣的。若你醬一講那無分別根本智就不是無分別了,也不會是大無為了。所以這是比喻用他做本體,可修道本身,因為修道……回頭來講,正等加行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得到無分別根本智,修道的目的是讓這個無分別根本智的後得智就次第加行那一部分就變智慧了,智慧這邊現在不用無分別的角度、我們用世俗分別念的角度,那這3者就聲聞緣覺、跟菩薩、跟佛當然不一樣。這也是蠻重要的一個概念。
定義:真正無為法的概念就是離開緣起
只有現空智慧方便兩種資糧的雙運,才是令諸佛歡喜的無上妙道,作為具慧之人,就必須通達這一點。
現空、智慧方便兩種資糧的雙運,才是令諸佛歡喜的無上妙道,現在又回來了,又提現空雙運、或是智慧方便雙運、或是智悲雙運,其實指的都是一件事,這些都是最後佛的境界,但是我們在修行的當中這些離我們凡夫很遠,即使是尚未成佛的聖人他們也沒辦法絕對的進入雙運的境界、但是他可以相似,我們凡夫根本就離的不知有多遠而聖人可以相似,只是最後都要走入雙運境界。那這句話就很重要了,真正佛喜歡的是你最後能夠雙運。只是作為具慧之人,就必須通達這一點。
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這是無緣智慧資糧;世俗中一切法以如夢如幻、現而無自性方式具足,這是有緣福德資糧。只有福慧雙運,才是令十方諸佛歡喜之妙道。否則,看上去是在積累資糧——磕頭、供養僧眾,但內心不離強烈實執,這不是諸佛歡喜之道;似乎是在安住空性,但卻否認一切世俗顯現,這也不是諸佛歡喜之道。一切顯現皆是空性,空性中一切皆可顯現,只有安住此現空雙運的境界,才是令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歡喜之道,令所有傳承上師歡喜之道。所以,具智慧者應如是修行。
其實若站在大無為的角度他們都是一樣、是一個本體,當我們轉成用世俗或用分別念就可能可以分出有所謂的現、有所謂的空,所以,真正這個就是一切顯現皆是空性、空性中一切皆可顯現。我現在不知道怎麼明確的講,其實這2句話,前面這句相當於正等加行、要修成一切顯現皆是空性,後面這句相當於次第加行要做的~空性中一切皆可顯現,這就是一個正等加行跟一個次第加行,那這2個都很完整了以後最後你變成最究竟的時候就是現空雙運,也就是已經成佛了。
此時,即使當下不能真實修持佛陀唯有的〔十〕力、〔四〕無畏等任一智慧之相勝相?,但也可以將嚮往與發願將來自相續中能生起這一切的方式作為修法。
華智仁波切這裡再提醒,就說你在修173種相的時候,你還記得最開始是無常相,就是從4諦16行相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開始醬子一個一個修,修到最後是佛相、佛的相,佛的相裡面這就涉及到佛的10力、4無畏等等任何一種智慧之相,所謂智慧之相,前面講加行的性相有提到智相、作用相、勝相、自性相,那目前資料我是沒查到非常清楚可以跟各位解釋的,但後面慢慢讀到《論義》這些都會出來,所以到時候再了解所謂加行性相裡面可以分成智相、作用相、勝相、自性相4種。這邊,華智仁波切要講的就是雖然你修173相的時候,這是指凡夫有些你沒有辦法修、即使是聖人他也是相似修,可是你凡夫這時要採用發願~~將來自相續能夠生起這一切。所以他並不是用發願來修,剛剛前面已經講了,你發心那種跟修行是沒有關的,所以前後不能矛盾。這邊講的意思是暫時你沒辦法修的時候,你就許一個願~~希望我將來有辦法修。就是醬子,而不是許這個願叫作修,不是。許這個願假如跟修是一樣的話,那你只要發心就好了。
從無常到佛相,一百七十三相都是所修。但在凡夫地時,無常、痛苦可以修,而佛陀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不要說凡夫,連聖者也難真實修持。那該如何修呢?雖說不能一五一十全部展現,但可以發願與嚮往的方式修。比如一個小學生,雖說不是科學家,但他可以有這個理想:“我以後要成為科學家,那時候我要造飛機。”對嚮往的一切,他幼稚的心中有一種行相。所以,雖是凡夫,但可以緣著佛的一切發願:“我一定要成佛,成佛時相好圓滿。”現在就可以這樣修持。
173相暫時你沒辦法修的時候,就許願將來有辦法修
在登地之後,哪怕仍然不能真實修持這一切,但相似的修持卻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
再來,在登地以後你變聖人了,你可能也沒辦法真實修持這一切,這就是我一直在講的,像現空雙運絕對是佛的境界,哪怕你已經是聖人你也是沒辦法雙運、但是你可以相似,至少對我們凡夫來講就差了10萬8千里。時間不夠,堪布這邊若沒需要多解釋的就過去。
登地之後,雖然還不具有佛的功德,但佛的相好、無緣大悲心等,可以相似具有。佛具有一切功德,所以成佛是我們共同的嚮往。雖說凡夫距此還很遙遠,但不能認為:我不是佛,所以不可能利益眾生,而成佛又太難……不能這麼想!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發心利益眾生、通達萬法。有了發心,智慧會逐漸成熟的。所以米滂仁波切的願文中說:每一世每一世,願我的智慧和悲心都有進步!
