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39-論釋-019-第十九课-20230912
道智11-3 4-緣覺道 大乘見道-《慧光集51-p184

思考题

1.声闻、缘觉、菩萨这三者在所证上有什么差别?
2.作为缘觉道智之因的加行道四位各有什么特点?
3.请就菩萨见道是一刹那或多刹那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声闻道智的最后一个颂词——由佛以现見遍知,不见诸法故是很重要的,昨天因为时间关系,我讲得比较略,今天再补充讲几句。
上一節課講到聲聞道智最後那個頌詞~~“由佛以現智,不見諸法故”,這是加行道裡最後加的一句話,那堪布一開始就特別提到這句話很重要。現智應該就是現見遍知的智慧,因堪布醬子講在這自己也特別思考了一下,我是不知道堪布指的是不是這個意思,那因為他講到這個、就把我的感想跟各位分享……

道友们听任何一堂课,不可能所有内容都听不懂,至少有一两句话应该记住。虽然我讲得不好,但也是依照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来讲的,至少也会有一两句话值得你们铭记,其他真正成就者讲的法更不用说了。所以,大家应该每天记一些适合自心的、对调伏烦恼有益的教言,若能保持这个习惯,从中会得到很大的收获。

我从到了学院开始,在听法王和其他法师讲课以及自己备课的过程中,遇到好的教证、教言都习惯性地记录下来,现在家里这样的旧笔记本堆了很多,其中包括1985年听嘎多堪布讲《入行论》的笔记、法王如意宝讲《大幻化网》的笔记等,虽然有时候记得不多,但每一篇都感觉极有价值。
一開始堪布就認為有時你會碰到一兩句很重要的話你一定要記住,而且也提到他個人的心得~~在很多重要的聽聞中他會做筆記。

言归正传,末學淺見上一堂课讲由于佛陀以现见万法的智慧了知胜义中无有一法存在的缘故,所以声闻道智順抉擇分比量证悟境与有境所取能取都不可得,这也就是《大幻化网》中所说的“以净见量抉择万法不成立”当然,具足邪知邪见的非佛教徒不一定承认佛的净见量,对于这种人,就很有必要先以事势理证成佛陀为量士夫;而在我们大多数佛教徒面前,要如何成立一切万法不存在呢?就是因为佛陀以无比的智慧照见万法皆空。这样万法皆空的真理,又是完全与现代科学所得的结论相一致的,尤其量子力学专家们每每发现:科学虽然在不断更新,但是它对佛教的空性观和慈悲观不仅没有任何损害,却反而能够加以证实。
這段是他講的話,那這邊是把一些重要的加上我的感想標出來、並分享。
堪布講~~由於佛陀以現見萬法的智慧了知勝義中無有一法存在的緣故,所以聲聞道智要證悟境與有境都不可得,先講這個~~
我感覺在這裡面佛陀不見得是要強調勝義,因為對佛來講這地方他已經是現空雙運了,就說不管勝義世俗都是沒有一法存在,他也發覺雖然法是不存在的但是這個法還是能顯現、還是能有作用~這是佛的境界,但重點是聲聞的道智,我認為他是順決擇分,因為這是在聲聞道智的順決擇分中強調的一句話~~“由佛以現智,不見諸法故”,還記得前面就是把聲聞道智裡面的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法裡面應該講的講完後,最後是用這句話結尾。這句話結尾,我的感覺就是~因為順決擇分還是比量、不是用瑜伽現量,因順決擇分是比量那最重要的結論就是能取所取都不可得,境跟有境也就是所取能取都不可得
接著堪布就引用~《大幻化網》中所說的“以淨見量抉擇萬法不成立”,前面剛講勝義、這邊又講淨見量,其實這2個是不一樣的概念,勝義,一般是他有證悟他知道實相是空性,這是用勝義的角度;但若用淨見量的時候他是完全用分別念,所以不管他用淨見量他也是決擇萬法不成立,假如以佛來講那當然他是現空雙運,所以他以淨見量他也是決擇萬法不成立。可是,我認為在佛的境界裡強調的並不是不成立,這是我的心得~他一定強調的是雙運,這很重要。
然而這裡很有趣的是~他是在順決擇分最後的一句話,前面講順決擇分,大家要知道你現在看到的這些頌詞你若用經論對讀,比較標準的
《現觀莊嚴論》就跟25000頌的《大品般若經》對讀,那你就會發覺《現觀莊嚴論》裡看到的文字在經裡面可以找到對等的經文,所以他會講這個道智聲聞乘的順決擇分也是在經文裡面有,最後用的這句話一定是在經文裡面有。重點是為什麼最後要強調這句話?我突然有一個感覺,因為他是在加行道、並不是現證,可是加行道他已經是認為能取所取都不可得、也就是萬法都不成立,能取所取這時候是用空性的、實相的角度來講,那他憑什麼會有醬子的一個信念?重點就是佛講的。因為他沒有親證、但是他還能夠很篤定的決定~~這個叫做比量證悟,在加行道裡面不是瑜伽現量,他還能夠很篤定的決定說~這個絕對就是這樣、這就是佛講的。我覺得這個蠻重要的,因為以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證悟空性的人有時候你憑什麼,雖然你推理你也感覺是這樣,但最重要就是佛講的。
那為什麼佛講的重要?因為佛在講這些東西的時候,有很多地方外道想要挑戰最後都沒有成功、都沒有辦法否定佛講的東西。所以這邊重點會講~佛是量士夫,這用因明的角度來講,他所講的都是證量、他不會亂講而且講得都對,所以對我們來講這個很重要;你慢慢就可以體會,有時可能推論的時候雖然可以推出來但你沒辦法百分之百的了解,或者就有一條路就佛向來沒有亂講、他敢講你就敢信;但一些外道的未必認同佛的見解,就這一點在讀因明的時候就知因明是花了相當的篇幅在證明佛講的話,佛是不會亂講的,他是量士夫。那我覺得這是堪布的一個感想,他為什麼覺得這句話重要,他好像是在強調~用淨見量抉擇萬法不成立,然後又強調~是佛講的;但以我的感覺~以我們現在在資糧道一般就是聞思慧,當然你也不能不修,那在聞思慧當中你有一個很重要的憑藉~就是佛沒有亂講,所以他講的東西可以相信,這點確實是。
這邊又強調佛學、或者是空性這東西跟現在科學所得的結論是一致的,我覺得並不是一致,而是跟科學講的東西是可以印證的,外道講所謂的神,那到底有沒有神?但佛教不這樣講,在整個科學上的發現跟佛教的見地是比較接近的,比方,量子力學,確實跟佛教有許多地方相同的,但因我不是很懂量子力學就請教過一位懂量子力學的朋友,他認為這個量子還是有質量的,這個你知道就是這不重要,量子還是有質量的,假如以空性的角度是沒有質量的,所以量子跟空性沒有辦法畫等號,但是他跟我們講的空性彼此是沒有太大的衝突,就原則上是朝同樣的一種概念上在進行,就真理啦,因科學也是要探尋真理。

这并不是我们自夸,而是作为佛教徒理应完成的一种思想净化。特别是有一批中老年人是在极端思想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更需要调整自己的很多思想。

