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課-入論支分-p022-20240110
今天我們繼續宣講《量理寶藏論》。
開講之前,我在這裡先給大家念一個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的法稱論師的上師瑜伽;以前,上師如意寶給我們宣講《釋量論》的時候,也傳過這個上師瑜伽的修法。今天,我用藏文給大家念一遍傳承……
這是法稱論師的上師瑜伽,我方便的時候把它譯成漢語。大家每天都應該修一次上師瑜伽,以開發自己的智慧;另外無論是聞思中觀、因明,還是其他法都能開啟智慧。所以我們凡夫人,只有依靠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的加持,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了解甚深的佛法要義。我們作為修行人,學習任何一個知識,不應該像世間學術界的人一樣。世間學術界的人,不管研究因明、中觀或者其他的一些論典,全部是用學術或治學的方式來了知它的意義;而對諸佛菩薩具有信仰的我們,應該對傳承上師、創始者的恩德,始終都念念不忘,只有這樣,才能在自相續當中真正生起證悟的境界。
(((77 上師瑜伽~~與上師相應的修法
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過上師瑜伽實修法~~
1、明觀福田,就是觀想蓮花生大士的蓮花光宮殿,在它的中央將自己本體觀為益西措嘉空行母,這樣觀想有三個原因:也就是堪為灌頂法器、生起空樂智慧、令上師歡喜攝受的殊勝緣起,詳細的就要去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2、七支供,也就是普賢10大願王,包含頂禮支、供養支、懺悔支、隨喜支、請轉法輪支、祈請不入涅槃支、回向支。
3、專心祈禱。
大家每天都應該修一次上師瑜伽,以開發自己的智慧;另外無論是聞思中觀、因明,還是其他法也都能開啟智慧。而我們凡夫也只有依靠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了解甚深的佛法要義。 )))
這次宣講《量理寶藏論》,準備從頌詞上給大家宣講,頌詞在《因明論集》第 36 頁。應該了知《量理寶藏論》對整個藏傳佛教,乃至對整個世間的學術界、知識界、佛教界的影響都相當大;如今,本論不僅有英文、日文版本,還譯成了其他各種不同的文字。故對於本論,我們應以認真的態度來研究學習,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 簡介
《量理寶藏論》,是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所造。諸位應該清楚,本論的作者在藏傳佛教當中是非常著名的,他是人們公認的雪域三大文殊之一。三大文殊的第一位就是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第二位是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第三位是寧瑪派的全知無垢光尊者。具體來說,薩迦班智達對辭藻、韻律等五小明,因明、聲明、醫方等五大明,即整個十明全部精通。在藏傳佛教的歷史長河中,他是相當有名的一位大智者。
((( 五小明~~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系學
五大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 )))
薩迦班智達年齡很小的時候,對所有的顯密教法就非常精通;長大以後,他在上師面前得受了一些因明的傳承,尤其是在一位克什米爾班智達面前,已經獲得了所有因明學的教授,並榮膺「班智達」的稱號。「班智達」,在我們佛教界當中,是一種最高的榮譽。當時,整個藏地稱他為「第一班智達」,因為在其之前,藏地還沒有「班智達」的這種稱號;在整個藏傳佛教當中,他是第一位獲此稱號的。所以,薩迦班智達是最聰明、最了不起的智者。後來,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世界。
當時,印度有一外道首領綽傑噶瓦,欲與薩迦班智達辯論,薩迦班智達說:「如果我失敗了,那麼我皈依外道;若你失敗了,你必須皈依佛教!」外道對此作出承諾,於是,他們就在一個叫濟壟的地方(以前上師去印度的時候曾經路過此地)開始辯論。後來外道失敗了,薩迦班智達準備把外道和他所有的弟子帶到藏地,當他們到了邊界時,天上打雷,此外道首領因雷擊而死(此乃蓮華生大士交付的十二大護法神所為,因為他們曾在蓮華生大士面前作過承諾,不讓任何外道進入藏地),薩迦班智達只好將此外道的髮髻帶到薩迦寺中 。以前,此髮髻作為內外道之間辯論,佛教獲得勝利的一種標誌,一直存放在薩迦寺的殿堂裡面,人們還可以隨意參觀。
薩迦班智達在學識、智慧方面非常了不起,這一點在學習本論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對此深信不疑。前兩天,我也給大家講過,包括我們的傳承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都因獲得薩迦班智達的加持,而通達了因明為主的一切顯密教典,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祈禱陳那論師、法稱論師和薩迦班智達。我覺得對每一位學習因明的道友來說,這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薩迦班智達在藏地非常出名,無論顯宗密宗,哪方面都是其他智者無法比肩的。當時,漢地正值元朝時期,闊端王準備迎請藏地的一些高僧大德,於是就專門派兩名將領來到藏地。當時藏地的佛教非常興盛,尤其是噶當派的寺院相當多,達隆巴法王最有德行,幟貢派京俐大師最有法力;但是從成就、知識、戒律等各方面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大德比得上薩迦班智達。這兩名將領了解到這種情況後,就把這個消息稟告闊端王,闊端王就寫了一封信,迎請薩迦班智達到漢地來。
藏曆第四繞迥木龍年,應闊端王的邀請,薩迦班智達攜侄子卓貢帕巴(八思巴)和恰那一起趕赴涼州(今甘肅武威)。在涼州,他給闊端王宣講了一些佛法。在此期間的過程較多,各種史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後來薩迦班智達成了漢地闊端王的國師,這從有關歷史當中也可以得知。當然,他的威望跟八思巴相比,還是有些差距,因為八思巴後來成了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被迎請到北京以後,皇帝要求他掌管全國的佛教,而且他的稱呼也成了「法王如意寶」,當時皇帝封賞了國師八思巴這樣一個稱號)。後來在五台山,薩迦班智達對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和出家人宣講了佛法。當時,藏地有很多的高僧大德派人或者通過書信,請求薩迦班智達返回,於是薩迦班智達專門針對修行方面,給藏地雪域的修行人回了一封信(這封信的內容,我們以前也學習過一部分)。最後,薩迦班智達在武威示現圓寂。總之,薩迦班智達大約住世 70 年左右。在此期間,他對整個藏傳佛教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後來在藏地,不管是宗喀巴大師、全知麥彭仁波切,還是其他傳承的高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承認薩迦班智達的,而且都非常認真地學習《量理寶藏論》。在這裡,對《量理寶藏論》的作者,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我們學任何一個知識,首先要做出一個抉擇。對於一般凡夫所做的論典,我們花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學習,沒有太大的必要和價值;由於每個人的時間、生命、智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的一切應該用在有價值的方面。如果我們要學習一部論典,那麼這部論典一定要有價值!如果沒有價值,就像現在世間當中各種各樣的學說,真正的智者,有誰願意去學這些亂七八糟的知識呢?但是本論的作者,大家應該注意,他不是一般的世間人,而是公認的高僧大德、大智者。因此我們平時,不僅對薩迦班智達的法像要恭敬供養,而且他的祈禱文也要經常念誦,誠心誠意地祈禱。我想我們的智慧也會因此而開顯,這樣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有很大的意義。
