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09-總義-004-20230117
現觀總義講記︱第四課
此三者【三智】也可以與《寶性論釋》#1 中所說的三寶在自相續中成就的方式相對應:首先,以一切種智就可以表示佛的智慧,如云:“薄伽梵現證一切法”;其次,以道智就可以表示一切三乘之道,如云:“善轉法輪”;第三,以基智就可以表示上下各乘所證之差別,如云:“為無量弟眾智者所圍繞”,只是在說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華智仁波切一開始就講~~~三智也可以跟無著所著作的《寶性論釋》中所說的三寶在自相續中成就的方式是相對應的:首先,一切種智就表示佛的智慧,如云這裡是引《寶性論釋》,但華智仁波切所引的內容其實是出自《寶性論釋》裡所引用的《陀羅尼自在王經》:“薄伽梵現證一切法”;其次,道智就表示一切三乘之道,在《陀羅尼自在王經》有云:“善轉法輪”;第三,用基智就表示上下各乘所證之差別,在《陀羅尼自在王經》中云:“為無量弟眾智者所圍繞”,無量弟眾就代表3乘不一樣的所有的僧眾,但都可算在佛門裡面,只是在說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前面講了以三智引起發心,以及三智在相續中生起的次第,現在講三智如何與佛寶、法寶、僧寶在自相續中成就的方式對應。首先講遍智,遍智表示佛寶,如經中說:“薄伽梵現證一切法。”其次講道智,道智可以表示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之道,如經中說:“善轉法輪。”佛陀轉法輪,令菩薩證悟法寶。最後講基智,基智講了大乘境界,也講了小乘境界,所以能表示上下乘補特伽羅所證差別,如經中說:“為無量弟眾智者所圍繞。”佛陀為無量菩薩、聲聞、緣覺聖者所圍繞,圍繞者就是僧寶。
這些說法實際上一致,三智也就是三寶。因此作者最初頂禮三智之源——般若佛母時,也就間接頂禮了三寶。
看堪布的解釋,前面講過3智對應發心、三智在相續中生起的次第,現在要講三智跟佛寶、法寶、僧寶在自相續中成就的對應方式。首先講遍智,遍智表示佛寶;但若以自相續中成就的對應方式這角度來看應該先是基智、再來道智、再來遍智,可能無法百分之百的1對1,可這概念感覺應該是整體的概念,等下分享我的心得,先就把課文看過,那道智就表示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後講基智時講了大乘也講了小乘,所以表示上下乘補特伽羅所證差別,他是醬子解釋。那我先講一個在概念上面,因為今天要討論這個主題,私下認為他的著眼點~~~我們讀彌勒菩薩的這個《現觀莊嚴論》,那華智仁波切是寧瑪很重要的一位傳承上師,他為此做的註解要犯錯可能性幾乎是0,那堪布對金剛句的詮釋又非常貼合原文,今天讀不懂金剛句應該是自己的問題,絕對不會是金剛句的問題。這點很重要,因這些大德幾乎都不會犯錯。那今天我對第一句金剛句的感覺他並不是要跟你討論3寶,所以不管他引經據典講出處在哪裡,無著的《寶性論釋》裡所引用的《陀羅尼自在王經》中就有關表示3寶的詞句,華智仁波切認為這就是跟3智相對應的。可我覺得重點在~~他並不是強調3寶,是強調3智。若要你由3寶體會3智的話,重點在他是一個整體,因我們在講3寶的時候絕不會是分開的3個東西,基本上是一個整體,所以你要皈依3寶不會只皈依一個。為什麼要皈依3寶?雖然講3寶,但這中間也有主從的關係,大家都知道所謂的3寶最重要是佛寶,就由佛寶才有法寶、僧寶,可重點在這3寶是一個整體;用一個整體的角度來看3寶應該是比較正確的。所以,他做這個比喻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了解~~其實3智也應該由醬子一個角度來理解他,就是類似你去理解3寶一樣。那華智仁波切根據《寶性論釋》裡所引用的《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講3寶的時候他講:現證一切法、善轉法輪、無量弟眾,這正好是代表3寶,基本上這跟現正講的3智要產生一個對應的概念的時候,我認為強調的重點是他是一個整體。講到這,先把我的認知、心得跟各位分享一下。
佛~有境,法~對境,僧~作者
先看一個很簡單的補充資料圖表。
今天讀的《現觀莊嚴論》,講白了其實就是教你怎麼成佛,我們都知道這是屬於廣行就強調是修行的那部分,並不屬於深見是強調實相裡的一個見地,廣行這邊是強調佛果跟成佛的方法。先講《略義》,《略義》的重點是講8事70義,8事就分成3智、4加行、1果法身,8事又可以再細分成70義,比方,遍智10義、道智11義、基智9義等等,講《略義》時並未特別強調這個,《略義》重點是講8事是什麼,所以是告訴你一些名相以及裡面的內容是什麼,用因明的名相、事相、法相的角度告訴你他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哪一個階段的東西等等,所以《略義》這裡重點是~~給你一個輪廓知道8事70義是什麼內容。到《總義》時,一開始就很清楚的告訴你~他是一種竅訣,一般竅訣都是指修行上面的竅訣,不是讀書不是聞思的竅訣、他是修上面的竅訣。所以,一般講這個智的時候我若根據其他寧瑪大德的心得他們說:經跟論不是百分之百但有時談的是外義,外義,比方,就是講他對這個東西的一個見解,就比方在談中觀的概念這大部分就是外義,就像深見這一部份。那麼,內義就是修行的方法,內義一般就是談修行的,經論裡面有的注重內義,這對真正修行人來講就很重要,竅訣就是在修行中點你很多很重要的東西,讓你把握住這些修行才會有效率才會走對。最後有談到果,有時把這果就併放在所謂的廣行這一邊。
