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空-20220913-02
很快的把前面一些重點複習一下:
★自空中观無生、定境、二諦不分与他空中观光明、淨見量、二諦雙運的体性及其下劣至真實無誤宗見分类
一開始就根據體性跟分類這2部分來告訴你什麼叫自空、什麼叫他空。
自空,基本上,1、無生,《中論》很重要的一個偈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2、這無分別根本智是菩薩入定中的境界。3、二諦不分,所謂2諦不分就說一律都是空性。我們知道真正所謂的空性本身可以分做空分跟樂分,樂分再可以分現分、明分、覺分這3個,又或者可以稱之法身跟法身功德。那他空中觀的側重的角度在光明上面,不是用空分、是用光明分,光明分代表樂分或是法身功德那一邊的意思,自空中觀就是用空分的角度。再來,他不是定境、是聖人出定以後的淨見量,3是二諦是雙運的。還有一個就是分類,就用這來解釋自空中觀、他空中觀。
他空中观对于空与不空的安立:以在★圣者净见量面前他所側重的是光明分,這時的他安立“不空~正確”、“空~不正確”。這什麼意思?因為在他空的角度在淨見量面前他認為有空性這個東西,就確實有如來藏這一回事,這就叫做“不空~正確”。所以如來藏不空,其他就是“空~不正確”那一邊。
我們一直強調在圣者智慧面前没有的★二取现相似二顯現﹙、名言顯現﹚。一般人都是在世俗這個虛幻的角度裡就會有能所亦即有二取所以叫似二顯現,有能所相對就有名言顯現,世俗裡面全仰仗這2件事情、這2個也是令我們輪迴的原因,而能所或叫二取也就是現相所代表的是世俗、實相代表是勝義。但若證到了無分別根本智他最重要的結果就是沒有二取現相。
一般在講中觀自續的時候會說:★“胜义中无无遮空性,世俗中有假必依真”。當他講勝義無、世俗有是用相似勝義的方式、是在用分別念說的,這個無就指的是無遮空性,無遮就是否定後就完事、否定後面不帶任何暗示,其實這是表達空性最恰當的一種表達方式,可是基本上他還是一種表達、是名言、是分別念,所以他就不是真正的離戲空性,這一般就叫做相似勝義。因此,勝義無,這重點強調是無遮空性,可他究竟義也跟中觀應成的離戲空性是一樣的,只是他比較強調在相似勝義這一部分的教導。世俗有,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說一般真正到應成的中觀的時候他沒有假必依真醬子一個概念,其他中觀自續以下都要仰仗這個觀念,就說:雖然我知道是假的,可是假如沒有真的東西怎麼能會有假的?所以,他們一直會有假必依真醬子的一個原則,他會認為若把這個真都丟掉以後就變成惡取空了,這因這個觀念所以一直沒辦法離戲。這概念蠻重要的,大家要知道這差異在哪裡。
以下加了藍色high_light的重點是師兄整理的攝義、或說是結論:
觀現世量/資糧加行道﹙有為法:適用於因明、有相唯識、相似勝義、單空﹚→瑜伽現量/見道﹙大無為法:入虛空金剛三摩地証無分別根本智、究竟勝義、離戲大空性﹚→顯宗後得淨見量﹙應成、自續、瑜伽行之般若勝義空智﹚→密宗後得淨見量﹙他空中觀﹚
修行有5道,在資糧道或加行道的凡夫這時屬於觀現世量,也就一般講的現量、比量、非量,觀現世量這時所依據的還是在有為法的範疇裡,也就說他的對境是有為法,所以在資糧道跟加行道時就會用到因明、或者講唯識,有相唯識就是隨理唯識、不是究竟的空性。相似勝義跟單空,你看到單空這2個字時,廣義指的是相似勝義,什麼叫相似勝義?就是空性是用分別念來說的,用分別念來決擇空性這叫相似勝義。狹義的單空,你要注意有時單空只是否定,有所謂肯定、否定,一般執著都執著有,所以否定這個有的執著,單單是這個角度這就是狹義的單空。
從加行道的觀現世量再進去見道就變成是瑜伽現量,前面觀現世量都還是分別念的階段,進到這裡就是用入定用止觀的方式,在加行道用止觀的方式最後你現證、一般就是見道,這就叫瑜伽現量。此時他的對境是大無為法,觀現世量的對境是有為法,那為什麼這裡要加一個大字?因為若不加個大字,無為法是有為法觀待出來的,因為你先有「有」這個概念,可以觀待這個「有」產生一個「無」。可若是說大無為法的時候這時他不是觀待的,這個就相當於……就比方說我們認為實相裡面是沒有常的,那你要怎麼分析沒有常有這件事?常有這件事沒有,既然沒有常有,反過來怎麼會有否定的常有,就說在常有這部分找一個否定的東西,因為你沒有觀待你怎麼否定?!這時你所產生的那個實相一般就叫做空性,這就為什麼空性沒有所謂的有無;也就說他第一個前提是沒有實有,沒有實有之後就不會有實無,因為這是靠觀待的,沒有實有之後所產生的這個境界一般就叫做空性,也就所謂瑜伽現量,或叫做無分別根本智、或叫做見道。那麼這種是屬於大無為法,或你叫他無為法,可要記住這無為法的角度不是觀待出來的。這時他一定是入虛空金剛三摩地證無分別根本智、是屬究竟勝義,是一種現量的離戲大空性。
醬子以後,再來就是進入顯宗聖者後得的淨見量,這時就會有應成中觀、自續中觀、瑜伽行中觀3個中觀派別,因這時是後得的淨見量,不管你討論是應成的究竟勝義、或是自續講的相似勝義,或是瑜伽行中觀所強調的基本上在中觀上面完全是跟應成的概念一致,可是我自宗的角度又強調在世俗上唯識是最重要的見地。
醬子過度以後才能進入密宗的後得淨見量,這時是講他空中觀~如來藏,顯宗也有講他空中觀~如來藏,可最重要他空中觀的應用最後在密宗裡是非常重要的見地。所以他空中觀其實是連結顯宗跟密宗的一個橋樑,這個概念要有。
★聖者入定境界諸法皆空→聖者淨見量﹙自空勝義理觀察下無有人法諦實、無有不空者;他空依自空基石,約如來藏光明分側面,承許勝義諦實不空以區別客塵空﹚。攝義:自空之諦實﹙人法我﹚≠他空之諦實﹙如來藏﹚;自空之空性﹙二諦不分一切空、平等圓覺﹚≠他空之空性﹙唯迷乩所現的客塵空、現相與實相一致→現空雙運﹚
聖者入定境界,前面講過這是瑜伽現量,入定境界是諸法皆空,這個就是他的定境是大無為法。醬子之後再轉入聖者淨見量,也就是後得的時候,他的自空勝義理觀察下是沒有人法諦實的,意思就是說他在定境的時候是諸法皆空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出定後到了淨見量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用自空勝義裡在觀察世間,用自空勝義裡在觀察此時是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這就知道是法無我了,人無我以外連法都沒有叫做法無我;那這就無有不空者,這就是究竟或者我們講離戲大空性用語言描述時就是在醬子一個角度,這些就屬於自空的階段。仍是在淨見量之時,他空一定要依據自空這基石,不能說把他空卻把自空甩掉,這絕對不可以,自宗也一直在強調自空是他空的根本,也就說2轉法輪的基礎打好才能講3轉法輪。所以他空是用自空的基礎,然後他是根據光明分,就用如來藏的法身功德或是如來藏的光明分或是如來藏的樂分的這個角度,然後承許勝義諦實不空,所以你要知道,自空沒有諦實因為人法都沒有,他空是諦實不空,因此在論文前面介紹自空、他空時才會強調這2個諦實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從這裡就可以理解了。承許勝義諦實不空是為了要區別客塵空,客塵空是代表不正確的、勝義諦實不空是代表正確的,有醬子的區分才能判斷迷亂、不迷亂。現在是把前面讀過的重要觀念用文字再歸納出來,若是你看完這些你都懂了就可以不再去讀論文,若仍是不清楚就回頭好好讀論文,慢慢就會懂了。
