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01-略義-001-20221108
《現觀莊嚴論》的修法:先從略義、再總義,最後才真正進入論文
簡單講,現觀是一種聖人的境界,而且是聖人的有境,這部分因我們不是聖人完全無法體會,只能由文字上去做一些了解,所以先由略義再慢慢擴展以免不知所云。這裡面的金剛句是巴珠仁波切也就是《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作者~華智仁波切寫的,他是我們寧瑪傳承中很重要的一位上師,堪布就是根據這個做解釋,我消文是再根據堪布的解說把我所知的盡量作補充,並不是逐字解釋,但遇到需要補充的會轉到補充資料,讓大家能理解略義、總義的內容。
《現觀略義講記》第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開始講解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
什麼是佛教的5部大論,這跟彌勒菩薩的5部大論不是一件事,以前在共修《廣論》的時候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這等下會解釋。
《現觀莊嚴論》,也叫《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在藏傳佛教中地位極高,因為任何一個論是不能違反《現觀莊嚴論》。一般來講,格魯派寺院專學本論要四到五年,而我們學院亦即五明佛學院的《現觀莊嚴論》學習班,男眾要學一年,女眾學兩年。極個別的今年學、明年學,連續兩三年中一直學修這部論典。等下介紹5部大論時順道會提起起以前讀《廣論》時收集到格魯的寺院中目前學習5部大論所需約17年的時間。
《現觀莊嚴論》的作者是彌勒菩薩。當年無著菩薩在雞足山苦行十二年,這是非常有名的公案,無著在雞足山苦行12年終於見到彌勒菩薩,被彌勒菩薩以幻化身攝受到兜率天,得到《彌勒五論》的教授。這不是上面所說藏傳的5部大論,一般稱作慈氏5論,簡單說就是2辨~《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2莊嚴~《大乘經莊嚴論》《現觀莊嚴論》1寶~《寶性論》,《彌勒五論》中的《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經莊嚴論》和《寶性論》,我們都學過,而學《現觀莊嚴論》是第一次。從漢傳佛教的歷史來看,法尊法師譯過頌詞和略釋,但傳授時聽聞者不是很多,任傑老師等也講過,但範圍並不廣。所以,我們這次傳講,聽聞的人數也許算是比較多了。
以前有人祈請過《現觀莊嚴論》,但我一直沒有講。其實這部論和中觀的意義基本相同,中觀主要解釋釋迦牟尼佛二轉法輪的顯義——空性方面的教義;《現觀莊嚴論》主要解釋它的隱義——現證方面的教義。一個是解釋對境空性;一個是解釋有境現證,《現觀莊嚴論》和中觀所講的內容基本上一樣,中觀的範圍蠻大的,最重要論典就是《中觀根本慧論》以及月稱的《入中論》,主要就是在解釋二轉法輪的顯義、也就是空性方面的教義;《現觀莊嚴論》主要解釋它的隱義、這是現證方面的教義。什麼叫顯義、什麼叫隱義?簡單講,中觀跟現觀可以說這2個是一件事,因他們一樣都是聖者的境界,可又可以做一點區分,中觀講所謂的顯義、聖人入定時空性的對境;現觀講的隱義、是聖人的有境,有境、對境~~~就一個能緣、一個所緣,一個是心識、一個是總相是內境,對境不是外境一般是指心識的對境、不是外面的色法,這是不一樣的地方。還有顯義、隱義等下看補充資料時再細講。中觀是解釋聖人定中的對境空性;現觀是解釋有境現證、簡單講這就是聖人的智慧,也可以說有境是心識,但於聖人不能講心識因聖人算是智,特別是在見道後這跟識有點差別,就他已經有無分別根本智。也就是諸佛菩薩能證悟對境的智慧,這在解釋什麼叫現觀——智慧的次第和智慧的不同境界。你就看到他不停的強調智慧、指的就是有境。不像《因明》、《俱舍論》主要抉擇名言,《現觀》有一種深奧感,也許字面上不難解釋,但要真正了達其內容卻很困難,因為它詮釋的是聖者境界。這裡堪布多叮嚀了一句,就說,不管是讀《因明》、《俱舍論》因為是用名言用我們習慣的世俗的名言,所以,即使難懂真花時間讀下去還是能了解能掌握他,因為他是屬於名言;但一進入中觀或現觀的時候就稍嫌麻煩、難懂,特別是現觀因講的是聖者的境界,即使讀懂了也不夠踏實,只有已經見到或接近見道正規的修行人才能真正體會,雖說我們沒辦法真正深入體會但就已經結下善緣,至少未來某天會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先看一下補充資料……
藏傳佛學顯教五部大論(格魯十七年):一、前行三年(因明、攝類學、心類學、宗義寶鬘、地道論等);二、般若經顯義深見(空性對境;基=外義)/中觀四年(入中論、中論);三、般若經隱義廣行(現証有境;道、果=內義、究竟義)/現觀莊嚴論等六年(慈氏五論);四、俱舍論二年;五、戒學二年。
這5部大論並不是指5本論而是指5類、5個種類的論,一位格魯的出家眾標準是要花17年時間讀完這5部大論,這是以前讀《廣論》時法師那邊得到的這資料。
第1種前行,就是基本的佛學觀念大約學習3年,有因明,攝類學、心類學其實也是屬於因明的,宗義寶鬘是你了解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等宗派大的分類,在這下面還可以細分,比方,中觀,至少分成中觀自續、中觀應成、自宗寧瑪紅教的瑜伽行中觀3個系統,在讀《廣論》時格魯黃教分類是把瑜伽行中觀視為中觀自續一部分,但我看過一些資料有大德不認同此種分類,以個人私下看法也以為瑜伽行中觀不能算中觀自續一部分,因此一般我會拆出來。第2個就是顯義部分的般若經~這就是中觀,大約要花4年的時間,主要是《中論》跟《入中論》,再來,隱義部分的般若經就要6年,這裡要讀的是慈氏5論~2辨2莊嚴1寶。再來就是俱舍跟戒學,為什麼戒學放在最後,因為戒學要成年以後學,若從小出家到學戒時差不多也成年了。
從這裡就可以很快的分辨所謂的顯義、隱義,簡單講,若用《廣論》的角度就是深見、廣行,顯義、深見這邊談的是對境、聖人入定時他那個空性的對境,以自宗來講一般這會叫做外義,這你就看出外義可以跟顯義配合;隱義這邊因是有關內境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故叫做內義、一般這就跟修行比較有關會談到修行的細節。佛學上有所謂的基道果,顯義就是基,到隱義時他是有境、或者又稱之智慧,這時就是道跟果,而道就是內義、果就是究竟義。由此大概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一個叫顯義一個叫隱義,另外就一個叫深見、一個叫廣行。
