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81-20201006-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菩提行心-《備忘錄》

对于这样的六度,作为初学菩萨,需要在日常生活实际行动中,不离开布施等范围而行持,在心态上屡屡修炼,在行为上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他之所以醬子講,一般剛開始學布施可能有人沒辦法這麼做,所以他有一套教法:比方,尤其是,有吝啬心的一类人,先把东西从右手移到左手并观想布施,就自己在手裡面右手布施給左手或左手布施給右手,一步步串习,渐渐地,直接施舍叶子、蔬菜等,逐步修行到最后布施头颅肢体,這要見道以後了。从初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心态和行为中,主要是以行为学修六度。他之所以醬子講,因為基本上修6度也有正行跟座間,這啥意思?一般你上座用坐的方式修布施的時候,那我們都了解所謂的6度是心法,其實所有的修行基本上都是心法,可是6度應該還是以行為來學修6度。意思就說你雖然有正行,這時屬於觀察修可能你完全是用修心的方式,一般就講6度萬行,這個行就行持的意思,行持就是真正去做這些事情做這些動作。身为初学者,要着重行持见解,其原因是,我执和我所执能把我们束缚在三有之处,对治它的道就是三学(戒定慧),道中居于首位的是道谛,3學對治最重要還是道諦,就是凭借证悟无我的智慧(斷煩惱障~人無我,斷所知障~法無我)来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一般講說證悟無我的智慧,若是證悟人無我就是斷煩惱障、若是證悟法無我就是斷所知障,這些大家應該都還蠻熟悉的,但還是很快複習一下,以我自宗來說,以大乘來說,見道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個關卡,一般要一大阿僧祇劫方能見道,見道就是基本上將所謂的分別的這些法我執、或是人我執去掉了。分別,就是第6意識裡面的煩惱或是第6意識裡面的所知障,這就叫分別部分的人我執或法我執。見道以後就是開始對付俱生我執,不管是俱生的人我執或是俱生的法我執,所以見道的差別在於把分別的部份去掉了,從此以後,見道以後到無學道這中間的時間很長一般有2個阿僧祈劫叫做修道,這中間還涉及到2地、3地直到10地。其中很關鍵的一地叫8地,8地一般叫不退地或不動地,特別提到第8地是因在自宗的見地是說把俱生煩惱障完完全全解決是在第8,俱生煩惱障解決了一般講這就相當於小乘的阿羅漢,因為小乘阿羅漢就是把所有人我這一部分全部解決了,也就是把煩惱障全部斷掉,其實不能醬子歸類,因為這有很大一個差別就是小乘的部分一般是沒有涉及所知障的,是說在大乘到8地最重要的特徵是把所有俱生煩惱障全斷,因為分別的煩惱早在見道時已經解決了,可是這當中也是解決了很多所知障,所謂修道是基本上每一地都要解決2個很重要的障礙,其中有煩惱障也有所知障,到8地以後就煩惱障全部解決了,剩下的8地、9地、10地這叫清淨地,最後這3地這時候已經沒有煩惱障了,所以只專心的把剩下的俱生的所知障斷掉,斷盡要到10地的金剛喻定,這時最後斷的那一點算起來應該是所知障裡面的習氣,其實,10地只是在斷那個習氣。什麼是習氣?就像一個酒瓶你把它洗得很乾淨了,可是你一聞瓶子還是有酒味,這就代表最後的東西。那一斷就真正進入所謂的究竟、就是佛果位。
這裡是說你憑藉證悟無我的智慧,基本上他若講的人無我就是煩惱障,若是法無我就是所知障,那這裡看他後面的文字基本上是談煩惱障。他的意思是在這當中雖然你最後有辦法證悟那個智慧,可是在你證悟智慧前面的修的時候是有2部分,1是觀察修、1是止住修,尤其是到了後面要見道這個階段在止方面已經有相當成就,已經有未到地定以上的功力,這時你仍是要做觀察修,若是你已在加行位接近見道的時候,這時的觀察修應該都屬於止觀了,也就說你這觀裡面是有輕安的觀,因為這是你用奢摩他做基礎發展出來的觀。那當他說人我與5蘊是一體還是他體,當醬子講時這是觀察修,那觀察修也有2類有1類是止觀的觀的觀察修,這就跟一般的觀察修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有止觀的觀的觀察修這類的觀察修最後是可以斷掉煩惱,醬就有很大差別。當你讀的時候你要回想起以前學的,所以他現在講的是屬於你以前學的哪一部分,一方面你可以更清楚他在講什麼,二方面你等於是複習以前的東西。所以這句話本身就在說明他是一個觀察修,這觀察修最後目的是要斷煩惱障。他提到道諦已經是在後面要見道附近的程度。
