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空-20220927-04
先複習一下重要觀念來加強印象。
攝義:自空之諦實﹙人法我﹚≠他空之諦實﹙如來藏﹚;自空之空性﹙二諦不分一切空、平等圓覺﹚≠他空之空性﹙唯迷乱所現的客塵空、現相與實相一致→現空雙運﹚
這裡強調2個,自空跟他空本就不是一件事,雖說他空必須有自空的基礎,不是一件事的意思就比方當他講到諦實,這裡諦實你可以理解為就是不空的意思。
自空裡講到諦實的時候就是指不空的意思,一般就人法我、或人我執法我執這2個認為是諦實那就是不空,當然這是不正確的。所以,自空裡面的諦實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所以他才會空。自空的概念裡所謂的空就是沒有所謂的有無,他的空並不是說沒有並不是否定有,他的否定不是一般想像的有肯定、有否定,他這否定就是全面沒有。因為最早開始時,你是看他是不是常有這個東西,結果發現沒有,既然沒有「有」就不可能會有無,這概念大家一定要有,假如不是先有一個「有」的概念怎麼可能會有無的概念出來,因為無是觀待「有」建立的。所以在自空裡面他所謂的諦實就是一般講的不空,可自空裡面是一切萬法皆空怎麼會有不空。
在他空的時候他諦實意思不一樣,他空諦實講白了他指的是如來藏。然而,如來藏的諦實跟自空所講的諦實不是一件事,自空講的諦實是說沒有有為法,有為法裡就有有跟沒有所以有為法本身是假的,所以真正的實相是空性,就是沒有所謂的有無,簡單講就是沒有諦實這概念。到了他空說有諦實、但這並不是跟自空唱反調,因為他空講的諦實是大無為法,他是把大無為法這個東西比喻作有,那大家也都知道大無為法本身就是實相、就是自空,自空就是大無為法所以才會沒有所謂的有無。所以他空在講不空的時候、或是在講他諦實的時候他指的是大無為法這個東西……站在世俗的角度大無為法是不能討論的,就因為他是沒有所謂的有無你要怎麼討論,那現在把他當作有的角度來說因很多問題不醬子討論會令法沒辦法傳,再來修行也會有障礙,你要知道《中論》很清楚的指出你若沒有世俗諦你是進不了勝義諦的。
所以最重要是要分清楚,在他講諦實的時候2個是不一樣,還有,2個講空性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概念,自空的空性就是實相、沒有所謂的有無、也是大無為法,其實這2個都在是談一個大無為法空性的問題,可是自空在講這個大無為法的時候他是完全用大無為的本身來詮釋,所以沒辦法討論、沒有所謂的有無、一切皆空、且這是行者入定的境界因他們入定時真實體會到有醬子一個境界。那他空在講空性的時候,他指的不是所謂有無的概念,他指的是有為法這一部份是空性,醬子講:自空的概念是世俗空、勝義也空、一切都空,他空的概念是世俗空、勝義不空;然而他在世俗空這一部份跟自空所講的空是一樣的都說這是空,可到他空勝義的時候稍有不一樣,自空根本不會告訴你世俗空、勝義空,當然後得的時候他可能會醬子講、可是真正他的境界就是一切空,所以記得在自空裡面最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平等圓覺、就是一切都是空性,《心經》中講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3件事,正等就是平等性這個概念,在自空這點絕對不能忘記,為什麼要強調這個平等性呢?一切全部空所以就平等。到了他空時是都空,可是正確的東西他不認為是空的,也不能叫正確就是如來藏這個東西、或者大無為法,空性本身這個東西他不把他當作空,因為基本上不是入定他是淨見量他是後得的時候,為什麼後得的時候要做醬子一個討論呢?那這就跟修行有關,特別是密宗裡面修行有關。所以他空最根本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們等下要從這概念開始讀起,就說我今天假如不立一個標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那我怎麼判斷哪些是正確的那些是不正確的,簡單講,最重要就是要把所謂的世俗這個東西脫開,因為脫離開世俗就是進入勝義了,所以一定要能分別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若我不能分別我一切都空的話,在某一個角度來講我要往哪裡走?不過一定要記住他們在證悟的時候確實是一切都空,所以你一定要去體會醬子你才沒白讀他空、同時你也更了解自空重點在講什麼。
自空,平等圓覺是很重要的概念,因這就是實相、這就是他入定的狀態、他入定的境界。可是到了他空這時就不是要講入定而是要告訴你真正的實相叫做如來藏,這時就不是入定的境界、他空告訴你實相是如來藏。為什麼要告訴你實相是如來藏?因最終所追求的就是這個,你追求這個有一點很重要,因世俗是客塵是一個有為法,如來藏本身是一個大無為法,基本上在佛學最後的概念裡他們2個就類似講如來藏跟阿賴耶識,其實他們2個是一件事,可你若是如來藏的時候就一定不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的時候就一定不是如來藏,他們2個是互絕相違不是並存的,是一件事,可你真正清楚明白時他就是如來藏、你若是迷糊中他就是阿賴耶識。所以,你是活在阿賴耶識裡還是活在如來藏裡這就是凡夫跟聖者的差別。
記得自空他們在定義2諦的時候叫一本體異反體,到他空時在定2諦的時候叫遮一之異體就是2個中間要遮掉一個,為什麼2個中間要遮掉一個?因為這2個其實是一件事,並不是有2個不一樣的東要遮掉一個,而是一件事一個是對的一個是不對的不可能2個都對或是2個都錯,因此一定要有一個標準你才知道如何取捨,而不空的是對的,你要解決的就是空的那一部份。所以到最後實相跟現相一致,這是他空在建立勝義諦的方式;意思是說,這實相跟現相一致有2個看法:1是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般聖者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就叫做實相跟現相一致,若實相跟現相不一致時你就是凡夫,你根本分不清什麼叫實相什麼叫現相。這個實相跟現相一致的意思簡單講就代表你知道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就說你現在顯出一個現相你知道他不是實相。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3轉裡面很重要所謂的現空雙運,就到最後你知道對的東西叫如來藏,也就說空本身是根本、可是空本身一定會現,所以到最後你也了解這2個是一件事,所以現空雙運,那現空雙運就等於實相跟現相一致。這都是很重要的觀念,可堪布他不是針對初學的人講所以都不會長篇大論而就用幾個字代表,就比方,平等圓覺、或者沒有所謂的有無,再來,實相跟現相一致、現空雙運,這些都是重點,一定要能掌握這些。
