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和萬事興——一家老小全面健康的養生方案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財富,只要用心去鑽研去關注,我們必能發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而對於這些寶貴的財富,我都是很樂意告訴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讓他們也能享受到國粹中醫學帶給我們的健康知識。

1. 贏在起跑線上——如何讓自己寶寶的稟賦得天獨厚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

有一位朋友的太太懷孕了,本來他挺高興的,可沒幾天就來向我求助,說他太太突然感覺肚子不舒服,送她去看醫生,結果醫生告訴他們肚子裡的孩子可能保不住,一家人連續幾天都沒能好好吃飯,十分難過。看到朋友心急如焚的樣子,我趕緊給他太太開了幾服安胎藥,經過一番調養,幾個月後母子平安,足月順產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希望自己能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呢。在《黃帝內經》裡就有“人秉天地四時之氣而生”的記載,今天看來,其“天人相應”的觀點仍然閃爍著智慧之光。從中醫的角度,我認為,要想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不僅要調整好自己的身體狀況,也要與天地自然之道相契合。

孕前準備
現在,隨著科普知識的普及,大家或多或少都瞭解到孕前準備這個問題,但年輕父母什麼時候開始準備呢?究竟該準備些什麼呢?對於這些問題的說法是比較含糊的。

懷一個健康的孩子,最少要在半年以前進行準備,如果條件成熟,提前一年準備更好,這樣身體就會在有計劃的調養中,保持一個最佳狀態。

怎麼去準備呢?最好還是去有經驗的中醫師那裡看一看。因為中醫師會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辨別出男方和女方的體質,從而通過飲食、運動等方法進行調節,將夫妻雙方的體質都調節到一個陰陽之氣比較平和的狀態。
尤其是準媽媽的身體要達到陰陽平衡,這樣才能為寶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使他形成平和體質,更加健康。

準爸爸和準媽媽還要準備什麼呢?我要特別強調一點,如果家裡養有寵物的話,一定要提前把寵物安排好,因為寵物的毛、蝨子都有可能成為胎兒先天性的過敏源。另外不管是準爸爸還是準媽媽,至少在受孕前一個月把煙酒戒掉,居室應保證清潔安靜、陽光充足。別忘了經常給房間通風換氣,空氣的新鮮與流通有益健康,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

懷孕時機
什麼時間才是受孕的最佳時機呢?古人認為,在大自然中,有九種災怪之氣是要避免的,也就是我們日常講的風、雨、雷、電、霧、霾等自然現象,它們都會對懷孕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受孕,可使人血脈紊亂,並且生育的孩子,容易得癲狂、癰腫等疾病。

那麼怎麼給孩子的誕生定下一個“良辰吉日”呢?我認為,最佳的懷孕時機,是在初春,大概是春節後的這段時間。為什麼要利用這個時間來懷孕呢?有三個原因:一是借助了大自然的升發之氣;二是節日長假,夫妻擁有充足的睡眠和精力;三是春節期間氣氛吉祥如意,人的心情也好。選上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受孕,那麼這個時間段孕育出的孩子一定是聰明、健康、活潑、可愛的。我做過一個統計,近代很多偉人大多是在冬季出生的,按照十月懷胎的規律,他們的受孕時間剛好是在初春。

有的人會問,夏天、秋天、冬天,能不能懷孕呢?當然可以。不過我建議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避開前面所說的災怪九氣,儘量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另外,在一些特殊的節氣,比如冬至、夏至,這是自然界陰陽轉換交接之時。冬至時陽氣剛剛生長還很微弱,夏至則相反,是一年中陰氣最虛的時候,這兩個時段最好不要懷孕,以免傷害人的元氣。

孕婦飲食
準媽媽懷上孩子後,便成為了全家的重點保護對象,到底吃什麼才能使身體營養更全面呢?方法很簡單。中醫學裡有一句古話,叫“胃以喜者為補”。喜歡吃的嚴格說起來就是體內缺少的,所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一點不單是孕婦,正常的人,在平時的養生保健中也應該這樣。

想吃什麼你就吃什麼,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在懷孕當中,千萬不要過多地去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自己體內的養分,充分供養給胎兒。

雖然胃以喜者為補,但在懷孕期間我也不主張玩命去吃,很多人按照教科書去吃,一天吃多少水果,一天吃多少肉,吃到最後都貼到自己身上去了,生完小孩以後體重減不下來,也很痛苦,孕婦一般吃到七八分飽就夠了。

孕婦運動
我看到很多準媽媽,懷孕以後這個運動不敢做,那個運動不能做,否則就覺得自己動胎氣了。懷孕以後,是不是就應該靜靜地去養呢?

