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能量vs空性 講說後整理出的文字檔
過去我們讀物理時,很多說理論的地方都會先依一個模型做說明,然後再解釋理論就比較容易懂。也就是根據一個模型去思考,比較容易了解一個理論的內涵。下面所要討論的:就是以愛因斯坦「質能互換公式」當做一個模型,讓各位去體會佛學所說的「空性」

為什麼要說明這個空性?因為我們之前講《中陰聞教得度》時提到人死透後頓然出現的「地光明」,正是大乘佛教修行人究竟追求証悟的「空性」光明。此外,我們剛剛前行所念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同樣也追求大乘「空性」的聖教。所以,今天要借此講義把「空性」作較深入的討論。雖然依《廣論》的次第,最後面的毘缽舍那才會真正深入討論「空性」,但現在就學習空性的觀念也是很恰當的,因為進入中士道本來就是有解脫的議題在裡面,解脫一定離不開空性,證悟了空性才有辦法解脫,二者是一件事。
不過,有一地方要先說明:约中士道來說,假如我們不是共中士(即共大乘),單以二乘中士的角度,彼「空性」基本上跟後面我們要討論的大乘的空性是不太一樣的。簡單的講,一般小乘只講「人無我」而不講「法無我」;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的才是法無我。小乘當時講「空」,跟講人無我是一樣的事情,同時並不同意法無我;後來進入中觀宗乃至唯識宗才正式宣揚大乘的法無我。講義上的空性模式是用於說明大乘的法無我;雖然大乘法無我範圍可以含攝小乘的人無我,今天要討論的還是以針對大乘空性,也就是《般若經》所教導的空慧,也就是了解我們所念誦之《心經》的密義。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1頁)引文本文非引諸大佛經論典所說,亦非牽強附會託為科學所說。 唯,祈望借用現在科學知識編整出一個有效模型,讓我等學人得以趣入大乘佛法中極重要的「空性」聞思慧(資糧道的抉擇)。』

 

在此我必須先鄭重聲明,今天提供給各位的資料,並不是以科學來講佛學,因為這樣說並不是很恰當。科學跟佛學雖然現今己發现有許多共通性,可是科學到底並不等於佛學;說他們有共通性,但是不能講二者相等。其次,這些資料最重要是要達成一個目標:就是要讓各位藉一個模型來體會空性的理論。也就是說,今天這堂課上完後,若你能夠接受也能夠搞清楚所講的內容;那麽當你看到《心經》裡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你較能清楚知道它在講什麼。不過務必知道:既使如此,這跟證悟絕對是兩件事!套用佛學的術語,這僅謂法住智」,也就是學人用名言、用分別概念的方式達到全然了解佛教所教的見地或真理;亦可稱得到「義共相」。證悟本身不是法住智、不是義共相;只是義共相跟法住智能夠促成證悟。就像在過去講過的佛學修行次第,第一個重要階段叫決擇,簡單地講就是依聞思慧達成此階段,就是依決擇得到法住智、義共相。完成決擇以後,就按照所教的修行方法去修習,修習成功就得到了親證,這時候佛學裡的術語叫做「決定」。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唯是幫助決擇空性,並非宣導佛法等於科學。
能量前面為什麼要加上一個法爾?某些同修曾聽我講過這個能量模型(廣論班上新同修沒有聽過),以前能量前面沒有加法爾」。加上法爾這兩個字涉及一層很重要的觀念:請記住法爾這兩個字表示已經超越緣起,就是離開「緣起」。依因緣產生的「有無」,謂之緣起;離開緣起即是空性、即見實相。緣起裡面可以產生所謂的「有無」,但離開緣起就沒有「有無」。換言之,緣起是世俗,離開緣起是勝義。加上法爾兩個字的時候就是代表勝義,就知不是有為法,就知是出世間、就知是隸屬空性。以前我稱之為「原始能量」,其實也是欲表達離開緣起的能量;現在用「法爾能量」就能準確地表達其深義的。也就是離開緣起法則下的本初能量宇宙。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1頁)引文:『在此所說的法爾能量,是指能量的本「體」(性),不包括能量的「相」(例如:光、電、熱等)及「用」(例如:火力、電力、熱力等)。 佛學上的色、心二法,可視同為能量的相、用。』

 

假如你現在腦筋裡想到的能量是光是電是熱,那都不對,跟這裡所講的法爾能量不一樣。最早最原始那種形式的能量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種能量才是空性。從另一種角度來講,我們現在講的能量是屬於「性」,根據彌勒菩薩的「道名言」,又可謂之「法性」,是一切萬物的本性,代表的是實相;只不過實相居然是空的,是沒有所謂的「有無」。此說的「性」、或其所顯的實相、或其所表的空性,就是講義上所謂的法爾能量。世俗所顯的是「相、用」;只要是「性」絕對不屬世俗(應屬勝義)。也就是可以依性、相、用來區分勝義和世俗;講「性」的時候指的是勝義、是空性,講「相、用」的時候指的是世俗。光(能)、電(力)、熱(力)等,屬於相(用)而不屬於性,跟今天要引用的能量不是一件事。光(能)、電(力)、熱(力)等落在緣起層面;『法爾能量』是落在勝義層面。我們所看見的、聽聞的,認知的各種宇宙現象(甚至可包括不能確認知的各種不同時空中的宇宙)都屬世俗,不是勝義;「法爾能量」是勝義,是所有不同時空的宇宙都還沒形成之前的『本初源(有稱:「初始基」)』。後面會提到無始的「大爆炸(尚待証實的科學理論)」,它使本初源形成己知的「過現未」物質宇宙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1頁)引文:『E = mc²(讀作E等於mc 二次方,稱為質能互換方程式)是愛因斯坦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代表光速。 原子彈的理論基礎即此公式:一切質量是由能量聚合組成的;質量裂解可釋放出巨大能量。 比照佛學的專有名相,或相當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至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只要將受、想、行、識等心法亦視同為能量的相或用,則可應用該公式的道理應是一樣的。 例如:心力亦可釋放不可思議的能量。』

 

E = mc² 是我們今天要用的模型,這是愛因斯坦劃時代的質能互換的公式,因為這個公式才有原子彈。這公式突破了傳統物理,傳統物理可比喻為世俗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比喻成建立了勝義諦,超越了世俗的傳統物理。不過這僅是比喻,並非完全等於佛教二諦的那種差别層次。這公式代表的是:質量(m)跟能量(E)居然是一件事,用了等號就是彼此可以互通。質量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認知,能量在感覺上是一個無形的東西,有時候藉由光、電、熱可以表現出衪的存在;兩者似乎並不相干,沒想到這中間居然可以劃上等號。公式右邊是質量乘上光速的常數,光速常數的平方是很大的一個數字,代表打破質量可釋放出極巨大的能量;這正可說明為什麼很小的一點質量炸出來的能量會那麼厲害!質量本身就是能量聚合而成的,當有能力把這聚合打開讓原子裡面的能量釋放出來的時候,就是原子彈
E = mc²能量,質量兩者可以互換)的觀念是吾等抉擇空性很有用的一個模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此公式有很接近的意思,也就是「色法即是空性的顯現、空性即是色法的本源」;以上與佛學教義沒有抵觸。然而,運用任何再好的模型都可能存在某些局限,先弄清楚至為重要:前面說過能量屬勝義、質量(色法)屬世俗,那麽我們可不可以說「世俗即勝義、勝義即世俗」?答案應是否定的。教理上,世俗跟勝義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中觀宗有一句道名言(術語),叫做「世俗不堪勝義觀察」。這句話意思就是沒有辦法用勝義去觀察世俗的,因為在勝義的角度裡面世俗是蕩然無存;勝義中哪怕僅一丁點承許的「有、無」都不能存在,那又如何能夠用勝義去觀察世俗呢?事實上,較早的空性教理,勝義是可以觀察世俗的(從唯識宗以下勝義是可以觀察世俗的);從中觀自續宗以上,世俗就不堪被勝義觀察了。世俗不堪勝義觀察就是表示二者不在同一個層次裡面。依邏輯來講,勝義沒有所謂的「有無」,世俗有「有無」,那麽沒有所謂「有無」的層次怎麼去觀察「有」、「無」?也就是怎麼能用一個沒分別的層次去觀察一個有分別層次的內涵?換言之,若用此模型推出「世俗即勝義、勝義即世俗」,是不能成立的。我之知所以要提及這個局限(或涉及深澀教理),主要是讓各位能完全不生誤解下應用此一有力模型來抉擇空性。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1頁)引文:『質量(相)可依空間方所(十方)、時間(過現未)標定其有、無。 然而,組成質量的能量(體)卻不能以時、空來標定彼有、無(能量沒有三時差別、且遍佈十方無法精確定位)。 由是,質量宇宙(世俗有)乃依方、時而建立。 反之,能量宇宙(假說為宇宙)由於沒有方、時,不僅不能成立為「有」;在邏輯上(有、無是觀待並立)連「無」亦不能成立。 據此可演譯:能量非屬世俗之「事(依他起)」,正是佛學所說的「空性」,隸屬「勝義諦」。』
 

我們先看質量(m)這邊,質量(m)是有所謂的「有無」,我們先不討論「無」,因為只要「有」能成立「無」就能成立。那這個「有」是根據什麼基礎講「有」?根據兩個座標~一叫時間,一叫空間;大到整個宇宙只要應用此二座標,任何一個質量都有辦法給它定位;是「有」當然要能定位,假如沒辦法定位怎麼能叫做「有」呢?比方說,地球面上任何一物,我們只要用東經、北緯度數,再加上時間,如20161018幾點幾分秒等,就能很清楚地顯出該物之「有」。雖然下一秒鐘該物之定位已變,而其「有」仍是很具體的,這就是質量世界很重要的「有分别」特性,也正是「世俗有」的特性。

我們再看能量(E這邊的特性:祂是沒辦法定位的;能量沒有所謂的時間,也沒有所謂的空間。我們不能說某個能量存在東經北緯多少度。假如能量有位置,我們就不可能運用無線電波不管對著什麼方向發射,收受方都能接到(無線電波類同能量)。能量的方位一般僅依「或然率」示之(即约略在各方位出現的百分比)。此外,也不能說這是今年的能量,那是去年的的能量。不像質量,能量沒辦法用時間、空間定位。衪不正是所謂的「無分别」嗎?那不正是「勝義空」的特性嗎?

公式右邊,時空定位成立,就有「有」,有了「有」就有「無」,這是相對俱成的;公式左邊,時空定位不能成立,就沒有「有、無」。利用這個模型,性質截然不同的兩邊居然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居然可以找出勝義跟世俗之間的根本關連性。利用這個模型,我們可以清楚了解為何佛教要講空性!佛陀和佛教過去大德們實在太令人讚嘆了~二千多年前依禪定就能知道現代科學才發現的實相!此外,所有的外宗教,除了極少數(如道教)有一分類似空性的教理外,沒有一個教導空性的觀念。
至此,我們可以推衍:公式左邊可叫做「空」,公式右邊可叫做「色」。也就是對於《心經》上面所說的「色即是空」,不會再覺得不知所云或產生誤解。利用這個公式模型,就能夠把「色即是空」的道理觀出來。那種能夠說「有無」能夠讓我們分辨的领域,沒有想到組成它的本源是沒有「有無」,是沒分辨的领域。利用這個公式模型,可以串連出「勝義和世俗超越層次」的關係,一個很複雜的「幻有實空」真相,被邏輯性地表達出來。一切豁然開朗,原來空性即是實相,所言誠然不虛!