攝義,也就說最後的結論:自空之諦實≠他空之諦實,為什麼?自空是人法我均無,他空是如來藏不空;自空之空性≠他空之空性,為什麼不等?自空的空性所強調的空性是二諦不分一切空,因為是平等、圓覺之故,所以,般若會講無上正等正覺,就他有一個無上正覺還有一個無上等覺,這個無上等覺指的就是一切都空性,所以一切平等。自空的空性是代表諸法都不存的空性,而他空的空性則是唯迷乩所現的客塵空,因為客塵是迷亂的是不正確的,現相與實相一致這時候就是不空是正確的,什麼叫現相與實相一致?凡夫所見的現相是觀現世量跟瑜伽現量這2個是完全不一樣的,醬了解?!因我們是以有為法做判斷,可真正的實相是大無為法,所以我們對於現相跟實相互相是不能融合的,所以叫做不一致。可是在聖人他在瑜伽現量證到了真正的實相,所以他對於現相的時候他所了解的情況會跟瑜伽現量醬子的實相2個是一致的,當他2個是調和一致的時候這叫勝義。簡單講,一般人是現相跟實相不一致的就是不正確的、是一種迷亂的現相,正確的時候就是現相跟實相是一致的,因為實相是代表正確的,那你在現相的時候跟實相的概念一致的時候就代表你一切都正確。這種角度裡再演進就變成現空雙運。
現空雙運跟平等覺,大家要去體會一下,這2個意思其實是代表相同的意思、可是側重點不一樣。
自空:順世外道→自續中觀→應成、瑜伽行中觀
他空:數論外道→小乘→有相唯識→了義大中觀
一定要記住中觀的傳承演進,
自空,是從順世外道→自續中觀(不了義)→應成、瑜伽行中觀,這是最究竟的自空。
他空,則從數論外道→小乘→有相唯識→自宗的了義大中觀,過程包括小乘或者是有相唯識均屬於不了義的他空。
一般,順世、數論屬邪見是外道這均不算是自空、他空。
接下就進入整個論文,整個論中重點就是剛剛提示的,不過大家要記住,一開始
【尊胜日亲人师子,弥勒无著承继师,雪域传无畏狮声,于彼悉皆敬顶礼。】
【浩瀚佛佛子密藏,了义经续窍诀髓,印藏智成密甚深,中观承许此略说。】
這2個偈頌雖說不是不敗尊者米滂仁波切造的,可這2個偈頌加上下面這個頌所強調的就是:
★﹙承上二頌起下一頌﹚他空傳承:釋迦牟尼佛→彌勒補處菩薩→無著菩薩→諸廣行派大德;自空二轉顯教→他空三轉顯教→密教
承上二頌起下一頌,意思是承先啟後,就是說這2個偈頌加上後一頌是告訴你整個他空的傳承:釋迦牟尼佛→彌勒補處菩薩→無著菩薩→諸廣行派大德。廣行派,讀過《廣論》知道有廣行跟深見,這個就是廣行的系統,所以他空是在廣行系統裡面,可他空也是深見、是一個見地,可這見地是用在廣行上面,最後是跟密宗連結的一個重要橋樑,也就是由自空二轉顯教→他空三轉顯教→密教。醬一來,對他空你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下面
【于此,宣说他空观点的智者们将如来圣教第三转诸了义法轮所说的不退转无畏大無為恒常之道、补处十地自在的善说——大乘无上续论、圣者无著兄弟宣说的诸甚深义、怙主龙树的赞颂集等显宗了义诸教典、吉祥时轮金刚等诸密续以及开显其密义的三部心注三部菩薩釋論等如是一切的密义勝妙覺受、現証关要融于一味之中,开创建立了甚深了义的大中观如來藏宗。】
這頌就要注意是在強調傳承,其中提到了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無著菩薩的《寶性論釋》、世親菩薩的《佛性論》、龍樹菩薩的《法界贊》等等都在這範圍內,最後提了一個比較不熟悉屬於密續的《時輪金剛》,《時輪金剛》主要就是在討論他空,另有一部是現在我們也沒辦法了解的叫做三部心注的《三部菩薩釋論》,在密宗討論他空的續部就經的方面就是《時輪金剛》、論的方面最重要就是這部三部心注。
為什麼要交代醬子一個傳承,把代表這傳承重要的經論跟人都告訴你,這結論就是:★覺囊他空見雖非了義然絕非邪見!
覺囊派他空雖說不是了義,為什麼不是了義?就說覺囊的他空見你要讀完如來藏你才了解自宗最後的如來藏才是了義的大中觀,可他絕對不是邪見,因有部分格魯派的一些人說他是邪見,今天不是在批評宗派只是了解來龍去脈而已。我們讀過的《西藏生死書》中提到的蔣揚欽哲的第一代就是米滂仁波切的老師,當時他主持了一個很重要的被稱作利美運動的宗教融合運動,因都是佛講的希望大家互相尊重,因一切都是佛法只是由不一樣的角度來說。
【此后,如是胜义远离戏论之义以能境无分别智证悟后,对于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称为胜义,对于实相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则称为世俗,因为如果以名言量观察,必有欺惑与无欺惑、迷乱与无迷乱的差别故,何者无欺并无迷乱即是胜义,相反则安立为世俗。】
這裡蠻重要的是告訴我們:自空中觀的2諦就是一個空性一個顯現,可入定的時候他是沒有2諦的,入定一律就都是空性,出定時候他的勝義就是空性、顯現那部分雖然也是空性可是是世俗,在入定的時候是沒有分的、2諦是一件事情,也就是顯現就是空性,所以會有平等覺這概念。至於他空的2諦其安立方法則不一樣,實相現相相同的境與有境稱為勝義,境與有境就一個是能一個是所,以唯識的角度這2個都是心法就一個是能緣、一個是所緣是能緣的境界,可現在不能單單用境或有境來講,就不管是境、對境基本上認為實相跟現相是相同的是一致的,也就說這是事實這是真正實際的情況是正確的,那觀察的現相時也是跟實相是相符的就不會有不正確的,因他有親證所以還是正確的;在現相跟實相是一致的時候叫做勝義,也就是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這叫做勝義。若是現相跟實相的境與有境是不一致的時候,不一致就是你所知不正確,因為你不知道實相,這時就叫做世俗。所以,他空安立勝義諦、世俗諦,簡單講勝義諦就是正確、世俗諦就是不正確。
如果以名言量觀察,必有欺惑與無欺惑、迷亂與無迷亂的差別故,為什麼要醬子做一個區分?為什麼他空要醬子設立2諦?因為,名言量觀察就是後得的時候,淨見量、明言量之中只有一種是對的,一般這用邏輯的術語叫做排中律,也就說不是對就是錯,不會有又對又錯、不對也不錯,排中律的角度來講沒有這種東西,所以,一個是實相跟現相是相同、一個是實相跟現相是不相同,這2個只有一個是正確的,無欺惑就是正確,而實相跟現相相同是正確的是不迷亂的,實相跟現相不相同是不正確的是迷亂的。何者無欺並無迷亂即是勝義,相反則安立為世俗。因此,就把正確的、不迷亂的東西這就是勝義,簡單講,在淨見量裡面承許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正確的有醬子能力的時候這個叫勝義,假如沒有這時候就叫世俗。
為什麼要醬子做一個區分?你慢慢去體會,修行到後面、特別是到密宗,因密宗你知道他是善巧法門很多的,那空性怎麼修?這是我講的,你用很直觀的去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醬子一個法門?因你若沒有一個很實際的憑藉,哪一個是對的哪一個是錯的、一律都沒有對錯的話,雖說一律是空性,那要怎麼修行?!這是我講的,他們的解釋應該不是像我醬子講,我醬子解釋你能夠理解但可能會有一些瑕疵,但用這個理解你慢慢就會了解為什麼會有他空、會在密宗裡演伸出他空這見地,這是進入密很重要的一個橋梁。
有境→有法﹙境﹚;聖者所見之現相與實相一致﹙相有性空雙運/對錯一致﹚、凡夫則不一致。
有境的對境一般又叫做有法,先告訴大家這個名相:有境、境,或者是有境、對境,或者是能、所,真正的名相則是有境、有法,有法就是有對境。
聖者所見之現相與實相是一致的,也就是相有、性空雙運,相是有可是性是空的,這2個是雙運的,就是現空雙運;所以,他對錯一致,也就是2種只有一種是對的而他很清楚哪個是對的。而凡夫反過來則不一樣了。