我認為懷孕早期進行適當的運動,是沒有太大關係的。像現在很多孕婦都是在懷孕七八個月的時候,還正常上下班,這是沒有問題的。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則不要盲目地運動,儘量靜養保胎。

準媽媽做運動也要考慮到胎兒的安全,要避免跳躍、彈跳或大幅度動作的運動,而應選擇散步這樣比較溫和的運動。另外別在太熱或太冷的環境下進行活動,懷孕時期體溫過高或過低,會傷害胎兒發育。如果懷孕超過4個月,則不要以仰臥的姿勢進行訓練,比如練瑜伽,因為胎兒的重量可能會影響氣血運行,發生危險。
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按照以上規律來調養,就一定能添養一個健康的寶寶。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這就要求孕婦在妊娠一月時,胚胎剛剛形成,此時飲食應稍細熟爛,在主食上可多吃點大麥粉,副食調味方面以酸味為主。因為孕婦多食喜酸,而中醫學認為,酸味入肝、能補肝以養胞胎。對於辛辣腥臊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以免影響胎氣。

妊娠第二個月時,孕婦早孕反應較嚴重,為防止嘔吐,可以在起床前吃些乾食、如烤饅頭片、餅乾等,不要吃湯菜或稀粥,晚餐後一般嘔吐減輕,因此晚餐可吃得豐盛些。另外,少量多餐或吃清淡可口、少油膩的食物,也有益於防止孕吐。

古人認為,妊娠三月時孕婦易喜易怒,因此吃一些調肝養胎的食物及保證蛋白質尤其是完全蛋白質的供給,這需要比平時稍多吃一點瘦肉、魚、蛋和大豆製品。

在懷孕四個月時,可多吃些粳米,倘若孕婦想嘔吐又不欲食者,應調和胎氣、清肝養胎的食物。

懷孕五月左右,是胎兒發育生長最迅速的時期,對營養的需求最大,因此,本階段的飲食原則不僅數量要多,品質也要求較高。古人特別提出要吃點羊肉、牛肉等營養豐富的食物。

妊娠六個月時宜少吃寒涼飲食,可多吃些粳米粥,對孕婦有較好補益作用。這樣能使肌肉、皮膚緻密、外邪不易入侵。

妊娠七月至九月,為妊娠後期,胎兒日趨成熟,飲食原則應因人而異。若胎兒發育較好,孕婦又較胖的,則應稍稍限制一些飲食,以防胎兒長得過大而給分娩造成困難;相反,若孕婦體質較差,胎兒發育又不大好,則應加強營養,吃得更好一些。

2. 會坐月子的女人才好命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很多年輕的女病人經常向我抱怨,說自從生完孩子後就感覺身體大不如前了,經過我問診後,發現她們很多都是生完孩子後沒有坐好月子,而這些病都是在月子裡落下的。

生一個小孩,過去叫“過生死關”。分娩過程中,產婦的筋骨腠理大開,同時伴隨著疼痛、創傷、失血,使體能快速下降,稍有不慎,風寒侵入體內,就會導致月子病。

女性的月經週期是28天,是女人氣血運行的一個週期,產後的調養至少需要28天左右的時間,所以老百姓把產後期間的調養形象地稱之為“坐月子”。

女人得了“月子病”怎麼辦?過去的老人總說,月子病月子治。沒辦法,得再生一個,好好坐一個月子就調過來了。如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種機會相對較少,所以我們一定要以預防為主,把月子坐好。

坐月子關鍵要避寒涼
生完孩子產婦因為血虛會覺得燥熱,想喝涼水解渴。這是萬萬要不得的,生完孩子馬上喝涼水的,大多會出現“產後風”。有人說了,在國外,女人在生完小孩後很多人都不忌諱喝涼水,為什麼沒事呢?這是因為東西方人體質有很大差異,西方人攝入的食物主要以肉類為主,體質偏熱,所以喝涼水沒事。中國人的飲食以五穀為主,體質偏寒,喝涼水就會寒上加寒,戕傷人體陽氣。

產後虛弱的身體最怕寒涼之物,所以溫性食物最為補。溫補可以把體內的陽氣升發起來,同時清理體內垃圾。生完小孩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要出血,中醫叫惡露,就是髒血、敗血,要給它清理出去的。如果寒涼的東西侵入人體,寒凝氣滯,這些垃圾就出不來,淤在卵巢和子宮裡形成血塊,長久以後導致很嚴重的婦科病。所以坐月子關鍵要避寒涼。

過去的生活居住條件不好,坐月子有很多講究,比如說一個月不讓洗澡、不讓刷牙、不讓洗腳,都是為了防止產婦著涼。現在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跟過去相比都有了大大的改善和提高,屋子裡的密封條件很好。既然有熱水、有很好的密封條件,就應該洗個澡,洗完澡以後把頭髮吹乾,該刷牙的刷牙,該洗腳的洗腳,衛生還是要講的。但仍然要避風避寒,尤其夏天不能吹空調。避開了風、寒對人身體的侵入,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這兩種跟寒邪有關的婦科病就不會發生了。

