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79-20200915-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行菩提心-般若
在《前行引導文》還有一小段,今天繼續,結束後就依慣例再去讀《備忘錄》。
其實有時自己會想讀了《前行引導文》還有沒有必要去讀《備忘錄》?客觀的看仍是非常必要,因為,這都是傳承中很重要的人物的教法,沒有說誰重於誰,可是《備忘錄》經常會用一種比較深入的角度去講。那現在讀到的行菩提心最重要就是講6度,從布施一直到智慧度,目前正是讀智慧度也只剩下一些就結束了,到《備忘錄》則仍是由布施度開始,等到智慧度時有許多深入的東西,所謂深就是指一般若沒涉獵過的人可能就讀過去而不會深究其中涉及到一些蠻重要蠻深的東西。我也不敢說我全部都知道,但至少會把我知道的部分盡量跟各位分享,若以學武術來比喻,這裡有些東西就像學武術之前的蹲馬步,你一定要知道這些基本的東西,等你以後自修看別的就比較容易懂,那你要修你也要有一些根本的聞思,課文也一直強調沒有聞思去修那是盲修瞎練,可是光讀不修也是不行,就像密勒日巴說的再好的食物光聽光聞不吃是沒有用的。所以不是聞思不重要、也不是修不重要,而是要搭配著一起做才行,即使今生做不到大圓滿,可來生也會繼續。這一點我個人有點體驗,是說很多佛學感覺就是我上輩子讀的,也沒辦法證明,可心中有相當強的感受,自己也不比別人聰明也不比別人用功,可很多東西一開始並不熟悉,可一兩次以後就蠻能掌握他的意思,這不是自以為是而是客觀的講法,因這也需要認證。像現在跟灣區線上一起讀經書,現在讀的《中論》,那也有許多同修喜歡聽我補充分析的東西,大家都一起,他喜歡聽可能是他可以聽到一些他未曾想到的東西,或者是能幫他去了解《中論》龍樹所講的意思,而我也相信我醬子講是對的。(沒錯,我也喜歡,師兄深入淺出的講解,像我這種笨笨小子比較能接收,要不聽的索然無味,鐵不會繼續再聽了,更別說還要費時費神的作筆錄,這可是因為自己覺得很受益啊!哇哇,講到這,這就是又欠缺安忍度啊!1、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2、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3、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啊!<(_ _)> 20201010)
所以今天我們醬子重複的讀,千萬不要認為浪費時間,尤其是等讀到《備忘錄》智慧那部分時我會補充一些資料,我是覺得那部份還相當有一些程度,那我又喜歡重複講,重複的東西多半都是相當重要的,其實也就等於一直在串習植入識田中。(說實在,即使如此重複講,像自己過了一段時間仍是會忘記,哀!20201010)
就像下面阿底峽講的,不需要學那麼多你要學精要,什麼叫精要?講白了,出離心是一個精要,這裡指的出離心也包括下士道裡的你要出離惡趣,因這講大乘的大出離心,涵蓋範圍比較廣一點就講你真正的要跳出輪迴,而你追求的是大乘的涅槃、不是小乘的涅槃,這叫大乘的大出離心,這當然重要,這是基礎。再來就是菩提心,不是很容易,即使目前無法相應也做不到,但千萬不要氣餒不要放棄,因這才是真正強調的精要。以我來說,我接觸過的宗教,佛教是最合理的,是真正給我們實相的,不管是宗教也好、哲學也好,都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一佛乘,以藏系的角度什麼叫一佛乘?漢系講一佛乘就講《法華經》,意思這是佛教法裡面最高的東西,判教上這是萬經之王,漢傳以《法華經》做一佛乘的解釋,在一佛乘之下再分大乘、小乘等等。可是以藏系來講所謂的一佛乘,意思是大乘就是佛真正要講的東西,所以在藏系的一佛乘不是強調像《法華經》一樣有一個最高的指導,他強調就是大乘就是佛要講的、佛真正要教我們的就是大乘法。可是你去看他大乘的教理、最後你發覺他是有道理的。那小乘,是一個很廣泛的名詞,裡面分的非常細類,特別是現存於東南亞一帶的小乘其中不乏眾多高手,因我們沒去學過沒真正了解,不能隨意把它貶低;然而你比較大乘小乘在我們大乘裡面所講的小乘又確實低於大乘的教理跟教法。而這點很客觀且又很能說服我,所以學佛就應該學大乘,如此再清楚不過所謂的精要談的就是菩提心。這裡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一再重複,其實在某個角度是正確的做法,即使花了這麼長時間也不見得全都懂、也不見得全部都能相應,可是至少我們是真正走在正確的路上,因他告訴你有菩提心什麼都具足,沒有菩提心什麼都別想,而講這些話的都是因此成就虹光身的大德,所以不用懷疑就按照他所講的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
講到菩提心,你一定要記住菩提心分做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做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而一般講狹義的菩提心時只講世俗菩提心,可真正廣義真正的教法時勝義是什麼?就是空性、就是般若,在《引導文》還有一點沒講完的部分這就是勝義菩提心,因他講的是6度的智慧度,那這裡面就是勝義菩提心;讀到《備忘錄》時更是有很多重要觀念在裡面,至於消文不是說有百分之百,可是某些東西我確實還是有那個能力讓各位了解他後面真正重要的內涵,我也算對得起各位沒辜負你們跟我一起共修了。(師兄特謙了!感恩!)