講義文句最後所說如下:左邊沒有「有無」,一般可代表勝義諦;右邊有「有無」,即世俗諦。「依他起」、「遍計執」,應是在有「有無」這邊。那麽,「圓成」是不是應在沒有「有無」這邊?答:不是的。按照瑜伽行中觀的教法,「圓成」還是應落在有「有無」這邊。總之,三自性皆落右邊,屬世俗諦、緣起、世間法;三無性才是落在左邊,屬勝義諦、空性、出世間法。
以上是本模型的主要關鍵詮釋,讓我們得以趣入體會:為什麼沒有「有無」的源頭會產生有「有無」的江流?復次,為什麼有「有無」的「具體」會和沒有「有無」的「抽象」產生關連?復次,為什麼一個沒有「有無」的「非緣起因」能夠產生有「有無」的「緣起果」?

接著下面講義所說,是用科學語言來分析物質。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1頁)引文:『物質是濃缩或冷凍的光波...一切物質都是光波的濃缩,以平均小於光速的速度,反覆地以特定模式運動。光波是能量,也是資訊——內容、型式和结構。它是一切萬物的潛能。』

 

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濃缩或是冷凍的光波。講到物質時,我們想到的是粒子,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不是粒子是光波。先不要管那個濃缩或冷凍,這兩組形容詞很難體會;僅是粒子變成光波就足夠令我們驚訝了!粒子代表質量,把它切到最小成原子、質子、電子等等,我們還是有質量的感覺;可是講光波則全無質量的感覺,而變成能量的感覺了。所有的物質其實都是光波的濃缩,以平均小於光速的速度,反覆地以特定模式(就是軌道的意思)在做運動。為什麼要小於光速?講義後面還有一點補充說明:因為一達到光速的時候,物質就會被扭曲掉。所以按照理論來講,現實上我們可能無法到達光速的,因為一到達光速,時空都會變形,物質會扭曲,整個宇宙不知還能存在否?!如何以佛教教理來隨順上說的科學理論呢?以下僅供參考,乃個人愚見(標成粗斜體深藍):進入光速或正是脫離緣起轉入勝義(湼槃?),當然世俗就沒有存在的條件了!這亦可解釋前說:世俗和勝義不是在同一層次上。所以,双運(如世俗勝義双運)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及關鍵的教法。
講義後面還有很重要的一句話:物質其實是一種「」。什麼叫做場?例如磁場,一個磁鐵的磁力有其一定運作的場域;也就是能量會依其特定的勢力範圍展現出其功用的場域。換句話說,質量僅是能量場所顯的幻相,也就是說各種「質量形相」其實是能量依其特定場域所顯現出來不同的光波组合,進入我們識中,依我們主觀的覺知所構建的影像。所以,教中才會說「唯識無境」。
換另外一種角度來討論,或多或少可增加了解消化這些深奥科學知識的機會。最簡單我們都知道的原子,其原子核外面有負電電子各在其特定的軌道上繞原子核運轉;原子核裡面是配對的正電質子、及中子;各種原子的電子、質子的配對數不一定,所謂不同的元素就是依電子、質子的配對數目來決定。當很多同類原子集聚在一起(或和不同原子轉變成分子而集聚在一起),我們就可能看到該類物質的影像。比方說碳原子全部集中在一起,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塊塊很具體的黑煤炭。其實,碳原子集合在一起,其本身還是组成炭原子堆的能量(不用去考慮質子、中子、甚至量子,單單原子本身所帶一堆電子,就是能量的形式)。所以看到的黑煤炭,事實上不是實相,實相是在做某種規則運動一團能量;這就是所謂的煤炭。我們眼睛看到的具體影像,來自一團能量的顯現。
所以為什麼說眼睛看到的東西不能執著其實有,理由就是真正的實相僅是能量場。此外,我們眼睛所能見是受限制於可見光的範圍,只要超過可見光的波度不管長(如红外線)、短(如X-ray),我們都沒辦法看到。我們能看見的是:光線照到所見物後反射回到我們眼晴的那部分可見光。
再者,唯識所講說疏所緣緣、親所緣緣、見分、相分,其實跟現在科學知識是能滙通的。比方說眼識所見的「色法相分(相當於前說的識所建構的影像)」跟代表該色法的「本質境(相當於前說组成質量的能量場)」,在唯識學中,後者(本質境/能量場)謂之疏所緣緣,前者(相分/識中影像)謂之親所緣緣。讀過唯識的同修都能知道二者不是同分影像,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目標物影像不是目標物真正的相貌。這不正是和科學知識所表述完全一致嗎?

佛學有一個重要名相叫做相礙緣起,過去亦曾多次提到。緣起就是說明如何成『有』,相礙是最高層次的「緣起幻有」之因。也就是所有的「有」都是受先天限制下所成就的幻相。就舉剛才討論的眼識影像,它的形成要受限於各種障礙,如可見光的限制、識如何成就影像的先天設計等等。也就是狗和人的所見必定不一樣了,各受各的相礙而將目標物的能量團轉變成各自識中的影像。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1頁)引文:『科學所說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理論」,用佛語詮述可謂:無始以來勝義空(能量的體)法爾(由靜趨向動)轉變成世俗有(能量的相、用)。』

 

依現今普被接受的科學假說:宇宙形成始於一個「大爆炸」。大爆炸之前(假安立)的宇宙是什麼?就是周遍法爾能量。大爆炸的結果是什麼?就是產生現所認知的質量宇宙。大爆炸之前屬勝義大爆炸之後形成世俗。那麽,談空性是否就是說回到大爆炸之前?請務必確定「不是的」!因為大爆炸之前是不存在的,雖然衪是「大爆炸後產生的存在」的本源。

依「大爆炸」理論,我們可以體會勝義空如何和世俗有產生關連:無始以來的能量(勝義空),法爾由「靜」趨向於「動(爆炸)」而形成宇宙(世俗有),也就是能量的(體)轉變成能量的及能量的。此正可呼應緣起的領域(世俗有)皆屬,非屬(體)。一說性(體)即是空性,就是沒有所謂的「有無」。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1頁)引文:『或問:宇宙的盡頭(邊界)在那裹?答:依推理,應在質量宇宙與能量宇宙的交界處;換言之,沒有所謂的盡頭(即:不可思議)。 蓋「盡頭」乃質量宇宙(分別)才有的名言概念,轉入能量宇宙(無分別)則沒有所謂的「盡頭」。 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為了幫助諸位同修再進一步去體會:完全『沒有所謂「有無」的领域』,和『有「有無」的领域』之間能夠產生出一種什麼樣的關聯?
若問:宇宙的盡頭在那裹?以下是一種邏輯推理性的作答:讓我們先假設性地畫出一條不規則圓形代表宇宙的界線(宇宙,其實是隨時作不規則的膨脹或收縮,觀念上是動態的,也就是屬於一種變動的界線)。在這個界線裡面即是落在「世俗」,所以就有所謂的「有無」,且當然能夠有界線上的認知。然而,這種認知只能適用於界線內,由於界線內可以分別;可是一超過這個界線即屬於「能量」界(勝義),不再能認知了,也就是沒有所謂的界線慨念可存在。換言之,界線內世俗這邊可有界線認知,因為有「有無」;界線外勝義這邊不存在界線認知,因為没有「有無」。總结答案即:「大爆炸」讓勝義轉變成世俗;所謂的界線,乃是兩者之間互變達成平衡狀態(如化學反應後的平衡)的交界處;由於兩者非屬同一層次,世俗有分别而勝義無分别,以至交界處對世俗這邊雖可被認知,但對勝義那邊則全無意義;所以宇宙的盡頭即在上說的交界處,而且是變動的(符合無常義)
有云:「我思故我在」。這句話跟上面的解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分別的地方才有所謂的「有」,我們有思、有分別才有我們的存在。我想不出更多的話來描敍,以上應能提供諸同修一個思惟的空間,逐步去體會「有」是什麼、乃至「空」是什麼。

我常常讚嘆佛教中用的名言,是這麼的高深莫测及強勁有力!比方說「無始」,聽起來好像是一個沒有邏輯的話;沒有開始,到底在講什麼?可是,當我們用上面(宇宙盡頭在那裹)相同的角度來思惟,馬上發現「無始」這名言將教理表現得淋漓盡致:由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有」;有了「有」才有「無」才能說「開始」;「大爆炸」之前是沒有「有、無」,沒有「有、無」,即沒有「開始」;沒有開始,那不叫「無始」叫啥?所以說,教中的名言都不是隨便編出來的。歷代傳承大德都是徹底證悟,全知各種道理,所以才有能力用出這些名言!想一想宇宙盡頭,想一想「無始」,然後再思惟「能量vs空性」模式,應該能夠越來越清楚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是「空性」,什麼是大乘「法無我」。「法無我」與「法爾能量」、「法性」等皆屬同義詞,代表真正的實相。所有的「」都是從『沒有「有無」的法性』衍生的!
接著我們用上面討論心得,再跟佛學中一些理論做相應對比,以利成辦抉擇。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2頁)引文:『一、能量乃諸法實相:空性、無相。它不能依有、無而論之(勝義無自性性),但卻能依因緣生出有、無(依他起有)。 故,龍樹菩薩著名的《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復次,說「勝義有」乃是約後得智世俗一分而說:「有勝義這種法的存在。」若依勝義,則「不可思議」。』

 

講義文中所說的:「勝義無自性性」依因緣變成「依他起」,和後面龍樹菩薩所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不正是符合前面討論的公式模型嗎?所謂「勝義無自性性」,即是『』、屬能量E)這一邊;所謂世俗「依他起」,即是『』、屬質量M)這一邊。假如沒有空(能量)的話,怎麼會有法(質量)呢?也就是因為有「空(勝義)」,「色(世俗)」才能夠生成。事實上,受、想、行、識都能套入「色」中,恰如《心經》所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屬於「相」,受、想、行、識心法部份則屬於「用」,都可慨括地歸屬在質量M)這邊。也就是公式雖然沒有包括受、想、行、識,但我們亦可如理套入、擴大應用。
勝義有是指「後得智」約世俗的層次,藉名言安立『有一種「無分別」的勝義層次存在』;而不是约勝義說「有」勝義的那件事存在。「後得智」跟「根本智」是不一樣的;根本智是行者證悟勝義層次的出世智慧。根本智是「無分别」的層次,不能跟世俗溝通;後得智落於「有分别」的層次,可以跟世俗溝通。「不可思議」是表達無分别的法異門(同義名言)。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2頁)引文:『二、世俗「有、無」依「分別」而建立。勝義「空」依「無分別根本智」而建立。 勝義「有」依「無分別後得智」而建立。』三、無始法爾能量周遍,當因緣俱足,即形成諸有為法(色受想行識)。 因緣所生的有為法(質量宇宙),本體是空的、無自性的;是無常法(苦/空/無我)。【備註】自性:具有獨立自主不待他緣、常恆不變的體性,如外道之神我。

 

一個叫做「」,一個叫做「」。屬於世俗、分別、凡夫這邊時,叫做「識」;當能夠證悟勝義、無分別、成就聖位那邊時就不再叫做識,勉強安立名言叫做「智」。所以,是無分別根本智,而不是無分別根本識。依無分別根本智轉成聖者之分别識時,就叫做後得智。