自空:世俗空勝義空、平等圓覺一切空,一本體異反體
他空:世俗空勝義不空,實相跟現相一致,遮一之異體
★「勝義有/他空勝義」乃以2. 不能否定之4. 具理名言建立諸法3. 大無為實相為「1. 確實現見、現空雙運」而非「唯空」,是諸佛後得智﹙有境﹚現見「實相與現相相融」之境而作如實安立之「名言勝義」。
這是上節課裡面的重點,什麼叫勝義有?什麼叫他空勝義?基本上重點就在:
1、確實有這件事。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勝義有、他空勝義?就是確實有這件事。有這件事~確實是入定的時候知道有這個東西,在入定的裡面知道有這個東西那個是一個空性,因此千萬不能把他想做有,其實基本上這是2轉的空性。
2、你沒辦法否定這個東西。若是今天是在定境中就不用談了,可是等出定以後修行要討論的時候,醬子一種確實存在的狀態你沒辦法說他是不存在是空性,若是自空則一切都空,那一切都空是不是代表這個也應該空掉,觀念上是沒有錯~他也是空性,然而現在就變成你需要有一個標準的時候他就是標準,需要談哪一個正確的時候他是正確的,這是沒辦法否定的。
3、在理上站得住的。他這沒辦法否定可是在理上站得住的,就說今天不管你是用邏輯還是用因明來講,都有辦法證明他是存在的。
4、大無為的實相。所以當講「有」這本身也不是信口開河來的,「有」一個什麼?就是有一個大無為的實相。
你確實有看到不能否定的大無為的實相,而他本身在名言裡面絕對能找到……可惜你們沒讀因明,在因明中基本上他一定是符合3個條件:1、就講這個話的本身他一定是有理推出來的,2、他一定是正確的,3、他不是猜的;就說,他是理推出來的還有他不會是猶豫不決的他是很確定的,也就是一個正量的意思。
就說你用世間名言來講,他空勝義絕對是站得住腳的,這時他不是強調空性,所以跟自空2個的著眼點是不一樣的。其實這是諸佛的後得智,諸佛的後得智就是「有境」,他現見「實相與現相相融」,這是他的對境,諸佛確實是有這個「有境」跟「對境」,按照醬子一個有境跟對境就安立了一個所謂的他空勝義,當然這叫做「名言勝義」。這個名相到講如來藏的時候才會用到、他是一個很關鍵的名言,就像對自空的人來說他所講的都屬於相似勝義,因為勝義是不能講的,只能用相似勝義來表達讓人能接受、可他並不是究竟勝義。以醬子一個角度站在自空時是合理的,站在他空時他並不是所謂的相似勝義,相似勝義是不了義的意思,這裡強調是「名言勝義」,其實就一件事不一樣的描述方法,可是真正最後用到大圓滿的角度時,他還是了義的、了義的大中觀。\
正量本身一定要滿足3個條件:合理、決定、正確。
諸佛的後得智就是「有境」,「實相與現相相融」這是他的對境,諸佛確實是有這個「有境」跟「對境」,按照醬子一個有境跟對境就安立了一個所謂的他空勝義,這叫做「名言勝義」。
有境→有法﹙境﹚,有境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能取,有法是所取,一個有境、一個是境或者對境
「名言勝義」在講如來藏時用到
【倘若胜义如世俗亦自性空,应成没有以观察虚实的正量能害迷乱显现与不能害无迷乱显现的差别,以此将如同绳蛇二者应成同有或同无般。】
倘若勝義就跟世俗一樣都是自性空,這就是用自空的講法就是勝義世俗一切都空,若是醬子問題出在哪裡?這裡並不是講自空不對,而是說在他空的角度裡面需要有醬一個立場,這時你若完全用自空的角度來說的時候就變成沒辦法建立這個立場,哪一個立場?因為你假如勝義跟世俗都空的話那就會變成沒有觀察虛實的正量,害就是能夠遮止,這正量他能夠害就是能夠遮止迷亂顯現,也就說沒辦法有一個正量能夠遮止世俗;不能害就是能夠讓你很清楚的看到無迷亂的顯現,就時你沒辦法區分這2個之間的差異,就變成對跟錯都無法區分了,這就好像繩跟蛇這二者把繩看成蛇,事實上你要知道把繩看成蛇就是2個是一件事,可正確的是繩不是蛇,所以若是你把2個都是空的話,那就變成繩跟蛇這二者沒有辦法分了。現在一定要記住不是2轉的空性是錯的,不是,是需要的立場不一樣;在2轉的時候這個就是平等性、2個都一樣。假如2個都一樣在這種情況就會有問題,並不是2轉的觀念是錯的;所以一般3轉很重要就是進入密宗、跟密宗的修行絕對有關係,比方,他們的生起次第是要在定中讓本尊現出來的,那假如你一切都空性還現什麼?!醬子大家應該懂他的意思了。
接下來看堪布的解釋:
若在净见量前成立胜义不空谛实,世俗自性空。便有以观察虚实的正量能够害迷乱显现与不能害无迷乱显现的差别。
若在淨見量前面成立勝義不空諦實,世俗自性空。現在是在淨見量前面不是入定,他就認為勝義是不空的是正確的,醬子你才有觀察虛實的正量,你才能夠害分辨什麼是迷亂什麼是不迷亂。
相反,假如胜义自性空,则胜义与世俗一样都成为实相中本无的法。如是便无法安立以正量能害迷乱显现与不能害无迷乱显现的差别,即应成:以正量平等能害或者以正量平等不能害。
相反,假如勝義是自性空,那麼勝義跟世俗一樣都成為實相中本來就沒有的法。在自空裡面確實是這個觀念,可是在這個觀念下便無法安立以正量能害迷亂顯現跟不能害無迷亂顯現的差別,那醬子就會變成:以正量平等能害或者以正量平等不能害。
第一,若以正量平等能害,则应成胜义与世俗在正量前平等不存在,如蛇与花绳在无患眼识前同成无有般。
假如正量平等能害,那就代表勝義跟世俗在正量面前是平等不存在的,這個平等不存在的意思就是繩跟蛇等於都沒有,一個眼識沒問題的人既看不見蛇也看不見繩,既是蛇也沒有、繩也沒有,醬子根本什麼都不用討論了。所以空性本身這個概念確實本來是這個概念,可是當你進去要修行的時候,就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即使是顯教也經常會強調一件事,一切都空可是決擇的時候是非常的細,意思是說,一切都空、可是他守戒守的比誰都嚴謹,那既然一切都空那還守什麼戒。醬懂?!只不過是現在因我們建立了一個他空的概念以後,就很多人像中觀應成那些貶抑他空的人就不能接受他空的概念。以前讀過宗喀巴大師顯宗的《廣論》,可是宗喀巴大師還有一個密宗的《廣論》,他在密宗的《廣論》裡面他所用的方式跟他的教法是跟舊的密宗不一樣,大家一定要知道有醬一個差別。基本上我是比較相信寧瑪自宗或是噶舉白教在密裡面的修法,這應該跟我前世有關係吧!