這部份真的是他講的重點,而我們要跟他相應的時候卻覺得吃力,所以才會一直重複,那我們一定要勉強自己從今往後都不離開這個,修的時候就按照他的教法去修,終有一天會有成就的,記住,真正的菩提心一定是指勝義。為什麼?因你證悟了勝義菩提心,你世俗菩提心是自然有、你是不會疑惑的,問題就是勝義不容易證悟。
从前,阿底峡尊者住在尼塘时,尼塘是西藏一個地方,祥纳穹敦巴、炯敦巴、哈仓敦巴三位格西请尊者讲述正量的宗派。這3位理論上應該是阿底峽的弟子,但沒查到他們是誰,炯敦巴應該就是種敦巴,可為什麼又跟前面翻譯不同,但不論如何我們知道他們提的問題,希望阿底峽講正量的宗派。正量的宗派,以前會認為意思是講正法的宗派,就希望阿底峽告訴他們真正值得去學的講正法的宗派為何,可後來發覺索達吉是用因明來解釋這段,為什麼用因明,因為他用正量這2個字。不過我覺得這不重要,因為阿底峽在回答的時候說不管是內道外道其實不一樣的宗派都非常多,可這全都是用分別念串連來的。也就說很多宗派,宗派本身所強調的東西都不在重點的地方強調,卻是因為分別念造成很多不一樣的宗派。假如把這解釋做因明的時候,醬子似乎不是很完整,因為,因明本身是分別念,因為他是百分之百的世俗諦,是我們分別念裡面的東西。所以,很多人都說過,索達吉也說過開始讀《中觀》的時候好像沒啥問題,可越讀越不懂,為什麼?先不解釋為什麼。先說,因明開始讀很難,可你只要下功夫越讀越懂,這就因為因明是分別念是我們習慣的東西,我們其實就活在分別念中。那《中觀》越讀越不懂,因為《中觀》到了真正的觀念裡面不是講分別念、他是講勝義講真正講實相,而因明是百分之百的分別念。所以,這裡面用因明解釋好像不是那麼圓融!
那今天不扯上因明,尊者说:“无论是外道还是内道佛教都有许多宗派,但全部是以分别念串连起来的,不可胜数的这些分别念没有多大必要。人生转瞬即逝,如今是归纳精华要义的时候。”他的意思是真正學佛要學的是精要,而各種宗派強調的不是精要,深入去檢視他們強調的是分別念的話,那就不必要去了解他。我們都知道今天佛學裡最重要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又包括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那今天在強調勝義菩提心的時候有些宗派是用2轉法輪的觀念,有的宗派是強調3轉法輪,當他強調2轉或3轉、或者是強調他空、或者是強調自空,到最後就有一點類似阿底峽═>這些假如是分別念上面的東西,生命苦短,沒辦法全部都學全,可你若掌握重點,你知道你應該要去證悟菩提心,不管是世俗或是勝義,也不管是用哪一個宗派的方式去證悟了菩提心,醬你就達到目的了。不管任一宗派,他有傳承,傳承中有證悟的前人,就代表他的教法是能夠讓你證悟的,所以到最後你用哪一個宗派理論上你都能證悟,除非你是跟著不是了義的宗派,那就另當別論。可是,我認為阿底峽這裡要強調的→就說那些所有不一樣的宗派,就像格魯黃教對勝義菩提心、對空性是什麼樣子的看法,寧瑪紅教又是什麼樣子的看法,噶舉白教、薩迦花教又是什麼樣子的看法,不管他是什麼樣的看法,大圓滿、恆河大手印這些修行方法不同,各式各樣的方法基本上他傳承中都有人證悟,阿底峽意思是你去了解所有這些宗派中的差別很多都是分別念,那這些東西在你有限的生命中你可能沒法子全部都了解,當然一些大班智達像米滂仁波切他對每一個宗派所講的東西他都了解,因此當他辯論的時候真是非常厲害,當然他是再來人,因為他都懂他知道哪些是共同點、哪些是寧瑪自宗比較有優勢的,可是我們目前沒這個智慧、上輩子大概也沒修學過,那現在阿底峽的意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要太去在乎這些宗派,最重要強調是你要知道真正的精要。
那這個精要,想找個比喻又怕比喻不恰當會讓各位誤解,比方說像空性本身真正的精要,有一個概念絕對是精要═>所謂的空性一定是離戲的。什麼叫做離戲?沒有所謂的有無,把空性用有跟沒有來想基本上就已經錯了,當然到最後這真正的精要是個無為法,相信這些大宗派到最後這地方是一致的,雖然有人不承認如來藏,但一講到大無為法基本上就是如來藏的觀念。那現在再回頭講,他所謂的精要到最後你就要理解真正的實相是這個,或者以前用的比喻就是能量;可是當我講能量的時候不是你現在腦筋裡的能量那2個字,我講的能量是能量最原始的形式,基本上指的是大無為法下面的那種能量,也就不是在世間你看到的電、熱、光,這些都不是。他是最根本的是宇宙之所以能千變萬化最基本的能量,可是玄又玄在這最基本的東西他不能跟有跟沒有扯在一起。醬這整個邏輯就很清楚了。所以,一開始當你沒有所謂有跟沒有的時候,這就是沒有分別念的時候,那這個東西在觀念上是怎麼談?沒辦法談。可是當你有『有』的時候,因為,當他本身可以顯現的時候就是像現在我們所認為的有跟沒有,那整個世間萬法就出來了。可是假如今天沒有萬法出來,你還真正沒辦法去討論它的原始,沒辦法去討論這個空性;因為你站在這個空性裡面的時候,任何的分別是沒有意義的。像我在跟你交談的時候,其實我是站在什麼角度跟你交談、你是站在什麼角度聽我講話?全部是在分別念下面,全部不是真正空性下面在做這個交換。醬你理解?!為什麼他講這叫相似勝義,因為用語言在講的都不是真的,所以他為什麼要強調真正入定的時候那個入定裡面的那個境界才是真正他所謂的無分別根本智。