我們這次學習五部大論中的因明,因明中《量理寶藏論》的篇幅雖然不是特別大,但對藏傳佛教來講,它是一部具有重大意義與代表性的巨著。如果我們精通了《量理寶藏論》的內容,那麼對因明的道理就不會有任何迷惑。因此我覺得,這次學習機會非常難得。有些已經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或者還沒有成熟的孩童,只是在相續當中種下因明的善根、種子而已,但也會因此得到生生世世不愚昧的果報。希望在座的年輕道友,應該把其他的一些瑣事暫時放下,一定要把自己的精力、時間用在因明方面,精進地聞思修習。
我覺得你們一生當中,能真正學習五部大論當中的因明,還有多少機會,誰也說不定;從我個人來說,雖然以前用藏語傳講過因明,但用漢語來傳講,以後有沒有機會也很難說。因此我覺得,這樣的因緣聚合,對大家來講,並不是那麼容易,也不是偶然的一種機遇,所以大家應該抓住這次機會。尤其是你們下完課以後,應該好好地輔導,因為因明是一門比較深奧的學問,僅僅隨便聽一聽,沒有輔導,這樣不可能獲得很大的利益。我現在沒有時間,如果有時間,我想上午給你們講一遍,然後下午再給所有的法師輔導,講兩遍對下面應該稍微好一點;不然僅僅講聞一次,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們下半年的學習,除了因明,主要就是《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這部論典從字面上看並不是很難,因此作為年輕人要特別專注,一定要放下其他的瑣事精進聞思,我覺得這一年應該如此渡過才有意義。正在聞思的時候,有些人認為:我要修行,我要實修,我要幹什麼……但我覺得其他的都不重要,如果你想實修,以後實修也可以;如果以後沒有實修的機會,在學因明的過程當中死了也沒關係,不會像在胡言亂語、雜亂分別念當中死去那樣顛倒。
***學因明的利益
對現在的佛教來講,我覺得因明是非常必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多數人的分別念是如此的糟糕、混亂,如果沒有好好地學習殊勝的因明正理,就會對佛教、佛陀產生懷疑,對整個世間的輪迴、因果、前世後世等等一切正理都產生懷疑,在這種疑網當中,自己始終沒有辦法解脫出來;反之,如果因明學得越來越深入,自相續當中的分別念就會越來越少,那時再學習大圓滿,學習密宗精要,在你的相續當中才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否則,一邊各種邪思分別念不斷地湧現,一邊又要修一些非常高深的法門,我覺得能不能獲得成就也很難說。當然,對個別人而言,用因明能否調化也不好說;但大多數的人,我感覺必須要學習因明。
學習因明時應該這樣:對佛教的道理產生懷疑時,我們應面對面、直言不諱地互相提問、互相辯論。在此過程中,分別念、邪見、誤解會逐漸瓦解,乃至全部消失,最後自己相續中存留下來的,全部是純潔清淨的智慧。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把自己的精力、時間用在學習因明上。當然,我們這是第一次聽,有些人不一定能聽得懂,如果第一次不懂,就聽第二次、第三次……這樣反反覆覆地聽聞、學習,總有一天會懂的。學知識沒什麼害羞的,提問題也沒什麼可恥的,因此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這是在宣講《量理寶藏論》的開端,對大家提的一個希望,也是這次宣講因明的一個必要。
***論名
此處所講至尊文殊菩薩(之化身)薩迦班智達所著、有十一品內容的這部《量理寶藏論》分三:一、入論分支;二、真實論義;三、造論究竟之事宜。
甲一(入論分支)分三:一、為通名言而說論名;二、為除違緣而禮讚;三、為使造論究竟而立誓。
乙一、為通名言而說論名:
漢語:量理寶藏論
梵語:札瑪納耶達訥德
「札瑪納」是量的意思;「耶達」解釋為理;「訥德」意為寶藏。此三結合起來就是:量理寶藏論。
「量」是因明的意思,因明和量沒有差別;「理」叫學說,或者叫理論。所以,量理就是量的一種理論。什麼叫量學呢?量學就是量理,或者說是因明的一種理論。所謂量,在世間當中分為能量和所量,比如說用尺寸量布,尺寸叫能量,布是所量;用公里衡量路程,公里為能量,路程為所量。如果能量正確,所量也正確;如果能量不正確,它所衡量出來的結果(((量果)))也不正確。因此在佛教的這種理論學說當中,應該用正量來衡量任何一種事物,也即以正理來判斷所知。在此過程當中,駁斥非理、謬論、邪見,這就是所謂的量。總之,量理大概的意思就是量的理論。
有關量學,以前有一位大德叫工珠‧雲丹嘉措,他造了一部名為《量學》的論典,後來楊化群翻譯了此論,論中有詳細的因明學道理,我們在這裡不廣說。
「寶藏論」是比喻,因為《量理寶藏論》已含攝了《集量論》、《正理門論》、《因明七論》等因明的所有內容;也就是說,這部論典已經具足了陳那論師、法稱論師所有的因明學說,它就像寶藏一樣,金銀財寶、瑪瑙珊瑚等所有珍寶全部都藏在裡面。所以,它是以比喻的方式來取名的。
我們下面講因明中的能量和所量,所量是從內容方面講的,能量從詞句和文字方面講的。
因明中最根本的論典為《集量論》和《因明七論》,《因明七論》也分了根本論和支分論。什麼是根本論,什麼是支分論,其差別在這裡給大家講一講。如果這部論典中已宣說了因明的八種事或八種門,即已圓滿完整地宣說了因明八事,那麼此論叫因明根本論;如果沒有圓滿宣說,只是部分的宣說八種事,叫支分論。
***因明8事
什麼是因明的八種事?首先給大家講一下,《諍理論》當中是這樣講的:因明的所有內容包括在八種事當中,即能破、能立各有真實和相似兩類,現量、比量也分真實和相似兩種,總共有八種,所以叫因明八事或推理八事,這些大家一定要記住!不管是《釋量論》、《量理寶藏論》,還是其他的任何因明論典,只要內容齊全,都會完整地宣說這八種事(因明所包括的內容,除此之外是沒有的),這樣的論典都叫根本論。當然,我們以後也會學習這八種事。
綜上所述,能立、能破各有真實和相似兩種,現量、比量亦各有真實和相似兩種。所以,在因明的《入正理門論》中也講:「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意思是能立、能破皆分真實、相似兩種,通過真實、相似的能立與能破來了悟他人的相續,知道他人的觀點;現量和比量亦分真實、相似兩種,以真實、相似的現量與比量能了知自己的相續、自己的觀點。因此,我們學習因明時,必須要了知能立和能破以及現量與比量。
((( 1、真能立:謂三支無過、可以顯正、開悟他人。
2、真能破:謂出他過失、可以摧邪、開曉問者。
3、似能立:謂雖欲申量、三支帶過、不足曉他。
4、似能破:謂雖欲斥他、妄出彼過、彼實無過。
5、真現量:謂無分別智、了法自相。
6、真比量:謂藉相觀義、有正智生。
7、似現量:謂有分別智、於義異轉。
8、似比量:謂虛妄分別、不能正解。
三支:宗因喻
過:宗9、因14、喻10,共33過失
宗9 :相違5~~現量、比量、自教、世間、自語;不極成4~~能別、所別、俱不、相符。
