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錄音帶文字檔 (003) 《八識規矩頌》
  成唯識論錄音帶缺了第3捲,替之唯識與中觀-02
  11:08開始

  重要的序論~要向諸位要討論,先報告,不過後來經過再三的考慮研究,我們這次要講唯識學的這個序論,在大家研究的熟悉、熟練的程度,好像還有困難。因此,我想放到中間或者放到後面我們來做討論。現在發現我們同學們,甚至於外來諸位居士們關於八識~唯識的《八識規矩頌》還不清楚還不深入,爲我們這次學習《成唯識論》的困難增加了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只好犧牲一兩次的時間,把這個《八識規矩頌》再要簡單地講一道。至於這裏住院的同學們,《八識規矩頌》在這次講完了,希望學得非常仔細哦。不但將來這個口試隨時能夠答得出來,筆試都能默寫、背的出來,不是爲了學問,爲了自己修證的,有極需用的道理。

  總之關於唯識方面,有兩個觀念要認清楚哦。佛學裏頭之所以有唯識這一門學問,就是佛過世以後八九百年之間,等於我們中國歷史的東晉時代,兩晉這個時間,整個的完成與昌明,再加上幾百年的學習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國歷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這個時代,經過玄奘法師細心的翻譯,把它構成爲中國唯識宗的一個大系。這個也是整個的佛法~顯教密宗甚至說各宗各派,包括世間法必須要知道的學問。  尤其是現在,整個文化沒落了,甚至說中外各個宗教哲學都在破産的狀況中。幾乎人統統被唯物思想,儘管不懂唯物的思想,因為科學的發展,工商業科技的發達,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環境中。少數各方面將精神玄學的乃至精神科學的,如何脫離物質世界,而能夠找到人的生命的本來的,都在摸索,但非常混亂。

  所以不管在那一方面,唯識的瞭解都非常的重要。爲此有兩個道理:我們曉得要研究唯識,第一個就要研究主要的一部論著,所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這部書,在佛學裏頭、在佛經論部裏頭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課程,在一般講修持的同學我希望都不要放過了。《瑜伽師地論》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現在一般講巴利文,後代的梵文翻譯,在英文裏稱yoga,所以一般人以爲學這個動作啊,打坐啊,練身體這個就是yogayoga瑜伽的意思,那是yoga,作各種姿勢是身yoga,身體的身。還有念咒語是yoga,聲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沒有了。所謂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國來了,都在佛學裏頭――這部《瑜伽師地論》。

  講到這個說明,我們要注意的,瑜伽――我們爲什麽翻譯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裏頭,這個一般人修持拿中國話來講:修道的人。這個道並不一定講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那一家的道不管,這個道是個代名詞。在印度來講一般出世講修持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攏總叫修道就是瑜伽()。那麽真正一個人,專門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師,不叫yoga,叫瑜伽師---讀音為于茄師。師是中文翻譯他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叫「瑜伽---讀音為于茄」,中國的佛經裡頭有瑜伽()、瑜伽()兩種念法。換句話說「瑜伽()」就叫yoga了。這是一個總稱、統稱,修道的。一個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于茄),所以,瑜伽師(于茄師)就是說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個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由其是佛法,它把整個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際,到達如何證小乘羅漢的譬如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薩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裏頭分成了十七章的範圍。所以叫作「瑜伽師地」,一地一地的,就是一層一層這個層次,這個「地」代表層次,《瑜伽師地論》一共有十七地。那麽假設你學佛的觀念不要搞錯了。大乘菩薩分十地,爲什麽《瑜伽師地論》分十七地?不是的,他這一部的著作裏頭就是分十七個步驟,說明了由一個人如何到達修持成佛,要成就這個的階段分十七地

  那麽,所有唯識宗――《瑜伽師地論》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論。把印度的佛學,從釋迦牟尼佛起顯教密宗各宗各派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統統攏罩在內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學必須要研究這部書。他是真正的佛學大綱,也就是真正的佛學概論

  所有的唯識道理是《瑜伽師地論》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說明是~唯識。前面「五地」說的是哪個「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這個作用――五識身相應地。「相應」就是「yoga」瑜伽的意思。怎麽樣叫相應,互相感通感應,這個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識地――意地,五地第二是意地,意地在《瑜伽師地論》包括的最多了。我們特別注意這一句話,就是意,我們能思想的後面還有啊,我們能夠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識地這個唯識所形成的,唯心唯識。
  那麽後面三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尋伺」的道理,這兩個字古代的翻譯噢(這個我們先報了,免得他等著寫黑板),還有呢這個「有餘依地」、「無餘依地」, 「有餘依」就是說證得涅槃的,如何「有餘依」、「無餘依」。那麼這樣合起來,這幾地啊,唯識討論這五種最重要。至於說中間所講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再在黑板上寫了呃。「三摩呬多地」 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錯了的,不是定境,他以爲是定。也有訴說,都分析的很經常。「有心地」,怎麽樣叫有心?「無心地」,禪宗經常說證到無心,怎麽樣叫無心?說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的道理在哪裡?那《瑜伽師地論》一共十七地
【注: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一百卷,好像古今以來研究唯識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瑜伽師地論》~不要說研究的滾瓜爛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都很少,幾乎看的你會不懂啊,第一是文字的關係,因文字的翻譯特殊。
  第二太科學化了,邏輯的層次太嚴密了。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的頭腦不大喜歡搞邏輯,大致上醬油跟醋兩差不多啊。所謂指頭一舉就開悟了,這個中國民族很歡迎,究竟悟了沒有悟不知道,反正當成悟了。嗯這個很好。所以那麽分析診察是不大歡迎的。不大歡迎的原因,一,就是說這個民族缺乏了邏輯科學的頭腦。也就是劉教授前天也講的~缺乏,我們大家慣性,並不是我們沒有,沒有經過這個教育嚴格的訓練~數學的頭腦科學頭腦太缺乏。第二呢,我們天生有點馬虎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要注意我們真正想修持,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未來的時代《瑜伽師地論》是更重要。

  這個《瑜伽師地論》十七地一百卷與華嚴經一樣的多,比華嚴經還多,華嚴經只有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有兩種,一種叫六十卷的華嚴,前期的翻譯;後期翻譯完畢的叫八十卷華嚴。可是《瑜伽師地論》是一百卷,講卷數~本論更多。

  那麽《瑜伽師地論》這部書道理重點在那裏?講修持。修持名詞在唯識學裏叫做「證成道理」。上次有提到過,不過這些名詞希望大家要記得。證成道理,證明的「證」,成功的「成」,修證完成,這個道理――怎麽樣修道,能夠證到那個道。不是觀待道理。有連帶著觀待道理,就是唯識學的名詞。什麽叫觀待道理,觀就是觀察,待就是相對的。換句話說,證成道理是功夫,觀待道理是思想。講唯識學有些是觀待道理,在邏輯上分別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出功夫來,這個觀待道理配合證成道理,事跟理兩個真合起來,是非常難了,非常非常難。因此我們一般後世以來研究唯識學多半落在講觀待道理上,所以能夠把唯識學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修密宗、修禪、修什麽,觀待與證成道理配合起來幾乎很少。比如我們曉得有兩個東西,一個是修禪,禪~基本都曉得達摩祖師吩咐的依《楞伽經》爲印心根本。《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主要一部經,也是禪宗的主要一部經。換句話說,各宗各派都離不開這部經。他重要的是在證成道理,修證完成。那麽同時密宗呢?修密宗的人對於《瑜伽師地論》、《楞伽》、《華嚴》等等都非要徹底瞭解不可。不然密宗修起來很危險,多半修成外道,修成魔道,說修成外道是很客氣,走入魔道是很容易。

  爲了這些道理,所以我們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一定要先弄清楚。這是初步的,等於說學唯識學,它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玄奘法師因爲唯識學,講唯識有那麽的困難,所以他翻譯了這些經典以後,以自己的心得、瞭解再把唯識大綱的綱要,簡要地,不完全詳細,不是詳細地以簡單要領,歸納又歸納,所以他作了《八識規矩頌》。我們講《八識規矩頌》大家現在手邊都有,就是這個《楞伽大意今釋》上面有的,《八識規矩頌》有個貫珠解,是幾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識的居士~范古農,稍加簡單明瞭的注解,他這個註解比較更簡單更好,諸位假如沒有書的可以,在座有書的可以跟他換一個位置,幫忙一下,找有書的旁邊去坐一下。

  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他把八個識分成四個部分。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給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我們曉得,第一要瞭解玄奘法師爲什麽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作偈子?這個就是學唯識首先要瞭解的。唯識學認爲一個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結果成佛。不像別的宗派說,比如說我們普通人都聽到禪宗是講空的,或學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這個觀念很錯誤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麽人的見解,是我們一般人下的注解,不是佛說的注解。佛經上很少找到說「空了就是佛」,沒有這個話。這是一般人對佛學錯誤的見解相傳,況且你還空不了。怎麽樣能夠空?這個空這個問題,依邏輯來講,什麽叫做空?空有很多種啊。比如說虛空也是空。比如講,現在拿唯物的思想講一個東西沒有了,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了就是空。人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沒這個人。那末這樣這種叫做空啊?這個空在佛學上叫「斷見」,斷掉了,這個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種。拿般若經來講,空,一路連下來有十八個空。你說「空了就是佛」是哪一個空啊?拿我們來講空間也是個空。理性觀念上這一個東西沒有了也是空。沒有了是絕對否定啊,沒有這東西就是沒有。

  那麽,我們意識境界閉起眼睛來,覺得腦子啊不大思想,清清靜靜地,迷迷糊糊地,那個自己認爲也是空,這是你意識境界,是你第六意識的現狀,並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認爲這是空,你就大錯而特錯。如果這樣認爲是空,打坐下去呢,腦子就越來越白癡了,太糊塗了,將來什麽東西都不會想。這依佛經說的果報,坐起來迷迷糊糊,什麽都沒有,也沒有什麽感受,坐在那裏,自以爲是空,這樣坐久了,他生來世是變豬。變成頭腦沒有思想。不要說他生,假使一個人再渾渾噩噩以爲自己這樣空,坐久了,三年以後你連文字都不會寫了,什麽都想不起來,思想非常遲鈍。這不是空。這是意識啊停留在一個無記位,喪失了記憶力,你意識可以把自己造成喪失記憶力。所以偷懶的人,不肯用腦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來。這腦筋是越用越出來,他不用了以後,他慢慢就變得什麽智慧也沒有,一天就是懶洋洋的,就會到這個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腦子靈光出不來,慧力出不來,可以說前生你就是這一類的頑空境界坐慣了,所以腦子會笨,思想會笨啊,我講腦子是借用的名詞哦。所以佛法不承認,這些亂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後來又批駁。

  所以,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只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就只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境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爲四智――這是凡夫成佛。轉識成智是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得了,不是功夫得了,是智慧得了。阿褥多羅三妙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爲四智,轉識成智。

  那麼所以,玄奘法師以八識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部分寫三首偈子,他所以寫了八識規矩-頌,頌~就是佛教文學,非詩非詞,又像詩又像詞,是印度的文學的韻文與中國文學詩詞的韻文的摻合攏來的一種變體。所以在佛經裏常有頌、偈――是印度文學、佛經文學與中國詩詞文學摻合的變體的一種作品。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禪宗裏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為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象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這個道理。

那麼,現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先把這個《八識規矩頌》瞭解一下。第一首: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所以有些同學我要你們背啊就覺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說你,我認為背書的記憶力比你們都高明,當年我要背這個的時候也很花時間。因為它不是詩詞,很拗口。但就一個方法,必須把它背來。這個背呢,不像詩詞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來。這個東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來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總想讀詩一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用感情去背,絕對背不來。

  現在看下面注解。性境,比如現量,前五識哦,通三性。我們現在先講這幾個名詞噢,先拿現量這個名詞來講。這個名詞必須要講一道,因為有許多新進的同學,好像又聽過又沒有聽過,一看,聽這個課很吃力的。所以,唯識學有三量,這個「量」有三量,這名詞必須要記得噢。「現量」、「比量」、「非量」。這三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稱,在三量以外還有「聖教量」,這聖人的聖,教育的教。這是三量。

  我們曉得現量,量是個什麽東西?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首先要搞清楚量是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範圍,也可以說他內含的意思,拿邏輯來比方量是這麽個意思。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鏡像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這個就呈現出來。好了,我們曉得現量是這樣。