前面弥勒菩萨这句颂词,我已经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了,希望你们也能记下来。

辛二(11-3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因——抉择分。
那現在就進入道智第3~緣覺道智。
第一義就是道智支分,道智支分最重要就是有支跟支分,這一定要記住,接著,上一課第2義講聲聞道智,現在第3義進入緣覺的道智,一開始還是一樣叫真實宣說,最後再用決擇分,現在不管是聲聞道智、或是緣覺道智都是菩薩的智慧,並不是聲聞緣覺的智慧。那就是菩薩得到聲聞緣覺的智慧、但又不一樣,因為菩薩屬於大乘,那在這個地方就一定會強調一點~菩薩能夠得到這些東西他靠的是決擇分因為這都是見道以後,成佛他就具有聲聞的道智、具有緣覺的道智,但最重要是來自於大乘的順決擇分。不過這裡要先講一下,若是說大乘順決擇分,那為什麼說聲聞的決擇分?你假如看論裡面那他是來自於般若經,雖然都是菩薩,那為什麼以菩薩來講他所講的東西好像聲聞有聲聞的決擇分、然後緣覺有緣覺的決擇分?但是我是覺得醬子不太合理,因為一個菩薩他不可能有3種不一樣的決擇分,那這是我的感覺、也沒看到有人特別提這點,理論上應該是大乘一種順決擇分,在這種順決擇分下面他能夠領悟
那為什麼會分成不一樣的文字在描述呢?我想~假如你仔細去了解順決擇分裡面最重要的內容~暖頂忍世第一法如果我們用一個原則的角度來看他的話,所謂暖位的意思就是觀沒有所取、就是沒有外境,因為順決擇分最後是在破能取所取、或者說境跟有境這些分別念都是沒有,所以第一個暖位是破所取、就是沒有外境,到頂位的時候他是深觀,就是再更進一步去觀這個外境確實不存在,暖位跟頂位的著眼點都是在外境進入忍位是最複雜的,前面也講過,一般的暖位跟頂位不會刻意去分成上中下,可是忍位一定要分,為什麼忍位一定要分呢?因為忍位裡面涉及的內容第一個是印證所取沒有、外境就所取這個分別念沒有,就一般講蓋印這個
,印證就深深的確定沒有外境、或者是下了結論的意思;再來,因為沒有外境他馬上接著就會觀能取也沒有,這個道理很簡單,假如沒有所取怎麼會有能取,這2個不可能說沒有一個而另外一個存在,所以他印證所取空接著仍在忍位裡面就觀能取空。觀能取空以後,我這裡是講一般的情況、但有時人家沒有醬子分的,可我認為是醬子的概念應該是不會錯的,至於有人為什麼沒有分到這麼清楚我就不知道了,但以我目前的理解這是一般蠻標準的對4加行的認知,在忍位印證所取空了以後他其實是觀能取空以後他馬上就印、他馬上就能夠確定沒有能取;所以到世第一法就是能所雙泯,其實,世第一法一過、下一瞬間就是見道。
當我在讀這個論的時候,雖然感覺他用的文字不一樣,但是若用我剛剛的那個概念去裡面找~他原則是不是都講這些?我感覺好像是,原則上你在文字裡面都可以找得到剛剛所講的那個概念,所以就變成目前是醬子講。但因是共修我只是提出我的看法,我也不敢說我百分之百確定我的講法一定對,這就給各位參考,可我也是在一種理性下面的想法。因我認為不應該有3個不一樣的加行道,所以我用醬子一個看法、至少目前我會傾向採用這個看法。當然若有一天看到很明顯的告訴我醬子是不對的,我就會改變,那目前也只是分享我的心得、就大概是醬一個概念~因為這個是見完道以後他得到所有這些,所以加行道本身應該是一件事,他不可能有3個,就很難想像他需要3個加行道。

~~破所取、就是沒有外境,頂~~深觀所取空,忍~~印證所取沒有、再觀能取也沒有,世第一法就是能所雙泯,世第一法一過、下一瞬間就是見道。
壬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总说差別事:所依缘觉之特点;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
再來就是緣覺道智之真實宣說分2科,1是總說,2是宣說所知緣覺道之差別,因為這是哦巴活佛的科判他喜歡分成差別事、差別法,但米滂仁波切沒醬子分,一開始所依緣覺應該是講差別事、又所知緣覺道是講差別法。
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分二:一、现前证悟入定自利智慧之理;二、无声以身示现出定利他之法理。
總說有21現前證悟,這討論的一定是入定的狀況,這個入定他可以得到智慧,這邊就加上自利2個字;2是以身示現,這時就代表他是利他,在入定時候他證到東西得到智慧當然是自利,以身示現一定是出定,這時候一定是利他,這裡主要強調無聲,這到後面會解釋,就說緣覺基本上不太用語言來教,一般身口意3門,他多半用身意這2
這邊自利跟利他特別標出來是因為在美國班上他們很多人都會去讀生西法師的解釋,那相對我也要去了解生西法師怎麼講,這裡是生西法師強調~~聲聞、緣覺也都有利他,絕不能認為小乘的不利他,也有利他、但程度絕對不是大乘這種利他,就因為他自利這邊得到了智慧,菩薩跟小乘是不一樣的,因為他自利這部份得到的證悟跟小乘不一樣,所以他的利他也會不一樣。所以這邊是把自利跟利他之間的關聯性做了一個強調,那這點很合理~就是為什麼菩薩利他會贏過小乘、贏過聲聞跟緣覺,就是菩薩在自利部份的智慧是不一樣的
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p184
    
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
    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這就講到了緣覺本身的特性,他在證悟的時候他的特性。

通常所谓的四种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其中,声闻是依靠善知识——佛传授的教言而修持获得成就的圣者,而缘又叫辟支、独觉,是在无佛出世的暗劫補充資料示现成道的圣者。
一般,聲聞是依靠善知識,就是靠佛傳授的教法然後修持,最後成就。緣覺不一樣,他是自覺自證,其實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其實他也曾經在佛出世有佛法的時候、他聽過善知識的講法,聽過以後他當時就發願,因此以後他就靠這個變成緣覺;所以,簡單講他並不是沒有善知識,只不過強調他證悟的那一世是沒有善知識。另外,生西法師特別提到~~為什麼緣覺叫做辟支佛?他就提到這個字本身跟佛2個意思是一樣的,這點我們都知道佛就是覺悟的意思,他就提出這個讓我們了解說為什麼叫辟支佛,主要就是碰到這個字的時候有時跟佛這個字是相通的。但重點是在這裡~~緣覺都是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示現,沒有佛的時候叫暗劫~這以前讀到過、也有補充資料如下,你讀一遍大概就能想起來……
過現未三大劫13.4384億萬年)中總有成、住、壞、空四中劫(3.3596億萬年)及八十小劫(1679.8萬年),即每中劫有二十小劫。其住劫之二十個增減小劫【備註】人壽由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至十歲;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止。如此一減一增為一小劫。故時間共計(84,00010×100×216,798,000。)中有佛出世。數萬「黑暗劫(無佛降世)」始得一「明燈劫(有佛降世)」。既使是「明燈劫」,空、成、壞四劫(各有二十劫;共六十中劫)亦無佛降世。現在住劫【備註】人寿从无量岁减至10岁,为初限劫或第一中劫。从10岁起增至8万岁又减至10岁,此一来复为二中劫。如第二中劫来复18次后,再由10岁增至8万岁为末限劫或最后中劫。总此成为20中劫。世界成住坏空,均各经历20中劫。名為賢劫。依佛祖統紀三十勘考諸經論所記,則於住劫第九增減之減小劫,始有佛出世,名拘留孫佛(千佛之第一位);次為拘那含牟尼佛,次為迦葉佛,次即釋迦牟尼佛;至第十增減之減小劫,將有彌勒出世,次有師子佛等至最末樓至佛共九百九十四佛出世,合計一千佛。過去明燈,名莊嚴劫華光佛為首,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依次為末(【備註】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此中前三佛出於過去莊嚴劫之末;拘留孫佛以下,出於現在之賢劫。)。未來明燈星宿劫。始於日光佛,終於須彌相佛四大洲中僅南贍部洲有佛教。
每一個大劫裡面有成、住、壞、空4個中劫,每一中劫有20小劫,那20小劫是隨著人類的年齡而增減、所以有10個增小劫10個減小劫,這裡面有解釋,重點是在~~這個聽來很恐怖,暗劫就是沒有佛出世,一般要經過好幾萬個黑暗大劫才會遇到一個明燈大劫,明燈大劫就是有佛出世,同時就算是明燈大劫的成住壞空裡面,成、壞、空這3個中劫都不會有佛,只有住中劫才會有佛,一般都是減小劫才有佛出世。這裡面會涉及到過去佛的名字,我們現在是在賢劫,這就不多講了。
這裡你就發現一個事情就是~~缘覺他是在無佛出世的暗劫裡面證成果。
明燈大劫的住中劫之減小劫才有佛出世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缘觉先前也要依止善知识听受解脱的教言,并发愿将来在佛不出世之时证道,然后他于一百个大劫明燈and/or黑暗?中积累资粮,在即将成道的这一世,他来到尸陀林之类的地方,看到白骨便会思维其从何而来,于是发现白骨是从老死来的,接着一步步推上去,最后知道轮回的根本就是无明,就这样以逆式修行十二缘起,在一个坐垫上圆满五道所有功德,获得缘觉的果位。
你看這段,按照《俱舍論》的觀點,緣覺在以前也是要依靠善知識的教言,後來就發願在佛不出世之時他證道,然後他在100個大劫中積累資糧,你要知道100個大劫,理論上聲聞好像是7世他就可以證悟阿羅漢,這邊缘覺要用100個大劫,這是天差地別,所以才會講缘覺的智慧比聲聞高。我是想到這大劫中有明燈劫有暗劫,到底這100個大劫中都是暗劫還是中間有明燈劫這就不知道了,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即將成道的這一世一定是暗劫、不會是明燈劫,講他是來到屍陀林、在這逆式修12緣起,也就所謂的還滅法門,就在一個坐墊上圓滿五道所有功德,這個需要特別注意,一個坐墊上的意思是什麼?他們有各式各樣的講法,記得講有40幾個剎那裡面,也就是他在100個大劫裡面他應該是完成了……若以5道來講,他應該是先完成了資糧道跟加行道,理論上應該是完成了這2個,那麼一坐下去他直接就從見道到了無學道,醬理解?!所以他是在一個坐墊上面,沒有經過像聲聞、或者是菩薩由見道、見道以後經過修道,那對小乘聲聞來講是得到預流果以後又經過一來、不還等等這些過程才會證道,他不是、他是直接由有學進入無學就在一個坐墊上面,這一個坐墊上到底是多久,後面好像講40幾個剎那,那其實這誰也講不準,就一個概念你就知道是一個坐墊上。所以他在這100大劫中下了很多功夫,才有辦法在一個坐墊上成道,所以你一定要記住他是在一個坐墊上,他不像聲聞要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要經過這些才至阿羅漢果,他沒有這些有學才進入無學道、他沒有,他直接見道就到最後成就辟支佛。
緣覺~~100大劫中下了很多功夫先完成了資糧道跟加行道,暗劫時上座後在一個坐墊上直接由有學進入無學,就直接見道就到最後成就辟支佛。

