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空-20220906-01

背景:
進入本論之前先把一些相關的資訊說明一下。
這篇論文作者就是不敗尊者
-米滂仁波切。若有前世,我想我前世一定讀過很多他的著作,因為我對他是非常的相應,他幾乎沒有犯錯。那他為什麼會寫這部論?現在就把這背景交代一下。
在讀《西藏生死書》的時候應該還記得索甲仁波切第一個提到的恩師就是蔣揚欽哲,他從小就睡在蔣揚欽哲的房間,這位蔣揚欽哲是再來的第2代,前面第一代的蔣揚欽哲就是米滂仁波切的老師,那寧瑪有3位全知~~~榮素班智達、無垢光尊者龍欽巴、不敗尊者米滂仁波切。他為什麼會寫這2篇論文呢?
因為他的上師蔣揚欽哲當時在西藏發起一個藏傳佛教歷史上很重要的利美運動,這名稱是音譯的,意思是這是一個宗教融合運動、融合所有的宗派。為什麼要發起醬子一個運動?
十九世紀後半葉,興起於西藏的教義研究運動,意義是「無宗派」、「無偏見」的運動。由寧瑪派的巴珠仁波切、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米滂仁波切,以及噶舉派的蔣貢康著仁波切,格魯派的圖登曲吉扎巴(也稱彌涯昆梭),薩迦派的沃羅爹旺波等諸位上師所倡。
寧瑪派、噶當派(和在其後發展的格魯派)、薩迦派、瑪巴噶舉派、香巴噶舉、施身法之希解派、覺竹派(時輪金剛六支之傳承覺囊派是其分支之一)、鄔金念竹(即由鄔金巴尊者所創的念竹派)等傳承。這些新、舊教派的傳承,通稱為“八大教派”(八大修道車乘)。有關利美運動的傳承就是藏傳“八大教派”的和合傳承。
此運動之精神強調,信徒並不須放棄本來的教派或修學重點,而是同等尊重所有教派的喇嘛和教義,因此可以研究不同的教理,從事不同的修行。但修行道路必須依照一個傳承的系統,才不會紊亂,等到我們能夠證悟佛法本質時,自然就會明白各宗派在佛法的本質上完全相同,各宗派之不同祇是重點和善巧方便的不同而已。
那也因為醬子才有蔣揚欽哲發動的利美運動,是希望統一藏傳佛教不同教派間的歧見,對不同教派間的教義與傳承同等尊重,以回到佛陀最初的教導,並保存藏傳佛教的傳統,所以會叫宗派融合運動。發動這個利美運動的是蔣揚欽哲,他也就是讀《西藏生死書》中那個蔣揚欽哲的第一世,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提到的是第2世。那這第一世的蔣揚欽哲是米滂仁波切的上師,米滂仁波切在他7歲的時候就已經寫了一部至今都很重要的《定解寶燈論》,一般說這是密宗的教典,那這本書我讀過,我覺得顯宗人讀他也並不會太困難,裡面交代了很多重要的觀念,比方自宗跟他宗不一樣最重要的在人無我法無我上面……這一方面就不多講了。
蔣揚欽哲發動這個利美運動,米滂仁波切做為他的弟子當然積極參予,而當時很多人批評撻伐他空見、甚至如來藏,所以他就寫了這2篇論文~《他空獅吼論》、《如來藏獅吼論》。他為什麼要寫他空獅吼就像剛剛前面講的,覺囊已經不復存在,當時沒有人出來幫覺囊說話,米滂仁波切就站在覺囊的立場、或說以我們自宗覺得他空、特別是究竟了義的他空絕對是佛傳講的教理,所以他就寫了這篇文。
這篇的目的就是要維護他空,因當時他空被講的很負面,而覺囊又沒有傳人所以他出來寫這個。這寫完後再寫如來藏獅子吼,這時就是完全站在自宗了,因為,對寧瑪紅教來講如來藏是非常重要的見地,整個大圓滿也是講如來藏。
也就因為這段歷史才有了這2篇論文,現在就進入正文。

南无格日曼殊西日叶!】  【顶礼文殊上师!】
論文一開始~南无格日曼殊西日叶!翻譯成漢文就是顶礼文殊上师!

接著就是堪布的解釋。
之所以一开始便对文殊上师顶礼以表敬义,是因为一切功德、加持悉地来源皆依赖于上师,所以首先对一切功德来源之上师作顶礼。南无是顶礼的意思,格日guru是上师之义,曼殊西日汉文一般念作文殊师利是向或对于的意思,合起来便是向文殊上师恭敬顶礼。
之所以一開始便對文殊上師頂禮以表敬義,是因為一切功德、加持悉地來源皆依賴于上師,悉地是成就的意思,他的一切功德、成就都是源自上師的,所以首先要對一切功德來源之上師作頂禮,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是頂禮的意思,“格日”就是guru代表上師之義,其實guru 是非常崇高的不僅僅是上師,“曼殊西日”漢文一般念作“文殊師利”,“葉”是向或對於、是動詞,看來藏文跟日文一樣也是把動詞放在最後,合起來便是向文殊上師恭敬頂禮。

以下两颂分别是顶礼句与立誓句。顶礼句颂曰:
你們可能也知道,一般任何一個論一開始一定是頂禮文殊師利,若是經、律應該是佛。所以下面2句就是頂禮跟立誓的內容,不過後面這2頌並不是不敗尊者米滂仁波切造的。為什麼後代學佛的人都要讀這2篇文章,因為,大家知道頂果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中有讀到他,他在世時蒐集整理米滂仁波切所有的著作,所以這些都編在內。

接下來看頌……
【尊胜日亲人师子,弥勒无著承继师,雪域传无畏狮声,于彼悉皆敬顶礼。】
非不敗尊者造
尊勝、日親、人師子均指釋迦牟尼佛,因這屬於如來藏這一系統,就是基、道、果的道跟果的部分,這是算廣行的範圍,所以接著就頂禮廣行這一系列的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及下面傳承中所有相關的菩薩、大德等等。先是佛陀、再是他空如來藏屬於廣行這個系統所有重要的傳承上師,於彼悉皆恭敬頂禮。

