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勝:一種殊勝的修行法門,
     每一個步驟到最後都是要修《無常觀》。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

知息入、知息出~有一點《六妙門》的《隨》的意思,
        這個息,要出要入都聽它自由,
        不去控制它,也不要有其他雜念,只是“知”而已。
出跟入或是入跟出之間的短暫時間 →息
呼出跟吸入之間的短暫時間 →出息
吸入跟之呼出間的短暫時間 →入息

知息長短~息是有長短的不同的,平常時,
   由鼻至臍為入息,出息則由臍至鼻,
   但,有時息不一定會走到底,可能入息到胸就沒了,
   出息暖,入息涼,它是有變化的,有種種不同。
另外...
知息長短已經有欲界定的境界了,
如果你沒有無常、無我的觀慧,就會喜歡、愛著這個境界,
接著因愛生見、生慢心等等煩惱。
所以,後面接著...
還要修無常觀、無我觀、空觀,
一口氣呼出去回不來了,人就死掉了,
生死就在呼吸之間,觀這個知道身體是無常的,四大假合是無我的...

知息遍身~已經有未到地定的境界了,
   一般修數息到攝心不亂的,若到未到地定是感覺身體沒了猶如虛空,
   但修十六特勝的,他仍看到身體還在,只是如雲如影般,
   知道出入息周遍全身,不是只有鼻子有出入息,定力稍深了!
     
除諸身行~色界初禪的境界了,色身在變,
   就是說...
   我們欲界的地水火風裡面出現了色界的地水火風,
   色界天的地水火風和欲界的地水火風相依而住,這就叫“身行”,
   身體會有殊勝的輕安樂,
   要不斷的用這無常觀、無我觀、畢竟空觀來熄滅愛、見、慢的煩惱。
在初禪有覺、觀、喜、樂、一心這五種功徳,
除諸身行就是指覺、觀兩種事情說的,
覺~粗分別,相當於尋
觀~細分別,相當於伺
一心~心一境性,也就是入定

心受喜~初禪的喜,心受樂~初禪的樂。
受諸心行~就是初禪的那個“一心”支,
   覺、觀、喜、樂都是“心行”,這幾種也都是“動行”,
   一般說法是指四禪以前都是動行,到四禪的捨念清靜才是不動行,
   此處則說覺、觀、喜、樂都是“動行”,
   而這“一心”方是“不動行”。
初禪的自體就是“定”,而這個“一心”就是定,
這個“定”雖然是覺、觀、喜、樂,
但是他這個定力還一樣能攝持內心的不動不亂。

心作喜~到了二禪,二禪是把初禪的覺、觀去掉了,
   也就是不再尋伺,不必再花心思去離欲了,定生喜樂。

心作攝~初禪有覺觀的分別心的動搖,二禪有喜的動搖,三禪有樂的動搖,
   要用無常觀、無我觀、空觀來制伏這個喜,
   所以心作攝,叫它不要動。
   這等於二禪中也有這個“一心”支的。

心作解脫~到了三禪,三禪這個樂是三界中最殊勝的樂,要棄捨放下是很難的!
   依舊是要用無常觀、無我觀、空觀來對治這個樂,
   不被這個最殊勝的樂所繫縛。

觀無常~色界第四禪,捨念清靜、沒呼吸、有意識、只剩一心已是不動定了。
   那麼凡夫到此境界時都生“常想”的,
   以為是常住不壞,以為是得涅槃了,
   仍需觀無常破除它的愛見慢。

觀出散~繼續修,到了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定”了,
   入四禪的行者怎麼修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呢?!
   先是觀己身全身毛孔都在呼吸,再觀全部毛孔都一直擴大,
   擴大到毛孔和身體的比例為1比1,
   再繼續擴大,身體變成空洞,變成了虛空,
   而它的內心就緣住在這無邊的虛空中,此叫做“空無邊處定”。
   觀出散就是把這個色法散壞了,從色的境界中出來。

觀離欲~離欲就是“識無邊處定”了。
   原先識以空為所緣境的行者,他不想在空的境界住了,
   不要向外攀緣,心回來以心為所緣境,色身已壞散,以心住心。
   你這能觀的識住在所觀的識這而得定了,就叫“識無邊處定”。
   如今要觀這也是虛妄不實的境界,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故亦不是常住不壞的。

觀滅~滅就是“無所有處定”了。
   “空無邊處定”以空為所緣境,“識無邊處定”以識為所緣境,
   欲界、色界的眾生,每一個境界都“有”一個所緣境,
   現在,把所緣境都滅掉,若以“無”為所緣境,就叫做“滅”。
   那麼“以無為所緣境”這件事,是誰住在所緣境上呢?!
   觀察這就知道還有一個少少的識的,有識在就是臭穢不淨了。

觀棄捨~棄捨就是無色界天最後一個“非想非非想處定”了。
   “非想”就是把想棄捨,“非非想”就是把無想也棄捨,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都是有想,“無所有處定”則是無想。
   “七依定”指四禪八定中除了非想非非想處定,餘均可在定中修觀。
   觀察這棄捨的境界就知道還是不真實的。
   而一般外到修到這境界,所有一切一切都空掉了,
   最後剩一個不空的,就會誤認為有一個“我”是不空的。
   那依佛法的觀慧,你這個地方還是受想行識的虛妄境界,
   也依舊是可敗壞的,還是無常、無我、畢竟空的。

再進一步就到“滅受想定”~“滅盡定”
由此再進一步那麼就是四果阿羅漢了,再進一步就是涅槃,無我、無我所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十六特勝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