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12-總義-007-20230214
現觀總義講記︱第七課
 

今天是《總義》第7課,華智仁波切是根據《略義》的順序來講《總義》,這點蠻重要的,你自己讀的時候記得要配合著《略義》一起讀,醬你比較易懂他在講什麼。根據《現觀莊嚴論》科判共有發心、修行這2科,發心已經讀完了,發心基本上就是講3~遍智、道智、基智。3智講完就講加行,加行分正等加行、次第加行,正等加行是從《總義》第5課開始,一開始就先講加行相,就提到有173種不一樣的相,修行時要注意173相他的境相、或著叫義相、義共相還有他的識相,識相就是境相所含的道理,這些等等。加行相講完後接著就講加行也就是指修行方法,修行方法共20種就 2+3+15,所有的修行方法若是歸攝成2種就是無住加行、無行加行,3就是歸攝成3智、15就是指修行者在不同的位階比方資糧道、加行道時的修行方法。現在第7課最重要還是強調2種修法就是無住加行、無行加行;這一講完會討論到功德跟過失但是篇幅很少,之所以要提醒你們去看正等加行11義的圖表,就因根據這你就很容易理解他在講什麼,即使篇幅少但還是照這順序講,最後稍稍提到加行的性相,這就可能要到第8課會更清楚講到,後面從順解脫分開始講得比較快。因此,讀《總義》心理有一個概念是按照《略義》這順序來的。
正等加行11
1、加行相173~義相、識相
2、加行~修行方法20 2+3+15

還有,因為任何外境都不可成立,所以,內心不執著於任何外境,就是“無住〔加行〕”的涵義;不執著於任何法這種極其殊勝的瑜伽有境,就是所謂的“無行加行”。「正等加行」11義中第2義加行~修行方法
7課一開始說還有,因這是從第6課接過來的。
任何外境都不可以成立,最重要他要講的就是無住加行跟無行加行,這就是指2+3+15修行方法20種總攝為2種,因為任何外境都不成立,那內心當然就不會執著於任何的外境,這個就是“無住加行”也就是沒有所緣境,就說你先了解所有的法、外境就是法,所有的法都是不存在。你也不執著於任何法這種極其殊勝的瑜伽也就是有境,這就是“無行加行”。一個是不執著外境、一個是你既然境沒有當然你就沒有有境,這跟唯識的道裡基本上一樣。
這裡就是講「正等加行」11義中第2義加行~指修行方法,共2+3+1520種的2種。

無住加行和無行加行是《現觀莊嚴論》的最根本修法,雖然《般若經》的修法極多,但歸納起來就是無住加行和無行加行。所以,這兩個修法非常關鍵。對於所取外境,以微塵和剎那進行觀察時都不成立,因此無所取之法,這就是無住加行;從有境方面,心識不緣任何邊,沒有任何執著和相狀,這種最殊勝的瑜伽就是無行加行。
弄清楚後堪布這裡的解釋就很容易懂,最重要是把金剛句看懂,雖然修行方法很多種有20種,但歸納起來也就是總攝為無住加行跟無行加行這2種。

 

所謂的“無修而修”,與此也是同一個要點。
華智仁波切接著講所謂的“無修而修”這個概念是一樣的。
相關大乘經典中說:無見是最殊勝之見,無修是最殊勝之修,無行是最殊勝之行,無得是最殊勝之
亦無無見、無無修、無無行、無無得雙運無修而修。這些教言詮釋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修法。對外境沒有執著,對有境也沒有執著,能取、所取皆消於法界,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涵義,也是《現觀》的修行要訣。
所謂的“無修而修”堪布講的可以再加上一些註解更易明白,主要就是無見、無修、無行、無得,主要在強調這個,我們都知道在《心經》中就有無智亦無得……現在加的註解是讓各位印象更深刻,雖說是無見但亦無無見,因《心經》略本中講無智亦無得,可《心經》廣本中則講無智亦無得、亦無無得,我認為亦無無得這4個字非常重要,為什麼?無見亦無無見、無修亦無無修、無行亦無無行、無得亦無無得,這裏面有2個很重要的含義,第一個,當你知道醬子念的時候,這就有些類似他在講的無住加行跟無行加行,因為你無見是沒有外境,你亦無無見就是你沒有有境,不但沒有外境也沒有有境;或者另外一個部分,就是我們一般在講的空性是沒有所謂的有無,所以任何的東西都要離戲,你要醬子才真正了解空性。那無見是否定的、就是你把有的、肯定的東西否定掉,後面的亦無無見就是否定也要否定掉,醬子才真正是空性。一般以前都是用醬子的角度,但你讀完這裡,你發現在修行裡面有一個無住跟無行,那我若用嘴去念的話那無見就是無住、亦無無見就是無行。醬子一來你對空性的內涵就不容易錯誤了。其實最重要還是雙運,所謂雙運,簡單講,可以用醬一個角度來講~~有跟沒有其實是一件事。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雙運這是一個概念,一般人在修行中很難進入雙運,為什麼一般人很難進入雙運?這道理也蠻簡單的,你若學過《中觀莊嚴論》或是因明你就了解~~~人的分別念在一剎那間只有一個,而一剎那間無分別念可以有幾千萬個,只要外面有幾千萬個對境、外境你就可以在一剎那間同時生起幾千萬個無分別智,可是分別沒有辦法,分別念一剎那間只有一個。所以兩個是相違的東西不可能存在的,你一剎那又有又無,雙運,這種念頭沒有辦法存在,所以才會說雙運是佛的智慧。那這對我們是一個概念性,當然,我們在修行中知道無見亦無無見也是為了要培養最後到雙運這種境界,可是開始時沒辦法也不要洩氣,因為真正的雙運是佛的境界,我們現在只有相似模擬讓自己了解真正的是醬子。
表面看來,似乎《現觀莊嚴論》無可修,但其實是“無修而修”。我們以中觀理決擇萬法無任何實體,乃至心識也不存在任何體相,通達此理,並於如是境界自然安住,這就是《現觀莊嚴論》的修行,也是中觀的修行。而大圓滿、大手印等最高修行,也包括其中。
所以這個無修而修等於就是離戲,簡單講,就是有跟無都否定掉了的一個狀態。所以,反過來講,把20種方法歸納成無住跟無行這2種,其實這2種就是無修而修。你可以醬子講~~所謂的無修而修,就是無住跟無行這2種加在一起,等於是說所有的「正等加行」修行方法最究竟就是這2種,當然你可以有各式各樣的修法,可歸結到最後一定是無住跟無行這2種。為什麼歸結到最後是無住跟無行這2種?相信慢慢讀下去你越來越能體會,因為現在在講的這個「正等加行」在某一個角度來說等於……