((摘自~普賢上師言教-086-20201110-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菩提行心-《備忘錄》
為什麼叫隱義道?因為,佛在講般若的密意的時候,他就直接告訴你有空性有什麼等等,那龍樹中觀就是直接解釋什麼叫空性,這是直接宣說。那什麼叫隱義,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講出來的東西,佛陀在講這個的時候他最重要是要告訴你你要有這個見地,雖然裡面也有隱含一些修行的方法,可是沒講到那麼直白,所以在修行的這一塊、怎麼去修這個般若,這一部分也就是彌勒菩薩所寫的《現觀莊嚴論》。所以慈氏5論裡面的2辨2莊嚴中很重要的一個叫《現觀莊嚴論》,今天任何一部大乘的論是不能違背《現觀莊嚴論》,因都要根據他以他為藍本,所以這個叫做廣行,因是講道的部分、是在講修行的部分,叫做廣行,修行什麼呢?修行般若智慧。修行般若智慧這一部分佛陀當時沒有很清楚的講出來,後來彌勒把他詮釋出來所以叫做隱義道,雖然般若經也有講怎麼修,可是不夠直白,這等於是般若經裡面比較隱誨的部分,彌勒就把這部分把他直白的顯出來,所以叫做隱義道的現觀。現觀,就是最後止觀修行的方法,也是一種道。所以他把怎麼修行般若講清楚解釋清楚這叫做《現觀莊嚴論》。
龍樹的《中觀理集論》這中觀6論則是對佛講的般若經直接宣說什麼是般若,這個十七母子般若應該是根據藏傳的算法指般若經的數量,般若經也分很多,有中般若、廣般若、略般若,有10萬頌、25000頌的一般稱之《大般若經》、8000頌的《小般若經》等等,漢傳來講最重要的就是25000頌的《大般若經》,4句為一頌。母子就是長般若跟短般若。 20221110))
接下來就是無著見彌勒這個公案,苦行這12年你就記633。
(摘錄自大圓滿前行)无著菩萨来到鸡足山,他心想:如果面见弥勒菩萨就可以求窍诀。于是开始专修弥勒本尊,六年期间历尽千辛万苦而修行,结果连吉祥的梦兆也没有出现。他想:看来我现在是修不成了。便心灰意冷地下了山。途中看到路边有一个人正在用柔软的棉布擦磨一根大铁棒。他问:“你这样擦有什么用呢?”
那人告诉他说:“我没有针,所以我要将此铁棒磨成一根针。”
无著菩萨心想:用这样一块软布来磨擦这么大的铁棒,不可能有磨成针的时候,万一有可能,但到那时他还会在人间吗?看来世间人为了毫无意义的事也这般辛辛苦苦,那么我修行妙法,必须要有坚强不屈、锲而不舍的毅力。想到这里,他返回到原处又修持了三年,可是仍然没有出现丝毫验相。他想:现在我的确不能成就了。于是又起身下山,行途中看到路边一座高耸入云的大石山前面,有一个人正在用羽毛蘸水拂拭那块岩石。他好奇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那人回答说:“这座石山太高了,我自己的房子在这座石山的西面,阳光照不到上面,所以我准备把这座山拂拭得一干二净。”
无著菩萨心里又如前一样想想之后,再一次返回原处,又修行了三年,结果依然连祥兆的梦也没有出现,他真的是万念俱灰了,不禁失望地想:现在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就了。便又下山了。途中看到路边有一条双腿残废的母狗,整个下身糜漫着许多小虫,仍然还在对别人生嗔恨心,提起上身疯狂乱叫,拖着下身前来咬人。
无著菩萨情不自禁地对它生起了难以堪忍的强烈悲心,他割下自己身体的肉施给那条狗,接着想要清除它下身的小虫。心里思量:如果用手去抓,可能会捏死小虫,应当用舌头来舔。但是,因为狗的整个身体已经腐烂,充满脓汁,眼睁睁地看着实在是舔不下去,于是他闭上双目伸出舌头,结果舌头没有接触到狗的身体,反而触到地面。他睁开双眼一看,母狗不见了,而至尊弥勒菩萨金光灿灿地出现在面前。无著菩萨说:“您的悲心实在微弱,一直也不现尊颜。”
弥勒菩萨说:“不是我不向你露面,实际上我与你从未分离过,而是因为你罪孽深重,看不见我而已,后来你经过十二年修行使罪业稍微减轻,只看到这条母狗,现在由于你生起了大悲心而使业障无余清净了,才真正见到了我。你如若不相信,将我扛在你自己的肩膀上,显示给众人看。”
于是,无著菩萨将弥勒菩萨扛在右肩上,到集市上去,他问人们:“我的肩上有什么?”
人们都说“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位罪障稍微清净的老妇人说:“您的肩上有一具腐烂的狗尸。”
随后怙主弥勒菩萨将无著菩萨带到兜率天,为他宣讲了慈氏五论等妙法,他返回人间,开始弘扬大乘佛法。
【備註】獅子賢說:無著菩薩因對般若經典法義茫然,故於定中專修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遂得彼現身講解,記錄下來成《現觀莊嚴論》。
無著為什麼想要見彌勒菩薩呢,若根據獅子賢的說法,《現觀莊嚴論》在藏地有很多版本的注釋,最重要的就是獅子賢,他說:無著菩薩因對般若經典法義茫然,而這裡所說的一定都是涉及到內義,若是外義他就不會去找彌勒菩薩、應該去見文殊菩薩就深見那個系統,這就很明顯無著對這裡很多東西沒辦法完全應用至修行上面等等,所以於定中專修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故事就是醬來的,最後,遂得彼現身講解,記錄下來成《現觀莊嚴論》。
前面6年他一點境界都得不到所以他放棄了,照中文醬就是鐵杵磨成繡花針,他被感動了再回去苦修。再3年仍是無有所得,他再次下山,又遇到類似愚公移山的境,再次受感動回去苦修。這一回去又是3年,仍舊沒有任何心得只好下山,就一共12年,路上看到一隻傷殘身上長蟲的癩皮狗,突然激起了慈悲心,想幫這狗又怕傷到小蟲,決定閉上眼用舌頭去舔掉小蟲,結果……哪裡有傷殘長蟲的癩皮狗,金光燦燦的彌勒出現在眼前。無著有點傷感這12年都不見彌勒。彌勒跟他講重點在你不在我,其實對我們來講也一樣很多時候問題都是出在自己,故要他將彌勒背在身上看看是何情況。這一路上都沒人看見他背上有什麼東西,只有一位業障較輕的老婦看見他背著一隻癩皮狗。
因此無著被彌勒菩薩以幻化身攝受到兜率天,得到《彌勒五論》的教授。
現在先簡單講一下《略義》。《略義》將《現觀莊嚴論》的意義作了攝略,它本來零散地存在於巴珠仁波切的著作中,巴珠仁波切,就是華智仁波切在寧瑪大圓滿傳承中很重要的一位,前面也讀過他記述他的上師如來芽尊者對大圓滿法的教導的《普賢上師言教》,後經學院的法師蒐集、整理,才成了這部《略義》。《現觀莊嚴論》在印度有二十一大講義,小的就不用講,還有漢系的解釋,而藏地各教派的注釋也最多。如果按各大教派和各大上師的傳承解釋,內容很多,所以我們先從字面上對《略義》作個解釋。希望道友們學了《略義》以後,能從總體上把握《現觀莊嚴論》的內容。
下面講《略義》:
頂禮文殊師利上師!