講遠了,那現在最重要是強調阿底峽在這邊他要講的就是你要抓住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阿底峽在強調這個,其實,這一點就是第6度智慧裡面一個蠻重要的東西。因為所謂智慧度這個東西,今天他為什麼要提阿底峽講的這些話?因為阿底峽講的這些話簡單講他是要告訴你今天最重要就是要了解這個智慧度。偏偏你要了解這個智慧度不是用分別念的,不是說你用一大堆的分別念去理解這個智慧度,最重要你要抓到他的精要。你看他說═>不可胜数的这些分别念没有多大必要,他之所以醬子講因為智慧度本身強調的最重要那個精華他是無分別的。所以你用了一大堆分別念想最後要突破這個無分別,這個無分別對你是困難的,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搞那麼多的分別來突破這個無分別。可是重點又回來了,無分別是你學佛法裡面最重要的精華之一,也就說這是你的focus、你真正重點是這個,你要怎樣在你有限的人生去體驗這個、真正去了解這個。那這輩子沒學好,下輩子再來、下輩子再來,最後一定會學好;阿底峽醬子講的這後面的含義跟智慧度是有關連的。
祥纳穹敦巴问:“那么,该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
尊者教诲说:“对等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這裡用字也是有學問的,你看,等同于虛空界的一切眾生就是在告訴你眾生本身是空性的,你要修慈悲心、菩提心,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性,法相(显现)如梦如幻。”所謂的顯現或是法相這指的就是世俗,這整句話一開始就已經告訴你═>眾生是空性,可是你又要修這些慈悲心、菩提心,還要勤奮的累積福智2資糧,這2資糧本身就是分別念的東西,難道他不是空性的?他是空性的,可是當你在講他是2種資糧的時候基本上不是用空性的角度來講他、而是由有的角度來講所以你才會累積嘛,假如是空性你怎麼累積嘛?最後要把這些善根再回向給眾生,這眾生仍是等同于虛空界的,到最後你希望得到的好像又是得到了一個『有』,這『有』是指圓滿菩提,那就是變成有所得了,可這句一說完馬上轉折回來告訴你,可是你要了解這一切自性皆為空性。我是很直接的跟各位解釋這些,可能語句邏輯的鋪成不是很清楚,可我一直不停的提醒相信你們也能感受到了。也就是這是一個真正智慧度裡面的東西,你要追求的是空性,可是至少在道、在方法上面,又離不開看起來不是空性的這些東西,也就說你要追求他,在你追求要得到他的時候,你又要知道他是空性。這個……慢慢弄多了,比方,現空雙運,為什麼講顯現跟空性是一件事,或者最後告訴你智悲雙運,智慧跟大悲,或者是勝義跟世俗是一件事是雙運的,基本上都類似醬子,可是,這真正是佛學裡面的精要。一方面我們現在在讀智慧度,一方面阿底峽的教言裡面就有這種強調,在邏輯方面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不知道归纳修行的精华要义,那么表面上了解、懂得、知晓得再多,结果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精華要義他沒講的那麼白,可是我給各位講就是指菩提心,一強調菩提心你一定要記住,表面上是你要渡化眾生你要成佛,這有2個含義在裡面,1是自利1是利他,這2個互有關連;另外一個角度,當一講到菩提心的時候,你馬上想到廣義的時候是包括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智、世俗菩提心就是悲,這2個東西在某一個角度看起來是完全不搭嘎,告訴你這2個是一件事你很難把他連在一起,可事實上他2個就是一件事。聽過這些分析大家就能理解他所講的精要是什麼東西、或者說智慧度裡面最重要的精要是什麼═>就是菩提心,那菩提心裡面很明顯的是勝義菩提心跟世俗菩提心都要包含在裡面,醬才是所謂的真正智慧度。
昔日阿底峡尊者初来西藏时,大译师仁亲桑波迎请尊者。仁親桑波,是前譯時期很重要的大譯師,西藏有分做前譯跟後譯,所謂前譯就是舊教,一般寧瑪就屬於前譯,除寧瑪以外的噶舉、薩迦、格魯等一般都屬於後譯,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分野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以前大部分是前譯,阿底峽尊者來了以後大部分是後譯,前譯裡面很重要的譯師、翻譯的人,仁親桑波是其中之一。當時請阿底峽到西藏的時候一定會跟這位譯師見面,既然是大譯師他就一定梵文、藏文、印度文都懂,他們可以溝通,而據我所知阿底峽剛來西藏時是不會講藏語的。当时尊者问译师:“您对诸如此类的正法,了知得如何?”并逐一加以询问。结果译师似乎无所不知。比方說問他知曉中觀分做應成跟自續2派,這大譯師知道並加以解釋什麼叫中觀應成、什麼叫中觀自續;或者又問是否了解唯識,也清楚唯識分做隨理唯識、隨教唯識,隨教唯識最重要是無著、跟中觀是一致的,隨理唯識理論上比較屬於因明那邊、陳那一系列的,那這都是由世親教出來的,隨理又分做有相、無相等等,這個譯師他全部都能講,也就說他《中觀莊嚴論》讀的非常透徹,這些於他都不是問題。
