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補充資料_20150407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廣本原版)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與大比丘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薄伽梵入名為甚深觀照之法異門三摩地。
復於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觀察照見五蘊皆悉自性空。
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
  善男子,若有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
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
  若善男子或善女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此應如是~~~
  應如是觀,須正觀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如是受想行識亦復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無離垢。無增無減。

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
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
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無得。亦無無得。

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覺,現起平等覺。

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諸苦之祕密咒,是真實無倒。即說般若波羅蜜咒曰~
爹雅他 嗡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tadyatā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mgate bodhi svāhā)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彼起定。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彼當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如汝所說。一切如來亦當隨喜。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闔座諸眾,一切世間天人、人、非人、乾闥婆等。聞佛所說語皆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大師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皈依發心偈「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願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

 

《心經》八事依内義詮釋:「...舍利子,是諸法12(資糧道:依有分别影像缘決定一切法空性、無相,入「空解脱門」),不生3不滅4,不垢5不淨6(加行道:依無分别影像二重寂止抉擇無相以成就離相,得甚深空性無相決定,入「無相解脱門」),不增7不減8(見道:依止觀双運果決定世俗不增勝義不減的中道,入「無願解脱門」)。...」
【備註】參考p12有關抉擇、決定、内義等的定義。

漢傳《般若經》依玄奘所譯有十六會:前五會内容有系统,稱為「根本般若」(1. 十萬頌、2. 二萬五千頌《大品般若經》、3. 一萬八千頌、4. 八千頌《小品般若經》、5. 四千頌);後十一會内容較雜,稱為「雜般若」(第九會《金鋼經》)。藏系《般若經》依阿底峽所説:三廣本(即前説一至三會)、三中本(1. 一萬頌無漢譯、2. 八千頌、3. 《寶德攝頌》)、三略本(1. 七百頌前説第七會、2. 四百頌前説第八會、3. 《心經》指廣本;非玄奘譯本~略本)【備注】第三略本有異説,一説百五十頌,相當玄奘所譯的《般若理趣分》;一説三百頌,相當於《金剛般若》。

20150303
勝者母 p9:一頌四句偈,一偈5字7字8字不等,十萬頌至少40萬偈,一般很少用,最常用是二萬五千頌,即漢傳之大品般若經,真正重要的根本般若是指這一部經,《現觀莊嚴論、大智度論》均是根據二萬五千頌去寫的。
阿底峽入藏後所説的第一部經就是心經,不過他是用內義來講。勝者母指的是一萬八千頌,就是在說明道種智的觀念。

20150414
心經有外義、內義、究竟義,此次以無垢友、阿底峽對心經內義的解釋為根據。
心經(般若經)在藏系放在略本,解釋心經最重要的一本書就是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
無垢友翻譯心經是採用八事十一問
佛、觀自在菩薩均入三昧中,舍利子請問觀自在菩薩:如何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玄奘的心經只有觀自在菩薩的回答。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第二個行是表示已進入那個狀況,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均觀空,
一定要六地以上才有辦法進入深般若。
諸法空相~空性、無相,淺藍色資糧道一定要做到的
進入深藍色加行道時是~無生無滅,解釋空性用無生無滅較不生不滅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加行道在做二重寂止時候所依止的東西
不增不減是橘色見道時觀的所緣境。
由這八事上知道許多修行上的重要東西
淺藍色資糧道一個回答~色空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層次不同,色不異空較深,
色即是空~有相觀,色不異空則一定用無相的方式去觀空。
色一觀空以後,受想行識、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均觀空
深藍色加行道一個回答
橘色見道有三個回答~不增不減是一個,下面包括二個答案
修道一個回答
三世諸佛,無間道,一個回答
後面佛道,有三個答案,無上、正等覺、平等覺,最後用密咒

