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80-20200922-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菩提行心-《備忘錄》

我們今天要進入行菩提心的《備忘錄》。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是華智仁波切記錄他老師如來芽尊者的教言,時間稍後的《備忘錄》則是阿瓊堪布記錄他的上師紐西龍多尊者的教言,這相當於我們讀《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一個補充。不過,後面這個《備忘錄》所講的角度……就發覺在你讀《引導文》的時候你可能不會發覺其實你對佛學所知甚為不足,到了讀《備忘錄》的時候,如果在聞思方面有所欠缺時你馬上發現有很多地方你搞不清楚為什麼醬子講。所以我們不能不讀《備忘錄》,是說他們2個功能不一樣,而讀過《廣論》的等於是再回來蹲馬步了,把基礎更打實。

不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就是修学六度万行世俗菩提心分2部分: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前面講過願菩提心,所謂願就是你想去新竹,這個願成立了以後,下面你就要開始行動,從台北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你在去新竹的路上了這就叫行菩提心。所以他一開始說你不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就是要6度萬行,行6度就是行菩提心。所以,我们自从发起了愿行菩提心以后,就必须修学愿行菩提心的学处,願菩提心的學處前面講過就是修自他平等、自他換、自輕他重,以前讀《廣論》的願菩提心的學處原則一樣但說法不一樣,這邊講的強調是自他換,為什麼?《廣論》的願菩提心的學處有屬於廣行的7因果、有屬於深見的自他換,所以除了7因果以外,自他換是修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法門。《廣論》宗喀巴的教法也是根據阿底峽的《道炬論》,既要修7因果也要修自他換,由這2個加起來培養你的菩提心。這邊的教法你回憶一下,一開始是教你4無量,所謂無量是說針對著無量的眾生的意思,對一個人修慈跟所謂修慈無量完全是2件事,醬了解?修無量基本上是不容易的,不過,大家知道小乘本身的修行就有4無量心,所以你也不能說小乘只為自己不為眾生,因修4無量已經是眾生的事了。這邊寧瑪傳承在講前行的時候,一開始是教你修4無量,修完4無量接著就是知母、念恩、報恩,這非常重要,因為能夠幫你修成4無量的關鍵是在知母、念恩、報恩,因為你把眾生都看成母親你才有辦法修無量,要不然你怎能對所有眾生生起慈心?你再回想一下7因果的教法,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菩提心,這邊講法並沒有不一樣,一開始修4無量,接著就是知母、念恩、報恩,其實當他這樣講你已經很清楚他在講7因果,這時候再加上對增上意樂做一個解釋的時候,馬上就可以連成菩提心;可是他這個角度的說法講完了以後,他馬上就講到願菩提心裡面要修的自他平等、自他換、自輕他重這3個。
自他平等、自他換、自輕他重這3個,若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在講修自他平等的時候,這跟在《廣論》、《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還有這裡修4無量之前一開始都說要修平等捨一樣,先修捨、先修平等,修捨就是讓你產生這個平等。再來,自他換的時候,在《廣論》是跟7因果並重的另外一支,所以說一個是廣行一個是深見,宗喀巴又特別強調這2個要合併起來修。這邊是把7因果放在願菩提心裡面講,不過你若去看慈誠羅珠堪布在禪定的教法裡面他有特別講到一個修心七義,義是道義的義,修心七義的來源是修心八偈,本為寧瑪弟子的切喀瓦因看到郎日唐巴……這人很有名,據說一生不笑,傳說中只有一次看到老鼠偷壇城上的供石,一隻在前面拉、一隻在後面推,他才笑了;又他經常的在螞蟻穴旁邊哭泣,因為他知道這裡面所有的螞蟻已經不知道輪迴多少劫都是做螞蟻。(邊聽邊寫到這,不知為啥竟酸了鼻頭、紅了眼……莫明的傷心!20201019)所以,他當時就寫了一個很重要的8偈,其中意思簡單講就>我所有的好處都給眾生、壞處自己扛,一個偈有4句。而切喀瓦是在旁人處只看到“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2句話,他知道這是郎日唐巴的修心八偈後,這時他鐵是在學菩提心,他發覺這個很重要,他就下決心要去找郎日唐巴請他傳法。結果是到了那裏才知道郎日唐巴已然往生,就找郎日唐巴的2個心子,可是,世上的謊言真是無處無時不存在,他聽到傳言說這2個心子在爭老師的位置,他就改尋他人。他遇到了霞惹瓦,霞惹瓦算是宗喀巴的祖師爺、在噶當派阿底俠不算話他是第3代、很出名的大修行人,因宗喀巴有2位很重要的老師,這2位老師都是霞惹瓦的弟子。所以切喀瓦就跟著霞惹瓦學到了《修心八偈》,因霞惹瓦與郎日唐巴都是噶當傳承中博多瓦的心子,切喀瓦學成後他傳這法給痲瘋病人,痲瘋病人的病都好了,因此他感覺這個大法不公諸於世實在可惜,於是他是遵循儀軌祈請傳承的歷代上師允許他解密後公諸於世,因此從切喀瓦開始這自他換法不再是密法,這之後他又據此寫了他自己修學的心得為《修心七義》。所以,《修心七義》的來源是《修心八偈》主要是講修自他換,現在正規的教法包括寧瑪講修菩提心都會講到《修心七義》,更不用講格魯,像《掌中解脫》書中就是在講修心七義、就是修自他換。