第二,若以正量平等不能害,则应成胜义与世俗在正量前平等存在,如蛇与花绳在无患眼识前同成存在般。
第二,所以,若以正量平等不能害,則表示勝義跟世俗在正量前都是一樣平等存在,就代表蛇跟花繩根本就沒有什麼差別,醬就會造成一些困擾。
如是则破坏了一切真假差别的安立,所以必须要承许如来藏不空,世俗迷乱法完全空的观点。
如是則破壞了一切真假差別的安立,所以必須要承許如來藏不空,世俗迷亂法完全空的觀點。講來講去還是一件事,若是你用自空的方式是不是就沒辦法修行呢?也不是喔!因為,打個比方,唯識的用處就在這裡,在決擇了以後在加行道的時候,他第一個方法就是唯識無境,所有的外境都是假的只有識。那這有什麼好處?因為境全部都沒有、剩下識,可是你知道境跟識這2個是觀待的,沒有境怎麼會有識呢?所以境全部破了以後等於識也就沒有了。境跟識都沒有是不是就是進入空性了?!也就是真正見道的時候、沒有所謂的能所,那就是無分別根本智。醬子聽下來好像也是沒問題,對不對?我可以用自空的方式經過唯識醬子一個過程、我可以修。但問題就出在你在唯識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沒有境,就有一個沒有這個東西啊,不是空性啊,對不對?而且他在沒有境的時候他也是唯識無境,那時候他只有識啊,所以還是有有跟沒有。假如有有跟沒有的時候,他就不是真正自空裡面講的那個入定的境界。因此,龍樹才會講你沒有世俗諦你是進不了勝義諦。我想,他空之所以、特別是在密宗的修行裡面,這真正就是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他空跟修行的關係深重
【以世俗空决定堪为空性,因为由不成立谛实,实执即是迷乱识,故是欺惑并漂泊于轮回中,如是迷乱的境与有境二者,此处均为世俗故,倘若以彼世俗空不堪为空性则同样应成汝所說:以柱子无谛实空也不堪为空性,以及唯以勝義空遮止实执不堪为修持空性。】
接著他說以世俗空決定堪為空性,意思就說,我今天只講世俗空,本來世俗空他就是空性,因為由於不存在諦實就沒有實在存在的東西,所以你若執著有實在的東西你這就是一個錯誤的迷亂識,因為醬子的欺惑使你漂泊於輪回中,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迷亂的境與有境,也就是說你的識跟你的對境這二者,這時均為世俗,這裡再看下去,因為這個頌涉及到下面一個蠻重要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讀他空時常會遇到這句話,可能你就不懂他在講什麼,經過今天讀過再碰到這句子你就知道他在講什麼。世俗空,意思就是我現在是否定世俗,為什麼呢?簡單講,因為世俗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所以世俗空,只要我今天否定世俗那就是在修空性。這是重點,為什麼要講這個跟後面有關係。你慢慢看這是米滂仁波切寫的,就會發覺米滂仁波切智慧真是非常的高。
他說:假如你說這個世俗空,現在是把世俗空當作是在修空性,因為他空是勝義不空但世俗是空的,所以,世俗還是空的,因此我只有修世俗空就能達到我不迷亂。那假如你說我只有修世俗空,就只有世俗空則不堪為空性,這什麼意思?就說,因為在自空的時候是講平等,圓覺本性、還有他是一切都空,所以世俗、勝義都空。那你現在說因為我只有講世俗空,那只有講世俗空這不能算是空性,因為自空的人會說要勝義空世俗空2個都空、不能只有世俗空。若按照你醬子講,那就變成好像你說的~~~他們說什麼,先看下面“★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這句,這是應成派的人在宣說自空空性的時候他所標榜的一個說法。為什麼他們會特別有一個醬子的說法?以我的了解,意思是自空的本身就應成的本身並不是在破壞世俗,醬懂?不是在破壞世俗,世俗以名言成立的時候他也隨順你,他主要是你不能說實有。醬懂?
★柱子以柱子不空,意思就是我沒有壞你世俗,我並不是告訴你柱子也空了,不是。意思是說我在講空的時候我的重點不是否定柱子,雖然柱子也是空的,但我真正要否定的是柱子以实有空★,你把柱子當作幻有這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把柱子當作實在有。這是應成很有名的一個說法,應該是在米滂仁波切那個時代應成一些大德們講出的話,到底會不會是宗喀巴大師2個有名的弟子~克主杰跟贾曹杰就不得而知了。Anyway,先把這句話解釋完再回頭去看你就懂了。
先對“★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這句話加以解說:
這裡是米滂仁波切用同等理來反駁他。
同等理,大家知道這是根據相同應成因,記得前面講過應成派辯論方式中有4個重要的不共應成理論,其中有一個叫根據相同,什麼叫根據相同?就是你講一句話,那我就根據你這句話我就可以指出來你在別處所講的話是沒辦法成立的。我是根據你講的,因你既然醬子講那你在別的地方就不應那樣講,意思就這是你說的,用你說的道理來反駁你,所以這叫做同等理、或者叫根據相同。不過,在讀《中論》的時候同等理有其他解釋方法把我是弄得很confuse,那你們不知道就暫時不管他。所以,同等理,意思是這個~根據相同應成因。
那米滂仁波切是怎麼說的?
他說這句話是你說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那我也同意你這個說法,那根據你醬子的一個說法,我就告訴你你反對他空是沒有道理的,為什麼?他說:
1、如果我講是勝義以勝義不空、勝義僅以世俗之“迷亂二取”的空的他空不能成立為空性,意思是,前面那是應成講的話,那米滂仁波切是說勝義以勝義不空、勝義是以迷亂的世俗為空,所以,勝義僅以世俗之“迷亂二取”的空的這種他空,這是他空的概念,他空的講法就是勝義以勝義不空,你現在要跟上面柱子那做對應~~~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實有空,這裡就是~~~勝義以勝義不空、勝義僅以迷亂的世俗空。那你說我醬子的說法不能夠成立為空性,假如我醬子的說法不能夠成立為空性,那你醬子的說法也就不能夠成立為空性。醬懂?因這是反對他空的主張自空的人講的,所以你認為我們現在他空所講的不能夠成立,那這樣子講法跟你醬子的講法是一樣的,那你這個能成立為什麼你說我這個不能成立?!也就是我把你宗的說法翻譯成這樣~~~“顯現以顯現不空,顯現只是以迷亂所計的實有空”,其實這柱子以柱子不空、勝義以勝義不空、顯現以顯現不空這3樣都是一個邏輯,那假如你說我這個勝義以勝義不空這不能是空性,那就表示顯現以顯現不空這同樣不能成立為空性,若是顯現以顯現不空不能成立為空性,那你這個柱子以柱子不空怎麼可以成立為空性?