因14:不成4~~兩俱、隨一、猶豫、所依;不定6~~共、不共、同品一分轉異品徧轉、異品一分轉同品徧轉、俱品一分轉、相違決定;相違4~~法自相、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
喻10:同品喻(不成5~~能立法、所立法、俱不成、無合、倒合);異品喻(不遣5~~所立法、能立法、俱不遣、不離、倒離)。)))
首先宣說真實能立和真實能破。什麼叫真實能立?如《中觀莊嚴論釋》中說:任何推理必須包括宗、因、喻這三相;此三相在其他的邏輯學中被稱為小前提、大前提、結論三種支分。完整具足上述三種條件的論式或推理叫真實能立,用這種語言完全能駁斥別人的觀點,自己也能以此建立自己的所說。什麼叫真實能破呢?它分出過能破和立量能破兩種,出過能破:一般不採用任何組織的論式,而用比較可靠的語言駁斥別人的觀點,這叫出過能破;立量能破:採用一些論式來破除對方觀點,比如山上有火,有煙之故等,這叫立量能破。
然後宣說相似能立和相似能破。相似能立:雖然建立了一個學說,但理由不充足、不圓滿,叫相似能立;相似能破:雖然採用一些判斷遮破別人的觀點,但所採用的理論不圓滿、語言不完整,叫相似能破。
現量有真實現量和相似現量兩種。真實現量是五根識得到的結論,它未受任何思想、分別念的擾亂,也不夾雜任何語言文字,而僅是在五根識面前領納到的一種覺受。以人在山上採樹果為例:他的眼睛見到果實的剎那,然後手觸到果實,耳朵聽到摘果實的聲音,鼻子嗅到果實的香氣,舌頭品嘗到果實的味道。此時,分別念還沒有參與進來,沒有進行造作,這種感覺叫真實現量。如果此時加入分別念:這是白色的、這是甜的、這是香的、這是臭的等等,這不叫現量,叫分別念。學過《俱舍論》和《中觀莊嚴論》的道友應該清楚吧!真實現量的另一個條件是無迷亂,指對外境的無誤領納。五根識面前所顯現的無誤領納,這叫真實現量;相似現量是指由迷亂根識取境後得出的結論,如看見第二個月亮,或見花色繩索為毒蛇等,這些叫相似現量。
比量也分真實比量和相似比量。論證的三相推理圓滿具足,這叫真實比量,真實比量可分為因比量和果比量;雖然使用了推理,但所採用的推理並不能圓滿證實所立,這叫相似比量。
總而言之,因明八事或因明八門是因明的綱要,大家一定要牢記在心!如果廣說,因明的所有論典都包括在八門之中,以簡單的語言無法描述,故而在這裡做綱要性的介紹。
***根本論、支分論
《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這三部論典已圓滿宣說了因明八事,故叫做如身般的根本論典;其他的《因滴論》、《諍理論》等,未能圓滿宣說因明八事,有些只宣說現量,有些只宣說比量,有些只宣說能破,有些只宣說能立,所以叫做如四肢一樣的支分論典。而按照薩迦班智達在本論中的講法,根本論是《釋量論》,支分論是其他的六部因明論典,這一點通過本論後面的偈頌也可了知。當然,這是個別智者的說法。總的來講,因明可以這樣概括地了解。
((( 根本論~~圓滿宣說因明8事,有《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三部論典。
支分論~~有些只宣說現量,有些只宣說比量,有些只宣說能破,有些只宣說能立,而未能圓滿宣說因明8事的論典,如《因明七論》中除《釋量論》為根本論外、其餘6部皆屬支分論典。 )))
***因明 VS 佛教內明
另外,因明是否為佛教的內容呢?以前上師如意寶住世的時候,在我們學院當中,這也是經常辯論的問題。宗喀巴大師認為,因明包括在內明當中,它是內明學;後來,薩迦派的達倉羅扎瓦(達倉譯師),他以教證、理證來遮破宗喀巴大師的觀點;格魯派的勝幢論師又破斥了達倉譯師的觀點。
而克珠傑等論師認為,因明和內明之間的關係應該分四種,即一類為兩種都是,一類為兩種都不是,兩類為只是其中之一。具體來講,既是因明學又是佛教內明學的,如《釋量論》;既不是因明學又不是內明學的,如醫學;是佛教內明學不是因明學的,如戒律;是因明不是佛教內明的,如勝論或數論等外道論典中的邏輯推理。
((( 因明 VS 佛教內明是同是異?
宗喀巴大師認為,因明包括在內明當中,它是內明學;但後來,薩迦派的達倉羅扎瓦(達倉譯師),他以教證、理證來遮破宗喀巴大師的觀點;格魯派的勝幢論師又破斥了達倉譯師的觀點。所以有多種看法。
克珠傑等論師認為,因明和內明之間的關係應該分四種:
1、兩種都是~~既是因明學又是佛教內明學的,如《釋量論》
2、兩種都不是~~既不是因明學也不是佛教內明學的,如醫學
3、其中之一~~是佛教內明學但不是因明學的,如戒律
4、其中之一~~不是佛教內明學但是因明學的,如勝論或數論等外道論典中的邏輯推理 )))
全知麥彭仁波切和其他的智者也這樣說過:從因明反體(((側面)))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完全是一部因明的論典;從內容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包括很多的內明知識,也是佛教的一部論典。
***因明的重要性
現在世間上研究因明的學者,他們也有一些因明方面的著作,在書店裡面也看得到,但大部分是用世間的眼光來學習、探索的。真正把佛教內明學和邏輯學結合起來研究的學者,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見的。我們這次學習的過程當中,大家應該把這二者結合起來研究,這一點非常重要!在藏傳佛教當中,因明的影響很大。不管是哪一個地方的寺院,如青海、四川、雲南、甘肅、西藏,這些省分的藏傳佛教寺院大多開有因明課,而且在不少的寺院當中,還設有因明辯論;不僅如此,其影響還遍及東南亞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他們也有一些因明的傳承。在這些寺院當中的因明教學,是充分把佛教內明和邏輯學結合起來研究的,將佛教內明和邏輯完全分開研究的情況是沒有的。如果只是單純的一種邏輯或推理,外道論典中也有,但他們的推理不是佛法,只是一種推理。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和佛教內明結合起來,這一點很重要。應了知,在藏傳佛教裡面,因明學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在漢傳佛教當中,比如禪宗、天台宗、淨土宗等,為什麼因明學在這些宗派中沒有那麼深遠的影響呢?我想漢傳佛教的因明,最開始是由玄奘大師弘揚起來的,後來出現的因明學者,如窺基大師等高僧大德,他們大多屬於法相唯識宗,但法相唯識宗的因明教法,並沒有對天台、淨土等宗派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到目前為止,在很多的寺院、佛學院中,因明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按理來講,漢傳佛教的每一個寺院,或者任何一個高等佛學院及佛學研究所,都應該設有因明的課程。如果沒有學習因明,缺少了邏輯推理的基礎,那麼學任何知識,都很難學得嚴密、紮實。
在藏傳佛教當中,如果要深入學習佛教經論,那麼必須學好因明和中觀;若因明和中觀沒有通達,學習的深度肯定是不夠的,自己的佛學知識也不會有特別的提高。因此,以後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該在各個寺院當中,在出家人和在家人的不同團體裡面,大力地弘揚因明。弘揚因明的必要,就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面所講的那樣:對本師及其教法生起真正不退轉信心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因明。通過學習因明,決定能了達本師及其教法的殊勝性;如果我們沒有學好,只是大概了解、大概思維一下,恐怕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禮讚
乙二(為除違緣而禮讚)分三:一、禮讚殊勝本尊;二、禮讚根本上師;三、禮讚二位理自在。
丙一、禮讚殊勝本尊:
頂禮聖者文殊童子!