今天要講的這以前也講過,就說他到《總義》時,他最重要第一個就強調這是一種修行上面的竅訣,所以在《總義》你就要去體會他這裏面的竅訣是什麼,當然不是每一句話都在講竅訣,但這個是他的重點。一開始他跟你講竅訣,就這個3智本身竅訣就是~~你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要根據3智、依靠3智讓你產生這個菩提心,這就是一個很標準的竅訣。
慢慢再有第二個竅訣,這就是今天要強調的,你要把整個8事當作是一件事是一個整體,你不要想到有8個事情,這8個事情本身是有密切的關聯是一個相關的整體,就算先不講8事醬子一個大範圍是一個整體,很重要3智就是一個整體,所以一開始他跟3寶對應,並不是讓你去研究佛寶、僧寶不是這意思,我認為最重要意思是要告訴你~~像你皈依一定是皈依3寶,所以重點是3智本身是一個整體,那8事也是一個整體,就3智加上4加行及最後那個果基本上是一個整體。若你也能了解這個8事是一個整體,那改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因為我以前大部分是涉及管理層面的工作,也讀過MBA的課程,所以對於做計劃的原則步驟很了解,因此就發覺他要講的東西可以用這個當模型,就好像以前跟各位講空性的時候會用E = mc² 當模型讓你來體會,同樣,現在用這個所謂西方管理上講計劃那樣一個東西當模型來讓你體會什麼叫做8事是一體、3智是一體這個概念。
西方所講的這個計劃,要制定任何一個計劃的本身一定有目標,若沒有目標是在計劃什麼,也就說你要完成什麼目標,這目標在計劃當中一定要很明確很清楚,若是不清楚你做了也沒用因最後你根本不知道你計劃達成了沒有;你目標都搞不清楚你計劃本身還能有什麼意義!所以目標就是他講的遍智、就3智中的遍智。事實上他也講了只是他沒用這個計劃的模式,可是裡面的內涵讓人感覺就是這個模式。
一般有了目標之後,第2個一定要寫策略,這什麼意思?就定下了目標要用什麼方式去完成這個目標,要採取什麼策略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達成這個目標。其實不只是做計劃,任何一個事情在思路上面都應該要有這種邏輯,不過記住策略本身是有好有壞,不是你想了一個策略就算完成了,不是,因有時一個爛策略是完成不了目標的、甚至倒打一把,就比方,想要賺100萬,這是目標,你用什麼策略呢?想用運氣來賺到100萬,這也是策略但是很爛的策略,因你沒有要用努力的方法你是要用運氣,當然接下去就去買彩券,這種方式要達成目標的機率幾乎是0,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達成一個目標一定要有很好的策略,比方,目標想要賺100萬,你策略是你要下功夫,那下功夫這種話是蠻空洞的,一般策略不能用這種空洞的,那你想用經商、買賣的方法、或是找一高薪的工作去賺到這100萬,現在並不是想討論管理計劃的內容而是讓我們理解他為什麼要告訴我們3智、4加行、1果法身,且《總義》也一直不停的告訴你他們是一件事是一個整體,那我用這個模式是認為可以表達出他的這個意思。
那現在回來看3智,套入這模式那後面基智、道智這2智其實就是策略,因為基智就是斷煩惱障,要成就佛果、或者要成就遍智一定要斷了煩惱障才有辦法,所以,斷煩惱障是一個策略,很清楚要用斷煩惱障這個方法;但醬子夠嗎?不夠。還要靠道智再斷所知障,這就是很清楚的策略的用詞,至於煩惱障、所知障是什麼那是另外一件事,當然你要很清楚知道他是什麼,要不然你這策略也是白講,現在當然是假設我們很清楚這2個是什麼,所以,這就是他的策略。目標跟策略就像我剛講的他們其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若一個人講他要達成什麼目標,可他沒有產生一個他要用什麼樣正確跟有效的方法去達成目標時他講這目標是白講的。醬懂?就像要賺100萬但你連要怎麼做都沒有想,這跟作夢一樣沒有用的。所以目標跟策略基本上是一體的,若沒有一個好的策略是達不成目標的。所以,這種東西是一體的東西,他3智就有這種概念在裡面。
策略講完以後,在計劃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所謂行動方案,比方,你要用買賣的方法去賺100萬,你要怎麼做才代表你有用這個策略?那你第一個生意本身你要考慮做什麼生意,這就類似70義的那個義,就是再展開細節裡面的東西,比方你專長是烘焙你要開一個烘焙點心店,用這個店來賺100萬。那策略本身就是用做買賣烘焙點心的方法,再來行動方案就第一個你要找地點,再來要集出資本、找到貨源、店中的會計制度等等,後面這些全部都是行動,當然在管理上行動一定要標示出時間,就是dead-line一定要標出截止點,若沒有截止點你是沒辦法管理的,因你無法控制,你只有計劃但你到底有沒有執行,一定要在某個時間內完成,是誰負責……當然今天我們要成佛的話基本上都是自己負責,除了要找到可信賴的具緣具德善知識可能牽扯到別人,成佛是自己要想辦法成佛,行動就真正修行就不止這一生了,可是這一生你要什麼時間完成什麼,就比方你中間有一個策略~在聞思上面你要能夠決擇,就一定要有一個醬子的策略,這就涉及你什麼時候要讀完《中觀根本慧論》、什麼時候要讀完《中觀莊嚴論》等等,那後面這些就是行動。所以他4加行很清楚的都是行動方案,這些相信你們能夠體會。他在竅訣裡面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正等加行、頂加行屬於基智的行動就是要斷煩惱障有關,不過並不是百分之百,原則上主要是跟基智有關;次第加行、剎那加行跟道智有關雖然不是百分之百。
