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討論-0165
今天純粹是用討論的方式,大家提問,有時這個問題也不是為了你個人,引起的一堆討論會讓我們有學到東西。無所謂範圍,想到什麼都可以討論,但還是基本以現正在學的奢摩他為主。奢摩他由《辨中邊論》裡面的58斷行,再到《聲聞地》裡面的9心住或者叫9住心,這2個是主力,由這2個主力之後你再了解《聲聞地》裡面的6力跟4作意,7作意現在還沒講到,但是班上很多同修都知道7作意的意思,現在把這些都串起來、綜合起來。
回想一下,我先提一個問題,定裡面你的所緣境最重要的2點是?明分、住分。
由這2個可以引生出一堆東西,什麼叫掉舉、什麼叫沉沒、什麼叫昏沉,都跟這2個有關。你看整個9心住的過程中也是為了要得到明分、住分,為了得到明分、解決了後就怕會產生掉舉失去住分,像這些都不能忘。比方,第一張有關所緣境的圖,

廣論補充資料 20180724 所緣境.jpg
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事邊際所緣境事、所作成辦所緣境事,這4個,在佛學整個定所緣境來說基本上就是這4大類。旁邊這個圖,初學者你要記住什麼叫淨行所緣、什麼叫善巧所緣、什麼叫淨惑所緣,那緣佛像不在這裏面,是在蓮花戒的《修次3篇》裡面所特別強調的。
宗大師基本上就是依這些大經論,最重要除了《辨中邊論》以外就是《聲聞地》、《修次3篇》為主。

重點

明顯分

安住分

角度

能緣鬆弛

所緣離散

問題

沉沒(愚癡分)

掉舉(貪分、串習境)

對治

舉相策心:1修光明想
2念功德可欣事
3轉成觀

止相持心:念過患可厭事

衍生

失去住分

失去明分

粗沉離開座位、丟掉原來的根本所緣,你要去緣別的可欣事。
中沉不離開座位、丟掉原來的根本所緣,你要去緣光明相或是別的無關煩惱的可欣事。
細沉不離開座位、仍是原來的根本所緣,只是你要想法子讓所緣境明顯。
向內、向下屬於沉沒的、止的、止相
向外、向上屬於策舉的、舉的、舉相
粗掉舉離開座位、起來經行
中掉舉不離開座位、丟掉原來的根本所緣,你要改去緣可厭事。
細掉舉不離開座位、仍是原來的根本所緣,只是你要想法子拉回來專住所緣境。
 