20150421
玄奘大師的譯本簡約至260字,方便好記好背,要了解真正原版,才能明白玄奘大師的心經要義。
心經是屬般若經,有十萬頌、二萬五千頌………
在藏系歸於略版,心不是指一般的心,而是指般若經的精髓、濃縮的精華。

今天解說心經是根據談錫永、無垢友的解釋~心經的內義、究竟義,讀經是教你修行的,內義即在談修行,讀經文就要知道它是在教你修行。
福智團體一定程度後,必須要讀般若經的二萬五千頌,一頌四個偈,一個偈5字、七字不等,算算有多少字………
這是很龐大的一部經,心經以前人都讀不懂,直至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的八事七十義,把二萬五千頌的般若經濃縮成八個主題~八事,每一主題有其各別的重點,共有七十個~七十義。
八事七十義,全部在講修行。
《現觀莊嚴論》真正的就是在解釋般若經怎麼修行,這完全就是用內義講修行。過去印度、西藏的大德解經都用內義,更厲害的用究竟義~依果來說。
了解《現觀莊嚴論》就明白何謂內義。另外,阿底峽入藏講心經也是根據無垢友的說法,我們這麼作法也是配合讀廣論。廣論是宗大師依據阿底峽道炬論而來的。

無垢友將心經也分作八事~
✿ 序分: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

✿ 處分:住王舍城鷲峰山,

✿ 聞法眾:與大比丘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 緣由:爾時,薄伽梵入名為甚深觀照之法異門三摩地。復於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

✿ 發問:觀察照見五蘊皆悉自性空。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

✿ 十一答:
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或善女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此應如是~~~應如是觀,須正觀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如是受想行識亦復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無離垢。無增無減。

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
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
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無得。亦無無得。

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菩薩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覺,現起平等覺。

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諸苦之祕密咒,是真實無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
爹雅他 嗡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 認許: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彼起定。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彼當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如汝所說。
✿ 隨喜

在玄奘的心經基本上只有十一答:
✿資糧道~行人所當行,有一答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

✿加行道~1答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見道~有3答,1.不增不減、2.是故空中無色………無意識界3.無無明………無智亦無得
✿修道~有1答
✿無間道~有1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佛道~有3答,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看原版~無上正等覺,現起平等覺。1.無上、2.正等覺、3.平等覺。

以上10答是鈍根,是顯教,在下面是
✿密教~有1答,咒陀羅尼

20150428
讀心經一定要參考原來的本文,才知道心經真正要告訴你什麼,因為玄奘大師的心經只有11答。在一般問法不須要動用到觀音菩薩,要請動觀音菩薩一定是修行,且他正好在入定中。

✿資糧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
空相是指兩個東西~空性、無相,屬於資糧道最後的決定。
資糧道決定這兩個時候是有影相所緣境是~有分別影相所緣境是,雖然說是無相,但是在有影相,以觀的方式而下的結論~萬法是空性、萬法是無相。

✿加行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原本是用~無生無滅,無垢無離垢,不跟無有差別,無比較能表現真正的空義。
加行道是用無影相分別所緣境是,空性無相進入,再由定中證出空性無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在加行道一般術語叫做二重寂止,因為加行道是暖、頂、忍、世第一,分成二個層次。

✿見道~有三答:
1. 不增不減
2.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3.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不增不減~根據無垢友的解釋,《空性、無相》就是三解脫門的空解脫門,後面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無相解脫門,再來的《不增不減》是無願解脫門。

✿修道~一答: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無間道~一答: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為什麼要講三世諸佛,因為以因位來說,都是要根據般若波羅密多,才有辦法進到究竟位。

✿究竟道~三答: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看原版~無上正等覺,現起平等覺。1.無上、2.正等覺、3.平等覺。
是佛道很重要的三個部份。

✿最後第11答屬密教~
玄奘的《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大明咒~是密教的資糧道,無上咒~是密教的加行道,無等等咒~是密教的見道。
這三個也是五道中不一樣的層次,而這些都叫做大神咒,因為是密教的咒所以叫做大神咒、密秘咒。
去看心經原本文字,以密教來說《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就更能通達明白,是以五道的角度在說明密咒的層次,所以這個大神咒能除一切苦厄、真實不虛。

