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10-總義-005-20230131
現觀總義講記︱第五課
 

001-般若經 2022-11-08.jpg
外義,討論的是基般若,是關於對境的問題、討論聖人的對境,一般又叫深見或者理論,理論其實應該是用教、一個是修,最重要像《中觀根本慧論》就是很標準的外義。內義,這一般就是道般若,講的是聖人的有境、屬於廣行,對應重點就是竅訣,很標準的內義就是《現觀莊嚴論》。
現觀是聖人的有境、中觀是聖人的對境
羅時憲:只要是根本般若就可以對讀

009-現觀8事 2023-01-17.jpg  
在前面講~基智是斷煩惱障、道智是斷所知障,但繼續讀下去發覺基智是對付單一法執、道智是對付全部法執,所以這策略就改成證悟自在、證悟穩固。
010-現觀8事 2023-01-31.jpg
證悟自在、證悟穩固就相當於三摩地自在、三摩地圓滿。

甲二(大乘道之加行)可分為二:一、證悟自在之正等加行;二、證悟穩固之次第加行。
乙一、證悟自在之正等加行:

加行就是破法執

 

所謂“證悟般若自在”的涵義,是指雖然通達了以前面的三智所表達的,作為所知的一切萬法聞思般若修所成慧之法相,並將三乘的所有證悟境界作為發願對境,但卻沒有自在地獲得真正獲得?稍許的般若修所成證悟功德。成佛雖具備目標及策略,若缺修持行動則無具體成效。
雖然已經決擇了以前面三智所表達的、作為所知一切萬法的法相,並將聲聞緣覺、菩薩、佛三乘所有證悟作為發願對境,可是尚未得到稍許三智之證悟功德。這裡是說,最初只以聞思方式了知三智,並有了目標十策略發心

 

這就如同某個窮困的奴僕,即使可以對某個財主的所有財產瞭若指掌並清點盤查得一清二楚,但自己卻無權控制,哪怕縫衣針之類的一分一文的財產一樣。
比喻講得很清楚,僕人對富人的財產再了解,也沒有一點點享用的權利。就像在藏地,有的主人擁有兩三百頭犛牛,僕人把數位算得很清楚,甚至熟知每一頭犛牛,但沒有任何權利。同樣的道理,聞思過程中即使你對色、聲、香、味等一切萬法的法相瞭若指掌,對其作用、果、本體也一清二楚,但沒有實地修持,改變自相續很困難。而即便是人身難得,光是聞思不去修,也不行。
所以,只是對三智進行聞思並作為發願對境,雖然決擇得很清楚,但對相續還沒有大的作用。因為聞思其實離不開修行,僅聞思而不修行,那就像僕人算主人財物一樣,無法真正調伏煩惱。

 

因此,首先從無常之相入手,直至最後的佛相,都以二諦雙運的方式進行修習,令尚未生起的證悟生起,就是所謂的“證悟般若自在”。若能從無常相直至佛相完成一百七十三行相(義共相)的二諦雙運,終將令「佛之現空雙運慧」得以生起。 「二諦雙運」→「現空雙運」
分別或遍計
那該如何修持呢?我們先從無常相入手,一切萬法無常、一切有漏法皆苦、一切法無我……直到佛相之間,對這一百七十三相都以二諦雙運的方式修持。在勝義中,無常、痛苦等一切了不可得,安住遠離戲論的境界。凡夫不能真實修勝義諦,但可以將其作為發願對境來修;或者以《中論》等
有分別(俗諦)的理證觀察:在勝義中,(雜染清淨、凡夫佛陀都了不可得,以有緣或總相方式修持)-觀察修)在世俗中,有些相能直接領受,如萬法無常、有漏皆苦等,可以修持;而有些則無法直接體會,如佛陀身口意不可思議的如海功德,菩薩的三十七道品等,所以只能作為發願對境,就像小學生把博士課程作為發願對境一樣。應非白黑線捲成一繩
通過修行,自相續中未生起的證悟可以生起。以前只是理論上了解萬法無常,現在通過觀修已經真正通達了,這就是證悟自在的正等加行。所修的三智對境是一百七十三義共:遍智111相,道智36相,基智27修行方式為2+3+15二十種加行:約無(不)住、無(不)行分2;約三智分3;約境界分15,可歸納總攝二:無住加行:如無常(肯定)及非無常(否定)外境本體了不可得無行加行:如執無常之有境或有或無也了不可得,分別以不緣所取和能取的方式來修持。
二諦雙運

 