某師兄:您講的對我很有幫助,只是聽過就記不住,就像您說的應該要多拜懺,聽得可以了解,可是過了就忘記了。
韓師姐:要反復去聽!
石師兄:就怕沒時間。有時間是事先要預習,聽完以後再複習,那要忘的機會就不大了!有時候你可以自己做你的重點表格,自己做過印象就深了。
謝師兄:若是有障礙的話就真的是要拜懺
韓師姐:其實石師兄教過我,就是說,一方面要預習、一方面要複習,還有一個就是自己聽完或看完以後,自己要在腦筋裡把它過一遍,你就比較容易記得住!
石師兄:就像我去做這些圖表,這些其實都是書上的,就等於你自己去組織一遍,醬會有幫助。比方,在學定時候最重要牽涉到的心所念心所、定心所,念心所,簡單講就是一種記憶,那你的記憶就是要靠不停不停的串習。你看,6力裡面不是有一個憶念力?那就是很重要的東西。
簡師姊:感謝石師兄在課堂上把9心住解釋得很清楚,我也試著練習,而華師兄那邊的《瑜伽師地論》也講到,2邊可以連結起來,不就可以收攝其心當練習。因為我的所緣境就是放在腹部的上下起落,之前練習都覺得我若去觀呼吸,把所緣境放在我鼻端的息,我就發現我會去控制我的息,一下子整個人就會緊繃起來,《瑜伽師地論》不是說要知息長、知息短,什麼上行風、下行風,我去觀察就變成去控制呼吸,醬又去改所緣境為腹部的起落,又想到師兄講的明分、住分。因專注力還不是很夠,就不會發現肚子的上下起落,就拿一個袋子裝了很多衣服放在這上面,醬就發現了那個起落。注意一段時間以後他又會跑掉,我又在研究內住、等住,不管是什麼住,就說我有這個正知力知道我的所緣境要跑掉了,可是有時很累就很容易沉沒,就醬就知道自己在打瞌睡了,然後就警醒想要策舉其心嘛,可是策舉的時候一下子就真的掉舉來,掉舉一來,就收拾不了了!
韓師姐:你是怎麼策舉其心呢?
簡師姐:我就想怎麼樣的正確地策舉?因為到最後,你知道嗎?你是想說昏沉昏沉了,你就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然後就沉沒了!等你點一下醒來時後又從頭來,可是從頭來的時候就變掉舉了,這怎麼處理?就想知道你沉沒的時候你要策舉的時候怎麼個策舉的方法
韓師姐:等下石師兄再說,我先來回答,因為我也是修安般念。
記得早期去王老師那邊上課的時候,他也教我們打禪修,當時他一開始就叫我們先觀,可是我現在覺得我現在不先觀,為什麼?因為你沒東西可以觀啊!所以我現在是先修止,就是《瑜伽師地論》現在講的那個算數的算法。可是,這個算數的算法在算的時候我發現跟你有同樣的問題,就說你會去控制呼吸,可我後來慢慢琢磨出來我如何不去控制呼吸。就說你在算的時候如果你用那個數字來帶你就會控制,可是如果你是緣著那個呼吸,我不像你是去看肚子,我不是,我就是跟著走,就是我的念跟著這個呼吸由上到下醬子跟著走,可是跟智者大師講法一樣我數的是出息,我只數出、我不數入。【師教的女性要數入息、男性數出息】等我數到出的時候,通常我醬跟著走的時候我才開始數,我不是由數來帶我這個息,我是先有息我再來數,因為我覺得醬子我比較不會去控制他。然後,關於昏沉掉舉,像掉舉,我也常常會掉舉,可因為現先修止,所以等我開始昏沉的時候我就開始思惟法義。那我怎麼去思惟呢?因為,現在《瑜伽師地論》跟《廣論》都在教安那般那念,比方說你要悟入五蘊、悟入緣起那些,我就去思惟,思惟完了,可是我還是要回到息上,因為這是一個關鍵,你不要就跑掉了,你還是要拉回到你原來的念上面,然後再繼續下去。我是覺得好像會比較好一點點。
石師兄:我先插一句話,韓師姊剛剛講到一個重點,我們在書裡有教的,不管你是昏沉或掉舉有3個階段、3種處理方法,大家一定要記住他的教法:1是不離座,人還是在根本所緣境裡面,2是不離座,換所緣境,他剛剛想說思惟法義那就是換所緣境,所以你要知道你是用什麼方式在解決,3是人離座,且換所緣境,一共有3種方法。因此你要先看你嚴重性到什麼程度,這個時候一般都是粗的掉舉、粗的昏沉,像這種一般都是要站起來,有時你整個都跑掉了,跑掉你就是要離座站起來,然後換所緣境。這時候換所緣境要換什麼所緣境?他就講思惟法嘛!你就回想以前教的、或是你了解到你假如有掉舉有昏沉,對你是有多大的傷害,這在平常你就要多想,就思惟他的過患!
最近跟著他們一起在讀如來藏,如來藏中講到一個東西是我以前從未想到的,他說以大乘人的角度4個克服問題的方法中有一個是禪定。我第一次發覺原來禪定站著這麼重要的位置,為什麼?因為禪定會讓你得到一種輕安,這是對治你對於輪迴的厭惡,因為大乘人要回來。所以佛陀在講大乘人的時候一定是要48定的4禪、沒有講8定。所以要不就不搞,要搞不能不定,就絕對要克服障礙,所以馬上插話你要記住有3個階段,細的時候一般是你不離座、所緣境不變,因此你要看是什麼情況,最好是不要換所緣境,你要有那個不換所緣境的本領。記得9心住裡也有這種差別,在安住他會離開所緣境可是他有正知他會回來,剛剛講要回來原所緣境是很重要的,你假如弄到最後你不回來那你是在對治什麼?!就算你離座最後還是要回來,有人離座經行、冷水洗臉清醒一下還是回來,這是對治昏沉。要回來的意思就是你把他克服了,你有一個經驗怎麼克服這種障礙,時間久了、經驗多了,就越來越厲害。你記住,安住是醬子,再過來,近住會散可不會離開所緣境,所以你也知道自己到了什麼階段,這都有講過。
簡師姐:剛開始數一,我有練習過說吸進來數1、吐出去的時候,醬子很容易控制呼吸。
韓師姐:等下,我打個岔,如果你進出都數,太快了!你就會去控制。所以我的習慣,為什麼6妙門裏頭好像是《釋禪波羅蜜》智者大師就主張用數出息,你想想看在《瑜伽師地論》裡教了那麼多種方法,至少4個,1個是從1數到101個順數,1個逆數,1個是入出搭配均數,智者大師只說這一個,就表示他覺得這個是最好的嘛!所以我就覺得數一個就可以。
 【延伸閱讀】:六妙門與三際托空
簡師姐:再來就是攝心的問題,我就試驗上次華師兄給大家的九節佛風,我就發覺那個很攝心耶!這邊進來,醬出去,吸進來時想他的光明,出去時想你的業障、煩惱跟著吐出去,真是很攝心。可又想沒有人教自己到最後會不會……所以用一用又不敢用了。就回來數息,可是只要用數的我就發現我會控制呼吸,然後就想有什麼方法讓自己不要去控制呼吸,到現在還想不到。下行風進來,你觀察呼吸到……可是不是講只有一個所緣境,那醬子進來一路下去,這是不是很多個所緣境?
石師兄:不是,醬算一個。他有教醬算一個。
簡師姐:所以我醬吸進來,一直進去,然後,再醬出來,這算一個所緣境。
石師兄:我打個岔,你講這個很重要,以前他也有提過,你數息為什麼教你數10遍?那個算一個所緣境。不是1算一個所緣境。像我現在是用蓮花生大士的心咒,那整個咒念完算一個所緣境。
韓師姐:針對你剛剛的問題,六妙門裡有提到數、隨、止、觀、還、淨,數到什麼時候開始隨?就是要數到那個數字你要任運,不會錯,這時候你可以開始隨了。但是在隨的時候他就告訴你你的念就是要隨著你的這個息下去上來,我們不是有所謂的息中間,一開始一定體會不到息中間,息中間,已經很厲害了。所以剛開始你就跟著那個息下去上來,這叫一個所緣境。當你隨到什麼程度會變成開始修數、隨、止那個止,這個止不是得奢摩他的止,不是!他這個止,後來我在《略論》上看到一個東西我覺得跟這有關,他這個止的意思是說,因為你醬下去上來,你的所緣太大,他要把你的所緣再focus,這時他告訴你有3個方法1個是你只去觀你的鼻端,所以為什麼以前看修數息很多就只觀鼻端【眼觀鼻、鼻觀心】,他是到最後這個隨息隨到好像如水入沙、又好像穿過蓮藕的孔,你感覺到你的息從頭到腳可以醬子,這時候你可以把隨給止住,你可以開始修止。為什麼要開始修止,因為你最後的focus是你要得止你要得輕安。在修止的時候一個就是你開始觀鼻端,有點像南傳的你要去體會那個觸點,另外一個就是你像一個守門人一樣,你就看著他息出息入、息出息入就醬子,第3個我記不起來了,反正類似。所以最後他要focus進來也就是說他不要那麼大的,記得是在《略論》近住的地方有提到這一部分,就叫你拉回來。然後,最後你會得到輕安,可是當你得到輕安的時候,你是先心輕安、後身輕安,你得到身輕安之後,接著你就由身輕安得到身輕安樂,再回到心輕安樂,他是醬子的,所以你從得到等持以後你就開始有輕安。可是我最近看的《略論》等下可以請石師兄講,我最近看《略論》的說法是說等持就有輕安了只是不圓滿,就還沒到殊勝的輕安。
石師兄:我還沒看到那邊,為什麼會說得到了輕安不圓滿
韓師姐:他是說等持就有輕安了,可是那個不圓滿,所以那個不算,不算一般所講的由輕安就知道他得到未到地定,因為那是一個不圓滿的輕安。
簡師姐:那算不算欲界的定?
石師兄:我們在上次講完的最後,你們現在去翻到那。他是說有很多人在欲界定的等持就起了增上慢,因為你在欲界定的等持的時候你有一種那種無分別的那種感覺,你還以為你已經是見道了,他說那是差了108千里,倒不記得有講輕安。因為你有了等持的時候,一定要到等持坐到生出輕安才算是真正我們講的定。這個定就是一般講離開了欲界,叫做未到地定、或未至定,你最少要得到未至定,就是一定要有輕安。那有等持就有輕安可那個輕安不圓滿,不知道,等看到再講。因為你有等持到變成要有輕安,這中間是有一個階段的,要到了輕安才算,你還是等持,可你是有輕安的等持那就是三摩呬多地,或者叫做等引,一般就用等引。這大家不要再搞混亂了。你的等持是9心住裡面的等持,那還在欲界裡面,等你產生輕安的時候就是跟色界有交集了。要知道,輕安是一個善心所,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初禪的那個喜樂又不是輕安這個喜樂,這有很大一個差別,我們沒有這個程度不知道。你講的這點我會注意。
韓師姐:其實《略論》上有一個比喻,他說就好像初一跟十五的月亮,他說一開始你是除掉了那個堪能性的那種輕安,可是真正圓滿的要到未到地定,得到圓滿的輕安他叫做殊勝輕安。要得到醬子輕安才算是得作意
石師兄:你看我們上次講的最後那一段,你到了欲界等持的時候,你也是有很特殊的經受。你看課文379頁。
簡師姐:雖得如是第九住心,若未得輕安,如下所說尚不立為得奢摩他,何況能得毗鉢舍那?然得此定,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誤為已生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無分別智。尤有眾多於《聲聞地》所說第九住心,誤為已生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者,下當廣說。
石師兄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就是這句話,有無分別安樂,這安樂就是輕安快樂的那一部分,他用無分別安樂這個名相;有光明而嚴飾者,就說你會有醬子的光明作為裝飾,當時你會具備醬子的無分別安樂光明。這裡面蠻有趣的!有時候醬子的名相我們只能是揣摩我們讀過的佛學,光明本身跟無分別是對立的,不是一件事。他沒有醬講,但若要區分,無分別代表的是一個根本,我們假如講這算根本智,光明,這算後得智。所以最後他才會有誤為已生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為什麼會用這個字眼?根本是無分別,光明是後得,這都是他們真正在得道的時候他的感覺,他用醬子的字眼來描述。我的意思是我們要去體會他這個話,但這裏面他用了安樂2個字,所以這2個字很可能就是剛剛韓師姐講的不圓滿輕安,因這地方所描述境界不是未到地定了,所以他說你根本連奢摩他都不是,更別說是毗鉢舍那。
這地方蠻有趣的!像這種字眼,佛學讀多了,你一定要有這個體會,他一出現這個字,像他一講光明,我就想到後得。一般一個是空分就是無分別,一個顯,顯現的顯,這就屬於光明。最後這就空顯雙運、明空雙運。不過真正是3個,一個是明、一個是顯,有差別的,這3個有點類似體、相、用。
某師兄:是不是就是說又回到又是山又是水的境界,後得智的時候?根本智是在前一個階段不是山不是水。
 

