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講宗大師指出修行上的一些邪分別,並告訴大家該怎麼做才對。  

一開始這本論講法有四個殊勝~1. 一切聖教無違→簡單說就是我講的是大乘法。2.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所有佛經、論所講的東西都是為了讓你修行的,沒有講是一件事修行另一件事,聞思修是一個次第,修行前面一定有聞思;現在宗大師所說的邪分別就是違背這一點,執邪分別的人就是不了解一切聖言現為教授這一點。3. 獲得聖者密義→佛講的了義、不了義、密義,透過這個論你比較能明白什麼是佛的密義。4. 罪行自趣消滅→做到前面3項就不會謗法,特別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第二項,不看重經論,認為真到修行時經論沒有用,最後就會謗法。

三個邪執 b52~A. 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唯止修。B. 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聞思非修。C. 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觀察乃相執。
上星期解釋過了破A這一點,不能只有止修,觀修也算。

異生 b53:凡夫之異名。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果報;種種變異而生邪見造惡,故曰異生。大日經疏一曰:「凡夫者,正譯應云異生,謂由無明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於種種趣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也。」唯識述記二本曰:「異有二義:一別異名異,謂聖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又變異名異,此轉變為邪見等故,生謂生類。」p32

 77 現在開始破B. b53 ~此邪執以為只有修才是修,聞思不是修,破它的第1. 修不是修所成→修跟修所成慧是有差別的,修所成是結果,修並不是結果。當他用串習大部份都是觀察的意思,串習聞思二慧這就是觀察修,所決定義b53在佛學名相應是決擇,聞思結果是抉擇,決擇完後做決定,或者你說資糧道的決擇跟加行道的決擇 p9,所以,我們叫順決擇分那就是修加行要見道的時候,聞思結果就是抉擇,決定就是修,聞思修的修的結果是為了要決定,加行的結果也是為了要決定,決定就是第一個見道

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 b53~我的決擇是聞思的結果,雖然不是修所成慧還沒有到見道,因為是決擇還沒有決定,但說這仍是修又有什麼不對?具體的修所成慧一般就是指證到空性,這些佛學名相都有關係,決擇一定不是決定,而修所成就是決定了。他說我現在的決擇雖然不是決定,也就是說我的決擇不是修所成慧,也就是我的聞思的結果不能算是修所成慧,但我認為這個就是是修有何不對?
還在輪迴就叫他異生 b53。
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應全無修 b53~如果是相違的話,那所有的凡夫在他沒有得到「未到定」時候,那就都沒有修了?

初禪未到定 b54:上界八地(色界四禪:離(欲界)生喜樂地/初;定生喜樂地/二;離喜妙樂地/三;捨念清淨地/四。無色界四空定: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一共有八個「根本定」與八個「近分定」,外加初禪多一個中間定。初禪乃斷欲界惑所發之最初根本定,其近分定不同於其他近分定,別立名為未到定,或未至定。p32

備註】近分定:《瑜伽師地論》三十三卷二頁:「為離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因)、勝解作意(因)、遠離作意(定,此時去掉了容易破的上品煩惱)、攝樂作意(定,接著破了中品煩惱)、觀察作意(因,測驗自己是否真破了6品煩惱,會再顯出欲界,看自己是否心動)、加行究竟作意(定,無間道,破最後3品下品煩惱)、加行究竟果作意(果,解脫道,進入初禪)。」p32

77 先了解一些名相後才能明白為何他這麼講。
我們欲界叫下界,在上面的色界、無色界叫上界,上界一般是定成就的,一共有八地,色界四禪加上無色界四個空定,一般叫做四禪八定,這八個也叫做「根本定」。
離生喜樂地/初~初禪,離生喜樂的離是指離開欲界,得到輕安的心、身喜樂,離欲之後是用尋伺進去的。
定生喜樂地/二~二禪,離開了尋伺,所謂尋伺就是還有用到語言、思想,由欲界進入初禪時是一直用語言告訴自己欲界不好上界比較好,然後為什麼等等一大堆的理由,他是用思想、語言這種方式進入的,等進到初禪以後,第二個叫做定生喜樂就是離開了尋伺,前面初禪是由尋伺離欲而生喜樂,二禪不由尋伺直接由定進入。
離喜妙樂地/三~三禪,佛學上整個修行基本上是由動往靜走、往捨、丟掉走,前面的喜樂到了三禪時,離開了喜,喜這是屬於身的部份,妙樂是意方面的,喜拋掉這就是一種捨,前面二個禪定中喜樂都在,跟靜一比是比較動,現在捨掉喜就是往靜走或者往捨的部份走,進入三禪。
捨念清淨地/四~四禪,捨清淨、念清淨,以色界來說已經是捨到最頂端了。