因為醬子,你就从而认识到人我无基,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一般在佛學上所謂的我有2種分類:即蘊、離蘊,假如這個我是離蘊的我大部分是外道講的,就跟5蘊沒有扯在一起像神我這一類的,都是屬於離蘊,所謂即蘊的我則大部分是在內道所言,而即蘊本身我們知道是無我,在中觀裡面是非常清楚連蘊都沒有,在中觀以下的宗派在觀念上、見地上面他們知道沒有我,可是他們有一個基本的信仰叫做假必依真,這是佛學上蠻通俗的一個名相,假必依真,這不是指中觀、指中觀以下的,白話講這是不正確的見解,他意思是我知道這個我是假的,可是任何一個假的東西他後面必然一個真的,不然他沒有這個真的做基礎他怎麼有辦法有那個假的。這是一般中觀以下的人的想法,同時他認為這才是中道,就是不是斷見。他們這種講法以後就會認定5蘊本身是有的而我是沒有的,要知道我們現在講的是小乘部分的見地,所以為什麼說他們有法執,為什麼說他們有5蘊是有的這種觀念就是因為假必依真。可是,5蘊為什麼是有的,講起來會扯蠻多的,那簡單講他們對所謂的人我他們知道人我是沒有,可是因為他有假必依真的觀念,他認為5蘊是有的,所以這叫法執。可是當他認為5蘊是有的時候,其實他真正講的那個有並不是5蘊的本身,因為他指到最後真正的有是所謂的無分微塵、無分剎那2個名相若不知道就先記住醬一個觀念以後慢慢會懂。他意思就是,若用科學的角度就是他認為有原子在就對了,就說有原子是實在的,所以這個東西到最後沒有辦法分,以色法來講就叫無分微塵,以心法來講就叫無分剎那。
因為我們這邊是以中觀自宗的角度來講,就說一開始你了解到人我跟5蘊根本不是一件事,根本沒有一點關聯性,你就了解到所謂的我根本連基礎都沒有這是針對一些內道認為即蘊有我的這種觀念,那現在在觀察修裡面他也發覺人我跟5蘊根本就沒有辦法能夠找到任何一點關聯,再观察(人我的)设施处五蕴(法我)是微尘和刹那的(實有)自性,由此决定蕴无自性。這一步再進去的時候,就變成所謂的人我的設施處,什麼叫人我的設施處?就是剛剛講的即蘊,一般內道認為我是即蘊裡面的醬子的一個角度,這是錯誤的;但你現在要了解設施處指的是人我的設施處,人我是依什麼設施呢?是依5蘊設施。所以這邊才會觀察人我跟5蘊到底有沒有關聯,最後發覺是沒有關聯的;那沒有關聯時再進一步去觀察這個5蘊的本質,5蘊就是屬於法我;人我的設施處,當你人我已經排除了,而建立人我的東西是法、這個法就是5蘊,再看5蘊本身的微塵跟剎那的自性,這是什麼意思?翻成白話,一開始你先觀察到底5蘊裡面有沒有我?沒有,那再進一步觀察5蘊,結果發覺5蘊推到最後所謂的微塵跟剎那其實都沒辦法存在的,這叫做微塵跟剎那,他觀察微塵跟剎那的自性就是看他到底是不是實有,是不是能夠有所謂的無分微塵跟無分剎那,分析到最後他是沒有的,由醬子一個決定你就了解到5蘊是沒有自性的。這代表法也是沒有自性的。
所以這句話深入分析,就像剛剛那樣講,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要講這段話。他講道諦居於首位,整個道諦在修法的時候最關鍵的就是要用觀察修來處理,不過,這個觀察修應該是止觀裡面的觀,已經不是一般的觀察修,這個是後面很高級的觀察修,止觀的觀成功的時候是能夠斷煩惱的,只是在還沒有成功之前其實他所想的東西這個思路是一致的,但到他真正解決問題時不是用醬子分辨的,因這裡面都是用分別念所以叫觀察修。止觀的觀基本上是一種分析,可是最後是因為有定的力量放在裡面,這時是一種勝觀,這種分析的最後會得到瑜伽現量、會產生那種親見的證悟,現量的本身就不是用分別念的,可是基本上它還是要用分別念走到沒有分別念。所以龍樹在《中論》就說你沒有世俗諦就沒有勝義諦。
再說一遍,不管你是一般的觀察修、或是最後進入勝觀的觀察修也就是有輕安的觀察修,其實他的內容大概就是醬子一個觀念:1、先觀察到底有沒有人我,這就是看5蘊本身有沒有人我?發現5蘊本身是沒有辦法建立人我的時候,這時人我排除了。2、這時就直接看5蘊本身是不是存在,也就是看法我。那5蘊本身不存在,因為,一般所謂講5蘊有的時候就是最後推到微塵、剎那,但以科學來講就是看這些法或是其他什麼東西最後就是用原子的角度或是更細微的粒子的角度發覺他都不存在,這時就是把法我破掉了。科學上的量子力學的發現跟佛學的講法這2個是吻合的,雖不能用上等號但觀念相符,在佛法裡面最後去破這個無分微塵跟無分剎那也有很清楚的講用什麼方式來破,希望大家要記住他講到這裡就發覺:微塵也就是色法沒有自性、後面也知道心法也是不存在的。