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經或者能夠抵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
首先講般若。般若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叫智度——智慧到達彼岸。為什麼先講般若?其實現觀是般若的異名,因為釋迦牟尼佛廣、中、略三大般若的究竟意義,就是依靠彌勒菩薩智慧中流現的《現觀莊嚴論》來解釋的。所以一說般若,大家就知道是指現觀。藏傳佛教有中觀班、現觀班,現觀的藏語叫“協欽”,意為智度,也就是般若。
這裡提到廣、中、略三大般若,所以現觀跟般若也可以算是同義字,因般若本身就是一種聖人的智慧,就比方,6度最後一度叫般若,這裡就涉及到般若經,那漢系、藏系各是自麼看待般若經的,再加上堪布在後面提到一個母子十七種般若,這裡整理了相關的補充資料,以後再看到就知道是屬於哪一部分。
一、漢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依玄奘所譯有十六會;前五會内容有系统,稱為「根本般若」(1. 十萬頌、2. 二萬五千頌《大品般若經》、3. 一萬八千頌、4. 八千頌《小品般若經》、5. 四千頌);後十一會内容較雜,稱為「雜般若」(第九會《金鋼經》)。
二、《般若經》依阿底峽所説:三廣本(即前説一至三會)、三中本(1. 一萬頌無漢譯、2. 八千頌、3.《般若攝頌寶德攝頌》)、三略本(1. 七百頌前説第七會、2. 四百頌前説第八會、3.《心經》指廣本;非玄奘譯本)【備注】第三略本有異説,一説百五十頌相當玄奘所譯的《般若理趣分》;一説三百頌相當於《金剛般若》。
三、母子十七種般若:六部母般若是《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藏傳般若一萬頌》、《般若八千頌》和《藏傳般若攝頌》,它們圓滿宣說了現觀八事;十一部子般若是《般若七百頌》、《般若五百頌》、《般若三百頌》即漢傳第九會《金剛經》、《般若一百五十頌》、《般若五十頌》、《二十五門般若》、《帝釋般若》、《善勇猛般若》、《少字般若》即《小字般若》、《一字般若》和《般若心經》,它們宣說了現觀八事的部分內容。
先看漢傳的部分~~~
一、漢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600卷:依玄奘所譯共有十六會,會就是指不一樣的講經地點,一共講了16會;前面五會内容有系统,一般稱為「根本般若」(包括:1. 十萬頌;2. 二萬五千頌,漢人一般稱之《大品般若經》是蠻重要的經典,因在很多地方都是跟這25000頌做連結;3. 一萬八千頌;4. 八千頌,這也很重要,一般叫《小品般若經》;5. 四千頌);後十一會内容較雜,稱為「雜般若」(第九會《金鋼經》)。
就前面5會比較完整,以《現觀莊嚴論》來講,若要跟般若經對讀的時候,一般《現觀莊嚴論》對讀的對象就是根本般若,因根本般若包括所有的內容,雜般若比較不完整,若是對讀就不是很順暢。其實最大部分都是跟25000頌對讀,比方,《大智度論》是跟25000頌配合,但在台灣有一位唯識的大德~羅時憲曾經用《現觀莊嚴論》跟8000頌對讀,他的理由是只要是根本般若都可以對讀。
次看藏系阿底峽的部分~~~
二、《般若經》依阿底峽所説,這在《廣論》讀過:
三廣本(即相當於前面所説一至三會)、
三中本(1. 一萬頌~並無漢譯本;2. 八千頌~這就前面的《小品般若經》;3.《般若攝頌》~這在西藏很重要,一般般若經的註釋都會參考這個,堪布就有專門解釋《般若攝頌》這一部分的視頻);
三略本(1. 七百頌~前説第七會、2. 四百頌~前説第八會、3.《心經》指廣本~非玄奘譯本)【備注】第三略本有異説,不過有人說不是《心經》,一説應該是150頌相當於玄奘所譯的《般若理趣分》;又或者説應該是第九會《金鋼經》就《金剛般若》)。
再看堪布提到的母子十七種般若,理清楚後就知道什麼是什麼~~~
三、母子十七種般若:
六部母般若~~~《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藏傳般若一萬頌》、《般若八千頌》和《藏傳般若攝頌》,就漢傳跟藏傳拼起來後中間的6部叫做母般若,因為,它們圓滿宣說了現觀八事;所以,一般都跟25000頌對讀,羅時憲卻跟8000頌對讀,這就是他的依據,因為這6部裡面都是圓滿宣說了現觀八事所以可以對讀。
至於其他的十一部子般若~~~《般若七百頌》、《般若五百頌》、《般若三百頌》即漢傳第九會《金剛經》、《般若一百五十頌》、《般若五十頌》、《二十五門般若》、《帝釋般若》、《善勇猛般若》、《少字般若》即《小字般若》、《一字般若》和《般若心經》,基本上它們只宣說了現觀八事的部分內容。這裡還有些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的般若經,像《小字般若》等等。
先把補充資料看過後,再回去讀論文相對的會清楚許多……
一、名相(般若=現觀)→果因→
二、法相(定義):已經無學或者能夠抵達有學現証諸法離戲無住涅槃超越破立之法界的智慧 →相依←
三、事相(現証有境;依他起→離言自性圓成實;大無為空性智慧):証悟大乘三聖道見修無學道一切萬法無有自性
這裡一開始就是講般若、也就是現觀,開始講現觀其實跟般若是同義字。
主要是宣說般若的法相,華智仁波切用法相來解釋、再順便講他的事相,最後會加上一個他的界限,簡單講,界限就是在修行5道的哪一個位置。當年法王如意寶在五明佛學院傳講這個就要他們背,背下所有重要名相的法相、事相、界限。可這裡又涉及到一部份因明的觀念,不管讀沒讀過因明還是會稍加解釋,最重要是要講法相。
法相,簡單講他就是一個定義,任何一個所知就是一個法、基本上都具備這3個法,任何一個所知都具備這3個法,這什麼意思?就只要講出任何一個法一定可以分出他的名相是什麼、他的法相是什麼、他的事相是什麼,現分別解釋一下。
法相是什麼?就是講這個事相若以唯識的角度來說就是依他起,什麼叫依他起?就是在緣起上面顯現的,其實,廣義的時候並不一定是有實法,現先簡單的講,就說,什麼叫事相?就事在緣起法則裡面你發覺有醬一個東西,比方,黃牛,黃牛是一種事相,可是最早你看到黃牛的時候你並沒有黃牛這個名字,但是黃牛這個事相本身你會發覺他有一些不共的特徵,那簡單講就是我怎麼給這黃牛下一個定義。法相的意思就是醬子。不過要先說明,法相在佛學裡面有時候不是在講因明裡面這個法相,有時佛學會講這是法性、這是法相,法性一般就屬於勝義諦部分、法相就屬於世俗諦部分,所以才有法性宗、法相宗,一般碰到法性、法相就指的是這個。所以醬你就會區分碰到的法相是指法性法相還是指因明中所知3法的法相,因明裡任一個法都是一個所知,這個所知一定有3法,這3法就是名相、法相、事相,你可以區分出他是在用因明的角度在講法相、或者是法性法相這裡的法相。所以,簡單講,法相就是一個事相本身你對他下的一個定義。對這個依他起、這個事相本身你下了一個定義,一般是這個法相有了這個定義之後就會給他取名字,任何一個名字一定會有法相作為因,不然你取這名字是要代表誰?你也可以說就是代表這個事相,可是你要知道法相跟事相是相依的關係、是互為因果。互為因果在佛學這叫相依。