作者首先頂禮超過凡夫、聲聞、緣覺以及大乘不淨七地,示現為八地的文殊菩薩。在無量無邊的眾生面前,文殊菩薩永遠都顯現青春韶華的童子形相來度化他們。為了開啟後學的智慧,薩迦班智達首先以三門恭敬的方式頂禮至尊文殊菩薩,祈願文殊菩薩加持學習因明的大德和有緣弟子,讓他們都能獲得智慧,也願他們生生世世都能開啟佛理的甚深之門。
丙二、禮讚根本上師:
具見一切所知之慧眼,具成眾生妙善之大悲,
具行無邊事業之威力,怙主文殊上師足下禮。
此頌是作者在頂禮大恩根本上師札巴嘉村尊者。他的上師具有智悲力三方面的殊勝功德:一、上師的智慧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他具足如是廣大無邊的慧眼,這是智慧方面的特點;
二、上師愛護、救助所有的眾生,就像母親對待自己的獨子那樣,以無私關愛的大悲菩提心拯救一切眾生,這是上師悲心方面的特點;
三、上師還具有弘揚佛法無有任何阻礙的能力,以及成就無量無邊事業的無窮威力,這是上師能力方面的特點。
一個上師如果沒有智慧,那麼他沒有辦法弘揚佛法,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怎麼弘揚;如果有智慧而沒有悲心,那麼他不一定去攝受眾生;如果具有悲心和智慧,但沒有能力,他也沒辦法弘法利生,有些上師智慧、悲心都很不錯,但是力量很薄弱,什麼都不敢做;有些上師雖然有能力,但是沒有智慧,因此經常會搞錯,這樣也不行;有些上師既有智慧也有能力,但是沒有悲心,天天都是為自己而奮鬥。所以,作為一名真正的上師,上述(((智慧、悲心、能力)))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佛陀就圓滿具足智悲力三種功德,作者也在智悲力三者圓滿具足的根本上師札巴嘉村面前,以三門恭敬的方式進行頂禮。本來,這個偈頌是薩迦班智達對自己的根本上師作禮讚的,但後來人們經常把它當作對薩迦班智達本人的祈禱文;以前,宗喀巴大師對自己的根本上師仁達瓦作了一個禮讚偈,後來有信心的人都用此偈頌來祈禱宗喀巴大師,這個偈頌也成了宗喀巴大師的祈禱文;我們上師如意寶對全知麥彭仁波切也作了一些祈禱文,但現在很多弟子都用這些祈禱文來祈禱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如果我們沒有薩迦班智達的其他祈禱文,可以每天念這個偈頌,祈禱自己的智慧能得以開啟,盡快地精通因明。
有些歷史上說,薩迦班智達的根本上師生生世世都攝受他;尤其薩迦班智達在過去二十五世中作班智達的時候,札巴嘉村尊者都作他的上師,在世間二人都是以師徒關係出現的。作者也因為這種前世的殊勝緣分,而頂禮自己的根本上師。
丙三、禮讚二位理自在 :
在此,薩迦班智達以比喻即形象化的修飾手法 來頂禮陳那、法稱兩位理自在。
此處的形象化修飾不同於一般的手法,即兩種事物在互相比喻的過程當中,任何相同、相似之類的詞語都不用。我們平時一般會用相同、相似、相仿的詞來結合比喻和事物兩者,但這種修飾方法當中根本不用任何此類的詞,而是以二者一體的方式來修飾的。
頌文是這樣講的:1妙慧頂佩功德寶珠飾,2二諦舌出3空性毒蛇聲,
4智悲目光反方無法忍,5智者海嚴具德龍王勝。
此頌文包括五個方面的比喻。首先我們要知道,作者把兩位尊者比喻成龍王,龍王具有五種特點,陳那、法稱兩位尊者也具有類似的五種功德。
首先宣說能喻的五種特點:
第一個特點:龍王的頭頂上佩戴著由各種各樣珠寶組成的珍貴頭飾。
第二個特點:龍王具有黑白兩色的舌頭。
第三個特點:龍王發出的聲音,旁邊的人聽起來特別可怕。
第四個特點:龍王的形象非常可怕,牠的目光令人難以忍受,見到就會特別害怕。
第五個特點:龍王是大海的莊嚴。
龍王具有以上五種特點,同樣兩位理自在也具有類似的五種功德。
第一、通達能觀察一切萬法真理的事勢理,也就是具有依靠現量、比量觀察萬法真相的智慧,它像龍王頂寶的功德。
((( 事勢理~~完全符合實際的道理,及真正的正理。在事勢理面前,任何人都根本說不出與之相反的道理,這叫做~~以事勢理成立。)))
第二、兩位理自在具有通達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兩種智慧,通達二諦的智慧就像龍王的兩色舌頭一樣。
第三、二位論師宣講無我空性的甚深法語,如毒蛇(龍王)的聲音一般令人恐懼。毒蛇的聲音一發出來,聽到的人特別害怕。不要說聽到毒蛇的聲音,就是看見毒蛇也是很害怕的。我們學院的一位法師在五台山的一個山洞閉關,今天中午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說:山洞的上上下下全部是毒蛇,他怕得要命,有時候晚上睡都不敢睡(可能這些毒蛇也發出可怕的聲音吧),問怎麼辦?我說你安住在自己的境界當中。
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是具有威勢的大瑜伽士,是非常了不起的上師。他們所宣說的無我空性的法語,任何外道和世間人都無法忍受,尤其空性的緣分不是很好,空性慧比較淺薄的,聽到就會特別害怕。
第四: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智慧和悲心,任何人都沒辦法反駁,誰都沒辦法堪忍,就像龍王的目光一般。
第五:這兩位尊者是整個世間所有智者的莊嚴,就像龍王是大海的莊嚴一樣。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對佛法的殊勝貢獻,將二位尊者列入印度六大莊嚴之中。
以上通過五種比喻,讚歎了兩位尊者的功德。
***立誓句
乙三、為使造論究竟而立誓:
雪域千萬智者之群星,雖啟法稱教典之蓮苞,
然至吾慧陽光未普照,無法明現論意之花蕊。
在藏地雪域,有成千上萬猶如群星般的智者,但他們只像星星一樣發出微弱亮光,並不像太陽般光芒萬丈。法稱論師的因明蓮花並沒有因為他們而盛開,僅僅開啟了少許。
群星~~在藏傳佛教前弘期,堪布菩提薩埵翻譯了因明論《攝真如》,後來蓮花戒論師也對此作了解釋。到了後弘時期,鄂譯師叔侄 ──鄂‧勒巴西繞、鄂‧洛丹西繞,他們在因明方面都有一定造詣和研究,如翻譯《量莊嚴論》、宣講《定量論》等等。後來的夏、藏、丹等人也是這樣:夏瓦秋吉桑給,他開創了藏傳佛教辯論的先河;藏‧尊追桑給以及丹‧瑪威桑給,對因明也有一定貢獻。
在藏傳佛教史上,雖然有很多論師對因明學作出了一定貢獻,但在薩迦班智達看來,他們就像星星一樣,星星的光芒如何照耀,蓮花也不會盛開,只不過能開啟少許而已。
到底星星能不能開啟蓮花?查了很多資料,在辭藻學中講到,只能稍稍開啟一點。
以前的高僧大德們,雖然對因明做出了一定貢獻,弘揚了一些,但是(薩迦班智達在這裡很直接地說)我薩迦班智達太陽的光芒沒有升起之前,法稱論師意趣的花蕊並沒有明現出來;也就是說,因明的蓮花並未真正開放。這並不是像有些人,在無知驅動下傲慢地說自己如何如何,並非這樣。
確實如此,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在薩迦班智達沒有出世之前,各個寺院當中的因明弘揚得並不是很好;自從薩迦班智達造了《量理寶藏論》以後,不管哪一宗派的寺院,因明學都弘揚得特別成功。
因此,薩迦班智達很直接地說:我薩迦班智達的智慧光芒沒有普照之前,任何人也沒有辦法明現陳那和法稱論師因明的密意。也就是說,《量理寶藏論》問世之前,藏傳佛教當中任何人都沒有精通印度陳那和法稱論師的究竟意趣。
漢傳佛教也有類似的情況,唐玄奘法師以前,漢地也沒有真正的因明傳承;後來雖然有很多的智者,但是能真正弘揚因明的也是非常稀少。
在漢傳佛教中,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如果出現像薩迦班智達那樣的大德,能使因明在各大寺院當中、各大中心裡面弘揚開來,那麼對所有漢地眾生來講,肯定會有很大的利益。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我們通過因明,會對本師及其教法生起永不退轉的信心。
希望大家在學因明的過程當中,應該運用推理來互相提問、互相辯論、互相研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沒有智慧的人可能一下子就不高興了,或一下子就生氣了。這是由於還沒有開始真正學習,一旦真正學起來以後,提問題時就不會生氣了。在辯論場所裡面,永遠也看不到一個人發脾氣、打架,因為他們對理論已比較精通,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是為了磨煉自己的智慧,使其得到進一步地提高、昇華。而從來沒有參加過因明辯論的人,稍微提一個問題,馬上就不高興了,雙方都不舒服,從此以後再也不問了。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說明我們學得還不夠深入。
下面宣說本論的宣講方式與所化對境。
以慧明目如實慎重見,法稱論師所許之意趣,
具足妙慧正直以慈憫,求義他眾意樂說此論。
此頌講薩迦班智達已通過智慧明目,如理如實地照見了陳那和法稱論師的究竟意趣,對其究竟觀點已全部瞭如指掌、精通無餘;當以大慈心觀照世間眾生時,發現他們未能了達因明的真理,所以我要對他們宣講這部《量理寶藏論》。
宣講的對境應具有什麼條件麼呢?