另外,前面討論可隨順「苦諦」無疑:世俗(因緣所生有為法)完全不具獨立自主、常恆不變的自性,皆是無常、苦、空、無我。
以上包括講義中第二、三點;接下來看第四點。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2頁)引文:『四、不能離開有為法(相、用)而覺知無為法(體)。勝義空(能量)是絕諸言說、思惟、觀察,不可思議的;修證「勝義諦(空性)」必須要從「世俗諦(有、無)」趣入的(超越緣起而悟空)。 故,龍樹菩薩著名的《中論》云:「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中論》云:「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這是龍樹菩薩講修行內義一個重要的的偈。就簡單方式的詮釋即:修「空性」可以直接入勝義修習嗎?不可能。因為勝義是無有分別的,行者還是得用分別的方式在世俗這邊修,水到成渠後始得證入勝義。假如不依「世俗諦」修習,行者是不可能進入「勝義諦」;不能證悟勝義諦,則無有究竟解脫的可能。若就深入方式詮釋,請參考備註四。
無着菩薩開創的「瑜伽行派」注重「(法相)」,主攻世俗諦,重要「見地」即三自性~相無性下的「遍計執自性」、生無性下的「依他起自性」、勝義無自性性下的「圓成自性」。龍樹菩薩開創的「中觀宗派」注重「(法性)」,主攻勝義諦,重要「見地」即般若中道~八不、離邊復離中、破四生等。但,並非中觀宗派的修行道不須依世俗諦,重要及有名的「四重緣起觀」就是龍樹菩薩教導的修行「道」,這也是由「世俗有」這邊起修的。

「四重緣起」簡單的解釋如下:世間上任一法皆依四種「緣起」而「有」。相礙是最高的層次的緣起(世間上任一「有」之「幻」絕對可以用「相礙緣起」來說明的),例如『宇宙之「相」受制於三度空間及第四時間量度的局限,故其所顯現非實相』。下來低一個層次,謂之「相對緣起」,就是「有」依相對分別而生,例如,「黑」與「白」二者相對而成無自性的「有」。最低層次為「業因緣起」,果來自因,無有自性。然而,因果關係其實是互相依賴而「有」,並非「因」能獨立成立於「果」之前,假如沒有兒子即不能謂之爸爸,這就是第二層次的「相依緣起」。

在修行上,世俗上根深蒂固的「名言遍計執」,即可依「業因緣起」除遣其「幻有」並超越而覺悟「空性實相」,再層層除遣緣起向上超越而悟空,最後完全離開緣起証入圓滿究竟空慧。以下再依喻說明:我們很習慣依名言而成立的「戲論有」。橘子就是橘子,腦海中不曾懷疑過橘子是啥?橘子這名言斬釘截鐵代表一種很實在的「有」。但是,仔細觀修後,就會發覺不對啊!橘子不是橘子那兩個字!美國人叫orange,日本人叫的也不一樣;同樣一個事,有無數不同的名字。名言戲論怎麽可能是「有」呢?其實,橘子來自將彼種子植入土,然後澆水、施肥、曰照等等,樹長大後结生出來的果實才是。換言之,我們以「橘子業因有」除遣「橘子戲論有」,同時超越而逐漸始入覺悟「橘子」。

上述若约三自性術語則為:行者除遣名言(橘子)偏計執自性,成立事(橘子)的業因依他起自性,遂使不清淨依他起轉成清淨依他起自性,得『圓成自性(仍在緣起層次)』;層層除遣不清淨依他自性遂使圓成自性增上以至圓滿,究竟轉得勝義層次證得「三無性

「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相對「有」是「相對緣起」一個很好的說明,阿賴耶識存在時如來藏就不存在,反之亦爾。只要能超越這重緣起就是見道了。再上去修道(進入相礙緣起),即是拿掉先天障礙(叫他粗重、愚笨、或習氣都可以),逐地去除一層一層的障礙,直到完全離礙。完全離礙就是「離開緣起」証入「法爾」,成就圓覺佛道

「識」和「境」相依而「有」是「相依緣起」一個很好的說明。說到這裡,有必要談談唯識非「見地(修行理論)」而是「道(修行方法)」這個觀念。首先,大乘的見地絕對非「般若空性」莫屬。彌勒、無著菩薩的「唯識古學」(非陳那菩薩乃至玄奘大師的「唯識今學」)是落在緣起而非空性層次。比方說,「唯識無境」仍在相依緣起之內,「第八阿賴耶識」仍在相對緣起內,種子學說亦是在緣起層次;所以唯識本身在大乘解脫道上不能作為見地來看。如此說不是把唯識看成簡單或低下(世俗層次的修行事實上非常重要),而是涉及行者能否有正確的修行目標(証悟空慧),事兹重大不能混淆!儘管在漢地許多以唯識今學為正義的前輩、學人,必定不會同意末學的看法。

 

「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2頁)引文:『五、大乘法相宗謂:色、心諸法種子(假說「世俗有」的基本元素)剎那生,剎那滅,剎那不住,剎那剎那新新相轉。 前後剎那非同一法,每一剎那乃因緣和合當下的一時頓現。 過去已逝,將來未生。現在有亦屬幻有。 此法相可喻為能量重覆不停聚合下呈現的現象,亦即潛勢(能量之用)和現行(能量之相)不停轉換。【備註】法相所謂「種子」是有為法,非無為法。』


另外,談談法相唯識所安立的種子。說彼「剎那生滅」以顯無常義、「種現俱有恆隨轉」以顯相續義,不是和能量的「相」有點相似嗎?請千萬要記住:種子是緣起,不是勝義!種子還在世俗有為法裡面。其實嚴格地講,若問:種子怎麼來的?是不容易給出符合因緣所生法的答案。所以,緣起層次上最高因相的追究,到種子這裡只能停止。至於勝義層次,沒有所謂的「有無」,哪來的種子呀!

復次,真正能表達「勝義空性」,至少要依中觀自續派以上的學說,如:中觀應成派、大中觀宗派。我們今天讀的《廣論》是黄教格魯派的宗經論,屬中觀應成派。依據末學的自宗「寧瑪派」教法,應成派屬「外中觀」的泰斗,但再上還有「大中觀」或稱「內中觀」,一般藏系舊密都屬於此系统。原則上,大中觀包括:(一)「他空」、(二)「離邊」、(三)「了義」。「他空」即『覺囊派』,現在不太能聽到此派,早期第五世達賴喇嘛曾讓他們一夜之間全部改成格魯派(原因省略);惟,一些後人目前在美國仍大力傳播「他空」見。「離邊」即花教『薩迦派』。「了義」屬紅教寧瑪派(或也應該包括白教「噶舉派」)。至於內、外中觀有何不同?主要涉及如來藏教法;這部分較深,目前還可以暫且擱置。
現在有必要談談「離四邊」這個觀念,它能夠幫助我們體會「勝義空性」義。首先,在世俗範圍裡面的東西都可以四句來涵括: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2個變數4個組合,邏輯上已經很清楚把世俗上所有的可能都包括在內)。因此,任何一個法只要有辦法證明不屬於在這四句內,彼绝不是有為法,也就是屬勝義層次了。所以,離四邊即是空性。我為什麼一直強調沒有「有無」,也是因為這是一個關鍵名言來說明空性。本宗寧瑪,除了講離四邊外,還加一句話更重要的「復離中」。也就是:連決定四邊的中間都要離才能算「中道」。這個觀念蠻重要的,它能清楚地、透徹地幫助我們了解什麼叫做「勝義空性」。

暫且打住!其他的講義內容如下,諸同修可以自行研讀,前面討論時或多或少已都提到;假如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末學會盡最大的能力作答。
 

所餘「法爾能量vs空性」講義(42頁)

六、約世俗,「圓成」實法(能量)及「依他起」幻有(能量的相用)是有的,這是「有而知有」去除損減執;一切名言及「遍計」安立假相是沒有的,這是「無而知無」去除增益執。 約勝義,圓成為「勝義無自性性」所超越,依他起為「生無性」所超越,遍計執為「相無性」所超越,這是所謂「無增無減」超越有、無。正是見道的境界。』

『七、如來藏緣起,亦可依此能量模型而趣入。《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大乘約「法」說,即眾生心(如來藏心)攝一切世、出世法。是心不動「真如門」,顯示不可思議的「體」性(能量宇宙/無分別之勝義實相);是心隨緣「生滅門」,顯示自體「相、用」(質量宇宙/可分別之世俗幻相)。』

『八、約勝義實相,方所及時間是不存在的。故,中道義除「離四邊」外,復需離「中」。 此外,「無始」這個彿學用詞,更是淋漓盡致道出勝義無時間,也就是說:不論質量宇宙何時是其最初始的時間,沒有大爆炸之前的能量宇宙一定比它更早,但卻沒有時間可分別。這不是「無始」是啥?』
 

淨空長老喜歡依科學知識來詮釋佛教要義,作出許多有用的開示。下面摘錄了一些放在講義裡供諸同修參閱。


「淨空老和尚資料」講義(43頁)引文:『一、時空是假相  a. 約勝義,空間與時間是世俗的錯覺。在光速下,空間與時間都可以改變。你可以從不同地方同時出現,也可以進入過去現在未來。 b. 牛頓理論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不變的,而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空間、時間、質量、能量都是相對可變的。c. 根據愛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統統消失。 d. 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約30萬公里秒)運行,這是物體可以達到的最高速度。 e. 地球觀察員每次收到信號的間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鐘要拉長(即一秒鐘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時間)。這種現象稱為『時間蔓延』(Time Dilation)。 f. 愛因斯坦的「孿生兄弟」的例子中:返回地球實際上是一種進入「未來」(即從三歲進入二十歲)。如果時間可以進一步的減慢,乃至於減成一個負數,那麼這個太空飛行員便可以從「現在」回到了「過去」。 g. 黑洞中的時間與空間可能互相替換。』

 

為什麼在光速下物體會消失?前面依佛法道理推論過:一超過光速或等同離開緣起,世俗就整個瓦解了。所以,現實上人類或不可能發明出超光速的飛行器;跑到光年距離的其他星球,也許只能利用「蟲洞」?
還有時間也受到扭曲,這以前我們討論過。一部電影「星際效應」就提到:太空船在飛行中若耽誤了數十小時,會導致太空人回到地球的時間晚數十年(註:前說時數或不精準);昔日舊友已經變老或甚至不復建在(等同進入更久的未來)。
另外(上给資料中沒有,我曾提過好幾次),科學家說作夢都沒有想到:宇宙萬物共享是一非異能量,比方說,社長跟我兩個人的能量居然是一非二!E = mc²,無量無邊種類的m對比左邊,並沒有無量無邊的E,也就是說:不是每一個m都有對應的一個E。這種真相的層次,已經超過世俗能夠想像的领域,應只能用數學理論推算出來的(?)。那位科學家口述時的聲調,是那麽充滿了驚嚇!原來,你、我、他、桌子、椅子等拿皆源自沒有差别的同一能量。我沒辦法再加描述,卻已能體會彼說云何。過去想不透的「同體大悲」,爾今略能領會;過去想不透「菩提心」為何如此重要,爾今亦較能了解!
 