所以他為什麼要醬子來安立2諦,一方面能夠現空雙運,一方面能夠分清楚對錯的觀念。
所以,要記住:自、他中觀之二諦定義不一樣
接著上次由這開始……
【安立二谛的方式,依世俗顯现/勝義空性安立者如自空共称,依实相现相是否相同而安立者如上所述,此二者在诸大经论中早有宣说,并非宣说他空者所创新安立。】
中觀安立二谛的方式,以所謂世俗就是顯现、所謂勝義就是空性來安立的,這就是像自空的共称,共稱就大家一致,因一般都是要由2轉自空進入他空的,不能沒有自空的基礎就來談他空,所以在他空雖然有不一樣安立2諦的方法,但自空是一樣所以叫共稱就大家一致。比方,中士道,在大乘裡面叫共中士,就醬子一個概念。雖然是根據2轉來的,但到了3轉他空中觀則依实相现相是否相同來安立,相同時安立叫勝義、不同時則安立叫世俗。像如上所述醬子的安立方法,在诸大经论中早有宣说,并非宣说他空的人自己所创新安立的。米滂仁波切的意思是有些人認為他空見解在經論中找不到是覺囊派自己創立的,現在他就告訴你醬子講法不對,他空安立2諦的方式在經論中都可以找到,像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無著菩薩的《寶性論釋》、世親菩薩的《佛性論》、龍樹菩薩的《贊法界頌》、《贊菩提頌》等諸多顯宗經論、甚至密續的《時輪金剛》,所以他空絕對不是自創的是本來經論裡就有。
接下看堪布的解釋:
安立二谛的方式总共有两种:以显现与空性分别安立名言谛与胜义谛是现空二谛,如《般若经》以及自空中观的论典中所宣讲的即是,且此观点无论印藏的哪一种中观论师皆一致承许。另一种安立方式即是按照实相现相相同以及不相同而分别安立胜义与世俗,如上所释。此二种安立方式都是在大经大论中早有宣说过的,并非某位作为弘扬他空之智者的补特伽罗以自己的分别心而安立,并且亦没有前者是诸佛菩萨宣说,后是凡夫人分别臆造的差别。既然都是佛陀以及众所公认的大菩萨们早已宣说过的,便没有任何必要取一舍一,或者赞叹一者,呵斥另一者,当平等尊重,平等受持。下面便引用自他宗皆承许的教证来证明此点。
安立二諦的方式總共有兩種:以顯現與空性分別安立名言諦與勝義諦是自空中觀的現空二諦,就像自空中觀標準的經典的《般若經》以及自空中觀的論典中所宣講的即是,且此觀點無論印藏的哪一種中觀論師皆一致承許,所以這叫做共稱,因為大家一定要經過2轉的基礎。另一種就談到他空中觀安立方式,即是按照實相現相相同以及不相同而分別安立成勝義與世俗,在上面已經做過解釋。此二種安立方式都是在大經大論中你都可以找到的,並不是某位作為弘揚他空之智者的補特伽羅~~這也就前面所指的覺囊派的那些人~~用他們自己的分別心來安立,並且也沒有前者是諸佛菩薩宣說,後是凡夫人分別臆造的差別。前者指共稱,沒有說自空的2諦分法才是佛菩薩說的,他空2諦分法是一些凡夫之人自己編造的。不能醬子講,他拿出很多證明,那些經論中都可以找到。既然都是佛陀以及眾所公認的大菩薩們早已宣說過的,所以前面一開始就講了傳承是釋迦牟尼講的,公認的大菩薩有彌勒、無著、世親、龍樹,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講自空、《法界讚》講他空,因此,便沒有任何必要取一捨一,或者讚歎一者、呵斥另一者,應當平等尊重,平等受持。下面便引用自宗、他宗皆承許的教證來證明此點。
【例如《辨法法性论》中已说。】
第一個就引《辨法法性論》,彌勒菩薩的慈氏5論~2辨2莊嚴1寶,就《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寶性論》,現就引彌勒菩薩2辨中的《辨法法性論》。
《辨法法性論》中是怎麼講的,接下看益西彭措堪布的解釋:
《辨法法性论》中讲世俗时云:“此中法相世俗者,谓虚妄分别,现二似二顯現及名言顯現,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又云:“无而现故乱。”由此可知,彼论将在实相中本无而在现相中显现的二取安立为世俗有法与将实相现相不相同的境与有境之显现安立为世俗的安立方式成为一致。尔后,彼论讲胜义时云:“复此法性相勝義,无能取所取。”讲究竟转依时亦云: “悟达彼自性,谓真如无垢,一切唯大無為真如。”可见《辨法法性论》将泯灭二取显现唯一是如显现的境界安立为到达法性之自性,与将实相现相不二的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的安立方式完全相同。
《辨法法性論》中討論世俗時說到:“此中法相者,謂虛妄分別,這就是一直在提醒大家的東西,先說為什麼叫《辨法法性論》?《辨法法性論》指的是《辨法、法性論》,法指的是法相,就一般的觀現世量或者有為法或者叫世俗,法性就是法性相就是談勝義,所以,《辨法法性論》就是在談世俗跟勝義。其實,世俗跟勝義是一件事情的2面,醬子講好了,就像如來藏跟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代表法相、如來藏代表的是法性相,所以會有法跟法性醬一個分別。當作醬子一個分別的時候,我們知道如來藏跟阿賴耶識是一件事,只不過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只是這2個的關係一定要記住E = mc² 這個公式,醬比較不會混亂。所以講世俗就是講法相,他是一種虛妄分別,為什麼是虛妄分別?因他有2個特徵:一個叫做現二、一個叫做名言,也就是似二顯現及名言顯現,就是有能所的意思,這2個就決定你是在世俗裡面、或決定你是輪迴,醬懂?其實他是無而現故,以是為虛妄。”又說:“無而現故迷亂。”由此可知,彼論將在實相中本沒有而在現相中顯現的似二顯現跟名言顯現的二取安立為世俗有法,另外一邊,將實相現相不相同的境與有境2個都包括之顯現安立為世俗,醬子世俗的安立方式成為一致。也就說,所謂的世俗或者講法相~~~就你看到的現相裡面有似二顯現跟名言顯現,然而這跟實相是不一致的。可是到彼論在討論勝義時云:“複此法性相,無能取所取。這個叫法性相,注意,法相指世俗、法性相指勝義這時就是無二,似二顯現是錯誤的,無能取所取這無二是正確的,是真正得到親證的境界。”講到究竟轉依時也有提到:“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一切唯真如。”講真如是屬大無為法,這個就是一致了,這個是他知道的實相,一個聖者他對這個東西他很清楚,所以他在觀現相的時候他一定也知道實相是什麼樣,所以是一致的。因此,可見在《辨法法性論》裡面就將泯滅二取顯現這個定義唯一是如,如就指真如,你怎麼樣才是正確?就你一定要親證真如,親證真如就是否定了二取及名言顯現、知道這個不是實相。顯現的境界安立為到達法性之自性,到達法性之自性就是指你親證真如,所以你真正顯現的境界就是親證真如,那親證真如就是你到達法性,法性就是勝義,就是你真正了解到勝義是不空的,就說至少在淨見量你承許勝義是有醬一件事。所以,與將實相現相不二的境與有境安立為勝義的安立方式完全相同。實相現相不二就2個是一致。
米滂仁波切就告訴你根據《辨法法性論》的內容,裡面很清楚的列出實相跟現相不一致這叫做世俗,再來,實相跟現相一致這叫做勝義。所以,他的意思就是這不是覺囊編造出來的,是真正……所以為什麼叫做法、法性,法相、法性相,意思就是法相就不一致、法性相就一致。醬就知道《辨法法性論》的內容就是在談世俗跟勝義,很清楚的說明世俗就是2個不一致,你在現相裡面看到的似二顯現及名言顯現這是假的、在實相裡面沒有,那你知道這跟實相不一致這個叫世俗。另外,你也知道真正證悟的時候是沒有能取的,在證悟沒有能取的時候就是沒有這個了,那唯一就是真如,所以你是泯滅二取顯現、唯一就是真如。這時候就是代表你的境界已經到達了法性之自性,這法性就是勝義的意思,到達了法性之自性,其實勝義也是無自性,不過這裡是依『有』來講確實是有醬一件事~也就說你顯現的境界,這個顯現境界是入定的時候他知道是醬子,以後後得的時候他也能夠知道有法性這件事。所以,他看到法相跟法性相,他認為~~~這2個對跟錯是一致的,就知道法性相是對的、法相是錯的;意思就是醬一個意思。那世俗的人不一致就是~~~不知道法相是錯的,對法性相則根本沒有概念。