010-現觀8事 2023-01-31.jpg
先看一下補充資料的圖表,這個資料這次有做一點修改、所以前面的這個圖表就不要了;慢慢讀下去你就會懂為什麼要改變這張圖表。
這個圖表的改變你就記得~~「正等加行到頂加行」也就所謂的證悟自在是在對治單一的法執;然後證悟穩固的「次第加行到剎那加行」是在對治全部的法執,這前面講過了。除了有這個理解以外,你還要理解~~從「正等加行到頂加行」這邊你去看以前的資料,頂加行8義到最後是無間頂加行,為什麼叫無間頂加行?簡單講,佛學裡有2個名相~無間道、解脫道,在定裡面一定會有這2個東西,更不要講這是出世間定。所以,無間道基本上等於是在出世間定裡面真正到了等持的時候,而進入出世間定的等持的時候可以斷煩惱,一般世間定是沒辦法斷煩惱,在那一剎那可以斷煩惱所以叫無間,就好像世第一法最後也叫無間道,那這個叫無間定,所以這個無間的意思就是~~一剎那下一妙鐘就從無間道進入解脫道,那圖左「正等加行到頂加行」這個地方叫做斷煩惱、或者叫做根本智,圖右「次第加行到剎那加行」這個地方叫做智慧生起、或者叫做後得智,但是要記住這個後得不是離開了座位。後得有2種,1是在定裡面,就說你從根本定一剎那無間你就變成後得智,你根本智一剎那過來就變後得智,這時的後得智並不是你離開了定,定裡的後得就是這種;另一種就是你離開了座位你已經不是座上修,比方,你出去做6度布施、持戒……這時聖人的狀態都是在後得。又或者,一般有另外一個角度就說聖人的境界叫淨見量,一般凡夫的叫觀世間量。所以圖右這邊叫淨見量,圖左就可以理解是斷所知障、就是空性,圖右則是偏向智慧,每一個法本身最後都能到這裡,所以到了最後就是無間頂加行、就是無間道。圖右就是你對治全部,一般就是到剎那加行,讀這個東西要養成習慣~要回去看前面所講的內容不能脫節,最後剎那加行4義,可以約顯現功德、證悟實相角度來分類,約證悟實相這2個就無相破語言顯現、無二破似二顯現,在佛學中這是很關鍵的東西所以才會一直重複提出。那,進入了剎那加行,無間頂加行跟剎那加行的無相、無二2者是什麼關係?簡單講,一個是無間道、一個是解脫道,就是醬子,一個是入定、一個是出定。出定,堪布喜歡用入定、出定,但是不要誤會是離開座位那個出定,所以我比較喜歡用無間道、解脫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正等加行跟頂加行,什麼叫做次第加行跟剎那加行,2邊的差別,除了他們有對治單一跟對治全部這個分別以外,還有就是現在指出來的醬一個東西~~一個是無間道、一個是解脫道,另外還有一個也很重要,那今天暫不講太多,你們應該在前面讀過一個「相之等持」,前面跟你們解釋的時候是說明雙運不是「相之等持」,一般「相之等持」就你不止修勝義你還修世俗,若是雙運就是世俗跟勝義是一件事,所以這2個有很大的差別,那「相之等持」你了解這點以外,你也可以應用在這2個之間的差別,在論文裡面沒有「空之等持」這個名詞是我加的,醬子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區分,那大家都是出世間的三摩地,這時無間道強調是空性方面,解脫道強調是相、所以就是後得、強調的是智慧。有了這些概念對他要講的是什麼比較能掌握,現在回去看課文。
於出世間定~~~斷煩惱根本智、智慧生起後得智(定裡的後得)
剎那加行4~約顯現功德分非異熟、異熟,約證悟實相分無相破語言顯現、無二破似二顯現
相之等持~世俗、勝義雙修;雙運~世俗、勝義一件事

無間頂加行:剎那加行~~無間道:解脫道~~入定:出定~~空之等持:相之等持

 

正如《經莊嚴論》所云:“無有諸修見,許為極勝修。”
了達沒有任何所修之法之修,可承許此為最殊勝之修法。
在慈氏52莊嚴的《大乘經莊嚴論》中特別提到:“無有諸修見,許為極勝修。”可知概念都一樣。你了達沒有可以修的法,那這種修基本上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很重要的修法;也就是從講到修行方法2+3+15中的2種是最究竟的修法,就知這2種在大乘修行裡的重要性,也就是無修而修

 