短短一生,要通達一切萬法可能很困難,但我們至少也要這樣發願:成佛的路上,但願我的每一世、每一世不要倒退……;否則,今年五年級,明年四年級、三年級,這樣下去就太可笑了。所以我們要堅信:只要我們發願,只要每一世都有進步,成佛不會遙遠。
乙二、證悟穩固之次第加行:
所有的三智之相,可以涵攝於一百七十三相之中。在採用二諦雙運的方式,以正等加行一一進行修持之際,((正等加行修出來的結果))通過迅速快捷地依照順序將自相續中生起的所有修持【證悟】前後相聯而修,或者將這些修持互相歸集於一相之中而修,從而使正等加行之際自相續中生起的諸等證悟穩定牢固〔,就是所謂的“證悟穩固之次第加行”]。
前面證悟自在之正等加行講完,那正等加行雖說告一段落但後面有需要還是會提及,這裡就進入了所謂證悟穩固的次第加行。
就說:所有的三智之相,可以歸攝成173相。若你採用二諦雙運的方式,就一直講二諦雙運是概念上你要醬子並不是你真正有辦法雙運,用正等加行進行修持之際,這個前面是你正等加行所修出來的結果,接下來你要通過迅速快捷地依次第順序將自相續中生起的所有修持前後相聯而修,哪邊的所有修持?是在正等加行那邊所生起的,就你對每一個單一的法空到了次第加行時你要把他連在一起,這是一種方式,就快速的……比方,你知道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4行相,你知道無常是空性、就苦諦裡的無常行相是空性,苦相也是空性、空相當然是空性、無我相當然也是空性,那你在前面時每一個法都知道,最後你用二諦雙運的方法或者是用現空雙運醬子的概念將單一每一個法你都修成法空,到你已經完成這步的時候,你在次第加行的時候就是要快速的將無常苦空無我這4個很快的好像在一剎那當中、雖然你沒辦法同時但你盡量的在4個剎那裏面將這4個法你前面所修到的結果全部都一起生起,醬子是不是就代表在空性下面苦諦的4個行相都是空性,這是不是就等於是全部修空?!這裡我是想辦法解釋他們用這名相後面他的目的,大概你就可以體會他在講什麼。
又或者,這就是第2種,或者這裡我high_light成綠色,因為在後面讀到給我的感覺好像並不是前面一種、後面這種也可以,我的感覺就我的感覺應該是2種都要用,所以這邊我把他標出來。
第2種就是~~修持互相歸集於一相之中而修,仍用剛剛的例子,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這4個,你按照這順序在4個剎那裏面全部出現,這是一種;另外一種,你就想辦法在一剎那修無常的時候裡面也有苦空無我,就整個苦諦相一起在一個剎那裡面整個出來。這當然不容易,可這也是一個方法,所以這叫做歸集於一相。
那麼這樣就能讓你正等加行中所生起的所有這些證悟變成穩定牢固,這就是所謂的“證悟穩固之次第加行”。
所以你現在就可以體驗了~~單一、或者全部~~講的道理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剛剛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跟你們解釋正等加行跟次第加行之間的差別。
正等加行的所修,就是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相。當然,無邊萬法之相也是無邊無際,不可能僅此數量,但歸納起來則可攝於一百七十三相當中。在正等加行時,就是對這一百七十三相以勝義中遠離戲論、世俗中如夢如幻二諦雙運的方式修持。而為了使正等加行的證悟獲得穩固,便要進入次第加行的修持。