現就稍微解釋他是怎麼得到這部分的結論的。因為,根據最後假如色法要有自性,他最後一定要存在一個類似所謂的原子,就是沒有辦法再細分的微塵,微塵就是最細小的粒子。因為這個粒子一定是沒有辦法再分才會是最後的粒子,假如可以分你就要一直分、分到什麼時候,假你沒有這個沒辦法分的東西那就解決不了了,因為一直分下去到底最後是什麼東西?你想想一個粒子假如它可以一直分的話,他最後那個量是跟須彌山一樣大,所以理論上他一定要有一個最後沒辦法分的東西,那這個東西實有,所以這個叫做無分微塵。佛學他是很簡單的道理去否定這個:就是你現在所謂的這個無分微塵是否可以按照東南西北上下6方給他排列在一起?假如你沒有辦法按照6方擺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分6方這結果就代表他們是一個,假如你有辦法擺的時候就表示他還可以細分。醬懂我意思?為什麼可以分?因為你既然可以擺成東南西北上下醬子擺了6個粒子的時候,就代表每一個粒子本身可以分做東南西北上下6方,若不能分你怎麼把他疊在一起?當你能分成6方就代表這個可以再分,所以沒有無分微塵。可是假如沒辦法排列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所有粒子本身就是變成是一個。無分剎那也是同樣的觀念。其實這是唯識發展出來的觀念,他們認為最後的無分微塵不存在都是有理論的,他有他一套方法來證明的,這是唯識在破有部跟經部所謂的無分微塵跟無分剎那的方法。醬子一個破法也就是證明你所講的無分是沒辦法存在的。因為你假如用上下東南西北排列時沒辦法排列因他沒辦法分出上下東南西北就表示他是一個,那你若有辦法擺列這時問題也出來了,意思就是每一個粒子本身都可以分成東南西北上下,既然可以有方向的分別就代表他可以再分。醬懂意思?沒有辦法排列基本上代表他是一個,可以擺的時候代表他就可以再分,所以簡單講無分微塵是一個理論上的東西,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既然無分微塵是站不住腳就代表你可以一直分下去,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後是什麼情況,其實這就是在數學上面的觀念,你一直分下去永遠分不完的話這是無窮大,那醬子一個東西到最後是空性、是不存在的東西,他不是一個實在的東西。同理也可以證明,就用這種觀念你發覺其實最後是空性,你分到最後就是空性。(這一段聽來很是糊塗!似有那麼個感覺卻又抓不準……)
所以他說,而分析法无我和人无我,主要进行观察修。你看他醬子講可你要記住這觀察修若是靠近見道的時候這觀察修叫做勝觀,那我們不到這程度就不要做了嗎?不是。也要做,就是一般的觀察修。见道依靠现量的见解证悟真如,見道時就靠現量、叫瑜伽現量,用這去證悟實相,从修道开始串习它(真如)的相续這個它指的是真如,也就說你見道的意思是你證悟了真如,那修道本身是不是有新的真如可以再去證悟呢?沒有。因為所謂證悟真如就是證悟空性,你在修道的期間就是串習這個證悟,也就是串習證悟真如的相續,在初学阶段,树立见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六度分为本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这里所修的都是修本体,所有分类是在座间思维。簡單講,修6度本身就分成入座跟座間2方面。入座的時候基本上修的都是本體,所謂修本體就是修心法。可是在分類的時候,分類的意思,比方以布施來講分成一般布施、廣大布施、布施身體的極廣大布施這3類,這種叫做分類,一般這種分類不是在入座時修,是在座間也就是真正在執行布施的當中你這布施有不一樣種類的布施。
白話講,他告訴你修布施有座上修、座間修2種,座上修基本上是修心法,怎麼修?後面有講。那你也要知道布施有不一樣的布施,比方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像這是在座間沒有上座時修的,這叫做行持。