  那麼,現量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三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爲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比如講我們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念佛哦,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念咒,什麽都沒有,這一刹那一擺的時候,心裏頭什麽都不會去分別,這一刹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裏頭沒有思想,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說我們參禪的或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比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著了?不是睡著,很清醒。那麽心裏有別的雜亂思想嗎?沒有。沒有雜亂思想,那有沒有阿彌陀佛呢?那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那麽這種現量的境界在參禪的修密宗的,乃至念佛的經常會有這情形。實際上普通一個人或者是個文人寫文章的,藝術家也經常碰到這種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著,有時候下筆啊,筆握著呆住了。好像都沒有思想了。可是,前面來一個人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車通過也知道啊,什麽都知道。知道以後,一下子他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很清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到達了這裏,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呃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麽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注解。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是屬於比量,沒得現量。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麽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麽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爲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的現量而已,沒有什麼。不過有許多人因在這個地方誤導認爲就是悟了,這個時候叫悟了,大家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嗯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比量。(mp3這約有3分鐘的一段空白) 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麽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的,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做人,因爲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系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已經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神理神經樣子。他那個比量意識己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都屬於比量。

  實際上我們這個現量――第六意識,我們假設唯識學講到這裏,我們現在講的唯識――我的唯識了,就是告訴大家,經典上所有,包括哪一個經啊太麻煩了,簡單明瞭告訴大家,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滿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就是比量。這個道理所以你們這個在我們住院的同學聽唯識,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如果真好好地聽,大慨你們這個課程下來,你們的思想智慧要開了。不用心是沒辦法的,這種地方處處用心。所以要跟你們開邏輯的課,就訓練這個思想觀待的這個頭腦習慣了。

  剛才因爲我講到這裏,我說嚴格地講意識的現量也屬於比量,有位同學坐在後面在點頭,因爲他已經領悟到了。那個當時一念清靜,你只要曉得這一念清靜,認為這就——「是的!」,這個「是的!」這一念已經落入比量了。對待的道理就出來了。這是現量和比量的道理。

  比如三量境界至於「非量」的,「非量」有幾個解釋。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有多好,乃至於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什麽高明,統統是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呃,西方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講一句話:「我思即我存」――因爲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意識現量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不是爲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那麽至於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種思想,一個人或者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牽起走,或者今天非常高興、非常悲哀乃至想自殺,乃至有時高興起來:幾度心歡猶上天,美懷可飲四大海。海水都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歡猶上天這種境界是「非量」境界,非正常的――可以說是幻想。幻想的境界所呈現屬於「非量」。我們拿這個三量先作介紹,再來研究。

  這個三量,我們現在是講唯識名詞介紹,有個範圍啊。這個三量很重要。但是唯識學進一步講,我們現在介紹的是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來說明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那麼,問題來了。這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麽樣飛,風怎麽樣吹,水怎麽樣流,乃至我的身心怎麽樣活到,這一切滿眼外相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現量境,現量同比量噢。現量、比量,現在,那麽問題來了,我們先插進來一個問題。所以學唯識宗的批駁什麼《楞嚴經》啊,批駁其他經典。那麽其他經典也一樣,《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於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裏頭,「如片雲點太清裏」,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在你心體裏頭,在我們自己的心性本體裏頭,不過是萬里虛空裏頭的一點雲那麽。你看佛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虛空生於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何況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還依虛空所生。整個的十方世界還在虛空裏頭。就是說,這個文章反過來:整個的比如地球、月亮、太陽在這個虛空裏頭,但是,佛說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性本體裏頭,不過是萬里青天裏頭一點灰塵而已。就是說我們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麽,這樣看來《楞嚴經》所提出來這個要點,唯識所講的:這個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同一道理――現量境。瞭解了這個現量境,我們曉得了,這是現在我補充出來給大家討論噢。本來這個課程像我們這樣上,是要給佛學很有很有基礎,不敢說很有很有基礎,甚至擴大說相當有造詣的人可以討論。現在,也許我這樣講大家有點吃力,大部分的聽衆希望多加留意,也許以後,再聽到這個機會還有沒有不知道哦。

  這個現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呈現的現量。那麽好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線,並不討厭這個物質噢。小乘人的路線有兩個路線:一個是討厭世間,討厭物質,要離開外物好像才證得內心的清淨,才能得道。實際上都是在玩弄意識!對不對?!第二點呢,小乘的見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跟精神的心分成兩個世界,等於柏拉圖的西方哲學家的分類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實際上非也!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這兩方面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就等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心物一元是一體。雖然瞭解了一體,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空掉四大,而證得清淨的這一面認爲是究竟涅槃,錯了,所以是外道。我們看,翻開第八阿賴耶識的頌,第九頁第二個偈子,「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這些將來都會講到,現在只引用一句說明這個道理。「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根?根就是我們身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識的思想。身就是這個肉身。根~剛才講過了,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就這個身體。身,特別提出了這個身,加重叫根身,因爲根呢是生理上的機能,前五根。身呢,把機能包含進來,整個的身子,活到的這個身子乃至死了的;器,是物理世界,都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所變出來的這個現量。那麼,我們曉得現量是這麽一個東西。在一般的唯識講,大家忘記了把這個現量範圍說得很少,多屬於第六意識。

  那麽,現在的問題來了,我們要進一步啊。對大家,我經常有個感歎,這一百年來,這個唯識學,乃至說明朝以後,都被他們搞的範圍縮小得一塌糊塗,你要注意噢。我們人――凡夫爲什麽有思想?這個思想是比量,這個比量也是阿賴耶識的現量。這是我特別提出來告訴你們,這是很嚴重問題。假使過去有唯識學家,前一輩歐陽竟無先生~我們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這裏一定會聽得鬍子會起翹了,他一定會跟我來論辯。等於我們馬先生~馬一浮先生也是個忘年之交,這個是蔣彥士先生的舅舅呃,在他的著作裏有一句話:「靈光獨耀 烱脫根塵,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說馬先生,你講過這個話?他看我這麽一講,他就說:我現在很後悔著作,很想把他燒了。我就不講話了。前輩的談話高明的很。他曉得我這樣一問,問題來了,他馬上警覺到說:「唉!過去的著作,很想把他燒了」。因爲我要問的問題:「靈光獨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靈光獨耀,烱脫根塵」的一面,聖凡不二。正要跟他辯這個問題,你看,還沒等我開口提出來,我隻字都沒提,前輩的機鋒好利害:「唉呀!很後悔當年輕易著作,很想把這些著作都燒了」,你看多高明!好,我們休息。(下課01:04:33)

成唯識論錄音帶文字檔 (004A)

  有人問剛才說的我最後一句我所提出來的哦,再加一個範圍說明,般講的唯識是以觀待道理,是用唯識學原來的名詞~觀待道理,拿現在話講叫邏輯思想辨別的範圍而說意識的現量、比量、非量這三量的差別。如果進一步,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但是要加一個注解:這個現量是講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刹那~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所以唯識的道理處處要用到邏輯:這一刹那――就是萬古千秋也只是這一刹那,等於佛經說,你看每一部佛經都是「一時,佛在哪裡」萬古千秋無前後際,只有「一時」。這個道理要瞭解。

  那麼剛才劉教授~劉世綸老師(即葉曼居士)也來談論過,給她一提她當然就懂了。那麼後來有同學來問,我說你找劉老師討論,我剛剛下來想休息一秒鐘,你再問我,把我的休息現量打破了!我不肯用比量,因為劉老師那裡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後來跟著有位同學來問,他說:老師啊,思想的思惟意識~據他所聽到的意思說也是阿賴耶識的比量?我說你這個問題也去請教劉老師。到劉老師那裏聽了一下跑回來跟我說,劉老師所講的跟我的意思稍有差別。我說那你先抄出來這個問題大家都可以討論,我答復你一個人也是答復,一千人一萬人一起答,這都是佛經的辦法,你看佛經上有許多人你看他的記錄,問題是他一個人懂了,他怕別人不懂,像阿難、文殊菩薩,他都要提出來再問,不是爲他自己問,為別人問。所以這個問一個問題,學佛的精神,我一個人懂了希望大家懂,這也是慈悲心。我說你寫來吧一起答,結果他一寫出來,我說你已經自己有了答案。他說,思想、思惟也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比量,這個意思是否是~由於我們的身心物質等等都由於阿賴耶識所生起的,這個道理、這個邏輯而來的?對不對?好。我說你本身就是答案,對了!那就不要我來解釋了,是這樣講。但是要注意哦,文責自負、言責~言語的責任,說法的責任~自己負責,這是我說的,這樣我要自己負責起來。

  不過又說回來回到一般所講唯識道理,多半把這個譬如說前五識: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現量的境界,不屬於比量,也不是非量,你注意哦!就是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身體,這叫前五個識,你注意哦,我再說一遍,我們的眼識不是眼睛,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識,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學名詞叫,我們現在名詞,眼睛是視覺器官看東西的器官,耳朵是聽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頭嘴巴是吃的、嚐味道的器官,身體是感覺器官。這簡單的說,拿現代的觀念還要加上這個感覺的器官,拿現在醫學裡叫——現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身體依醫學的立場是九大系統——所謂骨骼的系統,這個身;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又要分類,中樞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學講修行非懂科學不可。當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現代科學常識,一定要有。我已經不懂科學,我一看許多同學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今天談修證講佛學,太可怕了!不可能。比如說,細胞是個系統,荷爾蒙又是個系統,比方講人體的內部醫學,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所以醫學分類、科學分類那麼嚴密。哦,這是腸胃科主要醫生,他最後專門研究消化系統去;這是一個肺病的專科醫生,他醫學都學過了最後是專研究到呼吸系統去。那麼這許多的學問知識,在佛學唯識學裡都屬於身根

  今天你們青年同學要承先啓後,弘揚佛法的文化,乃至古今中外東西,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經很差勁了。因爲我還沒有時間進去過科學去。我相信我有這個頭腦,因爲很多學科學的同學乃至到了大問題,他的專門解決不了,結果問我。我有這個經驗,問我,我什麽都不懂,我說你把你那門給我上課講,講完了,你的關鍵在那裏。這個地方我怎麽實驗都進不去,我說你這樣一來,哦,他進去了。他問老師你怎麽知道,我說我也不曉得。因爲你告訴我的,我是跟你學的。這個地方就給你證明,一個思想、學術,我們人生命裏頭的慧力智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曉得去應用。這是附帶說的呃。

  現在我們講到現量~這個三量的道理,剛才提出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屬於現量境。那麽我們眼睛爲什麽,你看,因此告訴你們,像催眠術――現在我講了就是傳給你們法喔,照密宗就叫傳法哦。那密宗就不得了了,每一個法,你不知要磕多少頭拿多少錢,我現在都把它做科學道理,所以密宗有許多修法,現在研究佛學要想證得這個身心道理,的確的確可以設計物理的機械,幫助人,容易昇華、超脫。譬如,密宗瑜伽(yoga)、後來的催眠術——世界上催眠術是yoga裡面脫出來的一支;那麼乃至道家,中國的道家,很多是利用光來修的方法。譬如人這樣對著鏡子對著光,眼睛這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刹那之間就空了。但是要明師指導哦,吩咐一句話啊,不指導很危險,也許你人就精神分裂了,業識就走了。這一刹那空了,他是利用什麼?這個眼識現量,眼對著明。你們大家可以試驗哦!
把眼睛閉起來,突然睜開對準前面,意識不加上分別,也不管前面是個人也好、什麽也好,這一刹那~是眼識的現量。
等於那個照相機,我們把它一架上,對準那個景象,照相機後面有個人,這個人不按下來快門,這照相機永遠對著那個景象。我們的眼根~眼睛就是那個照相機,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機所相對的現像。那麽眼睛看到東西馬上我們曉得這是什麽、這是什麽、這個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所以你看,好,現在告訴你,意識的現量。有許多人比如禪宗的參話頭、淨土宗的念佛、密宗修咒子啊又結手印又搖鈴鼓又觀想,意識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識忙極了的,又念咒子轟隆轟隆,又結手印這個指頭彎過來那個指頭彎過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這是花要供養啦,這個茶啦給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鈴子鈴鈴、咚咚咚,腦子又觀想,幾個頭忙完了,那個意識累到極點,一下來以後啊,意識疲勞了,呵,就擺出意識現量。意識一現量一擺出,呃...呈現了,禪宗也如此。那麽一般人認爲是:「哐啊」悟了!空了。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修禪修道,這裏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修禪的,他就說,禪宗有三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禪宗所謂破關啊,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還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麽稀奇。