這張圖,至少讀到今天雖只有4章,但感覺很強烈他要表達的內容~8事70義,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個?就是建構了整個成佛的計劃,這裏面包括了目標、策略跟行動方案。
現在回到課文。
此時,因為以經書的正文而直接宣說了基智是不住於二邊空性的對治基智,所以就能間接證達墮於任何邊的違品基智。除此之外,並沒有直接宣說聲聞緣覺的證悟境界,
接下來金剛句就說~~在經書的正文直接宣說了基智是不住於二邊的對治基智,不住二邊指的就是大乘的空性、就是真正的法空,經書就直接講的是對治基智,所以就能夠間接證達墮於任何邊的違品基智。除此之外,並沒有直接宣說聲聞緣覺的證悟境界。這句話他是要講什麼?就說我們今天在《現觀莊嚴論》中講的3智、4加行,4加行先不講,那3智本身都是大乘法這點很清楚,即使在其中提到一些違品基智可這並不是主要的,因為你有對治基智你根據對治基智當然會知道違品是什麼,也就是醬子間接去了解了這個違品,而並不是說在這個基智裡面要宣說小乘的證悟境界,就不是醬子,而這點也蠻重要的。就像剛剛提到的策略,斷煩惱障這個策略指的是大乘怎麼斷煩惱障、絕對沒有提到小乘是要怎麼斷煩惱障,若你也可以理解到時那你是間接去了解到的,因你知道大乘應該是用什麼方式去斷煩惱障,當然你就間接知道小乘的煩惱障是怎麼回事,就是你一定會知道你修學大乘而不要去做的這部分是怎麼回事。後面還有提到要斷所知障的時候有強調你要大乘所有的法都知道,為什麼?因為你要成佛要斷所知障的時候你一定要有辦法利他,若沒有普渡眾生醬子一個利他你是成不了佛的。那你要普渡眾生要利他你就一定要什麼東西都知道,甚至外道的東西你都要知道,要不然你沒辦法去度,就比方說若碰到天生是小乘你就很難度他了。所以你還記得在8事70義講道智的時候,道智11義,中間就有聲聞的智慧、獨覺的智慧,但他這並不是小乘的聲聞智慧跟小乘的緣覺智慧,這是在大乘的角度裡面他要知道這些東西。他要知道這些東西他本身才有辦法普渡眾生,就是他要3乘的法都知道。
再回到我們剛剛的概念,一定要利他,你要有2個基本策略~~你要完成利他你一定要有足夠的本領,所以你要利他的時候,你絕對不能走到自利的那種斷煩惱障的做法,基智很清楚就是告訴你這一點。到了道智的時候,你要完成利他你一定要3乘的法都知道,所以在道智的11義裡面就拆開了告訴你~你要知道聲聞的智慧、緣覺的智慧。因此是醬子來的。
我是覺得當你用醬子你就越來越清楚他在講什麼,雖不能百分之百通達但體會更深,也真正體會到為什麼《總義》本身是一種竅訣、一種內義,可在《略義》時並沒有強調竅訣,但在這裡大部分都是強調竅訣。
這裡講基智。《般若經》正文中直接宣說的是菩薩基智,也叫對治基智,是菩薩相續中證悟無我的空性境界。以菩薩基智不住二邊,所以對墮入任何邊的違品——所治基智能間接證達。所謂所治基智,即聲緣相續中的實執增益及自利作意。
在基智問題上,各大論師的辯論較大。有些論師認為:《現觀莊嚴論》說基智,其直接意義是指所治基智。但巴珠仁波切自宗認為:《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的直接意義是菩薩基智,而非聲緣基智,聲緣基智是間接宣說的。因為這畢竟是大乘經論,不可能直接宣說聲緣的證悟境界,就像小乘《俱舍論》不可能直接講大乘法無我與所斷之所知障一樣。
這一段也很重要,但怕時間不夠,就反正這金剛句懂了,而堪布的解釋若沒有需要特別解說的地方那一看也就能了解了。這邊提到巴珠仁波切就是華智仁波切他認為《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直接要講的都是菩薩基智而非聲緣基智,這剛剛已經解釋過了。那聲緣基智是間接說的,因為這畢竟是大乘經論。其實還有一點,就說這是他今天要成佛的策略,這策略裡面當然一定不是聲聞的煩惱障,假如是聲聞斷煩惱障的方法他只能成為阿羅漢,很清楚他不會成佛。也就像小乘《俱舍論》不可能直接講大乘法一樣。
如〔本論〕云:“非餘所能領。”
金剛句講~~非餘所能領。就說,本論所宣說裡面的內容是針對大乘而講,若不是大乘那內道裡面就是聲聞緣覺、其他就是外道,因此,這些聲緣基智都不是本論直接宣講的部分。
意思是說:本論所詮般若不是外道、聲聞緣覺等人所能領受。因此,聲緣基智是本論的間接所詮,而非直接所詮。
因此,在這裡既將基智宣說為〔所斷之〕歧途,又將其宣說為令自相續產生道智之方便,還將其宣說為生起勝義菩提心因法的詞句,雖然存在著令淺慧之人產生稍許懷疑的可能;但是,如果能通過斷除與其義相違的歧途諸邊,而令相續中真正生起遠離增損的對治基智,則既是大乘之道智,也是勝義菩提心。所以,〔這些說法之間實際上〕並不相違。同時,還精通了聲緣之道,所以,〔這些說法之間實際上〕並不相違。