修行时分为入座和座间,現在先講入座的修法,入座的前行与其余引导相同。入座時,就跟以前一樣,你要上座前一定要在虔诚祈祷时,要观想上师心相续中修行布施等六度的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思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融为一体,心尽可能入定安住。這裏面當然包括毘盧7法,怎麼坐這都是一致的,入座正行時一切都要按照以前正行的標準去做。

入座的正行,修施舍心,所布施的事物,是身体、受用、三时所积累拥有的一切善根真正正行是做什麼呢?這時所謂修布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施捨心,也就是能夠捨。捨,其實有2種,1是你什麼東西都能捨掉,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善法,2是不苦不樂的捨受,在這裡所謂的施捨心簡單講指的是不貪心你任何東西都可以給他人。所謂任何東西就包括你的身體、受用資財、三時所積累擁有的一切善根。什麼是你所積累擁有的一切善根?前面有講過,在佛學整個修行裡面有2件很重要的事項,1是你要累積所有福智的資糧,2是你要淨罪,把你過去所有業裡面的東西清除掉。那在你集資淨罪之後,相對的你就得到一些善根或是我們講叫做功德,像這樣一個東西也是要布施給別人的其中之一。基本上簡單講就是要布施身體、受用資財、善根,以一個修行人來講就等於是全部要布施了。接下來,他又講到知母、念恩、報恩,首先,对一切众生,修知母、念恩,生起想要报恩的念头。因為我們學的是大乘,這布施的修行本身是大乘法的布施,若是大乘法的布施或是6度,基本上跟菩提心是脫不開關係的,如若跟菩提心無關這就不是大乘的6度,也不能稱做6度。所以會提到知母、念恩、報恩這基本上是大乘修菩提心時7因果最重要的前3個。其實,不要忘了我們現在就是在讀菩提心,菩提心裏面若不談自他換,以7因果來講,開始一定要你發展出4無量心,慈悲喜捨4無量的捨一定要放在最前面,修4無量的重點在這無量2個字上,什麼叫無量?意指不是對一個人、是對所有的眾生才能叫無量。慈悲喜捨4無量的重點在這無量2上,那你要怎麼有辦法做到這個無量呢?其實小乘也修4無量,所以一般對小乘的批評……這裡就不去討論這個,但以大乘來講你要能夠做到無量一開始的基本功就是修知母、念恩、報恩,因當你的知母、念恩、報恩修成功時你的對象就是所有的眾生老母,當如母眾生修成功時你修4無量就很簡單了,因基本就是修無量。慈悲喜捨,在7因果沒有談到捨、喜,因為是在一開始修前就強調要先修捨,捨修成功才有辦法修眾生,眾生這個無量才有辦法生起來,眾生包括你的怨中親全在內,若沒有平等這個基礎你沒辦法修的,所以一開始他就說捨要放在最前面做基礎。喜,並不是沒有,只是沒多提,所以在7因果裡就變成慈無量、悲無量。因此,知母、念恩、報恩、慈無量、悲無量、增上意樂、菩提心,這增上意樂就是說當你修出這些無量的時候,這個慈、這個悲的時候你重點已經在悲上面了,且你認為這就是你的責任,他用的比喻是說一個小孩掉入糞坑,他人只會在旁邊著急求救,若是他的父親則會不顧一切跳進去救這孩子,這個身為父親自己跳下去這個反應就是7因果中所謂的增上意樂。所以,知母、念恩、報恩、慈無量、悲無量這5個加上增上意樂接下來就是菩提心。大家要隨時回想你讀過的東西,然後你就能融匯貫通,當你修行時這條路就很清楚的在前面。
再思维:我从今天起到没有获得究竟佛果之前,把这个一寻四肘之躯、受用及一切善根合而为一、综合起来施舍给老母有情,成为成办他们暂时究竟乐因及乐果的顺缘、遣除一切痛苦的顺缘。這意思是給他們不是你要成佛是讓他們成佛,他們是指這些如母有情眾生,暫時是指增上生,就是還沒有到最後成佛這中間有一段修行的路,就一生比一生要接近目標這叫做增上生、或是暫時。究竟就是決定勝,就得到佛果的意思。所以,暫時是增上生、究竟是決定勝。那不管你是成就增上生的因或是增上因的果,這當然都是樂;或是決定勝的因或是決定勝的果,那我把我的身體、受用、善根都給他們,為什麼要給他們?是要作為讓他們可以得到增上生跟決定勝的因、最好再來就是變成這個果這一切的順緣,同時,也作為遣除他們的痛苦的順緣。這裡主要就是要解釋清楚暫時跟究竟。这是布施,是回向。布施给谁呢?布施给一切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身体、受用及善根。为了什么目的而布施呢?为了获得暂时增上生和究竟佛果。其實,增上生跟決定勝是讓對方獲得。以怎样的方式布施呢?以不求今生回报和来世果报的方式布施。這句話就跟回向有關,這句話就是回向,也就說我做了這些善事不是為求自己今生的或來世的好處,也就是不要得到所謂世間法的回報,我要的是真正出世間法的回報,所以,今生、來生都是指世間法的回報。做這回向就是怕妳做了善事之後是讓你富貴讓你漂亮,對追求解脫這些都沒有用,簡單講,真正有用就是任何的東西最後都是要能幫助你成佛醬一個觀念,再好的就是我所做的任何回報都是讓眾生去成佛、根本未曾想到自己。雖說未想到自己,可整個在這種運作之下你也會因為醬子最後會成佛。還記得前面講過菩提心的發心有3種,國王、舟子、牧童的發心,以彌勒菩薩代表舟子發心、文殊菩薩代表牧童發心,1是我成佛後再度眾生這是國王發心,2是我們一起成佛這是舟子發心,3是眾生皆成佛後我再成佛這是牧童發心,這就是看你由哪個角度發心,讓你知道有不一樣的教法,若不看這麼深只看重點就是我要成佛。
所以,不管是对我的身体进行殴打等心怀恶意、行为粗暴,以贪嗔痴结恶缘,还是对它信心十足等,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但愿凡是结缘者全部受益。入座里要在心态(即意乐)上反反复复修施舍心。現你就知道什麼叫布施正行,簡單講,正行就是上座做觀察修,對於不管是善緣、惡緣凡是結緣者全部受益,入座中要在心態(即意樂)上反反復複修施捨心。一般都以為布施就是外在的行為,其實有2種,1是上座去修、1是一般習慣的布施。