石師兄:嗯,我現在就說他們的名相,一個是空分,空分我們就知道是無分別的部分,還有一部分是明分,還有一部分是顯分,那就是你能顯現出來。現一下想不出明分跟顯分到底有一個什麼樣的差別。一般叫做明空雙運,這個明大概就是指類似光明這一部分。
可是當他講明空雙運的時候,因這是我最近體會很深的,你千萬不要把他想成這是一根黑繩子、一根白繩子綁在一起,我又有明又有空,不是。這很重要,雙運,這2個字,到現在當然不能說百分之百的把握,可我把握度蠻大的,他指的就是一個事情,不是2個事情揉在一起,不是。像這個根本後得共相合糅,這個不叫雙運,雙運的意思就是明就是空、空就是明,所以,明空雙運是佛的境界,不是一般,你到無學到佛的境界才有,也就是我們講的3轉,3轉法輪的最後的他們所能夠下勝義的定義,就說我把世俗跟勝義兩個都雙運了,這叫明空雙運。那世俗跟勝義雙運不是說世俗跟勝義兩個揉在一起,你要醬想世俗就是勝義、勝義就是世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可以用在這裡,2個是一件事。你講的這件事到了的時候我會注意。
大家還記得三摩地,一般叫得三摩地,有3個名相得三摩地、三摩地圓滿、三摩地自在,這名相你要記住,記住的目的是你才能了解說他真正講的階段在哪裡。得三摩地就是得未到地定,所以你知道得未到地定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卡,一個真正指標的位置。三摩地圓滿是代表你已經有辦法進入初禪了,三摩地自在是代表你有4禪的功力了。我現在所想要強調的就是他所謂的未到地定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東西,關鍵到你有這個未到地定你才有資格進一步,進哪一步?你要進世間清淨那就是48定,沒有未到地定你不可能去的,所以我們7作意本身有2種都可以用,比較用的多的是在世間清淨。什麼叫世間清淨?就是48定,離開了欲界,還是世間法,可是是算清淨的。再來就是出世間清淨,這也要靠未到地定做基礎,就說你有未到地定你才有辦法去世間清淨、去出世間清淨。不過,大乘裡面強調最好不要用未到地定進去出世間,那有一個名詞叫做苦遲、樂速這個分別,苦跟樂的分別是在於你是初禪的基礎還是未到地定的基礎,你用未到地定可以可是速度很慢,所以不建議你用這個去出世間,你要用初禪再去修,初禪以上再去修出世間,所以這會叫樂速。
得三摩地就是得未到地定,三摩地圓滿是代表你已經有辦法進入初禪了,三摩地自在是代表你有4禪的功力了。
四行跡(苦遲通、苦速通、樂遲通、樂速通)苦跟樂的分別是在於是否得根本定,遲跟速差別在鈍根、利根。所以,苦遲通=鈍根+未得根本定、苦速通=利根+未得根本定、樂遲通=鈍根+已得根本定、樂速通=利根+已得根本定。
我們讀的這些最重要關鍵就是你要到未至定,未至定為什麼是關鍵,所以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那麼多。在整個佛學裡面,講的嚴重一點,假如你沒有定你不可能會有大成就。可是以前很多人教到這裡就不教了,不教也有他的道理,他們唯一一個道理能接受就是你沒有資糧你沒有辦法有定。那若是每一輩子都不知道有沒有資糧,不是都沒辦法真正進去了!有沒有資糧,這真的是很重要,可是有時你要反過來想,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有資糧?所以我倒是認為還是要進去,可是進去不要盲修亂練,就是要讀過這些。
另外還有一點,我幾次強調很在意一件事,讀了這些經論以後發覺大乘跟小乘的做法是不一樣,是非常不一樣!不只是在教上面,在修行上面也有很大一個差異。像小乘一開始4念住,他們南傳的像緬甸那些都沒有意見,只是他們的做法跟大乘是有差異的,像剛剛講叫你觀你不觀,大乘是叫你是要先止還是先觀?他也有觀,那個叫觀察修。所以你要先想好,你是在講觀察修還是在講止住修後面的觀?這是2個的差別,大乘裡面講止,叫止住修,我們現在所學的都在這個範圍。可是南傳的小乘在一開始是用毗鉢舍那去得定的,這完全是2件事!那我到底要聽誰的?理解我的意思嗎?書裡面寫得清清楚楚的。
韓師姐:他們常常好像是用觀“受”去得定。
石師兄:那是4念住身、受、心、法。南傳他們就是用4念住,所以他們一開始用經行,曾經跟各位解釋過,我有去聽過、有學過一段時間。
【延伸閱讀】: 20161227-毗缽舍那(四念住)
韓師姐:你有講過,銅蝶派。
石師兄:對,銅蝶派。他是用毗鉢舍那去得到他們那個叫做剎那定,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名相。那是什麼意思?簡單講,他用經行,每一步踩下去他就會去感受,這是身嘛,你身體接觸,然後比方說是地大,你關節在動叫作風大,就地、水、火、風,這都是在色法裡面,那你在一步一步的經行中體驗到這些色法的無常,重點在體驗到色法的無常。
體驗到色法的無常以後就會生起苦感,無常跟苦是有相關的,就會生起這個苦的感覺。生起這個苦的感覺他們叫做剎那定,就是突然在這一剎那之間我不玩了,有這種心理就說我想出離,就感受到這個。醬了解?他也有他的理論。然後你在醬子的中間你感受到你想要出離。在這中間你感到你想要出離,這是不是就直接進入滅諦?!這跟苦、集、滅、道跟4諦有關係,那不是真正的,可是很類似的。然後在那一剎那裡面你就會體驗到所謂他的……我現在已經忘了,要回去重讀,他體驗到,然後他是從這個地方去得定的。這個他們叫剎那定,由這個剎那定的那一剎那你就會產生苦、集、滅、道的道諦就會出來。他有這個相關性。
我現要講的是,我們現在的大乘都沒有醬子教,大乘一開始是我們讀久了我們才會發現說前面有一個叫做觀察修,這個觀察修跟他們所講的毗鉢舍那勉強你可以把它當作一起,可是一般我們大乘的觀察修是你坐在座上你去想的,就我在講做決擇用的。我們整個過程有一個叫決擇,很重要,你聞思以後一定要決擇,以前一直在強調的你有了決擇你才有可能去修,你沒有決擇你怎麼修?所以,觀察修有很多就是決擇,觀察修最後就是做決擇。然後你才去做止,那這止以後最後才改成止後的那個觀。這跟小乘,我感覺不是很一樣,而且這是不勝枚舉!可以舉出一大堆。以小乘的角度他是有法的,小乘的空性跟大乘所教的你所理解的空性是2件事,小乘裡面他是認為有法存在的,所以他們最後才會有一個所謂的微塵,聽過這名相剎那?微塵?他這個是實法,實法是實在的,也就是我們一般講自性,小乘是有自性的。我們今天讀大乘就要專依一個東西,除非你能夠分辨,你千萬不要大乘跟小乘東西配在一起。
小乘銅蝶派經行中體驗到色法的無常苦感受剎那定(想出離)滅諦道諦
宗大師在這裏面教一件事,他說就像跑馬,有一個跑道,你學好這就是跑道,真正要跑的時候不在跑道上跑別地方去跑。所以你們注意到有幾次有人在用小乘的或是拿出一些很奇怪的講法我都會有意見,因為這跟我們現在所學他所教的是有違背的。我意思是說你要下一個決心:我是大乘學者。不要人家講小乘,你又去把那個摻進來,但我也不反對,如果你很有水準,你知道很多你可以分辨,你知道你不讓這之間產生互覺、產生相違,你讓他之間沒有相違是可以的,沒有那個本領你還是專心攻一個,大乘就讀大乘法。
 