因明3法~任何一個所知就是一法,必有名相、法相、事相3法 法相跟事相互為因果。
名相在因明上講是~~~因為你有事相後你就能決定這個事相的法相,有法相之後你給了他名字,這名字就叫名相。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現觀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現觀,這就相當於名相。他的法相也就是華智仁波切所講的金剛句~已經無學或者能夠抵達有學現証諸法離戲無住涅槃超越破立之法界的智慧。已經就代表成佛的、無學道的、或者是能夠抵達,能夠抵達就是尚未圓滿的這叫有學,無學、有學他們現證諸法離戲的無住涅槃的智慧,金剛句原文是~~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經或者能夠抵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文字順序調整一下意思是一樣的。做這調整是因為剛剛有特別強調只要是講現觀指的就是有境,所以這個有境的無住涅槃放在最後時你不會跟這個有境連在一起,無住涅槃是超越破立、就是空性的意思、是一種法界。你現在是諸法離戲論離4邊8戲那這講的就是空性,無住涅槃指的也是空性,法界指的也是空性,這些總結起來指的就是一個智慧、諸法離戲的智慧,或者是無住涅槃、或者是你親證法界的這些智慧,因此才做了一個調整,好讓大家記住~~~現觀指的是有境。
那麼,事相(現証有境;依他起→離言自性圓成實;大無為空性智慧):証悟大乘三聖道見修無學道一切萬法無有自性。事相就指他的~~~所謂的有境,這裡比較麻煩要稍微解釋一下,當你真正要講現觀的時候,他的事相其實是很難定義的,因為,真正現觀的智慧是聖人的智慧,聖人的智慧按照道理講不是世俗諦、是屬於勝義諦方面,基本上這類的東西我們叫他有境其實他是一個智慧,再說一般聖人智慧的有境跟對境這2個是無二的,因為聖人親證、證悟的時候是沒有能所的,所謂無分別根本智就是沒有能所的意思。所以這裡是不得已的說法也不能講不得已,前面聽過他空的可能較有概念,這裡是用他空的角度在說的,是把這一個空性的智慧當作是有的角度,其實空性的智慧是不能說有跟沒有,以空性來講你不能說他有或沒有,因為只要一講他有跟沒有基本就是戲論,離戲就是指空性。所以其實,這裡是用他空的角度在說的,因真正講這個智慧他不能叫做有事相,用他空的角度來說時就比較好解釋,而這也只不過是一個比喻。
為什麼這裡會寫從依他起到圓成實,今天用隨教唯識的角度,依他起算是一種言說自性,在資糧道、加行道這時你是依他起識,當你一進入智慧的時候他應該……這裡為什麼用唯識來解釋因為也就是他空的角度在說明,唯識基本上就是一種他空的側面來說的。所以他的事相其實是離言自性、是一種圓成實;講到更深時他是一種大無為法,就像若講到佛的智慧時這是如來藏是大無為法,無為這是你觀待有為來的、這就不是,所謂大無為~~~就代表離戲、無住涅槃、超越破立法界這些觀念,所以他的事相若用華智仁波切的金剛句就是~證悟大乘3聖道,也就是見道、修道、無學道,也就是得到見道以上、得到無分別根本智以上,也就是醬子證悟得到這種智慧以上的所謂大乘一切萬法無自性的智慧。其實這個事相也是智慧。
這部分你若觀念清楚,比方他空是什麼意思,你就能明白對於事相、法相、名相就所謂的現觀或是般若這些個描述是講得非常完整。現回去看論文。
論文一開始華智仁波切就講般若的法相,這你就明白為什麼要講般若法相,簡單講,他就是對於般若這個法站在他空的角度、用因明的分法,就任何一個法都可以分做3法,現先講他的定義~~~叫做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經或者能夠抵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
剛剛有講到把智慧搬到後面就是要配合這是一個有境,你再看堪布的解釋……
首先講般若。般若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叫智度——智慧到達彼岸。為什麼要先講般若?其實是現觀跟般若這2個是同義字,因為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廣、中、略三大般若的究竟意義,就是要依靠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來了解般若經的,不是說佛的經要靠菩薩的論而是說是要靠這菩薩論來了解這經裡講的是什麼,剛剛也講過,其實這就指的是般若經的內義,般若經怎麼修行由《現觀莊嚴論》可以得到答案。對於我們凡夫俗子看了還是不懂,但真正修行人可以得到很多助力。
所以一說般若,大家就知道是指現觀。
所謂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經到達或者將來能夠到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已經到達的,是佛的境界;尚未到達的,是從聲聞緣覺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這裡堪布就解釋已經到達或將來能夠到達,已經到達就是無學道,將來能夠到達就像聲聞緣覺一直到十地菩薩,整個這都是尚未到達可最後能夠到達,當然前提是他要走大乘道,這些境界的有境智慧叫般若。智慧波羅蜜多的本義是從此岸到彼岸,指聖者境界,所以一般初學者只有相似般若。
接著講事相,前面講過的補充資料的解釋,特別是懂因明的人就理解華智仁波切是怎麼來講這個,他就是用一個法、一個所知都有3法,現在《略義》裡就用這個角度來跟我們說。其實,整個論貫穿到後面這點還是很重要的,他講的任何一個東西,比方,現觀有所謂的8事70義,就現觀可以用8個事來解釋,而這8個事又要靠這70義來解釋;整個讀下來,不管是義、或者是事、或者是現觀的般若這2個字,你都可以用3法把他拆開。為什麼要用3法來理解他呢?因為你把這3法全部都展開的時候,你就比較容易清楚的知道這個指的是什麼,到底是在講什麼東西。特別是對我們凡夫來講,我們沒有那個境界完全不能懂,但現在用他的法相、他的事相、他的名相這種角度、再加上他的界限,堪布在強調這確實是有、因為華智仁波切除了用這3法還加上了界限,這個界限就是代表現在講的這個東西到底屬於修行5道中他在哪一個位置。
般若的事相,就是證悟大乘三聖道一切萬法無有自性的部分。
這般若事相,就是親證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這個事相還是智慧。若用唯識的角度這個事相指的就是那個圓成實。所以才說要有他空的概念就比較能理解他在講什麼。