坐月子的補法
分娩過程中,因疼痛失血,出很多汗,一下子把人體的陰傷了。汗、血是同源的,損耗的都是人的元氣。所以在過去,不論農村、城市,生完小孩後都會先燉點雞湯補補,補充失去的體液。雞湯酸性入肝,肝藏血,肝為女子的先天之本,女人補身子要先補肝。熬雞湯時,可以放一些黃芪、黨參、桂圓等有溫補功效的藥物。

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產婦都會失血陰虧,身體虛弱。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生完小孩後,先不讓產婦去吃補品,而是熬一點小米粥,裡面加一點紅糖,喝它就可以了。小米健脾養胃,補充後天生化機能;紅糖色赤入心養肝,能迅速補充身體氣血。從古至今我們的先人一直沿用的產後補法,這是一種大智慧。

明清時期,張景岳、傅青主等大醫家根據女人的生理特點,制定了一個產後的調養方,即生化湯。把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熟地等藥放在一起熬,喝完以後對恢復體力很有幫助。現在藥店裡基本可以買到包好的生化湯,也不貴,七八塊錢一包,效果是非常好的。建議準備生孩子的女性朋友,要提前有所準備,備上一包生化湯,產後服用,這樣對自己的一生都非常有益。

母乳餵養最好
現在很多年輕產婦擔心母乳餵養會影響身材,用奶粉來替代母乳餵養,這樣其實對大人小孩都不利。俗話說,人生的第一口奶不能吃錯了。時下很多廣告都推銷進口、國產的各種優質奶粉,但不管什麼奶粉,都比不上媽媽的這一口奶。

嬰兒一定要用母乳餵養才能長得健康聰明。母乳裡面含有大量的天然抗生素,能幫助嬰兒增強免疫力,抵抗外邪,很好地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

很多產婦生完小孩以後乳汁不足,這時可以煲一些鯽魚湯、豬蹄湯來喝,會促進乳汁的分泌。母乳餵養還對產婦健康很有益處,乳房通過嬰兒的吸吮,使經脈暢通,可以減少乳腺炎、乳腺增生的發病概率。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坐月子期間如果想吃水果,可以把這些水果先放在溫水裡泡一泡,祛除水果本身的寒涼之氣,再食用就不會著涼了。

媽媽也用不著玩命地使勁吃高營養、高熱量的東西。看看中國古代生小孩的女性都吃什麼,小米粥、紅糖、雞蛋,這樣就足夠了。

3. 父母做好兩件事,孩子就能健康成長

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篇》

女兒出生的時候,我在家帶孩子,同時潛心研究丹道中醫。去老師家的時候,有時也帶著女兒一起去。老師告訴我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不要嬌生慣養,這樣帶大的孩子身體不會出毛病。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女兒一天天茁壯成長,讓我帶孩子的同時還有精力去研究醫學。

老師說的方法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換句話說,就是別嬌生慣養。別讓孩子吃得太多,穿得太暖,適當地凍著點兒和適當地餓著點兒,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是宋代兒科名家錢乙所言,其稍後的元代著名兒科醫家曾世榮在《活幼心書》裡加了一句很多不為人知的一句話:“忍一分饑,勝服調脾之劑;耐一分寒,不鬚髮表之功。”

中醫的兒科理論認為,小兒天生三臟不足、兩臟有餘,也就是脾常不足、腎常虛、肺常不足,心、肝兩臟有餘。過去的老前輩講,小兒病就是“二太病”。即太陰脾的消化病和太陰肺的風寒症。小兒“三分饑”原則是要使小兒吃到七分飽留有三分餘地。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消化吸收功能還不健全。保持七分飽,臟腑就不容易損傷,不易患肚子脹、肚子疼、腹瀉等腸胃病,自然用不著服什麼調理脾胃的藥物;小兒元陽充足天性好動,如果衣服過暖,容易出汗受涼,導致傷風感冒。“三分寒”的本義並不是讓小兒去受凍,而是讓小兒處於七分暖的環境中,也就不易患咳嗽、哮喘、發燒等肺部病,因而用不著服什麼解表發汗的藥物。

家裡養過寵物的朋友,可以觀察到這麼一個現象,小動物吃飽了以後,多一口它都不吃,如果你再給它,它拿爪子蓋上,好像它在說:“別動,這東西是我的,雖然我現在不餓,但我可以把它藏起來明天吃!”這是動物的一種先天本能,吃飽後多一口也不吃。對於小孩來說,他不想吃也是一種先天表現。孩子不想吃飯時,父母不要追著餵飯,等他喊餓的時候,再喂他吃。

