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空獅吼論述~前言

在学习本论之前,首先须要辨析清楚及如实掌握两个要点,即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的無生、定境、二諦不分;光明、淨見量、二諦雙運体性及其下劣至真實無誤宗見分类。若能在辨析清楚及如实掌握此二要点的基础上学习本论中有关自他宗辩论的内容,便可如理把握其中诸要旨。
((2個要點:1.自空、他空的體性,2.自空中觀、他空中觀的分類。
一個重空分、一個重明分
2諦不分,以自空角度講一切都空性
2諦雙運,勝義跟世俗雙運 ))

首先,应了解自空中观的a.体性。《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颂不仅无余开显了自空中观之体性,同时又是《中论》27品的纲要,亦是开创甚深见派所依据的偈颂。龙树菩萨《中论》的究竟密意是按照圣者入定智慧瑜伽現量之行境而宣说的。在此境界((聖者入定智慧之對境))之中,轮涅一切诸法自体本空,一切戏论相在法界中皆无余清净,如同远离云雾的虚空般,以此角度而作決择。如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说:像秋天中午的湛然虚空远离一切相之尘垢般远离了心意识的真如界。意即法界真如远离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耶识,亦远离前六识,且远离一切形相之障垢,犹如秋天中午的无云湛然虚空般,远离一切尘垢。以此为喻,阐述了自空中观之真实体性。阿底峡尊者也曾在《中观窍诀开启宝箧论》中说到:一切戏论无余寂灭,像秋天中午之虚空中央般清净一切相之垢尘的虚空金刚三摩地中,无有显现,尽力而安住。如是描述了大中观之真实体性。也就是说,如实宣讲了虚空金刚三摩地之境界是没有任何二取的迷乱显现,即清净了一切相之垢尘。如是殊胜之境界中,一切的戏论已无余彻底寂灭,如四季中之秋天中午的无云虚空中央般,极为清净。如是以相似的比喻描述了自空中观之真实的体性。
((現量有4:五識現量(根現量)、五俱意識現量(意現量)、自證分現量和定心現量(瑜伽現量)。
二取顯現:似二顯現、名言顯現
決擇~資糧道比量的證悟,決定~加行道現量的證悟))

由于在決择根本慧定的境界时,须要远离一切承认的缘故,所以,作为宗法所立的共同显现分((所立))亦应遮破。如《入中论》云:若许世间是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此中所谓的世间即是根识——眼耳鼻舌等识。在決择实相胜义之时,唯一是以入定根本慧作为正量,世间的一切根识此时不是正量。故在決择真实之际,没有任何世间的妨难,即不能以眼识见、耳识闻等作任何妨难。如不能这样发难:我们都是现量见闻到如是种类纷繁、千差万别之色声等的显现,为什么说没有显现呢?所以,在決择实相胜义时,不需要承认世间根识的所境,即不需要承认分别心前的任何所见、所闻、所觉知等。
((《入中论》: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若以世许除世义,即说彼为世妨难。
正量(觀現世量)3條件:1、無顛倒 2、推理的 3、確定的
共同顯現分~觀現世量裡面認為有的所立))

《入中论》说:若谓安住世间理,世间五蕴皆是有,若许现起真实智無分別根本智,行者五蕴皆非有。意即中观宗在宣说世间真实的时候,是以无患根识作为正量,此时,一切的五蕴皆被承许是有。但在宣说出世间真实之时,是以圣者的入定智慧作为正量,此时,宣说一切五蕴皆是自性空。所以,在決择圣者根本慧定之不共境界时,包括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的共同显现分亦必须要遮破。不然,便无法真实決择远离一切戏论分別念之见解。因为未承许宗法之共同显现分的缘故,所以对于所破法便没有加胜义及谛实等简别的必要。即不需要承许自续三相理论分別念的同时,通过运用不共四大应成應敵成破理论:匯集相違、根據相同、能立等同所立、他稱三相理論亦能決择出远离一切戏论之见解并对其产生真实定解。
【共五大理論】於因金剛屑、於果有無生、於因果四句、於體離一多、於總大緣起
((三相理論---宗法、所立、能立
自續---破斥對方的立場,指出它的謬誤,而且進一步建立自己正確的理論
應成---應敵成破,直接破斥對方的主張,指出其主張的過失,但不建立自己的理論
陳那---為世親弟子))