座间阶段身体力行,开始的时候,行为上从小到大,逐渐逐渐来修学。所以,座間會有分類,因為有一般的布施、廣大布施、身布施的極大布施等。

上供下施这两者都属于布施度。所以,大家記住,布施本身不是只有一般以為的下施的部分,上供也算在布施度裡面,先講下施。
先以财物之类的东西为例,当看到乞丐前来,作为菩萨,内心感到无比欢喜,当听到乞丐的呼唤声“行行好吧、给点东西吧”,要喜不自禁地拿出自己一样要布施的东西给他。因為有機會來行持布施。
当时,如果有吝啬的苗头出现,就要想到吝啬的过患,忆念“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这样对治了吝啬之后慷慨解囊。如果自己所布施的食品等有优有劣,施舍其中劣质的物品,那很明显违背了布施戒。所以,不管物品大小,都要以一颗纯净的心施舍优质的东西。把自己财物中的某件东西放在完好无损的容器里,心想:虽然现在我只有这件物品,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可布施的,但以后再将身体受用及善根奉献给这个乞丐为主的一切有情。一開始先將好的東西給人家,最後可以將你所有的受用跟善根都要布施出去。
在心态上调整母子之想的动机,母子之想就說把對方看成老母,先面带微笑,再双手奉送。如果对方再次乞讨,要心平气和,假设条件允许,就根据经济状况施舍;倘若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实言相告、以诚相待,希望對方諒解。之后,应该像母牛后面跟着牛犊一样,把眾生看成是母親一樣,把布施的因果回向给接受者为主的一切有情并发愿。一般回向又分廣義跟狹義,回向一般是不要得到世間法上的回報,是要得到出世間上面的結果;更好的回向不是回向給自己,出世間上面的回報不是回報給自己,出世間上得到的功德一律是給眾生。

接著講上供。
供养时,仅仅把佛像作为所缘境,明明了了观想如海的皈依境,哪怕只是供一盏灯,都要具足加行、正行、后行作供养。上供也是很有學問的,7支供養就有教你儀軌、你怎麼觀想怎麼做。

正行,引生出所布施的对境、布施的事物、布施的目的三轮现而无自性空性的定解。這時你都要了解3輪無自性,3輪一般就是受施者、所施物、施者,那這裡是用目的,用對境就是受施者,這裡是沒有提到施者,其實就是看你怎麼去下3輪的定義。
其實不止是正行做觀察修時要有3輪體空醬子的定解,座間更要有3輪體空的觀念,就是法無我的觀念、就布施本身是空性。