證悟大乘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一切萬法無有自性,通達了這一點,稱為般若的事相,這個就是智慧、就是有境。大家都學過因明,應該明白事相和法相的概念。沒學過也沒問題,所以先前就對此做了解釋。有了這個前提,下面就不會離開這個法相、事相、名相、界限。
如果按照名稱來進行分類,則可分為自性般若、經典般若、道般若與果般若四種。
如果按照名稱來進行分類,則可分為自性般若、經典般若、道般若與果般若四種。你已經看到基道果,接著就開始解釋這4種般若。那就先看補充資料……
華智仁波切前面根據事相、法相把般若講過了,現在特別要講4個名相,為什麼?你可以看到就是基、道、果,基屬外義、是對境,道跟果這2個屬內義跟究竟義、是有境,再加上一個經典般若也就說文字般若,道般若是觀照般若,果般若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也可以包括自性般若,因為,要讓我們好懂將聖人的境界做一個比喻,分出一邊是對境、一邊是有境,其實聖人的境界裡面是沒有能所的,所以,基般若跟果般若假如用果般若的角度來講他們是一致的、簡單講等於他就是他。
1、自性般若:
法相~指現量證悟諸法離戲智慧的對境,你知道這指的就是中觀深見這部分,它與基般若是一個意思。
事相~離言法性,一般在唯識對境都會用真如來表示,其實只要離言法性不能說他是事相,這都是為了要讓我們懂,而真正他是空性。
界限~大乘三聖道,因為這是聖者的境界,雖然是對境但仍是聖者的對境,所以一定是3聖道,聖者就是見道以上的修行人,資糧道、加行道裡的修行人是沒有自性般若。
2、經典般若:
法相~以詮釋基道果般若為主的經典、即所謂的文字般若。
事相~言說自性、有表色,以因明的角度來講時,這有表色是你還不懂他的時候,這文字或這聲音你不懂的時候他就是色法,文字是色法、講話的聲音這也是色法,深入來講這文字般若或經典般若假如你讀得懂的時候他就不是色法了,這時在因明裡面他就算是言說的總相,語言的一個總相其實是心法,語言的總相就是能詮、他對應的所詮就是義共相,就真正你了解他的時候他不是色法、他變成你心裏面的義共相,你心裡面明白他了,比方,般若這2個字,你沒讀懂時不管這2個字是文字或聲音他是一個色法,可現在你多多少少知道般若在講什麼,這時你心裏面的總相、在因明叫總相就會生起,那般若這2個字就是能詮、這對你來說是一個總相但他是一個文字或語言的總相,他能夠詮釋的東西叫所詮、那也是在你心裏面的若用因明就叫義共相,你心裡面就會有~般若他就是一種智慧,你心裏面會產生一個理解、了解他是一個甚麼東西。
有表色~當語言文字沒懂時他是色法是能詮,懂了則成心法、總相生起在因明稱之義共相
界限~從資糧道開始到最後有際就是十地的最後,十地的最後的一剎那成就佛道,就這整個中間都會跟經典般若有關,一般經典可能沒講佛道至少會講見道、因這是個關鍵,就說3大阿僧祇劫,第1大阿僧祇劫要成就3聖道也就是至少要見道變成初地聖人。
3、道般若:亦即觀照般若,
法相~能夠抵達現証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之法,這個指的就是有境。
事相~這是用3自性用有的角度來說的,在資糧道、加行道尚未見道以前基本上是依他起,當你見道以後這道般若當屬於圓成實的範圍。
界限~資糧道跟加行道叫做相似道般若、是假的,假的意思是他並不是聖人的境界、並未涉及聖者的心法跟智慧,所以不是真實的;到見道、修道、無學道這3聖道時這道般若才是真實的。所以從假立到真實都是道般若,真正的道般若是3聖道。所以
4、果般若:亦即實相般若,
法相~徹底現証悟諸法離戲的究竟無住涅槃智慧,指的就是有境,這個是已經到達。
事相~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會醬子說是因華智仁波切在論文中強調是如幻的智慧,所以在展開這4個時他是用有的角度來展開讓你明白,因他講如幻智慧我才一直強調他空,就因是醬子一個角度他才用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有這2類。若你真要講到深入時這果般若其實是大無為,佛陀的智慧是一種覺、是大無為法,一般就稱之如來藏。
界限~無學道
華智仁波切在論文中就是用這種展開來做解釋。
自性般若指的是智慧、對境,果般若指的是智慧、有境,站在空性的角度他們是沒有分別的,可現在為了要讓我們明白不得不用這個方式,或者說用他空的這種概念就比較能理解。
由上知這個基道果都一樣,真正的基般若指的是大乘3聖道,真正的道般若指的也是大乘3聖道,所以他是屬於依他起跟圓成實,這點文中沒有提及、是我分享自己的理解讓你可以用這角度來明白可能比較容易點。而果般若論文有強調如所有智、盡所有智這2種,當他醬子講時都不是由空性的角度來說的,所以他會加如幻這2個字。
攝義:「真實般若」=自性般若+果般若;現觀(般若)=真實「道般若」+果般若
這是論文中有的,「真實般若」只有自性般若、以及佛道這邊的果般若,若是要講現觀,這個現觀也是般若,現觀指的是智慧是有境所以一定是道般若跟果般若,因自性般若指的是對境,可真正的般若指的是自性般若跟果般若,自性般若指的是最究竟的那個,因此嚴格的講自性般若跟果般若這2個到最後是沒有分的,那因為我們是用有的角度、用他空的角度才做分開的說明。
先把補充資料都看過,回去看論時就比較容易讀。
陳那菩薩:“約勝義本體(主):智慧度無二無能所(對境基般若),彼慧即善逝無上正等正「覺(有境果般若=大無為佛智)」。約名言反體(從):修彼具義名言道理故,論文字般若、道般若立彼名。”
華智仁波切在論文中引陳那菩薩的偈頌:“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現就看華智仁波切在論文中為什麼要引陳那菩薩的偈頌?因他最重要是要讓我們知道前面這4個他們之間的關係,這關係就是~~~
智慧度無二,無二指的就是沒有能所之意,智慧度無二其實指的就是基般若,也就是一種對境,講的就是自性般若。彼慧即善逝,這指的是果般若,善逝,你就知道指的是無上正等正覺算是一個有境或者是果般若,真正深入不用他空的角度來說時他其實是大無為的佛智、一般就講覺。所以,自性般若跟果般若是真正的般若的本體,講本體也是不得已並不是代表他有一個體,前面這2句就是從勝義本體、他們是主的角度來說的,智慧度無二就是自性般若、彼慧即善逝指的是果般若。後面為了要~
修彼具義故,修彼就是要修前面的自性般若跟果般若,其實這2個是無二是一件事,彼指的就是這個智慧、這個真實般若,為了要修這個智慧要用名言的道理去修他,就一定要用名言的方式來修他,所以後面的~論道立彼名,論跟道指的是文字般若跟道般若,因為要修彼所以你會用文字般若跟道般若來立名,為了要修般若的名言道理那你就得用名言、所以才會有論跟道,簡單講,從名言反體的角度就一個是主一個是從,本體跟反體也是用因明的術語來說的,若主算是有的話那這個反體是分別念,分別念產生的,其實名言基本上是分別念的產物。這裡就不多講了,可你由醬一個角度你就能夠看出來華智仁波切為什麼要提出這4個名相,因為這4個名相就代表基道果,也可以代表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做一個大串聯讓你對般若本身有一個比較全面完整的一個概念。