再看堪布的解釋……
顶礼的对境是真实他空中观的一切传承上师,即对遍知佛陀、弥勒与无著两大菩萨及雪域西藏弘扬他空的大菩萨们作顶礼。第一传承师就是无等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尊胜、日亲与人师子皆是佛之德号。因为天上天下,我佛独尊,超胜一切,所以称为尊胜。日亲有两种说法,此处按比喻来讲,如具光明的太阳能够让无数的水莲花皆开敷生长乃至成熟而成为水莲花的亲人般。同样,在佛陀智慧大日轮的普照下,十方浩瀚世界之无量众生心的出世間莲花都会打开,相续的善根都会因佛光的照触而得以增长、成熟,所以佛陀是一切众生最可信赖、最为可亲的亲人,故叫作日亲。如《宝性论》云: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又称为人中师子是因为佛是人中大雄,雄猛无畏,故叫作人中狮子。如《宝性论》云:无畏惧故善住故,坚固势力圆满故,释迦狮子如狮子,处大众中无畏惧。如是此一句尊胜日亲人师子便如实描述了第一传承师无等导师释迦佛。此句结合本论归纳讲便是:本师释迦佛远离一切客尘他法,彻底显发了大光明的如来藏,故对如来藏法门作了最为殊胜之善说,所以成为人天尊胜,且以一切种智之光明无分别遍照而成为一切众生心性之莲花开敷的助缘,故成为众生的至亲。又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了义之究竟一乘約藏傳即大乘而作大狮吼,所以是人中狮子。
頂禮的對象就是真實他空中觀的一切傳承上師,所謂真實他空中觀就是了義他空中觀、指的就是如來藏,當然我們自宗是最了義的叫做了義大中觀,其他像薩迦也是講他空中觀、可是我們自宗稱之為離邊大中觀、並不是了義的,當然他們不見得是這麼認為;還有一個就是覺囊的所謂的他空大中觀。那這邊所講真實他空中觀當然指的就是自宗的最了義、自宗的了義大中觀,簡單理解的話就是以前讀過的大圓滿真正修行核心依據的就是如來藏這個他空大中觀。所以對所有傳承的上師頂禮,也就是對遍知佛陀指的就是釋迦牟尼、然後彌勒、彌勒再傳給無著及雪域西藏弘揚他空的大菩薩們作頂禮,這裡面就很多人了,比方,世親菩薩,那米滂仁波切也是這系統中很重要的一位上師,《西藏生死書》中讀到的那些重要上師都在這個傳承裡面。
第一位傳承師就是無等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尊勝、日親與人師子皆是佛陀之德號。因為天上天下,我佛獨尊,超勝一切,所以稱為尊勝。日親有兩種說法,此處按比喻來講,如具光明的太陽能夠讓無數的水蓮花皆開敷生長乃至成熟而成為水蓮花的親人般,所以這親代表親人的意思。同樣,在佛陀智慧大日輪的普照下,十方浩瀚世界之無量眾生心的蓮花都會打開,心的蓮花你應該了解這是比喻出世間的,像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嘛呢就是摩尼珠指的是世間最珍貴的,叭咪就是蓮花代表出世間,這個心的蓮花開放就是指最後你能夠證悟出世間,因蓮花代表勝義這一部分,所以,相續的善根都會因佛光的照觸而得以增長、成熟,所以佛陀是一切眾生最可信賴、最為可親的親人,故叫作日親。再舉《寶性論》云:“猶如日輪無分別,光明一時普照射,能令水花得增長,亦令他物得成熟,如是如來大日輪,放射聖法無量光,于諸所化眾生蓮,無有分別而照入。”聽完上面的講法,下次你看到《寶性論》類似的頌文你就了解大概的意思了。
那,又稱為人中師子是因為佛是人中大雄,雄猛無畏,故叫作人中獅子。如《寶性論》又云:“無畏懼故善住故,堅固勢力圓滿故,釋迦獅子如獅子,處大眾中無畏懼。” 什麼原因稱之獅子,前面那些就是原因,如是此一句“尊勝日親人師子”便如實描述了第一傳承師無等導師釋迦佛。此句結合本論歸納講便是:本師釋迦佛遠離一切客塵他法,徹底顯發了大光明的如來藏,因為現在是講他空如來藏,故對如來藏法門作了最為殊勝之善說,所以成為人天尊勝,且以一切種智之光明無分別遍照而成為一切眾生心性之蓮花開敷的助緣,一切種智,讀《現觀莊嚴論》一般講一切智是指聲聞的智慧、道種智指菩薩的智慧、一切道種智指的就是佛的智慧,那一切種智就是一切道種智指的就是佛的智慧,故成為眾生的至親。又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了義之究竟一乘而作大獅吼,所以是人中獅子。
究竟一乘,漢傳跟藏傳有不一樣的解釋,漢傳的究竟一乘是指《法華經》,認為是最高的經,在他下面有大乘、小乘所以稱之一乘,但藏傳的究竟一乘就是指大乘;漢傳的的究竟一乘比大乘高一級所以是最高的,那藏傳的究竟一乘就是指佛陀所講的法就是大乘法。要採用哪種說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實所謂的大乘代表是佛說的法,這個在經論中都可以得到這個答案,就說密宗、顯宗都是屬於大乘,並沒有誰高於誰,當然由顯入密那是次第的問題。究竟一乘大家有個醬子概念就可以了,因如來藏也是大乘法,就主要是強調這是最根本最究竟的。
如來藏,在我的理解裡面,他在佛學裡面是有這個地位的;我會採用寧瑪自宗的~~~在大乘裡面他空如來藏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一切種智即一切道種智()、一切智(聲聞)、道種智(菩薩)

在佛以后,继承佛陀如来藏了义教法的传承师即两大菩萨——补处弥勒与无著大菩萨。补处弥勒菩萨著《宝性论》以光显第三转法轮了义如来藏经的密意。在补处弥勒菩萨之后,由无著菩萨将此教法广弘于人间,无著菩萨所著的《宝性论释》成为后世有情理解、受持《宝性论》最根本的一部注释。故此处作者再对继承佛陀他空教法的两大传承上师恭敬致礼。
在佛以後,繼承佛陀如來藏了義教法的傳承師就是兩大菩薩——補處彌勒與無著大菩薩。補處彌勒就是指接續釋迦牟尼佛下一世成佛的彌勒菩薩,我們知道有所謂的慈氏5~~~《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寶性論》,彌勒就是慈氏,彌勒著作的《寶性論》以光顯第三轉法輪了義如來藏經的密意。像有些宗派是注重2轉的自空中觀,所以是般若經,而3轉是他空,可他們並不認為他空是真正了義,可他空的並不否定自空,前面一直跟各位強調一定要有自空的基礎才能討論他空。在補處彌勒菩薩之後,由無著菩薩將此教法廣弘於人間,如果要讀《寶性論》一定要讀無著菩薩所著的《寶性論釋》,這成為後世有情理解、並受持《寶性論》最根本的一部注釋。所以,此處作者再對繼承佛陀他空教法的兩大傳承上師恭敬致禮。