另外,講義上右邊標注紅色字體特別要留意。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本文是倒過來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依照無垢友的解釋,前面是有相,後面是無相,所以前面層次較淺,後面較深。
空相、不……………這裡面指的就是三門解脫,
《無智亦無得》在本文是《無智。無得。亦無無得。》文字有些差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三個意義~無上、正等覺、平等覺。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均是《大神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20150707
現在要跟大家的報告,主要是根據以前一位印度的大德~無垢友、阿底峽尊者、一位寧瑪的大德~談錫永的解釋心經,簡單跟大家說一下,讓大家對心經有一個了解,因為我以前讀心經讀了那麼久一直不能明白心經的意思,想說我如果能夠知道是不是更好?所以,現在,即使不能全盤了解,也要掌握心經的意思。

阿底峽到西藏第一次的法會講的就是心經,以內義來解釋心經,也就是談錫永所引用的方法,我們現在雖說讀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阿底峽《道炬論》的一個延伸,當時阿底峽解釋心經的時候,就類似我現在跟各位解釋心經的方式。

原版的《心經》跟一般佛經一樣,也都有所謂的處所、聞法眾、如是我聞的格式…………
主要一開始是佛陀先入定,觀自在在旁邊一樣也入定,大家都知道觀自在、觀世音指的是同一位菩薩,他入的定叫做~深般若波羅密多,佛陀及觀自在均入定的狀況下,舍利子在一旁,借這機會就向觀自在發問:一個修行人應該要怎麼樣來修這個深般若波羅密多?

那我們現在一般人都是用字面上的外義來解釋,當時,談錫永的解釋,我覺得是一針見血的話,談:舍利子對空性、解空是非常了解的,他就這問題去請教觀世音,觀世音若用字面上的外義來解釋一定不通,絕對是文不對題!他一定是講修行。
這是個很簡單的觀念,因為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者,他既然要問他,一定是講修行。
他們會用內義解釋《心經》完全是在修行的角度來看。
所以,玄奘大師的翻譯有他的考量、長處,但我們一般解釋的時候盡量用《心經》原版。

這時,觀自在就回答舍利子:
這一般我們稱作《色空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事實上,很多人在講空的時候,會以為念這四句就代表全部都是空了,不是的,這不正確的,這只有色的部份而已;後面還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表示五蘊全部都是這樣的。
《色空四句》~我們不會花時間去詳細解釋,大家只要記住兩個很重要的觀念:在原本梵文中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後面才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玄奘把它倒過來放也無可厚非,但後面的不異空比前面的即是空要深,因為,不異空是以無相來說,即是空是以有相來看,色即是空還有相的觀念,所以,要記住~色不異空代表是無相的觀法,後面的是有相觀。
事實上,在修行的時候,是由即是空,再變成不異空,由有相觀再到無相觀。

對《色空四句》有一個慨念後,接著告訴舍利子:諸法空相。
空相是兩個東西,一是空性、一是無相,這兩樣是五道中資糧道我們的修行的決定,就是修行的時候決定所謂的空性、無相,但是你這時候並不是用定~加行道中的定裡面的,這時候講的是資糧道的決定,可能同修之中有高手,但一般人大多數都在資糧道中,大家別以為空性、無相離我們很遠,雖然沒辦法證悟它,但對空性、無相一定要有一些清楚慨念,因為資糧道最後的決定就是空性、無相。

資糧道以淺藍色表示。當舍利子問了後,觀世音回答他十一答:
11個答案的第一個就是根據資糧道,就是空性、無相,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知道空性、無相的慨念。

第二個答案是加行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一般加行道叫做二重寂止,修行當中二次的止,簡單說就是,前面一句無境、後面一句無識,唯識無境、最後因為境盡所以連識也沒有。