【《宝性论》中亦云:“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彼释云:“空如来藏者(法身),以有别有离的一切烦恼糠空客塵空,无别无离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不空如來藏﹙法身功德﹚,依大無為側面成立不空。”】法身、法身功德雙運
接著引《宝性论》,這2個都是彌勒菩薩的論著,《宝性论》中這麼說:“具有分离之体性,就像~如来藏以客尘空,這個如來藏是真正對的觀念而客塵是假的,无有分离之体性,這時,藏以无上法不空,真正的如來藏本身他是……什麼叫具有分離的體性?也就說客塵跟如來藏不是一件事,真正如來藏是大無為法、客塵是有為法;那無有分離的體性就是以如來藏本身、這個大無為法本身基本上是一致的沒有分離,他們這個用字有時真……是要我全部懂了講解時還是需要很精準的講法你們才能聽得比較懂,我一直盡量可有時候講得還是沒那麼精準,這邊他的意思就是~~~這2個東西一是有為法一是無為法所以不一樣,若是以如來藏本身他就是無為法,他是以無上法不空。之所以提到這就因如來藏本身不管是法身或法身功德這2個,法身就等於法身功德,所以沒有分離的體性。醬能懂?!前面客塵是有為法跟大無為法不一樣的這2個當然是可以分離,可這邊講到真正的現空雙運的時候,他的現的部分是屬於法身功德,而法身功德也是空性、也是法身,2個是雙運的,因此基本上當然是沒有分離的體性。醬懂?!所以他為什麼會講這個,這裏面第一個我們沒有親證,所以比較難懂,可沒有親證那也沒關係,至少把這分別念都搞清楚的話也行也能懂,這叫決擇。於我來說這沒有什麼不懂的,就仔細分析就知道他要講什麼。”彼释,這應該就是指無著的《寶性論釋》又說:“現在是他正規的解釋,如来藏者,以有别有离的一切烦恼糠空,烦恼糠空這叫客塵空,這2個當然是有別,如来藏者這是法身、是大無為法,烦恼糠空是有為法,這2個當然是分離的。
可另外一邊,无别无离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不空。如來功德就是對應法身功德、或者稱之不空如來藏,若能讀到《如來藏獅吼論》就會知道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這種概念,如來藏當然不空因是依大無為側面而成立不空。所謂不空,前面解釋過,自空跟他空所講的空不是一樣的意思,這裡不空的意思就是用大無為的角度來講的,大無為本來是沒有所謂的有無,現在為了要讓大家能懂勉強用『有』的角度來講他的時候,說他不空就是他有,可這個有不是反對2轉裡面那種概念情況下說的有,這是不一樣的意思,所以,如來藏這個東西就不空了,因為以他有無數的法身功德基本上就不空了。”
再重新整理一下:如来藏以客尘空,一個大無為法一個有為法,當然2個是不一樣,如來藏當然是空,而這個空用如來藏本身來講時,其實就在現空雙運概念下面他真正的空基也是如來藏也是空性,所以空會顯。那用大無為法這個角度他就變成法身是空的、法身功德也是空的,可現在把空當作有來看時,這時就最後你所謂空的這種東西基本上以現空雙運的角度來說時他的來源是法身功德,所以變成是不空~~~就以法身功德的角度來講不空,以他跟法身不一樣的角度的那些客塵才是空的。所以這叫做~~~法身、法身功德雙運
接下看堪布對《寶性論》這段話的解釋:
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分别在《宝性论》及其注释中所提及的空与不空之义亦是指世俗的迷乱法是空,而不迷乱的胜义如来藏本来清净的智慧分则永远不会空耗。
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分別在《寶性論》及其注釋中所提及的空與不空之義亦是指世俗的迷亂法是空,而不迷亂的勝義如來藏本來清淨的智慧分這就是法身功德則永遠不會空耗。因為,其實他(???)的來源也是法身功德,可是他是假的,法身功德才是真的,而法身功德就是法身。醬能懂!
即在实相中,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上本来没有应当遣除的烦恼客尘,故如来藏是以有别有分离的一切烦恼客尘空。如是实相中本无的与实相不相同的客尘现相,便是一种迷乱的世俗。而在实相中,本来就有十力等无上的功德法且与如来藏的自性无别无离,故如来藏以无别无离超过恒河沙数之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法不空,而无上的功德法就是与实相不二的清净显现,故是无迷乱的胜义。所以此与他空宗所讲的空与不空之义亦是完全一致。
即在实相中,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上本来没有应当遣除的烦恼客尘,因為一個是有為法一個是大無為法,他不可能沾污自性清靜的如來藏這大無為法,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的2個是不搭嘎的東西,所以,如来藏是以有别有分离的一切烦恼客尘空、他本身不空。如果是实相當中本來沒有的、或者是跟实相不相同的這就是客尘的现相,這個就是一种迷乱的世俗。
而在实相當中,本来就有十力等无上的功德法,這就是指法身功德,十力等這也就是現空雙運了,空會現這是一種法爾,所以本來就有十力等無上功德法跟如来藏的自性是无别无离,如来藏的自性就是空性,功德法的自性也是空性,當然無別囉。无上的功德法這叫做法身功德、如来藏的自性叫做法身,所以為什麼法身法身功德雙運。
所以,如来藏以无别无离超过恒河沙数之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法不空,法身是空的,但真正現空雙運的根本是不空的,也就是把空性當作正確的、不空的,是正確所以不空。而无上的功德法就是与实相不二的清净显现,這也就說法身功德法身雙運,所以叫實相不二。故是无迷乱的胜义,也就是正確的。
所以此与他空宗所讲的空与不空之义亦是完全一致。現在他就是用2部論裡面的教言來告訴你~~~在他空的2諦他是用現相跟實相的相同不相同的角度來分2諦,也就是一個不迷亂一個是迷亂、一個是正確一個是不正確。至於這種分2諦法在《寶性論》《辨法法性論》中都可以看到非常明確的教證。
更重要的他又引龍樹的《法界讚》。
【大车圣龙树於《法界讚》中云:犹如火浣衣,为众垢所污,投于猛火中,垢焚非衣损,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客塵,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勝義,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