接下来再顶礼雪域西藏传扬无畏大狮吼声的遍知龙钦巴等。无畏狮吼声是比喻弘传他空如来藏究竟了义之教法没有任何妨害,能胜伏一切邪见,所以叫作无畏狮吼声。
接下來再頂禮雪域西藏如來藏這個傳承中所有的人,這裡提到遍知龍欽巴等。遍知即全知,現這裡講的是寧瑪紅教3全知:榮素班智達、無垢光尊者龍欽巴、不敗尊者米滂仁波切,龍欽巴是大圓滿傳承很重要的一位上師,一般你若問到寧瑪的學子在學什麼?大都是回答在學龍欽寧體。什麼叫龍欽寧體?就是密宗大圓滿裡面最高的那個層次叫寧體、或是叫心髓,那龍欽寧體的龍欽指的就是龍欽巴,因為對所有這些他做過整理也寫了很多著作。“無畏獅吼聲”是比喻弘傳他空如來藏究竟了義之教法沒有任何妨害,能勝伏一切邪見,所以叫作無畏獅吼聲。

立誓造论句颂曰:
浩瀚佛佛子密藏,了义经续窍诀髓,印藏智成密甚深,中观承许此略说。
非不敗尊者造
接下來第2個頌,浩瀚佛跟佛子的密藏,佛子指的是菩薩,了義經續竅訣髓,經指顯、續指密的經,印藏智成密甚深,當然就包括印度西藏的高僧大德,中觀承許此略說,中觀也認為如來藏是很重要的一個見地。這個頌並不是米滂仁波切造的,是後來整理的人加上的。
颂词中如实宣说了对于何种法义立誓造论的问题,即对于诸佛菩萨浩瀚的秘密法藏、了义经典与续部的窍诀精髓,也就是对印度与西藏的智者及成就者们秘密甚深的他空中观承许而略加解释。
頌詞中如實宣說了對於何種法義立誓造論的問題,即對於諸佛菩薩浩瀚的秘密法藏、了義經典與續部的竅訣精髓,也就是對印度與西藏的智者及成就者們秘密甚深的他空中觀承許而略加解釋。所謂承許就是承認。

所谓密藏,就是秘密的法藏,对此可以从深密与保密两个方面作解释。第一,因为甚深秘奥,唯一是诸佛的境界,非常人能够了知,所以叫密。第二,由于诸佛菩萨护念甚深法的缘故,若非法器便秘而不宣,所以是密。以上论名,顶礼及立誓造论句属论的支分,以下是真实论体。
﹙承上二頌起下一頌﹚他空傳承:釋迦牟尼佛→彌勒補處菩薩→無著菩薩→諸廣行派大德;自空二轉顯教→他空三轉顯教→密教
所謂密藏,就是秘密的法藏,對此可以從深密與保密兩個方面作解釋。第一,因為甚深秘奧,唯一就是諸佛的境界,非一般常人能夠了知,所以叫密。第二,由於諸佛菩薩護念甚深法的緣故,如若你不是法器他是秘而不宣,所以是密。以上論名,頂禮及立誓造論句屬論的支分,前面這是一個論的開場白,不是主要的論義,從此以下才是真實論體,粗體字是米滂仁波切的論文,其中小字是師兄加上的註解幫助大家了解,接下去就是益西彭措堪布的講述。