作这些上供下施,都要是在不求自我今生回报和来世报应的情况下进行,這是很高級的回向,怀着慈心、悲心,以悦耳温和的话语来布施。布施成为吝啬的对治,不求回报的财施是在资粮道的阶段;大布施在加行道;极大布施是在见道的阶段。以前也讀過叫財施、法施、無畏施,這裡是由另一個角度對布施做分類,是說,你在資糧道的時候你所能做到的布施基本上是財布施,為什麼醬子講是因我們是在家人,資糧道的出家人是法布施,不過這只是一個觀念,出家人也可以做財布施,在家人量力而為也可以是法布施,跟他人共享一些法這也是一種法布施,這只是原則而已。那加行道為什麼叫大布施?一般講廣大供養,這邊是沒有定義,那這邊極大布施是在見道,資糧道是財施,加行道是大布施,那一般都知道所謂見道的時候基本上他是可以布施身體的,且在見道以上的布施也可以用神變的方式布施,意思是他可以變出各式各樣的供品來做廣大供養;以我所了解的極大布施有這2個含意在裡面。大布施,因為尚未見道不可能有身體的布施,有可能指的是無畏施,但不知是否有神變方式布施,在這他沒有下定義,我也不能……因為真正在加行道的也有神變的能力,能進入加行道一般定有48定、4禪以上的功力,以標準大乘來講在加行道都有第4禪的能力,雖說是未到地定就可以了,可佛講得很清楚最好是要有4禪;因為用4禪為基礎做止觀讓你得到真正的勝觀其力量是最大的,所以他既然有4禪他當然有辦法做神變的布施。他沒下定義但我們理解有這可能性。
作为初学者,对于身体,要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保护。這主要是指身布施這部分。受用方面,凡是对治吝啬心的受用尽可能布施,还要施舍善根及果报。法布施的界限:以法布施直接饶益众生是从一地菩萨开始,所以這標準是看你怎麼講,若是過分解讀就代表你沒有見道以前是不能做法布施的,他也不是這個意思,他說的法布施基本上應該是到很後面了,比方,若你是見道以後要做的法布施,你就等於是有本領幫助他人見道了的法布施,可是現在一般所謂的法布施,就像,這不能叫法布施,可我跟各位共修我把我所了解的跟各位分享,嚴謹來講這談不上布施,可是寬鬆來講也是類似於法布施的性質。那這裡是強調假如你沒有能力做到像一地菩薩,因為一地菩薩的法布施基本上是他有能力幫助別人見道,這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善知識,在这之前,无力做到像一地菩薩一樣以法布施直接利益有情,就去往高高的山顶等处,调整清净的发心,诵经、烧熏烟焦烟、修施身法,施身法是密宗的修法以便將來有辦法把身體施給別人,以这些作为随法布施,观想使不可估量的鬼神相续得以解脱,这就代表初学者的法布施。這是說你雖然沒有能力做到一地菩薩的法布施,對初學者來講你用醬子的做法也算是法布施。
到這裡讓我想到上次有同修問到捐贈器官,事後再想這裡面真是學問很大,不知道是否有人去請教真正的高僧大德看他怎麼回答這問題。捐贈器官是有時間點的,據我所知很多器官是在宣判腦死時多少時間內就要摘取的,這有一定的規定的,若是心、肝、腎一定更加嚴格。這裡就確實牽扯到一個問題,雖說在醫學上是死亡,可是這時是否還有知覺?這個知覺應該是很細的知覺,粗的知覺像是痛覺還在那他神經系統還在他就應該還沒死,那細的知覺是能覺知……嗯,這要怎麼說,以佛的教法來講這時神識應該尚在未離體。這事其實很難有人可以說的清楚,又沒有人可以把死亡的過程詳細描述給他人知道。我以為至少是見道的人才有辦法回答這問題,不過,如果你把心中一切疑難都交給佛菩薩請佛菩薩加持相信是不會有問題的。

講完了布施,下來就是持戒。

持戒:务必做到不分入座和座间而不离开戒律。持戒不分入座跟座間,跟剛剛的布施會有這差別,其實,這很容易理解,不管在什麼時候你都不能沒有戒律;而布施你在入座期間你怎麼去做上供下施,沒法子,因為入座是觀察修當中。