再下來是見道,一共回答了三個答案,第一個~不增不減。
所謂見道的觀念就是~沒有增益也沒有減損,真正的實相~沒有增益沒有減損,談錫永、阿底峽解釋這個時候是比這還要更深的說法,因他提到龍樹的觀法~四重緣起,跟我們所謂的三自性,這倆是合併在這裡面觀這些的。以後有機會能解釋再解釋了。
他以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回答見道,第一個不增不減,第二個~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沒有眼耳鼻舌身,沒有法塵,也沒有意識界,所有我們所謂的六觸十八界,也就是有為法全部在見道時都知道這些全是空的。
最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讀佛法大家知道這是講12緣起。
無苦集滅道,這是講四諦,無智亦無得。
那麼,無智亦無得,其實這裡面蠻深的,因為他是根據體、相、用三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說空性,這句話代表的意思就是由體、相、用三個不一樣的角度,就證明所有的東西都是空性。
在無智亦無得,原版中後面還有一句亦無無得。

再接下面是修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其實修道、見道基本上是一件事,所謂的一件事是指所緣境並沒有特別變,它還是不停的串習無分別根本智,同時這中間也會演生後得智,大家知道從初地一直到十地,中間就是把所有的障礙除掉,菩薩仍有顛倒,初地到十地,每一次除去兩個顛倒,最後全部除光。談錫永曾說很多人沒辦法接受~菩薩哪裡還有顛倒!可是事實上菩薩地就是把菩薩的顛倒拿掉,這所謂的顛倒是一種障礙,四重緣起最後一重也是障礙的觀念,比方說~人類看是用可見光在看東西,假如可見光換成紅外線就不一樣了,這就是我們天生的一種障礙,修道就是把一些障礙除掉。

修道完了以後,再來是無間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無間道就是由十地進入佛地的那一剎那。

最後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道這一句話其實一共是三答,玄奘的翻譯跟原文是有一點差異的,無上、正等、平等三答,整個佛道就是證得無上正等覺,現起平等覺。

這樣加起來前面一共十個答案,前面是用顯教五道的角度回答,最後一個是密教角度的回答,根據密宗的回答~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第一個大神咒指的就是密教的咒,就包括了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這三個所代表的內涵就是大明咒~資糧道、無上咒~加行道、無等等咒~見道,一般我們用一種簡略的說法~見道本身就是代表一個完整的目標。
所以呢,並不是說有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都是大神咒,指的就是祕密咒,所以它能除一切苦。

最後就是我們所謂的陀羅尼,心經的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陀羅尼就是總持,唸咒就是咒陀羅尼。
揭諦揭諦,第一個揭諦代表度自己,第二個揭諦代表度別人。
波羅揭諦,表示度自己度到完美。
波羅僧揭諦,表示度別人度到完美。
這就是六度,菩提薩婆訶就是結尾。
這整個是《心經》的內涵,是觀自在回答舍利子,告訴他怎麼修深般若波羅密多,簡單說就是般若經的一個濃縮版。所以《心經》本身這個心指的不是心,而是濃縮的意思。
我們今天讀的大乘法,根據的就是般若經,所以這個《心經》既是般若經的根本,也是整個大乘法的根本。

20150922
《心經》每過段時間就要提醒一下,因為像郝師姊一樣很多人在抄寫《心經》,除此也應了解它,這樣寫多後好處就更大!