大车圣龙树於《法界讚》中說起,讀過《瑜伽師地論》的應該有這印象:犹如火浣衣,就好像消防人員穿的防火衣,为众垢所污,投于猛火中,垢焚非衣损,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貪是客塵,用智慧之火有辦法燒掉其上的污垢,非彼光明性,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光明性指勝義、這是不滅的,所以不空。但是客塵這會滅的所以會空。記得《瑜伽師地論》裡面有引用過這例子,無著也知道也會引用龍樹的《法界讚》。
接下看堪布的解釋:
引用弥勒与无著两大菩萨的教证之后,再引大车龙树菩萨在《赞法界颂》中的教证作为证明。龙树菩萨说:如一种特殊的在猛火中烧不坏的火浣衣具有垢染,将其放入烈火当中,结果只是垢染被烧尽,火浣衣却没有任何损坏。同样道理,如来藏光明心具有贪等垢染,以修道的智慧火可以烧尽客尘垢染,但是不会失坏光明的心性。且一切诸佛所宣讲的显示空性的一切《般若经》皆唯一只是灭除业惑烦恼,并非失坏此如来藏种性。此处的界便是指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所以龙树菩萨亦同样讲到: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是实相中本有且永远不会失坏的不空之法,客尘是实相中本无的迷乱法,由智慧火可以灭尽,如是在显示如来藏不空的同时亦显示了客尘的空。
引用弥勒与无著两大菩萨的教证之后,再引大车龙树菩萨在《赞法界颂》中的教证作为证明。龙树菩萨说:如一种特殊的在猛火中烧不坏的火浣衣上面具有垢染,将其放入烈火当中,结果只是垢染被烧尽,火浣衣却没有任何损坏。同样道理,如来藏光明心~~這就所謂我們講的勝義、或者法身、或者法身功德也可以~~假如被贪等客塵所垢染,其實他沒有辦法被汙染所以叫客塵,就用修道的智慧火可以烧尽客尘垢染,但是不会失坏光明的心性。因客塵燒掉以後他無損本來的,所以人人皆有佛性,這都是相同的意思不一樣的講法。
所以,一切诸佛所宣讲的显示空性的一切《般若经》~~般若经這屬於自空部分~~皆唯一只是在灭除业惑烦恼,并非是失坏此如来藏种性,這就是《瑜伽師地論》裡講的自性住種性。
此处的界、法界、或者講所謂的法性界這便是指如来藏,也就是自性住种性,所以龙树菩萨亦同样讲到: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是实相中本有且永远不会失坏的不空之法,這裡也強調,所謂不會失壞不是在有為法裡不會失壞,是因為他是大無為法所以沒有失壞這件事。而客尘本就是实相中本无的迷乱法,所以由智慧火可以灭尽,如是在显示如来藏不空的同时亦显示了客尘的空。這就很清楚的解釋為什麼會有空、不空的說法。
接下來提到的這位法王日登將花札巴並不在世間,他是在藏系香巴拉應該是在《時輪金剛》裡面講的,這不是人間,有點類似我們講的阿彌陀佛的那個淨土。讀下去就知道……
【法王日登将花扎巴云:“所观蕴空性,如蕉无实义,具殊胜相空,与彼者不同。”】
《法界讚14頌》:是故喻此器世間,恰如芭蕉空實無,然而其果卻有實,食時口舌能觸受。
自空二諦依同一層次說顯即空;他空二諦不在同一層次,勝義不空超越世俗空。
在龍樹《法界讚.14頌》:是故喻此器世間,恰如芭蕉空實無,然而其果卻有實,食時口舌能觸受。這寫法跟法王說法不一樣,可事實上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自空2諦是依同一層次說顯即空,就自空的2諦是在同一個層次講的顯現即是空性;他空2諦是在不同的層次,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世俗是世間、勝義是出世間,所以,勝義不空是超越世俗空。
接下看堪布怎麼解釋:
“法王日登将花扎巴”译为“妙吉祥称”,此法王是香巴拉參閱下列註二十五代法胤中的第一代。他曾将《时轮金刚根本续》节略成《时轮金刚摄略续》,在此续部中的这一颂明显说到:所观五蕴的空性,如芭蕉一样,一经分析便没有微尘许的实有。但是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与彼五蕴之空根本不同,因世俗五蕴之显现的空在胜义实相中本来没有,胜义实相是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如是差距的宣讲亦可证明实相中本具不空之一切殊胜相。
以上引用诸大菩萨及新密宗香巴拉第一代法王的教证证明了以实相现相是否相同安立二谛的方式在诸大经论中早已存在,并非后人的臆造。
【註】觉囊派密法的传承,以《时轮金刚》最为殊胜。在释迦牟尼成就佛道的第二年,他应香巴拉国国王释迦光之子月贤法王的请求,在印度南部吉祥山的聚米塔内,作了一次有关《时轮金刚》的演讲。按佛教史的说法,香巴拉国并不是地球上一个人间的国家,它处在喜玛拉雅山印度北方上空,由九亿六千万个城邦组成,整个国家四周雪山环绕,地形呈八瓣莲花状,中心为迦罗波城。在藏地有这样一种说法,香巴拉净土像汉地佛教推崇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美妙,但香巴拉比西土离娑婆世界更近,所以很多藏人愿意死后往生香巴拉极乐净土。由于香巴拉跟世俗的人间社会不处在宇宙的同一个层面上,普通人不容易跟它沟通,只有修行到相当高的层次才可与之往来。所以,那次跟月贤法王一起来聚米塔听讲的,都不是些普通人,月贤法王自己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法王日登将花扎巴”翻譯为“妙吉祥称”,此法王是香巴拉二十五代法胤中的第一代。現看一下備註:
覺囊派密法的傳承,基本上是以《時輪金剛》為準,課文開始的傳承就說了密續是以時輪金剛為主。在釋迦牟尼成就佛道的第二年,他應香巴拉國國王釋迦光之子月賢法王的請求,在印度南部吉祥山的聚米塔內,作了一次有關《時輪金剛》的演講。記住香巴拉不是人間國土,這個《時輪金剛》也是釋迦牟尼講的法。按佛教史的說法,香巴拉國並不是地球上一個人間的國家,它處在喜瑪拉雅山印度北方上空,由九億六千萬個城邦組成,整個國家四周雪山環繞,地形呈八瓣蓮花狀,中心為迦羅波城。在藏地有這樣一種說法,香巴拉淨土像漢地佛教推崇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美妙,但香巴拉比阿彌陀佛那個淨土離娑婆世界更近,所以很多藏人願意死後往生香巴拉極樂淨土。由於香巴拉跟世俗的人間社會不處在宇宙的同一個層面上,這不是天的概念是出世間,普通人不容易跟它溝通,只有修行到相當高的層次才可與之往來。所以,那次跟月賢法王一起來聚米塔聽講的都不是些普通人,就連月賢法王自己就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醬你就懂這裡等於引的是《時輪金剛》這個密續了。
所以這個人是香巴拉的第一代法王,他曾經将《时轮金刚根本续》节略成《时轮金刚摄略续》,在此续部中的这一颂明显说到:所观五蕴的空性,如芭蕉一样,一经分析便没有微尘许的实有~~~這就講自空。但是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大空性指的就是大無為法与彼五蕴之空根本不同~~~這是依他空的角度,因世俗五蕴之显现的空在胜义实相中本来没有的,胜义实相是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醬子就了解真正的勝義當中~~~世俗的顯現這叫做現相、在實相裡面這是虛幻的是沒有的,用實相來講的話勝義實相是有的,他就是一切殊勝相的大空性,就是用大無為法這個角度。