一般来讲,缘觉是在佛不出世的时候应世,但从佛经中的一些公案看,有时在佛的果法期補充資料也有缘觉出现。
堪布這裡特別提到有些公案說好像他也會出現在佛的果法期,他並不一定是在暗劫出現、也會在佛的果法期出現。所以我才會講明燈劫減小劫,其實我也不知道,反正大概有個概念即是,誰也沒辦法百分之百的講清楚,有個概念就可以。那果法期是什麼呢?補充資料如下……
佛法住世期到底有多长呢?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釋迦牟尼圣教住世五千年。可分成(一)果期1500年:最初的果期,也就是佛陀在世时、以及涅槃后不久,得果的人比比皆是。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二)修期1500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三)教期1500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四)形象期500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实修者。甚至到了最后,这种形象也难以维持,因为众生福报已尽。
這裡完全是按照藏系觀點把佛陀住世5000年分做4個時期,有個概念就行。

缘觉分两种,一种叫部行独觉,一种叫麟角喻独觉。部行独觉在修行时也会与其他眷属集聚在一起,而麟角喻独觉则一直是独自安住,不愿意跟别人交往(关于麟角喻,有两种说法:一说如麒麟般在山中独处,一说如麒麟头上的角一般卓然独立)。如果某个人比较孤僻,跟谁都合不拢,不管吃饭、走路老是独自一人,藏人就会形容说:他是独觉种姓。当然,这种比喻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而独觉乘行者并不是因为有这种不好的习气而喜欢独处,他独处是为了远离散乱愦闹,自己精进修持,因此独觉具足信心、智慧等诸多善根,唯一缺少的是利他心
緣覺有2種,這很好分~~部行獨覺有眷屬、麟角喻獨覺沒眷屬,一般講獨覺大都是指後面這種,他不跟人接觸並不是他孤僻而是他為了要遠離散亂憒鬧,唯一缺少的是利他心;其實,這是相對的、不能講他缺少,因為有很多公案他在幫助他人,可相對於菩薩他是沒有那麼利他,若跟聲聞比就不知道是不是多一點利他這沒人講過。

我们如果为了好好修行而独处,那是很好的,但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经常独处恐怕就不是很好,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孤独症、自闭症发病率实在太高。2012年时,有个专家说,中国在校生中有一万多人患有自闭症。根据今年(2013)新发布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八十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自闭症、孤独症。这种情况在佛教徒的群体中应该很少,尤其佛教徒不太可能得抑郁症。抑郁症跟孤独症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愿意跟别人说话,内心郁闷,充满焦虑;抑郁症的独特之处是:经常想自杀,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堪布提到現今社會上自閉症、憂鬱症的還蠻多的,憂鬱症比較會有自殺傾向,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他一直想防也沒成功,講起來也蠻痛心的。

作为大乘修行人来讲,利他心是很重要的,而要培养利他心,就需要经常跟他人相处。如果我们的协作能力很差,那就要强迫自己多去和别人一起吃饭、一起说话,通过这样不断地锻炼,慢慢就会变得合群。这种能力,即使一个人在山里修一二十年也得不到。菩萨若没有这种能力,想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
以大乘來講就不能孤僻,你不跟人接觸你怎麼做大乘?!

有人说:出家人不能到城市里面去,一去就完了!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只要我们自相续的正知正念稳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但能守护好清净戒律,而且度化众生也可以非常得心应手;反过来说,如果缺乏正知正念,即使身体关在山里面,贪嗔痴也一样会不断涌现,最后不一定能善始善终。所以说,如若我们总是固执着一种保守的态度,很多时候既不符合度化众生的宗旨,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汉地,人们总觉得一个人一旦出家,就永远离开了人群。我去学校里讲课,经常会有人大惊小怪:你们出家人都可以来讲课啊?我第一次在这种场合看到出家人!我们要用自身的行为来慢慢改变这种观念。作为在家佛教徒,也要学会适应社会、家庭等各种人群。有些人学了佛就变得怪怪的,每天光是转转经轮,什么家务都不做,家里人也觉得他的精神有问题……这样确实不太好,佛教徒还是要有点善巧方便,否则不但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最终自己的修学也不会成功。
做為大乘人到哪裡都行、重點在只要你有正知正念
正知正念,這很重要,再提醒一次。正念,代表你知道做什麼是對的,正知,代表一錯了你馬上知道,這2個同樣重要。假如你知道做什麼是對的,但有時你忘了而你也不知道你做錯了,這就很嚴重,特別是在學禪定的時候,正知正念,在禪定裡面是很重要的,就說你只要一走掉了、你沒有按照正確的你馬上就知道,不會很長時間都在不正確的狀態裡。

正念~~你知道做什麼是對的,正知~~一錯了你馬上知道

颂词中说,独觉凭借百劫积累广大资粮的威力,即生以最后有者一座究竟;俱舍凡夫說 vs 十地身的身份逆修十二缘起而获得证悟,其间不需要依靠他人的教言,因此经中才说麟角喻独觉的智慧极为甚深。
緣覺就是最後有者、就剛剛講一座裡面、就是一座究竟,這裡又涉及到一個比較麻煩的,因為佛教也是經過2千多年的傳承,中間可能就不會講得那麼圓滿,可只要不是重點就向來不會bother我,只要重點沒有錯、因為我們是在學那些重點。那現在就是說~~以一座究竟這個角度,小乘的《俱舍論》曾經講過佛陀就有點類似是一座究竟,醬懂我的意思嗎?因為,還記得講佛陀12相成道那個過程,最後他是菩提樹下證悟,好像是生西法師提到《俱舍論》中曾經提過把佛陀解釋成像獨覺醬子。那我現在特別提出來,就說~~假如我們今天讀的大乘佛法就比方前面才學過的地資糧這些、特別是在10地講12相成道時,理論上絕對不是只有資糧道跟加行道的水平,佛絕對不是醬子;因為你看幾個他可以乘象入胎,那你說你不相信有乘象入胎、那是另外一件事,但是基本上他所描述出來的那個境界那都是10地菩薩的境界,所以理論上講佛是10地菩薩;在最後12相成道那一世,佛陀在沒有成佛前佛是10地菩薩。那這就跟《俱舍論》的講法不一樣,不是像獨覺那樣子一座究竟,所以這個你要有一個概念,我覺得假如我們用大乘的講法~~佛陀在12相成道那裏面絕對不是像獨覺那樣子的顯示方法。所以,你就記住《俱舍論》對佛陀成道的講法不一樣,《俱舍論》是說佛陀也是一座究竟。應該不是,理論上概念不一樣。

佛经中称独觉种姓为中根者,他们不像声闻一样需依赖善知识的开导,而是完全以自力通达十二缘起、十善、四谛等甚深道理,最后现前果位。从佛经中的公案来看,麟角喻独觉通常是住山或住茅棚,有时也会去城里化缘。
再來,一般缘覺都被當作中根,基本上他的智慧高過聲聞就對了,不過他是沒有菩薩的智慧。

为什么说独觉的智慧极其甚深呢?因为:一方面,他不用语言说法,这就令人产生一种非常深奥的印象。一个人的智慧,可以从他的谈吐中看出来,而如果他不爱说话,我们就很难知道他的内在水平。另一方面,独觉即生以自力通达了全部的人无我和一部分的法无我,因此说智慧甚深。一般来说,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佛法的甚深境界很难以开发,像独觉这样依靠自力通达,像永嘉玄觉禅师读《维摩诘经》而开悟,这都是很罕见的。
前面主要是在講~自覺自證故,亦不依他教,是故當宣說,麟喻智甚深~這個頌詞,這講完後現在接下來就講獨覺怎麼去利別人。
一般他不愛用語言說法,可能會讓人覺得他莫測高深,這不一定,但是獨覺是有智慧的,只是他不是用一般的方式;這裡標出的依靠自力通達是生西法師有強調的地方,依靠自力通達,剛剛有解釋,其實,不能說他沒有依靠、只是他成就的那一世沒有,最早他會發願他要做獨覺要證道的那一世他是有善知識教的。