所謂自他換這邊是把它當作願菩提心的修法的一支,其實目前正規的藏傳裡面自他換跟7因果一定要合起來修。愿菩提心的学处已经宣讲完毕。
下來就講到行菩提心了。
行菩提心的学处,尽管有浩瀚如海的佛子行,佛子行就是菩薩行,但这一切归纳而言,就包括在六度当中,一般講6度萬行,這裡沒進一步分析,可在《廣論》有告訴你為什麼是6度,為什麼6是決定,為什麼6度包括一切的萬行,為什麼6度是代表戒定慧等等。這裡只有一句話,可若展開這句話內容是很多的,六度再进一步概括,布施等前五度是有缘福德资粮或者方便行为分(悲、廣行、樂分~現分明分覺分、法身功德),后面的智慧是无缘智慧资粮或者见解分(智、深見、空分、法身)像這種句子一出來,你若是佛學基本知識不夠沒感覺就pass過去了,可當你基本知識夠時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要醬子講,這就很重要了。
有緣就代表有所緣境的意思,也就是在分別念下面,講白了就是屬於世俗諦的東西、或者是有為法是世間法的東西,屬於世俗諦當然他就是福德資糧,福德資糧跟有緣這2個字是在同一個範圍裏面的東西。再看方便分,方便跟行為在佛學裡面指的是一個意思,講白了就是道諦的道,方便指的就是一個方法,所以叫做方便行為分。再過來,第6智慧度叫無緣,也就是沒有所緣境,也就是所謂的無分別,也就是跟空性有關係。所以,智悲雙運,福德這邊是悲、廣行、樂分~現分明分覺分、法身功德,智慧這邊就是智、深見、空分、法身,你一看到你就要馬上想到這些相關的名相、你也知道他為什麼要醬子講,這些越來越成熟的時候就表示你的基本知識漸漸夠了。所以為什麼一個叫有緣一個叫無緣,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你經常聽到福智資糧,為什麼只講這2個,醬子你就理解了。
見解分這個分,我們現在學的到最究竟的時候就是如來藏、也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智悲雙運,那他為什麼叫做分?就是真正我們追求的這個智慧裡面包含2個東西:1是方便分、1是智慧分,或者以如來藏的角度說1是樂分、1是空分,樂分又包括明分、現分、覺分,一般術語又叫做法身功德,其實這些都是同義字。不管你是講廣行深見、或是說樂分空分,這只是在不一樣的側面講相同的觀念。
花這麼多時間一直重複,主要就是要讓你們對這些重要的觀念印象很深,對你是有幫助的。

“度”(即波罗蜜多)的含义,成为能到达涅槃彼岸的方便,为此称为“度。度═>到彼岸的意思,彼岸是指出世間那一邊、或者叫做涅槃那一邊,我們這邊叫做世間、叫做輪迴,所以度本身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能夠讓你到彼岸,你才能夠叫做度。能夠讓你到彼岸就是有辦法讓你到涅槃,或者有辦法讓你得到出世間的智慧,一提到出世間的智慧就又回到剛剛講的那一大堆,就是所謂智悲雙運的智慧。有了醬子的理解,你就知道所謂的6度本身一定要有辦法讓你去彼岸,假如以狹義來講一定是有辦法能讓你成佛的東西才叫做6度,比方,布施度,你今天這個若是有所求的布施,那這個布施跟度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怎樣才有關係呢?慢慢再讀下去就知道了。第1個一定要3輪體空,如果是要度到佛的那個彼岸的時候,你這個布施本身一定要3輪體空,6度中,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你今天走在街上你拿了一些錢給街邊的乞丐,你就以為你在修布施度了,錯!這一定要記住。你在修這個時候一定要按照下面的教法,除了3輪體空,還有一些比較要注意的,慢慢看下去你就會理解他講的6度是什麼,所以他先強調這個度。它包括到达声闻缘觉地的寂灭涅槃彼岸和抵达圆满佛地的涅槃彼岸。這裡先不管聲聞緣覺地的寂滅涅槃彼岸,因我們學的是大乘法就先不管度跟聲聞有什麼關係,我們先要了解度跟大乘之間的關係,下面就在解釋這。