二諦雙運其實是概念、並不是你真正能做到。
次第加行有兩種修法:一是將所有現前過的證悟迅速快捷地次第相聯而修。比如,苦諦,先觀想無常,之後痛苦、空性、無我……這些相次第地、迅速地在相續中現前。一是把所有相歸集在一個相中修行。比如,把痛苦、空性、無我等全都歸集在無常相中修持,或將六波羅蜜多歸集在布施中修持。通過以上兩種方式,要麼快速次第而修,要麼歸集而修,不斷修持之後,一百七十三相的境界不易退失,否則修行不會穩固。
這裡講到次第加行的修行方法就有2種~~1是快速的次第而修,1是歸集於一而修。
凡夫偶爾會感受到無常。當親人死了,無常真的現前的時候,他也覺得佛法是對的,萬法的確無常。可是他不懂得修,處理屍體時的無常感很快就消失了。前段時間地震,大家也被無常震撼了。大街小巷,不信佛的人也開始念“嗡瑪呢貝美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但他們要的不是修行,所以兩天剛過,眼前的境象恢復常態,也就想不到無常了。也包括一些修行人,他的修行總是很難持續。當上師講到無常,或者遇到一些特殊外緣,他會覺得:真的是無常,真的是痛苦,真的是空性,真的是無我……,似乎已經開悟了。可是沒有穩固加行的緣故,過一段時間,就恢復原來的狀態。
總之,如果相續中所生諸相、諸功德得到穩固,就是所謂的證悟穩固之次第加行。下面以一個例子來說明。
以修持第一智的苦諦之相為例,首先緣於無常與痛苦等各相,在名言世俗中,使對一切有為法皆為無常之理的定解趨於穩固;
這邊講說你在修持第一智,為什麼叫第一智?你們應該知道苦集滅道,所以第一智是苦諦。用這個做例子,無常苦空無我,這是4個苦諦的行相,緣這4個相,在名言世俗中對一切有為法皆為無常之理的定解就趨於穩固;就是你用剛剛那個快速輪番、或者是集於一相,因現在這邊就是講次第加行。
以遍智的苦諦之相為例,一切萬法都是無常、剎那毀滅;一切感受不離痛苦……,名言中,對此要生起堅固定解,並讓它趨於穩固。比如,觀想輪迴痛苦時,先觀想地獄眾生,他們的壽量如何、感受如何;然後是餓鬼、旁生……最後內心真正生起一種覺受:無論生在地獄、餓鬼或人間等任何地方,無非痛苦。
這種痛苦覺受並不是指偶爾感覺到的痛苦。有人吵了架,感覺很苦:好痛苦!生活沒有意義,我要自殺……,這種暫時的痛苦體會誰都會有,但這並不是對輪迴之苦生了定解。而像朗日塘巴格西那樣,始終對輪迴痛苦有著深刻感受,才是通達了苦諦。
在勝義中,因為通達了空性,所以對這一切都無有耽執。
在勝義中,以各種理證決擇,通達萬法都是空性、無可耽執。
然後你在勝義中,通達了空性,了知這一切故都沒有耽執。
在相續中生起的將此二者【勝義與世俗】雙運的修持【證悟】,就是所謂的“正等加行之修持”。
這一樣,不管你是正等加行或者是次第加行,2邊你都是雙具,勝義中修世俗、或者是世俗中修勝義,當然都會有勝義醬一個原則在。所以他說~~在相續中生起的將此二者就勝義與世俗雙運的修持,就是所謂的“正等加行之修持”。這裡,好像還要再仔細想想,他最重要……前面本來就是講你要用雙運的概念,就是要把每一個世俗法、每一個相、每一個顯現你都了解他最後是法空,再來,所有的都是法空,就在空性的這種概念裡面所有的這些法你都可以顯現,換句話說,所有的法都是空性。最後的結論是~~所有的法都是空性。那這邊是再重複一遍正等加行、就是雙運,雙運就是要把世俗法每一個法都修成是空性。雖然現在是在講次第加行,但他等於是再提醒你一下~~就是在正等加行裡面是在空的這種概念下面你把所有的法都可以一一變成空性。