讲到这里,有人就会有疑问了:如果他不以语言说法,那怎么给别人开示佛法的取舍之理呢?下面就遣除这个疑惑。

子二、无声神通→發願以身示现以身、意非口之法利他之法理:
    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
    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接著,就講到獨覺他若不用語言、他要怎麼傳法?
這個裡面就提到科判中所謂的無聲,這個他是用以身示現,3門裡面他不用口他是用身、意來達成利他。第一個就先講這個無聲,在這我標住了神通~>發願,這是生西法師在解釋所謂的緣覺他們一開始都是用神通,神通其實是會吸引很多凡夫追隨他,一般他都是顯神通、顯完神通以後他就會叫這些人發願,再來就是他會幫助這些人讓他的發願成就。基本上就知道無聲裡面他不是用說法、他用身或者用意,重點是~這裡標住神通、發願,按照生西法師的解釋一般緣覺在傳法的時候都是用這個模式。現你看這個頌詞就說~~若誰於何義,欲聞如何說,就是有人想要追隨他跟他學,那他就是~於彼彼彼義,無聲如是現,這個不止是生西法師、應該是哦巴活佛跟米滂仁波切都有解釋,放在一起的3個彼,第一個彼是指那個人、後面2個彼彼是指法。這個概念以後,堪布就提到阿修羅王。

即使不用语言说法,也是可以利益众生的。比如有一个公案说,阿修罗王前世是一个穷人,以卖柴为生,因为每天都要在水中跋涉,他感觉很痛苦。后来他供养了一位独觉,并发愿将来身体能长得高大无比,不必再承受这种痛苦。当时,独觉身体腾在虚空中,示现上身冒火、下身降水等各种神通,令他生起信心。
堪布提到阿修羅王這裡跟生西法師講的就呼應,這是個公案,阿修羅的王本是一窮人,每天都過得很痛苦,後來他供養一個獨覺,是這獨覺顯現神通、引他生起信心就依止獨覺,並發願將來要像這個獨覺一樣。你在這裡突然看到這你不知道為什麼他要講這個,那生西法師有解釋~就是一般獨覺的傳法是用神通然後讓對方發願。醬子就印證了,你搞清楚就知道為什麼他會提阿修羅王這公案了。

当然,佛教本质上并不看重神通;如果神通真的那么重要,那我们不如去向杂技团、气功师学习算了。我们真正看重的是大悲心、利他心以及空性的见解和证悟,谁的相续中具足这些功德,才是值得我们赞叹的。乔美仁波切不舍肉身携母亲、家犬等一同往生西方净土也说过:作为一个出家人,戒律清净就是最大的神通。不过,自古以来,希求神通也已经成了凡夫人的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当某个所化众生想要听闻十善、十二缘起等法门的意义时,缘觉不是以语言来教化,而是以无声的方法——用身体示现神通,或以某种神态来表达其义(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要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意见,很多时候都不用说话,点点头、笑一笑,大家就知道你是赞同的,瞪一眼,大家就知道你不支持)。
堪布接著說~~其實神通並不是大乘真正要強調的,大乘強調的是大悲心、還有空正見,但是你從這也發覺這是獨覺傳法的一個辦法,這是他幫助他人的一個模式並不是亂顯神通。這位喬美仁波切在藏系應該很有名,不記得堪布是翻譯他的傳記還是有寫他的傳記就很長的一篇,很離奇的是這人可以不捨肉身、然後攜帶母親、家犬等一同往生西方淨土,這是第一次聽到,這表示所有的東西都有可能,這我是相信只看你有沒有能耐這個證有沒有契合。

关于得法,在《显义论》中是这样定义的:闻法者的心里面产生所传之法的意义,就叫做得法。比如说,一个人到我面前来请问空性的意义,我可以什么话都不说,只是看着虚空,他也看看虚空而后明白:“哦,法师是想告诉我:一切本来都是远离戏论的。”那么这就得法了。以前莲花生大士传法的时候,也是用手指直指虚空,说:虚空就在那里。说了三次以后,很多弟子相续中就生起了无生法忍。所以说,佛法境界的传递有时候不一定要靠语言,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關於聞法者,堪布就提到得法,可我怎麼查也沒查到《顯義論》,《顯義論》中解釋得法~~聞法者心裡面產生所傳之法的意義,就叫做得法。為什麼會轉至這個?應該是講到緣覺的時候不是用語言、是用身或意讓對方得到這個法義。
佛法境界的傳遞有時候不一定要靠語言,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主要是講這個境界,就說緣覺讓你得法不一定要用語言,他可以用下面這種沒有聲音的。

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也说身教重于言教,一个老师若能以身作则,每天的行为都非常如理如法,那么他的身体就已经成了他所传的法。有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不辞辛劳地日夜奔波,虽然他没有说法,但他的行为是比一般人的夸夸其谈更有价值的,独觉无声的教言也一样能给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
基本上這是2種概念,最簡單的一個概念就是身教。我們也知道身教很重要,以緣覺來講他顯神通也是一種身教,告訴你世間有這樣、要不要朝這方面去努力。

我们从善知识那里得到的很多教义都是语言之外的——有时是以身示教、有时是意传加持。藏地佛教徒中有个传统,如果某天要出门办一件要紧的事,就会先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一位上师面前说:我今天要成办这件事情,请您多作意加持。这种情况下,上师不用亲自念经,只要心里面稍作祈祷、忆念,关心一下,就会产生相当大的作用——圣者是有这种加持力的,即使不是圣者,依靠清净的发愿力也会有作用。
另外一個不用身、就是用意來加持,以意加持的例子很多,前面共修《西藏生死書》中索甲仁波切小時在蔣揚欽哲的房間中被抱在懷中,那個就是用意傳,另外一個最明顯的就是紐舒龍德跟上師華智仁波切躺在草地上,天上繁星點點、偶而傳來狗吠聲,上師問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嗎?」
    「看到。」
    「你聽到佐欽寺的狗叫聲嗎?」
    「聽到。」
    「你聽到我正在對你講什麼嗎?」
    「聽到。」
    「好極了,大圓滿就是這樣,如此而已。」

這個就是意傳。最標準的像禪宗的祖師禪,大圓滿就屬於祖師禪,那裡面很多都是意傳,以前讀過禪宗的《血脈論》裡面有一句話~~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就正好像這邊不用語言的,以心傳心意思就是直指、用意傳的方式讓你證悟,證悟就是你得到了那個心法,所以說以心傳心、他不用文字用意傳,傳的結果就是讓你證到心。那獨覺基本上就是用這類的方法。
意傳~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接著說明緣覺跟聲聞有什麼不一樣,或者緣覺跟大乘有什麼不一樣,看過這一段就了解了。

缘觉道的境界超过声闻,但是比菩萨低一点。为什么说超过声闻呢?因为声闻对于外境的无分微尘和心识的无分刹那都没有证悟空性,而缘觉依靠百劫修炼之力已经证悟了无分微尘的空性,从而远离了对所取境的分别。在人无我的证悟上二者没有差别,但在法无我的证悟上缘觉超过声闻。跟菩萨的境界比起来,缘觉还有一定距离,因为菩萨既通达了人无我,也通达了圆满的法无我,而缘觉由于没有证悟能取空性而未远离能取的分别。因此,从所依的角度来说,缘觉在三圣者中属于中根者。我们应当知晓,由这三种差别前三句摄为所知麟角喻独觉正道中的殊胜道就是所缘。
法無我(遠離能、所分別)>人無我
就說~~緣覺道的境界超過聲聞,但是要比菩薩低一點。為什麼說超過聲聞呢?因為聲聞對於外境的無分微塵和心識的無分刹那都沒有證悟空性,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心就是有境,所以聲聞這2部分都沒證悟,但緣覺可以證悟無分微塵,這就代表緣覺對外境沒有分別,也就是法無我的部分他對於外境沒有。當然在人無我的證悟上二者沒有差別、都知道人無我,但在法無我的部分,緣覺證悟無分微塵的空性、也就是證到外境沒有,可是他的有境的部分他沒有證到。所以變成他的差別是他知道沒有外境、可是他還沒有辦法離開能取,就這一點他不如菩薩了,而菩薩是人無我、法無我這2部分都證悟。所以你看他說~~緣覺從而遠離了對所取境的分別,可是緣覺跟聲聞在人無我證悟上面沒有差別,可是在法無我上面緣覺超過聲聞,因為他證悟了沒有外境。跟菩薩的境界比起來,緣覺還有一定距離,因為菩薩既通達了人無我,也通達了法無我,也就因為緣覺沒有證悟能取的空性,緣覺他是所取知道空性、能取沒有證悟,所以他沒辦法真正遠離能取的分別,就差這樣。因此,從所依的角度來說,緣覺在三聖者中屬於中根者。我們現在就知道這一句裡面就在說明緣覺的差別~~前三句就是遠所取分別,但是他沒有辦法離能取,那麼當知由所依,也就是他是屬於中根,也就是這3點就可以說明緣覺是什麼樣子。這就是科判的所知緣覺道之差別,那這頌詞前面3句正好代表3種差別。
所以你要知道法無我基本上是大過人無我,那法無我裡面還可以分~遠離能、跟遠離所,你搞清楚這,就可以依據這來理解3乘之間的差別。
緣覺證到外境即所取沒有、但有境即能取沒有證悟,所以只證到部分的法無我