在修行时,按照儀軌,首先将入座的前行法完成。戒律被承许是断罪的心相续及种子意思是說你心中有很強烈的心願跟意志要斷除所有的罪惡,心相續是以心的角度來講,種子則是以唯識的角度來說,在有為法裡面推到最上面最根本的原因那個叫種子。再解釋清楚一點,有為法就是指這個生命,有生滅,一般在講推到生命最根本最究竟的原因時一般外道是講有上帝或是大自在天等等,這叫常法,但是以佛教的角度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是講空性是講無常。可是,現在不去談空性因為空性是在出世間的角度去談空性,在世間法裡面若是以有的角度,不管是講幻有或顛倒有這都是以有的角度,他也是空性的,以正統內道的講法世間法基本上是空性的,也就是這個世間法你推到最上面的那個原因,那個就叫種子。可是你一定要記住在世間法裡面講種子、或是唯識講種子的時候,你要站在大乘或中觀的立場他仍是空性的。醬理解?你不能說有一個種子就變成那種子不是空性的,不是的。他這是一種假立的,以有為法裡面最上面的那個原因,那就叫做種子,他是讓你產生萬法的根本。如果在心上具有断罪的心,那就是戒律。假设心上面没有断罪的心,即便断了十不善,也不是戒律。在佛學裡面這就是強調修行本身就是修心,所謂的6度都是跟心有關都是修心法。有一位很有名格魯派的袞卻仁波切,已經圓寂、連他的再來人也被找到了,他曾寫過一本跟《廣論》有關的書,他書中提到一個觀念讓我印象很深,他說花瓶不殺不盜不淫也不會兩舌惡口,什麼惡事都不會做花瓶有沒有功德?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花瓶沒有斷罪的心。醬一聽你就理解到關鍵是在於心;所以這裏說你沒有斷罪的心,你也什麼罪都不犯你也沒有守戒的功德。當你有守戒的功德你必是已經承許了這個戒律,就說你已經去受了戒你才會有功德。你都不殺不盜不淫所以你都沒有問題,不行,你一定要去守戒,去發誓守這個戒受這個戒體,然後你不殺不盜不淫,醬子才真正有功德。所以,在心方面這是他的關鍵。所以,如果心里具备了断心,那就有戒体,倘若心里没有断罪之心,就不具备戒体,所以有沒有功德是在於有沒有戒體。因此,我们必须要具足断心(此即第一个誓愿铁钩),就是要有這個心,并用誓言(也就是指不舍断心誓愿)的第二个铁钩钩住。就是一開始自己有這誓願,這是第1個鐵鉤,然後你就去受戒,受戒以後這就是第2個鐵鉤,就把你緊緊拴住。

入座的正行:从十不善开始到大圆满的誓言之间,每一项都要具备“不造罪业”的断心,這就叫斷罪的心,并用“宁死不舍此誓愿”的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主要就是強調你先要有斷罪的心,這是第一個鐵鉤,就是你心中有很強烈的意願,接著就是要發誓,講白了就要有整套的受戒的儀式,然後你真正守了5戒或是菩薩戒,儀式做完後就是他所講的第2個鐵鉤。首先对一切有情,知母、念恩、生起想要报恩的念头,这一切修法在此与下文都要应用。這裡又講到知母、念恩、報恩,是因大乘法一定要跟菩提心連在一起。

接下來就是講10個不善業道。
1、不杀生:心里想:为了使一切有情获证圆满佛果,我从今天起直至没有证得圆满佛果之间,宁死不杀众生!宁死不唆使别人杀众生!宁死不随喜杀生!必须具备这一分断心,并且用“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此誓愿”的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下文所有内容依此类推。我们不仅要守不杀生的戒,而且还要行持其同品——救护生命同品護生這句很重要,一般基本上就守戒不殺生以為就完成了,他則告訴我們除了不殺生以外,還要去做護生的工作,比方,去放生,看到任何有情生命受到威脅你都會去解救,護生這點很多人可能都沒想到也是算在不殺戒裡面。

2、不偷盗:心里发誓:即使我饥饿而死,也绝不偷盗!发誓绝不唆使别人偷盗!发誓不随喜别人偷盗!後面道理跟上面是一致的。

3、不邪婬:发誓绝不行持非梵行!进而奉持其同品梵净行。同品梵淨行一下想不出舉什麼例,想不出該怎麼解釋,這邊是不行邪淫以外還要行梵淨行。如果以上面的來理解,是否是自己不邪淫也要讓他人不邪淫?

4、不妄语:断除妄语以后说真实语,具体而言,当和某人交谈时,心想“我绝不能说妄语”,要详细观察自相续而说真实语。或者,认清自己妄说以后,发誓从今以后,即使我舌头被砍断也绝不说妄言!記得以前J師姐講過他受5戒的時候,因為工作上無法不說妄語,只能由守4個戒開始。末法時期這個社會風氣確實如此,從達官貴人到凡夫走卒幾乎……

5、不两舌:断除离间语而调解纠纷,心里发誓:宁死也不在关系和睦的两者之间挑拨离间!就是不挑撥離間特別是僧團,如果想说离间语或者酬劳别人说,那就用巴掌搧自己的嘴巴,用拳头捶自己的胸口,以这种方式予以断除。