這裡做了一個註解:
“勝義不空世俗空”不能算空性見=“顯現世俗不空唯執顯現實有空”不能算空性見
“勝義不空世俗空”假如不能算是空性見,這是他空的見地,那就是代表“顯現不空唯執顯現實有空”,顯現指的是世俗,就世俗不空只有你執著他實有的時候才空,這就是“顯現只是以迷亂所計的實有空”這句話另一個寫法,那你說“勝義不空世俗空”醬子不能算空性見,那你醬子說也就不能算空性見,也就是你們說的也不是空性見。所以他用的是同等理。
反過來道理是一樣,
2、如果你認為:雖然已遮止對世俗他法的實執,你雖然破了世俗的實執,但因為你沒有修持勝義空,也就說你只修世俗空你沒有修勝義空,因為你沒有修勝義空你就不算修空性。那米滂仁波切就反過來說,雖然你已經遮止對顯現以外之實有的執著,但由於你沒有修持顯現本空,簡單的講,就你說一切都空、勝義空,可現在你沒有修世俗空,那同樣你也不能成為修持空性。為什麼呢?因為你的觀點是認為我雖然修了世俗空但我沒有修勝義空我就不能算是修空性;那我反過來講你:你雖然修一切都空,可是你沒特別去修世俗空,你也不能算空性。為什麼呢?因為你前面這句話假如成立,那我下面這句話也跟著成立。這叫同等理。
唯修世俗空不修勝義空不能算是修空=唯修非顯現勝義之空不修顯現世俗本空不能算是修空。
唯修世俗空不修勝義空不能算是修空,這是對方的講法,因自空是醬子的概念。反過來,就等於~~~你只修勝義空不修世俗空你也不能算是修空。
這裡我盡我所能了,相信你們應該懂這意思了。這裡懂了,你就知道這裡所以米滂仁波切會說:以無諦實也不堪為空性,也就像你所說的這個無實空不能算為空性,或者說,你只用這個勝義空來遮止實執也不能算為修持空性。
解釋完這個後,回到前面~~~倘若以彼世俗空不堪为空性则同样应成汝所說:以柱子无谛实空也不堪为空性,以及唯以勝義空遮止实执不堪为修持空性。這裡一開始你可能不懂,但剛剛解釋的你搞懂了,就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以上是用同等理反駁自空中觀所講: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實有空。
接下來看堪布的解釋:
宣讲三转法轮时,以世俗迷乱的空决定能够作为远离戏论的空性。因为不成立世俗是谛实,故“执著世俗谛实之实有的执著”便成迷乱的心识,所以是欺惑。且以迷乱的心识漂泊在轮回当中,即由迷乱心识的力不断以十二缘起的方式流转。如是便是迷乱的境与有境在此处均为世俗的缘故。
宣講三轉法輪時,他是用世俗迷亂的空決定能夠作為遠離戲論的空性,意思就是我單單修世俗空就是修空性了。那因為不成立世俗是諦實,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世俗是迷亂,因此他不是諦實。所以,那“執著世俗諦實之實有的執著”便變成迷亂的心識,所以是欺惑,那我現在修的世俗空就是知道他們是迷亂、是欺惑。可因為醬子迷亂的心識而漂泊在輪回當中,即由迷亂心識的力不斷以十二緣起的方式流轉。如是便是迷亂的境與有境在此處均為世俗的緣故。這主要就是在解釋前面的這句~~~故是欺惑并漂泊于轮回中。
若以此世俗空不能作为空性,则同样按汝等之观点应成立:以无实有亦不能作为空性及以遮止实有执著亦不能作为修持空性。具体解释便是:
某些后代中观论师承许“★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即显现以真实之中本无的实有空。如是以同等理根據相同應成因反驳。
第一、如果认为“胜义以胜义不空,胜义仅以世俗之“迷乱二取”空的他空非不能成立为空性”,则“显现以显现不空,显现只是以迷乱所计的实有空”同样不能成立为空性。
“勝義不空世俗空”不能算空性見=“顯現世俗不空唯執顯現實有空”不能算空性見
第二、如果认为“虽然已遮止对世俗他法的实执但由于没有修持胜义空便不属于修持空性”则虽然已遮止对显现以外之实有的执著,但由于没有修持显现本空亦同样不能成立为修持空性。
唯修世俗空不修勝義空不能算是修空=唯修非顯現勝義之空不修顯現世俗本空不能算是修空。
若以此世俗空不能作為空性,這裡才是重點,這裡就說:我修世俗空基本上我就能達成~~了解什麼是迷亂什麼是不正確,因此我只要修世俗空就可以達到這目的,但你現在告訴我說只修世俗空不能算是修空性,那就是同樣根據你們的觀點就應該要成立:以無實有亦不能作為空性,這裡會講這話就是因為前面他們講的這句~~~以柱子无谛实空也不堪为空性,或者遮止實有執著也不能作為修持空性。若你認定是醬子~~~世俗空不能作为空性,那就代表應該會醬子~~~以无实有亦不能作为空性及以遮止实有执著亦不能作为修持空性,而醬子的時候就違背你自己所講的。
所以後面會有具體解釋,這具體解釋就是:
某些後代中觀論師他們承許“★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實有空★”,即顯現以真實之中本無的實有空。這裡稍微停一下,因為這裡要轉一點彎你就懂了,“★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實有空★”以後你若看到這句話你就知道這是自空中觀講的話,他空的米滂仁波切就用這句話來反駁:你既然醬子講你怎麼講他空的見地是不正確的。這個是重點。醬懂?用白話再講一次,白話的意思是:你們應成派經常會說你反對的不是世俗,你並不是要抹殺世俗~~~就說你講柱子不空我隨順我不會講沒有柱子,我不會跟你醬子講,我只有告訴我反對的是你把柱子本身認為是實在有。那米滂仁波切就拿應成派的說法來反駁他,為什麼?因為他空的說法是~~~勝義不空、世俗空,迷亂二取這叫做世俗,世俗這個東西是空的,若用白話講:真正的重點是在世俗是空的。為什麼知道世俗是空的?最重要是用勝義為空基,就說你觀待的標準這個是正確的,那我最重要就要解決這個。
你發覺這用字是接近的,柱子以柱子不空,勝義以勝義不空,柱子換成勝義,接著,柱子以實有空,勝義以世俗空,就世俗空你把世俗當作有,這邊稍微轉換一下。假如你認為我醬子的說法~~~勝義以勝義不空、勝義以世俗空~~~不能叫做空性,你否定我這個,那同理,我這個寫法跟你這個寫法是一樣的,只是2個強調的不一樣,一講他空一講自空,你說我這不能算空性,那你這個自空也不能算空性。這裡是用白話講~~~勝義不空世俗空,若是這不能算空性見,那你自空中觀這個“★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實有空★”也不能算空性見。
另外就引申下來,用白話講~~~你應成派說你只修世俗空你沒有修勝義空你就不能算是修空性。為什麼?因自空本身是講勝義跟世俗一切都空,那你只修了一部分叫世俗空可是你勝義不空啊,你這不能叫修空性。那米滂仁波切就反過來說:假如你醬子成立的話,那就是代表:你說勝義空性、一切全部都是空性,可雖然你修一切都是空性,但你沒有特別去修世俗空,你也不能算修空性。
這再講一遍:就說,米滂仁波切講自空的人說我們他空的人是只修了世俗空沒有修勝義空,所以不能算修空。那假如你這個成立的話,反過來,那你們自空的人只修一切空可你單單沒有去修世俗空,你也不能算修空。
米滂仁波切很厲害,他抓到你講的一句話他知道該怎麼反駁你,應成為什麼要講這句話?主要他也是隨順世俗,就世俗怎麼說他不會去否定世俗。所以他說:我反對的不是世俗,我反對的是你們把一些世俗的東西當作實有,我只有反對你當作實有。自空這裡面的意思是我沒有強調柱子是空的,我只有強調柱子你把它當作實有這點我反對。那自空醬子講的時候這米滂仁波切的反應就是:我們講他空的意思就是~~~我們並不是強調勝義不空,我們的重點是強調世俗空,所以他空我要對付的是世俗,就好像自空的要對付的是實有。
其實,自空跟他空,就像我一開始複習的時候所說的,他們本身講的諦實不是一件事、他們講的空性也不是一件事,那是另外的角度。可最重要是米滂仁波切他能夠用醬子一個角度來彰顯他空中觀的說法並沒有辦法推翻,假如你推翻了他空中觀的說法,那你們自己這個說法就站不住腳。我感覺就好像在很多地方他隱隱約約也有這個意思,因為,應成叫做不立宗,他叫應敵成破~~~我絕對不立宗,可是你只要一立宗我一定有辦法破你。這是用自空的概念,應成有醬子的觀點其實你不能講他錯,因他有他的理論跟哲理在內。可我就覺得米滂仁波切有醬一個說法~~~其實你應成也立了宗,你假如沒有立宗,你等於什麼都沒有講。醬懂我意思?你不立宗就是你立宗了。因你沒這個你就沒有所立。,