三種差別~遠所取分別,未離能取故,當知由所依

《现观庄严论》讲的缘觉道智,也不是指缘觉自己的智慧,而是说菩萨以无缘的方式完全明白缘觉相续中的一切境界,将这一能通达的有境命名为缘觉道智,如果套用前面讲声闻道智的颂词,我们可以说:經中26行相及彼等所取不可得,当知缘觉道。道智所摄的每一义都是指菩萨相续的智慧境界,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現觀莊嚴論》講的緣覺道智,也不是指緣覺自己的智慧,這在前面講聲聞道已經講過,他是菩薩用無緣的方式完全明白緣覺相續中的一切境界,什麼叫無緣的方式?就是法無我的意思,基本上就是空性的這個角度。那為什麼要加這個字?因為真正的緣覺雖然他知道外境沒有、可是他沒有遠離有境,就是所取他知道是空性、但能取他還沒遠離;那以菩薩來講這2個都遠離了。所以菩薩知道緣覺的境界,但他不會跟緣覺一樣認為還有能取~~是醬一個概念。
堪布套用了聲聞曾用過的~~“行相不可得,當知緣覺道。”其實,比較標準應該是~~“經中26行相及彼等所取不可得,當知緣覺道。”《俱舍論》不會講26個行相,這就是苦集滅道16行相,再加上《般若經》裡面10行相一共26行相,那這26行相跟彼彼所取不可得,我加這就是代表他的能取還沒有斷,可是他跟聲聞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前面基本上概念一樣,但是他知道不可得,一般聲聞的道智“行相不可得,當知聲聞道。”~不可得,那緣覺的道智除了經中26行相以外還有就是彼等所取不可得,他雖然能夠否定所取但他還沒證悟能取,差別就是在這裡。
***菩薩跟聲聞、緣覺的差別
不可得這3個字很重要,這不可得就跟這邊講無緣的意思一樣,就說菩薩((人無我、法無我))他們之所以跟緣覺((人無我、部分法無我))不一樣就他有一個不可得,雖然緣覺知道所取不可得,可是緣覺並沒辦法證悟能取也是不可得,所以差別在這裡。菩薩為什麼跟聲聞((人無我))不一樣也就是後面有一個知道不可得,他有聲聞的智慧但他知道那個是不可得,可是聲聞認為法是有、所以認為那個可得,差別在這裡。
不可得~~無緣的意思

缘觉道智的因是什么呢?跟声闻道智一样,缘觉道智也是在见道以上安立的,因此也是以加行道为因。
不論是聲聞緣覺菩薩這全都是見道以上安立的,因此緣覺道智也就是大乘緣覺的加行道為因。這裡說~以加行道為因,那我一定要加上大乘2字,緣覺有沒有緣覺的加行道?這我是講不清楚,但基本上他真正要進入最後一座到獨覺位一定也要經過那個程序,那這邊因為是菩薩所以一定要加大乘2個字。那這又回到剛剛講的~這個加行道有需要分成3種嗎?理論上應該是一種,那就算我用3種不一樣的講法,因我實在沒法理解他需要有3個加行道。接下來一樣~就是講抉擇分。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
    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
    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
    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抉擇分,這裡所講的就是在告訴你什麼叫暖、什麼叫頂、什麼叫忍、什麼叫世第一法。前面也學過大乘的加行道,裡面也是講這樣,我們在學遍智的時候裡面就有很詳細的討論加行道,我們還做過哦巴活佛跟米滂仁波切講法的比較。

缘觉道加行道与声闻道加行道有所不同補充資料,在此也是分四位来宣说。
堪布這裡講~~緣覺道加行道與聲聞道加行道有所不同,這我實在沒法理解、但可以說的是他真正描述的文字是不一樣,也是分4位來宣說,在後面我把這也做了一個比較。
019-道智 聲聞緣覺差別-2023-09-12.jpg
現觀-039-論釋-019-20230912順決擇分,這裡是聲聞道智的順決擇分、緣覺道智的順決擇分,頌詞是經裡面有、可以對讀的,所以看起來好像是不一樣的加行道,但我是沒辦法理解這個;我有想辦法把他排出來以後,我就用我剛剛那個概念~你可以看到不管你是用聲聞、或是用緣覺,你去比較一下,你可以看到暖位這邊是強調所取,再來頂位也是強調所取,到了忍位聲聞是強調能取,那緣覺的忍位至少我能找到蛛絲馬跡也是強調能取,最後世第一法位這時理論上是能所都沒有、就是你可以看到一切能所,所以你就看到有所有能。我只能醬子,對我來講我是用醬一個概念,要不然很難解釋怎麼會有不一樣的加行道。
下面則是一般對於暖頂忍世第一法大概是在幹什麼的說明,所以,暖位~初觀所取空,頂位~深觀所取空,忍位~印所取空、順能取空,為什麼會印完順呢?就是你知道所取沒有、當然就可以推理能取沒有,最後,世第一法位~能所雙泯。基本上應該是醬一個概念,那我不管你現在是講哪一個加行道,理論上我認為應該是在醬子一個框架裡面。
那他為什麼要寫成不一樣呢?那這就涉及到般若經的經文有醬子分開寫。我也只能把我的看法跟心得跟大家分享。假如你們有不一樣的看法請指正我,也討論一下。((哈哈,自己果然沒讀懂,根本沒想過其中還有這些貓膩? 20231103))

得到暖位时,通达一切所取万法如幻如梦、如水月一般现而无自性,唯是名言假立。假立的显现跟空性的本体这两者表面上看来好像有点相违,但实际上一点都不相违。获得了这种境界,就不会再对世间法有什么执著。学佛学得比较好的人,当然也会显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是没办法回避的,但由于他已经洞悉了事物的本质,所以不会产生爱恨得失之心。
暖位,一切萬法,他還是在強調所取,頂位時還是在強調所取,所以會醬子標註。

得到顶位时,通达色声香味等一切所取万法皆为空性,在本体上找不到丝毫实质,从而住于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境界。

得到忍位时,从能取空性方面来讲,由于证得了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等中观中所讲十六空、二十空,因而无有对空的执著;从能取显现上讲,认识到色香味乃至如来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无有任何可执为实有的成分,空不实有,现也不实有,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空平等无二,这就是忍位所通达的境界。
忍位時就開始會講能取、也會談到所取,因為最後他在印證所取空、順能取空

得到世第一法位也即胜法位时,了达色声香味等一切万事万物在本体上能取从没有任何产生,没有产生也就不可能有住,没有住也就不可能有灭,因此说一切有为法都无有生灭。虽然小乘承许生灭是有为法的法相,但按照大乘中观的观点来看,这些法相也只是假立而已。
世第一法位的時候講能取、也會有所取,那若講~一切有為法都沒有生滅,那就是能所雙泯,這概念一樣只是用不一樣的角度去說的。

这就是所谓缘觉道加行道四位的境界。

我们称缘觉道、声闻道为小乘,表面上看来好像带有贬义,但其实真正从智慧的层面进行剖析时,作为凡夫人根本没资格评价说小乘道如何如何不合理。声闻缘觉利益众生的心态没有菩萨那么殊胜,在这一点上可能有值得分析之处,但除此之外,在证悟空性上面,他们都有特别殊胜的境界。
我們不應該看扁小乘,小乘也是很了不起的,雖然不及菩薩但仍是值得我們讚嘆隨喜。這講完就直接進入菩薩道的見道了。