第一要秉性正直,如果性格一點也不正直,你給他這麼講,他卻往另一方面來理解,那也沒辦法;第二要具有智慧,人如果像犛牛一樣特別愚鈍,給他怎麼講,他也聽不明白;第三要具有利他之心,如果特別自私自利,每天都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為了自己的財富、名聲而奮鬥,這不是學因明的根基。只有符合以上條件的補特伽羅,才能作為因明的所化眾。
另外,性格一點都不公正,心懷偏袒,別人的觀點如何正確也不承認,這種人也不是因明的根基;然後,不能專心致志地聞思,上師大概講了一個小時,但是自己什麼話都沒有記住,一直迷迷糊糊的,還在打瞌睡,這也不是因明的根基。因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沒有打瞌睡都聽不懂,你打瞌睡那就更聽不懂;在白天醒的時候不懂,晚上睡夢當中怎麼會懂呢?根本不可能懂。
所以,我們應該用以上條件觀察,自己到底是不是因明的所化眾生。
薩迦班智達已經照見了法稱論師的究竟意趣,然後以悲憫心給我們宣講,我們應該感到高興。為什麼呢?在漫長的輪迴歲月當中,遇到了這樣殊勝的佛教正理,我覺得我們是有一定福報的,沒有福報根本不可能遇到這樣的論典。
如果不懂因明,那不管是學《俱舍論》、《現觀莊嚴論》,還是學大圓滿的《勝乘寶藏論》、《如意寶藏論》等,肯定會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這些論典裡面都大量地運用了因明的推理。因明一點也不懂,卻說自己精通其他的顯密教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通達因明對學習佛法來講非常重要。
其實,不僅是佛法,就算是世間法,如果你因明學得很好,那麼乃至與別人開一個玩笑,講一個道理,甚至當律師打官司,效果都會很好的。我遇到過一些律師,他們根本不懂因明,太可惜了,如果懂因明,每天都能賺很多錢,這一點根本沒有任何問題。(眾笑)
《量理寶藏論》學習筆記 第二課 徵尋:工珠‧雲丹嘉措《量論》楊化群翻譯
(((堪布蠻推崇楊化群這人,在很多地方也看到他的翻譯、特別是因明方面,若有人有楊化群翻譯的工珠‧雲丹嘉措《量論》這本書請分享。)))
闊端王:元太宗窩闊台第二子;1247 年,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闊端王在涼州議定了吐蕃歸附的條件,史稱「涼州會盟」。
(((論中提到闊端王,他是元太宗窩闊台第二子;《量理寶藏論》作者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他是薩迦派5祖八思巴的叔父,現在藏傳是以黃教為主、因此達賴喇嘛是如今各派尊崇的法王,但在元朝時不是黃教而是花教薩迦派,當時的薩迦班智達就類似現今的法王。1247 年,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在涼州跟闊端王議定了吐蕃歸附就西藏臣服元朝的條件,史稱「涼州會盟」。)))
(((課文中引用的《因明入正理論》是商羯羅主所寫,商羯羅主是陳那很重要的弟子,李潤生是羅時憲的弟子、有翻譯這本論。這句頌詞~~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出自《因明入正理論》中,一般這叫「二悟八義」,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這8個叫8義,悟他、自悟這叫2悟,這就類似《現觀莊嚴論》8事70義一樣的的概念。頌詞~~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就說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這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就說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這是自悟。
因明整個內涵可以分3類:
1、邏輯,一般是屬於印度邏輯,就前面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這4個再加上現量、比量這2個比量,基本上這6個就是整個邏輯的內容。
2、知識,就屬於知識方面的,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這4個就是代表知識方面的。
3、辯論,只有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這4個是辯論方面的。
醬子對因明整體的內容就有一個概念。
我做這些補充主要來源就是李潤生的《因明入正理論》,那剛才提到以宗因喻來講有33個過失,等整個讀完後你就會很清楚宗有多少過失、因的部分有些什麼過錯、喻的部分有多少過失等等,醬你就會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往後有空會分門別類的介紹,在沒讀之前知道醬一個輪廓對以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再來,整個因明的基礎還是現量,沒有現量你是不會有比量的,而因明真正的核心是比量,由此你可以看出8義中現量、比量所扮演的角色,由這比量作為因明的核心以後你才有能立、能破醬一個功能,因明就大概是醬一個概念。)))
全知麥彭仁波切和其他的智者也這樣說過:從因明反體《釋量論》本體被分別為隸屬邏輯學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完全是一部因明的論典;從內容隸屬佛學知識, ie 內明反體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包括很多的內明知識,也是佛教的一部內明論典。
((( 讀完因明後你會非常了解反體所代表的意思,在很多地方就比方現在讀的《現觀莊嚴論》都會用到反體,若不是很清楚他的意思反會被這些名相搞亂,堪布在課文中的這句話想利用這裡把他詮釋的更加清楚,讓大家了解反體代表什麼意思,特別是常會聽到一本體、異反體,也就趁此機會把這搞清楚,其實讀完因明你就很清楚這概念了。
全知麥彭仁波切和其他的智者也這樣說過:從因明反體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完全是一部因明的論典。那什麼叫做因明反體?基本上就是把《釋量論》當作本體,你用分別念再將隸屬於邏輯學這部分~你立醬一個反體,你稱之為因明反體,其實這反體簡單的講就是一種分別念,反體本身代表的是總相、是一種分別念;本體基本上指的是自相。那用因明反體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完全是一部因明的論典。其實當你弄清楚反體、本體,你就知道他要講什麼,當這2個不清楚時,你可能就無法意會什麼叫因明反體的角度他完全是因明的論典。為什麼他完全是因明的論典?這因為你用因明反體的角度,在邏輯角度裡面,你把《釋量論》當作邏輯來講他就是因明的論典,就等於是這個意思。對我們初學者來講,假如不加反體這2個字你聽得懂,一加反體反而會有點迷糊,那現在初學你就了解他只要講反體就是指你的分別念。
所以這邊我會加註因明反體的意思~~是拿《釋量論》當作本體,然後用分別念把《釋量論》中隸屬於邏輯學這部分的東西~把他立為一個反體,在因明術語這就叫做《釋量論》的因明反體;或者《釋量論》裡邏輯的角度,用分別念把他建立成一個總相,這就叫因明反體。但是接著又說~~從內容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包括非常多的內明知識,所以也是佛教的一部論典。學過因明的看到醬子的話你們也許不會產生不解,但初學者就可能反應不出來他的意思。