所餘「淨空老和尚資料」(434頁)

二、無中可生有  a. 純能量可以轉換成物質,物質也可以轉換成能量。b.  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單位。在量子的微觀世界中,我們常看到物質在虛空中自然出現,物質實質只是「場」而已。愛因斯坦說「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纔是唯一的存在」。』

三、宇宙之起源  a.宇宙源自一個極微小的原點,瞬間頓現出來的。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數學理論來描述這個宇宙前的狀態,但是可以推斷它是多維次。產生現在這個大宇宙的空靈狀態並不是毫無一物,也不是我們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 b. 宇宙在出生當時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0)厘米。將這個宇宙原點放入一根直徑是0.01毫米的頭髮中,可以放置一百萬億億億個!這個小微粒在10-33秒內,擴張了1026倍。換言亡,在千分之一秒內(電影機的底片每124秒換一張),這個極小的微粒已擴張成比目前我們的太陽系還要大! c. 一時頓現宇宙全體,頓現之後,馬上又頓時消失。』 d. 佛云:這個微粒是一種無明妄動的幻相。本來是清淨無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產生幻相,由細入粗相,宇宙萬象隨之展開。 e. 其他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維次的時空,無法與我們有物理性的交流。然而《華嚴經》說:宇宙與宇宙是重重無盡的,而我們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於我們的妄想執著擋住了我們的視野。如果我們能將妄想執著通通放下,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宇宙,佛就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
 

最重要是要想透:為什麼沒有「有無」的層次跟有「有無」的領域會有關連?活在這活生生的世界裡,沒有任何根、境、識,我們曾經懷疑過其的存在,那為什麼大乘佛教的大德們說:我們是活在幻相裡面,真正的實相是空性?答案就在E = mc² 這公式裡。那麽,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管右邊了?不行,不能不管世俗幻相這邊!為什麼?因為完全在左邊又能如何?!小乘的湼槃並沒有解決問題,不是嗎?!所以,要講雙運,也就是「勝義、世俗雙運」,這個道理。

如來藏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雙運,性(空分)、相(明分)、用(現分)皆双運,因此,左邊要依如來藏的教法來融會(事實上,如來藏此名相就是為了修行而安立的)。因為你修行的目標在證悟左邊(空性),但不可能直接在左邊裡面修行,你一定要經過右邊(緣起)修進去左邊。成功了以後,若只留在左邊,並没有實質的意義;仍須隨緣利益右邊的眾生!所以,在修行過程以至成就後,兩邊都得正確地兼顧運用。這也就是為什麽如來藏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為什麽一定要根本、後得智雙運!沒有了解雙運,很多佛教的觀念不容易正確掌握,解釋出來也會不正確的。


Q:那麽識跟智呢?
A:也要雙運。
Q:他們是否可視為一體,沒有差别?又二者如何行雙運?

A:僅能勉強地說,後得智、識兩者一體無差別。無分別根本智證成後,行者一定得進入智、識双運,術語叫做『「智境經由識境顯現』,也就是「根本智」轉變成「後得智」。順此再說双運:凡夫一開始是識,沒有辦法不用這個分别識,還是得用分別慢慢修;直到証悟無分別根本智的當下,才是無分别。然而,能証成的行者在分别當中修行時,一定得兼具悟「空」的培育,例如『無分别心)』,這就可算是一種修行中的双運。証無分别根本智,也得依「止觀双運」來成就。另外,根本智、後得智一定要兼顧並用以斷惑除障,這也是一種雙運。双運的重點,應是正確地分别運作!

Q:後得智是要發揮什麼功用?
A:约斷惑功用說:根本智斷除「理」惑,後得智則可斷「事」惑。 另外,约凡、聖角度來說:凡夫會執著所有世間的分别,也因而產生很多煩惱。聖人証得根本智再進入後得智後,雖然也是分別,但已經離開執著,而且許多煩惱都沒有掉了。
Q:「識」跟「智」的差別就在於此執著、煩惱是否已被去除?
A:可以這麼說。
Q:去掉遍計執、依他起(不清淨世俗部分),趣入圓成實就能夠不起煩惱心?
A:是的;不過,圓成實要依清淨世俗而非勝義,來解釋較恰當。就如「勝義有」,約世俗而說勝義是有的。
Q:佛或己証解脫的行者,以不入世的角度上,他們是住在不起功用的狀態;但欲要入世的時候,他們仍是得用世俗智(後得智)來行、或溝通一切?
A:對的。這樣的意思就是說:他們也是在世俗的層次上顯現,差別在於所顯是清淨的世俗智。後得智或可謂之清淨的世俗智。清淨跟不清淨,基本上就是境本身是由聖「智」所顯,還是由凡「識」所顯?前者清淨,後者不清淨。。真如是無分别根本智假安立的所緣境,其實能所是一,並無所謂的清淨境可顯。但是,「智境依識境所顯」時就有所謂清淨的境,也就是聖者「後得智」藉自身「識境」顯出清淨的世俗境,這種「境」和凡識所顯之不清淨世俗「境」,截然是兩件事。
Q:聖者不會有染汙的境,但還是會有對境的,對不?「真如」是在表示「境」的狀態嗎?
A:後得智要緣境沒錯,因為彼時是在世俗層次。但是,說真如跟後得智所緣的境對等並不恰當。约方便說,真如雖可說是智(根本無分别智)的境;但嚴謹說,根本無分别智是無分別(沒有能、所)的;所以,根本無分别智(能)跟真如(所)是一非異。
Q:修心跟修心所這兩件事情應是在同一個修煉過程裡,換言之,心跟心所的修煉,即是佛教行者所應追求的修行,對不?
A:修行即修心以得智。心所隸屬心王管轄,所以說修心所也可以。

 

【備註】:

一、維基百科: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種同位素。(77師姐提供) 

二、網路上有關眼識如何取境成像的科學解釋(77師姐提供):http://www.phy.ntnu.edu.tw/demolab/html.php?html=rainbow/docs/vision)。 

三、能量、質量比照表(77師姐製作):

能量

沒有時間空間

勝義

沒有『有無』

沒有界線

虛空

無為

物質

有時間空間

相、用

世俗

有『有無』

有界線

色受想行識

有為

四、涉及空性修行乃是在世俗層次上除遣一「幻」後得餘外之「有」,再超越世俗而由不同層次悟「空」。

 

【後記緣起】77師姐再度化了無數心力,將末學所說《法爾能量 vs 空性》之語音逐字轉成文字稿,託付校閱定案供諸同修参考。末學讀完手稿後大吃一驚:如此雜亂語音如何能聽,更别說難懂!末學遂將目標立為:編輯成確能讓諸同修受益的文字檔。因此,將手稿做大幅度修訂更新,而不在意是否维持原音。祈望此文字檔能幫助諸同修決擇空性,並讓77師姐心血不唐捐。再者,末學之佛學及科學素質皆有其限,若有不正確或混淆之處,懇請務必指正,以正聽聞!

 

愛因斯坦說:「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法爾能量vs空性

20161011-P180L03-P180L10-0077  1:35:20   筆錄
下面這一個是模型,我們在讀物理時很多地方都是給你一個模型,由這一個模型以後再跟你討論理論你比較容易懂。有一個模型你根據這個模型去思考,你才有辦法就是比較容易懂他的理論。下面這個所謂的能量對空性,就是用能量當做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讓各位去體驗什麼叫空性
 

20161018-P181(法爾能量vs空性)
今天先講這份講義,講完之後有時間再講12緣起。
為什麼要說明這個空性?因為我們之前講那個《中陰聞教得度》裡面提到的最後那個地光明,也就是我們佛教真正最後追求的目標就是要達成對這個東西的證悟,也就是要對空性的證悟,也就是對地光明的證悟,也就是真正能達到我們要的一個效果,或者說我們剛剛念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都是同樣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多這裡面所講的也就完全是剛剛所提到的所有這些東西。因此我們借這機會把這東西再深入了解一下,那真正到最深入應該是在最後面的毘缽舍那,但是先有這麼一個觀念也是很恰當的。因為進入中士道本來就是有解脫的議題在裡面,那解脫一定離不開空性,你要證悟了空性才有辦法解脫,這兩個是一件事。
不過有一地方要先說明,就是假如今天以中士道來說,我們不是共中士,共中士就是用大乘,單單以中士就是二乘的角度來講的話,這一個空性基本上跟後面我們說大乘的空性是不太一樣的意思。簡單的講,我們一般說小乘他只有講人無我,沒有講法無我,而我們般若波羅蜜多講的是法無我。所以,我們講《心經》是大乘的空性,小乘的空性他只有到人無我,因此小乘當時在講空的時候就是無我,小乘空的意思就是無我,他的空跟無我是一樣的事情,可是他沒有講到法無我。接著,慢慢到大乘就從唯識開始就講法無我。今天為什麼要先提這個?因為今天要討論的這個空性的這個模式是屬於大乘的法無我,若以大乘的法無我是可以含蓋小乘部份的無我,他絕對範圍比較寬。不過,我們要了解今天要說了解的空性基本上還是大乘的空性,簡單講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在讀的《心經》到底在講的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個。
 

本文非引諸大佛經論典所說,亦非牽強附會託為科學所說。 唯,祈望借用現在科學知識編整出一個有效模型,讓我等學人得以趣入大乘佛法中極重要的「空性」聞思慧(資糧道的抉擇)。

今天給各位的這個資料,第1個我要先聲明:我們並不是用科學來講佛學,如用這樣的角度來說不是很恰當,科學跟佛學,大家雖然知道這2者之間有很多共通性,可是這不能用等於來講。就說他們有共通性,但是不能講等於。第2個:這東西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大家聽好,我今天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給各位一個模型;我們讀物理的時候,很多東西他都是先給你一個模型,就是先了解模型之後,用那個模型去理解他的理論。
我們今天要提供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讓你能夠對空性產生一個不會覺得……就說你等這個講完後,你能夠接受也能夠搞清楚的時候,當你在看《心經》裡面在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不會覺得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你不會有這個感覺,你會很清楚。用這個模型,今天你懂了以後,絕對跟證悟是兩件事。所以,若用佛學的術語,這叫『法住智』。『法住智』,是你用名言,你完全是用分別的概念用名言的方式來了解佛教裡面的一個見地。若因此你能夠得到一個概念的時候,在佛學裡的術語叫做『義共相』,道義的義、共同的共、相貌的相,這個本身跟證悟是兩件事,證悟本身不是法住智,證悟本身不是義共相,可是義共相跟法住智當然有辦法幫助證悟。他有辦法就像在過去也講過佛學的修行模式,1個叫『決擇』,決擇就是聞思慧,簡單講就是聞跟思的慧在決擇,決擇就是在決擇法住智決擇義共相,等你有決擇了以後,你就按照他的方便按照他的道理去修習,修習完以後你得到了那個證悟那個親證,這時候佛學裡的術語叫做『決定』,這是一個觀念。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東西只是幫助你做決擇,這個先搞清楚,但也不要說這是講科學,這樣講也不是很妥當的說法。
那能量為什麼又要加上一個法爾?某些同修過去有人聽過我講過這個,只是廣論班上有人沒有聽過,以前我沒有加法爾,現在加上『法爾』這兩個字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當你一提『法爾』這兩個字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他代表已經超越緣起了,就是離開緣起。那我們真正的實相就是空性,可是空性本身他可以因為空性而在因緣下面可以產生所謂的『有無』,那空性是沒有『有無』的。在因緣下面產生的『有無』以後,這就叫緣起,所以緣起是世俗。當今天用法爾兩個字的時候就是已經離開緣起了。這是很重要的觀念,你只要看到法爾這兩個字就是離開緣起。所以有法爾的時候他跟因緣所生法是沒有關係的,他就是出世間、就是空性,法爾本身指的就是空性,所以這個時候並不是因緣下面。那我們今天能量前面要加法爾兩個字是很重要的,以前在講的時候我是用原始的能量,那時也是一直想表達這個意思,現在決擇用法爾這兩個字放在前面是非常標準能明確表達出來他的意思,這叫法爾能量。就是他已經離開緣起了,我們現在講的能量跟緣起無關、跟世俗無關。
 

在此所說的法爾能量,是指能量的本「體」(性),不包括能量的「相」(例如:光、電、熱等)及「用」(例如:火力、電力、熱力等)。 佛學上的色、心二法,可視同為能量的相、用。