高師兄:現在《廣論》裡面共下士、共中士,這個共
石師兄:共下士、共中士,這個共的意思是大乘下面的下士、中士,這前提就是菩提心、空正見。在這菩提心跟空正見前提之下你修下士跟修中士,可是你修下士跟修中士的目的是為了要去上士,這叫共,講共的意思就是你還是大乘。所以到了上士的時候叫不共。比方,今天在下士道裡面學了讓你知道這個人天難得千萬不要去惡趣,惡趣是很可怕的,這是我們在下士道學的。那,我之所以要保持在人天最重要是因我將來要去成佛,要去成佛所以一定要有空正見、空性的觀念,就是大乘般若。然後還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愛眾生、我為了眾生我要成佛。假如你沒有這2個前提你要人天乘那跟大乘是無關的,只是希望下輩子不要去惡趣。不去惡趣一般叫做增上生,不去惡趣再來了幹嘛?下次繼續不去惡趣?不是,不是這個意思。之所以不去惡趣是因我要去成佛,重點在這裡。所以,這是共的意思。
回頭說,我們現在都是初學者,我們一定要認定一個,就說你現在是不是相信大乘法門。我們讀了這麼久,我發覺大乘法門是有道理的,因為真正在講實相的時候,空性才真正是跟現在科學是吻合的。以前曾花了很多時間在講空性跟能量間的關係,現在你發覺事實上是醬子的,事實上是非常站的住腳的。我們假如要學大乘法門的話,就說千萬不要讀了大乘法門又去摻雜小乘的這種說法,我對這是很有意見。
【延伸閱讀】: 法爾能量vs空性
當然今天學定這部分在講的《聲聞地》這就是小乘但就沒有影響,因9心住這部分是學定共法。他們在講4念住的時候,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是空、觀法無我,就轉成常、樂、我、淨了,可是真正小乘4念住不是醬講,是另外一種說法。
 

韓師姐:我們最近在念《瑜伽師地論》的16殊勝行,他的那個身念住好像不是……至少在我們現在前提是修安那般那念,所以他是以安那般那念來做身念住,他並不是在修XX,所以他講的那個身念住他是在觀風大。
石師兄:對,這2個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可是我們一定要在那種大德真正有……就比方像益西彭措堪布,益西彭措在《辨中邊論》裡面他也是用37道品來說,對治法他是拿37道品,事實上37道品是小乘講的。可他那樣說法是跟大乘完全吻合的。
【延伸閱讀】:1. 南師開示於2007年春節(224)--十六特勝
              2. 16特勝