辛三(11-4大乘見道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分三:一、略说本体;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三、摄义。
菩薩道的見道先略說本體,再來廣說16種忍智差別、及攝義。16種忍智差別,這裡蠻有趣的又涉及到另外一個,所以,《現觀莊嚴論》事實上是很難的,裡面涉及到很多東西。
***4諦的16行相跟16種忍智相不是一件事
現在先要提醒各位一下,當他在講16種的時候他先是略說、直接下來就是廣說,廣說16種忍智的差別,這跟416行相是不是相等?我在心中馬上產生這個問題,我認為不是,但當時還沒辦法確認……這是下一課會講到,416行相,比方苦諦~無常、苦、空、無我,苦集滅道都各有4個行相,在美國班上他把這4個用事相、或法相來解釋,現在不去討論他事相或法相用的正不正確有沒有道理、這先不要講,但是,至少你可以看到當講16行相的時候,假如你今天用行相這2個字,先按照佛學的常識,行相的意思,若今天用因明的角度就告訴你~行相這2個字他就類似義共相的意思,是一種總相、你心裡面產生的一種總相;比方說,今天跟你講苦諦,苦諦這2個字出現的時候,你腦筋裡面去了解這個苦諦這2個字的意思,或者是佛陀教我們苦諦的時候你腦筋裡面會產生無常、苦、空、無我,那天他們說這是4個法相,這個講法在因明裡面是不正確的,沒有4個法相、是1個法相,就是把苦諦當作名相或是事相、就是有這麼樣一件事,那這是一個語言,你腦筋裡面馬上會反映出來的行相就是義共相、或者是你心裡的心法,你就會覺得他是無常、苦、空、無我。
無常、苦、空、無我,以我的了解,他們在證的時候以小乘或是唯識的講法他不需要4個都證,他只要中間隨便哪一個他都可以有辦法進去了解苦諦,就是用無常也可以、用苦也可以苦、用空也可以、用無我也可以,所以基本上不能講說有4個法相,這個嚴格的講不太正確的。也就說你苦諦的概念裡面有4個不一樣的方向你可以了解苦諦,這個就是一般講的行相,就是416行相。這到底屬於什麼?假如根據《俱舍論》或者唯識這一般叫相見道。
***相見道的意思就是~~你在證的時候你會有一個真見道,真見道就是標準的無分別根本智、是一種瑜伽現量,真見道也相當於我們講的無間道、這是一件事就是入定,這個以後馬上第2剎那轉到叫做解脫道,按照我們讀過的道理這解脫道他還沒有出定他還在定裡面,真正出定以後就像我們前面學過的那是地資糧的部分、那是出定以後,這個是他在對治資糧的時候、是他入定的時候。入定裡面包括2~1是無間道、1是解脫道,那到底416行相是哪一個?若是他們將這叫做相見道,那相見道的解釋是這樣~就說你冥證你證悟了空性、無分別根本智後,那下一剎那你等於是很快的印證你剛剛所有的空性,像無常、苦、空、無我,就是苦諦上面的空性,你就會用416行相裡面中間哪一個都可以你就很快的印證,可是這時候是不是有分別念?有,可是這分別念是印證他是空性,並不是真正出來外面的分別、不是。所以以我的認知他這樣講又有一點像是解脫道,跟我們在講解脫道的概念是很接近,但是,我現在沒有看到一個很明顯的說法告訴我他就是解脫道。可是我今天有看到一個人他講~~這裡面你要曉得他現在講16個忍智,你要叫這個行相可不可以?理論上也可以,因為這個都是心法,可是嚴格的講他跟剛講的行相應該是有差別的,至少在忍的部分是有差別的、那是無間道。那重點在哪裡?重點就說我們至少知道他們一般在講的時候我只有看到堪布會把16行相這個行相放進去,不然一般都講16相,他沒有特別去強調行相他就用16相;因為這裏面不太一樣,他在16相的時候跟我們剛剛講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是一個概念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可以整合成他的解脫道,但是我用整個理論讀完以後推他相當於他的解脫道;可是這邊並沒有把他特別連起來、再斬金截鐵的告訴你是什麼。
那我總結一下就說~~這邊要講的是什麼?這邊要講的是無間道跟解脫道,雖然他還是一樣根據4諦,可是他要強調的是每一個諦都有他的無間道跟解脫道這都有名字、等等會解釋,所以一共也是16。但這16個若是用另外一個角度講416行相就無常、苦、空、無我,那這對我來講有一點像是他的解脫道,但是我也沒看到有人斬金截鐵的醬子講;可是至少你要知道當他在告訴你16相中忍跟智的時候這時候他強調的是無間道跟解脫道,他有名字,那是不是另外那個416行相,你暫時不要把它劃等號,劃等號就會亂了。這是一個概念,那現在就來看課文。

行相的意思~~類似義共相的意思,是一種總相、你心裡面產生的一種總相,苦諦的概念裡面有4個不一樣的方向你可以了解苦諦,這個就是一般講的行相,就是416行相。
真見道就是入定時標準的無分別根本智、是一種瑜伽現量、相當於無間道、是對治資糧
相見道的解釋是這樣~就說你冥證真如
16相中忍跟智的時候這時候他強調的是無間道跟解脫道,他有名字但不是416行相,而是叫法忍、法智、類忍、類智
16忍智相或說16相並不是指16行相

壬一、略说本体p189
   
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
    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有漏二無漏二上,法智以及類智忍、類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此世不退轉 能憶念他世功德。~~
共計:忍(無間道)、智(解脫道)十六剎那;成事剎那中依後得分別成十六剎那;約有戲智慧,具因果次第之四諦確有圓滿現見之事。
大乘見道的道智頌詞說~~由諦與諦上,忍智四刹那,說此道相智,見道具功德。那現在我完全是根據米滂仁波切所寫的東西來講,他說~由有漏二諦,這個有漏2諦基本上指的就是苦跟集,再來無漏二諦、然後四諦,所以原來的頌詞是~~由諦與諦上~~其實拆開應該醬子解釋,由有漏二諦就是苦集、還有無漏二諦就是滅道,在整個四諦上面,可這後來他們有強調這個有漏、無漏你不能夠……這有點東西後面再講,但是重點在有漏強調苦集、無漏強調滅道,接著就是由諦上、然後就是忍智四刹那,這個忍就是法忍、或叫法智忍都行,第2個就是法智,法智忍法智、或是法忍法智這2種叫法都可以,再來類智忍跟類智,這裡全寫出來就告訴你忍跟智可以分做4剎那~~法智忍、法智,以及類智忍、類智
現在這4剎那稍微麻煩一點,根據《俱舍論》的解釋~~前面法智忍、法智這2個指的是欲界,我們一共分做3~欲界、色界、無色界,後面類智忍、類智這2個指的是證悟了上界就色界跟無色界;這個法智忍前面加一個苦就苦法智忍、也就是你通達了苦諦的無間道,苦法智就等於是苦諦的解脫道。那法智忍、法智跟類智忍、類智的差別就在前面2個是欲界、後面2個是上界。《俱舍論》是醬子分,那下節課就會讀到大乘的分法不一樣。
大乘的分法~~法智忍這叫做無間道、法智這叫做解脫道,類智忍這叫做殊勝道、類智這也叫做殊勝道,大乘的殊勝道就是類智忍跟類智,可是大乘並未分先欲界再來上界,大乘這個叫類證,所以他直接就是連在一氣講,就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就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大乘是用醬子講法。那醬子講法你只要搞清楚了也就知道他在講什麼。
那麼由這4剎那~~說此道相智、見道,這邊就是在講大乘的見道,道相智的見道就是在講菩薩道智的見道;下面~具功德就是在講菩薩具有此世不退轉、以及能憶念他世的2個功德。這是按照米滂仁波切解釋的方法。

共計:忍(無間道)、智(解脫道)十六剎那成事剎那中依後得分別成十六剎那約有戲智慧,具因果次第之四諦確有圓滿現見之事
現在依照米滂仁波切的講法在這做一個註記,法智忍、法智以及類智忍、類智有醬子4刹那,忍是指無間道、智指解脫道,因為苦集滅道每一諦裡面都有他的忍跟智,故一共有16剎那;以小乘的講法是欲界跟上界,用大乘的講法就直接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那在成事剎那中依後得分別為16剎那,這是講到後面了,所以,到底是不是16剎那有不一樣的講法,因此,最後比較標準的講法是把見道的過程當他是一個成事剎那,那在這個成事剎那裡面你會因為這個或者他們所謂的反體你可以分做16個剎那。有戲論也就分別念,假如你根據這個有戲論的智慧,那確實他也具有因果次第、還有你可以圓滿現見,這種事情都存在。
有漏2~苦集 無漏2~滅道
《俱舍論》的解釋:
法智忍、法智~欲界 類智忍、類智~2界,苦法智忍~苦諦無間道、苦法智~苦諦解脫道
大乘:法智忍~無間道、法智~解脫道、類智忍~殊勝道、類智~殊勝道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只有欲界众生才能生起见道,色界、无色界众生都不能得见道;按照大乘的观点,欲界以外的众生也能获得见道,比如《宝积经》中讲,无数饿鬼以及天界众生都在闻佛说法后生起见道的智慧。
接下來堪布也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在解釋,他說~~《俱舍論》的觀點,只有欲界眾生才能見道,色界、無色界是不能見道;可是按照大乘的觀點是都可以,這點我們要先搞清楚。那我們今天學的是大乘佛法,所以我們不會認為只有欲界才能見道。

菩萨的见道道智是什么样的呢?其本体就是现见一切万法空性的不共境界或现观
這知道就好~~他本體就是現見一切萬法空性。

从所证或所缘的角度来讲,见道道智有苦、集、灭、道四种差别相。佛陀初转法轮时,就将他所了达的万法真相概括在了苦、集、灭、道四谛当中,对此,凡夫人可以产生一种理解上的比量认知,而声闻、缘觉和菩萨则从实证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瑜伽現量认知
見道道智有苦、集、滅、道四種相,那佛陀初轉法輪時,將他所了解的真相概括在苦、集、滅、道四諦當中,一般凡夫對苦、集、滅、道可以產生一種理解上的比量認知,但對聲聞、緣覺和菩薩這些3乘的聖人他們就不是比量的認知,他們是瑜伽現量的認知。那瑜伽現量的認知就會分做不一樣的解釋,所以剛剛才會講以大乘的角度是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以小乘的角度就是法智忍、法智~欲界,類智忍、類智~2界,若是講苦諦的時候那就是前面加一個苦字就叫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醬就可以全部分開了。