四禪過了後,就是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個無色空定,這八個就叫「根本定」。每一個「根本定」它的前面又都有一個「近分定」,外加初禪多一個中間定。為什麼初禪多一個中間定?是因初禪從「有尋有伺」進入「無尋唯伺」中間有這麼一個過程,尋伺是兩個東西,尋粗、伺細,開始是用尋、伺進去,這個中間定是捨棄尋、伺還在

所以一共是九個,有八個「根本定」,八個「近分定」。八個「近分定」中,只有初禪的「近分定」跟其他七個「近分定」是不一樣的,為什麼不一樣?
後面幾個「近分定」是~
先看前面備註,要經過七個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基本上都是讓他產生定的因,都是一種思維→下界不好上界比較好,了解上界怎麼一回事,下界怎麼不好,這叫了相。後面能夠勝解更是沒有一點疑問後,就進入遠離作意這是第一個定,第一個定就去掉了容易破的上品煩惱,接著就攝樂作意把中品煩惱破掉,所有的煩惱見、思二惑分成上、中、下共九品~佛學中是倒過來講上品是容易破的,下品才是難破的,最上面三個容易破的叫上品,這時一共破掉6個,還剩3個,進入觀察作意,此時為了測驗自己是否真破了6品煩惱,會再顯出欲界的那些東西,看自己是否會心動?自己會心動表沒有破,不心動表示是沒有問題了,這時就由觀察作意進入加行究竟作意,這時叫無間道,進去後已破了後三品煩腦,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解脫道,這時候是真正完整,同時也就是進入初禪。
講這麼多,就是告訴你「七作意」的前面6項都叫做「近分」,由初禪到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天都是用經過「七作意」這種方式進入,所以,在沒有到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的時候,前面就叫「近分」。
而初禪的「近分」完全不是這個觀念,初禪的「近分」我們就叫它「近分定」、「未到定」或是「未至定」、「未到地定」,差別在於當他進入了相作意勝解作意的時候,他不能用欲界的那個定進去做了相、勝解,所以他已經有本領~在佛學的名相叫做「色界少分作意」,他已經進入色界了雖然沒有完整,這就叫「未到地定」。在《瑜伽師地論》稱之為「三摩呬多地」,另一角度說已經離開欲界定,欲界定叫做散定,一開始用「九心住」到最後的那個等持,開始的內住,第八個一般叫“心一境性”或“專注一趣”,第九個叫做“等持”,在欲界一樣可以做到「等持」,那時候叫做欲界定,差別在哪?差別在你有沒有輕安。

由欲界的散定進入色界的第一階段就是「未到地定」,此時就是有輕安,也就是進入了「三摩呬多地」,沒有用這個當基礎是沒辦法修世間的清淨定,也沒有辦法修出世間的清淨定,關卡就在這「未到地定」。
重點就是~一定要由欲界定裡得到「未到地定」以後,你才有辦法開始修世間的清淨,這就是四禪。你有了「未到地定」以後,也可以不修四禪,直接修出世間定。所以,你要懂這意思→一定要有「未到地定」這個本領以後,我可以決定用「未到地定」去修色界四禪,甚至我可以用「未到地定」直接修出世間。為什麼出世間可以用「未到地定」修就是這樣子。其實,最重要就是沒有「未到地定」這個基礎,其他什麼都不要談
因為前面再上去的任何一個定,它一開始的了相作意已經是有色界的定的基礎。譬如,在二禪他要了相的時候他已經有一禪的根本定了,那一禪的根本定就是色界定,他已經有色界定的基礎當然就可以了相,就可以進去了。可是你在修初禪時是由欲界上來的,由欲界上來的時候你不能用欲界定去修初禪的了相。
觀念就在這裡~你不能用欲界定的這個基礎去修初禪的了相,一定要是色界定的基礎才能開始進入他所謂的「七作意」。所以他第一個一定要有「未到地定」,原因就在這裡
初禪的「未到地定」跟其他的「近分定」完全是兩件事,不是同一件事。