  那麽我們現在講,破初關~我過去的經驗,隨時要你破就破初關,把你引到那個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們也懂一個道理了。比如我們這個身體打坐以後,氣脈發動,喔,有個觀念很重要,你們浙江有兩個同學日記上都寫出來,很嚴重的問題~什麼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你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麽稀奇耶,這不是道呀!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爲一般人覺得:唉哟,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呀,你們是聽了武俠小說的亂講。就是拿武俠小說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為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保住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說氣脈通流不過是身根與身識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比如我們每一個人氣脈都在通的呀。你注意哦,每個人的任督二脈都是通的呃,在座的人,凡是活人,不通他就死了。那麽你說我怎麽沒有個東西在流動的感覺呢?那是因爲你的意識用在某一個追求的觀念上非常緊的時候,影響了身識的神經也緊張起來,緊張起來自然感覺到有個東西在轉動。這個東西一轉動反過來影響你的意識――啊,這個東西好!意識進入另外一個現量境界,是誘導性的一個進步。就這個道理。不是不對,也是對。但是,你認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乃至密宗講,三脈七輪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不是的,錯了!這個將來給你們講到這部分再詳細告訴你們。所以第六意識的現量是這樣的一個東西。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禪師,古代的許多禪師充其量只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歷代的禪師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爲教理不通,唯識非通不可,有這樣嚴重。所以現量的道理懂了噢。
  前五識,你看玄奘法師在偈頌第一個,性境,前五識屬於性境,它屬於現量不屬於比量。因爲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前五識是現量。
  所以你假設一個人修持懂了這個理,不管你坐起來就是傻哩瓜嘰坐著都可以,只要你的意識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別的作用,你身體坐久了,這個現量自然起變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體起變化,剛才譬如提到~奇經八脈、任督二脈乃至身體內部到了某一氣脈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這裏,身體內部是亮的,發各種彩色的祥光喔。在普通,若你理不通呢,認爲得道了,你這一觀念錯了,就屬於外道,雖然不是魔道,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樣內部發亮,其實這是個什麽境界呢?這是五陰裏的「受陰」境界。「受陰」是什麽呢?就是感覺。還是感覺範圍,這個感覺的東西哪裡來呢?感覺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懂了吧?這樣懂了吧?尤其是這個明光(師呼人名)呀,你要特別注意呃,你學科學的哦,所以這個課你要特別吃重哦,我希望你特別注意哦。要挑起這種擔子來。這個都屬於這種境界――這是受陰。那麽這個五陰與唯識關係太嚴重了,將來再說。現在我們暫時把現量的討論到此爲止呃。你們要整理這個講稿恐怕很難囉!要很邏輯噢!

  第二關於性境,要注意哦,唯識有三境。這個名詞~三境,後面有,《八識規矩頌》法相表裏頭有,哪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三境!「三境三量」是唯識名詞哦。剛才上面「三量」介紹了。對這個三境的研究啊,境就是境界,我們要引用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明顯的告訴你,直接告訴你,是直指人心見性。他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性境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阿賴耶識的功能所變出來的。換句話說,進一步說,我們這個四大所有的身體、前五識這個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形成的

  所以我們要死以前,把這個眼睛好的,捐掉的時候,這口氣沒斷,腦神經沒毀壞,趕緊就捐了。當然有一點點痛苦,這是菩薩道,犧牲了,給後面人用,這個好的眼睛挖出來馬上冰凍。這個假使說已經死亡的人的眼睛,爲什麽接到好人上面還起作用?一個學科學的問你學佛的,這是什麽邏輯?講物理的,唯物哲學就是物理,因爲它細胞在眼神經沒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麽請問,你所謂靈魂、心性、這個意識作用哪裡去了?在哪裡?馬上告訴你哦。
這個禪宗、唯識學裏面都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古人已經問過。
一條蚯蚓、一條蛇,把它斬成三節或者兩節。那個蚯蚓把它剁成兩、三節,它兩頭都在動,請問本性在哪一頭?
把一條蛇剁成三節,它的尾巴、中間、頭都在滾,尤其是毒蛇,很靈的蛇,你把它剁成兩節,那個頭馬上跑了,這半截的蛇頭它會去找藥,把草藥找來之後,這樣接上,自己把身體兜攏來就好了。雲南白藥就是他這樣發現、發明的。
那個雲南人到山上採藥,因爲割草藥把一條蛇割斷了。結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拼命跑,跑了後嘴裏含著草來,自己把自己這麼一放一放,兩個身體一逗,那條蛇等一下又走了。哟,他奇怪,這是什麽東西啊?那個採藥的人啊,好,腦筋一動,又去找到這條毒蛇,一找到就把它砍斷,砍了後它那個頭又跑去找藥,一找來他就把它搶下來。所以,發明雲南白藥是這樣來的,這是個真實故事。
一個蛇,怎麼講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問題唯識答復你很簡單這叫做 餘命未斷。餘命,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沒有完全分開~餘命,也就是說一個物理的作用,叫 餘力未斷。我們電風扇開關把它關了,電風扇還會轉動好多圈才會停。一個東西旋轉很厲害的時候、生命活動很厲害的時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話,它生命還要旋轉一下,最後才完全靜止,這是餘力未斷。物理的道理餘力未斷,生命意識道理是餘命未斷。所以人一死了,別的地方意識死亡,我們人要死的時候第一個迷,腦子迷糊了,心裡迷糊了,意識先死亡。前五識性境還死得比較慢。尤其這個時候他的餘識還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我是這個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阿賴耶識。所以(別人眼睛捐給)他接上可以起作用呀。當然這一段還要詳細分析。所以真正的佛學是個大科學。你們要注意,光是在那裏辦刊物,所以我反對辦佛教刊物,意識十八界、六根六塵,倒來倒去的,就是那幾桶水。不要再講了,講了幾十年,已經夠煩啦,聽都懶得聽了。現在要向科學裏頭進軍,要懂得這個。

  所以前五識性境,阿賴耶識呈現變的
好!那麼,我們懂得了這個樣子,普通顯教講四大皆空,一講了四大皆空啊,我們下意識有個注解,就是:很討厭。很討厭的東西,對不對?再加上小乘的見解~白骨觀、不淨觀,更是把它看得一毛錢都不值。到了大乘的見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薩道自己把自己傷害,出了一點血,犯菩薩戒的,犯殺戒的。因爲你這個肉身就是菩薩身。假設你一旦悟道成佛,他就是個肉身菩薩。我就是個肉身菩薩,我自己出我的血也是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己那個洗澡水不能馬上倒,自己還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們覺得很可笑,一點也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淨,第二,你本身那下來的東西,它是壞的?也不是壞的。爲什麽它做肥料能幫其他生命成長?朽腐就是神奇,化朽腐爲神奇,神奇也就是朽腐。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錯呀,六塵也不惡啊。所以禪宗祖師講「六塵不惡便同本覺」原文在三祖《信心銘》: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根六塵有什麽壞?用不著空哪一面,取一面,捨一面。不取不捨。六塵不惡猶同本覺,它是自性所變性境。所以依菩薩道來講,等於中國的《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看曾子著《孝經》你看起來那麽迂腐。換句話說,你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愛惜父母,也就是愛惜菩薩。它是性境所呈變,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
爲什麽四大皆空?這四大是不值錢的啊?
非常值錢!所以他是報身佛啊。因此要修報身呀,好!性境。

什麽是獨影境呢?
「獨影境」有一個翻譯名詞叫這個「獨頭意識」所發生的,「獨影意識」裡頭有個「獨頭意識」,也叫「獨影意識」。注意啊!這兩個名詞翻譯不同,是一個東西,「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我們現在西方文化裡頭心理學研究到「下意識」,也翻譯叫「潛意識」,現在的心理學只到這一步,實際上等於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識他都沒有懂。現在的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潛意識」不過是只懂得「獨影意識」而已~「獨頭意識」
什麽叫「獨頭、獨影」呢?
他不靠前面五官,做夢的時候那個意識,做夢的那個夢就是「意識」的變化,但是夢的境界叫「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爲什麽獨一個頭?只有意識在動,因爲你眼睛沒有動,這個眼睛還閉著睡覺,耳朵也聽不見外面的東西。可在夢中你也聽見其他聲音,那是夢中的聲音、夢中的看見、夢中的感受、夢中吃東西也味道很好吃,夢中的前五識都在動,跟第六意識配合起來,這個叫「獨影意識」。單獨,第六意識單獨放出來,不靠我們現在的這個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獨影、獨頭意識」。我們在夢中,這個「獨影意識」、「獨頭意識」,你們要注意喔,特別注意喔。 (004B)

   第一個夢中的意識,就是下意識的東西都是「獨影意識」,夢境界、夢就是「獨影意識」的作用。至於夢,為什麼變成夢?那是另外一個邏輯了,再說。也是個問題。夢分好多種。夢那就是「獨影意識」的作用,「獨影意識」在夢中呈現。還有呢,神經病、精神病的人,他說看到東西啊,看到什麽、聽到真的!不是假的,他的獨影意識起作用,他的明了意識、分別意識壞了。好的思想意識不堅強,被獨影意識所支配。所以獨影意識說看到,唉噎哦有個人跟我講話啦,真的他的真的。所以我常說,到神經病院看病人很多病人,到台大,唉呃好多呀,站在那裏以後,我馬上感覺到,究竟我是神經還是他是神經?搞不清了。因為那麼多的神經看我這樣一個人:這傢伙是神經!實在不正常~一個邏輯上講。在我們認為他是神經,很難分辨。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本來世界上誰是神經誰不是神經,是很難講!獨影意識兩個地方夢中出現;第三種,入定的時候出現。嘿,所以你們有時候打坐說看到什麼,「哦!天眼通、天耳通」——通你的鬼呀!那是通的弟弟、神通弟弟,叫神經。實際上那個獨影意識出現。

  但是那個獨影意識~你說有沒有靈感作用?那又是一個問題了。真正學佛啊問題範圍要搞清楚。我並沒有告訴你獨影意識是不對的,對與不對我沒有下結論。懂了吧?聽唯識要處處用邏輯哦!而且你不能把我的話也不能隨便下一個結論,你們常常聽了別人的話、看了佛經、聽了我的話,常常我經常氣你們同學說唉,老師這麽說的!我說我幾時說過的?!我講一句話,你們自己去下注解,然後認為就是我說的。結果倒楣的是我。傳錯了就說南老師那麽說,我沒有那麽說。你們沒用邏輯頭腦,聽不清楚。所以常常有同學問我問題,當我啊很難答覆你,不願意同意你,又不願意給你面子過不去的時候,我就說:好嘛好嘛,再說再說。很多同學把它老師說好吧好吧,已經答應了。我幾時說答應?後面還有個再說再說,再說,是說就你現在不要給我講,慢慢來啊。好嘛好嘛是客氣話噎。不是說對了對了、可以可以。這就是邏輯頭腦問題。

獨影境

獨頭意識

精神錯亂

夢中

定中

帶質境

真帶質

宇宙萬有

8種子變的

 

假帶質

意識境界

 

「獨影意識」懂了,「獨影境」。還有一個叫「帶質境」。
帶質境」,什麼是「帶質境」?「帶質境」分2種~真帶質、假帶質。
真帶質是什麼?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山河大地、我們這個身體、宇宙萬有,是真帶質。什麽是真帶質?我們這個生命怎麽來的,因爲依業的果報,業力所生,帶了我們四大這個身體,這個是真帶質。所以,你說我這個身體生來怎麽這麽多病?我的腦筋怎麽那麽笨?你既然學佛,你要追究三世因果,你前生不肯去用心、不肯去參究,或者現在遲鈍一點,慢慢開發了就懂了嘛。這是帶質來的。所以每個業果不同,所帶的四大的質就不同。第八阿賴耶識山河大地,像我們衆生的共業,這個世界――我們的阿賴耶識的共業所形成的。是我們的真帶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同等願力、同等修持所造成的西方極樂世界。藥師如來的世界是藥師佛的那種同等願力、同等行願造成的共業的世界。這些就是真帶質。
  真帶質,阿賴耶識的作用,種子,種子造成了那個現行。種子造現行。要注意哦,這個名詞。種子造這個現行,現在現象、這個行爲。所以我們人生的過程,一切的遭遇那是種子變現行的這個業報,現在這一生的作爲,帶來來生的現行跟未來的種子。所以,種子變現行,現行變種子。