具体来说,如果六度以出离心摄持、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而没有以空性见摄持,所謂的無我是指沒有人我,空性是指法無我就是指大乘,為什麼他用出離心?那換一個角度你就懂他的意思了。如果你的6度是用世俗菩提心攝持,同時你又有勝義菩提心,因為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空性見,有這2個你就是真正的6度,不然,那就是相似的六度,所謂相似,要知道在講佛學出現相似的時候並不是一般我們認為雖不一樣但差不多的意思,不是喔!佛學講相似的時候負面的程度大於肯定的程度,所以我們要的是真正的、不要相似的,這是获得声闻缘觉寂灭果位的因。佛果不住二边,重要在這邊,為什麼要強調佛果不住2邊?這就後面在講的,聲聞雖不住3有但住在涅槃邊,可是修大乘的是3有、涅槃均不住,因此获证佛果的方便是以见解制止三有之边,以大悲制止寂灭之边這時就是證悟佛果的方便就是要見解制止三有之邊,以大悲制止寂滅之邊,這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注意!又是智悲雙運!用智、悲代表我們追求的目標,能到达不住有寂二边的彼岸,有寂就是輪迴跟涅槃,为此称为六度。换句话说,如果方便智慧不相脱离,所謂方便智慧不相脫離,用另外一個角度說就是智悲雙運、智悲無二,以我們追求最後那個佛的智慧或者說叫做如來藏那就是智悲雙運,所以,方便智慧不相脫離還不是最究竟的,最究竟的時候是智慧跟方便2個是一件事,也就是空分跟覺分是一件事,所謂智慧並不是分一個叫空分、一個叫覺分,如果你醬子想不是他要講的意思,是你從智慧的角度來看他的時候他叫空分,你從方便的角度來看他的時候他叫樂分,可是這2分在本體上不是2個本體、是一件事,這才是他要講的。以方便大悲和智慧空性摄持,就是以方便制止寂灭边,以智慧制止三有边,這就是悲不住涅槃,智不住三有。修学六度的行者,凡是入于胜解行道者所行持的六度就叫假立的六度,注意!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勝解行這個基本上屬於資糧道,最多加一個加行道在內,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他們還沒有見道的智慧,所以他叫假立的6度。因為真正的6度裡面一定要有所謂他講的這個智慧,他講的這個智慧在佛學最基礎的是要見道以上的人才有,要圓滿則是到佛果位,所以當你沒有這個智慧時你所行的6度並不是他們所講的真正的6度,所以叫做假立的6度或者叫相似的6度。那這只是一個階段,並不是代表你在勝解行裡面你就不需要修6度,不是這意思,是要告訴你沒沒有見道以前你還是要修6度,只是你要明白你在沒有見道以前你所修6度跟真正6度是有一個差別的,差別就是在智慧,就那個空分這個關鍵的東西還沒拿到,原因是:在当时还不能够做到直接布施头颅肢体等,這指的是身布施,醬你就懂意思了,再複習一下,布施分做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簡單講就是用錢、傳法、讓大家不害怕,可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身布施,身布施又叫極大布施,要見道以上才能做身布施,要圓滿布施度這是很重要的一環,可是在沒有見道以前不止是不鼓勵甚至制止你做,因為你沒有功力你犧牲生命做這布施時怕你瞬間反悔起嗔心,醬子你就毀掉了,可能還連帶著很嚴重的後果。所以你沒有見道不要你做這個布施。那他現在告訴你當你還沒有辦法做到這一步的時候,你離他所講的布施度是有段距離的,所以你是假立的,假立就是還沒到達他們要求的程度。想一想,今天在沒有這些智慧的時候很簡單的布施都做不到還要去談後面?因此,只要有機會就盡量去做。因為沒有辦法做這個身布施,所以,只能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护持,空性方面,仅仅是以总相的方式证悟空性,而没有直接现见所謂總相,在佛學裡總相的意思就是分別念產生的所緣境,假如講現相、自相時一般大多是色法、就是你直接能夠緣到的東西,就是你直接能夠感覺他存在的東西,或是用佛學的術語是你現量見到的東西是自相,你用比量用分別念的時候你所緣所見到的這個所緣境叫做總相,一般總相本身在佛學的角度來講基本上是一種假立的,若以世俗諦來講,你現量看到的自相在世俗諦上是成立的、是有的東西、是實有的東西,可是你若用總相,你是用分別念裡腦海產生的一個總相這個以世俗諦的角度來講他不是實有的,他是一種假立的。醬理解嗎?所以,這就是一般所謂的遍計所執。現在他就說你對於空性這個智慧你只能用總相的意思就是你只能用分別念,就像我們現在醬子去理解,這叫做相似勝義,你是用分別念去了解這個空性。那醬子也沒錯,因為你要有這個基礎你慢慢才有那個本領就說是用瑜伽現量去理解空性,你有辦法用現量這時你現量去感受的就不是總相,就是屬於……這裡若講自相你可能會誤解他變成是實有的,我現主要是要告訴你,他說你用總相去了解意思是你用比量去了解、你用分別念去了解,可是你真正的了解是你要靠瑜伽現量,那這個不是分別念、是無分別根本智,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所以他是說你還沒有到見道的時候對於空性你只能用總相去了悟理解,為什麼會醬子講就是剛剛前面的解釋,為什麼說你沒辦法直接現見是因你還沒有瑜伽現量。這部分就是我們在資糧道、加行道要培養的本領,以前也講過,你一定要先有奢摩他,有了奢摩他以後再去觀,把你過去觀察修修空性的部分用奢摩他來修,修到你也有輕安的時候就變毗鉢舍那、就變成止觀的觀。你又有止又有觀,最後你才會產生瑜伽現量,就能夠真正的見道。所以他目前要講的就是你目前在空性、智慧上你還沒有到位,因為智慧上還沒有到位,所以有一些在智慧到位後才能做的布施你目前沒辦法做你只能觀想,這觀想的意思是觀想真正的布施、身布施。不是叫你一般的布施都用觀想,千萬不要誤解,他這觀想布施是指觀想身布施,其他的布施你依舊要做,你做的時候要符合幾個原則就在後面布施度時會講到。