如上所述观点,叫作自空。即将一切万法決择为不分别空与不空離戲、平等大空性2諦不分,明确指出在万法当中并非是一种法空,另一种法不空,无有如是之分别。而是以胜义理论观察时,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间的一切染净诸法皆平等无微尘许的自性可得。如是不分别空与不空,即不分别有与没有的差别,唯一決择为空性,这便是自空中观的真实体性。
((般若的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平等覺即圓覺
空性不是否定的意思))

接着,应了达他空中观的体性。《宝性论》云:如来藏以客尘空,藏以无上法不空。此颂可揭示他空中观的体性((確實是有空性這件事))即他空中观派所宣讲的心之自性如来藏从法身空性分来说,并非不承许《般若经》中所讲的远离一切戏论,也就是说并非不承许自空中观的決择的大空性的观点。只不过他空宗着重決择的侧面与自空宗不同而已,他空宗着重从法身功德光明显现分(樂分:現、明、覺)的角度作決择,所以便宣说不清净的轮回诸法在胜义中不成立而空,如来藏在胜义中成立而不空。有如是迷乱世俗空与无迷乱胜义光明不空的辨别,通过如是辨别的含义,便可了知他空中观的体性。虽然两种中观在理的法相理論重點方面差别很大,但在究竟密意当中,此二者不仅无有任何相违的过失,且将成为同一关要。
((如来藏以客尘空,如來藏以无上法不空:如來藏大無為法,客塵是有為法、客塵是假的,所謂的無為法是真正空性,可剛剛自空講唯一空性,如來藏不空是用聖者角度,勝義諦確實有是聖者親證的。
勝義不空~法身功德
如来藏在胜义中成立而不空~根據雙運,法身功德 ))

须知,自空中观所讲的胜义与世俗分别是指空性与显。但他空中观所讲的胜义与世俗,并非指空与显现而是指如來藏、客塵。如三转法轮了义经典中讲:舍利子,所谓胜义,即是众生之种性;舍利子,所谓众生之种性,即是如来藏。《宝性论》中亦云:心傳心自生诸佛之胜义如來藏,唯是依信所证悟。由此可见,是将如来藏光明安立胜义之名称,如是可知如来藏亦是他空中观所讲的胜义,即是将实相现相相同的智慧叫作胜义
((自空中觀~空性、顯現,他空中觀~如來藏、客塵
自生:靠自力親證成就
实相现相相同即是現空雙運的智慧叫作胜义))

下面是阐述及分这两种中观中各自所讲b1.谛实的含义。虽然在两种中观当中都提到谛实,但是定义不同。他空中观所讲的谛实不空仅是指圣者智慧前有各别自证((瑜伽現量證的境界))。这种谛实不空,通俗讲,就是真的有那种境界;但并不承许此谛实是中观理聚论((自空))所破的人我法我谛实。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中观理聚论中讲的所破法是人我与法我,而人我与法我在他空宗当中亦被承许是所破法。如《宝性论》云:我与无我诸戏论,寂灭之故为圣我如來藏意思是说凡是执著我的戏论以及执著无我的戏论都统统寂灭的实相才是真正的圣我。无著菩萨在《宝性论注释》中也解释道:于无我名我,如于不住名住。意思是说仅仅是于无我安立圣我的名言,如同对于不住可以安立的名称,可以安立的名言一样。之所以对于不住安立的名称之名言,原因在于是从不住而住的角度宣讲。而且,中观理聚论在后得辨别的时候,同样也承许有法界与智慧的光明分((承認有他空)),这一点亦是众所周知,无有任何可诤论的事实。所以,精通圆融自空与他空的前提,是对于胜义谛实在不同理论当中的定义差别必须区分清楚,此是非常重要的关要之一。
((自空在中观理聚论在后得辨别的时候
自空~沒有諦實,因大無為法一切空故破諦實~破人我執、破法我執、破所有的有
他空~自空要破的諦實他空也要破,卻又講諦實不空,大無為法角度是因自證確實是有空性這件事))

((中觀理聚論:《中觀》、《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精研磨論》、《寶鬘論》等六論,為龍樹菩薩所作之理證,自空中觀的論典。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7494