現再講回來,你要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文章的原因,就是因為那時有宗派認為自己一切正確認為其他都是錯的故打壓其他宗派,所以那時第一代的蔣揚欽哲發起利美運動,號召大家要宗教融合,彼此宗派之間不要對立,其實你通盤了解之後彼此之間是沒有矛盾的。這文章就是在反對自空的人說他空是一個邪見,他不是講不了義、他是講邪見,那邪見是很重的、那甚至如來藏也是邪見了。因為如來藏或他空在我們紅教的立場他是很根本的、而且完全是佛說的,所以他一開始就把所有有關他空的說法是有哪些經論續來的,比方,彌勒菩薩的《辨法法性論》,《寶性論》更不用講談的就是如來藏,無著菩薩的《寶性論釋》、世親菩薩的《佛性論》、龍樹菩薩的《法界贊》等等都在這範圍內,最後還提了一個大家比較不熟悉屬於密續是佛講的《時輪金剛》。到這裡可厲害了,他就拿出一個對方你講的一句話,你這句話本身也站得住腳,所以就用你這句話本身我就告訴你:他空也是用你這句話的邏輯寫出來的東西,你若否定了他空這種邏輯的話,就等於你否定了你們自己以前講的話。醬子可以嗎?!萬一有什麼不清楚可以隨時打斷問個明白。
~~~簡師姐似是以唯識的3自性來提問。
現在這樣講,你搬出了依他起跟遍計執,這是唯識3自性裡的東西,你套用這句話說是:依他起以依他起不空,依他起以遍計執空。這屬於有相唯識也就是隨理唯識不是隨教唯識的講法,醬子套用當然可以,因為唯識本身就是他空,唯識有分做隨理唯識、隨教唯識2種,隨教唯識就是無著這個系統,隨教唯識本身是以中觀的概念為主,他唯識的概念是用在修行上面,所以唯識是他修行的方法;另外一個隨理唯識的系統就後來陳那、法稱這一系列,在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這理論,特別是在討論世俗的時候這個有相唯識還是很有用的,不能完全按照無相唯識那其他還有其他的原因。現在,不談有相唯識單只談這個有相唯識或說隨理唯識。隨理唯識本身屬於不了義的他空,真正的了義他空是如來藏,所以你剛剛用那個比喻當然可以。因為這時你了解這有相唯識也是他空的見地,只不過這種他空見地並不是最了義,最了義還是如來藏。那《解深密經》所講的3無性直接就是自空。
無相唯識又叫隨教唯識、也可以稱之唯識古學,這3個名相是一樣的意思,他們最重要是用中觀的見地,他不會把唯識當作見地,就基道果來講唯識是當作道、修行的方法,他的見地是中觀。這個是一般無相唯識的立場。而3無性強調的是什麼?也就是無著這個系統的隨教唯識在講唯識3自性的時候,因這時他還是得用「有」的立場講屬於他空的這種論述,可是當他在講醬子一個話語的時候,到最後他一定會用「三自性」要以「三無性」為準作為結論。也就是「遍計所執」是叫做「相無性」、「依他起」是「生無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所以「三自性」要受「三無性」所制約。
今天進度有點慢,但碰到這個一定要解釋清楚大家才能懂。
((淺說《解深密經》三自性、三無性之「密意」思想
經中以「三自性」及「三無性」之密意思想作為主幹而作出「三時判教」,兩者主要在「一切法相品」及「無自性相品」中加以闡說;而「一切法相品」在先,「無自性相品」在後。這「三自性」是對向於存在的相而說的,是認識上的三種境相;亦涵攝了一切諸法的性質。然後就以「三自性」作為基礎,進一步建構「三無自性性」,以回應《般若經》一切諸法皆空之思想。就經中對這「三自性」及「三無自性性」的內容可以整理綜合如下 :
這就是於分別意識所現起的種種「相」上,安立種種名相的語言。所以「遍計所執相」其實就是「語言相」,也就是表達諸法的語言。這種「語言相」就只有言說聲音,沒有任何一種實體可與之對應;所以這法所顯現的相更是任何時間都不存在,是「常非有」。既然是「語言相」,就沒有實體可與之對應,只是以假立的名言概念為相;並不是以語言所表示的諸法自身為相,這就當然是「相無自性」。
「依他起相」就是緣生的諸法,靠眾緣力而生,依存於他緣,沒有獨立自存的性質及實體。於此「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的語言,如果不能了知是假名安立而執取為實有,就成為後時雜染「依他起相」的諸法。「依他起」的事相由眾緣和合而起,其本性不外是眾緣所成,並非自然存在,所以是「生無自性」。就染淨的性質來說,於「依他起性」上執著「遍計所執性」的語言,由此熏習而成雜染的「依他起相」,這是沒有「勝義」的性質;所以,「依他起性」亦是「勝義無自性」。
於眾生的雜染諸法,沒有語言相上的執取,就可證得諸法的真如無差別平等體性。於「依他起性」上不執著「遍計所執性」的語言,清淨的「圓成實性」才能顯現。諸法的「圓成實性」就是「法無我」性,即無實自體的性質,也是「無自性性」,這是「勝義」的。
就《解深密經》而言,般若經典只是將「一切法皆無自性」籠統的說出來,是「隱密」說而不是「顯了」說;並沒有把「三性」、「三無自性性」的概念揭露及分析。因此《解深密經》便以分解的表達分式,即是以「三性」及「三無自性性」分析地鋪展一切法「無自性」之意涵,使般若經典的「無自性」得以顯明。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6%B7%BA%E8%AA%AA%E8%A7%A3%E6%B7%B1%E5%AF%86%E7%B6%93%E4%B8%89%E8%87%AA%E6%80%A7%E4%B8%89%E7%84%A1%E6%80%A7%E4%B9%8B%E5%AF%86%E6%84%8F%E6%80%9D%E6%83%B3/ ))
【如是由破除边执戏论的境与有境故,远离能所二取的空性此以世俗為空中也能圆满,因为二取所现的一切戏论都由迷乱境与有境所摄故,此处将彼安立为世俗。】
如是由破除邊執戲論的境跟有境故,遠離能所二取的空性在只修世俗空當中也能夠圓滿,因為二取所現的一切戲論都由迷亂境跟有境所攝故,此處將彼安立為世俗。這句話在講什麼?其實他一直都沒有離開這個主軸。就說,單單修世俗空已經可以圓滿,因為我世俗都空了以後我自然就得到了那個修行的成果。講白了就是~~~我修了世俗空最後就勝義也空了。
這時他的著眼點就是~~~他空中觀有一個標準叫做勝義,這個是不空的,那我要解決的就是除了他以外那些空的我要把他解決掉。也就說勝義本身他是沒有辦法污染的,其實這跟如來藏的概念是一樣的,在很多地方包括2轉也有這種概念,什麼概念呢?就說你證到空性不是證得、是你本來就有的。所以,記得《心經》中說無得、亦無無得,他都一直強調你不是得到一個什麼東西,你沒有得到什麼那是你本來就具有的。那這什麼意思?就說你只要把客塵就包在外面的那些有為的東西把它清除乾淨,那你就恢復你大無為的本質,醬子就是佛教修行最後要得到的成果,也就是成佛了。成佛,其實講的是那個覺,覺悟的覺,這個覺指的是一種智慧,這智慧指的就是你證得大無為的本質這種智慧。
接下來看堪布的解釋:
不論是自空或他空,此段中的1、世俗是指迷乱的境与有境,包括以二取所显现的一切戏论,即一切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能知所知、能说所说等的二取法皆属于世俗的范畴。2、世俗空是指在实相中所有迷乱的境与有境皆不存在,或者说胜义中本来远离二取所现的一切戏论。3、空性是指诸法本自远离二取的大空性。
堪布的解釋在這一段落裡面所提到的1、世俗,不論是講自空或他空,都一樣均指的是迷亂的境跟有境,包括二取所顯現的一切戲論,就是一切能見所見、能聞所聞、能知所知、能說所說等這種能所的東西,這種二取法以前也講過叫似二顯現、是世俗的來源,這些皆屬於世俗的範疇。2、世俗空,就是指在實相中所有迷亂的境與有境皆不存在,就是告訴你這個是假的、在實相裡面沒有這個東西,或者說勝義中本來就是遠離世俗的,就遠離這種似二顯現的一切戲論。3、空性,不論是講自空或他空於世俗、世俗空講的都一樣,所謂空性就是指諸法本自遠離二取的大空性。其實,空性指的就是大無為法的實相,就是這3個。為什麼他要提這3個?因為在他空的概念裡面,自空或他空這個都一致,在這上面沒有矛盾!