  這個帶質啊,還有一個假帶質是什麼?意識境界,唯識上講意識境界。比如我們走夜路,或在黑暗的地方,如果我們門一開進來,這裏黑的,我們擺一個擴音器在這裡,假設進來是黑的,突然我們一進來,不知道這個地方的環境,一看不得了!那個檯子上有個菩薩的手、有個魔鬼的手,唉喲,抓我!——這是幻境,就是說,獨影境、非量的境界就出來了。這種獨影、非量的境界、這種非量的境界出來了——假帶質來的。把茶几看成老虎。
  我也經常講我親身經歷的故事,我以前三十九年在基隆住過,有天夜裏,那個時後建築都不是這樣,有兩個熱水瓶擺在那兒。有個小老弟給我當會計主任,鋪著兩張床各自睡覺,那是隨便用木床竹床,還會搖動,睡到半夜,我正打坐完了剛躺下,我怎麼聽他睡著怎麽發出嘎嘎聲響,很有規律的噠噠噠。我注意聽他在幹什麽?我越聽越不對就叫他,喂某人,燈是關著的,黑的。我聽他牙齒都在顫抖,我想不得了,不要得了什麽急病吧?我拼命叫某人某人,他答:哦、哦。我問什麽事?他說有鬼啊、有鬼啊。我問鬼在那裏?壓到你了?沒有啊,你看,鬼在叫啊。我說在哪里?我一聽,哦,是有個鬼叫。聽到噓噓噓啤囈地響聲,是很嚇人。我聽了半天,我平生有個願望,有鬼總要給我看看吧,我想這下有機會看到了。聽了半天鬼在哪個方向,格老子非把他抓住不可。後來啊,我已經聽曉得了鬼在哪里。我啪嗒一下把燈打開,我來,我抓到鬼給你看。燈一開了,他還在抖啊。我說好了,燈亮了,你睜開眼睛看看。他還在抖啊,一張被子都弄濕了。我說鬼被我抓到了,不要怕。鬼在哪兒?在這!熱水瓶沒蓋緊,水燒開了,發出噓噓噓_囈地響聲。就把他嚇得啊!我說鬼在這兒嘿。這不是鬼嗎?他說是這樣的啊!我說還是那樣的啊!我說,你這個年輕人一點出息都沒有!我說現在讓鬼不要叫,把熱水瓶一塞好了嘛!這種情形就叫假帶質。懂了吧?有個東西,比如有時我們做夢,突然夢到一個人,或者一個東西掉到地上,你夢到打一個雷,這叫假帶質

  實際上!夢中譬如說,過去講唯識的先生們講,夢是獨影境,不能說是帶質境。過去有一次我講這個道理,有位學佛的老居士,悄悄的過來跟我講,唉先生啊,你那個恐怕有問題吧?我說怎麽呢?他說,根據唯識道理,這個這個夢境只能是獨影境啊,不能說是帶質境,你講夢境也是帶質境恐怕講錯了吧?我當場不好意思,他好像給我留面子,我說是是是,因爲他是老先生嘛,我說謝謝、謝謝。但是我也只講是是,我也沒有答覆他我錯你錯,因為是老前輩了,幾十歲了懶的跟他來講。講的有道理,一般唯識就是那麽呆板,他沒有參通,就是整個的《瑜伽師地論》沒有研究完,通不了。

  夢境,有些夢,大部分夢是獨影境,有些夢是帶質境,不一定。所以有時候做夢的眼睛動啊,應是眼神經、眼識、眼根己經有點醒了,滴溜溜在轉,那樣轉眼睛沒有完全張開,但是眼睛已開了一點縫啊,已經看到某一個東西有點影子,那麽配合意識在獨影境啊形成夢,是其一。第二有些病,比如說人生有一種病,夜遊症,夢遊症,夢遊症的人是這樣,夜裏睡著了還起來做事呃。乃至夢遊症嚴重的起來開車子的,自己會把汽車打開,還到外面兜風一圈,回來以後車停在車庫,然後關門睡覺,第二天早晨自己不知道。這種屬於夢遊症。夢遊症更是屬於帶質境的非量境界。因爲它不是比量,是非量境界的帶質境,可它也是獨影境,有些屬於獨影境。因爲他在夢中有過幻想,另外有個幻想。可爲什麽醒來忘了呢?所以要曉得,每一個人,沒有人沒有夢,人人都有夢。因爲你幾乎醒來己經忘記了。所以修行修得好的,夢境啊,醒夢一如。那不是帶質境也不是獨影境。第六意識現量境永遠清明、明瞭。那麽自己在夢中也曉得是夢但在夢中能夠作主,作主的成分看有多少,這個裏頭有差別。這所謂三境,這三境。現在瞭解了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前五識是性境。

  那麽我們嚴重來講,前五識也是阿賴耶識共業所形成的獨影境啊。現在我說我的唯識。要證實彌勒菩薩唯識、彌勒菩薩傳的要他自己作證明去。何以故呢?娑婆世界的形成的現象與他方世界每個星球不同,共業不同,每個獨影構成業力不同,帶質不同。從阿賴耶識講,拿阿賴耶識說來的道理。
  所以啊,我們要把~唯識因爲共業所生或者所生的別業與共業不同、帶質不同;別業的不同,獨影和帶質不同,那是意識的業力的結果。阿賴耶識種子所形成的共業,這個帶質境、獨影境不同,所以形成各個世界的業報不同,現狀不同。這個是我們要特別瞭解、要注意的。所以三境、三量。

  現在我們再看第一句「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屬於性境,不屬於帶質境,也不屬於獨影境。嚴格的分別啊。所以因此,我們上座,打坐的人不管你修那一宗派,甚至一定,意識只要不加分別,你本來就清淨嘛,你何必另外去求個清淨?性境現前了嘛!這懂了吧?那麽你自己在這個前五識、前五根擺好的時候,偏要自己求一個清淨境界你第六意識破壞了前面的性境的清淨。所以,般若告訴你「不增不減」。一般人用功啊,不是走「增」的路線,就是走「減」的路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懂。性境現前,你爲什麽不知呢?你理不通。所以前五識性境,前五識也就是現量阿賴耶識現量。所以前五識聲、色的,我們這個六根,六根六塵不惡啊,還同本覺啊,它有什麽對錯啊?!你硬要把它抛了,厭棄它,那麽痛苦幹什麽啊?這不是凡夫自找愚蠢?當然它也並不值得你非常可愛非常寶貝,可愛和寶貝那是意境的差別念,不要加意境。

  「性境現量通三性」三性,哪三性?三性有兩個東西哦。普通所講三性,善、惡、無記――三性。唯識還有個名詞也叫三性,可加這個三無性,那個再說啊。所以學了唯識更要知道,我們講善惡,轉識成智啊,這是「去惡爲善」,那是儒家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八個字,沒有什麽,你不要以爲打坐啊、神通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轉惡爲善」就是佛境界。不過善惡這兩個相對中間,中間還有個路線~無記。我們這個無記等於是中性,我們的人性,這個人性不是講本性哦!阿賴耶識後天的人性染汙以後,我們這個思想心理不屬於善的,就屬於惡的,善惡兩個。

  昨天我在下面聽我們顯明老法師講《法華經》,很大膽的告訴大家一句話,《法華經》的道理~他說一切佛還有惡法,不要搞錯了認爲一切佛沒有惡,也有惡。我在下面聽著,哦!好!這位師兄不錯,很大膽的,也是真正佛法天台宗道理。不然的話,佛的種性就不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善,也具足一切惡。但是成了佛的人,純善不惡,念念惡起來他就轉,轉成善的一面。等於善惡是陰陽面,他陰面一轉來,反過來它就是陽面;凡夫是翻不過來。但是有三面,有個中心的一面,陰陽兩界中間是無記。

  無記我們很多噢,常常有時候我們思想停留住,腦子楞住了,發呆了。看花也好、讀書也好,你們讀書經常你看,搞了半天看不進去。尤其年輕人看書,所以記憶力沒有,記憶力不好,所以看不進去,你們年輕菩薩都造的無記業太多,腦子昏的,真的噢!畜生道~豬、牛就是無記多,無記生昏沈~昏昧狀況。所以我們記憶力不夠,容易失念等等,所以失念也是過錯,是無記業。因此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打坐啊學佛啊求空啊,你拼命求空,你修的這是無記呀!這不得了的啊!所以諸佛菩薩慈悲,尤其是彌勒菩薩吩咐無著菩薩著《瑜伽師地論》把這個本體告訴你,把修持道理非常清楚告訴你~往往把無記的境界當作入定,很多很多不計其數的人這樣下去,很嚴重。

  佛者,覺也,覺性清明,不是無記。呆住了,停留不起念頭,正在無記中啊。要注意啊!但是修持的境界整個呢有時候必然要讓它這樣一個經過,不經過這個又不行。理由很多,所以說,真正的修持要依師而修,當然要找個明師,但是我們的明師只有一個人~釋伽牟尼佛,可惜他老人家過去了。我們現在只好照他的遺教來修啊,否則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修行一步之差,一個見解之差,就造無窮的業果。見解上的差別就會造無窮的業果。是這個道理哦。
我們今天,(下課引磬)敲了?我無記。

成唯識論錄音帶文字檔 (005A)

  現在我們重點還是歸到《華嚴經》來。至於十三部大論,比如《成唯識論》這次我們要講,真正的唯識一部大論,包括了一切經,最重要的《瑜伽師地論》,因爲大家對這些經論沒有下過功夫。我們目前大家所看到的,這個幾十年,可以說是一百年來,滿清末年到民國以來的這七十年代,這當中差不多有90年一百年當中,楊仁山居士之後這一般唯識的著作,尤其現在人看唯識著作很嚴重,還有日本的唯識著作更嚴重,問題更多,你們特別注意哦!這不是對日本人有一種片面的反感,不是這個意思,學術就是學術。楊仁山居士的下面的大弟子,唯識學兩位大師他的弟子,梁啓超是楊仁山後輩的後輩,梁啓超還跟過歐陽竟無先生,師友之間。所以,他兩位唯識的大弟子,所謂是南歐北韓。南邊是歐陽竟無先生,北方就是我們劉教授劉世綸老師的父執,就是他父親的把兄弟韓清淨這位大師。南歐北韓。跟著下來歐陽竟無居士之下,比較專門研究唯識的王恩洋,熊十力還是其次的。那麼這以後啊,越來越不同了。熊十力已經是對於唯識論自己鑽了一陣又轉入儒家研究易經,把易經與唯識兩個配合起來,所著《新唯識論》,那麼後來很多人駁他不對,這個中間很麻煩我們暫時不去討論。那麼對與不對?當然不太對。——不是「不太對」是客氣話——不對。那麽說他等於犯了一個錯誤,易經也沒搞通,唯識也沒搞通。但是你看熊十力的文章很難看。因為文字他寫的大家都看不懂啊。越看不懂啊,越高了。學問就是這樣的,寫的書~給人家看不懂文字~就高了。等於馬克思寫的資本論,大家越研究越不懂,那個文字的彆扭,就是他本國人都看不懂。
  熊十力先生的文字爲什麽呢?因爲他們學的文字,連歐陽竟無先生都有這一點點的文學上的毛病,學的《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的翻譯體的文章。玄奘法師的翻譯體,玄奘法師~良心話,佛學佛法都很高明,可文學並不高明,翻譯的東西很差勁。所以《瑜伽師地論》我們讀不懂啊,除了唯識學的本身實在很艱難以外,玄奘法師要負責任,那文字翻譯得很老實。就像現在人翻譯一樣,很老實。「吃飽了沒有,你」,「吃飽了,我」,等於這樣翻譯。我們說「你吃飽了沒有」中國人是這樣問。答覆是「我吃飽了」。照外國文翻譯:「吃飽了沒有你」,「已經吃飽了我」,就是這樣翻譯的。唉,這個翻譯要命。所以你看玄奘法師的傳記,他想把佛經翻譯啊,走什麽路線呢?照鳩摩羅什法師的路線翻(意譯),比如說大般若經六百卷,嘿呀,那個我們當年看大字的佛經,堆積了好幾個書櫃,結果我看了幾十卷之後,以後就是翻就是了,就是翻過去了,六百卷很快看完。這是什麽道理呢?
  翻譯的東西三個重點信、達、雅。要很老實、很信實、不能變了樣。這個中文翻英文,英文翻中文,要很信實、忠實地翻譯。但是啊,要把道理說清楚啊!外文跟中文兩個倒裝的,要通達,兩方面,換一句話說達~還包括你中文好,還要梵文好,不只好,要達,很高手的,兩方面的文字都很高手。然後翻譯的文章要雅致。文學要高。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維摩經,那沒話講的,那個文字多美呀。可玄奘法師不行啊。
  所以啊,比如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心經,兩百六十個字,把頭尾序言,不重要的拿掉了,把中間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話,下面還有四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跟這個道理一樣,就完了嘛。如果要信的話,要翻譯怎麽翻譯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反正呀一大堆。那麽玄奘法師翻譯啊他本來想走這個路線「亦復如是」就過了,正想這麼做,夜裏做了個夢,很糟糕!不敢了,白天起來還是照翻。所以啊,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後面啊六根六塵十八界,給他翻完了,頭已經給他看的斗一樣大了。這是翻《般若經》。
    所以,六百卷般若濃縮了。所以古人對玄奘法師以前,古人翻譯《般若經》重點在「放光般若」,比他翻譯得好,意義到達了。但是「信」呢?忠實呢?這是要玄奘法師的翻譯。要理解、合於中國人、很快地透過中國人的思惟的法則,很容易接受這個高深的道理而悟進去的——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這些都是那麽彆扭,所以看啦很吃力!
    這一很吃力,好,他們學這個文字,就糟糕了!所以到了歐陽竟無先生寫的文字已經很艱深了,再到了熊十力手裏啊,那~不是十個力量做的到,要一百力來讀這個~他的文章了!所以我們看看呢,看看文章就笑了,何必如此呢?!所以我常告訴大家寫文章要注意,我們尤其寫詮釋的文章,像佛學的文章,我們的目的是,拿佛教的名詞度人,使人家看得懂。所以我們常常寫了東西,我有時候寫東西,你看這些同學都改過我的東西。高中程度的都改過我的東西。爲什麽?我說你都看不懂,我這寫出來幹什麽呢?!我目的要讓你們懂,是吧!你儘管改,改了不對,我又改回來。對的,就照你的辦。這個東西不是說寫篇滕王閣序啊,給人搖頭擺尾去念,你要玩那一套文字,我們也會玩呐。那個是獨自欣賞的呀。又不是現代變成王大娘裹腳,可以擺到故宮博物院的那有什麽用啊?!我們的文字寫出來就是要普及,但是也不想寫的太白話,太白話過了幾十年也沒有用了,變古文了。這一段話插進來耽誤了很多時間。就是說翻譯的名詞,所以說唯識學難研究。