談過後,阿底峽發覺他什麼都懂,尊者十分喜悦地称赞道:“极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这样的智者,班智達就是學者,我都不需要来了。”接着又问道:“那么,在一垫上,该如何修行这一切法呢?”一墊就是一個座,真正上座修行時你應該用什麼方法去修一切法。
译师回答说:“应当遵照各个宗派所说来修持吧。”
尊者说:“译师错了,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译师问:“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修持呢?”
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問題就出在這裡,阿底峽一聽就說你錯了,醬看起來我是有必要來,聽起來你什麼都懂,可你沒有掌握所謂的精要,生命有限修佛法一定要掌握精要。大譯師意思是他什麼都懂,大乘、小乘都懂,所以修小乘法就根據小乘的教法,若修行大圓滿的時候就根據寧瑪所教的方式去修行,若修行恆河大手印就完全根據噶舉白教的教法來修,薩迦的無上道果類似大圓滿、大手印同等級的法,格魯是生圓次第就圓滿了、上面再沒有類似無上瑜伽的法,因所謂大圓滿是生圓次第再上去的最高的屬於無上瑜伽的部分。
阿底峽一聽這就說你錯了,為什麼錯課文中沒解釋,現在提出我個人看法給大家一個參考。為什麼會講他錯?相信阿底峽的意思是不管是用哪一個宗派的教法,不管是修寧瑪大圓滿、噶舉恆河大手印、薩迦無上道果等等,最重要是菩提心,那菩提心本身你要理解到有一個勝義菩提心有一個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跟世俗菩提心在原則上不管哪一宗派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大家用的名相不一樣,又或者用分別念來解釋他的時候好像不一樣,可這些不是重點,重點不是在文字分別念的敘述。雖說我不真懂大圓滿也不知道怎麼去修大圓滿,可是大圓滿修行就是醬一個觀念,所有的東西是在離開分別念下面的立斷、或頓超,大圓滿裡面有立斷、頓超這2種方式,以前的補充資料裡面都有(懈怠者無勤解脫本淨立斷引導、精進者有勤解脫圓成頓超引導);又像禪宗那種直指心性、直接引導你證悟心性,基本上這就沒有用分別念,可是什麼叫沒有用分別念?這很難講清楚,因為你證悟時所證悟的是沒有分別念的實相,那你怎麼可能用分別念會去了解一個沒有分別念的事情,不可能的。所以所謂的直指意思就是這種方式可以讓你進去裡面。我在想阿底峽這邊所強調的基本上就是強調這個,所以你若掌握了這個東西,不管你是寧瑪大圓滿、噶舉恆河大手印、薩迦無上道果的修法,其實這一部分是一致的。所以我相信他講的是指你一定要掌握這個菩提心,而這個又不是幾句話說的清楚。
大譯師說當他在修寧瑪大圓滿就用寧瑪大圓滿的教法、修噶舉恆河大手印就用噶舉恆河大手印的教法,阿底峽跟他講這是錯的,你若用這種方式你完全是在分別念下面,你要去掌握裡面真正的精華。其實不管是大圓滿、大手印,最後基本上講的跟阿底峽講的我相信在這個角度上都是一致的。所以為什麼他跟你講你要修大圓滿之前,你一定要把顯宗的中觀讀懂、要非常懂中觀的觀念,你才有機會修成。那中觀是什麼觀念?就是阿底峽所強調的要掌握沒有分別念下面的那個實相,這是他所講的精華。
引申閱讀:✿阿底約嘎即無上瑜伽 054課
https://fufufromtw.pixnet.net/blog/post/471810161
可见,我们必须在了知上师所传授的窍诀的基础上总结实修的要点来修行。這句話中所謂的竅訣的基礎上總結實修的要點指的就是你要修菩提心,而且這菩提心是包括勝義跟世俗。即使清清楚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如果没有实地修行也无济于事。今天我自己也要懺悔,有同修跟我一樣也覺得困難,這困難本身就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實地去修這菩提心,菩提心是可以修的,其實這道理大家都懂,有人修的是貪嗔癡,有人修的是慈悲喜捨,每個人每天都在修只是看他修什麼而已。菩提心也是醬子修。像今天讀了這個,你也真正信服了這個東西,你還覺得有困難的時候,你每天想盡辦法抽空去修菩提心試試看!相信一段時間後你會看到那個差別。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也亲口说过:“就像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所以光是知道菩提心沒有用,你沒有去修你再知道他重要,你還是你、他還是他。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对治自相续的烦恼与我执。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什麼叫對治我執跟煩惱?若跟菩提心連在一起時,某一角度修菩提心就是對治你的煩惱跟我執。很多煩惱是由我執引起的,我執減少,煩惱也少了。
博朵瓦格西曾经请问仲敦巴格西:“法与非法之界限是什么?”