有時候學了因明我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對一些經論特別是論典裡面的內容可以掌握的比較深入,因為因明包括了邏輯、知識、辯論這些,但在邏輯部分、要知道因明並不是唯一的邏輯,因為因明是印度的邏輯,而現今尤其是西方在邏輯這部份是非常進步的,比方,統計學,統計學是獨立的、本身有他一套邏輯,且因明並不是邏輯裡面最嚴謹的一種、雖然他有很多好處跟用處,至於辯論這一塊,目前我們是用不上。但學了因明,我自己感受是可以非常深入的了解特別是論上面在講什麼,比方,《中觀莊嚴論》,有因明的根基、沒有因明的根基,你讀時的體會就差很多,你得到的心得是不一樣的。
從內容的角度來講,他所指的內容就是屬於佛學的知識部分,其實,你跟上句話比就他為什麼要講反體2個字,以這個角度講這邊指的就是內明反體,前面叫因明反體、這邊叫內明反體,這是什麼意思?《釋量論》本身是一個本體,那用分別念建立了一個因明反體,就說《釋量論》裡屬於邏輯那一部分在他腦筋裡給他建立一個總相、或者叫義共相,這些名相不熟沒關係後面都會學到,所以他用醬一個分別念他就建立了一個總相、這就叫因明反體。其實指的是一個分別念,就是有一個本體、有一個自相,在這自相當中他建立了一個總相,前面講的因明反體,後面要對稱的話就用內明反體,醬你就能懂這反體在講什麼。所以說用內明的角度來講,因《釋量論》包括非常多的內明知識,所以《釋量論》也是佛教的一部論典。其實就可以醬子說~~從因明反體來說,《釋量論》是一部因明的論典;從內明反體來講,《釋量論》是一部內明論典。)))
一本體(依他起自相:《釋量論》智慧)
異反體(偏計執總相:因明反體、內明反體…)
(((再複習一下什麼叫一本體、異反體。
一般會聽到一本體、異反體,就你是根據一個本體,再在你分別念裡面產生不一樣的總相,就像上面這個例子或叫因明反體、或者叫內明反體,就你同一本體產生不一樣的總相,所以這就叫異反體。一本體、異反體,套上面這句話來講,《釋量論》這智慧就是本體,基本上這是一個依他起的自相,若用唯識術語來講這是一個依他起,所以所謂的自相就是一個本體;在這本體下面,你用遍計所執建立的總相,就是用分別念建立的2個總相,一叫因明反體、一叫內明反體。
本體、反體經過醬子解釋後,對初學來講應該也是可以聽懂了。)))
藏傳佛教前弘期:菩提薩埵靜命論師、藏王赤松德贊、蓮花生大師將印度佛教引入藏地。
後弘時期:朗達瑪滅佛教百年後,藏地諸派再度興起。
((( 所謂的前弘期這3位很重要,菩提薩埵就是靜命論師、也是瑜伽行中觀的祖師爺,若是紅教寧瑪弟子對他是非常尊重,赤松德贊是當時的藏王,再加上蓮花生大士,在藏傳的概念裡他就類似釋迦牟尼佛,就是這3位最早將印度佛教引入西藏,當時成立的就是紅教寧瑪,所以為什麼寧瑪叫做舊教,就因他是最早的宗派,寧瑪本身的意思就是舊教,這時就叫做前弘期。
後弘期最重要是有一位叫朗達瑪的,他滅掉佛教百年之後,藏地佛教諸派再度興起,這時就不止寧瑪了,噶舉白教、薩迦花教、格魯黃教、覺囊派在藏地群雄並起。
課文提到薩迦班智達在印度收服了一些外道,是怎麼收服的?就是辯論贏的,之後就歸信佛教,薩迦班智達準備把外道和他所有的弟子帶到藏地,當他們到了邊界時,天上打雷,此外道首領因雷擊而死,這裡有提到蓮花生大士,因蓮花生大士在進西藏時收服了超多的妖魔鬼怪這些非人作為佛教護法,結果就只要是外道就不讓他進入藏地。這就是過去的一些公案。)))
((( b、對於論式,在「為自比量」部份主張先宗後因略喻(此地不冷、有火故~過去自我經驗即是喻);在「為他比量」部份主張先喻後因略宗(若所作則無常、聲是所作~相當於西方演譯推理),以減少因明論式中存在「剔除有法」所引生的不確定性。
第一課這裡做了一些修改~~藍色high-light部分,因上次有師姐提問~~
在《釋量論》裡面,一般我們都是宗因喻3支,但法稱後來有強調不用3支,最著名的是只用2支,有2種方法~~1是先宗後因、喻就不談了,一般這是「為自比量」的時候可以用這種論式;另1是「為他比量」你要說服別人的時候,採用的先喻後因、不列宗法。那上次師姐希望有實例,上次只有講、那今天寫出來了。
1、先宗後因就是~~此地不冷、有火故。這就結束了,他沒有再講為什麼,因為是根據他過去的經驗,這喻就是指他過去所有的經驗~~他知道只要有火就不會有冷處,所以可以省略,這是對自己、自悟的部分。
2、悟他的時候,就先喻後因~~若所作則無常、聲是所作。這裡先把喻拿出來,但上次一直強調喻裡面有喻體、喻依,一般喻體比喻依重要,簡單講,喻體就是因3相裡面的因2相,這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5支論式不夠嚴謹沒辦法證明什麼,才會被陳那改成3支,陳那建立的因3相在概念上面就是要求要建立喻體,所以這喻體是非常重要的。
若所作則無常~~這是喻體,這時把喻加進來,就比方,若所作則無常、如椅子,這個椅子變成喻依,這個喻依並不是只有一個例子,其實所有類似的本身都能符合~~若所作則無常~~這個原則,這等於是同品、同品的喻體。這講完之後接著就把因拿出來~~聲是所作,他就省略了宗。
所謂因明這個宗因喻跟西方講的演繹,就一般叫3段論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那大前提就相當於喻體,是喻體不是喻依,一般宗因喻顯示出來的時候是沒有喻體顯在上面,但你因為知道你就用因2相的角度你就可以建立喻體,一般他只寫了一個喻依就只有一個例子。所以西方邏輯裡面的3段論式就一開始是大前提就是喻體,喻體之後、小前提就類似宗因喻裡面的因,大前提、小前提都出來的時候,他不需要講結論、你自己就可以推出來的,所以這就代表聲是無常,就可以下結論了。本來這~聲是無常~是你要立的宗,那現在倒寫過來就不立宗,你自己就知道我要講什麼,結論就出來了。所以這種論式就等於西方邏輯的3段論式的推理式,是一樣的方式。那為什麼這裡面提到一個「剔除有法」?是因為這個可以避免「剔除有法」的不確定性。
N:醬子是比較清楚,但像~~先喻後因,若所作則無常這是喻體、聲是所作是因。通常講先宗後因的話~~聲是無常、所作性故~~一般宗因喻排的時候都醬子排論式。若為了自比量,比方,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用這個例子來講,是省略了喻嗎?有沒有喻,我不太懂。
師兄:一般不用這個方式,一般宗因喻,聲是無常,這是宗、也叫作所立,後面的因叫所作性故,所作性故是他的因,這時有喻只是省略了。一般3段論式會說~~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然後你的喻就是~~如椅子、或者如桌子,隨便你,你只要是一個有為法他一定是所作、又是無常。
這個椅子是喻依,這很重要,在上節課特別有講到這點,
宗因喻3支比量跟西方3段論式的差別,一般宗因喻就~~彼山有火、有煙故、如灶,那若反過來在西方的3段論式會先用喻開始,可要記住他的喻是喻體、不是用喻依,一般在簡單的時候喻體是不會顯出來的,可若你懂你就知道他的喻體是什麼,喻體就是一般講的因2相,就因的第2相、就是同品喻的喻體,當然也有異品喻的喻體那就再講,現在就單純講同品。所以你看西方3段論式就~~若有煙則有火,什麼叫喻體?他一定是~~如果是因他就是所立,若是能立他則是所立,這一般就是喻體。所以,在論式本身你自己就可以唸出這個喻體,那這個喻體是3段論式的大前提、並不是灶,他不會拿灶出來當作大前提,因為灶沒有意義那只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灶這個例子後面重要的東西叫做喻體。
N:一般常用~~聲是無常、所作性故,所以是把喻省略了只有宗跟因,是嘛?還是說並沒有省略只是含藏在裡面沒顯示出來而已。
師兄:對,有時不需要顯了、因為重點不是這個。重點是他要列出那個喻體,所以他就等於是西方的3段論式。
N:我不太懂的就是~~既然你可以用宗跟因、省略掉喻,那你如何去判斷這個論式是含有宗因喻這3相?因你並沒有顯示喻、喻給省略掉了!只有宗跟因如何判定這是很完整的3相論式?