金剛句在這裡就說~將基智宣說為所斷之歧途,經過剛剛的模式解釋過後,至少要知道這句話後面要講什麼,又將其宣說為令自相續產生道智之方便,這是在講他的次第,還將其宣說為生起勝義菩提心因法的詞句,雖然存在著令淺慧之人產生稍許懷疑的可能;但是,如果能通過斷除與其義相違的歧途諸邊,這就是小乘斷煩惱障的方法,而令相續中真正生起遠離增損的對治基智,這個遠離增損就是不住二邊,既不強調有也沒說他沒有、這主要就是空性,這個對治基智講的就是大乘基智,所謂的增損~~若是小乘他是有斷煩惱障這件事,這件事達成以後會有涅槃,這就是增的部分;損的部分那是凡夫根本就不了解有所謂的這種應該斷煩惱障、然後解脫離開輪迴,這算是減損的部分。那大乘本身是知道有這個法但是不會執著這個法,或者用另外一個角度講更清楚~~他絕對不會想去輪迴所以他要解脫,因此他一定要斷煩惱障才有辦法解脫,可是他解脫了以後他絕對不會想要住在涅槃,所以說不住二邊。為什麼不住涅槃?因為,以真正大乘空性法空的角度是沒有涅槃的,所以最後他是真正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醬懂?所以他既是大乘之道智,也是勝義菩提心,那這邊是在解釋整個順序。所以,這些說法之間實際上並不相違,同時,還精通了聲緣之道,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講的基智是不讓你走到聲聞緣覺的基智,是大乘基智也就是大乘破煩惱障的方法跟破煩惱障應該要走的路徑,那你了解了這個、你當然知道要採用這個方法就是要避開那個錯誤歧途,那你當然了解那個錯誤是什麼,所以說你當然是間接的了解,可是你知道你能夠避開這些錯誤你才能夠真正走上你應該走的斷煩惱障的方法。那這個斷煩惱障最後你一定是會遠離增益,因為你是在大乘的角度,所以最後你一定會成就勝義菩提心,這個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大乘的見道、或者大乘斷煩惱障的這種概念這就叫勝義菩提心,也就是大乘的空性。
對於基智,本論有時說是歧途,有時說是產生道智的方便,有時又說是生起勝義菩提心之因,智慧淺薄者可能生疑:它到底是所取還是所捨?如果是產生道智的方便、生起勝義菩提心之因,則不應為歧途;如果是歧途,又怎麼是產生道智的方便、生起勝義菩提心之因?
前面說了,本論直接宣說的是菩薩基智。而與菩薩基智相違的歧途是所治基智,也就是聲緣相續中的增損及自利心,遠離這些增損等違品,就能生起菩薩的對治基智。由斷除自利心,才產生了道智的利他意樂;而由對治實執增損一切戲論,才成就了勝義菩提心,所以說菩薩基智是道智及勝義菩提心之因。而在生起它的同時,也精通了聲緣道。
堪布解釋應該也是醬子意思,最重要他說,因為你醬子做你在能夠生起大乘基智的同時你當然也了解什麼是小乘的聲聞緣覺道。
這些說法,智慧淺薄者分析不清、易生懷疑,但只要善加辨別,也不會有任何矛盾。
另外,在闡述道智時所宣說的聲緣之道,是為了攝受聲緣種性的補特伽羅,令其自相續產生與大乘之道不相違背的小乘人無我之義的證悟境界,從而為他眾宣說;
第二品闡述道智時也講了聲聞緣覺之道,這並不是《現觀莊嚴論》自宗的境界,而是為了攝受聲緣種性的補特伽羅。因為沒有聲緣智慧,則無法攝受他們。就像小學老師一定有小學生的水準,中學老師一定有中學生的水準,所以作為菩薩,自然要通達聲緣境界。了解了聲緣道,菩薩也可以證悟與大乘道不相違的人無我境界,並以此為他眾宣說。
接下來就在闡述道智時所宣說的聲緣之道,現在這是在解釋~~你應該還有印象道智11義其中就專門提到聲緣之道,是為了攝受聲緣種性的補特伽羅,令其自相續產生與大乘之道不相違背的小乘人無我之義的證悟境界,從而為他眾宣說;這裡面就在強調為什麼在道智裡面你要懂聲聞跟緣覺的這些智慧,這就像剛講的,因這道智就是你要斷所知障的一個策略,你在斷這個所知障同時本身也是要普渡眾生,這都是根本的東西,那你假如不懂這個你怎麼去攝受這些人?!所以你一定3乘的東西都要知道。
至於闡述基智時所宣說的所治基智,則是指與大乘道相違的,劣乘者相續中的實執增益,以及自利寂滅的部分等等,所以其二者也沒有重複之嫌。3智皆大乘法
至於所治基智,這個所治基智就是在闡述基智時所宣說的所治基智,那這就是跟大乘相違、是劣乘者相續中的實執增益,就是他認為有這個法就是有解脫有涅槃這件事,以及自利寂滅的部分等等,這當然就是涅槃、自己最後到涅槃去,所以其實這二者也沒有重複之嫌。
這邊是華智仁波切在解釋~~再回到剛剛的白話,假如今天基智、道智是要成佛的策略,那他現在就在告訴你基智這個策略裡面有更細的分類,就基智有9義,他就在解釋為什麼再繼續擴展出這9義比較細的策略,前面強調講這策略時並不是在講小乘的基智而是講大乘基智,那這邊是講說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道智11義裡面也提到了聲聞跟緣覺的智慧,這裡重點是講你一定要懂3乘之道,要不然你沒有辦法成就斷所知障這事。這是後面他真正要講的,那這邊在基智裡面提到了所治基智,他告訴你其實這並沒重複,意思是說他提到這是告訴你不要走到這條路上面。就比方我寫策略~我要成就大乘的斷煩惱障,這是基智的策略,那在這裏面又有一個小的策略~我一定不會走入小乘的斷煩惱障方法,那這個小乘的斷煩惱障就是所治基智。我認為他就是要解釋這個。