種敦巴是阿底峽心子,最後是他帶著阿底峽的骨灰去到熱振寺成立噶當派。博多瓦是種敦巴3大弟子之一,他問法跟非法是怎麼分別。
仲敦巴告诉他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能對治煩惱就是法,沒法對治煩惱的就是非法;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所謂不隨順世間就不執於我執,我執都是隨順世間出來的東西,不隨順他就是你追求的是出世間,這簡單講就是實相、就是勝義,所以,追求勝義是法,追求世間就是非法;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這道理顯而易見。
阿阇黎吉公,吉公不知道是誰,他們會引用應該都是有份量的大德,这样说过:“诚信因果不虚是下根者的正见,所謂因果不虛就說行善去善趣、為惡去惡趣,所謂下根就說是比較資淺的初學佛者,誠信因果不虛這是初學佛者的正見,這是基礎,千萬不能把這當成比較低劣的,若能证悟内外诸法现空、觉空双运是中根者的正见,证悟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无二无别即是上根者的正见。先講所見、能見、所證,這是3輪體空,他是證悟三者無二無別這強調的不是空,可是到最後的意思仍是空,就是沒有所謂的能所,也沒有能證也沒有所證,這是2轉法輪最高境界,這也就是智慧度裡面的般若,也就是強調般若的智慧、這就是上根者的正見;簡單講這等於就是智慧度,因今天在講大乘智慧度,那般若智慧指的就是法空;以大乘的角度來說般若智慧是根本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我比較困擾的是中根這個,當你能夠知道現空雙運、覺空雙運,覺空已經講過很多次,再複習一遍,以寧瑪的教法、或者是3轉究竟他空的角度、或是如來藏的教法,當他在講空性的時候是強調樂空雙運,空性本身你可從空的角度來看他叫做空分,什麼叫做空的角度?就是第2轉般若的智慧,所有一切到最後是空的、離戲的大空性,你由這個角度看他是空性,所以你叫他空分。空分的分,不是切成幾分的意思,他意思是由空性的側面你發覺這個體本身,這個體是一個比喻其實是沒有體的,就說這個實相本身用空性的角度來講他是空的,這時就叫做空分,也就說由空性的側面來看這個實相叫做空分。但若用法身功德,什麼叫法身功德?因為到最後你會發覺所有的空都會顯現,如果空性不會顯現今天就沒有什麼事了,根本就不會有世間了,不顯現就永遠是空性就一片大寂靜。站在他本身就會顯現、就會產生萬法的這個角度來說他的時候叫做樂分,所以叫做法身功德。法身指的是空性的角度,當我用法身功德的角度來講時我叫他樂分。樂分又可以繼續分成3種:明分、現分、覺分,明分的意思是他能夠被了解,白話講,空分是用體的側面來看他,明分是由相的側面來看他,就由體、相、用的比喻你就了解了,由用的側面來看他時就叫他現分。除明分、現分之外,加一個覺分,是因為最後這個本體本身他有一種明了、了知的功能,這功能蠻重要的,你們應該聽過自證,今天假如沒有自證,自證是很難被證明存在的,特別是唯識的角度或是瑜伽行中觀的角度,包括自宗米滂仁波切這位大智者,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說法告訴我們═>雖然沒有辦法證明,可是他不能不存在。自證的意思,比較白的講法,就說,因為我們知道最後萬法都是識都是心,以唯識的角度就所有都是識,唯識無境、萬法唯心。如果識沒有了別的功能你怎麼可以說萬法唯識?比方說像石頭這些無情物這些色法來講,他是無情物、本身一定沒有了別的功能,可是你發覺所有的有情物他有一個了別的功能。這個了別的功能要推到他最究竟的時候就是一種自證,假如他沒有辦法子自己去背書說他能夠了知這個所謂的外界,他要了知外界的時候他一定要同時也了知本體,假如沒有這個了知的功能就不可能是萬法唯識或是萬法唯心。沒有這功能就沒有辦法成立萬法唯心的話,這世間一切法都沒有辦法成立,所以雖然這觀念很難證明,但自證是蠻重要的觀念。如果以後有機會可以再解釋自證這東西,現在會提到這就是因這涉及到覺分,他這裡講到覺空雙運就涉及到覺分這觀念。