勝義中對一切萬法沒有任何執著;世俗中對萬法無常、輪迴痛苦、一切無我等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對此二諦之理融會貫通、雙運而修,就是正等加行的修持。而正等加行得以穩固,就是次第加行。這兩種加行的差別要分清楚,否則學《現觀莊嚴論》頌詞的時候,可能找不到二者的界限。
這次我講《現觀莊嚴論》,基本在按傳統方式傳講,沒有加很多世間的比喻和公案。加了這些,可能對我們理解勝義空性有點遮障,所以不講很多。當然不論怎麼講,《現觀莊嚴論》的本義恐怕現代人很難接受。但不接受也很正常,總不能為了弘揚般若,就去講“怎樣以般若空性攝持買股票”、“怎樣以般若空性攝持買保險”……這樣講,也講不清楚。
當相應現空雙運各相在相續中生起之際,以在自相續中明觀的方式,而令無常、痛苦、空性、無我等相1、依次在每一個邊際剎那很短時間中再再嫺熟,並2、將其他三相也攝集於無常之中。
那這邊就是講次第加行~~當你相應所謂的現空雙運的每一個相,比方說,無常、苦、空、無我,你知道苦諦的4個行相都是空性的,所以你當然是相應現空雙運醬子的每一個行相在你的相續中生起的時候,你在自相續中用明觀的方式,讓無常、苦、空、無我等相,在剛剛前面那一個是講正等加行,其實正等加行到最後就是無住、無行這2個也就是修成了空性,那麼這個完成了以後,現在就是將剛剛正等加行修出的結果~~1、依次在每一個邊際剎那就是很短的時間中再再嫺熟,就讓你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所有的無常是空、苦是空、空當然是空、無我是空這個再熟練一遍,這是一種次第加行的修法,你看這邊他用並就不是用或者、也就是2個都要用,所以到底是或者還是並且就是2個都要用,第2個就是將其他三相歸攝於無常之中。
這裡是講次第加行。正等加行時,以勝義中空性、世俗中如幻如夢的定解攝持而修持各個相。當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相應的無常、痛苦、空性、無我等各種相在自相續中生起時,再以明觀的方式,在短暫的一個剎那之間,將這些相依次現前,並使這種修行再再熟練。熟練之後,還要把其他三相攝集於無常之中修持。
對我們而言,一剎那中連苦諦的四相也觀不出來,但修行達到一定境界時,這四個相乃至所有相短暫的時間中就能顯現,或者是次第性地顯現,或者是一相當中攝集其他所有相而顯現。
堪布是講或者、或者,但金剛句用的是並,至少在漢文裡面並跟或者不是一樣的意思,英文裡並應該是and,並且是2個都有,或者是2者間採用一個。
因為在經論中也說:“因為無常,所以痛苦”,又因為有為法是連貫的相續無常,所以只可能是空性以及無我等等的緣故。
經論中明顯說到:因為無常的緣故,所以痛苦。這個道理,《寶鬘論》、《六十正理論》、《入中論》裡都講過。無常就是剎那生滅,所以是行苦。同樣的道理,因為無常所以無我,因為無常所以空性。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執著的“我”是常有的法,但任何有為法只是假立的連貫相續,由這種無常性就能成立無我;人們所執著的實有法也是常有,但由無常也能成立它的空性。所以,只要是無常,肯定是痛苦,只要是無常,也肯定是無我、空性。
另外,因為在經論當中你知道:“無常就是苦”,又因為有為法是無常的,既然有為法是無常的,所以,也就是空也就是無我。現在就要把這些全都連貫起來,就說不管你剛剛講的這種快速次第的、或是聚集於一的,其實他本身就是相關的、就是苦諦的行相,當然苦諦的行相也是法空,苦諦本來也是法空。