所謂“般若證悟穩固”的涵義,是指將以前在自相續中所產生的一切修習【單一證悟】前後相聯而令它依次現前,依靠聞思令尚未產生[的般若證悟]依次現前,並逐漸純熟。為了[各種般若證悟]能夠在相續中產生,而以猛厲發願、精勤修持的方式,使以前在相續中產生的所有證悟嫺熟精純,就是所謂的“般若證悟穩固”。
修正等加行同時可修次第加行
證悟穩固是指次第加行。在之前的修行中,修無常、痛苦、無我等相沒有次第,不斷修習以後才可以次第現前。比如,正等加行時,修無常,再再修無常,修空性,再再修空性,沒有總的次第性和連貫性;而修次第加行時,以布施、持戒、安忍等
六度萬行攝持諸相而次第修持,以前未證悟的可以現前,已證悟的得以穩固。這就是證悟穩固的次第加行。
為說明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的關係,巴珠仁波切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

 

打一個比方,幼童在學習文字的時候,首先要依靠逐字拼讀“![嘎]、#[卡]”等字根的方式來學習每一個字母,這就相當於正等加行。
比如有些孩童學藏文,他先“嘎、卡、噶……”分開學每一個字,這叫嘎,這叫卡,一個一個拼讀。同樣,修正等加行時,一百七十三相的每一相——無常、痛苦……都分別修持。比如,修地獄痛苦,痛苦的本體是什麼,壽量如何,苦受程度如何……,相當於單學一個嘎字,修持過程中沒有連貫性和次第性,只對一法修習精通,這就是正等加行。
所以在我們平時的修行中,你單獨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布施、禪定或上師瑜伽,其實屬於正等加行的修法。從比喻上,相當於藏文的逐字拼讀,或者學中文拼音的ㄅ、ㄆ、ㄇ、ㄈ。

 

然後,將前面所學會的眾多母音字母與輔音字母串連起來,學習拼讀#1 諸如“ [桑吉]【佛陀】”之類的詞語,
“桑吉”是藏文的詞,“桑”由三個字母組成,“吉”由四個字母組成,就像漢語的“杭”(ㄏㄤˊ)字,也由幾個拼音字母組成。分開的字母串連後,可於同一時間發出“桑”音。

 

這種以串習而令其嫺熟練達的過程,就相當於次第加行。
就像這樣的熟練狀態,修次第加行時,布施波羅蜜多中圓滿六度的同時,可以攝持諸相次第而修。這種修法現在想是很困難,又要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安忍……,就像念“嘎”的同時又要串連其他字,剛開始肯定很困難,但純熟了也就不困難了。所以,經過漫長地修習,一剎那間照見一切萬法的佛智之因緣——次第加行,也肯定能生起來。
字母相當正等加行,串起來就是次第加行

 

至於頂加行與剎那加行二者,則是修習前面兩種加行達至頂峰的道之標準,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修法。
正等加行達到一定標準時叫頂加行;次第加行達到頂峰時是剎那加行,此時一剎那中照見一切萬法,是加行的最高境界。所以,這兩者——頂加行與剎那加行不過是前面兩種加行的頂峰,並不是其他修法。概括來講,四加行包括於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次第加行又間接包括於正等加行,所以正等加行可以包括其他三個加行。因為正等加行的所修是一百七十三相,一百七十三相達到穩固階段是次第加行,而其餘二加行只是此二加行之果。

所以最關鍵的,先聞思三智,再以正等加行修持。為什麼本論的正等加行講得廣,其他三加行較略,就因為其他三加行只是修行的不同階段,而最根本內容在正等加行。所以,學了巴珠仁波切的《總義》,基本會知道《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和次要內容,雖說《般若經》的道理都很圓滿,但聞思時還是要有側重。
無相剎那加行解決語言顯現、無二剎那加行解決似二顯現
無間道~定中斷煩惱、解脫道~智慧出來
無間頂加行跟剎那加行一件事

 

正等加行達到究竟之法可分為[與頂加行相應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加行道,]是屬於世間道的,在相續中生起成為壓制能取所取四種分別念#2 對治的標誌加行【暖頂加行】以及相增長加行【頂頂加行】功德,也即加行道頂位。
所取
暖位在略義講相增長
正等加行的修行過程中,相應的法達到究竟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屬於世間道,能壓制相續中能取所取四種分別念#3,但不能從根本上斷除所有所斷,只是壓制。此時自相續依次生起標誌加行(暖頂加行)、相增長加行(頂頂加行)、忍頂加行和世第一法頂加行的功德。

 