如是差距的宣讲亦可证明实相中本具不空之一切殊胜相。這是引《時輪金剛》這個密續來證明這個不空的概念是怎麼來的。
以上引用诸大菩萨及新密宗香巴拉第一代法王的教证证明了以实相现相是否相同安立二谛的方式在诸大经论中早已存在,并非后人的臆造。所以,
所观蕴空性,如蕉无实义,這就是以現相的角度是自空,具殊胜相空,与彼者不同,這就是以實相的角度講他空。
把這些都引出來就是告訴你:說明這不是他人編造的,實際上都有經典可佐證。
【如是所谓胜义本体不空是唯一按后一种二谛安立的方式宣说,并应了知二谛承许为遮一之异体,不能理解为如现空二谛一本体异反体的安立。】
如是所謂勝義的本體不空是唯一按後一種二諦安立的方式宣說,並應了知二諦承許為遮一之異體,而不能理解為如現空二諦一本體異反體的安立。這裡很重要,可是想必已經頭都大了,其實只要搞清楚就知道他講的是什麼。
我們先看堪布的解釋,然後再把它說的更清楚一點:
此处所说的胜义本体不空,并非按自空:现空二谛的方式宣说,唯一只是按照后面一种二谛安立的方式,即按他空:实相现相融不融合之二谛来宣说的。且二谛的关系是承许为遮一之异体,并非如现空二谛中承许为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此處所說的勝義本體不空,並不是按自空的現空二諦的方式宣說,他是按照後面一種就是現相實相是否一致這種二諦安立的方式,也就是根據他空的方式~實相現相融不融合醬子來區分二諦,融合就是勝義諦、不融合就是世俗諦~來宣說的。最重要就是這二諦的關係是承許為遮一之異體,重點就是要解釋這個遮一之異體,並非像前面自空的現空二諦中承許為一本體異反體的關係。
以现空二谛来说,在名言当中,世俗谛显现与胜义谛空性可以说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所谓一本体是指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二轉之「大平等空基」 似如三轉之「現空雙運」,﹙約大無為「空基」﹚意指空性、顯現實為一件事。,如《般若心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将没有偏堕在任何边戏当中的无二无别之现与空在名言当中假立为一体。不过,此一体并非否定他体之后从肯定方面安立为实有的无二一体,而仅仅是从现空无二无别的角度在名言中假立为一体,故称之为一本体。
依反體﹙虛妄分別念﹚的概念安立為一体﹙同體相屬﹚;非是二者約世俗實有同屬一体,如「所作」及「無常」二反體同屬「柱子」一本體。
先解釋什麼叫做~~~現空二諦就是自空的一本體異反體:
若是讀過因明這就比較容易懂,沒讀過就有一些名相先稍微解釋一下,你就有辦法知道他的意思。
以現空二諦來說,在名言當中,世俗諦顯現與勝義諦空性這可以說是自空的所謂的一本體異反體的關係。這什麼意思?所謂一本體就是指~~~現即是空、空即是現,我們知道2轉之「大平等空基」,其實若以自空來講是不應該有本體的概念,不過這是一個比喻而已,這裡這比喻也有點類似他空的角度來說他是存在的,就說,把所謂的2轉的現是空、空是現這2個若是一樣的話,他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一個大平等的空基、或者說是大無為法這個空基。空性這個基我把它當作「有」來講,那他講的本體就是這個。那所講的這個空基就相當於3轉中的「現空雙運」。而「現空雙運」是約大無為「空基」,一個是大平等空基一個是大無為空基,意思是指空性、顯現實為一件事。你從這上面去體會:一個講等覺,這很重要,這是自空裡面的等覺,跟他空裡面講的現空雙運,2個是一件事情的2面、就不一樣的說法而已。不管他怎麼說這個平等的概念是在於一個大平等的空性基,用這個來講所以一律平等,都是空性。那麼現空雙運所講的也一樣,他是用大無為,這個大無為就是你所謂的顯現本身是空性,空性也會顯,這是一個法爾,重點是在空性,所以空性本身這個基礎就是大無為的空性,這個是基礎,那這個基礎他法爾也會顯現。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一個是講大平等空基、一個是講大無為空基,這2個講的是一件事。
現在先講的是2轉的本體指的是什麼,順便提醒你3轉所講的雷同的地方,一併讓你做個比較,不過這裡最重要是要解釋2轉。2轉的本體就是空性的空基,就好像《般若心經》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一個大平等,如是將沒有偏墮在任何邊戲當中的無二無別之現與空在名言當中假立為一體。沒有偏墮在任何邊戲~這指的就是平等,可是在醬子還是一個在分別念的角度當中來講的,所以當中無二無別的現跟空這2個是平等的概念,在名言當中假立為一體~為什麼這2個可以假立為一體?因為,用大平等空基這個角度來講的,大平等空基就是他的本體,其實這個本體就是空性,其時空性本來不應該講有,可是這裡因為要把他說清楚就把他比喻成為一個本體其實這本體是空性。
不過,你一定要知道~現在講的這個體並不是要否定了他體之後再從肯定方面來安立為實有的無二一體,這意思是說~他講一切都沒有,一切大空性,這邊講的一體千萬不要以為原本已經否定的、都是空性,現在又講有一個實在的本體,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個比喻,他一定要把這交代清楚。
而僅僅是從現空無二無別的角度在名言中假立為一體,名言就是分別念,分別念本來就是假的東西是虛幻的,所以這邊所說的一體也是分別念,其實這個一體就是剛剛才講的大平等空基,應該是沒有的東西怎麼還會一體?!那這是為了要讓你理解他2諦的分法叫做一本體異反體,所以他先用分別念安立這個空基是一個本體,故稱之為一本體。
依反體﹙虛妄分別念﹚的概念安立為一体﹙同體相屬﹚;非是二者約世俗實有同屬一体,如「所作」及「無常」二反體同屬「柱子」一本體。
那為什麼叫異反體?務必先了解反體的意思,反體在因明裡面指的是分別念,比方,一張桌子或一張椅子,這在世俗裡面是實在有的東西,勝義裡沒有世俗裡有~~~有醬子的東西雖然是幻有可世俗裡是有,所以桌子椅子這是一個本體,可不管是桌子椅子你都可以生出2個反體:無常、所作,什麼意思?不管是桌子椅子一定有無常的特性,所作就是因緣所生法,他一定有這2個特性。可這2個特性不是這個本體、他是這個本體的反體,意思是什麼?分別念,是你腦筋裡面分別念的東西。所以反體指的就是分別念,就是你第6意識裡面思路的,一般這種東西是假的,真正實有的東西是桌子椅子。所謂無常跟因緣所生法就所作他是一種反體、是一種概念是你產生出來的一種概念。所以你根據這個分別念、或是反體,醬子你把勝義跟世俗這2個概念都當成是出自於一個本體,這是假立的喔,這在因明上就叫同體相屬,沒辦法,各位可能覺得有些深澀,可也是為了能解釋清楚,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假立大平等這個空基是一個本體,由這個本體裡面我用分別念產生一個叫勝義一個叫世俗。為什麼可以?因為不管勝義或世俗基本上都是平等的,均來自於大平等的空基。所以把大平等的空基當作本體,用這本體就安立了2個反體一個叫勝義一個叫世俗,這2個當然都是從你假立的這個本體用分別念建構出來的2個概念,所以他們當然是屬於這個本體,所以叫一本體異反體。並不是代表這2個都是世俗實有,同屬一體,這就是這裡為什麼要強調這2個本來是空性又變成有的,並不是在世俗的角度有2個醬子實在有的東西,所以這是反體的角度。