关于见道的十六行相,《大乘阿毗达磨:失傳的阿毘达磨大乘经、無著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安慧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跟《俱舍论》的安立方法稍有不同。比如就苦谛来说,大乘见道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一并通达,在通达此痛苦本性时安立无间道、解脱道、殊胜道三个阶段,其中殊胜道又分两个阶段,因此一共有四个阶段;对于三界的集谛等,也是分这样四个阶段来认知。而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是把欲界苦谛和上两界的苦谛分开,上两界的苦谛算为一个,在认识欲界苦谛时,断除所断的无间道生起的智慧叫做法忍,离开烦恼的解脱道生起的智慧叫做法智,在认识色界无色界苦谛时,对应于无间道的叫做类忍,对应于解脱道的叫做类智,在苦谛上有这样的四个刹那;以此类推,集谛、谛、灭谛也各有四个刹那,总共有十六刹那的智慧。
你慢慢看這文字你就理解到這邊其實剛剛都講過了。
關於見道在這他又用16行相,這就有點麻煩、因為一講行相我就會想到別的,所以暫時你不要跟416行相混在一起,那個可能可以當作解脫道但我沒辦法證明,那唯一因為他算是相見道,那相見道還是在見道的裡面,所以理論上他應該就是解脫道。可是這裡既然講的是16相,你用行相也不能說不行,但是你就是要做一個區分,因為這邊的強調不是一般講的416行相那樣子比方苦諦是無常、苦、空、無我,他不是醬子;這時他苦諦是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那這無間道、解脫道等他都有名字的,分別叫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

上面《俱舍論》小乘的觀點講完,這邊是講大乘,這邊提到一個《大乘阿毗達磨》,據我所知這可以寫成《阿毗達磨大乘經》、或者無著寫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或者安慧寫的《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那應該是失傳的《阿毗達磨大乘經》。一般我們看到的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這就應該是出自這部經裡,堪布就說這2部經安立方法不一樣,那剛剛已經解釋過了,比方用苦諦,大乘見道基本上是3界的苦一併通達,那在通達此痛苦本性時安立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一共有四個階段;對於三界的集諦等也一樣,就依例照推。
若是以《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把欲界苦諦和上兩界的苦諦分開,上兩界的苦諦算為一個就是類智忍、類智;在認識欲界苦諦時,斷除所斷的無間道生起的智慧叫做法忍、或法智忍,一般理解這是在定中斷煩惱所以叫無間道,這個忍本身指的是定,離開煩惱以後的解脫道生起的智慧叫做法智,所以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以《俱舍論》來講離開了欲界到上界,對應於無間道的叫做類忍,對應於解脫道的叫做類智,所以整個苦諦就可以分成這樣的四個刹那;以此類推,集諦、道諦、滅諦也各有4個刹那,總共有16刹那的智慧。
那生西法師有特別在道智這邊加了一個註解,對於《俱舍論》的角度來講這註解是有必要的~~他們到了道智的時候有的已經不算見道,你知道小乘的見道你就知道他們是有預流向、預留果,然後一來果、不還果,那所謂不還就是離開欲界、所以叫做不還就是不會再回來欲界,因此他們一碰到醬子只要一到這裡他就會變成是修道、不算在見道裡面~~那大概有這概念就行。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对十六行相属于几刹那的问题做过一些分析。藏地有的大德说:见道是一刹那间的事,只是因为反体不同而安立了十六个行相无垢光尊者自己的观点则是:虽然见道是一刹那,但十六行相至少应该分属四个阶段1無間1解脫+2殊勝,因为如果不分阶段而同时产生,那就有无间道变成解脱道、解脱道变成殊胜道的过失。
這裡就涉及到底是1剎那還是16剎那?他又用行相,那剛也講過了,暫時不要用行相就用16相,因為這裡邊是談無間道跟解脫道、用大乘再加上殊勝道,那現在是要把行相留給無常、苦、空、無我,那再提醒一次,有可能這個行相我們講的無常、苦、空、無我就是我們講的解脫道,因為一般這叫做相見道,這是我在其他地方讀過的知道的東西現把他連在一起,那這裡都沒有提那個無常、苦、空、無我,所以暫時就用16相。
堪布提到無垢光尊者龍欽巴強調~~是要分,雖然見道是一刹那,但十六行相至少應該分屬四個階段1無間1解脫+2殊勝。那為什麼要分?因他是大乘所以他用大乘的說法,如果你不分那無間道變成解脫道、解脫道變成殊勝道,那基本上這個地方的無間道跟解脫道是不一樣的、是可以分的,就說基本上用反體的角度來講他是可以分開的,那你不分的話就全部混在一起了。

这些辩论均是智者们的一种智慧游舞。见道十六刹那或四刹那的说法都比较普遍,但具体来说,到底是一刹那有十六个不同反体,还是从相续中功德现前的角度安立为四个刹那?我觉得应该是在一刹那间,从所断断除的侧面叫做无间道,从智慧现前的侧面叫做解脱道,从再没有任何所断能够反抗、摧毁的侧面叫做殊胜道。
堪布認為~~其實,不管你講16剎那、4剎那,簡單講這都是一種智慧的游舞。那我們先講最後應該是怎麼認為~~一個成事剎那、整個是一個成事剎那一共有16剎那這是一個見道的過程,那有人強調這只有一剎那又好像講不過去,所以你就講成事剎那,但是他又覺得這成事剎那又不應該分得很複雜、這樣也不好。就說你用一個成事剎那的角度、用分別念的角度、用反體的角度,你可以再分成不一樣的反體,醬就比較合理。
你看他說~從所斷除的側面叫做無間道,斷除是什麼意思?一般就我們講的斷掉煩惱的種子;那智慧現前的側面叫做解脫道,一般智慧現前你就回想過去讀過的~在對治資糧的時候就是無間道解脫道,可是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但是後來會在出定的時候表現出來、就是變成地資糧,這你們應該還記得,在出定的時候就會有專門的修治,經過醬一個修治就可以看出那些汙垢的現行都沒有了,沒有了就是代表煩惱斷掉了。所以你在他的對治資糧裡面似乎只能醬子去推測是斷了煩惱生智慧、但是不具體,可是一到地資糧修治的時候就很具體,你就可以看出來哪些有汙染的現行全部都不見了。
堪布說~從所斷除的側面叫做無間道,智慧現前的側面叫做解脫道,然後他就沒有任何所斷能夠反抗、摧毀的側面叫做殊勝道,這些大家都看得懂,你再讀下去就知道這2個殊勝道是大乘的說法,這就類似上界的無間道跟解脫道,但是大乘沒有分開講是一氣呵成,大乘叫類證就是分門別類,他講這就是後面類證的2個,在小乘就叫類智忍、類智。
所以大小乘講法其實到最後發覺並沒有不一樣,只是用的名詞不同,大乘說他一氣呵成而沒有分成2段,若分成2段的這個側面那就類似小乘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那我們大乘不是這樣,大乘是一地、2地、3……沒有去扯上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所以他全部都在裡面就是沒有分開所謂的欲界跟上界。