廣論補充資料 20181016 9心住.jpg

倒是現在,比方說你從內住一直到等持,像這張表,一開始第1住心內住你要先要有正念,然後再來就是正念圓滿,在第4住心近住的時候正念圓滿,像醬經過這種你不會忘了,所以說近住的時候你人是跟所緣境綁在一起,所以才叫做近住,靠近、住在一起,所以他真正發生掉舉或是發生昏沉的時候,他所緣境不會離開的,這叫近住。然後從3住心安住開始起正知,第5住心調伏時具力正知、第6住心寂靜時正知圓滿,定中真正會影響你有2個東西1個是前5識的障礙、1個是第6意識的障礙,基本上把前5識的障礙外境10相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解決是在調伏。
像現在講的剛開始還是要背,千萬不要氣餒!就是要醬子串習組織,你就比較不容易忘。
在入定的時候,自己會跟自己找麻煩是有5識的搗蛋、第6意識的搗蛋,這時候沒有談到第7識、第8識,5識會給你的障礙就是色法,5識的所緣境就是色法,所以有色、聲、香、味、觸,這裡的貪、瞋、癡不是內心裏面生起的3毒而是指外境會引起你的貪、瞋、癡,講的是外境不是內心這是有差別的。比方,你在打坐突然聞到飄過來的香味,嗯,好香喔!這就是引起的。這是色、聲、香、味、觸裡面的香,可是同時也是引起你的貪,這個貪、瞋、癡指的是外境10相這些色法引起來的。為什麼會有瞋?比方,你在打坐蚊子在耳邊嗡嗡嗡的吵你,醬就很清楚的了!這些障礙理論上是在調伏的時候解決掉了,所以調伏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可是在調伏裡面他又一直強調你會非常厭惡能夠障礙你三摩地的那些東西,那這一定是你平常要做很多的觀察修,你不停的做這個串習。當你有醬子強烈的想法的時候,你的正知力因而變強有力,按照他的講法正知有2方面要考慮1是正知跟正念不是因果關係,假如正念是正知的因,那表示你正知生起時是你正念消失時,因為在有為法因果是有次第、是有先後的意思,實際上他們是同體相屬關係。順便問,我想這對韓師姐有用,什麼東西的因果是沒有這種次第的?只是借用因果來。
韓師姐:你是要說《中觀莊嚴論》?一個是同體相屬、一個是彼生相屬。
石師兄:不是。這時候就涉及到無為法,就是真如。無為法不能講因果,可是他會借用因果,他的意思就是說前面是什麼樣,因是什麼樣、果就是這麼個樣,他沒有變,他只是借因果。可是世俗的因果是因變成果、因就沒有了。那不是世俗的因果、用無為法的因果就一般我們講的真如、講如來藏,講這種觀念,人人可以成佛,你真正的佛性是在於這個佛性,這個佛性是無為法,就是能量,不要再講這、就講真如,是因為你有這個東西在,那你現在是被障礙了,障礙拿掉這個東西就顯現了,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可是他不是由什麼醬變的!這裡面有很大差別。現只是提醒各位,你在讀到後面這是很關鍵的地方無為法他只是借用因果而不是因果。不是因果、並不是新生,所以他經常會講說我不是新生,真如不是新生、不是本來沒有現在生出來。本來沒有現在生出來就是有為法,這是變異的。醬理解?真正的真如,我本來就是醬子,我生出來還是醬子,我根本沒有生也不是新的,就是原來,我只是拿掉遮布。咦,我怎會講到這裡?
韓師姐:你從調伏觀過患就觀到這邊來的。
石師兄:可是這蠻重要的,因看你在特別講給你聽。
韓師姐:謝謝!
石師兄:這一個調伏就變成是一個關鍵。為什麼?前面你有正念,你自然就會有正知,他是同體相屬,什麼叫同體相屬?這是佛學在講因明上面的關係,就2種,一種關係是我們是同體的,什麼叫同體?比方,這個杯子是有為法、又是無常,我用了無常又用了有為法,可是無常跟有為法是不是一件事?是,是一件事你用的……就同一個本體。那正知跟正念就是醬子的意思,不是說我有了正念然後我會產生正知,這是假借的講法,真正他不是這個關係。假如真是這個關係,就代表正知一出來正念沒有了,因為正知是由正念生的。不是,你只要有正念你自然就會有正知。這些都跟你入定有關係喔!當你對你的所緣境非常熟,就像我蓮花生大士心咒一天到晚在念,非常熟,熟到我只要不在這個境裡面我馬上知道,就比方你非常喜歡一個人,那這個人每天都在你腦筋裡面,忘不了他你的念是非常強的,突然之間這一剎那他不在你腦筋裡面你會不會馬上發現?他現在應該就是醬的意思。我現在醬講,比方我客廳裏面有一個我超愛的花瓶,我走進客廳那個花瓶不在我是不是馬上知道?假如這花瓶我根本不在意,人家拿走我進客廳一點感覺都沒有。那花瓶若是我心心念念最愛的東西,不見了我是不是馬上知道?這就是正念跟正知的關係。
韓師姐:剛剛石師兄不是講安住你的境會跑掉、可是近住你的境不會跑掉,我不記得哪裡看過就講這個近住,他叫做親近所緣,也就是你非常愛這個所緣。
石師兄:所以現大家有沒有體會,這正念跟正知的關係就是像剛剛花瓶那個例子,你客廳有一個你非常愛的花瓶,你每天進來假如那花瓶不在你馬上知道,你馬上知道這就是正知,這是由正念來的。所以一開始你有正念,到後來你到第3心安住時候就有正知力了,可是這時候並沒有特別去強調,因為他的來源是由正念來的。在第1住心時是你開始能夠進入你要進的所緣境,這叫內住。內的意思跟哪一個叫外,不是你的所緣境就叫外,你選的所緣境叫做內。所以,你能夠進入你所選的所緣境,這就叫內住,這第一步你一定要有辦法,你若沒辦法後面就不用玩了。第二步叫等住或是續住,用續住比較好,持續的續,因這差別就在時間的長短,你在內住一般他整個說你坐的時間不會超過10分之1,比方你坐半個鐘頭,最多你大約只有3分鐘在所緣境裡面,這時候你在內住。當你能夠有一炷香的時間在你所緣境裡面,這時候就叫做續住。續住靠什麼來的?就是靠念力、念心所。念力就是他裡面講的正念,這時你的念力比以前強了,因為你有念力比以前強你才會產生正知,你才有辦法進入第3住心安住,因為在前面那2住你離開所緣境的時候你不知道,離開一段時間後你才發現,到了安住的時候你一離開你就知道,也許你是離開了可是你知道,醬是有差別的。就好像你一進到家裏面那個花瓶不見了你馬上知道,就因為你已經離開了你的所緣境,那個時候叫坐安住。所以,安住這個正知的力量是來自於正念,我認為這是一個你應該記住的關鍵點。因此你一定要串習到你非常熟練,你這個正念非常熟練你就會產生正知。為什麼說具力正知是出現在第5住心調伏?是不是代表你的正知到這時候才有?不是。正知在安住就有了,到你調伏的時候你那個正知力已經是具力,具力就是很有力量,有力量到什麼程度?基本上講前面5識外面的外境已經沒辦法影響你了,外境10相你已經沒有問題了,這是在調伏的階段是醬子。這時候剩下有問題的是第6意識影響你的,6意識影響你的一共有28尋思、58尋思書裡是特別指出家人,怎麼到這裡出家?想到自己故鄉、或者是國家等等,打坐裡面起這些念都叫尋思,還有5蓋,這都是第6意識的影響。
高師兄:剛剛講正知正念的關係,令我聯想到冷水青蛙、溫水青蛙,慢慢慢慢的熱。
石師兄:水煮青蛙這個比喻我知道你只是想講,就說你正念培養起來你就會有正知,那跟水煮青蛙有沒有關係?
簡師姐:水煮青蛙應該是沒有正知,才會被煮了啊!如果他有正知他馬上會跑掉。
韓師姐:他講的應該是串習啦!
高師兄:就說他習慣了那個東西,而且他不知道那會把他煮熟。
石師兄:他想要強調的是不知不覺中……
高師兄:對!
石師兄:他要強調的這個,那在這個角度裡面有一點可以應用的,就是說,你正念……在不知不覺當中你正知就出來了,是可以醬講。但用這個比喻方法不是完全沒有瑕疵啦!他強調的你一直在培養正念,不知不覺當中你正知就會出來了,是有這個關係。
現再回到剛剛那個,所以你到調伏的時候你為什麼叫具力正知呢?就說第1個你已經把5識的問題解決掉了,這時候你開始對6識也敏感了。這中間只差一住心,所以你一到了寂靜的時候,他所謂講寂靜的意思只要8尋思或是5蓋裡面,特別是細的部分,這時大部分是細掉舉,只要一產生基本上你都會知道你都會把他克服掉。為什麼會只剩下細掉舉?因他是一個來後就換成另外一個,你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
我是非常清楚第7住心最極寂靜,第7住心最極寂靜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為什麼在第7住心最極寂靜時不叫做正知圓滿?正知圓滿在寂靜,因為最極寂靜的觀念是你根本不受,這個不受是代表還沒有發生你就不接受了,他根本沾不了你的。可是你真正能夠把這些問題都解決掉的時候是到第8住心,第8住心你是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可是在第7住心時基本上你也沒有問題,只是他們會生起,這些細的沉或細的掉有可能生起,生起的時候你不會接受,你根本不會讓他發揮功用直接把他擋在門外。
韓師姐:剛才高師兄舉的那個冷水煮青蛙,他想把正知跟正念這2個如何……其實,記得《略論》還是《廣論》(於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是生有力能覺沉掉正知方便。b364)上有一個講法,意思是說,因為在安住的時候是具力正念,表示在安住的時候你那個正念已經有力量了,當你正念有力量的時候你會分出一分正知出來觀照你這個念在不在所緣境上,他是醬來的。所以你這個正念沒有力量你這個正知就更別談了。
石師兄:韓師姐講的這個……我想到了,他強調的觀念是我現在是有正念,我還要分出一分出來看我是不是在正念裡面,這是正知中間的一部份功用。既然你做了這個動作你就不在正念裡面,比方我有百分之10在所緣境上,現在有一個東西跑出來看我是不是在這個所緣境上,等於檢查自己是不是在所緣境上,這時候這部分並不是所緣境了,這樣對嗎?對,是應該醬子做。這是一個比較細的地方,這要自己去體會,對我來講,倒是還沒體會到那麼細,基本上我現在是只要一離開所緣境我一定就知道,那時間很短、不會很長的時間,我還沒經驗我拿出一分心來看他。可能這又還要再進一步。
某師兄:那你這是近住?
韓師姐:不是,應該是安住。他已經跑掉了,他一跑掉他就知道他可以馬上再回來。
石師兄:近住更厲害了,近住不會離開所緣境。我是只要一離開我一定知道。那你剛剛講的又是另外一個,課文裡面有提的,他那是一個問答,是說你在正念的時候你是有分念出來才有辦法發生正知,醬子可以嗎?他答說可以,而且應該醬子做。
高師兄:我在想說這熱水對青蛙來講是一個生命攸關的問題,但是因為溫火慢慢加熱,在這慢慢的過程當中他覺得還是一樣的,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韓師姐:你的意思就是說他沒有覺察到?
高師兄:對!我們在正念的時候,假如這青蛙感覺對生命造成威脅他往旁邊跳,我們現在在想一個東西、念一個東西的時候,什麼東西來造成我們趕快……還是說我趕快警覺到?
韓師姐:我覺得我們就是因為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才要培養我們的正念啊!你現在講的是一個倒過來的,因你的意思就是什麼東西來我們要趕快警覺到,可是實際上我們現在就是沒有這個警覺力。因為我們的念力、我們的正念沒有力量,所以我跑掉了我都不知道,我們現在問題就是這個。
 