七十義(約因、境說)闡釋→八事(三智、四加行、一法身果)闡釋→現觀(般若隱義)
現觀是般若的隱義,主要是靠8事來詮釋他,這8事就是3智、4加行、1法身果,所謂的3智~佛的智慧即佛的有境、菩薩的有境、聲聞緣覺的有境,亦即遍智、道智、基智或稱一切智,這個遍智也可以叫果般若是你最後要達到的目標,你用的方法就是4個加行,也就是在提他的道般若,最後加上一個法身果,這指你修到最後得到的那個果,其實這裡的法身跟我們一般在講法身時稍微有不一樣的意思,一般用法身這2個字就是在講無為法,這邊不完全是、你也可以把他當作無為法也不會有問題,因為這裡涉及到的4身5智。所以這8事能夠詮釋現觀,而這8事要靠70義來詮釋現觀,為什麼論理要分成約因說、約境說,因為這本身要詮釋的是不管是哪一個角度你要談的是現觀,只要你一談現觀他指的就是有境,可是不是用直接的方式解釋這個有境,有時用能夠生成這個有境的因來解釋他、或者用境的角度來解釋他,因為這個有境本身會有他的對境就用這個境的角度來解釋他。所以,用因跟境來講事告訴你這70義本身他是用因的角度或用境的角度來解釋有境,然後就可以分成70個。所以整個現觀的內容就是8事70義。
遍智10義 + 道智11義 + 基智9義 + 正等加行11義 + 頂加行8義 + 次第加行13義 + 剎那加行4義 + 法身4義 = 70義
有了整個概念之後,回去再看論文就比較容易讀了……
如果按照名稱來進行分類,則可分為自性般若、經典般若、道般若與果般若四種。
華智仁波切講的這些剛剛補充資料已經講過了。
自性般若:是指現量證悟諸法離戲智慧的對境,它與基般若是一個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聖道;
自性般若,或者一般就講深見、或者說就是對境。下面就是堪布進一步再解釋。
現量證悟諸法離一切戲論的智慧,它的對境叫自性般若,也就是基般若。它的界限為大乘三聖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因為只有聖者相續才證悟了離一切戲論的法界,所以自性般若只在三聖道有,資糧道和加行道都沒有真實的自性般若。
學《現觀莊嚴論》最關鍵的問題,是要了解每一個法的法相、事相以及界限,這三者非常重要。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要求:對於所講的每一個法,它的法相、事相要背誦,它的界限——在哪個菩薩相續中存在,也要通達。所以我們講每一個法,首先講法相,然後講事相及界限。
主要就是在解釋華智仁波切的金剛句,那就不再多講了,比方,自性般若就只有3乘道才有,為什麼只有他有,這也很容易懂,我們剛剛都講過了。那學現觀的關鍵就是要了解任何一個法,這個法就是你的所知,就任何一個所知一般都可以用3法~法相、事相、名相~來了解他,這裡再加一個界限,到底現在他講的這個東西在5道的什麼位置。堪布強調以前他們讀的時候,法王如意寶都要他們背這些東西。這裡沒提名相,因為你一看到已經就是名相,比方,自性般若,這4個字就是名相,那我要了解自性般若這4個字他的法相、事相、界限各是什麼,其實都是智慧都是有境都是心法。
第二是經典般若。
經典般若:以詮釋基道果般若為主的經論,也即以所宣說的名稱、詞句以及文字而顯現的種種有表色,就是經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最後有際@1;
由能詮釋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義的種種詞句、文字以及名稱所組成的有表色,稱為經典般若或文字般若。廣義來說,佛陀所宣講的三大般若——廣般若、中般若、略般若或母子十七種般若,都可包括於經典般若當中;論典般若是印藏諸大論師們對般若經典的解釋,也包括漢傳佛教中對《金剛經》、《心經》等的注釋。總的來講,這些都可稱為經典般若。其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十地的最後有際之前。
這裡堪布就提到母子七十種般若、廣中略般若,前面都解釋過了,配上600卷漢傳的說法就可以清楚了解這裡面他指的是什麼。
第三是道般若。
道般若:能夠抵達現證一切萬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之法,即為道般若的法相;以見道、修道及無學道三道為主的五道,即為道般若的事相。其界限,從真實的角度而言,是從大乘聖道開始;從假立的角度而言,則是從資糧道以及加行道開始。
道般若的法相:能夠抵達現證一切萬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之法。而作為事相,以見道、修道、無學道為主,再加上相似道——資糧道、加行道,即是道般若的事相。大家應該清楚,法相就是定義,事相指具體是什麼。比如說,人的法相是知言解義;而人的事相,就是這個人、那個人,可以具體舉出幾個人來表示。這些在因明當中講得比較清楚。
真實的道從大乘聖道——見道開始;而假立的道,則是從資糧道以及加行道開始。
剛剛已經解釋過了,在因明的角度,比方,以一個人來講,這個人的事相是什麼?就是你看到的那個人、就依他起,他的法相一般稱之知言解義這4個字,為什麼?因為只有人才有知言解義的本領,所以這是不共的,等於是人的定義。事相、法相、名相就叫做人,至於為什麼叫做人這不重要,最早是誰根據這法相把他定作人,以後大家通用,中文如此,英文又是另外一套。這邊有強調真正的道般若是3聖道,才是真實的道般若;資糧道跟加行道算相似般若,最後就是佛的果般若。
果般若:徹底現證一切萬法離戲的究竟無住涅槃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僅為佛地。
果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地有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這種顯現中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它的界限僅於佛地,菩薩和一般初學者不可能有果般若。
這種顯現中的如幻智慧,這是用名言的角度在說,所以我們要能分辨用這個字的時候是站在什麼立場在講的;不然你說佛的智慧是大無為法怎麼現在又是如幻的,不是,這是看你用什麼角度,彼此之間這種講法是沒有矛盾的。所以,真正的果般若只有佛有。
四種般若真假的差別是什麼呢?