師兄:那這裡面有講~~
這就相當於西方3段論式的演繹,宗就不講了你自己可以推,因我已經給你大前提、小前提了,你自己就有辦法得到結論、我不用講出來。那為什麼?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做「剔除有法」,「剔除有法」的概念你清楚嗎?
N:所謂的「剔除有法」就是對於這個宗,宗是所立,就這方面不說了。比方,若所作則無常~~這是喻體,一般說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聲是所作,其實聲是有法、是宗?
師兄:對,其實現在重點在這裡,所以上次有講過,「剔除有法」這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是說~~我們現在因明本身得到的結論一般他不是必然真、他是概然真,也就是他得到的結論不是一定正確的,一般就叫他概然真、不是絕對正確的結論。這原因在哪裡?這原因是,比方,彼山有火,你叫這是有法、其實若用比較嚴謹的話他是所諍事,就是你真正要討論的東西是彼山,最後你證明了有煙就有火,因2相、因3相,你是用同品跟異品,那這個同品跟異品一般就是有法,因有法裡面包括同品跟異品,那因為這個彼山在論式裡面是你要證明的東西,所以,站在對方的角度、你是要證明的東西他是不能夠當作有法,因為你還沒有證明;要整個論式你作了證明以後,你是沒有辦法包括這個彼山的,這個彼山不是同品,因為在論式裡面他是要待證明的、是要等你證明他的東西。所以以因明的角度,你所列出來的同品都是對方會同意會接受的,可是彼山不會接受,在理論上不能接受因為這是待證。所以,整個因明的論式在證完以後,其實彼山是沒有被證到的,就是不能當作同品。因此,「剔除有法」的意思是所諍事沒辦法在被證明的範疇裡面;也因為醬子你就會產生他不是必然的真,就好像統計也有講3%的誤差、或是1.5%的誤差,就類似醬子的一個概念。
那有這個問題的時候,那現在因為我立了宗,這個宗是不能當作同品的因為是待證的東西,所以就造成了「剔除有法」醬一個問題,那我今天反過來用3段論式的時候,我用大前提、小前提就沒有這問題了,所以你看彼山是被包在有煙、有火的中間那個圖時、百分之百的正確,因你一提大前提的時候、你提到這個彼山的時候他是最裡面,那你講第2個前提有煙的時候彼山也被包在裡面,所以你認為他有火的時候這個彼山一定被包在這個裡面,所以他不可能是還有任何疑問,是百分之百的證得。所以一般用西方的大前提基本上你是沒有辦法得到新知識的,因為你這大小前提都是已知,用已知、已知然後推出一個結論,這裡面沒有新知識、是舊知識裡面的一種推演出來的結果。但是你假如用宗因喻這種概念,雖然結論不是必然真、是概然真,可是他能夠讓你得到新知識、他不是用已知推出來的,因為他不包括在那個範圍裏面所以可以得到一個新知識,以前你不知道彼山有煙有火、現在你才知道,這概念是醬子;但你也不必擔心這不是絕對的真,因為一般這大部分不會錯,他教你時也有2個方式可以再確定他是百分之百的真~~就用現量去檢驗、或者你再別立一個因跟喻看會不會得到一個相違的宗,一般都不會。
醬不知有沒有講清楚?我是覺得這很重要,就說~~宗因喻跟3段論式是怎樣的關係,這關係裡面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叫做喻體,喻體這觀念重要到什麼程度呢?也就是一般在講3支比量跟過去老因明的5支比量差別就在5支比量沒有喻體。5支比量沒有喻體他就沒辦法……比方,他立宗:彼山有火,因:彼山有煙,他也用了喻:如灶,為什麼?因為他看見彼灶有煙又有火,結果他馬上就合了(堪布這裡叫應用,李潤生那裡叫合),合完以後他就會說:彼山亦如是、以有煙故,所以他馬上結論:彼山有火。其實你仔細想一想,他只不過拿出一個例子一個灶,因為灶有煙有火他就可以認定這山因為有煙故有火,那這是非常脆弱的一種證明,你只拿一個例子出來你就要讓他變成全面了,單單一個例子你就認定有煙就有火,那是站不住腳的。所以為什麼陳那在3支比量的時候一定要立喻體,就是要把這地方搞完整,這喻體就叫作有煙就有火,也就是你一般因2相檢驗那個山有煙又有火。這個一確定就是完整了;完整下面所有的同品都是合這個原則。所以為什麼這個喻體那麼重要,為什麼他要用因3相來建立這個論式,重點就在這裡。
以前看5支論式會覺得因喻什麼都有,事實上不是醬子,他是沒有一個喻體,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證明有煙就有火,他沒有辦法在他講的當中你得到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這是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是到《量理寶藏論》最後才提到的~~5支論式他沒有宗法,為什麼他沒有宗法?這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是很清楚知道這個答案,因為我們沒去學5支論式,但在古因明5支比量裡面他這個彼山有火這個所立是分開的,彼山是一個、有火是一個,並沒有連在一起彼山有火,而且他這個彼山、跟有火也不是所立,在他的定義裡面彼山跟有火是能立不是所立,因此過去的古因明就沒有所謂的宗法,那沒有宗法就沒有辦法建立因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他就沒辦法建立。他沒有喻體,所以他沒有辦法建立因2相跟因3相;再加上他沒有宗法,他連因的第一相都沒辦法建立。所以,為什麼陳那要用因3相,因3相~~遍是宗法性、同品遍有、異品遍無,簡單講同品遍有其實是同品定有,這以後再細說。他一定要建立這3相,這3個就可以確保整個論式裡面他所推的~~有煙就有火~~就可以成立了,是醬來的。所以這個搞清楚了,以後對因3相裡面重要的東西你會非常有感、知道哪一個東西是最重要的,同時你也很清楚為什麼過去的古因明需要改變。
J:上次有解釋過為什麼不直接追求同品遍有,是不是這裡曾經就是因1相遍是宗法性、因2相同品定有、因3相異品遍無有醬一個說法?