龍樹菩薩寫了非常多書,著述範圍廣泛。有與外道共通的、五明方面的,如《方便百論》等;內明方面(即佛法方面),有屬於顯乘、密乘二方面的著作。空性方面的論著,可分為教證與理證二類。教證方面是說,用教來證明中道是了義的。像《集經論》是引《十萬般若》、《菩提藏》等佛經來證明所講的內容,因此稱「集經」。《集經論》中只有結論,其他全部都是引文。另一者是理證,理聚六論—《中論》、《回諍論》、《精研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寶鬘論》,是用正理來抉擇了義。「理聚」的意思是裡面有很多正理,用很多理由來證成,使他人不得不接受。其他讚頌,如《法界讚》等,雖然也顯示空性,但是就沒有用許多正理來說明。總之,空性方面的論著,既可以分為教證、理證,也可以說理聚、非理聚。

理聚六論可以歸納成:第一、顯示遠離有無二邊之緣起真如,即講緣起性空這部份;第二、顯示由遠離二邊的中道才能斷除輪迴。也就是將六論分:境方面—空性,與具境方面—了解空性的智慧。其中有四本書是講境這個部分;《六十正理論》和《寶鬘論》是講具境這個部分。

講緣起性空這部分又分二:一、《中論》、《精研論》講沒有自性、沒有自相(或破自性有、破自相有、破實有)。二、《七十空性論》、《回諍論》講雖然沒有自性,但名言上一切法都是有的。總結起來,四本書講的是:諸法雖然沒有自性,但名言上是存在的。

《中論》與《精研論》破有自性,分所立與能立來破。有部、經部、唯識宗這三派叫做實事師,即宣揚實有的三個宗派。他們宣揚實有時,也不是喊有實有而已,會講很多的理由。因此有所立—實有,與能立-建立實有的理由。《中論》是破所立,有部、經部、唯識宗會說諸法有自性、補特伽羅有自性,《中論》會破這個。《精研論》是破能立,有部、經部等會講一些理由,《精研論》針對這些理由(十六句義)來破除。

《中論》有27品,27品都在破自性有,其中第一品破自性有時說:「如諸法自性,不在諸緣中。」此時,下部就諍辯說:「設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語亦無性,不能破自性。」即若諸法不在諸緣中,就沒有了,你講的話也就沒有了,你就破不了我。為了回答這個諍,就寫《回諍論》。在其中就談到:自性空的語句是緣起法,雖然沒有自性,然而能破所破、能立所立。對於無自性宗(中觀宗)來說,能量所量、能作所作,皆應理;於有自性宗,能量所量等不應理。這個說明《回諍論》來自第一品,是第一品的附帶說明。總之,《回諍論》來自於《中論》第一品,講無自性。無自性之意是緣起的意思,因為是緣起,所以能破所破,能量所量等,都是應理的;反而如果有自性,這些都會變成不合理。難道《中論》沒有講這些嗎?其實《中論》也講了,可是沒有特別講破立、能作所作皆應理。如果點出來講,就能破除「此宗立自宗不應理」的懷疑。

《七十空性論》是來自於《中論》第7品,講的是緣起。《中論》第七品中有:「若夢境幻化,如於乾闥婆,如是生及住,如是毀壞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寫了《七十空性論》,所以《七十空性論》也是《中論》之餘論。第七品破有自性的生、住、滅,此時他人諍論說:佛典說有生住滅,所以你說沒有生住滅自性不對。對此,《七十空性論》答說:「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即佛講了生住滅、勝劣等,但這是以世俗的觀點而說,並非以勝義的觀點而說。《七十空性論》破生住滅等自性之後,又說:「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間名言,施設一切法。」即說只有緣起自性空,才是事實真理之勝義,因此生等一切都由名言安立。《中論》:「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這個雖然也是在說自性空是勝義,生等是名言。但如果不像上述那樣講說,還是無法遣除懷疑「名言有之義即是由名言立有」;及顯示若自性不空會有許多正理上的過失,而安立無自性;及難以了解一切悉由名言安立,於其上之一切能作所作皆合理,為通達這些而造《七十空性論》。

總之,破自性有而通達自性空很難,但了解名言有這個層面更加困難。我們一聽到「名言有」、「只是名言有」、「只是分別識前面有」,就聽成只是概念的、不是事實。但是唯名言安立的「唯」,遮的是自性有,遮的不是事實。什麼是名言安立?名言安立講的是沒有自性的這種安立,並非只是概念。所謂的自性空,就是在境上、在因緣中找有沒有自性,找不到,那就叫自性空、自性沒有。雖然找不到自性,但不能說該法不存在。只是名言有的「只是」,要排除的是自性有,但我們卻常常排除一切存在,所以名言有這個部分非常難以建立。