廣論補充資料 20180916 5過8斷行 9住心 6力 4作意 7作意.jpg
石師兄:現在看這張表,大家對6力邏輯應該都很清楚,前面內住、等住跟聽聞、思惟有關這個不用解釋了,那時候完全是靠聽聞思惟,所以常常看很多人沒有讀就去打坐,這不對的。沒有聽聞沒有思惟,你連內住都進不去。接著,安住、近住涉及到憶念力是正念的問題,調伏、寂靜涉及到正知力是正知的問題,當然下面就要精進、串習了。所以6力跟這個配在一起好像沒有問題!4作意也很容易配。這上面的邏輯關係是非常清楚,沒有模擬兩可的。
倒是58斷行,你們有什麼體驗?第1過懈怠一共靠著4個斷行去解決,要得到輕安才解決。你們每天有打坐嗎?所以不要看他們教的這些是有道理的,你一定要得到輕安才能把懈怠真正解決。
韓師姐:因為你感受到那個利益,你體會到那種快樂,就會……
石師兄:你要有輕安一定要非常的精進,所以像我們醬子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就不行了。雜事纏身、自己再檢討,你要精進一定要有那個欲望。所以,你看佛學在講的,比方他講51個心所,基本都跟這個有關係,別境欲、勝解、念、定、慧,因此第1個要有欲,那什麼東西會讓你想要就要有信,信三寶是比較廣泛的一個說法,就是你真正相信你是需要三摩地,我現越想我是越需要。所以58斷行4個斷行正對治懈怠那是一個key,後面的,忘聖言就是你失掉了正念,昏沉掉舉就是你沒有正知,不作行的問題是什麼?是你碰到細微的時候你就算了,你看到講9心住你就知道在後面都是細的細沉、細掉、細5,前面也講過細沉的時候你會以為是無過三摩地,這很可怕耶!因為,細沉講得很清楚,為什麼你會把他誤解為是無過三摩地。醬子,58斷行,你也會記住。
到什麼時候你才可以做捨?8斷行,最後一行是捨,捨是對治作行。那你什麼時候你才可以做捨?就是8住心圓滿的時候,這也是一個key(得8修捨進入9。為什麼是key?今天我們是還沒到那個程度,可慢慢會到那個程度,有時候自以為是、或是人家跟你講你要捨要捨,你根本莫名其妙,你在第6住心你就在那邊捨,捨完你就是非常不純的三摩地,你的三摩地裡面有細沉跟細掉你不知道。這很可怕!害死自己。所以又回到聽聞很重要。
像我們醬讀,因我們沒到第8住心是不敢去修這個捨。
韓師姐:我記得這裡頭曾經提過……在講細沉的時候,他就說很多人就在那裏頭自我感覺良好,這是最大的陷阱。
廣論補充資料 20180828-障礙奢摩他之大隨煩惱.jpg
石師兄:你看這個表,細沉裡面是沒有不好的東西在裡面的。細沉的問題是出在你所緣境不明顯,不是沒有,可是問題是出在你有住分,你可以長時間在裡面你沒有離開你的所緣境,可是你那個所緣境是不明顯的,這時候問題是出在沒有明分。
韓師姐:我記得他提過……1個明分、1個住分,在細沉的時候,你是有澄淨分但你沒有明分,是因明分沒有力量。
石師兄:我補充一句話,有澄分是說你頭腦非常清醒,你只是所緣境不明顯。你頭腦很清醒你不是昏沉的,
你又有住分,只是所緣境不明顯。所緣境不明顯,比方你在數息,你是數10遍當一個所緣境,可能你數到後面89有點混了,或者中間一個數混過去你不在意,以我來講,蓮花生大士心咒每一個字都是咬的清清楚楚,最好還能知道他的意思,假若我這一部分有一點含混,這就叫做所緣境不明顯。所以這裡面你並沒有看到有煩惱在裡面,假如昏沉就有癡在裡面,像掉舉就有貪分在,你看你沒有那種癡的煩惱心所在,因為你腦筋是很清醒的,而且你又有住分就代表你在所緣境裡面,只不過是你那個所緣境沒有很明顯。沒有很明顯就是你一開始就沒很計較你的所緣境,所以我們在觀佛像,為什麼最後我放棄觀佛像?就是我觀佛像我沒有把握那個所緣境明顯不明顯。但是我念蓮花生大士心咒那就明顯嘛!有沒有念出來、每一個字那個意思是什麼,那就叫明顯。你數息也是,你有沒有一個一個都清清楚楚的?
簡師姐:有,然後跑掉就重來。
韓師姐:有,經常重來,重來、就一直重來。
石師兄:那就是你已經離開了所緣境,重來,就是你沒有住分。
簡師姐:如果醬子講,其實我們也可以用《心經》為所緣境?
韓師姐:他的意思就是比照你念蓮花生大士心咒。
石師兄:我覺得可以。像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一樣的意思嘛,那是所緣境。要不要觀阿彌陀佛,我的感覺是覺得可以觀也可以不觀。
某師兄:為什麼可以不觀?
石師兄:因為你沒有觀他還是所緣境,因為文字本身是一個所緣境,他是總相。不然數息怎麼可以當作所緣境呢?!這是可以類推的。你數息可以當作所緣境也就是你那個念出來就是文字、語言嘛。你一出一入從1數到10,你那個所緣境基本上也沒有一個佛像、也沒有一個像在那邊啊,也是一個概念。我認為是可以,但我會同時想辦法要觀,可是我覺得一步一步來。
某師兄:所以從這個基本,數息就是數出入息,觀,同時所緣境那時腦筋意念還是要想阿彌陀佛4個字,就數息跟腦筋在想阿彌陀佛,同時。
韓師姐:同時不可以。
石師兄:只觀一個,你不可能一邊數一邊阿彌陀佛。你觀佛像,淨土法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你腦筋裡面就一直重複的念,你不丟掉嘛!那你腦筋裡面是不是同時觀那個佛,以前我認為要,現請教一下謝師兄,淨土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腦筋裡面是不是一定要觀阿彌陀佛的像?
謝師兄:不一定。
石師兄:今天我講的是我的感覺,我就由他們數息的教法裡面我才發現我可以只要有文字就算是所緣境了。那比較容易抓的住,而且明分變的清楚。我最怕明分不清楚,因為讀到最後發現明分不清楚很可怕!我們先醬子,第2步等我們有了功力,我們再把觀也可以進去了、再把佛像也顯出來。所以現在蓮花生大士我只念他的咒,暫時放棄觀佛像。因連花生大士是很複雜的,身上裝飾品,很複雜的,我常常觀時就會生出我師父的臉孔,我問可不可以?他說可以。可是後來發覺即使要生出我師父的臉孔,我也感覺無法維持的很清楚,那我就怕這將來就會出現所謂的細沉。要讓你有明分,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明,你搞一個不太明的東西,然後你把他當作是你的明分,那你永遠沒有明分。我覺得這要小心。不過剛謝師兄說可以就只阿彌陀佛4個字。
謝師兄:這有4種方法,1個就是持名,就念阿彌陀佛。另外一個就是觀像,觀佛像。還有一個是觀想,您講的可能比較接近觀想。