聲聞緣覺對蘊等萬法還有實執增益,不願度眾生只求自利寂滅,這與大乘道相違,為菩薩所捨棄,所以叫所治基智。而這兩者——聲緣道與所治基智並不重複,因為所取、所捨角度不同。
《現觀莊嚴論》講三智,頂禮句講、前三品講、四加行時也講;《般若經》宣說無色受想行識,前面講、後面也講……,但這些並不重複,因為在不同階段,講的目的、必要都不同。也像《入菩薩行論》講平息世間八法,《安忍品》講、《智慧品》也講,一個是世俗角度,一個是勝義角度,也不重複。所以,對這些道理要善加辨別,而學習正論時,這一點尤為重要。
聲緣道與所治基智並不重複,意思是一個講所取、一個是講所捨,其實不僅是不重複、也是彼此不會矛盾。
當此三者【三智】與後面的五種現觀相結合的時候,正等加行與頂加行二者主要是基智加行;次第加行與剎那加行則[主要〕是道智加行;至於果法身,則純粹是遍智。8事一體
再來金剛句~當此三智跟後面的五種現觀相結合的時候,正等加行與頂加行二者主要就是基智的加行,這剛剛講了,正等加行與頂加行就是基智的行動方案,雖說不是百分之百但這後面會講到。次第加行與剎那加行則主要就是道智的加行,屬於成就道智這個策略的行動方案;至於果法身就是目標。重點就是8事是一體是一件事,為什麼是一件事?這是一整個計劃,這中間都有相關的,要達成什麼目標、用什麼策略達成目標、再用什麼行動來執行這些策略,所以當然都是一體。
這裡講基智、道智、遍智與後面五現觀——四加行、法身對應。
正等加行和頂加行主要是基智加行,也就是說,它們包括於基智。因為這二者主要決擇入定智慧,而基智也是決擇遠離一切戲論的入定智慧,所以可以對應。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主要是道智加行。菩薩先依道智趣入利他,在前面基智的基礎上,以六波羅蜜多等十三法攝持,次第修持一百七十三相;道智到了剎那加行時已達最高標準,一剎那間可以現前一切相,由對證悟境界運用自如,可在眾生面前顯現各種事業。所以,菩薩先依道智趣入利他,這是在講道智,道智當然是根據基智、由前面基智做基礎,以六波羅蜜多等十三法攝持,次第修持一百七十三相,這些繼續讀下去相信後面都會講到這些是什麼,這裡就沒有特別去查了;道智到了剎那加行時就已經是達到最高標準,一剎那間可以現前一切相,由對證悟境界運用自如,可在眾生面前顯現各種事業。一剎那間可以現前一切相,如果你還記得4加行裡面最後那個世第一法也有強調這種概念,不過這裡是類似的觀念但2個不一樣,這個是金剛喻定因這是在道智裡面最後的剎那加行。在這堪布把後面的一些東西先提到前面講,就像六波羅蜜多就6度等十三法攝持,次第修持一百七十三相,基本上這是講道智次第修行的相貌,十三法攝持,一百七十三相,現在不知道而我也沒有特別查出來,但後面會講到。所以,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只在階段上分開。而菩薩道智入定時遠離一切戲論,出定時以六度萬行利益無量無邊眾生,與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完全相同,所以說二者可以對應。這是堪布解釋為什麼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這2個加行會跟道智相關。法身果位即是遍智,因為遍智是所求目標,而修持四加行最後所得的果,就是法身。
所以,三智可以攝持對應後五現觀。三智可以攝持對應後面的五種現觀,這五種現觀就是4加行再加上法身。
就以今天那張圖很容易記~~~遍智/佛果~目標,基智/斷煩惱障、道智/斷所知障~策略,基智的正等加行和頂加行、道智的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行動方案,發心放在目標,以目標、策略、行動來講醬子就是8事一體。另外,在一開始分科就只分發心、修行2科,發心這一科就是指3智,包括了目標跟策略都在裡面,若不講得過細其實目標跟策略是分不開的,就像說若只有目標而沒有想用什麼方式去成就這目標那這目標是沒意義的,也就說這目標不是一個可以成就的東西;你一定要有策略、你用什麼方式去達成這目標,講這目標才有意義。
5現觀~~ 4加行+法身
由此可知,除了發心i.e.目標策略與加行i.e.行動的差別之外,八種現觀都可以攝集於三智之內。
發心就是目標策略,加行就是行動,華智仁波切講除了發心跟加行的差別,這所謂差別就是說一個是目標策略、一個是行動方案,那八種現觀都可以攝集於三智之內。為什麼他不停強調這些東西是互相含攝的,以我的觀念來講,基本上他本身就是可以套入管理計劃的目標、策略、行動是一致的。
由上述道理可知,三智可以引起三種發心,五現觀是加行,除了這個差別之外,八現觀都可攝於三智。
而從三智的本體來看,若於不同補特伽羅相續中具有,則完全不同:基智是聲聞緣覺相續中的智慧;這裡稍注意一下,應該醬子理解~~~基智不能當成聲聞緣覺的智慧、而是大乘的基智,若要講是聲聞緣覺的智慧那也是符合大乘的聲聞緣覺的智慧。這很簡單,你今天這個基智假如是聲聞緣覺的基智,也就是你採用聲聞緣覺斷煩惱障的那種策略那你絕對是成就不了佛果,道理很簡單,在策略本身你用的策略不同有時是達不到目標的。比方,你用運氣去賺100萬,那運氣你根本無法掌握。道智是菩薩相續中的智慧;遍智是佛陀相續中的智慧。從這個角度來講,遍智不是道智、基智,因為佛陀的智慧勝於菩薩和聲聞,就像老師的智慧勝於學生一樣。而正因為勝出,菩薩、聲緣的智慧又可以包括在佛陀的智慧裡,就像學生的智慧可以包括在老師的智慧裡一樣。所以,從不同的相續來看,三智不是一體。而從一個人的相續來看,後後智慧包含了前前。比如一個人先證得不違大乘的聲緣果位,此時具有人無我智慧——基智,在此基礎上獲得菩薩智慧——道智,最後獲得佛陀果位——遍智。