由此可見,修持般若波羅蜜多之義的究竟正行,也不過如此而已,因此,我們必須以該要義徹底斷除增、益
究竟正行這正行指的應該是正等加行,所謂的也不過如此而已,私下覺得他強調的是可以總攝成這2個法,為什麼總攝?因為最後你在圖左最後的極限是無間道,你等於是空的等持,你的三摩地是空的等持,所以這當然重要。這邊用斷除增、益,斷除增益在某一個角度就是離戲的意思,這就又回到剛剛講的,就說你所有的分別念全部都應該要沒……所以沒有有也沒有無,因為無也是分別念。
所以,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正行
之修法,就是無住加行和無行加行。這兩種加行修法,盡可包括廣、中、略般若之涵義。般若經函的數量極多,但歸納起來,就是對境不成立、有境不存在。能在如此境界中長期修持,就是通達般若波羅蜜多者。般若波羅蜜多之義,也僅此而已。
作為修行人,對般若波羅蜜多有懷疑、增益或邪見,一定要聞思修行中觀才能斷除。否則,很多人不聞思,直接要參禪或安住空性,這非常困難。未以理證引生定解或智慧,要安住也只是住於單空,真正的禪或與妙力雙運的空性境界難以現前。
如今講禪的人多,但作為禪者,自己先要通達般若法門。如果對佛陀的二轉法輪有長期的聞思,尤其通達了《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四百論》、《入中論》等論典,並斷除一切懷疑,那時候你參禪修般若,應該大有希望。否則,只是學過一些哲學、簡單的唯識,也看過一些空性的詞句,甚至講得也是頭頭是道,但自己從未享受過禪的味道——空性妙力,講也如同盲人摸象,沒有多大意義與價值。
比量證悟的重要性
堪布講的意思大概都是一樣,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正行之修法,就是無住加行和無行加行,簡單講也就是對境不成立、有境不存在,但是記住雙運是另外一個概念。這個,雖說現在是凡夫做不到,但即使不到佛的境界你也可以進入這種境界就能所都沒有那就是見道,見道當然也不容易,可雙運就更沒那麼容易、雙運是佛的境界。
這一段,我覺得他真正要講的並不是在強調你要真正懂得修行,比方這邊說~~你從未享受過禪的味道,就說你根本沒有真正的入定過,當然也是可以醬子講,可這段真正要強調的是比量證悟的重要性。什麼叫比量證悟的重要性?你要能真正進入現量證悟,現量證悟就是見道,一般你真正進入三摩地就是出世間定裡面那叫現量證悟,但是你在這個之前你有很多聞思、人家教你竅訣你都要非常懂,若沒有非常懂不然就不需要讀《現觀莊嚴論》,醬理解?就說《現觀莊嚴論》還是在教你比量證悟,用分別念,你用分別念了解所有修行,就比方說,這就是經論的內義,內義就是指修行竅訣。目前這很重要、這也是聞思的東西,若完全能掌握這些到你真正修的時候才不會走錯路。

 

如果把此等無住、無行要義視為附帶之義,僅僅依靠論典的個別詞句,而將毫無意義的眾多冗詞說得天花亂墜,則是徹頭徹尾的截斷甚深大義之法緣。「聞思」抓不住重點以至「修」抓不住竅訣
接著這裡就是在講竅訣了,你不能把……此等要義就是竅訣,修行方法最後可以歸攝成無住無行2~~這就是要義,附帶之義就是你沒把他當作很重要、看看就過去了,你就依靠各個詞句,意思就說真正重點是在這個要義、或者竅訣、或者講過的整個修行裡面最後歸攝到最究竟就是一個無住跟一個無行,這很重要可你忽略這而把其他的那些毫無意義的眾多冗詞說得天花亂墜根本沒有用,其實你是徹頭徹尾的截斷了甚深大義之法緣。所以我才說這個變成是比量證悟的重要性。
這裡加了一個註解~~若你「聞思」抓不住重點,你「修」就沒辦法抓住竅訣,或者你「聞思」時抓不住竅訣,你「修」就不容易有所成。
以無住加行和無行加行修持般若,是最甚深的要義。如果把它當作附帶意義,僅依個別詞句或辯論之理,以各種繁雜之詞闡述,即使講得天花亂墜,但實際已截斷甚深般若的法緣。
眼下確實有這種情形,有些人宣揚禪文化,把禪用在喝茶、繪畫,甚至醫療、保險上,很多方面用禪的文化來附會。禪與茶,禪與畫,真正通達禪的人,這樣結合也許有意義,但一般來講,禪是般若波羅蜜多,並不是普洱茶的蒸汽。所以我覺得,很多人把禪用得太廣,甚至不著邊際,但也許是我不懂禪。當然,如果是證悟者,喝茶、上廁所等任何事情都可以現為禪的妙用,但對未證悟者來講,認為吃肉就是禪的行為,這一點我接受不了。當然,我接受不了的,不一定不如法。