所以,在当时只能是诚心诚意观想布施头颅等、行为上予以护持,這就是講身布施,行為上予以護持是講你做不到身布施但你也盡量去做其他布施的事,否则如果直接布施(這是指身布施),就会成为堕落的因。為什麼,就是剛剛解釋過的,你若是沒有見道,你去做身布施你可能剎那間產生嗔心就落入惡趣,所以這是墮落的因。我們今天讀過《引導文》又再讀《備忘錄》,讀《備忘錄》一定要記住你要有辦法會看他任一句話後面的含意、他為什麼要醬子講,你要聯想到他沒指出來卻是佛學上面非常重要的觀念。我現在一直不停的重複就是喚醒大家對這的注意力,同時也是培養大家有辦法去理解的本領,一點一點累績,我也是累積出來的,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像醬子解釋。对于布施等和智慧只不过是以胜解行持,为此是假立的六度。大家懂什麼叫勝解行持?就是他不是見道。見道以前叫假立。為什麼叫假立?就是因為你現在是在勝解行持。什麼叫勝解行持?就是你現在在資糧道或是加行道中。你沒有見道的時候你沒有那個智慧,你就沒有辦法去行持真正的6度。6度中很重要的一個身布施,這是屬於見道以後才能做的極大布施。

接下來告訴你什麼叫做真正的6度。
真正的六度:现见见道法性真谛、以智慧现量见到、得见真如、现前真实际,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名称。見道法性真諦,這6個字可以分做見道、法性、真諦這3個名相,可是這3個名相其實都是代表一個意思只是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說的,一講見道你就知道是得到無分別根本智,無分別根本智他是能夠了悟實相、或者是了悟勝義諦、或者是了悟出世間法、或者是有出世間的智慧、或者是有無分別根本智,所謂出世間的實相或者是空性他的另外一個名詞就叫做法性,區別是法跟法性,法是有分別念的、法性是代表分別念後面真正存在的那個,那個叫做法性,也就是那個空性。真諦,指的就是勝義諦、或者指的就是實相。所以講來講去這6個字3個名相都代表一個意思,可這意思還不止有這3個名相,比方,空性、實相、無分別根本智等等所代表的都是一個意思。前面為什麼要用現見?剛剛已經解釋過了,也就是所謂的瑜伽現量,你是用瑜伽現量去見道的。這有什麼差別?我可以用分別念去理解見道、法性、真諦,可這不是他要講的,他要現見就不能用分別念去理解了,像現在,我們都是用分別念在討論。所以在沒有見道之前,我們對所謂的法性、真諦、勝義諦這些的理解在佛學的名相叫做相似勝義,就說你不是真正的證悟的,你是用分別念的所以不是真的。那你可能反應既是假的為何要花時間去思惟,因為那是另外一個角度,要解釋這點會花太多時間,現在只能簡單的一句話帶過,就說你要真正進入所謂的現見、或者是真正進入所謂的證悟,你開始一定還是要用分別念,就像龍樹說的你沒有世俗諦你是不會有勝義諦的。這沒其他辦法這是一個過程,簡單講,你所謂的勝解行也就是你的資糧道跟加行道是沒辦法避免的,你還是要經過用所謂的分別念,最後才有辦法進入見道。所以,以智慧現量見到這就是指瑜伽現量,或這又叫無分別根本智,或這又叫做般若,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得見真如,現在是方便說,一般佛學在講真如的時候,用狹義的講法指的是所緣,可是你要注意既然是真如他就不能夠屬於所緣,因為真如是沒有能所的,所以一講真如,我告訴你用所緣境的角度去思考他,那只是一個相似勝義、是我們用分別念去理解他的一個辦法,在你醬子做的時候同時你要知道真如不是所緣境,這只是做一個比喻而已。因為只要是真如就是無分別根本智、就是真正的實相,在實相裡面是沒有能所的,那怎麼可能真如叫所緣境?那為什麼要做這個比喻呢?一般在學大乘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大乘5,以大乘角度來分所有的法可以分做5種,所以它叫做5事:1名言,用語言的方式;2所緣境,當講相的時候基本上指的是有能所,屬於世俗中的東西;3分別自證分或是依他起,簡單講這3個是屬輪迴部分的東西,因為名就語言本身是屬於遍計執,相亦屬於遍計執部分因為你是在能所的觀念之下,那這個分別,這裡不是講相是相分、分別是見分,不是醬子講,要說見分還是屬於相裡面,就說相那邊可以當作相分、見分;那這個分別一般就是叫做自證分,這就是講依他起,也就講真正的緣起有的有,雖說是錯亂有,可是在世俗上真正的有是依他起,就說大乘5事中的分別是真正的有,所以才會有唯識這些觀念出來。再來2個,4,你這分別的本身本來是屬於阿賴耶識裡面的分別,你現在用智就屬於般若,就說你經過訓練你有醬子無分別這個能力,這個智就來區分你有辦法進入出世間的智慧了;5真如,最後,智的對境就是真如,勉強用一個對鏡來解釋,因根據大乘5事,智跟真如這2個屬於所謂的法性、出世間法的部分。醬是給大家一個簡單的理解,可真正的要代表出世間法的時候真如就夠了,因真如本身沒有能所,而出世間法是不能夠有能所。