在世間修所生慧的證悟中,再沒有更超勝於此的境界了;
在凡夫位中,修持正等加行到達加行道,世間智慧中最殊勝的智慧可以生起,有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

 

在聖者道中,首先是見道所斷【第二階段見道】,在相續中生起將能取所取四種遍計分別念連根斬除的對治之法——見道無分別智慧,就是見道頂加行。在現見法性的根本定證悟中,再沒有更超勝於此的境界了;
第二階段在見道。此時相續中生起一地菩薩的智慧,能取所取四種分別念的見斷部分從根本上被斷除。從現見的角度,再沒有更超勝於此的智慧。也就是說,獲得一地菩薩時,對萬法本性該見的已見,再沒有更高的所見。當然從修行的角度,還有更超勝的智慧。所以有些論師認為:從所見勝義空性的角度,一地菩薩與七地菩薩甚至與佛都沒有差別;但從能見世俗修行的分明層次安立時,還有更明顯、更超勝的智慧境界聖者個別的能所應該是無二

 

緊接其後【第三階段修道】,便是修道所斷,在相續中生起將能取所取四種俱生分別念連根斬除的對治,並依靠所有相之等持三摩地,而自在獲得世間利樂他眾的所有成就,就是修道頂加行。
至於自相續中以能取所取方式存在的修道所斷,在生起二地到十地之間的修道智慧時才被斷除,並且依靠相之等持三摩地獲得利益一切有情的成就,這就是修道頂加行。所謂相之等持,就是在不捨棄入定境界的同時,安住布施、持戒等相饒益無邊眾生之不可思議等持。「見、修、行、証」完整俱修 這是第三階段,修道頂加行。

 

在從有學道的角度所修持的等持中,再沒有更超勝於此的境界了;
從見的角度,一地菩薩的境界最殊勝;而從有學道修持的角度,這是最殊勝的等持。

 

最後【第四階段金剛喻定】,從根本上斷除執著二諦的差異、賢劣或者相違的細微耽執,在相續中生起以緣、相、因空、無相、無願?三者為主的無分別智慧,便是無間頂加行。
第四階段的無間頂加行,於十地末尾時從根本上斷除分別二諦之戲論。十地之前仍有二諦相違的分別,認為勝義諦殊勝、世俗諦低劣,不說凡夫,七地、八地也還有細微的分別。“什麼時候能通達勝義諦?世俗諦全是迷亂假相……”我們總會這樣耽執。而這種粗大耽執,以及大菩薩的細微耽執,十地末尾時會全部斷除,並生起以緣、相、因三者為主的無分別智慧,如本論云:“無性為所緣,正念為增上因即無願,寂靜為行相無相。”
所有修道,十地末之無間頂加行是最高、最深的修法,因此有很多辯論。對方對二諦有很多邪見,比如,認為二諦是分開的……等等。因此彌勒菩薩在本論的頌詞中,以十六個辯答遣除責難。

 

因為在〔無間頂加行〕與究竟所得之果——法身之間,已經不存在其他道的阻隔了。
此時再無其他阻隔,馬上獲得佛果了,所以叫無間頂加行。
解脫道

 

在修習次第加行達至究竟之際,也就是剎那加行。
次第加行到達究竟,叫剎那加行。就像正等加行的果是頂加行,次第加行的果是剎那加行。也就是說,從證悟獲得穩固的角度,次第加行是因,剎那加行是果。

 

【注釋】
#1 拼讀:按藏文的前加、語基、後加等次序拼讀語音之法。

#2 能取所取的四種分別念:包括實有與假立的兩種能取分別念,以及染污惡法與清淨善法的兩種所取分別念。

#3 能取所取這四種分別念可以包括人我和法我等所有的所斷。

 