堪布講的這個大家看看、感覺不需要多做解釋,重點是在金剛句上;等下有一段你就會知道華智仁波切到底是何許人物,等下會特別提出來分享。
所以,最關鍵的是通達現空雙運。這一空性理不應停在口頭上,口頭上誰都會說。稍微有點學歷,先看一遍,然後找幾個教證,講一講很容易。但是佛法要證,不是憑口說,空口裡說空話沒有意義。最關鍵的,是要依教證、理證通達,再依實修獲得體驗,那時候,說也好、不說也好,實際已通達釋迦牟尼佛的甚深教言,已品嘗佛法的甘露妙味。從此以後,你說的教言才對別人直接有利。所以,米滂仁波切的竅訣中說:我們學般若,文字不重要,最關鍵的是通達竅訣、總結要訣
亦即道般若重要
至於現空雙運,這裡再強調一下~~最後是現空雙運,現在我們只能相似做到現空雙運,真正成佛才能現空雙運。
米滂仁波切強調:我們學般若,文字不重要,最關鍵的是通達竅訣、總結要訣。堪布這段話應該醬子理解~~~前面《略義》講過,因此讀《總義》時不能把《略義》忘記,因他就是順著《略義》內容詳細的說明,般若分4類:
自性般若~就是中觀,又叫基般若,以中觀的角度來說明對境
經典般若~文字般若、言說自性(有表色)
道般若~觀照般若,有境的角度
果般若~實相般若,有境的角度
那米滂仁波切剛剛講文字般若不重要,應理解為不是文字般若不重要,而是你一定要有辦法去理解這文字後面的含意,也就是重點不在文字那個有表色、而是在這個有表色在你心裡面生起的義共相,或者就說這個文字裡面教你的東西在你身上心裡面產生出來的這個影像,這個影像要正確,有些東西沒有辦法很簡單的……就比方說,蘋果這2個字,你要在心裡面生起蘋果的這個影像沒什麼困難,可當我要跟你講般若裡面的內容的時候,我給你2個名相,你這2個名相要生起就類似剛剛蘋果那個例子、你有辦法生起完全對應的一個影像,這你就需要下功夫了。我覺得米滂仁波切強調的是這點,這也就回到你的比量證悟很重要,聞思裡面一定要能掌握這些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有學到。
所以這裡就是強調道般若的重要。當然道般若有分真正修行的部分,那現在講的是竅訣的部分,你從文字般若裡面要能夠掌握到那個竅訣,那麼這個竅訣就屬道般若。也就說文字般若不是不重要,文字般若最重要是要讓你能真正掌握道般若,那聞思其實也在道般若裡面,所以聞思修3個都在,亦即道般若非常重要。
有表色在心中生起的義共相
如果不會總結要訣,想對《現觀》的諸多文字一一修習,是不可能的。而這部《修行次第略說》其實就是歸集所有般若修法的竅訣,能通達此論,對《現觀》的涵義、實際修持以及因修持而有的心靈成長,應該會有所了解。

 

因此,成千上萬的印藏諸大智者與成就者的所有論典以及修行方法(竅訣)教言中,也將〔所有內容〕歸結到“無執”這一精要之上。
經論裡面有分內義、外義,像中觀就是大部分講外義,大部分講內義的就《現觀莊嚴論》,還有完全討論究竟義像如來藏的論典。那仁波切就講~~成千上萬的印藏諸大智者與成就者他們所有的論典、或者他們的修行教言中,就是這些修行方法、這些竅訣,其實最後都可以歸結到“無執”其實就是“無修”,就是沒有執著。其實現在講的這些都是一件事,無住加行、無行加行目的是要讓你成就“無修之修”,那“無修之修”的結果就是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是去調法執、那也就是大乘的空性,這就簡單表明邏輯之間的關聯性。
所以,成千上萬的印藏大德、大成就者的所有論典和竅訣中所說的內容,都可以歸結到“無有執著”這一精要上。看一看印藏大德們遺留的教言,不論是般若還是密法,最終都歸結到無有能取所取;而漢傳佛教等大成就者的教言中,除了離執、無相的要訣外,也別無其他。這就是不二法門、般若法門、無相法門
剎那加行
堪布這裡提到了2~~不二法門跟無相法門,這2個其實不在現在這邊主題範圍,現在主要強調是前面修行方法裡面歸攝成無住無行2種,因現在就是在討論修行方法,修行方法歸攝成無住無行這2種非常重要。至於這個不二法門跟無相法門這2個是剎那加行最後用這個證悟的角度,剛剛剎那加行4義才講過的,2個用功德的角度來講就是非異熟、異熟,這就不再解釋了,那用證悟實相的角度這2個就無相破語言顯現、無二破似二顯現。那這個不二法門跟無相法門是講他最後證悟的那個境界,所以這跟修行方法不是一件事。這個繼續讀下去就會出現、那現在很快地提一下~~~
我們現在還在講正等加行,正等加行第2義加行講的是修行方法,現講的是20種修行方法裡面的前2種,他主要強調的也是這個。正等加行上去就是頂加行,也就說正等加行入定到一個階段性的頂點的時候就進入頂加行,所以最高叫無間頂加行。那現在最重要要提的是次第加行這邊。
次第加行13義內容~前面先講6度、接著6隨念~佛法僧戒天捨、最後一個等於是空性的無實性智次第加行,一共13個。現在先提一下是讓你印象很深,就所謂的無住跟無行是修行方法、是20種修行方法中的2種、是正等加行裡面的修行方法;那到了次第加行你都沒看到他提修行方法,應該是到第8課提到了~~~次第加行並不是修行方法而是修行內容。次第加行的修行方法是在課文中講只有2~~~1是所有的法按照他的次第在最短的時間內修過一遍,比方說修布施一直最後到般若,6度,就很快地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全部在越短的時間越好把他cover一遍,也就是你要做一個整體的修不是單一的修。所以次第加行第一個修行方法就是快速的把所有東西涵蓋在裡面。2是把所有東西涵蓋在一個上面,比方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在修布施的時候其他的5度也含在裡面。所以一共2個方法。
次第加行的修行方法是在課文中講只有2~~~快速的把所有東西cover一遍,修一種其他全部含攝在內
今天不會講到這,要到後面才會講,那為什麼我要講?就是要讓你分清楚,他在講正等加行強調的是20種修行方法最後歸結成無住無行2種,在次第加行只講2種,其實跟前面都有關聯,只是用什麼方式讓你了解……記得前面講正等加行對治單一的法執,你是修每一個單一的法來修他的空性,到次第加行跟剎那加行是用所有法修所有法的空性,雖說前面有20種修行方法,但最究竟就是2種,一個是沒有外境、然後接著就是沒有有境,所以一個無住一個無行。可到次第加行這邊要修整個法的時候,他的修行方法雖然沒有列在13義中,但在課文中華智仁波切告訴我們~~~基本上就是很快地短時間內把全部cover,另外一種就是修布施其他5度要放在裡面全部都要含攝在內,就只有這2種。醬子就很清楚為什麼他一直在強調這點~~~不二法門跟無相法門這2個跟修行方法是2件不一樣的事情,堪布雖然提出但不要誤會,就這是內容、是到最後的那個境界~就是不二、無相,所以這跟修行方法不是一件事。
對這個道理,有些人已經通達,並且超越了生死輪迴。而有些人只會重複,佛陀、諸位聖者和高僧大德們這樣講,也跟著這樣講。就像鸚鵡學舌,有人說“嗡阿日阿巴雜納德”,鸚鵡也學著說“嗡阿日阿巴雜納德”。所以,不通達般若的人,只是重複而已。總之,無執、無相是所有
修行教言和竅訣的歸集之處。以下約加行功德、過失、性相
“嗡阿日阿巴雜納德”這是文殊菩薩的心咒,就類似“唵嘛呢叭咪吽”是觀音菩薩心咒。
這邊加了一個註解~~~等於是把正等加行的第2義講完了、結束了,接下去最重要就是按照正等加行11義順序講加行功德、加行過失、以及加行性相。