明分、現分、覺分,是樂分的細分,今天不管是講現空雙運、或是講覺空雙運,他所講的其實是一種他空或是如來藏觀念下面的一種重要正見。一般若以寧瑪自宗立場來講,中根這裡有一點3轉觀念,上根是接近2轉觀念。我產生的衝突是═>2轉是基礎沒有錯,因沒有2轉是不會有3轉的,大家應該都有這個認知。沒有2轉你不能談3轉,所以2轉是基本的,按照他的次第來講,好像2轉應該是中根、3轉應該是上根,因為是要根據2轉才有3轉。他這裡為什麼反而是把現空雙運這種觀念當作是中根,我不知道我也沒辦法解釋,可他絕對不會亂搞的,因像華智仁波切、如來芽尊者不會不懂這個道理,那這裡為什麼有醬子的敘述?那在上師、堪布的視頻中沒聽到有關的解釋,所以沒辦法講。那我們也不可以說他錯了,我是很誠懇的表明這點,只是想告訴各位,就說他所強調的這個中根是接近3轉觀念、上根是2轉觀念,他為什麼要把2轉放在後面?假如以今天智慧度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只要談到2轉就結束了。醬懂嗎?因3轉其實是有了2轉才有辦法去談3轉,假如是醬子的話,把2轉當作是最究竟上根的正見也是沒問題的,可是他為什麼要把3轉這觀念反而是放在中根?還是他有其他的意思?因為,這是現空雙運、或是覺空雙運;今天若是其他的宗派,比方說格魯的說法那我就沒有意見了;可今天是寧瑪的說法,因華智仁波切、如來芽尊者都是寧瑪的大修行者。若以寧瑪的教法,3轉所謂雙運的觀念應該是在(證悟所見、能見、所證智慧三者無二無別即是上根者的正見)的後面,你不能說他次第比較高,應該是說2轉3轉一樣重要,但在次第上2轉在前、3轉在後,可沒有2轉是不可能有3轉的,所以說一樣重要。比較沒法接受的是把3轉當作中根,為什麼要醬子,還是有其他的什麼……不過大家不要起疑慮,暫時先把它擱置。
這段話你只要記住,下根沒有問題,下根不是說他不重要,上根這是2轉的法空的觀念,中根是究竟他空的觀念是3轉,為什麼他醬子講就暫時擱置因我沒辦法解釋。其實也沒啥大關係,為什麼?假如你今天講智慧度的話,在6度裡面到了講智慧度的時候是講般若而已,智慧度再往上拆變成10度,10度就是把智慧度再展開成方便度、力度、願度、智度,因智慧度是6地菩薩,以這個角度是叫深般若,你看《心經》中講深般若一定是6度以上才能叫深般若。所以,在這個角度把他當作深般若、就是般若裡面一個重要的指標這是沒問題的。重點是雙運很重要,放在中根,就說中根不是指低劣的意思,其實上根這東西也是一個根本,沒有上根這東西是不會出現中根這東西的。好吧,先就醬。
安住于一缘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一緣等持就是9心住的善心一境性,9心住最後的第9住心就是等持、第8住心善心一境性,善心一境指的就是一個所緣境的意思,你能夠停駐在一個所緣境不變動,這是修定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你能夠安住在一個所緣境裡面,這時你如果需要用力保持就叫第8住心、就像背書你要強迫自己去想去記這叫第8住心,到了等持第9住心的時候你根本不要用力沒有功用你是很自然的就有辦法背出來,這叫做等持。這等持到你有了輕安就變成奢摩他;那他現在是告訴你,你能夠一緣等持的時候這是下根的正修。
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什麼叫4種雙運的等持,4種雙運這裏沒有解釋,若根據前面、根據寧瑪的教法這就是現空雙運、明空雙運、覺空雙運,那為什麼叫4種?因當我講出這3種雙運的時候裡面是包括4個東西,有空分、明分、現分、覺分,是醬一個觀念裡面,你在醬一個等持當中你是中根。
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沒有能修、所修、感受,這就是2轉的離戲大空性,完全的沒有能所,這是真正入定無分別根本智境界。我現在有一個想法,他是不是用醬子來分:這邊中根比較有後得智的意思,上根比較是無分別根本智的境界,不過我沒把握,勉強說,雖然你是定在一個境裡面,可是,你有4種分別上面的等持,你還是有分別在上面,這個有分別跟完全沒有分別這裏稍微有一點差別,這就是3輪體空,即是上根者的正修。
取舍因果如护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真实行为),護眼珠,堪布沒特別解釋,一般出家人很多東西他要避開不去看,比方跟女性講話他會把頭偏開不去看對方,這是讓你離開煩惱境,要對付煩惱有2個方法,1是煩惱出現你有法子制伏他,1是你根本就避開會出現煩惱的境界,這很確定是他們的一種方法,所以你就明白修定的時候為什麼要去阿蘭若,阿蘭若指清淨的地方,你總不會挑在卡拉OK旁邊修定吧?!所以我想他指的是醬的意思,這就有因果、有法在,就類似戒來解決;以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而行持为中根之正行,煩惱出現可以制伏,比方可以用不淨觀,修到一個程度他不需要避開不看,而是他可以用不淨觀,比方說看到女性就看到一堆白骨,還是髒的臭的爛的白骨,醬子他怎可能對女性產生貪念?這就類似定的解決方法,雖說如夢如幻,可你在修不淨觀基本上也是修定裡的一種方法,這時是壓制住煩惱不現行,可煩惱種子還在;无有一切所行者即是上根者的正行,這就指空性了,類似慧來解決,此時也不需要把女性觀為白骨,根本就是沒有所有、根本就是空性。所以,為什麼講智慧?證悟空性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到有這個智慧的時候是能斷掉煩惱種子的,因此這不像第2種是壓制住不現行而種子還在,第3種按照唯識的教法是斷掉種子、根本沒有煩惱的種子。