早在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也告誡我們:“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凡小兒不易太飽,飽則嘔吐。”所以,有節制的飲食,適時的衣著,才能更好地促進小兒健康成長發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讓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孩子的健康守護神,讓寶寶快樂茁壯成長吧。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孩子2-3個月:以托扶為主。寶寶頸部肌肉功能尚未發展,一般情況下,以托扶為主。一手扶著寶寶的頭部和頸部,另一隻手扶在他的背部和臀部之間,以使寶寶感覺穩妥、舒適和安全。

孩子6個月之後:摟抱的時間可適當減少。這時候,摟抱寶寶的時間就要適當減少一些。如果還是一味地摟他在懷裡,這會使寶寶產生依賴性,影響他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堅韌性的發展。

4-5個月:抱腰為主,逐漸過渡到豎直抱。當寶寶長到4-5個月時,能自己支撐頭部了,可以抱腰為主,逐漸向豎直抱方向發展。這樣可以為寶寶提供身體和頭部自由轉動的餘地,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自主活動的可能。

4. 小兒發熱有時是在長“心眼”

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很多小孩出生100天后,突然間發熱了,一熱呼哧呼哧地,家長看得心急火燎特別難受,趕緊去醫院,一針把熱退下來了,結果沒兩天小孩起了一身疹子。我在臨床上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燒在臨床上往往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應,它還存在著一種生理性的發熱反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醫生分不清兩種發熱,盲目用藥造成的。

隋唐時期有個醫家叫巢元方,他寫了部醫學著作《諸病源候論》,其中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觀點——“變蒸”。什麼叫變蒸?變就是變化,蒸實際上就是發熱,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盡相同。

很早以前聽老前輩們講過,說小孩發一次燒是長一次腦子。不單是長腦子,還長個兒,不發燒長不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曾經仔細觀察過自己的孩子,確實像老前輩們所言,變蒸發燒後,馬上覺得她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前兩天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發完燒以後就會叫了。看著孩子真的長本事了,心裡非常高興!

實際上這種變蒸發熱的過程就像生豆芽。把一把豆子放在水裡,天天用涼水泡它,它永遠也長不成豆芽,要想它發芽,一定要有適當的溫度,溫度升高後它才開始生長、開始發芽。小孩在生長發育當中,有著類似的過程。嬰幼兒的“變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性發熱,對孩子的身體並沒有害處,反而有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變蒸”這一學說,在今天的醫學界仍有很大的爭議。有的醫生認為,只要發熱就是病理性的,不承認有生理性的發熱,然而,以我自身帶孩子的經驗以及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古人“變蒸”的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

生理性發熱有幾個特點:一是孩子發熱後(以低燒為主,偶爾出現高燒),給他個玩具還能抓能玩,還能咿呀學語,跟你交流,依然有精神不打蔫;二是耳朵發涼、屁股發涼;三是上唇內側出現“變蒸珠子”,即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發燒是正在“變蒸”的表現,建議家長不要著急,別輕易給孩子服退燒藥。此時如果用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影響他的生長發育。最好用毛巾浸溫水擰乾後,擦孩子的腋下、大腿根、後背、前胸等部位用物理方法幫他降溫。

在飲食上,讓孩子吃清淡一些。如果孩子正在吃奶,做媽媽的飲食也要清淡一些。同時要隨時觀察孩子的發熱程度。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幫助孩子把這一關渡過去。一般情況下此時體溫就可以降下來了。

病理性發熱的判斷方法也很簡單。如果孩子發燒的時候沒有精神、昏昏欲睡、一摸耳朵也發熱、手腳冰涼,這個時候一定要去醫院,此時的發熱基本上屬於病理性發熱了。

病理性發熱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風寒,二是食積,就是我前文所說的“二太病”。

變蒸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痛”。有些在學齡前的兒童常常向家長訴說:“媽媽,我的腿痛。”輕的一說就過去了,重的則痛得晚上睡不著,需要爸爸媽媽不斷用手去撫摸雙腿。家長擔心孩子腿受了傷或患了病,到醫院檢查後又都正常,沒有任何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人體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一個時期體重增加佔優勢,另一個時期身高增長佔優勢,二者交替出現。當身高增長速度太快時,就會出現小腿肌肉腱牽拉感或疼痛感。這種疼痛多發生在晚上睡覺或白天午休時,一般不需要治療就可以自行緩解,家長不用擔心。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當孩子出現病理性發熱時,要採取什麼措施呢?很多有經驗的老前輩提出了一個治療方法,叫“母嬰同治”。這個方法在國際上也有應用,對於正在吃母乳的嬰兒,讓媽媽吃一些清熱解毒的藥,再通過乳汁傳導給孩子進行治療,非常有效。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