 

如果能夠通達這種如同“百川歸一流”的攝集之方,就不會再僅僅因各宗派佛法術語的不同而將其執為相違,進而以貪嗔之念加以破立,反而會因為對所有宗派生起了誠摯的定解與信念而感到無比歡喜。19世紀利美運動~~功德、過失
接著,華智仁波切的金剛句就提到~~~如果能夠通達這種“百川歸一流”的攝集方法,什麼叫“百川歸一流”的攝集方法?就說你了解了以後就知其實不管是任何一宗派修到最後你一定是無住無行這2種,而次第加行那邊一定是快速的修一遍或是6個法一起修,就比方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苦諦的4個行相,若是你無常、苦、空、無我這4個很快的修一遍這是一種在修次第加行的修法,另外一種修法很簡單講,無常跟苦、空、無我就是苦,任何一個後面的含義都是苦,就是類似醬子。所以他說這種“百川歸一流”的攝集方法,你如果了解了以後,你就再不會因為各宗派佛法術語的不同而執其為相違,進而用嗔恨念頭來破其他宗派的說法、或者用貪來建立自己宗派的見地,你若懂了你就不會醬子做,你反而會對所有宗派生起了誠摯的定解與信念而感到無比歡喜。
這邊註解一個~~19世紀利美運動~~功德、過失,利美運動,這在讀《他空獅子吼》時也講過,堪布這裡沒提,但這個很重要,為什麼?首先我知道華智仁波切是順這11義順序講,到這已經是提到功德跟過失的問題。什麼叫利美運動?這是藏文的音譯,真正的意思用白話講就是不分宗派的意思,文雅一點就是宗派融合運動,就是大家不要批評他宗。為什麼會有這問題呢?總覺得宗教不能跟政治沾上,那現就不多講了。就某段時間內格魯派的一些人在否定覺囊派的他空見地,就把如來藏或他空講成是邪見,在佛學裡說邪見那是非常嚴重的,所以米滂仁波切才會寫2篇獅子吼論文,整個背景就是醬。那利美運動的發起人蔣揚欽哲旺波,也就是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所提到的蔣揚欽哲的第一代,在《西藏生死書》中所提到的蔣揚欽哲是這個蔣揚欽哲旺波的第二代,蔣揚欽哲在藏傳佛教是很有名的高僧。而今天讀的這論就是華智仁波切講述的,華智仁波切又是蔣揚欽哲旺波的根本上師,蔣揚欽哲旺波則是利美運動的發起人,所以你就了解華智仁波切基本上就是這種概念,這就是所以會產生利美運動了,只是這裡沒有提這一點而已,這就涉及到加行修行完以後會產生的過失。那,米滂仁波切既是華智仁波切的弟子、也是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這不用奇怪,那時這些大德都會有好多位上師,當然不換上師在某一個角度是對的,可是到某一個程度他們上師非常多的,就單單看索甲仁波切他跟過的上師就有蔣揚欽哲、頂果仁波切、敦珠法王,在《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好幾位。而米滂仁波切會寫那2篇獅子吼論文,《他空獅子吼》跟《如來藏獅子吼》就是因為利美運動之故,《他空獅子吼》是為了覺囊派當時無傳人,所以為了幫覺囊派就寫出來反駁當時格魯派對他空這種不正確的說法,然後又為自宗以寧瑪的角度寫了《如來藏獅子吼》。
你們可能不太了解,因為我後來看了一些資料,當時發起這個運動大家就和平相處了,怎麼最後又變成醬呢?因為當時有些大德是排斥利美運動。其實,修行沒修好跟凡夫也是一樣,那現在就知道為什麼會提過失了,就是因為他完全是跟著《略義》那順序來講的。
在般若空性的本體上,所有道理一味一體,就像百川匯海一樣一切修道殊途同歸。雖然使用的是不同竅訣、不同文字,但實際是彼此貫通、融為一體的,能通達這個道理,就不會因為佛法術語的不同而執為相違。
比如,顯宗說空性、禪的妙力,而密宗說現空雙運、樂空雙運,對通達者來講,這些不同名稱不會引發邪見:雙運是不是黑白繩子搓在一起,有執著相?空性是不是單空……在他們面前,印、藏、漢高僧大德的竅訣是一味的,雖因不同民族習慣而有不同術語,以及因佛教融合、文化交匯而出現不同說法,但對他們的成就都毫無影響。