以上是《正理海》的解釋,教科書中還會說到《七十空性論》與《回諍論》是類似總與別的關係。雖然沒有自性,但名言上可以有能作所作等,為了講這個內容而造《七十空性論》。《回諍論》也是解釋「雖無自性,但名言上還是可以存在」這個內容,但是是特別的。即他人說:若無自性,你破我的這個語言也是無自性,所以也就破不了我,為了回答這個而造《回諍論》,說:我破你的這些語言雖然是自性空,但還是可以破你的諍難。也就是,雖然自性無,但還是有名言。因為有名言,所以名言中的項目—破立這些方面還是可以存在。所以《七十空性論》與《回諍論》類似總與別。

《六十正理論》和《寶鬘論》顯示由遠離二邊的中道才能斷除輪迴。如《六十正理論》:「有故不解脫,無不離三有。」此說墮有無二邊就無解脫。「知有事無事,智者得解脫。」說知道諸法自性空,才能從三有中解脫。「有事」指的是輪迴,「無事」指的是涅槃。他人說:經說有事則輪迴,無事則解脫,故輪迴與涅槃是有,而你說輪迴與涅槃無自性,不應理。自宗回答:我們講有,是隨順凡夫的名言識執著的那個境而說有,不是針對聖者見真如的智慧而說。

了解生死輪迴無自性生之慧,在成就阿羅漢果時,現證滅諦,稱為「得涅槃」。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建立自性成立的盡煩惱、蘊等,現證滅諦涅槃及盡煩惱、蘊等皆不應理。這在宣說小乘涅槃的經義中也是如此講說。小乘宗義者(下部)不認同要由通達自性空的智慧獲得涅槃,也不認同涅槃法必須安立於自性空。然而小乘佛經所說的涅槃,也是真正的涅槃,因此事實上要從自性空來理解。也就是,以應成派的觀點而言,涅槃屬空性,因此下部所說的涅槃,在應成派看來,都沒有解釋到真正的涅槃。小乘佛經所說的涅槃,是真正的涅槃,下部所說的,並沒有真正解釋到涅槃。

《寶鬘論》說:信心是獲得增上生的能立,以信心做為因素,而成能得解脫智慧的法器。也就是,當了人才會有培養智慧的機會,成為智慧之器,這樣才有機會了解空性。了解我、我所是實有空,由此而會知道五蘊是沒有實有的,這樣就會斷除我執。如果仍有對蘊的執著(法執的部份),輪迴亦無法滅除。由無見墮入惡趣,由有見流轉善趣,因此要解脫必須要懂空性。「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意思是說補特伽羅是依於六界和合安立而有,所以是離一異,不是實有。在六界中怎麼找補特伽羅都找不到,所以補特伽羅是安立在六界上的,五蘊、十八界以此類推。

只有了解空性的智慧,才能讓眾生成佛或解脫,為了講這個,就寫了《六十正理論》與《寶鬘論》。在《正理海》中,此二者並沒有多做區分。但寺院的教科書裡,《六十正理論》講的是,要斷煩惱必須要證得空性,只有證得了空性,才能夠走上解脫之道。無論是修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都是如此。也就是講了解空性的智慧是三乘的必修。《寶鬘論》則說了解空性的智慧是成佛的必需。因此《六十正理論》與《寶鬘論》有點類似總與別,前者是談不僅要成佛,即使要解脫也要空正見,後者則是講空正見是成佛的必需品。

《六十正理論》與《寶鬘論》雖也破人法自性,顯示空性,但比較特別講要出離輪迴,須依不墮常斷二邊中道。《中論》與《七十空性論》雖然也說通達真如的道能夠滅無明,滅了無明之後能滅其餘十一支,然而主要抉擇的是緣起真如之境,並非主要說通達緣起真如的具境為解脫之因。這二者比較起來,破自性有的部分比較難,這個才是重點。