人們所執著的實有法也是常有~~這句話我比較有問題,為什麼要講出這句話?其實整個概念以前也有講過,那再講一遍。無常的概念應該是醬子來的~~並不是我們知道……就說我們發覺實相裡面到底是不是真實有那就叫做常有,後來發覺不是、不可能真實有。那既然實相不是真實有,那實相會不會真實無?不可能,因為要有真實有才可以觀待產生一個真實無,真實有沒有的話真實無也不可能生,所以這種概念叫做空性。所以空性會沒有所謂的有無,概念是醬子的。至於無常是另外一個角度,無常的角度是世俗裡面有,世俗裡面可不可以有“有”、“常有”這概念?可以,那觀待以後就產生無常這概念,是醬子來的。世俗裡面有產生這種無常的概念,當然這無常的概念基本上就跟苦、空性就有關聯性了。那我要講的目的就是~~你要知道真正的“常有”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會有那所謂的不常、這是不存在的,因為是觀待法。至於無常是講到世俗裡面觀待的東西,所以無常本身這概念是世俗裡面的概念。既然有無常、有苦、有空、有無我,而所有這些都是相關性、是苦諦的4個行相,當然我們也知道苦諦本來也是法空的,這邊主要是講他們的相連性。
以在相互的每一相中,都涵攝了所有相的方式所進行的鍛鍊與修持〔,就是次第加行的修持〕。
在一個剎那中,所有相次第不亂地顯現,或者以一相涵攝所有相的方式顯現,這就是次第加行的修持。當然,這是大菩薩的現證。對我們而言,觀無常的同時又能觀痛苦,一個剎那中不行,但兩個剎那應該可以。第一剎那觀無常,看到人死了體會到無常;第二剎那中又能觀痛苦。如果時間長一點,其他的相也可以觀出來:因為無常,所以我不存在;因為無常,所以萬法是空性……這樣慢慢地、次第連貫性地觀,也可以。但在一個剎那中把所有相全部觀完,這對我們來講有一定的困難。當然,菩薩完全能做到這一點,這就像《四百論》所講的:鈍根證悟一法空不能證悟一切法空,但利根可以。
所以在相互的每一相中,都涵攝了所有相來進行的鍛鍊與修持的時候,就是次第加行的修持。這就一直在解釋次第加行有這2種~~1種是輪番、1種就總攝成一~~的修行方式。
如果有人認為:依照論中的次第,只宣說了六度、隨念佛等十三種次第加行,修持無常等相之正等加行又怎麼會變成次第加行了呢?
有人認為:《現觀莊嚴論》僅以一頌:布施至般若,隨念於佛等,法無性自性,許為漸次行。宣說次第加行#1,包括了隨念佛、隨念法等十三種法,所以,只有這十三法才是次第加行的內容。而為什麼無常等相又成了次第加行的內容?
這邊就提到了~~剛剛給各位整理過什麼叫正等加行、什麼叫次第加行,記得正等加行有20種修行方法,最後究竟歸攝成2種~無住、無行,這結束後,現就討論到次第加行的修行,次第加行的修行只有2種就現在講到的~1種是輪番快速的修、1種就把所有的總攝成一個相來修,就只有這2種修法。
次第加行13義提到布施持戒之6度、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之6隨念,最後加上一個無實性智次第加行或者叫做法無性自性漸次加行,不管叫什麼其實這基本上就是空性、就是修法本身空,那這裡根本沒提到剛剛講的那2種修行方法。你看一下,正等加行11義這邊很清楚第2義是在講加行有2+3+15共20種加行,在《總義》裡提出來歸攝成2種就無住跟無行,可是,次第加行13義裡你看不到他講一個修行方法,慢慢看下去你就知道他在講什麼。
所以這邊他就說~~如果有人認為:按照論中的次第加行的次第,只宣說了六度、六隨念、再加上最後一個無實性智次第加行,次第加行只講了這十三種,並沒講如何修持無常相,那怎麼會變成修持無常等相的這個正等加行又怎麼會變成次第加行了呢?