堪布這邊也講雙運不是黑白繩子攪在一起。
空性不是單空,單空有2個意思~~~1廣義就是相似勝義,所謂相似勝義是跟究竟勝義區別,一般格魯派的說法就中觀應成是究竟勝義、中觀自續講的就是相似勝義就是單空,那這種講法是格魯的角度,若以自宗寧瑪來講並沒有排斥中觀應成的見地,因為寧瑪也是認為究竟勝義就是月稱的那種教言、那個是究竟勝義,這就不多講了。2若是狹義的單空就不是相似勝義,他就是只否定肯定的那一面,因為最嚴重的是肯定有~~嗯,這個法是有,所以我否定這個。只有否定這個叫做單空。剛剛講無見,無見簡單的講我也可以講他是單空,因他只講了一個無見、他只否定了而已,那亦無無見,這時就不是單空了,這時就等於是……所以你要知道單空這個名相有時代表的是相似勝義,相似勝義是你雖然講出來的……就比方,無遮、非遮,這你們應該讀過,無遮~~就是否定完以後他沒有代表任何的肯定,我說這個人不是胖子,我並沒有說他是瘦子,你只要聽完他不是胖子就結束了,我並沒有暗示說他是瘦子。假如我說他不是胖子、我的意思是說他是瘦子,這是非遮。我說他不是胖子就結束了,這是無遮。所以一般無遮是表示空性的一種文字的述說方法,但是,米滂仁波切,他就說這個也是相似勝義,因為無遮還是分別念、還是分別念下面的東西、還是單空。醬清楚?!
現在個別人不實修,就靠分別念破立。僅僅看了一些文字、光碟,有些粗淺的研究,自己還滿肚子懷疑和矛盾,言論中卻充斥著邪見:這個宗派不對,那個宗派不對,藏傳佛教不對,淨土宗不對,華嚴宗也不對……這就是孤陋寡聞的表現。現空雙運的佛法精華未融入相續,不同就成了衝突和矛盾,善巧的辨別也成了針鋒相對的抵觸法,由於不能圓融一味,便對自方生貪,對他方生嗔,並以分別妄念進行破立。
如果我們通達了現空雙運,通達了無執的竅訣,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會對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所有清淨宗派從心坎深處生起清淨心、信心和定解。我們要為有這樣的境界而無比歡喜,因為對所有大德都能觀清淨心,對佛陀所傳、不斷有成就者出現的所有宗派都能生信心,這說明正法已融入相續,再也不會依正法造惡業,墮入三惡趣。

 

這就是我們通過聞思般若波羅蜜多所取得的收益。
當我們不因不同術語而誹謗佛法,且對各教派的大德及甚深教法生起信心的時候,就是在聞思般若上有了收穫。現在有些人越聞思傲慢心越重,有一點世間學問就特別傲慢,認為很了不起。這種行為不好!所以我們要像巴珠仁波切《大圓滿前行》講的那樣:修行越來越好,自己的心也越來越調柔。
所以,如果你變成前面所言那就是過失了,若是心生歡喜柔和這就是功德了,這一句話裡含蓋了2層意思,所以他會講說這就是我們通達般若波羅蜜多所得的收益、這就變成講功德,前面假如你去排斥別人去講他人宗派的不是那就是過失、加行的過失,若你知道所有修行人不管哪一宗派其實到最後都是“百川歸一流”,到最後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最後其實大家的方法都一樣的是無修、就無修之修,就是不會有執著,醬子就對所有宗派的說法你都會有信心,這時你真正就得到這個受益。

 

這樣一來,再也不會說“因為一切萬法皆為空性,所以不存在任何修持”,從而因墮入斷見而住於平庸。
反過來你把這些都搞清楚了,你了解空性這些道理你就不會變成斷見,因空性最可怕就是變成斷見~~就是因為一切萬法都是空性,所以不存在任何修持~~這個是完全錯誤的,若變成醬子就變成是過失。
聞思般若有了收穫,見解純正了,此時根本不會說:因為萬法是空性,所以不需要修持,不需要積累資糧,不需要上供下施,不用作任何善事……,而如果持這種斷見,其實也正說明他還不了解般若。因為智者知道:雖然一切萬法在勝義中是空性,無可耽著;但在世俗中如幻如夢的緣起顯現卻也無欺存在,造惡業、善業,必定會成熟它的苦樂果報。如蓮花生大士所說:“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大家應該以此竅訣約束自相續。
堪布在這裡提到蓮師這句話特別high-light起來,見地要非常高、但是取捨要非常細,也就說你見地是空性,可是你守戒還是要非常的執著,這就又回到一個……該怎麼講呢?這就類似相之等持,就說你有很強的空性的概念,但你布施持戒這不是空性、就你非常執著的這樣做,這2個並不衝突,本來就應該醬子,你要有空之等持、你也要有相之等持,這才是真正的完整。所以,大乘在教人的時候都是這個概念,所以為什麼有正等加行又有次第加行都是這種概念,就說講原則的話是一致的,講到細節可以有不一樣的講法,可是原則都是醬子。
所以,修行境界越高,越會重視因果;而一無所學、一無所證者,口頭上空話說得大,行持上卻肆無忌憚地踐踏因果。

 

如果能夠通達“在勝義中,以外境與有境所表示的一切萬法之自性離戲無生、超離思維”的道理,則不會受制於對任何法的耽執。
如《中論》等般若法門所決擇的那樣,在勝義中,以境和有境所表示的一切萬法遠離四邊八戲、無生無滅、超離一切語言與分別,包括涅槃在內毫無實有堪忍之法。通達此理,不論清淨法還是染污法,不會有任何耽執,不會受任何束縛。所以我們要通達空性,不通達空性,就難以真實地引導眾生。就像有些法師,因為對空性理解不深,所以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對種種根基全都施以人天乘的引導,這樣意義不是很大。
所以,能夠通達“在勝義中,以外境跟有境表示的所有的法都是自性離戲都是無生、都是沒有、且都無分別的”的道理,你完全理解這你就不會受制於法、就不會有法執。勝義中醬子難道世俗中也醬子?不是。這個很重要,假如佛的話他勝義跟世俗是一件事,對我們來講不是一件事,可我們一定要雙俱、這2個都要,這不叫雙運,就是2個你都要修,你有勝義的概念但你並不會丟掉世俗,就像剛剛蓮師的話一樣都是醬子的觀念。