我們先從字面看,般若兩字代表智慧,不是一般所謂的聰明,它是出世間的智慧。般若、般若經最重要就是法空,大乘最重要的觀念即在法空~世間一切法都是空的,大乘就根據般若經來的,般若經講法無我的智慧,是大乘的根本。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等於是度過生死之海跳出輪迴,用大乘講法就是成佛,這樣一個到彼岸的智慧就叫~般若波羅蜜多。這六個字就是今天我們大乘的根本,大家注意到沒《廣論》這本書一直強調我要跟你講的就是大乘法?大乘法就是佛法,大乘法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心經》本身就是代表大乘法的根本。

《心經》的心不是說我們的肉團心,是指精要、精粹,跟心要是同一意思,在講義 p12中~
《般若經》依玄奘所譯有十六會:前五會内容有系统,稱為「根本般若」(1. 十萬頌、2. 二萬五千頌《大品般若經》、3. 一萬八千頌、4. 八千頌《小品般若經》、5. 四千頌);後十一會内容較雜,稱為「雜般若」(第九會《金鋼經》)。《般若經》依阿底峽所説:三廣本(即前説一至三會)、三中本(1. 一萬頌無漢譯、2. 八千頌、3. 《寶德攝頌》)、三略本(1. 七百頌前説第七會、2. 四百頌前説第八會、3. 《心經》指廣本;非玄奘譯本)【備注】第三略本有異説,一説百五十頌,相當玄奘所譯的《般若理趣分》;一説三百頌,相當於《金剛般若》。

十萬頌就是十萬個四個句子,一頌有四個句子,一句可能5字、7字不等,以5字來說一頌20字,十萬頌就是20乘上10萬字。一般來講漢傳叫大般若的是25千頌,這一定要記住,因為《大智度論》就是根據2萬5千頌的大般若而著的,《現觀莊嚴論》也是根據2萬5千頌而著的。一般沒用2萬5千頌的時候會用8千頌的小般若。《金鋼經》則在另外11會的雜般若中,但《心經》不在般若經中,這些是漢傳的說法。

藏傳依阿底峽說法則是:般若分成廣、中、略三版本,《心經》在略本的般若經中,《心經》其實就是般若經的精華,這當然重要。記得剛開始時沒有降魔真言可以用《心經》替代,《心經》可以降魔,魔就是煩惱嘛!《心經》最後講到大乘最重要的法空,法空時就是斷煩惱,那不是降魔是什麼?

了解這些之後,再要沿用以前西藏的大德無垢友對《心經》的解釋跟各位說明。
阿底峽第一次被迎請到西藏時,他第一個講法會就是講《心經》,也是根據無垢友所解釋的再解釋過,也是我們等下要用的方法。

一般大都是用外義去解釋《心經》,外義不是不可以,這是用見地方式去說,可是當用內義去解釋《心經》的時候,那就是在說修行的方法,《心經》跟修行的關係是什麼?就是用出來的變成是現見,現見就是所有的用字都跟真正的修行有關係。

修行有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這五道呈現在《心經》中有什麼相對的關係,這就是無垢友解釋《心經》所用的方法,所以,他的方法是真正跟修行有關係的。

我覺得這裡很值得講的是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解釋《心經》,以前也跟大家報告過,這是佛入定、觀自在也入深般若定的時候,在一旁的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子見此機會,就去問觀世音怎麼樣入深般若?深般若,般若是一種智慧,入深般若三摩地是具有出世間這種法空的智慧,用深這個字是表六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的,初地是代表第一度布施已經圓滿了,所以到六地時表般若圓滿,也表這是第六度的深般若。舍利子是佛陀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那舍利子今天問觀世音菩薩,舍利子會不懂什麼叫做深般若嗎?絕對是在講修行!這樣了解嗎?舍利子要觀世音菩薩出來解釋,不在講修行而講見地?要講見地,舍利子自己就可以講了,所以,主要是在講修行。因此,用內義來解說是有它的理論根據的。
各位手邊有沒有以前發的資料?對不起!應該事先先預告一下的。