【思考題】
1 請結合比喻說明,“證悟自在”和“證悟穩固”分別是怎樣的加行?你對這樣的修行方法有信心嗎?請談談你的感想。

所謂“證悟般若自在”的涵義,是指雖然通達了以前面的三智所表達的,作為所知的一切萬法聞思般若所成慧之法相,並將三乘的所有證悟境界作為發願對境,但卻沒有自在地獲得稍許的般若修所成證悟功德成佛雖具備目標及策略,但修行尚無具體成效。這就如同某個窮困的奴僕,即使可以對某個財主的所有財產瞭若指掌並清點盤查得一清二楚,但自己卻無權控制,哪怕縫衣針之類的一分一文的財產一樣。★金剛句:因此,首先從無常之相入手,直至最後的佛相,都以二諦雙運的方式進行修習,令尚未生起的證悟生起,就是所謂的“證悟般若自在”。若能從無常相直至佛相完成一百七十三行相(義共相)的二諦雙運,終將令「佛之現空雙運慧」得以生起。 「二諦雙運」→「現空雙運」
所謂“般若證悟穩固”的涵義,是指將以前在自相續中所產生的一切修習【般若證悟】前後相聯而令它依次現前,依靠聞思令尚未產生[的般若證悟]依次現前,並逐漸純熟。為了[各種般若證悟]能夠在相續中產生,而以猛厲發願、精勤修持的方式,使以前在相續中產生的所有證悟嫺熟精純,就是所謂的“般若證悟穩固”。打一個比方,幼童在學習文字的時候,首先要依靠逐字拼讀“[嘎]、[卡]”等字根的方式來學習每一個字母,這就相當於正等加行。然後,將前面所學會的眾多母音字母與輔音字母串連起來,學習拼讀諸如“ [桑吉]【佛陀】”之類的詞語,這種以串習而令其嫺熟練達的過程,就相當於次第加行。
★堪布闡釋:
那該如何修持呢?我們先從無常相入手,一切萬法無常、一切有漏法皆苦、一切法無我……直到佛相之間,對這一百七十三相都以二諦雙運的方式修持。在勝義中,無常、痛苦等一切了不可得,安住遠離戲論的境界。【凡夫不能真實修勝義諦,但可以將其作為發願對境來修;或者以《中論》等有分別(俗諦)的理證觀察:在勝義中,雜染清淨、凡夫佛陀都了不可得,以有緣或總相方式修持。在世俗中,有些相能直接領受,如萬法無常、有漏皆苦等,可以修持;而有些則無法直接體會,如佛陀身口意不可思議的如海功德,菩薩的三十七道品等,所以只能作為發願對境,就像小學生把博士課程作為發願對境一樣應非白黑線捲成一繩
通過修行,自相續中未生起的證悟可以生起。以前只是理論上了解萬法無常,現在通過觀修已經真正通達了,這就是證悟自在的正等加行。它所修的三智對境是一百七十三義共:遍智111相,道智36相,基智27修行方式為2+3+15二十種加行:約無(不)住、無(不)行分2;約三智分3;約境界分15,可歸納總攝二:無住加行:如無常(肯定)及非無常(否定)外境本體了不可得無行加行:如執無常之有境或有或無也了不可得,分別以不緣所取和能取的方式來修持。

 

2 四種加行之間有怎樣的因果關係?其中正等加行達到究竟,有哪幾個階段?請簡單闡述。
:正等加行達到一定標準時叫頂加行;次第加行達到頂峰時是剎那加行,此時一剎那中照見一切萬法,是加行的最高境界。所以,這兩者——頂加行與剎那加行不過是前面兩種加行的頂峰,並不是其他修法。概括來講,四加行包括於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次第加行又間接包括於正等加行,所以正等加行可以包括其他三個加行。因為正等加行的所修是一百七十三相,一百七十三相達到穩固階段是次第加行,而其餘二加行只是此二加行之果。
正等加行達到究竟之法可分為[與頂加行相應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
加行道,]是屬於世間道的,在相續中生起成為壓制能取所取四種分別念對治的標誌加行【暖頂加行】以及相增長加行【頂頂加行】功德,也即加行道頂位。在世間修所生慧的證悟中,再沒有更超勝於此的境界了;在聖者道中,首先是見道所斷【第二階段見道】,在相續中生起將能取所取四種遍計分別念連根斬除的對治之法——見道無分別智慧,就是見道頂加行。在現見法性的根本定證悟中,再沒有更超勝於此的境界了;緊接其後【第三階段修道】,便是修道所斷,在相續中生起將能取所取四種俱生分別念連根斬除的對治,並依靠所有相之等持三摩地,而自在獲得世間利樂他眾的所有成就,就是修道頂加行。在從有學道的角度所修持的等持中,再沒有更超勝於此的境界了;最後【第四階段金剛喻定】,從根本上斷除執著二諦的差異、賢劣或者相違的細微耽執,在相續中生起以緣、相、因空、無相、無願?三者為主的無分別智慧,便是無間頂加行。因為在〔無間頂加行〕與究竟所得之果——法身之間,已經不存在其他道的阻隔了。在修習次第加行達至究竟之際,也就是剎那加行。
堪布闡釋:
所謂相之等持,就是在不捨棄入定境界的同時,安住布施、持戒等相饒益無邊眾生之不可思議等持。修、証」及「見、行」雙運?

ps:忘記錄音,上課時又無法詳實紀錄,真可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