6、不说粗语:断除粗语而说爱语。

7、不说绮语:断除绮语而精进念咒。持咒,為什麼這麼講?因為綺語一個最重要的解釋就是沒有意義的話、不相關的話。要你精進持咒,這就跟你念阿彌陀佛一樣,就是搶位子效應,因為你不念佛法僧你即念貪嗔癡,所以不如讓你去持咒你就沒空去說不必要沒意義的話。附带讲一下,在去做经忏等法事的时候,如果杜绝无关的废话,以清净的仪轨进行四部清净忏悔、四精的清净酬补,4精應該是密宗的後面有解釋,這我比較不懂,就能圆满施主的资粮,也能清净自己享用信财的障碍。所谓的四部清净忏悔,就是:身部的忏悔,顶礼膜拜;语部的忏悔,念诵百字明;意部的忏悔,处于了悟的境界中忏悔;三门平等部的忏悔,在见解的证悟境界中忏悔。這些應是屬於密法中蠻深的部分。所谓的四精,身体的四精是指脉、白明点、红明点和风,用良药、血、食子和酥油灯相对应而作供养白明點、紅明點就是白菩提、紅菩提,此處應該是指風脈明點,食子是祭供用的,用血,這我沒法解釋,若是將來入密之後慢慢就會懂這些。現在不懂也沒關係,就是結個善緣,但心中千萬不要起疑,因正統的密宗他絕不會亂搞。其實,密宗很厲害的地方就是他有很多法門、很多方便,這用佛學術語叫做轉為道用。比方,我們有嗔心,這不是好事,但若用嗔心來瞋恨自己的犯罪造業,這就是轉為道用。就利用機會把明明不好的東西轉為助力讓我得到好的結果,這叫轉為道用。或者貪,你貪你最後要追求的那個解脫,醬就變成精進。這一類都是轉為道用。又比方,你今天生病了,你就觀想因為你得這個病那希望所有眾生會得到這種病的痛苦都由我一個人來承擔,因自己生病所以有這機會代眾生受這個病苦。就好像以前佛陀在地獄裡初次發自他換的菩提心,當時他們都要罪苦,他心中即想不如他一個人受此罪苦希望以後眾生都不再受這個罪苦,結果他醬子一想他就彈出地獄了。這就是轉為道用,密宗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用,淨觀也有這個概念在裡面。所以,此时此刻,要努力守护根门、默然禁语、使心的分别忆念不散他处。讀完後,綺語,強調無關的廢話就叫綺語,就對解脫對證悟一點幫助都沒有。比方,唱歌就是綺語,甚至在《廣論》中有一說即使佛法講錯了也算是綺語。所以這一點是蠻可怕的,佛法不是醬子講,你把他講錯了,這也算是綺語。不過這邊沒提到這一點,只說到一般熟悉的狀況,那至少先遵守一致認可的底線不逾越。

剛剛是身34,接下是意3
8、不贪:心里发誓:纵然我鲜红的心脏被掏出来,也绝不对别人的资具、三宝的财物起贪婪之心!在此基础上还要修施舍心。記得常柏法師說過只要是供3寶的東西都要很小心,理論上是不能接受的。

9、不嗔或不害:发誓宁死也不对众生有加害的歹意、粗暴的行为,绝不怀有恶毒心态!进而还要修悲心。

10、不持邪见:发誓宁死也不对因果正法起邪见!而具备诚信因果的信心。其實邪見的範圍很廣,但一般最通俗就是指不相信因果。

前面皈依时我们就受了居士戒,作为居士,所要守护的四根本戒加上酒,共五戒,发下“不犯五戒”的五种誓愿,并用“宁死不舍此誓愿”的五种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先要有那個心、再去發誓,一共2重鐵鉤。

沙弥、比丘、菩萨、密宗瑜伽行者,在饮酒的问题上,如果真正已获得了依靠念诵三字咒语就足能转变酒的色、味、效力等禅定暖相境界,禪定暖相,這是用4加行的暖相來說,可只要進入加行道基本上都是有色界定以上的功夫,也就是有奢摩他的本領,3字咒就是唵阿吽,這時你就有辦法轉變食物的性質,到了就算是毒物也能够转变其色、香、味食用绝不会受害的时候,喝酒也不会有害。意思就是除非你有加行道的功夫能以3字咒解決酒的危害,不然是不能飲酒的。否则,作为沙弥、比丘等人,谁贪爱酒的气香味美而饮用,也就断绝了本师和你之间的师徒关系,佛陀亲口说过:“饮酒者非我弟子,我非彼之本师。”以前密宗很多高僧是喝酒的,這裡不知是否在說明這種情況,至少在密勒日巴傳記裡你看到他和他上師瑪爾巴都喝酒的。

三字明咒:唵阿吽。
是藏密主教普賢如來的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瑜伽大教王經》:嗡字是大遍照如來(即毗盧遮那佛);阿字是無量壽如來(即阿彌陀佛);吽字是阿閦如來(即不動佛)。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