假如你現在腦筋裡想到的是光是電是熱,那個都不是這個,跟這個所講的不一樣。是最早最原始能量的那個型式的這個東西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東西才是空性。簡單來講,我們現在講的能量本身是一種性,所以我們一般叫做法性,是一個萬物本身的性,代表的是一個實相,可是實相居然是空的,是沒有所謂的『有無』。那這個實相就是用法爾的能量來做他的模型,讓各位了解這個性所代表的這個實相跟所代表的這個空性是什麼,是所謂的法爾能量。但是,我們講所謂的世俗講的是相、用,只要是性絕對不是世俗,避免用體這個字,要用性、相、用3個字。當你講性的時候指的就是我們講的實相也就是空性,當你用相、用的時候你就是指世俗,這時候是世俗的概念。假如你現在想到的是光、電、熱,那是屬於相那不是性,那跟今天要講的能量模型不是一件事。大家了解嗎?光、電、熱那個不是性,那個是相,講到火力、電力、熱力這時候就是用,感覺到電他有功用,這時候落在緣起裡面,這都不是今天用的模型。我們今天用的模型叫做『法爾的能量』。
法爾的能量』,簡單的一個比喻,就是說,在我們今天所講的宇宙是世俗,是所謂的世俗諦,是緣起的,所以你所看見的、聽聞的,你眼睛所看到的星星各種現象,甚至可能包括你看不見的很多宇宙,他跟我們存在不同的時空當中,可是他仍是在世俗,他不是我們所講的勝義,不是我們所講的這個能量。我們所講的『法爾的能量』是在你能夠想像的所有在不同的時空的宇宙都沒有形成之前最早的那個東西,那東西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法爾能量。那我們今天比較接近的學說就是,一開始有一個大爆炸,大爆炸之前是什麼?就是法爾能量。大爆炸的結果是什麼?是產生世俗。在沒有大爆炸之前那個東西叫勝義,也就是我們今天能量模型用的模式。
 

以下乃本文模型的理論基礎:

這裡面有一個根本的概念,在講這個根本概念之前,
E = mc²(讀作E等於mc 二次方,稱為質能互換方程式)是愛因斯坦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代表光速。 原子彈的理論基礎即此公式:一切質量是由能量聚合組成的;質量裂解可釋放出巨大能量。 比照佛學的專有名相,或相當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至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只要將受、想、行、識等心法亦視同為能量的相或用,則可應用該公式的道理應是一樣的。 例如:心力亦可釋放不可思議的能量。

E = mc² 這是我們今天用的模型,這個是愛因斯坦當年質能互換的公式,因為有這個公式才有原子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公式。這公式也就等於突破了我們所謂的傳統物理,傳統物理就是世俗,到了相對論就是有把勝義放進去了,已經超過世俗,可是又還沒有到佛教那個層次。這公式代表的是質量(m)跟能量(E)居然是一件事,因為他用了等號就是代表可以互換,早先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感覺能量,質量你可以清清楚楚感受,能量你只會覺得那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可是有時候又可以表現出來讓你知道是光、電、熱,這你大概還能體會,可是沒有想到這兩個中間是劃上等號。那我們講說「色即是空」就是E = mc²一樣的意思,很接近的意思。你可以看出來這邊用的是光速的常數,這光速的常數的平方這是很大一個數字,所以代表這個質量轉成能量的時候,就是等於把質量打開了讓他釋放出能量,因為質量本身就是能量做的,當你有能力把質量破壞了,讓質量裡面的能量釋放出來的時候那就叫原子彈。所以為什麼用很小一點質量一炸出來會那麼厲害!你看到這公式你就知道了。
這能量,質量兩個可以互換就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那這個(?能量?)叫勝義,這個(?質量?)叫世俗。其實,世俗跟勝義不能夠站在一個層面裡面來說的,真正在講勝義跟世俗的時候,佛學裡有一句術語,一般我們可能有碰到但卻沒有百分之百的理解,叫做~世俗不堪勝義觀察。這句話意思~當你用勝義要進去觀察世俗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用勝義去觀察世俗的,因為在勝義的角度裡面世俗是蕩然無存。哪怕一點點承許的實在的東西都不存在,就沒有辦法用勝義去觀察世俗。那這裡又可以引伸出許多,其實,空性本身,最早的空性是勝義可以觀察世俗的,嚴格來講是從所謂的唯識以下全部都有勝義是可以觀察世俗的,這個東西在真正在我們談到中觀以上的這種空性的話它是不能這樣子的。世俗不堪勝義觀察就是表示兩個不在同一個層次裡面,不能在同一個層次裡面。我用一個簡單觀念一講各位可能就懂了,勝義,這邊是沒有所謂的『有無』,世俗,這邊有『有無』,請問你,沒有所謂『有無』的東西怎麼去觀察『有無』呢?這就叫做世俗不堪勝義觀察。我根本沒有所謂『有無』的也就是說我根本沒有分別的,那我怎麼用一個沒分別的東西去觀察一個有分別的東西?這是沒有辦法。我之知所以要告訴各位這個觀念就是他本來就是兩個不一樣層次的東西。我們現在用他這個公式做模式,可是他本來談的是在佛學裡面是兩個不一樣層次的,現在竟可以用等號把他連起來。由這個當中想辦法找到一個模式去理解這個空性到底要講什麼,到底他所代表示什麼。
 

我們先看這個質量(m)這個字,這個質量(m)是有所謂的『有無』,我們不去討論他的無,因為只要有能成立無就成立。那這個『有』是根據什麼東西講『有』?在這有2個座標~1叫時間,1叫空間,我們知道今天大到整個宇宙,你只要有這2個座標你就有辦法給他定位,『有』是不是要能定位?假如沒辦法定位怎麼能叫做『有』?所以,用地球角度來講,你一定可以用東南西北做一個座標給他定位,東經、北緯,再加上時間,比方說20161018日幾點,這兩個一出來那個點就很清楚了。雖然在下一秒鐘已經變了,可是,至少那個點是很具體的,這是在質量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特色。
 

我們再看能量(E這邊他的特性是什麼?學過物理的一般都知道能量是沒辦法定位的,能量沒有所謂的時間,能量也沒有所謂的空間,你不能說這個能量存在東經幾度,沒有這個事情。假如有這個事情你就不可能拿著無線電站在房間不管什麼方向你一發出去對方都能接的到,因為那就是能量的一種形式。也沒有說這是今年的能量,那是去年的的能量,沒有這回事。那假如沒辦法用時間、空間定位的時候,他是不是代表沒有所謂的『有無』,是不是代表沒有所謂的『有』,也就是沒有所謂的『無』?
 

這個(?E = mc²?)成立了就有『有無』了,這兩個一成立他(?m?)就是『有』,有了『有』他(?E?)就是『有無』,這是相對的,一定有的。那這個東西(?m?)是分別的,那這個東西(?E?)是不是就是無分別的?沒有所謂的『有無』。這兩個東西居然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居然把勝義跟世俗就用這樣等號連接起來,連起來以後我們才了解所謂的真正的為什麼佛教會講空性?他實在很厲害能夠找到~出來這個觀念都已經是20世紀以後的事,他們知道空性已經不知道是幾百年前就知道的事。若以佛陀來講,在2000年前他就知道這個,他完全在禪定裡面他就有辦法體會這個,實在是厲害!而且我們在所有的外道裡面,除了(我這只是一個參考,不是百分之百絕對)道教有一點類似以外,沒有一個宗教有這個觀念,能夠把這個觀念說出來。
所以這等於是什麼?這(?E?)叫做『空』,這(?m?)叫做『色』,所以他說『色即是空』。現在會不會覺得很糊塗?一點不糊塗,他就是把這東西講出來了。那一個能夠說『有無』能夠讓你分辨的東西,沒有想到組成他的東西是沒有『有無』的,是沒有辦法分辨的。所以是這樣子串出來我們所謂有一個勝義跟有一個世俗,把一個真正很複雜的這個真正的實相,所謂的實相是這邊(?E?),這邊(?m?)一般叫做世俗的幻有。這樣子的一個真正的實相跟我們所產生的『有』之間居然是這樣子一個關係,了解這關係以後就豁然開朗,恍然大悟,原來整個世界就是因為這樣子來的。那我們再回投來看看講義裡面的東西。
 

這是一個核心,你去體驗為什麼沒有『有無』的東西居然會產生有『有無』的結果。還要讓你體驗這個,為什麼一個有『有無』的東西是由沒有『有無』的東西組成的。然後再去體會,為什麼一個沒有『有無』的東西他真正能夠在『有無』的部份能夠表現出來。這是很重要的。另外,下面這段話是相當科學的,用科學角度來說的。
物質是濃缩或冷凍的光波...一切物質都是光波的濃缩,以平均小於光速的速度,反覆地以特定模式運動。光波是能量,也是資訊——內容、型式和结構。它是一切萬物的潛能。

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濃缩或是冷凍的光波,當你講物質你想到的是粒子,他現在告訴你,你先不要管那個濃缩或冷凍,這兩組字你也許沒有辦法去體會,可是你能夠體會到粒子變成光波。粒子代表是質量,你能夠想像粒子,切到最小,原子、電子、夸克,你還是在質量的感覺裡面,可是一跟你講波的時候已經到能量去了,光波。所以,物質是一個有濃缩或冷凍的光波,所有的物質其實都是光波的濃缩,以平均小於光速的速度,反覆地以特定模式就是軌道的意思在做運動。為什麼要小於光速?這後面還有一點補充,因為你只要一達到光速的時候,物質就被扭曲掉了。其實按照現實來講,我們是不能夠到達光速的,因為一到達光速的時候,空間會扭曲,物質會縮小,就整個破壞掉了。為什麼呢?因為你一真正進入光速的時候就是已經脫離了緣起,已經真正進入我們所謂的能量的這邊,一到這裡面當然質量就沒有辦法存在。他這個等於就是代表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他之間是有關連的。
那這裡面還有很重要的一句話~其實他是一種場,一般用科學來講的時候會講,這個能量跟這個質量,其實質量是一種能量濃缩的光波,或者用科學的名詞他們經常會講這是一個場。什麼叫做場?磁場,一個磁鐵放這你會知道他的磁力有一定的模式。所謂場,就是這個能量他會在某一個範圍裡面展現他的功用跟他的形式,所以,這個質量等於是能量的一種場。這個你們可能聽起來比較困難,這屬於物理上面在講這個場的意思。也就是他其實是能量在一個一定的軌跡或是一定的範圍裡面所表現出來,最後你感覺他就是質量,是這樣子的一個角度。
那假如我們用另外的一個觀點你來想這個事情,你還是多多少少可以想通。最簡單的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原子,原子核外面有電子各在一個一定軌道上繞原子核運轉,原子核裡面是質子、中子,每一個原子有幾個電子、質子這都不一定的,這所謂元素就是在電子、質子的數目不一樣就產生不一樣的物質。(維基百科: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正電、負電各有一個軌道。假如很多這樣的東西集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可能看到,比方說碳原子全部集中在一起,你看到的是一塊黑黑的煤炭,很具體!對不對?一塊黑黑的煤炭,其實,他是所有的碳原子集合在一起。可是這個碳原子本身他基本上還是能量,因為他有質子,我們不要再繼續想後面的量子,就用原子本身的角度他就有一堆的電子,電子本身就是能量的一種形式。那這樣子的一堆你用眼睛去看他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塊黑黑的煤炭,可是事實上你用有辦法看到能量的顯微鏡的話,他不是一塊煤炭,他是一團能量在做一個很規則情況的運動,這就是所謂的煤炭。一定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我們眼睛看到的時候是一塊具體的,這跟他場的特性、作用會有關係。
所以為什麼說眼睛看到的東西不能相信,理由就是真正的實相其實是能量,那我們眼睛去看他的時候我們眼睛是受限制一定要可見光,像X-ray沒辦法看見,只要超過可見光的波度不管長、短我們都沒辦法看到。我們只能看見可見光那一部份能夠射上去,可見光回到我們眼睛,我們看見是可見光那一部份。可是我們看的那一部份以後,我們又被天生設計成~這個東西的影像進到我們大腦裡面,在腦海裡面反映出來的影像是一個像是物質一樣的一個虹膜,(可參考:http://www.phy.ntnu.edu.tw/demolab/html.php?html=rainbow/docs/vision)這個虹膜他經過幾層?他經過第1個光線,這個可見光去照到這個虹膜;這是一堆能量,可見光去照到他,可見光被反射回來到我們眼睛,你眼睛接到這可見光反射回來的這樣一個光線以後,你還要經過大腦,重新把反射回來的這個可見光經過重組產生一個影像,這個影像才變成是那塊黑的煤,是這樣子的。
所以,你不要看唯識在講說親所緣緣、疏所緣緣,其實在某一個角度跟現在科學所知道的也是能講的通的。為什麼叫做見分、相分?其實在科學上還是講的通的。因為你之所以能夠看見的東西是叫做相分,(我現在盡量不要講的太複雜,但是班上有一些同學是可以懂我在講什麼。)這個相分事實上跟外面的東西是不是同一件事?讀過唯識的都知道這不是同一件事。在唯識裡面真正的這個東西他叫做疏所緣緣,你由疏所緣緣然後產生親所緣緣,就是你的相分。所以在唯識裡面告訴你,你所看到的東西不是你真正看到的那個東西,科學可以證明他這個說法是可以講的通的,並不是編出來的,真正事實是這樣。
這個光線照上去,這個光線反射回來,反射回來以後經過你被設計的大腦,佛學大家知不知道一個名相叫做相礙緣起?緣起就是告訴你什麼叫做『有』,相礙緣起是最高的層次,是告訴你你所知道的所有的『有』你都是被限制的,不是真正的實相。現在,這是不是代表就是一種相礙?你被設計成你這個人,你這個人看見可見光回來的時候,在你腦筋裡面產生的影像就是那塊黑的煤,可是這是你的相分。這個相分產生是煤是因為經過你的大腦。假如今天是狗,他看到的就跟你不一樣了,可能很接近,可是理論上他不是你那塊煤塊,跟你看到的不會畫等號。因為他的設計跟你的設計不一樣。所以你是不是受到障礙?你完全都是在障礙下面,所謂你能夠認知的所有的『有』都不是真正的『有』,你沒辦法去了解真正的『有』。現在,我們是一點一點的想辦法把這個……因為當你把這個能夠有一個了解以後,你對這個空性就不會覺得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質量(相)可依空間方所(十方)、時間(過現未)標定其有、無。 然而,組成質量的能量(體)卻不能以時、空來標定彼有、無(能量沒有三時差別、且遍佈十方無法精確定位)。 由是,質量宇宙(世俗有)乃依方、時而建立。 反之,能量宇宙(假說為宇宙)由於沒有方、時,不僅不能成立為「有」;在邏輯上(有、無是觀待並立)連「無」亦不能成立。 據此可演譯:能量非屬世俗之「事(依他起)」,正是佛學所說的「空性」,隸屬「勝義諦」。