現前真實際這就是實相,所以說這些都是同一個意思,只是用不同名稱。所以不管你用見道、法性、真諦、或者你用真如、或者用無分別根本智、或者用瑜伽現量、或者你用真實際,都是同一個意思。
所以,从证悟见道的所证时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就是從見道開始,再經過修道,這個十地相續末際就是指第10地,因在第10地跟佛之間有一個金剛喻定,在這把最後一點所知障習氣破了就成佛,就是從見道第一地到第10地這中間,
入定是离戏的境界,后得需要圆满十度現在你一定要懂他講這些話的意思,他說入定是離戲的境界,這入定是指入出世間的定,所以他入出世間的定時他是在一個無分別根本智的狀態裡面,也就是他在空性的狀態下,在空性的狀態下他一定是離48戲,大家知道4邊,有、無、既有既無、非有非無,這叫4邊,有為法裡面逃不過這個4邊,只要是有為法你都可以歸在4邊中的一邊,所以當他離開了4邊的時候就代表不再是有為法了,所以為什麼要離4邊;所謂8戲,指的是龍樹的中道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代表你完完全全的離開了分別念,完完全全的離開了世俗裡的幻相;醬子就是真正進入實相。他說入定是離戲的境界簡單講就是空性的境界,這也叫做無分別根本智,這個入定的狀態跟出定或者是跟後得做區分,後面這句後得需要圓滿十度的後得是講後得智,一個根本智指的是入定、後得指的是出定,也就說入定叫根本智、出定叫後得智。不過,真正在定裡面也有根本智跟後得智,那是更詳細點的說法,還在定裡面狀態時有根本智跟後得智,只是這邊的所講的後得就不是定裡面的那個後得,是包括出定以後全部都在裡面。所以後得記住有2種,1是定裡面的後得、1是出定的後得。他現在告訴你說你入定是在根本智、這個是真正的空性,這就是2轉法輪強調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在講般若的智慧,指的是這個、是絕對的空性,或者在佛學術語叫做自空,一般2轉法輪就是究竟的自空。這很重要,這是所有智慧的根本,到了出定後得需要圓滿十度,這時就比較牽扯到3轉法輪的觀念,變成從圓滿的自空、究竟的自空再轉入究竟的他空。自空,他空,自空就是連空性都不在,假如還有一個空性的名相時那基本上你並不是真正自空,在入定裡面連空性這個東西都沒有了,所以,以前常喜歡說空性是沒有所謂的有無,就是離戲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表達離戲。可是他空是什麼意思?他空是告訴你真正有這個空性的智慧,也就說他空就是空性本身不空、其他一切都空。為什麼需要做這個轉變呢?是說修行要有一個標準,你知道是有空性這個東西你在修行時才有辦法有依循的方向,再來就是這跟如來藏有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連,也就是他為什麼最後會變成智悲雙運、現空雙運的境界,這個跟他空的觀念是不可分的。
然後還有一點,真正修行人在證悟的時候,這我沒有經驗這只是我讀到的,他們在入定離戲的狀態,那個他們所謂的真正無分別根本智的空性狀態到一個程度時,他們會感受到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勉強用光明2個字來代表。醬懂我意思?本來你完全進入離戲的空性你假如有光明就是有顯現了,可是有趣的是他們最後會進入這個所謂的3轉、會進入所謂他空這觀念,他不是編出來的,是在他們修行當中能夠體會到這個東西的。用白話講,就他在入定離戲的當中他能體會到那個光明。(修行證悟中體會到光明這點,在南師的書中也看到過20201021)不過,注意,這光明不是你想像的光明,不是電燈光、不是太陽光,不是。一講到光明,他就本身已經在空性上面升格了,所以最後為什麼會現空雙運!這是我用方便的方式跟大家解釋,假如你把空性想成是能量,真正的能量我們是沒有辦法感受的,可是你發覺能量本身他有那個能力,那個能力簡單講就是他所感受的那個光明。所以,他們最後才會講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這個法身指的就你理解的他講空性講離戲講2轉裡面的究竟自空,當他講法身功德的時候他就是強調那個光明。那法身功德指的就是樂分,空性指的就是空分,不知道醬子講是不是夠明白了?反正一直重複的講,想你們多少也接受了我想要你知道的東西。