因為這邊在講的是你把前面那個無常相你用快速輪番的修或是總攝於一的修,這裡華智仁波切就是自問自答~~為什麼現在會提到這2種呢?明明次第加行13義裡面並沒提到這2個,那醬子是不是就把正等加行變成次第加行了?所以他現在就解釋~~~
所謂十三種次第加行,只不過是次第加行的修行內容支分,而並不是正行修法快速次第修、攝集於一。
實際上,《現觀莊嚴論》這一頌只講了次第加行的修行支分,並沒有講正行。
這是回答,他說~你看到的所謂次第加行那十三義,只不過是次第加行的修行的支分,這支分指的是內容的支分,就說173相以外這邊又列出次第加行的修行內容,173相是修行內容,那這邊次第加行又提出這13個相還是修行內容,所以只是一個支分,並不是正行修法。正行修法是什麼?就是課文裡面講的快速次第修、攝集於一修,就剛剛讀到的這2種。
所以才會在資料整理中告訴你~~正等加行20種修法究竟修法歸於無住、無行,次第加行就只有快速次第修、攝集於一修這2種修法。華智仁波切清楚告訴你就這2種,若他不講我們還真是不懂,這我們真的要很感激,沒有醬子講我們讀不懂的,他告訴你其實那13義本身並不是修行方法,那個跟173相一樣也是修行內容,就正等加行有173相、次第加行再補上這13相所以說是他的支分。等下他會解釋這個支分代表的含義,所以這並不是正行的修法。醬相信你們已經聽懂了,下面就歸結出來了。
因為皈依三寶是一切道的所依,所以是所依支分;
其中皈依三寶——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是一切道的基礎,從所依的角度安立,所以是所依支。
皈依3寶這叫做所依支分,這是你的所依。
因為隨念天是修道的見證,所以是見證支分;
隨念四大天王等天尊或者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等本尊,叫隨念天。隨念天是修道的見證,所以是見證支。隨念天尊很重要,所以在修道過程中要經常憶念:上師肯定知道,天尊肯定知道,三寶肯定知道……有了這樣的信念,就不會造惡業。
平時我們供護法、獻新供,一定要隨念三寶而供養。因為三寶裡面有佛法僧,也有天尊,所有供養境都具足。所以,供護法時不僅要供護法,最根本的是要供三寶。個別道友每天敲鼓、念護法,如果知道護法是三寶的本體,這樣念功德很大。如果認為護法就是某個天神、地神或者非人,今天給他個蘋果求他幫助,明天他幫你做件大事,談生意一樣去供,這樣不好。所以,有些人可能不會供護法,以後要以隨念三寶的方式來供。
隨念天這叫做見證支分,這是你修道的見證。
按照每一相中都包含了六波羅蜜多,以及以空性攝持的方式所進行的修持,就是後面七種次第加行的修法;
每一相中都包含六波羅蜜多,這是六度次第加行;以空性攝持是指無實性智次第加行。
最後,每一個相中都要包含六波羅蜜多,以空性攝持的方式來修持,那就是後面七種次第加行的修法。這一共有13個,前面6個是6波羅蜜多,要用空性攝持的方法這就是指用第13個法,這第13法叫做無實性智次第加行,你自己讀的時候記得配合著也要翻回去查看。也就是,每一相都包含了6波羅蜜多,然後,最後還要用第13個相就空性來攝持,這就是後面7種次第加行修法。後面7種次第加行修法就是指後面的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天、隨念捨之6隨念加上最後的無實性智次第加行。
這裡就告訴你次第加行這13義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修行方法在《略義》裡並未提到,但在《總義》這邊告訴你1是快速輪番的修、1是總攝於一的修就這2種修行方法。至於次第加行裡13義基本上算是修行內容,是一種支分。比方,隨念佛法僧叫做所依支,因你修行裡面一定要包括這個,那隨念天,天的意思這邊指的是護法,其實不止護法,還有4大天王這都在隨念天裡面,真正修的時候這一部分是一種見證,所以你真正的供養裡面一定要包括這個。因此,一定要有佛法僧所依支,還要有見證支包括所有的護法,醬子你才具足那個境。
護法是三寶的本體,這個我不懂我就把他標出來,為什麼護法是三寶的本體,堪布也沒做進一步解釋,可能慢慢入密後就會懂這句話真正的內涵是什麼,目前至少我是不懂。
至於隨念捨與隨念戒次第加行,則是因為一旦能安住於此二者,則可以依靠生生世世擁有善趣身體,以及圓滿受用的方式而具備修道之順緣。這樣一來,則即使在來世也可以成為修法的助緣。