如是可知,只要遮破边执戏论的境与有境,便自然亦能圆满远离二取的真实胜义之大空性。因为凡属二取所摄的一切戏论皆含摄于迷乱的境与有境当中,而此处又将其安立为世俗,所以,世俗空实际上能够圆满远离二取的空性。
世俗=迷亂的境及有境;世俗空=實相勝義中不存在迷亂的境及有境;大空性=實相勝義本自遠离迷亂世俗→ 遮破世俗﹙世俗空﹚=遮破迷亂的境及有境=圓滿實相勝義=圓滿大空性
如是可知,只要你遮破了邊執或戲論的境與有境,也就是世間人或者是世俗,你就自然能夠圓滿遠離二取的真實勝義之大空性。所以剛剛講他空重點是在去掉這個迷亂的境與有境,去掉這個你就能得到,所以,真正的證悟不是你得到什麼而是你本來就有。所以為什麼說人人都能成佛,這概念就是在這裡。因為凡屬於二取所攝的一切戲論都算是迷亂的境與有境,那既然是醬子~我們已經把這迷亂的境跟有境當作是世俗,所以現在我們只要破世俗一切就都解決了。所以,世俗空實際上是能夠圓滿遠離二取的大空性。
這若用白話講就說~~~他空中觀沒有去討論勝義就只有針對世俗,我要解決的也是世俗,假如我把世俗這一部分的空性解決掉了以後,我就自然會得到勝義的大空性。那不管自空他空沒有人可以反對醬子的說法,這是事實、都是一致的。
世俗=迷亂的境及有境;
世俗空=實相勝義中並不存在迷亂的境及有境;
亦即實相中沒有世俗
大空性=實相勝義本來就是遠离迷亂世俗→遠離世俗以後就是出世間、也就是勝義了、也就是那個實相了,那這個就是大空性。所以,
遮破世俗﹙也就是世俗空﹚=遮破了迷亂的境及有境=圓滿了實相的勝義=圓滿了大空性
因此還是同樣一貫的思路,一個一個下來,其實是非常緊湊的。
下面再从反面以同等理论对他宗放同等应成的过失。
前面是以正面的同等理反駁,堪布說明下面就再用反面的同等理來針對他宗所致同等應成的過失。就前面由正面講現在由反面來講,最重要就是維護他空的這種正確性、以及破斥自空中觀某些人對他空中觀的誤解。
【倘若以此世俗空﹙他空﹚不堪为胜义空性,则同样应成以远离戏论也不堪为空性以及以修持离戏智慧不堪为修空性。】
倘若我用世俗空也就是他空,你們現在能體會我加的這些字就是要幫助你了解,這個此在這裡指的就是世俗空,其實,世俗空就是指他空,因為他空的意思是勝義不空其他都空,而其他都空就是世俗空,勝義不空剩下來就是世俗空,就雖然用字不同但意思一樣。現看這論文,若是你把我們他空所講的這個世俗空你認為他不堪為勝義空性,就你認為我所講的這個空性不能算是你們自空所講的空性,那麼,同樣應成就會變成遠離戲論也不堪為空性、以及修持離戲智慧也不堪為修空性。
為什麼會下這個結論呢?意思就是,我破這個東西,你認為我單單修世俗空不能算是修空性,那麼,站在勝義空的側面遠離戲論這基本上也是修空性,同樣也就是等於你單單用遠離戲論醬子你也不能算是修空性,你修持離戲智慧也不堪為修空性。這順序是跟著前面來的,就因他在這邊有做這個駁斥,這都是用同等理講得很清楚。
接下來看堪布的解釋:
此亦是从两方面讲:第一,如果以世俗的迷乱二取之他法空不能作为胜义自己的空性,则应成: 以远离世俗分别心所计的种种戏论之他法亦同样不能作为胜义自己的空性。
也就是從兩方面講:
第一,如果以世俗的迷亂二取的他法空就是指他空的見地不能作為勝義自己的空性,那麼應成:就是你們自空所講的遠離世俗分別心所計的種種戲論的這種他法也同樣不能作為勝義自己的空性。
第二,如果修持远离客尘二取他法的无二取智慧不算是修持空性,则应成修持远离戏论他法的离戏智慧亦同样不能算是修持空性。
第二,如果修持遠離客塵二取他法的無二取智慧不能算是修持空性,因這是他空要修的東西,那就等於你自空應成在修持遠離戲論他法的這個離戲智慧也同樣不能算是修持空性。
意思是我現在修的其實就是你修的,可你現在認為我修的這個東西不是空性,那就等於你修的這個東西也不是空性。
問就是問難,對方不服氣提出一些問題,接下來就是對方的問難:
【问:彼胜义难道不是无实有或离戏论吗?】
他宗认为既承许胜义是空,又承许是谛实则不合理,便发出质问式的难问:胜义难道不是无实有或者说胜义难道不是远离戏论的吗?言外之意便是若承许胜义是空则不应再承许胜义是谛实坚固之法。
他宗認為你既然承許勝義是空性,又承許他是諦實則不合理,於是發出質問式的難問:勝義難道不是無實有或者說勝義難道不是遠離戲論的嗎?為什麼他要醬子講,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承許勝義是空你就不應該再承許勝義是不空。
看了堪布的解釋你應該懂了堪布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現在對方問難的重點是在:你也了解勝義是無實有、是離戲論,因為醬子一個認同是2轉的基礎,既然如此你怎麼一邊又承許他是2轉的基礎承許他是空、勝義是空、勝義是無實有,那你怎麼到了他空的時候變成強調勝義不空了。
前面已經講過,他空所講的諦實、空跟自空所講諦實、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是反對的人不管這些,他說你既然承認了2轉的基礎,那2轉本身勝義就是空的、勝義就是離戲,那你怎麼這邊又反過來說勝義不空了。其實很多人也會有這感覺,這些早在前面都已經解釋過了,只不過這裡再重複一次,來看下面怎麼回答。
【答:彼者如果不是无实有或离戏论,则绝对不可能是胜义,定如此处的世俗一样。】
米滂仁波切答:彼者如果不是無實有或者離戲論,他就絕對不可能是勝義,就像此處的世俗一樣。
从反面回答:若承许胜义不是无实有,则将成立胜义是堪忍实有,若承许胜义不是离戏论,则将成立胜义是戏论之法。如是胜义不可能成为胜义而决定与本论所讲的后一种安立二谛方式中的世俗相同。何以故?因为在实相中本来没有堪忍的实有或者说四边的戏论,所以“所现的实有与四边戏论” 决定是不同于实相之分别心的所缘,如是唯一属于此处的世俗,而不可能是胜义。
若不是無實有或离戲論之法,在他空中必是世俗。
這個回答沒從正面回答,所謂不從正面回答的意思並不是他理虧,意思是說我從反面回答:假若承許勝義不是無實有,那就將成立勝義是能夠堪忍實有;若承許勝義不是離戲論,那就是要成立勝義是戲論。如是勝義不可能成為勝義而決定與本論所講的後一種安立二諦方式中的世俗相同。簡單講,其實只要他是實有、或者他是戲論,他就一定是歸在世俗裡面,這就變成是我們要對治的。