就好像「所作」及「無常」這二反體同屬於「柱子」的一本體。讀到這有些昏頭昏腦也不要怕,其實他最重要是要告你~~~2諦的安立方式在自空中觀叫作一本體異反體,就是把空性這個東西假立成是本體,由空性的這個大平等空基生出2個反體一個叫勝義一個叫世俗,什麼叫生出2個反體?就是用分別念建立出2個一個叫勝義一個叫世俗的概念,其實這2個均屬於大平等這個空基,所以叫一本體異反體。
其次,所谓异反体是指应成派在随顺世间名言时亦安立为有现与空不同的反体,既有显现的侧面反體、分別念,又有离戏空的侧面,而且显现叫世俗谛,空性叫胜义谛,如是便有了现与空的不同反体,故称之为异反体。所以现空二谛便安立为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其次,所謂異反體是指應成派在隨順世間名言時亦安立為有現與空這2個不同的反體,雖然應成一般是不會去講2諦的,但他隨順世間也一樣分出有現跟空2個反體,既有顯現的側面,又有離戲空的側面,這個側面指的就是反體、分別念,就是有顯現的反體又有離戲空性的反體,也就是有世俗的反體也有勝義的反體,而且顯現叫世俗諦,空性叫勝義諦,如是便有了現與空的不同反體,根據大平等空基作為本體再用分別念產生一個現一個空的反體,所以,叫做異反體。所以現空二諦便安立為一本體異反體的關係,為什麼安立一本異反體就是醬子的意思。
為什麼他空2諦的安立方式叫遮一之異體?這在下面會解釋。
以实相现相二谛讲,在名言中承许二谛是遮一之异体的关系。所谓“遮一”,即在真实的名言谛中,详细通过智慧辨别时了知,实相现相融不融合之二谛約排中律不可能成为无二一体二諦只能一對一錯,所以遮一就是遮止二者一体,不成立二者无二一体。“异体”就是仅仅从“排中遮一” 这一点上假立为异体,而并非是同时存在的两个法的他体关系,如东山西山般的他体关系不能安立。故“遮一之异体”是指并非同时存在的异体,而仅仅是从遮一的角度安立为异体。
依排中律﹙名言理﹚,二者只能一個「是」一個「非」而依分別念假立成異體;非是二者﹙約世俗實有﹚而成他体。
但是,以實相現相二諦講,在名言中承許二諦是遮一之異體的關係。就以第2個他空來講安立2諦的方法叫做遮一之異體,所謂“遮一”,意思就在真實的名言諦當中,真實的名言諦當中意思就是指後得智、淨見量,就詳細通過智慧辨別了知的時候,這實相跟現相融不融合?醬子分開的二諦若根據排中律不可能成為無二一體,為什麼?因為二諦只能一對一錯,實相跟現相融合、實相跟現相不融合醬子分的2諦,這2個東西根據排中律來講只有一個是對的故不可能成為無二一體。所以遮一就是遮止二者一體,不成立二者是無二一體,就說,這2個不是一體是異體。“異體”就是僅僅從“排中去遮一”根據排中律所以要遮掉一個,由這一點上假立為異體,所以要假立,而並非是同時存在的兩個法的他體關係,這做比喻說明讓你好記且理解,相融的是一個、不相融的是另外一個,不是有2個法,因這2個法只能有一個存在,不是像東山西山般的他體關係,不能醬子安立。故“遮一之異體”是指並非同時存在的異體,非同時存在的意思~~~就是排中律、2個只能有一個是對的,因此僅僅是從遮一的角度安立為異體。這就為什麼要把2個說成是異體,是因為2個只有一個是對的,因此一定要遮一。
依排中律﹙名言理﹚,二者只能一個「是」一個「非」而依分別念假立成異體;非是二者﹙約世俗實有﹚而成他体。
排中律就是名言的道理、或說世俗的道理,一般就是指邏輯,排中律是邏輯的名詞,因明裡面沒有排中律這個名詞不過應該也有類似的吧。二者只能一個「是」一個「非」就用分別念將之區分成2異體,而不是二者別別實有而成為異體。
之所以对实相现相二谛遮止安立为无二一体的关系,是因为此种二谛的世俗谛是指实相现相不同的境法所相与有境法能相,也就是分别心前显现的迷乱二取。虽在分别心前显现,但实相中本无,或者说净见量前根本不成立。另一方面,胜义谛是指实相现相相同的境法性所相与有境法性能相,也就是圣者智慧面前显现的无迷乱的光明,此是实相中本有或者说净见量前成立。面对如是情况,若将二者安立为是无二一体,则无法区分迷乱与无迷乱,欺惑与无欺惑的差别,结果会导致要么都成为迷乱,要么都成为无迷乱,但这在名言中无法成立。所以,对此种二谛不能说是无二一体,必须要遮止无二一体的观点。
之所以對實相現相二諦遮止安立為無二一體的關係,是因為此種二諦的世俗諦是指實相現相不同的境~法所相~跟有境~法能相~,也就是分別心前顯現的迷亂二取。雖在分別心前顯現,但實相中是本無的,或者說淨見量前根本不成立。另一方面,勝義諦是指實相現相相同的境~法性所相~跟有境~法性能相~,因為是實相所以這裡是法性所相跟法性能相,前面的則是法所相跟法能相,只要記住剛讀過的《辨法法性論》就知道為什麼醬子用了,也就是聖者智慧面前顯現的無迷亂的光明、光明分,此是實相中本有或者說是淨見量前是成立的,重點是這個。面對如是情況,若將二者安立為是無二一體,則你就無法區分哪一個迷亂、哪一個是不迷亂,因為2個只有一個是對的另一個是錯的,所以2個一定要當作異體,可是2個異體一定要遮掉另外不對的那一個,要不然你就沒辦法區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結果就會是什麼都是迷亂,這跟修行很大關係,要麼都成為無迷亂,但這在名言中是無法成立。若是無迷亂你根本也不需要修行了,就是有迷亂才需要修行。所以,對此種二諦不能說是無二一體,必須要是遮止無二一體的觀點。
「遮一」~~~就是二個中間要遮掉錯的一個、留下對的那一個。
既然对此二谛已经遮止无二一体,则又为何说并非真正的别别他体而只是遮止一体不一的假立异体不異呢?对此疑可以通过道理遣除。
既然對此二諦已經遮止無二一體,這裡是另外一則,是在說明既然這2個是無二一體,那為什麼又說並非是真正的別別他體而只是遮止一體的假立異體呢?為什麼醬子講?什麼叫做遮止一體?就是不一。什麼叫做假立異體?就是不異;這就是一般在《中論》講的不一不異。為什麼講不一不異?後面有解釋,先講一點你就知道為什麼,他說既然醬子為什麼又要說他不是別別他體?為什麼又說是遮止一體的假立異體?也就是你為什麼要講他是不一不異。為什麼?這是有原因的,對此疑可以通過道理遣除。
只有同时存在的两个法,才有可能成立是名言中真正的别别他体的关系,如果只是一个法,则不可能自己与自己相异。循此理分析:当二取显现时,真如法性不现,当真如法性现前时,二取隐没,所以实无而现的二取有法与实相现相不二的无迷乱显现不可能同时存在,两者是“一者有,另一者无的关系”,故不是真正的他体。
實相、現相恰似如來藏vs阿賴耶識
因為,只有兩個法同時存在的時候,你才有辦法說他是是名言中真正的別別他體的關係,為什麼這2個法不是同時存在?因為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所以他不是在同一個層次的。那若是只有一個法,你當然不可能說他自己跟自己相異。因為這2個不是在同一個層次,既然不是同一個層次的,那在某一個層次上只有一個,那你怎麼比較呢?!所以,循此理分析:當二取顯現時,真如法性不現,這是世俗的時候勝義是不現的;當真如法性現前時也就是你親證的時候,勝義顯現的時候二取就隱沒了世俗就沒有了也就沒有能所了,所以,實無而現就本來是沒有但顯現的這種二取有法,跟這個實相現相不二的無迷亂顯現,一個是二取一個是不二、一個是迷亂一個是不迷亂,他們不可能同時存在,兩者的關係是“一者有,另一者無”,所以不能說他是別別他體、要說他是假立的異體。就比方。
實相、現相恰似如來藏vs阿賴耶識
如來藏跟阿賴耶識是不是不一不異?若說如來藏跟阿賴耶識是一,怎麼會是一?一個是世間一個出世間。若說這2個是異也不對,因為用空基來講如來藏跟阿賴耶識其實還是一件事。把這搞清楚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要醬子講。那你說為什麼要搞成這麼複雜?沒有辦法。