總之,《中論》、《精研論》廣破他宗的所立、能立,顯示緣起空性。對此,他人會說:這樣的話,破他宗的所破、能破都不應理,所以無法破他宗、立自宗。為回答此諍,說一切能作所作於自宗都應理,而造了《回諍論》。以破立所抉擇之緣起無自性義講的是勝義諦,一切種種以名言安立者為世俗有之義。也就是名言安立中有一切能作所作,不要把名言安立當成什麼都沒有。世間一切能作所作是名言安立的,這個部分由《七十空性論》顯示。《六十正理論》和《寶鬘論》說了解二諦的智慧不要說是成佛,連解脫也不可少。所以,龍樹菩薩的這些論著給了我們能見大小二乘心要的眼目,恩慧極大。六本書中又以《中觀根本慧論》最殊勝,因為由無邊理路門,讓我們確定甚深義-空性。

以上介紹了龍樹論著,最主要介紹理聚六論,六論中最主要是《中論》。《中論》叫做《中觀根本慧論》,重點在「根本」一詞。為什麼?因為六論中,是以《中論》為根本而出現了其它五本書。像前面談到由第一品中出現了什麼論著、由第七品出現了什麼論著,由此《中論》才變成根本。

總結來說,理聚六論中,《寶鬘論》、《六十正理論》是講具境方面—要用了解空性的智慧來解脫、成佛,其他四本是在講境的方面—空性。我們會說緣起性空,《中論》、《精研論》講空性這個部分,《回諍論》、《七十空性論》講緣起這個部分。講空性的部分又分破所立與破能立來講。講緣起時,整體上說緣起是合理的,這個由《七十空性論》講。特別講其中的遮立這個部分是合理的,由《回諍論》講。以宗喀巴大師的解釋來說,只說了:這六本書中,有四本是講什麼,有二本是講什麼。四本書中,又有……。將《七十空性論》與《回諍論》說成是總別的關係等這樣的觀點,是出現在後代的教科書當中,《正理海》本文並沒有這些。---七七20220823))

20220830-02

通过如上分析,便可以分清楚两种中观各自如何安立b2. 空与不空的差别。首先,看他空中观对于空与不空的安立:仅仅以在圣者净见量面前成立这一点安立不空正確,相反,仅仅是以在圣者净见量面前不成立这一点安立不正確。举一例喻,如在无患清净眼识前有绳子,便安立绳子不空,在清净眼识前没有蛇,便安立蛇空。所以绳子不空,绳子以蛇空,如是便可了知他空中观如何安立不空之差别。
((凡夫的觀現世量-見道以後就是淨見量
 聖者淨見量~真正實相中成立 ))

再看自空中观对于不空的安立:以离一多因等胜义理论((定境裡的實相))一切都空观察之后,在胜义理论面前空,便叫作,相反,假如某法在胜义理论面前不空,则称之为不空之法。

如是分清两种中观关于空与不空的不同定义之后,便可了知:他空中观所讲的谛实不空之法,没有必要成立是中观理聚论当中所讲的谛实不空之法。因为他空宗是针对圣者智慧境界当中而安立谛实不空的名言,是圣者智慧境界後得淨見量当中的以區分迷亂與不迷亂,由此便不须要承许是中观理的所破法。因为法界光明分((指聖者瑜伽現量的境界))虽然是聖者智慧瑜伽現量的境,但是仅以此不决定是中观理的所破實有。他空宗之所以对于圣者智慧面前有承许为胜义当中有,其原因在于決择实相与现相之时,若要辨别清楚迷乱的现相与不迷乱的实相,就必须要安立迷乱与不迷乱的差别。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迷乱或者说何为非谛实呢?即仅仅在分别心面前有,而在圣者智慧面前没有的二取现相似二顯現﹙、名言顯現﹚:就是迷乱或者说非谛实,此亦是胜义中没有的。相反,不迷乱或者说谛实既是在圣者智慧面前有,也就是胜义中有、胜义中不空。如是便可以辨别二者之差别,即空与不空,或者说谛实与非谛实,迷乱与不迷乱的差别皆可明辨。否则,便没有办法安立真实的差别。
一張含有 文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觀現世量/資糧加行道﹙有為法:適用於因明、有相唯識、相似勝義、單空﹚(凡夫)
→瑜伽現量/見道﹙大無為法:入虛空金剛三摩地証無分別根本智、究竟勝義、離戲大空性﹚(自空、定境)
→顯宗後得淨見量﹙應成、自續、瑜伽行之般若勝義空智﹚(自空、出定)