真正講起來以我的感覺他並不是在強調這3個不一樣、而是說他們3個是一件事,所以才會有跟3寶也是對應,又把這3個都歸在發心這一科裡面,若以目標策略是一件事來理解時就很容易。
因為在頂禮句中也宣說了三智,所以實際上在頂禮句中已經涵攝了全論所有的內容。
這又回到先前講的,若你記得剛才那個8事成佛計劃圖表時,這東西就很清楚了,因為在頂禮句中宣說了三智,實際上等於講了全部,就我跟你講了我的目標策略,當然,就一定也包括下面所有的行動,若沒有這些行動這策略也沒意義。再好的策略若沒有正確的行動能夠執行這個策略時,那再好的策略也是Nothing。
上等作者造論時,他先以頂禮偈包括全論內容。本論的頂禮偈即是如此,彌勒菩薩先頂禮四聖之源的三智,而三智已包含四加行和法身,所以這個頂禮偈——藏文是較長的四句一偈,法尊法師譯漢文時作成八句兩偈,已經包括了《現觀莊嚴論》的全部內容。
堪布講三智已包含四加行和法身,那我是提出那樣一個計劃模式你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3智包含了四加行和法身。
因此,我們聞思《現觀莊嚴論》,只要通達所知三智,也就通達了一切所修。
此處將四加行與三智二者相結合所宣說的“主要”的涵義,是從重要的角度而言的,這樣相結合而進行宣說,可以對與道相結合、次第順序以及通達攝受有利,卻並不是普遍通行的,比如,在論述正等加行時,就宣說了三智加行。
這邊是強調四加行和三智,二者相結合宣說的是“主要”的涵義,意思是說原則上是醬子就~~~正等加行跟頂加行就是基智的行動方案,次第加行跟剎那加行就是道智的行動方案,可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只是主要的、原則性是這樣,所以用這樣相結合而進行宣說,可以對與道相結合、次第順序以及通達攝受有利,卻並不是普遍通行的,意思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全部都是醬子、而是原則上是這樣。華智仁波切就舉例,比方,在論述正等加行時,他就宣說了三智加行,就不會說正等加行只是基智的加行。所以這是從主要的角度來講、不是從普遍跟絕對的角度,其實這是相對的。堪布翻譯的金剛句有時比較沒辦法看懂在講什麼,不過,下一番功夫基本上還是有辦法看懂,這就要感謝堪布,因堪布在翻譯時有一個原則~守住原文的意思,由藏文改成漢文這時不管你漢文的文法是怎樣,或者是用字用詞是怎樣,沒辦法考慮這麼多,基本上是把原文裡面藏文文法的用法、詞句上習慣的用法直接表現出來。因為這點其實我在讀很多堪布翻譯的金剛句,若開始看不懂但冷靜下來去祈求菩薩加持,回來再用過去學過的多半都能找到答案。這裡主要強調四加行和三智不是百分之百的互相結合,就並不是說正等加行跟頂加行就跟道智無關,不是醬子、只是原則跟主要部分。
上面說三智可涵攝四加行及法身,即基智包括正等加行和頂加行,道智包括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遍智包括法身,這是從主要的角度而言,並非普遍和絕對。這樣宣說,對於與道相結合、次第順序以及統攝理解等,幾個方面都有幫助。所謂與道相結合,比如一個人的相續中先生起基智,這與先修正等加行對應;所謂次第順序,也就是基智、道智、遍智這一順序,與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剎那加行這一順序對應;而三智與四加行的結合宣說,也就有利於其內容上的涵攝。可見,聖者的語言有很多甚深道理。
那是否只能如是對應而不包括其餘呢?也不是。比如,前面說正等加行包括於基智中,但正等加行也講了其餘二智,既然也講了道智和遍智,就說明“三智與五種現觀相結合”,只是從主要的角度來講的。
以前有些道友學《現觀莊嚴論》就總是搞不清楚:同樣的道理,為什麼在這裡提一次,那裡又提一次?他們不明白,其實這是不同角度的安立。比如,三智或十六行相,這些在《現觀莊嚴論》的前前後後經常提到,但每次提到,其側重點並不相同,所以是有必要的,而不會有重複的過失。
堪布在這裡說~有些道友學《現觀莊嚴論》就總是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因他會覺得為什麼在這裡提一次,那裡又提一次?堪布解釋~他們不明白其實這是由不同角度的安立,並沒有重複,每一次提出都有他的意思在。就比方,三智或4諦十六行相,這些在《現觀莊嚴論》的前前後後經常提到,但每次提到其側重點並不相同。但以這個金剛句本身來說,私下認為他真正要強調的就類似我剛講的這就是相對應策略的行動方案,並不是絕對但原則性是這樣;那以這個角度讓你在跟道相結合、次第順序以及通達攝受上面能夠幫助你理解,就是有醬子一個關係。
聖者彌勒菩薩宣說智者獅子賢等闡釋義,華智以聞思修三妙智妥善而決擇。
如是三智所攝之此義,豈非難以所逾其他法而演說?