【于此,宣说他空观点的智者们将如来圣教第三转诸了义法轮所说的不退转无畏大無為恒常之道、补处十地自在的善说——大乘无上续论、圣者无著兄弟宣说的诸甚深义、怙主龙树的赞颂集《法界讚》等显宗了义诸教典、吉祥时轮金刚等诸密续以及开显其密义的三部心注三部菩薩釋論等如是一切的密义勝妙覺受、現證关要融于一味之中,开创建立了甚深了义的大中观如來藏宗。】
于此,宣說他空觀點的智者們將如來聖教第三轉諸了義法輪所說的不退轉無畏恒常之道,這裡大家就知道他要講什麼,補處十地自在的善說——大乘無上續論,補處就是指彌勒,大乘無上續論是指《寶性論》,還有聖者無著、世親兄弟宣說的諸甚深義,後面會講到,無著的《寶性論釋》、世親主要就是《佛性論》,還有怙主龍樹,為什麼這裡加進了龍樹?再看下去就懂,龍樹所講的讚頌集,龍樹寫的理聚6論主要是針對自空外除此也有講他空,讚頌集全名《讚法界頌》就是以前我們常說的《法界讚》、這就是講他空,所以龍樹其實既宣說自空亦宣講他空,像前面所提及的這些顯宗了義諸教典均講的是如來藏。三轉法輪所謂的如來藏這個教法是來自於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以後又經過彌勒弘揚這個講如來藏的了義大中觀,接著他又傳給無著、世親,後面還有很多就醬一直傳了下來,除了彌勒廣行派醬子的傳承下來,深見派的龍樹也講他空的,那彌勒的《寶性論》、無著的《寶性論釋》、世親的《佛性論》、龍樹的《法界讚》這些均是屬於顯宗的了義論典。顯宗講過後就講到密宗,密宗宣揚他空最重要的續就是《時輪金剛》,還有開顯其密義的三部心注,這個三部心注名字叫做《三部菩薩釋論》,現這沒把握是網上查來的,醬子看來三部心注不是3本書,是一部解釋《時輪金剛》密續的論,時輪金剛、三部心注等等如是一切的密義關要融於一味之中。
密義主要指的是什麼?就是如來藏。
密義用另外一個角度我做了一個註解:勝妙覺受、現證,也就這些人他們現證如來藏,現證如來藏跟現證見道的空性2有什麼不一樣?沒有不一樣。但是記得前面也有讀過,證空的時候到最後證空的人他也不否認在證空的當中他們確實能領會到這所謂的光明、光明分的存在,這是比較難解釋,可記得以前講過法身跟法身功德,法身類似於所謂的空分也就是2轉法輪所強調的部分,3轉法輪所強調的叫光明分也就是法身功德。那法身跟法身功德不是2件事,這2個是雙運的,雙運就是法身就是法身功德、法身功德就是法身,其實這2個也都是大無為的空性。那現在這裡講的勝妙覺受或者是現證,你若從2轉的角度來講這個勝妙覺受跟現證就是空分,又或者說他入定當中所感受到的那種離戲大空性、空分這就是所謂的勝妙覺受或現證,不過唯一一定要理解這個覺受本身並不是我們世間凡夫的那種覺受,把這搞清楚就不會有矛盾了,那現證本身沒有問題。所以,用空分的角度來講可以說密義就是聖妙覺受或者是現證,若用光明分的角度來講時他也是一種聖妙覺受也是一種現證。醬能理解?!所以為什麼法身跟法身功德是雙運。3轉所注重的是光明分,2轉所強調的是在空分上面,但是千萬記得,即使是2轉在經典或是大德的著作中你都可以發現他們不否認這個光明分。那到底這光明分是什麼?我沒有證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是他們在現證裡面的覺受,其實你若用空分的角度來講不應該會用覺、就是有覺受,但你一定要體會這只是不得已的時候告訴你的說法,也包括那個光明分,基本上都是醬子的一個概念。
所以他就在強調這些關要融於一味之中,這就包括從彌勒講的到他後續廣行派所有的著作,以及龍樹他空方面的論,還有密宗的時輪金剛密續以及解釋時輪金剛的論這部分,他們就是在談這個所謂3轉的這種了義如來聖教,也就3轉法輪所談的如來藏。前面講恆常,要知道這個恆常是指大無為的恆常,所以一直強調要有2轉的基礎,所有3轉是建立在2轉的基礎上,不能說2轉講的是離戲大空性根本就沒有所謂常這個東西,那到了3轉又有了。不是的,這個常是站在大無為的立場。以後還是會再碰到,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醬子,他們就開創建立了甚深了義的大中觀宗,指的就是如來藏
發現沒?米滂仁波切一開始就點出:了義大中觀的傳承、如來藏的傳承,他講得清清楚楚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經過彌勒、無著、世親、龍樹,在密宗裡面也有很清楚的續。
這裡有一點要先提醒各位,這個文章當初是為覺囊派說的,所以在這裏面強調他空並不是在強調如來藏,主因是當時有些人批評他空是邪見,那他現在告你他空不是邪見。那這邊最主要是做一個註解:覺囊所謂的他空見解到了如來藏獅子吼的時候就會細分,那時我們所謂的了義大中觀、我們所謂的大圓滿這個系統裡面講的如來藏才是真正的了義的3轉,而覺囊所講的他空見以我們自宗的立場他尚未了義,因為他有一點偏有。這個地方你有個概念即可,就說真正的了義並不是覺囊的他空。因現在是在幫覺囊他空概念在申述,這裡只是要提醒他這是為覺囊寫的,其實真正到最後如來藏獅吼都讀完你就發覺真正了義是我們自宗的。至於覺囊他空絕對不是邪見,充其量可以說他不究竟了義,可絕對不能把他評為邪見,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下面是堪布的解釋……
此段是講如遍知多洛瓦、遍知達那他等宣說他空观点的觉囊巴的智者们将诸多经、续、论的密义关要融于一味之中而开创建立了甚深了义之他空大中观的观点。诸大智者们所归摄的密义关要从经典方面讲是佛陀第三转法轮诸了义如来藏经所讲的不退转常恒之道的密义关要。从论典方面讲,是补处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世亲菩萨的《佛性论》、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赞菩提颂》等诸多显宗了义论典的密意关要。从密续方面讲,是时轮金刚、密集金刚与开显时轮金刚密义的三部心注等诸密续及注释的密义关要。
此段是講,遍知就是全知,多洛瓦跟達那他這2位就是覺囊派的全知,他們是宣說他空觀點的覺囊巴的智者,寧瑪巴、覺囊巴,這個巴的意思有點似所謂的團體,覺囊巴就覺囊派的意思。這一段就是講:覺囊的遍知多洛瓦跟達那他這2位均宣說他空觀點,覺囊巴的這些智者用這2位做代表,他們將諸多經、續、論的密義關要融合於一味而開創建立了甚深了義之他空大中觀的觀點。這裡是講了義的他空大中觀,當然真正到最後指的是如來藏,也就指的是寧瑪的見地。那這裡的重點不是要細分這個,他空大中觀裡面還有一些細微可以細分,這要到第2篇如來藏獅吼才會提到,這邊一律是在defend在保護覺囊派的他空見地而不應該受到他人撻伐所有這些不是他們宗派的見地。所以,諸大智者們所歸攝的密義關要從經典方面來講是佛陀第3轉法輪諸了義如來藏經所講的不退轉常恒之道的密義關要
你要知道這裡所謂的常恒是以大無為的角度講的,如來藏是以無為的角度講常恒。稍微再多提一下因以後常會碰到這也是一個蠻重要的觀點:我們2轉強調的是空性,實相是空性,因為實相是空性所以任何的顯現都是空性,就說世俗其實基本上也是空性,就因為這個觀念所以最後就會有圓覺、大平等這個概念。為什麼平等?因為大家都是空性,還能夠區分嗎?所以變成是大平等,在醬子一個大平等的角度這是2轉強調的。而到了如來藏進入到3轉的時候,2轉的見地是一個基本並不能去否定,所以如來藏本身也是空性。因為是空性,在2轉的時候強調是空性以後強調的是大平等;3轉,在2轉這個基礎,這個如來藏就會強調叫現空雙運,你們應該還記得3轉最重要的觀念是現空雙運,現空雙運的概念是佛才有,而這不是可以用嘴巴講的,真正到最後現跟空是一件事,本來空就會顯、顯本身就是空。所以這23轉你真搞透了他們並不違背,2轉講大平等也是因為空性才大平等,再來就是,空就會顯、顯就會空,你可以體會下這個跟大平等是一件事情但在不一樣的角度說的。所以,在醬子一個角度下面他就可以用常恒了。因實相是沒有常這件事情,這點我們都知道因為一律是空性,可是當你用空性的本身站在空性的立場裡面,因3轉主要就是站在空性的角度認為勝義~~~估且說勝義『有』,站在醬子的一個角度的時候他所說的『有』其實並沒有否定2轉,他這個『有』是~~~就是是有這個才是正確的,就以之區分……因這才是實相,去區分什麼是正確什麼不正確的時候要用正確的角度,這個『有』就是這個角度,那當他用正確、他用『有』也是不得已的。其實他們本身都是大無為法,若是無為法他是不應該會有『有』跟『沒有』的概念,也不會有『常恒』醬子一個概念,那只不過是我們現在站在空性的立場、站在空這個事情『有』的立場,站在這個空的情況下所以如來藏就是常恒了。所以他們會講常樂我淨,這就是站在空性的角度說的。
教證方面,堪布在這裡全都列出來了,包括前面佛所講的3轉法輪這種了義這種不退轉的這種常恒之道的密義關要,從論典方面講,有補處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無著菩薩的《寶性論釋》、世親菩薩的《佛性論》、龍樹菩薩的《贊法界頌》、《贊菩提頌》等諸多顯宗了義論典的密意關要。從密續方面講,是時輪金剛講如來藏,其實覺囊派最重要根據就是時輪金剛,密集金剛與開顯時輪金剛密義的三部心注等諸密續及注釋的密義關要。
那我們解釋了這麼多他到底是要講什麼?
就是要告訴你:如來藏是釋迦牟尼佛教出來的,不是隨便編出來的,而這教法又根據廣行這一系統各式各樣的經論傳承下來,甚至深見這邊的龍樹都在內。那為什麼要提龍樹?因自空強調的是2轉,2轉就是龍樹,其實龍樹不只有2轉,龍樹還有《法界讚》。也就說,你不能夠把他空中觀把3轉貶做不是佛的教法,他清楚告訴你:如來藏是佛教出來的,由廣行這一系統傳承來,覺囊講他空並沒錯。