→密宗後得淨見量﹙他空中觀﹚

自空:順世外道→自續中觀→應成、瑜伽行中觀
他空:數論外道→小乘→有相唯識→了義大中觀

((無著~無相唯識,有相唯識~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
講自空(定境)、他空under見道

觀待、絕待
瑜伽現量~定境~根本智~自空~無分別念無法說~顯宗後得淨見量~般若勝義空智~自空~密宗後得淨見量~他空
二取:似二顯現、名言顯現
強調處~自空:後得的空分,他空:後得的明分))

再者,自空中观依勝義所讲的空性((一切空)),也不一定是他空中观依淨見量彼無有所讲的空性((如來藏))。因为自空中观仅仅是以在胜义理论前不成立而承许为空性,但是仅以在胜义理论前不成立不必承许是他空中观的空性。他空宗虽然承许如来藏是远离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之四边的自空,但并不承许如来藏的自性在圣者净见量前无有。所以,胜义理论前不成立不周遍决定等于净见量前不成立是自空的空不决定是他空的空,此二种空性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便无法真实通达两种中观各自二谛讲法的差别。故他空宗派宣说他空的原因就是要辨别空与不空的差别,即在胜义中不是一切法空,而是在如来藏不空的空基上以其他杂染法而空。也就是如来藏上以客尘他法而空,由于将世俗諦空与勝義諦不空分开来宣说的缘故,便说是他空。应如是了知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各自之体性。以上是第一个要点。
((第一個要點:體性,自空~一切空,他空~如來藏 ))般若智慧下

接下来是第二个要点,即介绍中观的c.分类。须了知,无论自空还是他空皆有属于内道的正见与属于外道的邪见之分,且在同属内道正见的范畴中又有真实((了義))与相似((不了義))之区别。即在内道与外道之中,或者在内道的上下宗派当中,虽然都有自空、他空的名词或者说具有在描述自他空方面很相似的语句,但相同及相似的语句所指示的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正因为有如是之差别,所以对于词句的所诠义必须要善加辨别,要分清正见与邪见。即使在同属正见的范畴当中,亦要分清相似与真实。了知相似者在何处不了义,暂时如是安立的必要是什么,以及真实之了义是什么。如此善加辨别,便不会愚昧,不会因为分不清正邪而误入歧途,亦不会因为分不清相似与真实而颠倒的将相似当作真实,或者将真实当作相似。

从自空方面讲,属于邪见的自空见是顺世外道的观点,他们宣说没有前生后世,或者宣说行善不会有善报,造恶也不会有恶报的没有因果的观点。之所以将此观点称之为最下劣的邪见断空之自空见,是因为乃至众生的有漏分别心没有消于觀現世量之有為法界之间,显现分約世俗无欺存在,而且不会无因无缘消于法界,缘起丝毫也不会错乱,故有三世時間与因果的現象存在。而顺世外道的见毁谤了三世因果,乃至在观现世量面前亦无法真实成立,所以是最下劣的一种断见。由此可知,只是口头上说空,说什么都没有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正见。

属于正见的自空见包括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前者所決择的见解相应与菩萨出定的境界((淨見量)),是分开二谛而做決择((不了義))。即一方面认为在世俗当中诸法生等的显现不能遮破,故在世俗当中以观察名言的正量因明成立诸法皆是各自持自己的相((承許世俗有));另一方面,承许在胜义当中,诸法按显现那样不成立。所以自续派的空性是已加胜义之简别的空性,他们讲胜义中无遮空性,世俗中假必依真。因为这种空仅仅是遮破实有的无遮空性,只是分别心假立的无遮分,所以不是真实的大空性。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修习分別念单空是一种很好的方便,因为单空相似勝義可以用分别心来修,而且以分别心串习決擇这种无实有的单空,便可以用空执对治与他相违的实有执著。否则,若不通过修习单空,初学者对于离戏大空性便毕竟没有产生定解的机会。
((非遮:後面另有意思
無遮:說完後面沒有其他意思
假必依真~要有
才會有沒有))

大中观应成派所決择的见解相应于菩萨入定的境界,因其着重決择远离四边的各别自证智瑜伽現量,所以包括在世俗当中成立自相實有亦一概破除。如是息灭执著二谛各自的分别心,入于现空无二无别平等圓覺、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自空中观。
((自空中觀到最後是現空無二無別,他空則是現空雙運))