 

在如同幻化的世俗名言中,以三殊勝:加行發心、正行無緣、結行迴向三者所攝持的,下自有為法無常開始,上至佛相為止的所有諸相,都以無修無住、無行的方式進行修習,並令法空證悟(瑜伽現量)在自相續中生起,便是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空性的無上妙法。
這裡轉到很重要的~就是3殊勝,所以在勝義裡面你是醬子,可是真正在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按照3殊勝,3殊勝以前在共修《大圓滿前行》時應該印象很深,一開始就講這個3殊勝,簡單講3殊勝就是~~~加行發心,就比方說為什麼一開始要有前行?就是3殊勝;中間的正行無緣,意思就是你要在有空性的概念下面學習有跟沒有,在空性的這個原則下面學習有跟沒有,這就是雙俱了、不是雙運,就你了解這2個東西是需要且互不衝突的,這有點類似黑繩白繩攪在一起了,一個是勝義一個是世俗;到最後結行要迴向。所以一開始要有前行是做皈依發心,最後要有結行做回向,那中間就是要有空性醬子的觀念,以前3殊勝就講得非常清楚。
那為什麼要3殊勝呢?你有沒有發現不管你學什麼、修什麼、做什麼一律都要根據3殊勝,那你是不是就在勝義下面?你任何東西都不會離開勝義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所以3殊勝很重要。你看,他說你任何的都用3殊勝,就從你學無常開始你就根據3殊勝這種順序學無常,一直到最後,佛相到最後講不共法、佛所有功德的相的時候,都一樣都是要根據3殊勝這種次第來修,而且你修行方式都是……因為你在修行上最後一定是歸結成無住、無行,從正等加行,這邊是講你正等加行整個都要在3殊勝的下面,那你只要有3殊勝在最後歸結的時候是無住跟無行,不管你中間學了一大堆有的概念也沒有問題,重點就是醬子。
最重要是最後你就可以讓,他說~~令其,這個其指的就是法空的證悟,就是大乘的證悟,就是瑜伽現量,你就會在自相續中生起,基本上這就是修持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修空性的無上妙法。
這裡他強調的,一個3殊勝,他本來是強調無住、無行這2個,現在再加上這個3殊勝,醬子你感覺他一律在講空性,不是的,因為這從無常開始上至佛相為止的所有相這是173相,這一個一個都是有,醬你就了解這個就是在正等加行時的修法。次第加行是另外一個。正等加行到最後就是無間頂加行,也就是我講的無間道。
以勝義智慧觀察時,整個世間沒有微塵許不空之法,透過這種空性智慧的攝持,在後得如夢如幻的世俗中,依靠三殊勝而修持:首先發無上菩提心,中間是無有任何耽著的正行無緣,最後把善根迴向於天邊無際一切眾生。所修的法,從一百七十三相的第一相——無常開始,痛苦、無我、空性……一直到佛的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相,全部以無所修的方式而修持。這種境界,並不是理論上說說,應該讓它在自相續中完全生起來。這就是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最殊勝的無上妙法。
也許有人認為般若波羅蜜多的修法很遙遠,其實也不是這樣。以修無常為例,就像《大圓滿前行》所講的,我們先觀察外器世界的生住壞滅,再觀察內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可以緣種種現象而修。所以,萬法無常的道理誰都能修。但不像小乘或世間修法,大乘修法要具足三殊勝。如果具足三殊勝,再以勝義中一切不緣、遠離四邊八戲的智慧攝持而修,就屬於《現觀莊嚴論》的修法了。
不像金剛薩埵或阿彌陀佛修法,《現觀莊嚴論》沒有單獨修法,但在修任何法時,都能用這個修法來修持。比如,念修金剛薩埵,在觀修過程中,要知道金剛薩埵和自己都非實有,是遠離四邊八戲的本體,這是勝義修法。在念修的同時,不單單為自己,而是發心清淨天邊無際一切眾生的罪障,這是發心殊勝;心不耽執世間,儘量專注於所緣境界而修,這是正行無緣;所修善根迴向於所有眾生,這是迴向殊勝。這個完整修法,就是《現觀莊嚴論》的修法。

這裡標起來~~不像金剛薩埵或阿彌陀佛修法,《現觀莊嚴論》沒有單獨的修法~~這意思是什麼,就在修金剛薩埵的時候有專門觀金剛薩埵的法門,有特別為金剛薩埵的前行等等,修阿彌陀佛一樣,可是《現觀莊嚴論》並沒有這種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象的修法、他是一種共通性。所以,簡單講,《現觀莊嚴論》教完以後,你可以用3殊勝的角度了解他就是講3殊勝這個,或者你是用3殊勝的過程、那修行方法最究竟最極限的時候是無住跟無行,然後你整個當中是修所有的相、修173種相。
這句話~儘量專注於所緣境界而修,這是正行無緣~要說明一下,本來3殊勝要有空性的概念,就你在正行的時候要有空性的概念,堪布這邊用專注,其實在《大圓滿前行》就已經說過這是簡單的說法,真正的說法是空性,但是對於初學者用空性可能沒有辦法、他根本還沒學空性,意思就是在學習當中講白了就你要很執著。所以,3殊勝中間這個用專注是一個簡單的說法,真正講是要空性。那這叫正行無緣。
《現觀莊嚴論》的一百七十三相,都是以這種方式而修。壽命無常、有漏皆苦……乃至每一個加行相,都應以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世俗中不離三殊勝的方式而修,這是非常關鍵的!這樣的竅訣,在世間的高等學校確實得不到。我看到一本書,說有“哈佛大學學不到的人生真理”,但我翻了一下,發現這種“人生真理”連小學都有。所以,只有佛法最稀有,而《現觀莊嚴論》的竅訣更不是隨處可得,一定要珍惜並實地修持!
否則,單單參禪,是小乘修法還是大乘修法,或者是世間修法,我們分不清楚。也許有人覺得這樣安住很舒服,但這並不是解脫之因,只是歡喜斷除分別念、閉眼坐著,這是世間法;如果你為了從輪迴苦海中解脫而參禪,這是小乘修法;參禪時,先發心利益一切眾生,出定時也將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這才算大乘修法。