師兄:當初做這補充資料是認為你讀過一遍,對於初學者當然會比較吃力、因為一下要接受各式各樣的名相。這裡面問題是出在~~真正在立因3相的時候,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不去討論,可第2相不是同品遍有、是同品定有,這點非常重要,他不是遍有、是定有,為什麼不能遍有、要定有?這裡面就涉及到~~有許多正因會不能證宗,比方,論式:此是樹木、菩提樹故。醬子一個論式是不是可以具足因3相?一定可以,若是菩提樹、則是樹,成立了,這是因第2相成立了,第3相,如果不是樹木他就不是菩提樹,這因3相也成立了;所以他是一個正因、他是可以用的一個正因。可是假如你今天強調的是遍有的話,這個正因就不能用,為什麼?因為若是遍有的話那就包括所有的樹木都要變成菩提樹了。醬懂?!就說你如果是同品要遍有的話,同品,那如桃樹、梅樹等各式各樣的樹他都一定要是菩提樹,要不然這個論式就會出問題,也因為這樣會讓本來可以當作正因的這個論式在遍有就不能用了,若是遍有,一出來馬上就牴觸就不能用了,所以有很多正因本來可以當作因用的卻變不能用。因此用定有就可以了,只要舉出一個例子。為什麼可以這樣呢?因為在接下來的時候是異品遍無,異品遍無跟同品遍有這2個是邏輯等值,邏輯等值,比方,A=B,若換位則-B=-A,所以同品遍有跟異品遍無2個是邏輯等值,所以同品這邊雖然沒有證明遍有、只有證明定有,但是你接下來就是異品遍無的時候也就等於也證明了同品遍有。因為在這個3相裡面後面這個異品遍無就可以補足,令因2相不需要用遍有、只用定有就可以,醬就可以避免很多正因不會因為遍有就沒有辦法當作正因了。
因為這樣又引申第2個問題,既然這樣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直接用異品遍無?就直接用因3相,因3相一過自然因2相就包括在裡面了,為什麼不用這個方式。先講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用異品遍無,這講完再講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你一開始要異品遍無的話,有的情況你會找不到喻依,找不到那個喻、不是喻體,喻依就是那個比喻你找不到;這最標準就是你讀過的離一多因,離一多因的論式叫做~~萬法空性、離一多故。萬法空性、離一多故~~現在若用異品遍無的話,也就是~~假如不是空性的話、那一定有一跟多,這是倒過來用異品喻的喻體,就是~~若不是空性、那就有一多。那這時候你找不找得到一個喻呢?找不到,整個天下沒有一個東西是一多的,你找不到醬子的一個喻依出來、找不到任何喻依。在沒有喻依的時候,簡單講這個喻體本身也就不是那麼站的住腳。所以這是一個可以交代清楚的理由~~就為什麼一開始要同品定有、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異品遍無。
另外還有一點,為什麼會先同品、後面異品?其實過去的5支論式就是這樣,當初修改的時候也是根據過去5支論式的模式,所以會先討論同品、後面討論異品。
綜合以上這些理由,你就能非常了解這個因3相裡面的內涵、以及其中比較複雜的東西你也能有比較明確的概念。
J:所以還是上面建立因3相的時候,就~~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異品遍無~~是醬子一個方式來確認,而不是直接同品遍有、或異品遍無。醬理解對嗎?
師兄:對。
N:因明是概然真、西方邏輯是必然真,難免讓人覺得西方邏輯很好用,比因明簡單多了,因明還要考慮宗因喻、同品異品,西方邏輯簡單扼要又是必然真、不似因明的概然真。
師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然西方邏輯這麼好用,為什麼還要採用因明、或者是歸納,一般講的統計就是一種歸納,而不用西方邏輯?重要的一個差別就是用歸納才可以得到新的知識,你用演繹一般是舊的知識推出來的,所以這點蠻重要的。
J:初學者有些困擾在於~~常常不知道原來的論式長怎樣,比方,彼山有火、彼山有煙、如灶。就列出這一整個論式,接著再作分析解釋,對我們初學的可能比較清楚。不然不知道原本整句論式,又是分開的解釋會很困擾。
師兄:我懂你意思,盡量要有文字讓你們follow。
J:不是,要有一句原始的論式,下面您做分析就能有所比照。比方,前面師姐講的時候,我就一直在疑惑喻體在哪?就找出~~聲是無常(這是宗,聲是所諍事)、所作性故(這是因),若所作則無常(這是喻體)、如椅(這是喻依)。
師兄:我懂你意思,因常認為你們學過了就省略掉了,以後我盡量。不過不要擔心,你真正從頭讀到尾你再回頭看這個你就完全會懂。
L:既然「剔除有法」這概念在因3相推理裡面非常重要,那麼像以《釋量論》作為本體而集大成的《量理寶藏論》中為什麼沒有出現?還是是用另外的名相出現?
((曾上網serach過「剔除有法」,還真找不到相關訊息,現在讀2本論,每一本都是難!難!難!筆錄超難記的,一段話常要反覆聽再去連結前後文,看意思能否通順連貫,如此一來,2本論的進度落後到自己都心驚,加上俗事纏身,苦啊!深怕這輩子記不完筆錄了……(╯﹏╰)||| 20240214))
師兄:我懂你意思,這是我的推測,我必須先強調~~薩迦班智達是一位大德,所以你絕對不能對薩迦班智達有任何懷疑,他是花教薩迦派全知之一,基本上他不會犯錯。他知不知道「剔除有法」?他一定知道,如果他要解釋「剔除有法」他可能沒用這個名相。這個「剔除有法」是李潤生寫出來的,他是根據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中的名相,可能是翻譯的原因,在《量理寶藏論》看不到是堪布沒有提過,那堪布為什麼不講我不知道,但我百分之百的相信這不是後人杜撰的,他們一定都知道,不然法稱不會簡略那個論式、就剛剛提的第2個先喻後因略宗,既然法稱會醬子簡略他當然有「剔除有法」這種概念,不然法稱他不會用這種簡略論式,我覺得這很清楚。這樣講好了,絕對不要去質疑《量理寶藏論》的偈頌會不正確、或是沒有講清楚,不可能,因我從頭讀到尾就覺得他所有的頌都很合理,裡面的道理不是隨便講講的,至於後來人能不能講解清楚那是另外一回事。若堪布講的東西你讀不懂的話,你從頌本身去研究,理論上有機會你完全懂,這點非常重要。
另外,有很多資料我們手上沒有,比方,《量理寶藏論自釋》就薩迦班智達自己寫的解釋、因為是藏文,如果有、可能在裡面你就可以找到;就類似醬的概念,相信一定有,不會是後人加上的。
L:所以,先喻後因略宗,醬子的程序次第基本上就是「剔除有法」這種概念。
師兄:就類似西方邏輯的3段論式。
L:也就說他著重的用途是在悟他方面,而不是自悟。((對。))
另外一個問題,當要用同品遍、異品遍,當然是同品定有、異品遍無,那比方,柱子是無常,所作性故。那我們要推因2相的時候,是用~~若所作則無常,因為所作所以是無常;那異品遍也就是因3相的時候,為什麼不也是從所作那裡開始?反而要從無常那裡推回來。
師兄:因2相絕對是從所作那裡開始,若因則所立,這就是因2相;若不是所立則不是因,這就是因3相。
L:那為什麼不2個……剛剛因2相是~~若所作則無常,那我為什麼不用那個~~若是非所作那就是常有,為什麼不從同樣的能立方面來推演那個因3相呢?反而要從所立那裡推過來呢?
師兄:不是,這就我剛剛講的,他第一個一定先用同品,所以因2相是同品的角度,同品的角度一定是若因則所立;然後再反過來異品的時候就是若非所立則不是因。
L:這是不是剛講的邏輯等值的概念是一樣,((對。))只是位置要換一下?就原先A=B,不能就 -A=-B,反而要變成 -B=-A,是這個意思,是吧?
師兄:為什麼要反過來?因為你假如不反過來的話,我腦筋要先稍微整理一下,你不反過來的時候就不合邏輯了。現在這樣解釋~~若A則B,就A=B,這等於是因2相的說法,那麼,用數學公式告訴你反過來的時候,因3相就是-B=-A、或者-A=-B。A=B,也就是-A=-B,這2個是邏輯等值的。這2個一比較你就知道為什麼因3相要反過來講了。
若所作則無常~~喻體 椅子~~喻依
聲是無常(宗,聲是所諍事)、所作性故(因),若所作則無常(喻體)、如椅(喻依)
「剔除有法」的意思是所諍事沒辦法在被證明的範疇裡面
因3相~~遍是宗法、同品定有、異品遍無
異品遍無有時會找不到喻依
因2相同品~~若因則所立、若A則B。
因3相異品~~若非所立則不是因、若-B=-A )))
~~20240214-年初5~~