  那麽我們現在的觀念,一般在近代一百年中間,乃至最近的這些唯識的文章,都看,越搞越不是唯識學了,這非常很嚴重。因此,唯識拿來做功夫是毫無道理。你要曉得彌勒菩薩讓無著菩薩記錄,講出了兩部大論:一部是《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怎麽樣作功夫成佛的,怎麽樣修道、成佛。另外一部是《現觀莊嚴論》中文沒有翻譯,藏文有翻譯。所以到民國以來,太虛法師的弟子這個,像太虛法師也是楊仁山先生的學生。所以楊仁山居士對於這個近代以來的佛教那是影響之大,無與倫比;這些大法師們都出自他門下。但是我剛才講到這個著作方面,著作方面~你們千萬注意,現在我們這個問題不想扯開了,所以我剛才停留了一下,腦子想~不要拉長了。

  現在我們把這三個觀念搞清楚,三量,基本上的道理在唯識啊,依因明而建立。因明,就是佛法的邏輯就說這世界上,這個裏頭有個道理,講邏輯學的人素來有個辯論:站在東方學者,不只中國,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乃至中東一代學者,認爲西方哲學家之所以有邏輯,受佛學裡頭、受印度因明的影響,而慢慢有了邏輯學的産生,西方文化裏頭的。站在西方文化的人的立場認爲,佛法裏頭的因明學,是受了希臘邏輯辨證這些道理的影響而産生因明的。這個東西文化的論辯我們不參與,太麻煩了。不過因明是非常久遠的東西。像我個人的觀念認爲~西方的邏輯是受因明的影響,可以拿出很多的證據來,但是不去討論它,太學術化了。

  因明,所以菩薩、學佛的人要學通「五明」。「內明」就是得道,「因明」~就是懂邏輯。拿現在來講,因明就是:一個學佛的人,第一內在要得道;外面的學問,因明——就是邏輯哲學、宗教哲學,一切等等都包括在因明裡——辨證、思辨清楚。所以因明的道理,我們講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學唯識都要瞭解。譬如說佛經裡頭,你們講看大藏經,大藏經原始的翻譯,有一本論:《因明入正理論》,陳那菩薩作的,因明入正理論~證入的入、正當的正、道理的理。【注: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陳那菩薩所造的是《因明正理門論》,而《因明入正理論》乃其弟子商羯羅主菩薩造,是介紹陳那菩薩論理學的書籍,是一本言簡意賅的入門書。老師講的疑是《因明正理門論》】幾乎你很難看得懂,翻譯的文字也很困難。

那麼這個「因明」裏頭講的道理三個東西:宗、因、喻。宗——宗旨;因——不是原因,引申利誘,有演繹的因、有歸納的因。這個「宗」字,比如說,因明~我們講大概注意一下。
  聲是無常的,這是宗。聲音是無常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我們人講話的聲音、耳朵裡聽到聲音,它是無常的,立刻變去了。「因」,因緣和合,它是空響的。講出的話,人為什麼會(講話呢?)有喉嚨、聲帶、嘴唇、牙齒、舌頭,種種的關係,意念一動,促成了這個生理乃至腦神經的思惟,那麼多的因素構成了聲音。這個聲音是因緣摻合攏來而發出來偶然的、暫時的、表達性的作用,因此,用過了便空,所以他是無常。所以,聲音的宗、因。
  喻,聲音像什麽?就像人兩個掌拍一樣,像水流、像風聲,一切皆是無常。宇宙間一切音聲皆是無常。那水流、拍掌、呼響,叫做比喻。所以「宗因喻」,喻就是比喻,有時候一個道理,我們用道理講不清楚,用一個比喻就說清楚了。那比喻的方法就很多了,到了中國禪宗,有歇後語,有藏頭語,譬如說我們大家講,「唉,怎麼樣,你最近好不好哇?」中國人講老話,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照著娘舅。這還不說。嗯,你這個事不要說了,和尚不吃葷——知道了,嘿嘿,大家一笑——「肚子裡有數(素)」。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也是「喻」的道理。有時候理講不清楚,但是用比喻呢,就清楚了。這也是因明的道理。

  所以三量的東西,開初的重點擺著因明的道理。換句話說,三量的東西,在唯識的觀待道理上比證成道理更重要。三量的東西偏於講意識境界的東西,尤其是第六意識境界,第六意識清淨的現量。清淨面的現量是意識不起分別,意識清淨面的現量,這是我給它加的啊——「清淨面」加了三個字——這個是現量。
  我們一切思惟分別,能夠講話、能夠思想、能夠感覺的,這是意識都是比量來的,比較性的,因爲比量是因緣所生。這是各種因緣所生。

  比如我們的思想,中國人的思想跟外國人的思想,習慣性的同樣一個東西思想觀念兩樣,爲什麽兩樣?第六意識作用是一樣,爲什麽中國人與外國人兩樣?比如我們學英文,中國人學不好,因爲我們大家學英文,腦子裏肚子裏講話、思想,是用中國話來講。等於是上海當年洋經幫的英文一樣,點頭「yes」,搖頭「no」,因爲大家想表達出來,拉車子的就講了,點頭「Yes」,搖頭「No」,知道了就好了,腦子裡頭、心裡頭講的是中國話,嘴裡頭要說的是英文。它兩個比量搞出來,很麻煩了。等於外國人說中國話講不好的也是一樣。所以學外文有個原則,你的思想裡頭、心裡頭講的話、隨時講的話都是那個作用,那就很容易學得好了。所以現在有種語文訓練走禪定的路線。開始是蘇聯發明的,現在美國國防部大家都很流行了,三個月可以把一個人訓練成功,通外文。那是用什麼方法?打坐的方法。盡量把你的思想、平常的思想習慣一概叫你空空空……拿掉了,等於白紙一張,沒有思想了。然後教你語文哇哇哇哇,你思想只能有這個東西,一下就會了,逼得就會了。這個方法我一講已經十幾年了,十幾年前他們告訴我,說蘇聯有這個方法訓練人,後來我告訴一個美國的朋友、將領,我說你們國防部不曉得去偷啊?哎,這個東西……後來他們告訴我已經弄到了,說就是打坐這個辦法,就是學禪的辦法。哦!我說對,這個辦法很快的。腦子空白了嘛,新的接受。做任何學問皆是如此啊!

  所以說這個三量啊是這樣來的。至於非量啊~是亂七八糟的思想,不合於因明的原則,但是也不限制於用因明。所以這個我們曉得,擴大一點,這個現量境界,你譬如說講前五識的現量,性境它屬於現量,通三性,這個三性講善、惡、無記。人性分三種,我們講的注意哦!講人性究竟是善的惡的?這就是佛家的哲學最高明了。我們普通東西方的辯論人性總是兩面在辯——陰、陽,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好就是壞。佛學是三個,有中性的——不能叫它中性這是勉強講——無記性,屬於非善非惡,不善不惡的。
  我們於人性中間,有時比如說,現在我們注意啊~一般人做錯了一件事,覺得——我這個是下意識的,沒有意識做的。——不然!這還是意識境界,這屬於意識無記性的範圍,不是「下意識」,這下意識是借用西方心理學講的;它還是屬於無記性的。

  所以啊,我們曉得,再擴大來講呢,現在我們的觀念,所以有些同學懷疑說~老師大概講錯了。沒有錯!整個的宇宙、一切萬有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都是它的現量。何以見得?!

  你們還早,尤其有幾個年輕學生聽了,在這裏……慢慢看唯識的書,不要在這個早期來問我。早期來問我,我怎麽辦呢?把後面的書都要搬到你肚子裏面去,啊?!做學問不要著急!而且其他的書還沒搞好呢,慢慢來,後來就會講到的。那麼你把《八識規矩頌》讀完了,你也講到了,告訴你們思想的方法。你把《八識規矩頌》讀完了,大概也可以知道一點。

  不是我上次特別提醒你、告訴你,第八阿賴耶識說它呈現什麼呢?根身器——都是它變的。生命作主——「去後來先作主公」也是它阿賴耶識。那麼山河大地「器世界」,佛學講器世界就是我們講的物質世界,就是這個宇宙,都是它變化出來的——第八阿賴耶識。那麼「器世界」裡頭具備了宇宙萬有,萬有都是它變的,好壞都是它變的,是它「所變」。阿賴耶識具備能變、所變的道理,一切都在變化。所以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境。

  所以,前五識我們修道成佛了,——你要曉得最容易成功、悟道是第六意識呦!第六意識容易清淨。前五識很難嘍!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要最後成功了,前五識才跟著轉過來呦!所以它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你說我們打起坐來,意識很清淨,說格老子兩個腿痛——腿就是身識啊——我不理它!你不理它,它愣痛得你汗流浹背,你那個意識就清淨不了,第6意識就拿他沒辦法。所以前5識的轉是跟第8阿賴耶識的功能一起轉。

這個道理,所以你們年輕呀聽了一點點……年輕的同學們提了問題,你們在日記上提,有時候我懶得答了,越是年輕、程度不夠,問題越多。其實啊,給老人家看,這不是問題。像大人提的問題,像我們很願意答了,問題打到中心來了,好辦。不是說你們問題不對,太多太囉索。等於一個幼稚園的學生向研究所的老教授提的問題,你說怎麽辦呢?只好摸摸他的頭說:孩子,你乖啊,先吃糖吧,明天告訴你唵。只好如此嘛,怎麽辦呢?!不然我一個禮拜看那麽多日記、批那麽多日記,而且你們有些問題好幾個卡片、好幾個條子夾在裏面,讓我坐下來寫文章答覆你,我要寫一個禮拜了。我不是要了老命了?!所以你們年輕同學多注意、多看看就懂了。

  現在,我們簡單答覆我們這些年長一些道友的好幾個重要問題。有一位道友提出來: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於現代心理學所稱的直覺、直覺的境界?不是的、不是的。現量境~我們常常看到啊,現在有許多人把西方哲學裏的「直覺」這個名稱解釋禪宗的第一步~開悟,認為悟道那個就是哲學家所謂的直覺,這是錯誤的。那麽同樣的現量境,這個問題~條子上寫的:所謂現量――我們現在講因明、講邏輯了――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這個問題本身我們先要討論。所以你們學了佛要懂得因明,思辯是非常細膩的。現在我們要曉得講那一種現量?先要加上範圍。所以我們要改這個題,這個條子上的問題:所謂意識現量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那麽答覆很簡單。假使照原來字條上寫的: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於現代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那這問題大了。剛才講過,擴大來說,山河大地一切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那麽就不是心理學所講的直覺了,這個就不是心理,這個懂了吧。就等於已經答覆了。

  為什麼?我補充一下,所以為什麼要你們注意《華嚴經》。爲什麽說:山河大地等等宇宙萬有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起的現量,是它的性境呢?好,我告訴你們:你們光看唯識,學《成唯識論》或者看看,那你死了,充其量你到了熊十力、歐陽境無先生這個境界。當然楊仁山先生不走這個路子,他最後還是歸之於淨土,他修持得很高明。那你們完了。所以唯識宗第一本大經《華嚴經》,我提出《華嚴經》你們大概就會懂了,悟進這個道理,不是禪宗的開悟呃,是道理上開悟。《華嚴經》重要的話,很多重要的:「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皆從法界流出來,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賴耶識的清淨面~庵摩羅識。「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你就懂了。所以啊,光研究唯識的,你看唯識學家都抛開了華嚴境界,啊,華嚴境界~這你就懂了哦。那麼現在我們回轉來,這個條子所提的,大的現量,一切皆從宇宙萬有都是自性的流露、天然的流露。但是,可以加個名稱:如來自性的流露,是凡夫自性的共業,如來真性的流露。好,這兩句話要命了,現在我做的文章 (005B)講起來要半天了,這就是因明。所以,我不敢用古文寫,我這樣順便就講出來了,用現代話一大堆噢。那麼,有些學理高深的道友們已經懂了我這兩句話了。