接下來應該是這段文最後以偈頌方式表示的結語,就說~~~
聖者宣說智者闡釋義,聖者就指彌勒菩薩,因《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的著作,但誰做解釋?是智者,這範圍很廣,一般能解釋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的人均是智者,以獅子賢、解脫部等為代表,因一般《現觀莊嚴論》的詮釋在印度均以獅子賢當作正義。若以藏傳角度那今天華智仁波切也有資格,像《現觀莊嚴論》本論或是去詮釋的這些論華智仁波切自己是以聞思修三妙智妥善而作的決擇。決擇,已經解釋多次應該做什麼解釋,這裡因聞思修3個都在內應該是廣義的決擇,就應該是含蓋了決定;若是只有聞思沒有談修就是抉擇,這裡這個決擇類似以前的用語叫決定。
如是三智所攝之此義,豈非難以他法而演說?這個應該是華智仁波切的停止偈,就寫一個東西最後會有一個結語代表作一個總攝。意思是說像《現觀莊嚴論》醬子一部論,不管是宣說、詮釋、修行都好,其實聖者跟智者他們都是用聞思修的三妙智做下的決定,像醬子3智裡面所含攝的意義,其他人是沒辦法講的、是講不清楚的,就隨隨便便的一些未證悟的人是沒辦法解釋這個。
接著是堪布的解釋~
對於三智,印藏高僧大德的解釋方法很多。而巴珠仁波切說:對聖彌勒菩薩所說《現觀莊嚴論》的究竟密意,以及印度獅子賢菩薩、解脫部論師、藏地宗喀巴大師等諸智者所闡釋之義,我以聞思修三種勝妙智慧妥善予以決擇。而三智所攝之義也應該如是解釋,因為其他解釋很難過關。
事實也的確如此,以三智為所知、四加行為修持、最終現前法身果,這種解釋既符合《般若經》,又符合聖彌勒菩薩及諸位智者的密意。
那各位可能會質疑像師兄我什麼小德都不是你怎麼敢用自己的想法弄出那個計劃模式。當然,這部分是我自己的心得,我認為用這個方法至少我自己覺得我能夠了解《總義》裡要闡述什麼,因此我提出來給各位參考。雖然我連小德都不算但也許是對的,若是不對我一定會懺悔,萬一哪一天我發覺我不對,我一定會告訴各位我哪裡不對再糾正回來;但確實是感覺自己的心得是醬子,而且用這心得真覺得是能讓我了解他在講什麼,那就各位參考。
((真的是很隨喜讚嘆又感恩師兄的心得分享,確實是言簡意賅,讓人很容易就了解《總義》裡所要闡述的東西 jjs20230126))
【注釋】
#1 在漢文版《寶性論釋》中未找到完全一致之文句,只有《寶性論釋》中節選自《陀羅尼自在王經》的“薄伽梵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的內容與此處的三句較為相近。
《寶性論釋》是無著寫的,在漢文版《寶性論釋》中未找到完全一致之文句,只有在《寶性論釋》中提到《陀羅尼自在王經》裡面有的一段話~~~“薄伽梵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華智仁波切引用了這段話的內容來告訴你這就是代表了佛法僧。華智仁波切是絕不會隨便亂講話的,這我有把握,那他提出這段……我們要知道《寶性論》主要是討論如來藏,如來藏本身就有含蓋3寶的含義在內,因此這重點是在強調這3個是一件事,並不是佛歸佛、法歸法、僧歸僧的互不相關,這在《寶性論》裡是一個蠻重要的概念,就像我們知道《寶性論》有強調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所以,如來藏本身是法身也是法身功德,那這都是大無為空性,2個是雙運的,就說法身就是法身功德。就說如來藏本身所討論的是一個整體,雖然他沒有體他是一個大無為法、是一種智慧,這是用他空的角度,而本來如來藏也是他空的角度在說的,我們一起讀過他空,當我講他空時各位就能比較貼切的了解什麼叫他空。
為什麼3寶本身算是一體?因為真正3寶要講的是佛寶、佛的那個智慧,佛的那個智慧就~法,這個法本身應該就是他的對境、所知;佛本身是一種智慧,這智慧本身講起來有他的所知、有他的對境,那這一定是一件事,就像前面講過真正聖者的有境、對境是一件事。那站在境的角度,比方說我談法,站在對境的角度我講法、站在有境的角度我講佛的智慧。那僧代表什麼?僧本身就是一位善知識,佛法裡善知識這概念很重要,為什麼一直強調善知識?就好像今天叫你去賺100萬那不用解釋你完全了解什麼叫100萬,可是要你成佛,那佛是什麼?你半句也講不出來,你根本不了解。所以他經常強調善知識,因為這一定是要有前人走過你跟著他腳步去走。所以為什麼善知識重要,因為你根本完全沒有經驗,那若有一個人前面已經走過這個路,那你跟著他後面走就可能可以更順利的達到目標。所以基本上3寶是一件事,就好像剛剛講過這3智也是一件事,用目標跟策略、對所闡攝的目標來講3智是一件事。我認為這裏面是很明顯的在強調這個概念,所以我才會用這種方式跟各位共修。
【思考題】
這些思考題答案原則都是用堪布的解釋,但有時可以改用金剛句作答,但也怕金剛句的文字表面上看不出他在講什麼,像這3題最後一題就是用金剛句。
1 “三智”如何與《寶性論》中所講的“三寶”相對應?