你看,入定是離戲,然後又要有後得,我解釋了這麼久,但是,作为一地菩萨,在布施等方面,能够直接施舍头颅肢体,呈现出现空无别的境界,就說他能夠了解顯現本身是一個空性,再講白話點,就我所謂的身體、頭顱這些都是一種顯現,而他真正的內涵是空性,既然如此怎麼會怕把他捨出去呢?!會不會痛不知道,可是他做這布施的時候不會產生嗔恨。因此,他又加了這句話,以入定无现境界与后得八幻喻的形式足能圆满一切度。入定無現境界這就是剛講過的,就是離戲、空性、2轉法輪所講的究竟自空,也就是無分別的真正狀態、就2轉法輪所強調的般若,無現跟離戲是一件事用不一樣的話來描述,後得八幻喻,所有有情世間的現象也就是世俗諦裡面的現象他用8個比喻,包括如夢不生/如幻術不滅/谷響不常/水月不斷/幻化不一/尋香城不異/煙花不來/陽焰不去 此為幻化八喻。像水月最具體,明明沒有,在水中卻顯出一個月亮,這就很明顯的叫現空雙運。明明水中月亮是空性的沒有那個東西,可是他卻明顯的顯出來。所以這邊是告訴你,入定是根本智,後面這叫後得,後得意思是他能隨順世俗諦在世俗裡面可他了解他是幻相,雖然是空性可是他也可以在顯現中處裡很多事情。那能在顯現中處裡很多事情這點很重要,因為你要圓滿那些資糧的時候你一定有很多是有形的動作,而且你是在世俗諦裡面圓滿那些資糧,所以,不能夠忽略世俗諦,這就是為什麼要有根本智又要有後得智。這也就是龍樹講的你沒有世俗諦你不會得到勝義諦。再用另外一個角度也就是現空雙運,你雖然知道是空性,可是這空性本身必要時也要顯現,而這顯現不是說他就不是空性。所以你看到這些文字,你要能浮現出我講的這些觀念,那你才真正知道他要講的是什麼。
到那时,布施等并不是单空,單空,在很多角度他有相似勝義的意思,一般是負面的意思,因他跟究竟空有差距,所以叫單空。在這裡單空意思是布施要有空分的見地加上樂分的行為,所謂並不是單空就是不是只有空分,因為現在是大乘的6度行菩提心,在行菩提心裡面一定是要3輪體空,就剛講過要有法空的見地,所以他告訴你在大乘真正的6度講布施的時候你不能只有3輪體空醬一個法空的觀念就是了,不是。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就你一定要記住當大乘在講空分、空性的時候,他真正強調是現空雙運的空,這觀念你記住你就了解他要講什麼。所以他說,尽管本体(空分、法身)是空性,這個本體指的就是空分,用另外一個角度講可能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假如用空性、空分的角度、或說用空性、空分的側面來看布施的話,那布施是空的、是屬於空性,也就是布施是屬於空分。
但从行相的角度,能起到呈现布施持戒等相的空性作用(樂分、法身功德)這個相的空性作用意思是變成顯了,我註明樂分你就懂了。他說布施不是單空,意思就是你絕對不能在大乘的布施裡面你完全用空性去理解他,空性部分是要有那是指他的空分,可除了空分以外你一定要有樂分,你要有現空雙運、樂空雙運這種觀念才是真正達到大乘所要求的布施度正確的行持的方法。所以他說並不是單空,意思就是說你一定要知道要現空雙運。不過,其實單空有另外的解釋,等以後碰到了再來說,這邊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夠在講大乘的布施完全只有空性、空分這一面來行持布施。醬懂嗎?也就是你不能只有3輪體空就算是大乘的布施,雖然這很重要,可是你一定要知道除了空分以外還要有樂分要有現空雙運。也就是你一定要有現空雙運這種觀念。
也可以醬子講,本體這就是法身、相的空性作用指的就是法身功德,法身跟法身功德其實也就是一件事,所以你假如只了解空分、強調空分,這就為什麼要有3轉,3轉本身就是讓你真正能做最大的突破,空性本身跟顯現你搞清楚以後他們完全是一件事。
这些都是空性的游舞、是现空无别(樂空無別)他又說,空性的游舞,要游舞必是有形的東西,空性本來是完全沒有的東西又怎麼游舞?這就要去體會,講白了這就是現空無別、或是樂空無別,或者是勝義跟世俗要雙運,講白了就是醬子。所以你要依此能圆满从暂时的十地之果直至究竟的佛果,什麼叫暫時的十地之果?因為10地,修行中從見道、修道一共分做10地,然而這10地不是你究竟的目標,所以叫作暫時。究竟的只有一個是佛果,所以10地的果位叫暫時,佛果位才是究竟。所以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一切度均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度,所以你做布施行大乘法的時候,以前是完全沒醬子的觀念,比方,看到街邊乞討的你做個布施,那你為什麼醬子做?因為你覺得好心有好報,所以你布施。其實這是很差的布施。真正的,你為什麼要做這個布施,是因為希望將來我能成佛。那為什麼要希望成佛?因為我要幫助眾生。這就比較正確了。可是你要做到真正的大乘布施有2個很重要的元素:1是空性,就是法空就是3輪體空,就是無施者、無受者、無所施物,這就是一個空性的觀念,為什麼需要這個觀念呢?因為這是你成就佛果時一定需要醬子一個智慧,這種智慧才能斷你的所知障,當然前面你已經斷了煩惱障。這些到後面專門講布施的時候會講得更加詳細,你現在只是要理解他強調做布施的時候是為了要成佛,那你一定要有空分的觀念也就是3輪體空的觀念。