【此虽具有极其深广的秘密要诀,但当今诸多承担宣讲论典责任的智者、非智者(竟然)对此宗随意抨击,可谓极其迷乱!】覺囊他空見非了義然絕非邪見!
此雖具有極其深廣的秘密要訣,但當今諸多承擔宣講論典責任的智者、非智者,非智者應該是指貶抑他空的人,竟然對此宗隨意抨擊,可謂極其迷亂!這是米滂仁波切的用字,應該是說他非常不滿意他們這種說法

堪布的解釋如下:
此大中观宗具有极深广的秘密要诀。从甚深实相方面点到了大无为法的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来常住,故決择宣说深至极点。如《宝性论》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而从广大功德方面又点到了一切因功德与果功德皆是心之自性如来藏本自圆具的功德,亦是广至极点,故又具极广秘密要诀。如《宝性论》云: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法身以及如来智,大悲之因涵容故,如以具有器宝水,是故宣说如大海。又云:光明非是所作性,无别超过恒河沙,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
此大中觀宗具有極深廣的秘密要訣。在甚深實相方面主要就是強調大無為法的心之自性光明,也就是指法身功德、或者說是覺分,如來藏的本來常住~~~這是用甚深實相的角度,那當然宣說就是非常深奧的東西。如《寶性論》云:“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像這種你慢慢去體會你就可以覺知他在講什麼,本初如是後亦爾,這裏面是不是就有一點……所以為什麼有些人會反對這個,也就是因為他很怕一些根器不夠的人到最後會變成像外道講的落在常或斷了;你看這個~~本初如是後亦爾,就是一個不變的東西、一個常法了,真如法性無變異,這不就是一個常法了。對不對?!他空一直強調,這都是建立在2轉的基礎上講的,2轉的基礎上講就是以空的立場來講,既然是空,那以實相的角度我現在把他當『有』來講時當然是本初如是後亦爾,因實相本來就是醬子,以大無為的角度他是常法、沒有變異。這並不是說2轉裡面所否定的那個常在這邊被承認了,不是醬子。
前面是甚深實相的角度,現在從廣大功德方面來講又點到了:一切因功德與果功德皆是心之自性如來藏本自圓具的功德,前面是由空性的角度來講法身功德,那這邊是最後能夠顯,他的來源……醬你能體會?前面是法身功德的角度,這邊是因為有這個法身功德他雖然是空性可是所有後面能夠顯現能夠產生所謂的功德也是由他來的,那他跟空性基本上是不是2件事?一定要記住不是2件事,還是1件事,這裡都是一些關鍵的地方。亦是廣至極點,故又具極廣秘密要訣。如《寶性論》云:“猶如大海器寶水,無量功德無盡處,具有無別功德性,是故猶如酥油燈。法身以及如來智,大悲之因涵容故,如以具有器寶水,是故宣說如大海。”又云:“光明非是所作性,無別超過恒河沙,是故本來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諸法。”若要詳細討論這些那時間會拖太久,所以一開始你要把自空、他空這原則搞清楚以後,你就能體會他們是在講什麼。光明非是所作性,這光明就是指入定中的光明分,非是所作性是什麼意思?所作性是緣起,非是所作性就是說他不是緣起,那,緣起是世俗,所以,光明不是世俗,那就是光明也是空性。醬理解?!可是這個光明又無別超過恒河沙,就說他是空性、可是用無為法角度來講他是基、他是那個根本,若沒有這個根本你後面無法發展出來那些,所以本來即具足、就是指基礎的基,可是你不能把它解釋成靈魂、也不能把他解釋是真正有,他不是這個意思,其實這個『有』是講他雖然有可這個『有』是空性。可能你覺得醬子搞糊塗了,一方面又有、一方面又告訴你是空性。所以一定要記得以前告訴過你的
E = mc² 這個公式是讓你在這上面不產生矛盾的能夠協調的觀念。一邊空性就所謂的能量跟物質其實是一件事情,並不是2件事,可有趣的就在這2個又存在於不同的世界裡,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整個宇宙的奧秘當你把這搞清楚的時候就覺得一點也不矛盾。所以你就知道是如來藏就不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就不是如來藏,可如來藏跟阿賴耶識是一件事,一個是能量、一個是物質。這些觀念自己把他調合一下,像我現在碰到這些都沒有矛盾、不會卡住,覺得很合理。