這一段前面先講過了,就是一個為什麼會有『有無』,那這邊空性在講沒『有無』。為什麼會這樣說?我們一般沒『有無』這邊就叫做勝義諦,『有無』這邊就叫做世俗諦,也就是『依他起』。這就麻煩了,圓成實,是不是在沒『有無』這邊?假如按照真正的講,不是,圓成實還是落在緣起裡面。圓成實落在勝義無自性性,是三無性裡面的。這一講又涉及其他一些基礎,反而可能會讓同學產生一些……
 

科學所說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理論」,用佛語詮述可謂:無始以來勝義空(能量的體)法爾(由靜趨向動)轉變成世俗有(能量的相、用)。

接下來看到他的大爆炸,這是從大爆炸開始,這也是一個模型讓你去理解~他無始以來這個勝義空,勝義空就是法爾的能量,這時候他由靜趨向於動就轉變成世俗有,這時候所謂產生出來的能量的相跟能量的用。所以,今天在世俗裡面、在緣起的範圍裡面都是相跟用,假如一談到性就是空性,所謂空性就是沒有所謂的『有無』,因此在緣起這一邊在世俗這一邊是沒有性這個東西的,因為這個性就是等於他的本質。那他的本質都是落在能量這邊的範圍。
 

或問:宇宙的盡頭(邊界)在那裹?答:依推理,應在質量宇宙與能量宇宙的交界處;換言之,沒有所謂的盡頭(即:不可思議)。 蓋「盡頭」乃質量宇宙(分別)才有的名言概念,轉入能量宇宙(無分別)則沒有所謂的「盡頭」。 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是要幫助各位再進一步去了解~為什麼完全沒有所謂的『有無』會跟『有無』到底是產生一個什麼樣的關聯。這我很奇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其實這個題目是我在當兵的時候無聊嘛,當兵沒事情就想、想、想、想通了,當初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想通這個,那後來發覺這跟在佛學裡面所講的觀念是一樣的。
宇宙的盡頭在那裹?這也是一個模式一個思考的模式,來幫助你理解我們剛剛所講的這些東西。假如我們這叫宇宙,我現在已經畫出他的boundary畫出他的界線了,其實現在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宇宙沒有界線的,他是膨脹收縮、膨脹收縮,在觀念上是個動態的。這宇宙本身他的boundary整體來講是在膨脹,可是不會有一個很明顯的boundary。這是我們現在畫出來的。那這個boundary裡面就是落在世俗裡面了,所以他有所謂的『有無』,那在這裡面的觀念他當然有他的界線,他在boundary這個地方他知道這是他的界線,因為在這裡他還可以有辦法分別『有無』,可是一超過這個界線就是我們講宇宙變動的界線的時候,這時候他就是屬於能量了,他不是宇宙了,宇宙是落在緣起、是世俗,他是落到勝義去了。為什麼?這邊(?能量?)跟這邊(?宇宙?)有沒有關聯?有關連,大爆炸就是讓他產生關聯,原來是只有這邊(?能量?),因為一大爆炸才產生這邊(?宇宙?)。因為這兩個中間是可以互通的,他可以變成他,他也可以變成他,一定會有一個平衡在這兩個中間。那麼當你到了勝義這邊他是沒有『有無』,所以當你從勝義的角度來看boundary的時候,有沒有界線?沒有界線。因為這邊是沒有所謂的『有無』,假如沒有所謂的『有無』哪有界線。那世俗這邊之所以有界線是因為他是有『有無』的,可是到了另一邊,他是沒有『有無』的所以他沒有界線。

能量

沒有時間空間

勝義

沒有『有無』

沒有界線

虛空

無為

物質

有時間空間

相、用

世俗

有『有無』

有界線

色受想行識

有為

那麼他的界線在哪裡呢?就是在他們平衡的那個地方,叫做沒有所謂『有無』的地方就是他的界線。這樣大家有沒有了解我的意思?有這個界線是以世俗的角度來說,以勝義的角度來說則是沒有界線的。所以,所謂宇宙的界線在那裹?就是當他到了哪一個地方,再過去就是沒有所謂『有無』的時候那就是他的界線,可是這並不是一個很清楚的『有』跟『無』,因為這裡面是一個平衡的狀態。所以他們才會說是膨脹收縮、膨脹收縮,為什麼會膨脹收縮?就是平衡嘛。大家知道平衡吧?就是說你在化學反應裡面最後會產生都是有一個平衡嘛!就是說進跟出是一樣,暫時保持,可是只要一變動他又轉向另外一個平衡點了,所以就在這樣子一個平衡的狀態裡面。因此,所謂宇宙的盡頭~就是到了一個沒有『有無』的地方就是宇宙的盡頭。這就是答案,而且是非常圓滿,再也沒有疑問了,且正好跟真正的事實是一樣的。
有一句話叫:「我思故我在」,這句話跟這個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因為你有分別的地方才有所謂的『有』,你有思有分別才有你的存在,假如,你今天沒有思沒有分別哪有你的存在?我沒有什麼話再去描訴,我只是能提供各位一個想像的空間,你就慢慢去體會他真正要想講的是什麼。我一直常常讚嘆~佛學這些人怎麼這麼厲害?我不只這一世,以前不知好幾世,未來還有好幾世,我絕對是佛學、佛教的信徒。他們實在厲害,他會講『無始』,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個沒有邏輯的話,什麼叫『無始』,沒有開始,你到底在講什麼?可是你由這個角度來看,他說『無始』不是胡說八道。因為大爆炸而產生宇宙。所謂『有』是在沒有『有無』的狀態變成了『有』,那在這一個大爆炸沒有開始之前他是不是沒有『有無』?是。所以最早的源頭是不是叫做沒有『有無』?沒有『有無』不叫『無始』叫啥?很厲害呀!都不是隨便編出來的話。他們這些人都是徹底懂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有辦法用出這個詞,是我們不懂他為什麼用這個詞。今天這樣一解釋你就發覺太厲害了!太厲害了!『有』是由沒有『有無』變的,那在還沒有變之前不是『無始』是啥?
你想一想這個宇宙的盡頭,你想一想這個『無始』,然後再配這模式,你就會越來越清楚他為什麼會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什麼會有『空性』,為什麼會大乘裡面叫『法無我』。他所謂的『法無我』他是告訴你實相,他告訴你什麼實相?所謂的『法無我』就是這個~最當初的東西(?法爾能量?),這個才是真正的實相。這東西不是『法無我』是啥?當然是『法無我』,沒有一個法是可以存在的。因為所有的『法』都是從沒有『有無』開始的。
 

接著是根據佛學,那麼我們再用上面這個模式跟佛學中所講的理論再做一個比較,看是不是完全能配合這個模式。
根據上述模型,再略說佛學:

一、能量乃諸法實相:空性、無相。它不能依有、無而論之(勝義無自性性),但卻能依因緣生出有、無(依他起有)。 故,龍樹菩薩著名的《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復次,說「勝義有」乃是約後得智世俗一分而說:「有勝義這種法的存在。」若依勝義,則「不可思議」。

我們先講龍樹菩薩在《中論》裡說過一句話:「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因為有空義一切法得成,假如沒有空義的話一切法不成。這不是在講這個是在講什麼?是不是?我們所謂『法』都在世俗宇宙這一邊了,『有為法』都是在世俗宇宙這一邊。假如沒有這一個空的話,他怎麼會有這個東西(?法?)出來呢?因為有空義,『法』才能夠成立。套剛才模式,因為有法爾能量才會有質量,其實這個所謂的緣起不能單單用質量,質量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剛剛沒有提到這個,這個地方你把他當做『色』,其實你還要把『受想行識』都放進去,全部都在裡面,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然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表示全部都在這裡面。這意思就是離不開相、用,色屬於相,受想行識這些都是屬於用,心法部份本身其實是質量這邊也就是世俗這邊的用,我的意思是說不要單單把這裡固定在色法上,這個公式雖然沒有去cover受想行識,但是可以放在裡面,可以通用的,沒有問題。
再看「勝義有」是用後得智來說的,這句話也很重要,勝義本身是沒有『有無』的,是不能有『有無』的,有『有無』就不是勝義諦,可是他叫做「勝義有」的時候這是用後得智。所謂後得智,就是說我現在是站在世俗這邊來說這個存在,「勝義有」是依後得智,依後得智就是說我是根據世俗用分別的角度來告訴你說有一個沒有分別的東西存在,這叫「勝義有」,而不是勝義有『有無』,那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勝義有」是站在世俗的角度,所以這是屬於後得智的一種說法,跟「根本智」是不一樣的,可是在根本智一開始的時候他體驗這個東西叫做根本智。當他體驗這個東西的時候,他是沒有話的,說不出話,也不是說不出話,是因這根本不是用言語可以說得出的。等到這個根本智他證悟了以後,他回頭一定要用後得智才有辦法再繼續跟所有的人溝通。他不可能用根本智跟任何人溝通,這地方本來就沒有有無哪裡又有什麼溝通,你只是知道實相是這樣子。可是,對實相,現實來講是幻相,現實不是實相,現實是幻相,所以他要回到這個幻裡面,這個叫後得智,他就要用分別的角度來跟人說。所以當他說「勝義有」,並不是說『有無』他是站在勝義的角度來告訴你有勝義,用這個東西去體會。
 