再來,你在3輪體空的觀念當中也要有世俗的動作,這也就是空性的游舞、現空無別,所以你要做到真正的布施一定二资双运,就是同時要具有福智2資糧,智的資糧就是3輪體空的觀念,福的資糧就是你知道要去做這件事,就是方便、就是你要有這些行為出來,同時你也要知道入定无现,這還是在講空分的觀念,你又要知道后得如幻的游舞,這是在講樂分的觀念,空分、樂分,講來講去都是用不一樣的名相在描述這2,因此是真正的波罗蜜多。六度,必须依靠远道(顯)、近道(密)和捷径(大圓滿)来修学才能使圆满(如海二资粮)、成熟(如海有情)、修行(如海剎土)功德达到究竟。遠道指的是顯教、近道指的是密教、捷徑指的是大圓滿法,所以,近道跟捷徑都屬於密宗,捷徑是密宗裡面最高的法,或者用即生成佛代之,醬你就了解這3個分別代表的意思。你可以用顯教的方法、或是密教的方法、或是更深入用大圓滿法來修行6度,因為醬子做才能使你圓滿如海的二資糧、成熟如海的有情、修行如海剎土,最後使你的功德達到究竟。後面就展開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的意思,因為你通过六度能圆满如海二资粮,借助六度能把一切有情安置在三菩提道中进而成熟如海有情,要依靠六度修行如海刹土。剎土簡單講就是你修行的場所,你要用什麼樣的修行場所,修行場所是各式各樣,再讀下去你就知道修行為什麼要有如海的剎土,因為,修行刹土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根据自己的愿望,以此六度的善根,“愿我未来在自己想修成的清净不清净这样的刹土中出世”繼續修行,这需要以善根作为因、以发愿作为缘来修行。清净的刹土,就像文殊刹土、极乐世界一样,不清净刹土,诸如我等大师的娑婆世界。清淨剎土,比方,像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什麼清淨?你知道經中是如何描述極樂世界,而且到了那裏是不會退轉的,不過你要知道你到那裏不是成佛,文殊剎土這大家一般比較不知道,其實還有東方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內院,不清淨剎土就像我們現在在的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為什麼要做這個區分?先說明,我沒辦法解釋文殊剎土、或者是彌勒的兜率內院、或者是藥師佛的剎土,可是我可以很清楚的跟你做一個比較>什麼叫做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剎土、什麼叫做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的不清淨剎土。第一個,一般修行在一開始都要修信,信心的信,你看在普賢的七支供養或是10大願王,前面不都是要先禮佛、請佛講法等等,基本上那是你要入門前要做的重要事情,這叫修信。一般形容淨土叫易行門,易行門的意思是他用修信而已來達到目標、就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靠的就是一個修信,用信的方法。所以,叫易行門。不過不能忽略你進去了極樂世界以後,雖說你易行門及格了,進去以後你的難行門你依然要繼續做,也就是所謂的6度萬行並不是只有一個信而已,因為你一定要經過6度萬行才能成佛,而你只有一個信……按照佛經的說法就不止是3大阿僧祇劫,理論上要比你在不清淨剎土花的時間要長很多就是為了完成6度萬行。你到那雖然不退轉、雖然跟菩薩一起修行,可是不代表你已經成佛了,也不代表你可以在那邊每天唱卡啦OK,沒有這種事,你到那邊是去修行的,所以後面你依舊要經過萬行,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是說到了西方淨土問題就解決了,可理論上是可以說解決了因為在這基本上不會退轉,若是在不清淨剎土比較危險因常容易退轉,所以你雖花了更多的時間可最終能保證你一定成佛,因此這也是一個你可以追求的目標。假如醬子為什麼還要去不清淨剎土?不清淨剎土你依舊要修信,可是他沒辦法給你一個不退轉的環境,這怎麼講?也就是讓你更快磨練更快成佛。所以假如你要想很快成佛你就應該去不清淨剎土。醬懂了?!就所謂的難行門,你越多的磨練才能夠越快成熟。醬你就懂為什麼有清淨剎土、又有不清淨剎土,這不是說不清淨剎土不好,大家都去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醬子。其實話又說回來,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易行門你要修到你能夠去,那也不是你隨便念一下阿彌陀佛或是有口無心的念念,以我所知那是去不了的。雖是易行門只修一個信,可是他們也是修到一心不亂。其實你真正了解淨土的修行,到最後也是戒定慧,所以你就知道去淨土也分9品蓮花生,去淨土也有程度的差別。以你要去最低的程度來講,你修信也不是跟外道講的你只要信我得永生,佛教沒有這回事,一定是你自己要下很多功夫你才有辦法得到那個結果。所以你記得,佛教是要你靠自力的,不是用他力解決的,不信你觀察一下世間確實是要靠自力的,所以沒有白吃的午餐。從這你就了解為什麼有清淨剎土、有不清淨剎土了。

H師姐:可以說明器官捐贈與布施的差別嗎?