《中觀四百論》裡講,依靠清淨戒律能獲得善趣身體#2;而布施可以獲得圓滿受用,這些在來世可以成為修法之順緣。
至於隨念捨與隨念戒這2個次第加行就能讓你有增上生,就是下一世能入善趣,所以代表你在修行除了修那173相以外,你一定要修6度,以前也解釋過這6度就可以代表所有的法。然後還有包括皈依支,你一定要有修佛法僧、還要包括修見證支就是修天,至於修戒跟修捨這屬於讓你來世能夠有很好的增上生。醬就解釋完了。
後面還會有,那今天次第加行裡就是2個重點:
1、次第加行裡真正修行方法有2種~~快速輪番的修,攝集於一的修,這2種修法雖說在《略義》裡並未提到,但在《總義》這邊告訴你真正修行方法就是這2種。相對於正等加行的修行方法就是無住跟無行。
2、次第加行裡13義~6度、6隨念、無實性智次第加行,這都是修行的支分,是修行內容。
【注釋】
#1 布施至般若,隨念於佛等,法無性自性,許為漸次行。
這個頌就講到次第加行的13義,以後在《論義》會讀到,只有這一個頌詞就包括13義,布施至般若就是6度,隨念於佛等這就是佛法僧戒天捨6隨念,法無性自性就是無實性智次第加行,醬子一共13個,許為漸次行,漸次行就是次第加行。
#2 《中觀四百論》云:“尸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
【思考題】
1 三乘境界如何才能在自相續生起?此三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答:修持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起三乘境界。證悟基法一切相為空性,這是聲緣的證悟境界,是基智;證悟道法的一切相為空性,是菩薩的境界,是道智;對果法的一切相通達無礙,是遍智佛陀的境界。所以,如理修持以後,三智境界可以現前;而究竟則將三智一切相全部清淨於空性、離戲、無執的一體法界中。
三乘境界其實是一本體、異反體。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三智境界是一個本體;但從世俗顯現的反體來講,聲聞緣覺的智慧、菩薩的智慧、佛陀的智慧,三者是分開的。
2 令諸佛歡喜之道是什麼?
答:只有現空智慧方便兩種資糧的雙運,才是令諸佛歡喜的無上妙道,作為具慧之人,就必須通達這一點。
一切顯現皆是空性,空性中一切皆可顯現,只有安住此現空雙運的境界,才是令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歡喜之道,令所有傳承上師歡喜之道。
3 對於一百七十三相,凡夫與登地聖者的修行方式有何不同?
答:從無常到佛相,一百七十三相都是所修。但在凡夫地時,無常、痛苦可以修,而佛陀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不要說凡夫,連聖者也難真實修持。那該如何修呢?雖說不能一五一十全部展現,但可以發願與嚮往的方式修。所以,雖是凡夫,但可以緣著佛的一切發願:“我一定要成佛,成佛時相好圓滿。”現在就可以這樣修持。
在登地之後,哪怕仍然不能真實修持這一切,但相似的修持卻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
4 正等加行、次第加行的修法分別是什麼?
答:對應之金剛句〝所有的三智之相,可以涵攝於一百七十三相之中。在採用二諦雙運的方式,以正等加行一一進行修持之際,通過迅速快捷地依照順序將自相續中生起的所有修持【證悟】前後相聯而修,或者將這些修持互相歸集於一相之中而修,從而使正等加行之際自相續中生起的諸等證悟穩定牢固〔,就是所謂的“證悟穩固之次第加行”]。...當相應現空雙遍各相在相續中生起之際,以在自相續中明觀的方式,而令無常、痛苦、空性、無我等相1. 依次在每一個邊際剎那很短時間中再再嫺熟,並2. 將其他三相也攝集於無常之中。因為在經論中也說:“因為無常,所以痛苦”,又因為有為法是連貫的相續無常,所以只可能是空性以及無我等等的緣故。以在相互的每一相中,都涵攝了所有相的方式所進行的鍛鍊與修持〔,就是次第加行的修持〕。〞
簡言之,一百七十三種相依正等加行最究竟的「無往加行」和「無行加性」修法,各別証入「現空雙運」;次第加行則依「邊際剎那」和「攝集於一」修法,整體証入「現空雙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