出定這裡標起來,因堪布有時在講入定出定,他出定的意思在很多地方他指的是解脫道、是在定當中的後得智。
很多人參禪,包括藏傳佛教有些人的修行,前後什麼都沒有,只是這樣安住。這是不行的!前面要有皈依、發心,後面要有迴向,而且都要涉及利益眾生和佛果,這是兩個關鍵,不能忽略。否則,修法的功德和品質就變了。512汶川大地震以後,很多佛教徒在修無常和慈悲。但光是想一想:“那麼多眾生死了,很可憐!”然後念“嗡瑪呢貝美吽”,這不一定是大乘修法。見了可憐眾生念幾句“嗡瑪呢貝美吽”,這沒有什麼;如果是為這些眾生為主的一切眾生成佛而修無常、觀大悲,並在收座時把善根普皆迴向,這才是完整的大乘修法。
當然,善根迴向以後,如果執著“我念了一萬遍觀音心咒”,它是根深蒂固的、永遠不毀壞……也不行,因為任何善根都現而無自性,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而只有以這種智慧攝持而修,才是《現觀莊嚴論》的修行。

 

補充資料:

嗡阿日阿巴雜納德:这是文殊心咒。嗡 (Om):是皈依的意思。 阿日阿(A Ja):表示空性大智慧是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巴雜(Va Ja):是说在空性中诸法平等,远离了一切的相对。納德(Na De):表示一切法都不可得。

三殊胜是二种资粮或二谛的归纳。加行发心殊胜与结行回向殊胜是有现福德资粮,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现智慧资粮。有现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无现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色身;无现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有现福德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
二谛的归纳,就是勝義跟世俗、不是雙運,就是2個都修。有現福德資糧,因這時都是用有的角度,你發心、你回向都是用有的角度,所以他叫做有現,那這是福德資糧。无现智慧资粮,這解釋過,專注是一個簡單的說法,真正講是要空性,所以他是無現的智慧資糧。色身裡面包括報身、化身,醬一看,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就是你2個都要修,修到最後那個結果是雙運。

 

【思考題】

1 請解釋無行加行、無住加行,並說明二者之差別。
還有,因為任何外境都不可成立,所以,內心不執著於任何外境,就是“無住〔加行〕”的涵義;不執著於任何法這種極其殊勝的瑜伽有境,就是所謂的“無行加行”。所謂的“無修而修”,與此也是同一個要點。正如《經莊嚴論》所云:“無有諸修見,許為極勝修。”由此可見,修持般若波羅蜜多之義的究竟正行,也不過如此而已,因此,我們必須以該要義徹底斷除。如果把此等無住、無行要義視為附帶之義,僅僅依靠論典的個別詞句,而將毫無意義的眾多冗詞說得天花亂墜,則是徹頭徹尾的截斷甚深大義之法緣。因此,成千上萬的印藏諸大智者與成就者的所有論典以及修行方法(竅訣?教言中,也將〔所有內容〕歸結到“無執”這一精要之上。

 

2 請依本論觀點,說明聞思般若的必要。
如果能夠通達這種如同“百川歸一流”的攝集之方,就不會再僅僅因各宗派佛法術語的不同而將其執為相違,進而以貪嗔之念加以破立,反而會因為對所有宗派生起了誠摯的定解與信念而感到無比歡喜。這就是我們通過聞思般若波羅蜜多所取得的收益。這樣一來,再也不會說“因為一切萬法皆為空性,所以不存在任何修持”,從而因墮入斷見而住於平庸。如果能夠通達“在勝義中,以外境與有境所表示的一切萬法之自性離戲無生、超離思維”的道理,則不會受制於對任何法的耽執。
聞思般若以達成比量証悟(抉擇)般若。由是,就不會再僅僅因各宗派佛法術語的不同而將其執為相違,進而以貪嗔之念加以破立,反而會因為對所有宗派生起了誠摯的定解與信念而感到無比歡喜。這就是我們通過聞思般若波羅蜜多所取得的收益。

 

3 請具體說明此論所指出的殊勝修法。
:對應之金剛句〝在如同幻化的世俗名言中,以三殊勝:加行發心、正行無緣、結行迴向三者所攝持的,一百七十三種加行相:下自有為法無常開始,上至佛相為止的所有諸相,究竟修行方法:都以無修無住、無行的方式進行修習,並令法空証悟(瑜伽現量)在自相續中生起,便是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空性三智的無上妙法。〞
此金剛句應是華智仁波切針對正等加行前四義加行相、加行方法、加行功德、加行過失作一竅訣式小結,即:
一百七十三種相之修行(一)彼過程皆要遵行三殊勝,以確保獲得功德並遠離過失;(二)彼方法皆採用究竟「無修而修」之無住無行二種修法,以確保証悟般若波羅蜜多空性

【備註】三殊胜是二种资粮或二谛的归纳。加行发心殊胜与结行回向殊胜是有现福德资粮,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现智慧资粮。有现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无现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色身;无现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有现福德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