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剛經宗通》p127 天童和尚的偈頌的第2句,完全沒有概念此何所指,
只知道第一句出自《維摩詰經》,第3句該是和氏璧,
師說第2句亦是出自《維摩詰經》,要我自己去找出來,
那怎麼有辦法了解呢?
上網找了許久也沒找到相關資訊來解說,不死心繼續找………
又找了許久終於看到了………………

曼殊問疾老毘耶, 仁義道中。
不二門開看作家。 衲僧分上。
珉表粹中誰賞鑒? 大辯若訥。
忘前失後莫咨嗟。 大智若愚。
區區投璞兮楚庭臏士, 獻直得曲。
璨璨報珠兮隋城斷蛇。 夜光投人,鮮不按劍。
休點破, 幸自完全。
絕玼瑕, 一任指點。
俗氣渾無卻較些。 相上觀人,失之多矣。

﹝評唱﹞師云:
「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梵音,楚夏也,此云妙吉祥。
 毘耶離,廣嚴城名。
 肇公〈涅盤無名論〉:
 『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毘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華。
  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燕珉次玉者,今涿郡靠水石也,亦名奪玉石。
 維摩外雖似訥,其不言之辯,精粹其中,言其石隱玉也。

 忘前失後者,《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云:
 『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
 《無盡燈》末,未詳法嗣中,有開封府夷門山廣智禪師,諱本嵩,別無語緣,全舉此段。
 文公不知出《永嘉集》,謂嵩創設,因辨之於此,學者知之。
 「此箇忘前失後,正是三祖《信心銘》『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也。

 《韓子》:卞和於荊山崑岡谷得璞,獻楚厲王,王曰:『石也。』遣刖一足。
 及武王即位,又獻之,又刖一足。至文王立,和抱璞哭於荊山之下。
 王召問,和曰:『不怨刖足,而怨真玉以為凡石,忠事以為慢事。』王使剖石,乃真玉也。
 文王歎曰:『哀哉!二先君易刖人足,難剖於石,今果是璧,乃國寶也。』

 《史記》:『隨侯祝元暢因之齊,見一斷蛇將死,遂以水洗摩之,傅之神樂而去。
 忽一夜,中庭現光,意謂有賊,遂按劍視之,乃見一蛇銜珠在地而往,知蛇感報也。』
 維摩橫身為眾,不免禍出私門,那堪文殊點破己靈瑕玼。
 直饒天童道現居俗塵而無俗氣,也是掩鼻偷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