石師兄:我的意思就是我得到答案了,我就可以分開做了,不要一起又念佛又觀像,掌握不了那個明分。
韓師姐:不過剛剛DAVID師兄問的那個問題,我記得常柏法師在給我們上《瑜伽師地論》的時候講過他自己的修法,他的意思就是說,因為他覺得現在要靠止觀在這一生有所成就不太容易,所以他就把念佛擺進來,忘了他是數出還是入,就屬一個阿彌,下一個陀佛。其實,這就跟我們在算數計算那個部分我們是數12345678910,他只是把那個數字代換成阿彌陀佛醬子,就醬子來回,他是醬講。可是我現要問石師兄一件事,就是,我們不是在數嘛,可是我們的所緣境不是數字,我們的所緣境是息,對不對?數字好像只是幫助我們……
石師兄:不是。我先講,他剛剛用了是可以,可是可以跟他們的差別是在哪裡?阿彌陀佛,這只有4個音而已。他們在數息的時候按照標準是算10個,假如是算10個你怎麼可能沒有數字呢?
韓師姐:這就跟《瑜伽師地論》講的取10個這叫中間的數字,你如果取2個那叫略,太簡略,你若取到100那叫長,數到10算中間。那今天算阿彌陀佛4個就是比較略的了。
石師兄:我覺得現在數10個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因為我一直強調你一定要有本領知道你有沒有明分,你要有這個本領你才能去打坐,因為你數10,你這個10假如都是很清楚的時候,你自己知道你清不清楚,而且你可以維持醬子不是10就結束了,10,再來10,再來10,你這個守得住,你那個明分是絕對是很明的。你不能在裡面78就混過去,那就變成你明不夠明。所以,阿彌陀佛是可以。至於他為什麼要10我是不知道,可我現在感覺那個10是有道理。就像我念蓮花生大士心咒唵阿吽 班雜 咕嚕 悲瑪 悉地吽,12個字。
韓師姐:我講一下我的想法,為什麼要10個,4個不是很妥當,為什麼?因為數4個你很容易陷入昏沉,很快昏沉就來了。
石師兄:對,你的明分就……這有很多好處,你能夠10個清清楚楚,那就很有把握你的明分是什麼,你知道你有明分。千萬不要搞了一個,我為什麼後來放棄了這個,就我沒有把握我有沒有明分。但我一念蓮花生大士心咒,我每個字清清楚楚的,而且我還要知道我自己知道我在念什麼,那這就是明分。這很重要。用10個一定有原因的,為什麼不講5個。我的感覺就是那個10個明分就不能混了。
韓師姐:所以實際上我很懷疑我們持名念佛應該是念6個字比較好,而不是念4個字。因為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那4個字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心力沒有那麼強時就用短的。
石師兄:對,我覺得有道理,就不能選太短的。因為短的時候一下就過去了,沒有時間來判斷他是不是夠明。
韓師姐:可是我感覺我們持名念佛跟去修止觀的那個不一樣,因為持名念佛如果我不是拿止觀來修的話,大部分修持名念麼的人是很清楚坐在那修,並不是去打禪的時候持名念佛,不是在座上修持名念佛,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持名念佛。所以我就覺得好像有一點不太一樣!
石師兄:哪一個地方不一樣?
韓師姐:就是說平常念阿彌陀佛應該不太會有昏沉的問題。
石師兄:他也是一樣,他念到一心不亂,也就是明分、住分都有,跟定是一樣,到最後也等於是定裡面講的,他也一定可以完成這個9住心。
DAVID師兄:請問一個問題,生在印度的那些所謂的賤民,4民之末的首陀羅,是不是他們的業障造成他們這個樣子?一出生就是賤民,一輩子都是做低賤工作。
石師兄:佛學這就叫業障。
DAVID師兄:那生長在非洲的黑人,從某個角度?
石師兄:也是業障。
DAVID師兄:那生長在美國的黑人又比生長在非洲的黑人要好一點。
石師兄:我跟你講一共有3個障,所知障、煩惱障、業障,一般就講這3個障。所知障、煩惱障很容易了解,所知障就涉及到你能不能夠了解到法空,這是屬於大乘的角度。一般就叫業障了。
DAVID師兄:不是因為政治的關係,繼承生長的家族名字也代表某種的社會階級,也代表某種的業障。
石師兄:按照佛學的解釋,為什麼偏偏是這個人去生這裡,不是那個人生這裡?就是他往世造的業,所以叫業障。這個業障是不是很明顯,我相信有。比方,你可以看到世間上做好事有好報,你可能看到例外,但大部分還是準的。你有努力就有結果,都是有因有果,為什麼偏偏是這個人生在富貴人家,那個人就非生在貧賤人家?這地方就沒有因果?不可能的。我們看世間上的道理都要能夠一以貫之,這世界才能有條有理,不然一片混亂。所以,絕對是自己前生做的,由於醬我相信。
DAVID師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跟此生以後的造化都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他已經注定,他生長在那樣的,他這輩子已經沒戲唱了。不說來世,他修都沒得修了。
石師兄:你真正到了貧民窟,他們那些人要成功的機會是渺茫再渺茫,是不是完全沒有,我不敢講,可是他們的機會是小的非常小。
DAVID師兄:我再講一個真實例子,念高中時一個有錢的同學跟一個貧窮的同學,貧窮的同學父親因為票據法的關係躲起來了,家裡怎麼維持?有錢的就跟貧窮的說你這輩子翻不了身!你就窮死了。但現在是倒過來,2個人經過40年真正是倒過來,環境整個倒過來了。
石師兄:這沒有辦法,其實生在日本時代的台灣人,跟生在現代的台灣人,業不一樣。日本時代台灣人就是奴隸,他怎會讓你翻身?機會少的可憐!在這個時代生成台灣人,我認識太多了,有人爸爸開當舖,在南投,他自己是MIT博士,他爬起來了,現在很有錢,真是108千里。有時我常會想不懂,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恨國民黨,我想不通!其實沒有理由恨。哪一個朝代、哪一個政府都有,要以前日本人殺台灣人也是有的,不是沒有。
DAVID師兄:一個是375減租,一個是舊台幣換成新的。尤其是舊台幣換成新台幣,一夜之間決定你的生活,人家辛辛苦苦累積的財富一下子沒了,剩8分之1。沒錢人沒什麼影響。
石師兄:所以業是很厲害的。佛學讀了,你慢慢會想,你怕不怕是另外一回事,可他那個道理是對的。真正到了能夠搞他會很怕,他為什麼戒律守的那麼嚴謹,就是他很怕。我可能還不夠怕,你們有啦,我是說我,就感覺說這就是一個差別!