所以說,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无等塔波仁波切在《圣道如意宝》中所说的与此完全相同。現把這些名相再加以解釋你就更能明白他在講什麼═>我執,這屬於無明、所知障,因為你不知道是你的所知有障礙,你不知道沒有我、所以你執著有我。煩惱,一般這就是煩惱障。若根據寧瑪自宗的教言,我執、所知障,這要到10地金剛喻定才有辦法百分之百斷掉,這我不是只有指人,包括法都應該放在裡面,也就是人我執、法我執都要放在內,這才是我執的正確解釋,因為假如你是人我執的話,你斷了煩惱的時候基本上人我執是可以斷的,也就是小乘的果位;你要斷了法我執是佛才有辦法、是大乘的無學道或是究竟道。分別念,又變成是煩惱的層次中怎麼會產生這些煩惱,當然是因有分別才會產生這個煩惱,若沒有分別你不會產生煩惱。分別念包括很多,舉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第1個你去識別他是什麼的時候你一定會產生受,這個受裡面就會有喜歡、討厭、或是soso等等,你因為喜歡或討厭馬上接著就是貪或嗔,這些煩惱就出來了。經過醬一解釋你就能更深入去理解這些字後面要表達的意思。
塔波仁波切是密勒日巴心子,無等是對他的尊稱。無等塔波仁波切在《聖道如意寶》中所說的也與阿闍黎吉公在此處分別上中下3根所講內容完全相同。為什麼他們會把我認為的最高境界放在中間,那一定是有他們的理由,而我們自宗是稍有差別的,知道後就放下。
因此,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就必须了知归纳精华要义。诚如全知龙钦巴尊者所说:“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龍欽巴,大家就應該知道了,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知道龍欽巴,因為你若是相信大圓滿這個法,你不能不知道這個人,因為這是龍欽寧體裡面的法。而龍欽巴跟這龍欽寧體是很有關係的,雖然最後龍欽寧體是由智悲光尊者晉美朗巴開發出來的,可龍欽寧體本身在很多地方都跟龍欽巴是有關係的。再換個角度看這人為什麼重要。你看寧瑪自宗大圓滿傳承,你在皈依的時候,皈依境中間那個傳承:
第1是普賢王如來,這不是普賢菩薩,是最早的第一尊佛、法身佛→報身寂猛聖尊→化身金剛持佛(不是釋迦牟尼佛,因這是大圓滿傳承)→金剛薩埵→密主金剛手菩薩。談佛,這是一個角度,分別下來好像有好多不一樣的佛,其實觀念上佛是一致的,因佛佛道同,是說,我們尊佛是尊這些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到最後其實是無為法,就是如來藏,要不然他怎麼可以是你的皈依對境?!因為他是大無為的法,所以他是常法,醬理解我的意思嗎?可這個常並不是無常反過來的那個常,這是以大無為法的觀念裡面去談他的常,他一定要常,他若是無常他怎麼值得你皈依呢!他自己都會變,你怎麼能皈依一個會變的東西!所以說你皈依到最高的境界就是皈依佛智、就是皈依如來藏,所以,一般所謂皈依自己不是皈依我執是皈依如來藏,因為人人都有如來藏。到最後這個如來藏若以大無為法的角度來看他的時候,你可以說會有阿彌陀佛會有釋迦牟尼佛嗎?當然不能有。你還記得以前講過某甲的能量跟某乙的能量跟某丙的能量都是沒有差別的,這裡面為什麼會沒有差別?就是因為是大無法的觀念下面他就不可能有差別,他有差別他就不是大無為法。所以,你不要說為什麼化身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不需煩惱這,這只是一個傳承,可釋迦牟尼佛當然可以在裡面,只是用一個金剛持佛代表化身佛。
簡單講,在這傳承中你一定要觀的就是蓮花生大師,因為從這些真正的持明傳轉到人間是用蓮花生大士作為媒介的,這就是為什麼蓮花生大士那麼重要,特別是密宗這一塊。
補特伽羅耳傳(口):蓮花生大師→益西措嘉(空行母,會有龍欽寧體這伏藏是應益西措嘉所請而傳講的法)→赤松德贊..5人..→無垢光尊者(龍欽巴,寧瑪有3位不能不知道的大德~龍樹班智達、龍欽巴、米滂仁波切,對於米滂仁波切我是5體投地沒話講,讀他的著作不僅僅是充滿法喜還解開我甚多疑惑!深信我有無數個前世都有深讀他的著作,我當他是我的文殊、是智慧表率。)→智悲光尊者(晉美朗巴)→如來芽尊者(嘉維尼固)→華智(巴珠)仁波切→不敗尊者(米滂仁波切)..2人..→如意寶法王(晉美彭措)→四川喇榮五明佛學院。