20150728

趁這機會再講清楚一點……………………《這裡是畫圖講解,沒去上課,光聽錄音,某些地方難懂呀!》
我們欲界叫下界,色界、無色界叫上界。
上界一共有八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所謂四禪八定就是四個色界定加上四個無色界定,我們叫做八定,四禪就是只單講色界的部份。
四禪八定的名詞剛才已經講過一遍了,現在不再重複。要進入四禪八定在修法的時候,你離開了欲界,上去的兩個就叫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就是要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那是另外的了。
現在這個世間清淨裡面的四禪八定的修法叫做「七作意,就是由了相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也解釋過哪一部分是修因哪一部分果,中間有三個定那個就是斷煩惱的地方,不再重複了,都是由七作意上去的。

上界八地有八個「根本定」,又有八個「近分定」,還有初禪時候因為是由尋伺進去,中間有一關叫「無尋唯伺」,本來用尋伺進去,這時尋丟掉了只剩伺,那這個時後就叫「大梵天」也就是初禪的頂,這中間三個定由第二定到第三定中間有一個「中間定」,就是剛才講初禪中間的中間定。所以有八個「根本定」加一個「中間定」。
 (( search[佛光大辭典]  中間靜慮
梵語 dhyānāntara。又作中靜慮、中間禪、中間定、中定、中間三昧、靜慮中間。即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之禪定。初靜慮為有尋有伺定(近分定與根本定尋與伺之心所相應),第二靜慮以上之七定為無尋無伺定(近分定與根本定尋與伺皆不相應),其間唯有伺之心所相應,尋之心所不相應之禪定,為無尋唯伺定,即勝初靜慮而不及第二靜慮,故稱為中間靜慮。修此定者能得大梵天之勝果,以於定中愛著其殊勝之德,故通於與貪煩惱俱起之味定,亦通於與有漏之善心相應之靜定、發得無漏智之無漏定。又中間靜慮尋伺之有無雖異於初靜慮,但能得大梵天王(初禪天之王)之勝果,故在四禪中,攝於初禪。〔俱舍論卷二十八、大毘婆沙論卷八十、卷八十一、雜阿毘曇心論卷七、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下、順正理論卷七十八〕 p1030 ))
那這八個「近分定」,「近分定」就是七作意,最後一個是「根本定」,前面6個都是叫「近分定」,也就是這個經過的中間都叫做「近分」。可是,初禪的近分完全性質不一樣,它就有另外一個名詞叫「未至定」、「未到定」、「未到地定」,比較標準是用前面兩個名稱。所以有七個「近分定」加一個「未到定」。

初禪的近分定為什麼要特別拿出來講?就因~
要開始修「七作意」的時候,一個根本條件就是你一定要有「未到定」,假若你沒有「未到定」是不能修七作意的。
所以當我有欲界定的時候,什麼叫欲界定?就是「九心住」或「九住心」的最後一個叫做等持,欲界的人可以做到最後的等持,專注在那裡可是沒有輕安,雖然是定,但是是散定。
這個地方《是指未到定》就不叫散定了,叫做等引,或者叫做三摩呬多地
所以你開始在資糧道的時候,你學了很多東西,學過後你一定要學定,學到什麼程度呢?
學到你從欲界定開始進入了「未到地定」,這個名相叫做「色界少分作意」。這名詞一聽就知道表示你進入了色界,千萬不要以為「未到地定」是欲界定!就因為是進入色界的「未到地定」,他才有辦法去修初禪的了相作意。這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所有後面的,譬如我修二禪,我已經有一禪的根本定了,我用一禪去修了相的時候是因我有色界的根本定,就是說要有色界定的基礎才能修七作意。你說用欲界定去修了相,沒這回事!
為什麼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理由就在這裡。它不只是修世間清淨,還有出世間清淨。
外道都會這個修定,但外道沒有出世間清淨這個觀念。我們佛弟子知道有出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絕不能用欲界的散定去修的,要用色界定去修,所以這就是一個根本,由它可以修世間清淨,由它可以修出世間清淨。
所謂的「未到地定」跟其他的七個「近分定」有什麼差別呢?
一個是真正進入色界定的基礎,可是其他的近分他當時都是為了要斷煩惱,所以另外的七個近分定是不能修出世間清淨的,因為這七個近分都在斷煩惱,還都在世間法裡面,他在世間法裡面想辦法要再升一級,所以它的目標不是出世間,它完全是在世間裡面拼命想辦法再上一層,它是不能拿來修出世間清淨的。
真正要修出世間清淨的時候,八個根本定要減掉最後一個的非想非非想,因為非想非非想的時候思維很弱、觀的能力很弱,沒辦法修出世間,剩下七個根本定,再加上未到地定,再加上中間定,這九個,可以修出世間,其他的都不能。
所以呢………………
所有的異生假若他沒有得到初禪的未到地定的時候,他應該是全無修。