某師兄:再回到9住心,像您已經到了安住的境界,所以每次一上座就直接到安住,不會是再從內住、等住醬進去?
石師兄:你一過了你就過了。我覺得大概是,因我對我的所緣境我只要一離開我就知道,應該是在安住。
某師兄even是在走路的時候,24小時裡面包括睡覺,一醒來時馬上就進來了?半夜醒來,一醒來是否那個境蓮花生大士心咒就來了?
石師兄:我每天要出去走1個鐘頭,我有一串念珠,師父叫我念的,一天至少10遍,10遍是非常快的。我一個鐘頭念念珠就是正念嘛,因為我把那個當所緣境。你們也可以試,就看你選什麼,選一個稍微長的,你選《心經》也行、6字大明咒也可以,一定選的到。你每天走路拿念珠念,這就是培養正念,一離開我馬上知道。我覺得這是一個方法。
簡師姐:你說拿著念珠然後南無阿彌陀佛就撥一粒念珠醬子?念一次撥一粒?
石師兄:對,念完南無阿彌陀佛就撥一粒念珠。
簡師姐:一面走路一面醬子,可你視覺還是會看到地面上的石頭什麼的。
石師兄:那個沒有關係,我也沒特別去研究,我一般在念我腦筋可以想佛學,變成算是一種無功用?
簡師姐:算是等流嗎?
韓師姐:照淨土的講法,醬子是夾雜。
石師兄:應該是不太對,要純的。但至少我裡面會有純的,一般讀佛學,裡面有哪些地方我沒有想清楚的,經常會在走路當中去想清楚。我會利用那個時間去想。
韓師姐:淨土的持名念佛,他有一個訣竅,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所以你就看到很多阿公阿婆手上拿著念珠念、眼睛東張西望,那個都叫夾雜。說是10萬聲佛號也去不了淨土。
某師兄:所以走路時不能念。
韓師姐:我走路時都在念佛。
石師兄:這有2個,1是你在串習你的正念,平常走路時,你不是喜歡觀佛像,你在走路你就複習嘛,腦筋一直複習你那個所緣境。
韓師姐:我的目的一方面是持名念佛,一方面,其實我是要有點像修根律儀的意思。因為你有所緣你不會亂飄來飄去。因為我覺得要修止觀除了戒律儀,根律儀也很重要。
石師兄:大家覺得醬子有幫助嗎?(眾答:有。)沒有幫助就要改方法。如果沒有討論,就是我提問題讓你們回答,這也有幫助。
韓師姐:醬很好,大家萬一都提不出來你就問。
石師兄:提問題有一個好處,就像現在問調伏到底是什麼,就逼著你要去想。現在來結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