我的意思是臨終的器官捐贈在未證得空性時可以布施嗎?
師兄:這個我想還是去請教法師較妥當,可是以我讀佛學的理解捐贈器官一定是非常好的布施,不過這跟他講的見道的身布施是有差別的,但我覺得這絕對還是一種比較高程度的布施。
至於臨終的時候捐贈器官,主要是沒有把握在捐贈器官時會不會有負面的反應,一般這器官要能用應該有時效性,就可能在沒有完全死透或是已經死但沒超過多少時間,不然這器官就沒辦法用了,現在疑點就是在那時會不會產生嗔恚。
J1師姐:是說在未證得空性時可能沒有醬一個把握……因中陰時我愛會現行,怕會執著這個身體。
師兄:這個問題很了不起,可是我沒辦法解釋,因為在《中陰度亡經》裡面他也沒有提到這點。到底捐贈器官這個時間我們是不是完全沒有知覺不會產生嗔恚,這我沒把握、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能回答的人也不多,這一定要修行到某種程度才有辦法知道。
J1師姐:在臨終關懷時候,如果是腦死或是氣息都沒了,也就是壽盡、暖也沒了,阿賴耶識離體的時候,可他不是說8小時內碰到他他會很痛苦嗎,而宣布腦死可能他阿賴耶識還沒離開,所以這時去切割……H師姐問題可能在這地方,沒有證得空性時醬一個布施對一個臨終者來說……
師兄:我了解,現在只能醬子回答,1是我沒有把握我能回答這個問題,因要能回答這個問題要修行非常到位的人,他能知道在捐贈器官那個時間點到底我們一般的凡夫是能或不能感覺到痛苦,這個我不知道。可是我的反應是醬子,假如你要做捐贈器官這件事,可能在事先你要想清楚,想清楚後就要做很多心理準備,就說到時候佛菩薩會保佑我,因為我已經是結束的生命,我又是很誠心的去捐贈布施,先培養醬子一個心理建設,我覺得去做這事應該沒有問題。可假如沒有把握的時候,可能你就暫時不要做,可我真不願意醬子講,因這是一個非常高超的事情,我心中是非常尊敬、讚嘆的。可以我自己來說,我並沒準備要做這事,但我了解這絕對是非常高級的布施。器官捐贈也很多種,眼角膜,這可能就沒有那麼痛苦!anyway,我沒辦法回答,這是非常大非常好的問題,是要有修證的人才能回答。

我發覺我是越來越囉嗦,可我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們了解佛學裡面真正要你追求的是什麼,他真正所講的智慧是什麼。你現在練的很多基本功,當你看到這些文字有沒有辦法馬上聯想到所有相關的東西,是希望你能做到,那這幾年所花的時間也就不唐捐了。

J2師姐:請問,不知道在清淨剎土又怎麼行6度萬行?
師兄:所以他要花的時間特別長久,我舉個例,這是經論裡的,比方,在娑婆世界要3大阿僧祇劫,那到淨土他們有一個算法,可能是9大阿僧祇劫。你修布施的時候其實有2種,1是正行1是座間,正行的時候是在修你的心,什麼叫修你的心,這下節課一定會講到的,就說你要能夠捨,這時不需要去外面布施是你在打坐的時候你要修這個捨,同時你願意把你的身體、你的受用、跟你的善根全部都布施給天下所有的如母有情。這都是用觀的,這個不是實際的行為,這也是一種布施的修行。另外,座間,你下座了以後,你布施他人或是上供這是很多行為,可是在這行為中你一定要符合大乘的現空雙運這種觀念裏面去做,所以有這2種。那麼你到了淨土的時候,可能你後面那種沒有,所以你為什麼要花那麼長久的時間,現在我沒有把握淨土有沒有辦法讓你做行為上的布施,其實理論上也不是完全沒有,因為布施也分做上供下施,也許下施的機會比較少,但也不會沒有因你也有很多同事都是在那邊修的人,你也可以對那些人行布施。可是你還有對佛法僧的上供,在那邊像觀音菩薩同修,對菩薩能供養是不是要盡量供養,這也是布施範圍。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