虽然了义大中观具有极为深广的秘密要诀,但是当今很多承担宣讲论典责任的智者非智者即某些后代自空中观论师对此宗随意抨击,批评他空宗没有宗派的来源,所谓的他空只是觉囊派的论师们闭门造车的产物,如是与外道梵天派等无有差别。
雖然了義大中觀具有極為深廣的秘密要訣,但是當今很多承擔宣講論典責任的智者非智者即某些後代自空中觀論師對此宗隨意抨擊,他並沒有明指出來是誰其實我們心中有數即是,批評他空宗沒有宗派的來源,所謂的他空只不過是覺囊派的論師們閉門造車的產物,如是與外道梵天派等無有差別。就是把覺囊派打成是邪教,不是內道了。一開始,米滂仁波切就告訴你傳承,明明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其实,无论是三转了义经典或者是续部的金刚句当中,对于佛教心要之本来清净的智慧光明都作过如实的开显。所以,将本来属于佛教心要的最了义的法说成是没有真实来源,将決择究竟实相的最了义的观点说成与外道无有差别的说法都只能说明他空如來藏本身是真实了义的,唯一只是批评者自己极其迷乱而已。
其實,無論是三轉了義經典或者是續部的金剛句當中,金剛句這就是指時輪金剛,對於佛教心要之本來清淨的智慧光明都作過如實的開顯。像現在講如來藏就是指這個光明,但是要記住這光明不是你想像的光明,他也就是法身功德、也就是覺分;其實不管你是法身功德、或者覺分他也就是法身也就是空分,這是雙運的。
所以,將本來屬於佛教心要的最了義的法被說成是“沒有真實來源”,將決擇究竟實相的最了義的觀點說成“與外道無有差別”,這種說法都只能說明法本身是對的,這個法指的就是他空如來藏、本來就是真實了義的法,誰才是不真實不了義?是批評他的人。唯一只是批評者自己極其迷亂而已。後來有看到他們一直在強調不要攻擊宗派,米滂仁波切的上師蔣揚欽哲出來主持宗教融合的利美運動,就是為了消彌不和。

【彼理略说而言,若欲決择他空宗,首当按怙主龙树的理聚论,须要決择一切法无自性,若不知彼则不能決择世俗以自体空、胜义以他空的道理,是故,最初应当決择远离戏各别自证之义。】
彼理略說而言,若欲決擇他空宗,首當按怙主龍樹的理聚論,前面講過龍樹的理聚論,屬於自空中觀根本論典、屬於般若經論。須要決擇一切法無自性,若不知彼則不能決擇世俗以自體空、勝義以他空的道理,前面講過,一定要把3轉建立在2轉的基礎上面,世俗以自體空、勝義以他空,意思就說~~~一定要瞭解龍樹的這個理聚6論是自空中觀最重要的根本論典,他是決擇一切法是空性是無自性的,如若你沒有這個基礎,基本上你很難對自空跟他空做出正確的決擇。為什麼叫世俗以自體空、勝義以他空?就說,前面這是2轉的一切都是空,可後面若以3轉的角度就一切都空只有勝義不空。其實2轉有沒有說勝義不空?沒有。那這裡醬子講只不過告訴你:站在修道的立場有一個正確有一個不正確,是實相的這一部分叫勝義,這一部分若跟所謂的世俗混在一起,那孰是孰非?所以一定要有勝義以他空,就是勝義才是正確的、其他是空的。勝義正確說勝義不空,這個不空並不是2轉裡所謂的不空,所以前面曾告訴你自空跟他空所講的空不是同樣的意思。
是故,最初應當決擇遠離戲各別自證之義。這個自證就說你能夠證到法身屬瑜伽現量,白話講,就說,你先定要證到佛學講的見道就得到這個無分別根本智,在瑜伽現量裡面你能夠真正知道這個實相就是空性,一切都是大空性。若你沒有這個基礎,你就沒辦法正確的決擇什麼叫做他空、或者是世俗以自體空勝義以他空的道理。

接下去看堪布怎麼解釋……
此段讲了若欲真实悟入他空中观应必须依靠的途径,其中所说龙树菩萨的理聚论就是指《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
、《迴諍论》、《廣破论》、《寶王行正论》等自空中观之论典。这些论是決择自空种种胜义理论的积聚,所以叫作理聚论。论中说,欲真实決择他空观点的前提是決择般若大空性,即以決择自空作为決择他空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決择光明分乃至介绍金刚密乘甚深之关要,才能无误深入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中。否则,若不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的自空,便无法決择世俗迷乱以自体空,胜义不迷乱以他空的道理。所以,在決择中观正见的修学次第上,首先应決择远离戏论的各别自证之义。
此段講了若欲真實悟入他空中觀應必須依靠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的理聚論也就是指《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還有《回諍論》、《精研磨論》、《寶鬘論》等6論,這些論是決擇自空種種勝義理論的積聚,所以又叫作理聚論。另外如月稱寫的《顯句論》是在詮釋《中論》根本頌,這些均屬自空中觀之論典。
理聚論中說,欲真實決擇他空觀點的前提是決擇般若大空性,般若大空性這就是指2轉的自空、2轉的自性空,也就是以決擇自空作為決擇他空的前提基礎。這就是米滂仁波切如理如法的告訴你,在此基礎之上再決擇光明分乃至介紹金剛密乘甚深之關要,什麼基礎?在離戲大空性空分的基礎上再決擇光明分,也就是在法身的基礎、現證法身的基礎上再決擇法身功德。醬一說你就能懂了,可一定不能忘了法身跟法身功德是雙運是一件事,並不是光明分就不空了,當他說他不空的時候他是站在大無為的角度說的,或者是說要讓修行人知道是有實相這件事,又或者是說要讓修行人知道你知道實相是正確的、你若不知道實相你就是迷亂的,就為此,他才會告訴你~~~空的是客塵、不空的是勝義,真正勝義本身是正確的所以叫他不空,這才是真正的實相。
乃至介紹金剛密乘甚深之關要,這就指時輪金剛這些,才能無誤深入不可思議的境界當中,最後你才有辦法真正進入所謂的他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像大圓滿到最後能證虹光身,所有的理論根據都是在這個基礎下面慢慢深入。否則,你若不了知一切法無自性的自空,那你便無法決擇世俗迷亂以自體空,勝義不迷亂以他空的道理。希望大家有辦法體會到這些話裡面的意思,這也是一開始花了2堂課的時間在解釋自空、他空的原因,對大家來講可能目前覺得還是很深,可你知道一開始打下了這個印象,這個根種下去後對你將來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到最後你真正能夠證悟、能夠進入密得到很高的成就,基本上你不能夠不知道這些,以後你終究是會碰到的除非你放棄學佛。
所以,在決擇中觀正見的修學次第上,首先就應決擇遠離戲論的各別自證之義,也就是要先決擇自空。就說決擇中觀正見,第1點要先決擇自空,有了自空的基礎再決擇他空,到了他空最究竟時就是我們所謂的如來藏,所以,到最後很深入的修行基本上都是根據這個。