二、世俗「有、無」依「分別」而建立。勝義「空」依「無分別根本智」而建立。 勝義「有」依「無分別後得智」而建立。

我們也知道,他們說在世俗上的時候我們叫做識,這屬於世俗、分別這邊的,叫做。當你能夠證悟那一邊的東西他就不叫做識,免強用一個字叫做,所以他叫做無分別根本智,他不會叫做無分別根本識,因為,這時候這識本身……可是他又說這個叫做後得智,那就是根據無分別的根本智然後用識的方式去給他表達出來,所以這時候叫做後得智。
現在講的就是說,一個叫做智一個叫做識。還有一個也很重要,大家先看第4點。
 

四、不能離開有為法(相、用)而覺知無為法(體)。勝義空(能量)是絕諸言說、思惟、觀察,不可思議的;修證「勝義諦(空性)」必須要從「世俗諦(有、無)」趣入的(超越緣起而悟空)。 故,龍樹菩薩著名的《中論》云:「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龍樹菩薩在《中論》有一句很重要話: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這個意思就是跟修行上有關的,在修行裡面,可不可以直接就在勝義這一方修行?不可能。因為這個是無分別的,你還是要用分別的方式在世俗這一塊讓他能夠證悟勝義這邊。假如,你沒有世俗諦,你沒有根據世俗的這種角度,所以世俗對你也很重要,不是說你現在追求勝義這一邊,可是你一定要靠世俗這一邊,你假如不用世俗這一邊你是不可能進入勝義這一邊的。這就是龍樹講的話。
現在世俗這邊,我把法相裡面的見地叫做3自性~遍計、依他起、圓成實,這是法相的見地。那勝義這一邊用中觀,用中觀就是用龍樹的所謂空性的見地下面他所用的修行方法~是跟他剛剛講的那句話是一致的,他修行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用這個四重緣起的觀念,這就是在『有』的部分修的。所以他一看到世間上有一個『有』,我們看到世間上的『有』絕對可以用『相礙』來解釋他的,因為這個相礙是最高的層次,任何的有都跟這個有關。這你很容易懂,你認為的任何的有都是受限制知道的『有』,絕對的,你沒有辦法找到一個不是。再下來低一點的層次,我用簡單的來講,你之所以認為有是分別出來的,是分別是一個對立的東西,是因為你分別出來的。那麼,再下一個層次你認為的有是因為有因所以有果,你會這樣想就是因為有一個因果的觀念,有那個原因就叫業因緣起。但是你發覺不是這樣子,因果他兩個關係其實是相依的,並不是說先有因後有果,假如沒有果他也不會有因,這是更進一步真正去了解所謂的這個『有』的來源。
我現在不想花太多時間,怕會用掉太多時間,以後有機會再另外特別說這個。就說我們一開始很容易把文字、名言的東西就當做是有。橘子,你絕對沒有去懷疑這橘子是啥?橘子、橘子,斬釘截鐵的這名言就是代表一種很實在的有。但是,你發覺你仔細去想不對啊!這橘子不是那兩個字ㄟ!因為美國人叫做orange,同樣一個東西他叫orange,日本人叫的也不一樣,不一樣的語言出來全都不會是一樣的東西。他真正是什麼?他真正是一個橘子的種子去種在地上,然後有土壤、澆水、陽光、施肥……他慢慢長大,最後長出來的,是這樣子,不是文字上面那一個。所以,當這個文字上面所知道的認為的那個有,這就叫做遍計。所謂依他就是橘子本身。那是個依他,是把這橘子當作……這橘子是一個語言,在佛學裡這叫做,這是依他起,他是有這樣的一個東西,是因緣所生法,然後你把他當橘子,不對!這是遍計,你知道他是種下去的長出來的,這就叫做圓成實。所以,圓成實真正的觀念還在緣起裡面。是這樣推理出來的。
所以你知道這邊(??)是空了,文字這邊給你空掉了,不是他,他是假的。然後你會生出一個相對的有~業因,這時候相對的這個有就在圓成這邊,在3自性裡面觀念是這樣的,他就在圓成實這一邊。所以,是由『有』,這是用緣起,去證出前面那個『有』不是真正的『有』,是後面那個『有』才是真正的『有』,所以後面那個『有』是新產生出來結論的『有』,前面那個『有』就變成『空』了。所以,『空』是這樣子出來的。可是兩個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不一樣的層次是因為他證他,證有另外一個『有』,然後你就知道這邊是『空』。
接著再下來就一步一步的,再從這個業因進去,相依,再從相依進去,相對,可能大家現在一下沒有辦法去講太多,我只舉一個例子~這裡一個最標準的就是唯識無境境跟事是相依的,所以唯識本身他只是落在緣起裡面的相依這一環,千萬不要把唯識當做見地,(為什麼我總感覺石師兄這句話有問題?自己卻又說不出個東西出來,總覺得唯識絕不是他所說的這麼簡單。唉呀!就說自己讀書不多,又不能融會貫通,偏又不知從何去請教老師,惱人呀!不過,老師向來是看你到什麼境界跟你說什麼話,想來也是問不出所以然的。)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他還在緣起的範圍裡面。你們在讀那個《中觀》他在講唯識本身是沒有達到那個所謂空的那個層次,這裡面都有關連的,那現在不再去多說這一部份。
這個相對就是如來藏跟阿賴耶識,這個『有』是相對的,是說阿賴耶識存在時如來藏就不能存在。當你發覺有一個東西他的存在事實上他是跟另外一個東西是相對的,只要能悟到這裡的時候就是見道了。再上去叫修道。修道就是把一層一層的障礙拿掉,你叫他粗重、愚笨、習氣什麼都好,都是屬於障礙這個範圍裡面的,慢慢把他解除掉,到最後他能夠完全離礙。完全離礙就叫做『法爾』。這邊(?世俗?)都結束了都解決掉了就是離開了緣起,那完全是勝義,這真正是叫做證悟勝義。所以,真正的在證悟的這個層次它是用這樣子一個方式上來的。因此為什麼會講說你沒有世俗你就不會知道勝義,原因就在這。這是跟修行的方法是有關的。
 

還有我主要再提醒各位~我們用法相所講的種子,這不是說他剎那生滅嗎?其實這剎那生滅也有一點在講能量的觀念,很接近能量這樣子的一個觀念。不過,我要提醒各位就是,當講種子的時候,你千萬要記住~種子是緣起,種子不是勝義。種子還在有為法裡面。其實真正的空性,要能完全進入這一塊(?勝義?)的時候,要在哪裡?至少要在中觀自續派以上,接著中觀應成,再來大中觀這些,他們才是真正的能夠很清楚的把這一塊~我們剛剛用的這個模式,給他表達得很清楚,他們所講的空性都是屬於這邊(?勝義?)的。
這(?世俗?)一邊呢,其實你假如嚴格來講,我請問你種子是什麼?種子就種子。種子怎麼來的?你絕對講不出來,你們誰能講出來種子是怎麼來的。所以他到種子這裡停了,以這個種子當做……再上去是誰?再上去就講不上去。那就是還落在緣起這邊。那若是到勝義這一邊根本就是沒有所謂的『有無』哪來的種子呀!
其他的,我看我們也不要講太多了,大家自己看看,假如有什麼問題,也不限於今天,你可以隨時提出來,我會盡我最大的能力給你作答。
 

三、無始法爾能量周遍,當因緣俱足,即形成諸有為法(色受想行識)。因緣所生的有為法(質量宇宙),本體是空的、無自性的;是無常法(苦/空/無我)。【備註】自性:具有獨立自主不待他緣、常恆不變的體性,如外道之神我。

五、大乘法相宗謂:色、心諸法種子(假說「世俗有」的基本元素)剎那生,剎那滅,剎那不住,剎那剎那新新相轉。 前後剎那非同一法,每一剎那乃因緣和合當下的一時頓現。 過去已逝,將來未生。現在有亦屬幻有。 此法相可喻為能量重覆不停聚合下呈現的現象,亦即潛勢(能量之用)和現行(能量之相)不停轉換。【備註】法相所謂「種子」是有為法,非無為法。

六、約世俗,「圓成」實法(能量)及「依他起」幻有(能量的相用)是有的,這是「有而知有」去除損減執;一切名言及「遍計」安立假相是沒有的,這是「無而知無」去除增益執。 約勝義,圓成為「勝義無自性性」所超越,依他起為「生無性」所超越,遍計執為「相無性」所超越,這是所謂「無增無減」超越有、無。正是見道的境界。

七、如來藏緣起,亦可依此能量模型而趣入。 《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大乘約「法」說,即眾生心(如來藏心)攝一切世、出世法。是心不動「真如門」,顯示不可思議的「體」性(能量宇宙/無分別之勝義實相);是心隨緣「生滅門」,顯示自體「相、用」(質量宇宙/可分別之世俗幻相)。

八、約勝義實相,方所及時間是不存在的。 故,中道義除「離四邊」外,復需離「中」。 此外,「無始」這個彿學用詞,更是淋漓盡致道出勝義無時間,也就是說:不論質量宇宙何時是其最初始的時間,沒有大爆炸之前的能量宇宙一定比它更早,但卻沒有時間可分別。這不是「無始」是啥?

再來,就是你還有看到一個很重要的,我們等等用這個模式就是《中觀》,很清楚的講就是《中觀》,但是這個《中觀》,我今天這個講法是根據寧瑪派的講法。那,我們今天讀《廣論》不是寧瑪的,是格魯的。我是要讓各位有一個理解,就是在這個《中觀》再上面,叫做《大中觀》,一般藏系密教都是屬於這邊的。這個《大中觀》的層次裡面有一個叫做『他空』,有一個叫做『離邊』,有一個叫做『了義』。那這個『他空』,過去叫做『覺囊派』,你現在聽不到這個派了,早期不知道是達賴第幾世讓他們全部改宗了,不管是什麼情形下改宗全部都變成格魯的,所以現在沒有這一派。但是在美國還是有一些後人現在在傳這個『他空』的見解,就是出於這個。這個『離邊』,就是『薩迦派』,花教,就是所謂的『離邊』。這個『了義』應該包括白教『噶舉派』跟紅教『寧瑪派』,特別是紅教就是屬於離邊。這不重要你們大致有一個概念即可。因為真正的層次到後面不是中觀,中觀上面還有。那當然中觀,以格魯認為他是究竟,那這邊人認為他不算究竟,那哪一邊究竟我們都不管了,這個算很深,對我們來講暫時還可以不理,我們還沒有到那麼好的程度。
我現在主要是要提這個觀念這個『離邊』,你就更能夠體驗這邊(?勝義?)了。你記得說任何一個只要在世俗這個範圍裡面的東西我都可以用4來表示: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2個變數4個組合,這樣子在邏輯上已經很清楚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包括了,不可能跳出這個範圍。當我有辦法把任何一個東西告訴你他不屬於這4句裡面的時候他就是這邊(?勝義?)。所以他為什麼叫做離邊,就是離這4邊的意思,這是一個空性。其實格魯也是同意這種說法來看中觀的。所以你現在就理解說~這個4句全部把他否定了以後,就是離開了什麼?就是世俗這邊沒有這個東西了。那假如世俗這邊沒有這個東西那就是勝義了,就是等於間接的說明這是屬於勝義。所以這個『離邊』很重要。這個『離邊』以後你就可以慢慢體會他們在講空性是在講什麼。我為什麼一直跟各位強調沒有所謂的『有無』,因為這是一個關鍵字。世俗這裡面有沒有『有無』?都是『有無』嘛。當你這4個都不是的時候就是沒有所謂的『有無』,不然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但更重要的關鍵特別是,因為我是算寧瑪紅教的,這是本宗。那在寧瑪的角度裡面,除了講離這4邊以外,還有一句話更重要~『復離中』。離開了這4邊以外,你講4邊要不要有一個中間?沒有中間怎麼講4邊?所以他再加一句『離四邊,復離中』。這你就更清楚更透徹知道什麼叫做『空性』,什麼叫做『勝義』,連中都不能有,連那個去依靠他想出離4邊的那個東西都不能有。一有,就不對了。這個觀念蠻重要的。
 