除說已得入「大地」時 b54:依藏文直譯為「高地」,非指菩薩登地 p19(見道以後入初地)。《廣論四家合注》:指入「九住心」之「專注一趣」等。p32

這裡說的「專注一趣」應指等持,「專注一趣」和「等持」的差別就在於:「專注一趣」還要用力,「等持」是很自然沒有功用他就進去了。這裡意思就是指他進入到「未到地定」了,由彼因緣b54的因緣是說得到輕安,這就更清楚再講什麼了,本來「九住心」之「專注一趣」不一定是指「未到地定」,有可能仍是欲界的散定,但後面講說得到輕安而進入,那基本上就是說他進入了「未到地定」。
一般修所成慧是指出世間清淨,比方說見道,若以廣義來說就包含了世間清淨,從未到地定開始算,得到了「未到地定」就可以承認算是修所成慧。在資糧道時,除了修到了「未到地定」以外,其他的都沒有修所成,不是沒有修,是沒有修所成。所以,修所成的定義是至少在欲界得到「未到地定」

《對法論》b54:即阿毘達摩。藏地有上下對法:《大乘阿毘達摩集論~無著》和《阿毘達摩俱舍論》。p32

 

在藏系中對法就是論的意思,宗大師告訴你~所有的對法論中都清楚說明在欲界的人,除非得到「未到地定」,其他的人都沒有修所成。這不是沒有修,是沒有修所成。如果你一定要講有了修所成才是修的話,那麼是不是欲界中沒有得到「未到地定」的人那就全部都沒有修?
這中間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修、修所成是兩個不一樣的慨念,由這也學到一個觀念~得到「未到地定」的人,才能叫做說有修所成慧,雖然是世間清淨的一個果,讓這當成一個修所成慧,可是,佛學最重要仍是出世間清淨。
廣論短短這三行包括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你全部弄清楚,你才知道它在講什麼。廣論是一本內容精簡的書,原本是給出家人念的,所以,基本上很多東西他是認為你已經知道了,因而不會給你作詳細解釋。我們一定要能夠知道廣論後面的含意,你才能解開廣論在講什麼。花了一個小時只講了這三行,不過這是基本的,也借這機會知道了很多很重要的觀念~
1. 知道廣論中這段文在說什麼,為什麼用這樣的論調。
2. 要有黑板上所寫的這些觀念。
3. 我們知道了什麼叫修所成、修。
4. 所有的論典都告訴你,沒有「未到地定」的人,不能叫做有修所成。
大家回去看參考資料的19頁,菩薩十地由初地一直到十地,那是見道以後的事情,登地就是見道,也就是出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從未到地定開始算,所以你就知道它為什麼了!
今天「未到地定」一個近分定特別提出來,單獨給它一個名字,是因跟其他近分定觀念不同,出世間的基礎是見道,世間最重要基礎是未到地定,而所謂出世間也是要基於世間清淨的基礎,簡單說只要修清淨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基礎,至於修哪一種清淨那是另外一回事。
雖然「未到地定」可以直接修出世間清淨,但,佛陀在教的時候是要求人家用四禪,有四禪的基礎再來修出世間,理由是:有四禪會更容易進入,再就是有四禪才有神通,有神通才能真正做一個菩薩,我們平常說度人根本沒有資格度的,你要真正到四禪才有辦法真正幫助別人,我們所謂的度只是幫助別人,跟真正的度差別很遠。
前面講過四個資糧就是為得到未到地定,福智團體的教法,這一輩子誰能得到未到地定不知道,但至少保住,不會落入三惡趣,但真正的佛學不是只有哪一本而已,我們要了解~聞不能沒有。

延伸閱讀~fufufromtw - 1020124(4) 九心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未到定 未至定 未到地定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