何以故?因為在實相中本來就沒有能夠堪忍的實有或者說四邊的戲論,也就是在實相中沒有實有的東西、或者在實相中也沒有4邊的戲論這種東西,所以“所現的實有~只要你顯現他是實有,或者是四邊戲論”他絕對是不同於實相之分別心的所緣,意思是說~只要你是實有,或者你是戲論的話,你一定是歸屬在世俗裡面,而不可能是歸屬在勝義。
醬懂?!就說對方重點在於你明明講你承認空性、承認離戲,那為什麼你又反過來講這個勝義是不空的、是諦實的。那現在回答的方式就不是正面跟你講,他說你只要是世俗的東西,只要你一講他是實有、一講他是戲論的話,他一定是歸在世俗裡面。
不知道我講清楚沒?意思就是說,你現在挑戰我說~~~為什麼你要強調勝義是實有、或者是諦實?本來2轉基礎是空性現在為什麼反過來講?那麼他回答的意思是說~~~你現在只要是實有、或者你是戲論的話,在我的定義裡面也一定是歸到世俗裡面。
【问:胜义即是无实有与空性,为何又说彼实有与自性不空呢?】
問:勝義既然是無實有與空性,為何你又說他是實有與自性不空呢?
对方见到自宗承许胜义是无实有与空性,便汇集相违而发难:既承许胜义是无实有,则为何又说是实有,既然承许是空性,为何又说自性不空。
就因這是他空的見地,而對方是自空見、見到自宗承許勝義是無實有與空性,他就用匯集相違而發難,匯集相違意思就是~~~你講了兩個東西、都是你講的可這兩個彼此矛盾。因你又承許勝義是無實有、是空性,可反過來你又把勝義當作實有不空的。
其實這都是米滂仁波切自己寫出來的自問自答,就是為了解決大多數人腦中尚無法承許的困惑。現在你看他的回答。
【答:此处所说的实有与不空的意义,是指在聖者隨順世俗之观名言量前成立与有,而你们对此义根本没有了知就反驳而已。】
答:這邊所說的實有與不空的意義,是指聖者隨順世俗在觀名言量前面成立的有,而你們對這個義理是根本沒有了解你就在反駁~~這是他的關鍵。這又回到前面了,簡單講,他空所講的不空不是自空所講的不空,他們所講的意思不一樣、你不能劃上等號。此處,就是指他空中觀,我們之所以說他實有不空是聖者隨順世俗觀名言量前面成立的有,這點很重要。為什麼這裡要用觀名言量?其實是淨見量,只不過因他是隨順世俗,所以用世俗世間人的標準講這個叫做實有跟不空。為什麼呢?繼續看。
因为实有与不空在不同的理论范畴内有其各自不同的相应之定义,故自宗所言不成任何相违之过失。须知,他空宗讲的谛实与不空是指在观名言量世俗理论前成立与有,并非自空中观以胜义理论观察时所遮破的堪忍实有与不空。所以,汝等看似应理的反驳,实际上只是由于根本不了知他空宗所讲谛实与不空之定义的无有理论無理的反驳而已。
因為實有與不空在不同的理論範疇內他有其各自不同的相應之定義,故自宗所言不成任何相違之過失。為什麼呢?你應該了解,他空中觀所講的諦實跟不空是根據在觀名言量也就是世俗理論的前面成立的有,並不是自空中觀用勝義理論觀察時所遮破的堪忍實有與不空。所以,你這看起來好像是非常合理的反駁,實際上只是由於你根本不了解他空中觀所講諦實與不空的定義,你這根本是無理的反駁。
用白話講,對方說你明明在2轉的時候你知道勝義是無實有、勝義是空性,怎麼你又反過來說他是實有、不空?那這邊就說:我現在所講的實有不空不是自空勝義理論下的定義。什麼叫勝義理論?勝義理論的意思是他有2個基礎,也就是有自性的話有2個條件要成立~永恆不變、獨立自主,永恆不變就是他絕對不會變,像無常這種東西就絕對沒有自性的;獨立自主就是不能觀待,觀待就是我要以你為標準我才能決定是跟非,比方,因觀待果、果觀待因,所有的緣起、有為法都是觀待的沒有不是觀待的,像4重緣起~因果、相依、相對、相礙,最高層次的相礙不要講,其他因果、相依、相對一律都是觀待,而只要是觀待他就牴觸了獨立自主。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有自性的,這個叫做勝義理論。勝義理論就是醬子一個概念,一般用勝義理論去檢查天下所有的東西沒有一個東西是可以成立的,沒有一個東西是有自性的,有自性就是實在有,所以每個東西都是空性的。所以他現在說:在自空裡面之所以講不空或者是遮破實有,最重要是根據勝義理論作標準來得到的結論。可是,我這邊講的他空所謂的實有跟不空不是勝義理論下的見地,是根據一般世俗理論、就觀明言量來講,因世俗理論裡面一定有有跟沒有。醬懂?就在勝義理論下面是沒有有跟沒有,所以一律都沒有實有也沒有不空的東西;可是在世俗理論下面一定有有跟沒有,有正確跟不正確的這種觀念。我們都知道你是不可能在世俗裡面得到無實有、空性的結論,所以,在世俗的觀點下面我們就要決定哪一個是對的哪一個是不對的。簡單講就是醬子。
所以,你沒有了解這是兩個不一樣的立場,所以,在前面米滂仁波切就告訴你這是不一樣的立場。醬懂?最重要就是對方用匯集相違的方式來問難,回答的方式就是自空所講是根據勝義理論,我們他空所講是根據世俗理論,因此不是一件事。對方是根據定中境界的境跟對境,我們他空是根據世間法分別念下面的境跟有境,或者講是淨見量、觀現世量。
【那么是否承许既是实有,又不实有,既是空性,又是不空呢?】
米滂仁波切揣摩對方懷疑的角度又問:那麼是否承許一方面既是非諦實、空性,一方面又諦實、又不空呢?代表這東西既可以實有也可以不實有,既可以空也可以不空。
对方之所以继续作如是辩问,原因在于对于两种说法的词句表面虽然看起来似有相违,但在实际意义上完全一致的道理还未如实理解。故而又说: 你们是否承许既是实有,又非实有,既是空又非空呢?若如是承许应成有很多过失。
堪布就解釋,對方之所以繼續作如是辯問,原因在於對於兩種說法的詞句表面雖然看起來似有相違,但在實際意義上完全一致的道理還未如實理解。故而他們又說:你們這等於是矛盾嘛!全都是你講的,也是是、也是不是,也是空、也是不空。
【答:彼者绝非如此,如同你宗安立 显现为世俗,空性为胜义。其中以胜义量观察时,承许不能遮止无实有与离戏般,同样,承许迷乱是世俗及无迷乱是胜义的我宗,也承许不能遮止无迷乱的胜义以及彼者无迷的实有,此理相同故。】