***不管你講16剎那、4剎那,簡單講整個大乘見道是一個成事剎那

无论我们如何安立,实际上在非常细微的层面,因和果是不能用同时或者非同时来观察的;一旦这样做观察,则无论是外在缘起的种子和苗芽,还是内在缘起的智慧和障碍,都不能成立。按照因明的观点,障碍和智慧属于不并存相违,什么时候相续中产生了无垢智慧,其违品的力量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我们把见道无垢智慧的现前安立在一个成事刹那当中,这个成事刹那也不适合再分成很多个时间。
這裡堪布說的幾句話我覺得很重要,雖說他沒有做過更深入的解釋但這很重要~~因和果是不能用同時或者非同時來觀察的,其實你仔細去看,讀過《中觀》的人就知道~~大家都知道有因果,可當你仔細去分析的時候因果不可能同時,因為,若是因果一定是因在前、果在後,果出來時因就沒有了,所以他不可能同時。可是你若認為他不同時你發覺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他們都沒有接觸過怎麼產生作用?醬了解,一個前一個後,後面的出現了前面那個就沒有了,向來2個沒有接觸過怎麼會有作用?其實真正世間的法,我們常說幻有,如果你單單用世間法的角度來看他有很多也是不合理的,因果用同時、你要知道這裡面也有無間道解脫道也涉及到這裡,所以講這個話就是告訴你說~就是用因果的角度,你認為他們2個沒有次第也不通,你認為他們2個有次第也不通。所以這本來就是蠻複雜的東西。
還有第2~~
障礙和智慧屬於不並存相違是同樣的概念,一個是障礙、一個是智慧,什麼意思?無間道裡面除掉的是障礙,解脫道裡面生起的是智慧,理論上這2個東西是不應該並存的,讀過因明就知道障礙和智慧在因明叫做不並存相違。所以他為什麼要提這個,就是要讓你理解到你要真正去計較裡面到底有幾個剎那時,你還要再想到有這些問題在裡面,他本來就是很複雜。你要說他沒有剎那也不行、沒有次第也不行,很多地方講不通,可你要說他有剎那、就用因果用同時用不同時都會有問題,那這就是世間的法整個概念。
所以~~
見道無垢智慧的現前安立在一個成事刹那當中,這個成事刹那也不適合再分成很多個時間,最後應該安立在一個成事剎那,在這個成事剎那裡面,因為我們是用世間的角度來討論的時候,當然可以因為反體的概念、你就可以分成不一樣的無間道解脫道……堪布講這個成事剎那也不適合分成很多剎那,那我覺得他意思就是求一個平衡。
以我們現在來講,我們真正標準就~~見道就是一個成事剎那,這個成事剎那裡面有16剎那,就是這樣。為什麼有16剎那?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4諦每一諦都會經過這過程。那你說為什麼去扯4諦?因為4諦代表一切法,4諦本身就是代表一切萬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全部都證空了,也就是所有一切法都證空。
***見道就是一個成事剎那,這個成事剎那裡面有16剎那,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4諦每一諦都會經過這過程。

道友们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的剖析。

见道在《现观庄严论》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里主要是从功德的层面来说明的。要想更广泛地了解菩萨的功德,可以参阅《入中论》、《十地经》等经论。
今天講到這裡,下節課這還會碰到,希望大家不要覺得亂,你稍微梳理一下,你就可以知道他為什麼醬子講,不然就不易記住而會搞混,像我醬子講而沒亂就是因我知道那個架構。

 

PS
@ J
今天的內容對我而講有點難。***大乘見道16相不要跟16行相混在一起
師兄:要將之梳理一下,梳理什麼?他在講16相,暫時這不要跟一般講的16行相混在一起,因這16相他就是講無間道、跟解脫道我們前面有讀過無間道、解脫道就是對治資糧,簡單講就是入定、在入定裡面他得到的境界,至於為什麼又叫做殊勝道那這是大乘的講法,那又給他了名字,叫做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在這前面就可以加上苦、集、滅、道,醬先弄清楚這16相至少不會亂、就知道他醬子分。可今天有一個地方稍微不敢斬釘截鐵地講~~就一般講的416行相,比方,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緣、生、滅、靜、妙、離、道、如、行、出,我認為這指的是解脫道,那這以後再講。這些是有點繁雜,不過以前也講過,若用唯識的角度,無間道就所謂的一心真見道,16心相見道就是所謂的解脫道。所以就是用的名相不一樣,但內涵是一樣。
((見道的過程可细分成『真見道/根本智』及『相見道/後得智』。真見道即無分别根本智證真如,又有兩步驟:
1、加行道無間而生之『無間道』,斷分别起二障種子;2、證二空所顯的真如而入『解脫道』。不過二步驟等似相續,故稱『一心真見道』。真見道後,進入相見道,也就是後得智,是有分别、名言概念的。後得智借助念心所,現似模仿真見道的行相,又可分成『三心相見道』及『十六心相見道』兩個階段:1、『三心相見道』,由無漏後得智效法根本智冥證真如非安立諦,包含第一心『內遣有情假』的能緣智(無間道)銷毀輭品分别(人我執)種子、第二心『內遣諸法假』的能緣智(無間道)銷毀中品分别(法我執)種子,第三心『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的能緣智(解脫道)銷毀一切分别二障種子;
2、『十六心相見道』,由無漏後得智(效法根本智冥證四諦真如)緣四聖安立諦之法智忍(無間道/斷28 x 4 = 112煩惱)、法智(解脫道)、類智忍(無間道)、類智(解脫道),而分成八心觀四諦真如(觀見分)、八心觀四諦正智(觀自證分)。))

@ J剛剛在分析因果同時或前後因果是不是在世俗諦時才這樣,在勝義諦來講就沒有這問題了。
師兄:勝義諦一切都沒有,勝義諦裡面沒有因果的。現在道理是醬子~~今天到底應不應該有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在某一個角度也類似因果,這裡主要是到底應不應該有那麼多剎那?若是用勝義的角度來講全部都沒有,可你用世俗的角度你說有不合理、說沒有也不合理。你知道為什麼因果同時跟不同時都不合理?一般這沒有親證你沒辦法理解,可親證完後用緣來解釋本來就會造成很多困擾,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世俗諦就會造成困擾。那無間道是斷障礙、解脫道是生智慧,這2個是不並存的,其實堪布這地方講得很好,我是能體會。所以現實他們真正證的時候確實要用語言來講的話會涉及到像因果同時不同時、障礙跟智慧也是不並存的。醬有辦法體會嗎?
J比量,比量得知。

師兄:當然,現下是沒辦法現量得知的。

@ L聽後感覺腦袋像菟絲草,這解釋有時用大乘的角度、有時用小乘的角度,醬第一個他觀點就不同,第2個,又分米滂仁波切說的、哦巴活佛說的、各位輔導法師說的,再來又是引經或論的解釋的不同,所以醬就理解到師兄你說的梳理,可能自己要做出一個表列。那以前416行相是由《瑜伽師地論》角度看時就很單純,那時並沒有無間道解脫道的分別,《現觀莊嚴論》這有無間道解脫道現在又有殊勝道,就感覺要弄清楚真的是需要做一些表格。
師兄:你剛提到《瑜伽師地論》416行相那就是無常、苦、空、無我等等,記得美國班那時第2次上課就有提問怎麼會寫出事相、法相?但我知道為什麼要醬子講,這我能理解,因為你講一個苦諦的時候,若我真正懂苦諦在我心裡面的反應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我的義共相、代表我真正體會到苦諦在講什麼,當然這不是親證,可是這個相當於是解脫道、或者在唯識這叫相見道、16心相見道。行相就是義共相的意思,可課文這裡不是討論416行相,那你就分開叫16相,就行相那個行暫時不要用在這上面,不然你全部攪在一起了,若不能分清楚你就會整個像菟絲草。
L他用事相,就我所知這個事相以因明的角度來講就法相、名相、事相,比方,法相你說是叫項峰垂胡,你有一個項峰垂胡的概念你再給他起一個名字叫做黃牛,事相是具體的……
師兄:事相是依他起,重點在今天他所講的法相就相當於我們所講的行相,也就相當於我們所講的義共相,所以這416行相就無常、苦、空、無我你把它當作法相來看、或者當作義共相來看在因明的角度是可以解釋的;那名相是什麼呢?名相就是苦諦。那事相是什麼呢?就真正的有醬一個事情,對吧?!在世界上是存在苦諦醬一個事情。是用這個角度,所以他要用事相、法相於我也能接受。
L那法相就這法的特徵,名相就根據這特徵立一個名字,那事相就具體的說、就依他起、就是有這種事,如果把事相放在這裡就可以對的上416行相。
師兄:但在因明角度你說法相有4個那這不合理,所以剛剛有講在唯識裡面什麼叫相見道?就是他無分別根本智完了以後第2剎那他馬上就是冥證,這叫冥證,因為他過去曾經對苦諦下過功夫當時義共相結論就是無常、苦、空、無我,他結論就醬子;那現在這相見道就是他見到了苦諦的實相那叫空性那叫無間道,他下一剎那馬上就配上了無常、苦、空、無我,就是等於再證實一遍無常、苦、空、無我是空性,也就苦諦是空性,這個叫做相見道。這相見道本身還是在見道裡面他沒有出定,一般這也可以叫後得。所以,這就是佛學麻煩的地方,就這地方稍微複雜一點,大家下點工夫把他梳理清楚。
***怎麼梳理呢?你先記住見道16這是一件事,然後你也知道有一個16行相,這叫416行相,這2個先分開;然後你知道所謂的16相有小乘跟大乘的講法,小乘跟大乘的講法其實也不困難,因為你搞清楚了大乘他的殊勝道就是《俱舍論》裡講的類智忍跟類智,也只不過是換一個名字,當然意思不太一樣,因為大乘是3界連在一起,他是接著類證就是由無間道、解脫道、殊勝道、殊勝道他醬就把3界一次解決了。可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分開的,所以小乘才會有預留果、再來果、不還果,他所謂的不還果是到了不還果時才離開欲界。好吧,就醬子。
今天這裡沒有讀到相見道,一般叫16心相見道,這是唯識的講法,所以佛學其實是很複雜的。見道時的無間道叫一心真見道,再來叫16心相見道,16心相見道前面還有一個3心相見道,這是在唯識裡面分析的方法就不再講了。那今天這些內容尚未結束、下一節課還會講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