龍欽巴說:“所知猶如空中星,所學知識無止境,今求法身精華義,必至無變之堅地。”意思是你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法身→勝義菩提心,這代表空性,也代表實相;無變之堅地,就是指大無為,無變就是常法的意思,不都講萬法無常,怎這裡會講常呢?這大概就跟如來藏的觀念一樣比較是隱藏在後面的。可是若按字面上來講,這就是呼應前面阿底峽講的→有這麼多東西,其實你要學的是他的精華,所謂的精華義就是勝義菩提心,或者說他的精華是智慧度裡面的東西。那你如果知道去追求這個精華你就不會退轉,如果不去扯如來藏那個常法,你今天若知道進入所謂法身或是勝義菩提心,你知道這個是精華,你要求的就是這個菩提心的時候你就不會退轉,無變之堅地只能醬解釋,就說你能得到不會退轉的那個信心、或者那個智慧。
在思维的时候应当断除一切增益。就像印度单巴桑吉尊者所说:“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單巴桑吉這人很重要,有人說他是蓮花戒,母鷂是一種鷹、體積比較小,老鷹找食物那表示他是非常銳利精準,醬才可以找到真正的上師,野獸是指鹿,因聽說鹿聽到音樂會著迷,就有獵人會放音樂引誘鹿出來而獵殺,這感覺很不好,利用人家的喜好來殺他,很小人!啞人品味他講不出來可心中完全有數;北方人這是應該以西藏的角度來講,不要想到是中國東北,記得以前也出現過這個比喻,北方人剪羊毛代表他一絲不苟沒有任何缺漏,所以你在思惟時是要醬子。得果時要像雲散日出,這學問就大了,就是你證悟時要雲散日出、水到渠成、豁然開朗。我们务必做到闻思修行不相脱离。如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所以今天在某一個角度來說,除了《引導文》還有《備忘錄》,當然這離真正精進還有一大段差距,可至少也算讀得很細,至少你要開始做觀察修,聞思修3個都要做,聞,我們都在做了,思,也要做,觀察修有時會用到思,觀察修你也可以正行,比方,你修菩提心、修出離心都是觀察修,修皈依也是,每天至少花15分鐘修皈依,我們至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闻思修的结果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什麼?這回到最後他又是指這個,是說聞思修的結果必須要達到慈悲心跟菩提心要增上,煩惱日漸薄弱。所以他講精要,講來講去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記住這包括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智慧。
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這邊就是畫龍點睛,告訴你菩提心這就是所有東西的精要,也是阿底峽所強調的精義,不過你同時還要記住阿底峽強調菩提心之外還同時強調皈依。記住這點,分別你是不是佛教徒早先要看你對3法印或是4法印是否完全了解或認同,用見地本身來決定你是不是佛教徒,另外一個是用信來決定你是不是佛教徒,這就涉及到你有沒有皈依。一個比較圓融的方式就是2個合併,你要有3法印或是4法印的見地再加上皈依。阿底峽在他的教法裡面是強調皈依強調的不得了,所以一般說他是皈依的班智達,他不太講很深大道理,他只要一講法離不開皈依也不離開菩提心。所以他當初去找金洲大師去學所謂的7因果,因他本身是深見的傳承,所以自他換有相當的基礎,可金洲大師除了講7因果也講自他換,像我寧瑪自宗是把自他換或者是修心7義,就是修自他換的這個菩提心的方法放在願菩提心學處,醬子當然沒問題,可現在的主流一講修菩提心的時候是7因果加自他換合併使用,2個交互的用,前面教法也說過,什麼時候用上自他換、然後配上7因果,《廣論》宗大師也是強調2個要配合用去修菩提心。是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有菩提心解決了問題,沒有菩提心不能講很多東西完全沒有但是難度就高很多,意思是你還沒真正入門。所以,我们不局限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地步而要诚心诚意修持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雖然修菩提心很困難,但是絕對認同這點,每一個大德都醬子講,我們也只能盡力而為。
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
我与如我愚痴众有情,修成胜菩提心祈加持。
诸道之根本——发大乘殊胜菩提心 之引导终
發菩提心結束後接下去就是金剛薩埵,這就很接近密宗的,下一節課仍是先接著講《備忘錄》的行菩提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