  所以啊,直覺,心理學上的直覺,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第六意識的什麽境界呢?你要注意唯識學,你翻開《瑜伽師地論》前五識裡都有:率爾心。率,現在念「率(帥)」。這個字是破音字,有好幾個讀音,兜率(帥)天,有人念兜率(律)天,不是兜率(律)天,兜率(帥)天;匯率(律)。這個字好幾個讀音,破音字。率爾心,第六意識率爾心,沒有準備突然而來——這個直覺,乃至一般心理學所講的第六感、冥感都屬於第六意識範圍,跟第八阿賴耶識的影子都沒有、不相干。所以啊,柏格森所謂的直覺這是第六意識,唯識裏頭的率爾心而已,這個是直覺。那麼你說它屬不屬於現量呢?當率爾心起的一刹那,不加分別的時候,他也是意識的現量。加分別了,不是現量,那叫分別心了,那叫分別了,意識的分別,分別的境界。所以講這個唯識啊,它的邏輯的範圍嚴格得很。要懂了唯識,你的修行路線不會錯,你就有資格去學密宗,有資格去學禪宗了。率爾心,不是率爾性。直覺是率爾心的一種。啊,這個問題答覆了。還有更好的問題,精彩的都在後面。

  還有人提出問題,假如從第八阿賴耶識――有個名詞叫種子識――的相分來看,當然就有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等等的名詞。相分,這是從現象來講。如果從證分――悟道,證了道,最後一著,用禪宗的話,從證分的最後一著來看,就是徹悟了――悟了道了,那麽就無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那麼,他的問題說,「此種理解」,他說我的這種見解——是否是恰當的?要我答覆,祈示。很客氣耶,祈禱的祈,告示的示。那麼很謙虛的講。

  你所問的問題習氣,你的問題的習氣,問題的本身用的習慣~禪宗的問法跟習慣! 「最後一著」了不可得,那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麽八識?!十六識都不管。這是禪宗的,叫做「攏統真如,顢頇佛性」。這個「攏統真如,顢頇佛性」那學教理來講,所以,學禪宗的人容易犯這個毛病~「攏統真如,顢頇佛性」,學密宗的大手印的人也有這個毛病。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裏常說:通宗不通教,開口就亂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獨眼龍。所以要教也通、宗也通,這就叫禪悟。頁字邊,顢頇在……閩南語有廣東話也有,這個小孩子亂搞就是顢頇,閩南語臺灣話裡還有保持,所以呀,你要曉得,研究禪宗語錄、研究詩、研究詞,要通廣東話、要通閩南語就對了。

  所以,你這個問題本身是這樣,「相分」來講,實際上我們用正思惟,當我們證得大徹大悟就證得菩提,證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成就了,一夜之間就具備萬法。那麽這個各種相,古人說證得了自己自性的時候,相分依然,能變所變同時俱在。所以當他要發表演講的時候,一樣是可以講相分,而他當時的境界裏頭一樣也有相分,何必說相分沒有呢?!懂了沒有?這個道理就是如此。再明白告訴你拿禪宗道理:一夜之間具備八萬四千法門,難道相分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以內嗎?!懂了沒有?好,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比較接近一個事實,說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生命帶來的種子識裏頭,各種量的呈現、顯現並不一定,要在現在這一生中――我把這個文字不講了,你這個文字寫的,照你這文字寫的恐怕講出來別人也不懂,因爲你這個邏輯文字。你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生命帶來的有種子――前生帶來的種性,學唯識要知道,我們的種性,比如說天才兒童,爲什麽不是他父母遺傳?父母遺傳是四個因素裏頭的一個因素,他本身帶來~阿賴耶識前生帶來的種性特別偏向於某一點的,那麽這個種子發生現行,種子發生現行,我們這一生所作的行爲――現行啊,變成他來生的種子,所以啊,種子發生現行~種子起現行;現行生種子。所以三世因果就建立在這個地方。我們如果問「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這一生的感受;若問來生事呢?問來生會變人、變狗呢?還是變貓、變老鼠呢?還是升天呢?還是成佛呢?「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的行為。這個就是種子識的道理。

  因爲這位問的先生也是教授,他曉得這個道理~種子識的現量。我們帶來這一生的生命,不要這一生的現行有了經驗,他的種子識也會呈現。他提出一個事實,也就是每個人啊,個個都有經驗,個個不敢說。你要知道,研究佛法要破了一切虛妄的層面,敢講出來。他提出青年的時候,男女都有哦,沒有男女相戀愛的經驗,也沒有犯過性犯戒的經驗,不要說沒有男女兩個性關係,也沒有犯過手淫,也沒有遺精。他說,可是當第一次犯遺精做夢的時候,有夢遺,夢到有對象的,有女性的,而這個女性啊,並不認識。而且這個時候,並沒有後來真正的性行爲,好像一接觸一看見了,就有遺精的行爲來了。這是第一次的遺精。而且平常在夢中這個女的經常出現,究竟看清楚沒?沒有看清楚。比如有個同學告訴我說:老師奇怪,我始終夢中遺精,又不是我的愛人、又不是我的太太,夢得就奇怪始終是個穿黃衣服的女性。這個黃衣服的女性只要一看見,我就非遺精不可了。他說也沒動欲念啊。有,男性女性都一樣。還有人夢見第一次性行爲的經驗,在夢裏頭大家有。這就是金聖嘆批評的:這種事啊,人人都有,個個不肯說。表面上假裝起來都是道德。如果研究佛法,這個地方就值得研究了。

  所以人學佛不能僞裝,這就是妄語,僞裝~我沒有、我沒有。他已經自己犯了,心裡犯了妄語,對自己犯了妄語,照菩薩戒。不一定給別人知道,你的心裏是假的,這叫蓋覆。在心裏上把自己下意識缺點拼命遮住,這個屬於蓋覆。蓋覆的道理,就是犯的錯誤自己遮起來、蓋起來、掩飾起來。這是犯戒的。比如我們講這種心理行爲大家有。

  還有,比如很多人,假如在外國我就做了,在中國我就不好意思,我也有點蓋覆了。爲什麽呢?比如許多人,夢中的性經驗的對象,這同佛洛伊德講性心理學,牽涉到佛洛伊德也瞭解到意識的關係啊,但是他不懂第七識、第八識。但是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在唯識學中有一部分很小一部分道理他是對的,並沒有錯。可是他自己沒有進一步啊,所以佛洛伊德最後自己也發瘋了、神經了。他解決不了問題了,如果到東方來,一學佛他就可以得救了。

  許多人夢遺的對象,夢中性交的對象是父母。差不多這種成分,如果做調查的話占了十分之六以上,我所講的,可以說我負責告訴你是經過調查的。有許多同學碰到了這些問題,他跟我來談得很坦白。那麽我就告訴他從那個地方下手啊,修行,把自己的這個根本習氣才能夠轉過來。但是這不是習氣的問題,這是前生種子問題。所以這位道友問的,他說這個經驗~是不是我夢中第一次那個異性的對象,是我前生的業果的因緣種性的種子裡?不錯!是這樣。這就是阿賴耶識業果的種子。所以佛經上說:「縱使經百劫」,一個人縱使經過一百劫,我們做了的行為、做了的事,「縱使經百劫」;第二句你還記得吧?「業果終不失」吧?是不是這樣?這是戒律上的一個偈子。「因緣會遇時」,第三句;「果報還自受」。所以一切起心動念一個行為~修行人之重要。縱使經過了一百劫呀,「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始終沒有丟掉的。丟不開。你說我證到空了,你以為把業也空了?果報不空啊。「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有時候你遭遇的因緣,比如假設你上街,到馬路或巷子裏過,人家樓上一個洗馬桶的水,咚,一倒,好,你淋了一身。你說這是什麽因緣呢?爲什麽剛剛淋到你呢?「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有時候,像一個同學告訴我,爲什麽我夢中碰到夢遺了的那個異性對象總是穿件黃的衣服?我說我告訴你,那個面孔你想看仔細,一定看不仔細。對了,老師你怎麽知道?我在夢中的時候,老師你是不是用神通看到我做夢啊?哈哈啊。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也有人很清明的,夢中這個對象就是看得很清楚,乃至可以跟你說話,乃至把你害得病。那麽你迷信啊,認爲狐狸精了什麽――你多生累劫以前,你以淫欲的事情害過人家死掉的,現在「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照樣,照受不誤。所以夢中的因緣很多都是前生現行種子的。這個糟糕了!只答覆了兩個,還有很精彩的問題,還有沒有答覆完的。這樣一來,唯識不能先答覆問題了。先休息一下再說。

 成唯識論錄音帶文字檔 (006A)

  有道友提出來說,一個問題:不思善、不思惡,恁麼時。這三句話就是六祖壇經上六祖接引慧明時,禪宗六祖叫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恁麼時恁麼時是唐代的俗語,客家話裡好像有這句話,還保存,閩南話有沒有相似的?這個時候——恁麼這一句話,中原湖北人還有這句話——麼子,你來做什麼?有什麼事啊?麼子,就是恁麼的麼子。恁麼時這個時候,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壇經上這個哪個是問號。後來有許多人講禪學的,把恁麼時就是這個時候,不思善,那個變成肯定語了,說這個就是本性。完全錯了,這個禪學這樣講很危險了。

  現在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對了,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恁麼時――這個時候是哪一種?是哪一種 還是現量啦?還是比量啦?還是非量啦?還是性境啦?還是獨影境啦?還是帶質境?而不思善、不思惡 還是無記性呢?還是叫做無念呢?這個問題。我告訴我們這個書院部、研究部的同學們,你注意,像問題、提這種問題,我答覆起來比較起勁一點了。提問題也簡單、明瞭、扼要,就要懂得邏輯了。囉囉嗦嗦、寫了一大堆王大娘的裹腳布,我懶得開水龍管來洗裹腳布了,然後洗了半天,不知道。

  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你要曉得,有一般人認爲這是得道的境界,剛才首先提出了這是錯誤的。不思善、不思惡,你所問的問題的本身都有。怎麽都有呢?當我們不思善、不思惡,你就要看自己,有時愣住了,也沒想好的、也沒想壞的,這是屬於無記性的。那麼無記性你說是屬哪一種呢?這就很難講。怎麽很難講呢?這個拿三量來講,意識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是意識停止作用一下不是停止作用,這個話有語病,講唯識、講因明就不可以亂下個名詞啦。不思善不思惡是意識暫時――用三個字、唯識學的――流注住。這個留駐一樣、停留,流水的,注意那個,停住在那裏。我們意識之流留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惡並沒有把兩頭切斷,不是三際托空。這個時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無記性。那麽無記當然不是意識清明的現量。如果說這是意識糊塗的現量啊,這個現量可以用。但是現量幾乎限制在清明,那麽它是屬於非意識的現量。那麽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無記性不是無念,正是有念,這個念什麽?念在無記

  所以啊,我們宋朝以前,有禪宗的大師到西藏來傳禪宗的佛法。說禪宗以什麽爲宗?無念爲宗。把六祖的無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六祖他把這個名詞分開來,是無妄想、沒有一切妄想。是念真如。這個叫無念。《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那麽一般人把無念當做什麽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惡,那很糟!那是無記性。無記性當然不是性境。可以說是性境,什麽性境?糊塗的性境,就是糊塗性境。它不能算是獨影。它也不能算是帶質。所以啊,這個無念要注意。

  所以學佛,一般人的學佛,尤其大家學佛,以爲打坐學佛到達了~無念什麽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們許多打坐學外道也好、學佛也好、學密宗也好、學顯教也好,認爲什麽都不知道,目的也想達到自己什麽都不知道,沒有感覺、沒有知覺以爲入定,你恰恰到了無念境,無念境~無記性。你這樣修持來生的果報走入畜生道,資格最高的是變豬。變成動物,頭腦~吃飽了沒得思想。

  不要說這個,我可以告訴你本身的經驗。我認真修過無念定,修了半年以後,我所有的文字忘記了。拿起筆來不會寫字,一個字寫不出來。我馬上可以做到,通通丟光了,馬上自己警覺到這不是。所以宗喀巴大師也曉得,西藏人大批駁漢人沒有佛法沒有真正佛法,真正佛法就在西藏,就是這樣來的。這個無念怎麽是佛法?無念是無記性、大昏沈。所以它是這個道理。

  那麽六祖接引慧明禪師呢?你要注意呃,看六祖壇經,他是個教育的方法。慧明他不是趕六祖嘛,從那個山嶺上~大庾嶺,江西朋友有好幾位,蔡先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嶺他曉得的,大庾嶺頭翻過去就是廣東了,廣東境界了。爬上那個大庾嶺,氣喘噓噓的這樣趕上去呢,那麼六祖沒有辦法了,已經趕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缽一丟,丟在那個石頭上,人就躲到草裡頭了。那個慧明法師軍人出身,是個將軍,實際上什麼軍人出身呢?唐朝好幾個軍人出身。那麼他出家以後~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趕到了,那麼,很多的師兄弟還沒有到。結果一看到衣缽啊,他一邊喘氣一邊趕緊搶這個衣缽,衣缽拿不動了。這個裡頭就問題了,一件衣服一個飯碗,他當過軍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嶺爬的那麼快上來,一件衣服拿不動了,難道手麻痹了?怎麽樣都拿不起來。他就叫了,叫這個六祖啊,說:能上座呀,我不是爲衣缽來的啊,我不是搶衣缽,不是為傳位來的,我是爲求法來的。六祖這才鑽出來:是真的?!真的!那他要~他傳法。那麽,你想在那個氣喘噓噓的,那個一身啊汗流,六祖趁這個時候,六祖的禪宗教育方法來了...