真偽的差別:基般若與果般若二者,為真實般若;而經典般若,則只不過是假立般若而已;至於道般若,則真假二者兼備。
基般若(或自性般若)與果般若,叫真實般若;經典般若是假立般若;至於道般若,一般來說有真偽兩種,無學道的般若是真般若,其他是相似般若。
道般若,為什麼講真假二者兼備?因為有相似道般若跟真實道般若。
陳那論師所說的“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為了表明它們之間的主從關係。
陳那論師說,智慧度無有分別,彼智慧即善逝如來正等覺,也就是說,只有佛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因為修持而具有意義,論般若(經典般若)和道般若 就“立彼名”——假立般若之名。由此可見,自性般若和果般若是真正的般若無二慧;論典般若和道般若,或者都是假立,或者論典般若是假立而道般若分真假兩種。陳那論師的密意,也就是為了表明真偽般若之間的主從關係。
陳那這個頌詞很重要,他把這4種般若間作了很清楚的主從關係: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這就是講2個真實般若,那後面為了要修這個真實般若的名言道理,所以我們就有論道立彼名,就是有了文字般若跟道般若。
以上對《現觀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的“般若” 作了簡單解釋,是名稱的解釋。下面介紹《現觀莊嚴論》 的真正論義。
作為經典般若的《現觀莊嚴論》,是以三智、四加行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細的七十義來闡釋般若的。
《現觀莊嚴論》的所有內容,可攝於八事、七十義。 七十義從八事細分出來,包括於八事。也就是說,般若要分就是三智、四加行、法身,只有八種事;而八事以七十種義來闡述,七十義中,有些用因來表示,有些用對境來表示。所以,要完全了知八事,一定要通達七十義。
《現觀莊嚴論》,就是8事~3智、4加行、1法身果,8是可以用70義來詮釋,整個《現觀莊嚴論》就是在讀這個8事70義,也就要把70義的法相、事相、界限都了知,用醬子一個方式來讀懂《現觀莊嚴論》。
這個《略義》雖短,但很重要。如果依靠它完全通達八事、七十義的法相、界限,學《現觀莊嚴論》頌詞時就很方便;如果不能通達,到時也會有雲裡霧裡的感覺,不知在闡述什麼道理。道友們的智慧很不錯,希望一開始能把八事、七十義背下來,實在不能背也要基本記下來。我們以前學《現觀莊嚴論》時,法王如意寶也是這樣要求的。
堪布這裡的解釋很重要,當時他們也是先讀《略義》、再讀《總義》,最後才真正去讀《現觀莊嚴論》頌文,這是很有道理,不然就像堪布講的坐飛機一樣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下面講八事中的第一事:
這裡開始分別解釋8事,我也準備了一個補充資料,今天不可能一遍過去就理解這8事是什麼,不用急,後面慢慢70義都搞清楚了,你就會比較清楚這8事。那目前就先有一個概念,還是分名相、法相、事相、界限跟備註來解釋這8事。
3智:基智、道智、遍智,這就基道果,或叫一切智、道種智、一切道種智。
遍智指的是佛智,道智是菩薩,基智是小乘最究竟時是阿羅漢。
獅子賢:以「境」明「有境」,醬就懂為什麼會說用因跟境,就是用境來明有境,因最後目的是要知道有境。
一般講道智時一定包括小乘的智慧,為什麼?因為菩薩要度所有的眾生,他當然要有小乘的智慧才有辦法度小乘眾。
基智,論文提到一切智站在菩薩的立場的時候,因這裡是現觀講的是般若最後佛道是大乘道,所以以基智來講,菩薩分成所捨跟所取,這什麼意思?所捨的部分就是小乘為了目的他就解脫了、他就出世間了不再輪迴,這一部分菩薩他會捨掉,可是他會取什麼?因這部分東西最後也可以幫助眾生可以利他,所以他會取可最後他不會去住涅槃會來度眾生。所以這個基智不包括應該捨的那部分、就不屬於大乘那一部分的基智也就是純小乘自利的那一部分。
4加行:這是講正行,修行上分成4類: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剎那加行。
正等加行,這正是為了要真正得到前面的3智,所有應該要修習的部分都要修習,這屬於菩薩的瑜伽,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也就是菩薩的修習。這邊的加行其實就是修行的意思,有時加行在某些地方代表的是正行前面的修習,可這邊直接指的就是修行。所以這正等加行就是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一開始修行最根本的就是正等加行。
以這個正等加行當作因你就會得到頂加行,這是進一步的自在,現在你可能都不動懂這些內容,但至少先有這概念因再下去讀的都是一個接一個。
更進一步,為了要穩固就是次第加行,到最究竟的時候最後圓證佛智最後一瞬間叫剎那加行。或者,我們讀過加行有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就像是世第一法最後那一剎那,當然這裡不是世第一法要比之更高級更深入,世第一法是你真正進入見道的最後那一剎那。這邊是指你最後金剛喻定要成佛的最後那一剎那。所以你看他們4個加行全部都是道般若,正等加行是頂加行的因,次第加行也可以說是剎那加行的因。
小資糧道這個小的意思,資糧道分下中上,這小就是最下的那一部分。
頂加行,從大乘暖位直至最後有際之間/共分七種;具八義(前七為加行體性、第八為所斷)。這要讀到了你就知道。
剎那加行就是十地菩薩的最後有際、最後心,一般分4種就一本體四異名反體,其實是一個本體而已,只是由不一樣的角度不同的分別念來說他。
1法身:修習加行所獲得的究竟之果,一般這就是果般若。約名言量可分4種~自性身(這是用空性的角度講他的最根本)、圓滿報身、變化身、智法身(法身包括五智~法界體性智9、大圓鏡智8、平等性智7、妙觀察智6、成所作智5)。最後用如來藏的角度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也就是現空雙運,由這角度就可以理解醬子一個分法是為讓你明白在佛的時候他代表的是什麼。
最後加的備註幫助你理解:
一、正等加行:首先直觀三智全體性相之修行;
二、頂加行:作一門深入極致觀察的修行;
三、次第加行:加以次第體驗之修行;
四、剎那加行:經次第體驗後,達到現觀圓滿。
這若用7作意那個角度,你讀下去發現原則會在這範圍內。
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於一剎那間現見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可分為兩種。其界限為佛位。
什麼是遍智呢?就是佛的智慧。對一切如所有法、盡所有法或勝義法、世俗法,佛智於一剎那間完全了知,如是唯有佛陀才有的特法就是一切相智,也叫遍智,是八事中的第一事,也是《現觀莊嚴論》第一品的所詮內容。遍智可分為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它的界限僅限於佛地,別的地沒有。《現觀莊嚴論》第一品講遍智,每個眾生都想獲得佛果,所以,我們所求的目標就是遍智。