《心經》現在通行的是玄奘翻譯的版本,玄奘是根據廣本的《心經》所謂真正的原版來的,兩相對照之下,讀玄奘版的《心經》更能了解它所要表達的含意。它是按照修行的五道來講~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
資糧道主要就是修上面這個,看到五蘊皆空,資糧道裡基本是聞思,在這裡就是我們講的決擇,由這個決擇才進入加行道,就是要決定。
依照原文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玄奘把它翻過來擺也無妨,只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無相觀這兩句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有相觀兩句要深,即是就是有相觀,不異時是無相觀,所以對色的觀空,不異就比即是要深,一般這4句就叫「色空四句」,資糧道中開始把色觀空很重要的一個基礎。
『是諸法空相』其實是指諸法的空性、無相兩件事,這你從廣本就可以看出來~『一切法空性無相』,你沒有看廣本,光讀玄奘的可能會誤解只是講空相。這空性、無相就是資糧道的決擇。

我們今天都在資糧道裡,我們由聞思到最後,我們完全承許,對空性、無相這兩個觀念完全能理解、沒有疑問了,由這個空性、無相以後就進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叫加行道
在加行道裡這叫做『二重寂止』,最重要是由空性、無相這樣子的一個決擇要去證空性、要去證那個無分別根本智,它經過一個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加行過程,這個過程若用內義字眼來解釋的話,那時候他就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深一點的我們不要說,你只要記住碰到這裡,你就知道這是加行道所要做到的,由這樣子他就進入了見道的『不增不減』。

所謂的『不增不減』就是,其實空性的本身真正的意思就有『不增不減』,下次還有機會我會再用科學上面的觀點、模式來說明什麼叫空性,幫助各位了解空性的意思,那你就會對這些字眼的理解比較實在一點。雖然沒辦法百分之百,但,你就有辦法得到這個樣子的一個決擇,我們講決擇,決擇不是親證,跟親證是有距離的,那後面的整段紅字『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就是說明在見道的這個內涵。
在見道的原文~無智亦無得,原廣本中後面還有一句『亦無無得』,這一句『亦無無得』蠻重要的,因為『亦無無得』裡面強調的就是『法爾』,就是空性,最後假如你都沒有得,那到底是什麼?它其實是『法爾』叫做『亦無無得』,也不能說強調,因為你完全用無得做解釋來結尾的時候,並沒有真正把空性本身的意思全部表達出來。

再接下來淺藍色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裡開始就是講修道,那麼,修道最重要的觀念~因為無得,他修道開始把所有的那一些障礙,這在後面會讀到,真正的這十地每一地去掉兩種愚癡,你說菩薩道已經見道了,可他還有愚癡在裡面,他沒辦法了解真相的,還有顛倒在裡面,所以這時後他是每一地拿掉兩個,拿掉兩個,到最後真正全部都拿掉了,這是修道裡面的過程。

修道過了以後,這『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指的是無間道,無間道就是因地,因你都是由這個因地,無間道最後去成就的時候叫做解脫道,所以由無間道進入解脫道就是成佛道,成佛道之前都是叫做無間道就是他的因地,成佛那叫做果地,那因為提到三世諸佛你就知道這提的是因地,三世諸佛也包括了未來佛在裡面,現在、過去、未來都是要依靠般若波羅密多,所以這是他成佛的因,都是因為有般若波羅密多,所以最後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前解釋過,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的意思,所以,阿耨多羅表示無上,三代表正,藐是等的意思,三是正,菩提是覺,所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代表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裡面還有其他的內容,因為現在時間已經超過了,我發覺講快反而不好,今天就講到這,下堂課有時間把這再補充。所以,大家知道《心經》裡面真正的內容,以後讀起來比較踏實一點。

20151006
為什麼要花時間在《心經》這上面,要跟各位解釋下→我們今天讀的大乘法最重要就是根據般若經,你記住一個觀念~小乘(二乘)講緣起,大乘講般若,般若就是性空、空性之意。所以我們根據的是法空這個觀念,法我空則人我一定空,《心經》就是般若經,心是精華、精粹的意思,般若經的範圍非常廣大,漢傳的《心經》不在般若經中,根據玄奘的翻譯十六會中前面五會叫根本般若,最大10萬頌,最出名是2萬5千頌的大般若,另一個8千頌的小般若,後面十一會叫做雜般若。
藏傳的般若經是分成廣、中、略三本,廣本即相當於根本般若,藏系阿底峽的分類《心經》放在了般若經的略本,略本有3本其中一本就是《心經》,因此,《心經》是很重要的。