【此后,如是胜义远离戏论之义以能境无分别智证悟后,对于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称为胜义,对于实相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则称为世俗,因为如果以名言量观察((後得)),必有欺惑与无欺惑、迷乱与无迷乱的差别故,何者无欺并无迷乱即是胜义,相反则安立为世俗。
有境→有法();聖者所見之現相與實相一致(相有性空雙運/對錯一致)、凡夫則不一致。
此後,如是勝義遠離戲論之義以能境無分別智證悟後,這是米滂仁波切寫的,這時你就對於實相現相相同的境與有境稱之為勝義,對於實相現相不同的境與有境則稱為世俗,這2句前面也講過,記得就是說有2種方式決擇二諦,1種就是用自空中觀的決擇方式,那就是一切都是空性,所以基本上世俗也是空性,這是屬於自空2諦的決擇方法。但到了3轉的時候,他空2諦決擇方法不一樣因此要記住,他空什麼叫勝義?實相跟現相相同。當然他又提到境跟有境,以我們現在用事的角度我們都會有能取醬一個概念,所以他現在告訴你包括你的能、你的取,就一個叫有境一個叫對境,他們實相跟現相相同是什麼意思?就是~~~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因為現相一般會有不正確的,這後面有舉例說明,現很快的講一下,我是凡夫俗子所以若我有黃疸病,那我看海螺是黃色的、這叫現相,聖人黃疸病治好了,他看海螺是白色的,對聖人來講他所看到的跟真實的正確的東西是一樣的,這叫實相跟現相相同、叫勝義。怎麼講呢?也就說,他知道如來藏、這是正確的,他也知道看到的世俗現相是假的,就像剛剛的例子,就說,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看到的東西是正確的就像海螺是白色的,若是實相跟現相不同,就真正是白色卻看成黃色,這種就叫做世俗。
所以,如果以名言量觀察,就必定會有欺惑與無欺惑、迷亂與無迷亂的差別故,什麼叫名言量?當你入定的時候以自空的角度來講,此時他沒有名言量、此時他就是所謂的瑜伽現量,現在這個叫做淨見量、或者是你出定以後的後得。若是用出定以後雖然你已經知道空性,可是你出定就一定得用分別念來分別或是來跟人溝通,你一定有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實相是對的什麼是迷亂的現相是錯的,你一定要能夠醬子區分不然你修行到底要修什麼。
何者無欺並無迷亂即是勝義,相反則安立為世俗。所以你一定要有迷惑不迷惑、迷亂不迷亂這種差別認知,假如是沒有錯誤的就叫做勝義,相反的就叫世俗。反過來講,就是他在實相、現相相同的時候他叫勝義,也就說他看海螺是白色的,所以他看實相、現相是一致的,反過來的人看海螺是黃色的,而明明海螺是白色的,這就變成是世俗。

有境→有法();聖者所見之現相與實相一致(相有性空雙運/對錯一致)、凡夫則不一致。
這是師兄做的一條備註,先是要跟你解釋什麼叫有境?
有境,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能取,這有法是所取,一個是有境一個是對境,有境的對應叫做有法,因為你要有醬子一個境你才會覺得有醬子一個法,你要有能分別的才會說那是個所分別,所以叫做有法。這種說法比較複雜,那最簡單的說法:有境就是識、對境就是外面的這個境;一般你不能只關注在對境上面,連你的有境都要包括在內。所以,你的有境跟對境若是能夠實相跟現相是相同的時候,這種狀況叫勝義,這是聖人的淨見量裡面的概念。淨見量,一般世俗凡人是屬於觀現世量,我們在觀現世量裡面我們也有是非的,比方,你明明看到那有一個石頭是有、這就叫有,可有些東西像是兔角、龜毛這些是沒有的,這就叫沒有。這是我們用世俗的現量或是用世俗的比量這也會產生正量跟非量的觀念,這叫觀現世量。可等你變成聖人以後就是變成淨見量了,這時觀察的方法跟觀現世量是不一樣了,所以,世俗裡的你不可能用世俗裡面觀現世量裡面的東西來評斷淨見量裡面的東西。醬懂?!所以你說:我明明看到就是有東西存在可你怎麼告訴我是空性?!這就是你用觀現世量去challenge淨見量,淨見量他是很清楚知道是沒有的,你認為那個石頭是有、事實上他是空性,那這就是所謂的淨見量。那像這種東西不僅是牽涉到你的外境也牽涉到你的有境,這2方面都涉及的。所以,聖者所見之現相與實相是一致的,就剛剛例子,他看到海螺是白色的、就真正海螺也是白色的。相有性空雙運、對錯一致,相有,以有的角度看這一件事,性空,性空是指自性空、就空性,相有這是緣起有,相有性空或者說世俗勝義這2個是雙運的,這是聖者的有境跟對境都是醬子的一個結論。所以,這結論就是指聖者他看到的現相跟實相是一致的、對錯也是一致的,他知道空性是正確的、認為有是錯誤的。反過來,凡夫就不一樣了,凡夫是觀現世量就不一樣。