  人在疲勞~勞累到極點,這個雜念思想自然少了。所以那文人不運動,那個思想永遠停不了,腦子越來越靈光,身體越來越差勁,一個個有病,眼睛的近視度數越來越高,那就缺乏運動嘛。他那個運動之下,那個上來,然後叫他:唔,這個時候,好,你站著!沒有叫他打坐呃。想像當然是站著,你看書上記載,不思善不思惡,你什麽都不要想,那麼一個那麼講,一個就聽他的樣子了,就站在那裏什麽也不想,那麼六祖講:恁麼時,這個時候,問他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個那(哪)個是問號,提起來的參究、思惟,也不想,什麼都不想。不想的時候,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雖然不思善不思惡,你知道自己不思的靈知之性還在呀!所以這個時候——啊!悟道了。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呐!大錯特錯!哪個是豬禪。那個閩南話叫滴公禪,那還叫禪嗎?!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惡,再進一步說,真達到無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惡。所謂禪宗的語錄上經常:善惡路頭~善的一路、惡的一路陰的一面呀~相次絕。這就對了!我們祖師講:相次絕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路頭兩條的路,相對的,相似的,絕也,那麽當中間的空靈、自性靈明現出來了。所以這個要注意哦。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唯識教了你,研究《成唯識論》的,無想定就可以做到這樣。無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沒有悟道。所以無念無想特別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嚴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處開始。四念處,所以,念是中國的翻譯,所以念佛也是念。這個念實際上代表什麽?你研究了唯識,念就是代表心量,整個的心量的統稱,心的量。這個叫做念。這一條我想答覆到這裏差不多了,你們大慨了解了。

  第二個,(師指字條:以後啊,這個原子筆要寫明一點哦!老眼昏花,太淡了,尤其不帶眼鏡的,看起來……)第二個問題真帶質境性境,那麽怎麽樣區分?好,真帶質境性境,這兩個唯識學的名詞,都是拿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撇開而對阿賴耶識來講的。

第八阿賴耶識真帶質
所謂帶質,有兩種:真帶質、假帶質。
假帶質上次給大家講過。比如我們黑夜走的路,看見茶几當成狗,看見樹影子當成鬼。這是假帶質。什麽鬼影幢幢,沒有鬼影幢幢,你學了唯識學以後你不會怕鬼了。什麽鬼影幢幢,你深山隘路裏頭沒有什麽鬼影,也沒有什麽鬼聲。衆生的生命~到了夜裏出來活動的生命比我們人類不曉得多幾千倍,昆蟲細菌很多都喜歡夜裏那個黑光的。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影子啊,都是那些東西,那麽加上我們意識:唉哟,有鬼。把它變成鬼了。沒有鬼,是你意識境界變爲鬼。這是假帶質
真帶質可以說這山河大地、我們這個肉體是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變來的,業報變來的。這就是真帶質,帶這個肉體過來、業報變出來。所以真帶質啊,是第八阿賴耶識的性境。所以帶質啊,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不是完全是帶物質的解釋哦。千萬不要用帶到物質來的這個解釋、這個文字哦!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叫真帶質。那麽你可以解釋,我們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肉體也是第八阿賴耶識業力種子變現的,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帶物質來的,這樣加注解可以。不加注解這就在因明上、邏輯上不許可,含糊了。那這個注意嗄。

  那麽真帶質性境怎麽區分呢?性境等於說,我們借用一個名稱啊,借用的啊不是真的啊,這個名稱不對的呃直覺的呈現,這個是性境。這個性境就是變的本性。能變的這個功能變出來的──性境真帶質── 變出來的,帶阿賴耶識本質的道理。」「的差別。搞清楚了吧?不曉得我講清楚了沒有。我這個嘴巴很笨,辯才有礙,表達不高明啊。聽不聽的懂啊不是你們的錯,是我講的不好哇。不過你們也要努力一點,努力一點、慧力高一點,我講得不好你也會懂了呃。慧力差一點就很難懂。

  第三個問題,觀中~在觀想的時候所現的境界這一生從來也沒有經過過的,有時候啊呈現了,這是現量還是非量?是性境還是獨影意識境?觀想境界,你正在打坐,如果你不帶觀想,打坐裏頭看到什麽東西,這有兩種,我現在給你們講證成道理了呃,不是觀待道理。照唯識的道理,我們曉得定中所呈現的境界是獨影境。因爲獨影境三種情況下出現:心理錯亂、神經病的時候出現;夢中出現;定中出現是獨影境。這個是獨影境嗄,不是性境。從來沒有經驗過的境界,沒有見過的人,在打坐的時候出現這是什麽呢?阿賴耶識種子的爆發,也可以說,這個裏頭有差別,我剛才限制是在定中,不是在觀想中。定中所呈現境界,打坐裏頭的境界,與夢中境界差不多同一道理。你從來沒有經驗過的出現了,這個人看過了。

  比如我告訴我的經驗,像我年輕的時候,我沒有見過的人,我沒有經過的地方,我早就經過了,因爲夢中我都看過了。所以我十幾歲出門,坐車坐到前面,唉唉到那個地方要轉彎了,轉彎了就有個橋,因爲我夢中來過。所以我到了峨眉山去閉關,那個廟子還沒到,等於這個廟子還在台大那邊,我已經到這裡了,山上爬上,一看到一個小土地廟,唉唉唉,我說我知道了,前面是什麽、什麽、什麽,到了廟子我給當家的講,我說這邊左邊是個山坡,那邊下去是懸崖,還有條小路,那個當家師問你怎麽知道?我說你別管,有沒有這樣一條小路?他說你怎麽知道?我說師父你不管嘛,你告訴我有沒有這條路?他說這條路我們封鎖了一百多年了,從來沒有……是停掉的,木欄杆釘掉的,你怎麼知道?我說哦是這樣啊!那是我幻想出來的嘛。我故意跟他講我夢中來過。那後來我叫他把木欄杆打開了,那條路我還自己下去走走,走到某一個山峰,我常常躺在那裏玩,那很舒服。一條小路,兩邊都是懸崖,掉下就沒命,可腳踏在那個路上啊,那之舒服啊,就像走在沙發的床上一樣。幾百年來那個樹葉子、草爛了的,爛下來,就是沙發棉花,嘿,一腳踏下,軟的、香的,路上是香的。很多的花香都埋在裡頭。然後過了這條路有個山峰的頂,下面尖的、上面有個蓮花一樣,人坐在上面、躺在上面,哎呀!大概天人看得見我啊,鬼是看不見我。那舒服得很!脫掉曬太陽,我把自己脫得光光的,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怕,四顧無人,除了空中的飛鳥,或者天人從上面過才看得見。比方~像這種境界,阿賴耶識種子的呈現。

  說夢分五種,一種是病夢,比方~由這個題目連帶講到夢,生病所做的夢。比如說,夢到被鬼壓到了,被人趕了,或者跑不動了腸胃不好,或者有風濕、關節發炎,就會發生這個夢。比如身上水多了、水大重了,覺得漲大水,某個地方發炎,覺到起火了,這個是病夢。一種是想夢,日有所思,白天想多了,夜有所夢,兩種作用。一種是思夢,這個思夢啊,你覺得沒有想,但你對一件事愛好得太厲害,如想錢,表面上不要錢,心裏上非常想錢,呈現錢財的夢。還有一種呢曾經夢,你看每一個人幾乎做的夢,你所看的東西、所經歷的,沒有一樣你不知道,都知道的。你第六意識都有的。你總不會夢過一個東西啊,頭是長在腳上的,手是長在頭頂上的,你們看到過沒有,那個名字叫憨不愣,你知道你這個夢絕對沒有做過。唉,因為你這個意識裏頭沒有這個東西呀。所以夢多半都是曾經——經驗來的,離不開意識的經驗。但是不然,有一種是阿賴耶識種子爆發的——引起夢。就像我年輕時的經驗,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人還沒見過,唉看到這個人,我心裏我曉得了,啊,這個人見過的。哪裡見過的?一邊跟他談話一邊在想:喔,夢中見過。這個人好或壞,對我怎麽樣我都曉得了,那麼這個是引起夢。就是說,我們本身裏頭能知過去、能知未來的作用,這個(阿賴耶識)本身的功能,阿賴耶識種子功能,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呀,定中的境界有許多是這個東西來的。

  但是你注意哦,有許多定中的境界,剛才講了夢,你都懂了。有時候境界的呈現,不是阿賴耶識種子,也不是獨影意識,是你心理上的刺激變化~有病,同意識上~第六意識、獨影意識反映出來的,兩個東西配合。譬如在定中眼睛容易看到東西,是你氣脈通過這一部分(師比劃指點),學過生理的知道;我們這裡有幾位大醫生博士呀,是西醫,蔡登仁、蔡博士、大醫生,所以我要請他來上課的。氣脈通過了這一部份,腦神經的氣脈沒有打通,頭腦神經叫做大羅輪門???,很難打通,打通以後可以長生不老了。真打通就長生不老,就道家講還精補腦、長生不老是真的。頭輪的氣脈之難以打通,不可想像的難以打通,痛苦得很。每一個細神經打通都很痛苦,尤其你們有近視眼的,五官有一點不好都要大病一場,連我的眼睛都開過刀,我告訴你。我曉得那個氣脈通眼睛的時候,我眼睛裡頭長出一個東西來,封神榜上眼睛裡長出一個手,手裡還有眼睛,天眼就這麼長出來。結果我到醫院裡把他拿掉了。我曉得這一部份氣脈不通,但是學醫的知道這一部份的氣脈不通,眼白上長東西一定跟氣候、感冒、風寒有關,氣血循環系統不好。當然我拿掉以後我也不肯戴眼罩還看書,眼睛還在流血,結果,裂的更大。裂的更大我也不管,準備你瞎了算了,他強不過我他又好了。但是你們不要這樣子玩,你們玩不得的,這東西不是好玩的。

那麼就是告訴你們,很多打坐看到東西就是腦部的這些氣脈不通所呈現的。那麼這種呈現的呢,是非量的境界。非量的境界、獨影。如果是種子,好!現在答覆了你這個。但是你這個問題裡頭,你是觀中所呈現的影像,又跟定中不同了,因爲你在做觀想。你在做觀想,你第六意識在觀想。你第六意識的觀想,譬如說你修準提菩薩、修白骨觀,你觀一點,你沒有達到觀想、沒有達到專一的時候不能算止,不能算定。所謂專一,觀想某一點,觀想一個亮光,這一個亮光要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而不變,忘掉身心,這個叫做專一,這個叫得止、乃至得定。沒有達到這個時後,你意識境界沒有到達這個專一的階段呢,那你不算奢摩他~不算得止。那麼你的意識也在跳動像電子一樣,一個跳動啊刺激了生理、腦子、生理神經,然後配合上獨影境界,這是非量境,還不能算它是獨影境。換句話講,嚴格說有些是獨影境界,有些是非量境,你提的問題是觀中,除非你隨便寫。

  若在定中呢,與觀中是兩樣。我講定中啊,已經不是止觀了,就是一念,第六意識的現量境~一念清淨擺在這裏,這個是定中。此中的差別,用功夫的差別是非常細的。特別注意。所以有許多認爲有神通的人,都在非量境界上、獨影境界上,那麽這種境界叫不叫作通呢?叫做凡夫境界極少分的依通。依通不是真正的神通。問題大的很。說小事啊,我告訴你,不管是算命看相、中國外國許多神通的人,乃至包括這些什麽大師啊教父呀,一言以蔽之,我可以給你舉出兩句話要記得:小事保險你靈,大事保險你不準。這不叫做神通呀!小事靈沒有用啊,哈哈。唵,這些都是依通。大事是保險你不準。而且大事他也不知,他也不說,哈。乃至說,他知道了自己的過去、未來了,宿命通了以後,他的神通差不多了。但是通了宿命的人,自己有神通也不敢玩了,曉得這個嚴重得很,不能錯一點因果的。所以這是第三個,還有第四第五個問題,多噢!