接著下面很有趣的,我發覺淨空長老他也很喜歡用這個,他出來很多很多的,我節錄了一些他說的話放在這上面,比方說第3句。
淨空老和尚資料:

一、時空是假相 約勝義,空間與時間是世俗的錯覺。在光速下,空間與時間都可以改變。你可以從不同地方同時出現,也可以進入過去現在未來。

牛頓理論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不變的,而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空間、時間、質量、能量都是相對可變的。

根據愛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統統消失。

為什麼在光速下物體會消失?在緣起裡面他不能夠超過光速的,一超過光速整個就瓦解了。所以理論上我們可不可能發明超光速的東西?理論上應該是沒有辦法。那怎麼樣能夠跑到其他的那些地方就要靠黑洞,那是另外的都不是靠這種。
還有一個時間受到了影響,這以前我們討論過,也有一個電影就在講這個,有沒有?他不是去到那裡,他只要多修幾小時就晚了好幾十年回到地球。晚了好幾十年回來的時候,他已經變老頭子老到不能再老了。所以當你去外太空的時候,你再回地球的時候是等於從現在進入未來,是這個慨念。就是突然你一下來你是30歲的人變成80歲,舉一個例啦!
最後還有一個,這資料裡沒有,有一些科學家說過一件事~你作夢都沒有想到,這我已經講過好幾次,這很重要,比方說,社長跟我,我們兩個的能量居然是同一件事,這你作夢都沒有辦法去想到,這些科學家他好驚訝!他發覺萬物………我們都知道E = mc²,可是這邊的m有無數種,無量無邊的m,對不對?無量無邊的m推到這邊只有一個E,我講只有一個E的意思是你沒辦法用數的,他沒有分別了,不是說每一個m對應一個E,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我沒辦法想像,因為這已經超過我們的能力,我們是在受限制的,他們能夠知道都是用試驗的或者用公式推出來的,所以他就發覺他就好驚訝!原來完全是來自於同樣一個,沒有分作這是社長的能量、這是我的能量,沒有這回事。社長的能量、我的能量和這個桌子、茶的能量都是同一件事。這個同一件事是怎麼樣一個狀況,我是沒辦法描述,但是我知道他的意思是這樣子~所有的萬物都是來自於這樣子的一個東西。所以,才發覺說為什麼他們會講慈悲。同體。我們只是不知道而已,當有一天你證悟,你真正證悟可能真的會嚇到了!原來根本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這個不在上面,但我覺得蠻重要的,這是一個科學家講的。這也是在淨空法師的錄影帶,這裡面也是一個緣起,有一次韓師姊不知寄一個什麼給我,她沒提這個,但後面有一段我一點進去,一聽我大樂,因為我一直想不懂為什麼要有大悲心,這是一個科學上對大悲心很好的一個佐證。
 

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約30萬公里∕秒)運行,這是物體可以達到的最高速度。

地球觀察員每次收到信號的間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鐘要拉長(即一秒鐘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時間)。這種現象稱為『時間蔓延』(Time Dilation)。

愛因斯坦的「孿生兄弟」的例子中:返回地球實際上是一種進入「未來」(即從三歲進入二十歲)。如果時間可以進一步的減慢,乃至於減成一個負數,那麼這個太空飛行員便可以從「現在」回到了「過去」。

黑洞中的時間與空間可能互相替換。

二、無中可生有 無中可生有。純能量可以轉換成物質,物質也可以轉換成能量。 

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單位。在量子的微觀世界中,我們常看到物質在虛空中自然出現。,物質實質只是「場」而已。愛因斯坦說「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纔是唯一的存在」。

三、宇宙之起源 宇宙源自一個極微小的原點,瞬間頓現出來的。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數學理論來描述這個宇宙前的狀態,但是可以推斷它是多維次。產生現在這個大宇宙的空靈狀態並不是毫無一物,也不是我們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

宇宙在出生當時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0)厘米。將這個宇宙原點放入一根直徑是0.01毫米的頭髮中,可以放置一百萬億億億個!這個小微粒在10-33秒內,擴張了1026倍。換言亡,在千分之一秒內(電影機的底片每124秒換一張),這個極小的微粒已擴張成比目前我們的太陽系還要大!

一時頓現宇宙全體,頓現之後,馬上又頓時消失。

佛云:這個微粒是一種無明妄動的幻相。本來是清淨無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產生幻相,由細入粗相,宇宙萬象隨之展開。

其他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維次的時空,無法與我們有物理性的交流。然而《華嚴經》說:宇宙與宇宙是重重無盡的,而我們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於我們的妄想執著擋住了我們的視野。如果我們能將妄想執著通通放下,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宇宙,佛就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

愛因斯坦說: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時間也差不多,我們暫時就講到這裡。也不是說這一節課講完以後就不能討論了,回去後若有疑問,我們在任何時間或是用email問我都可以。現在有沒有人聽完以後有很大的疑問或是感想想要講出來的,有沒有?那我想問各位,各位聽完以後有沒有覺得有道理?有人點頭,我就……我的目的是要讓你能夠體驗這個空性,一個模型讓你去體驗,你以後就不會覺得~空性在講什麼?然後你再去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就不會覺得莫名其妙到底在說什麼,他講的是一模一樣的意思。
 

那接下來就講12緣起。不過,最重要你要想透為什麼沒有『有無』的東西跟『有無』會有關連。為什麼一個沒有『有無』的東西居然……我們是很實際的活生生的活在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我們曾經懷疑過他沒有,那為什麼佛教這些高僧告訴我們你根本是活在幻相裡面?真正的實相是沒有這些東西的。E = mc² 這就給你答案。他沒有講錯。可是,那這樣子,我再也不管右邊這裡了,不行,不能不管世俗這裡。所以,為什麼小乘沒有完美,你完全跑到左方E那裡又怎麼樣?沒有解決問題,所以最後都要講雙運就是這個道理。叫做勝義跟世俗雙運。左方這一邊一律都是講如來藏,如來藏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雙運,如來藏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含意就是~這個是要雙運。簡單講,如來藏,所以有這樣一個名相設計出來就是為了修行用的,因為你修行不可能直接在『空性』裡面修行,你一定要經過緣起這邊去修進去,這邊才是叫做道,他是有方法的。如來藏這邊沒有方法,即使是龍樹在說這邊的見地他用的方法全部都是緣起,全是用四重緣起方式去修『空性』的。
這個地方也就是要讓我們體驗,就是說,你雖然了解這個道理,可是世俗這一邊跟你是切身相關的,也是完全相關的。當他說雙運的時候,就算你證得『空性』的時候,你一定根本智跟後得智一定要雙運就對了。單單有根本智沒有用,一定要根本智、後得智雙運。雙運是一個關鍵,經常說勝義世俗雙運就是這個意思。如來藏,就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一定都是雙運,假如你沒有了解雙運的觀念,你對很多東西的觀念是不正確的,解釋出來不是正確的。
社長:那,識跟智?
石師兄:也要雙運。
社長:雙運,他應該是無分別吧?意思是說他們視為一體,體用一體了。
石師兄:無分別?假如用這個角度來分析,你一開始是識,對不對?你是凡夫嘛。那你一定要用這個識進去修行了,你沒有辦法不用這個識嘛!那你人家告訴你可你還是用分別,然後你就慢慢慢慢走,突然找到智了,這個就叫無分別,這個地方叫無分別或這叫無分別根本智。那識這邊是分別。所以,你一開始是由這個方式~經過分別然後你就達到這個根本智,這是證到無分別根本智。可是你證到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你一定要,這個術語叫做智境由事境顯現,你在根本智這裡面你是無分別什麼功用都沒有,所以你一定要變成後得智,後得智不能說他是事,可是他是有分別的。你一定要有這個後得智你才能真正的進入所謂的聖道。所以根本智、後得智這兩個東西一定是要一起的,這就叫雙運。假如你只依靠根本智你本身你是沒有什麼功用,這根本智是沒有辦法發揮功用的。
社長:後得智是要在發揮什麼功用?
石師兄:發揮的功用,就是說你對所有世間的,以前你在這個地方的看法最重要是你都會產生執著或者有很多煩惱,可是,當你得到根本智由這邊雙運的時候,你這個後得智雖然你仍是分別,但你已經離開執著了,而且很多東西那些煩惱已經沒有掉了。
社長:你去執著就是讓你的煩惱不起嘛。
石師兄:可以這麼說。
社長:因為你少遍計執跟依他起這兩個就是會讓你不起煩惱心嘛。識跟智的差別就在於他的執著性被去除了。
石師兄:在某一個角度你可以,那大乘裡面你還包括所知障及許多東西。那一般就說你在後得智的時候你是站在世俗的角度。就好像我們講勝義有一樣的意思。
社長:已經得到後得智像成佛或一個涅槃的人,他到最後他若在這個性界不要入世的角度裡頭,他在不起功用的狀態,可是當他要入世的時候,他還是要用世用智來跟你溝通做一切。
石師兄:對。這樣子的意思他也是在世俗,這個差別就是清不清淨。術語,後得智這叫清淨,就是這樣子。那這裡面清淨跟不清淨,基本上就是境本身,因為智對著也是一個境。智對著的境,我們一般叫真如。另外一個名字,一邊(?智?)叫真如一邊(?識?)叫境。這個是兩件事,也就是境不清淨,這邊這種分別是不清淨的,也是用人的角度來看,有能、所。所以,他的境這邊叫所,也是不清淨的。
社長:但是真如跟境也是在形容那個XXX的狀態,如果他還不會遇到境的部份的話,他只是少了執著跟染汙的部份而已,他還是有對境的問題啊。
石師兄這樣講沒有錯。要講後得智跟真如,我要想一想。但是,你現在就說跟他對等用一個境代表也是可以,因為他也是在世俗了嘛,可是這時候是清淨的。所謂清淨跟不清淨,差別就在這裡。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不清淨?有執著、有煩惱、有障礙就是不清淨。真如在形容的是這個智的境智是能、真如是所。不過有趣的是在智上面是無分別的,所以是沒有能所的,所以智跟真如是可以當做一件事,因為沒有能所。
你這樣慢慢發覺佛學沒有一句話是亂講,真的是沒有一句話是亂講,只是我們聽不懂,沒有辦法了解他在講什麼,當你能了解,你會發覺他句句都是有憑有據,而且句句都是講出真正的事實。
社長:佛學在講心跟心所這兩件事情在一個修煉過程,如果簡約的來講的話,心跟心所的修煉過程事實上他相對應的是佛學裡頭要去追求的,而且最後……
石師兄:修心、修智。你說修心所也可以,因為,心所是被心王管的。修心也會修心所。好,大家不問,那我們就趕一點進度,講12緣起。若有任何問題隨時可以問,我覺得這是值得讓大家了解的,因為你真正了解他以後,你才發覺修行原來是修什麼,就是讓你能夠真正的證悟這些東西。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