接下看堪布怎麼解釋:
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义,以能境无分别智证悟之后,对于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称之为实相胜义
((淨見量)),对于实相现相不相同的境与有境则称之为迷乱世俗((觀現世量))。对此义,首先以海螺的比喻来说明。海螺本来的颜色是白色,但患有眼翳的人则见到是黄色,以此比喻现相与实相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了别海螺是黄色的眼识以及海螺的黄色,此二者比喻迷乱的世俗。当此人眼翳消除之时,在他的无患眼识前现出海螺的白色,以此比喻现相与实相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了别海螺是白色的眼识以及海螺的白色,此二者比喻实相无迷乱之胜义。
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義,以能境無分別智證悟之後,能境即有境的意思,對於實相現相相同的境與有境稱之為實相勝義((淨見量)),這裡是在解釋3轉裡面對2諦的分法,對於實相現相不相同的境與有境則稱之為迷亂世俗((觀現世量))。簡單講,實相現相相同的境與有境稱之為實相勝義,這就是勝者的淨見量;對於實相現相不相同的境與有境則稱之為迷亂世俗,這就是凡夫的觀現世量。對此義,首先以海螺的比喻來說明。海螺本來的顏色是白色,但患有眼翳的人則見到是黃色,這就在觀現世量的位置,以此比喻現相與實相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存在了別海螺是黃色的眼識以及海螺的黃色,存在了別海螺是黃色的眼識這是代表有境、海螺的黃色代表對境,這二種都是比喻迷亂的世俗,這就是所謂的現相跟實相不一致。當此人眼翳消除之時,比喻是他變成聖人了,在他的無患眼識前現出海螺的白色,這就指他的有境跟對境,這時比喻他現相與實相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存在了別海螺是白色的眼識以及海螺的白色,此二者比喻實相無迷亂之勝義。
所以,勝義本身要從有境對境合看,不能只從有境講也不能只從對境講;若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2個是互為因果的事情,他是比較嚴謹的把2個都提出來;會不會你有一個無患的眼識會把海螺看成黃色?不可能。

同样,对于一切诸法的显现,如果以名言量作观察,决定可以划分出欺惑与无欺惑以及迷乱与无迷乱的差别,即一切显现可以由互相相反的欺惑与无欺惑这两类所统摄。任何一种显现,不是欺惑就是无欺惑,不是无欺就是欺惑,绝对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存在。并且必须要成立如是两种差别,不可能都是欺,或者都是无欺。如果一概都是欺惑,则有情决定无法解脱,如果一概都是无欺,则有情不必修道便已解脱,或者在现相当中亦没有迷乱有情等的存在,所以决定存在如是两种差别。
同樣,對於一切諸法的顯現,如果我們用名言量作觀察的話,就是我們用世俗的後得也就是用分別念做比量的時候,我們當然可以決定出哪一個是欺惑與無欺惑、以及哪一個是迷亂與無迷亂,所以這就他為什麼要有3轉這種角度,也就是醬才能區分什麼叫正確什麼叫不正確。那就一切顯現可以由互相相反的欺惑與無欺惑這兩類所統攝,只有這兩種可能性~~~要不正確要不就不正確。任何一種顯現,不是欺惑就是無欺惑,不是無欺就是欺惑,絕對不可能有第三種情況存在。這在邏輯上叫排中律,就是只有這兩種情況。並且必須要成立如是兩種差別,不可能2種都是欺都是錯、或者2種都是無欺都是對,不可能。如果一概都是欺惑都是錯的,那有情決定無法解脫、修行也沒用了,如果一概都是無欺都是沒有錯的,那有情不需要去修道便可以解脫了,或者在現相當中亦沒有迷亂有情等的存在,所以決定存在如是兩種差別。
所以有3轉你才能夠判別對錯。

正是因为以名言量观察决定有如是两种差别的缘故,所以某一种法无欺且无有迷乱便是此处讲的胜义,相反有欺惑以及有迷乱,便是此处讲的世俗,以名言量有如是二谛的建立。下面进一步宣讲有关二谛建立方式之方面的内容。自、他中觀之二諦定義不一樣
正是因為以名言量觀察決定有如是兩種差別的緣故,所以某一種法無欺且無有迷亂便是此處講的勝義,相反,另外那邊有欺惑以及有迷亂,便是此處講的世俗,所以,用名言量有如是二諦的建立。所謂這名言量指的是……或者我們用標準是淨見量,因這不是在入定的狀態,若是在入定的狀態那就是2轉那這時沒有分哪一個對哪一個錯的,2轉沒有什麼對錯,因為他不是分別念。那下面進一步宣講有關二諦建立方式之方面的內容。
自、他中觀之二諦定義不一樣

自他中觀2諦的訂立是不一樣的,一定要記住這2個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那今天就講到這裡。

((錄音無法錄入他人的聲音,故問題不清楚因不記得了,只有師兄的答覆   七七20220912))
師兄:自空中觀本身告訴你一切都是空性,修行上你要知道自空中觀的作用、採用這個觀念的時候,這涉及到很高深的修法,比方說,到大圓滿最後修虹光身時若沒有這自空中觀的觀念你很難修出來的。現用自空角度打一個比喻,你在資糧道你開始有自空這個概念,可是你這一切都是分別念,你還沒有證悟,但你已有定的基礎了,你就開始修所謂的見道。你修見道,按照標準的修法你用什麼方式在修你了不了解?用唯識。因一開始是把所有的境知道是沒有的,境既然沒有那識也沒有,最後才進入空性。對不對?他一定要有一個醬子的方式,那現在只不過是做一個比喻。唯識本身就是他空,你知道嗎?現在並不是講大圓滿也是唯識這個層次,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你在修的當中若純粹是空性什麼都是空,請問你要怎麼修?在某一個角度一定要有『有』,所以他空中觀並不是佛沒事要編一個出來,最重要是真正有醬子的一個實相,雖然我們不能說有,但是一個實相你都沒辦法用一個正面的角度,那你如何區分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現在我要講的意思是:他絕對是有用的只是我們目前不知道,我們還沒修到那個境界裡面所以我們不知道,他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到後面有的地方會提到,特別是密宗在修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時,生起次第他有時候要修那個本尊,雖然最後那個是空性可他能夠不認為那本尊是存在嗎?若是一個沒有的東西要他顯現他怎麼顯啊?!沒辦法顯。
所以你現在讀這個文章裡面,你需要知道的就是空性的見地裡面有自空、他空,而這些都是佛宣講的,不管顯宗或密宗都有很清楚的經續論告訴你這些。你現在了解了以後,你知道他們講自空的時候有他們的理由,而且你也知道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可是你並不會因此完全捨棄他空見或者如來藏見,那這對你只有好處不會有壞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利美運動 傳承 境跟有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