我們今天讀《廣論》屬阿底峽的傳承道統所講的法,而阿底峽到西藏所講的第一個法就是講《心經》。所以,我們今天讀《心經》一定要比較深入,至少在感受上你要知道它跟我們學佛的關係,最後要證悟的空性亦跟此有關,就是說最後要得到的無分別根本智能夠證悟就是這個東西。我們雖然尚未證悟,但先要有這樣一個觀念。
再來呢,我所解釋《心經》的方法就是當初阿底峽進入西藏第一次跟藏人講解《心經》的方法~他用所謂的內義。漢傳一般都是講外義,外義不是不好,可是用內義講是很重要的。他一來就用內義是因內義就跟修行有關。

整個般若經是怎麼修行的?般若經是一部經,根據《現觀莊嚴論》~這是根據2萬5千頌的般若經在說明2萬5千頌是應該怎麼修行,那依據這樣一個修行的觀念,就會牽涉到佛學的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這五個修行的階段。你要修般若這個空性的智慧,最後證悟時就是見到無分別根本智,最終極就是成佛。這是屬於智慧、勝義的部份,可別忘了菩薩、佛還有另外方便的部份,屬於世間、福德。
現在般若經要用修行的方式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以前漢傳的講《心經》都會引用《中論》、跟法性連在一起,不會去跟法相連在一起。其實,整個般若經就是《現觀莊嚴論》去講它怎麼修行,所以《心經》用法相來講也是很重要的,用外義就是在講他的性,可是他的相就是講他的道~基、道、果的道,這個道就是你怎麼修行,般若的修行就涉及到法相的部份,最根本就彌勒的學說也都含在內了。

現在要強調的就是,從一開始講到現在都沒有違背~記得像《廣論》講的深見、廣行兩大車軌,在佛法中絕不能偏至一方,一定是雙重,法性、法相就是兩件事,而一講到《心經》似乎從不會牽涉到法相,這是錯誤的。兩大車軌法性、法相都要合併的,藏系的這個教法早期的天台也都是這樣的模式在講《心經》,所以我們用內義的方式來了解《心經》是很重要的。

你看,三種顏色代表三種不一樣的道理,大家應該要看廣本的《心經》,玄奘濃縮的《心經》不是不好,而是看廣本你才能了解原始的《心經》的樣貌,而玄奘的《心經》只有強調原版中的十一問。廣本《心經》跟一般經典一樣,有八件事情包括處所、聞法眾、緣由、發問、任許、隨喜這樣一個順序,最重要則是有人發問之後觀世音菩薩的十一答。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子問: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應該怎麼做?觀自在~觀世音菩薩回答了十一個答案。這十一個答案的前面十個是為顯乘說的,這一般又叫做鈍根,最後一個是為密乘說的,又叫做利根。所以,整個《心經》的內容在玄奘整理成略本的時候重點就是這十一答,前後均省略了。看過廣本,才能了解玄奘濃縮的《心經》內容是在講什麼。

淺藍色的字是解釋資糧道是怎麼樣的,有一答,即是「色空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加上後面兩個關鍵字「空相」~空性、無相,這是資糧道最重要的成就,修《心經》在資糧道的最後你一定要完成空性、無相這個決擇。也就是說你對空性、無相已經完全沒有疑問了,不是說你證到,而是你完全知道它在講什麼~做決擇,以後你才能修。
「色空四句」玄奘把廣本中的順序掉過了,他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放在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前面,但要記住,前面二個比後面二個要深,因『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無相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有相觀,無相觀一定比有相觀要深入,資糧道最後就是得到空性、無相這個決擇。