  修到醒夢一如,這時候,在夢中知道自己在夢,醒來以後覺得依然是夢,這夢是獨影意識還是比量、現量,還是非量?夢,剛才我已經講過,不需要答覆了,5種夢境啊。哦,(提問的學生在補述問題)醒夢一如是吧?(師傾聽……)哦哦哦,好好好,夢中知道夢,是第六意識清明、第六意識的作用。那個夢境界這個時候,就是說(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 (006B) 兩個都在並用,拿心理來講,腦子神經都沒有完全睡著,那麽有一半是醒了,這個是所有的境界都可以說是第六意識的非量,但是擴大來講,非量也是現量~第六意識所表達的。可是你這個問題中間有個問題哦,醒夢一如不是這樣解釋的,不是夢中……(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

  這個醒夢一如啊,不是說夢中做的了主,不叫醒夢一如。修到了,在夢幻境界,所以,下面這境界是醒夢一如:此人見目前一枝花,與夢中相似,是幻觀境界成就。如幻三昧叫作醒夢一如。你這個所問的是夢中可以作主,不算是醒夢一如。啊,這個要糾正。你現在插話。
(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在夢中身體是在打坐而且真的是在發光,你說夢中打坐發光,是夢嗎?)
  當然是夢啊!當然是夢啊!所以要你研究唯識啊!你以爲你這個真的啊?我問你,你剛才犯了一個邏輯錯誤。你說我夢中,你講的呀,我夢中夢到,我正在打坐,正在放光,你能說他是夢嗎?我不答你的話了。
(台下學生又辯說是表達的不確切……
  這個還是獨影境,獨影境所變現的功能,是有這個關係,獨影境跟著個帶質兩個來了,兩個配搭了。你說帶質、獨影啊,這些,所以你看,我們講啊,有幾個同學的問題,就是觀待道理證成道理搞不在一起了。每個名詞啊,解釋名詞以後啊,思想被名詞困住了。這幾個東西有時候刹那之間它變化很快,配搭的用的,是有的。但是它還是夢,那個境界還是夢,不是不是夢。千萬搞清楚哦。如果搞不清這個理,就往往走入那個夢境,你把它當成神通了,當成真的了。久而久之會不會起神通?絕對會起。起了以後這個是什麽?你查《楞嚴經》想陰陰魔的境界,就進入魔境了。因為,犯了……這就利用《楞嚴經》的道理了,雖然慢慢的意識上受這個影響,就作爲聖解了。剛才你講的話就犯這個邏輯。你很肯定說:這樣還叫做夢啊?!你意識上已把它當作聖解」了。知道吧?這個道理呀。所以這個唯識更要留意了,非要搞清楚不可。

  豈只如此,因此你學了意識的現量,你要曉得把《楞伽經》把前面的第六意識翻開,第六識的頌,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對不對?我背的沒有錯吧?不要打我手心,老師哦,當小孩子背書被老師打怕了的,一個字不能背錯。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你翻開《瑜伽師地論》第六意識占了十幾卷,一、二十卷呐。這個三界六道統統在意識裏頭。

  所以第六意識在夢中豈止會做夢。我告訴你,你不是讀過《子》書上,這個《列子》裏頭說一個神仙挑擔子的。然後挑擔子,這是道家的神仙嘍,叫做壺中別有天,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子書上、道書上(的故事)。擔子挑在這路上休息,然後擔子裡頭搬出一個盒子,盒子裡頭:「休息嘍,出來!太太從盒子裡跳出來。如果你看現在買飛機票,如果有這個本事的話,連家眷都可以放在洋火盒身上一帶就出來了,太太放在裡頭帶走了!出來!出來以後哇,跟太太兩個酒食、廚房都搬出來吃酒啊、喝酒,喝完了跟太太……,喝醉了以後休息,這個神仙吃醉了休息,太太沒有醉。太太又在身邊摸出來一個盒子:出來!她的愛人又出來了。那麼,兩個人又再玩一套,玩完了以後看到這個道士這個神仙快要醒了,那個太太叫這個愛人:快點進去,快點進去,他要醒了!一進去,放在口袋裡了。那麼這個道士修道的人醒了,哎呀!可以走路了。看到太太,妳還沒有睡啊?進來,進來。放到盒子裡一裝,又挑個擔子走了。叫壺中別有天

  意識境界的重重獨影,如果你定力深啊,豈止夢中知道做夢而已哦!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一個神經病的人,你看一個神經病,你到神經醫院看看,我們在座有好幾位醫生就知道。譬如我有一個朋友發了神經病,在我家裡住二十多年了。他坐在抽水馬桶,以前的那個抽水馬桶日本式的,埋在地下的,他一邊拉大便一邊發了神經,把那個抽水馬桶兩手一拉,就站起來。然後啊,這個房子,那個日本式房子矮是矮一點,他一跳就上去了——他神經發了。當然誰都把他沒辦法。但是我一到一叫:下來!他規規矩矩就下來了,放下!他就放下了。當然他下意識有點怕我。你說這個人,普通你做得到嗎?所以,身體的體能跟意識境界的功能,我們凡夫沒有經過修持都埋沒了。所以神通一切境界都是有的。但是你不要認爲那個是真的。搞清楚唵,對了沒有?解決了第四個問題。

  第五條了,如一切量、一切境、一切性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獨影意識的現量。那麼,禪宗的語錄上講“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是否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現量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但是告訴你,第八阿賴耶識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這是南泉祖師講的馬祖的大弟子: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證入菩薩道的如幻三昧是第八阿賴耶識轉了
  但是,下面就不對了。下面說:這個同——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道理不相干。怎麼叫不相干?所以日本的禪宗,同中國有些講禪學的常常引用這三句話:未悟道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大徹大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話你查《指月錄》、查《傳燈錄》,不是大祖師的話。這是偶然用功境界,拿這個話判斷禪境悟與不悟是毫不相干!我告訴你,一個發了神經病的人、一個受了刺激的人,他也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也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不能說他悟了。這個所以我的詩上,有兩個詩句眼病空花,心病狂。這個不對!我這個詩好像在《楞嚴大義今釋》上面,還是……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用功到某一個境界意識不同,眼識還在、意識不起分別,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真證的道理,叫證量。如果一個病態,意識一個變態心理的人,意識落在無記上、受了重大的——現在心理學上所謂人格的變化,——受了重大的刺激,意識沒得思想了,傻了。但是他眼識在,第八阿賴耶識功能還在呀,他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同悟道不悟道沒有關係!所以啊,這幾句話一般講禪學都引用來講禪,很危險!很錯誤!很嚴重!這個悟與不悟同描寫的這個境界沒有關係。悟與不悟是。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待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轉,八識轉成四智才談禪宗的證悟,這個不相干的。所以說: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兩樣。這個應該說,這是菩薩境界如幻三昧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境界很難講。如果是病相屬於非量的境界。如果這個人,這是用如果了,假定假定這個人入了正定呢,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他下的語句用錯了,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進入夢幻境界可以。那麼徹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還是兩個字也下錯了。徹悟的人啊,隨時在夢幻空花境界,說它是山也可,說它是非山也可。這些呆板的語句不足以斷定悟與不悟。所以這些個問題不要扯在一起,扯在一起犯邏輯上的錯誤。這是這個道理。唉呀我的媽!問題答覆完了,好吃力呀!現在呢,我看唯識課呀,我想退堂了,不上了,這樣耍下去不得了哦!

  所以啊,講到唯識,我很高興你們後面這幾位道友們問的問題,可以說會問問題了。一個喜歡答覆你問題啊,你們問題啊要捎到癢處,捎到癢處就可以答覆你問題。所以我上次唯識講完了,與陳行夫教授幾位朋友談,談到我上次翻《楞伽經》後面的這個幾首詩,偶然現在自吹一下啊。在菩薩戒是犯戒的,叫做自讚了,犯了自讚沒有毀他呃,嘿嘿。算不定也帶一點毀他哦,嘿。先聲明,有比丘在座,先懺悔了,再來犯戒喔,哈,這個。

  第八頁!講到翻譯唯識,講到唯識,感慨這個難。我有四首詩把《楞伽經》翻完了,就是《楞伽經》的序言,我寫的《楞伽經》的序言裡頭的,第八頁。有四首詩,就是講這個東西的痛苦。因為張尚德教授、陳行夫教授我們下課以後談起,談到唯識這一次的,他們覺得稱心,張尚德還講:老師恐怕這次講完了,下次一定不講了。他深怕我要「捏個盤子」走了的樣子。我還端一個碟子!還「捏盤(涅槃)」!(一笑!)。
  四首詩第一,
風雨漫天歲又除  泥塗曳尾說三車  崖巉未許空生坐  輸與能仁自著書
 「風雨漫天歲又除」,因為我《楞伽經》翻完了以後啊,正是過年陰曆過年。「泥塗曳尾說三車」,這個三車啊,聲聞、緣覺、大乘就是「三車」,叫三乘。「崖巉未許空生坐」,「空生」就是須菩提,自己不好好在那兒清靜打坐。「輸與能仁自著書」,我說我倒霉不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沒寫過一個字,都是學生們記錄的。我最倒楣了,都是自己寫,還捧學生。所以我有個學生叫王紹繙那個活寶在美國,他說:「老師啊,所以我不希望你作釋迦牟尼,希望你作孔子啊,孔子專門自己寫書捧學生的,顏回呀、子路啊,都是孔子捧出來的。釋迦牟尼不寫一個字,都是學生捧他的;我們做你學生,希望你作孔子啊,你著書,捧我們啊!」所以我也有這個感慨,「輸與能仁自著書」「能仁」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這一輩子輸了,自著書。

第二《靈鷲風高夢裏尋  傳燈獨自度金針  依稀昔日祇園會  猶是今宵弄墨心
 「靈鷲風高夢裏尋」。「靈鷲」就是靈山會上。「傳燈獨自度金針」,搞到一個人沒有人可以談,一個人,古人有句名詩「鴛鴦繡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我繡個鴛鴦給你看,怎麼樣繡的功夫絕不教給你。現在繡的功夫這個也教你。古人兩句名詩~「鴛鴦繡出憑君看」,隨便你去看你去研究;「不把金針度與人」,這個秘訣不告訴你。但是現在我翻了這個書啊,已經把秘訣已經說了,這個意思啊!不要講了吧?「鴛鴦繡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古人的詩;現在翻它的意思~「傳燈獨自度金針」。「依稀昔日祇園會,猶是今宵弄墨心。」~這是自吹的啊!自贊的話,犯戒的。想像當年在「祗樹給孤獨園」會上在討論這個問題,好像現在在翻譯這個經典,就像是在當年、當時一樣的。這是瞎吹的,我不是獨影境,我也沒有到,啊,亂講,是詩人打妄語!

第三《無著天親去未來  眼前兜率路崔嵬  人間論義與誰證  稽首靈山意已摧
 「無著天親去未來」唯識宗是世親菩薩兩兄弟,世親也叫天親,他兩個弟兄,《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記錄彌勒菩薩的演講。「無著天親去未來」兩兄弟走了,唯識是他兩個大家提出來的。「眼前兜率路崔嵬」,彌勒菩薩在哪裡?還在兜率天,我要去問他嘛我又沒有錢買飛機票,兜率天入境證也沒有給我,去不了。所以啊,我翻譯到這裡有時候痛苦啊!怎麼辦呢?「人間論義與誰證」,這個人世間啊想找一個人討論一下這個關鍵道理在哪裡;「稽首靈山意已摧」,沒得人可以問,沒得人討論,只好上座盤腿一打,向釋迦牟尼佛一低頭。後來問題解決了,就再翻譯下去。講這個痛苦。

第四《青山入夢照平湖  外我爲誰傾此壺  徹夜翻經忘已曉  不知霜雪上頭顱
 「青山入夢照平湖。外我爲誰傾此壺」 捨了命,把我都丟掉了。幹這種事情,把經典翻譯,這種吃力不討好、賣不到錢的事情,拼命幹。「徹夜翻經忘已曉」,連夜連夜地翻譯經典,這本經翻譯,完全一個人獨立搞成的。我翻《楞嚴經》時葉曼還在幫助我,翻這個經的時候一個人幫的也沒有,一個人自己搞,——「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經翻完了,我對著鏡子一照,兩邊頭髮一下子就白了,蠻有功勞哦!所以我兩邊的白髮叫做「楞伽頭髮」,哈,因它而白的。[引磬響] 好了,今天沒有辦法講到本文了,對不起啊!所以,因此看來,你看你們問題還是不要拿給我,拿給我,完了。這個本文不曉得拖到幾時去了。今天只好如此啊。(師自語:「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啊!)。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