相對應,我認為應該是強調他們3個是一體,三寶是一個整體、三智也是一個整體。
答:首先講遍智,遍智表示佛寶,如經中說:“薄伽梵現證一切法。”其次講道智,道智可以表示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之道,如經中說:“善轉法輪。”佛陀轉法輪,令菩薩證悟法寶。最後講基智,基智講了大乘境界,也講了小乘境界,所以能表示上下乘補特伽羅所證差別,如經中說:“為無量弟眾智者所圍繞。”佛陀為無量菩薩、聲聞、緣覺聖者所圍繞,圍繞者就是僧寶。
PS:這是根據堪布的解釋作答,華智仁波切是舉例時根據《寶性論釋》中引《陀羅尼自在王經》裡面有的一段話來闡述遍智、道智、基智,所以,3智跟《寶性論》中3寶相對應是華智仁波切是拿經裡面的條文來做對應。若用我的心得來回答時,我比較覺得主要是了解這個《寶性論釋》中引《陀羅尼自在王經》來解釋3寶,可重點不是在強調這3寶,因這裡面重點是在強調這3智。那3智用3寶來對應重點是在3寶是一件事,你皈依就是皈依3寶,其實如來藏本身他也有含攝3寶的醬子一個說法,他一共包含7個前面3個就是佛法僧。
2 《現觀》中所講的基智是哪一種?為什麼?基智究竟是所捨之法還是所取之法?
答:《般若經》正文中直接宣說的是菩薩基智,也叫對治基智,是菩薩相續中證悟人無我的空性境界。以菩薩基智不住二邊,所以對墮入任何邊的違品——所治基智能間接證達。所謂所治基智,即聲緣相續中的實執增益及自利作意。
巴珠仁波切自宗認為:《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的直接意義是菩薩基智,而非聲緣基智,聲緣基智是間接宣說的。因為這畢竟是大乘經論,不可能直接宣說聲緣的證悟境界,就像小乘《俱舍論》不可能直接講大乘法無我與所斷之所知障一樣。
與菩薩基智相違的歧途是所治基智,也就是聲緣相續中的增損((住二邊的意思))及自利心,遠離這些增損等違品,就能生起菩薩的對治基智。由斷除自利心,才產生了道智的利他意樂;而由對治實執增損一切戲論,才成就了勝義菩提心,所以說菩薩基智是道智及勝義菩提心之因。而在生起它的同時,也精通了聲緣道。
聲聞緣覺對蘊等萬法還有實執增益,不願度眾生只求自利寂滅,這與大乘道相違,為菩薩所捨棄,所以叫所治基智。
PS:菩薩基智的違品即是聲聞的基智,亦稱所治基智,這是要捨的,本論真正要講的、要你做的是對治基智。
菩薩基智也叫對治基智,聲聞的基智即是所治基智,像遠基智、所治基智這些所謂的聲聞緣覺基智都是間接宣說,因這裡主要是講大乘法他不會告訴你聲緣證悟是什麼樣的境界,他不是要告訴你聲聞緣覺證悟斷煩惱障的境界,而是要告訴你菩薩斷煩惱障的境界。就像屬於2乘經典的《俱舍論》裡面所講的絕不會是大乘法。
對治實執增損一切戲論,才成就了勝義菩提心,這就是大乘見道,斷了煩惱障,其實真正嚴格講菩薩見道時也斷除了部分所知障,煩惱障有分別跟俱生2種,分別屬第6意識、俱生屬7、或8,大乘見道時是斷了分別的煩惱障,修道當中慢慢把俱生煩惱障斷掉同時也斷一些所知障,俱生煩惱障要到8地才斷光,最後8、9、10這3地就針對所知障全部斷光,最後金剛喻定成佛。那因為學人要走對治基智,同時間接也了解了對治的內容是什麼就所謂的所治基智。
3 八種現觀如何攝於三智之中?
答:三智與後面的五種現觀相結合的時候,正等加行與頂加行二者主要是基智加行;次第加行與剎那加行則主要是道智加行;至於果法身,則純粹是遍智。
八種現觀除了可分依「發心」與「加行」區分外,都可以攝集於三智之內。
基智包括正等加行和頂加行,道智包括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遍智包括法身,這是從主要的角度而言,並非普遍和絕對。
PS:這是根據金剛句主要的內容作答,《總義》8事只分成發心、加行2科來講,其實全都可攝於3智內。那我解釋的方法就是將華智仁波切所講的以那張8事計劃成佛圖~目標、策略、行動方案來表示為什麼他們都含攝在裡面。
《總義》這一課,若以我的方式就是用那張8事計劃成佛圖這個模型來表達這裡要講的竅訣。所以要知道講3智,其實就是目標、策略,有策略的目標這指的是3智;加行,指的就是要達成這些策略跟目標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總義》最重要是一個觀念,華智仁波切主要是在強調那個竅訣,比方,假若你沒有3智你根本沒有辦法產生目標跟策略,或者說你根本沒有辦法產生所謂的發心就是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這基本上就是所謂的竅訣。
佛法僧,法就是所知,不管有為法、無為法對著你心裡面的境,就是對境,所以,佛法僧講的是一件事,一定要有善知識引導。佛法僧主要是強調一個整體,如來藏在他空的角度本來就代表一個整體,可以用7個義來代表如來藏,那前面3個指的就是佛法僧。
~~下週0124大年初三停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