第二事叫道智:
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無有自性,並依靠圓滿、成熟和修煉的方式,來現證空性的有學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可分為三種。其界限,為大乘五道。
道智就是菩薩的智慧。菩薩智慧能了知三聖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無有自性,而且能依靠圓滿、成熟、修煉的方式現證空性。道智可分為聲聞的道智、緣覺的道智和菩薩的道智。因為獲得菩薩果位時完全能了解聲聞緣覺的智慧,也需要通達聲聞緣覺的智慧,所以道智的分類有三種。相似的道智,大乘資糧道和加行道有;真正的道智,則見道以上才有。第二品主要講道智。
遍智以發心等十種法表示,道智以十一種法表示。遍智、道智屬於八事,十法、十一法屬於七十義,七十義從八事分出來,包括於八事。什麼叫道智、什麼叫遍智? 簡單地講,道智就是菩薩的智慧,遍智是佛的智慧。第一次學習《現觀莊嚴論》,這些基本名詞一定要記住。記不住的話,以後不知道學幾年,如果是七年,七年當中就要“坐飛機”了。
第三事是基智:
基智【一切智】:現證一切萬法補特伽羅人我為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為兩種。其界限,為小乘五道。
證悟人我空性——人無我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大乘智慧和小乘智慧兩種。也可以說,基智有所取基智和所捨基智兩種。所取基智是指菩薩相續中的人無我智慧;而聲聞緣覺的自利境界在菩薩境界中不需要接受,所以成了所捨基智。基智的界限是小乘五道,七十義中以九種法來表示。
遍智、道智、基智三種智慧叫三智。按巴珠仁波切的觀點,三智是所去的方向,是要獲得的果。我們為什麼修《現觀莊嚴論》?就是要獲得遍智佛果,要得遍智,中間必經道智和基智,無此二智則不能攝受聲聞緣覺和菩薩,也就是未得遍智。所以這是一個過程,就好比我從色達前往拉薩,先到甘孜,再到昌都,最後才到拉薩。而如果到達了遍智,也說明已經了知或經過了下面的境界。因此,三智都是所得之果。
那麼三智通過什麼方式獲得呢?就是四種加行。下面講八事中的第四事——四種加行的第一個正等加行:
正等加行【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為了使三智所證獲得自在,而總攝無生三〔智〕進行修習的菩薩瑜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可分為二十種加行。其界限,是從小資糧道直至十地之最後有際之間。
凡夫對遍智、道智、基智未獲自在,為了使三種智慧獲得自在,總攝這三無生智進行修持的菩薩瑜伽,就是正等加行。正等加行共有二十種,以十一種法來表示。
四加行中的第二個,叫頂加行
頂加行:依靠正等加行,總攝無生三〔智〕進行修習而獲得自在的菩薩瑜伽,是頂加行的法相。可分為七種。其界限,是從暖位直至最後有際之間。
頂加行就是依靠前面的正等加行,為使三智獲得自在而進行修行的菩薩瑜伽。對於三智的自在,這兩個加行是一對因果,正等加行從因方面安立,頂加行從果方面安立。所以,三智獲得自在可以從兩方面分析。頂加行的分類有七種,界限從暖位直至最後有際之間,七十義中以八種法來表示。
第三種加行,叫次第加行:
次第加行【漸次加行】:為了使與三智識相同時生起的證悟獲得穩固,而次第修習三智之相的菩薩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可分為十三種。其界限,在漸悟者中,以聞思為主的,是從資糧道開始;而修行者,則是從暖位開始,直至最後有際之前(不包括最後有際)。
修持正等加行和頂加行使三智之相獲得了自在,為使這一自在境界進一步穩固而修習的菩薩瑜伽也有因和果兩方面,因方面就叫次第加行。下面會講到,它主要是按次第修持三智之相。次第加行由十三種法來表示。
第四個加行,叫剎那加行:
剎那加行:次第修習三智的菩薩瑜伽,便是剎那加行的法相。可分為四種。其界限,僅在十地的最後。
次第加行最後到達頂點,叫剎那加行。有些論典說這是到達究竟的修行,因為此時前面所有次第在一剎那間能夠現前。剎那加行的界限僅在十地最後,原因下面會廣說。本論八事中的每一事,都由一品來宣說。
最後一個事叫法身:
法身:修習加行所獲得的究竟之果,也即具備眾多無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法相。可分為四種。界限僅在佛地。
為了獲得遍智,我們開始修習加行,四加行圓滿就獲得法身果位。
通觀整部《現觀莊嚴論》,表示遍智的十法第一法是發心,標記法身的四法最後一法是事業,從發菩提心開始,一直到佛的事業——度化眾生,此間所有過程已圓滿無缺地闡述了。而整個過程就是《現觀莊嚴論》的次第。
格魯派有些論師也認為:《現觀莊嚴論》是見解,《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修法。因此,概括《現觀莊嚴論》的整個內容,可以說:所得三智通過四種加行進行修持,而究竟獲得的是法身果位。
以上八事希望大家銘記在心,否則下面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任何一部法都是這樣,剛開始沒有學好,到後來就困難了。所以,希望你們法師都重視這個《略義》,不管是輔導還是自己學,我覺得《略義》很重要。如果《略義》不懂,一開始就講《現觀莊嚴論》頌詞,可能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不知道在說什麼。
【注釋】
@1最後有際:物質和心識蟬聯演變的最後邊際,從此第二剎那必定證果成佛。
【思考題】
1請具體說明“現觀”與“中觀”之義是否相同?為什麼?
答:基本上相同,因為都是涉屬「般若」的聖人境界。然而,嚴格地講則不相同。前者是解釋《般若經》的隱義現証「有境」;後者是解釋般若的顯義空性「對境」。至於隱義就是現証的「有境」;顯義就是空性的「對境」。
2什麼是般若的法相?為什麼在這裡宣說“般若”?
答:一、法相為〝已經無學或者能夠抵達有學現証諸法離戲無住涅槃超越破立之法界的智慧。〞二、因為「般若」是「現觀」的異名;佛陀宣講的廣、中、略三種般若經,皆可以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作詮釋。例如,有些大師即以《現觀莊嚴論》與《小般若經八千頌》對讀,又《大智度論》即可與《大般若經二万五千頌》對讀。
3為什麼資糧道與加行道都沒有真實的“自性般若”?
答:因為彼二道(非聖行者)屬於相似「道般若」;相似「道般若」無法成就「自性般若」,因「自性般若」只有3聖道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