答:絕對不是醬子,就好像你們自空中觀安立~~顯現是為世俗,空性是為勝義。其中以勝義量觀察的時候,這時就是勝義理論,什麼叫勝義量一定要記住,就是有自性的東西一定是永恆不變且獨立自主。所以你用勝義量觀察承許不能遮止無實有跟離戲般,同樣,承許迷亂是世俗及無迷亂是勝義的我宗,就是,你們是醬子但倒過來我們是迷亂是世俗無迷亂是勝義,也承許不能遮止無迷亂的勝義以及彼者無迷的實有,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此段回辩的要点是以对方承许的观点为喻来成立空性之胜义在名言中谛实不空的观点。具体内容如下:
如你宗将显现与空性分别安立为世俗与胜义的同时,亦承许以胜义量观察时,无实有与离戏论不能遮破=建立,而应当作为決择胜义理论的所立。且讲根据说:如果无实有与离戏也一概破除,则应成无有立宗的过失。如是便知,其实你宗将无实有与篱戏承许为所立的观点,实际就是在名言中承许“无实有与离戏空性”谛实不空。而将迷乱与无迷乱分别承许为世俗与胜义的我宗与汝宗同样承许不能遮破无迷乱的胜义,同样承许无迷乱的胜义谛实不空。所以所谓“空性不空”并非既是空又是不空之义,而是远离戏论的实相胜义谛在观名言量前成立的意思,故不会有任何自相矛盾的过失。
自空雖依勝義理遮破萬法,但以名言建立:「無實有」及「离戲」是實相﹙若不爾則有無所立之過失﹚;同理,他空是以名言建立:「無實有」及「离戲」是正確的勝義。
此段回辯的要點~~~是以對方承許的觀點用來比喻來成立空性之勝義在名言中諦實不空的觀點。具體內容就在下面:
如果你自空宗將顯現與空性分別安立為世俗與勝義的同時,你也承許以勝義量觀察時無實有跟離戲論他是不能夠遮破的,也就是你是醬子建立了無實有跟戲論,應當作為決擇勝義理論的所立,也就說,你這邊的勝義理論一定也要有2個東西來支持,而作為決擇勝義理論的所立時這就是當作能立、當作因,你要建立2個東西然後你才能夠成立這個勝義理論。
且講根據說:如果無實有與離戲也一概破除,則應成無有立宗的過失。你假如沒有這2個所立的話,你要有建立這2個不然你就等於什麼都沒有講了。根據醬子,其實你宗將無實有與離戲論當作所立、就你也有建立這2個的觀點,實際就是在名言中承許“無實有跟離戲空性”是諦實不空,就說,你承認“無實有跟離戲空性”這2個是正確的,雖然你一直在講都空可你也承認這2個是正確的。
而將迷亂與無迷亂分別承許為世俗與勝義的他空我宗,就現在反過來根據你醬子我告訴你,其實你也是同樣立無實有跟離戲做你的所立,而對我們來講同樣也是承許不能遮破無迷亂的勝義,你這邊不遮破無實有與離戲這2個,我這邊是不遮破勝義,同樣的目的就是承許無迷亂的勝義他是諦實不空;就說你承認你建立這2個做你的標準,我現在是用勝義做標準。所以所謂“空性不空”並非既是空又是不空之義,不是你所講的那樣,而是遠離戲論的實相勝義諦在觀名言量前成立的意思,所以不會有任何自相矛盾的過失。
醬子聽大家可能會混淆,現有整理出來:
自空雖依勝義理遮破萬法,但以名言建立:「無實有」及「离戲」是實相﹙若不爾則有無所立之過失﹚;同理,他空是以名言建立:「無實有」及「离戲」是正確的勝義。
自空,是根據勝義理論來遮破萬法,可是你還是用名言建立:「無實有」及「離戲」這2個東西。醬理解?就說你雖然用勝義遮破了所有的東西,前面講過根據勝義其他全部都遮破,這個遮破的結果聽起來是遮破,可遮破跟建立是一件事情的2面,是說,你雖然用勝義遮破了所有都是空性,可你醬子遮破按照名言的立場就變成是你建立了2個標準~~~「無實有」及「離戲」,其實你還是有用名言建立了並不是你全部都破掉了。醬懂?他講來講去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沒有建立的話,那你在講什麼?就在名言上面你等於什麼都沒有講。若你告訴我你就是遮破、一切都空,那你醬講完一切都空按照名言來講你也是什麼都沒有講,可是事實上你醬子的時候就等於在名言裡面你建立了實相是無實有是離戲論。
同理,我們他空現在就是用名言建立:「無實有」及「離戲」是正確的,那這個東西我們叫他勝義。
醬子還有困擾嗎?白話講:你們雖然用勝義理論,勝義理論也就是有自性的2個原則:永恆不變、獨立自主,結果你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醬子的,所以,一切都空。就你用勝義理論的結論是一切都空,可是你醬子的一個結論按照名言量的角度來講就等於你說實相是無實有跟離戲的。醬懂?就說,你雖然用勝義理論證明一切都空,好像就醬結束了,其實不是,你等於名言裡面是說實相是無實有跟離戲的,雖然你沒有特別醬子明講可你這個結論在名言的角度就是這個意思。若你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就等於什麼都沒有講,你什麼都沒有講你無所立你連宗都沒有了。其實應成這裡面蠻複雜的,他就是認為他絕對不立宗,他之所以叫應敵成破,就他一定不立宗、他沒有所立,所以你破他不倒。可現今米滂仁波切這種講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你說你什麼都不建立,然而事實上你這講完的結果就是建立了,這個你也無法否認,因你自空的角度就是無實有跟離戲是實相,因符合這2個就是空性,實相就是空性。那現在米滂仁波切說既然醬子我們就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是用勝義這標準來遮破,我們直接用名言量來成立「無實有」及「離戲」這2個是正確的,那這2個是正確的這個就是實相,這個實相我們叫他勝義。
我想,這應該講清楚了,在一問一答中米滂仁波切說得很清楚,相信可以解開你們很多的迷惑。這個論文在佛學裡面相對的是比較深入,他的來龍去脈前面也交代過為什麼會寫這篇論文,就當時辯論因有部分自空的人反對他空見地,他空就辯駁自己的看法並非邪見而是全部來自於經論,又把裡面的細節、道理再講清楚。這讀完有一個好處,就對於什麼叫自空、什麼叫他空就非常清楚,到以後碰到2轉、3轉就會有不一樣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