从他空方面讲,数论外道所宣讲的观点是属于邪见的他空观点。此宗将三德情、塵、暗平衡的自性以及神我承许是实相的胜义,将二十三种变异承许是迷乱的世俗,且亦使用空与不空等的名称。虽然名称上确实与内道一样,但究其实质却与内道截然不同,如其所宣说的既能受用境又是境外的常法之神我,其实是名言中亦不成立的遍计法,完全是由遍计障碍的执著性所假造,所以是最下劣的一种常见。
((25諦:勝義是自性、神我,世俗23))

小乘宣说粗大的五蕴不成立,胜义中或者说圣者智慧前只成立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不成立粗大的色法与心法。其所決择的空性即是在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上以粗大的色法与心法空,从这种他空打破了粗大的色心诸法,具有一定功德的角度可以安立其属于内道的正见。但由于其将微细的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执为胜义中存在,故仍未超越微细的二取境界,所以以内道上上乘的观点观察小乘所讲的胜义亦非无迷乱的真实胜义,仍属迷乱的世俗法,故其属相似他空中观。
((无分微尘~所、无分刹那~))

大乘唯识宗更进一步宣说包括外境的无分微尘亦不成立的观点,即根本不存在心外自性独立的色声香味触之五境。所谓心与境别别独立,只是一种遍计,在实相当中,根本没有能取心与所取境别别独立的两种法,这种二取只是遍计所执的自性。所以按大乘唯识宗之见解可以通达不仅是粗大的色法乃至无分微尘亦不成立。此宗承许在实相当中,唯一是心识的见分与相分((有相唯識)),除了识的相以及了别的两个侧面之外,根本就没有心外的境与境外的心,在实相中唯一成立依他起识不成立遍计二取法。所以随理唯识((有相唯識、唯識今學))等的观点是承许在依他起((實有))上以遍计((沒有))二取空,且彻底遮破心外之色法的观点,如是可以遮止心缘外境的散乱性。而且按观现世量观点讲,确实没有比其更究竟的理论,但是因为随理唯识等将依他起识执为胜义理论前堪忍的实有法,故在大中观看来仍属尚未到达真实他空之境地的不了义之相似他空的观点。
((***唯識3自性的圓成實不是講如來藏嗎?))

大乘他空中观讲一切客尘诸法在净见量前皆不成立,唯一成立心之自性如来藏,且此如来藏亦是与无实空性(空分)双运的本来清净之光明(樂分),所以是如来上以客尘空,这便是最真实的他空中观。相似他空中观与真实他空中观的差别即是:前者对心识尚有微细的实有执著,后者包括这种执著亦彻底遮破。所以,虽然同样都是一法上以另一法空的语句,但是其中的所诠义却大有差别如有些人说:佛经上讲他空的空如马上没有牛角的空一样,是最低劣的空性((這是針對不了義他空的說法))须知,这只是针对外道或内道下下乘宗派之观点所讲,并非指所有他空之观点都是下劣空性。所以真实他空中观从显宗角度讲是最究竟的正见,亦是了义当中最了义的法门。
2022-08-23 自空他空.jpg

掌握以上诸要义之后,下面正式进入本论的学习,首先分四个方面解释论名。
【他空】
胜义以胜义不空,胜义以他法世俗显现空。或者说如来藏以如来藏的无上法不空。如来藏以迷乱的二取客尘显现空。

【承许】
即在名言中必须要有所承许,如必定有空与不空的承许,或者说决定要承许一者空另一者不空、一者迷乱另一者不迷乱、一者谛实另一者非谛实、一者实相中本有另一者实相中本无、一者有离有分别另一者无离无别、一者净见量面前不成立另一者净见量面前成立等诸种差别。如是种种的差别在真实名言中须要承许,否则便有过失。具善加辨别的有所承许是本论真正的观点。
淨見量下所說,要知道承許什麼

【狮吼】
如佛在《大涅槃经》中云:狮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狮子吼者,不说一切法悉无常、苦、无我、不净,惟说如来常乐我净。如是宣说,因为以他空承许显示了如来藏常住不空,客尘诸法本空,所以是真实狮子吼决定宣说。

【论】
即有殊胜改造与救护的作用。

20220823-01  ((慘啊!第一堂課師兄忘記錄音囉!自己看文字有障礙就是有看沒有懂))
20220830-02  ((
傷腦筋,依然沒有錄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他空、自空 體性及分類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