這裡只是做了~~~一本體異反體,你就知道自空中觀安立2諦的方式。他空中觀是用2遮一的異體的方式,就2個只能有一個是真的,是醬子來安立什麼叫勝義什麼叫世俗,只有勝義是實在的。
【如是实相现相不同的诸迷乱显现虽在迷乱者前显现,而实际如是不成立故,称为世俗。相反,在无迷乱证量前如显现般成立,对此以正量无有能害故,称为胜义中有与谛实。此不必是于空性外异体存在的谛实显现,因为先建立法界现空双运具一切相的自空空性后,如是已承许实相大空性胜义谛故。】
如是實相現相不同的諸迷亂顯現雖在迷亂者面前顯現,而實際他是不成立的,在淨見量或實相前面是不成立的稱為世俗。相反的,在無迷亂的證量前如顯現般成立,對此以正量無有能害故,無迷亂證量就是你在入定時所體會的那種定境,他也是顯現、如顯現般成立,因為你知道是有醬子的境界,而且醬子的境界你用正量是沒法子妨害的,什麼叫正量?就用世俗正量,就是用觀現世量裡面的正量,以正量無有能害意思是~~~你沒辦法用世俗裡面的概念就把這個所謂真正的實相或是定裡面的所證悟的那個無迷亂的境界用觀現世量就可以否定了他。不能的,你沒辦法否定的,所以這叫做對此以正量無有能害,是沒辦法用一般世俗的觀現世量去傷害否定定中得到的那個證量,因此稱為勝義中有、或稱之諦實。此不必是於空性外異體存在的諦實顯現,醬子的諦實,就像前面自空他空所講的,並不是代表自空的諦實,他也沒否定自空裡要破的那個人法我有的那種諦實,因為要先建立法界現空雙運具一切相的自空空性後,就說已經在2轉先承許了自空的空性,如是也就是已經承許實相大空性勝義諦。意思是~~~你因為已經有2轉的基礎,後面這個就不會有矛盾了。
接下來看堪布的解釋:
如是便可辨别清楚世俗与胜义的差别。所说世俗,即实相现相不相同的迷乱显现。它虽然在迷乱者前显现,但在实相实际本性中并非如是成立,以此原因便称之为世俗,故世俗是实相中本无之虚假的假相。所说胜义,即是与迷乱世俗相反,在无迷乱的净见量面前,实相就是按如何显现般成立 ,所现的即是实相,故称之为胜义有。且对如是清净显现,以世俗正量无有任何妨害,所以是无法否定的谛实。
如是便可辨別清楚世俗與勝義的差別。所說世俗,即實相現相不相同的迷亂顯現。它雖然在迷亂者前顯現,但在實相實際本性中是沒辦法成立的,用這原因便稱之為世俗,就在實相中沒辦法成立或是在淨見量前面沒辦法成立,因此,世俗是實相中本來就沒有的一種虛假的假相。所以世俗是假的。所說勝義,就是跟迷亂世俗相反,在無迷亂的淨見量面前可以成立,實相就是根據如此無迷亂的醬子的證量顯現,所現的即是實相,這時就稱之為勝義有。且對如是清淨顯現,用世俗正量是沒有辦法妨害否定他的,所以是無法否定的諦實。就你沒有辦法用你觀現世量的正量可以去否定所謂他們親證的確實有醬子的一個境界。
但是,不能将圣智自证的“谛实”认定为空性之外的谛实显现。圣智自证之“谛实”与“非空性的谛实”二者之间无法等同,相反,圣智自证的谛实就是与空性无离无合的实相。因为在净见量的智慧面前安立清净光明分时已经首先以胜义理论建立了法界现空双运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如是已经承许了实相胜义谛的本体是大空性。包括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亦同样讲到:“凡是承许无变法界大無為法界是佛性,首先当须认识所谓的法界是某施设处即能立之「空基」——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极无所住不住空、現中观义。”
但是,不能將聖智自證的“諦實”認定為空性之外的諦實顯現,這個就是3轉所講的諦實不是2轉所講的諦實。所以才會一開始益西彭措先把自空他空區別一下,然後你再讀這論文比較不會不懂。
聖智自證之“諦實”與“非空性的諦實”二者之間是無法等同,這就是2轉跟3轉所講的諦實,相反,聖智自證的諦實就是與空性無離無合的實相。這講來講去就是前面一開始先複習一遍那個區分的內容。因為在淨見量的智慧面前安立清淨光明分時你已經首先以勝義理論建立了法界現空雙運具有一切殊勝相的大空性,也就是你在3轉之前你已經有2轉的基礎因此本身沒有問題,如是就已經承許了實相勝義諦的本體是大空性。基本上就3轉雖然講成勝義有,可這個有是大空性的有,所以沒有問題。
包括在下一篇《如來藏大綱獅吼論》中亦同樣講到:“凡是承許無變法界是佛性,這很重要,什麼叫做無變法界?就是大無為法界,就是空性、真如法界。首先你就要認識所謂的法界是某施設處,什麼意思?某設施處就是他有一個能立的「空基」,能立就是他建立這個設施處、建立這個法界,根據什麼因去建立這個法界?就根據這個「空基」。這「空基」可以是大平等空基、或是大無為空基,這是根本。在醬子一個情況——真實勝義二諦大雙運極無所住中觀義。”什麼叫二諦大雙運?就是現空雙運的意思;無所住就是不住空、也不住現,也就是現空平等、或者是現空雙運的醬子的中觀義,這才是真正最究竟的。
其實我們講佛是一種覺悟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你了知了大無為法界是真正一切的根本。有了醬子的根本,你在醬子的概念裡面你就會有現空雙運、你就會不住空跟現,極無所住這是真正大中觀。我是覺得講得很清楚了,希望大家都能體會到。
★中觀自空﹙一本體異反體﹚:一自性空之本体,約空分成立勝義諦反体、約現分成立世俗諦反体;中觀他空﹙二遮一之異體﹚:聖者淨見量下「現相與實相一致」為正確勝義諦、凡夫觀現世量下「現相與實相不一致」為錯誤世俗諦,二者只有一個是正確的他體;隨理唯識﹙三性說﹚:「依他起離言自性﹙真實世俗﹚」若依似二顯現﹙法能相→法相﹚則成「遍計言說自性﹙虛妄世俗﹚」、若依無二決定﹙法性能相→法性相﹚則成「圓成離言自性﹙勝義空性﹚」
整理出的總結:
中觀的自空是叫做~~~一本體異反體:他是由一個自性空的本体,千萬不能以為這本體實在有、他是自性空的,約他的空分就成立勝義諦這反体,就以空分這角度用分別念叫他勝義諦所以是一反體,再約顯現分成立世俗諦反体,這就是一本體異反體。
中觀的他空跟自空不一樣,他是遮一之異體,多加一個二表示是二遮一,因為排中律的關係2個中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可這2個又不能真正把它當作是別別的不同的體,因基本上這2個也是不一不異的:在聖者淨見量下「現相與實相一致」視為正確、或者叫勝義諦,凡夫的觀現世量下「現相與實相不一致」醬子是為錯誤的世俗諦,凡夫根本不知道實相是什麼,二者只有一個是正確的他體,所以一定要遮一、2遮一,就是醬子的角度安立的。
這裡順便加一個唯識的觀念,醬子你可以體會到相互之間的關係。
隨理唯識的三性說~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這是不一樣的講法可其中的意思其實蠻接近的:「依他起離言自性~真實世俗」依他起這叫做離言自性,這屬於真實的世俗。若是依一般世俗的顯現就是所謂的似二顯現,也就是由法能相變成法所相、或者法相,若是醬子依似二顯現的時候這個依他起的離言自性則變成「遍計言說自性~虛妄世俗」,這時變成遍計的言說自性屬於虛妄的世俗;若依無二的決定,這個決定就是親證的意思,也就是這時你有境是法性能相、你的境是法性相或是法性所相,這時你則變成「圓成離言自性~勝義空性」圓成的離言自性或者是勝義空性。
這裡好好去體會一下,又可以複習一下唯識的觀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