我們修大乘,目前都在資糧道上,也可能根本還不夠稱資糧道,但沒有道比這個資糧道更小了,也只能說在這上了,我們的目的就是最後能知道空性、無相,要能沒有疑問的做這個決擇。當然這是屬智慧方面,行大乘別忘了還有方便,就是菩提心那另外一部份,像我們現在讀的許多東西比方說念死其實是跟智慧無關的,這是屬方便的部份。

等你做了決擇以後就要去決定了,決定就是你要去證悟,這時候就叫做加行,四加行~加行道,只有一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其實是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文字上用不字有一點有分別的意味在內,用無的話就比教接近空性那種觀念,以後再找時間跟各位報告怎麼去理解空性是什麼意思。

再來就是見道,一共有三答~1.『不增不減』2.『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裡我就不講了,因為在阿底峽講這段時,他是信、相、用三個角度來看,這兩個用這個角度,那兩個用那個角度,非常複雜,以後有機會再說。以前社長曾經發過的那本書~四重緣起深般若裡面都有這些東西。
見道有三答,最後的是究竟道,也有三答,其他都是一答,總共加起來10個。

接著下來修道,修道就是已經見道了重復再見道,最重要是把他的一些顛倒拿掉,你說見道的菩薩還會顛倒嗎?那對不起,按照佛學來講是會的,他還沒有全部把顛倒拿掉。所以修道當中,從初地一直到十地這個過程都是修道,就是拿掉障礙,拿掉障礙、顛倒,我現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當你用可見光看一個東西,跟你用紅外線看同一個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就不會受可見光看過後的你以為是那樣的東西,因那只是可見光的結果,你就可以把這個障礙拿掉。他就是慢慢的以後不再有障礙了,這是整個修道的過程,也只有一答~『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再來後面的無間道,就是成佛的因相,最後成佛就叫果相、果位。成佛的因相叫無間道,成佛叫做解脫道。無間道的因就是根據般若波羅密多,根據我們所謂的般若,就是大乘這樣一個智慧,它告訴你『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大家都要靠這個成佛,所以最後得這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真正的廣本中是『證得無上正等覺,現起平等覺』,是三個不一樣的東西~無上、正等覺、平等覺。

這三個都講完之後,才能完完整整的描訴佛道是什麼回事。無上是沒有比他更高的,正等是他能夠完完全全含蓋所有的,到了平等就是圓覺,最後很圓滿就是現起平等覺。玄奘翻譯一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廣本中是包括無上、正等覺、平等覺這三個東西,所以,佛道三答。

接下來是密乘→這裡面有一個必須說明的,大明咒代表的就是資糧道,無上咒~加行道,無等等咒~見道,祕密咒~修道,最後的真實無倒代表的無間道,他說的這幾個名相是代表密乘中的五道。玄奘只用一個大神咒表示,但你若對照廣本《心經》,你會發覺稍微不太一樣,所有這些應該都是大神咒,再分成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祕密咒,真實無倒則代表最後的無間道,『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一串紅字是11答中的密那一答,這裡又把顯密都包括了。大家還記得吧?!講大乘的時候,以藏系來講一定是顯又加密,跟漢傳一部份人的說法不太一致。

最後就是真正那個咒,所以《心經》你如果不能背下來,你就背→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就是整個把《心經》的咒念過了。可是你看廣本→爹雅他 嗡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這個爹雅他就是咒曰,揭諦就是自利,第二個揭諦就是利他,波羅揭諦表示自利做到最高了,波羅僧揭諦代表是利他做到最高了,自利利他都達到最極限的時候就是菩提娑婆訶。
時常複習一下,我們在念《心經》時對他的感受就會越來越多,很多人會背《心經》,卻不能體會它裡面真正的內涵,我們如果能再體會不是更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廣論 心經 內義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